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可确保学生逐渐形成较为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文章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对个方面深入研究与探索,进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德育教学;融合措施

在学生不断发展过程中,小学德育教学有着重要地位,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当前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小学的德育教学中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解决。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心理健康教学与小学德育教学的关联

所谓德育教学就是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引导与完善,而思想道德主要可分为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内容,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时,也可确保小学生形成的社会观、价值观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保证学生具有积极性向上、热情、阳光等性格与态度,同时根据实际需求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使得其形成的心理机制有着积极向上特征[1]。从教学方面进行分析,虽然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差异,但是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针对学生健康思想道德进行培养的内容,因此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在促进小学教育快速发展时,就需要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融合,这不仅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强度,还可为提高小学教学效率提供有力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学德育教学结合方法

(一)实践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

通过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进行融合,与教学可持续发展有着极高契合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都不可仅仅落实在理论层面,还需通过实践确保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习惯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保证学生逐渐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相互融合时,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实际状态制定完善的教学活动[2]。当实现这一目标时,教师就可真正掌握学生的性格爱好、成长氛围与性格特征,而这也可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针对性提供有力支持。另外,从实践角度出发,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有机整合时,需要教师不断带领学生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而教师可在实际教学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长汀红色旧址群、敬老院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下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进而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生活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

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需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才可确保德育教学的价值与优势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学生形成的道德思想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另外想要确保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协作时不仅需要依靠教师,也需要学生家长给予相应的认可与帮助。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习惯、兴趣、爱好、特征等内容,当出现错误行为时需及时解决,并表扬与奖励正确的行为,这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理念与行为提供良好的帮助,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针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3]。教师则应不断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利用生活保证学生接受的道德教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例如: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小交警”、“绿化环保”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与日常生活情境实现有机融合,这时学生可了解工作的不容易,也可保证其思想、道德、理念、行为等能够得到改变。而这种方法也可确保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完善,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三)结合学校与家庭

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家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属于学生最初的学习场所,同时其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以及思想道德的形成都与家庭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时,也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而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家庭教育经常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即学生家长的工作较为繁忙,多数学生都是由老人教育,而老人对于小学生都较为溺爱,并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也缺乏真正的了解与认知,使得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存在缺失现象。另外,由于在小学生成长期间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极为重要,因此若缺少陪伴就会导致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成长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4]。所以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提高交流与沟通强度,使其了解与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而保证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同时学校可定期开展各种家长会与亲子活动,使其真正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状况,进而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当提高学校与家庭沟通力度时,教师也可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这可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确保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

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人才较为缺失,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也缺少相应的关注与重视。这就使得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融合质量时,学校需要不断聘请与培养专业人才,而这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其一,转变学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使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掌握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这可为强化两者的融合力度提供良好保障。其二,不断聘请与培养专业人才,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专业人才也需要拥有相关资质证书,这才可保证在教学与引导符合社会核心主要价值观。当学校聘请专业人才缺少资金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培训,并让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快速提升,使其真正了解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同时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交流,这时其教学质量也会出现质的飞跃[5]。其三,各个学校之间也应提高交流力度,不断针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进行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契合度,这可确保两者的融合效率快速提升,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从培养专业人才、结合学校与家庭以及在生活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等方面出发,为两者的有机整合提供有力支持,进而确保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品质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胜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50.

[2]  李桂源.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70-71.

[3]  马丽,马云飞.谈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才智,2018(04):63.

[4]  王彩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3):206.

[5]  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78-79.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对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作者简介] 潘冬梅(1974—    ),女,浙江天台人,景德镇市第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鉴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还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将二者充分整合,以更好地完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目前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其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实效性差。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虽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依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其二,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很多教師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方面的研究不足,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会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三,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小学教师才开始慢慢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时,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学效果不佳。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想要更好地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需充分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其一,各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发展不均衡。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主要经历了呼吁、起步、发展和提高等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各地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看,发展较好的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发展欠佳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缺乏实效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的理解不深。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保证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但当前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基本概念、内涵、理论研究、外延等认识不足,也没有真正地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三,相应教师的专业性不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中小学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多学校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专业教师,部分学校甚至直接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课上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严重匮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效整合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下笔者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其一,创建情境生态教育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智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在创设生态教育模式时引入一些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然、轻松、真实地表达自我。其次,教师需要让教学情境富有暗示性,一方面能够打动学生,让学生有所顿悟并融入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具体的道德形象与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的场景后,能立刻想到相关的知识点,实现教育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人与自然”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敬畏自然、感叹自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二,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二者的整合,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具目的性。中小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十分重要。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整合,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二者的整合,找出二者的相似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将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心理结构、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人格特质,因材施教,更好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同教学目标。其三,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二者的整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教师还需要做好教学方法的整合。首先,教师需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改为“双向输出”的模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可以主动渗透德育的内容,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活动引入课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更具趣味,教学形式也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阶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通过创建情境生态教育模式,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地整合起来,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洪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态德育整合的探索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5):28-29.

