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

2024-06-09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识字写字

一、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1至2年级学生能认识常用汉字1600至1800个,其中会写800至1000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要求学生会认450个生字,会写250个生字。同时课标指出低段的孩子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必不可少。

二、识字写字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阅读课文、识字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五个版块。语文园地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日积月累、我爱阅读、我的发现、书写提示、展示台八个部分,其中五个部分与识字写字相关。课文和识字课文版块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自不必说,由此可见,教材把识字写字教学摆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识字写字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编排的特点

(一)遵循“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

本册书要求学生能认识450个生字,会写250个字,会认的汉字比会写的汉字多200字,而且会认不一定要求会写,遵循了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做到科学安排识字、写字的顺序。

(二)集中识字与随文识记齐头并进

本册教材识字写字教学既随文识字,分散在课文教学中的各个部分,也通过专门的识字课及语文园地进行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特征明显。除了第三单元是专门的识字课文,课后练习题还进行形近字的比较认识和同一个字组多个词集中识记,同时还在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的运用、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等版块中进行集中的识字写字教学。

随文识记不可缺失,课文安排了许多生字让学生在课文中顺势记忆。如《祖先的摇篮》一文中出现的“掏、逗、逮”是生活中常见的表示动作的词,在学习“掏”字时,可以动作示范“掏口袋”“掏耳朵”等,达到识记目的。

(三)高频字、词编排更趋合理

与苏教版相比,统编教材优先选择构词率较高的字。本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呈现了“湖、莲、穷、荷”4个必须会写的生字。这些生字并不是结构简单的汉字,甚至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但却是学生生活阅读经常接触的高频字。以“莲”字为例,它是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中出现的必须会写的生字。把高频字提前,符合儿童认知心理,有了这些汉字的帮助,儿童还能展开浅显的文本阅读。

(四)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文化内涵丰富。除古诗,识字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辽阔的版图、丰富的人文地貌,介绍了中华传统节日以及博大精深的汉字故事和历史悠久的诱人美食。教材中还加入了传统蒙学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为二年级学生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打下了良好根基,也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五)倡导在语境中识字

教材特别强调在语境中识字。如在《一匹出色的马》中认识“葱葱绿绿”的田野,由“葱”的颜色这一生活经验感受田野的绿;《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中,通过联系下句的“稀”猜出并了解“稠”的意思,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可以使感情更加细腻,感悟阅读的乐趣。

(六)注重方法的指导

有了对汉字偏旁、结构、构字原理的初步了解,教材中增加了笔顺、笔画规则、偏旁等内容,让写字内容的指导更加清晰、科学有效。“书写提示”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鼓励“发现”意识。如关注到了有些字变成偏旁后笔画的大小和形态发生的变化,以及笔顺也发生变化。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明显标注的。

(七)注重培養自主识字能力

教材运用字理识字、游戏识字、图文识字等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体验或者观察图片、字形的方式刺激大脑神经,更好地发挥记忆功能,游戏识记或者生活情境识字记得更牢,也增强了书写和说话能力。快乐读书吧和展示台展示学习成果,沟通课堂内外,激发学习动力。

四、识字写字教学在教材中的特点

(一)充分融入字理知识

汉字的造字方法多样,字理知识充分融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特点。二年级合体字增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猜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贝”的故事》一文中介绍“贝”是象形文字,它分析了“贝”的外形以及甲骨文、小篆、楷书的演变,以图片的方式直观地呈现了中国造字方法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变迁。通过“贝”在古代的来之不易以及不易损坏的特点衍生出其作为钱币,所以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相关,赋予了汉字历史文化的气息。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鼓励自主识字,让主动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引导并注重在生活中识字,增强生活识字的意识。

(二)查字典识字仍不松懈

学生会在生活中以及学习写文中遇到大量的生字生词,原有的知识无法满足新知识的需要时就需要字典来帮忙。通过查偏旁、音序可以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解字词的含义,增强学习能力,教材中多次提及让孩子自主查字典识字。语文园地三介绍了部首字,并要求学生查一查、记一记“鹿,金,高”等特殊的部首字,学生通过查字典识字又了解了未曾接触的知识。语文园地七中要求学生先猜一猜“摸、读、掲”的读音和意思,再查查字典,验证猜测与实际是否相符,仍然显示查字典是识字的重要举措。

(三)游戏识字增加趣味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识字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还要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积极拓展实施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教材中将游戏识字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例如扮演小导游认识公园导览图的景点名称,介绍自己的玩具和比赛玩游戏识字等,这既符合孩子天性,又能够结合孩子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通过认、传、贴、读的方式玩转识字卡,寓教于乐。

(四)扩展识字,集中记忆

扩展识字是积累的必经之路,本册教材对学生扩展识字提出了要求。课后练习题中出现“读一读,记一记”,将一个字扩展成几个词,大大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而且也更符合集中记忆的特点。

(五)反复呈现,巩固识记

教材把生字词统整在情境中进行复习和巩固。对高频字、构字能力强的字进行多次反复学习,如“礼”字是《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中必须会写的生字,同时它又与“神,祖,福”出现在了语文园地八的《我的发现》中,让孩子发现“礻”与“衤”的区别,孩子通过自主发现,记牢反复出现的字词,从而真正达到识字的要求。

五、结语

统编教材的应用,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新旧教材的交替也是思想观念的一次较量和挑战。执教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研读课程目标和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让祖国的花朵获得最好的知识养分,必须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超.观其形思其理练其技——部编教材第一学段写字教学的指导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13).

[3]彭亚宁.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浅谈[J].青海教育,2018(10).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第2篇

第一课时 《我的妈妈叫中华》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的妈妈叫中华》 教学目标:

通过歌曲的演唱,能感悟歌曲音乐中的中华情,体验华夏音乐蕴涵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参与歌曲的演唱活动中,能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听中想。播放第1册第3课《爱我的家》中的《温暖的家》这首歌曲,请学生想想这是学过的什么歌?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家庭,我们这个中华大家庭叫什么名字?

2、听中看。 (1)、播放多媒体课件《我的妈妈叫中华》,让学生观赏祖国壮丽的景色。 (2)、请学生边听边看,看完后讲出看到了什么?

3、听中读。 (1)、教师播放录音伴奏带《我的妈妈叫中华》并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再请学生模仿教师朗读。

4、听中唱。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我的妈妈叫中华》。 (2)、听录音范唱,请学生轻声跟唱歌曲。 (3)、学生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真正体验和感受到音乐的美,并进行模仿体验,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5、巩固知识。从头反复记号“:||”

6、听中评。 (1)、学生分小组进行演唱,并互评:唱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 (2)、最后全班带着亲切深情的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

7、听赏相关歌曲。教师播放《爱我中华》、《祖国慈祥的母亲》让学生感受中华情与华夏音韵独具的美感。

8、小结。

1 第二课时 《猜花》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猜花》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猜花》,学生能用敲击乐器选择相应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并即兴创编歌词。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本歌的演唱,掌握对唱和领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1、齐唱歌曲《我的妈妈叫中华》。

2、通过领唱、合唱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

二、新课教学:

1、看看想想。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猜花》,请学生说说从歌曲的课件中看到些什么花?(很多花)。歌词中提到了哪些花?他们各有什么特色?(木棉花、牵牛花、梅花„„)。

2、听听画画。

(1)教师播放《猜花》的录音带,请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各种花朵。 (2)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创设一种“花圃”的情景。

3、听听答答。教师播放《猜花》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并提出问题: (1)什么花儿空中开?朵朵花儿像火焰(红烟花、红伞花、木棉花)。 (2)什么花儿早上开?朵朵花儿像喇叭(太阳花、牵牛花)。(3)什么花儿腊月开,朵朵花儿雪中开。(梅花)

4、听听读读。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猜花》,先请学生边听范唱,边跟着老师拍节奏。 (2)当歌曲中出现“嘁不隆咚锵,隆咚锵”时请学生口念衬词手拍节奏。 (3)教师与学生合作,随着音乐节奏念歌词。如:老师随音乐念前半句,学生随音乐念重复的歌词“空中开”“像火焰”与衬词“嘁不隆咚锵,隆咚锵”。

5、听听唱唱。

师生共同合作,通过轮唱的形式学唱歌曲。如:学生唱重复的歌词“空中开”“像火焰”等与衬词“嘁不隆咚锵,隆咚锵”,老师唱剩下的歌词。

6、唱唱比比。

采用多种演唱形式。如:问答式、领唱与合唱结合。演唱时要求“问”的这部分音乐用p的力度,“答”的这部分音乐用f的力度。

7、唱唱跳跳。

教师播放多媒体海南“调声”的歌舞形式的课件,请学生模仿舞步。熟走舞步后,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二组,人少的一组围小圈,手拉手,边唱“问”的这部分音

2 乐,边走舞步;人多的一组围大圈,手拉手,边唱“答”的这部分音乐边走舞步。如图所示:

8、唱唱编编。

教师引导学生创编新词演唱。如:什么花儿晚上开?晚上开。有的绽放象菊花、象菊花。烟花朵朵空中开„„。

9、想想谈谈。

教师针对花的品格和特征让学生自做小结:木棉花热情像火焰,象征着英雄花。、牵牛花像喇叭是迎接晨光之花、梅花迎风傲雪斗不败等。

三、小结。

归纳本节课所学情况,奖优励差。

第三课时 《大家来歌唱》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大家来歌唱》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大家来歌唱》,学生能创编多种演唱方式进行演唱。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本课歌曲的演唱,懂得不同的力度、速度能表现歌曲不同的情绪。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齐唱歌曲《猜花》。

2、通过对唱和领唱、合唱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

二、组织教学:

(1)“请大家跟我做”教师播放一段自选音乐,随着音乐做简易动作:摸肩、摇头、摆臂等。

(2)教师范唱。教师范唱参照谱例如下: 歌曲结构:

A ( a b a c) B(a’ b’ c’) A( a b a c)

注意弱拍起的演唱,A部演唱应轻快、活泼;B部演唱情绪很自豪,音色高亢明亮。

大家来歌唱 1= A 4/4

1= A 4/4

2、学唱歌曲。

3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家来歌唱》。请学生聆听一遍。 (2)“请大家跟我唱”,教师弹奏钢琴带唱,学生轻声跟唱。 (若学生对这种节奏音型的歌调学唱有困难时可以一句一句的教唱。)

3、创编演唱方式。

熟唱歌曲后,请学生想想可以用什么形式来演唱《大家来歌唱》。如:轮唱、齐唱、领唱加齐唱。或者是拍手拍腿的声势演唱,敲击打击乐器演唱,边跳边唱等。

4、唱唱拍拍。

请学生尝试用不同节奏的拍手为演唱歌曲伴奏,再选择敲击乐器为演唱歌曲伴奏。如:

A部分选用节奏: X O X O X X X || B部分选用节奏: X X X X X O O ||

5、唱唱跳跳。

请学生尝试着在合唱的基础上稍加手的动作与脚的动作来加强歌曲的节奏感,从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与艺术美感。

6、唱唱比比。

请学生分别唱《我的妈妈叫中华》、《猜花》、《大家来歌唱》这三首歌曲,想一想,比一比,这几首歌有什么异同,从中懂得不同的力度、速度能表现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清晨》

第一课时 《朝景》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朝景》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朝景》,一定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主题的内涵,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鉴赏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鉴赏音乐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新课教学:

1、听中忆。

4 播放多媒体课件《朝景》的画面并听赏管弦乐曲,请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不同地方的清晨。

2、听中唱。

播放录音管弦乐曲《朝景》的主题音乐,让学生随音乐哼唱下面简化的音乐主题。

3、唱中辩。

(1)教师播放录音管弦乐曲《朝景》,请学生仔细听听这两种乐器长笛、双簧管哪个先出现,并在书上标上顺序。

(2)复习和巩固这两种乐器音色的听辨:

a、播放下面两段音乐并做练习:播放第3册第4课动物(3)《彼得与狼》的《小鸟》主题。第2册第4课动物(2)《小鸭与大灰狼》中小鸭的主题。

b、请学生在老师发下来的卡纸上把听到的音乐主题按先后排序并与对应的乐器连线。

4、听中舞。

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做道具或用身体的各部位来表示晨景,并随音乐舞动。如: 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早晨:柳树、桃花、小鸟的叫声、雾等。 表示海边的早晨有:海风声、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等。 观看日出的情景等。

三、小结。

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奖优励差。

第二课时 《美丽的朝霞》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美丽的朝霞》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朝霞》,学生能用简单的律动感受3/8拍的拍律并感悟音乐中的情绪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用简单的律动感受3/8拍的拍律并感悟音乐中的情绪与情感。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新课教学:

1、听中动。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朝霞》请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一起律动。让学生用身体动律感受拍子的拍律。

5 教师动作如下:第一遍音乐的动作:拍掌 左手拍左腿 右手拍右腿(或跺脚、拍掌)。 第二遍音乐的动作:以一排为单位,学生手拉手左右摆动。如:

美丽的 | 朝 霞|

2、听中读。

(1)教师指导学生边听音乐《美丽的朝霞》边做律动边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两遍。 (2)第二遍朗读时教师板书重点词:朝霞、山、山顶放光芒、太阳。

3、听中画。

教师播放录音《美丽的朝霞》,学生边听边画出歌曲演唱中的“美丽的朝霞”。

4、听中唱。

(1)教师热情洋溢地范唱《美丽的朝霞》。

(2)先请学生轻声跟随教师的弹奏“LU”唱旋律并左右律动。

(3)再跟随弹奏轻声跟唱歌词。跟唱歌词时教师提醒学生的演唱姿势及发声方法。

5、听中划。

熟唱歌曲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边唱边比划手号。复习已学手号、do、re、mi、fa、sol并做手号接龙游戏:教师演唱唱名,请学生分别担任sol、fa、mi、re、do五个角色进行快速反应接龙游戏。

