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银行业务创新思路论文范文

2024-07-21

物流银行业务创新思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物流银行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金融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在介绍物流银行业务模式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银行对于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的意义以及开展物流银行所面临的一些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开展物流银行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银行;质押贷款;制约因素;策略

一、我国物流银行的发展状况

物流银行是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产品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遍布全国的仓储和运输能力,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银行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杨晓依,2007)。目前物流银行业务主要涉及垫付货款业务、仓单质押业务、买方信贷、结算业务等金融服务。物流银行的某些业务开展可以追溯到1999年,中储公司无锡仓库开展了质押贷款,不过规模较小,只有3000万。物流银行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是2004年。这一年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与广东发展银行联合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涉及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厂商银授信、买方付息票据贴现等20多项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服务。据广东发展银行有关人士介绍,“物流银行”已被许多中小企业列为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既可解决融资难题,还比传统的融资降低1倍以上的成本。目前,广东发展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龙头性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多位终端用户,带来贷款近20亿元。与此同时,中储也与四大国有金融机构以及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到2006年中储为客户提供融资额已超过130亿元。可见,物流银行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服务,已经得到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货主企业三方面的重视。这种状况与物流银行本身具有的诸多优势有很大的关系。

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意义

(一)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对金融机构的意义

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金融机构存贷差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据央行2006年12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到2006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80万亿元,同比增长15.94%。而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55%。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较存款增速慢了1.39个百分点,存贷差已达10万亿元。这种状况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利息压力。因此,对金融机构而言,开展物流银行无疑是开辟了新的信贷领域。银行在质押贷款业务中,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可以提供库存商品充分的信息和可靠的物资监管,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并且帮助质押贷款双方良好地解决质物价值的评估、拍卖等难题,降低了质物评估过程产生的高昂费用,使银行有可能对中小企业发放频度高、数额小的贷款。虽然每个中小企业每次的物流银行业务可能不大,但是中小企业的数量巨大,并且贷款周期较短,因此,总的信贷规模一样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60%左右;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新增就业人数占我国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70%左右。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普遍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难题,虽然央行不断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是“想贷不敢贷”。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信用级别低,可抵押固定资产普遍较少,也难以得到大企业提供的担保,在经营活动中商业票据使用较少,要获得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在目前状况下仍然很困难。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界和金融业界人员关注的问题。目前,作为金融创新成果之一的物流银行业务让中小企业看到了融资的新希望,也让银行看到了新的商机。物流银行业务对于大多数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但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难以满足常规融资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十分有利。通过物流银行,产、供、销企业只要有货物、有订单、有发展潜质,便有可能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可见,物流银行打破了常规融资的思维即以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创新地引用动产质押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物流银行业务允许这些中小企业利用原材料和在市场上经营的商品做质押进行贷款,解决了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扩大发展的融资问题,有效地盘活了沉淀的资金,提高了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了结算风险,最终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

(三)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对物流企业的意义

对于物流企业来讲,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一方面,增加了配套功能,增加了附加值,提升了企业综合价值和竞争力,稳定和吸引了众多客户;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同盟关系。可见,通过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使得参与业务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三方都获得切实的利益,真正达到“三赢”的效果。从宏观角度看,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生产流通的效率和规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制约因素

(一)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

对金融机构而言,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会带来新的风险。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过程中增加了物流企业,从而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如物流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合谋而提供虚假信息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质押信贷的标的是货物,有时候还是在运输途中的货物,当被质押的货物的合法性不确定、或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或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发生变质、灭失以及市场价格突发性下降给金融机构带

来风险。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对于物流过程、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比较陌生,同时由缺乏成熟的资产评估体系,这会导致质押贷款手续复杂、所需时间长,无疑降低了资金流的周转速度,并且增加了物流银行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依然将物、流看成是成本支出的主要领域,对于物流活动也是搞“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方式,物流社会化程度过小。衡量物流社会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第三方物流(也称为物流外包)在整个社会物流中所占的比例。在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在美国约有58%,这些国家或地区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巨大。一些行业观察家已对市场的规模做出估计,整个美国第三方物流业有相当于4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欧洲最近潜在的物流市场规模估计约为9500亿美元。与欧美国家第三方物流现状比较,我国第三方物流的规模还很小。据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北京召开的“2004中国现代物流发展与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称,2003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仅仅有600亿元人民币,面对全社会高达两三万亿的物流运作费用,规模还很小。物流社会化程度过低直接影响了物流银行运作的业务范围,使得金融机构在选择的信贷对象时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

(三)物流企业方面的制约因素

物流银行业务中的物流企业在金融机构与货主企业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对货主企业的各种信息的获取、质押标的的监管、甚至货主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都要通过物流企业来获得。因此,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对物流企业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参与物流银行的物流企业规模要大、信息化程度要高、竞争力要强。因为,这样的物流企业生命力强、拥有较多较稳定的客户、对客户的各种信息了解充分、对客户的货物流程熟悉。通过这样的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发生物流银行业务的交易成本较低、产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小。只有如此,金融机构才能通过物流企业获得较好质地的信贷资源。然而,由于目前物流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信息化程度较低;与银行业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对比(2002年我国四大银行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均为76%,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呈高度分散化,在物流市场物流企业多达73万家。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2年的调查,当年在第三方物流市场上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而在国际上较早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UPS公司,在2005财富500强中排名128,营业收入达365亿美元。比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在500强的排名还要前。当年工商银行的排名为229,营业收入为234亿美元。

