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2023-09-16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以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要作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从近几年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深深感到,搞好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讨论,是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较好途径之一,也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史识的重要一环。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课堂讨论就是让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认识、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确定好题目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前提

高中历史课堂讨论虽然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开展的。我们提倡学习中的“每事问”,但不主张课堂中的“每课讨论”。课题讨论必须在确定好题目的基础上,有准备地开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课堂讨论命题的原则应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确定课堂讨论的命题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所选讨论题必须具有新颖性,努力做到选题有新资料、新发现、新观点。如我在教授上古史时,结合张家口地区的泥河湾现已发现了200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的实际,确定将这一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题目。让同学们就人类发祥问题展开讨论 ,同学们从世界人类的发源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一关键问题出发,以泥河湾考古发掘的大量事实说明,过去世界人类起源非洲一元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新的考古发现说明,这个结论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并不符合人类起源的客观实际。泥河湾的考古发掘成果,已经证明,世界人类不但从非洲走来,而且也从亚洲走来,从中国走来,从张家口的泥河湾走来,泥河湾不愧为东方人类的发祥地。

(二)课堂讨论题目应当具有现实意义。 一位历史学家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指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有现实意义的讨论题目,才能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在讲解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时,我设计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点式的,还是满天星斗式的这个讨论题目。并让同学们联系张家口市涿鹿是中华人文三祖共同生息战斗的地方,黄帝、炎帝与蚩尤在这里进行了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邑于涿鹿之阿等四件大事,并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曙光,素有千古文明开涿鹿之誉。并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渐进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过程,千古文明开涿鹿,说明涿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但这并不表示涿鹿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发祥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式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这堂讨论课收到了很好的启发和诱导作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对中华文明的无比热爱。

二、老师、学生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重点

课堂讨论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搞好课堂讨论必须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事先公布课堂讨论题目,提出明确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这些都应教师为搞好课堂讨论必须事先做好的事情。在此基础上,还应事先确定 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5—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准备。只有认真准备,才能做到发言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并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比如笔者在准备上述课堂讨论时,就做了认真的准备,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写出了相应的系列问题。并指导同学们学习了相关知识,为搞好课堂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

虽然搞好课堂讨论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但二者在讨论过程中的作用还是不同的,概言之,教师要发挥好主导怎样,学生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善于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讨论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几年来我们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创造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胜读平时一本书”。同时,课堂讨论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开展自主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识和深化。对提高学生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开拓视野,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作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在提出问题和辩论是非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五)课堂讨论的成果,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钻研——提高”的良性循环。其中的关键是培养兴趣,这是因为兴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搞好课堂讨论是每个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必须下大力认真研究它的特点和规律,自觉地将这一好方法运用到自己教学的全过程。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产生让学生接触到课外的知识,再有就是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讲的往往比自己探讨出来的印象更浅,从提出问题在到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生生合作的关系,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自我讨论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头脑,做自己的独特的主体,课堂提问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习趣味;学校动力;自主思考;知识扩展;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先预备性的告知课堂提问的内容,给三到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找到课堂回答问题不强烈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也可提出不懂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并帮齐改正,课堂提问的好处就在于,学生可以主动思考问题,发挥大脑的意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自己自信起来的表现,坏处就在于对部分害羞的学生不友好以及对那些不爱思考的学生打了预防针,总体的课堂提问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增强主观能动性,这种方式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一种对自己学习程度高低的一种表现,是自己知道自己在什么水平段位的一种方式,学校还是非常提倡的。

一、适当增加学习动力

初中的课程本来就多,历史也是人物传记总记不住,课堂氛围又不好,这时的课堂提问可以当成是一种玩游戏,不仅带动教室的氛围,还可以促进师生的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对学习不惧怕,也不会惧怕提问,还可以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课上提出问题,下课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探讨问题的答案,适当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抓住每一次自学的机会,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培养自信回答问题的习惯,对于遇到不懂的题目,自己先去研究,再不会就可以向学生或者教师请求帮助,要乐于享受过程。