6、创编歌词。

教师启发学生创编描写早晨的歌词填入《美丽的朝霞》一曲中进行演唱。请学生分组讨论编写,并演唱出来。如:《美丽的早晨》——“美丽的晨雾,晨雾,带来了朦朦胧胧的早晨。美丽的晨雾,晨雾,美丽的晨雾。”

三、小结。

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奖优励差。

第三课时 《早操歌》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早操歌》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早操歌》,学生能用简单的韵律操动作配合歌曲的不同节奏参与音乐活动。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教师播放教材第2册第6课《做早操》,请学生边唱边做自己编的早操。

三、新课教学:

1、教师范唱歌曲。

2、教师先用轻声高音位置朗读歌词再请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纠正乐句的语气及其字词的咬字吐字如:“朝霞、精神、清爽”等。

3、学生轻声跟唱歌曲。

4、演唱时,教师提醒学生的演唱音色及力度的运用。

5、唱唱做做。

熟唱歌曲后,教师请学生唱《早操歌》并做前面自己所选做的小学生广播体操中的某一节。

边唱边做接龙游戏。

接龙游戏可从简到繁:先从一个组表演一句话到二个组表演二句话。这样来训练学生的节奏反应能力。

6、创编早操。

教师可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参照音乐与歌词创编一个动作,按接龙方式连贯起来,向全班展示汇报。

三、 小结。

第四课时 《歌唱早晨》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歌唱早晨》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歌唱早晨》,学生能认识并掌握××××节奏并用唱名模唱。能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认识并掌握××××节奏并用唱名模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边唱歌曲《早操歌》边做接龙游戏。

二、新课教学。

1、“请大学跟我做”

教师播放《歌唱早晨》的录音带并做有节奏地拍手、跺脚、耸肩等动作,然后请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歌唱早晨》的教学活动。

2、读读拍拍。

“请大家跟我读”教师指导学生轻轻地朗读下面的童谣。并随着歌词语气中提供的节奏拍手。

清晨早,景色好,我背书包上学校。路上 小河 哗啦啦啦 响,枝头小鸟叽叽喳喳叫,哗啦啦啦响,叽叽喳喳叫。

7 熟拍熟读童谣后,教师继而指导学生拍以下练习: 2/4 × ×× | × 0 || 2/4 ×× ×× | × 0 || 为学习新歌做铺垫。

3、拍读歌词。

教师先示范拍读歌词后,再请学生自己拍读歌词。 如:读:嘿啦啦 啦啦 嘿啦啦 啦 拍:X XX X X X XX X 读:天 空 出彩 霞 呀 拍: X X X X XXXX X

4、学唱新歌。

(1)教师范唱《歌唱早晨》后请学生轻声跟唱歌词。 (2)针对接受较慢的班级需一句一句地教唱。

(3)当唱到“霞、花“时请学生做 ××××地拍手动作。

(4)演唱时,教师用自编儿歌提醒学生的演唱姿势、演唱音色、演唱音准、演唱节奏。

(5)在唱这首歌之前让学生先唱唱《嘿啦啦》这首歌。(歌曲旋律与《歌唱早晨》一样)

5、游戏歌唱。

熟唱歌曲后,教师让学生做默唱部分歌曲的游戏,教师指定歌曲中要默唱的乐句,请学生接唱歌曲。

6、串唱歌曲。

(1)教师学生串唱已学过的所有有关早晨、早操的歌曲并加表演。 如:《做早操》《向前走》《我的头和我肩》《美丽的朝霞》《早操歌》《歌唱早晨》。 (2)进行串唱擂台赛,通过评价选出“台主”、“歌王”等。

三、小结:激励学生以后踊跃参加擂台赛。

第三课《大家一起唱儿歌》

第一课时 《小燕子》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小燕子》 教学目标:

通过演唱儿歌《小燕子》,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动物的情感。通过演唱儿歌《小燕子》,学生能创编小歌舞剧与他人合作共同表演,也能够配合歌曲用身体做动作。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动物的情感。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教学光盘

8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新课教学。

1、忆儿歌。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幼儿时的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小蜻蜓„„”“排排坐,分果果„„”“丢手绢„„”等。

2、唱儿歌。 (1)听范唱。 (2)随琴模唱。 (3)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儿歌《小燕子》,教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燕子为啥来?”的含义。

注意:演唱时教师提醒学生唱儿歌跟念儿歌一样,一个乐句换一口气,下乐句是上乐句的继续与发展,因此每个乐句的连接要连贯流畅。

3、讲环保。

前面讲到“燕子为啥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演唱儿歌,理解儿歌中“大家一起共建美丽家园”的深层含义:植树爱花、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4、编短剧。

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对象进行拓展教学,教师可启发学生创编小小歌舞剧《小燕子》。

例1:春天来了(两位学生做开花状),一群小燕子飞到这里(五位学生做飞的动作从场外飞进场内),一位小朋友问:“小燕子你为啥来呀?”小燕子大声回答:“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突然,来了几个小朋友践踏花草,随地乱扔拉圾,并在追逐玩耍时用弹弓射鸟群,它们到处乱飞逃出场内,接着来了两位小朋友重新栽花栽草,收拾拉圾让小鸟重新返回到这里,主题是:请大家爱护花草爱护小鸟,想留住小燕子,就要创设一个美丽的家园。

例2:春天来了(两位学生做开花状),一群小燕子飞到这里(五位学生做飞的动作从场外飞进场内),一位小朋友问:“小燕子你为啥到这里来呀?”小燕子大声回答:“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突然,从一座座耸立的工厂里冒出一股难闻的黑烟,(两位学生用桌椅拼成建筑物,某一个从中间用自己的黑裤子向外做喷射状),工厂里的机器声越来越嘈杂(其中一位学生用桌椅,跺脚,笔盒制造噪音)鸟群被噪音和黑烟吓走了,主题是:希望建设环保型的无烟尘工厂、无噪音工厂。尽快发明无声汽车和机器。

例3:春天来了(两位学生做开花状),一群小燕子飞到这里(五位学生做飞的动作从场外飞进场内),一位小朋友问:“小燕子你为啥来呀?”小燕子大声回答:“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朋友问:“为什么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燕子说:“这里建起了花园式的工厂、长江三峡水库、还有大亚湾核电站等,每来一次都让我惊喜一次。” 小朋友说:“那我们帮你们在这里建一个温暖的鸟窝吧。”小朋友与小鸟欢快地搭建好鸟巢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三、小结。

9 第二课时 《有个洋娃娃》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有个洋娃娃》 教学目标:

通过演唱儿歌《有个洋娃娃》,学生能初步感受与体验不同国家、不同音乐风格的儿歌。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复习旧课《小燕子》。

1、边拍节拍边唱。

2、歌表演。

三、新课教学。

1、演木偶戏。

教师随录音带伴奏范唱歌曲《有个洋娃娃》并且做木偶戏的表演导入新课,将洋娃娃可爱的形象展示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唱新歌。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有个洋娃娃》,让学生听唱歌曲。(2)跟随琴声轻声学唱歌曲。

3、巩固知识。

段落反复记号, :|| ||表示唱完第一段后,从头反复跳过第1直接唱第2结束。

4、学新知识。

看谁能在《有个洋娃娃》这首歌中找到这两个新音si 、do’,请学生跟随教师做新手号的练习。

5、唱唱演演。

熟唱歌曲后,学生模仿电视或木偶戏的表演,自己唱唱演演。

6、对比学习。

教师启发学生比较《小燕子》与《有个洋娃娃》这两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风格。一首是中国儿歌,一首是印度尼西亚儿歌。(运用旋律、节奏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

四、小结。

10 第三课时 《音阶歌》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音阶歌》 教学目标:

通过模唱《音阶歌》,学生能唱准音阶的各音级,掌握七声音阶排列的顺序,为今后的音乐技能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难点:

通过模唱《音阶歌》,让学生建立音阶的相对音高观念。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复习旧课。

唱唱演演《有个洋娃娃》

三、新课教学。

1、忆忆。

教师弹唱《小铃铛》、《五声歌》,请学生边回忆边轻声跟唱并说说歌曲里面有哪几个音。

2、唱唱。

(1)教师范唱《音阶歌》,请学生仔细听两个新来的朋友是怎样唱的?

(2)学生轻声跟唱,演唱时教师提醒学生:耳朵尖,听音准,轻声唱好《音阶歌》。练唱时,采用跟随老师的手号练唱,或让学生边打手号边唱。

3、做做。

教师请学生把新来的朋友和老朋友排成一队并打出手号,如:每组8个人,从低到高排好队,do朋友排第一,re朋友排第二,依次类推,do’朋友排最后也是最高的一个,请每个小朋友依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唱出自己的唱名并打出手号。反之,从高到低的顺序唱出自己的唱名并打出手号。

4、 练练。

教师请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中的音高练习,里面有钢琴的图像和“

1、

2、

3、

4、

5、

6、

7、1”8个音,当学生用鼠标点击钢琴图标时时,会听到从钢琴里弹出一个音,把听到的这个音用鼠标拖入相应的花朵中。(比比谁最棒)

5、听听。

教师任意弹奏已学过的8个音,请学生聆听所弹奏的音,并打出手号,此活动采用小组比赛或个人比赛的形式进行听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关注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比比。

让学生比比谁背唱《音阶歌》最好、最快。

7、评评。

11 教师请学生自评,是否参与音乐活动?是否会唱《音阶歌》是否准确唱出8个音的唱名及打出手号?有什么不足之处。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小结。

总结学习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第四课动物游戏

第一课时 《螃蟹歌》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螃蟹歌》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四川童谣《螃蟹歌》,学生能够配合歌曲进行情节表演,感受音乐中的幽默感与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中表现出来的风趣与幽默感。

2、唱好歌曲中多处出现的 X X X 节奏。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新课教学。

1、手影引入。

教师先做

一、二个手影在幻灯机上显示出来,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动物的手影?

2、忆唱歌曲。

请学生演唱已学过的动物歌曲,如:《在农场里》、《青蛙合唱》、《小白兔乖乖》、《唐老伯有个小农场》、《野兔饿了》、《小毛驴》等,并表演各种动物形象。

3、聆听新歌。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螃蟹歌》引入新课,请学生仔细听听歌曲描绘的螃蟹长得什么样?

4、朗读歌词。

教师先有节奏地带读歌词,读准X X X节奏再让学生根据词义做简易的动作并读歌词。

5、学唱新歌。

(1)教师播放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从自身的表演直接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2)学生学唱时可跟随录音伴奏边做简易动作边演唱。

12 (3)播放歌曲《螃蟹歌》,请学生跟唱第二乐句的反复部分。

(4)教师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学生在第

三、四乐句的反复部分模仿教师进行演唱。

(5)师生合作演唱歌曲。

学生模仿教师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教师在第

三、四乐句的反复部分时加入演唱。

(6)学生分组演唱。给一个小组领唱歌曲,第

三、四乐句的反复部分由其余小组加入演唱。

6、形象表演。

熟唱歌曲后,教师启发学生边唱边表演歌曲中的音乐故事,如采用同桌二人的表演形式,一个扮演“螃蟹”和一个扮演“我”的角色做歌表演。

7、 创编手影。

教师可启发学生创编动物“螃蟹”的手影,可以是一个人创编,也可以是几个人合作创编。

8、自我评价。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三、小结。

第二课时 《稻草里的火鸡》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稻草里的火鸡》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美国民歌《稻草里的火鸡》,学生能够配合歌曲进行情节表演,感受音乐中的幽默感与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中表现出来的风趣与幽默感。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学唱《稻草里的火鸡》

1、 复习歌曲。

教师让学生复习歌曲《螃蟹歌》后直接进入新课,引入另外一首同样风趣幽默的动物歌曲《稻草里火鸡》。复习歌曲时要求边唱边表演。

2、听听想想。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稻草里的火鸡》,请学生边听边想:火鸡是生活在哪里的一种动物?(它是属于鸟类动物)

3、读读讲讲。

13 教师朗读歌词,请学生讲述歌曲中的故事情节(简单一两句即可)。如:一天,我的火鸡突然不见了,我很着急,赶快去寻找,原来它偷偷跑到菜园里去了。于是,我叫来同伴同心协力去捉它,可惜它一看见我们便又跑到稻草里去了。

4、玩玩唱唱。

教师通过自己的范唱带领学生走进这首充满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特色中,去感悟美国人民那种特殊的幽默感。

教师采用分组跟唱法让学生按教材中标识的演唱提示学唱歌曲,如:先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然后教师弹唱《稻草里的火鸡》,轮到甲组唱时甲组接唱,轮到乙组唱时乙组接唱等。提醒学生要模仿教师的范唱语气及神情进行接唱。熟唱后让学生去寻找自己的表现方式演唱歌曲。

5、唱唱玩玩。

熟唱歌曲后,教师请学生分甲、乙两组做表演式对唱,注意提醒演唱语气的表达。分组演唱时,整首歌曲的表达有了多种变化,教师可让学生在演唱中慢慢体味。

6、唱唱编编。

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刚刚演唱歌曲的实践和体味,创编动作进行歌舞表演。

三、小结。

第三课时 《小狗圆舞曲》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独奏曲《小狗圆舞曲》

管弦乐曲《袋鼠》

管弦乐曲《水族馆》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管弦乐组曲,感受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复习旧课:

1、齐唱歌曲《稻稻草里的火鸡》。

2、表演唱

三、欣赏教学:

1、欣赏钢琴独奏曲《小狗圆舞曲》

(1)师: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小龙去逛动物园,他高兴得蹦跳起来。小狗见小龙那么高兴,也兴奋地打起转来追逐着自己的尾巴。播放钢琴独奏曲《小狗圆舞曲》,学生听后谈感受。

(2)师简介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 (3)复听,学生随音乐自由表演。

2、欣赏管弦乐曲《袋鼠》

(1)师:到了动物园,他们先去看了很有趣的动物——袋鼠。播放管弦乐曲《袋鼠》。

(2)要求学生把这首和前一首对比,乐器有什么异同?

