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21

指导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设计作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科学真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科研素质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些综合的素质能力不是完全靠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所能练就的, 如果能在前期的课堂及实践教育上注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那么毕业设计工作将会显得简单而有成效。

1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意识, 只有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 才能将创新带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人人都有创新意识, 那么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就不会照搬前人, 论文也不会东拼西凑, 下笔无言了。

作为大学应该将培养创新意识贯穿于课程体系, 将创新教育切实地融会在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 带给学生全方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让其在不自觉中形成创新的意识, 这不光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种促进, 更是大学生日后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力量源泉。

2 加强科研基础训练提升学生科研意识

很多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之前, 没有接触过科研训练, 对课题的前因后果一窍不通;还有些学生四年大学中基本没有翻阅过相关专业的学术期刊和专著, 从而导致知识狭窄、片面, 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写出的论文起点低、缺乏深度。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呼吁在大学阶段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和科研基础训练课程。

科研基础训练课程, 通过具体科研项目实例, 与学生讲解从选题到社会调查、检索文献、课题申报、方案论证、技术攻关、结题等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过程, 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基本程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意识。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加强学生阅读科技论文与应用写作能力, 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从目前看来, 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不扎实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直接原因。如果在毕业设计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再加上熟知的理论与自己实践的结果, 创作一篇出色的毕业论文 (设计) 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3 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 体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差异。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 课外活动更是检验培养成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特别是全国及各省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科技比赛等, 都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机会。目前, 各类竞赛水平颇高, 有的远远超出本科毕业设计水平, 学生参加过这样的竞赛, 日后的毕业设计就显得轻松了, 这种个体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为了缩小学生间的这种差异, 扩大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 学校在正式比赛前, 可先开展各类小型的竞赛, 既作为大赛的选拔赛, 同时又扩大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久而久之, 在校园里形成一种适合大学生创新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在这样的整体环境熏陶下, 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长才干, 提高了整体创新能力, 对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4 提倡学生指导学生开创毕业设计指导新模式

在指导学生为各类活动筹措准备时, 吸收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形成以高低年级学生传帮带为模式的创新团队。采用听、看、想、做、讨论、总结等形式相结合, 个人努力与团体协作相结合、学生的能力发挥与教师的有目的引导相结合,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的能力, 为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作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有的学生在低年级时就经历了学长们的毕业设计过程, 等到他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的时候, 已经可以指导其他同学开展相应的工作了。这种以学生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在指导上相对减轻了教师负担, 而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良性循环, 将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5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学生自拟题目形成开放选题方式

毕业设计选题是关键一环, 它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目前理工科院校的普遍做法是教师出题学生选, 这种约束性的选题方式, 既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又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展的愿望。

鼓励学生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 这是提高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有效措施。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创新性, 学生参与科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潜能。但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比如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和宽博, 毕业论文时间短等。所以应采取让学生尽早融入研究和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采取以学生自拟题目, 教师把关的开放式选题新方式, 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鼓励学生从科技创新活动及竞赛中自己总结归纳题目, 经过教师把关后确定为毕业设计题目。这种方式, 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也兼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让学生去求知、去探索,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提高理工科毕业设计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关键在于培养模式的转变。从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看, 毕业设计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特别是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培养绝不是在毕业设计期间能立竿见影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 树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也必将促进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提升。

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 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成为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真正实现创新精神较强和工程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 是当前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人才,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关艳玲, 涂澄海, 等.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3) .

指导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1 艺术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为了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 艺术设计专业在一些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 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 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然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多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 并且多从工艺美术专业更名而来, 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 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 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 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1.2 专业重复设置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 经济生产领域的拓展, 各院校间的学科设置在广度上已不能满足今天社会的需求, 各院校间学科的雷同设置, 一方面, 导致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高校不能培养, 另一方面, 雷同的专业和近期大规模扩招已引发了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产生许多无谓的竞争和人才浪费。从现行我国的设计教学体系来看,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基本沿用至今, 三大构成一统天下, 渗透至各个专业, 这种设计教学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 它的特长是几何形体的构成训练, 忽视具体造型设计, 培养理性的、机械的、冷酷的、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

1.3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直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 讲究按部就班, 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 固定性的教学方法, 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 使得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 理论与实践脱节。绝大部分院系 (专业) 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 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 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 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现今学生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然不知, 学生毕业后感到不能及时进入角色, 有许多是工作中必需的但在学校里没有得到训练和学习的知识, 使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沦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 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使设计教育处于一种培养半成品的结果。

