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而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回归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践行中去,确保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德育能够并驾齐驱,由此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培育更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样的理念,对于立德树人与高中音乐教育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且结合高中音乐嵌入立德树人理念的案例,探讨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立德树人;德育渗入

传统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审视音乐作品,夯实音乐知识基础,进行歌曲的演唱,往往不会关注音乐情感教育,音乐德育等板块,这样就难以进入深度的音乐教育格局,这种音乐教育倾向,显然与当前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不吻合。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就需要懂得在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嵌入立德树人的理念,继而切实地实现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联。在当前核心素养时代下,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效地落实德育渗透工作。高中音乐教学中,不仅高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方面的教育素材,而且音乐作品中也有很多德育方面的素材。为此,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落实德育是不可绕开的教育話题。文章基于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先论述高中音乐教育与德育的逻辑关系,接着从四个不同教学策略上具体谈谈如何有效落实音乐德育的方式或者方法。

一、高中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要将立德放在理想、事业和知识思想之上,将立德作为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性任务,这就需要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继而切实将其与学科教育关联起来,由此架构更加理想的综合素质培育格局。对于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也需要将德育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切实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嵌入德育的元素,架构德育的情境。再者,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版块之间关系的妥善处理,很明显在这些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很多都牵涉到德育的版块,与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实现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联,也是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节点。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音乐教育中嵌入德育的策略

无论是推动高中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还是实现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都需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去,嵌入德育元素,架构德育环境,由此确保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不断提升。在此历程中,需要关注的节点有:

(一)深度挖掘高中音乐教材,架构情感教育情境

高中生的音乐课程,多数都是围绕着高中音乐教材来展开的,这是他们艺术鉴赏艺术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高中音乐教材的价值,切实地进行研究,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构建情感教育的情境,依靠这样的方式切实地实现高中音乐德育效能的发挥。比如:《祖国颂》作为纪录片的主题歌曲,其描写了祖国大地的山川壮丽,描述了人民在迎接社会主义时代的兴奋心情,展现的是对于祖国的拳拳爱国之情,因此可以将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在课堂上教师会将情感体验、情感激发、情感感知作为焦点来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优化:以多媒体来播放对应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渗透的情感。在此环节教师会嵌入作者的背景介绍,对于1958年元旦献礼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确保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继而,引导学生对于歌曲不同部分的情感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描述的景色,展现的是激动的情感,一开头会以男高音领唱和合唱的方式来进行,展现出旋律悠长和开阔的特点,再者有优美的复调合唱,有秦腔的特点,此时教师会引入一些秦腔的素材,让学生有初步感知,再者朗诵对应歌词,配备2/4的拍子,由此转入节奏明快的状态。第二部分,学生在聆听和鉴赏之后,认为这部分的旋律是悠扬的,教师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民族特色挖掘上,让学生在领唱和合唱的过程中,感受d小调的特点,继而进入对应丰收的情境中去,由此体会丰收的喜悦之情。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一部分的变化反复状态,节拍会发生改变,气息会更加宽广,意境也会更加壮丽,由此让学生去感悟其中的民族自豪感,那是一种对于祖国昌盛的期盼之情。

