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业务也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越来越开阔,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对于金融机构的运行来说,风险是与盈利同时存在的,所以风险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够增加金融机构运行的稳定性,面对经济动荡的经济形势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机构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提出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剖析,阐述了相应对策,对于促进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已经相对成熟,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从世界金融市场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不大,从经济危机中经济复苏也较快,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有效。然而,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优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必须之路。

一、关于我国内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概述

(一)金融机构的组成

所谓金融机构,又被称为金融中介机构或者金融中介,广义地来说,金融机构不仅仅指的是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还包括对于金融组织的监管系统。然而,狭义地来说,金融机构可不仅仅包括服务于金融市场的企业,其主要目的还是以营利为主。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分类较为广泛,按照管理的地位,一般可以分为监管和被监管的金融机构,例如:中央银行、证监会等都属于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对于国家政策性的融资任务是否支持,这时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这一范畴中,包括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等;同时,根据金融机构是否属于银行系统,又可以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金融机构。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组成多种多样,为我国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在金融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突发因素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机构的整体运行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效益,使金融机构蒙受一定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金融机构的风险。其实,金融机构的风险的本质是金融产品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金融机构根据风险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具体来说,金融机构由于在国家调控的基础上,带有盈利的性质,所以具体来说,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

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指的是金融机构面对突发风险的能力,也成为危机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等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常包括确定一定的风险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的监控和评估,然后提出一定的防范策略。当前,一个优秀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必须包括一个优化的管理体系、专业的监理人才、较强的企业执行力这几个方面,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机构发生危机的概率,并能有效的抑制危机的蔓延,降低金融机构的损失。

(三)关于金融机构其风险管理的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的形式为银行,结合我国国内进出口银行的风险管理来说,其管理的特点如下所述:第一、风险管理都是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从来不是针对任何一个单一环节的风险管理。所以,风险管理更要从金融机构业务的每个环节把握,不能放过每一个环节。第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往往流动性危机强。例如,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如果一家金融机构产生了危机,人们往往会无根据的推测其他金融机构也有同样的危机,导致经营情况良好的金融机构业务同样受到影响,使整个金融市场受到影响。第三、金融机构的盈利总是伴随着风险的存在的。一般来说,要想没有风险,只有一种可能,中断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这样来说,金融机构就毫无服务性和存在性而言,盈利也更不可能。而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大环境、人们的金融理财意识等因素是不定的,所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二、关于我国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目前状况分析

(一)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居多、风险管理意较低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某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正因为有了一定的下降,才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的方式投放了更多的不良贷款,实际上,不良贷款的风险依然存在,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偏高,增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同时,一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偏低,在信贷投放的过程中,过多重视短期的高回报和高收益,在放款的数额、产品种类和放款的时间上没有仔细的审核,在对于风险的评估上面不够重视,超出了出现管理的边界,最终导致高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金融机构内部的信用评估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我国的金融业来说,诚信是金融业良好运行的前提,做金融必须以诚信为基本准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如此,对于享受金融服务的客户来说也是如此。金融机构的信用程度,主要由国家的调控还要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督。对于享受金融服务的客户来说,我国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作为准则,导致我国金融机构审核客户的信用度时,存在很大的难度,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

(三)承担风险的主体模糊

金融机构的风险贯穿于业务的各个环节,有了风险就要有一定的承担者,才能有效的规避较大风险的发生,将金融机构的损失降低到一定程度。然而,对于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承担风险的主体单位模糊,甚至没有承担风险的单位,直接导致由国家财政承担了这个角色。而国家财政的容量是有限的,各种金融机构风险系数叠加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极易出现巨额赤字,通常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来说,关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风险承担者,究竟谁来承担的问题,尚待解决。

(四)关于风险管理的理念以及实施方法较为落后

金融机构的风险和盈利有着重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进行的,共同存在的。对于国外的金融机构来说,他们始终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注重风险管理,还会注重收益的提高。而对于我国的金融机构来说,人们通常将风险与盈利看做成对立的部分,对于风险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阻碍了自身的发展。风险管理的理念是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和转嫁,而不是单单为了逃避风险放弃金融业务。所以,金融机构的先进理念建设比较必要。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分析能力重视度不够,缺乏防范意识,无法正确地认识风险,导致风险管理中无法选择正确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而对于国外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来说,一些比较先进的金融管理模型已经得到了运用,如计量模型的运用。

三、金融机构如何对风险管理进行优化

基于上述问题来说,我国的金融机构管理的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偏低、方法及理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问题就要有对策,只有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现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一)建立金融风险框架来加强防范与控制