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策略

(一)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策略

1 设立物流银行专门机构、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应涉物流行业专业的有关知识包括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对有关大宗商品的市场行情、动态监测与分析机制也是培训的重点。

2 建立与物流企业对接的信息系统。由于物流银行的标的是流动的商品。因此,对商品的有关信息必须能做到实时监测。如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库存周转率、安全库存的大小、在途运输状况等等。物流企业一般通过条码技术以及POS技术对上述信息进行跟踪。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的信息系统,从而做到对质押商品的实时了解。

3 可以考虑收购或参股龙头物流企业。此举可以大大降低物流银行业务中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的合作风险。如为更好地开展物流银行业务,2005年JP摩根收购了美国物流公司Vastera,以期完善其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

4 建立行之有效的商品认证制度。根据货物或产品保质期、质量等级、用途等品质属性对其流通、转让存在的相关政策限制和潜在影响,对可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商品品种进行认证,针对性的提供便捷的贷款发放程序,有效降低物流银行的各类风险。

(二)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策略

1 要大力发展物流业务外包、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中小企业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即通过物流外包可以将死钱变活钱、慢钱变快钱。物流外包是开展物流银行的物质基础,外包的大小决定了物流银行业务规模的大小。此外,要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消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建立相互的信用机制。这样,不但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物流费用而且有助于银行更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有关信息,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 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金融机构是物流银行业务的最终决策者。因此,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度是有效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关键。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有效克服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大大增加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度。

(三)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策略

物流企业在物流银行业务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因此,物流企业既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又要加强与货主企业的合作。这种多边合作机制的顺利实施,主要依赖信息的充分交流。因此,广泛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对客户信用状况的把握是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前提。通过信息技术物流企业能够在开展物流银行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如客户的资料收集、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客户资信调查、客户信用分级、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信用额度稽核等等。另一方面,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实施物流外包的交易费用,从而加速了物流外包的发展。信息技术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降低了实施第三方物流的交易费用。一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物流资产的专用性从而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交易双方的有限理性。如通过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随时了解货物的状态,包括运输车辆所在的具体位置,货物的名称、数量、重量等,最大限度地为多个客户服务,也即降低了资产的专用性和扩大交易对象的数目,从而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

责任编辑 陈雪梅

物流银行业务创新思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金融物流融资的本质是将银行不愿接受的动产变为乐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并以此作为质押担保品或反担保品进行信贷融资。将目前已有的金融物流集成产品运作模式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探究将期货与金融物流相结合创造价值增值,提出卖方和买方受信两种情况下的金融物流运作模式,指出金融物流与期货相结合进行价值创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金融物流 融资企业 银行 期货 第三方物流企业

一、引言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打出“物流金融服务一体化,银行企业合作嫁接者”的强势口号,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国际贸易质押授信业务战略合作协议,依靠第三方物流的强力支持,建设银行将客户资源向上下游延伸,为国际业务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中远物流通过开发金融物流业务,将拓宽行业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客户资源,进一步增强在物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1]。经调查,国内开展金融物流业务的银行有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26家银行,而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深发、广发、招商和中信都将金融物流业务作为战略性选择纳入银行长期发展的业务。不难发现,各大物流企业、银行都在竭力争取这块“金融物流”肥肉,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增值。

(一)金融物流

金融物流,又称“物流金融”,“融资物流”,“融通仓”,“供应链金融”,“全程监管以及担保物管理”等[2]。虽然称谓有所不同,但是核心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它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即包括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主要指: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不仅为客户提供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服务,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以及企业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3]。

(二)金融物流服务系统

第三方物流企业(3PL)作为供应链环节中连结上下游企业的桥梁,是金融物流服务的提供者。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或自身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平台,协助中小型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了融資企业较为详细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为金融机构大大节省了信贷的监管成本,减小了银行信用评估的难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和融资企业的“想贷不敢贷”、“想借借不到”的尴尬。金融物流服务系统如下图所示[4]:

二、金融物流集成产品融资模式

所谓金融物流集成产品,从广义上讲,是以融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融资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从狭义上说,金融物流集成产品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的银行综合服务[5]。其主体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企业、产业链主导企业等。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以获取超额利润,中小企业急需解决融资困难的局面,三方利益主体均希望可以有多种金融物流集成产品出现以帮助解决各方需要。目前金融物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融资模式:

(一)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就是在货物运输或仓储过程中,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包括基于权力质押和基于动产质押两种融资模式。

1.基于权利质押的融资一仓单质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仓单可以作为权利凭证进行质押,以仓单质押的,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交给质权人,质押合同自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6]。融资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协议质押对象、质押期间、仓储费用、质押比率等。融资企业把存货仓单交给银行,并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检查货物情况,物流企业有义务向银行汇报货物情况。融资企业还款,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企业凭仓单提货。

2.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融资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7]。动产质押融资可以分为静态质押和滚动质押,静态质押融资是融资企业将商品质押给银行,并存放于物流公司监管下的仓库,物流公司代银行占有和监管质物,并向银行出具质押专用仓单或质物清单,银行据此向借款人提供融资;滚动质押是在静态质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便捷的物流融资方式,其基本结构与静态质押类似,区别在于滚动质押事先确定质押商品的最低要求值,在质押期间超过最低要求值的部分可自由存入或提取,同时允许质押物按照约定方式置换、流动、补新出旧。

