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证书范文

2024-07-24

会计行业证书范文第1篇

一.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

单证员的工作就是负责国际贸易中运输、海关、商检等环节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

主考机构: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培训中心。

证书性质:上海地区国际贸易单证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培训结束后。12月底(09年)

考试内容:该考试包括国际贸易单证操作实务、外经贸英语函电两部分,其中国际贸易单证操作实

务又包含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操作实务两部分。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培训中心颁发的《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可作为上岗凭证。此外,该证书项目被列入“上海市紧缺人才系列工程”,考试合格者还可申办上海“紧缺人

才证书”。

点评:在国际贸易实施过程中,合同、定单、报关、报检、运输、仓储、银行、保险等各个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单据凭证来维持。因此,外贸企业对单证员的需求较大,据预测,未来5年,上海单证员缺口在12万左右。由于单证员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外贸业务结汇的时效和成败,从业要求较高,而上海现有的20多万名从业人员中,持专业证书的不到10%。因此,具有单证员证书者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月薪一般在5000元左右。此外,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外贸业务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大学生进入外贸、外资企业从事外贸工作,一般都从单证操作员做起,因此,求职前最好先考张单

证员证书。

二.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

国际货运代理员的工作是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

务。

主考机构:国家商务部。

考试性质:国家货代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一定的国际货运代理实践经验,或已接受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培训

的人员。

考试时间:每年9月份。

报名时间:每年

5、6月份。

考试内容:考试包括国际货代业务和国际货代专业英语两部分,其中国际货代业务包含国际货运代理基础知识、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国际航空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国际多式联运与现代物流理

论与实务等内容。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商务部颁发的《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全国通用,

有效期为5年。

点评:上海现有货代企业2000多家,随着上海加紧建设大小洋山深水港,力争在两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货代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货代企业数量将快速增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根据国家外经贸部的有关计划,为规范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操作流程和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2005年后将在国际货代行业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现从事货代工作者来说,要想保住饭碗,必须考张国际货运代理员

证书;而对打算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士来说,该证书更是入行的 “敲门砖”。

三.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

外销员是指在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工作人员,是我国外贸行业的中坚力

量。

主考机构: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人事部。

考试性质:国家外销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国际商务专业中专在校生和其他专业大专、大学本科在校生也可报

名。

考试时间:每年9月份。

报名时间:每年6月份。

考试内容:包括外贸综合业务、外经贸英语函电和外经贸英语口语三部分。取得原外经贸部颁发的

《外销员资格证书》(在有效期内)的人员可免试外经贸外语。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商务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的《国际商务从业资格证书》,该证书

全国通用,是外经贸从业人员上岗和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必备条件。

点评:入世后,我国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将大幅增加,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特别是作为外贸企业业务主干力量的外销员,需求增势更为明显。外销员职业前景看好,相关证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去年国家有关部门向社会开放外销员资格考试,凡有志于从事外销业务的各类人士,包括在校大学生均可报名参加。今后,外销员证书将像注册会计证书、公务员证书一样,成为考证市场的大热门。另据了解,具有外销员证书者还有一项优势,在外经

贸部招聘我国驻外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工作人员时会被优先考虑。

四.报关员资格证书

报关员是指经海关注册,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的人员。

主考机构:国家海关总署。

考试性质:国家报关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及以上学历。

考试时间:每年6月份。

报名时间:每年3月份。

考试内容: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实用报关英语。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海关总署颁发的《报关员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有效期为3年。

点评: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报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据相关行业协会推测,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为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秩序,保证海关监管任务的完成,国家对报关从业人员有准入资格条件限制。因此,要成为报关员,须先过考试关。据了解,报关员资格考试难度较大,全国的平均考试合格率仅为8%。上海地区为12%。物以稀为贵,因此报关员

证书的含金量相当高。

五.报检员资格证书

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代理报检企业等企业和机构中专业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

主考机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考试性质:国家报检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

报考条件:具有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以上学历,同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考试时间:每年5月和11月。

报名时间:考试前1个月。

考试内容: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报检业务基础、基础英语知识。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报检员资格证书》,该证书全国

