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

2023-09-19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第1篇

一、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指以主题优化整合语文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 形成一系列课程, 整体发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我将整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在原有单元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课文顺序进行调整, 对内容进行适度增删, 对不同册教材的内容进行跨越, 使教材体系更系统, 重点更突出, 内容更集中, 训练更有效。按一定主题整合后提炼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实施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选择训练的材料。如将西师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按题材整合为写景篇、状物篇、借物喻人篇、写人叙事篇、诗歌篇、古文篇。也可按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整合为环保篇、爱国篇、情谊篇、科技篇、惜时篇;场面描写类、插叙类、细节描写类、环境烘托类、说明类等。教学时, 不再是从零碎的单篇课文入手, 而是统揽全册, 整体把握, 从单元出发, 先让学生熟悉主题单元中同类文章, 把握文体特征,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经典课文为例精学精练, 融入适合该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 归纳总结出此类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教学惜时篇《匆匆》一文时, 我不限于学生对此文的理解感悟, 对不同册教材进行跨越式教学, 将曾经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纳入课堂, 进行对比教学。合理融入教材外同主题的惜时文章, 引导学生比较鉴赏。选择同类阅读材料, 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对比, 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在比较阅读中,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阅读的效率, 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古诗单元,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品悟, 观察发现, 三首古诗均为送别诗, 旨在表达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并不止于此,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量增补, 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我也为他们补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进行对比教学。在众多作品中, 学生不光真切感受到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也领悟到送别诗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多角度提供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丰富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学生在充分的阅读材料中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

如果没有整体意识, 缺乏对单元教学全程把控, 只纠缠于一节课或一篇课文, 学生难以得到不同课例、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所承担的不同训练。训练不到位, 学生语文能力难以得到较快提高。以主题单元整合语文课程, 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 与支离破碎的教学相比, 效果应该是明显的。

二、课内外整合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结构。教学不应该止于课堂。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延展的。课外学习应该是课堂教学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利用得好,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一篇课文学完后, 学生往往意犹未尽, 悬而未决, 如果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将语文的视域打开, 不局限于语文书这一方狭小的空间, 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 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开展群文阅读, 是做好课堂拓展延伸整合课内外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 课外我选择与课文文体、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 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再把课内所得之法, 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 以求化方法为能力, 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 增长见闻, 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 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 使课内外相互引发, 相得益彰。

对于高年级学生, 我主要从作家、作品、文体、观点、方法、专题等来组织群文学习专题。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 在教学的前后, 我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 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第十一册西师版语文教材, 以作家为群文阅读的学习专题, 我设计了萧红、朱自清、鲁迅、冰心、龙应台的作品群文阅读。对于萧红, 以她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为引发点, 联系学过的《火烧云》《我家的园子》, 推荐学生阅读《呼兰河传》, 并将课文《我家的园子》与原著章节进行比较, 体会其内容、语言上的异同。学习鲁迅的《我的百草园》, 提供原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感受原文内容与语言的特色。学了朱自清的《匆匆》, 推荐阅读其它经典作品《春》《背影》《荷塘月色》, 背诵经典段落, 领悟其散文特色。《大海中的灯塔》选自冰心的《寄小读者》, 课后推荐学生阅读这部作品集, 感受冰心作品的风格。《沙漠玫瑰》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文章, 学完课文, 推荐学生阅读龙应台的其它作品《目送》《孩子, 你慢慢来》。以一篇, 带出多篇, 并非只是内容的叠加。课前或课后, 我借助网络平台, 将这些篇目放入网络班级金色阳光, 出示阅读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作品思想内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度探讨, 并将感悟在网络班级进行交流。在不断的思想交锋碰撞中, 学生对作者、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仅深化了课文思想内容, 而且阅读鉴赏能力得以提升。

由课内的“一篇”走向课外的“一群”, 往往因整合点不同, 呈现多角度、多面性, 既提高了阅读总量和阅读效率, 更实现了学生思维生长, 让零散的课外阅读更具针对性、系统性。

三、学科间整合

以主题为统领, 打破学科界限, 将多个学科聚合起来, 彼此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 又促进了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

