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原理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8

现代通信原理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对抗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也是一般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承担着从一般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从个体功能到整体系统的重要过渡,对培养学生通信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然而,该门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和相关数学推导繁多,许多概念和原理非常抽象,这就需要在理论教学中合理而高效地引入实验环节,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现状

1.传统的实验箱教学模式

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箱进行验证性实验。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需根据实验内容找到相应的电路板模块,然后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简单的连接电路和拨动开关就可以利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和相关数据。实验操作简单,验证效果直观形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然而,这种实验箱模式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在做这类实验时往往不考虑实验原理,不做电路分析,只是机械地在实验箱电路板上进行连线测试,在预留的测试点观察波形和数据,甚至波形和数据是否正确都不知道。实验做完后,通过抄写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和公式,简单整理数据便形成了实验报告,导致实验报告几乎是千篇一律。第二,这类验证性实验动手调节部分少,实验过程中也几乎不会遇到操作难点,这样经过两到三次实验后,学生对这种就是“看波形”的实验不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下降,自然影响对通信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箱教学模式,一台套的实验设备包括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误码测试仪等,并且一般情况下需要购置20台套才能基本满足实验开课需求,花费非常大。因此,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是很好解决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的教学模式。

通常应用于通信原理课程实验的仿真软件主要有两种[2,3]:一是Matlab中的Simulink仿真平台。该平台可以进行交互式的动态仿真,用户可以利用模块框图方便地设计出仿真模型,不需要对模块内部进行任何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仿真过程简单,结果形象。二是System View软件。利用该软件进行系统设计时,只需从配置的图符中调出有关图符,进行各个图符的参数设置和相互间的连线,即可进行仿真操作,给出分析结果。

计算机仿真的实验教学模式开设简单,方式灵活,既可以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演示,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练习,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促进通信原理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计算机仿真教学模式同传统实验箱模式类似,只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波形展示,理解整个通信系统的模块组成,而各模块功能如何具体实现学生仍然未知,限制了学生从认知系统到设计系统的能力提高过程。

二、通信原理三级实验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探索,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三级实验模式,即验证性实验、仿真实现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逐级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我校的通信原理实验课程通常包含10课时的课程实验和一周左右的课程设计,因此前两级实验安排在课程实验中进行,而综合设计型实验安排在课程设计中进行。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如下:

1.验证性实验

该级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类通信系统的模块构成以及通信信号在经各模块处理后的波形变化,使学生对抽象的通信原理理论有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这部分实验可以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进行或者利用更灵活的计算机仿真实现。在此以Simulink平台并以DSB调制解调系统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利用Simulink提供的模块库,找到构建系统所需的信号发生器、DSB AM调制模块、高斯信道模块、DSB AM解调模块以及波形显示模块(如图1所示),然后设置相关模块的仿真参数并连接即可。由于实验课学时有限,该级实验可以分解为课程实验、课堂演示实验以及课后作业式实验,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典型的通信系统。

2.仿真实现型实验

初级的验证性实验可以简单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与演示,但学生对模块内的结构原理缺乏细节性认识和掌握,因此也就无法较深刻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基于此,让学生脱离仿真软件模块,自主实现相应的模块功能既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又能增强算法实现能力,为后续的综合设计型实验打下较好的基础。以图1为例,DSB AM调制模块主要考虑实现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的乘积运算;高斯信道模块可以用已调信号和高斯噪声信号的加法运算来实现;而DSB AM解调模块则除了进行待解调信号与载波信号的乘法运算外,还需设计低通滤波器对乘积信号进行低通滤波处理。从该例可以看出,只有对DSB AM调制解调系统有非常清晰的原理性认知,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应的仿真性算法;同时,借助前一级的验证性实验所观察到的波形规律,可以很轻松地对仿真性的波形结果进行判定,以方便算法中相关参数和设计性结构的调试。显然,这一过程对通信原理相关知识从理论到实践有了更透彻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综合设计型实验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通信原理课程前已经学习过有关EDA技术的课程。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它以EDA软件工具为开发环境,采用硬件描述语言,以可编程器件为实验载体,可实现源代码编程、自动逻辑编译、逻辑分割、逻辑综合、布局布线、逻辑优化和仿真等功能,并以ASIC、SOC芯片为目标器件,是以电子系统设计为应用方向的电子产品自动化的设计技术。[4]因此,将EDA技术引入到综合设计型实验中,学生不仅要进行硬件设计,也需要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语言)进行软件编程,是学生硬件和软件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为方便说明,以简单的振幅键控(ASK)解调系统为例,其相应的建模方框图如图2所示。解调器包括分频器、计数器、寄存器和判决器等。分频器对时钟信号进行分频得到与发端数字载波相同的数字载波信号;寄存器在时钟的上升沿到来时把数字ASK信号存入到寄存器中;计数器利用分频器输出的载波信号作为时钟信号,在其上升沿到来时对寄存器中的ASK载波个数进行计数,当计数值m > 3时输出为“1”,否则输出为“0”;判决器以数字载波作为判决时钟,对计数器输出信号进行抽样判决,并输出解调后的基带信号。根据上述建模思想进行VHDL语言编程,然后进行编译和时序仿真后,下载到FPGA目标器件中,以实现硬件设计功能。