(3)随音乐律动。看谁能跟随音乐,模仿袋鼠前足短、后足长的那种跳跃动作。

3、欣赏管弦乐曲《水族馆》

(1)师:小龙非常喜欢那些五颜六色的鱼。所以,他们看完袋鼠就来到了“水族馆”。

(2)初听,谈感受。

(3)随音乐起舞,好像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

4、教师随意点击,学生听到哪些音乐就做相应的动作。

如:听到《小狗圆舞曲》中小狗咬尾巴旋转的音乐时请学生做转手腕的动作;听到《袋鼠》音乐时模仿袋鼠前足短、后足长的跳跃动作;听到《水族馆》音乐时模仿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动作。

四、小结。

第五课音乐游戏

第一课时 《哈哩罗》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哈哩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哈哩罗》,学生能体验歌曲中富有拉丁美洲的节奏特色:,进而体会特立尼达民族中所表现的音乐风格特色,并做出律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体验歌曲中富有拉丁美洲的节奏特色: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学唱《哈哩罗》

1、复习知识。

教师请学生做一个游戏“跳格子”,参照教材25页“玩玩”的提示进行。

2、学新知识。

教师请学生做活动“拍拍”。参照教材25页。教师让学生先一行一行地进行,再一竖竖地进行,还可以“之”字形进行等。 如“→ ”“↓↓”“ ↑↓↑↓” →

15

3、看看动动。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哈哩罗》,学生边看边随音乐跳动。

4、读读拍拍。

教师让学生有节奏地念歌词并按书中标识在X X处拍手。

5、唱唱拍拍。

(1)教师播放录音伴奏,边唱边拍手。

(2)学生读词,教师唱“哈哩罗”并拍手,反之教师读歌词,学生唱“哈哩罗”并拍手。

(3)学生唱词,教师唱“哈哩罗”并拍手,反之教师唱歌词,学生唱“哈哩罗”并拍手,在“哈哩罗”处用重音语气演唱。唱出这一拉丁美洲民歌风格的节奏特色。

(4)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6、知识运用。

熟唱歌曲后,学生边唱唱名边拍手,但在休止符“O”处的拍手改为握拳(或选用其他敲击乐器按节奏敲击)。

7、唱唱跳跳。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哈哩罗》请学生随着音乐热情奔放地跳起来。(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参与)

三、小结。

第六课 大海

第一课时 《大海》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大海》,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的抒情情绪,能用动作表现歌曲的旋律起伏。

2、能根据想象,集体用打击乐器或身边的物体创造各种声响,表现大海的不同情景。

教学重难点:

1、唱好《大海》这首歌曲,感悟词曲中蕴含的“美”。

2、用肢体动作表现大海的不同形象。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生:报纸、纱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学唱歌曲《大海》

1、导入:

师:湛江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今天天气这么好,老师带大家去看海。 (播放课件,出示大海图片,边听海浪、海鸥的音效)

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形容看见大海时的心情。

2、读读。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读《大海》这首诗。

3、唱唱想想。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录音范唱轻声跟唱歌曲。

演唱时请学生体验“f”个这力度记号安排在歌曲什么地方较合适?并想象一下大海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曲谱如下:

学唱歌曲时,教师采用师生分句演唱的方法。

如:教师唱前半句,学生唱后半句,再反过来学生唱前半句,教师唱后半句,最后一句齐唱。

4、唱唱做做。

熟唱歌曲后,教师请学生做以下活动。 ◎模仿各种不同情景的大海发出的声音。 ◎用自己身体的律动来表现大海的不同形象。

如:平静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等。对音响的创造如:用力抖动报纸或跺脚,表现电闪雷鸣的形象;铝板琴的滑奏表现海水流动的声音等等。 ◎请编出或讲出有关海的一些故事。

5、唱唱划划。教师启发学生随着自己的演唱旋律画出旋律线条,并做书35页练习1。

三、小结。

今天,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我们知道大海是多姿多彩的,并不永远是风平浪静的。

第七课 先辈们唱过的歌

第一课时 《酸枣刺》 年 月 日 第

教学内容:

歌曲《酸枣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能感受并表达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具准备:

17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唱问好歌。

二、学唱歌曲《酸枣刺》

1、听唱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酸枣刺》后提问:歌曲的意思是什么?

2、观看影碟。

教师播放故事片《小兵张嘎》片断。

3、听歌走步。

教师带领学生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情绪踏步。

如: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 左右 左(右并步) (间奏)原地踏步:|| 左右 左(右并步) | 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可以反复练习)。

4、 演唱歌曲。

熟练上面踏步后,教师和学生边唱歌边踏步并反复体验歌曲情绪。演唱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歌词的词意与音乐的情绪创编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

5、 巩固知识。

演唱歌曲时,复习巩固段落反复记号的用法。

6、介绍作者。

学生在一段鼓舞人心的歌曲学习后,教师简介曲作者:冼星海。

三、小结。

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第二课时 《》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共产儿童团歌》

钢琴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先辈们唱过的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能感受并表达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唱准歌曲中不断出现的附点音符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具准备:

18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酸枣刺》

1、齐唱。

2、领唱、齐唱。

三、学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

1、看看。

观看课件电影片段《红孩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共产儿童团员以及共产儿童团的精神风貌。

2、 听听。

教师范唱《共产儿童团歌》。注意唱出进行曲的风格。

3、动动。

(1) 听赏钢琴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并做律动。

先请学生听着钢琴曲,然后学习先辈们扛红缨枪的那种样子,挺起胸膛,步伐整齐的做行进动作。

(2)听辩《共产儿童团歌》的主旋律共出现了几次? (3)跟随每遍不同的音乐做不同的律动。如: A B A C A 走步 转圈 走步 跳跃 走步

4、 唱唱。

通过两遍听赏活动,学生已熟悉钢琴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的主旋律,为学唱歌曲作好了铺垫。教师先有节奏地带读歌词,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再请学生轻声跟唱歌曲,解决难点。

演唱形式可多样化:有问有答,有领有合。

5、比比。

教师可让学生在前面律动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与歌词意境一致的动作,边唱边表演,分小组竞赛,比一比哪组表演最符合歌曲的精神与情绪。

6、 忆忆。

教师让学生演唱《小列兵》,让学生感受此曲与《共产儿童团歌》的异同。(从力度、速度、曲式风格、歌曲内容上比较。)

四、小结。

第三课时 《卖报歌》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音乐故事 小毛头与《卖报歌》 歌曲《卖报歌》

1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先辈们唱过的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能感受并表达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 复习歌曲《共产儿童团歌》 通过问答、领合的演唱形式进行。

三、新授。

1、听听做做。

教师播放音乐故事“小毛头与《卖报歌》”,请学生仔细聆听并提出要求:在听到故事中歌唱《卖报歌》的音乐有渐渐慢下来的地方请用手势表示出来。

(目的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鉴赏判断后,用手势表达所感受到的音乐速度的变化。)

2、试试唱唱。

请学生试着模仿故事中歌唱《卖报歌》的音乐处理速度的变化进行演唱。旨在把渴望光明的情绪唱出来。

3、 唱唱想想。

师生轻声跟唱《卖报歌》。教师启发学生想想:小毛头在雨中叫卖报纸的心情是怎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气的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情绪。

4、演演唱唱。

熟唱歌曲后可请学生根据歌曲情节进行表演唱。

5、谈谈找找。

优秀作品离不开优秀作曲家的精心创作。教师简介作曲家聂耳的生平,请学生课后查找《卖报歌》的由来、聂耳的故事、聂耳的作品、聂耳的出生年代等。

四、小结。

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教育学生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八课 《吟唱古诗词》

第一课时 《悯农》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歌曲《悯农》 教学目标:

20

1、通过朗读、歌曲《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古诗意境。 教学重难点:

让每一位学生都用心去感受音乐,并用各种手段来表现自己对诗和音乐的体验。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复习旧课:

通过小组比赛的方法来巩固对《先辈们唱过的歌》的学习。

三、读读、唱唱《悯农》

1、有感情朗诵:

让学生感觉似乎在炎热的烈日下,辛勤劳动,汗水挥洒入土,渗入到禾苗根须上的感觉,既沉重而又意味深长。

朗诵时提示学生要有感情,有快慢、强弱、声音的高低来表现诗的意境,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出心中渴望收获、珍惜粮食的情感,从而获得劳动艰辛的审美教育。

2、配乐朗诵:

边听音乐边朗诵,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身体摇摆动作配合着音乐,从而很好地去理解和表现音乐。

3、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听音乐,可坐着听,也可围着圈与同桌的小朋友合作,随歌声前后做锄地动作模仿弯腰插秧等活动。

先曲后谱: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4、知识连接; 《悯农》

(二)首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5、赏析要点:

这首诗和前面一首是姐妹篇,可以对照起来读,前面一首是讲要珍惜劳动果实,这一首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现实:普天之下,没有一块闲农田,农民终日辛勤劳动,可是劳动者不得食,常饿死。这是何原因呢?诗人在当时能如此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可贵。

四、小结。

21 第九课 好朋友来了

第一课时 《好朋友来了》 年 月 日 第 节

教学内容:

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共同合作进行表演唱,懂得和朋友交往的礼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当众表演的自信心。养成互相友爱,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学唱《好朋友来了》

1、听音乐做游戏:

教师播放《好朋友来了》,先请学生听一遍,教师提出要求,一半学生用布蒙住眼睛,一半学生不蒙眼睛,一起听音乐的前奏任意跳动。当音乐进入演唱部分时,没蒙眼睛的这部分学生任意找一位蒙住眼睛的学生做四手对拍的游戏,当唱到“谁呀”时,两位学生进行对话,如果被蒙住眼睛猜出和自己对话的学生名字,便可以把布换给该学生蒙上眼睛,继续听音乐猜好朋友的名字。

注意:猜完名字后需问好,握手直到整段音乐结束才能交换蒙布。(游戏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应提醒互相帮助。)

2、演唱歌曲。

音乐熟听后请学生边演唱边游戏。

注意提醒学生演唱到不同人物时用不同音色与不同语气进行演唱。音乐是在戏剧情节中进行的,让学生投入到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中进行表演。曲谱提示如下:

3、唱唱演演。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曲中的任务和情节进行表演。

如:全班围成圈坐,请一位学生当“客人”,音乐起,“客人”边小跑边拍手寻找一位学生当“主人”。齐唱开始,“客人”要停在一个女“主人”面前,按歌词内容做表演动作。“主人”听到有人敲门时起立,接着两人对唱,并自由地表演动作。根据实际情况,歌词中的“×大哥”可改成“哦,李小朋”等,“你是谁”“哪一位”“哪一个”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间奏起,客人坐主人的位置,主人扮客人,继续去寻找一位主人。

游戏反复进行,通过表演活动评出“最佳主人”和“最佳客人”。

三、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第3篇

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三角形、方形、圆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任意组合成图形,并能通过想像变成具像的图形剪下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开拓学生的异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三种形的组合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的任意组合变化将其具像化

教学准备:

透明的彩色纸、胶水、剪刀,已经剪好的方形、圆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

1、

2、 出示三种形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形吗?

这三种形单独放在一块,我们叫它几何形,如果我们将许多大 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方形组合在一起,猜一猜会出现什么?

3、

4、

二、

5、

6、 老师将已经组合好的各种形状展示出来,请学生帮老师取个动听的名字,好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三种形巧妙组合的方法。 讲授方法,上新课

同学们在一分钟内剪三种形备用

请几个同学将自己剪下的形状帖在老师准备的底纸上老师补充,交代学生注意重叠帖,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再请学生来继续贴。

7、 做游戏:猜猜这幅画中藏着一个什么物体?学生说一个老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不同的外轮廓,然后将其中的一个外形剪下来另外贴在一张纸上。你们看,三种形的任意贴还可以贴出美丽的画面呢?

三、 学生作业:

将皱纹纸剪成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成漂亮的画面,可以是任意贴,也可以贴成具体的形象

四、 老师巡回指导

没带剪刀胶水的同学可以画出三种形的组合,只要注意形的重叠部分涂另外的颜色即可

五、

六、 展评作业,互相给画面取个美丽的名字 总结下课

- 1成有趣的形象。

五、巡回指导

六、小组之间评价欣赏

七、老师总结 课后小结:

第三课 猴子上树 课型:综合课 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制作玩具“猴子上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体验、探索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制作“猴子上树”的方法 教学难点:创作设计新颖,装饰有趣 教学准备:课件、玩具样品、白纸 教学过程:

一、 老师表演魔术,激发兴趣

1、 老师用未画图的折纸玩具表演魔术,学生仔细观看

2、 提问:你刚才看的表演有趣吗?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小小魔术师呢?

