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21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作为学生学习体育、练习体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应该通过认定学分、授予学分的方式将大学体育俱乐部纳入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化管理,充分发挥出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育人价值。课程化管理大学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充分调动出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效减轻教学压力。课程化管理后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在丰富校园体育氛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对大学体育俱乐部进行课程化管理后衍生出的育人价值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育人价值

引言:由于大学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内容就是储备竞技体育人才,参加各大平台联赛,因此对健身效果有一定的要求。课程化管理后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学生的体质一定要强于普通的体育课堂,主要以强健体魄为目标,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体育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成败输赢的不同内涵有一个充分的感受和体悟,培养学生全力以赴、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进行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在具备核心的教育价值之外,还衍生出了更多育人价值[1]。

一、课程化管理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方法

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我国大学体育充分发挥教育价值的两种途径。从当下情况来看,大学体育俱乐部这种课外体育平台并没有受到教育部的特别重视,大学体育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教学上。但根据研究数据表明,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更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更青睐与课外的体育俱乐部,因其有灵活的上课时间以及充分的自由度。由于课堂教学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松散的课堂状态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教育部门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改革,对大学体育俱乐部进行课程化管理,充分释放出体育俱乐部的教育能量,发挥出大学体育丰富的育人价值。

(一)水平分层,缓解压力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可以时间进行自由选择,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体育项目,促进了大学体育课程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致,运动基础也参差不齐,教师如果统一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常规教学就会发生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课程无聊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如果将课程化管理应用到大学体育俱乐部上,那么具有良好运动基础的学生就可以选择进入大学体育俱乐部学习,减少对课堂教学空间的占用,教师因此可以将精力放置在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身上,在缓解课堂压力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呈现出了更好的課堂效果。对大学体育俱乐部进行课程化管理有效地激发了运动水平较高学生再学习的兴趣,充分释放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减轻教师难以兼顾的教学压力,促使教师提高在基础体育教学上的专注度,以此提升学生基本的体育素养[2]。

(二)联赛为主,激发兴趣

对于正值青春的大学生来说,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通过研究表明,赛事平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文化认知,最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推动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要充分利用体育竞技平台,提高学生体育竞技的专注度,以此推动学生弥补自身的技术问题,主动了解体育文化、学习知识,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培养,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三)教师指导,解决困难

教师是课外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主导因素,教师是否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体育指导对大学体育俱乐部有着严重影响,教师的指导问题是当前课外体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虽然教师有指导的责任,但由于教师在实际指导时依旧面临着许多困难,所以教育部门需要切实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教师担起指导责任。教育部门可以将大学体育俱乐部视为学时,授予参与学习的学生相应的学分,那么参与指导的教师同样可以计入工作量,这样一来,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在俱乐部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拥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对教学的积极性。

二、课程化管理大学俱乐部的精神培育和健身效果

(一)培育精神素养

国家领导人曾在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离不开青年人坚定的信念和强健的体魄,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体育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完成体育课程化改革对实现青年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曾有人提出健康的精神主要在于拥有健康的体魄。如何激发拥有强健体魄的学生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是当下大学体育主要研究的课题。培养体育精神与灌输知识不同,体育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自体验后得出领悟,并针对自己参与的比赛进行总结与反思。体育竞技是大学体育的最佳载体,学生在面对强劲的对手时才会激发出团队合作的效能,这样在遇到比赛时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出精神动能。因此,体育的精神培育目标可以在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赛事平台上更好的展现出来。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要把培育体育精神品质放在第一目标,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融入到体育竞技中并获得更多体悟。大学体育俱乐部竞赛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领悟、感受、分享与总结将是学生提升体育精神素养的平台。从一个实践案例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体育俱乐部竞赛带来的精神价值。案例如下:某大学金融学院学生曾在竞赛之后表示,虽然没有得到比赛的冠军,但却收获了兄弟。该学生在总结中写到:“在我心中,能不能获得冠军不是最主要的,是因为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促使我走进了俱乐部的篮球队伍,能和同学一起努力,互相切磋将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结果不完美,却收获了最珍贵的情谊。”至此“无兄弟,不篮球”已成为学生的口头禅。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到团队的作用,明白集体的含义,这个赛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和锻炼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他学科都不能做到的。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这种精神素养极其宝贵也更为持久[3]。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通过对佳木斯大学药学院化学系本科生3个年级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与特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化工原理课是化工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典型设备,化工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化工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从理论基础逐步过渡到工程實际,后续的专业课程才能得以顺畅地开展。本文通过对佳木斯大学药学院化学系2011级、2012级、2013 级三个年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化工原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 让学生觉得化工原理有用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等课程的先修基础;也是大多数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的专业课程之一。整个化工基础课程是以化工原理为核心,以化工热力学和化学反应工程为基础,以分离工程和传递工程作为化工原理的进一步拓展为框架的体系。并且,化工原理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很多内容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在化工原理的第一堂课上,教师都要告诉学生这门课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有用,他们需要学。

二 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不至于在化工原理课堂上只想到要与化工厂联系到一起。例如:学习流体流动与流体输送机械时,举水塔给居民楼供水的例子,就需要离心泵的安装高度及离心泵的选用的知识点,让学生觉得化工原理课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将宏观的工程问题通过微观理论讲解,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想象能力。如通过对流动的边界层讲解,加强学生对对流传热中热边界层内的传导传热和热边界层外的对流传热的理解,以及吸收的“双膜理论”,使学生对汽液间质量传递更好地理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在化工设备(如换热器、板式塔、填料塔)的讲授时,先让学生观看这些设备的动态效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工设备的结构及各部件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工原理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多媒体、录像、实体模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产生一点即通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 开展多层次实验

实验是学习和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既是训练学生实验技巧和动手能力,也是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进行工程知识的熏陶,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在实验室工作,而且具有能够走出实验室的工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按3个层次设置了化工原理实验内容: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基本型实验如管路流体阻力的测定、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等;综合设计型实验如吸收实验、精馏实验等;研究创新型实验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反应精馏实验等。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化工原理实验采取多人的实验小组方式进行操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到化工厂进行认识实习

化工原理课程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它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合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有利于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通过化工原理课程的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的流程,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公用工程、技术经济、投资效益、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等,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化工生产过程的概念,适时、适量的讲述设备,使学生对化工生产有更深刻的了解,贯穿始终的直观教学,深化了对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必要的化工实验和化工认识实习,把学生的化工知识推向新的高度。

五 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不仅具有测评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更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考试制度的改革同时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的考试中,采用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增加平时成绩的办法。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的考核中,除了预习、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外,期末考核采用实验口试的形式,每名学生选择一个实验题目,教师针对该实验题目进行提问,保证选择同一个实验题目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雷同,学生还可以通过选做研究创新型实验来提高实验课成绩。这样不仅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全面知识,而且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 把课程设计与化工设计竞赛相联系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依据化工原理的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及先进性原则,综合利用化工制图、机械制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与控制等理论知识,进行一次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某一化工单元操作的实践性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要求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及物性参数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化工原理知识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和经验。将化工设计竞赛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相结合,在竞赛中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知识应用的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设有3周的化学工艺学课程设计和2周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考虑到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比赛时间,所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在第六学期将有5周的课程设计。根据每年竞赛的题目和要求,参赛的5名学生中3人一组设计精馏塔、2人一组设计换热器。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也完成竞赛要求的部分任务。学生使用Aspen Plus软件完成全流程模拟后,才能进行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内容。我们先对学生集中授课,给学生一定的模板和步骤进行计算和校核,完成设备的设计说明书,使用Auto CAD绘制工艺流程图、设备装配图。因为学生也是完成竞赛内容,所以各组模拟的流程均不相同,这样学生在进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时避免了抄袭现象。因涉及知识点繁多,学生自己针对问题,或请教老师,或有目的地进行化工原理的学习,锻炼了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由于设计计算量大,仅靠原始的手工计算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需要学生利用计算机等资源进行模拟、计算、绘图,也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

七 积极辅导学生考研

化工原理不仅是化工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也是其它一些专业的必考课或选考课。

当前出现在化工原理考研试卷中题型大致可分为:概念题、计算题。概念题又包括客观概念题——填空、选择、判断、作图,主观概念题——简答、论述。概念题和计算题的定义不是绝对的,可以简单计算的结果来说明某一概念,也可在综合型计算题中引用概念来判断、推理。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增强学生对各种题型的掌握能力。

总之,作为从事工程性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从严治学,加强基础理论,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工程技术观点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银惠.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5(9).

[2]晏丽红,杨宗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化工原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1).

[3]尹志芳,钟铜生,熊文高,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广东化工,2008,35(5).

[4]白术杰,张向宇,李秀玲.化工基础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

[5]韦岩松.“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增刊)(1).

[6]朱平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6).

[7]杨荣榛,段兴潮,董文生,等.师范院校化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7(8).

[8]黃婕,齐鸣斋,刘田.强化工程观点 培育卓越能力——以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改革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2(2).

[9]曾文良,王剑秋,张复兴.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

[10]刘佰猛.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今日科苑,2007(16).

[11]田玉.高师化工课程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12]段兴潮,杨荣榛,张近.化工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3(3).

[13]张向宇,白术杰,张杰. 大四年级“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为加快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我国在2019年提出了“四新”的学科建设思路,其中新文科的理念以及内涵特征对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将新文科发展性、融合性、创新性、战略性的核心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深度结合,从而谋求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

关键词:新文科;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文科理念起源以及内涵特征

新文科的理念发源于美国,在2017年10月,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率先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文科思维,以跨学科整合的思想重组学科专业,把新技术,如信息科学、网络教育、工程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课程中,让学生体会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培养拥有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我国2019年由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等12个部门参与制定新文科建设,并开展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还进一步实施了双万计划。作为“四新”之一的新文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全球文科建设的共同责任、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理想路径[2]。我国对新文科的理念赋予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内涵特征:一是发展性。这是新文科的生态特征,其理念致力于解决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并且新文科作为新兴学科,其学科特征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仍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摸索和推进。二是融合性。这是新文科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学科拓展新领域的表现。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建立也是世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文科的理念刚好与这一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为了研究交叉领域来解决新时期发展的问题,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三是创新性。这是新文科的存在特征。首先,利用新文科理念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为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其次,利用科学技术,打造信息化的教育教学以丰富传统教育手段。四是战略性。这是新文科的时代特征。由于我国学科体系的质量和数量与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的身份不相符合,新文科强调要以本国学科发展为基础,发展中国特色,发扬中国风格,重塑中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3]。借鉴和融合新文科建设的思路和理念的前提下,分析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充分应对来自国内外环境的挑战,以构建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思考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规模上的成就,但却尚未取得高水平的质量效益。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的直接指标,而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从国内外迅猛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由于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社会需要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外语型人才。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5G网络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平台的开创,外国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充分融合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此同时,我国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对交叉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我国外国语大学只重视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潜力与时代发展趋势显得格格不入,由此可知我国外国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时代的发展脱节。

从国内外世界发展的潮流、我国外国语大学自身存在的不足来进行分析,我国外国语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反思。

其一:转变“故步自封”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囿于学校培养,未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这样培养的人才不具有时代属性,无法为社会服务,更无法发挥人才的重大价值。在这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流下,外国语大学要思考如何去抓住时代的机遇,如何去促进人才培养的生态化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探索“融会贯通”式的特色发展理念。面对新文科丰富内涵,外国语大学要思考如何去有机地结合和融合新文科的理念。但同时又不能失去我国外国语大学所具有的特色,需要在个性化和普遍化中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既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又能避开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其三:利用“精甲锐兵”式的现代教育工具。科学信息技术时刻都渗透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之中。脱离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是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的,外国语大学应该分析如何去结合和借助现在社会上的科学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其四:构建“高效反馈”式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如何去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呢?对于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应该要缩短人才评价的延时性。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度,需要我国外国语大学积极思考与探析。

三、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为寻求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我们需要深度分析新文科建设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契合点,从而呈现新文科理念指导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合理性。

(一)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人”的深刻性探析

新文科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新领域,还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包括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都是基于“人”的充分发展,“人”是具有无限可能和潜力的客观存在,就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强调的,人应当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的人。马克思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强调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些论述都关注人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教育之于人的发展,应该关注人的知情意行,而人们的学习应该是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化,但关于人的深刻性的探析,却被所谓科学的心理学和传统的教育学所遗忘。由于人文社科本質上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认识的深刻性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发展高度和内涵深度[4]。而大学的发展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那么,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自然应该要深刻地认识到“人”的本质特征,深化“人”的个性特点,“人”的深刻性并不只是在于培养高精尖,而是在于每个人在兴趣基础之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也是我国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基础条件。

(二)人才培养的核心立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以德为先的教育现代化理念,即只有搞清楚了为什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才能知道怎么去培养人。而在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因此在人格的塑造、道德的提升以及人生境界的提高方面,文科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4]。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也积极地进行了“立德树人”的探索。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多语种+卓越外语人才”的培养体系,而该体系中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5]。外国语人才是国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人才储备,外国语人才培养应该要面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我国的文化特色,建立我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属于我国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此来增强我国的“话语权”,同时也在培养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国际视野。

(三)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复合型的实践性人才

只有经过融合性课程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才有创新和实践能力,才是符合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新文科的建设主要就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性研究,让学生拥有通晓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这就使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够有处理的思维能力,以克服以前“只专不博”的人才缺陷[6]。因此,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是在四年的本科外语教学中,要使学生既熟悉掌握一门外国语的综合技能,又要掌握和学习另一门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7]。而外国语大学培养的人才十分强调外语的交流、高级翻译等考验临场反应能力、语言的综合组织能力,有着十分强的实践特性,因此关于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的复合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的辅助手段:互联网+教育

数字和信息化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关于“新”的诠释其中一方面就是侧重于教育方式的变化和改革。注重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进而全方位、宽领域地构建数字化时代人文社科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外国语大学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近两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慕课的主要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国际人才培养、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必须要借助互联网这个途径,以辅助我国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信息化、科学性,从而更加合理、高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

从上述四个角度探析可以得知,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高度契合。我们应该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结合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自身需求,进一步来构建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模式,从而破解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内生困境,顺应国内乃至世界发展的潮流。

四、外国语大学人才模式的转变

迫于我国外国语大学内生发展的需要和外界环境的推动,需要在新文科的理念指导之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以“立德树人”为发展要求下,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运用跨学科的融合课程理念,借助科学技术的辅助工具,通过学校和社会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在国际交流环境里来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构建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因此,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建立模型以探析说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求——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那么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进而培养有中国特色外语外事人才。