该级实验主要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也可以以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开展。时间相对充裕,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查找资料,论证设计方案,验证实验结果。通过该级实验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提供很好的动手锻炼机会。

三、三级实验模式教学成效

多年来,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兼顾理论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调整上述各级实验的实验项目和要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通信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不及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次,学生进行电子通信系统设计的兴趣明显增强,报名参加校级和全国性电子设计大赛的人数逐年增加,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13年有15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一、二、三等奖;再次,考研学生以通信原理作为专业课的人数逐年增加,毕业论文选题为通信系统设计方向的也明显增多。

四、结语

采用三级实验教学模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推进通信系统的认知和设计,能有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通信原理相关理论和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达新宇,陈校平,邱伟,等.通信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M].第二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水英,徐伟强.通信原理及Matlab/Simulink仿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罗卫兵,孙桦,张捷.System View动态系统分析及通信系统仿真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段吉海,黄智伟.基于CPLD/FPGA的数字通信系统建模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祝萍)

现代通信原理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原理抽象、理论性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课程的特点及本院实际教学经验,从教学与实验方面探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思路和改革方案。

【关键词】 工程模式 通信原理 教学改革 实验 课程建设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科技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应适应目前这一现状,培养出能从事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许多学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之一。“通信原理”既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涵,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1]。由于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其自身内容具有原理抽象、理论性强、数学基础要求高等特点,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00年发起研究和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来,工程教育模式已为教育界、产业界所瞩目,成果非常显著。工程教育模式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达到预定目标[2]。因此,通过引入工程模式,进行“通信原理”整体课程体系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响应学校对本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的支持以及对地方“亲产业”理念的体现。

二、教学改革探索

2.1 教学理念改革

转变教学理念,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本校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以及“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采用分级教学,区分卓越类和普通类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修改培养方案。

通过分级教学,将卓越班和普通班区分开,明确教学目的。卓越班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同时也要掌握重点公式的推导,为今后在该领域深造打好理论基础。而普通班的教学更侧重于培养技能强硬、善于合作、会干实事的应用型人才,从而适应就业需求[3]。

2.2 教学内容改革

进行工程模式下的教学改革,要重组教学内容,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确定重点难点。本院“通信原理”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同其他重点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制定一个适合本院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模式,就要求教学大纲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制定符合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包括通信的基本理论、模拟调制、数字传输、差错控制技术等几个部分。由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是数字通信,因此,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字通信部分,着重讲清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并扩展至目前实际使用的数字传输系统,使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

转变一些习惯性的授课方法,将工程模式灵活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中对应以及类似的系统进行对照说明,或引入目前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辅以互动教学、启发教学、形像教学、网络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样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能力,加深他们对重难点的理解,也让他们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如下:

(1) 多媒体教学: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通信原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黑板板书进行分析和推导,以课程目标、课堂目标来安排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适当调整讲课进度与速度。

(2) 互动教学:在讲授重要知识点前,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并采取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等交互式学习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启发教学: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前,先介绍相关的实际应用背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如何应用”,让学生对其应用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4) 形像教学:讲解抽象概念以及原理时,采用动态的信号波形图、频谱图加以验证,既可以利用动画方式直观地呈现信号的特点,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推导的理解,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5) 网络教学:根据本校所建立的网络平台,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网站,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包括课程通知、教学资料、作业系统、试题考核、答疑讨论等,方便学生课后在网上回顾课堂内容,加深理解。通过Email、QQ等方式在网上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及进度。

(6) 项目驱动教学:将重要知识点应用于实际工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理论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项目包括虚拟实验室仿真平台、课程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科研项目等。