就我任教的语文、品德与社会、班队课, 以主题为牵引, 实现了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品德与社会教材有两个单元涉及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内容, 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正好是爱国篇, 涉及写关于爱国的演讲稿, 两个主题的契合, 正好整合到一起学习。品德课的内容可以为演讲稿提供素材, 而演讲稿又升华了品德课的主题, 二者相得益彰。品德与社会教材有一个单元涉及文明, 在班队课上, 我又设计了以文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孩子们就品德书上的话题、内容进行探讨, 交流, 深化, 并以语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班队课涉及的教材比较多, 校本教材《花儿朵朵》《亲亲大自然》, 《法制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 而一周仅一节班队课, 即便全部用上, 也难以上完全部教材。统揽所有教材, 我列出几大主题:小区环境调查、争做守法小公民、校园文明伴我行、花样少年。环境主题主要引导孩子阅读《亲亲大自然》及《环境教育》, 了解一些环保知识。针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展开环境调查, 收集资料、数据, 然后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写环境调查报告。“争做守法小公民”主题指导学生自读《法制与安全教育》, 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校园文明伴我行”主题旨在引导孩子阅读以上教材中关于文明、安全、纪律等内容, 分别以主题班会、主题辩论赛等形式展示出来。“花样少年”主题侧重引导孩子自读《心理健康教育》与《花儿朵朵》, 对这个年龄段易呈现的心理困惑进行疏导, 以花的品性与精神引导并激励孩子。此主题呈现的形式主要是引导孩子写读后感, 然后进行交流, 疏导。

品德与社会、班队会教材的使用, 课堂上主要用于布置任务、检查反馈, 而真正阅读的时间多半放到课后, 作为语文课外阅读材料进行。作为六年级学生, 有主题的引领, 有各项具体的要求, 是有能力完成自主阅读的, 而呈现的形式与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

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有助于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 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 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论引领下, 以语文课程为例, 践行如何进行学科内整合、课内外整合、学科间整合、超学科整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 以期证明学科整合途径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它综合素养是有效的。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第2篇

教师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实教学的纽带, 而教学活动的设置则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 语言还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途径, 而语言所构成的文学作品, 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思维、想象、审美全都是以语言为基础来构建、运用、达成的。“本立而道生”“振本而末从, 知一而万毕”, 精读课要想上好, 必须回归基础, 坚持做好基本工作。唯有如此, 语文精读教学才能有“坚定的自我”, 才能不被潮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卷走”,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什么是基本?除了语言之外, 还有将语言传达给学生的途径——教学设计和问题。只有做好文本的解读工作, 设计好语文精读教学应该讨论的中心问题, 一堂语文精读课才有自己生存的基础。据此, 对于核心素养关照下精读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回归言语本质的文本解读:还原与比较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 但许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文本难以分析, 找不到分析的入口究竟在哪里。做好与教学相适应的文本解读, 探知文本背后的精神脉络和审美情志, 就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点, 沿着四个层面逐级递进, 向外发散, 而非仅凭教师一家之言、直觉体验来进行。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 除了文学形象的外在统一性强, 就是因为难以找到切入点。泛泛而谈, 流于表面, 实际根本没有抓住文本的核心特质和主要矛盾, 对文本的分析也只局限在文本对象的外在统一性上, 看似内容充实, 实则是无效分析解读。不具体分析, 经典的文学作品只会“一望而知”或者“一望无知”。“任何称得上经典的作品, 都隐含着内在矛盾, 问题在于把它还原出来, 进入具体分析的操作层次。”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离愁别绪是什么?没有说, 也说不清楚呢。其实, 这首诗的层次结构和情感特征都相当明显:一是兴奋与激动。“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二是静谧与沉默。“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三是告别与回忆。“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三个层次互相渗透, 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诗人所谓的“离愁别绪”。文本分析之所以低效乃至无效, 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深层次矛盾成为了盲点, 仅仅以单线性的思维去考量文本, 在复杂的构成因素中寻找到一个因素也就“心满意足”了。要进行具体分析, 就不能不直面文本中的深层矛盾, 抓住作者营造的每一个意象, 从原生形象与文本形象的比较中发现作者起起伏伏的情感变化。具体分析的方法有很多, 最重要的是两点——还原与比较。