例如在上“鸦片战争”时,因为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提出对于书中没有提到的问题但是却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把它当成是知识的扩展,让学生去查找更多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比如,鸦片战争的时间、爆发原因等其他,对于这些新的扩充知识,让学生进行研究查找和讨论,学生查找问题的过程中就在巩固所学的知识了,鸦片战争涉及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但是,可以学到很多课外小知识,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在上课前,提问前一天所讲的知识,让学生充分记忆上节课知识。

二、提高教学趣味程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对课堂氛围进行改造,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参与活动的实行计分制,对回答问题对的积分,第一名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小组每个成员都有,这样,每个小组都会参与进来,这样提问就变得有意思多了,改善了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枯燥无味,增强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存在是两方建立友谊的基础,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给予爱和关怀,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才会随心所欲,大胆的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动画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传达,对这种动画形式的讲解让学生更喜欢,并且抓住学生的爱好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制定方案来增强学生的无意注意,做好上课内容的铺垫,看完动画再引入课题,提到内惩国贼,外争主权口号,并提出一连串的口号让学生进行归类,再让分组的学生进行比拼,输的表演才艺,以此减少学生的思想疲劳,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来增进学生的默契,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枯燥反感,反而是一种热爱,渴望学习的体现,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思考,爱上提问。

三、锻炼学生自主思考

课堂的提问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学习程度标准的体现,对学生来说是惧怕的一种表现,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初中很大程度都是规则化,没有创新,这样就会阻碍学生的成长,影响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人各有不同,课堂的提问就是让学生去掉规则化,呈现创造性,所以如果一味的照着别人说的话来做,思考能力会退化,主体意识也会凐灭,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给学生创造了发展的机会,而独立思考能力就是现在普遍缺失的能力,而思想独立,更重要的是脱离集体思想,创造新的维度,而理性,就是独立意义的第一步,如何锻炼自主思考,首先就是理性,在就是意志力和好奇心,用理性态度去思考问题,用意志力去解决问题,用好奇心开发问题。

例如在上“百家争鸣”这节课时,为了促进学术进步,评论界不能强求统一,这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表达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见,大脑的意识和自己是有关系的,一个人如果浑浑噩噩没有思想没有己见,大脑会感应主人的不需要,而进行自我屏蔽,当要独立思考的时候就会大脑一片空白,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要回答的问题,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进行思考,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安排明白所谓贤者仁人,是要证明自己的用处,而独立思考就是让我们发挥主体性做自己的主人,对待要思考的问题静心的琢磨,屏蔽外部的一切外在因素,练就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表现,课堂提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思维,在课堂的学习中,不仅仅是对于教师的提问回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题目也可以进行解決,一切以学生学习知识为主,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一种自信的表现,所以,学习程度的高低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而你的回答就是理解内容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常建兵.农村初中历史课前提问有效性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

[2]李亚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提问[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3)

陕西榆林市定边县第五中学 719000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与发展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细致讲解当下的诸多知识点,还需要注重初中生个人学习兴趣的培养。但在当下时段,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自身教学手段较为短缺,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导致初中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还使其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抵触心理。对此,教师首先需要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其次则需要结合初中生的个人情况制定更为完善的教学策略,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初中生;教师;历史知识;教学手段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采用更具趣味性且更适宜初中生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既能够满足当前初中生日益增长的理论知识需求,还能够切实提升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使初中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环节当中。为了落实这一方略,教师需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吸收、采纳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并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为初中生构建更加高效的初中历史学习课堂。

一、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历史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其知识内容皆来自真实存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也正因此造就了该学科内容的严谨性。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大多采用“灌溉式”、“填鸭式”的板书教学模式,氛围枯燥的同时,初中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也趋于被动,学习的效率与质量皆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旨在改善初中生的学习状况,强化初中生的知识掌握,使初中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当前的各种知识,从而不断促进初中生历史学习素养的成长与提升。