2.4 引入工程教育理念

“通信原理”课程知识比较抽象,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为此,将课程的理论概念联系到现实中具体实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将教学内容或实验进行实际应用,通过老师的指导将学生一些可行性通信设计进行合理规划并组建团队,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建立自身的学习模式[4]。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联合进行培养,通过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学生量身定做实训项目。根据学生意愿,鼓励其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走上岗位后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适应新环境。

三、实验课程建设

3.1 实验课程的分层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来对基本理论和应用进行再次提炼,以加深学生对原理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为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课程的实验分为有3个层次: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

① 验证型实验:对单体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记录波形来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

② 综合型实验:对多个单体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数字频带调制实验。

③ 设计型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设置,题目是给定或学生分组自拟,其过程包括方案设计、仿真验证、烧写程序及测试。通过实验箱的二次开发模块,将程序写入FPGA,并用示波器测试设计结果。该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教学采用以上三种形式,层次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建立软件仿真实验

除了硬件仿真实验,还可以将Matlab/Simulink等系统仿真软件引入实验教学,这些仿真软件提供了一个交互式动态仿真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直观的方框图以及相关的程序代码对通信系统进行建模仿真,从而摆脱烦琐的数学推导,通过方框图以及程序的理解,加深对通信系统的概念和运行过程的理解,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

3.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结合实验室安排,在空闲时间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预约时间进行实验。开放性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与实验的空间,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独立实验能力[6]。

3.4 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与电子通信类公司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学生进行深入实践和工程开发创造条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利用实验室内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学生可以进行通信传输方面的实验与工程开发。

四、总结

将工程教育模式引入“通信原理”教学与实验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是对教学的一种可持续研究,对于教学改革以及实验课程建设都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

联系方式:冯陈伟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通信地址: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南里428号1103室

邮编:361024

E-mail:chevyphone@163.com

电话:13696920520

参 考 文 献

[1] 张翠芳.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通信原理” 课程教学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 90-94.

[2] 万金华. 基于 CDIO 模式的综合训练项目的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 (4): 103-105.

[3] 冯暖. 通信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5): 174-174.

[4] 韦江华, 周坚和, 林川. 基于 CDIO 教育理念的高校通信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 中国电力教育: 中, 2012 (7): 104-105.

[5] 邵玉斌. Matlab/Simulink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6] 周德全. “通信原理”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上, 2012 (8): 56-57.

[7] 肖闽进, 赵泓扬, 姜文斌, 等. “卓越计划” 中 “通信原理” 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4, 2: 019.

现代通信原理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通信原理是通信与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介绍本课程在兰州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中对应的毕业要求,分析本课程教学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为目标,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方法与持续改进进行探讨。在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驱动下,讨论通信原理课程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信原理;教学改革

1 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师资格和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实行工程教育改革,既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又可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2006年起,我国已试点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6月,我国工程教育加入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目前兰州交通大学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为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信工程专业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并于2016年3月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2016年9月通过自评报告审阅,2016年11月完成专家进校现场实地考察。专家在校期间,通过资料审查、现场观摩、师生座谈等形式,对通信工程专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通信原理是通信与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核心主干课程,也一直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起著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为以后通信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建设好这门课程将使大量学生受益。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核心理念。在这三个核心理念的引导下,为了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了该课程支撑专业认证的目标,必须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 本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

按照培养目标关于知识、能力、素质总要求,兰州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清楚阐述。本专业具体的毕业要求如下:

1)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通信与信息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等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运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原理进行分析与设计,借助资料查询、文献研究,对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建模和评价;

3)能够对通信与信息及相关领域应用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调试、优化和维护管理,并能在系统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4)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工具和实验平台对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进行建模、研究,并能分析工具使用的局限性,解决通信与信息及相关领域应用系统设计、建模、调试及实施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5)能够正确认识并评价在通信与信息产业工程实践中的影响,了解通信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并能认识应该承担的责任;

6)能够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开发、实施对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工程意识、效益意识、多学科融合意识,培养工程项目管理和经济决策能力;

7)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通信行业相关职业规范,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世界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8)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协同工作;

9)能够就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具备较好的写作、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10)能够及时了解通信与信息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与国际前沿动态,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十条毕业要求覆盖了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以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对培养毕业生应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有针对性的安排。通信原理课程毕业要求分解点的支撑对应于第一、第四项毕业要求。

3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本课程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认证中,我国制定了通用标准,根据专业不同制定了各专业补充标准。图1为七个通用逻辑标准的关系图。工程教育认证办学宗旨为“培养学生能力”,验证手段为“学生学到什么”,办学效果以大多数受教育者达成的质量水平为证明。

