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后勤管理论文范文

2023-11-15

基地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迅速发展,我国的高校管理模式也逐渐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中来,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需要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积极的促进师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还有助于資源的合理化利用和个人执行能力的提高。本文阐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和探究了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措施

高校后勤组织结构的专业性和制度性需要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的落实各项责任,对管理流程进行有效、专业的细化和优化,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后勤人员,对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切实的保证,同时维持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现如今,高校后勤管理模中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

1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1.1不规范的规章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制定繁多的规章管理规定,但都不具有科学性,对工作人员提出多重标准,更多的出于人为因素的原因来处理问题,这使高校优质的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的资源配置中发挥高效的作用。高校后勤工作人员需要以规章制度作为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但不规范的规章制度恰恰使工作人员不清晰具体自己的岗位职责,从而降低了后勤人员的工作效率,导致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各项成本的提高。

1.2有效激励手段的缺乏

实施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开展有效的激励措施。由于教育体制的迅速发展,高校后勤的奖励机制并不是十分完善,许多岗位并不存在在岗位劳动上的差异,这其中就包括劳动贡献能力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的渺小,导致许多高校后勤人员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1.3职工素质和能力的参差不齐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参差不齐体现在工作人员职工道德、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这三个方面上。后勤工作人员的差异性,导致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贯彻的不彻底,从而导致后勤人员在精细化管理概念理解程度和运用程度的不同,参差不齐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多项任务和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和发展。

2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推进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对此,高校后勤人员应具备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心态,在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抓住本质,运用更为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推进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以下是提高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措施。

2.1建立健全精细化制度,确立有效的理念

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是高校后勤管理的治策之本,运用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指导和管理高校的日常活动,强化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有效的结合和增强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实施个人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上,为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明确、科学、实际作为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目标,实施有层次、有条理、可持续的发展方针,这都有助于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2.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执行力是创造高校后勤工作环境的首要任务。首先,建立科学的激励体制,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做到赏罚分明,对于在高校后勤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精神、物质和事业等方面的奖励,使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要对激励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保证激励体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对高校后勤管理制度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贯彻,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合理要求进行有效的满足,加强高校后勤精细化制度的执行力;最后,要加强高校后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高校后勤人员在工作中做到工作细化、工作量化,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目标责任管理水平,使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的执行力得到加强,创造良好的环境。

2.3提高执行力培养后勤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提高执行力和培养后勤人员素质的基础。对精细化管理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是提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管理人员应在日常管理活动中不断督促和监督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并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能力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从人员的思想素质、操作技术和服务作风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需要革新工作人员的整体理念,创造精细化管理的管理文化,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行变革,在执行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其次,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提高整体的操作水平,并在执行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对工作的感悟和理解,使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最后,形成高效的工作团队,提高服务作风,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将“服务至上”的服务精神深入贯彻,使信息流动起来,使每个工作人员达到满意,为高校的整体理念着想,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水平。

3总结

现代高校管理要求在高校中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管理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体制、确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人员执行力、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高效率、高服务的必然要求,将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正确、有效的落实和贯彻,培养和发展精细化管理文化,为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做出切实的保障,促进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仔荣.后勤集团精细化管理实践性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2,(1):3-5.

[2]吴振麟.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分析[J].科教文汇,2013,(27):169-169,171.

[3]李泰儒.浅议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70-70.

基地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加强队伍建设、树立正确指导方向、完善制度以及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为论点论述了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机关 后勤

科学发展观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统筹协调为精髓,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的新时代发展观念。其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又是重大实践问题,其对发展的实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对于机关后勤管理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并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现实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全局,完善后勤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后勤工作能够得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1]。

1 机关后勤管理工作要点

1.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后勤工作全局

要搞好机关后勤工作必须首先认识到后勤工作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弄清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从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措施。科学发展观强调机关后勤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要求必须首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各种合理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从服务对象的根本利益出发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首先应引进急需的管理及技术人才,为后勤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智力支持,同时应强化“以岗定则、以责定酬、按劳分配”的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努力为后勤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空间。