3、 学生上台,学着老师的样子尝试做一次

二、 自主探索,掌握折纸的方法

4、 课件:折纸的要求(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对齐、折平,要出现屏幕上的形状。)

- 3

一、引入

1、出示范画一张,提问:“你们看漂亮吗?能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板书:彩点点

2、拿出几幅范画欣赏、讨论这些画给我们什么感觉。

3、知道这几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请你们选用桌面上的工具两人合作也来试试画一画。

4、学生尝试绘画。

二、新授

1、大家的作品完成了吗?把你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欣赏一下,再和范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的作品画的完美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2、 学生讨论作品的不足之处。

3、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大家讨论一下。

4、 学生共同解决不足。

5、 学生再次尝试绘画。

6、 看来第二次的作品比前一次的有了进步,但好像还缺了些什么,下面来看看我的演示对你是否又有帮助呢?教师演示

(1)先把纸用毛笔涂湿,如天气较热,纸面上水分蒸发很快,可以涂两次,让画纸充分吸水,但纸面不能有积水,若有积水可以用毛笔将积水吸掉,使纸面湿润,保持平整。如作画在雨天,天气比较潮湿,纸面只要湿润即可,接着便是点色。在点色时注意:水和色的量比。 (2)色少水多,色水太淡。 色多水少,色水就滴不下来。

水色量比要适当,并要使笔肚吸色到饱和程度,即将笔竖起,用手指挤一下笔肚,使色水滴下来,毛笔沾色水,要使色水欲滴而未滴的样子,才能捏挤。

(3)彩点点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还可以把两个点并联起来,让它们相互交融、渗化,出现另一种颜色。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水与色的比例。

8、 看清楚了吗?现在你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9、既然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请大家都拿起画笔,画出你胸中最美的彩点画吧。

11、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巡视。 (1)能基本掌握水与色的比例。 (2)能表现水彩色的特点。

三、小结

1、展示作业。

2、讲评作业。

- 5

2、说一说三原色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

五、作业拓展

回家以后尝试将红黄蓝三色作成一个三叶风车,看看风车转动后会产生什么样的色彩,那么红黄蓝三色就能调成什么颜色,我们大家就做个实验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三原色的组成,能用三原色画一幅想象画。感受三原色带给自己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三原色的巩固和使用 教学难点:三原色的交替使用和色块比例 教具准备:学生范画、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提问:小朋友上节课用哪三种颜色吹画和浸染?效果好吗?三原色互相调和能变成什么颜色呢?你们玩得有趣吗?

2、小结:三原色分别是柠檬黄、大红、湖蓝,它们互相调和以后就变成了橙绿紫,画面效果很鲜艳,很好看。

二、欣赏范画

1、

2、 出示范画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从形到颜色的使用或者构图与感受这方面来谈谈)。 这些颜色和生活中的颜色一致吗?为什么还是这么漂亮呢?因为我们使用了三原色,三原色会让画面亮丽起来

三、学生作业

1、

2、

3、 大胆的运用红黄蓝三色,自由的画一幅想象画 请小朋友将三原色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可以使用黑色勾线,也可以不勾线

四、老师巡回指导

五、给自己的画取一个美丽有趣的名字

六、总结欣赏下课

- 7(2)、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相对的两边各部分,大小、形状和排列等方面相同。

7、 说一说,哪些鱼可以对称剪,哪些鱼可以不对称剪?

8、 对称鱼形纹样我们来想个什么简便的办法剪出?对折剪是最简便的办法了

1、 纹样的剪法应该也使用对称剪。老师示范剪只有外形的鱼的的花纹

四、 学生作业

2、 首先思考要剪的鱼的形状画出来

3、 根据鱼形决定是否对称剪还是随意剪

4、 剪完外形就开始剪里面的纹样,都是对称剪出。

5、 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剪贴2——3种鱼形纹样

五、老师巡回指导能力较弱的学生争取学会一种剪贴鱼形纹样的方 法

六、作业展示

七、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已经做好的手摆鱼两条、剪刀胶水、挂历纸 教学过程:

一、

二、

三、 请学生上台来玩一玩老师做的手摆鱼,激发兴趣 根据玩手摆鱼猜一猜手摆鱼的制作方法? 老师讲解示范制作方法

1、将纸张对折,并画好鱼的外形

2、剪好鱼的外形

3、用手放在鱼形里看是否装得下自己的小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将四周用胶水粘贴好,留下一个伸手的小洞即可

6、 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画上美丽的纹样或者剪贴出美丽的纹样

1、 做好后将手伸进鱼的尾部,手像鱼儿一样摆动,玩一玩

四、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步骤自己用挂历纸或彩色纸剪贴一条手摆鱼,并画上或贴上花纹

五、 大家将做好的手摆鱼套在手上玩一玩,把我们的教室当作一片浩瀚的海洋,同学们在海洋中游戏,好吗?

六、 老师放音乐和小朋友一起玩。

- 9教学过程:

一、 看一看,感受小泥人的存在

1、老师在教师里很多各种不同动作的小泥人,提醒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人?

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

1、

2、

三、

3、

4、

5、

6、 试一试,做个小泥人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随意捏个泥人的外形 请小朋友上台展示,老师在一旁帮助调整 捏个小泥人动一动

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以欢快的音乐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和小泥人做体操

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的呢?

小结:我们捏泥人的动态应该注意小泥人的各个部分都是能自由活动的,只要小朋友想让它哪个部分呈现出什么样子它就能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很简单?

四、

7、 美化泥人

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并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吗?

8、 完美。

9、

10、

五、

11、 学生开始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小朋友将作品拿到台前展示,共同分享他们的喜悦,老师适当的点评修改。 小组合作捏泥人

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老师小结:如果在小泥人基础上添加上头发、五官、衣裤等等将会使它更漂亮,更个方面来欣赏

12、

13、

六、 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师的哪个位置做游戏,作什么游戏。 小组合作表现 总结讲评

第八课 蹦蹦跳跳 课型:设计应用

二课时

- 11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宣布本节课学习内容:

利用纸弹簧制作身体的其他部位,如长颈鹿的脖子、四肢;乌龟的脖子、四肢、尾巴等或用铁丝做弹簧制作小玩具。

三、学生先小组或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构思和想法。老师给予肯定补充。

四、创造表现: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欣赏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六、表演游戏:

介绍可以用线绳连着玩具的头、四肢,用小木棒提起就能进行类似木偶的表演;纸弹簧部分较短的玩具还可以固定在桌上装饰美化环境;还可以将玩具放在纸盒内,只要打开盒子它就会弹出来,非常有趣。

七、作业布置

折纸或用铁丝做成小弹簧,再添加装饰成蹦蹦跳跳的有趣形象。

第九课 快乐的舞蹈 课型:造型表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形象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简单认识各种舞蹈。

2、用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表现舞蹈者的姿态。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感受舞蹈的快乐,并将快乐的舞蹈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舞蹈者的姿态。

教学准备:舞蹈光盘、舞蹈摄影作品、儿童画、画家作品等制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提问导入课题。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可以欣赏到很多唱

- 13

1、请各小组的组长带领你们的组员去欣赏其他组的作品,选择一幅你觉得画得好的,给他贴上小贴片。

2、生互相欣赏,贴上贴片。

3、共同欣赏得票多的作品。

4、总结:同学们!想一想,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六、画家作品欣赏,拓展思维

第十课 望远神镜 课型:设计运用

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望远镜的外形特征。了解望远镜整体造型与大小、形状、材料选择的关系。尝试、探究合适的组拼粘接方法。在摹拟活动的行为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望远镜的有关知识和外型特征。 教学难点:在装饰方面具有个性

课前准备:望远镜;与望远镜相关的课件、范品、彩色纸、纸筒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播放vcd,将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太空和宇宙、星球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自己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才能观测到宇宙中的星球,

2、让学生排队分组玩玩望远镜,直观感受。

3、说说天文望远镜的功能,介绍望远镜其它的功能和作用。

4、拓宽视野,

使用课件介绍:了解对不同用途的望远镜的外形结构和特征。

二、做一做:

1、 根据望远镜的形状选择材料:圆柱形的材料最好,纸筒、饼干筒易拉罐等等都是做望远镜的最好材料

2、 设计好基本形

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望远镜,现在来设计一架自己的望远镜,根据他的功能和特点来画

- 15表情、动作两个重点。

五、 赏评范画

在这个欣赏的环节,主要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特征,以及对画面主次的把握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可捎带讲一点场景的概念。

六、 学生画画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于作画材料不做硬性规定。

七、 作业展示

就作业中比较典型的画面进行赏评、肯定。

八、做个游戏

1、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目“什么样的人不会对你说:欢迎下次再来。”

2、让学生自己揭示答案。寄予人类美好的愿望——永远身体健康。

第十二课 我爱我家

课型:综合课 三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起居环境,学会制作立体纸相框。引导学生凭记忆画出自己家的一隅,给父母家人画像或画一幅表现家人生活场景的画。培养学生更好地热爱生活与家庭,孝敬长辈,珍惜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表达创作内容和能用“点、线、面、色”大胆描绘人物、景物。 教学难点:选择能表现“我爱我家”的内容。 教学准备:全家福照片、多种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17

二、

1、

2、 你和全家人最喜欢在一起做的活动是什么? 学生各抒几己见,交换自己的心得感受

小结:小朋友们最喜欢和家人一起旅游、唱歌、跳舞、郊游、放风筝、做游戏、看电视等等,看样子大家生活得很幸福,那我们能把这美好的一刻画下来吗?

三、 欣赏与学习: 1)欣赏小朋友的作品

2)播放课件:自拍和家人在一起的录象片(吃饭、看电视、做游戏、放风筝、全家卡拉OK) 3)小朋友最喜欢运用哪些材料工具?可以自由选择。

三、

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制作步骤制作相框。

课前准备:彩色纸、胶水、照片,已经做好的像框 教学过程:

一、

二、

1、 拿出已经做好的像框,学生欣赏,激发创作欲望。 讲解制作方法:

老师示范根据照片的大小裁剪相框的底框及框撑。 学生作业,老师放轻柔的音乐

欣赏同学的作品,互相体会对方家庭的有趣活动,分享别人的快乐

2. 根据像框的大小,进行装饰(课件演示) (1) (2) (3) 用彩色笔画出美丽的花边,注意形状的重复与颜色的重复 用彩色纸剪出各种有趣的形状贴在像框的四周

做个立体的像框:先按照像框的边宽准备纸条,然后通过正反折折出立体形,剪出花纹,按照错层的原则把纹样一上一下摆弄出来,最后贴在像框的四周即可。

(4)

三、

四、

欣赏各种各样的像框 学生作业

摆在课桌上进行作品展览。

- 19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具象思维能力与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拼摆花儿

教学难点:花儿的形状好看,有花儿的具体结构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花儿的图片、示范画、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

1、分8个小组每组8人或7人围坐在老师指定的位置

2、将所带之摆出来放在每个小组的中间

二、分析花儿的特点形状

1、请同学们讲一讲花儿的共同特点:有花瓣、花蕊、花托等

2、花儿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颜色、形状、大小等

三、集体参与模仿花朵的造型

1、老师以一组小朋友为例,将他们摆成花儿的形状

2、每一组以组长为中心,商量摆出不同的花儿的形状

3、比一比,哪组的同学配合的最好,摆出的花儿最漂亮?提示:手和脚可以做出不同的动态,身体也可以比如趴着、躺着、坐着等等

四、集合回到原来的位置,用自己带来的物件拼摆出花儿的不同造型

1、老师课前布置的东西可否带来?请组长汇报情况

2、学生自己商量将物件摆出什么样的花儿形状

3、学生动手拼摆,老师巡回指导

4、在统一的时间内做完,组与组之间互相参观欣赏

五、用调色盘和彩色纸剪贴花儿,摆在每组的位置上

1、将调色盘和彩色纸拿出来

2、用剪刀将彩色纸剪成不同形状的花瓣与花蕊贴在调色盘上,老师拿出范品以做参考

3、学生作业,老师巡回指导

4、将每个人已经贴好的花儿摆放在一起拼成花儿遍地开的图形

六、收拾东西回教室总结,老师将同学们摆放的花儿拍成数码照片,回教室后放给他们看看,然后再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第4篇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刚过完无宵就开学了,周二开始上班,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呢,周三就正式上新课了,想想今天那些小东西傻呆呆的就好笑.慢慢来吧,才第一周. 例1与上学期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混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相同,难度不是很大,书中也给出了情境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让他们自已提出问题,我认为例1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从这里开始要跟学生说清楚什么是分步式,什么是综合式,在计算中要跟学生说清计算顺序.讲完例1可以做第6页的第1题,这是一道对应练习题,其它的练习题要等讲完例2才能完成.做练习时要让学生两种算法都练一练,先用分步式做,再用综合式来做,看看时间还允许,再多练一道老师出的对应练习强化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刚开学不能太急了,先稳定这些小东西的学习情绪再说,多表扬一下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同学.说他们过完年长大了,回来懂事多了,这样表扬果然有效,几个平时不认真的调皮鬼听了立马坐好了.好,有好的开始.

第二课时,面包不是很好吃哦-----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四班讲的时候,我是先引入算式题,先讲了小括号的用法,再讲例2,效果不错.而在三班讲的时候,我是遵循教材所讲的,先从买面包的情境引入小括号,大部分学生是懂了,但很牵强,而且学得也不够牢固,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运用探索性教学效果好像不是很好,干脆运用接受性教学,直截了当的先引入小括号的计算顺序,几分钟就能让学生掌握了,再讲例2,才有更多充裕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四班讲这个例子前,我认为还是先攻克难关,先从一般的加减混合混算的算式题教起,先出两道题,如:54-30+10= 54-(30+10)= 先看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第二小题多了个小括号,计算时该怎么算呢,以此引入带小括号的算式题.两分钟不到学生已经掌握了. 例2的主要知识点在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难点在于会运用小括号列出综合式,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从一个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再去掉一部分数,得出的结果就是剩下的一部分数了,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别一种方法是先把两次买了的面包合起来,再用总数去减掉两次买下来的部分数,得出来的就是卖剩下的一部分数了.第二种方法其实上学期已有个别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做出来,只不过是用分步式来算,这学期经老师在堂上引导后也有大部分学生做出第二种方法,只不过因定势思维,很多学生不喜欢用第二种方法,老师只能在做对应练习的时候多鼓励学生做.特别是列综合式,要鼓劲学生多做. 实践证明,在四班讲的效果比在三班的效果好很多. 第四册例3跷跷板乐园和做一做, 例3教学我认为并不难,一般的学生都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也有学生提出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可让学生马上解答,接着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前面玩跷跷板的人数加上后来加入的准备要玩的7个人就是乐园里面的总人数了,分步式和综合式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都不难列出式子,我反倒认为对应的练习难度还大一些,如第10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图的话可能有部分学生不会理解,在做这道练习的时候最好是让他们自己去看,去解读题意,老师不要包办,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今天我布置下去时在堂上遛了一圈,发现大部分小东西都会看图正确列出算式,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不会审题,这小部分只需老师扶一扶就可以了,评讲时也不用太花时间.有一样要强调的是题目给出图的话,最好能根据题意在图在标出数字再来列式,分别在下面写上小熊哥哥9个,爸爸9个,弟弟6个,妈妈9个,这样列式时就能一目了然.第2小题基本上看文字信息就能解答了. 我认为这一个知道点难的是做一做所呈现出的一个开放性的画面,就这样看图的话可能学生有点乱,图中呈现的画面没有序,老师要懂得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并提出问题,逐一突破解答. 明天再讲一个课时的练习,这个知识点应该可以过关了.