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来说,很多问题的发生是由于金融风险框架设置不重视和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所以,建立金融风险的框架进行防护和控制对于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首先,对于金融机构的产品投放来说,应该采取优化资金组成的方式,合理控制不良资金的投入情况。其次,进一步加强对于减震机制的建立,对于有些金融机构来说,在进行金融产品的投放时,并没有监理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突发危机没有应对措施,极大的增强了风险,所以,对于金融机构的产品来说,都要有相应的金融风险机制作为后备程序。最后,对于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系统,一定要加强控制,可以通过采取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增强对于信用评价的专家投入费用,不断提高信用评估的质量。

(二)促进金融管理风险管理的透明化

对于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信息的透明化至关重要。对于管理信息的透明化只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于风险承担单位的明确。风险承担单位的作用对于风险的降低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单位不能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承担机构,对于风险进行宏观的调控。二是加强金融信息的流动性,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及时、准确的金融信息能够减少他国的金融动荡对于我国的影响,同时避免金融危机的流动性给我国多数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

(三)加大技术方面的指导

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是一项对于专业水平要求高、同时对于经济学、数理统计以及管理学均有一定要求的系统性工程,对于技术的水平要求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应该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作为主要支撑的操作平台,大力运用计量工具数字化和风险计量模型来进行管理,加强对于风险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有效的把握风险管理问题的科学性。同时,加强对于技术性人才和技术机构的建设,优化管理人才的质量,在金融机构监理一定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主要保障基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必须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加强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完善管理方法,重视专业人才,从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把握,不断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忠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07(11).

[2]于威.关于建设银行后台业务运管的操作风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4).

[3]方耀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对两次全国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民间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因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民间金融的优势在于,借贷双方之间的长期互动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并节约了交易成本,这是民间金融长期存在并逐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改善民间金融法制环境,规范民间金融市场秩序,将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关键词:民间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危机;信息不对称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涨快而产品价格提高难、原材料赊购难、销售回款慢的局面,资金周转困难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不仅成为国家决策层的关注热点,也成为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

大量资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已经实现了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在中国,据有关部门测算,民间融资规模在2008年大约为50000亿元。对于这一在现实中广泛存在的融资方式,目前有一些学者进行过实证研究,不过大多局限于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的特定区域,如浙江省温州市以及江苏省等地,而缺乏全国范围的系统性、深人性探讨。考虑到中国中小企业是在金融抑制严重的条件下获得长足发展的现实,民间金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无疑非常重要。那么,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民间金融有怎样的需求?它为何能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在金融危机面前,如何能更有效地发挥民间金融的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民间金融支持

本文使用两次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研的数据来关注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这两次调研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完成,得到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的大力支持,调查对象主要是营业额在300万元到3亿元之间的中小企业。其中,2006年调研选取长春、太原、成都、台州和广州五个城市,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8.9%。2009年调研在沈阳、广州、福州、成都、郑州、合肥、武汉、济南、杭州、石家庄等十个城市展开,采用定额抽样方法,根据各地中小企业最近可查(通常为2007年)的行业类型分布,选择抽样对象保证受访企业行业分布符合抽样框,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9%。

(一)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

表1是2009年调研样本企业在成立时和调查时的企业资金来源构成状况。从中可以发现,中小企业整体上对内源融资有较高的依赖性,而内源融资的增长速度与企业的发展基本同步(企业资产总值增长了3.11倍,所有者权益和内部利润积累再投资分别增长3.58倍和5.36倍)。随着企业的成长与扩大,进行外部融资的需求逐渐增强,外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生比均达到了1以上,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发生比(3.91)和民间金融机构借款的发生比(2.43)尤为显著。这说明,不同资金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因企业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资金的重要性随之下降,进行外部融资的需求增强。这与郭斌等人先前关于温州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二)企业规模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一般来讲,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扩张,对资金的总体需求也会增长。不过,由于企业自身属性千差万别,不同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经济环境恶化之时表现尤为明显。表2呈现了2009年调研中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从中可以看到,较多的样本中小企业有着在未来扩大资金的需求,占到了应答数量的45.2%,其中营业额在3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有着最强的扩大资金需求,而营业额在1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也比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有着更强的扩大资金需求。这一结果与郭斌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尽相同,在他们的研究中,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具有最强的资金需求。这种差异的存在,实际上是由样本的差异所致。郭斌等人主要研究的是营业额在1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的中小企业(占大约72%),而较少关注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他们所谓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是本研究中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故而,他们的研究结论实际佐证了这里的研究发现。