二、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应用探究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简化知识理解难度

历史知识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因此其知识内容也存在较强的理解难度,教师仅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不但难以降低其学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易提高初中生对知识学习的抵触。对此,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来简化知识理解难度,即教师使用信息化的多媒体投影设备将书本的文字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以更为直观的视觉观看代替传统的黑板文字与头脑想象,既能够集中初中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够有效改善现阶段的教学视听,从而在绘声绘色的影像内容讲解中实现知识理解难度的降低。

例如:教师在教学“青铜器与甲骨文”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最早出现的样式为小型工具与饰物,而后伴随着青铜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衍生出各种新式青铜器,如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教师在讲述时则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青铜制品,如最为常见的食器——鼎,其样式多为圆腹、两耳、三至四足,功能大多为盛煮鱼、肉等。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它是中华汉字演变的伊始。从文字结构看多数甲骨文包括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四种构成原则。教师在讲解时同样可以进行影像内容展示,如象形字“犬”、“豕”为像动物的身体;“禾”、“木”为像植物的躯干;“日”、“月”则像天文事物。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投影展示,既能够为初中生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能够增强初中生对真实历史事物的认知,从而在更为直观的影像观看中简化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

(二)构建历史时间轴,强化知识梳理能力

知识梳理能力即为初中生对不同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空间、地点等多种历史要素的把握。但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了不同历史时间段会发生诸多不同的历史事件,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构建历史时间轴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即教师描绘一条刻度线以历史时间为轴,其上为中国历史事件,其下为西方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后以历史时间节点为刻度进行事件梳理。教师以此进行知识教导,不仅有利于清晰学习内容,还能够降低初中生的学习难度,从而实现知识梳理能力的強化。

例如:教师带领初中生梳理明朝时段知识点时可以带领初中生构建历史时间轴。时间轴为明朝时段东西方历史事件,时间点公元14世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4-15世纪意大利萌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间点15-17世纪,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1492年哥伦布开辟新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通印度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全球航行。教师通过构建时间轴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最为直接的形式将相同时间节点的历史事件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在更加直观的数轴观看中强化初中生的历史事件梳理技巧,增强初中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掌握。

(三)拓展课外内容讲解,扩大知识学习范围

学习范围即初中生对历史知识把握的面积。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多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初中生掌握的历史内容不仅有限,而且具有较强的片面性。为了确保初中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拥有充足、全面的历史基础作为支持,教师则需要及时扩大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范围。拓展课外内容讲解顾名思义,即为教师利用非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素材,带领初中生学习诸多非教材内容来充实其基础,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学习范围的扩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初中生观看历史纪录片。如《世界历史》,该纪录片共有百集,历时8年采访200余位历史学家,先后访问322所博物馆,内容包括了埃及帝王谷、古希腊神庙、古罗马遗址等世界各地的奇异风景,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一部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的浩大人类文明演进的纪录片。高中生观看该影片不仅能够对世界历史形成更加清晰、具体的了解,还能够进一步开阔自身的历史眼界。教师以纪录片观看的形式进行拓展教学,既有利于释放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还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全面历史知识的融合掌握,从而在更加丰富的内容观看中促进学习范围的扩大。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学习起来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教师结合初中生的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就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生学习积极性的上涨,不断改善初中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进而实现初中生历史学习综合素养的高效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文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华夏教师,2019(22):43-44.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浪平镇中学)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新课改之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而其中的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历史课文的能力。因此,高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的认识,进而提出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 历史 阅读

新课改之后,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引导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的认识

有人认为高中学生经过将近10年的学习,阅读能力已经很强了,不需培养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不同时期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而高中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特别强。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如果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很难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所以引导学生提高对阅读能力的认识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阅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于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对阅读的要求也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关键。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阅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2.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导读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特点是,每章节前都有导读,它是一章内容的精华。通过阅读导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导读阅读的基本方法。