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多,抽象概念多,数学知识多,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为通信专业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办学宗旨的要求,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以“教”为中心,缺乏对“学”的响应;

2)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3)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偏少,学生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4)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使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更好地与国际化接轨,增强通信工程教育中工程性、实践性及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亟待对通信原理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训环节、考核标准等进行改革。

4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培养为目标”,因此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 重新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课堂教学突出关键理论,重点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中注重设计性、创造性、综合性。通信原理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以介绍通信系统与通信技术为主,课程中以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为水平线贯穿全课程,系统地介绍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的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设置中重点考虑解决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内容注重整个系统模型的介绍,先将整个模型搭建出来,在后续的课程中可以将相关内容放在系统框架中进行考查;以通信系统信号设计与处理为核心,解决本课程中公式较多的问题。突出数字基带传输和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强化数字通信的内容,结合实际应用介绍4G、5G中用到的最新技术;增加新型通信技术的讲解。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教学的内容既要考虑与后续專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结合工程实际在专业领域中的运用。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重要环节。

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 采用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新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相结合。改革基本教学形式,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如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开放式课堂、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学生讲课及课堂讨论等。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互动,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点在于教学案例和导学方法的设计,重心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学生的重心转变为如何学会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何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设计训练环节 精心设计与课堂教学配套的实验环节,实验设有验证实验、仿真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开放设计实验四个层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验证实验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注重理解能力培养。仿真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分析结果、提交报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及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开放设计实验中设计完整通信系统,辅导学生自主设计、实现通信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实训环节的训练,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外还设有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生产实践环节,让学生建立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建立专业的概念、系统的概念、工程的概念,了解现场的规范、要求,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工程认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改革考核标准 将综合能力和人格养成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改变以试卷评价为主的单一形式,建立多形式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平时作业、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避免了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临时突击的不良学习方式。侧重考查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程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5 研究以内外反馈信息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方案

内部反馈信息机制和外部反馈信息机制相结合,对于各种途径调查反馈获得的结果,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进行改进,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持续改进”的目标。

内部反馈就是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互动、课后答疑、习题、测试与考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和学习状况进行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设备与教师交流。为了动态跟踪教学状况,可以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将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对该课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发表对课程学习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做详细的试卷分析,对于失分点较多的题目和题型总结原因,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通过内部反馈信息机制,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改进教学效果。

外部反馈就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制度,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尽快弥补不足,不断持续改进。采取函询、走访、座谈、咨询等方式,对通信工程等相关行业开展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调查研究,评价校友的表现、素质和发展潜力等。社会评价主体包括用人单位与校友。学校、学院经常利用假期组织回访校友活动,通过用人单位反馈、校庆活动、发函、电子邮件、座谈等各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的铁路局、工程局、城市轨道交通单位定期交流,获得单位的反馈意见,找到所学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的差距,对教学及时做出调整。

6 结论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和兰州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具体的毕业要求,分析本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训练环节、考核标准和教学方案的持续改进等方面,提出通信原理课程教改的一些具体举措。通信原理作为通信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知识能力培养中担负着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该课程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叶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1):299-301.

[2]张华.通信原理慕课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208-210.

[3]高相胜,昝涛,王民.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步骤[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206-208.

[4]杜劲,陶恒.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16(14):204-205,207.

[5]姜宇,姜松.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5(6):105-109.

现代通信原理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通过对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概述,对智能化变电站监控技术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常见故障及其处理。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监控;运维

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方向就是智能电网,我国对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全新新时期。智能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的建设实现将对建设整个电网智能化起到关键作用。而保证智能化变电站智能化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就是其运行维护技术的运用,因此,通过对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技术与监控技术的探讨,进而提高其运行水平和社会效益对整个国家电网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1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概述

1.1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含义

变电站监控系统是以网络为设计平台,利用各种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用户的用电需求和用电特点,对供电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的系统。监控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遥视系统、门禁系统、消防系统、环境和动力检测等多個系统,通过监控系统,能够对整个变电工作进行监测与控制,实现了变电站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供电过程的安全可靠。

1.2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功能

使用变电站监控系统,能够对变电站的详细作业状况进行实时了解,当变电站中的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能够经过监控体系反馈设备详细状况,迅速、精确的找出事故发生点,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或者更换,降低设备故障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变电站监控体系会对各个环节的作业进行检查与监督,根据用户的实践需求和变电站的运转状况,使用各种智能化技能和设备,对作业进行恰当的调整,在加强变电站的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用变电站监控体系得出的各种运转数据,能够明白了解到每个环节的电能损耗疑问,拟定科学、合理的办法对体系进行改进,削减体系中的电能损耗,有效的节省了运行成本。