通用,是从事报检工作的上岗证明。

点评:最近几年,上海的外贸业务量飞速增长,每年的报检货物量已达到70多万批。随着外贸量的骤增,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不断增大。据了解,目前上海地区从事报检业务的企业已达数千家,对报检员的需求接近3万名。虽然报检员的职业前景大好,但进入门槛较高。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关规定, 2005年6月30日之前,未获得报检员资格证书的人员将不得从事报检业务。因此,今后要想捧报

检员的“金饭碗”,必须先参加专业考试。

六.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

国际商务师是企业外贸业务中的关键岗位,负责外贸业务的核算、风险评估等事务。

主考机构: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人事部。

考试性质:国家外贸领域执业资格证书。

报考条件:大专毕业,从事外经贸类专业工作满5年;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取得博士学位;取

得外销员资格,从事专业工作满8年。

考试时间:每年的9月份。

报名时间:每年的4月份。

考试内容:包括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两大科目,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营销与企业管理等。 证书效用: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是外贸领域中惟一的国家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

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

点评:国际贸易的成交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对企业来说,不能出丝毫差错,否则将造成极大损失。国际商务师的工作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商务知识,对每一笔外贸业务进行反复核算,作出风险评估,把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国际商务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承担着重大的经济风险。据统计,上海现有各类外贸企业3万多家,但持证国际商务师不足2000人,人才缺口巨大。特别是有执业证书和实际经验

的国际商务人才,在猎头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

个人收集的一些金融方面的证书,还有一些由于精力有限未能收集,比如金融英语考试等等. 希望对你

有所帮助.1、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此为入门证书,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必要证书。共考五科:基础,交

易,发行与承销,技术分析和基金。

2、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考试简介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ertifi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alyst, 简称CIIA)考试

是由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协会(ACIIA)为金融和投资领域从业人员量身订制的一项高级国

际认证资格考试。通过CIIA考试的人员,如果拥有在财务分析,资产管理和/或投资等领域

三年以上相关的工作经历,即可获得由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协会授予的CIIA称号。自CIIA

考试于2001年正式推出以来,全球已经有5000多人参加了终级考试,迄今为止,2800多名

专业人士已经获得CIIA称号。随着各个区域和国家/地区协会的推广,CIIA将会吸引更多的

专业人员参考,并扩大其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一个更加广泛的全球CIIA联盟也将逐渐形

成。

3、CFA概况介绍 CFA是“注册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的简称

(也称“特许金融分析师”),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由美国“注

册金融分析师学院”(ICFA)发起成立。

4、保荐人胜任能力考试

以下内容中国证券考试网()版权所有,需要转载请联系service@zqks.com;私自

转载,侵权必究。

一、报考方式及报考条件

本次考试报名工作采用由所任职机构通过互联网统一报名的方式。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从业人员均

可参加此次考试。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

2005年后每年考试一次,考试科目为证券知识综合考试、投资银行业务专业考试两科。每科考试时间为 3 小时,每科总分 100 分,合格线为 60 分,两科全部合格者视为考试通过。成绩有效期一年。设

北京、上海、深圳三个考场。(2004年两次考试的实际合格线是两科总分达到90分)

考试采取闭卷机考形式,题目均为客观题。

5、期货从业资格证书

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一样,也是入门所需证书。高中学历以上报考即可,共考两站,基础和法规。

金融期货即将推出,俱期货人才应该会变的抢手。

6、保险中介人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可分为:

(1)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题型题量为:单选80道,每题1分;判断20道,每题1分;试卷满分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

分。

2006年7月30日起,电子化考试和笔试的命题范围统一进行如下调整:保险原理知识占25分,命题范围是《保险基础知识》一书的第一章至第五章。财产保险知识占10分,命题范围是《保险基础知识》一书的第六章。人身保险知识占20分,命题范围是《保险基础知识》一书的第七章。《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规范占15分,命题范围是《保险中介相关法规制度汇编》、《保险基础知识》一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其他相关法规部分占30分,命题范围是《保险中介相关法规制度汇编》,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占20分(全部为判断题)。《保险代理机构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占10分。

(2)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保险原理与实务”

题型题量:单选题100道,每题0.5分,共计50分;多选题50道,每题1分,共计50分;满分

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

命题范围:参考用书《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一章至第七章占40分;第八章至第十八章占60分。

“保险经纪实务”

题型题量:单选题100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多选题30题,每题1分,共计30分;案例题