(二)应收账款融资

融资企业与还款企业进行货物交易,融资企业收到货物购买方的应收帐款单据,货物购买方成为还款企业,融资企业将应收帐款单据质押给商业银行,还款企业向银行出具应收帐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银行贷款给融资企业,还款企业将应付账款金额支付到融资企业在银行指定的账号,应收帐款质押合同注销。如下图(3)所示:

(三)信用证结算方式中金融物流的运作模式

国际结算在金融物流业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体化的完整产品组合,满足其货物和现金管理的各项需求。这里简单介绍有关信用证结算方式在金融物流中的应用[8]。

信用证是一种由银行依照客户的要求和指示开立的有条件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基本当事人如下:①开证申请人(applicant)。一般为进口商或中间商,申请开证并交纳押金,有验单、验货的权利;②开证行(issuingbank)。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向出口商开出信用证,一般为进口商所在地的银行;③受益人(beneficiary),即出口商;④通知行(adversingbank);⑤第三方物流企业(3PL)

进口商在与出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后,根据合同条款,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银行授信的物流公司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进口商交保证金或由物流企业提供担保。开证行应该是金融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银行。开证后,开证行将信用证传递给出口方银行,出口方银行收到信用证后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并通知出口商。出口商接受信用证后,应立即发货,取得装运单据交议付行/保兑行议付货款。出口方银行议付后,寄单索汇。开证行接受单据,通知进口商付款赎单。进口商如同意接受单据,应将货款及应付手续费付给开证行,此时,开证行和进口商之间由于开立信用证而形成的契约关系就此终止。这种金融物流模式,融资企业(进口商)的货物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对货物的监管权,通过与进口方签订合约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大的中间力量为支撑,大大减小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为融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所广泛乐意接受[9]。

基于存货、应收账款以及信用证的金融物流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空间极大,就像魔方积木,不同的模块稍加变动再组合就可无限的去延展,无限的去创新。在金融衍生品如此繁荣的今天,笔者将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想结合进行价值创造,利用期货交割的规范化为金融物流融资节省运作成本从而得到三方主体的认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新型金融物流实施模式—期货交割时的价值创造

国内的金融机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尝试推出了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以攫取这块“金融物流”处女地,如华夏银行推出的物流金融产品组合包括:核定货值质押融资、非核定货值质押融资、货权质押融资、未来提货权仓储监管融资、未来提货权保税仓融资[10]。后两种就是期货交易与金融物流相结合的雏形,以下探讨期货交割下的金融物流实施模式。

(一)期货

期货,英文名“Futures”,指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期货合约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标的物。这使得期货交割的金融物流融资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大大降低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

(二)期货交易下的金融物流运作模式

1.卖方客户受信的物流金融业务。该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银行根据标准仓单,把贷款额度直接授信给交割库的卖方客户。假设期货交割方式是集中交割,即所有到期合约在交割月份最后交易日过后一次性集中交割的交割方式,其业务流程为:

卖方按照交易所规定组织入库,仓库和质检机构检验,交易所进行现场检查。检验合格后,交割库向卖方开具标准仓单。卖方客户向银行提交有关资料,质押标准仓单以申请授信额度。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第三方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经银行有关审批部门核定授信额度,与卖方客户和物流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在交割日,买方交齐货款,银行将标准仓单交至交易所,交易所收买方货款付给银行,收标准仓单过户给买方,同时卖方客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完成交割。

2.买方客户受信的物流金融业务。该模式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在最后交割日,银行把全额货款差额额度直接授信给交割库的买方客户。与卖方客户受信不同的是,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发生在交割日。银行为买方客户垫付货款差额,并取得标准仓单。其业务流程为:

买方客户向银行提交有关资料,申请授信额度,同时物流公司以第三方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经银行有关审批部门核定授信额度,與买方客户和物流公司签订相关协议。银行为买方客户垫付货款差额交付交易所,并取得标准仓单完成交割。买方客户一次或多次归还银行垫付款,银行签发与每次归还金额等额的仓单分提单,交割库凭银行签发的仓单分提单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买方发货。

除了银行直接授信给卖方客户或买方客户以外,银行也可以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信用状况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交割,这种统一授信模式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在交割过程中,得到授权的物流企业代理银行向卖方客户或买方客户授信。

(三)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服务相结合的优势

期货合约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标的物[11]。期货交割中使用的仓单为标准仓单,标准仓单经交易所注册后生效。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和运作程序的规范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增加客户价值,并且有利于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共同发展。

1.期货交割库是经交易所审定注册的,为期货合约履行实物交割的指定交割地点。为保证和提高交割仓库的服务质量,交易所应建立交割仓库自查、交易所抽查和年审制度。因此,交割仓库无论是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偿付能力都更有保证,加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委托监管,大大降低了抵押物的监管风险。

2.开具标准仓单前,交割库需将货物样本送至交易所指定的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由指定交割仓库申请注册标准仓单,降低了质押产品的质量风险。

3.抵押物为期货,期货市场发现价格波动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稳定了质押产品的价格,降低由于价格波动幅度过大而给银行带来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4.在整个仓单形成环节和交割环节中,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参与和期货交割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共同约束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三方的行为,降低违约风险,也为期货交割中引入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法规支持。