2智能化变电站监控技术分析

智能化变电站设备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下进行自行操作,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发现。同时,智能化变电站会将接受到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进而完成设备的实时监控任务。在此同时也可以将设备信息运输到控制台和后台系统中,完成信息的采集和独立检测,为设备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2.1信息监控重点

因为智能化变电站的“三层两网”的结果设计,使得智能设备中的G00SE网链,SV网链等过程层、间隔层显得尤为重要。保护装置发生出的信号将会直接影响保护的正常人力投入和管理人员监视。因此如果发生这样的现象要尽快排除,以保护一次二次运维系统的正常运行。

2.2相关信号的屏蔽功能

为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对传输情况的实施监控,设备在设计之初就会设计有大量的信号指示。无关的信号指示将会拖慢设备的工作效率。所以应该对没有价值的相关信号进行屏蔽。

2.3监视辅助设备信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了解到影响电力发展的因素不单单只是电压本身,还和湿度、气压等有关。因此现今的电力监控设,不单单只注重电压本身的监控,还对空气湿度等反面采用了智能化机械进行监测。对辅助信号的监测可以很好的保证电力自动化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3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常见故障及其处理

3.1数据采集故障

监控系统运行中,在网络连接正常情况下,存在个别遥信信号量显示与现场实际状态一致问题。这类情况往往应当参考AOC事件信号来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事件中没有压板投退信号的时候,可以判断是属于保护装置与监控系统间通信出现故障,就可以判断属于保护装置与监控系统间通信出现了故障,此时只需对保护管理机重启便可恢复正常;还有可能是保护装置内部某通信出口模块损坏而导致信号缺失,这时应当对相应模块予以及时修复、更换。该类情况往往还应参考AOC事件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一些遥测硬节点开入报文,或者频繁动作,那么该节点接线触点可能存在接头松脱或虚接现象。若同一测控装置多个硬节点开入同一时间出现信号丢失情况,并检查是否存在管理插件配置匹配。AOC事件中也没有该压板投退信号出现时,可以判断是属于保护装置与监控系统间通信出现故障,此时只需对保护管理机重启便可恢复正常;此时需要对相关模块进行修复、更换。说明保护装置与监控系统通信采集正常,对于遥测硬节点开入报文,如果频繁动作而与现场实际运行情况符时,需要对接线进行紧固处理。该测控装置开入模块加强检查,同时检查其管理插件配置是否存在匹配现象。

3.2通信网络类故障

(1)遥信故障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重要指标之一是遥信正确性。遥信错误起因是多种多样。遥信还受到电磁干扰,或者可能是遥信回路被交流电串入,以及计算机处理错误都可能导致遥信故障发生。在电站综合监控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现场实际遥信状态与少数遥信量显示一致问题。

(2)遥测故障分析。时间提前量损坏和精确,以及送器精度出现问题和损坏都会引起遥测出现故障。330kV及以上变电站中,各测控装置采集各条线路及元件遥测量并上送至后台、远动装置,若保护小室内某一测控装置采集数据刷新时,应先检查测控单元模拟量采样外部回路是否存在异常,检查测控装置是否正常工作、A/D转换单元是否正常工作,测试是否通信出现问题。若保护小室内某一测控装置上送后台或主站端数据刷新慢时,应在查当测控装置数据化时是否有遥测报文上送至后台,观察当远动报文上送时主站是否同时收到报文,再判断是否由于通信设置等原因造成遥测数据刷新慢。

(3)通信故障分析。通信技术是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核心部分。电站在使用电缆时没有采用具有专用屏蔽功能从而系统正常运转带来了问题。影响了处理信息速度,电阻与匹配也给通讯正常运行带来了问题。某保护小室内某单元保护装置或测控装置通信中断。有可能是因为保护装置通信接口模块故障、通信接线松动,保护管理机通信指示灯是否正常,观察是否出现通信模块故障告警,然后进行相应地紧固接线、更换相关装置模块等处理。某保护小室内所有保护装置通信中断。监控系统与其他厂家保护装置因为使用通信规约同,一台保护管理机可以容纳多台保护装置信号传输,往往导致所接所有保护装置信号无法正常传输,可能会错失重要信号报文。可以通过观察保护管理机的通信指示灯是否正常来判断,而后相应地进行重启装置等处理。某保护小室内所有保护装置通信中断。不论是单网络中断还是双网络中断,所以可以首先对网络传输设备及其接线进行排查,而后进行相应处理。所内双网络结构通信中的个网络中断。全所内的监控系统网络出现单网络通信中断或是双网络的整体通信中断,因为现场的所有通信信号,护管理机转换传输的遥信信号,需经过站控层的交换机等网络传输装置进行传输,应该首先从站控层自上而下地查起。