还原的要义在于尽可能把文本描写的原生形象想象出来。在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艺术的感知、情感的逻辑与宏观和微观的背景。艺术的感知是为了寻找文本中隐性的矛盾与差异, 情感的逻辑关注的是文本中蕴藏的作者起起伏伏变化的情绪, 宏观与微观的背景则是为解读寻找理由与逻辑。

比较的关键在于分析矛盾, 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深层矛盾的成因。比较同还原一样也不是简单线性思维的应用即随便地把两者放在一起相比而是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两者进行全面的透视与关照。比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不同文学形式的比较、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流派和风格的比较。

如果说还原是文本解读的前提, 那么比较则是解读文本, 发现文本的关键。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明确一篇文本的特殊之处, 这任何理论都无法直接带给我们的。教学文本解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情感层面, 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入鉴赏层面。文学理论的着眼点在于普适性和完整性, 失去了普遍适用性的理论是没有生命的但文学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哪些被省略和忽视了的特殊性, 把握住了文本的特殊性也就像把握住了进出金库的钥匙一样, 这样才能发现文本之下隐藏着的“富矿”。

可以看出,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文本的解读必须要紧抓文本中的矛盾点, 紧盯文本特质和丰富意蕴, 由此引发学生对文本背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进而促进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学生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和发展。

二、激发思维的问题设计:起点和落点

文本解读好了语文精读教学便有了底座和基础, 但仅有基础显然是不够的。解读的结果不是全部都适合于课堂教学的, 需要我们进行仔细地筛选, 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将它们设计成教学问题。将文本解读的全部内容拉入课堂一方面会造成讲解时间的冗长, 降低课堂的效率。好的问题能够成功的搭建学生思维与文本的桥梁, 并且能够瞬间激活学生对于文本的感触, 牵引学生深入文本。另一方面, 也会加大加深课堂的难度, 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与热情。由此看来, 精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才是语文精读教学的直接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学问题能够赋予一堂课别样的光彩。

(一) 起点:提一个好问题

语文精读教学基于问题而展开, 因此, 问题的提出是起点。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成功的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 调动思维材料, 迅速的沉浸阅读。

就问题的提出者而言, 教师、学生、编者都可以是问题的发出者, 但就课堂环境而言, 教师和学生是问题的主要发起人。新课改倡导的“发现探究”中, 学生是问题的主要提出者, 教师捕捉文本中的矛盾点, 制造认知冲突, 从侧面激疑, 那么问题就自然而然的流出。善于从矛盾中诱导, 从文本中激发, 能够真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深入文本的, 都是好问题。

(二) 支点:整理好一个问题

尽管现在倡导“发现教学”、“翻转课堂”, 但课堂不能全部都由学生的问题组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许多学生的问题并不明确, 也不完善, 甚至有些仅仅是文本表层的问题。在学生问题提出后, 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筛选、归纳、综合、整理, 由此形成与课堂主题相呼应的“问题群”, 帮助精读课堂深入和开展。从这个角度上讲, 问题的整理是便是语文精读教学的支点。如以《桥边的老人》为例,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到不少问题。“为什么老人不把动物带走?”、“为什么老人与“我”的对话老是提到小动物?”、“老人为什么不愿意走?”、“为什么要把我的身份定位为一个侦察兵?”等。这时我们便要开始对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将有价值的事实性问题、概念性问题、概括性问题和理论性问题选出来。从遵从学生的阅读逻辑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看, “为什么老人与“我”的对话老是提到小动物?”学生最有兴趣, 这些我们便可以从老人与“我”的对话内容是什么展开进行深入地探讨, 渐渐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三) 节点:生成一个好问题

那么, 是否精读教学就意味着围绕“问题群”的展开与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等于课堂教学的过程呢?不尽然。实际的精读教学现场仅仅局限于既定的主问题、问题群, 而是动态的、发散的、不确定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伴随着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思维的触发和碰撞, 随时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新问题, 这并非是教师的预先安排而是课堂动态自然生成的结果。对待这些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和欢迎, 保护好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 要快速进行判断、甄别和反应, 对那些具有教学价值, 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问题要及时的解答与回应。对那些不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 也不应该采用回避或打压的方式, 而是巧妙设问, 力图将非语文问题转化为语文问题。