四、结束语

将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相结合进行价值创造迎合了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方的利益要求,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和运作程序的规范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增加客户价值。严格的期货交割流程降低了节约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核质押仓单的成本,降低了因仓单欠规范而产生的风险。另外,有关期货严格的法律政策为金融物流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约束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三方的行为,降低违约风险。笔者期待这种模式在未来可以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为三方主体创造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江涛,闫嘉有,杨志刚,金融物流—架设物流产业振兴的新桥梁[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20期(9-14);

[2]付旭东,金融物流业务的沿革与发展[J],探讨与研究,2010,11(95-97);

[3]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4-15);

[4]马晓霞,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与风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6;

[5]杨艳玲,基于金融物流集成产品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2007;

[6]徐挺,金融物流集成式产品创新设计——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D],复旦大学,2004;

[7]杨浩雄,鲍寅丰,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选择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1(88-93)

[8]孙春燕,金融物流应用于国际结算的模式探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12(24-25);

[9]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0]段伟常,张仲义,物流金融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以南储公司为例[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9,2(84-87);

[11]卢照坤,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J],第四届中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论文集,2007,10(387-393)

资助项目: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营运与管理评价及业务流程优化研究(20100081),刘娟娟。

作者简介:董文雪(1992-),女,山东临沂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

物流银行业务创新思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结合中小物流企业金融支持不完善的现状,提出从开拓物流银行业务、拓宽融资供给渠道、建立健全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三方面来具体建设中小物流企业融资供给体系,以促进中小物流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物流;物流银行;信用担保

一、中小物流企业融资瓶颈分析

1.间接融资缺失

(1)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为中小物流企业贷款

由于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贷款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遵行安全性原则,并建立了一套手续繁杂的审批程序,同时实行严格的财产抵押担保制度。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依靠自身的实力不足以提供担保,因此,现行信贷机制大大降低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

(2)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准确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为大企业、大公司服务,未将其市场定位于中小企业。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主要体现为:主板市场上市条件高;中小板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和企业发行债券条件高。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自有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

3.内源融资规模较小

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重消费轻积累倾向,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利润分配中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较少。因此,内源融资比例不高,自身发展资金长期不足。

4.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在银行放贷过程中,担保是一个核心环节,银行看重固定资产。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时间短,不可能积累下像房地产、汽车等可抵押的大量固定资产,因此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的放贷较为严格。

总之,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直接融资难、风险投资难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真实写照。中小物流企业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二、中小物流企业融资供给体系的构建

1.商业银行开拓物流银行业务

物流银行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是指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产品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保险等银行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目前,典型物流银行服务有代客结算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三种。

广发银行佛山分行于2004年6月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物流银行业务能够有效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增进银企关系。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不足使得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少,大大制约了其向银行的申贷能力。而物流银行除了以固定资产作抵押以外,还可以拿流动资产如原材料、产成品等来抵押。只要符合质押品标准的原材料或者产成品都可作质押。

这样一来,中小物流企业就能通过物流银行有效地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所有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统一标准和协议执行质押,有利于改变银行对大客户依存度过高的现状,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由于物流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难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信贷的时间不长,在贷款工具设计、资金筹集、风险管理方法和内部监控方面经验积累不足。因此在物流银行业务中商业银行要注意控制各种风险,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和健全物流金融信贷资产的流通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观念,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贷款与否的标准,建立以效益为指标评价体系,满足中小物流企业合理资金需求,依据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特点,在信贷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制度及业务水平实施改进和创新。同时,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明确其市场定位积极为中小物流企业服务。

2.发展以二板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渠道

创业板市场对企业规模和股本额要求低于主板市场,有利于中小物流企业上市。美国发达的那斯达克市场为无资格在正式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较小企业的股票交易二建立的,其上市规则相对简化,可以容纳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上市。

推出创业板市场,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自主性、内生性增长。一方面,为急需资金的中小物流企业及民营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部分缓解其融资难题,从而达到启动民间投资的目的。另一方面,创业板市场可以为投资者开辟一条更有效的投资渠道,通过有效投资供给的增加来拉动投资需求。

2004年5月1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正式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标志着分步创建二板市场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仍只是较少部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二板市场服务对象应逐渐扩大到有产品、有市场、具有成长性的中小物流企业,缓解其权益资本缺口。

3. 建立完善的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谓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分散银行信贷风险,优化银行资产质量。

日本主要依靠信用保证协会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担保的。信用保证协会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信用保证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确保信用保证协会业务的有效运作和收支平衡,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支撑系统,即建立了信用保证保险制度、融资基金制度和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对于信用保证协会的实际损失由政府预算拨款,这种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用财政资金承担了风险损失,保证了国家和金融机构对信用保证协会投入基金的安全。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萍.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瓶颈与改进对策[J].浙江金融,2007,6:56-57.

[2]崔丽萍,郑 宁.物流银行:助力我国物流金融市场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32-33.

[3]孙美和,钱缘.物流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物流科技,2007,4:2-3.

[4] 钱青红.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8:59-60.