进一步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对于不同资金获得渠道的选择。已有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策略会产生显著影响,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规模歧视,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民间金融渠道来获得资金支持。表3是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意愿,从中可以发现,中小企业的规模越小,它们通过亲友借款、民间金融机构借款以及企业间借贷和商业信用等民间融资方式获取资金的倾向越明显,对民间金融有更强烈的需求。与之对应,中小企业的规模越大,通过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些正规金融渠道来获取资金的取向越明显,而对民间融资需求较弱。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规模越大的中小企业越有可能满足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从而被接受。

(三)中小企业的资金获得与民间金融支持

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同渠道的供给情况如何?民间金融的发展态势又是怎样的?这里通过2009年与2006年两次调研所获得的“过去三年中最大的三笔外部融资”数据加以分析。

2.“其他”指政府资金扶持等融资。由于两年调研中选项设置有差异,这里进行了必要的处理。

从中可以发现,在2006到2009年间,中小企业的外部资金获得在整体上仍然是以正规金融为主,占到了半数以上,不过不同渠道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四大国有银行份额减小、商业银行的份额增大。就本文关心的主题来看,民间金融较之于正规金融表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份额增幅较大,其中民间金融机构和亲友借款变化比率更高(分别为3.89和1.42)。这说明,在2006到2009年间,民间金融的发展较为迅猛,有着较大市场空间。这与前文的研究发现一致。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对于民间金融有着较强的需求是民间金融发展的必然。那么,民间金融为何受到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的青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完善?

二、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比较分析

从融资渠道来看,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同属外源融资,它们与内源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的提供者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基于这一特点,资金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问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带来激励问题。通常,资金的使用者会比提供者拥有更多信息,他们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在

谈判、合同签订或者资金使用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从而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风险。即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林毅夫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选择何种融资方式以及能否所选方式获得资金,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概率。这里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分析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特点,探讨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需求。

(一)正规金融体系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在正规金融体系下,银行作为专业化的金融组织,在企业的融资过程具有一套完整的申请、审核、发放贷款以及监督制度,不仅需要事先对资金使用者加以甄别,还需要通过签订合同来约束资金使用者,更要在事后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目的在于最大限度了解企业的信誉、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等信息,缩小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过,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通常规模较小、创业时间不长、缺乏历史信誉记录。更有甚者,一些中小企业财务体系透明度低,常常不使用正式会计制度或者保持多套财务账本,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为而隐瞒真实财务信息或者为取得贷款而虚报销售收入和利润。这些都使得银行难以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再加上贷款处理的单位成本随着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银行会更偏向大企业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积极性。

此外,要求贷款申请人提供抵押或担保也是银行降低道德风险的一种手段,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普遍缺少抵押品。对于中小企业能为银行接受的不动产,却常常因为产权的模糊性而不被银行认可。这主要在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有很大一部分设立在县域或乡镇,厂房用地属于集体土地,也有一些是宅基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具有模糊性,造成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难以确定,导致中小企业抵押难。在我们的调研中。不止一位受访企业主都表达了这一点。另外,中小企业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大企业不愿为中小企业担保,中小企业之间的互保、联保又不为银行接受,而发展缓慢的担保公司由于手续上的问题常常会在实际上增加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

另外,从信贷供给角度来看,在“赶超”战略之下形成的高度垄断的金融体系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大银行借助市场控制力获得高利润、低风险的收益,将战略定位成面向大企业、大城市。近些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整合资源,上收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大规模撤出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而且,商业银行都普遍执行严格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使得正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结果是,在我国的正规金融体系之下,正规金融机构一方面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却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严重缺失,从而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在我们的调研中经常被受访者描述为,“只为大企业锦上添花,不为小企业雪中送炭”。