(二)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历程中,渗透音乐德育的理念

高中音乐具备德育的功能,要懂得切实结合高中音乐教育的特点,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版块的优化,由此切实实现音乐德育理念的渗透,这样也可以实现高中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之间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关注的焦点有:在音乐教育的契机中,立德树人,确保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和识别,确保他们能够进入真善美的体验格局中去。比如:在学习《一杯美酒》的时候,引导学生去鉴赏这样的歌曲,学生可以在聆听之后阐述自己的感知,这是一首维吾尔族音乐歌曲,整个歌曲的节奏是十分鲜明的,并且旋律十分优美,在这样的歌曲情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情绪是奔放的,情感是浓郁的,其很好地展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保持信心,并且依靠歌曲舞蹈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情感。在这样的鉴赏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歌曲的节奏和调式知识有着一定理解之后,还可以进入更加理想的德育格局中去。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高中生,面对着诸多的压力,应该以如何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大家是希望像维吾尔族音乐中那样潇洒热情地活一回,还是总是消沉地去面对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呢?”在这样的德育话题探讨中,学生开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谈论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生活中的挫折或者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能够保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并且积极进取,为改变生活面貌而努力。这样的过程也是很美的,如同歌曲中一样,能够对于未来保持信心,并且可以笑对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就是说,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切实结合音乐教育教学的主题,思考音乐对于人们情绪、人们价值、人们思想的影响,继而确保学生能够对于正能量、对于正确价值观有着一定的认知,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寻找真善美,由此确保音乐德育可以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依靠音乐教育活动的优化,嵌入立德树人理念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契机都可以嵌入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可以依靠感悟自然渗透的方式,传递音符中的信息,音符中的特质,因此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实现音乐内涵的挖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高中音乐教师能够切实采取措施,实现音乐活动的优化,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比如:在《命运交响曲》学习的时候,课堂主要会以欣赏为主导,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音乐的内涵,会在课堂开展之前,引入创作背景的知识,无论是创作时间,还是创作者的精神状态,都可以在此环节呈现出来,这样的知识将为学生后续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奠定良好的基础。再者将欣赏教学的焦点放在交互上,让学生来讲述自己听歌的感受,理解明快的节奏与生命热爱之情的关联,倡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述歌曲中的形象:面对曲折的命运,艰难的处境,从来没有放弃抵抗,放弃抗争,以顽强不屈的状态去面对生命,去面对命运。在这样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意识到音乐作为人们情感流露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与命运之间的战斗已经开始,开门见山的音乐格局中,仿佛给学生打开了新的世界之门,在这里学生需要思考音域、旋律、情感、气势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导人们启迪人们以抗争者的身份融入实际的生活生存中去。在鉴赏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我希望大家能够清晰地记住这样的旋律,在自己遇到任何困难或者痛苦的时候,都能够以抗争者的身份融入进去,去面对命运,而不是去躲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在未来遇到更加大的问题和困难,此时也需要我们能够像歌曲中的主人公一样果敢,一样坚毅,一样不屈不挠。很明显,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优化中,教师切实找到了立德树人与音乐教育的桥梁,自然可以进入更加高质量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格局。

(四)在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过程中,融入德育的元素

新课改对于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确保学生可以在自身音乐认知基础上,进入创作的状态,实现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的锻炼。因此创作版块是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版块之一,在此版块开展的时候,也可以切实实现德育元素的融入。比如:在高中音乐《沂蒙山小调》学习的时候,音乐知识的学习会成为基础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对各个部分民歌的创作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夯实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开始以更加理性的視角去审视什么是鱼咬尾创作手法,什么是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对于此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结,建立对应的知识体系。再者教师会在此环节切实发挥指导的效能,确保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对应的创作路径,并且鼓励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旋律,进入歌曲创作的状态,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歌曲话题,设定对应的情境,然后切实进入对应创作的格局。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建立能够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平台,进入原创歌曲创作比赛中去,在这样的比赛活动中,学生对于祖国民族文化的认知会不断提升,对应的情感也会不断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可以进入更加理想的音乐文化感知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是很容易抵达心智,很容易抵达心灵的,要懂得切实利用音乐创造创编活动,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嵌入,实现德育内容的融入,由此确保实际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不断提升。

结束语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这个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需要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合理地将立德树人理念与音乐教育关联起来,在此过程中的渗透,需要从内容渗透的角度入手,从教学策略渗透的角度入手,从环境渗透的角度入手,由此架构更加理想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格局,切实发挥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效能。只有真正地将立德树人落实于高中音乐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灿.高中音乐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策略[J].当代音乐,2019(1).

[2]周晓梅.高中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6).

[3]钟子盈.如何把德育工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渗透到高中音乐教学中[J].北方音乐,2019(9).

[4]张楠.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及实现方法研究[J].北方音乐,2019(14).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印记, 并能恰如其分的反映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特征, 它往往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在这其中, 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并被传承下来的音乐作品更是音乐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反映了当代的时代特点, 同样也是当代思想道德、情感理想的升华。通过学习、欣赏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 并在它的引导下, 一并接受着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洗礼, 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所涌现出来的一首首音乐艺术作品, 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无不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正是那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 才能迅速唤醒广大百姓的爱国情怀, 激起各民族儿女的爱国热情, 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等。这些声乐作品就犹如一声声号角一样, 发出了向日本侵略者反击的冲锋号, 使人们听之振奋人心, 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些声乐作品是一个国家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发出的呐喊, 是人民大众的心声, 是时代的最强音!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如《春天的故事》它歌颂了我们国家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 很好地描绘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全国上下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这首歌曲, 将优美动人的曲调与真挚质朴的歌词巧妙结合在一起, 并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诉说出了“我和我的祖国”息息相依、衷心依恋, 一刻也不能分离的真挚情感。