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试卷满分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

命题范围:在单选题和多选题中《保险公估相关知识与法规》第一章至第四章占30分,第五章至第九章占50分; 案例题参考《保险原理与实务》的第八章至第十八章及《保险公估相关知识与法规》的第二

章命题。

7、理财规划师

8、FECT金融专业英语

经纪相关知识》和《保险中介相关法规制度汇编》。案例题参考《保险原理与实务》的第八章至第

十八章,以及《保险经纪相关知识》的第二章、第五章至第八章和第十三章命题。

“保险公估实务”

题型题量:单选题100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多选题30题,每题1分,共计30分; 案例

题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试卷满分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

命题范围:在单选题和多选题中《保险公估相关知识与法规》第一章至第四章占30分,第五章至第九章占50分; 案例题参考《保险原理与实务》的第八章至第十八章及《保险公估相关知识与法规》的第二

章命题。

7、理财规划师

8、FECT金融专业英语

以上证书大家都可以参加考试, 但要注意不要盲目考证 耽误了学习

------------------------2009年12月

会计行业证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业会计 实践性 教学方式

在我国高职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行业会计比较》已经成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行业是企业或经济单位按其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职能划分的结果,通常的行业有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建筑安装业、房地产开发业、宾馆旅游业、金融业等。各类行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组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是形成行业会计的客观基础。尽管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各类企业会计核算标准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但不可否认,由于各行业具体的经济业务的不同,在实施统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仍需要对各类企业的特殊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以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各类企业的有效执行;况且,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也需探索与所属行业特征相符的现代会计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于作为直接与社会接轨的会计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大的比例就业于非制造业企业,那么,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以制造业企业为例的通用会计课程之后,开设《行业会计比较》是满足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求的需要,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需要,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需要。

然而,随着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接轨,最终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目标的确立,通用会计教学已成为主流,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按会计学的内容层次结构设置课程,很多高职院校尽管开设行业会计课程,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时都大幅度下降,不同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仅进行流于形式的简介,如蜻蜓点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重新审视《 行业会计比较》的开设意义及引入先进的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目标,加强应用性会计实践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会计主干课程框架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业会计比较。其中,在完成前三门课程教学后,通常都要进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校内会计模拟实习,可以是手工模拟实习,也可以是先手工实习再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而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再安排一个学期的校外实习。《行业会计比较》作为学生毕业之前最后一门会计专业课,旨在拓宽学生就业范围,也是学生的学校教育与步入社会之间的桥梁。

如何理解《行业会计比较》的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与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呢?首先,以五年制高职为例,学生在校前三年将会完成《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三门通用会计课程的理论学习及校内模拟实习,第四年开设《行业会计比较》、《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会计及会计相关课程,第五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其间,学生在校四年中基本上是在象牙塔里消化从书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校内模拟实习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实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原来所学知识,但其实质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范畴。因此,要想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就一定要到实地去观察、去触摸、去经历。因为,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会计的对象即经济业务是复杂多变的,仅凭校内模拟实习的经验直接跨越到顶岗实习是有困难的。其次,高职教育的最后一年是校外顶岗实习同时也是谋求就业、落实工作的一年,对于从未步入社会又对会计行业了解不是很全面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最后一年一定是既胆怯又茫然。胆怯是因为从未接触到社会,不知道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有多少距离;茫然是面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行业的单位,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而随波逐流。因此,在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和掌握了会计专业知识的第四年,应以开设《行业会计比较》为载体,贯彻“实践、实际、实用”的会计人才培养原则,突出会计类专业人才教育的时代特色与行业特色,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方式,拓展高年级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穿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经济业务活动的感性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掌握我国主要行业中典型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理论与实务处理,以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而很快进入角色,争取做到无缝衔接。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任何专业教育都应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当前与未来的需求。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增强专業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行业会计比较》作为高职会计专业高年级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考虑到这些高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将要步入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作为在校教育与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坚持“学习指导和职业指导并重”的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渴望了解社会、尽快适应社会的迫切需要,抛开几十人看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学生实地观摩不同行业业务流程和会计组织机构等教学内容,而且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也要不拘一格,一切以满足学生尽快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尽快适应会计相关岗位、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因此,笔者就《行业会计比较》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时应用的开放式教学方式进行论述。