(二)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对

面对难以通过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支持的困境,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应该说,中国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是国内金融机构垄断和控制的必然结果,它实际上是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民间金融能为中小企业接受,必然也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量少、多频、急需的特点和中小企业缺乏抵押品的现实,也因为它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较强的可获得性。首先,民间金融在信息获得方面有着正规金融难以企及的优势,这是民间金融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主要体现在资金提供者对资金使用者还款能力的甄别方面。参与民间金融活动的借贷双方一般都有着较多的人缘、地缘关系或者其他商业关系,出借方对借贷方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品质等基本情况有着比较详细的了解,这些软信息的掌握,使得双方在借贷发生时所面临的信息成本较低,由此就能比较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小乃至消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对于民间金融中普遍存在的较高利率与商业风险,由于软信息的把握,借贷人也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贷款的风险,较好地把握暗示归还贷款的可能性。降低贷款的监督成本。无疑,这些信息优势是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它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障碍。对于这种信息优势,Banerjee等人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民间金融参与方通过与地方中小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加强,有利于解决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一假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林毅夫等所进行的经济学建模分析较好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民间金融操作简便灵活,交易成本低,可获得性强,比较契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这是民间金融被中小企业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诚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考察融资交易成本不仅要考察资金的财务成本,还要考虑资金的可获得性。在资金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利率只是资金的名义财务成本,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金市场的供需状况及资金的实际获取成本。在此条件下,融资的可获得性和所能获得的资金额度就是融资的隐性成本。对中小企业融资决策而言,资金可获得方面的成本往往比名义财务成本有着更重要影响。从这一点看,正规金融的缺陷在于,它对信贷审批的手续复杂,使资金需求者的交易成本上升,因为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的程序、手续与为大企业发放大额贷款基本相同,这就导致单位成本费用性对较高。而且,任何额度的贷款都经历这样的复杂审批程序,必然会造成审批效率低下,这也提高了需求者的机会成本。与之对应,民间金融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关系型特征,操作简便灵活,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资金用途、抵押担保情况设计个性化的信贷合同,从而满足中小企业小额、多频、分散和急需的资金需求。因此,民间借贷经常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

三、金融危机下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思考

近些年来,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逐渐认识到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并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民间金融行为予以肯定,当年12月27日,日升隆和晋源泰两家小额有限公司在山西平遥揭牌成立,标志着官方在民间金融上出现较大松动。此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的2009年1月份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大力发挥直接融资和民间融资的作用。这些举措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不过,由于民间金融存在着固有的趋利性、隐蔽性、无序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果这些风险爆发,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面前,更有必要探讨如何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问题。

(一)改善民间金融的制度环境,规范民间金融市场

尽管金融监管当局对待民间金融有所松动,但目前中国

的民间金融市场仍然处于地下和半地下状态,相关法律法规分散,缺乏统一可遵循的规章制度,随意性大,理性程度低,尤其是民间金融的借贷利率范围过大,导致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民间融资行为时有发生。对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来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划定民间融资的合法形式。借鉴国家针对正规金融渠道所制定的《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管法》,对于民间金融可以制定《民间金融法》或者《民间金融管理条例》,划定民间融资的具体形式,并从管理机构、融资条件和程序、融资主体、利率水平、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方面加以规范,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约束制度,使民间金融纳入到规范的法制范围中。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金融监管,对那些非法民间集资和民间融资偷逃税等行为予以坚决打击,遏制民间金融犯罪。

(二)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测,进行适度引导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活动游离在政府金融监管范围之外,数据缺乏,导致在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上观点不一、分歧较大,延缓了其健康有序发展。对此,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有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调查研究和日常监测,建立行之有效的民间金融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民间金融的资金流向、流量、利率等信息,便于分析民间金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参考、提高决策质量。此外,由于民间金融的决策者多为个体或公司,对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应该发展方向靠拢不多,容易造成为了自身利益而忽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在信息监测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引导。

(三)强化对民间金融组织的管理

在民间金融活动中,既有无组织的初级形式,如私人借贷、企业借贷,也包括一些有组织的高级形式,如实业公司、典当行等。由于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组织的高级形式在民间金融活动中的市场份额和所起作用相对要大一些。对此,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重视民间金融组织在民间金融中的作用,加强对其经营活动的监督与管理,重点监督它的资金来源、规模、区域分布、利率、信用度和风险度等信息,限制过高的利率水平。同时,有必要在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加以指导,既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便捷特点与优势,又抑制不利因素,从而规范其发展。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将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转变成类似社区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与大银行等正规机构形成互补,带动民间金融有序发展。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管理作为评定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管理的稳定性、科学性直接关系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国家经济建设水平与国家金融效益以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金融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在认识到金融管理的重要作用之后,加大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管力度,但由于历史问题,我国在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道路上还有着许多的困难,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才能构建我国金融管理新体制。基于此,我国应加大对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打造金融管理新体系,以此推动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进而促进我国是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金融管理体制直接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管理体制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地方政府使得当地金融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能动性,推动当地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金融管理新体系,才能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从宏观来讲,开展金融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打破原有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让我国金融具备时代性、灵活性、科学性。在金融管理新体制下,构建新的金融关系,进而通过行业内与行业外之间的金融交易推动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二、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过于分散

现如今,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大多分散于各个部门,其根本原因是为了保证金融业能够及时调控市场供需关系,避免国家对金融业的干预。虽然有利于金融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协调难度。并且金融管理部门通常是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其职能通常是对股权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较为分散,其权利有限,只能将某个环节作为管理重点,无法全面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管理力量,进而影响金融管理水平。