1.4 忽视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 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 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 如综合性大学隶属教育部门;专业美术院校隶属文化部门;工科院校隶属各产业主管部门。

2 新型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课程, 它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 实现了从单一技能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创新性的课程理论

以设计观念与设计开发的创新为基本目标, 将哲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前沿领域中的思维科学、创造学、符号学、方法论、系统论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综合的运用。对应心理学中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功能。开发思维的能动作用,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 自觉地调动“视觉思维”的能动作用。

2.2 科学性的课程设置

课程密对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针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 发挥设计者最大的创作潜能, 通过这个课程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学会科学用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大脑演变的历史, 大脑的构造及功能原理。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如何用脑。教学针对目前学生知识扁平化的特点,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寻求“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和转换机制。

2.3 系统性的课程结构

将理论与实践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 形成专业知识和课程结构的系统性。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是贯穿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涉及贯串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的系统教学过程。课程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开发, 将观察能力、思维方法和表达能力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强调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课程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系统构架, 使学生明确艺术设计的方向范畴、途径和方法。突破单一的技能和扁平的知识, 以科学的课程结构传授系统的知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既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也是系统的贯穿环节。只有建立科学的教学系统和课程体系, 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2.4 实效性的课程内容

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针对其性质和专业特点, 积极开发, 调动学生的创作的主动性, 开发他们的潜质和能动性。通过课程有机的把基础理论技法表现、艺术设计观念互相结合串联起来, 使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方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将课程训练和课题作业尽可能与国内外设计大赛以及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有的放矢、针对实效。在实际的操作和竞争中, 激发同学的创造欲望和设计兴趣, 在实际的演练和考验过程中, 运用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获取实效性的成功, 从而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走向艺术设计的成功之路。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互动效应, 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2.5 延展性的课程效果

艺术设计的价值, 在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实现的创新发展, 通过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延展性, 强化各学科领域的交叉, 强化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的融合, 艺术设计才会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课程的延展性体现在纵横两方面:纵向上, 本课程建立了艺术设计的纵深的教学体系, 从理论的高度树立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观。追根溯源、理清脉络, 寻求规律, 在艺术设计的技术、观念和法则三个层面的系统衔接中, 形成课程的纵向延展。横向上, 以国际文化比较、现代前沿理念发展与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趋向的结合为基点, 在艺术设计的方向, 原理和执行手段的有机结合中, 构成教学的横向延展。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纵横延展的系统“坐标”, 有效地链接其它学科领域和专业课程、形成动态、完整的教学体系, 强化艺术设计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动环节, 激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面对激烈的竞争, 面对世界的未来, 艺术设计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应从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性能力的高度来进行全面而审慎的考虑和决策, 为学生进入一个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设计创造型人才。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后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本文在对当前艺术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拓展思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 (12) .

指导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该文分析了景观管理下的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优越性,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智能型农业;景观管理

气候智能型农业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能够灵活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形态之一,具有低温室气体排放、高复原力和高生产力的特点,符合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要求。

景观是人类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的产物。农业景观可以用3要素来描述:一是结构,它涉及自然环境特征、土地利用模式和人造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功能,为农民和社会提供环境服务;三是农业景观的社会价值,以及农业对景观的维护和优化的成本。因为人为和自然过程都在变化和进化,所以景观是“动态系统”。人们一直都在管理自然资源和景观,以满足包括食品、纤维、饲料、燃料、建筑材料、医药产品和水等多种需要。

当前,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系统已经进化并适应了多变的环境条件和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压力。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农业生产系统,扰乱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加生态服务压力。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旱灾和水灾)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一些地区,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新物种生产的可能性,可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选项。景观变化往往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宏观表现,因此探讨景观视角下的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战略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1 实现气候智能型农业需要景观方法

1.1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压力 人们将土地从森林变为农田和牧场,有时创造了更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然而,在许多地区,这也导致了环境退化,许多重要的环境服务损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目前,许多农业生产系统都建立在大量地种植少量植物和品种,其遗传基础非常狭窄。单一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严重依赖石化能源,这些农作系统也不能循环利用各种营养物质。许多农业生产系统存在对环境有害的土壤管理和对水资源的浪费而不具可持续性。根据目前的趋势,为满足人口增加、城市化、更加富裕的世界的需求,粮食供应需要持续增长。同时,农业生产系统同其他部门对资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事实上,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和人类活动不断侵蚀肥沃的农业土地。