1.为适应高年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本课程的教学应穿插采用“现场教学法”,打破以往在教室里进行理论教学和模拟操作的状况,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行业的感性认识。即在结束某一行业会计的课堂教学之后,带领学生到相关行业企业实地参观,进行体验学习。一方面,了解该行业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利用真实情景的学习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该行业会计中工作岗位的设置和职责,如何成为称职的会计人员等,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兴趣,并亲身感受该行业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同时,加强学生爱岗敬业、客观公正、强化服务等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教育。例如,在结束“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到商场参观,熟悉商品流转的过程,加深对收银员、营业员及会计人员岗位职责的区别与认识。

2.本课程作为高职会计专业高年级所设置的一门专业课,考虑到这些高年级学生即将面临着不同行业的就业机会,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融入式”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也称为企业进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典型行业聘请该行业会计人员以讲座或讲课的形式使相关行业会计知识丰富化和具体化。让实践中的会计人员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带入学校、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例如,结束“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课堂教学之后,可以聘请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来校以座谈或报告的形式丰富学生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感性认识。可以采取邀请施工企业会计人员先做报告,然后,再由学生以提问的形式与实践中的会计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为学生解惑、答疑。

3.本课程是在高职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之后,即将走向社会之前的第四学年开设,本着在教学中进行“岗前练兵”的理念,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职业判断能力、融会贯通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采用分组讨论、利用互联网搜索整理相关课题资料、通过实际调研做方案等多种教学形式,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结构、对自身素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将来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增强职业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会计岗位就业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一些会计核算过程的电视片、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电视片,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并在教学过程中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任课老师在“请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实录现场、深度访谈等形式搜集有用资料并整理成录像带或幻灯片以丰富以后的教学内容。

此外,为适应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模式,《行业会计比较》的考核方式也应该突破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定优劣”的静态考核方法,而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拓展性等特点,建立以强调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突出全过程的动态考核为主的发展性教学评价體系。比如,按照分行业设计的教学计划就可以分行业进行分段考核,尤其要结合该行业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灵活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的实践性教学是采用走出去的“现场教学法”,对于本章的考核就可以采用“卷面考核+实践总结”的考核形式。本章的基本知识与核算通过试卷考核,另外,通过实地观摩与学习再以一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实践总结,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

总之,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以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双证书”制为突破口的教学过程特征;是以产学结合,学以致用见成效为教学特征的教育。在高职高年级时段以开设《行业会计比较》为契机,为实现培养高级实用技术人才的目标,融合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这一困惑时期,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及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贯彻了注重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原则,丰富了会计实践教学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即将进行顶岗实习、顺利就业做一次适时缓冲。

参考文献:

[1]邵瑞庆.关于加强行业会计研究的思考.会计之友,2007,(31).

[2]刘尚林.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行业证书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国有林场会计工作诚信缺乏现象非常严重,会计诚信缺乏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国有林场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不利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平稳和快速发展,不利于我国林业政策的正确制定。因此建立和完善国有林场会计诚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会计诚信;财务管理;健康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国有林场会计诚信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国有林场会计工作诚信缺乏现象非常严重,会计诚信缺乏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国有林场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不利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平稳和快速发展,不利于我国林业政策的正确制定。因此建立和完善国有林场会计诚信制度非常必要。

“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这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会计工作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准确、真实、客观。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为企业、政府管理机构、金融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完善,国有林场的改制工作也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在这种状况下,国有林场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表现的更为明显。会计信息失真则违背了会计工作的最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尽管客观、真实性原则是会计工作中最根本的工作原则,然而在我国,由于财务制度的管理混乱,由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复杂,造成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常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完善,国有林场的改制工作也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在这种状况下,国有林场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表现的更为明显。随着国有林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林场资金的投入主体不断多元化、投入的资金量不断增加、投资项目复杂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有林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林业会计信息对于国家林业经济政策的制定,对于林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减少和避免国有林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建立和完善国有林场会计诚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原因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仅是会计行业本身的因素,也不仅仅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缺乏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诚信原则的滑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而社会价值观却呈现了多元化的变化。一些商家、一些个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来获取利益。而我国目前既缺乏建立诚信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更缺乏遏制虚假的价值体系建设。人们没有因为违反诚信原则而受到任何惩罚,相反还因此而获利,这就会对其他人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而坚守诚信的人则成为异类,从而造成社会环境诚信的进一步缺失,恶性循环造成诚信越来越缺乏。