这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都很好地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们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祖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而且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欣赏, 能给学生们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 引导与教育他们的思想与行为, 陶冶着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包括音乐欣赏与专业学习的课程, 还包括音乐艺术实践的相关活动, 这些活动在表演形式上有许多集体合作的项目类型, 如声乐合唱、器乐合奏、舞蹈群舞等, 这种合作性强的音乐实践活动, 单独依靠个人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有参演人员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好的全局观与大局意识, 相互之间进行有效配合、集体合作、协调同步才能完成。

大学生在排练组织节目的过程中, 使他们不仅得到了社会组织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在跳舞、演唱、演奏音乐的过程中, 切身体会到个人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均衡、协调的感受。从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共同创造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精神是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 做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缺少的!

因此, 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而这种团队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 也无形之中推动着高校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并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

三、净化、升华大学生的心灵, 促进健康心理

所谓健康心理, 一般是指个体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 具备较完善的个性特征;而且其个人的认知体验, 情绪反应, 意志行为均处于较积极状态, 并拥有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

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与提升, 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的质量。

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它是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辅助方法与手段。它让学生在鉴赏音乐美、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 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还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升华!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 往往能够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欲望, 这同样是道德品质升华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给学生内心强烈的震撼和触动, 让他们在学习音乐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着美好情感的体验与熏陶, 使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和大爱无疆, 进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 除了自身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 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实践证明, 高校音乐教育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凸显学生创新价值等方面, 具有独特的意义, 现已成为了激发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一种关于声音的艺术,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音符是用和谐美好、生动形象、富有节奏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在音乐的审美活动过程中, 通常音乐会用它极具感染力和魅力的情感语言, 高度激发学生的情感状态, 使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 脑海里充满了幻想和激情,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 进而引起创造灵感的迸发!

正因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来的”。因此可见好的音乐作品既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 又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

五、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 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净化、升华大学生的心灵, 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创新能力和价值。因此我们作为高校音乐教师要深层次体会并挖掘音乐教育中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丰富我们课堂的音乐教学内容, 组织多样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 使得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能够充分的显现, 并有效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和价值!最终实现我们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的总体提升!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手段之一, 现今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教育相关课程, 通过让学生们欣赏、演唱、演奏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音乐作品, 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陶冶了情操, 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自身的思想修养与道德品质。因此, 认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并让其最大化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丰富课堂音乐教学内容, 使得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能够充分的显现, 最终实现我们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包小兵.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8 (1) :88-90.

[2] 王玉.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刍议[J].才智, 2013 (1) :45.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职艺术教育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意义

1、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能很高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感知能力是学生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或缺的。因此, 要想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必须要明确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主的素质教育理念, 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达成制定的目标。高职艺术教育是发挥德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兼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艺术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品格[2]。

2、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德育品格的最有效途径

新时期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具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艺术教学能将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培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音乐教学通过有规律的音响运动来塑造良好的艺术形式, 更好的表达人的情感。在学生们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培育他们良好的品德。一部良好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其完美的节奏, 让学生体验精神上的享受, 培养他们良好的艺术情操, 树立良好的人文品格。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德育品格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二、充分发挥高职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

1、加强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提高师资配置水平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注重每个细节的设计,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品格为出发点, 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他们的情操。艺术教学的过程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比如可以采用信息网络化技术, 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全面的教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观, 体验艺术的魅力。要引进师资,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只有具备完备品格的教师才能更好的教学过程中自然的熏陶学生, 净化他们的心灵[3]。

2、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导引

艺术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 让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思想道德建设, 只有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艺术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德育功能。学校要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 坚持以科学的方式来指导艺术教学过程, 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突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3]。比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歌曲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让学生对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爱国情怀和团结协作等品格。

