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范文

2024-06-18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范文第1篇

1正确认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一提到习作就头疼。 确实,目前,习作教学一直困扰着众多教师, 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一些问题。 比如,写作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足。 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一定的想象力、语言天赋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作文, 写作文成为很多学生头疼的一个课程,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 而很多教师看到学生写作水平提不高就一味的进行填鸭式教学,布置了大量的写作任务,学生写的作文质量一篇不如一篇, 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导致了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 如果不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学生的写作水平只会停步不前。 很多情况下,轻视作文过程而重视作文结果。 目前小学作文写作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给学生制定一个话题或题目让学生自主构思和写作,然后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由老师统一评价。 虽然这种评价模式对学生可产生激励作用,但是忽略对学生写作中存在问题的关注,只是反映作文结果,无法解决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由于应试压力的存在,很多学生缺乏对生活事物的观察。 写作是以情感出发,以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基础的, 如果对生活不热爱,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没有情感感受, 就写不出好的作文。 很多学生,写作只为写作,最终还是为了分数,导致大多数学生忽视观察身边的事物,为此,严重影响到学生们习作能力的培养。 很多的语文老师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有待改善。 在作文课堂上,老师一般都是以某个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发挥,使得很多学生在立意、选题、构建作文内容上等的安排都是大同小异,比较缺乏新意。 其实,影响学生习作能力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说明,希望广大教师都能够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力求适当解决。

2知问题,想方法,习作教学的感悟

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各位教师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从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入手。 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抒情描写,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但是有很多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折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写作兴趣和写作思路。 因此老师就需要有目的的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感受情感,把他们带出课堂,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探索事物,寻找写作灵感,将作文的思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 同时,老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好, 找出学生普遍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得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着手,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及写作兴趣。兴趣培养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小学阶段语文习作教学。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汲取写作素材。 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会遇到下笔难问题,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非常的困难; 更多情况下就像是在记流水账一样,不知所云。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素材进行全面的丰富。具体而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基于此,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去写作,更不能单纯地走马观花,而是应当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把此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 融入自己的感情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从而形成习作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由于如今的国情,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再高也无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这时便凸显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学生脑中蕴含天马行空的思想, 一千个学生有超过一千种想法,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让思想擦出火花就能使合作学习产生闪光点,从而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 合作学习具体表现在小组式学习,同伴评价等环节上。 在一些触及作品被批改的时候有些学生难免在情绪上产生一定的不接受性, 而对于同学的作品则不然。 互相批阅他们视其作交换,非但没有情绪上的影响,反而是一种激励。 他们往往用很细致的目光品评同学的作品之后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在互动中各抒己见,才能整体过程中提高各位学生的习作水平。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语文习作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可见其本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求教师要积极明确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寻求合理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还能够有效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最终形成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文写作在语文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思想感情、语言表达和个人知识储备的表现及应用,也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此,作为新时期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范文第2篇

指导习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复杂的、重要的过程。我认为,学生作文指导贵在创新,贵在激趣。作文指导课上不是大谈写作方法和技巧,而是如何调动学生说和写的兴趣,学生兴趣调动了,才会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强劲的双翅;才会发展学生思维,调动情感积累和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兴趣乃写作之本”,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设计导入力求新,激趣“情不动,故辞不发。”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尤其没有情感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带来了小时侯和老师的一张合影,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这时学生一个个盯着照片,好奇地欣赏着,并窃窃私语,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我打开音乐,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每当空闲时,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稍停片刻,我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自发地响起,我有些许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只见学生托腮沉 思,满面春风,继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2、运用多媒体力求新,激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观察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热情四射,看完后,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3、体验生活力求新,激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

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想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范文第3篇

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策略

1、利用课本资源, 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借助插图,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 鼓励学生口头叙述, 从看到说,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利用实物, 多角度培养观察、描述能力。低段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粗略, 但出示直观形象的实物, 则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多角度培养学生观察、再引导其把观察到的情景描述下来, 对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3、活动与说话训练相结合。根据低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寓说话训练于活动之中, 将会收到很好效果。活动课上玩过游戏以后, 让学生说说玩得怎样, 乐在哪里, 是怎么玩的……此时学生还沉浸在快乐之中, 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教师可组织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带给自己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 口头表达能力就逐渐得到了训练。

二学段学生习作起步指导策略

1、课文引路, 读中悟法。

(1) 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 积累习作语言。如教学《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学生在理解和想象作者描写的“眼花缭乱”之后,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看到过的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的情景, 再进行集体交流, 相机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利用教材, 把潜藏的训练因素挖掘出来,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说、写训练, 学生畏惧习作感会降低很多。

(2) 品读课文表达方式, 渗透写具体的技巧指导。在老舍先生的《青岛的海》一文中, 对花和海的描写非常细致和具体,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 想象, 再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然后再模仿这种写法仔细观察一处景物, 用这种细致地描写方式来学着写一写。