2、会计人员迫于领导的压力,职业道德失范。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单位负责人的影响。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

3、会计法制观念淡薄,监督制约机制乏力。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总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事情多,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缺失。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折射出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

三、建立和完善国有林场会计诚信制度的对策

建立和完善国有林场会计诚信制度需要从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和加强会计工作中的审计监督与独立审计准则建设等方面入手。

1、加强对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会计诚信教育应把重点放在职业道德、会计理论、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学习上,熟悉掌握会计法律和财会知识,能够主观上自觉地遵法守法。只有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会计人员从内心上树立高于原则底线的务实求真的精神。各单位主要领导也应参加会计诚信教育,将会计诚信机制建设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人员,让更多的人接受并理解会计诚信制度。

2、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加大执法力度是增强会计诚信的必要手段,重点在立法技术上,会计道德与会计法律互为补充,相互依赖。当今的法律制度执行和司法实践仍然不断受到人情关系、权力的干扰,因此会计法制建设还有赖于社会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当然还要加强对市场监管,完善我国相关法律。

3、加强会计工作中的审计监督与独立审计准则建设。

加强对惩罚性监管体系与相关制度建设是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保持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配套协调一致,才能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基础。加强独立审计监管机制建设,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贯彻实施独立审计准则,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执业队伍建设,强化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

总之,我国国有林场会计工作诚信缺乏现象非常严重,会计诚信缺乏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国有林场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不利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平稳和快速发展,不利于我国林业政策的正确制定。因此建立和完善国有林场会计诚信制度非常必要。会计诚信的缺失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也与会计人员受到领导的压力有关。建立和完善国有林场会计诚信制度需要从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和加强会计工作中的审计监督与独立审计准则建设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岳上植.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4).

[2] 续淑敏.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探讨[J].农业经济,2005(2).

[3] 李心和.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会计研究,2002(4)

[4] 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3)

作者简介:

刘兆蓉(1971-),女,大专学历,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会计师,主要研究会计管理方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

会计行业证书范文第4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典当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拟对我国典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典当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典当业 资金融通

一、我国典当业发展现状

1987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开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典当行——成都市华茂典当服务商行,率先恢复了古老的典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典当行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截至2010年底,全国经商务部、公安部核准设立的典当行总数4433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近600亿元,2010年度累计发放当金1801亿元。现代典当业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传统典当业相比,它的服务对象、投资主体和典当的当物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服务对象的变化

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典当行管理办法》和商务部、公安部联合颁发的《典当管理办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允许典当业开办房地产抵押业务和从事财产权利典当业务,为典当业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开辟了新的融资平台。现代典当业便捷、安全的经营模式和合理的收费水平恰好迎合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他们解决资金临时短缺、急需“掉头寸”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现代典当业的服务对象已经从解决日常生活急需的社会大众发展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家和个体私营业主,他们的融资总量达到了典当总额的80%以上。

(二)投资主体的变化

我国典当业复苏时,设立的典当企业规模都不大,注册资本仅几百万元,基本上是国有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后,才逐步改制成私人参股的民营企业。2005年,《典当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典当业的经营范围有所拓展,典当业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受到了民间资本市场的青睐。一些集团企业纷纷涉足投资典当业,注册资本都在千万元以上,其中不乏有房地产业、物流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知名企业,他们往往是资本实力强、投资意愿强、抵御风险能力强的“三强企业”,给典当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仅以江苏省为例,2006年以来新设立典当企业的控股大股东90%以上都是当地行业中的佼佼者,如无锡华西集团、常州国发投资公司等。

(三)当物的变化

传统典当业的当物大都是黄金饰品和居民消费品为主。典当业恢复经营后,影视小说中常见的衣着类当物不见了,手机、电脑类当物热闹了一阵也淡出了典当行,代之而起的是名表(大都在北京、上海)、汽车、股票等“新三样”。2006年后,房地产抵押和财产权利抵押等“当物”进入了典当业务,并且很快就占据了典当总额的大部分份额。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成了典当业的主要客户,当物从单一的居民消费品逐步扩展到厂房、股权等生产资料。房地产典当发展最快,大约占到各典当行业务量的50%以上,股权等财产权利质押约占典当总额的22%左右。