去春游_-----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今天讲平均分,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让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个知识点不难,课上得还是比较顺畅的.因为我今天出了绝招了,用糖衣炮弹”引诱”他们,上课伊始就跟他们明确本节课老师要讲新课,请同学们认真听,其实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都较重要,我都是这样要求他们,这些小东西也精得很,看见老师这么严肃,马上坐好了.我先拿出6颗糖,居然看见前面那个黄俊源嘴唇动了一下,眼睁睁地看着老师,哈哈,我知道这时引入新课是最好的时机了.抽了3个小朋友出来,先跟他们说,”糖果不是分给你们的哟,要等这节课下课后看看谁最乖最认真上课,最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老师才奖励给他的哟”.老师把6颗糖分给这3个同学,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分的,然后回答我.分完最后小结,”像这样每个同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第二个教学环节马上进入主题图------春游,让学生把昨晚剪好的小圆片拿出来当作要分的食品,第一个活动,先分”矿泉水”,把8瓶”矿泉水”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瓶?学生分两人小组进行操作活动,分完问:要分的瓶数是多少?(8)我们把它叫做总数;要分给几个小朋友,也就是说分成多少份?(5份)我们把它叫做份数,每个同学分得2瓶,我们把它叫做每份数,我认为总数份数每份数在这里引入时就要跟学生渗透了,通过分的过程他们就能慢慢体验出来.接下去要分的是面包,桔子,最后要分的是糖果,因为糖果太多了,可以四人小组进行,每个拿出6个小圆片出来合在一起分一分。每分完一样东西,都让他们进行口述:如分面包,“把10个面包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2个,110是要分的总数,5是要分的份数,2是每人分得的每份数。”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活动,学生基本上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的表象。我下去遛了一圈,发现有一个单个坐的张洁宇不会分,有的份数分多了,有的分少了,我及时让大家停下来,问:像这样每一份分得的个数不一样的,算不算平均分呢?谁来帮帮她?

看看时间,还有十五分钟呢,该指导他们看看书的例1和例2,看完后还有十分钟做练习,把13页的做一做和14页的做一做弄完后,看看还有5分钟时间做作业。哈哈,该分糖糖了。这节课皆大欢喜。

从今天的作业情况来看,小东西们掌握得很好,三班四人做错,四班两人做错,这几个人当中,只有两个人不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其它的家伙是数错总数。

除法的初步认识例3_去春游

今天讲第二种分法,有了前面第一种分法的经验,第二种分法好讲得多了,模式按前面的一样去讲.先复习了第一种分法,知道总数分数,求的是每份数.复习完就直接开门见山进行第二种分法,又拿了6颗糖引诱那些小东西,果然个个马上坐好听课.有6颗糖,我先把2颗糖分给一个同学,问这些糖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分好后我把分的过程板书出来,分析总数每份数份数,有了前一个课时作基础,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分析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看板书,跟第一种分法比较,分析异同,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两者的数学信息不同,所求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接着是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操作,(1)有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能分成几份?(2)有8根小棒,每4根分一份,能分几份? 有了以上几个操作要求,再讲例3就好讲了,直接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成:有24个人,每4人坐一条船,可以坐几条船?让学生分小组直接用小棒分一分就可以了. 明天讲练习,再把两种分法比较一下,练习综合着做就可以了.

大熊猫喜欢吃竹笋-----书本1819页例4例5

教学日记:第四册数学

23、24页例1例2的教学。

这两个例的编排有点奇怪,教材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其实在前几个课时的练习中学生己有所感悟了,如前面21页的练习四,很多练习都己经要求学生算出商了,现在才正式讲求商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在前面的练习中己经懂得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因而我

认为这两个例的侧重点不在这,(当然了也要看前面是怎么教的,我只是根据自己前面的教学来承接的)我认为教材的编排对除法的两种教法是有意识地淡化了,不知道这样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并不好,这样的话后面的应用题教学很难教,学生的数量关系并不清淅,这样的话会导致到了以后这一批学新教材的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在计算多步应用题时会出现很多老师预想不到的问题,因而我们低年级的老师对这个要有清楚的认识,虽然教材并不强调或要求,但我认为还是要讲,23页的例1我认为着重点还是先放在两种分法的比较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可能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是老一套,会匡死学生的思维,但想想他们的将来我真的不敢造次,将来他们要面临一个一个的小考大考,对于数学而言,如果他们连最起码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懂的话,以后该怎么办?(毕竟现今中国的教育体制表面是搞素质教育,其实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总的来说,能有搞素质教育的意识尚属不易了)所以今天这个例我按自己的教法来教,先把主题图演示,用一些趣味贴片出示,先让他们说图意,贴出两个数学信息,让他们互相说出两个数学信息,再提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再让他们例式,最后说出哪个是要分的总数,哪个是要分的每份数,哪个是要分的份数。

而例2的教学,我认为侧重点也不在求商的方法中,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乘除法相互间的联系,这一个例下周一再教,我认为应该结合22页的例10和21页的第8题来讲,想想真的奇了鬼怪了,教材怎么这样来编写?例题2在24页,而与其相对应的练习在21页和22页就有了,什么意思?(可能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吧,可我认为这一类型的题应该放在一起来讲,不要让学生造成混乱。)下周就按这个来讲,看看效果如何。

好了,又到了周末了。YE。

小学数学第四册29页例3教学日记

这个内容不好讲,例题只给出了一个数学信息和两个问题,学生要自己根据图中所提供的素材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单纯是列式就比较容易,但要说出图中所缺的信息,而且要他们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认为这道题应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跟例题的问题相吻合,而且这样也才完整,学生才能清楚题意,通过写出相应的数学信息,这整个过程才能让他们感悟到除法应用题各个量相互间的联系。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就要灵活一点处理了。

这一例的教学,我先让他们看图,只给出总数,让他们自己找一个数学信息及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先让他们自己说,很多学生直接列出算式,15除以3得5,有的列出15除以5得3,但不会说出题意,我问:如果是15除以3,15表示什么?3在图里又表示什么?想想他们在干什么?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通过这样的引导大部分都能简单地说出题意了:有15人,分成3个组。我再问,那如果提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该怎么提,同桌互相说说。有的学生提:分成几个组?问题一说出来,马上就有旁边的同学说他,不是知道己经分成3个组了吗?我马上肯定这个同学所说的,再一次引导,题目给出的15是什么数(总数)?3是什么数(份数),那还有什么数不知道?(每份数),那该怎么提呢?学生会说:每份有多少人?我再问:这里的一份就表示什么?(一组)那可以怎么说?(每组有多少人?)到此,总算完成一半任务了。再继续下一个问题。

我又问,如果不用3做数学信息,还可以用什么作数学信息?(5),那这个5又表示什么意思?(每组有5人),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有15人,每5人一组。我再问:如果知道这两个数学信息的话,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呢?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很多学生都会提出:可以分成几组?

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把这两道题都板书出来,让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比较,最后让他们自己总结,知道总数,份数,求每份数,用除法计算。知道总数,每份数,求份数,也是用除法计算。我补充一点,让他们清楚,一道一步计算的除法或乘法应用题都有三个量,就好像我们穿衣服一样,要有上衣,裤子,还要有鞋子配套,刚好三件才能搭配得好看,缺一不可,在审题时要看清楚,题目有没有三个量?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题目有数字的就用题目给出来的数字列式,没给出数字的,自己就要在图里面找出跟问题相对应的信息来列式。

接下来就练习了,29页的做一做,我认为难度比例题的低,所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做完再评讲,到做30页的练习六的

1、2题我也先让他们看大屏幕,把书里的问题遮盖了让他们先提问题再翻书做,这样效果就好很多。我想明天还是不能讲新课,31页的例题太难了,我想像今天这一种类型的题目明天还要再讲讲,等他们对乘除法应用题相互间的数量关系都比较明了时,后天才是最佳时机讲新课。

今天能笑着进课堂,也能笑着出来。不错,继续努力。

教学日记:为什么就这么难?(书本31页做一做的教学日记)

这一页的内容很难,例题与练习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对于二年级的小东西来讲确实不容易,我认为如果按书本那样教的话更难理解,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页的内空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为做一做这道题与前面衔接得比较紧,前面的除法应用题都是把一个总数平均分,要么是每几个一份,问可以分成几份,要么是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无非都是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因而与做一做衔接得较好,所以我认为先从这里入手,讲了这一类型的应用题再讲例4,相对于例题来讲这道题也较容易些。今天我就把它当作一道新的例题来讲了。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找出中间问题,算出中间问题下面就好办了。很多学生其实明白题目最后问的应该用除法计算,但用什么数去除可能就不会了,也有的在刚开始时,只列出一步,18除以6得3个就完事了。其实这样也没错的,无论用什么方法,他能心里先算出总数,再用总数去除,说明他明白题意了。我在评讲时引导他们:这个18是怎么得来的?题目有没有这个数学信息?(没有)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用乘法算出来的,9乘2得来的,我就说,因为题目没给出来,为了让其它人更清楚你的想法,所以把你这个18怎么算出来的写出来。最后我总结,做一道题时先要看问什么?题目问: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题目里的“这些花”指的是哪些花呢?(所有的花)也就说先要知道花的总数才可以用这些花来摆图案,问题里面其实给出了一个数学信息就是“这些花”偷偷地告诉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才可以知道摆多少个图案了。讲完这道题,为了巩固一下这类型的应用题,再做与之相对应的练习七里面的第1第3小题,(第2小题是相对于例4来讲的,先别讲)这两道练习题都是先算出总数才可以平均分的。学生通过解决这两道题,基本上能感悟出一个道理,最后我在课堂总结时问了一下,大部分学生能说出,要把一样东西或物品平均分的话,最起码要知道这样东西的总数,要求总数有两种方法,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当然也可以用数数的方法)知道总数以后才可以知道怎么分。这个算理虽然他们不能原整地表达出来,但基本上意思也到位了。昨天在讲的时候很多学生还很茫然,好像老抓不找边际一样,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每道题的呈现方式都不一样,这样的题目让二年级的小东西真的无所适从,天可怜见,专家们为什么要把题目搞得这么灵活?昨天从作业情况来看大概只有一小半的学生能听得懂,其它的思路还不是那么清淅,似懂非懂的样子,因而今天我不敢讲新课,再出几道相似类型的练习题,他们总算基本上能搞清楚是什么回事了。

陪读的孩子怎么办?

这两天的课讲的很吃力,这些日子没有留堂,因为就算教会他们“此一道”,但“彼一道”的呈现方式又不同的话,孩子又不懂了,说实话,这套教材编得挺好的,当然这是针对大城市的学生而言,但对于我们这里的小城镇的学生并不适合,(我想对于广大农村小学来说就更甚了)我教了十多年的书,大部分时间都教低年级,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程度大多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想了很多,也观察了很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思维对于那些有序的、有规律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如果知识所呈现的方式是无序的,无规律的,他们就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并不是说这套教材编得不好,而是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教材的编排突出两个字,“灵活”,而且还是挺生活化的,符合生活实际,但孩子的经验远达不到这个程度,生活经验少,因而很难以理解书本所呈现的生活场面,更加上书里所呈现的方式无序,这就造成孩子思维的混乱,无所适从。我认为教材应该先多呈现一些有序思维的题目,孩子有一个清淅的思路或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感悟到学习数学的各种方法,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拓展,懂得了方法他们才能融汇贯通,能变通了再呈现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或一些呈现方式无序的题目,他们才能理解得了。

像书本31页以后的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来讲,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只有小部分学生是能掌握好的,我也细心观察了一下,会做的能掌握好的这小部分的学生家长大多是一些双职工或家里比较重视教育的。其它的孩子有些并不是不想学,也不是说不认真听,有部分就算认真听,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当时是听懂了,但一遇到别的题目,其呈现方式不一样的话,他们就又理解不了题意了,为什么不理解,除了智力因素以外,很多原因就是他们还没到这个年龄去理解。作为一名老师,觉得很痛心,所以有时会觉得自己是个刽子手,那些听不懂的学生其实是在陪读,陪那部分尖子生读书,他们把时间都浪费在这里了,对于这部分学生,他们没有一套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难道中国的教育真的只是适合培养尖子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真的不知道该问谁去?觉得自己真的无能的很。

31页例4教学

这个例比想像的好讲些,可能我的呈现方式跟书里的不一样吧,我觉得不管怎么呈现,他们能听懂就行了。这道题是的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找中间问题。通过讨论探索知道“要求买5辆小汽车要付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题目的关键就在此。现在问题是题目所呈现的方式有点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得自己找准时机,提出问题。

在讲新课之前,我跟他们介绍了什么叫单价。我用了下面的一道题作铺垫:“小西有10块钱,买了两个布娃娃,每个布娃娃要多少钱?如果买3个又要多少钱?”因为是两个问题,所以学生很快列出算式。我再把第一个问题挡住,问:又该怎么算呢?很多学生都说算法还是一样的。我再小结:买东西我们道先要知道东西的单价,还要知道要买的物品的数量,那么我们才知道付多少钱,我们在买的过程式中,一般会带上钱,去买的时候先要看物品的单价,现在题目不知道单价的话就要先求出物品的单价。知道单价我们才能算出买这几样东西一共要多少钱。