3.3报警故障分析

在监控系统中,保护管理机将非监控系统相关保护装置发出的信息全部接入后台的数据库之中。当保护信号量非常大的时候,如出现了系统故障或者对保护装置进行调护的时候,部分信号会堆栈在保护装置内存中,而由于通信的先入先出规约的原理,对运行监视及信号判断造成干扰,这样会导致监控后台对于报警信号出现误判。

4结语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行业也会站在科技的视角下来进行重新审视。我们在了解整个变电站的发展历史才能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宏观上的监控,这样才能让电力行业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智能化是时代的趋势也是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必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孟刚.关于智能化变电站监控与运维的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7(6).

(作者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朔州供电公司)

现代通信原理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通信工程专业与及电子类专业仍然是热门专业,学生也就会越来越多。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课时不多也不少,是学生开始接触移动通信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工作直接用到的专业常识理论。如何引导学生入门,如何使学生学好《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呢?尤其是针对基础比本科生差的高职高专学生,笔者对多年进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的体会和一些探索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求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理论素质和能力而共谋。

1 课程教学的改革

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较差,在学习中表现理解能力差的特点,按照以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的方式,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学生对此专业课产生负面情绪。表面上是理论与动手能力提高并重,作为方向专业课程必须有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而目前移动通信课程的实验设备只有相应的移动通信技术实验箱,包括一些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同步技术、扩展频谱技术、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抗干扰及衰落技术等。由于高职高专生基础比本科生要差些,按照以上的实验设备与内容来开设现代移动通信实验课,及高职高专的“现代移动通信”的教材开设这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职高专教材考虑到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来编写,所以教材一般只是阐述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包括:

①主要概述了移动通信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组成、分类、工作方式、多址方式以及编码与调制技术。

②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及干扰,主要讲述天线的基本知识、电波传播特性以及传播的路径损耗预测、移动信道的特征、分集接收技术以及噪声与干扰、组网技术。

③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讲述GSM系统的组成、特点、编号计划、传输信道的种类和帧结构、系统的接续和移动性、安全性管理、支持的业务以及GPRS系统。

④CDMA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讲述码分多址在CDMA网络中的实现过程、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和提供的服务、IS一95CDMA信道结构、移动性管理、呼叫处理和功率控制。

⑤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介绍系统的特点、结构、网络。实现3G的关键技术、三种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

没有详细的技术原理内容的介绍,这与实验的理论出现了脱节。

(2)实验课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老师必须先讲解实验原理与及内容,并做一次演示。老师讲解清楚实验原理所须时间超出一半的课时,这样就体现不出以学生动手做实验为主了。学生也没有耐心讲解繁琐的原理,做完实验不会写实验报告,不知道做实验的意义。

(3)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实验课变得多余,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教师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以下的教学改革方案:

(1)本课程理论课教案的编写改革,按本院校本专业的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主要介绍:

①概述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组成、分类、工作方式工作原理、多址方式工作原理、组网技术。

②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讲述GSM系统的组成、特点、编号计划、GSM系统的接续和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支持的业务以及GPRS系统。

③CDMA移动通信系统,讲述码分多址在CDMA网络中的实现过程、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和提供的服务。

④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系统组成结构、网络演进策略、实现3G的关键技术、三种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

⑤介绍LTE技术及我国的通信产业。

(2)实验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按照理论课知识另编实验题目个数及内容,实验项目数适当的减少,内容发生变化不再按照实验箱的实验教材教学,实行实地考察的方式或者联系日常生活所常见的通信知识开展实验教学。

2 从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出发,注重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的发展迅猛,从1978年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诞生至今,新技术不断涌现,更新换代飞快。昨天还是3G时代,今天就已经是4G时代了,而GSM已经是过时的技术。经过实践,从学生对通信行业的渴望求知的心理出发准备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最关心的是什么是通信专业,移动通信到底是什么,做什么,学了基础理论有什么用,自己能做什么。就业方向,令学生明白学习《现代移动通信》这门课程的意义。这样《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移动通信系统。