3、突出公共艺术教育的感性色彩与内化功能

艺术教育有多种形式, 公共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公共艺术教育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通过图片、讲解, 深刻的认识艺术内涵及艺术体现出的时代价值。着重感化学生的心灵, 深层次的了解艺术背后的故事, 提高他们对艺术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艺术的了解, 逐渐培养他们深厚的文化素养, 从艺术教育中获取良好的道德品质。公共艺术教育要突出感性色彩内化感知功能, 要让学生容易感受艺术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出的目的,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深刻认识, 并从中培养自身良好的品格。

4、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艺术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内, 也应该在课堂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让学生们在艺术活动中互相沟通、互相交流,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对艺术的认识, 更全面的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性。课堂教学应与课外文艺活动有机结合, 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外的艺术活动中,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提高艺术教学的效率, 更好的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通过课外的艺术活动强化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深刻领悟艺术带来的精神满足, 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品格。

5、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良好发挥需要良好的环境氛围, 校园作为一个大环境应该强化艺术环境建设, 让学生们置身于良好的文化艺术范围之中,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艺术教学。学习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 加深学生对艺术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以一种良好的艺术形式呈现, 比如一些禁止标语可以用形象的文字体现出来, 让学生深刻感受良好的艺术氛围, 提高他们的艺术文化知识和良好德育品格。

三、小结

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也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品质, 要有责任心, 有爱国情, 有团结意识, 有个性特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现阶段我国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提高师资配置水平, 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导引, 突出公共艺术教育的感性色彩与内化功能, 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学形式, 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才能提高学生良好的人格心理、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高职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体现艺术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现阶段我国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心理、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高职艺术教育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意义, 提出了充分发挥高职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 为高职艺术教育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德育功能,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世纪的回眸》.上海音乐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

[2]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作为宋代哲学核心范畴的天理在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社会秩序维护、个体人格塑造诸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揭示天理的德育功能对于增强现代德育实效性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天理;德育功能;德育实效

天理作为哲学范畴的内涵已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其德育意义和价值还未被深入剖析。本文就德育的维度对天理这一传统哲学范畴进行再诠释,以期发掘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古为今用,提高德育实效,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一、天理的演进及其德育功能的源起

天理二字,由二程子“自家体贴出来”①。二程子对天理的体认,糅合了儒学之“天”与佛学之“理”。

“天”这一范畴自被提出以来,至少蕴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可感觉的物质之天或自然之天;人格化的天或神灵之天;象征着普遍必然性的必然之天。从原始宗教宿命走出的先秦儒学取“天”之普遍必然性之意,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争得地位,并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论证。孔孟借助“义理之天”,将伦理还原于人的自然心理与生物性情感以求本体化而使之得以合理化。汉儒借助“天”的自然性与意志性,将儒家的伦理诉诸外在的“天”,这使得伦理对于主体的人来说,成为外在的桎梏,道德实践不是主体自觉自愿的自律,而是外在强制的他律。故宋儒继承孔孟的思想方法,以“义理之天”为最高权威,展开对伦理道德的形上论证。

宋儒对孔孟思想方法的继承并不是简单地向先秦儒学的回归。汉代以后,玄学风靡,东晋以后,佛教兴盛,其特异的生命观、世界观、运思方式强烈地撞击、影响着儒家学说。宋代儒学的发展,在继承孔孟、批判佛道、吸纳佛道的过程中进行。作为宋代理学理论标志的“理”观念的确立,即有借于佛教。二程子对“理”的本体性内涵的界定为“体用一源”,即本体之理与其所显现的统称为“用”的万物、万事、万理是不可分的,理必显于事,事必含有理。其理论意旨在于升越儒家伦理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与最终伦理道德目标的一致性、不可分割的一体性。这种理论旨趣与禅宗“平常心是道”相契合。“体用一源”的命题形式、思维方式与华严宗的“体用一际”、“理事互融”相接近。“理”有深厚的佛学渊源,但儒学之“理”不同于佛教之“理”,佛教之“理”表达的是宗教观念,儒学之“理”表达的是伦理道德内容。这种差异更明显地表现为在“理”之前冠以“天”的“天理”称谓中,以传统儒学的“义理之天”规定与佛学有染之“理”,既体现了儒学消化佛学的理论实际,又以儒学特有的入世情结彰显了儒佛的本质差异。在“天理”观念的创造上,二程子可谓匠心独具。