1.2 加强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是经济竞争的社会,经济竞争即为人才竞争,对于机关后勤管理工作来说,人员素质水平决定后勤事业发展好坏,因此后勤管理队伍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在整个班子组建过程中要以提高班子整体凝聚力、战斗力为出发点,以看主流、看实绩、看发展为根本原则,将真正素质高、业绩突出、群众真正拥护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即将真正能够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的相关人才选拔到相应的岗位,并在实际中坚持正确的用人方向,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并实际上倡导“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的用人理念来指导用人工作,并以次来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最终使整个班子成为政治上靠得住、有本事、有业绩的团队。

1.3 树立正确的指导方向

为了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的工作质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机关后勤发展模式不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不断创新,从发展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其必须做到,始终以“服务”为工作指导方向,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紧随时代步伐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实现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则要使后勤工作由单一的生活保障向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实现生活、会务、物业、车辆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保障,提高后勤工作的作用;打破原来的供给型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由封闭式后勤向市场导向的社会化后勤转变的有偿服务机制,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社会服务力量,优化后勤服务资源;实现由粗放管理、简单劳动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不断完善机关后勤相关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2]。

1.4 多法并举解决经费问题

对于部分机关后勤来说往往存在职工遗留问题多、挤占事业费严重、经费缺口大等实际情况,面对这些问题应该以“转换机制、适度从紧、量入为出、保障重点”为思路,积极实施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一方面严格按照标准使用经费和物资,并将经费标准、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和个人,有以往的“花了算”编为“算了化”等措施来有效控制行政开支,特别是在近年来物价涨幅较大、较快的实际,规范采购程序、形成以招标采购、定点采购或网上采购等形式为采购模式,变采购过程由原来的暗箱操作为阳光采购,使原来的千军万马跑市场变为供应商主动上门参加竞标,从而实现规范采购程序、降低采购成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取以上系列措施每年比原来节省劳务费用90余万元,仅2008年一年审计核减会议费、接待费70万元;另一方面采取教育引导、环境熏陶模式,该建设兵团机关后勤部门在整个机关范围内开展“节水、节粮、节电、节油、节材”等六节活动,并通过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等形式来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消费观念,强化干部职工节约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有效的弥补了标准经费的不足,并有效提升了服务保障能力。

1.5 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3]

由于全局决定局部功能,局部影响全局功效。机关后勤管理工作随着时代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性的生活服务,不能将接待工作简单的理解为简单的安排吃住行,必须拓宽视野,放眼全局来适应形式发展要求,将机关事务管理和接待工作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去,逐步实现机关后勤工作由做具体事务向宏观指导机关事务工作方向转变、由单一的封闭型、福利型自我服务向为机关部门、为干部职工提供多角度、全方位服务和保障的转变。接待由过去单纯的公务接待向与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提供服务保障双重目标转变,服务方式也应由被动的安排来宾向主动参与、全程调度等各项服务和保障形式转变。

1.6 处理好作为与地位的关系

机关事务关系到每个党政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和接待部门的工作繁杂琐碎,与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部门比较通常不引起人们注意,但后勤工作往往关系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对外形象,任何机关部门后勤管理及其接待工作能否提供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以及有利保障往往与其发展前进密切相连、息息相关,机关后勤工作也只有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在机关工作中凸显出其作用才能得到其他部门以及外界的肯定,同时,后勤部门的上级管理部门应给予足够的关心、支持,给予应有的位置才能为其切实履行管理服务、保障功能提供足够的舞台及有效空间。

1.7 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机关事务的接待工作本质是管理和服务,其管理是基础、是手段也是艺术;服务是宗旨、是核心也是最终目标,二者相互依存。从管理来讲,要不断创新理念,拓宽思路,不断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在服务上应重视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机构及人员的服务既能,增强其服务意识,规范其服务方式最终实现提升服务质量。因此必须做到善于听取多方面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全力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服务做到规范有序、优质便捷,同时应坚持服务原则,做到按章办事,既要体贴入微又要坚持原则,既要体现出服务质量又要体现出服务品味。