1.2 气候智能型农业多目标的实现需要景观治理 大规模的环境退化不是不可避免,而是可以逆转。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说明,有可能实现这种情况:更多的人、更多的林草植被、更好的经济和更好的生活。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来改善生计和不断提高生产力。气候智能农业是机会也是挑战,为抓住机会应对挑战,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积极参与的统筹兼顾的办法,以确保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更可持续地促进景观优化。将农业生产系统纳入景观管理,充分利用自然生物过程循环利用资源,建立综合和多样化耕作体系,可以大大降低自然资源压力,减少对外部投入(例如能源、化肥和杀虫剂)。景观方法是实现气候智能型农业多目标的关键。景观方法中,管理的农业生产系统和自然资源占地面积要大到足以产生重要的生态服务。景观方法认识到生态服务对多个利益相关方的价值,以景观为基础的原则为如何追求不同的土地使用目标和生计战略提供了指导。经验表明,通过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就有可能扭转自然资源退化,保护农业生产力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水土保持、病虫害控制、授粉和调节气候)。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为了实现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参与性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将同时提高生产系统的复原力和改善人们的生计。

2 景观管理下的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优越性

2.1 完善的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景观层面的管理规划,各个群体和机构共同努力,增加农业收入,实现经济机会多样化,同时确保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受到保护。在景观层次上协调的好处之一,是以前各自为政的部门和生产系统得以整合,以维持所有部门所需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为了农业部门实现粮食安全和更好的生计,生态系统需要保持良好状态。作物、牲畜、森林、渔业系统生产力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这些对农村生计至关重要,生态系统功能确保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按其提供的益处分为:供应服务(例如提供粮食、纤维、能源和水);调节服务(例如调节病虫害、水的循环和净化、或调节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辅助服务(如授粉和养分循环)和文化服务,供应服务取决于各种辅助和调节服务(如土壤肥力和授粉等)。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态系统服务的支柱,丰富的遗传基础增加了系统中存在的物种的可能性,它们具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不同功能角色所必需的特性,以便于在不断的气候变化中继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2.2 集约化可持续生产 集约化可持续生产是提高气候智能系统产量的重要工具。集约化可持续生产通过提高耕作系统的效率来节约自然资源、时间和金钱,以较少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在适当的时间和正确的数量,利用合适的投入,优化资源使用和减少浪费。集约化可持续生产采用了知识密集型的方法,如保护性农业、综合植物营养管理、综合虫害管理、水管理和授粉管理。同样,有机农业是1个促进和强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全面生产管理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生物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它基于集约化可持续生产的许多原则,但它涵盖了整个食品系统,从生产到标签和商业化都具有精确标准。

2.3 应对气候变化的灵活性 气候变化意味着更频繁的极端事件、气温的升高、降雨模式的变化和降水强度的增加,这都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温度的长期变化将会慢慢地导致植物和动物物种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病虫害可能出现。为应对这些变化,农民既需要灵活性,也需要培养学习的态度。在景观层面上,生产的多样化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这种灵活性和便于风险管理。气候智能农业的基础是具有复原力的生态系统,复原力是适应变化和扰动的能力,同时保持核心功能。确保农业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战略包括:可持续的土壤和水管理、积极促进生物多样性以及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对建立具有修复力的生产系统和改进气候变化诱发的风险管理具有根本的重要性。通常有效和公平地管理水资源只有在景观尺度上结合农户的水管理實践才能实现。

保持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是降低风险、确保满足多种需求和维持稳定的根本,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小规模的农户继续种植传统作物品种,即使有改良品种可用。人们还普遍认识到,维持生产系统中的作物多样性对于避免因特殊生物或非生物威胁而造成的脆弱性和广泛的作物损失至关重要。同样,家畜和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将改善耕作系统的复原力。促进遗传多样性和多样的生产战略,包括气候风险管理,是促进气候智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保持生产系统和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气候变化对授粉服务的影响为例进行说明。授粉是农作物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超过75%的主要粮食作物依赖动物提供的授粉服务。传粉者,尤其是蜜蜂,影响世界35%的农作物产量。但许多传粉者和依赖它们的农作物对高温和干旱很敏感,21世纪的气温预计将增加1.1~6.4℃。因此,气候变化可能对授粉产生有害影响。在景观层面实施的气候智能农业,可以通过保护控制生态系统运作的物种、资源和过程,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帮助保护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成功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农业生产,是维持正常运作的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保护区是许多景观和生态系统方法的重要工具。然而,建立保护区往往是不可行的,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