(二)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过于宽泛

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为真正落实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设立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管理小组等机构,以此缩减运营成本。但这些机构的职责以及定位过于宽泛,存在肩负其他工作职责的情况。不仅要履行金融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还要为政府、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进而增加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管理小组等机构的工作压力,阻碍金融管理各项工作正常进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金融管理部门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新形势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金融机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金融管理部门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如管理能力、市场洞察力、资金调配能力、规避金融风险等能力,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综合素养。但就当前而言,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无法满足当前金融管理部门的实际要求,人才缺乏是当前影响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四)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相对较弱

地方政府不仅要推动当地金融管理机构的发展,还要防范避免潜在的金融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金融管理机构成立时间较短,金融管理经验相对匮乏,通常是注重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而忽略了对金融风险的监控。并且,在管理地方金融机构或者实行某项决策时,部分金融管理机构的地方色彩过于明显、过于随意,进而导致金融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出现。

三、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策略

(一)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要促进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要完善、健全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全面的金融管理体制。注重各个部门之间金融管理能力的提高,注重管理职能的集中,以此便于在金融管理的某个环节中,能够全面的统筹协调金融管理职能,提高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水平。同时,地方监管部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定期检查、指导各个金融管理部门,以此保证金融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通过金融管理体制,推动金融业的持续发展。

(二)明确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

只有明确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才能有针对性的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而促进金融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此,首先,要构建独立运营的金融管理机构,充分发挥金融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动性,保证金融管理体制能够更加科学、灵活、全面的履行金融管理职责,构建全面、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其次,设立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国家、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运行,以此提高金融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杜绝推卸责任、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等情况的出现,提高金融管理体制的有效性。最后,设置奖惩制度,以此调整金融管理机构的工作状态,调动金融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市场经济走向、金融風向以及世界经济动向,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注重培养优质金融管理人才

地方政府应颁布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推动金融管理的发展,并且联合企业与高校建立人才供应关系,加大对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我国金融管理机构提供优质的金融管理人才。除此之外,政府和企业还要加大对金融管理在岗人才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培训活动,制定人才考核制度,对金融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进行考评,以此提高金融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进而推动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

地方政府及企业要转变传统的金融管理理念,注重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的加强,构建金融安全监管网络,以此规避金融风险,通过金融安全监管网络,保证金融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然后从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过于分散、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过于宽泛、金融管理部门人才相对比较缺乏、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相对较弱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最后从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明确金融管理职责以及定位、注重培养优质金融管理人才、加强金融管理风险监控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背景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运芳.新形势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商论,2018(25):39-40.

[2]李诗怡.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8(09):4.

[3]王馨卉.新形势下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商论,2018(10):51-52.

[4]洪锦晖.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纳税,2018(09):127.

[5]白玮炜,宋析曈.关于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8(06):62+64.

[6]徐信艳,洪俊.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探究[J].纳税,2017(32):108.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变,我国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金融机构不仅要同国内的金融行业进行竞争,而且还要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局势,我国金融行业的压力也明显增加。国内外金融机构形成的冲击力,使得我国金融行业不得不转变传统风险管理方案。

一、金融創新概述

金融创新所指的是金融内部经过各式各样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造性改革创造与引入的全新事物。现阶段,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金融机构需要全面掌握金融创新发展的所有内容。产品同质化是金融创新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其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促使我们国家的证券交易与银行引起更多人员的关注。然而由另个层面而言,产品同质化在金融创新环节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并未完全发挥出金融创新的功效。另一方面,我国过度关注理财创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好转之时,人们便会运用手中所闲置的资金实施投资理财,金融行业开始便把握住了此发展机遇,不断的推出全新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多种多样,造成金融市场陷入到非平衡状态中,如果不进行高效的管理,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便会下降。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对以往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推动金融机构能够稳定运营。

二、金融创新下存在的金融风险

(一)制度风险

在《商业银行法》中,分业经营有着固定的规定,即代表商业银行只能够涉足本身所包含的业务,不得干涉其它业务,例如保险、信托以及证券等等。为此,实际上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范围受到了诸多限制,大幅缩减,仅能够进行中间业务以及资产负债业务等。伴随金融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诸多国家不约而同的进行了金融制度改革,将传统单一的业务模式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并且涌入中国,开设分行或独立法人,逐步吞噬我国的银行市场,导致金融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假如国内商业银行依然坚持分业经营,那么将会丧失大量的金融市场,对我国的金融创新机构也会造成致命创伤,与此同时,还会对我国的整个金融行业造成巨大风险。