1.8 学习实践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即是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第一要务,没有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即在经济社会没有了经济效益,其服务保障质量也很难提高,路子也会越走越窄。为避免该现象发生,某生产建设兵团结合实际确定了“三提高三确保”的发展思路,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保障能力,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确保机关高效有序运转、确保干部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的思路,以及“865”的阶段性发展目标,“8”即三年内实现利润总额8亿元,并努力争取10亿元,“6”即实现经济效益、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环境设施、队伍素质、实力形象等六个一流,和政治年年有进步、工作年年有提高、生活年年有改善、面貌年年有变化、形象年年有提升的五个年年有等系列目标,不仅使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计划性,并促进了机关后勤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2 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机关后勤工作应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基本,以“融合、创新、发展”为工作理念,坚持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保障、人性化服务的工作原则,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创造出自己的服务品牌,为各方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规范的服务以及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文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后勤改革[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11卷第3期.

[2] 徐国华,顾小玲.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机关后勤保障工作[J].中国机关后勤,2008年第4期.

[3] 邵利民,李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制约后勤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J].中国机关后勤,2009年第3期.

基地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人事 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后勤工作越来越繁重,高校后勤担负着越来越繁重和复杂的保障工作,当前进行的高校后勤企业社会化改革是管理机制的一种转型,也是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的一次再开发,高校人力资源在管理要素和管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是高校后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战略性基础。

一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这对深化高校后勤的保障工作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工作将逐步向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企业化的目标迈进。它是高校后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战略性基础。后勤事业要兴旺发展,必须整合人力资源,奖励用人机制,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高校后勤体系。其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增加了高校后勤运行成本,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就愈发重要,后勤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量才而用,人尽其才,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后勤的人事管理,按照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方式单一,管人和管事相互脱节,管理对象缺乏分类,管理表现出局限性和不适用性。

2.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整体后勤人力资源规划。大多数高校后勤人事管理人员缺乏现代人力资源专业管理知识,不能系统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校后勤长期受传统人事管理的影响,缺乏整体的后勤人力资源规划。

3.没有建立较完整的激励机制

高校后勤长期实行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已不能适应高校后勤的发展。大多数高校后勤的正式职工享受学校正式职工的待遇,“新人”按照新的规定执行,收入差距大,人员流动频繁;后勤在编的正式职工多数年龄偏大,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并严重影响到后勤“新人”,他们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缺乏积极性、自主性,从而导致人员流动频繁,增加了运行成本。虽然有部分高校后勤采用以岗定薪的办法,但由于受到员工的素质、技能、观念等影响,这项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和实施。

4.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

现有的培训大多数停留在管理层面,后勤一些重要的技术岗位培训缺乏,管理层面的培训也只是走走形式,没有形成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三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管理体制变革

高校要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升到经营战略的决策部门,而不仅仅是执行部门,高层管理者应当在职能范围内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适当授权、放权。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队伍,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第二,优化员工队伍。高校后勤的人员来源主要是本校教职工、职工家属、学校分流的富余人员、部队转业人员以及大量的外聘人员,懂经营、精管理、有技术的人才仍旧短缺、匮乏。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高校后勤整体绩效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集团实力,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高校后勤根据各部门的服务和经营情况及本部门制定目标,分类核算其服务和经营指标。

4.构建薪酬激励体制

高校后勤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灵活的绩效工资体系,逐渐弥合事业单位编制员工与外聘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工资分配要向创造经济价值的工作倾斜,向技术岗位倾斜,向责任风险大的岗位倾斜,坚持按贡献分配的原则,适当拉开岗位工资的档次。对经营性部门采用绩效导向的薪酬结构,员工工资收入与绩效挂钩;对服务性部门采用岗位绩效的薪酬结构,员工工资收入以岗定薪,充分体现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

5.加大人力资源投资

注重培训开发工作,培育学习型组织。选择并利用有效的培训开发手段,不但给后勤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也最终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从而不断加强后勤人员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升学习力。

总之,用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勵机制是未来高校后勤发展的主导方向,使高校后勤能真正服务好高等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朱然.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之激励模式[J].经济师,2012(6)

[2]廖文荣、李儒俊、刘细明.论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东岳论丛,2006(6)