[2]杨亚伶.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86.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德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 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体系, 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达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差异就在于育“德”和育“心”。在高职教育中, 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视为塑造对象, 彼此间常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学生视为“当事人”、“来访者”, 认为彼此关系是平等的。学校德育重视自上而下的教导与灌输, 强调一个‘入’字;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主要靠学生自身努力和主体性发挥来实现, 强调一个‘出’字。

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的必然性

德育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的传输, 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超我的社会取向的心理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基础的隐形的个人定向的思想教育。由是观之它们都追求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1.1 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支持和补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 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如果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感等心理素质, 德育要求就很难内化为品德和外显于行为, 只能是流于口头的一些“条条框框”。德育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 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 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 不是靠德育自身, 而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2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 德育包涵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虽有其独特之功能, 但都是为了落实和服务于“大德育”, 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 需要德育的引导作用。而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总则。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促进途径, 德育的“参与”乃至“干预”是必要的, 也是必然的。

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的必要性

2.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日趋增多, 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 还必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信念教育的同时, 还应培养健全人格,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必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地整合起来。

2.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走出德育效能较低的现实需要

德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但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应有的关注和培养, 忽视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 传统的德育难以深入人心。然而,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个人的心理需要, 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 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 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新时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 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起来培养时代新人, 既体现了个体素质培养的规律,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的可行性

3.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独立

众所周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工作方法等方面虽存在区别, 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是并列关系, 不是隶属关系。正因为这种并列关系, 才有论述二者的双向结合的前提。事实上,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都有赖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3.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等圆”关系, 而是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其一, 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人为对象, 教育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 即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其二, 内容上相互融合。它们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两者的内容关系应该是“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其三, 工作方式上密不可分。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解决, 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可见,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交叉重叠性, 这就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

3.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实践

无论是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实践, 还是心理辅导与咨询中“价值参与”的临床实践, 都已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也是富有成效的。学生身上的许多不良行为并不是单纯的品德问题, 往往是由一定的心理障碍引起的。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高度, 正确分析学生产生品德问题的原因,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疏泄、心理咨询等方法,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恢复心理健康, 他们才会从内心自觉接受德育工作者的建议, 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当然,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绝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种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这种或许可以称之为“心理—道德教育”的教育, 将会是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一种新模式。

摘要: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是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区别,整合

参考文献

[1] 孙维胜, 张任清.浅析心理教育与德育[J].天津市教育科学学院学报, 2003, (3) .

[2] 王雅春.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4) .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学校构建幸福德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多关注青少年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创新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推动农村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基础

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德育的基础。

体验课程是保证

首先,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心理素质去设计每一项活动方案,以有利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其次,学校根据我国国情,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素质能力状况,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再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科技艺术等各项活动,如生生、师生篮球赛、学生棋王争霸赛、书画赛等活动。最后,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俱乐部,创办校刊,成立社团,办班级“图书吧”“活动台”。组建科技苑、书画苑、鹿鸣社、体健社、蓝天乐团等社团,增强学校活力,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和乐校园文化是精神粮食

围绕和乐精心设计学校标志 学校各种标志是校园精神的外在显性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无论是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的确定,校刊的编辑,还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校园雕塑,教室、宿舍、食堂的文化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充分体现和乐校园文化内涵。

和乐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育注重多样性、有效性和长期性 学校通过升校旗、戴校徽、唱校歌,围绕和乐开展科技、体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而且要求长期开展,每项活动要有延续性,切忌“表象化”“临时化”,使其深深烙于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上,体现其行动上。

和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群众性和整体性 和乐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言行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的,注重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个体素质,引导每个人重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声誉。不断提高个体与外界沟通、传播和乐精神的能力。

和乐校园文化注重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合力 将社会、家庭及其他相关因素综合地考虑进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此“三位一体”形成的合力,可形成相互影响的和乐校园文化,学校可将和乐校园文化传播至社会和家庭。惟其如此,才能使和乐校园文化在发展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坚持不懈的开展塑造和乐校园文化的教育活动 一是新生入学教育,通过校训、教育理念等学校标志性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乐校园文化的精髓,萌生爱校之情。二是树立学校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优秀德育标兵、校园之星等模范事迹。三是营造和乐校园文化氛围,无论是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的环境文化布置,还是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社团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都要倡导和乐校园文化这一主流文化。四是举行毕业典礼,在学生即将告别母校之际勉励学生珍惜学校荣誉,并传承和乐校园文化,发扬和乐校园文化。

学生自我管理是有力措施

学生自我管理是幸福德育的有力措施,也是学生在学校实现幸福感的终极目标。学生成立了学生各种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如学生会、校园文明督导队、护校队等。学生组织机构的建立便于学校管理,学校可以从机构中了解更多的学生信息及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其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预管理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发言权,可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学校会变得更加民主、和谐,学生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其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自我管理要有明确目的: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机构成员应受到全校师生的监督,在服务中应起表率模范带头作用。成立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必须注意几点:一要选用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二要对机构成员学生加强指导。三要组织机构成员学习和培训。四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去管。五明确组织机构及成员的职责、目标和任务。