二程子“体贴”出的天理观念,至朱熹演进为一完备的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化的哲学形态中,天理的内涵更为丰满。第一,天理被赋予与太极、道、天、命、性、心等传统儒学范畴同等意义。用这些范畴所含有的内容属性来充实天理的本体性内涵,意谓天理是宇宙的根源、万物的本体、人伦的极则,一切都由此产生和决定。第二,天理被赋予客观性、超验性,在理与氣的关系上,理在气先,理为气本,理为气主,有理才有气,有气化生万物。第三,天理不仅是生物者,而且既是“所以然之故”,又是“所当然之则”,是自然万物和政治伦理的本原、本体。第四,“月印万川”、“理一分殊”使天理成功过渡到现象世界,有效地解释世间百态,并指明了体认天理的途径——“格物致知”。这样,天理的述说由形而上的本体入手,经由合乎逻辑的展开,最终落实到形而下的现象层面,为政治伦理做出了最高论证,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引。

天理观念在逐步精细、缜密、丰满的演进过程中,论证伦理道德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秩序、塑造人格的功能日益充分、突显。这些功能为德育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天理在担负德育功能的期盼中诞生,并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切实体现出非凡的德育功能。天理与德育功能的结缘,根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儒学的现世关怀。在释道思潮的影响下,唐末宋初的社会状态可谓礼崩乐坏、纲常沦丧。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调节,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整合异质文化,构建伦常秩序,成为宋代儒学的宗旨,作为理学象征的“天理”就此承担起德育的重任,并在社会秩序的维护、个人人格的塑造等方面体现出强大的德育功能。

二、天理德育功能的体现

德育为近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以现代的术语观照古代的思想是否妥当?就德育的定义——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人们一定品德的活动来讲,德育一词的使用虽在近现代,但道德教育的活动则古已有之,用德育涵括天理的作用实不为过。那么,何谓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在哪些方面体现?德育功能不同于德育目的和效果,是实然与应然相统一的概念,既标示德育的实然状态——德育本来是什么,又标示德育的应然状态——德育应该是什么。简而言之,德育功能指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②德育功能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诸关系的建构体现。

宋代儒学以天理为核心范畴展开,天理浓缩了宋儒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在理论思维的形上之域向现实之维转化的过程中,天理体现出德育的自然功能、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德育的自然功能关涉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不是天理之学的主导,但并未逸出天理之学的视阈之外。实际上,儒学自先秦始就本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③的原则,以人际道德为基点,推及至生态道德。宋代哲学不仅论证了人伦的合理性,而且以“理”“气”论证了生态道德的合理性。“理”为万物一体的本原,“气”为万物的同质。天理流行,化生万物,理附着于气,人物乃有形。为此,“民胞物与”④,“仁者,浑然与物同体”⑥。万物都有天理所赋予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人与自然本是一有机统一体,贵为天下最灵的人类不应遗世独立、屠戮伤害其他生灵,而应该发挥其独有的理性,爱惜生物、保护环境、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确立与自然万物共生存的大生命观,维持生存的可持续性。天理因其为可持续生存道德所提供的形上依据而体现出德育的自然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关涉政治、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天理统摄仁、义、心、性、善,在理论层面论证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实践层面建立起政治评价的绝对标准,并以此标准再生产政治关系、巩固政治制度与秩序、引导人们的政治行动、形成主导政治意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天理以天之所命,不得不为之的强制形式,重塑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权威,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确立起良性社会的准则。经济方面,天理对人的经济行为的规范延续了先秦儒学的传统,“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以此影响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文化方面,天理产生于释道盛极之时,它的使命之一就是抵制异质文化的侵袭,整合不同形态的思想文化,确立儒学文化主导地位,以此构建核心价值观。经历与释道抗衡、批判、吸收,两宋理学实现了这一使命,维持并发展了原有文化及其结构,保持了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文化领域发挥出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关涉个体的生存、发展与享用。首先,社会有维持其秩序的通则,个体在社会中存在,必须把这些通则个体化。德育的本质就在于促使社会成员不断内化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从而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内化社会通则,塑造理想人格,正是两宋理学的意旨。天理以其绝对形上性涵摄了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和异己性,但外在的伦理通则并不是永远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被认知,并通过个体的努力被内化为个体的德性。“格物穷理”体验天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把外在于人的对个体来说最初具有强制性的伦理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品性,向外“治国平天下”,向内寻求个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其次,天理不仅仅以其所涵摄的道德规则制约着个体的行为,而且以其所内化后的德性提高着个体的生活质量,使“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更加鲜明突出。以天理为最高标准的道德评价体系衡量着个体行为的善恶,并以此衡量着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被接受度、被认同度。被认同度高的人幸福感强。天理促成个体的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最后,对天理的体验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即宋儒所谓的“乐”。二程在自家体贴出天理的同时,把天理的境界指向“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⑥,即在“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物质条件极其艰巨情况下,颜子以何为乐,并且这种“乐”得到孔子的首肯和赞许。二程把这种“乐”解释为“以道为乐”,即在“与道为一”前提下“顺心任性”的自由自在之感。天理本是外在于个体的绝对存在,经过艰辛的体认与践履,天理与个体浑然一体,践履道德的自在从容代替了拘禁约束,游走于伦理纲常之中潇洒自如,“从心所欲不逾矩”,享受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总之,天理以高度抽象化的价值体系和价值理性以及由此衍化出的功夫修养和醇儒之境,在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自我价值的建构方面体现出德育的自然功能、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宋天理之学在探讨体验天理的“为学之方”中,也指明了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三、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