《現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于内容抽象,专业词汇多与缩写繁多,学习起来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能较快的理解和接受所讲的内容,这就是对讲授者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9币对所讲内容,将复杂问题分析得简单,将复杂内容用易懂精炼的语言表述。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的启发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传授教材与及理论知识同时,并向学生介绍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及使用。

3 结语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文就教学的教案和实验项目及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教学和实验结合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方法,通过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方式,增加创新的实验环节,这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通信原理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电信格局出现了新的定位与划分,特别是在移动通信市场方面,客户规模空前庞大,而不断扩大的客户群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网络服务,因此,隐藏在通信工程项目中的管理问题也不断浮现出来。通信工程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的一种科技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工程,也同样是一个风险大、环境多变、受多种因素制约且需求复杂的过程,如果只是用传统的进度控制手段,则很难实现资源的优化控制与降低成本的目的。故此,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发展,网络计划技术已经在国内某些行业得到切实应用。但在通信工程项目的管理中,该技术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并未得到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 通信工程项目 网络计划技术 进度控制成本优化

在西方国家中,项目管理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广泛应用,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整套的方法论和严谨的知识体系,并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有利保障。如果将这种管理技术同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会大有助于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人员整體素质的提升。网络项目管理将会大大缩短思想与概念交流周期,减低工作复杂系数,缩小地域之间的跨度,让信息及时的传达分享。未来网络项目管理的发展,一定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一、网络计划技术意义

目前在国际上,网络计划技术是被许多国家认可的一种科学的计划管理技术,它在工程项目计划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它不仅降低消耗,提高生产力,缩短工期,也利于项目管理的加强,是项目管理最有效的技术之一。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度控制方法,它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改善通信工程管理中较薄弱的环节,同时克服了单一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管理的手段。通信工程建设的核心其实是通信网络能力的建设,网络计划技术为网络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保障了工程进度及通信工程的质量,也提高了客户对网络服务的感知度,目前,在工程成本控制方面也发挥着有力作用。

二、通信工程的进度控制方法

网络计划技术在通信工程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管理工程施工进度。通信工程同别的建设工程比较,在拥有一般工程项目特点的同时,也具有自身通信信息技术的特点,因此,通信工程的划分也是较复杂的。

2.1通信工程的特点

1、工期紧迫。通信工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那么,工期的完整性不仅关系着投资的利益,影响市场拓展时机,也决定着企业后续发展,因此对工期的要求较高。通信工程建设是一个涉及很多施工单位的复杂的社会过程,也与建设单位组织管理制度密切联系,要求员工全员全程参与,在建设成系统后还要让用户使用和维护,因此通信工程的维护期也被拉长。

2、技术复杂。通信工程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工程,而信息技术是其根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又同其他技术结合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分支不断出现,这些最后都会反过来影响到通信工程,进而在其工程中检测技术、掌握技术、把握技术方向等方面加大了难度。

3、需求复杂。通信工程涉及专业广泛,由于不安定因素复杂,其构成目标多样化,可视性极低,因此对于最终需求无法单次或简单解释说明,需求不清而易引发扯皮、矛盾、纠葛、争议或返工等问题。管理与需求的变更始终贯穿通信工程建设中。

4、风险因素复杂。通信工程建设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两大部分。数据显示,非技术因素占据风险成分中的绝大部分,这可能由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单方面,或两者之间配合因素导致的工程失败而未达到预定目标。

5、环境复杂。通信工程由于网络规划的需要,工程地点较分散,如环境恶劣的山区,交通滞落的郊区地带,繁华的市区等;且工程地点周围地理、交通、人文环境皆不相同,工程建设的影响压力来自不同的方面,有如天气、业主、市政工程等。

6、不确定因素多。通信工程中不可控因素复杂多样,有如选定站址、运输设备、挖传输管道等。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协调控制,对项目预测管理、动态控制、前期准备等。

2.2通信工程进度控制的概述

通信建设工程主要根据两大方面,即:工程按建设项目;单项工程。通信工程进度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进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控制实现决策控制时间内的目标,拟定出经济且合理的进度计划。进度控制是需要不断调整进度计划的。通信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终极目的是保障在规划时间,工期内建设的投入使用或提前交付使用。

2.3通信工程进度控制方法

1、甘特图。一种横道图或线形图,主要用途是计划安排与确定工程项目中各项工作的进度,具有制作简单、方便、清晰的优点。2、网络计划技术。一种进行计划管理与组织生产的科学方法,利用网络图表达工程进度安排及工作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计划评审技术与关键线路法两种模式等。3、其他进度控制方法。线形图,包括时间距离图,时间效率图等。