2.1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2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随之逐渐提高。

2.3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

3.提高阅读课文的基本策略

3.1让学生提问题来提高阅读效果。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3.2思考归纳求深化。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就要求学生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

总之,要想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提高高中学生综合能力,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历史课文的能力,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以情景教学法进行单元化的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整个单元的总体概念,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进程。同时,还能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积极活跃,让学生们充满学习的动力,让教师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本文探讨了在单元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究。

【关键词】 单元主题  情境教学  实践探究

一、引言

教育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其中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情境教学的合理运用中。因此,教师在创设情景教学时,要注意节奏性的把握,确保整体的教学流程具有目的性,这样才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们理解得更为透彻。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情境教学的色彩性和丰富性,能够直接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增加他们的感官体验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历史的课堂之中。

二、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方式。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课本知识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地域跨越较大,时间较长,学生很难通过现有的认知对历史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单元式的历史教学方法,能够将琐碎的历史知识点更好地贯穿,构建出一个整体的框架,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整个过程,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知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直观、系统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见证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在多媒体应用下的历史情境教学,能够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准备好的图片、视频、动漫以及相关的音乐,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出来,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盛唐的魅力,以及隋朝衰败的原由,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整个单元的历史进程。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太彻底,教师可以先从地理位置出发,为学生们展示隋唐的国土面积,让学生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具体的标明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然后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教师再通过适当的引导,将历史进程做一个整体的规划,从“隋朝的衰败”直到“安史之乱唐朝灭亡”,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了解到这段历史的进程,从而更好地增加感官体验,以及从中学习知识。单元式的历史情景教学法,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将一个单元的历史进行有效的串联,在扩大知识层面与见解的同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通过角色扮演,创设课堂情境

在创设情境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直接地增加体验,从而了解历史人物的鲜明性格,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加强的是学习的体验感,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内容,以及发生事件的原由。

例如,在教学《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把辽、西夏、北宋并立的局面作为这堂课的主题,然后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复杂的历史状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三个国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要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本,然后再根据课本的中的内容,进行表演,让学生能深刻地了解到這三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应的思想,从而让学生学习得更为透彻,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由于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只能让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进行讨论。在课堂后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这段时期的内容进行分组总结,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说出自己的体会或者相应的感想,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都能获得相应的体验。

四、通过问题巧设,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人们思考与前进的动力,有了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进行下一步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讲解《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提出问题,“如果你们是陈胜吴广你们会怎么做”“如何去推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学生要想回答出相应的问题,就必须充分地了解课本中的内容,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况。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不仅可以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回答,还可以展开联想,扩展思路,以不同的角度去讨论。教师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进来。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下, 新型教学模式也在逐渐地应用到各个学科之中。对此,教师也要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将学生更好地引导到课堂之中。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力,增加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好地了解历史内容,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任典海.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12):58-59.

[2] 杨洪蕾.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分析[J].中华辞赋, 2019(6):102.

[3] 杨洪蕾.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分析[J].中华辞赋, 2019(6):102.

[4] 许月珊.初中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 2019, 16(16):208.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愈发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极大地推着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十分有利。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可以对历史有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同时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要从认识和运用层面上来着手,并将唯物史观作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必须明确和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并熟练应用。文章较为系统地分析论述了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期望可以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唯物史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唯物史观,二是时空观念,三是史料实证,四是历史解释,五是家国情怀,均与学生在历史这一门课程中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历史学习关键能力。以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为例来说,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一门科学,作为一种历史观和方法论可以很好的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基础和发展规律。就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说,主要有“生产力决定生產关系”“社会存在可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些基本观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同时应努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当前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来看,在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对唯物史观认识存在混淆,再比如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处于浅层,实际运用也过于简单。可以说,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教师必须进一步去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切实培养好学生的唯物史观。文章阐述了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一、 关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也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最早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详细的阐述了一点,即“真正的历史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在历史这一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最大的作用便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历史,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结合新课程改革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上,且提出了较多的具体要求,首先便是要求学生可以详细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认识到唯物史观是正确且科学的历史观。学生要将唯物史观运用在历史学习与探究中,同时将唯物史观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唯物史观的教学重点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从认识层面上来说,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可以正确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并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考虑到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所以不能要求学生系统去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但必须明确五个方面的观点与方法,一是“社会存在可以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生产力可以决定生产关系”,三是“经济基础可以决定上层建筑”,四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五是“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从运用层面来说,学生在系统学习和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后,要更加客观的尊重历史,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运用在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