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国家政权推动、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致知与力行相结合、规范与意志相结合诸途径实现。

天理维持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功能的发挥契因,在于其被国家政权所认可和推崇,成为具有权威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理学形成于北宋初期,经历两百年的理论困厄,至南宋宁宗、理宗两朝后,其在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元明两代,以程朱理学所训解的“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及学术著述的义理标准,理学的学术统治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加强。此后,理学以其“三纲五常”内涵强有力地将人们的行为导入儒学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发挥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

天理视阈下的智育与德育具有一致性。首先,两者具有内容同构性。智育和德育都以天理所涵盖的“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为对象,“所以然之故”指决定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内在本质或规律,“所当然之则”指规范人的活动的各种准则。尽管智育更多指向“所以然之故”,德育更多指向“所当然之则”,但实际上两者都以天理为学习内容。而且依据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知识的学习多以儒家典籍为主,儒家典籍蕴含丰富的伦理知识,德育依托智育进行。其次,两者具有方法相似性。德育与智育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均为“格物穷理致知”,即通过对具体事理的认识积累知识并扩充至同类事物最终体认普遍之天理。最后,两者具有关系递进性。道德智慧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道德知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智育为德育提供了前提;知识的学习,最终指向圣贤人格,智育以德育為鹄的。

知识来自现实又返回现实以指导现实。道德认识必须转化为道德行为才体现出其存在价值。因此,“知行常相须”⑦,天理德育功能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对此,两宋哲学家多有探讨,如朱熹“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的论断,深刻揭示了致知与力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指明途径。

天理德育功能的发挥因其客观性、绝对性、超验性多以外在强制的形式实现,正如朱熹所言:“仁者,天之所以与我而不可不为之理也;孝悌者,天之所以命我而不能不然之事也。”⑧当然之则通过“命”来规范主体的行为,实质上等同于外在强制。道德不同于以国家机器为坚强后盾的法律,它只有与主体的内在意愿相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行为规范。本体意义上天理与主体的割裂经由功夫修养弥合。经过“格物穷理”、“致知力行”、“立志”、“主敬”等功夫磨练,至“脱然贯通”之境,挺立起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包括了“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人的道德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由道德主体而流露出的道德行为,超越了伦理规范的外在强制性,表现出自由自觉性。规范与自由意志的双重作用,促成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

四、天理德育功能的当代价值

研究古代哲学范畴——天理的德育功能,在合理诠释其哲学意蕴的同时,扩充其意义领域,以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现代德育。由此反观,天理的德育功能有两点可供现代德育借鉴。

第一点是天理对德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突出。天理在本体意义上论证了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个体的后天努力指明了方向,并以儒学传统的性善使德性的成就成为可能。既然性本善,“气化”才有恶的产生,“变化气质”,回复善之本性,乃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由此,道德是人自我成就的必需,这种自我成就包含个体的社会化,关系着个体的存在、发展和精神受用。性善的弊端姑且不论,现代德育应从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的角度出发,在倡导德育自然功能、社会功能的同时,尤其注重德育的个体功能,使德育功能最终落实到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身上,落实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上,以此提高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教育的热情,增强德育实效。