二、我国典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层次较低、内容较粗,不利于规范发展典当行业

典当行业是特许经营企业,由于其设立、经营、监管的特殊性,法律规制必然严格、细致、具体。目前,2005年出台的《典当管理办法》是由商务部、公安部联合颁布的,只是一个部门规章,其法律地位相当低,且与国家现行部分法律、法规相抵触,如《担保法》、《公司法》、《贷款通则》等,而现行法律、法规对典当的特殊性质、典当的融资方式、典当的服务对象以及传统典当与现代典当的法理区别等,均尚未作出界定,因此既不能有效保护典当行业的合法利益,又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具体情况。同时,法律责任规定得过轻,与发放高利贷等违规经营所获利益相比,威慑力不足。此外,由于尚未制定完整严格的担保法规,加之民间传统上也是质典不分,从而导致概念模糊不清,扭曲了典当的固有价值,将用益物权与价值物权混同。

(二)相关监管缺位,不法经营和不法竞争影响典当业发展

一是寄卖行等的不法经营行为。由于寄卖行等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审批的程序较为灵活,相关部门对其监管不到位,未经批准的,挂有“典”、“当”、“押”招牌的所谓典当行在各地城区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寄卖行非法经营典当业务,经营范围与合法典当行完全一致,但息费率却是合法典当行的2~4倍,严重扰乱了典当市场,破坏了典当业的社会形象。二是典当业之间存在不法竞争。为了追逐利润,有些典当行在费率的收取上只执行一个费率,没有按规定将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与典当行的综合服务费分开计算。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典当行不执行《典当管理办法》中关于综合费率的规定,将综合费率下降到上限以下,严重干扰了典当业的正常发展。

(三)典当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典当管理涉及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典当经营涉及企业管理学、心理学、人际交往艺术、鉴定评估技术等,典当品种涉及千万种商品和财物。典当业作为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行业对人才要求相当高,但现行典当从业人员主要靠师傅的传、帮、带及自学成才,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导致现有典当人才结构单一和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储备人才严重不足。随着典当业的快速发展,其人才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有的典当行因物色不到合适人才迟迟不能开业,有的典当行因为人才不专业导致相关的业务难以开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互挖人才的现象。

(四)典当业融资渠道不通畅

目前,我国典当业主要是通过自有资金进行业务运作,只有极少数典当行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迄今为止尚还没有一家上市的典当行。融资渠道的不畅导致个别地区的个别典当行存在违规吸存甚至高息揽储的情况。缺乏其他有效的融资渠道,制约了典当业增强资金实力,发展自身规模的进程。

(五)典当经营范围过窄

我国典当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其经营范围过窄,获利机会减少。在美国和加拿大,其典当行的经营范围非常广、综合性很强,典当行不仅经营典当业务,还做一些商品零售业务,包括旧货出售和卖新商品,一家典当行可拥有多个许可证,因为多种经营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其盈利点,同时也更加便民。

三、促进我国典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担保法律法规,强化对典当业的监管

在适当的时候,制定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典当行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以避免管理矛盾。要完善对典当业的监管,现在还亟需制定以下三类政策文件:一是有关行业发展的基础类文件,如典当行财务会计制度、典当行业统计制度等。二是有关行业管理类文件,如季报制度、典当行经营情况考核评价制度、典当行审批工作规程、典当行停业及清算办法等。三是有关企业管理类文件,如加强典当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搞好典当行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规定等。

(二)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为典当行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现代典当行的经营规模和范围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这对其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鉴别当品真伪、评估市场价值、预测未来走势等方面都要略有所长,因此典当行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人才匮乏将会严重制约典当行业发展。所以,要加快典当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学校教育、岗位培训、经验积累等不断壮大典当人才队伍。

(三)健全典当物品流通渠道,完善处置变现机制

健全的典当物品处置变现机制对于典当行的安全有序运营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大型从事典当物品交易的专门市场,完善典当物品信息流通网络,加速典当物品流转,提高典当物品的变现能力,尽量减少因缺乏流动性而产生的损失,为典当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商业流通环境。