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存在着过度西化的严重错误倾向[4]。我们要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化甚至是表达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要丢掉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若从理论方法到思维表达都是西方的,对西方的学习和文化依赖性过强,人才培养的立场就需要我们深思了。“立德树人”的观念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根本性回答,因此外语人才需要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5]。2019年12月4号至6号,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中关于外语特色思政育人的重要人才培养路径[9]。为此,我国外国语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首先,根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其次,关于思政课程的编制可以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国家思政课程的研究继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程;最后,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外国语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课上教学、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等环节。真正做到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外国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导向——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为解决社会问题培养人才。新文科发展性的特征表明其学科建设背景也正是基于社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和发展的新的需求。因此,我国外国语人才培养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构建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匹配性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的建设,而这样一条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路,既需要外语能力极强的专门人才,也需要“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复合型、综合性、融合性的创新型人才[10]。另外,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人才培养过剩,就业竞争压力大。2012 年的外语毕业生需求报告就已经显示普通外语人才已经过剩,基本找不到好工作[11],其人才发展的瓶颈已经凸显。

因此,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应该围绕社会需求,改变“学理—知识—考核”的单线模式,实现“需求—学习—应用”的整体转换[12]。首先,应该积极地深入市场调研,关注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作参考依据。其次,应该构建合理的人才發展规划,避免人才过剩或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最后,为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关注市场,即我们应该要构建“市场型人才”。2007年10月,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就积极探索了“市场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市场而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含人才质量评估,对于深入市场工作的学生进行调查反馈,以形成标准化程序,从而总结出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值得学习的经验,以此进一步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融合课程为教育支撑——构建跨学科的融合性课程体系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新文科融合性的突出特征倡导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开发学科新的增长点和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只有构建跨学科的融合性课程体系,才能为知识的创新和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与兴趣。

目前,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承载了很多的问题,如:专业划分过细、各个学科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而极强的专业性成为优势,同时也成了外国语人才的局限性。因此,若只是专业化的培养,那么就缺少了其他知识和能力的互补,而当下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传统的课程设计不但制约了专业自身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眼光比较狭窄[10]。另外对于课程的融合,我们应该基于客观的事实、理性的观察再进行有限度的融合,不应该强加因果。如果是没有优势互补、逻辑联系的跨学科融合,那么课程将不伦不类,学生也不能将新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为了与时俱进,抓住时代潮流,外国语大学在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必须进行跨学科研究。首先,学校应该整合资源、消除学科壁垒,构建学科之间的逻辑体系及联系。其次,要重视和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和地位,国外就非常重视通识课程与外语专业教育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安排必修课加选修课的弹性学制,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选修课的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完成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拓展视野。最后,跨学科课程体系融合不仅仅在于学科之间的融合,还在于中外融合和古今融合等方面,这也是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这种新的课程范式也必将推动学科领域的拓展。

(四)以信息技术为教学依托——构建信息化课堂相融合的教育实践

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课堂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新文科创新性的特征启发课堂教育教学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和工具,为师生搭建一个高效、便捷、互动的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学里的运用,有利于迅速地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合成技术的创新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综合的能力去接受和学习,只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育方式去教学是无法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人们已不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因此对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来说,应该发展“互联网+教育”,人们有高效迅速学习和吸收新技术的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潜在能力[6]。首先,在师资队伍上,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将国内优质的外语教学人才,甚至是国外的教学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大大弥补了教师资源不足的状况。其次,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多融合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对于外国语大学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让我们听到纯正的外国语言的发音,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与外国的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从而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实践与应用能力。

(五)以开放的环境为质量保障——构建中国立场的国际交流人才互动体系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这是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发展目标[13],同时也是新文科在这个时代发展战略性的重要体现。培养有国际视角的外语人才,就必须构建开放的办学环境。

外语是相当于本国语的其他语言,若只是囿于本国国内环境进行外语教学,则无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及国际视野。而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强大的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及教师素质。首先,外国语大学应该设立对外互动交流机构,由机构推动学校师生进行外国交流的一切事宜。其次,和国外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之时,应该大力推进学历认证以及学分互换制度[14]。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声誉水平,而且能够推动教师的培养,那么,外国语大学教师人才培养就可以坚持“引育结合”的策略。同时在外国优秀教师人才的影响下积极培育本校的外语外事人才。因此,要积极构建外国教师研究中心,以促进教师同世界的联系。建立国际交流人才互动体系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人才培养措施。

(六)以协同育人为培养机制——构建“校社一体”的人才培养双向体系

推进协同创新是外语类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促进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升,是从课堂走向社会,也是从社会向高校反馈的双向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途径。

虽然外国语大学学生在高校內进行了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由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薄弱,因此出现了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转换的断层。实践环节是一个将理论转化为能力、价值的环节,也是一个由学生角色向社会工作者身份转变的适应过程。所以,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彼此隔离的状态。

因此,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必须要进行实践教学。我国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学习融合性课程,也要融入不同的社会机构中去。例如,天津外国语大学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组织联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2]。外国语大学应该积极联合社会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建立人才实践基地,真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学—教—做”发展模式。至于社会层面,应该积极地接纳以多开辟实训基地,多倡导、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重大国际会议或者活动的志愿者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世界瞬息万变,在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迎接挑战,在保持我国的立场之上,保留本国的文化精神,真正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世界精神的国际化特色的、复合型的外语外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怀.“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新形势与新进路——以H市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建设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2).

[2]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

[4]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5]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9(5).

[6]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

[7]吴小平,江山,冯克红.论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及其培养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9).

[8]王军哲.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外语教学,2020(1).

[9]邓世平,王雪梅.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20(2).

[10]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11]邵泽娜.深化“市场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和对策——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2]陈晓鹏,王诤.面向“新文科”建设的设计专业课程改革[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3).

[13]彭龙.如何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大学[J].人民论坛,2017(5).

[14]张坤,韦汉.高校外语跨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才智,2011(24).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湖北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构建入门层、基础层、拓展层、提高层四个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等方面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设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提高了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构建;改革实施

地方院校“应用技术主导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中比较薄弱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是自动化专业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应用技术主导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改革地方院校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自动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影响地方院校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突出的环节。因此,构建地方院校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我院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地方院校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包括有: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块、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验室、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等。在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效果明显。本文结合我校自动化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就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改革实施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一、实践教学现状

(一)现有的实验设备、实验项目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电气学院的实验设备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现在电气学院的实验装置大多是成套实验台或采用实验箱,这些设备均做成封闭的实验装置,这样的实验设备看起来很漂亮,摆起来很整齐,方便管理,方便使用,也很安全,但是,学生做实验时看不到电路或者系统的元器件,有些实验装置的原理图也不清楚,在实验装置上学生看到的还是一个个画好的元件符号,看不到具体元件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生做实验就是按照实验原理图接上导线,检查实验线路(有些是教师检查),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做记录。这样做实验既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没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前的实验,验证性实验项目较多,设计性的实验项目、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教少,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不到培养也得不到提高。改革前实验课时不多,实验项目的设备不足,特别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设备还没有购置,因此实验大多是认识性的实验或者是验证性实验,而主要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根本没有。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验,也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做完了实验也没有思考。既没有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实验的效果无法达到,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没有了兴趣,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师资队伍尚显薄弱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

我们学院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实验教师严重缺编。由于实验教师地位感觉低理论老师一等,部分实验教师提高了学历后就转为理论教师,引进教师又必须是博士,博士无心呆在实验室,使得本来就缺编的实验教师人员更加紧张,所以实验教师只能负责实验室的开门、关门,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做实验。有些实验教师的工程、技术背景欠缺,比较现代一些的实验设备实验老师难以指导实验,所以部分实验课没有开设,就是开设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也很差。

再加上以上实验设备不足、实验经费紧张等诸多问题,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了。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基于以上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结合學院的具体实际,我院从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验室、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对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实施。

(一)构建了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作仔细的梳理和认真的研究,构建了联系紧密的实践环节和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按照实践教学先学习基础理论后实践应用、先培养动手能力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原则,加大实验学时,增加集中实践环节的时间,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四个层次。①入门层。入门层包含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训。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课程,是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培养、训练实验技能的入门的实验课程,是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重要的实验课程。电工电子实训安排在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前进行。主要的电工电子实训项目有家用照明灯的安装,声光控灯等电子产品焊接、安装调试,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机正反转装配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基本训练,学生对电工、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等的初步认识,了解了电子产品、电器设备、仪器仪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电路、控制电器理论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学习电子技术、电器控制类课程打下基础。②基础层。基础层包含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单独开课,是在学习了电路和电子技术理论课程后,完成基础层系列实验,要求学生结合理论,对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实验技能训练。在基础层的实验中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③拓展层。拓展层实验系列包含有:控制技术系列实验、过程控制系统系列实验、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列实验。控制技术系列实验主要有:检测技术课程实验、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实验、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等。过程控制系统系列实验主要有:《自动检测与仪表》、《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综合实训》等主干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基本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列实验完成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EDA实验、DSP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等。拓展层课程设计系列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课程设计、PLC小型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微机控制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等。拓展层中的实验严格要求学生先预习,实验独立完成,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还要求学生对做的实验进行思考有无更好的、其他可行的方案。拓展层是学生实验、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简单控制系统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设计能力、应用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④提高层。提高层主要有毕业设计,自主设计自主研究的设计型、研究型实验项目,科技小制作,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等。主要在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开展,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开发、研究的高层次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协调合作综合素质。

(二)多管齐下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针对我院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实验教师的工程、技术背景欠缺等问题,根据地方高校试点转型的精神和践教学的特点,重新组建、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立起教师系列、工程系列人员并重的实践教师力量;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并将具有博士、硕士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充实实践教师队伍,要求新引进的专业课青年教师到实验室工作半年以上;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任特派员,校企结合,为企业服务,增强工程实践经验;主动聘请企业单位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多管齐下建立了一支骨干教师相对稳定,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实践教师队伍。

(三)校内外相结合的实验室、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电气学院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是省级合格实验室,已有自动控制实验室、新建设了过程控制实验室,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申报建设了市级重点实验室。我校“机电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湖北省级别的教学示范中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场所,是实施机电类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平台。电气学院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和创新能力培养,与东贝集团、新冶钢股份公司、湖北西塞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校外实习基地的关系,学生定期去基地实习。电气学院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建起了“新冶钢一黄石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实训中心”。这些建设好的实验室、省级的机电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冶钢-黄石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对我校全部学生开放,主要用于機电类的学生。在环境良好、实验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的实验室、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工程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建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改革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随着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在逐步进行。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有一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且获奖,多位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电子技术协会获“全国高校甲等A级优秀社团”、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社团”荣誉称号。虽然我们已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目标还差得远,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学习借鉴其他兄弟高校建设的经验,不断进行新的改革和实践,建设好我校的自动化专业,为鄂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输送更好、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祖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3).

[2]徐滤非,胡学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1).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体育系 发布时间:2009-05-20

宿州学院体育系《田径》课程理论试题库

“田径教学训练一体化” 体系 《田径》理论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二、判断题 ------------1

三、选择题 ------------5

四、填空题 ------------9

五、问答题 -----------13 《田径》理论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7

二、判断题 -----------20

三、选择题 -----------21

四、填空题 -----------21

五、问答题 -----------25

田径理论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田径运动 2 、田赛 3 、径赛 4 、实效性 5 、经济性 6 、运动能力 7 、周期性运动 8 、技术质量 9 、内力 10 、外力 11 、步长 12 、步频 13 、后蹬角 14 、重心波动差 15 、补尝作用 16 、腾起角 17 、腾起初速度 18 、出手角度 19 、超越器械 20 、工作距离 21 、地斜角 22 、冲击角 23 、最后用力 24 、身体训练 25 、一般身体训练 26 、专项身体训练 27 、训练程 28 、心理训练 29 、恢复训练 30 、内外突沿 31 、计算线 32 、 直、曲段分界线 33 、切入差 34 、起跑线前伸数 35 、赛次 36 、轮次 37 、附加赛 38 、免跳 39 、“极点”现象 40 、“腾空步” 41 、支撑时期 42 、腾空时期 43 、后摆阶段 44 、前摆阶段 45 、着地阶段 46 、后阶段段 47 、周期48 、“退让” 49 、纵轴 50 、中心点 51 、轨迹角 52 、倾斜角 53 、直段 54 、直道55 、跑道宽 56 、分道宽 57 、分道线 58 、背越式跳高 59 、俯卧式跳高 60 、三级跳远 61 、撑杆跳高 62 、适量性身体锻炼原则 63 、正弦丈量法 64 、余弦丈量法 . 65 、讲解法 66 、示范法 67 、完整练习法 68 、分解练习法 69 、游戏法和比赛法 70 、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 71 、间歇跑 72 、直接指示法 73 、诱导法 74 、身体锻炼 75 、田径运动锻炼 76 、推铅球

二、判断题

1 、田径运动是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的竞赛项目。( ) 2 、田径比赛是奥运会奖牌最多的项目。( ) 3 、男子成年组的铅球重量为 7.27 公斤。( ) 4 、用时间计算成绩的项目称为径赛。( ) 5 、用远度计算成绩的项目称为田赛。( ) 6 、竞走是一项单脚支撑与腾空相交替的周期性运动。( ) 7 、竞走时身体重心的最高点是在单脚支撑阶段。( ) 8 、跑时,着地缓冲动作一般不能为人体移动提供动力。( ) 9 、跑时,重力既是阻力是动力。( )

10 、跑时,摩擦力虽是阻力,但可使人体间接地获得运动的动力。 11 、跑时,脚着地时的前撑冲力,对人体向前运动起动力作用。( ) 12 、人体起跳时的腾起角与起跳角是相同的。( )

13 、因为起跳是改变人体运动的方向的动作,所以它是跳跃中的主要技术动作。( ) 14 、起跳时的放脚动作,应为制动式着地。( )

15 、起跳时,摆动腿及两臂快速的摆所产生的动量,向下传递到支撑点,从而增大对地面的作用力,提高起跳效果。( )

16 、人体起跳腾空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其身体重心运动轨迹是可以改变的。( ) 17 、投掷项目助跑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在器械出手前获得一个良好的姿势。( ) 18 、投掷中的超越器械是由于上体主动后仰而形成的。( )

19 、在旋转投掷中,当角速度一定时,旋转半径越长,其线速度越大。( ) 20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顺风时投掷角度应加大,逆风时投掷角度应减少。( ) 21 、在运用完整法进行教学时,要多做专门辅助性练习。( )

