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人文精神论文范文

2024-07-28

现代文学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1篇

一、研究背景

1、人文精神在室内设计中的崛起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室内设计逐渐发展脱离西方影响, 发展逐渐走在前沿, 走出自己的特色, 也在设计不同风格中开始借鉴人文精神, 面向当代人群对于精神上的舒适感。

2、现代室内设计概述

现代室内设计是面向当代大众需求的生活元素, 满足居住生活和放松的要求, 室内设计体现的是居住者的社会地位, 审美风格以及内心世界, 不仅要求舒适, 更要达到基本需求, 还要满足欣赏, 满足精神上的享受, 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当然都离不开室内设计, 既然要一直面对, 为什么不朝向更适合自己的, 更给人以自在的方向建设。

3、相关概念拓展

室内设计中的生态问题是生态建筑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构成, 也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个方向, 通过环保实现整个社会更为长远的发展, 是体现人文关怀和人类发展的具体方面, 但目前我国建筑界和室内设计业界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深刻。希望生态室内设计理念能够站住脚跟,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证室内设计的理念向着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发展, 有生态建设的一席之地。

二、人文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科技型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谁都不敢说未来十年会是什么样子的, 小区的科技设备的成熟化, 从可视对讲到指纹识别, 都向我们显示了新科技的应用的优越性, 未来室内设计一定会利用新科技, 实现对太阳能, 风能等自然能源的高效利用, 不仅生态环保, 还更加有生活水准, 通过现代科技给室内设计提供更好的灵感, 将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入在室内设计当中。

2、创新型个性化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型的方案设计是实现新型生态室内设计的必要过程, 相信没有人会拒绝丰富多彩的居室设计, 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 综合业主个人要求, 制定出专属设计方案, 满足不同人群, 不同思维的客户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体现人文精神中的独一无二性, 才能更好的实现未来室内设计的创新型个性化发展。

3、复合型多元化发展

室内装修体现了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 生活水平和审美倾向等信息, 未来的室内装修一定会朝着个性化发展, 用独一无二的设计征服消费者的眼光, 在住宅区的建设上也要综合文化, 商务, 交通和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便捷而高质量的生活时更能够吸引人们的理由, 满足人们的复合型多元化生活需求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迎合, 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心理需求。

4、深化设计感

从事设计的人员要充分了解到所谓人文精神的精髓, 通过书籍, 互联网等途径, 结合自身的设计经验实现真正的充满人文精神的设计感, 注重颜色的使用, 对思维境界的揣摩, 作出有深度的设计, 满足时代需求, 并使之成为设计界中一个有发函前景的流派, 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面向未来。

三、人文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满足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人文精神顾名思义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到人的感官和思维上的刺激和享受, 生态作为当今一大社会热点, 也需要被考虑当中去, 所以人文精神中是应该满足当前生态需求, 生态建设是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所追求的一个相对完美的理念构想, 在某些室内设计中大量耗用不可再生的珍贵装修材料, 这与提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流观念相背离。

2、保证人体健康

因为现代室内装饰中大量使用了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 其中相当一部分化学材料, 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刺激性气味污染室内空气, 比如含有苯, 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油漆等材料, 绝对影响人的健康, 人文精神的强调是相对来说可以缓解这种问题, 保障消费者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这是在警示建筑行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要求, 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3、推动整个行业甚至社会总体的发展

由于室内装饰的“时效性”, 室内装饰处在不断地更新过程中, 积极的考虑, 这也是一种时代进步的表现, 人文精神所长远考虑的表现应该就是指为了全人类更好的更长久的存在, 进行室内设计不能违背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初衷, 用一种新型理念的力量引导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是这种新时代下的需求。

4、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首先, 要充分考虑到个人需求, 现代室内设计是建立在需求上的,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要结合客户的需求以及考虑到各种因素, 之所以称作设计就是因为存在独特性, 不能盲目的使用一种方案, 消费客户的信任和耐心, 也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概念。也要满足时代背景, 就是说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客户需求是重要的,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社会背景, 不能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流的表现, 满足时代的要求。

四、总结

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人们的思维逐渐上升到一个高度, 社会各个行业都积极响应人文精神的概念, 将这个对整个人类都有益的精神内涵丰富, 作为未来发展规划的内容之一, 在建筑设计行业上结合在了室内设计上, 并且在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 是一个真正符合时代发展且绝对正确的尝试。

摘要: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舒适感, 室内设计行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兴起并迅速发展占领市场, 现代室内设计不只是以简单的室内装修形式出现, 更是居住者与设计师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深度的表现。致力于使居住者感到舒适与温度, 所以人文精神的加入在满足市场需求中有比较好的表现。本文就将针对当代人文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人文精神,现代,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 方勇.对从传统到现代――徽州建筑文化及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建筑论坛.2004 (06) :12―15.