2、针对实物或静物,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从描写角度写具体。

以执教“树叶”习作为例, 教师指导学生先观察树叶的构成部分, 板书“叶柄、叶面、叶脉、叶边”等四个部分, 再进一步设问“大家手中的叶子是一样的吗, 各自有什么特点?”小结出“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手感、味道”等六个方面不同的特点, 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更进一步观察, 相机渗透“看、摸、闻、尝”等观察方法, 把“观察要有顺序,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一习作要求不着痕迹地落实在具体的观察指导活动中, 为学生把习作内容如何写具体指明了方向。

3、勤练笔, 写出具体内容。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练。学习描写具体事情的一组课文时, 既可抓住课堂中的一些突发事件进行练笔训练, 还可抓住课余、课外的有趣事件进行练笔训练。勤练笔, 让学生的头脑装满练笔的内容, 习作起来, 就不会再为无内容可写、物可描述感到为难。

三学段学生习作练习指导策略

1、培养观察和阅读习惯, 为“写具体”搜集素材。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生就能从中采撷到无数的浪花, 积累到丰富的素材, 为习作具体做准备。再次, 培养学生通过养成课外阅读和摘录习惯, 也会为学生储备一些习作素材。

2、从表达的角度交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写人的文章, 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使人物形象描写具体化。记事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具体写出来的, 使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化。状物的文章, 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来, 使事物形态具体化。

3、利用文本, 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高段学生灵活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衬托、烘托人物情感、表现文章主题, 应是写作的难点。教学中, 有机结合感悟和迁移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这些描写方法的妙处之时, 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有助于学生突破习作难点。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能依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有经常动笔的习惯。一直以来, 教师们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2010年11月, 我们就如何“抓住年段特点, 指导学生把习作内容写具体”做了校级课题研究, 梳理出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再根据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制定了相应的把习作内容写具体的教学策略, 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年段特点,习作指导,具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 湖北教育出版社.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范文第4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文章内容与生活的关系。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值得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深入探讨与思考。

一、 写作素材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古人常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出好作文,也如“读书破万卷”、“蜜蜂采蜜”一样,应掌握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采集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

(一)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法国雕塑家罗丹也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生活现象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往往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像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学生留意到这些呢?

首先,让学生多观察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生活。

教师平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我相信学生写作一定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积少成多,汇成写作素材的大海。

其次,学生观察要仔细,要全面,要有一定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要细致,作文内容才会具体生动。全面观察和细致观察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全”和“细”结合起来,既要观察全面,又要观察细致,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观察一种动物时,不但要注重它的外貌,还要从它的爱好、生活习性等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当然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还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顺序,使他们有条理地观察事物,这样写出作文才会条理清楚。

(二)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可以使人增加知识,使人明理,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阅读还能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连通古今、通向内心的门户,能为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并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的范例”。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他还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可见阅读确实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学生的阅读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而无自己的见解,这就要靠老师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创造的能力。

2、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等人,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语文知识,但是他们还是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熟读背诵大量的优秀作品之后形成了敏锐语感的结果。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依赖于多读多背。实践也证明,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以及形成写作能力,也需多读多背,不仅仅要读课内的文章,同时也要多读课外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把生活中不同的好词句段篇储备起来,为写作随时提供丰富的素材。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籍时所做的一些记录,可以记录好词句段篇,也可以记录文章的结构等。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体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 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作文素材才会丰富,作文内容才会更精彩。

当然读书也像开矿一样需“沙里淘金”,而今的书籍杂志如汪洋大海,数不胜数,缺少鉴别力的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筛选,做到广而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实践中积累素材。

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四)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日记是感悟生活的好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首先,内容、题材不限。 日记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学生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当然,日记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小小的散文,只要是学生的有感而作就行。

其次,贵在坚持。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很多学生对写日记则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使学生养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习惯,让日记成为学生吐露心声的朋友。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能一一得到反映。当然通过写日记,学生的思想也能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写作文的素材。

总之,如果没有花朵,再勤劳的蜜蜂也酿不出甘甜的蜜;如果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工程师也建不出高楼大厦。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素材,再优秀的作家也写不出文章来。所以,学生如果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有一定的写作素材。

学生的写作素材,既来自观察生活所得、来自课外活动,也来自阅读的积累。长期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坚持体验生活,就会有所感悟;坚持把阅读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更能相得益彰。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及时记下来,不管长短,不限体裁。经过长期的积累,写作的素材有了,学生作文时思维活跃了,思路也能打开了,写起文章便游刃有余了。 参考文献:

[1] 邓泽棠,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实践与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第一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范文第5篇

摘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使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教师示范自改相互批改,取长补短