二、 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一)始终坚定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规律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向学生渗透一个历史发展观,即“社会形态是由低级朝着高级阶段来发展”,指导学生使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到“生产方式变革后导致社会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知识,教师需要重点向学生讲解古代史。在石器时代到夏王朝的建立这一部分教学中,因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石器,所以生产力水平是低下的,而到了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出现了青铜器,所以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相信通过这两个时间段的知识点教学后,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形态是由低级朝着高级阶段来发展”。在后续的世界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以此让学生坚定的认识到虽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按照这一规律来发展,但并不影响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于社会。

(二)通过重点知识来渗透唯物史观

单纯的知识点讲解会显得课堂教学过于笼统,甚至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知识点,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资料和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去学习。比如在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使用土地改革政策制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去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这一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即: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公社体制实际应用中有较大的优势,通过集体力量建设了一大批的工业基础设施与农业基础设施,这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公社体制无法很好地激发出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力无法有效的提升。而到了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施包干到户后迅速的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由此重新安排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在这一次生产关系变动后,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使得社会发展和农业丰收。相信通过向学生重点讲解这一知识点,学生可以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变化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形成“物质生产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

再比如向学生讲解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这一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求去调整教学顺序,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再去讲资本主义的确立,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掌握一个基本观点,即“资本主义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导致上层建筑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所以才必须革新制度”。

(三)唯物史观教学中凸显人的作用

与其他的史观相比,唯物史观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始终肯定人的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人的活动基础上可以发生社会现象。就统编新教材的编排来说,使用了较多的笔墨去向学生介绍杰出人物和领袖人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要点,即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讲解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出现忽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情况。以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节教学为例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挖掘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淮海战争为例来说,相信学生在认真分析后可以知道,淮海战役之所以可以取得胜利,本质上是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借助高考题来落实唯物史观教学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必须始终将唯物史观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在历史题目中应用唯物史观的知识。以每年的历史高考试卷为例来说,均会考虑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且题型多样,可以说,从2015年开始历史全国卷中均会出现有关于唯物史观的题目,这些题目均直击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和知识点,若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缺乏理解,则很难确保答案的正确。以历史全国Ⅰ卷的一道题目为例来说,材料向学生出示一个公式,即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要求学生去结合世界近代史部分的知识来分析这一个公式。可以说,这一道题目是主观题型,首先答题的范围很明确,要求学生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来解答。综合分析这一道题目可以发现,学生的作答必须紧紧围绕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上。在正式回答这一道题目时,学生可以迅速去回忆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些代表性事件,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析这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带来了什么,即蒸汽机、发电机、量子力学和计算机技术。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人类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产管理与劳动对象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到最后学生要理解并简明表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除此之外,近年来的历史高考卷中也开始加入阶级斗争、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些观点,均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有紧密的联系,对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能力有很深的考查。基于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唯物史观知识的渗透,并为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高考题目,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剖析,以此确保学生可以对唯物史观的知识做到內心有数,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