[2] 陈晓.基于地方文脉的西安地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 陈菊.陈子山.张雷.老挝万象亚欧峰会官邸别墅室内陈设设计研究[J].房地产导刊, 2007 (10) :47―50.

现代文学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2篇

工具论和做人论:功利价值、发展价值的实现

把语文与“工具”联在一起,叶老并非始作俑者,但他提出的“语文是工具”的命题却影响最大。这个命题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内涵,总起来说包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从思维科学角度来说,它是思维工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它是表达、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从教学论的角度,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151页)“工具论”来自叶老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深入探讨,他是从教学目的来界定学科性质的。他不仅一贯坚持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而且一贯坚持从人的生存这个根本去认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从40年代初说的:“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语文教育应“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到80年代初说的:“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语文教学“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而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人要生存,首先必须掌握生存的本领和手段,而语文这个工具所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是现代社会人人不可缺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本领,与人的生存目的紧紧相连。所以叶老不主张以文学代语文,认为“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只有“立定”语文这个“基本”,“绝不容许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撇开语文和文学分合的争论,立足于每一个人的生存来要求语文的功能,是符合“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的理念的。“工具论”正是突出了包括认知价值在内的语文的功利价值、生存价值。突出了语文教育的外显功能,是从功利、现实层次对语文学科的一种价值定位。只要人还有一天需要听、说、读、写,语文的工具价值就一天不会消失,工具性也就成为语文学科的基础属性。语文教育如果不能让学生认识、追求、实现工具价值,语文的本性必然丧失,语文课的目的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远。可以说,“工具论”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突破语文教学的底线,否定“工具论”,离开人的生存去谈人文精神,会不会和马克思主义的ABC拉开了距离呢?在我看来,叶老根据知识本性和社会需求提出的语文工具论,既有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包孕着对人的生存的人文关怀,闪现出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光彩。明乎此,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听到、更深入地理解叶老晚年蕴含在“工具论”中的心声:“语文是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

不过叶老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索并未到此止步。他不仅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阐发了合乎人的需要的语文的功利价值、现实价值,而且还从人的发展——人的更高的需要出发,阐发了合乎人的高层次需要的语文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这集中表现在“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理念上。早在30年代,他就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国文教学要“为儿童开发心灵”;40年代,他主张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是教育的宗旨,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80年代,他认为不学好语文“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做精神世界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这些并非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来自实践的实实在在的体验之升华。

说话如此,听、读、写不也同样如此?因此,要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学做人,要在学做人的过程中学语文。“做人论”突出了语文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突出了语文教育的内在功能,是从发展、理想层次对语文学科的另一价值定位。学语文和学做人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为实现语文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提供了理论的与实践的依据。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做人”,实现语文的发展价值,彰显其内在功能呢?叶老认为,“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要让学生从学习中“吸取精神上的营养料”。他批评了教学中专重技术训练,忽视“磨练思想、培养情感”的不良倾向,强调“磨练情思”,使受教育者“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是“泉源”、“根本”,“是探源的办法”。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精神上的成长作为一种价值理想来认识和追求,这是叶老思想的深刻之处。这种在学生的精神上发生营养作用,引导他们“学做人”的“养料”,当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果说在发挥语文教育的生存价值的过程中,也会朦胧地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话,那么在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价值的时候,二者的体现就会显得集中、鲜明而自觉。关于科学精神,叶老说过,要“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这首先是指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应讲究科学的序列,“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在这个问题上,叶老指出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有些矫枉过正,那就是具体要求失之于过严,不完全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实践上难以达到。科学性还包括语文教学也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任务。学习语文“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备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所以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即听说读写要符合思维规律和语言规律。这就是要讲究科学性,“讲求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就是要指导学生“循着思想自然的径路,事理发见的径路”,“在体会、揣摩、辨认、推求方面下工夫”,培养以理解、抽象、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等为内容的理性精神。关于人文精神,叶老的论述颇富于批判性。他说,语文教学必须“抛弃旧式教育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因为古典主义所提倡的“死记硬塞”,隔断了语文教学和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们“非但了解不了什么文化,并且在思想行动上筑了一道障壁,读比不读更坏”;利禄主义专在“摹仿迎合”上下工夫,“非但说不上终身受用,并且把心术弄坏了,所得是虚而所失是实。”他一贯反对教学被“应试”牵着鼻子走,对“应试作文”中的利禄主义和八股精神深恶痛绝,无情鞭挞:作文“只为迎合人家思想”,“极容易把学生引到揣摩风气的路子上去”,这“是操行上的极大缺点”(1935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1978年)“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如果说虚假的话,写违心论,那是不道德。”(1982年)这一切,就是要拆掉旧教育那个“狭的笼”,把学生从旧思想旧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想现代人的思想”,“过现代人的生活”。在叶老看来,新的语文教育应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他主持制订的语文课程纲要和标准中,就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要“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情意”,“增强民族意识”,使学生“胸襟扩大,眼光深远”,“有一种新精神”,“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而这些又须以“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为前提,否则那些陈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会在“弘扬人文”的口号下渗入学生的心灵。离开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现代人这个前提,抱着“人心不古”的心态去倡导人文,只能是南其辕而北其辙。难怪叶老要斩钉截铁地宣布:“切近不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才是国文教学成功跟失败的分界标。”语文课围绕“学做人”对学生进行的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精神崇尚真理,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前者应兼容后者,二者侧重面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人的“文化一心理”的建构,既要人文精神的哺育,也要科学精神滋养,二者的融合构成了语文教育的精神底蕴,是当代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近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但人文精神失落,属“稀缺资源”的科学精神也亟待加强。当然,相对而言,人文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的精神教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不过,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的精神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膨胀。