“文章不厌千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古到今,修改都是成就好文章的必备环节。王安石“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再三“推敲”,他们才造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名作。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七次。巴尔扎克对其每部作品都要修改十五六次才拿去发表。善用修改,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下面就谈几种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一、教师示范

学生初学修改作文,必须有个学习模仿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写完一篇作文后,我快速浏览全班同学的作文,从中挑选出两份有代表性的作文(中游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同时展示修改目标,然后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做修改示范。边读边做眉批、旁批,把闪光点和不足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过程,看懂每个修改符号的用法。最后在文末写上总评。

通过总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作文主要改什么,怎么改,使他们在今后的修改中有章可循。

二、自改

在教师做完示范后,把写完的作文下发给学生本人,让他们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同时通过查工具书、问同学和老师等方式,运用修改符号初步修改自己作文中各方面的错误。

如写“一件难忘的事”,张丽娜同学写自己第一次学缝衣服的事情,没有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现在,把作文给她发下来让其反复读,结果她自己发现缝衣服的过程写得不够详细,于是进行了补充修改,最后改为:

“······我进屋把妈妈的针线篓拿出来,找了一条同我衣服颜色相同的线,接着就穿针,谁知穿了几次都没有把线穿到针眼里去。······我便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线捻了捻,捻得针尖般细,慢慢往里穿,终于穿上了,我特别高兴。再把线的一头挽个结,把衣服的破口对齐,便开始缝起来,不知怎么搞的,手总是被针尖扎着,手指流出了血,我慌忙擦掉,继续缝,可是针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这样一改,使情节一波三折,生动具体,谁读后也会觉得这的确是令人难忘的一件事。

三、相互批改,取长补短

这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用的最多的一种修改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划分为作文水平相当的几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是本组开展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其他同学的作文下发给他们,让其人手一份,先由组员自己批阅手中的那份,边读边做批改,在适当的页面空白处随时于该作文的作者做交流。在批改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多发现同学作文中的优点,一方面可以激励该同学越做越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批阅者受益匪浅,把发现的优点潜移默化地用于自己的作文。对于作文中的不足,要用委婉地、易让同学接受的语言指出。最后在文末写上总评,写下自己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我鼓励学生写的字数越多越好,最少也不能少于100字,书写要规范工整,因为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样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完总评后要署上批阅者的姓名,这样可以增加批阅者的责任感。

如读了我班孙国义同学的《车·茶·春花》后,张月同学是这样写总评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题目新颖生动,内容具体。正如文中所说,人生就是一列奔驰的列车,你我他都是其中小小的乘客,若不小心掉下去,就要努力跑用力追;人生就像一杯茶,‘若是害怕沸水烫碎了心,烫失了生命,那么清香也会随之逝去。’;人生也像春花,春永远属于这个世界。本文美中不足的是,书面不够整洁,有个别错字,望改正。”

读了吴晓月同学的《母爱如一杯香茶》后,孙国义同学的总评是:“我们如小草一般伴随着母爱生根,发芽。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

我们,由于我们的无知和任性,渐渐厌倦了妈妈。等我们长大后,回首往事,泪眼朦胧,不觉一丝辛酸和惆怅涌上心头。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活着,这无疑是给母亲最好的回报。文章中心明确,母爱浓浓,是一篇佳作。望再接再厉。”

读了李蒙雨同学的《灿烂的春天》,刘镇远同学的评语是:“从柳树到花草,从小河到农田,整个大地都变得春意盎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难得的‘春意图’,堪称佳作,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尤其是花草之间的对话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读了张丹的《残酷与美丽并存》后,乔晓雪的感受是:“你的文章,让我懂得现实并非都是美好的,有一种飞翔没有翅膀,有一种美丽不需要梳妆,让我们在残酷与美丽共存的世界里更加精彩的生活吧!”

在组员批阅完后,小组长组织组员间互评互赏。一方面评出本组最佳批阅者,一方面评出本组所批的最佳优秀作文。由本组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优秀作文,其他组员认真听,同时要求他们准备好纸和笔,把听到的好词好句和自己的感受快速记下来。之后,由本组成员来点评,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发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待每个小组都批阅完后,教师指导着再推出两篇比较优秀的作文进行全班赏析。

这样通过同学间相互批改,让学生在同龄人中找到差异和共鸣,使他们共同促进、共同学习。学生汲取被评改习作的优点,又能负责地指出不足。学生的批语更易被接受。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既是“作者”

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开放的课堂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几乎占有半壁江山,而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却很不注意修改,写完了就算完事了,认为修改是语文老师的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害的。不会修改文章,不懂得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会防碍表达,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修改或缺乏修改能力,在平时作文和作文检测中就会出现不应出现的错误,这样就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因而学生一定要对作文修改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董杰 关于中学生作文修改的几点体会新课程·中学 2011(7)

【2】王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新课程·教师2011(10)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范文第6篇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上一篇:如何选择保险产品范文下一篇:如何预防夏季中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