[3]高晓东.对高校后勤人事管理体制的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辑:李锦雯〕

基地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后勤管理;医院

[作者简介]张广兴(1962—),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经济师。(上海201108)

医院后勤工作是医疗服务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后勤管理是医院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引进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后勤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医院后勤管理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服务,为医教科研服务,为职工服务。

2.先行性原则

后勤工作的主动性表现在先行性上,除了后勤工作的保障与支持外,还需要加强后勤工作的先行性。

3.经济效益原则

后勤掌管财物,应有经济效益观念。后勤部门是医院内的消耗大户,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整体效益,而后勤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是从临床工作中体现出来的。

4.勤俭办院的原则

坚持廉洁奉公、开源节流、堵塞漏洞、杜绝浪费,有效地开创医院发展的新局面。

二、当前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医院后勤学科研究不深,基础理论薄弱,仍以经验管理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目标,从而对我国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医院的后勤管理部门却没有完全跟上医院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医院的后勤管理长期采取几十年一贯制管理模式,少有变化和改进。从总体上看,虽然医院的后勤管理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不少医院的后勤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没有进步,并没有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尚未形成专业细化和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后勤科研团队,这是造成后勤管理学科基础理论薄弱的关键所在。

2.医院后勤制度改革不主动

医院在发展水平和档次上必须要有完善的后勤管理制度作为保证。规范的医院后勤管理制度有利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促进医院的医疗、科研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但大多数医院领导者对改革后勤管理制度存有疑虑,怕改革、怕失败、怕引起利益冲突。有的以“稳妥”为名,等待或观望,有的以“条件不成熟”为由,不改、少改或跟着别人后面慢慢改。

3.对医院后勤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后勤竞争乏力

从经济属性和本质上看,医院后勤服务管理的质量与效果,会直接影响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影响医院的品牌和形象,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后勤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至今尚未得到广大医院管理者的普遍认同。有的医院管理者认为后勤工作光花钱不赚钱,光消耗不创造,人难管活难干,因此对后勤工作缺乏重视,从而忽视了挖掘和发挥后勤为医疗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医院后勤资源配置不到位

由于全院统一安排人员岗位,使一些非后勤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后勤服务,引起服务质量下降。此外人员的设置落后于专业的发展,如中央空调系统、大型供氧系统以及物流系统等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且缺少系统的培训,使医院在此类专业的后勤服务方面尚属空白。后勤部门的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乏现代管理知识,所以对医学科技发展的现代需求很不适应。班组长及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其文化水平低,长期只是埋头苦干地工作,却没有接受过理论管理培训。

5.医院后勤服务工程向社会进行工程招标,造成资源浪费

医院很难承担较大规模的后勤服务工程,由此必须向社会进行工程招标,使得相关的医院后勤服务受到约束和闲置,而只注重服务的实际效果和保障供给,不进行成本核算,很难对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加强后勤管理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激发主人翁责任感

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后勤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人、爱护人、发现人、培养人,人是组织中的第一资源,人的内心动力才是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最完美的制度也只能使员工发挥出他的基本能力,而无法释放出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搭建起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使组织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后勤保障中心通过开展多种寓教于乐的企业文化活动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强化员工的爱岗敬业意识,在工作中树立“有作才有为,有为才有位”的观念,通过良好的工作作风、精湛的维修技术、热情的服务态度、高效的工作效率来树立我们的新形象。

2.优化人员配置,强化激励机制

随着本院基础建设和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后勤人员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技术上都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医院对后勤系统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于2003年7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后勤原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经过重新组合,后勤维修部门整体实力大增,已经成为一个工种齐全、素质过硬、管理有序的团队。激励是管理的关键,为了进一步调动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将原有的奖金分成基本奖、绩效奖和职务津贴。其中基本奖与工作态度和劳动纪律挂钩,绩效奖与工作能力和工作量挂钩。从而打破了后勤吃大锅饭的旧习,使奖金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3.明确服务方向,树立后勤人员的良好形象