三、 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例

基于唯物史观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有力地渗透唯物史观,帮助学生强化唯物史观,获得更好的发展。比如在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和第四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学时,教师便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贯穿唯物史观,帮助学生完成唯物史观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开展课堂教学,一是在审视秦的统一时,教师可以使用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观点来教学;二是在向学生讲解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历史功绩与人民群众的作用结合起来;三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基本观点时,教师要带领学生重点去学习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内容;四是指导学生使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来剖析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五是在分析楚汉战争胜负的原因时,学生要应用阶级分析这一方法。

在带领学生去审视秦的统一时,教师要全程向学生贯穿唯物史观的知识,确保学生可以使用唯物史观来学习和分析问题。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一个知识点,即“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消灭六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在统编新教材《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简明阐述了秦的统一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也让国家统一深深地刻印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客观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即:“秦的统一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客观需要?”此时可以引导他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去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可以从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以及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历史纵向发展与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感悟秦统一六国的伟大之处。从中国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来说,历史总是循环反复的,天下大势一直以来都是分久必合与合久必分的,但是这个论断却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原理,也无法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相契合。我们人类的发展是存在着规律的,由低级朝着高级来发展,历史不会简单的循环,世界经济是一体的,而人类命运则是一个共同体。从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角度来说,有着从孤立到联合、从分散至整体的特征。在秦朝时,中国、印度、罗马是世界三大文明中心,此时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开始在我们中国的西部边疆出现,中华民族开始逐步走向世界。秦朝灭亡进入汉朝时,我们中华民族已经不再孤立,与世界的交流沟通更加频繁,比如“丝绸之路”巧妙地连接起了东方和西方的文明中心,此时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开始迎接世界各国的人们,逐渐走向世界文明。

在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这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秦始皇统一六国有很大的客观因素,即长期的战争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的分裂。秦始皇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责,完成了统一大业。细细分析后可以发现,秦国在统一六国这一条路上付出了太多太多,主要的历史人物是秦国的历代国君,尤其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商鞅、白起、王翦、李斯,他们均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再以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来说,他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即不是汉武帝有着勤于远略的意图而推动了对匈奴的作战,是社会经济发展至一定程度后要求必须发动对匈奴的作战,而汉武帝所做的一切只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但从汉武帝晚年所做出的一系列荒唐事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个绝对伟大的人,只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再从分析楚汉战争胜负的原因这一教学内容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使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学习。一直以来,史学方面认为楚汉战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可以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政,并且善于用人,愿意听取别人的谏言,而项羽则刚愎自用,不善识人和用人,而且烧杀掳掠,失去了民心。这一种解释是从历史的发展表面这一角度来说的,并未做深层次的剖析。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度剖析。具体来说,学生必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透过历史表象,深层次看待历史问题。对于汉高祖刘邦来说,他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与主张,所开展的斗争与战争是为了剪除旧贵族势力,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在占领的地区实行郡县制度,重点去发展生产,自然可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与维护。而项羽则代表着欲想死灰复燃的旧贵族势力,妄想让我们中华民族重新回归到秦朝之前的状态,这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思想,必会被人民所抛弃。可以说,项羽的失败是早已注定的,而汉高祖刘邦重新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

四、 结语

唯物史观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要重点从认识层面和运用层面上来着手,不仅要让学生可以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要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使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唯物史观知识点的渗透,可以重点从坚定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规律、通过重点知识来渗透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教学中凸显人的作用这些方面来着手,还可以将历年高考有关于唯物史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向学生详细讲述,确保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理解唯物史观的知识点,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历史。

参考文献:

[1]田洪该.浅议高中历史课堂强化核心概念教学[J].国际教育论坛,2020,2(11):14.

[2]马珍洁.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9):22.

[3]安海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思考与分析[J].农家参谋,2020,648(5):283.

[4]刘美玲.核心素养下如何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国际教育论坛,2020,2(5):11.

[5]王素洁.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读与写(上,下旬),2020,17(1):216.

[6]石林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20,18(15):225-226.

上一篇:税收征管论文范文下一篇:实习实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