讲到这就可以引入例题,可半引导半独立列式完成了,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自由看,自由说,(我把主题图放在投影上,把下面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信息和问题都用盖上),当看到小汽车时,学生都说不出来,因为图上的老师挡住了,我再给出两个信息,“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有嘴快的小东西就会说“一辆就是4元”,我接着说,如果我要买5辆要给多少钱呢?想想看?然后让他们小组进行讨论一下:要想知道买5辆小汽车多少钱,首先要求出什么?然后再求出什么?在讨论的时候还让他们看看黑板上刚才那道铺垫的题目,最后独立列式完成。在小组汇报时,我让他们说说,12除以3得出4元是什么意思?4乘5又是什么意思? 讲完例题后再让他们做对应的题目,书本32页的第2题,自己再出几道同类的题目,学生基本上就掌握了。今天我又把上星期的题(先乘后除的应用题,也就是先求出总数的应用题)和这节课所讲的应用题(先除后乘,也就是先求出每份数或单价的应用题)放在一起练习,果然,有个别学生就乱了,幸好大部分都掌握得比较好,看来明天再混着练一练才牢固。

现在想,如果我把31页的例四和下面的做一做放在一起来讲的话,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从今天的两种类型的应用题混合练习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对题目的数量关系还是搞不清楚的,我也发现书本练习七的练习几乎每道题的呈现方式都不一样,所以真的不能什么都放在一起讲,真的要分类讲,而且要自己出一些相配类型的题目来讲,分类讲好了,再混合着练一练效果才见好。

下一周准备讲教研课《平移与旋转》,哪一位仁兄有什么好的建议,请赐教。

锐角与钝角的教学

今天开始讲第三单元了,锐角与钝角这个内容挺好讲的,因为有了直角的基础,以直角为基础,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这个内容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活动角的操作,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好。

上课伊始,复习了角和直角后先引入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里有哪些是角?先让他们找出来,然后把这些角板书出来,我也在大黑板上分类画出一些钝角,一些锐角,然后让他们分别说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他们自己总结,最后汇报得出: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在教这两种角的名称时,一定要像语文老师那样读几次读音和写法,今天在一班上时忽略了这个问题,结果做作业时就有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知道是什么角但写错字,有的知道什么角但读错字音,所以到上二班时就强调了一下,果然作业没什么人做错。懂得了这两种角以后,再让他们说说找找生活中的这两种角,最后再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下这三种角,有的学生用动作来表示,有的用笔,用文具盒,用书等等来表示,这一环节一班的小东西做得比较好,所表达的意思也准确无误。说明己经认识了这两种角了。

这一周最好上的课是今天了,可能因为是一二节吧,必竟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上课上到第三四节基本上就无精打彩的了。也可能是天气的问题吧,换位思考一下也极是,如果我们天天也像小学生那样坐四节课,那又会怎么样呢?想想开小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也罢,悠着点吧,别那么气了,还是想想怎么上才能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下周要上教研课,课基本上备好了。就看下周了。

有点糗(平移与旋转的教学)

今天终于把教研课上完了,有点糗,漏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没讲清楚,但好歹也过了,这一课内容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讲,真有点后悔我当初怎么就选了这个内容来讲,(肯定那天上报教研课时傻了没好)对自己的轻敌也有点懊悔,因为没试教,(今天是在一班讲的,二班试不了,有个问题儿童在那,两个班的教学完全是两个样子,所以就没试教,但可以去别的班试,又怕烦人家。)有些问题还是没预测到,今天讲完回来才悟出自己错在哪里了。

对整个教学设计,我自己认为还是可行的,而且实施起来效果还是挺好的,特别是前半部分,先用几个玩具吸引他们,出示小风车,小汽车谈话引入本节内容,再出示主题图游乐园,先自由说说所看到的,再让他们仔细观察摩天轮、转转椅、大风车,看看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怎么转动的?让他们跟同桌商量一下再汇报,我再小结: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紧接着让他们举例说说周围还有什么物体是旋转的?在讲平移时也用同样的教法,先找出共同特点,师小结后再让他们举例说说哪些现象是平移再象?(有的说到此新课告一段落,可以让他们翻书阅读41页和42页内容,并进行一些练习了,练习可以做43页的第三小题,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有时间的话还可以课件出示一些练习,今天我就用课件出示了几道判断题,练习的效果还是挺好的,做完这些练习,还让他们亲自体会和感悟一下这两种运动现象,让他们用身体语言或用自己桌面上的学具来表达自己对这两种现象的理解,做一些平移或旋转的动作,一班的学生上课还是比较听话的,能积极开动脑筋去想,我让他们把自己所想的动作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一下,汇报时果然有很多有趣的动作,特别是郭泳希,总是给我的课堂增添亮点,她先是往上跳了一下,说这是平移,然后单脚站着转一圈,说这是旋转,她转的真好看,有个同学大声地说她学过芭蕾舞的,哦,难怪,我及时表扬了她。看看表,己过了半节多的时间了,赶紧进入下一个环节,讲解书本41页的格子图。

这个环节是全课的难点,因而我先设计一个小动物搬屋的故事引入,(小东西也上了半节多的时间,也好累了,边听故事边学习应该会喜欢听吧),这个内容我认为不适宜自主探讨方法,而且时间也不充许再搞什么花样,除非是另外安排一个课时来讲这个内容(听上一界的同事说她们用了一个课时来讲这个内容,学生还没掌握好,数格子太难太难数了)而是直截了当地告知最简简便的方法,在第二课时再让他们自己探讨新方法。先讲向右平移7格,首先是确定好方向,再看要数多少格?怎么数?这可是很重要的,先找准起点,起点该怎么找?屋子共有五个点,往右移的话就找右边的点作为起点来数,(其实数屋子任意一个点都可以平移,在讲课时也一定要说这一点,留点让他们自己课后探讨的余地)从起点开始数,从0开始数一直数到7,就刚好是7格了,再检查一下是否7格。一定要让学生跟着数一遍,数好了再把屋子移到目的地。数完这间“屋子”再讲“向上平移5格”,也让他们跟着数,先确定方向,再找起点,最后才数清楚,因为是向上平移,所以再屋顶的点子作为起点开始数。这个“屋子”搬得不算费劲,到此,我就自以为他们全掌握方法了,就让他们自己打开书41页自己独立完成往下的两间“屋子”的搬迁,当我下去巡堂时才发现有问题,很多学生竟然不会做?我开始急了,赶紧让他们看投影,跟着我数,而且还跟他们说应该移到哪里,(当时还不会讲这个地方就终点)数完第三间屋子以后再让他们独立完成第四间屋子,等我下去看的时候就没什么问题了。很多学生都做对了。这时时间也到了,我才发现自己刚才是多么的啰嗦,怎么就这么一会就下课了呢?赶紧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课后做42页的两个做一做,事前我自己也做了一个,所以就献宝一样给他们看,还玩给他们看,谁想我不会玩,转不起来,(可能那根绳子不够粗吧,)就这样草草收场下课了,真是有点糗。(现在才想起来还忘了课后小结。)

上完课才认真想了想,第三间屋子和第四间屋子跟第一二间不一样,前者是先知道平移多少格,后者是要自己数出来,这样的话不但要会找起点,而且要会找终点,屋子移到那个地方,它是从哪开始移的?也就是说它的起点在哪?终点在哪?先要搞清楚这两点再来数有多少格。对于像这类型的题目就一定要找出起点和终点,看了一下课后练习,类似于41页第一二间屋子的先预知向哪平移多少格的,能找到起点就可以了,(如书本43页第1题)但对于类似于第三四间屋子的要求出向哪平移,平移多少格的,就要知道起点和终点了。(如书本43页第2题和44页第5题)

真的是不上不知道,一上吓一跳,这个内容比预想的还要难。或者说是自己没认真备课吧,还有的就是不够谦虚,试教都不试,也太自视过高了。下回一定要先试试。

也罢,总算上完了,这学期最主要的一件事做完了,该好好庆祝一下。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书本54页做一做的教学)

这个内容又要自己重新组合教材,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个内容不适合直接从生活问题中引入,因为“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直接这样引入学生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所以还是按老办法。先教会数理,懂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再慢慢来解决例2的问题,这个内容我认为先让学生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一倍数,也就是以什么为标准量,虽然这个数学名称难理解,但也要慢慢渗透,将来到了高年级就好教好多了。二:要弄清谁跟谁比?也就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倍数关系?三:弄清所要求的是什么?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弄清要求的是什么,从而帮学生把这节课的问题顺利迁移到旧知识,也就是要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其实就是求“一个数的里面有几个几”的问题。具体如何操作?昨天第一课时学生还是有点云里雾里的,大部分听懂了,但也有一部分还是不理解的,从第一天的作业来看,有的跟前面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混淆了.今天围绕这几个问题继续讲了一个课时,总算对两数之关的倍数关系搞清楚了。明天可以讲书本54页例题2和55页例3了。明天讲的时候这几个问题就要调转来了,一,先搞清楚题意,看清题目问题。二,看看哪两个量比较,比较什么关系?三,找出标准量,以谁为一倍数?搞清楚这几个问题后就可以选择计算方法。

(引入:找准迁移点)这个内容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通过画来明了数理也是一个好办法。先让学生在第一行画两个三角形,第二行画6个圆圈,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不会说,师可引导“圆圈的个数是三角形的几倍?”学生利用己有倍的知识,直观地看着图上说,大部份都会说“圆圈的个数是三角形的3倍。”,然后指着图再问:“6里面有几个2?”学生都能说出:(“6里面有3个2”),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求“圆圈的个数是三角形的几倍也可以说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那我们以前学过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同样地,求“6是2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感觉自己有点在硬塞,没办法,这个问题是很难理解,先塞进去再慢慢讲道理吧)这是第一点比较关键的地方,也是这个知识的迁移点,往下就要解决谁是标准量的问题了。

(导入,搞清标准量问题,或搞清谁是1倍数的问题)再看第二行的6个圈圈,是以多少个为一份呢?(2个),因为有上面这行三角形作为标准,两个三角形画一份,所以下面这一行圈圈也像它那样两个为一份,我们就把这两个三角形叫作标准量,也可以说是以它为一倍数,参照第一行的两个三角形,我们看第二行的圈圈就可以知道,像这样的:以上面的两个三角形为一份,下面这行圈圈就有三分,我们就可以说圈圈的个数是三角形的三倍,也可以说6是2的3倍,因为第二行里的6里面有3个2,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同样道理,求6是2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继续探究,理清两个比较量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搞清楚以上两个问题以后,再讲这个问题,思路可能就比较清淅,让学生观察这两行图形,看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因为一年级学过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让他们看着图比较,都能说出第一种关系,圈圈的个数比三角形多,现在我们多学了一种知识,也就是说,可以比较这两种图形的倍数关系,圈圈的个数是三角形的3倍。(讲到这里,就没有学生会说成三角形是圈圈的3倍,因为前面己经解决了标准量的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再举几个例子说说就可以了。

明天讲怎么解决问题应该好讲了吧,期盼明天会更好。

关于书本练习十二的课时安排

这两天都在讲“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昨天主要是巩固,今天主要是对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个知识,书本练习十三的第

1、

2、

3、4小题都可巩固前两天的知识,第

7、8小题可作对比巩固用,再加几道对应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混着练一练,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个知识了,而第6小题最好放在59页的例4前作为铺垫时讲,而且这类题型可作新例题来讲,因为这两天都讲“倍”的知识,所以自己也可以再出几道相类似的题练一练,当作第6小题知识的巩固,到讲例4时就好讲好多了。

练习十二第4小题学生刚开始可能不会做,可作这样的引导,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每行的个数都是多少?第一行把18个圆圈分成2个和16个,为什么要这样涂?涂成4个和14个可以吗?为什么?以你们现在所学的知识,你能一眼看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吗?不能的话,再想想18个圆圈还可以分成几和几?有倍数关系的?请一一列出来看看。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可得出三组有倍数关系的数字。3和15,6和12,9和9。得出来以后,再小组内口头提出问题就可以了。

练习第

7、8小题,也是要学生提问题的,学生在此可能对提除法问题己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有个别学生可能和减法的问题混淆,从昨天的作业情况看出,有的学生把比字句与倍字句的句型真的搞乱了。所以第7小题也可以让他们提一些减法计算的问题。第8小题再让他们提一个的话就不会把两种句型混淆了。今天家作再布置一个提问题的作业,一个是提除法的,一个是提减法的。看看他们明天交上来掌握得如何,应该也差不多了吧。

59页例四的教学

这道例题的教学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两个问题: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这是教材的要求,但真正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认为应该分开这两个教学目标为好,当然,这也要看自己班的学生素质情况而定。我和同级科的同事就对这一点就有分歧,她认为两样一起讲也没问题,我认为分开讲会更好。结果我这种讲法好些,难度降低了嘛,当然效果会更好了。只不过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重组教材内容而已。

例四的教学呈现了两幅图,要教会学生懂得整体地看图,能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把两幅图看完再决定算法。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懂得找出中间问题,解决了中间问题后面就好办了,把整幅图看完后,可这样引导学生:第一图画了什么?有什么数学信息?再看第二同幅图,有什么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要知道坐多少辆碰碰车,还缺什么数学信息?问题中说“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这么多人”指的是什么人?所以先要算出什么?在具体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先独立看图,独立思考,给一点时间让他们思考,然后再跟小组成员交流自已的想法,最后再列式,在汇报时老师再评讲,评讲时再作以上的引导,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些。 这道例题有两道对应的练习,讲完例题可做61页第6小题和63页第2小题,最后在课堂小结时可这样提醒学生,先要把两幅图看完,看讲什么的,题目所给出来的数学信息有什么用,特别是前面的两个数学信息能求出什么问题?