22 、田径运动训练是在田径运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训练中仍有教学因素。( ) 23 、运动训练的内容,通常指的是身体训练。( )

24 、田径运动的优异成绩,是通过系统的、不间断的多年训练获得的。( ) 25 、发展爆发力,可多采用一些小重量,多次数的力量练习方法。( ) 26 、长跑训练一般不进行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练习。( ) 27 、径赛分组时,同一单位运动员应尽量排在同一组里。( )

28 、全能运动的 110 米 栏项目的比赛分组时,每组以三个人为宜。( ) 29 、不同组别的同一径赛项目比赛,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不要衔接进行。( ) 30 、编排竞赛秩序时,要把决赛项目和比较精彩的项目安排在最后集中进行。( ) 31 、总裁判长,可根据规则精神解决比赛中发生的一切问题。( ) 32 、总裁判长认为有必要时可以修改规则。( )

33 、径赛项目检录时,凡点名不到者应取消其比赛资格。( ) 34 、径赛运动员犯规时,检查长有权取消其比赛资格。( )

35 、各项接力比赛是否在接力区内完成传接棒,应以接力棒的位置为准。( )

36 、运动员完成传棒后退出跑道时,阻碍了邻道运动员的跑进,但裁判员认为是无意的,可以不作任何处理。( )

37 、在跨栏比赛中,运动员无意用手推栏架,应判为犯规。( ) 38 、运动员如跑出自己左侧分道线,均应取消其比赛资格。( ) 39 、发令员对几名运动员同时抢跑时,应分别提出警告。( )

40 、计时员见烟开表,至运动员躯干任何部分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瞬间停表。( ) 41 、终点裁判员与计时员的判定不一致时,终点裁判应服从计时裁判。( ) 42 、跳远运动员单脚落入沙坑,其成绩有效。( )

43 、跳高运动员请求免跳后,该运动员又要求恢复试跳,裁判员应允许。( )

44 、某跳高运动员试跳时触及横竿,当迅速离开垫子后,横杆落下,裁判员应判试跳成功。( ) 45 、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且使撑杆插入穴斗,但两脚未离地面,裁判员也应判其试跳失败。( ) 46 、铅球比赛中,器械落地后,只要身体完全平衡,可以从圈的前半部走出。( ) 47 、标枪出手后,在空中折断,应判为一次试掷失败。( ) 48 、全能投掷项目,所有运动员均有六次试掷机会。( ) 49 、田赛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可以接受教练员的指导。( ) 50 、所有投掷项目,场地的落地区均为 40 角。( )

51 、半圆式田径场,只要分道宽和道数一样,其起跑前伸数一样。( ) 52 、标准半圆式田径场内突沿的周长为 400 米 。( ) 53 、半圆式田径场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直道长。( )

54 、国际上标准半圆式田径场的半径除 36 米 外,还有 36.5 米 、 37.898 米 。( ) 55 、 100 米 和 200 米 跑,起跑器的安装方法是一样的。( ) 56 、加速跑时,要求步幅大、步频快、重心低。( ) 57 、途中跑时,要求上体前倾大,步幅小、步频快。( ) 58 、跑时摆动腿应为全脚掌着地。( )

59 、跑时两臂摆动动作,肘关节角度始终没有变化。( ) 60 、弯道跑时人体向圆心方向倾斜是为了克服离心力的作用。( )

61 、在短跑技术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强调自然放松、有弹性的大步幅跑的技术。( ) 62 、“下压式”传接棒技术的优点是“接棒人能握住棒的一端,便于下一次传接。( ) 63 、“上跳式”传接棒技术特点是:动作自然,传接棒时都能握住棒的一端,便于快跑。( ) 64 、当前中长跑技术正向着适当步长,高频率跑法的趋势发展。( ) 65 、为快速攻栏,摆动腿可以伸直膝关节做攻栏动作。( ) 66 、过栏时起跨腿膝关节应大幅度屈膝外展。( ) 67 、弯道跨栏跑时,最好用左腿起跨。( )

68 、为获得下栏后第一步的步长,摆动腿下栏着地后,起跨腿仍应保持较高的位置。( )

69 、跳高起跳时,摆动腿的迅速向上摆动,不仅增大了起跳蹬伸的反作用力,而且提高了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 )

70 、背越式跳高,有利于自然地降低身体重心和快速地起跳。( ) 71 、俯卧式跳高起跳速度慢,但起跳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较大。( ) 72 、俯卧式跳高的杆上翻转动作是靠扭腰动作而获得的。( )

73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至起跳结束时身体形成背对横杆,其间身体是沿纵轴转的。( ) 74 、背越式跳高起跳时放脚位置应与横杆平行。( )

75 、背越式跳高,在上体越过横杆时,做“仰头”动作能使背弓做得更充分。( ) 76 、跳远起跳时的着地动作,应以全脚掌积极着地。( )

77 、跳远助跑步点不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加速不均匀,节奏和步长不稳。( ) 78 、三级跳远第一跳的换步动作,做的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第二跳的远度。( ) 79 、三级跳远的三跳节奏不好,主要是第一跳过高或过远造成的。( ) 80 、撑杆跳高的举竿动作应在助跑最后一步开始进行。( ) 81 、推铅球滑步时,摆动腿(左腿)应积极向低趾板方向摆动。( ) 82 、滑步结束时,铅球投影点应远离右脚支撑点( )

83 、在推铅球滑步过程中,右腿蹬地后快速收小腿和左腿摆动后的积极下压是完成“超越器械”动作的关键。( )

84 、掷标枪时做“交叉步”是为了取得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 ) 85 、掷标枪最后用力的一步,左腿前迈时,大腿不宜抬得过高。( ) 86 、掷标枪的“满弓”动作,是由投掷臂的主动动作形成的。( )

87 、旋转掷铁饼的下肢动作过程是双腿支撑——单脚支撑——腾空——单脚支撑——双脚支撑。( ) 88 、在中学田径教学中“循环练习”法是一种可以采用和推广的教学手段。( ) 89 、游戏比赛教学法,虽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但不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 90 、把用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赛项目称之为径赛 ( ) 91 、把用高度或远度计算成绩的竞赛项目称之为田赛 ( ) 92 、田径运动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功能 ( ) 93 、我国女子运动员郑凤荣在 1966 年曾以 1.77 米 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 ( ) 94 、评定田径运动技术时身体素质这个环节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 ) 95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人们从事田径运动的理论依据 ( ) 96 、人体的身高也是决定跳跃项目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 ) 97 、在投掷器械时 , 空气阻力对长投项目影响很大 , 对短投项目影响不大 ( ) 98 、中学体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快乐 ,” 三基 ” 不是太重要 ( ) 99 、通常把终点线处设置为第四直曲段分界线 ( ) 100 、栏间跑主要就是速度 , 栏间节奏并不重要 ( ) 101 、跳远落地过程中触及沙坑以外的地面 , 沙坑外触点较沙坑内最近触点离起跳点近, 既为犯规( )

102 、接力跑比赛时应由检查员准备接力棒。( )

三、选择题

1 、田径运动的分类是_______ 。 A 、竞走、跑、跳、投及全能项目。 B 、跑、跳、投、全能项目 C 、竞走、跑、跳、投

2 、合理的竞走技术应使身体重心轨迹呈_______ 形状。 A 、曲线 B 、直线 C 、接近直线

3 、人体跑时,推动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 。 A 、重心 B 、支撑反作用力 C 、摩擦力 4 、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 。 A 、速度 B 、爆发力 C 、步频和步长

5 、根据公式: 可以看出:在腾起初速 Vo 一定时,腾起角 a 越接近 90 o ,其身体重心腾空的高度值_______ 。

A 、越小 B 、不变 C 、越大

6 、人体腾空后,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身体重心运动的轨迹 _______。 A 、不能改变 B 、可以改变 C 、随意改变

7 、在跳跃项目中,起跳脚着板时,应以_______ 先触地。 A 、脚前掌 B 、全脚掌 C 、脚跟

8 、在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和时间与出手初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 。 A 、增加工作距离,缩短用力时间,能增大出手初速度 B 、缩短工作距离,用力时间不变,也能增大出手初速度 C 、工作距离不变,增加用力时间,也能增大出手初速度。 9 、投掷项目的用力顺序是_______ 。

A 、自上而下 B 、自下而上 C 、由中间的两端

10 、技术教学时,对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是 _______。 A 、鼓励、启发、提高信心 B 、加强练习,提高身体素质 C 、通过示范,进一步讲清动作要领

11 、对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安排,一般是_______ 。

A 、加大运动量 B 、减小运动量提高强度 C 、减小运动量和强度 12 、发展速度主要是指_______ 。 A 、动作速度 B 、反应速度 C 、位移速度

13 、在编排比赛程序时,应首先安排_______ 项目。 A 、田赛 B 、径赛 C 、全能

14 、按名次录取分组时,应把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分编在_______ 。 A 、一组里 B 、各组里 C 、任意一组里

15 、长距离跑的计圈工作应由_______ 直接负责。 A 、径赛裁判长 B 、终点裁判长 C 、计时裁判长

16 、计时小组三块表计取的成绩各不相同时,应以_______ 成绩为准。 A 、平均 B 、较差 C 、中间

17 、径赛项目比赛, _______有权取消犯规运动员的比赛资格。 A 、检查长 B 、检查员 C 、径赛裁判长

18 、跳高比赛丈量高度时,应由地面垂直丈量至横杆_______ 最低处。 A 、上沿 B 、下沿 C 、中间

19 、田赛各项比赛的检录工作应由_______ 完成。 A 、田赛各裁判组记录员 B 、径赛检录员 C 、田赛裁判长 20 、标枪比赛时,每次掷出的标枪应由_______ 起掷处。 A 、裁判员扔回 B 、运动员自取 C 、裁判员送回

21 、规则规定铅球运动员使用镁粉的部位仅限于_______ 。 A 、双手 B 、双手和脚 C 、投掷圈内地面 22 、全能裁判员在_______ 领导下进行裁判工作。 A 、全能裁判长 B 、田赛裁判长 C 、径赛裁判长 23 、与计算起跑前伸数有关的因素有_______ 。

A 、内突沿半径大小 B 、分道数、分道宽 C 、弯道数、弯道长 24 、规则规定,径赛跑道的分道宽为_______ 。

A 、 1.12 米 或 1.15 米 B 、 1.22 米 或 1.25 米 C 、 1.21 米 或 1.23 米 。 25 、丈量径赛项目距离的方法是_______ 。 A 、从起点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后沿 B 、从起点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前沿 C 、从起点线的前沿,量至终点线的前沿 26 、短跑途中跑的上体动作应该是_______ 。 A 、稍前倾 B 、较大前倾 C 、正直

27 、短跑的脚掌着地动作应用_______ 落地。 A 、全脚掌 B 、脚跟 C 、脚前掌

28 、短跑技术教学应把 放在主要地位_______。 A 、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B 、直道途中跑 C 、弯道跑和终点跑

29 、 110 米 栏,起跑至跨第一栏跑八步时,应把 _______放在前起跑器上。 A 、摆动腿 B 、起跨腿 C 、任意一腿

30 、女子 100 米 ,栏间跑三步,其三步的比例为_______ 。 A 、中、小、大 B 、小、中、大 C 、小、大、中 31 、摆动腿下栏着地时,只有 _______关节可以缓冲。 A 、髋关节 B 、膝关节 C 、踝关节 32 、传接棒时最适宜的位置是_______ 处。 A 、离接力区前沿 4 - 5 米 B 、在接力区中线

C 、离接力区后沿 4 - 5 米

33 、传棒人向接棒人发出“接”的信号时,应在距接棒人_______ 处。 A 、约 1.5 米 处 B 、约 2 米 C 、约 2.5 米

34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点,距离横杆垂直面的距离为_______ 厘米。 A 、 50 - 60 B 、 60 - 80 C 、 60 - 100 35 、俯卧式跳高起跳时,身体重心应 _______。

A 、垂直向上 B 、向横杆方向倾斜 C 、向助跑反方向倾斜 36 、跳远起跳时的腾起角一般为_______ 。 A 、 18 o -24 o B 、 45 o C 、 70 o - 76 o 37 、挺身式跳远空中动作教学时,应以掌握 动作为主_______。 A 、头和躯干 B 、上肢 C 、下肢

38 、撑杆跳高左脚起跳时,双手握竿的位置是_______ 。 A 、左手在上 B 、右手在上 C 、双手齐平

39 、撑竿跳高,用金属竿试跳举竿时,握在下方的手向上滑动至上方手_______ 厘米处。 A 、 5 - 10 B 、 10 - 20 C 、 15 - 20 40 、推铅球滑步结束时,右脚落在圈的中心附近与投掷方向的构成角度约为_______ 。 A 、 45 o B 、 60 o C 、 90 o 41 、推铅球滑步结束时,两脚着地的顺序是 _______。 A 、先右后左 B 、先左后右 C 、两脚同时

42 、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在完成推动作过程时,躯干应做_______ 动作。 A 、挺胸 B 、制动 C 、前倾

43 、背向滑步推铅球比侧向滑步推铅球在技术上的优越性是_______ 。 A 、提高了予先速度,便于发挥力量 B 、提高了出手速度

C 、加长了球在出手前的运行距离

44 、掷标枪时,应在投掷步的_______ 就开始做引枪动作。 A 、第一步 B 、第二步 C 、第三步

45 、投掷步完成引枪后,应使枪尖靠近_______ 处。 A 、头顶 B 、右眉 C 、下腭

46 、掷标枪最后用力动作,应在_______ 时开始。 A 、右脚刚着地 B 、左脚着地后 C 、左脚即将着地 47 、掷铁饼最后用力时,左脚的落地点为_______ 。 A 、在投掷方向的左侧 15 - 20 厘米处 B 、与投掷方向一致

C 、在投掷方向的右侧 10 - 20 厘米 48 、掷铁饼旋转的第一圈的核心是_______ 。 A 、速度快 B 、大幅度 C 、平稳

49 、奥运会(夏季)每隔_______ 年举行一次。 A 、三年 B 、四年 C 、五年 50 、蹲踞式跳远腾空后容易产生前旋,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 。 A 、摆动腿的大腿抬的不高

B 、下肢靠近身体重心,旋转半径较短 C 、摆动动作没有做“突停”