(二)经营风险

首先,资本充足率相对偏低。《新资本协议》当中所设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比重为8%,然而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却高度缺少资本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运营的风险,即使最近几年时间内此问题有所好转,然而并未与银行维持同步发展,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并且银行自身的发展还会受到资本充足率所造成的影响,若银行的资本较少,便会严重阻碍其资本规模的稳定发展,加大经营风险。

其次,不良资本占比较高。国内商业银行即使对于不良资产的影响有着相应的认识,同时运用有关方式以减少不良贷款所占比例,然而相对而言,不良资本率占比依然非常之高。由于银行归属国有企业范畴,因此资金的流通性相对较差。但是,在金融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反映出了资金流通性对于商业银行所造成的各类影响,并且金融创新同样加强了金融的流通性,若商业银行无法妥善处理此问题,便会带来非常大的经营风险。

最终,盈利能力相对较差,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特性则是盈利性,然而针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来说,与盈利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如果想要在日趋繁杂的金融市场竞争当中加强本身的盈利能力,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便需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盈利能力。我们国家的行业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较而言,盈利能力相对偏差,然而由于垄断特性,推动其能够收获较多的收益。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对盈利能力同样有着非常高的需求,不然便会面对更加之多的风险,如果以低收益现状达到金融创新,那么其风险同样能够得以凸显。

三、金融创新下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始终均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然而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环节,通常会由于部分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金融机构产生金融风险,对于此问题,需要增强内部管理,经过内控体系创建以避免金融风险的产生,特别是金融产品大量的开发与销售,唯有由内部着手,才可能从根本层面解决此问题。

(二)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是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唯有经过变革创新才可以推动金融市场更为平稳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平稳性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需要推动金融市场不断的创新和平稳发展。需增强金融监管,针对现阶段金融监管的有关法律规定实施相应的调节,以充分发挥出金融监管的效用。金融创新几乎涵盖了所有层面的内容,然而部分内容在法律规定当中并未有所提及,所以需健全有关的法律规定,防止金融公司钻法律的漏洞。更深层次的改善法律法规,金融创新涉及到非常堵的交叉业务,然而部分业务的有关法律条文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其便需完成好废除与改进工作,加强法律法规的引导功能。

(三)改善创新路径

第一,在金融产品创新层面而言,在实施新产品开发之时需要以优质资产为基础,尽可能的降低不良资产所占比重。除此之外,因为我们国家在创新层面并不完善,所以,需要由最低层次开始,以寻求在金融组织的自身能力范围内达到金融产品的创新,着重推出股权、债权类等创新型产品,唯有稳步推进,才可以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第二,由金融组织创新层面而言,现阶段我们国家所面对的巨大风险源自于混业运营,但是其对于金融领域的发展而言极其重要,唯有日益深化变革,增强配套设施建造,才可以优化国内金融组织的运营模式。然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需要着重突出主营业,具备本身的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如此才可以获得人们的认可。第三,由金融机制创新层面而言,换而言之便是对于激励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等相关机制的创新优化,唯有如此才可以更加好的改善金融创新的环境,进而达到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四)增强国际合作

一个国家想要控制金融风险与保持经济稳定是无法做到的,唯有全面发挥出国际合作的力量,增强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整,互助合作,才可以更加好的防范金融风险,维护优良的金融环境,推动各个国家的金融平稳与发展。经济一体化需要金融机构间增强合作才可以高效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换而言之,不得单单依托该国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而需相关国家在防止、预防金融风险层面实施全球间的互相合作,进而实现全面监管的目标。

(五)健全风险管理市场约束体制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需健全风险管理市场约束体制,经过增大市场风险的监管力度以确保在金融市场所有行为的合法性,提升金融市场的平稳性。所谓金融创新,便是对以往的金融产品进行改造升级,针对以往的结构框架进行调节,其最终结果与投资人员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市场约束体制当中首先需要针对金融产品创新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完善,经过对信息制度的改善为投资人员提供足量的信息资源,有助于投资人员做出合理的决策。在金融市场的监管过程中不但需具备行业本身的自律体制,同时还需具备对应的第三方监管体制,需创建起全方位的监管制度,针对风险管理的机制实施全方位的改善处理。

四、结束语

金融创新是迎合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所实施的,在加强金融收益之时同样带来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便需要增强对于金融风险的监管,促使金融风险维持在可控范畴内,然而此需要引起文化理念层面的关注,并且还需创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兆瑞.基于金融创新环境研究金融风险管理模式[J].中国市场,2017,(05).

[2]彭芳春,宋扬.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金融风险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7,(07).