对于这个例题,明天还要再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巩固一下,但愿明天会好些吧。

谢谢你 孩子

这几天上课讲两步计算应用题,真的好难讲,书里的题目几乎没有一道题的呈现方式是一样的,所以讲得好吃力,可能几天都安排这个内容,学生学得也很乏味,总有些恨铁不成钢,上课时开始耐不住性子了,一班的纪律还可以,二班就不成样子了,讲得声嘶力竭下面也没多少个学生响应,气得我欲哭无泪。心想今天真失败,下课后回到办公室还郁闷半天,怀着这样改作业,改着改着,一张纸条在作业本上滑落下来,上面工工整整的一行字:“老师,我代表全班谢谢老师教我们知识。”一看本子,李青倩,一个文静的小女孩,平时话不多,也不会像其它小女生那样一下课就跑到我跟前撒娇或吱吱喳喳的,她竟会写这样的纸条给我,我不知道在我的教师生涯中还会有这样的一幕,我也从没想到在二年级那么小的心灵中竟会有这样的一份美好的情怀,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安慰是什么?是学生考得好成绩?还是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当然这两点也真的够让我高兴的,但我想莫过于得到学生的理解了,而且还懂得感恩,可能她觉得老师这几天太累了,可能她觉得他们班上的同学太让老师失望,让她觉得不好意思?还是别的?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在这一刻我真的有哭的感觉,如果办公室不是那么多同事可能我真的会“河水泛滥了”,刚才在课室里所受的一切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再大的火,再委曲的事,再郁闷的心情,在这一刻也化为一股暖流了。静下来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我是否对二班有偏见?显然是有的,因为一个问题儿童,因为这个班的班风不及一班,但无论怎么样,这个班大部分的孩子还是认真学习的,我不能撇下他们不管,或者撇开这些视而不见,只要有一个孩子是认真听的,都值得表扬,都应该认真对待,他们还是孩子,还小,不懂事,班风不好,不能只靠班主任,我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育他们,不能光讲数学知识,也不能自怨自哀。为了那些认真学习的孩子们,我要坦然地、勇敢地面对另一部分孩子,那一部分让我上课十分头痛的孩子。曾几何时,我对教育充满激情,对这些孩子从不嫌弃,从不放弃,但从哪一天起,我开始厌倦,开始逃避现实,把这一些都归咎于别人教育的不当。

谢谢你,孩子,是你让我觉得惭愧,是你让我重拾勇气,是你让我重新找回自我,那个曾经为教育充满激情的人今天开始又回来了。

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这个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比较。其中数数的难点是数到拐弯的地方就不会往整十整百或整千,而读写数的难点都在于中间有零和尾巴有零的读法。昨天讲了数数和读数,刚开始以为数数很容易,其实不然,后来我把数写出来,让他们数一个,我写一个在黑板上,然后总结出两个数千以内数的方法,一个一个数的时候,当数到拐弯的地方不会往下数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个位上添(加)上1,再往下数,第二种方法是先不看百位,就看十位和个位,比如189,先不看百位上的1,就看十位的8和个位上的9,问:89接下去是多少?都会答是90,再连起来读一读就是190了,(其实这也是知识迁移的一种方法,以他们学过的百以内数的读法作迁移点过度到千以内数的读法)

。如果十位也是9的话,就要往前一位进一,比如199,因为99往下数就是100,100再加原来的100,所以就是200了,我觉得这两种方法还是挺不错的,昨天基本上没人数错数了,当他们掌握了方法以后,会数了就让他们多数,数多了就能数顺畅了。

读数也有方法,那就是看着数位表来读准没错,比如一个数135,一定要让学生在这个数的上面写上“百十个”,边看着数位表边读,读什么就写什么,特别是末尾有零的读法,比如450,有的学生会读成四百五零,也有学生把数字直译成文字就以为是读法了,读成四五零,读的时候读出计数单位,除了个不用读,其它计数单位都要读。讲了方法以外就要多练练就过关了。

一万以内的读写法 (数数、万的认识、没有零的读写法)

这个知识点的教法跟千以内的教法差不多,先讲数数和数的组成,再讲读法写法,最后讲数的比较和万以内数的估算。这个知识比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又难了一点。其中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读写法,另一个难点就是估算知识。(这个内容要等过两天才能讲)这两天讲数数和数的读写。

数万以内的数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和方法,(这个问题前面己经讲过,可以看前面千以内数的读写法,数到拐弯的地方在个位上添1,或者先不看百位,只看十位和个位,想好下一个数后再数出来)口头让他们数的话可能有的学生还是有点跟不上,但让他们看数填空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万以内数数很多练习题只要求填空,但它并不是一个个数,这样的就要教会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数有些什么规律,特别是相邻的数,看看相邻的数相差多少,或看起点0到第二个数相差多少就知道是怎么数了,比如书本72页第五小题,先让他们把整道题看一看,然后看第一个数学0到第二个第三个数是多少,找出规律后再填空。

接下来要掌握的是数的组成,认识计数单位“万”,感知“1万”,培养数感,制作数位顺序表。教材73页例4,先数实物小方块,我认为在这里有必要把前面的计数单位是怎样来的交代一遍,也复习一下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进制,这个复习内容我认为最好利用多媒体来完成,先一个一个数,十个一是一十,然后十个十个的数,十个十是一百,依次类推,把“个十百千万”几个计数单位的由来和相互间的十进制关系都演示一遍,到最后的“万”的认识就容易解决了,在此也没形中有一个比较,1千是多少,1万是多少,通过实物的演示最起码在他们的脑海里己经建立这个计数单位了,接着再让他们用计算器动手动口数一数,这也是一个从形象(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符合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讲完这个就可以总结数位顺序表了,让他们自己说说到今天为此学了多少个计数单位?你能不能写出来?(这个环节教材是放在74页讲完例5后才讲的,但我认为放在这里讲更合适一些。)

这一节最后再讲例5,例5不难,有了前面的基础,在讲的时候可以先让他们试读,试写,看着实物图,先说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他们读出来以后再试着写一写,最后再引导学生小结万以内数(没有零的读写法)最后做一做75页的练习这一节就完成任务了。

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不算难,还好掌握,到讲末尾有零和中间有零的读写法就难了。但愿明天他们都乖乖的。

万以内数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读写法

这个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大难点,特别是中间有零和末尾都有零的数的读写。教材里把读写法混在一起讲,其实读写法在讲的时候真的难免会混,但我认为应该有所测重的,对于我这两个班来说,我认为应该一样一样地来,分开讲,逐一突破,最后才混综合着练一练才好。

先讲读法,其实在前面千以内数的读写学生己掌握了一些读数的方法,知道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就是第三点和第四点要在这一节课讲清讲透的。(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读法,中间有零的读法难一些,读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在数的上面标上数位顺序表,如3400这个数,要分别在这个数的各个位置上标上“个、

十、百、千、万。”读的时候从高位起,手指点着数字,读一个数字,再读一个计数单位,末尾的零不读出来,而中间有零的读法也要强调只读一个零,如2304读零的时候就不用读计数单位了,因为这个数位一个也没有,所以只读出数字零就可以了,又3004这个数,虽然有两个零,因为中间十位和百位一个也没有,所以就读一个零就可以了。最难的是中间有零和末尾也有零的数,如花2030这个数,要记得中间的零读出来,末尾的零不读。说到这里,我认为在平时的早读课上也要把这些读数的方法和写数的方法熟读,甚而背出来更好。其实数学有些知识是要背一背的,当然,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这样应用起来才有效。还有一点就是教材并没要求把读法用文字写出来,只会读就可以了。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写一写,写出来跟读来又是两回事,但没办法还是要教一教,因为考试有,虽然不是让学生写,是让他们选择,如果写不出来,怎么选?所以还得教他们把读出来的数用文字写出来。

再讲写法,写法好像并不难,只要遵循几点: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几,、、、、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位上写0。现在难就难在中间有两个零的地方,很多学生会漏了一个零,应该强调一个问题,先看这个数是几位数,确定是几位数后再写,比如四千零五,如果再写成405,就要再读读四千零五,最高位是什么?是几位数?再看看405是几位数?这样讲的话可能会好些,看来今天讲这个问题时还要强调一下。 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读写法,写法难一些,如四千零五十,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写成405,也有的写成4500,要先让他们确定是几位数,确定是四位数后,再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地写,写的时候一定要在本子上先写上数位表,(等将来熟练些,心里想着数位表就可以写了)对着数位表一个一个地写,四千就在千位上写4,没有几百,就在百位用零来占位置,五十就在十位上写5,个位没有也用0来占位置。这个知识点是整节课的难点,所以要多练练。

从作业情况来看,按照这些方法还是挺有用的。如果哪一位有更好的办法,不妨多交流交流指教。

同课异上(万以内的估算)

一节内容相同的课,按照教材所介绍的两种方法导入,效果迥然不同。

第一节上三班,我先出示以下信息,育英小学约有1500人,让学生猜猜育英小学准确人数可能是多少?这下可热闹了,什么数都有人猜,1499人,1501到1510人都有人猜,还有远一些的:1520人,1560人,我把他们所猜的数都板书出来,最后一个一个问:有没有这个可能?哪些数离这个近似数最接近?1520与1560这两个数可以吗?为什么?然后我再出示整个情境图,让他们知道1500是1506的近似数,最后再让他们计论一下:哪个数更容易记一些?为什么这么容易记?最后让他们感悟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就是把一个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强调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但在估算时要看实际情况,不要估算得太远了。这节课我自以为上得很成功,学生的学习气氛也很好,兴致勃勃地参与猜和讨论等环节。但课后改作业时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其中作业题

1、我们学校共有学生2996人,学生写:约是2997人,也有人写约2995人。再看其它的一些学生也有类似情况,难道我没强调要估算成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吗?不对呀,我明明强调了的,在让他们猜完后总结时就强调这一点了,那为什么会这样?认真反思一下,原来在引入那个环节中,就误导了一些上课听一半不听一半的学生,先把近似数出示,让他们猜准确数有可能是多少这一个环节是失败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个知识这样来引入,其实是思维的逆向过程,思维不怎么好或不留心听课的学生就会搞错。他们把与1500相近的数都看成是近似数了。就算你老师最后小结指出1500是1506的近似数,他们己经听不进去了,或者说他们己经误以为跟1500相近的数就是近似数。所以说我在一班的导入以失败告终。

第二节上的是四班,我先用了自己的方法第导入,先出示89,问,这个数的近似数是我少?90,189呢?近似数是多少?190,2189呢?2190,2200行吗?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说得通就行,最后我小结,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就是把这个数看成是整百、整千或整万,像2189这个数,估算成2190或者说2200都可以,在估算过程中还要看看实际情况估算,(这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迁移过程,因为前面讲过一百以内数的估算,从一百以内数的估算慢慢过渡到千以内万以内数的估算,这个过程比较顺理成章一些,学生学着也容易掌握。) 讲了以上这一环节后,再像书上教材上所说的那样,出示书上的情境图,让学生讨论“1506和1500都表示育英小学的人数,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小结后再让他们讨论这两个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一些?理解了近似数后,再举些例子说说,然后进行练习。这样上的效果比第一节的效果好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二班的作业错误率低很多。早知如此就不用第一种方法了。不过,不做过这个实验也不知道哪种好,下次再教的话就懂得怎么教效果更好了。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这个内容看起来十分简单,但真的算起来并不容易,相加或相减后究竟写几个零很多学生还搞不清楚,我想这个内容主要让学生先搞清楚几个十是多少,几个百是多少,如12个十是120,12个百是1200,反之也要知道1200里面有几个百?或者说是有几个十?搞清楚这一点再讲新课。

书本81页例9先给出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再想办法解决,学生列式后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1000+2000=?要引导学生这样想:1个千加2个千是几个千?3个千是多少?这样算理很清淅明了,书本还有一种算法,1+2=3,1000+2000=3000,第一种算理在新授课时一定要让他们掌握,第二种算法也允许学生这样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很多学生选第二种。虽然如此,在真正做作业的时候还是很多学生漏写一个零或多写一个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让他们说算理也说得很好,但为什么就是会错?想来想去,还是得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有算理又简单易懂的方法才行。

根据第一种算法,1000+2000=?1000后面有3个零,计数单位是“千”先用线画出这3个零,2000后面也有3个零,计数单位也是“千”,也用线画出来,计数单位一样可以直接相加,然后把零前面的数相加1+2=3,计数单位都是“千”,所以后面添上3个零得3000。同样地,80+50=?用线把末尾的一个零画出来,计数单位是“十”,把前面的数相加:8+5=13,再添上一个计数单位“十”就是130。

如果末尾的零不一样,也就是说两个加数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时就要注意了,比如上80+500?前面是8个十,后面是5个百,计数单位不一样,怎么办呢?可以把后面5个百看成50个十,这样计数单位就一样了,可以把零前面的数8和50直接相加,得58,后面再添上一个计数单位“十”,得580。

根据这个方法,第二次的作业效果更好些。

哈哈,一包方便面100千克。

今天讲克和千克,闹出很多笑话,虽然这个知识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但现在的孩子大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妈妈购来的物品从来都不会过问,有得吃就是了。所以讲这个内容还是有点难度,具体还是要让他们用手去掂量一下,这样才能感知。我们这的教具不够多,只有一个盘秤和天平,在讲台上学生在下面也看不清楚,所以有教具也没多大用处,称了几样常用的日常用品,让几个学生上台报重量,觉得这样走形式了,不好。幸好我带了几包盐和几个两分钱硬币,分下去让每个学生用手掂一掂,确切地感知一下一克和一千克到底有多重。在第二课时又去体育室搬来称,称出每个学生的体重。往下的两节练习课,都以这三样东西来衡量,所以有的学生没认真听课时,在选单位就有人选一包方便面100千克,我说:“你有多少千克呢?”他说有26千克。“那一包方便面比你还要重得多哟,那这包方便面得吃多久才吃得完呢?”全班哈哈大笑。

我觉得这个知识真的要多靠家长带孩子在实际生活当中去学,去掂量,看来真的要勤快一点写校讯通了。

教评制度不改变,新教材的实施增加老师与学生负担。

现行中国的教学制度说是说素质教育,但归根到底还是应试教育,新课程也己经实施近四年了,但考评制度还没真正做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实施考评,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依然如旧,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实际国情存在,其实这套教材真的不适合一刀切,全国的小学生几乎都用这套教材并不适合,如果班额少一些,教学设置基金更充足些可能会好很多,所以所谓改革也没见什么真正的改,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己,前一两年所搞的评价也只是轰轰烈烈地来,却是恢溜溜地走,最后还是搞形式,不了了之。所以现在我们一线的老师真的很难做。 既要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应付考试,这无疑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难度,这真是很无奈的事情。

新教材重在从生活当中提取数学问题,把这个数学问题学成后又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教材有很多是提供一些生活情境,让孩子从实际生活当中去学,这样的编排是好的,但让孩子真正掌握真的不容易,也不好理解。像前面所学的重量单位一样,虽然与生活适适相关,但现在的孩子除了玩还是玩,家里什么事都不用自己操心,家长也不用他们操心,所以其实也没什么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话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了。一个班五十多个孩子,你老师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如果是小班额的而且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也够充足的话就能办到这一点。现在,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尽量地从生活出发,把知识内容与生活数学紧密相连,既要应付考试,最好还要让他们学有所成,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这样就不会白学,或者说只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弱智儿。现在我想,既然新课程己实施快四年了,为什么考评制度还不改变一下?或者说更完善一些?成天就围着试卷转,一二年级的小孩也不能幸免,其实一张试卷能说明什么?80多分的孩子跟90多分的孩子难道其IQ就相差十多分?真是悲哀, 作为老师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能有什么办法?谁来告诉我?