后勤部门是医院正常运转的保障系统,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基础。它不仅为医疗活动提供保障条件,而且还为病人和医院职工提供生活服务。因此要搞好医院后勤的管理,充分发挥后勤的功能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首先对后勤职工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以提高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增强后勤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服务方向;其次要主动当好配角,把为医疗、临床服务摆在第一位。要急医疗、临床之所急,想医疗、临床之所想,坚持对工作认真负责,讲求质量和效率,积极主动为临床一线服务。医院后勤工作是整个医院工作的基础,后勤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使医院正常运转得到重要支持和保障,还可以树立后勤人员的良好形象。

4.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完善制度是最根本的建设。医院的后勤工作十分复杂,涉及面广,人员多且文化素质偏低。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要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工作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创造管理效益、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对职工进行安全操作教育;要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职工的行为,让每个职工严格按照制度来自我管理,才能政令畅通,目标统一。制度管理关键在于执行,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还不如没有制度,所以要努力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

5.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在后勤的服务工作中,需要通过工作考核来进行监督、制约。要接受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监督,通过召开临床医护人员座谈会、患者和家属的工休会、发调查问卷、设投诉电话等来检验服务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考核的内容有: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服务态度、满意程度、劳动纪律等。考核要同经济效益挂钩,按规章制度进行科学的奖罚,通过考核这种管理手段达到加强管理的目的。

[责任编辑:罗丹]

基地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开展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认真探究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解决,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应充分利用有效的校本教研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究,从而确立农村中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 校本教研 有效性 探究

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研究之路,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学行为,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创设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有效地唤醒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而在全面实施校本教研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进行有效性的调研,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建言献策,从而探索出一种新型有效的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指的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情境中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它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是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学,是教学与研究的内在融合。教师实践智慧来自于教学实践,但仅有教学实践还不能生成实践智慧,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反省和探究。可以说,有效的校本教研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随着校本教研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丰富,我们更应注意实践中校本教研的开展状况。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校校本教研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对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在对农村中学教师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对于促进农村中学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农村中学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存在的问题

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虽然农村中学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农村中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不到位,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不强

校本教研的观念不够深化。所谓“认识决定高度,观念决定行动”,农村中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不到位,准备不充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农村中学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学校现有的教研形式与内容,认为校本教研只不过是专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提升学校教研活动的理论认识,强化学校的教研活动,针对学校在教研活动中已有的经验和做法而提出的新名词。于是便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教师经常以课程教学进度紧、时间不够为借口而将校本教研表面化。他们认为参加校本教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认为校本教研应是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导致很多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正因为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准备程度不够充分。教师是校本教研开展的主体,农村中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着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问题,有些教师即便有参加校本教研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清楚如何去做。此外,教师同伴合作的意识不浓,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展开。农村中学有些教师的合作意识相当薄弱,缺乏合作互动的意愿,导致许多教师平常很少主动走进别人的课堂听课,有些教师也不喜欢其他教师主动听自己的课。但我们应认识到只有教师集体参与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

2.校本教研的制度不健全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需要制度的约束,健全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突出制度的实效性。农村中学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虽然制定出了校本教研管理的相关制度,但制度制定欠周全、制度执行欠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也不健全。学校制定制度基本上只是将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并没有单独将校本教研制度作为一项专项制度加以强调,对所制定的制度过于笼统、简单,工作程序、管理权限和责任不明确。应当清楚,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校本教研深入开展的必要保证。当然,制定制度重要,执行制度更重要。如果不能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在执行中打折扣,再健全、再完善的条款都是墙上画虎,成为摆设,缺乏实效。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执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偏重短期功利化的结果而忽视长期有效的过程体验。

3.校本教研的活动缺乏新意

有效校本教研需要有效教研活动载体的支撑。农村中学教师校本教研活动需要创新,主要是因为校本教研活动内容比较陈旧、活动形式比较保守。学校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基于学校”自己的问题,应该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只有将校本教研的内容集中在“教学问题”的课例、课题研究方面,努力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使他们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走向有效教学,尝到教研的甜头,他们才能真正地投身于校本教研活动之中。同时,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多以听课评课为主,而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研究性较强的活动形式所占比例普遍较低,说明学校教研活动形式上也存在重教学、轻研究的倾