三、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方法

通信工程的最后形式是网络规模的形成与扩大。随着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及政府给予的支持,在内部竞争的前提下,也逐渐对国际运营商开放,这要求各通信公司转变经营理念与调整战略目标。通信工程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优化方法可以方便地对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安排。网络计划可以对初始网络计划图进行优化,达到缩短工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低的目的。网络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内容方法。

3.1进度时间优化法

时间优化法是指在人财务俱全的前提下,以最短工期为目的,使一项工程尽快完工与发挥投资效果。关键线路作业是影响总工期的重要因素,为达到缩短工期,确保规划时间里完成任务工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时差。调动其他闲余部分物力跟人力,补充关键工序,加大集中使用,可有效缩短线路的持续时间。

2、采取组织措施。在合理允许的前提下,关键线路上的所有工序尽量进行平行和交叉作业。

3、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技术水平与改进工艺设备以缩短工期。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将关键线路转化为非关键线路,并能以此进行后续的转化调整,这将大大利于工程控制在规定工期内完成。

3.2时间与资源优化法

所谓资源是指完成工作所需资金、材料、人力、机械设备等。资源又称生产要素,在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时,应对各类资源认真研究,强化管理,合理调配使用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时,首先根据项目资源库,描述所用资源名称,单位时间费率或单个使用费率的资源费率,单位时间内可获得的最高限量的资源限量,还有可获得的时间等,再根据网络计划中各項工作的需求,将资源库中的资源合理分配到对应的相关工作上,之后按照各工作的进度统计出每个单位时间内项目对资源的需求量,如果需求量超出资源限制量,仍需要对资源计划工作做出调整。一般的,资源计划安排存在两种方法。

1、在规定工期内安排好各工作活动时间,使资源消耗均衡,但施工生产存在不均衡性,会出现单位时间对资源需求高低峰现象,那么可以采取调整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单位时间资源需求量保持在平均水平,这样就能合理有效利用空间与时间,减少临时设施数量与资源储存量,节约施工用地、降低成本。

2、在施工进度计划中相对应的资源的需求量受到某一种资源限制时,若资源的数量得不到补充,将会影响工程进度,延长工期,甚至不能进行。那么,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就应该进行调整施工进度计划,使各单位时间资源需求量全部达到满足资源限量的要求,以求得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顺利进行。依据有限资源在各工作之间合理分配的原则,进行调整施工进度计划,以求资源有限工期最短的进度计划与简单快捷的优化方法。

资源安排与优化的最核心意义就是资源的调配,适量、适时、配备比例适当,投入资源不但要满足资源使用率,还有项目实施的要求。此外,计算机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应用,能够解决非常复杂的资源安排优化工作,项目管理软件可以对资源动态进行管理,使多种资源同步安排优化,满足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变化需求。

3.3时间与成本优化方法

所谓时间成本优化是通过分析工程周期长短与其对应的费用多少之间的线性关系,减少时差,以求工程中间接与直接费用总和最低值的赶工日程。分类与优化方法如下:

1、工程费用的分类。工程费用包括直接与间接费用两大内容。直接费用指与工程直接相关的费用,比如原材料费、能源费、工人工资等。间接费用则相反,包括折旧费、管理费等。

2、工期与费用的关系。延长工期会导致间接费用增加,缩短工期则会使直接费用增加。时间与费用的优化是通过分析工期与费用线性关系,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减少时差,达到最佳工期点与最低总费用。

3、优化的方法。绘制初始网络图,确定关键线路;若有多条关键线路,可以同时赶工,将时间控制一致;从关键线路费用率最小的作业时间着手,缩短总工期;计算费用节约额与提前竣工天数。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很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科学的方法或工具来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通信工程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的一种科技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工程,如果只是用传统的进度控制手段,则很难实现资源的优化控制与降低成本的目的。网络计划技术的盛行,带来了更为宽广的应用和发展,不但起到优化计划制定期间的资源、工期、成本的作用,也对计划过程有效的控制、监督、调整,同时也确保实现预定目标。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在未来,它一定会使人类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 考 文 献

[1]肖德元.试论网络进度计划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05)

[2]王荣杰.大力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切实提高施工管理水平[J].安徽建筑.2002(04)

[3]李先进,焦杰.网络计划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2)

[4]王明佳,彭刚,陈岩,韩凌.网络计划的方法及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交通科技.2004(04)

上一篇:现代文学人文精神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