幸福德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者当中,培育健全的人,培养有教养的人,培育精神幸福的人。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台溪中学)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影响的不断加剧,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高校管理的手段之一的德育工作已经不能单纯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正确的让高校德育工作成为大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高情商,是这篇文章讨论的内容。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握他们心理波动变化的轨迹,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理智对待挫折,既要看到挫折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挫折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咨询 高校德育 身心健康

1 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是近几年在高校发展起来的,重点在于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德育工作重点在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但在实际工作、心理咨询工作与高校德育工作在功能上有互补性,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高校管理中,对于心理有疾病的学生,单纯靠做思想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工作中,只有结合心理咨询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传统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而德育工作是解决道德问题,但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与思想品德是缺一不可的。

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管理中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造成了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今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传统德育教育已经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有其独到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是对大学生心理调试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强调德育工作者的主题地位而忽视管理的主体—— 学生。德育工作者若将心理咨询运用到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在当今社会中,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很大一部分心理健康事件的发生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教育来解决。心理咨询工作可以让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到自己出现的问题,从而加以纠正和解决。

2 目前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在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各个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实际效果与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差距。目前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应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传统德育观念影响下,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特点的重视。传统德育工作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去强调教育的唯一正确性,至于学生是否接受,以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则从不在考虑的范围内。实际上,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和人格成熟的关键期,很多问题不是思想的问题、道德的问题,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工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正确面对社会。

在方法上大多数教师易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束缚,容易把思想政治工作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带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影响咨询的效果。在日常形式上,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缺少对健康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心理咨询的氛围。在心理咨询员方面,大多数人没有心理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背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多为“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大多为非正式机构,稳定性较差,往往随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者和骨干人员的调岗等因素出现波动。目前,心理咨询的挂靠单位因学校而异。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就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挂钩。

3 优化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营造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校园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加强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要加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实施。实际上学生的心理状态都能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交往中找到答案,所以高校心理咨询和家庭、社会、学校的氛围息息相关。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的良好系统,有效的实施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的便利,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寻求心理帮助,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开创心理咨询在线聊天室。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即时聊天,疏导来访大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商定解决的办法和策略,解决来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办网上论坛。在网上的论坛中进行网上的咨询和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以发帖的形式发布在论坛上,引导者以一般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引导、影响网民的心态,解决学生的烦恼和困扰。

高校心理咨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各个高校应该规范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完善德育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有效结合。对心理咨询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心理咨询员既能掌握学生德育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加快发展心理档案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档案。从学校德育的层面来讲,要营造一种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学校心理健康的重点在于积极地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潜能,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群体进行被动的、消极的、诊治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要主动的、积极的、塑造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这些压力作用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好的与高校的德育教育结合,促进大学生人格合格发展,培养德育发展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0.

[2] 王荣.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3] 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高校德育教育不仅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更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可看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校 德育教育 重要性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影响颇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他们成人成才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如下阐述。

1.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期,社会各界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广泛,当代的高校大學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工作。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高尚的道德行为,与他所受的德育教育分不开。一个人的大学生活阶段是培养其道德品质的最重要环节,无论在理论、实践还是在情感、心理上都非常容易接受正面的教育,同时也是思想和行为定位的重要时段,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取向。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协调,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和谐融洽的社会状态。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佼佼者,他们走向社会后,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状况。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并且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都成长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非常明显,同时,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困惑,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理素质和道德取向都面临着诸多困惑和迷惘。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就业不顺利仅仅是知识掌握、个人能力、面试技巧的问题,其实,造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说,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正确的德育引导浅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当突出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德育起着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调动和发挥其它素质的潜能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作用,它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态。所以说,以理想、信念、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系统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它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做事之道。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对于确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提高他们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倾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来说,也需要加强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当今大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一些报道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往往容易产生偏见,从而影响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可能出现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糊涂、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不良品质。

3.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它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人一生下来就需要学习,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甚至还没出生就要接受胎教,所以,学习和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坚持德育为先、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以德育人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目的。德育工作始终要围绕解决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摇篮,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今社会我们既可喜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大是大非和重大灾害面前,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出现了新变化,对一些重大问题还存在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它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结束语

总之,高校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为重要途径,克服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在今后的高校德育教育发展中更要努力地把高校德育教育做好。

参考文献:

[1]曹雁.学分制的实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2]吕建明.论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3]苏敏.从第二课堂视角谈诚信教育[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4]高峰.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初探[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宁艳,刘志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及其实施对策[J].理论观察,2002年03期.

[6]高继平,任庆凤.对大学生崇尚实用主义的理性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陈孔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6年06期.

[8]曹雁,曹辉;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

[9]汤志斌,李菁;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刍议[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6期 .

[10]马永斌,严继昌;研究生科研集体建设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5期.

作者简介:孙晓芙,1974- ,女,汉族,籍贯:吉林农安,吉林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上一篇:配电网的电力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皮影动画民间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