向,且教师间协作研究的氛围不浓厚,平时所开展的校本教研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校内进行,某种程度上缺少校外专业引领。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形式对教师专业提升效果明显。所以,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形式需要创新、与时俱进。

4.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是一种引导,更重要的是一种唤醒。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引领既缺少专业人员的直接引领,又缺少专业人员的间接引领,而且获得的有限的专业引领实效性很小。在农村中学中,缺少直接引领体现在教研机构的同志到校指导的机会相对较少,学校的教研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处于自编自导、自引自领的状况。而间接引领是指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性学术期刊、学术网站、专家博客等载体对教师教学研究的引领。农村中学缺少专业人员的间接引领,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研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缺乏对教师专业间接引领的思想引导。学校没有注意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业期刊,没有注重引导教师经常浏览专业网站,没有重视引导教师适当参与一些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员的培训,与他们积极开展互动,获得他们的专业指导,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特别需要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所以,学校应该尽早建立一整套制度管理体系,由专门的专业人员负责本校教师的专业引领工作,确保专业引领的顺利有效进行。同时,学校还应组织人员对相关的专业人员、专业期刊、专业网站的资源进行搜集、整合、规范,并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为学校解决专业引领的问题提供重要资源。

二 针对农村中学开展校本教研所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以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可持续开展,阻碍了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些改进的对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应切实革新校本教研的观念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因此,校本教研的观念变革应从学校、教师、发展这三个方面入手,帮助中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念,建立学习型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说,农村校本教研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必由之路。开展农村校本教研与创建学习型学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开展有效校本教研,才能使学校真正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同时,它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者共同作用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改善。校本教研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切实开展农村校本教研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并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改革农村校本教研的制度

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的构建,不仅丰富了课程改革的内涵,而且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梯。校本教研制度改革首先应从组织创建开始。为了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学校应设立相应的校本教研机构,营造氛围,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校本教研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应规范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使教师具备自主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而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不仅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改革的关键,而且能使教师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应改进校本教研的实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开展有效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发展,促进学校工作的有效推进。所以,学校应完善校本教研计划,充实教研内容,形成有效教研机制,从而推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改进。校本教研计划既包括学校实施计划,也包括个人的发展计划。良好的校本教研计划是确保学校教研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农村中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实施改进首先应该从校本教研活动计划的制订和完善开始。

在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制订之后,应充实校本教研的内容。内容是校本教研的根本,是构成校本教研的主要因素,主导、决定着校本教研的实践效能。充实了校本教研的内容,就应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校本教研的形式是指以内容范畴和精神指向为导向,为了其顺利实施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操作模式与实践方式。农村中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实施改进应丰富校本教研形式,从低效走向高效,拓展教学研究的形式渠道。

开展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认真探究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解决,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应充分利用有效的校本教研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究活动。而由于教学实践改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真正的难题,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当研究过程中,问题再次被观察分析和反思时,就应开始新一轮发现新问题、开展新研究的更高层次的校本教研的循环,从而确立农村中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忠、李森.校本教研:特点、内容与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33~34

[2]陈世滨.校本教研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实践阐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6):29

[3]吴刚平.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J].人民教育,2003(5):28~30

〔责任编辑:王以富〕

基地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后勤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任务,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企业长久发展具有很大意义。做好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提升企业生产能力与创造力、保证企业运营状态良好和维护企业各部门协调统一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类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将信息化建设渗透到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来,提高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特点;方法

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后勤工作为企业运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加强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有序运营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基础。然而,在电力行业,后勤工作不属于主业,后勤管理易被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笔者从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点分析入手,探讨了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原则的创新方法。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1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点

1.1服务性

服务功能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基本属性,包括后勤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是后勤管理的重要任务。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服务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1)保证对电力建设的物资供应,为其发展创造条件;(2)为电力生产制订一系列措施,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运作正常;(3)优化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从而保证工作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良好的后勤服务管理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为了保障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加强后勤服务管理,使其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发展,优化配置。电力企业对后勤服务管理具有依赖性,其系统能源、设备安全等均以此为保障。总而言之,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服务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1.2 支持性