[3]范旭旭.加强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管理的途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

作者简介:黄宇昊,郑州大学国际学院。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专业设置的调整;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趋势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把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即把学生培养规范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能力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三个阶段。金融系作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培养阵地,应适应学院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把金融系变为培养金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人才需求市场出现重大改变的新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市场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变培养方式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背景

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山西实施经济结构转型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十二五”期间,我省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5万亿,每年平均1万亿,光靠现有银行的存款贷款去支持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全方位的资金介入。晋商曾经的辉煌为建立中西部金融中心提供了一个历史依据,也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将太原城市圈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不仅能扩大投融资渠道,创造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本身便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支持山西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山西银监局公布了《山西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实现“市市有股份制银行、县县有国有银行、村村有电话银行”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山西还将继续引进2家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该省设立分支机构,再引入1家外资银行入驻该省,同时推进银行机构和网点合理布局。我省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还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数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成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这些都为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虽然每年社会用人单位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基数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不能太乐观,如果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理论方面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也不能高人一筹的话,那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处境就不容乐观了。

二、专业设置的调整

我国金融机构门类多,金融业大量的一线工作岗位庞杂,所需知识领域宽泛,根据教育部的专业分类,我国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具体包括: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金融与证券、金融保险、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等l0个专业,这些专业,主要是针对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各岗位人才需要而设置的,体现了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但是,由于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与职业岗位差异巨大,如果上述各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不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有些学校选择了大金融的概念,在经济系下设金融管理实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口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公司,这种选择虽然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但专业性又不强。建议我院作为金融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不能太细也不能太宽,应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金融保险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又过于宽泛,适应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在专业基础上设置商业银行方向、农村信用社方向、证券投资方向、其他非银行金融方向(包括互联网金融、信托、租赁、小额信贷等)。这样既培养了保险、证券等行业的专门人才,又涵盖了银行等其他金融领域的就业市场。

三、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趋势

高职金融专业应如何培养一线所需的金融人才?我们在2012年暑期在山西金融业范围内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座谈等形式对金融一线岗位进行了广泛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营销技能已成为金融领域高度重视人才要素,因此加强有针对性的营销类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应在今后的专业体系建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首先,从调研访谈和调查问卷的相关资料来看,金融行业各岗位人员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各类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营销成果在其绩效评估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其次,从现代金融行业的特征来看,目前金融核心竞争力不仅聚焦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而且更聚焦于如何将这些产品向各类客户群进行营销推广的方法和手段上。正因如此,各类金融企业已纷纷设置了多层级的营销部门和营销机构,如商业银行在总行、分行、支行、基层网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营销机构,兼具金融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的人才自然而然也将成为各金融企业争夺的对象。

而目前,在我专业培养体系当中,营销课程设置、营销技能培训的定位不清、关注程度不够,与目前金融领域对营销技能的高度重视有较大落差。营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只是一个点缀类的课程,课时只有2课时,内容也只是涉及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营销理论和技能的讲授,针对性和适用性并不强。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需加大营销类课程的课时,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课程的安排和相应的技能实训,切合当前金融人才的需求要素。

2.缺乏合格的“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实用型人才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困境,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各金融基层岗位的实务操作能力和服务技能的培养。目前各金融企业对于“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等基层岗位的员工有较大的需求,一方面在于市场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对于“客户服务型”及“业务操作型”岗位的就业稳定性较差,违约、跳槽的现象频繁,因此造成各金融机构一线员工的极度短缺。也因此许多金融企业已意识到了员工队伍的岗位层次特点后,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将重心调整到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或大专院校的应聘学生上。对此,我专业应抓住当前的市场机遇,紧紧围绕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物操作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金融领域基层岗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但在实物操作和技能培养方面我专业的工作仍有所不足,从各项调研资料看,在服务技能、业务操作等这些经常出现在金融企业工作中的技能培养上,我们虽有相应的学习和实训,但这些学校的学习和实训大多只是接触了相关技能的皮毛,在深度、与实际情况接合度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并脱钩于金融行业目前的规章制度,因此,我专业应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汇总和整理当前金融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所需的专业技能、所对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安排更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技能实训。

3.复合型人才在金融人才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在重视传统金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我专业应适当增加相关金融领域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金融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新一轮金融开放和竞争的需要。这里的复合型,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所需人才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应更宽,如金融创新、期货投资、保险代理、网络经济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应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相关技能更多更强,尤其是能够用流利的外语交流,熟练地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各类金融业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人才将倍受青睐。同时,随着近来来证券和保险市场的扩展和成熟,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增,通晓多方面知识理论的复合性的毕业生无疑在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时会占据优势和主动。因此,在加强我专业传统优势的专业课程外,适度增加相关金融领域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并进一步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培养也应成为我专业改革的一个必备之项。