第二点是规范与意志相结合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天理的境界指向圣贤,圣贤的气象正是“孔颜之乐”。这种“乐”,是与“理”为一,从而道德行为“自胸中活泼泼地流出”的自由愉悦。规范、规律不再是对人行为的束缚、制约,而是潜移默化成内在思想、行为方式的主体德性。“乐”实现的前提是以“理”为“乐”,志于“理”,乐“理”不疲,乐“理”至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德育在传授道德知识用之规范个体行为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个体对道德追求的自由意志,使道德践履真正成为幸福生活的必需,则德育实效将极大提高。

注释

①《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

②周润智:《教育功能结构探析》,《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③《四书章句集注》。

④《张子正蒙•乾称篇》。

⑤⑥《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⑦《朱子语类》卷九。

⑧《论语或问》卷一。

责任编辑:耦 合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 中职德育课的目标

2008年中职德育课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现在开设的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 每门课都发挥着各自的德育功能。其具体目标如下。

1.1 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通过学习,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 择业观, 创业观及成才观, 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学性, 做好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和就业, 创业的准备。

1.2 职业道德与法律目标

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 陶冶道德情操,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树立法治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成为懂法, 守法, 用法的公民。

1.3 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4 哲学与人生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必然性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极端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 这是极其有害的。因此, 在中职政治课中教学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坚持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在新形势下, 大力倡导奉献精神, 通过感化, 帮助中职生分清荣辱, 增强知荣明耻的意识, 自学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2 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根本要求

作为中职生,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才能提高自己竞争力, 才能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则要求中职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 均衡发展, 其中德育领先。因此, 只有加强德育教育,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3 知识经济时代的时代要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各种技术日新月异, 生产力水平空前发展, 它要求社会从业人员有更多的创新能力, 更好的协作精神更诚恳的合作态度。中职生将是各条战线的劳动者, 今天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国家建设, 经济发展, 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此, 我们要本着对社会, 对国家, 对民族负责的态度,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挑战, 参与, 协作精神, 把今天的中职生培养成能够担负时代重任的人才。

3 中职德育课的教育方式

德育课的教育方式与其它的课程有不同之处, 它重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3.1 加强政治教师师德修养, 发挥政治教师表率作用

政治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教师是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者,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 作为政治教师应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在仪表仪容, 言谈举止, 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应是学生的楷模。在工作中, 政治教师应有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于教育事业, 让学生从自己的的身上受到启迪。俗话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政治教师一定要帅先垂范, 既“言传”又“身教”, 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3.2 在德育课教学中,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德育课本身就是说理性很强的一门课,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 是不会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 对学生进行教育。新编教材改变了过去理论式的编排, 增添了很多趣味性的内容, 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把理论的东西通过一些浅而易懂的实例表达出来, 这样学生易于接受。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对学生教育效果更强, 更好, 德育功能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4 拓展现行德育课教材的内容,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教育

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只是通过教材发挥出来的, 它存在于社会现实中, 这就要求教师开拓视野, 打破教材的界限, 从社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4.1 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 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要求学生从自己, 从现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比如, 有的学生不讲卫生, 有的学生爱讲脏话, 有的学生生活习惯差, 针对这些,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不良习惯给自己, 给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养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成为不可服视的重要方面。

4.2 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学生在校对时事政治了解很少,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对时事政治教育, 使他们了解国际, 国内在事, 这实际上也能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比如2009年我国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 通过这一教育使学生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009年7月新疆发生的叛乱, 最后被平息。这一教育使学生懂得维护祖国统一,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总之, 中职生作为特定的教育群体, 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正在形成,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课的功能, 对他们今后成长, 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加强对中职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德育课的目标, 开设德育课的必然性及德育课教育方式论述了德育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2] 职业道德与法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3] 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美育

据人考证, “美育”一词, 最早是由蔡元培先生从德文中翻释过来的。他强调美育, 是继承了我国礼乐教化的传统, 又着重汲取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 加以融会贯通。他说:“美感者, 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 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 而为津梁。”因为人的心理品质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 健全的人格要求三者和谐一致地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 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 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美育作为五育的独立一育, 是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所难以取代的。