综上所述,叶老是从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价值层次去探索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语文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实价值对我们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方法、工具意义,“工具论”揭示了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层面,工具性成为语文学科的基础属性;语文教育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做人论”揭示了语文学科性质的更高层面,科学性和人文性成了语文学科的高层次属性,二者的辩证统一完整地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一不可。这种统一不是一半对一半,不是庸俗的辩证论,而是动态的平衡,统一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发展状况下,语文教育有时把功利价值放在第一位,有时把理想价值放在第一位,有时二者并重。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叶老所处的时代,人们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生存问题,对个人来说,掌握谋生的本领、学会一技之长,做一个好公民、合格的劳动者,较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自我发展的完善程度就更直接、更现实、更基本。就语文教育而言,“四会”应成为主要的价值追求,“工具论”应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但这种追求和取向不是僵死的,语文作为生活和工作必需的工具,和“教育首先是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工具”是有内在联系的,语文教育在实现功利价值的同时,往往要超越现实的目标,而不断倾向追求更高的价值。从“工具论”到“做人论”到二者的统一,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非坚持“工具论”之过。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从生活和工作必需的工具异化成了应试的工具,语文的应试价值既有别于一般的功利价值,更与发展价值背道而驰,体现的是“功利主义”或“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应试工具论”才是异化语文教学的真正罪魁。但我们毕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对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教育的发展价值被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和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必要再固守原有的价值观,而应与时俱进,主动调整价值追求和取向,那就是立足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教育本体价值,在坚持“工具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积极提倡“做人论”的高层次的价值取向,把语文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实价值与发展价值、理想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工具论”和“做人论”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完成语文教学“特殊的使命”的基础上,在“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加强精神教育特别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以造就出全面发展的新人,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和不需要教: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性

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语文学科的价值,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老这一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完全符合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性,完全符合语文教育的根本规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原则,包孕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人文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底蕴,是实现(语文)教育价值的最佳途径。

首先,从提出的目的看,它是为了学生的需要,为了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了落实“以学生为本位”的现代教育观,从而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叶老在大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活动中,一贯认为,“学校究竟是教育机关而不是机器,学生究竟是人而不是原料”,学生不能永远依靠教师,他们在一生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事情,终究都要靠自己去解决。因此,教师不能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从这个基本出发点,他向来主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他说:语文教学当然也如此:“我以为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这一点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应该把教育仅仅看做是积累知识,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教育首先是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善于学习,能够自己掌握知识,跟上时代变化的能力。

其次,从核心的内容看,它解决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价值关系,使教学活动趋向于价值追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闪现出科学理性精神的光芒。一方面,学生要“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发现自身,不断改变自身,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确证,确立以掌握生活、工作必需的工具和自身的完善、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定向,从而以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去追求去想象去创造,去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及其方法不断地积淀为自身的精神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日后进行一切实践活动、创造一切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另方面,教师也获得了解放,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这也要求他们不断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等等,不断发现自身的潜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善于指点和引导,“把学生看作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并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使之“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从而实现并提升教师自身的价值。上述两个方面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需要和满足的对象,自觉地不断调整教学双方各自的心态、习惯、行为、方法,以便逐渐互相适应,达到默契——比较一致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又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各自的发展目标当作价值客体加以评价、选择,使自己不断接近、趋向理想的发展目标,使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互动互变互升中实现。