51 、跑、跳、投教材在中学各类体育教材中所占的比重_______ 。 A 、最大 B 、最小 C 、一般

52 、通过走跑的交替练习、定时跑、越野跑等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的_______ 。 A 、一般耐力 B 、专项耐心 C 、速度耐力

53 、在初中的跳高技术教学中,应先教_______ 技术。 A 、起跳 B 、助跑起跳 C 、过杆落地 54 、决定投掷项目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是 ____ A 、出手角度 B 、出手初速度 C 、用力时间 55 、步长是指 --------------________ A 、后蹬距离 B 、腾空距离 C 、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 56 、跳跃技术的关键部分是 ______ A 、助跑阶段 B 、起跳阶段 C 、助跑和起跳阶段 57 、在逆风情况下投掷标枪时,出手角和倾斜角应 _______ A 、出手角大些,倾斜角大些 B 、出手角小些,倾斜角大些 C 、出手角小些,倾斜角小些

58 、运动员在径赛项目比赛中犯规,有权决定取消其比赛资格的是 _______ A 、径赛裁判长 B 、总裁判长 C 、检查主裁判

四、填空题

1、第十一届亚运会于 ______ 年在 ______ 举行。

2 、公元前 ______ 年在 ______ 举行了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3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 ______ 年在 ______ 举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4 、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成立于 ______ 年,随后拟定了国际统一的田径 和 ______ 。 5 、中国运动员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曾先后打破过 ______ 项目的世界记录。 6 、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是 ______ 和 ______ 。

7 、合理的田径运动技术,在动作形式和内容上都必须符合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的基本规律。

8 、走的一个周期包括 ______ 支撑 ______ 支撑。 9 、跑的一个周期包括 ______ 和 ______ 。 10 、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 和 ______ 。

11 、影响后蹬效果的因素有后蹬力量 ______ 、 ______ 后蹬角度和 ______ 。 12 、影响人体跑动的外力主要有重力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13 、根据个人特点,合理调整 ______ 和 ______ 的比例关系是提高跑速的有效途径。 14 、摆臂对跑的动作不仅起 作用,而且还能加强 的效果。

15 、跑的全过程可分为起跑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四个部分。 16 、短跑技术教学的顺序是 ______ 、 ______ 起跑后的加速跑 ______ 和弯道跑。 17 、接力跑传接棒的方法有 ______ 和 ______ 两种。 18 、中长跑一般是跑 ______ 一呼气,跑 ______ 一吸气。

19 、跨栏步技术动作是从 至 为止,它包括 ______ 、 ______ 和下栏着地三个动作阶段。 20 、 110 米 跨栏适宜的起跨蹬地角度约为 ______ 度,跨栏步的长度一般约 ______ 米。 21 、人体腾起的初速度是由 ______ 速度和 ______ 速度合成的。 22 、抛射运动的远度公式是 ______ ;高度公式是 ______ 。

23 、腾起角的大小反映了起跳动作中 ______ 与 ______ 的对比关系。 24 、完整的跳高技术可分为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三部分。 25 、背越式跳高助跑路线,一般前段跑 ______ 、后段跑 ______ 。

26 、用走步丈量法,丈量背越式跳高几步助跑路线时,走的步数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步。 27 、在跳高教学中,要把 ______ 与 ______ 相结合的技术做为主要教学环节。 28 、跳远助跑一般设两个标志,第一标志在 ______ 处,第二标志在 ______ 处。 29 、跳远的空中动作一般有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三种。

30 、三级跳远第一跳是用左脚起跳,其三跳的落地脚分别是 ______ 脚、 ______ 脚和 ______ 脚。 31 、撑竿跳高的起跳点一般在 ______ 的投影点下面。 32 、投掷项目的助跑形式可分为 ______ 和 ______ 两种。 33 、在抛射公式 中, s 为器械飞行距离, Vo 为 ______ ,a 为 ______ , g 为 ______ 。

34 、影响投、掷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空气阻力。

35 、投掷时要求力作用于器械的路程要长,这个路程主要指 ______ 到 ______ 的这一段距离。 36 、投掷项目器械出手的角度分别为:标枪 ______ ,铁饼 ______ ,铅球 ______ ,链球 ______ 。 37 、超越器械是由 ______ 迅速 ______ 运动,使 ______ 轴超越 ______ 轴而形成的。 38 、投掷器械时,手指拨动器械有助于提高 ______ 和 ______ 。 39 、背向滑步推铅球的预备姿势有 ______ 和 ______ 两种。 40 、推铅球技术教学应以 ______ 为重点。

41 、掷标枪最后用力时,应使力量通过 ______ 和 ______ 作用于标枪 上。 42 、投掷步是从 ______ 开始到 ______ 为止。

43 、掷铁饼技术可分为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44 、作用到铁饼上的力应是通过饼的 ,并使铁饼沿 ______ 方向自转。 45 、田径技术教学一般分为 ______ 阶段、 ______ 阶段、 ______ 阶段。 46 、田径教学中典型的直观方法是 ______ 。

47 、投掷项目的教学顺序为:推铅球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48 、田径教学中常用方法有 ______ 法、 ______ 法、 ______ 法和分解法等。

49 、田径运动训练内容有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方面。

50 、田径运动训练是全面发展运动员的 ,提高 ______ 等进行的专门教育过程。 51 、身体素质包括: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52 、间歇训练法是要求在两次练习之间有一个 ______ 的间歇时间。 53 、单周期训练全年分为 ______ 期、 ______ 期和 ______ 期。

54 、规则规定,径赛各项目各赛次之间最少时间间隔为: 200 米 及 200 米 以下各项目 ______ 分钟, 200 米 以上至 1000 米 各项为 ______ 分钟, 1000 米 以上的项目 ______ 。 55 、全能项目各项之间的间隔不少于 ______ 。

56 、编排竞赛日程的方法一般是先 ______ 后 ______ ,先 ______ 后 ______ ,先预赛后决赛。 57 、径赛的距离是从起点线的 ______ 沿至终点线的 ______ 沿。

58 、起跑时,运动员在单项比赛中抢跑 ______ 次,全能比赛中抢跑 ______ 次,即取消比赛资格。 59 、 110 米 跨栏的栏高为 ______ 米,起跑线至第一栏的距离为 ______ 米,栏间距离为 ______ 米,最后一个栏至终点线 ______ 米。

60 、 100 米 跨栏的栏高为 ______ 米,起跑线至第一栏的距离为 ______ 米,栏间距离为 ______ 米,最后一个栏至终点线 ______ 米。 61 、 3000 米 障碍跑全程应越过 ______ 次栏架, ______ 次水池。 62 、分道跑的径赛项目,一般采用按 ______ 计时的方法。

63 、计时员 开表,至运动员 ______ 任何部分,抵达终点线 ______ 垂直面瞬间停表。 64 、终点裁判长在与发令员联系之前,应先与 ______ 和 ______ 取得联系。

65 、单项比赛顺风跑风速超过每秒 ______ ,全能项目超过每秒 ______ ,所破纪录不予承认。 66 、远度项目每人按 ______试跳 ______ 为一个轮次;高度项目以 ______ 为一个轮次。 67 、跳高运动员可在 ______ 一高度上请求免跳。

68 、远度项目成绩相同时,应以 ______ 成绩判定名次,如仍相同则应以 ______ 成绩判定名次,余以类推。

69 、铅球比赛中,器械必须 ______ 落在角度线以内,试掷方为有效。

70 、丈量成绩时,铅球以 ______ 厘米,铁饼和链球以 ______ 厘米,标枪以 ______ 厘米,为最小单。 71 、田赛项目破纪录时,必须经 ______ 复查核实后方能承认。 72 、全能比赛,如有一项弃权则 ______ 总成绩。

73 、团体总分相同时,应以 ______ 多者名次列前,如仍相同则以 ______ 多者名次列前,余以类推。 74 、径赛跑道的分道线宽为 ______ 厘米,分道线计算在 ______ 跑道的宽度以内。

75 、铅球、铁饼投掷圈外两侧延长线的长为 ______ 厘米,线宽 ______ 厘米,线的 ______ 应通过园心,并与落地区中心线垂直。

76 、跑道内、外突沿的高度为 ______ 厘米,其宽度都 ______ 跑道宽度之内。 77 、弯道上各道的起跑线、接力区线等,应使它们的 ______ 线,通过弯道的 。 78 、标枪场地落地区两侧的限制线宽应为 ______ 厘米,该线 在 29 o 角之内。

79 、规则规定,第一条分道计算线应距离跑道内突沿的外沿 ______ 厘米,第二条以外的分道的计算线应距内侧分道线外沿 ______ 厘米。

80 、铅球投掷圈直径 ______ 米。铁饼投掷圈内沿直径 ______ 米。

81 、中学田径教学中,跑的教材包括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内容。 82 、中学田径教材中,跳跃教材包括 ______ 和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内容。 83 、中学田径教材中,投掷教材包括 ______ 和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等内容。 84 、田径教学中的三基是 ______ 、基本技术和 _______ 。

85 、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 ______ 在 1970 年以 _______ 米的成绩创造了世界记录。

86 、成人女子七项全能比赛顺序是 : 第一天 100 米 栏、 ______ 、推铅球、 _______ 第二天跳远、 _______ 、 800 米 。

87 、 1896 年法国教育家 ______ 倡议召开以田径运动竞赛为主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88 、接力跑的接力区为 _______ 米 , 预跑区为 _______ 米。 89 、步长是由 ________ 、 _________ 和着地缓冲距离三部分组成。 90 、仲裁委员会一般由 _______ 或 ________ 、 ________ 人组成。 91 、径赛的赛次通常叫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

92 、铅球抵趾板内沿为 _______ 厘米 , 宽为 _______ 厘米 , 高为 ________ 厘米。

93 、成年男子组铅球承认记录的重量 _____ 千克 , 成年女子组铅球承认记录的重量 _____ 千克。 94 、起跑线前伸数与跑道分道的宽度由关系 , 分道越宽 , 前伸数 ______ 。

95 、掷标枪助跑道宽 ______ 米 , 起掷弧半径 ______ 米 , 有效落地区为约 _______ 角的扇形面。 96 、跳远、三级跳远的沙坑 , 宽至少 _______ 米 , 长一般 _______ 米。 97 、竞走是 _____ 支撑和 _______ 支撑交替进行的周期性运动。 98 、常见的安装起跑器的方法有 ______ 式和 _______ 式。 99 、中跑一般是从 ________ 米至 ________ 米之间距离的跑。

100 、提高栏间跑的速度主要是通过 ________ 和改进 ______ 来实现的。 101 、田径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 部分和 部分。 102 、跑是人体 位移的一种基本 形式。

103 、跳跃运动的腾起角,是由 与 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104 、投掷器械时 , 最后用力将力量集中到器械上,铅球是通过 ______ ,标枪是通过 _____ 。 105 、常用的纠正错误动作方法有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五种。 106 、当两只秒表所计时间不同时 , 应以较 ______ 的时间为准。

107 、听到“预备”口令后,运动员的 ______ 仍须与地面接触, 不得离开起跑器。 108 、跳高比赛中,运动员必须用 ______ 脚起跳。

109 、标枪成绩的测量是从枪尖的______ 触地点取 ______ 量至投掷弧______ 沿,测量应通过投掷弧的 。

五、问答题

1 、田径运动有何特点? 2 、开展田径运动有何意义?

3 、何为运动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两者有何联系? 4 、跑的周期是如何划分的?一个周期中包括哪几个阶段? 5 、重力对人体跑速有何影响? 6 、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跑速有何影响?

7 、蹬摆结合技术对跑(途中跑)的意义是什么? 8 、影响后蹬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 、决定人体跳跃高度和远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 、各项跳跃运动均可分成哪几个紧密相连的运动阶段? 11 、简述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2 、跳跃运动助跑的任务是什么?要求如何? 13 、决定投掷远度的因素有哪些? 14 、影响投掷出手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15 、简述投掷中超越器械的重要意义?如何完成超越器械动作? 16 、在投掷技术中,对最后用力运用有哪些要求?

17 、投掷运动最后用力过程中,要求左脚主动快落的意义是什么? 18 、在田径教学中,如何贯彻直观性原则? 19 、简述田径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20 、田径教学中,预防产生错误动作的方法有哪些? 21 、在田径教学中,纠正错误动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22 、田径技术课产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 、身体训练的意义和要求是什么? 24 、田径运动如何进行战术训练?

25 、为什么要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任务是什么? 26 、准备期的训练任务是什么?有何特点? 27 、竞赛期的训练任务是什么?有何特点? 28 、周训练计划任务包括哪些内容? 29 、田径竞赛规程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0 、编排记录公告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1 、检录组的任务是什么?

32 、起跑时遇到哪些情况应判为犯规? 33 、终点裁判员怎样才能准确的判定名次? 34 、长距离比赛采用人盯人的记圈方法是怎样进行的? 35 、计时组的工作步骤是什么? 36 、检查组的工作要点是什么?

37 、接力项目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犯规? 38 、跳部裁判组的工作要点是什么? 39 、高度项目,成绩相等时怎样判定名次? 40 、跳远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犯规? 41 、跳跃项目应如何丈量成绩?

42 、投掷裁判组一般几名裁判员?其分工如何? 43 、投掷项目应如何丈量成绩? 44 、铅球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犯规? 45 、简述 5000 米 起点线的画法? 46 、简述标枪场地的画法?

47 、简述就地设计半圆式田径的方法和步骤?

48 、丈量田径场跑道的基准点一般有几个?分别设在何处?有何作用?

49 、在内突沿半径为 36 米 的标准 400 米 田径场上进行 200 米 比赛,求第四道的起跑前伸数是多少?

50 、在内突沿半径为 36 米 的标准 400 米 田径场上进行 800 米 比赛,求第三道的切入差是多少? 51 、通过初步计算,空地的半径 26 米 ,一直段长 71.36 米 ,可设计一个周长为多少米实用半圆式田径场?

52 、简述设计不标准半圆式田径场的步骤和方法?

53 、有一接棒运动员在接力区后 10 米 预跑线起跑,到接力区末端 27 米 处传接棒,传接棒时两运动员相距 1.5 米 ,传棒运动员最后 30 米 的平均速度为 9 米 /秒,接棒运动员从起跑点 27 米 处所需时间为 3.5 秒,求接棒运动员的预跑距离是多少? 54 、起跑后加速跑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55 、简述直道途中跑的教学方法?

56 、简述短跑“坐着跑”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57 、如何克服中长跑的“极点”现象? 58 、合理的过栏技术应符合哪些要求?