(四) 落点:发现一个好问题

长期以来, 语文精读课堂的问题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问题解决完了, 课堂教学也就结束了, 学生不关注问题生成的过程只在乎问题的答案, 这种思想犹如只问收获不管播种一样, 最终只会限制学生自己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缺少问题意识, 问题发现能力薄弱是当今语文教育不争的事实, 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我们语文精读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生成和发现问题的环境也是不置可否的。教师在语文精读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适当的在课堂中为学生制造认知冲突。《老王》的文本中, “开始, 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 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 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 却坚决不肯拿钱。”本来学生乍看时并不会特别关注什么, 只会觉得“老王”憨厚、诚恳, 但经过教师引导和点拨, “杨绛明明是默存的妻子, 却不知道他腿不好的原因?”“老王就是车夫, 为什么让老王送默存去医院还要用’烦’?”“为什么自己不敢乘三轮”, 老师短短的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的矛盾处激发了学生对于作背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的好奇, 更能深入的体察文本内涵。文学作品中类似这样“其貌不扬”的细节有很多, 教师如果能充分抓住学生陌生化的阅读心理需求, 引导他们在“寻常”细节中有不寻常的发现, 那么学生创造性的兴趣、欲望将会被大大激发, 思维品质也会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纲要和理念, 更是需要教师切实回归在实践, 落点在学生的学习中。语文精读教学如果能做好文本解读与问题设计的工作必能走出误区, 回归本真, 教师摒弃伪鉴赏, 学生学会真理解, 在解决当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最朴实的环节中, 触碰文本内涵, 发展思维能力, 提升审美想象力, 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道路。

【相关链接】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 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 直接易懂, 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 (文学、曲艺等) , 还有很多实用文 (应用文) 。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 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 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 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 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 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 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 文字比较特殊, 语文比较发达, 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 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 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 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 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 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 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 (即汉语文) 。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 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 文艺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 不仅仅是指文学的东西才是语文。

在作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之后, 得出:“语文”一词的原义, 不应是“什么和什么”, 只能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 是“文章”。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 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话本”是什么?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

摘要:在推崇核心素养大背景下, 精读教学作为基本的语文课型, 虽然教学热度消退但在语文教学以及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精读教学应该更好的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立足实践, 做好文本解读与问题设计工作, 摒弃伪欣赏, 学会真理解。从根本上坚定自我, 牢固打好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学科基础。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精读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写作;练笔教学

作者简介:彭香玲(1981.03-),女,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龙山街道百花完小,中小学一级教师。

一、引言

小练笔教学是指通过让学生进行短小的写作练习来培养其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的实施形式较为多样,便于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灵活地设计写作教学方案,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显著的效能。教师可将此方法积极应用到小学写作教学中,以持续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二、小练笔教学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小练笔的篇幅一般较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借助短小的写作行为,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应用外显的平台。相较于常规的写作,这种小篇幅的写作不会给学生带来负担,使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对优美的文本内容产生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达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效果。

小练笔教学耗时比较短,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加快学生的写作知识积累,并持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此外,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可以将注意力聚焦于话题分析,更加仔细地处理自身的思维过程,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三、小练笔教学的运用原则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应用小练笔教学法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涵,对此内涵的阐释可以借用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小练笔教学中秉承此项原则,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第二,生活化原则。教师应将小练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化品位,提高核心素养。

第三,以逻辑能力培养为重的原则。培养逻辑能力是写作教学的核心目标。写作教学的初衷就是锻炼学生能够针对某一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运用逻辑能力将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逻辑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写作练习过程又可以视为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写作锻炼本身来说,还是从核心素养培养来说,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都应当是小练笔教学的重点。

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论小练笔教学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练笔仿写教学的应用

1.句段仿写

从本质上看,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获取语言等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模仿他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因此仿写是一个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写作练习途径。在小练笔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仿写为依托,让学生对句段、篇章这种短小的文本进行仿写,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经过筛选的用词优美的文章,教师可以将这些文章作为仿写的案例,摘选用词优美、修辞精致的句段让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强化其写作能力,同时借用美文熏陶学生的人文审美,发展其核心素养,深入优化小练笔教学的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句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作为写作案例,让学生运用该句段的句式“有的……有的……”让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此句式,提高写作技能,并学会从句式运用的角度欣赏文字的美感,提高學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篇章仿写