(四)进一步拓展典当行的经营范围

除了房地产外,也可将有价证券以及一些高科技产品作为典当物品,比如增加“股票典当”等。“股票典当”是典当行推出的一项新业务,是指借款人以本人上市流通的股票证券、基金或资金账户中的存款作为典当物,接受典当行特约证券营业部的监管,向典当行申请贷款,用于股市或者其他方面的投资甚至消费支出的业务。“股票典当”在国外是极为普通的融资行为,而在我国该项业务并未被完全认可。对典当行而言,“股票典当”操作容易,特别是质押物变现容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典当行的经营范围,增加赢利渠道。

(五)拓宽典当行的融资渠道

典当业应积极探索各种融资渠道,坚持与银行广泛接触寻求获得银行贷款的有效模式,扩大经营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放开典当业的融资渠道限制,在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允许典当行从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基金等渠道进行融资;允许典当行的当物可以在认定第三方监管下对银行实施动态余额抵押,以当票为依据,在不影响当户对当物赎回的前提下对银行抵押物价值余额进行动态平衡调整。允许经营良好的典当行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以增强典当业的融资能力。

(责任编辑 李西江)

会计行业证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行业;会计人员;行业监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6.149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经济市场日益繁华,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中,会计行业与其从业人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掌管着企业经济管理的大小事宜,是经济核算与监督的一线人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很多陈旧的理念与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如何将这些挑战化为机遇,如何对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实施有效监管,是当今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正视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管工作的不足之处,改变传统思想,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监管策略,真正意义上推动会计行业的进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1 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的重要性

常说会计行业在企业中最受重视,这与其工作性质有着直接关系。会计是一项既专业又复杂的工作。会计人员掌管着企业经济大小问题,资金运转、核算与监督,收付款、汇款、出纳等业务,还需要与银行部门、监管部门打交道。与此同时,会计还需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经济政策与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细节,避免出现程序与政策不符的情况,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这些繁冗的工作中就能看出,会计行业对于从业者的综合要求非常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術,还需要有严谨仔细的工作精神,同时还要具备缜密的思维与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经济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是企业稳固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会计行业掌握企业经济管理的大小事宜,其工作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会计人员格外受到重视,会计行业在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会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经济的监督与核算,能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企业想做一些投资时,会计人员能够通过财务情况分析出投资的毛利率与收益率,以此来衡量出投资的风险,能够帮助企业领导做出决策。同时会计人员也能通过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预警作用,有利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 我国会计行业及从业人员监管的现状

2.1 与发展形势脱轨,导致账目模糊不清

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相关行业出现了很多新的政策与规定,很多陈旧的理念与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但目前很多企业没能顺应形势的发展,一些资历较高的主管或领导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知识,依然沿用传统制度与规定,使得很多账目不符合程序,长此以往,不合规的单子越来越多,导致账目模糊不清,会计人员很难从头捋顺,积压下来,为公司的财务工作埋下隐患。

2.2 假账、漏账问题严重,利用漏洞谋取利益

在我国会计行业以及会计人员监管中,常见的一个弊端问题就是假账、漏账严重。会计的职业操守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特殊,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发展,所以正直廉洁的品性与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很多企业中,会计人员直接服务对象是老板,在老板的压力或者自身利益的诱惑下,丧失职业道德,为逃税漏税而做假账。这种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法律,而且损害了市场经济利益。如果企业任由假账、漏账问题的发生,就会导致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监管的难度加大,这不仅阻碍了会计行业的发展,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严重的阻碍。

2.3 监督管理“三位一体”不到位

所谓的“三位一体”是指对于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的监管要从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处着手。只有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才能保障细节之处落实到位。但目前就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监管情况来看,“三位一体”的监管仍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位”没能有效结合,使其监管往往依赖单一力量。比如一些企业非常重视内部监管,由企业领导全权负责,以领导的决策为准。企业的财务信息完全是封闭的,完全不向社会公开。这就导致社会对于企业信息缺乏了解和评价,对企业提供的数据没有评价依据,从而缺失了社会对于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督。弱化了监管效果的同时,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2.4 会计人才选拔不严谨,导致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现在很多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选拔缺少严谨的规章制度,使得一些缺乏专业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从业人员进入岗位后不能胜任岗位职责。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工作缺漏的问题,同时也会加大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监管难度。会计人员的一个失误,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企业还需秉持严谨的态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日后的监管也会更加有利。