59 、 100 米 跨栏跑正确的起跨技术的标志是什么? 60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有什么意义?

61 、简述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62 、背越式跳高形成“坐着过杆”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63 、跳远助跑最后几步的要求是什么? 64 、简述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

65 、跳远助跑步点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6 、简述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滑步技术?

67 、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68 、铅球教学中产生“滑步距离过短”的原因是什么?其纠正方法如何? 69 、简述掷标枪最后用力时,怎样才能形成“满弓”动作?

70 、试分析掷标枪时“超越器械”不充分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71 、田径运动的两种不同属性区别有哪些 ? 72 、田径运动的基础功能 73 、起跑后加速跑的任务 74 、短跑摆腿动作的作用和要求

75 、不同跳跃项目对起跳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76 、中学 田径运动成绩考核评价应考虑哪些内容? 77 、中学田径运动教学时,如可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 78 、中学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为什么要以完整练习法为主 ? 79 、简述田赛远度项目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80 、简述全能项目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81 、简述团体总分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82 、接力跑项目的比赛哪些属于犯规情况 83 、如何处理田径比赛中的受阻问题? 84 、编排竞赛日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85 、 试述现代中长跑训练的主要特点 86 、试述对起跨攻栏技术的要求

一、名词解释

1 、是田赛和径赛的合称。是比高度、比远度、比速度的项目。 2 、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 3 、用远度和高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叫田赛。

4 、运动技术的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发挥人体的最大能力,从而产生最大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5 、运动技术的经济性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使用人体的能量。

6 、指的是人们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表现的本领。

7 、它是人体的运动的一种形式,是指多次循环或重复做某一相同的动作,每循环或重复一次为一个周期。

8 、指的是所完成的动作接近技术的好坏的程度。

9 、人体的内力指的是人体运动时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力。 10 、外力是指人体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外界物体对人体作用的力。 11 、是指跑时两脚着地点间的距离。 12 、是单位时间内两腿交换的次数。

13 、后蹬腿的力点与身体重心的连线和地面之间构成的夹角叫后蹬角。

14 、在走、跑过程中,身体重心轨迹有上下、左右的波动,其上下波动的差数称重心波动差。 15 、人体做空中动作时,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身体其它一些环节所做的一些相应的补偿动作,这种补充动作所起的作用称为补偿作用。

16 、是指人体起跳时,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17 、是指人体起跳时,身体腾起离地瞬间的速度。 18 、投掷器械出手后飞行的方向线与同侧水平面的夹角。

19 、在投掷运动最后用力前,人体支撑点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到器械的前面,使器械远远地落在后面的身体姿势。

20 、最后用力时器械所处的位置到出手点之间的距离叫工作距离。

21 、投掷运动中,器械出手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称地斜角。

《田径》试题答案 22 、是指器械的纵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23 、是指在投掷运动技术中,当助跑(包括滑步和旋转)结束后,按由下肢到上肢的正确用力顺序,通过投掷臂和手的动作,以最大的作用力和最快的速度将器械抛射出去这一动作过程。 24 、是指发展力量、耐久力、速度素质以及灵敏、协调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25 、也称全面身体训练,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对于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有重要作用的身体训练。

26 、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训练叫专项身体训练。 27 、指的是运动员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的影响下发生适应性变化的程度。

28 、是指提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承受力的练习。

29 、在训练过程中和训练比赛结束时消除身体疲劳的练习叫恢复训练。 30 、是指跑道的内外边的突起边沿。

31 、用来计算各条分道周长的线叫计算线。也就是运动员实际跑的线。

32 、将跑道的直段和曲段分开,并且与纵轴线垂直相交于园心的两条线称直、曲段分界线。 33 、在部分分道跑的径赛项目中,当跑过规定的弯道路程之后,第一分道以外的各分道运动员在往里道切入时多跑的路程叫切入差。

34 、为使运动员在分道比赛中跑的路程相等必须把第一分道以外的各分道多跑的路程从第一分道起点处向前伸出去,各分道前伸的长度就叫该分道的起跑线前伸数。

35 、径赛项目的“赛次”是指预赛、次赛、复赛和决赛。即竞赛过程的顺序,也是径赛项目比赛阶段。 36 、是就田赛项目而言,高度项目以一个高度为一轮次,一个高度有三次试跳机会;远度项目,以所有运动员按顺序试跳或试掷完一次为一轮次。

37 、在径赛的各赛次中,按成绩录取最后名次时,有两名或两名以上成绩相等,对下一赛次人数有影响,总裁判长指定成绩相等者重新比赛,这种比赛通常称为附加赛。

38 、在高度项目比赛时,运动员在某一轮次或该轮次的某次试跳机会中申请不跳为免跳,运动员申请“免跳”后可参加下一轮次比赛。

39 、跑时,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所以跑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胸闷吸吸困难,跑速降低而难于继续坚持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即通常所说的“极点状态”。

40 、跳远腾空时,保持蹬离地面瞬间的身体姿势。即腾空初期,身体保持“跨步”姿势。 41 、指从脚着地起至脚离地止。 42 、指从脚离地起至另一脚着地止。

43 、指自后蹬脚离开地面起至膝摆到髋臼垂直下方止。 44 、指自膝和髋臼成垂直起摆至脚着地止。

45 、指自脚着地(成本撑)到身体重心与地面成垂直止。 46 、指自脚和身体重心成垂直到后蹬离地止。 47 、是指从一个姿势开始又回到这个姿势的循环动作。

48 、是指脚着地后为了减少阻力,所做的屈膝、屈踝等相对的放松缓冲。

49 、 也叫中线,它把田径场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在绘图和修建场地时必须以这条线为基线。 50 、是指线的中点,即场地的中心。

51 、指投掷物飞行的轨迹与地面形成的角度。 52 、是指投掷物与地面成的角度。

53 、指的是连结两个弯道的那部分直道,一个直段长等于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 54 、是指完整的直跑道,半圆式田径场有两个直道,供直道比赛项目使用。 55 、是内突沿的外缘与外突沿的内缘之间的宽度,也称跑道总宽。 56 、两条分道线之间一个跑道的宽度。 57 、两条相邻跑道的分界线宽 5 厘米。

58 、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叫背越式跳高。 59 、人体通过助跑、起跳后在杆上成俯卧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叫俯卧式跳高。

60 、是在助跑以后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跳跃的一项运动,其中第一跳为单足跳、第二跳为跨步跳、第三跳用双脚落入沙坑内。

61 、撑杆跳高是通过持竿助跑获得动能,然后借助撑竿将动能转换为撑杆的弹性势能和重力势力,把人体送上高空腾起过杆、落地的一项运动。

62 、适量性身体锻炼原则 , 就是身体锻炼要有适宜生理负荷的原则 . 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 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对增强体质要起良好的作用。

63 、正弦丈量法也叫直弦丈量法 . 它是一种已知弧长 , 然后用正弦定理计算其弦长 , 再以弦量弧进行丈量弯道上长度的方法。

64 、余弦丈量法是根据任意三角形中 , 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 , 应用余弦定理计算角的对边长度来丈量弯道上长度的方法。

65 、讲解法是指教师用语言来表达田径运动技术动作 , 与示范法结合 , 可帮助学生建立某一田径运动项目的正确技术概念以及教师用语言来表达动作的方法、要领 , 指导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练习。 66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的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范例 , 与讲解法结合 ,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 了解动作的方法、要领 , 以指导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练习。 67 、完整练习法是把田径运动技术的全过程 , 以完整的形式进行练习。

68 、分解练习法是把完整的田径运动技术过程 , 分解为几个部分 , 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进行练习 , 最后再把各部分动作联系、完整起来。

69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

70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指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 , 针对学生可能或已经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 , 采取有效的措施 , 防止错误动作产生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71 、间歇跑是由跑的距离、速度、次数间歇时间、间歇方式等五个因素组成的一种发展专项耐力的方法。 72 、直接指示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动作 , 在学生进行练习错误动作产生之前 , 向学生发出语言提示和信号 , 引起学生的注意 , 从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73 、诱导法是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 , 采用诱导性练习、模仿性练习或专门性练习 , 使学生体会正确动作的肌肉感觉和提高相应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能力 , 从而纠正错误动作。 74 、身体锻炼是指用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

75 、田径运动锻炼是指用田径运动项目作为手段 , 进行身体锻炼 , 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目的的过程。

76 、推铅球是单手持球置于锁骨窝处 , 站立在投掷圈的后部 , 经过滑步 , 用全身的力量和最快的出手速度 , 把铅球推出可能获得远度的投掷项目。

二、 判断题

1 、( t ) 2 、( t ) 3 、( f ) 4 、( t ) 5 、( f ) 6 、( f ) 7 、( f ) 8 、( t ) 9 、( t ) 10 、( t ) 11 、( f ) 12 、( f ) 13 、( t )14 、( f ) 15 、( t ) 16 、( f ) 17 、( f ) 18 、( f ) 19 、( t ) 20 、( t ) 21 、( t ) 22 、( t ) 23 、( f ) 24 、( t ) 25 、( f )26 、( f ) 27 、( f ) 28 、( t ) 29 、( f ) 30 、( f )

31 、( t ) 32 、( f ) 33 、( t ) 34 、( f ) 35 、( t ) 36 、( f )37 、( t ) 38 、( f ) 39 、( t ) 40 、( t ) 41 、( f ) 42 、( t ) 43 、( f )44 、( f ) 45 、( f ) 46 、( f ) 47 、( f )48 、( f ) 49 、( f ) 50 、( f ) 51 、( t ) 52 、( f )53 、( f ) 54 、( t ) 55 、( f )56 、( f )57 、( f ) 58 、( f ) 59 、( f )60 、( t ) 61 、( t ) 62 、( t ) 63 、( f )64 、( t ) 65 、( f ) 66 、( t ) 67 、( f ) 68 、( t ) 69 、( t ) 70 、( t ) 71 、( t ) 72 、( f ) 73 、( f )74 、( f ) 75 、( t ) 76 、( f ) 77 、( t ) 78 、( f ) 79 、( t ) 80 、( f ) 81 、( t )82 、( t )83 、( t )84 、( t ) 85 、( t ) 86 、( f ) 87 、( t ) 88 、( t ) 89 、( f ) 90 、( f ) 91 、( f )92 、( t )93 、( f )94 、( f )95 、( t )96 、( t )97 、( f )98 、( f ) 99 、( f ) 100 、( f ) 101 、( f ) 102 、( t )

三、选择题

1 、 A 2 、 C 3 、 B 4 、 C 5 、 C 6 、 A 7 、 C 8 、 A 9 、 B 10 、 C 11 、 B 12 、 C 13 、 C 14 、 B 15 、 B 16 、 C 17 、 C 18 、 A 19 、 A 20 、 C 21 、 A 22 、 B 23 、 B 24 、 B 25 、 A 26 、 A 27 、31 、 C 32 、 A 33 、 A 34 、 C 35 、 B 36 、 A 37 、40 、 C 41 、 A 42 、 B 43 、 C 44 、 A 45 、 B 46 、49 、 B 50 、 B 51 、 A 52 、 A 53 、 A 54 . b 55.c 56.b 57.c 58.a

四、填空题

1 、 1990 、中国北京 2 、 776 、希腊 3 、 1886 、希腊

4 、 1912 、竞赛项目、竞赛规则 5 、郑风荣、倪志钦、朱建华、跳高 6 、经济性、实效性

7 、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 8 、两次单脚支撑、两次双脚支撑 9 、两次单脚支撑、两次腾空 10 、步频、步长

11 、后蹬速度、后蹬方向、后蹬的蹬伸程度。 12 、空气阻力、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 13 、步长、步频 14 、放松协调、蹬地

15 、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 16 、途中跑、起跑、冲刺跑 17 、下压式、上挑式 18 、两三步、两三步

19 、起跨腿着地攻栏、摆动腿下栏着地、攻栏、栏上动作 20 、 68 o -70 o 3.5 - 3.6 米 21 、水平、垂直 22 、 、

23 、水平速度、垂直速度 24 、助跑、起跳、过杆落地 25 、直线、弧线 26 、 5 、 6 、 7 27 、助跑、起跳

28 、起点、倒数 6 - 8 步 29 、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 30 、左、右、双

、 B 29 、 B 30 、 C 、 B 39 、 C 、 A 48 、 B

C 28 C 38 C 47 31 、握竿点 32 、直线、旋转

33 、出手时的初速度、出手角度、重力加速度 34 、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 35 、助跑结束、器械出手

36 、 28 o -33 o 、 30 o -36 o 、 38 o -42 o 、 42 o -44 o 37 、下肢、向前、髋、肩 38 、出手速度、器械的稳定性 39 、高姿、低姿 40 、最后用力

41 、手臂、手指、纵轴 42 、第二标志、最后用力结束

43 、握法、预摆、旋转、最后用力、维持身体平衡 44 、几何中心、顺时针 45 、学习、掌握、提高 46 、示范法

47 、标枪、铁饼、链球 48 、讲解、示范、完整

49 、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理论教育 50 、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成绩 51 、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 52 、严格规定

53 、准备、竞赛、过渡

54 、 45 ¢ 、 90 ¢ ,不在同一天举行。 55 、 30 分钟

56 、径赛、田赛、全能、单项 57 、后、后 58 、 2 、 3 59 、 1 . 067 、 13 . 72 、 9 . 14 、 14 . 02 60 、 0.84 、 13 、 8.50 、 10.50 61 、 28 个、 7 次 62 、道次

63 、见枪烟或火光、躯干、后沿 64 、检查长、计时长 65 、 2 米 、 4 米 66 、顺序、一次、一个高度 67 、任何

68 、次优、第三优 69 、完全、内沿 70 、 1 、 2 、 2 71 、总裁判长 72 、不予计算

73 、破纪录、获第一名 74 、 5 、内侧 75 、 75 、 5 、后沿 76 、 5 、不计入 77 、延长、圆心 78 、 5 、不计算 79 、 30 、 20 80 、 2 . 135 、 2.50 81 、发展跑的能力、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和障碍跑 82 、发展弹跳能力和跳跃能力的练习,急行跳高、急行跳远 83 、发展力量和投掷能力的练习,投铅球和投手榴弹。 84 、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85 、倪志钦、 2.29 米 86 、跳高、 200 米 、掷标枪 87 、皮埃尔德 . 顾拜旦 88 、 20 、 10 89 、后蹬距离、着地缓冲距离 90 、 3 、 5 、 7 91 、预、次、复、决赛