最后,从达到的结果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交融,创造了一个“老师从容不迫,学生身心健康的境界”,回复了教育的本性。在这个境界里,改变了“古老的传统”,把被旧教育颠倒的秩序再颠倒了过来,教学过程完全“顺着自然的途径”,就是顺着人的自我发展的途径进行,学生的生活浸润在自生需求、努力学习的境遇里,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与教师生存、发展价值和创造、享受价值的充分体现,使教学达到了教育价值的高层次目标。这是一个具有高层次价值的境界。正如叶老赞叹和希望的: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学生所以要学要写,就为要进入这一境界,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境界努力吗?

大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使叶老深切感受和认识到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强大。语文教学的面貌几十年无大改观,使他心急如焚。1983年,他说:“现在是什么时代呢?八十年代!现在需要什么呢?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语文课再这样教下去行不行,不行!要改,非改革不可!”又说:“年纪越大的人,心越急……能不能快一点儿?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要研究。”使命感、责任感、急迫之情溢于言表。也正是这前后的时期,“教只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达到成熟和完善,它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语文教学第一线的一批有识之士拿起了这个理论武器,选择“教师讲,学生听”——旧教育思想和习惯的顽固堡垒作为“突破口”,掀起了语文教改的热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叶老的这个思想不但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引起了学习方式、教育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连实践也革新了”。它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极富原创性和个性的教育哲学思想,堪称中国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理论的经典。从这里,我们不难把握到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与当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读叶老的语文教育论著,强烈感受到字里行间涌动着生命的活水,吹拂着生命的气息,从而激发自己“从源头上着力”,从生命的源头——生活开始真理的探求。随着生活的大踏步前进,我们应当有比圣陶先生更开放的胸襟,更丰富的实践,更科学的理性,更人文的情怀,去开拓中国语文教育的未来。

(注:本文转引邹贤敏主编的《新课标: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有删节。)

现代文学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医学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行医者的灵魂,缺乏人文精神的行医者与医学仪器相差无几。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在许多大学教育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社会功利思想越来越严重。文章结合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探讨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教育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对于医学而言不可或缺。大学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医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乐于去自觉地逐步培育、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大学教育也应当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升至与医学专业性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学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把医学人文精神更深入地渗透到医学生的意识当中。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却伴随着医患矛盾升级,医学生价值观缺失,医学意义饱受争议等问题日渐增多。很显然,这些问题都与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普遍匮乏相关。医学人文精神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1.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得以攻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患矛盾进一步升级。医患冲突已屡见不鲜,有的医患矛盾甚至演化为刑事案件。2013年3月23日,患者李梦南因误解医生的治疗方案,持刀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行凶,致使一名实习医生死亡,一名医生重伤。对于此类案件从医者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于患者的无理取闹,而免于反思自己的责任所在。医生在医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好的行医者应当看到这件事是在医患矛盾加剧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只要他对患者态度冷漠,给他们以低人一等的感觉,那么即使他医治好患者,患者心理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仇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医患矛盾。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也能让医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从心底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对患者施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这样,患者才会感受到医生对消除病痛的期望,进而对医生充满信任和感恩,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医患矛盾随之化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能让医学生理智和深远地看待医患矛盾,真诚地为患者服务,长期遵循“所谓医者,仁字当先”的原则,让患者对医疗事业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不可避免的医疗事故能给予谅解,医患矛盾得以改善。

2.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对医学生本身也是一种动力,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对医学生本身也有很大的益处。学习人文精神不仅使医学生摆脱单调且枯燥的学习状态,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接受到更多有效的医学知识,还能让医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医学生“操作”的直接对象是人,因而决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对待医学应该严肃又严谨。通过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让医学生意识到,人人生而平等,对所有人的生命都必须认真对待。在治病救人时,要抱着是在拯救自己的态度,真正将治病救人作为行医者神圣的使命和职责。由此,医学人文精神一方面可以激励医学生长期地坚定地学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医学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心胸,能够随时以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重,对于蝇头小利,该放手时就放手,坦坦荡荡,纯粹地完成行医者的本质工作;同时医学人文精神还能体现医学的真正目的——除人类之病痛,铸健康之完美。医学人文精神,能让医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服务的心态对待患者,取得患者发自内心的好评,这是医学人文精神赋予医学生的正确的态度,不是医学专业知识能够替代的。