物流银行业务创新思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電子商务的发展为物流管理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电子商务发展重要保障的物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文章在介绍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创新关系基础上,分析了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物流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为传统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物流管理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创新改革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创新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之间是联动的供求关系,相互依赖。电子商务技术发展需要物流业提高管理能力和优质的物流管理服务,促进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实体商品的运输、装卸和储存等基本业务服务,高效的物流管理工作有助于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电子商务推动物流管理创新改革进程

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环境开展物流交易的场所,原料采购、产品分销等传统产业价值链上的环节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从网上虚拟市场进行交易,可以提高物流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内在要求物流行业融入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技术,信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并将商品的交易时间缩短,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并能对物流行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改造和管理系统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可以运用网络数据进行客户需求分析预测,统一规划,协调管理,不断优化业务结构,从很大程度上促进物流行业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促使传统物流行业创新改革,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型。

2.物流管理创新是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保障

从电子商务在网络上进行交易的流程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原材料供应商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选择、付款,但是离不开真正实现实物转移的物流服务,这也是电子商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纯信息咨询服务和网上业务,大多数商品都需要物流系统来完成物理运输和配送,才能实现最终的交易,所以,电子商务必须通过物流才能真正实现其业务价值。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

(1)物流管理环境不断改善

我国物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近年来物流业得到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国很多地区都加大了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种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物流园相继建成,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地理标志。

(2)物流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我国传统的运输业务增速缓慢,与此同时,信息及相关服务业务和一体化物流业务保持高速增长,表明物流业务结构在不断优化,现代物流服务正逐渐成为物流行业新的增长点。

(3)物流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物流市场的不断细分,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与此同时,物流与电商跨界合作更加紧密,淘宝成立了电商平台下的物流联盟菜鸟驿站,京东自己的物流网络更加完善;同时一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如顺丰则整合资源进入电商领域。各大物流企业都在进行转型升级,从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向综合型服务商转型。

(4)物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2014年至今,各大物流公司都在加速物流网络布局,社区网点和乡镇网点数量大幅增长,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顺丰为例,2014年顺丰启动了快递下乡计划,业务涉及的县级地区已超过2300个,新增的快递站点近5万个,2018年,顺丰网络智能供应链服务模式的3C智能产品售后品牌丰修,是顺丰旗下解决“物流+售后”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优质服务平台,智能网络物流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快捷的高品质服务。

2.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理念创新不够

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无法顺应时代需求进行业务经营。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于运用现代物流网络,不断进行创新,提高物流时效性,降低成本,赢得商机,抢占市场。电子商务时代已经到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仍不少物流企业运用传统实体经济时代的管理思想经营管理,忽视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特征,不信任电子商务推动现代物流技术提升,不愿意投资大量资金进行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导致企业配送效率低、造成大量库存、周转速度慢,影响物流管理创新的进程。

(2)物流管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程度低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的信息技术运用领域也在逐渐地扩大,物流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是传统的采购、运输和仓储管理还处在转型的摸索阶段,比如物流采购环节需要工人先从网上查询采购信息,之后进行实地采购,有些公司甚至缺少与供应商之间的网络沟通平台,不便于长期合作;由于信息技术运用程度低,很难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化管理,缺少行业间和跨界的管理沟通就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发展,最终影响物流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

(3)物流管理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缺乏

人才是关系到物流管理提高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业务中,普通的管理人才也可以适应企业发展,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懂计算机操作、不熟悉网络技术的工作人员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如今,现代全球化的物流管理最紧缺的人才是不仅熟悉电子商务知识的物流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英语或多国语言、世界多国的风土人情的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的保障,也是物流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物理管理创新改革思路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促进物流管理创新的重要条件。国家制定灵活完善的物流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做好对物流行业的协调和引导,降低物流行业运输的成本,使物流行业有充分的资金和精力进行管理创新。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物流基础设施更加规范化、规模化,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创新能力

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物流市场进行预测分析;运用RFID无缘电子标签实现远距离的信息自动采集;运用先进的GPS定位系统对物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等,将这些先进的技术用于物流的管理和升级,可以很好的提高物流管理的创新能力,从而打造更智能化的物流管理平台。

3.多方协同培养创新复合应用型物流人才

专业物流人才是物流管理创新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管理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要求现代物流人才具有创新意识,懂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运作、英语等知识综合在一起,实践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协同政府和企业,在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期间,文理结合,加强校企合作,邀请物流企业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制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强化物流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同时,企业邀请行业专家、高校教师或者国外培训机构到公司开展有针对性员工专业知识培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扩展员工知识领域,弥补员工知识短板,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帮助具有物流工作经验的员工跟上物流管理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振其.简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8(04).

[2]胡泠.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发展与创新[J].金融经济,2018(03).

[3]成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8(03).

[4]赵燕.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作用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8(02).

[5]张博宇.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效能的提升[J].中国商论,2017(12).