4.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正直、富于进取、有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应聘者始终是用人单位极其重视的环节,因此,在此方面的培训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程。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同其他行业一样,金融企业也不断暴露出一些敬业精神欠缺、责任心差、协作配合不强、服务意识欠佳、职业信心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不良现象。许多从业者缺少吃苦精神,不能接受加班;缺少奉献精神,企业或管理者提出的正当要求都被当成交易,动不动就谈条件加薪、斤斤计较,只会索取不愿付出,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正在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招聘和员工培训工作中,各企业都把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考核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

而在我专业的教学中,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做得还很不到位也很不足,在调研中学生也反映出了这一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在设置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同时,也需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将这种培训贯穿于学生在校学生的全程。

5.员工的创新意识、应急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企业应对竞争、发展壮大的有力基石,提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引导、鼓励我们的学生增强自己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创新力已成为企业应对竞争的有力武器,而处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法宝,因此,这几项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企业突出重视的环节。因而,作为为金融企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方面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上,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减少“老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上课互动环节少、学生主动提问少……”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代课教师尝试可以开拓学生创新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能动力的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中,多提出一些有争议性和探讨性的话题,多提供一些多变的教学内容背景;在技能操作与实训中,多设计一些发挥学生创造力和能动力的实训方案,以此使我们的学生逐步培养起打破规则、探求研究新的变化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杨则文.高职金融专业“七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2010,(12).

[2]魏飚,王学涛.十二五”时期山西银行机构和网点将实现乡村全覆盖[N].经济参考2011-05-30.

[3]http://www.ldzy.com/jwc/JinRong_ZY/2-1/18/18-SheHuiXuQiuXianZhuangJiWeiLai.htm.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现代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对于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长期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从阐述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出发,对于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金融;管理;作用

目前,现代企业在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在这一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进行金融管理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因此对于现代企业的金融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分析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合理利用企业资源等方面出发,对于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进行了分析。

1.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经济得到发展。众所周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金融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个循环系统,并且金融系统本身也在不断的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在这一前提下是否能够将金融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则是直接的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金融管理中的的各项活动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因此这也说明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把握住金融管理所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2.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可以起到促进企业适市市场环境变化的作用。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调节和变革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适应外部大环境的不断变化。最终能够有效的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其次,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否顺利的把握好企业的金融管理实际上会关系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能够让企业在拥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的前提下更好的获取自由资金、银行借贷和金融市场融资,最终能够让企业以不变应万变,在市场发展中具有更强的主动性。

3.合理利用企业资源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对于提升企业资源利用合理性有着很大的帮助。一般而言,在现代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想要正常进行经营运转则需要金融活动来做保障。在这一前提下企业是否能够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则需要企业自身对外部市场大环境的把握和判断。其次,企业在合理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做好金融管理工作,最终能够起到让金融活动为企业保驾护航,不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作用。

二、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工作要点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的工作要点有很多,以下从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出发,对于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1.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针对企业在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迅速的成立其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然后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吸收专业金融管理人才对企业金融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明确分工和责任,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于企业资金流动、借贷情况等进行专业管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其他工作的顺利展开。与此同时,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还应当着眼于解决改善企业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汇总实行合理有效的信用评定政策,从而能够建立起更加规范化预算编制体制,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完善預算编制工作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对于企业运营中产生的资本,财务等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的按照预算编制进行经营活动,从而能够对于预算编制进行监督与考核。其次,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持续的规范企业预算编制,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企业信用评定等级评定。与此同时,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于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效益等有一个信用评定,这本身是企业之间合作的前提,与此同时也是对企业经营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最终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金融风险并且可以减少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3.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支持。企业在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深刻的了解到信息就是财富这一金融系统的客观规律,并且以此为前提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其次,企业在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在此次基础上更加有效的预知金融风险,从而为企业经营发展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并且显著的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结束语

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不仅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融资风险的存在,还能够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助力。因此,我国的企业需要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自身的金融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才能够期待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松.改革完善我国宏观金融管理体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4,12(24):142-144.

[2]关迎军.用心的金融管理方式平定金融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14,3(07):136—138.[3]陈金婷.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管理的其实[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2):152—155.[4]周建松.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宏观金融管理体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120-i24.

作者简介:

金力刚(1979—),男,汉族,经济师,蚌埠中欣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金融、经营管理、建筑经济等。

上一篇:企业安全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