3.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医患关系这条鸿沟,追根溯源,应当归咎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多医生没有真正地关心病人,只知道什么样的病应该以什么样的手段和药物来治疗,出了医疗事故,一味地逃避责任。这样的医生,无异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患者不会认为这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只是被迫地接受治疗。这种情况下,医生有差错,患者就不单单会埋怨,还会追究医生的责任,事情势必会向着恶劣的方向发展。如果医患矛盾不能得到缓解,甚至进一步加剧,那么医疗事业势必会长期处于饱受争议的状态,医学的发展可能因此停滞不前。解决医患矛盾最本质的方法,就是提升医生的整体素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对素质的提升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各大医学院校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医生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医患矛盾才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医学的发展才能更加顺畅。

二、提高医学人文培育的有效措施

1.增强人文精神的理论教育。大学教师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着引导的作用。部分大学教师觉得人文精神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引导,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医学生的人格类似于风筝,没有线的牵引,它的方向不可预知,这根线,正是大学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负责,教师的言行对医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教师首先要自身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政治课兼职教师就能灌输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因此,需要大学严格地选拔医学人文精神的授课教师,既要求教师有临床实践的经验,又需要教师对医学人文精神有深入的理解。在授课时,大学教师不应当把这门课当作简单的教学任务,而是设法把人文思想渗透到每个医学生的意识当中。同时,要让医学生对这门抽象的学科产生兴趣,教学模式应当有所突破,比如不再仅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还要求有活跃的课堂氛围。大学教师可以结合实例提出一些新颖的话题,鼓励医学生的积极发言或探讨,达到医学生互相学习、深入理解的目的。

2.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如果仅仅是课堂教学,医学人文精神仅仅会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只有把医学人文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它在学生的意识中发育、成长、稳固。实践活动,既要考虑到在校时的课余活动,也要考虑到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关于课余活动,琴棋书画样样皆可,只要内容积极向上,各种形式的活动都值得提倡。真实地接触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医学生劳逸结合有效学习,还能让医学生体会人文思想,热爱人文艺术,进一步地对医学理解、思考和创新。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义诊活动或见习活动,尽量让每个医学生都能参与,让医学生更进一步地接触医学,学习带领老师与患者沟通的方法,体会感人的细节,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情感等,为今后处理好医患关系打下基础。在假期,老师可以带领志愿者参与“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跟随教师做实地调研,了解患者的家庭生活,体会他们生活的不易,培育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这些实践活动,都会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3.完善学生评教和对学生人文精神考核的体系。检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成功与否,需要完善学生评教和对学生人文精神考核的体系。教师方面,应该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教师不仅需要接受上级的突击检查,还应该要求多听高级医师的讲座,发表自己对医疗事件的看法。教师除了接受上级领导的考核外,还应当接受学生的考核。考核方式不单单是调查问卷,还应当有对学生的随机取样的口头评价。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考核。对于学生,应当有医学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理论上的知识考核必不可少,课余活动的综合表现也应当纳入其考核的范围。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考核通过了,医学人文教育才算得上成功。

解放军总医院的孟庆教授说到:“卓越医师有别于优秀者,除了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家风度。这提示临床医师的培养需要加强综合素质方面的训练,如艺术修养、渊博学识、哲学思维和心理素质等。”他强调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关系到医患矛盾的改善、医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和医学未来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本文从教学方面、实践活动方面和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各高校能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同时可参考本文提出的方法来有效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我们希望未来的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还原医学应有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孙宏亮,姜兰姝,宫福清,高坤.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6)

[2] 唐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04)

[3] 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

[4] 唐齐佑.浅谈如何培育医学人文精神[J].亚太教育,2015(08)

[5] 刘阳晨,洪静波.探析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回归[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05)

[6] 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04)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作者简介:姜艳(1981—),女,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陈琴(1996—),女,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15级1班学生。]

(责编:若佳)

现代文学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电视英语节目对于英语语言和西方文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电视英语节目在西方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我国电视英语节目的类型出发,对电视英语节目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跨文化视角下我国电视英语节目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电视节目;英语文化

【作者简介】王樱烨(2000-),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视英语节目是我国民众了解国外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很多电视台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加强了对电视英语节目的开发,越来越多的英语类节目开始出现在民众视野中,如英语新闻、英语访谈节目、英语比赛等。英语节目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我国电视媒体要让英语节目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则要让受众能够从认知上接受各种英语节目,其次电视内容要符合观众的情感认知。在实践过程中,电视制片人要加强英语节目制作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应用,在节目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观众能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更好的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才能提高电视英语节目的收视率。当前我国电视英语节目越来越多,节目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本文将在跨文化视角下对国内电视英语节目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国内电视英语节目类型