作者简介:刘敏(1985.04- ),女,山东潍坊人,学历: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潍坊技师学院,物流管理

物流银行业务创新思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了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监管部门加强了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引导并逐步放松管制,更加注重行业创新,针对证券业发展的资管业务、代销金融产品、非现场开户、证券回购及存管账户管理等方面不断放宽业务范围,力促行业创新发展,推动券商通过金融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以增强国内券商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 证劵 创新 必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后,受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双重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较为长期的调整期,在此环境下,我国证券公司虽然不断增强资本实力,努力开拓业务空间,但由于政策约束和内在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依赖经纪业务收入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总体业绩不断下滑的态势仍在延续。面对这种形势,在监管部门的积极倡导下,2012年5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全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创新求发展的方向,监管当局也加强了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引导并逐步放松管制,更加注重行业创新,力促行业通过创新求发展,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以增强国内券商的竞争实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券商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转变与创新步伐,积极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提升行业经济效益,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证券业务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近几年,国内券商的实力、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同质化的产品、服务以及经营模式导致行业内部竞争更趋激烈;券商外部生存空间被银行、保险、信托及私募等行业挤占,受金融管制影响短期内无法深入这些领域,使券商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困难。在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唯有创新图存,大力拓展新的经营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2.监管思路的转变、监管政策制度的调整,促使券商必须积极创新发展。非现场开户的开闸,打破了券商客户来源的地域性限制,促使证券佣金水平进一步下降,传统赢利模式受到挑战,而资管业务松绑、两融业务的开展又为券商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和领域,新的业务规范赋予了证券公司更多的权利和责任,同时也加大了证券公司相关业务的风险,需要券商调整发展思路,拓展新的盈利模式,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水平。

3.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联度日益增强,证券业面临国际同行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国内券商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但在资本实力、业务结构、经营理念及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同国外强势券商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使国内券商的主导地位面临国际投行的严重挑战和威胁,只有通过不断的业务创新和转型,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内外竞争中创新图存。

4.国内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对证券业的业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是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券商站在增强我国金融业和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高度,承担起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任;二是需要是券商围绕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入到企业和个人财富管理的微观层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三是需要券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安全的产品以适应国民财富不断增长、金融理财更加迫切的需要;四是需要券商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企业和家庭对于金融风险和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普遍需求。因而,券商只有尽快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和微观层面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5.业务创新是券商经营模式多样化,增强品牌优势,提升券商发展潜力必然途径。证券业务转型与创新能够促使不同券商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不同专业领域发挥自身的长处,推出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使证券业务和产品走向多元化、差异化,引导整个行业品牌模式的多样化,证券公司要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模式,才能提升长久增长潜力。

三、证券行业现状及实现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建议

近两年,随着监管层的倡导和证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证券公司的IB、融资融券、资产管理、证券回购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方面有了令人可喜的发展,券商的营业收入结构有所改善,经纪业务收入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本节想通过对证券业收入结构构成、资产及受托资产金额、筹资及A股交易情况等数据变化的分析来介绍目前证券行业经营现状。见表1、表2、表3。

由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是在收入结构的变化上,传统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占比已由2008年的70%下降2012年的39%左右,而其他业务占比上升至60%以上,这意味着经纪业务收入受佣金率持续下滑和市场交易量下降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滑趋势仍在持续,并呈快速下降趋势,反映出券商经纪业务仍然面临困境;二是证券承销与保荐收入和财务顾问收入由于与资本市场筹资规模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业务收入金额相对稳定,占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总体下降的因素造成的;三是受托管理资产本金规模处于持续性上升态势,2012年更是呈现出高倍速增长,但在收入结构中却没有表现出更高的贡献率,没有带来券商收入的大幅增加;四是两融业务收入贡献突出,已形成券商业务收入新的增长点;五是投资咨询收入占比较少,但反映出市场的财富管理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六是证券业的净资产和净资本规模持续扩张,同净利润下降形成强烈对比,反映出净资产、净资本收益率下降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券商面临的现状,我们将券商相关业务领域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经纪业务为主线的相关领域,即传统经纪业务和财富管理等相关业务领域;二是以直投、投行、产品及相关创新业务为主的领域,针对两个业务领域和其他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对于证券公司来讲,是其收入和现金来源的主渠道,其相关业务直接面对券商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券商发展的基础,因而经纪业务领域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需要券商更加注重培养其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客户赚钱;二是为客户提供赚钱的机会;三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和风险度,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增强券商经纪业务核心竞争力,一是要明确财富管理的方向,明确以服务自身经纪业务客户为主要导向,利用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为客户创造良好盈利效应。因此,券商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跨行业的投研团队以涵盖证券、银行、信托、保险各行业全系列产品,能够整合优势资源挖掘盈利机会,根据客户的交易习惯和要求,根据不同的投资需要设计出差异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长期看,国内券商必须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覆盖各种风险偏好的全方位产品,才能应对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二是要加强投资顾问团队建设,完善投资顾问服务体系,使券商的研究成果和研发产品通过投资顾问体系有效传导渗透到经纪业务中去, 投资顾问团队是券商研究成果和新产品向客户传递和客户有效需求向上传达的纽带,在经纪业务创新中居有重要枢纽作用,打造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拥有多项业务资质和投资理财水平、技能优良、经验丰富并且善于了解客户和产品、能够提供良好服务的投资顾问队伍,是经纪业务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准确、全面反映客户信息和风险偏好、集中券商研究、资管、信用管理等相关联部门资源、涵盖自身产品和银行、信托、私募和其他相关产品信息的客户支持平台和投资顾问工作平台,以达到投资顾问服务的全面性,为全面财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券商的投行、直投、资管等业务是体现券商专业化能力的重要业务,是实现差异化、品牌化经营模式的主要方面,在券商的收入来源中将逐步取代传统经纪业务成为主导收入来源,也是金融创新空间最大、领域最宽的领域。一是投行业务是高度专业化的智力密集型金融中介业务,需要集中熟悉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形成专业型团队,确保投行业务具有良好的基础保障。同时结合理财业务帮助企业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负债期限,降低融资成本等目的,为企业量身定做并购重组。证券公司要加强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在所有的业务营销中寻找到投行机会,才能不断提升公司业务的服务层次和规模;二是直投业务必须准确清晰的策略定位,在直投业务的规划、组织、建设、推行过程中更多的遵从市场化的营销规律,研究和准确把握直投业务企业客户总体需求和阶段商机;三是在监管不断放松的情况下,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形成融合经纪、投行、直投、研究、期货等业务的“生物链”。资管业务以定向项目、集合计划、专项产品等产品载体,通过投资于股票、债券、衍生品以及与公司其他业务部门、银行、信托等合作嫁接的投资品种,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产品选择。同时资产管理业务依靠业务广度、社会资本和公司资本杠杆做大规模,可以建立较为稳定的收入增长模式,对促进券商整体商业模式的转型至关重要。