篇章是较长一些的文本,其能够完整地展现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将篇章仿写作为小练笔教学的应用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自身的写作思路,使写出来的内容更具逻辑性,顺利表达出内容,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语言技能层面的发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学完一篇有题材代表性的课文之后开展小练笔教学,让学生进行同题材的练笔,强化学生对某一题材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内的植物,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并运用比喻等手法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核心素养。

(二)小练笔续写教学的应用

1.找准续写切入点

在写作教学中,续写也是一种常见的小练笔教学应用策略,此项策略对于强化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具有显著的效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留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留白展开想象,以课文内容为背景进行续写。通常来说,这些留白伴随着相应的标点符号一起出现,最有代表性的为省略号。教师可以将省略号出现的位置作为续写切入点,根据课文整体思路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准写作中心和方向,顺利完成写作。

2.结尾写作锻炼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作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提高文章的艺术塑造效果,通常会采用开放式的结尾。教师可让学生基于此展开想象,续写一小段结尾,发展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续写的内容更加合理,教师需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致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和事物,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创作。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小练笔改写教学的应用

1.缩写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小练笔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学生创作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发展。小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有限,不具备足够的文学创作能力,难以独立实现写作创新。对此,教师可以考虑采用缩写的方式实现小练笔改写教学。从本质上看,缩写是学生基于既有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此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创作,启发其创新思维,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因创新能力不足而无法顺利完成写作创新任务,深入优化小练笔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优美的课文段落缩写为诗歌,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章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改写再创作,强化学生的写作创作能力与文学品鉴能力。

例如,在《祖父的园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选择“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这一段作为文本,让学生将其缩写成为一首诗歌,使学生仔细品味这段文本的语言运用,体会语言的美感,强化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实现核心素养教育。

2.扩写

除了缩写以外,扩写也是锻炼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扩写中,学生需要先深入体会文章内涵,然后用语言将自身对内涵的理解表达出来,由此锻炼语言技能,发展写作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部编版的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内涵丰富,用词优美。学生对这些诗歌进行扩写,可以更加深入地品读诗歌内涵,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同时,大多数诗歌的内涵表达较为含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扩写空间,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

以《稚子弄冰》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诗歌的含义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扩写,描述出诗歌中阐述的“脱冰作戏”的童趣场景。学生在扩写中调动自身的创作思维与知识积累,实现知识、思维的外显,锻炼创作能力,同时能加深对诗歌的审美理解,优化核心素养[1]。

(四)小练笔感悟总结写作教学的应用

1.语句感悟总结写作

在文章中,一些语句会发挥升华主題的作用,合理运用语言总结此类语句,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文章更有质感。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语言升华主题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主题升华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小学生通常无法准确地理解,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中不能有效组织语言完成主题升华的描写,影响了写作质量[2]。为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对课文中升华主题的句子进行感悟总结写作,深入思考品读此类句子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内容,从而逐渐理解主题升华的内涵,并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主题升华,提高小练笔教学法的应用效果[3]。

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一些小学生可能无法独立找出文章中升华主题的句子。因此,教师需要在小练笔环节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出文章中升华主题的句子,帮助学生清晰感悟、总结写作的对象,为后续的写作教学做好铺垫。例如,在小练笔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升华主题的句子,再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升华主题句,最后要求学生仔细品读该句,并写出一小段感悟,进行感悟总结写作。

2.主题感悟总结写作

主题感悟总结写作,即文章的读后感。在写作教学中,读后感写作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强化学生的写作功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读后感写作任务可以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进行深度剖析,发展学生的文学审美、文学感悟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让写作教学更加迎合全人教育理念。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上述练习,教师可运用小练笔教学法,缩短读后感篇幅,灵活地将此环节安排到各类课程教学方案中,优化写作教学效果。在小练笔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在课堂上抽出一小段时间,让学生用几句话描述读后感,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毕后将读后感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灵活地运用小练笔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核心素养。