92 、 121—122, 11.2—11.6, 9.8—10.2 93 、 7.26, 4 94 、越大

95 、 4, 8, 29 度 96 、 2.75, 6—9 97 、单脚 , 双脚 98 、普通式 , 拉长式 99 、 800 至 3000 100 、步频 , 跑的节奏 101 、理论、实践 102 、水平 运动 103 、垂直速度 水平速度 104 、重心 纵轴

105 、直接指示法,直接帮助法,降低练习条件法,练习条件限制法,诱导法 106 、差 107 、双手 两脚 108 、单

109 、首次 直线 内 圆心

五、问答题

1 、答: 1 )田径运动是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的项目。

2 )它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速度和力量,或是在较长时间内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工作。 3 )运动强度大、比赛紧张激烈、竞争性强。

4 )项目多、锻炼形式多样;不受场地、人数、年龄、性别、季节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便于广泛开展。 2 、答:经常系统科学地参加田径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器官的机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与工作能力。

通过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可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与运动成绩,能够全面发展人体素质是发展各项运动的基础。 通过田径运动的教学和训练,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3 、答:运动技术的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发挥人体最大运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运动技术的经济性是指动作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的使用人体的能量。

为了提高技术动作的实效性,在技术动作过程中,须消除多余动作,并在预备动作和次要动作阶段尽量节省力量,以便在技术的主要阶段增大用力程度,充分发挥身体素质的作用,以达到表现出更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 、答:跑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复步。在一个动作周期中包括两次单腿支撑和两次腾空。单腿支撑阶段又可划分为前支撑阶段(即着地缓冲阶段)和后支掌阶段(即后蹬阶段)。前后支撑阶段是以身体重心移至支撑点垂直上方为分界线;腾空时期可划分为后摆阶段和前摆阶段。后摆与前摆动腿的膝关节处于支撑点的垂直面为分界线的。

5 、答:在前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处在支撑点的后面,重力起阻力作用,即对跑速起减速作用;在垂直部位时,身体重心在支撑点垂直上方,支撑力与重力相平衡,对跑速无影响;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在支撑点前面,重力起动力作用,即对跑速有加速作用;弯道跑时,人体向内倾斜,利用重力获得向心力,使人体顺利地沿着弯道跑进。

6 、答:人体跑动时支撑腿作用于地面,因此产生了支撑反作用力,它于支撑腿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跑时,支撑反作用力与运动方向一致时,便成为人体前进的动力。反之则成为向前跑进的阻力。当人体处于垂直支撑部位时,支撑反作用力与重力平衡,即不起动力作用,也不起阻力作用。 7 、答: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协调配合,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正确完成蹬摆技术、加快摆动腿的前摆幅度和速度,对于增大支撑反作用力、减小支撑腿的后蹬角度,增大水平速度和减小身体重心运动轨迹的上下波动,为加快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8 、答;后蹬的力量,从公式 F = ma 中看出,作用力越大,其加速速度也越大。 后蹬的速度:后蹬的速度越快,后蹬时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就越大,其加速度就越大。

后蹬的方面:后蹬的方向应力求与人体跑进的方向一致,如果偏左或偏右,都会产生分力,影响后蹬的效果。

后蹬的角度:是由人体结构的特点及身体素质水平决定的,一般短跑后蹬角度为 47 o -50 o 左右。 9 、答:腾起初速度:根据斜抛运动的规律,跳跃的高度和远度与腾起初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腾起角:根据斜抛运动的原理,跳跃的高度和远度与腾起角有密切有关系,即在初速不变的情况下,腾起角大小不同,跳跃的高度和远度也不相同。在腾起角适宜的条件下,初速度越大跳的会越高或越远。 10 、答;各项跳跃运动可以分成三个紧密相联的动作阶段:人体向前水平移动阶段,技术上叫助跑;从向前水平移动转变为向前上运动队伍,技术上叫腾空与落地。

11 、答:起跳时,通过摆动腿及两臂的迅速向上摆动所产生的动量,增加对支撑点的压力,从而能获得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摆动动作合理的配合蹬伸动作,能提高起跳的效果,提高身体重心的位置和加快末稍关节的蹬伸速度,起跳腿蹬离地面的瞬间,摆动动作的突然制动可利用惯性力的作用,保持较高的腾速度。

12 、答:助跑任务是,人体通过向前跑进,产生必要的水平速度,为预定的方向跳得更高更远创造条件。 助跑要求:

1 )助跑速度应以能顺利地完成改变运动方向的任务来原则进行控制。

2 )助跑最后能准确地跳上起跳点。要求跑的步幅和节奏稳定,从开始起跑注意步幅稳定,上体适当前倾,摆臂有力。最后几步时,上体正直,适当降低身体重心,加速的节奏更加明显。

13 、答:出手的初速度:根据斜抛运动原理,当出手角一定时,出手速度越大,器械飞进的距离越远。 适宜的出手角度:由于地斜角和空气阻力的影响,适宜的出手角是 45 o - b 。 出手高度:在初速度一定和出手角度适宜的情况下,增大出手高度时对增大投掷距离有一定影响。 空气阻力:器械在飞进中所受空气阻力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器械飞进的远度。

14 、答:作用于器械上有效力量的大小。作用于器械上的有效力越大,器械获得的初速度越大;作用于器械的路程和时间。在一定的路程中作用的时间越短越好;在一定时间内,作用的路程越长越好;正确而熟练的技术动作;良好而全面的身体素质。

15 、答:超越器械:是为了形成最后用力时的良好姿势,使最后用力时器械所处的位置到出手点有较长的工作距离;正确的超越器械动作,应在均匀加速的助跑中完成。在助跑的后阶段,身体的下肢要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赶超到器械的前面,并更加扭紧(或伸展),使器械落在身体的后面,形成身体下肢在前,上肢在后的倾斜姿势。

16 、答:助跑结束时左脚 要主动快落(以右手投掷为例)做稳固而有力的制动支撑,最后用力和助跑动作要紧密衔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要有正确的用力顺序,即从右腿的蹬转开始,送髋、抬体、转体,最后通过手臂动作快速将器械掷出;要有最大的有效工作距离;要有正确的出手动作,以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和适宜的出手角度,器械出后后能维持身体平衡。

17 、答:左脚主动快落要以缩短两脚着地的时间间隔,更快地形成两脚稳固的支撑,使助跑与最后用力紧密衔接,有利于及时进行投掷,两脚稳固的支撑能获得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从而达到理想的用力效果,能更好形成“超越器械”姿势,并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18 、答: 1 )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选取示范动作及教具,尤其是对那些动作较为复杂的技术。 2 )示范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和位置,使学生既能看清示范动作又保证安全。

3 )正误对比也是运用直观性原则的方法之一,通过正误对比的示范,可使学生互相观察分析,纠正错误动作。

19 、答: 1 )对技术动作概念不清。对初学者来说,概念不清楚,是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的。 2 )身体素质较差。如果身体素质较差,即使概念清楚,动作仍然会出现某些错误。

3 )思想过度紧张或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种是在做动作之前,认为某一动作可以会发生滑、碰、摔等情况,因而存有戒心,不按要领做,以致出现错误动作;另一种是突然变化的开始阶段能做出正确动作,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后,也会出现错误动作。

20 、答: 1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技术、理解能力、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等),仔细分析可能产生概念不清或错误动作,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讲解要简明具体、通俗易懂,恰到好处。 3 )示范动作要正确、清楚、轻松、自然。

4 )课的组织要严密,要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学生要有安全措施和规定。

5 )对学生要亲切、关心和耐心,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技术动作,多肯定其成绩,增强其信心。 6 )要多注意理解能力较差、身体素质较差以及热衷于追求运动成绩和学生的动作,防止错误动作的形成 . 21 、答; 1 )要尽可能做到及时发现和纠正,要就错误动作现象找原因,采取治本的方法。 2 )同时出现较多错误动作时,要分清哪是主要的错误动作。

3 )对学生偶然出现的错误动作,一般不宜立即指出,应强调该动作应样做,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得到纠正。

4 )纠正错误动作,不单纯是分析原因和选择手段问题,其中还有教法问题。

5 )对某些原地、有支撑、能分解和能停顿的动作有错误时,可采用直接帮助的方法;对有腾空的,不能分解的动作有错误时,可采用诱导性的方法;对某些超过或达不到应有程序的错误动作,可采取限制或诱导的方法纠正。

22 、答: 1 )在练习中因滑、摔、绊、碰、撞及拉、扭自我产生的伤害,多是因准备活动内容不当或做的不充分,练习时用力过猛,对技术动作理解有误;课的组织不严密,要求不严,场地器材的检查不细,布置不合理;注意力不集中,随意做与本课无关的内容;身体过于疲劳以及服装不当等。 2 )在练习中自己伤了他人或他人伤了自己,多是由于身体过于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练习时随意走动,不按规定的方向、动作、口令和场地进行练习。

23 、答: 1 )增进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和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型态等。

2 )①身体训练要全面;②身体训练要在全年和多年训练中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③身体训练在全年中的比重,要因时间、任务、项目和人民而异。

24 、答: 1 )平时训练时,要严格要求运动员合理使用自己的力量; 2 )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如风、雨、炎热、寒冷和不同场地等)进行战术训练; 3 )在同强手比赛中培养运动员不畏强手,正确运用战术的能力; 4 )赛前要分析主要对手的能力和特点,客观估价自己的能力; 5 )周密研究比赛条件,确定自己的战术和成绩指标及战术方案。

25 、答:田径比赛不仅消耗体力,而且也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通过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机能和个人心理特征都得到良好的发挥。

为使运动员精力旺盛,充满斗志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为取得良好训练效果和优异的成绩进行适宜的心理准备和调节。

26 、答: 1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改进技术,培养意志品质,为竞赛时期训练和提高专项成绩打好基础。

2 )运动量相对较大,强度适宜。训练期长,注重身体训练,完整技术占一定比例。注意训练节奏的安排。

27 、答: 1 )强化专项素质和提高专项能力,巩固与提高专项技术;提高应激能力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争取优异的成绩,丰富比赛经验。

2 )保持身体训练的能力,加强专项训练;注意训练质量;提高专项训练的强度;注意恢复训练。 28 、答: 1 )确定本周的训练任务,各项训练内容的比重、训练次数和时间。 2 )各次训练课的任务和具体安排。 3 )主要训练手段、运动量和强度的节奏。 4 )在确定本周计划时应根据阶段任务、上周计划完成情况及本周实际情况来确定。

29 、答: 1 )根据组织方案拟定运动会的名称、目的要求、比赛日期及地点,参加单位及组别。 2 )比赛项目。 3 )参加比赛办法。包括每单位可参加多少人,每人可报几项,每项可报几人及参加者的资格问题。 4 )报名办法。规定报名截止日期,报名条件及身体体检规定等。 5 )计分及奖励办法。说明各项录取的名额,单项、集体项目、全能和破纪录、团体总分的计算与奖励办法等。 6 )比赛规则。 7 )参加单位应注意事项及各队报到日期等内容。

30 、答:在竞赛开始前编排竞赛秩序册,准备比赛所需用的各种表格;竞赛中及时公布比赛成绩,排出次、复、决赛的秩序和名次;竞赛结束后统计和整理成绩纪录,编印大会成绩册。

31 、答: 1 )赛前布置好检录处,准备好所需用品,拟定运动员须知、编印径赛检录及入场时间表,校对运动员卡片和检录表,了解各项径赛项目起点和接力区。

2 )准时点名,凡点名不到者均应取消其比赛资格,处理请假问题,检查运动员的服装、号码、钉鞋等是否符合要求。

3 )组织运动员抽签决定道次,抽签后不得更改。

4 )引导各项参赛运动员到达比赛起点处,并向助理发令员说明缺席情况。

5 ) 接力项目比赛,应将运动员分别带到接力区,并将检查录单交给各接力区的检查员。 32 、答; 1 )“各就位”或“预备”口令发出后,运动员迟迟不做预备姿势,故意延时间者。 2 )鸣枪前,运动员的手或脚离开原来的位置者。 3 )在鸣枪的同时起跑者。

4 )“预备”口令发出后,用声音或动作干扰或影响其他运动员起跑者。

33 、答:终点裁判员要在运动员上道时认真看清各道运动员的服装、体形等特点,做到心中有数。鸣枪后,要全神贯注地观察运动员跑进的情况变化。当运动员进入距终点 30 米 时,裁判员应初步观察出运动员的前后差距。当距终点 20 米 时,裁判员要预找出自己判定的名次的位置,并看清特点及所在道次。当距终点 10 米 时,裁判员用主光观察运动员的位置有何变化,余光看着终点线。当进入 5 米 线时,裁判员主光盯着终点线,余光看着运动员。在运动员撞线后,要看清道次,仍要盯随并记住该运动员所在的道次和号码。判定运动员到达终点的标准,是以运动员的躯干任何部位触及终点线后沿垂直面为标准。

34 、答:当裁判员和运动员人数差不多时一般均用此法。每一名裁判员负责记一至三名运动员,比赛前,将所记运动员的号码填在记圈表上,鸣枪后,当所记运动员跑到每圈结束处,即画法印在记圈表上的所跑过的圈数。并告诉该运动员的剩余圈数。当运动员跑至最后一圈距终点约四五 十米 时,应把所到运动员的号码告诉裁判长,以便及时用手势和口令示意该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如与计时组配合,记录运动员每圈累计成绩、效果更佳。

35 、答: 1 )每组比赛开始前,计时长将卡片发给每个计时小组长,计时员应熟悉比赛项目。本跑道运动员号码和特点。

2 )当计时长通知“运动员上道”号令时,计时员要注意起点区,作好按表的准备,当听到“各就位”口令时要注意发令号的动作;待发令员举枪时计时员应按下第一道簧;见到枪烟(光)的同时,开动跑表。并检查秒表是否正常,如发生故障,应报告计时长。

3 )当运动员跑至终点线 20 米 时,计时员要注意所记运动员,并按下第一道簧,当距终点线 10 米 时,主光看终点线,余光看运动员,当其躯干一触及终点线后沿垂直面时立即停表。并盯计时运动员看请所计取的成绩,并填写“计时报告表”和卡片。