近似数的教学

这个知识跟前面的重量单位知识一样,与生活实际适适相关,但孩子就是很难明白,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前面元划77页己有所接触,但又隔了一个单元,他们又快忘光了,现在 我就不明白了,教材的编排是怎么回事?77页那里己经学到是求四位数的近似数了,现在98页也学求近似数,所不同的是需要先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再进行估算,98页的例五有两种求近似数的方法,一个是粗略的估,一个是精确地估,都既然到这个地步了,为什么就不可以引入四舍五入法进行教学?二年级的小家伙学东西无“法可依”怎么学? 我可不管它教材大纲怎么说,我认为低年级的小东西学知识就是要教给方法,所以我自己根据教材所说的两种估算方法,一种是精确地估,我把它便名为“小估”,就是小小地估它一估,(符合孩子的语言),把另一种较粗略地估叫做“大估”,不管是大估还是小估,都遵循一个原则,“四舍五入法”,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小估可以看个位是否满五,满就向前一位进一,没满五就改写成0,所谓三位数的“大估”方法,看十位是否满五,满五就向前一位进一,没满五就改写成0,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会把孩子的思维教死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把两种方法都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选择用哪一种好些,在计算纯算式题和应用题时所使用的方法要适当选择,比如说书本100页的第

6、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第5篇

、 1 找春天 教学目标:

1、 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 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

1、谈话导入。轻轻地 ,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二、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 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 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三、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 (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三、写字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四、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二、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三、背诵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四、拓展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五、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2、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文,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三、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四、练习

1、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五、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三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3、 笋 芽 儿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3. 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童话中蕴涵的意义。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笋芽儿、竹子的音像资料或图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小时层层包 ,大时节节高 ,初生当菜吃 ,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笋)见过吗?(出示笋的图片)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2、出示画面。(出示笋芽儿、竹子的画面)认识他们吗?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她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 (板书课题)同时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二、自学

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查(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

1、正音: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按偏旁归类读—扩词读—同桌互考,全读对的同桌奖励一颗小笋。 2、展示方法:

如:猜谜:两辆车——轰;尹戴竹帽——笋

动作演示:唤/揉/扭/钻/抚/辫

3、读文: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质疑:自学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感悟

1、读一读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呼唤笋芽的段落,想象他们呼唤的语气一样吗?

2、重点指导春雨和雷公公呼唤的语气。

(1)春雨姑娘是怎样呼唤笋芽的?(声音柔和、语气亲切,有“润物无声”的感觉)谁能试着“低声呼唤”笋芽儿?

范读——指名读——评读———练读——齐读。 (2)谁来做雷公公呼唤沉睡的笋芽儿?他和春雨姑娘的语气一样吗?(声音粗重,带有鼓励)

练读——挑战读——分组读——齐读。

(3)笋芽儿苏醒时什么样?通过做动作、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揉”“伸”撒娇”“扭”“一个劲地”“钻”“等词语。

模仿读——加动作表情表演读——男女声竞赛读——评读——自愿展示读。 (4)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前四自然段。

五、写字

1、练习书写“喊、呼唤、笋芽”五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打等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

2、分组竞赛读文。

二、朗读

1轻声读课文: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2、你能读出春天的美景吗?(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感悟春光的美好。

3、仿句训练: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你还能像书上那样说几句吗?

三、想象

1、默读课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最想说什么?(可以对春雨姑娘说,也可以对雷公公说„„)

2、再读感悟: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教师巡视指导。

2、班级推选表演好的小组,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五、写字

1、学习写“冈、世界、轰”四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冈”字的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轰”字左边的“又”字捺要变成点。

2、学生练习书写,组内互相评价。根据同学的建议,把自己写不好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全班交流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

六、作业 读一篇童话故事,把故事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4、小鹿的玫瑰花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分角色有感情读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实物导入。教师手拿一束玫瑰花,让学生看看、闻闻:喜欢这份礼物吗?(指导“瑰”的读法,并书写“玫瑰”)关于玫瑰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二、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玫瑰、花骨朵”的读法。

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 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三、讨论

1、找出描写鹿弟弟的话,引导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说玫瑰花白栽了?

(1)读课文1—2自然段,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栽花时会想些什么?

(2)当小鹿跌伤了脚,没能看到玫瑰花开,又会想些什么? (3)此时鹿弟弟又会怎么想?体会他“惋惜”的心情。

五、朗读

1、自由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

2、交流读:向学习伙伴请教——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3、竞赛读: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大家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六、练习

结合课文情境进行写话训练:

1、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七、写字

学习“弟、哥、骨、微、渐”四个字。

1、学生观察:写这几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的“车”下面变横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

3、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以“摘果子”的方式复习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

1、指名读黄莺和微风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挑战读。

2、引导想象:小鹿的朋友大象拍下了花开的情景,想象一下他会对小鹿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看到了玫瑰花开,他们又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开在别人的心田里,别人感到快乐,小鹿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

三、表演

1、同桌之间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研究角色的表情和语言。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比赛,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

四、练习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请你替他写几句台词。

五、写字

学习“抽、拐、浇、终、静、躺、谢”7个字。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2、学生观察后联系已有知识,教师进行迁移式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等。

3、学生书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题目中共列出了八种事物的图案,虽然排列上没有什么规律,但都是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积累语言,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 过程:

1、观察图画,引导发现。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根据提示,创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说说其他的事物吗?组内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

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背背”“我会说”三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读读认认”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读读背背”是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联。这四副春联用词凝练、生动,想象奇特优美,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品读吟诵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我会说”是通过练习描写景物特点的形容词与描写景物名词的搭配,让学生积累和练习运用语言。 读读认认

1、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2、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读读背背

1、读读。学生自己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2、背诵。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

3、展示。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我会说

1、说说。读读横线后面的词语,说说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2、评评。在组内说自己填的内容,其他同学评评。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只要搭配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短语,读读写写。

3、练练。害羞的( ) ( )的眼睛 ( )的笋芽儿 ( )的嗓音 ( )的世界 嫩绿的( )

口语交际

本次交际活动的话题是《春天里的发现》。虽然话题跟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似,但本次交际的角度和表达的程度要求有很大不同。本次训练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而且还要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口语交际和写话的成果作为展示的内容。具体形式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整理以前有关春天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过程:

1、播放歌曲《小鸟小鸟》,听后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2、在春天里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 要求:(1)可以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入手。

(2)发现要“新”,尽量与众不同。

3、全班交流汇报“新发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专注于某一种事物,把它说具体。如对小草的发现可以从开始探出头来说到长出嫩绿的小尖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到绿草如茵的景象。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具慧眼”奖。

5、把自己的新发现整理一下写出来,教师适当提醒学生先想想写话的顺序再动笔。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分享写话的快乐。

展示台

本次活动主要展示和交流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学习伙伴的提示,拓展交流和展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结合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2、小组内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学习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快乐和高兴的心情,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的愉快。

二、能力目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能积极、主动地聆听、体验、想像、创造、表现音乐形象。

三、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拍节奏,并通过音乐游戏《对对碰》感受音乐的音高。 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感情得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受、想像及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律动表演 整体感受

师:小动物们,起床啦!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师扮老爷爷,生扮小动物们,播放《健康歌》音乐,小动物们在老爷爷的带领下进行自由律动。

[设计意图:用富有动感的音乐让学生自由律动表演,,旨在放松学生心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并把孩子们拉进了音乐的世界。]

二、借卡创境 巧导新课 1.导入

师:小动物们,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看看是什么吗?(出示包装精美的“邀请卡”)

请生打开包装纸,取出一张邀请卡。

师:哦,是一张邀请卡,我受一位神秘的朋友的委托,邀请你们去他的音乐小屋玩,路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你们齐心协力,战胜了它,进了音乐小屋,神秘的朋友就会出现,你们想去吗?

师:(点击课件,出示两组节奏图)

A、× × │×× ○│×× ××│×

○‖ B、×× ××│× ××│× ×·×│×

○‖

(课件画外音:只要打对这两条节奏图,就会出现一只船帮你们过河的,小动物们,加油啊!)

--1-- 师生相互交流。

①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节奏接龙游戏,老师说第一条,你们说第二条,要接的连贯。请听老师示范:

师:A、你 好│你好 ○│欢迎 欢迎│你 ○‖ 生:B、音乐 小屋│在 欢迎│你 欢·迎│我 ○‖

② 师生节奏接龙练习,提醒学生一定要随节奏读拍,速度一致。 ③ 组与组、生与生之间相互接龙。

[设计意图;借用邀请卡创设情境,通过节奏接龙的趣味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游戏中进行节奏训练,感受“○”休止符与“×·×”附点节奏的实际效果,轻松解决了歌曲节奏难点]

三、柳暗花明 乐中学歌

师点击课件,出示了一座美丽的小屋

1.师:瞧!在森林的深处,出现了什么?这是一座美丽的音乐小屋,你们想进去参观吗?

(课件画外音:欢迎你们来到音乐小屋,你们都是勇敢而又机智的孩子,现在你们只要学会这首《音乐小屋》,音乐小屋的门就会为你们敞开,神秘的朋友就会出现了。)

2.教师有感情地表演唱《音乐小屋》

3.师:大家都听出来了,音乐小屋在欢迎我们去呀!那我们快把这首好听的歌学会吧!

4.歌词教学

多媒体出示歌谱,先由生认读歌词一遍,再由师按节奏范读歌词,然后生跟读一遍,最后师生在电子琴节奏型的伴奏下一齐读歌词。

5.用听唱法教学。生随范唱学唱歌曲3—4遍。引导学生边唱边自由表演。 6.师:你们喜不喜欢《音乐小屋》啊?那我们应该怎样唱才能表现出你们喜欢它的心情,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启发学生演唱时要有情感,声音要轻快而富有弹性。)

师点击课件,音乐小屋的门开了。

师:小动物们,你们唱得真好听,音乐小屋的门已经为我们打开了,看,它的主人是谁呀?(出示图片)

生:是《快乐的小木匠》中的小熊。

--2-- 师:对了,这是小熊自己盖的音乐小屋,它可勤劳能干了,今天它邀请我们来小屋做客,快进去看看吧!(音乐起)

7.歌曲律动创编与表演

①生随音乐自由创编,配上打击乐伴奏,可自由组合。 师:看谁表演得最好看,我们就请她当小老师。

②动作优美、自然的同学上台示范律动表演,带领其他同学表演。

③分小组歌表演,打击乐伴奏,即一组表演、一组伴奏,后相互评价。师评选才艺星、创意星。

四、拓展创造 学科综合

1.师:小动物们,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来到了小熊的音乐小屋,你们也很聪明能干,老师相信大家也能用自己的一双巧巧手造出音乐小屋,能行吗?

生:能!(学生自由想像,相互交流)

2.师:让我们用彩笔绘出你自己的音乐小屋吧!

师播放《音乐小屋》歌曲范唱,生分小组绘画出心中的音乐小屋。

3.交流展示,生生互评。师生共同评出最佳“设计”奖。

五、回归歌曲 意犹未尽

1.师:咱们也能像小熊那样当上小小设计师了,理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快乐的心情吧!

2.师生共同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

3.师:不知不觉,天黑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和小熊告别吧!

(音乐《音乐小屋》响起,教师带领学生依依不舍得边唱边跳出教室。)

五、聆听《单簧管波尔卡》

师:除了节奏乐器,你还知道哪些乐器?(导入欣赏) 1.完整地聆听全曲。

提示:听了这首乐曲,你想要做什么? 2.教师简介波尔卡舞是欧洲民间的一种舞蹈,乐曲欢快、流畅。

提示:在复听时注意为乐曲设计动作,相同的音调用相同的动作表示,用动作划分段落。

3.再听乐曲,将自己的感受用图形或线条画下来。 提示:相同的音乐应该怎样表示。

4.让学生小结这首乐曲的三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上一篇:二手车鉴定评估资料范文下一篇:党组中心组学习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