(五)小练笔教学应用的注意事项

1.适当降低自由写作难度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待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进行写作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知识与素材积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将小练笔教学应用到自由写作教学中,使学生的写作环境更加轻松。

一般来说,小练笔自由写作训练仅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写作方向,如写一篇记叙文,写一篇说明文等,需要学生围绕自身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写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知识运用等能力,提高写作教学效果。但应当注意,考虑到部分小学生的创作力、知识积累极为有限,往往难以独立完成自由写作,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练笔自由写作教学时,要做好前期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顺利完成小练笔自由写作任务。在前期引导中,教师可以考虑采用问题导学这类启发性的教学措施,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清晰写作思路,强化文学创作能力,使自由写作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效用,为学生写作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2.优化教学评价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将核心素养纳入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建设中,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各项教学措施的落实效果,及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推动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教师在开展小练笔教学时,可以基于核心素养内涵,建立配套的教学评价指标,如文化素养、学习习惯等,以评估小练笔教学手段的实施效果,并明确此教学法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然后科学地设计小练笔教学的应用方法,推动写作教学的优化。应当注意,教师要采用多评价主体的形式完成教学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具体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主体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参考价值,为优化小练笔教学应用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小练笔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效能,有助于小学写作教学的发展。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借助科学的小练笔教学方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积淀,形成人文情怀,达到核心素养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小练笔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娜.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J].文学教育(下),2021(03):124-125.

[2]文泽兰,倪喜凤.“练笔”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5):123-125.

[3]王建峰.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197-198.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第4篇

一、农村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1. 充实自己。

在知识不断改变的今天, 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你得是一个水塘, 源源不断地涌出活水, 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充满新鲜感, 并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所以, 老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让广博的知识, 精湛的业务能力, 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加有魅力。学生愿意听, 乐意听, 做你最忠实的倾听者。

2. 做好规划。

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阶段应该有一个规划, 不同的阶段对于各项能力得培养, 应有不同的要求, 具有层次性, 学生才会有不同的收获, 也才会保持不断进取的动力, 做你的倾听者。

3. 了解学生。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实效, 你得了解学生的需求, 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想要学什么?都是我们关注的地方。所以, 我们必须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当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时, 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 大胆交流,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 注重评价。

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举起手时, 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同学的认同。如果对于他们的回答, 你随意的评价可能会影响他, 甚至让他失去信心。所以, 我们的评价要真诚, 要尊重孩子。评价也要中肯, 有理有据, 让他们有再次表达的欲望。

2. 注重引导。

上课时, 学生不敢站起来表达, 不代表不能说, 更多的是他们不想说, 不愿说。记得一次语文课上, 那是一堂五年级下册的阅读课, 书中介绍了家乡的桥千姿百态, 乐趣无穷。教者围绕桥下的乐趣让学生交流小河边的乐趣,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所以, 我们的引导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要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

3. 注重氛围的营造。

如果一堂课上, 氛围都是沉闷的, 大家都不爱说话, 那学生自然就不愿意更多地表达。我们在上课的时候, 要竭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自由的氛围, 愿意和伙伴分享、交流、辩论, 让课堂上闪现更多的精彩。

(三) 提供平台,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 注重示范。

孩子对于外界都会充满好奇, 也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 还会把孩子带进文中的情景,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产生模范的欲望。长此以往, 学生会变得更加自信, 养成放声朗读的良好习惯。

2. 注重鼓励。

每个孩子毫无例外都渴望得到表扬, 也渴望表现自己。我们对学生的鼓励不能是简单的对错的辨别, 也不是一味地表扬——你真棒!我们的鼓励要如春风拂过, 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如春雨的滋润, 让学生得到给养。如春光照耀, 让学生得到鼓励。

3. 注重反馈。

当我们在课堂上听到学生大声地朗读时, 我们要给与学生反馈,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 他们的朗读读出了怎样的情感?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 只有在不断地进步中, 学生这样的习惯才会长久地保持下去。

(四) 有感而发,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1. 注重方法。

每一个文本都是我们写作的范本, 我们的教学, 不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内容的理解上, 在课堂上, 我们要挖掘文中隐含的表达因素, 把写作融入到课堂, 将读写进行很好的结合。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如何开头更吸引人?怎样的结尾才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当学生从现实的文中有所感悟的时候, 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更有说服力, 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2. 注重积累。