伴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电视英语节目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常见的电视英语节目主要是英语新闻、英语访谈节目和英语演讲比赛等。电视英语新闻主要包含时事新闻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等,英语新闻因为内容的时效性,电视观众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获得最新信息,因此有很大的受众面。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内电影英语节目内容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和娱乐等到各方面,英语新闻报道都要基于事实情况,采用精简语言进行准确信息传递。常见的电视英语节目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表达类文本,是带有比较强烈个人色彩的文本类型;第二类是信息类文本,是对各种客观事实进行描绘的文本,语言比较客观真实;第三类是召唤类文本,主要是为了让受众能够按照作者的意图产生某种行为的文本。当前国内英语访谈类电视节目比较火热,节目氛围整体轻松愉快,语言表达方式多样,适合英语学习者收看,因此英语访谈类节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
二、国内电视英语节目的发展现状

国内电视英语节目经过长期建设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对国内英语学习爱好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视英语节目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分析总结英语节目的现状,有助于国内电视英语节目的改革调整。

1.广泛的海外效应。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电视媒体中英语节目数量最多的,这与电视台本身的地位、视角、资源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央电视台的英语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立足于国际视角,致力于向西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新形象。就目前国内英语节目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央电视台的英语节目策划都相当成功,可以实现对国际新闻的实时转播和现场报道,可以帮助观众了解西方世界的现实情况。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已经在全球1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实时转播,也增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了中西的互动,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媒体平台。

2.网络对电视英语节目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很多电视台开始加强对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利用,制作网络电视英语节目,不再通过卫星平台转播。网络电视英语节目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监管力度相对宽松,观众通过网络电话收听和观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观众提供了很大的选择权利,因此网络电视英语节目深受青年群体的喜爱。电视英语节目制作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制作流程,播放时间有规定的限制,因此在受众群体上开始受到很大的限制。

3.电视英语节目质量层次不齐。卫星电视英语节目有专业的采编团队,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新闻理论素质,因此英语节目内容对于文化差异的把握十分到位,可以准确处理文化差异下的语言表达和情景设置,对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网络英语节目制作团队相对水准不够,因此节目质量内容中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仍然存在提升改进的空间,尽管对于英语学习者可以提供学习素材,但专业的英语知识内容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跨文化视角下国内英语电视节目发展途径

英语节目是英语爱好者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渠道和了解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英语节目也是想西方世界进行中国宣传的重要窗口,对于塑造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国内电视英语节目要积极创新,打造英语节目品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1.树立跨文化新闻传播理念。当前我国的英语节目在国际传播上海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在进行对外传播理念还不够新,与西方国家的传播理念存在一定差距。全球化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教育也逐渐实现全球化发展。在电视英语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要加强跨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营造公正平等的英语新闻输出模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从而预防文化差异对观众理解产生误导。为了解决电视英语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应该融入到跨文化传播环境中对电视行业工作人员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使他们可以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進行变革。在信息时代下,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有了心得拓展,在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因此传统的文化采编理念节目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对我国的传媒行业整体发展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电视英语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树立现代化的意识和跨文化传播理念,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

2.打造国际性英语节目品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外交流的频繁,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英语节目是国内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打造国内的国际性英语节目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我国和国外往来频繁,但是电视节目的国外传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大的原因还是文化差异因素。文化差异直接导致国内英语节目品牌在西方世界形象受损,媒体传播形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造成西方世界对国内英语节目的信息传播可信度产生一定的疑虑,对我国英语节目的国际品牌战略纵深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基于国内电视英语节目的国际发展现状,电视媒体制作人开始对自身节目制作进行分析,进行创新改革扩大节目的国际影响力。首先,在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电视媒体应该要慎重地决定,避免急功近利的处理方式,另外电视英语媒体也应该要对自己进行准确地定位,树立一种权威意识,改变传统盲目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进行考虑,从而能够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争取到更多海外的观众,扩大我国英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3.提高电视英语节目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媒体从业人员是电视英语节目的重要力量支撑,对英语节目的制作内容、电视节目质量和电视英语节目的影响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电视节目制作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新闻采编综合业务素质进行培养。电视英语节目从业人员要对各种法律知识、国家的政策方针等进行了解,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及人文精神。電视英语节目从业人员要对各种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如体育新闻需要从业人员对体育专业术语、体育名词等有熟悉的掌握,从而才能对电视英语新闻中的各种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新闻报道的全新视角,提高电视英语新闻的质量。另外,新闻人员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符合岗位需求,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