3 会计行业及会计人员监管问题的对策

对于以上我国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企业必须重视,正视问题的存在,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企业的决策要以会计的信息为依据;加强完善会计行业相关规范;将约束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依靠财务信息赢得社会的信任,同时加强“三位一体”的管理力度,以此来保障对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的监管,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3.1 企业的决策以会计信息为依据

经济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是企业稳固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会计行业掌握企业经济管理的大小事宜,其工作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经济的监督与核算,能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有基础和针对性的,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会计人员熟知企业的财务信息,运用专业核算能为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预警作用。所以作为企业领导人,在做决策时应该以会计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合理做出选择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管。

3.2 加强完善会计行业相关规范

会计工作非常复杂且专业,会计人员掌管着企业经济问题,小到收付款汇款,大到企业内部的经济决策。无论哪个步骤出现一点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加强完善会计行业相关规范,有利于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使其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开展工作,减少失误的发生。除此之外,加强完善相关制度,还能够保障会计人员的专业性,选拔出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严谨仔细的工作精神、思维缜密以及具有良好沟通表达能力的专业人才,让其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完善会计行业相关规范,不能盲目参考其他企业的标准,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形势为依据,在企业内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节,以便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同时还需要结合会计人员的需求,这样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便于管理。

3.3 约束和激励机制相结合

要想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体系,就需要将约束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以高标准和高要求约束管理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使其在工作中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规定章程开展工作,保障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避免出现失误,为公司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激励机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使大家端正工作态度,以高度责任心来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鼓励机制能够树立起会计人员的工作榜样,让大家以此为动力,积极开展工作。约束与鼓励机制相结合,强化了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监管的力度。

3.4 依靠财务信息赢得社会信任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很多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观念,如今企业的财务信息已经不是完全封闭的状态了。适度的公开能够在打开企业知名度的同时加强社会对于企业的监管,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依靠财务信息赢得社会信任,让社会了解到企业的经济实力与发展现状,从而得到相关监督部门的认可。这种方式也是对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管,社会与相关部门的关注,能够让会计人员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出现失误与疏漏时,也能及时发现。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监督成本,提高了监管效果。

3.5 加强“三位一体”的管理力度

在前文分析过现今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管“三位一体”不到位,要想发挥监管的价值,就需要加强“三位一体”的管理力度。从国家监管、社会监管和企业内部监管三处着手,在建立企业内部监管体系的同时,重视社会监管与国家监管的力量。企业可以采取公开部分财务信息的做法,加强社会的监督。积极关注国家及相关部门最新的经济政策与规定,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相结合,及时调整管理细节问题。企业重视内部力量的同时,更要加强外部监管,不能依赖单一力量,要将这三部分有效结合起来。国家与社会监管能让企业的账目管理更加清晰,避免假账、漏账问题的发生,让会计人员的工作有严格的规矩制度,保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位一体”为企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强化了监管效果的同时,推動了企业的长久发展。

4 结论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会计行业与从业人员在企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要想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其稳定发展,就需要正确认识到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对于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企业必须重视起来,正视问题的存在,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企业的决策要以会计的信息为依据;加强完善会计行业相关规范;将约束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依靠财务信息赢得社会的信任,同时加强“三位一体”的管理力度,以此来保障对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的监管,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达.论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督[J].品牌,2014(12):63-65.

[2]李晓彤.浅析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管[J].北方经贸,2015(9):125-126.

[3]李萍,熊漳平.浅谈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67-69.

[4]贾曼莉. 论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建设[J].北方经贸,2009(8):84-85.

[5]安茂亮.论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管[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7(20):88-89.

[6]高爽.论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的监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18-19.

会计行业证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国服装行业 SWOT分析 国际化

1 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 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

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

论文出处(作者):潘 蕾 蕾 1.4 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发布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 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2 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代理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3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席酋民. 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郭建南,郑喆,黄明朗.我国休闲服装市场调查与品牌发展策略研究[J].丝绸,2006(4)5 丁国强.我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6 贺政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4(12)

7 耿建明.服装业现状及出路探讨[J].经济师,2000(4)

8 姜涛.我国服装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辽宁丝绸,2006(2)

上一篇:环境污染成因范文下一篇:花海效果呈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