学生习作的最大瓶颈在于素材的缺乏, 词汇的缺乏, 很多同学写作时没事可写, 没话可写。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的积累, 要到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课前让学生讲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或者记日记, 都是很好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注重积累, 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多积累好词佳句, 真正做到有素材可写, 有话可写。

3. 注重展示。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展示环节, 可以是优秀习作的传阅, 可以是向上级刊物的投递, 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欣赏时, 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二、基于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 改变观念, 从教师做起

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们必须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做起。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的教学绝不仅仅拘泥于教材, 他是融入学生的生活、家庭、自然环境的, 教学应该贴近生活, 用于生活, 这样才会更有实效。中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树立培养学生能力的观念, 学习语文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不是能应对各种考试, 他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必备素养。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树立语文学科所拥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观念, 学好语文, 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树立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这个观念, 通过我们的引导和渗透, 让我们几千年的悠久文化能得到传承和发扬。

(二) 改变策略, 从课堂做起

中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 我们只有在课堂上,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语文学科听、说、读、写能力的主阵地, 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三) 改变平台, 从评价做起

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心理学院教授莫雷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未来这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因为传统的评价是我们教师的孤军奋战, 忽视了学生、家长、社会, 而未来的教育, 随着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们期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摘要: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度令人担忧, 笔者从农村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关键点、培养策略、实践思考四个方面作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教育行者董学发2016年4月.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第5篇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所谓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接受高中化学教育,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综合体现, 包括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概念、原理、观念和方法等, 是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思维素养、化学信息素养、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而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占据课堂主导地位, 将整节课安排得十分紧凑, 注重讲解化学原理、化学公式以及化学题目的解题方法, 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质疑能力的培养, 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按照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思路去思考问题, 对教师产生依赖, 怠于独立思考,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成为导入新课、引发思维、激起共鸣、展开教学的亮点。情境素材可以来自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图片、影像资料、数据、魔术等。当知识被运用于现实情境时, 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例如, 在介绍铁与水的反应时, 利用以下情景引入:一家炼铁厂的熔铁炉底部出现裂缝, 熔化的铁水从中涌出, 当高温铁水流入炉旁的一条水沟时, 轰的一声巨响, 整个车间被掀掉了。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二) 注重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树立探究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对于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知识,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过亲手实验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从实验中挖掘化学知识的能力和主动思考探索能力。例如, 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化学实验室, 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比如实验过程中, 问学生:Fe Cl3和Mn O2在过氧化氢的分解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可能会回答说:是催化剂的作用, 并且通过实验发现催化剂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不同的催化剂催化效果也不一样。学生通过实验,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会化学实验的方法, 还能启发他们的思维灵感,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 联系化学科学史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化学科学史实, 让学生多学习科学家对工作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科学研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 为真理不畏艰险, 勇于探索, 勇于献身的品质。

(四) 加强习题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

通过习题训练可拓展知识面, 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巩固知识, 学会触类旁通, 提高解题技巧, 培养应变能力。习题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处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审题时要求把题目中已知信息、未知信息和题干的要求以及自己知识体系融合在一起, 形成已知条件;有助于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利用科学的解题方法 (守恒法、极值法、差值计算、关系式法、公式法、图像法等) 培养科学规范的答题习惯。

(五) 加强实践应用, 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中化学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 拓展化学课堂教学空间,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铝锅用久了变黑, 是因为铝置换了水中铁盐产生了铁;烧水壶用久了会产生水垢, 是因为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受热分解形成碳酸钙, 附结在内壁上形成的;等等。同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实践活动, 养成学生动手验证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总之, 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 所要教给学生的远比这多,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每个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在课堂上, 教师应注意让课堂具有生命力, 注重学生自尊心、进取心、好奇心和成功心的培养, 而这需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 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 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 为学生的发展设计台阶, 提供他们最需要的, 让他们得到想要的。

摘要:对于高中化学来说, 高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够做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是应对高考学生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学习工作。然而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 所要教给学生的远比这多,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每个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第6篇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 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 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存在的不足之处:

1、 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 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上一篇:死亡日记范文下一篇:农技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