4 )如遇破记录时,计时长应审查并请径赛裁判长和总裁判长验表并签字。

5 )计时长应在比赛结束后,迅速收回成绩卡片,经审查、核对、修正准确无误后再下达“回表”的口令,否则记时员不得私自回表。

36 、答: 1 )掌握竞赛日程中径赛项目的顺序,熟记各项径赛规则。

2 )比赛中检查运动员有无犯规情况。如遇运动员犯规,应立即报告检查长,待检查长提出处理意见后,填写“检查报告表”交径赛裁判长。

37 、答: 1 )未在接力区内完成交接棒的。 2 )脱手掉棒后,不是由原掉棒人捡起的。 3 )通过推动跑出或接受其他方式助力者。 4 )用抛、掷的方式传接棒者。

5 )传棒后,离开跑道时阻碍他人跑进者。 6 )未持棒到终点者。 7 )一人跑两段距离者。

38 、答: 1 )在赛前严格检查场地、器材、用具和设备,使其符合规则要求。

2 )各项比赛开始前 20 分钟到检录处点名,并检查运动员号码、服装、钉鞋和自备竿,然后带领运动员到比赛场地。

3 )向运动员宣布试跳顺序、起跳高度和升高计划及注意事项,并组织运动员试跳。

4 )裁判员检查各项有效成绩的丈量,复核最后成绩。遇破纪录时必须核实场地、器材和成绩等。报告田赛裁判长,并请总裁判长到现场审核。

5 )裁判员应判定运动员的试跳是否有效。并丈量和记录每次试跳的有效成绩,高度项目,每次升高时均应精确丈量,并向运动员宣布。丈量成绩时,须有一名裁判员在起跳点检查丈量,以资核对、记录成绩至少要有两名裁判员负责,在每轮结束时,要核对记录。 6 )掌握运动员的试跳顺序,维持好起跳区的秩序。

39 、答; 1 )在出现成绩相等的高度中,试跳次较少者名次列前。

2 ) 如成绩仍相等,在包括最后跳过的高度在内的全赛中,试跳失败次数少者名次列前。

30 如成绩仍相等,如涉及第一名时,则令成绩相等的运动员在其造成成绩相等的失败高度中的最低高度上,每人再试跳一次,如仍不能判定,则横杆应提升或降低,跳高为 2 厘米,撑竿跳高 5 厘米,他们应在每个高度上试跳一次,直到决出名次为止。决定名次的试跳,关运动员必须参加,如涉及其他名次时,成绩相等的运动员名次并列。

40 、答: 1 )助跑或起跳时,身体任何部分触及起跳线前的地面或在橡皮泥显示板(沙台)上留有痕迹。

2 )从起跳板两端之外,不论是在起跳线延长线的前面或后面起跳者。

3 )在落地过程中触及落地区以外的地面,而水坑外的触及点比沙坑内的最近触点离起跳线近者。 5 )采用任何空翻姿势者。

41 、答: 1 )高度项目:丈量成绩时,须用木尺或高度测量器与地面垂直,由地面量至横杆上沿的最底部位计算成绩。

2 )远度项目:丈量成绩时,须从运动员身体任何部分着地的最近点于起跳线或起跳线的处长线成直角丈量。

高度和远度成绩,均以 一厘米 为最小单位,不足 一厘米 不记。

42 、答:一般运动会投掷裁判组需 7 名裁判员。其中 1 人为小组长;内场裁判员 4 人,其中 1 人为主裁判,主管旗示、判定运动员试掷是否有效,宣布运动员有效试掷成绩;记录员 2 名,负责检录,通知运动员准备试掷,记录每次试掷成绩与情况。另 1 人负责操纵电动显示牌和时限器,检查校对记录员的记录是否准确; 1 人为内场丈量员并协助主裁判工作。外场裁判员 3 人,其中 1 人为外场主裁判,主管旗示,判定器械落点是否有效, 1 人专看器械落点,并指挥服务员将器械送回内场。 1 人为外场丈量员,负责有效成绩的丈量。标枪裁判组内外场可各加 1 名裁判员,内场 1 名协助丈量成绩,外场 1 人专判标枪落地是否有效。服务员 2 名。

43 、答: 1 )丈量铅球、铁饼、链球的成绩时,应从器械落地的最近点,取直线通过投掷圈至圈心,以最近点至投掷圈内沿之间的距离为准。

2 )丈量标枪成绩时,应从标枪落地痕迹的最近点取直线通过起掷孤至圆心,以最近点至起掷孤内沿之间距离为之准。计量成绩时,铅球以 1 厘米为最小单位,不足 1 厘米不计。铁饼、链球、标枪应以 2 厘米为最小单位,不足 2 厘米不计。

44 、答; 1 )投掷过程中,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分触及圈外的地面,或触及抵趾板上面或投掷圈的上沿。

2 )将铅球移至肩下,或从肩后抛掷者。

3 )试掷过程中,铅球脱手掉在圈内或落地区外者。 4 )铅球落在角度线上或线外区域者。 5 )器械掷出后尚未落地即走出投掷圈者。

6 )投掷结束后,走出时最先接触铁圈或圈外面的第一脚,必须完成落在圈外白线直径的后面。 7 )无故延误时间者。

45 、答:在第三直、曲段分界线上,从内突沿的外沿向外丈量 0.30 米 得一点;然后从该点向前在弯道计算线上丈量 30 米 ,以该点为圆心,向外画一个逐渐展开的弧线,直到与弯道第八道外边相接,该弧线为起跑线的后沿。用同样方法以 33 米 为半径,在起跑线后画集合线。

46 、答: 1 )向投掷方向确定一纵横线,向纵轴线两边各画一条 5 厘米宽的直线,两线平行,相距 4 米 ,为助跑道。

2 )在助跑道的两边线上适当的位置上取两点,分别以两点为圆心,以 8 米 为半径,向后在助跑道的中间画孤相交于一点,该点为起掷弧的圆心。并以该点为圆心以 8 米 为半径,画弧确定起掷弧。 3 )把起掷弧的圆心与起弧两端连接并向外延长,即构成标枪落地区,落地区的角度约 29 度,起掷弧线宽为 7 厘米,以起掷弧两端外各画长 0.75 米 ,宽 7 厘米的直线。 47 、答: 1 )丈量空地可利用面积的长度和宽度。 2 )根据空地的长和宽,先设跑道分道数和余地。 3 )根据空地长和宽,初步计算弯道的半径,弯道长、直道长及跑道第一分道线周长并高整为整数。 4 )设计确定后,可绘制相应比例的场地平面图。 5 )根据平面图在现场进行测绘,画出场地平面图。

48 、答: 1 )丈量田径场跑道的固定基准点一般有六个。其中四个基准点分别设在四个直、曲段分界线与内突沿外交点处。另外两基准点在纵轴线与两个弯道内突沿外沿的交点处。

2 ) 基准点的设置,缩短了丈量的量程,为提高丈量的精确度和提高效率带来极大方便。 49 、答:已知:半径 36 米 ,分道宽 1.22 米 。 解:第四道的起跑前伸数 = a[ ( n-1 ) D-0.1] = 3.1416 × 3.56 = 11.18 (米)

50 、答:已知:半径 36 米 ,一直段长为 85.96 米 ,分道宽为 1.22 米 。 解:第六道切入差应为: 85.96 - = 85.96 - = 0.21 米

51 、答:已知:半径 26 米 ,一直段为 71.36 米 解:半圆式跑道周长: =两个弯道长+两个直道长

= 2 × 3.1416 × 26.30 + 2 × 71.36 = 165.24+142.72 = 307.96 (米)

52 、答: 1 )丈量空地长和宽 2 )初步计算跑道内突沿的半径 r; r= 地宽- 2 (余地+跑道宽)/ 2 3 )计算两个弯道第一分道计算线长 C : c= 2a (r+0.30) 4 )计算直段长:

一直段长=空地长- 2 (余地+跑道+ r ) 5 )计算跑道全长:

跑道全长=两个直段长+两个弯道长

6 )确定跑道长:如计算的跑道周长不足整数,需变更周长,一般是改变直段长,而半径不变。 53 、答;已知①接棒运动员跑 27 米 处所需时间为 3.5 秒 ②传棒运动员最后 30 米 的平均速度为 9 米 /秒 ③传接时两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为 1.5 米 解:接棒运动员的预跑距离为: 9 米 × 3.5 -( 27 米 -1.5 ) = 31.5 - 25.6 = 6 米

54 、答:①加速跑的特点是上体前倾较大,随跑速的加快逐渐抬起。②加速阶段的步频较快而步长是逐渐加大至进入途中跑才稳定下来。③加速跑的距离与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有关,一般 20 米 后已达到发挥速度进入途中跑。 55 、答:①学习摆臂技术。

②学习用前脚掌着地的富有弹性的慢跑。 ③学习中等速度的反复跑 60 - 100 米 ④学习加速跑 60 - 100 米 ⑤学习行进间跑 30 - 60 米

56 、答:产生原因:①后蹬动作概念不清 ②上体过于前倾、含胸、塌腰

③腰腹肌松驰,髋关节柔韧性差,后蹬时髋部前送不充分 ④后蹬不充分,支撑腿力量差 纠正方法:

①讲清后蹬腿在后蹬时髋、膝、踝三关节的用力顺序,注意以脚趾“扒地”离开地面。 ②多做跑的专门练习,并过渡到加速跑 ③加强腰背腹肌力量的训练

57 、答:在跑进中运动员有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疲劳不适的“极点”现象,当“极点”出现时,一定要以顽强的意志坚持跑下来,并注意加深呼吸,适当调整跑的速度和节奏,坚持跑一段距离后,“极点”现象会慢慢消逝。

58 、答:①起跨前应保持已达到的水平速度

②过栏后水平速度下降不大,使过栏与栏间跑衔接起来

③起跨时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将垂直速度减少低到最小程度,身体重心腾起角不超过 15 度 ④起跨与下栏保持较高的身体支撑姿势,减少过栏与栏间跑身体重心的波动差。

⑤过栏各阶段的动作力求积极、协调、平衡、衔接、连贯,既有一定的动作幅度,又能发挥较高的动作速度。

59 、①起跨前要获得一个较高身体重心位置 ②适宜的起跨距离,一般起跨点距栏约 2 - 2.2 米

③起跨离地前身体重心积极前移,保持适宜的起跨角度,约 70 o 为宜 ④充分高摆摆动腿,加大两腿夹角 ⑤全身各部分动作连贯,配合协调

60 、答:①采用弧线助跑,由于身体向园心方向倾斜,使身体重心轨迹与足迹线不相重合,这样有利于起跳前自然的降低身体重心,为使速有利的起跳动作创造有利条件

②起跳时人体由侧倾转变为垂直,使起跳的垂直冲量尽可能通过身体重心,有利于提高起跳的效果 ③起跳时,身体由侧倾变为垂直,能使人体产生向横杆方向运动的角速度,有利于过杆

61 、答:①由于弧线助跑使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起跳脚的着地点应在助跑弧线的切点上,用脚跑外侧先着地并声速滚动至全脚掌着地

②起跳脚着地时,身体仍保持一定的内倾姿势,有利于加快起跳动作和加大过杆时的旋转角速度 ③当身体由内倾变为垂直时,摆动腿以髋带动大腿迅速向前上方摆动 ④同时积极快速的蹬伸起跳腿,充分伸展髋、膝、踝三关节。 ⑤两臂配合腿的动作积极向上提肩摆臂完成起跳动作 62 、答:产生原因:①起跳后髋挺的不充分。 ②初学者怕肩着地而不敢做反弓动作 ③起跳后急于收腿 ④起跳蹬伸不充分

⑤腾空后没有及时做仰头引肩,倒肩展胸动作 63 、答:①保持跑的动作结构和高速度 ②保持稳定的步长和跑的节奏

③身体重心平稳的向前运动,整个动作要保持放松协调

64 、答①起跳完成腾空步后,摆动腿做向前、向下、向后划摆至起跳腿并拢,同时伸展髋关节。 ②两臂向下、向后、再向上外展摆动

③在挺身展髋的同时,两臂摆至后上方,使身体成完全伸展并稍有反弓 ④然后收腹举腿,两臂向前,准备落地 65 、答:产生原因:①开始助跑时姿势不固定 ②助跑加速不均匀,节奏和步长不稳定 ③气侯、场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纠正方法:①固定助跑的开始姿势,正确的使用助跑标记 ②反复跑步点,在快跑中固定助跑的动作幅度,步频和节奏 ③在不同的气候和场地条件下进行练习,培养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66 、答:①当预摆结束,左腿回收接近右腿时,臀部后移,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时,右腿积极蹬伸,左腿快速向抵趾板方向摆出,蹬摆动作协调配合,推动身体向投掷方向移动。

②蹬摆动作结束后,迅速收拉右腿小腿,并使脚尖内转,在圈中心附近用前脚掌着地并与投掷方向约成 90 度角。

③左腿后摆后积极下落,脚尖稍向外转,带动髋部向左转动,用前脚掌内侧落在圈内投掷方向线左侧,约与投掷方向成 45 度角。上体保持适度前倾,形成良好的最后用力姿势。 67 、答:①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关键是最后用力技术。

②因为最后用力技术关系到能否发挥人体的力量和速度,使铅球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适宜的出手角度和应有的高度,而这些对获得优异运动成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68 、答:产生原因:①蹬摆前重心未后移或后移不够。 ②蹬地力量不足。③蹬摆不协调或拉收小腿不积极。

纠正方法:①加强“移摆蹬”的协调配合练习和积极的“拉收扣”练习。 ②臂部后移时上体前探,切勿后仰。 ③作滑距标志,要求滑到标志上。

69 、答:①投掷步第四步左脚着地后,随着右腿继续蹬地,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加速运动,使髋轴超过肩轴。

②同时髋部牵引着肩轴向投掷方向转动。

③随后投掷臂向上转动,带动前臂、手腕向上翻转。 ④当上体转为正对投掷方向时,形成“满弓”姿势。 ⑤此时投掷臂处于身后,约与肩同高,与躯干几乎成直角。 70 、答:产生原因:①引枪时上体转动不够并前倾。 ②第三步(交叉步)步幅太小。 ③第四步右脚离地过高,着地不积极。 ④下肢动作速度慢,上体跟进快。

纠正方法:①反复练习交叉步,要求动作幅度大,强调下肢动作快。 ②多做投掷步练习,强调第四步主动快落。

71 、答 : 田径运动有竞技属性和锻炼身体手段属性。 竞技属性 锻炼身体手段属性

(1) 面向运动员 , 以提高运动成绩 , (1) 面向广大群众 , 以锻炼身体 , 促进健康 , 参加竞赛 , 获得优胜为目的。 增强体质为目的。

(2) 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和 (2) 掌握基本技术 , 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 快、高、远的运动成绩。 (3) 有专门的健身原理、原则和方法。