4.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先进传播媒体的应用使新闻的传播效率更快,虽然会对电视媒体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为了积极应对以网络为主的各种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电视英语节目管理者要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研究,加强新媒体技术在电视英语节目中的应用,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电视媒体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建立自媒体网络电视英语节目平台,利用新平台对相关英语内容进行推送,弥补传统电视媒体在传播效果和传播速度上的不足。
四、结语

电视英语节目是英语学习和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知识传播和国家国际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新媒体发展环境,电视节目制作管理者要在跨文化传播思维指导下,对英语节目制作精益求精,打造电视英语节目国际品牌,扩大国内电视节目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何其亮.对外传播背景下地方台电视英语节目的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6):133-134.

[2]彭明昭.试论入世后我国英语媒体所面临的形势和对外传播战略的重要性[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60-63.

[3]杨海妮.跨文化语境下电视英语节目的发展——以CCTV-NEWS为例[J].新闻战线,2015(04):68-69.

[4]陈雪,周若潇.电视英语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J].新闻战线,2017(08):101-102.

[5]白茹雪.我国英语电视节目在媒介视角下的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电视,2013(10):42-43.

现代文学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美术鉴赏是高职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高职美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着重理论灌输、重技术训练等问题,难以真正提升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基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现状,进一步探索培养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有效措施,以期促进高职美术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教育;人才培养

美术鉴赏是基于个体感知、经验知识等,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联想,以获得美感、享受,并理解艺术作品内涵的活动。美术鉴赏作为一项基于视觉感知的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鉴别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并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极为有利。但事实上,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美术教师侧重于美术基础功的传授,忽视了美术的艺术功能,使得学生的鉴赏能力难以提升。不仅如此,美术鉴赏活动本身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要求,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使得高职美术鉴赏教学难以高质高效地展开,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认识,本文从实际出发,探寻提高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措施,对于美术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美术鉴赏课是健全高职学生人格、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但在美术鉴赏课教学实践中,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高职美术教师往往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美术理论知识,强调学生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整个美术鉴赏过程严格按照固定流程展开,使得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表达主观感受并提出相应的见解,直接影响了学生美术鉴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一)过度注重基本功训练

高职美术教育离不开基本功训练,只有通过系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美术基础。正因为如此,高职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部分美术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系统且扎实地掌握美术基本功,就能在美术创作中创作出更加逼真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完全忽视了美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高职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系统地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中的技巧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能够创作出更加逼真的美术作品,从而使美术鉴赏课变成了单纯的美术技术训练,进而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直接灌输美术理论知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专业文化课程,还是艺术课程,由于教育工作者长期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常常使用以教师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有序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即使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美术教师往往在美术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及技法。在此状况下,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话语权,根本不能将自身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表达出来,更不能与教师或者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长期如此,学生会丧失对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甚至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基本的想象力和理性评价的能力,最终影响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鉴赏课流程固定化

在教师为主导的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一幅美术作品的鉴赏往往是基于作者生活背景、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要内容、作品表现形式等进行评价,这种固定化的鉴赏流程,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且这种固定模式下的鉴赏教学,所得出的鉴赏结论也是千篇一律。除此之外,在教条化的鉴赏流程中,往往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述,整个鉴赏课的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感和个人情感特色,这种情况下,美术鉴赏课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最终会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策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但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制约。高职美术教师要基于实际情况来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效果。总结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对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鉴赏内容,丰富艺术情感

针对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高职美术教师应主动革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兼顾美术鉴赏课中的基本功训练和艺术情感内涵的解析,这样才能持续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来发表个人的见解,进而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基于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在美术鉴赏课中注重挑选鉴赏内容,进一步丰富艺术情感内容,从而更好地讲解美术鉴赏知识和美术作品,使高职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提升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的鉴赏教学为例,高职美术教师首先要系统地介绍徐悲鸿的基本情况及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要系统地讲解其经典代表作,最后深度讲解《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等。通过这种方式深度分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高职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方式,并深刻地感受《愚公移山》作品中所反映的审美观,了解《愚公移山》作品中传递的特定文化精神,感受不同时代的作品的不同审美观念。通常而言,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主题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应的创作意图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此,在美术作品鉴赏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能局限于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者是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图、表现形式等进行评价,而是要基于当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结合作品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并综合分析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人文修养,以及其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等,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鉴赏,这样才能引导高职学生将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革新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化的鉴赏方式