3.推行制度创新,重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转换经营观念。保持生机和活力,必须通过创新不断完善经营模式和内部治理制度,提高监督层和管理层等各方力量的制约与平衡,结合长短期发展战略,转换传统的经营观念,建立多样化且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模式。转换经营理念在公司内部还必须进行配套的基础建设,在内部治理、组织架构、人员素质、制度设计、风险控制安排等方面,都要适应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4.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选用机制。金融创新给券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学习新业务知识,才能适应行业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形势。同时,券商作为一个有投行特征的公司,其高端专业人才更加重要,必须开辟多样化的招聘途径,争取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和高层管理精英,重视专业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加强培训力度,大胆创新,建立一支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5.注重成本控制与合规管理,加强抗风险能力。业务创新形成了新的业务模式,新产品、新业务的出现需要券商正确认识创新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创新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组织形式,提升风险总量控制和风险计量水平;建立前、中、后台互相支持与控制部门共同参与的新产品审核机制;建立完善各个层次人员共同参与的合规管理模式,以加强对创新业务风险的有效评估、控制和管理。更加谨慎对待创新业务对高杠杆的运用,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对创新业务影响的敏感性分析,及时应对、防患于未然。

物流银行业务创新思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城市物流配送是城市经济贸易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在为城市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交通运输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优化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完善城市货运车辆的通行管理,改善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末端的停靠环境,落实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等措施和方法,为构建新时期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展开深层次研讨。

关键词:城市  绿色  物流配送  环境  管理  体系

如今,我们已经接受并习惯了“双十一”的盛况,城市中物流配送公司的车辆来回穿行,而在大批量订单的背后,是无数的污染和浪费,尤其是一些大型货运的物流配送,如家具、家电等,这些货物因其体积大的特点,使它无法像快递一样采用小型车辆配送,只能采用一些中大型车辆运输,而如今行业内的大部分物流配送公司采用的均是燃油车,在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同时,伴随大量的尾气排放和环境污染。城市物流配送是城市经济贸易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其为城市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交通运输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城市道路交通严重拥堵、空气污染恶劣和城市居民需求质量不断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物流体系的改变已经势在必行。

在2018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商务部、公安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的通知》,三部委于2020年初启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计划至2020年底,力争在示范城市建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示范工程将以城市为组织主体,坚持“客货并举、便民高效、综合施策”的原则,整合各方物流资源,完善干支衔接的公共货运枢纽设施,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推广应用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实现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的有机衔接,形成集约高效的城市货运配送组织链条,提升流通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本文立足于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视角,研究提供了优化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完善城市货运车辆的通行管理,改善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末端的停靠环境,落实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等措施和方法,为构建新时期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展开深层次研讨。

1 优化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

物流配送中心是实现城市物流的重要节点和中心环节,物流配送中心布设水平的高低、彼此的联系、功能的分布决定着城市物流配送的质量和水平,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新城市建设战略执行的今天,优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构成和体系,把握物流配送中心的关键和核心就成为提升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功能性和系统性,体现城市绿色物流配送行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要从系统布局和绿色发展两个战略高度来优化物流配送中心的敷设问题,要集中主要资源、立足市场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起新时期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中心和相关体系。配送中心和物流布局是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应该从城市建设、市民需要、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起城市绿色物流的前提和基础,从人员交流、货运服务、配送调整的角度出发,改善传统城市物流体系中存在的“多、小、散、弱”的局面和问题,以新经济和新体系作为基础,科学分析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对城市发展、周边交通、产业经济的影响和促进功能,合理设置城市绿色物流的场站出入口和管理卡点,疏导和扩建城市绿色物流单位周边的物资流通、路面交通等关键要素,保证城市绿色物流体系范围内周边交通网络的疏解功能,在系统和功能的层面确保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顺畅。要立足于市场化和体系化的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采取不断创新和系统优化的方式提升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现代化水平,更准确、更直接、更专业地服务于城市绿色物流的过程和实际中,以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持续优化的策略更好地规范城市绿色物流场站的综合布局,在行业和发展的层面体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进而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系统性前提和组织性基础。