2 为什么美育能陶冶人的感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首先, 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心理平衡和在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青少年是形成生理机能的时期, 美育要求许多心理机能协调参与, 能协调大脑左右半球间的相互关系, 使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协调发展, 增强大脑两半球活动的功能, 有利于知情意的完满发展。

其次, 美育对人的品格情操具有潜移默化地陶冶作用, 可以培养人的坚韧精神, 使人有追求的目标, 有上进心和对事业的自信心。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不但可以丰富人的情感, 而且可以净化人的情感, 使人的品格情操高尚起来。

美育之所以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是因为审美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 人们恰恰是在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能够实现道德自由即意志选择自由。人在审美状态中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可以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这种经验一旦在内心巩固下来, 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一种定势力量, 就会对道德意志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通过美育对低级情欲的净化和对高级社会情感的强化, 有助于从道德规范的硬性要求转变为意志自由的培养, 在个体心理中, 道德规范的强制性将逐渐为意志选择的自由所取代, 道德的他律将日益转化为个体的自律。

从美育本身的职能来看, 它也有着促进德育的功能。

第一,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审美不是自然现象, 而是社会现象, 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获得的。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线条、形体、色彩、表现方法的知识、技巧, 必须训练他们的视觉器官, 提高其视觉感受力;要让学生学会识谱, 懂得节奏、旋律, 提高他们发音、吐字等表现声音之美的能力, 必须训练他们的听觉;引导学生接触英模人物的事迹, 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 参观科技成果的展览……都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

第二, 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美育的又一职能, 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鉴赏美丑的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 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 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 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 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 “爱美是人的天性”,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 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

第三, 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创造美的能力, 是美育的又一重要职能。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同样地人们感受美是为了创造美, 为了创造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美好生活。德育主要是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解决世界观, 人生观的问题, 体现“善”的要求。比较而言, 德育主要使人对善恶原则界限加深理解, 偏重于说教, 要求人们以系列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约束自己。美育则主要靠美的形象打动人, 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 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 使人乐善好为。

3 怎样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以达到德育的效果

前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么是不可思议的。”既然美育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 那么怎样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呢?笔者以为可以循序渐进做好下面三方面工作。

3.1 以欣赏美为主题开展活动, 充分引导同学们如何去欣赏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美无所不在, 我们可以以身边的事物来挖掘美,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人生的情感。以教室和校园环境为素材, 让同学们说说我们的教室和校园环境美在哪里?有同学说:“教室地板清洁干净, 书、桌排列整齐, 教室两边挂有名人名言牌, 窗户光洁透明, 洁白的墙上衬托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使我们的教室显得特别宽畅、明亮、庄严和美丽。”对周围环境美的发现, 可以激发同学们爱班、爱校的情感。

3.2 以鉴别美为主题,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世界观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 往往依据对事物美丑的鉴别。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美丑鉴别活动, 能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美的洗礼、熏陶、升华, 使同学们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分清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使个别同学的行为由丑变美, 使绝大多数同学能自觉地在行动上维护集体的利益, 在思想上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营造轻松愉快的鉴别氛围, 既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又能实现德育目标。

3.3 以创造美为主题,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品质

美的创造并不神秘, 如写一首诗、画一幅画, 只要有诗情画意;唱一首歌, 弹一支曲, 只要能声情并茂, 就是一个很好的美的创造。美的追求, 美的实践, 美的创造, 能激发同学们对美的热爱,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塑造美的心灵。

4 结语

学校美育的完满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 因而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 又是实施美育中的关键之关键。笔者认为教师: (1) 应广泛阅读文学著作, 培养审美情趣; (2) 要有一种艺术爱好和专长, 以增强审美体验; (3) 要有组织学生文娱活动的能力, 做学生文娱活动的带头人。这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教师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也是师范学校在办学方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不同特点。但目前我们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 这不但影响到师范生的文艺修养, 同时也不利于师范生专业思想的巩固。

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 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 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 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养, 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 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 养成美的情操, 形成美的人格。

摘要:本文阐述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以及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 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美育,陶冶,鉴赏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2] 张翼星.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及魅力[N].南方日报, 2000-10-08.

上一篇:人声艺术声乐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歌剧表演声乐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