高职美术鉴赏课程是特殊的人文素质课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求,且难以调动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主动革新教育理念,转变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鉴赏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作品鉴赏活动。在实践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革新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美术鉴赏兴趣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使用生动的语言及合適的表达方式,传递美术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展开想象,例如:在鉴赏黄山摄影作品时,美术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美术作品,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身处于黄山之中,闻着大自然的气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想象着微风吹过脸庞,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的自然美,从中获得关于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身心愉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此外,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注重将美术鉴赏活动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融合,让学生直观地欣赏美术作品,用美术作品的美来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营造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觉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和内涵,与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故事情节演绎作品内涵

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美术鉴赏基础薄弱,对美术技法的了解相对有限,若在课堂上过多讲解美术作品技法,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能引起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反感,最终影响美术鉴赏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美术作品鉴赏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美术作品鉴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演绎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内涵,这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认识,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进而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3.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高职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是事实,这导致其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难以理解和内化相关的美术知识。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重视学生体验的理由。相反,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因此,美术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及引导式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获得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受,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由于美术艺术作品大多是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再现,因此,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可以更好地感知美,从而持续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鉴赏、评价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三)鉴赏和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关键。因此,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高职美术教师应注重鉴赏和实践的结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不仅如此,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整合鉴赏活动和实践活动。首先,鼓励学生扩大美术欣赏领域,具体而言,就是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术形式和风格,并充分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和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评断,持续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鼓励高职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进行美术鉴赏,并将自身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同时,要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合作、学习,这些才能持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抽象艺术鉴赏”一课为例,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抽象艺术作品,然后要求学生将自身的体会运用文字表达出来,并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高职长期以来的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高职美术教师应从思想观念转变入手,在精选美术鉴赏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革新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鉴赏方式,同时注重将鉴赏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的兴趣,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远,肖婉玲.高职美术鉴赏课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1(4):102-103.

[2]吴萍.美术鉴赏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62-163.

[3]曹亮.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鉴赏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9(1):76-77.

[4]林博.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3-85.

[5]陈丽.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中美育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19):173.

[6]张妍妍.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5):61-63.

[7]何婷.高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4):94.

[8]梁丹妮.美术赏析课提升高职学生美术鉴赏力的创新模式探讨[J].大众文艺,2015(24):251.

[9]李勇,严宁.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6):99,101.

[10]万叶.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142-143.

[11]张俨然.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1(12):148-150.

[12]刘畅.高职院校民间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设计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1(20):162-163.

[13]李莉.高等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1(7):96-97.

[14]董贝贝.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优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18-19.

作者简介:

龙措吉,阿坝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美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

现代文学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包含着人文的因素。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行的。本文对个性化、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实施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是一门学生不得不掌握的工具学科,能否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很依赖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育改革浪潮的袭击下,教学工作者开始更多的注重个性化和人文精神,因此,充满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课堂得到了学生和教学工作者的青睐,被认为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在语文课本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当属个性化学习。教学工作者借助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研讨与练习部分,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为教学工作者传达思路和灵感等。在进行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文课堂的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融入,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个性化和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个性化和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有所提升。我们强调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尽最大可能发挥人性而不是人的力量。此外,教育绝对不能变成一种经济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文精神能够很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所强调的人文精神就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1]

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所处生长阶段的特点,即情感依赖性和思维创造性等,做到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将其很好地表现出来,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及人文素质。

二、开展个性化和充满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

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较强的人文因素。目前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新特点是能够做到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对培养情感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学习,进而使健康向上的人格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工作者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并且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传授人文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活跃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自主地对学习交流的同学进行选择,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强化师生、同学之间情感交流

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中提出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还有就是对“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对思想方法的初步掌握”的重视上。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强化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的加入,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存在于学生间的不同思想进行很好的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充分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对问题模棱两可。

强化师生、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方法主要有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些简单易行的教学活动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强化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有助于学生自身思想高度的提升。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活力

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注意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许多研究与应用均表明,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等,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学工作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学工作者作为课堂主体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愿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进而享受自主的学习过程,搞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效果。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对与语文相关的课堂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进而使教学效率有所增强。

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观点主要是学生不具备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需要教学工作者尽可能多地灌输相关知识才能有所改进。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当代高中生潜能的挖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学工作者需要用科学合理的观念来衡量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包含着人文的因素。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行的。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巧妙地借助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文章中提出一些开展素质教育的办法只是个人拙见,如有不足,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曾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4(3).

(编辑:龙贤东)

上一篇:抽象理性西方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通信原理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