2 完善城市货运车辆的通行管理

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中车辆处于最为活跃、最为基础的地位,城市进行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优化既有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必须要强化货运配送车辆的通行管理工作。要将城市配送车辆看做是整个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中流动的根本环节和沟通的基本主体,立足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产业战略实施、生产生活实际等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进行城市配送車辆的数量调控和通行管理,将城市配送车辆看做是支持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真正结合城市经济与社会实际,构建起新一代绿色物流配送车辆的管理、监督、服务等相关策略、方法和要点,在实现城市配送车辆高质量、高安全、高效率运行的基础上为建立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提供制度性、基础性、综合性的支持和保障。在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和系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关键的环节和基本的细节,而城市配送车辆是当前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主要工具和基本载体,实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完善城市货运车辆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管理。要立足于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规划,确定影响城市交通和物流运行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在确立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工作和系统的协调确定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相关标准和基本规范,将城市绿色物流体系作为城市交通通行管理的基本平台而进一步强化,使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交通运行质量的提升,在深远的层次和现实的角度将城市绿色物流体系转化为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加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功能性的同时实现城市绿色、健康、高效发展的目标。因此,在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建设中要结合通行条件和基本因素展开调整和优化,通过设置城市中心物流区、物流节点、绿色经济控制关键点等举措和方法,在城市绿色物流体系中明确货运配送车辆标准和要求,在市政、管理、决策的层面上建立起完善调节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管制系统,在提高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技术含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运输效率,形成对城市建设和绿色发展目标的有效支持,在节约道路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建立起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新的管理措施和体系。

3 改善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末端的停靠环境

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既需要通常的交通网络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友好、安全、和谐的停靠环境作为基础。因此,在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末端停靠环境的治理、重构和建设等关键环节和过程。因为只有安全的末端停靠环境作为物流配送的最后节点,只有优化的末端停靠平台作为物流配送的体系末端,只有和谐的末端停靠机制作为物流配送的服务窗口,新时期的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才算完整,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的价值和功能。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畅通必须要立足于末端环境的改造,要整合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内外因素和关键条件进行环境的协调和优化,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释放与城市绿色物流体系之中,让更多的主体、单位和企业享受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价值、功能和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要鼓励有条件的区域进行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建设,利用现有商超单位、停车设施、保养企业、闲置场地等有利因素进行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建构,开设基于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平台上的社会化、公众化服务系统,扩大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对外服务的能力和范围,在城市化的建构过程中体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价值和功能,以持续激励和系统倾斜的方式打造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存储、交换平台,构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在新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在促进微循环、微经济的基础上,规范和设计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中管理和调控的新功能和新载体。

4 落实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体现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的功能,实现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的作用,既有利于城市绿色发展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有助于科学、完整、系统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作为物流配送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和行业特点确立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的战略发展目标,要将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价值以更多的维度、更好的方式呈现在公众和社会面前,使整个城市能够在充分认知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持物流配送行业的共识,把支持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内化成城市市民、各单位、各群体的共同诉求,打造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的大平台和大环境。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现实性的操作环节,只有落实和体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功能才能让行业和社会更好地认知其价值。因此,在建构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将长远发展的促进功能和系统提升的深层次作用加以明确,在体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长远价值和效益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物流的发展趋势建立起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真正功能。在现实的工作中,必须体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基本价值,采取差异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策略系统跟踪物流数量、切货方式、存储面积、车辆数量、流通总量的关键参数,让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更为有效地覆盖物资交换的实际,使城市绿色物流体系能够起到中心调节和系统控制的功能,發挥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对现实发展和未来保障的功能,在长时间、大跨度的范围内体现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更多价值和功能。在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在行业视角下还具有分析和研判的作用,正是系统化、科学化的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才能够主动调整城市物流的基本体系,实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持续优化的目标,正是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困难企业、亏损单位的改造就会成为一种必然,在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前提下促进整个城市、经济发展更具有功能上的可行性和价值上的可执行性。

5 引导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资源优化配置

无论是城市绿色发展目标的达成,还是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都离不开城市各类资源的重新分配和科学控制,作为物流配送行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资源配置上起到领头羊和示范者的作用,力图通过绿色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展现资源优化配置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价值和功能,让物流配送体系真正成为服务城市建设和高效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从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实际来看,资源优化配置是高质量、高效率进行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要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配送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基础性的工作,不但涉及城市建设和发展体制中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在规划、实施、政策和方法层面上构成了城市物流发展的难题。要从现代城市管理理论和资源控制方法的基本认知与观点出发,总结传统城市物流体系设计中的成功经验,依靠城市建设和市场化进程把握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趋势,引导城市更多的主体和资源才遇到配送环节的相关工作中,在推进城市共同配送、差异流通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集约化、效率化的发展目标,进而更好地体现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价值和功能。

正如广州市聚力供应链商会理事、凌科供应链董事长王勇在《构建城市绿色物流配送体系》一文中指出:“城市配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体制、规划和政策等,结合国内外典型城市配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趋势,可以得出解决城市配送难题的综合对策包括:引导城市配送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市共同配送发展,提高城市配送的集约化水平,降低城市货运车辆对城市交通的压力,鼓励企业实施夜间运输配送等”。加快绿色发展方式已成主流趋势,这就迫使物流配送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实行绿色物流,因为只有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使物流配送行业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高晓星,王汉新.基于环境影响的城市生态配送体系的构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9).

金建华. 绿色视角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王继祥.城市物流系统变革中[J].环境经济,2019(09).

李东力.北京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9,14(06).

许慧.智慧物流时代电子商务末端配送优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2).

于鑫,曹松荣,赵一卿,等.智慧物流在城市末端配送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20(17).

上一篇: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软件应用与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