(3) 有专门的训练原理、原则和方法。 (4) 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 确定不同的 (4) 有固定的比赛项目、形式和方法 。 内容、形式的方法。 (5) 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要求 。 (5) 要服从教育上的要求。 (6) 对运动场地、器材有严格的规定 。 (6) 对运动场地、器材没有严格的要求 , 但要保证安全 , 注意卫生。

72 、答 : 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生存和生命质量,很多项目都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动作,是其它项目的基础,能有效和全面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促进各项运动技术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73 、答 : 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发挥出较高的速度,迅速过渡到途中跑。

74 、答 : 摆动腿正确的前摆能为后蹬动作的完成创造良好条件,摆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幅度直接影响后蹬效果。摆动的方向要正、速度快,力量和幅度要大,与后蹬动作密切配合。

75 、答 : 放脚着地动作要积极、快速,以脚跟接触地面后应迅速滚动至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是踏跳腿肌肉完成退让性收缩,为用力蹬伸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这时,膝关节的弯屈要适度,身体重心要快速移动,以缩短缓冲时间,,蹬伸动作要快速、有力、充分,要使蹬伸动作的反作用力尽可能地通过身体重心;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要积极、迅速、有力,并与蹬伸动作密切配合。

76 、答 : ( 1 )学生的出勤率 ( 2 )学生的学习态度 ( 3 )考核的项目应有选择余地,以发挥学生的长处 ( 4 )要防止只看技术技能或运动素质成绩的片面性 ( 5 )要包括学生锻炼的意识,锻炼的积极性等方面内容。

77 、答 ; ( 1 )使学生明确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教育学生树立为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锻炼身体的思想。

( 2 )根据田径运动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心理品质培养因素,认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工作。

( 3 )要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积极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对学生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

( 4 )要抓住学生在田径运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5 )根据中学生朝气蓬勃、要求上进、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田径运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地采取生动活泼、循循善诱的方法,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8 、答 : ( 1 )由于中学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 2 )由于中学体育课课时限制以及不过分强调掌握技术细节所决定的。 ( 3 )是由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决定的。

79 、答 : (1) 以全部试跳(掷)的最好一次成绩来判定名次。 (2) 如成绩相等,应以其次优成绩判定名次;如仍相等,则以第三优成绩判定,以此类推。如仍相等,并涉及第一名者,则令成绩相等的运动员按原比赛顺序进行新的一次试跳(掷),直到决出名次为止。 80 、全能项目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 (1) 以运动员全部单项得分的总和排定名次,总积分多者名次列前 .(2) 如总积分相等,应以单项得分多的项目较多者名次列前;如仍不能判定,则以任何一个项目单项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再次成绩相等,则以第二得分高的单项分数较高者列前,依此类推。 81 、团体总分成绩相等时的处理方法 : (1) 总积分较多者列 .(2) 如总积分相等,应以破纪录项或次数多者列前;若再相等,则以第一名多者列前;若仍相等,则以第二名多者列前,依此类推。

82 、运动员必须手持接力棒跑完全程。如发生掉棒,必须由掉棒运动员捡起。允许掉棒运动员离开自己的分道捡棒,但不得因此缩短比赛距离。如遵守上述程序,并未侵犯其他运动员,则不因掉棒而被取消比赛资格。在所有接力赛跑中,必须在接力区内传递接力棒。在接力区外传接棒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83 、径赛运动员挤撞或阻挡别人而妨碍别人走或跑时,应取消其比赛资格。在比赛中如发生此类情况,有关裁判长有权命令除被取消资格以外的运动员重赛。如发生在预赛,可允许任何由于受推或阻挡而受到严重影响的运动员参加下一赛次的比赛。在田赛的某一次试跳、试掷中,因故受阻的运动员,有关裁判长有权给予其重新试跳、试掷的机会。(不管是否存在取消比赛资格的情况,在特殊情况下,裁判长如认为重新比赛是公正和有理由的,可下令重赛。) 84 、 (1) 正确估算各项比赛所须时间,核实与运动会比赛时间是否相符。

( 2) 径赛每一赛次的最后一组赛完至下一赛次的第一组或决赛开始前的最短休息时间: 200m 及 200m 以下各项为 45min. 200m 以上至 1000m 各项为 90min. 1000m 以上的项目不在同一天进行 . 全能项目各单项比赛的间隔时间至少 30min. ( 3 )按兼项的一般规律 , 把性质相近的项目分开编排 , 以减少兼项冲突。

如: 100m 和 200m 800m 和 1500m 100m 和跳远 400m 和 400m 栏 100m 和 4 × 100m 接力 400m 和 4 × 400m 接力 跳远和三级跳远 铅球和铁饼 ( 4 )性质相近的项目 , 应注意其比赛的先后顺序 . ( 5 )径赛项目中 , 不同组别和性别的同一项目比赛 , 要衔接编排 ; 田赛项目中 , 不同组别的同一项目比赛 , 不要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 . ( 6 )不得安排两个长投项目同时进行 . ( 7 )跨栏跑项目一般安排在单元的第一项 , 也可安排在长距离跑比赛之后 . ( 8 ) 200m 以下 ( 包括 100m 栏 ) 的径赛项目 , 最好一天内结束 . ( 9 )决赛和较精彩的项目尽量分开编排 , 接力跑比赛应安排在单元的最后 . ( 10 )运动会最后一项可编排长距离跑或不计团体总分的表演项目 . ( 11 )每单元的比赛 , 应尽可能使径赛和田赛同时结束 . 85 、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训练内容的全面性与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整体能力结构的全面性;训练实施过程的个人针对性;训练适应过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训练过程和结构的系统性;训练过程的可计划性和计划的可变更性;承担运动负荷的超极限性。

86 、 (1) 现代过栏技术随着运动员身高增加和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远起跨、近下栏的技术特点。( 2.10 -2.20 米 , 支撑时: 0.11-0.13 秒)

师范大学体育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说课

一、说课的目的

说课是通过主讲人的个人演讲或通过集体的讨论把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和构想,以“说”的特殊形式展现给大家,是教学过程中备课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加强备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了解教材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整堂课的设计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二、说课的类型

说课的类型多种多样,从主讲人的形式,可分个人说课和集体说课;从演讲的形式,可分为主讲式说课、汇报(报告)式说课、讨论时说课:从说课的范围,可分为小组(备课组、教研组)说课、大会说课,从说课的目的,可分为以备课为目的的说课、以竞赛为目的的说课、以考核为目的的说课等等。

(一)个人说课

主要是体现个人的思维与构思,把一堂课的设计以主讲的形式或用说课稿的形式,展现给听课者。这种形式主要体现个人的备课特点,简单、方便、快捷。但由于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可能会出现片面或思路狭窄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故而出现了集体讨论式的说课形式。

(二)集体说课

主要是通过多人集体的说课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主要体现集体的构思与遐想,对一堂教学课或教学片段或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或教师的教法、组织形式、学生的学法等展开讨论,通过“说”来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突破教学中的瓶颈,使教学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说课的内容

(一)说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因此体育课程不仅应该注意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体质、体能的增强,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迪与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主要是由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构成。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实施教学中,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

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达成五个领域目标,应根据教学中的需要。有时体现

一、二个目标,有时体现

二、三个目标,有时侧重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有时又侧重与身心健康或社会适应,有时体现一个目标为主,另一个目标为辅,主、辅目标相成。说课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三)说教材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应考虑以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寻求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以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的真正含义。如果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运动中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这时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着目标来展开。如果教师选择的是短跑教材,就应该考虑如何通过短跑教材来寻求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

说教材重点、难点

当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淡化了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但不等于就不需要动作技术,不需要教材的重点、难点。如果完全不需要动作技术、不需要教材重难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为何要确定运动技能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又从何而来?现在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不像传统的体育教学那样,不是教师的技术讲解与示范,就是学生的动作技术的反复练习,

非让学生的动作达到精益求精不可,给学生的自主时间与空间太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主体发挥的时间更多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掌握技能与增强体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说对象

说课中,无论是目标的确立、教材的选择还是教法组织形式的应用,都必须认真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六)说教法与手段

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脚踏实地,根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简单易行的教法与手段,不要为了赶时髦,生搬硬套。教法与手段的应用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手动脑。

(七)说学法

学法大致可包括: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自我展示法、学案导入法、收集资料法等等。学法的确立,要适合学生的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八)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全面考虑,使各环节衔接紧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说学习评价

(十)说运动负荷

(十一)说场地器材

说课范例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1)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五个领域目标为依据,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协作,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中,提高技能和体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增进学生对健美操的了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动作节奏感、韵律感的表现力,塑造健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在快乐体育中,为学生提供多项的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锻炼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对象与教材

(四)、教法与手段

教法: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提问作答、启发动机、分析诱导、思考讨论、分组练习、归纳小结等,来达到传授技能、提高技能、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目的。

手段:主要通过课件的应用,把全套健美操进行播放,学生观赏,老师点评,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健美操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并通过课件学生进行动作的创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的不同部分应用不同的音乐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动作节奏感、韵律感的表现力。

(五)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六)教学程序

1、课的常规

2、愉悦热身

3、温故知新

4、新授知识

5、协作性学习

6、展示与评价

7、快乐体育

8、恢复身心

(七)预计效果与负荷

(八)场地器材

【评析】本案例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说课的全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都设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并把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上。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2)

(一)教材

根据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材的设置,结合本校实际在初三年限选教材中安排了排球这一项目,其意义是通过排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排球运动的特点与锻炼价值;了解排球的竞赛规则,懂得如何欣赏排球比赛。其作用是通过排球的比赛和练习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课的设计

1、课的指导思想

2、教学对象与内容

3、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

达到以下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与手段

6、教学程序

(1)课间时间

(2)课开始约3分钟 (3)热身操约7分钟

(4)教学实践步骤约30分钟 (5)课结束约5分钟

(三)器材

(四)教学场地设计

(五)预计运动负荷与目标

(六)展示课件

【评析】该案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全面,设计独特,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组织手段,对场地和器材做了周密的安排,以图解结合教师的“说”来达到说课的最佳效果。教师还设计了学生学习评价表,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也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选择

接力跑是运用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它是训练学生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的一项良好活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是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首选教材之一。根据我校短跑素质较差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较强的现状。选择此教材即可提高初二学生快速跑的能力,发展灵巧、速度等身体素质,又可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二)课本内容

接力跑、趣味接力游戏、快乐体育

(三)教学目标

课本作为初授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接力跑这项特殊的运动项目,初步学习接力跑的各种技巧,并在课堂中贯穿素质教育于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练习形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好让距,掌握好起跑时机。 难点:高速行进间的接力技术

二、教法分析

课本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着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原则,采用各式各样的教法,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对运动的爱好:

(一)学生认识和掌握某项技术或技能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法。

(二)课本的开始部分采用到室内集中观看课件的形式进行,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观察到各项练习和动作的整体示范及讲解,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达到以前光靠教师无法达到的效果,而不必让教师在接下来的课中浪费太多时间

(三)采用设疑问答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考,加强对动作的领悟性。

(四)在教学的主要部分均采用音乐。选择合适的音乐来激发热情,放松身心,活跃和调整课堂的气氛。

(五)不论是慢跑、做操还是各种形式的练习,教师均参与学生的练习,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练习热情,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

(六)主教材接力跑的练习及练习方法较为多样,这既不像以往的教学那样只抓住某项技能技术进行枯燥的讲解和练习,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整个接力跑技术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另外在布置课外作业上也采取了三种方法,让学生课外自由地选择练习,以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

(七)趣味接力游戏是考虑到复习原来一年级所学过的立棒式传接棒法,又可以通过多种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快速奔跑能力、反应能力、和弹跳水平等,达到调节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九)值日生的带操和各小组长带队的练习可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组织能力,对学生而言,得到了锻炼,对教师而言,更容易做到全面的观察;课堂而言,组织更有序了

三、学法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课的主体,课本由浅入深、全面细致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会有较大的帮助。

(一)模仿练习还是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

(二)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学习时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更易体会动作的要点和掌握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程序。

(三)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进行有选择的分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由于没有适合自己的练习而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四)观看录像后,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项辅助技术,最终能顺理成章的完成完整、完美的动作。

(五)音乐、游戏及快乐体育的介入,使学法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常规导入:8分钟

(二)肌体启动:3分钟

(三)实践与体验:26分钟

1、接力跑

2、趣味接力游戏

3、快乐体育

(四)恢复身心:3分钟

【评析】该案例从教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课的全过程。重点突出教材与实施教法、学法的紧密关系,并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中构建出课的总体步骤,给人以清新、明了的感觉。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4)

一、材料分析

(一)主教材分析

1、教材系统分析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又是锻炼身体,增强力量的锻炼手段。

娱乐型体育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其目标在娱乐上。

2、教材选编意图分析

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等情况,结合教材,制定学习计划、目标及任务。安排了持轻物投准、跳绳和游戏,以此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3、 教学的知识技术结构及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的投掷姿势

教学难点:协调用力,目标准确

(二)搭配教材的意图说明

本课主教材是持轻物投准,以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为主,为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达到体育课对学生身体负荷的要求,搭配了学生比较喜欢的下肢运动跳绳练习,使学生上、下肢均能得到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利用

(一)教的方法

以引导法为主,结合分解教学法,讲解与示范法,自学法,形式变换法、语言鼓励法、分层教学法等,充分地为学生创设成功与表现的机会,并通过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克服和战胜学习的障碍。

(二)学的方法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现在我国教学方针提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那么体育也不例外,因此我把整个教学过程故事化,情节化,以郊游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乐学、乐练,学的快乐,练的顺心。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实践,动手,动脑,培养了全面的素质。整节课,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主动、尽力、欢快的活动,真正达到了在乐中学,在乐中练,在乐中受教育的目的。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使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愉快,为发展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与练的环境。

(三)电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电化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在课前,利用课件,使学生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练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教学的每个环节我都使用了录音机,在音乐的伴奏下,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体验运动的美感和乐趣,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三、教学课堂设计

教材顺序与时间分配:

1、进入情境:4分钟

2、情境体验:30分钟

3、情境回顾:4分钟

四、组织与队形变换

以往的教学,学生都是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尽管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学生还是有一种被限制的感觉。而这次课,我不限制学生们站、练的队形,而是让他们选择能看到教师,能听到教师说话的位置即可,这样学生们觉得更轻松些,也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上一篇:文化哲学政治意蕴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物流银行业务创新思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