对企业发展起支持作用的工作是后勤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发生些紧急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时,后勤管理工作就显现出其特有的能力。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为了避免给公司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会对其进行初步处理,虽然以他们的能力只可以处理一小部分问题,但工作难度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他们会将繁杂的工作化整为零,解决简单的问题,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后勤管理工作为事故的妥善解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良好的后勤管理会积小成大,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

1.3 复杂多样性

后勤管理工作由于工作内容的涵盖面较广,需要了解的知识也更广泛,所以整体工作内容是较为复杂的,其工作内容当中不但涵盖了人际关系,还包括内部物资与设备的管理,對生产运营过程的监督,员工的培训以及考核等等。涉及到的知识也包含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及电力相关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这样的复杂化、广泛化工作特点,决定了后勤管理工作必然是十分繁琐的,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协调能力,且头脑敏捷的人才,才能够胜任这一岗位的工作。

2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原则

后勤管理信息化是电力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后勤管理效率,推动后勤管理实现高效化、科学化的重要措施。利用完善的信息化平台以及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其对于当代电力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为了确保后勤管理信息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还必须要遵循有关原则。

(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若是一步到位地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大增加一次性的投入成本,风险大,收益不一定达到预期。应按照后勤管理的专业分工进行统筹规划,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按照规划内容进行分布实施。(2)明确职责,规范流程。为了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必须要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有效的落实,并且要规范具体的操作流程。(3)细化指标,加强考核。根据信息化系统推广进度,科学设计各项考核指标,完善后勤系统各项基础数据,确保推广使用工作行之有效,充分发挥后勤信息化系统的辅助管理作用。

3 电力企业后期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方法

3.1 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

进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时,必须结合单位实际内容,创新手段并完善日常管理内容,利用创新手段构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后勤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设备资产管理。此项内容较复杂,包含办公设备与通讯设备,一般采用“一室一档”方式管理,构建信息平台,将所有设备及维系信息储存在管理平台内,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第二,安全事务内容。主要包含餐饮服务、会议准备及清洁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借助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管理内容具体化,加强了时间节点衔接,工作效率较高。第三,安全保障方面。安全保障主要对电力企业车辆、安全人员等情况,借助信息化进行分析,发挥了最大化资源效益。

3.2建立制度,约束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了保证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制度,约束并监督后勤管理工作进展,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从电力企业角度分析,进行后期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创新型工程,需要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建设和完善,进而符合电力企业发展。一般当电力企业实现后期管理信息化及数字化操作后,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制度,保证新型管理模式及流程的实施。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原先单一的业务流程变为统一的整体,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而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目标。

3.3宣传并推广后勤管理信息化

宣传并推广后勤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让领导人员和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后勤管理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电力企业进行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时,必须加强宣传和推广。例如,电力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内部信息化沟通平台,并设置相应的栏目,鼓励公司员工积极献策。同时可以发行刊物,进行征稿启事,让电力企业员工了解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的意义,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

3.4 加强信息化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一支高水平的后勤服务队伍已经成为促进后勤管理工作进展的基础,对电力企业后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后勤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管理质量。因此,必须结合电力企业需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素质过硬的队伍,保证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进展。为了实现此目标,可以建立电力企业信息库,结合电力企业发展,寻找多方面人才;积极培养复合型、服务型和科技型人才,全体员工共同合作,积极解决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实现电力企业建设目标。

4结语

信息化后勤管理工作,是现今多数企业发展的大趋势。电力相关企业应当更加明确的意识到信息化因素在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核心作用,并将内部后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建立起合乎企业长久发展策略与目标的信息化后勤管理模式,通过与标准业务流程的融合,实现后勤业务信息在线过程管理与纵向一体化管控,实现后勤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企业后勤管理改革思路分析[J].杨超.中外企业家.2016(11)

[2]新时期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新模式[J].柯睿.中外企业家.2016(05)

[3]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新探索[J].吴宏霞.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6)

(作者单位: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宁城县供电分公司)

上一篇:高校危机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色彩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