2.4 追求减缓气候变化的共同利益 许多农业生产经营方法,如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农林牧综合体都是气候智能的,它们增加了土壤碳汇和地上生物量,提高了生产力和复原力。通过综合景观管理,抓住所有特定景观减缓气候变化的机会,增加生物量产出,可带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共同利益。通过减少森林砍伐、修复受侵蚀土壤和减轻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可持续提高生产力,并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机会。同样,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管理将有助于退化草地的修复和提高植被覆盖率,草原管理也可以伴随着引入树木在土壤和林草中固碳。改良放牧管理可能增加土壤碳汇,如果它们的生物产出保存在诸如湿地和泥炭地,这样的宝贵生态系统就会起着的水调节服务,并构成1个大的碳汇。景观层级的土地利用规划战略需要确定这些类型的关键生态系统,并保护它们在自然状态下提供高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对有机土壤的管理也应给予特别重视,因为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潜力很大。

3 实施景观方法的几点建议

3.1 景观方法需要统筹管理 人们普遍认为,所有土地利用部门(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统筹决策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建议实施气候智能农业的景观方法。将所有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土地利用部门联合起来,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这就需要从单一生产系统管理转向对整个景观的管理,以实现气候智能农业的多重目标。气候智能农业要求跨部门规划和管理,以最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自然资源。统筹景观规划和管理是自然资源管理的进步,它认识到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对多个利益相关方的价值,以及不同的价值导致利益相关方追求的土地利用目标或生计战略不同。综合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本理念是找到并促进生产系统、生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作用,最终目标是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3.2 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利益相关方参与 管理景观需要了解如何在不破坏生物多样性和不扰乱生态系统功能的情况下解决当地社区的需要。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是可持续景观管理和扩大气候智能农业规模的关键,促进参与性决策进程对于促进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至关重要。必须以量化气候变化影响的方式对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状况进行审计。当气候变化的影响不确定时,应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研究做出无悔选择。参与性景观管理可以增强利益相关方对景观管理目标的主人翁感,景观管理也需要取得一些短期成果,从而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激励,以推动这一进程。应制定政策支持地方规划,使社区能够管理和受益于他们居住的土地上的资源。

3.3 可持续管理需要政策和金融支持 适应能力是实施景观管理计划和战略的关键。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景观也会发生变化和演变,可持续管理的目标不应是维持现状,而是通过实行自适应管理来确保商品和服务的持续和不断增长的供应。推广景观方法,就需要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到目前为止,生态系统管理、农业生产力、林业和农村生计领域许多政策、法律的执行都是部门各自为政为基础的,这种情况为跨部门的景观方法带来了问题。协调方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REDD+)机制的发展,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政策解决了林业部门内外不同的森林砍伐动因。为了使农村景观的气候融资有效,干预措施需要与当地农村发展活动协调。例如,可以利用REDD基金支持气候智能农业和必要的体制发展。

(责編:张宏民)

指导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1.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多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面置作业”这种陈旧的程序, 基本上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及教师上课的规律, 忽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传统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单调、呆板, 教学过程程式化, 填鸭式教学严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解多于学生语言运用活动, 学生参与交际的机会少;学习内容与成绩与四、六级考试挂钩, 侧重阅读, 忽视口语;将语言拆分成零散的语法、词汇、惯用语等语言点, 进行分析、对比;忽视课外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教师与学生交流比较少。

传统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互式活动的能力, 忽视了语境、环境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忽略了听力策略的培养, 把听力当成分离式的技能, 用乏味的方式进行有限的训练。它普遍造成了大学生听力水平不高。它主要表现在学生听英语的机会少, 除上课时间外几乎听不到英语;听力策略不佳, 如过于注意听不懂的单词, 忽略了整体意思;缺乏完整系统的听力训练;缺乏听力材料的背影知识, 即英美文化知识;听音环境和设备不尽人意。

1.2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进分析

第一, 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即近几年已形成共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通过网络, 学生之间进行协作或互动, 为同一目标而学习, 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换言之,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借助电脑的帮助, 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第二, 是要充分体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功能, 具体是指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有效学习,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独特的功能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这种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过程。所以, 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 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融合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 学习过程不仅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 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 学习者被认为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而具有个性化。

2 新教学要求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新教学要求下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到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网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四结合教学模式,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大班授课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化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第一, 新的教学模式的管理平台允许教师发布课程信息, 如学习目标、任务、内容、进度等;第二, 它有较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 提供了大量的视听说、读写译素材和练习, 教辅资源提供了相关的文化资源和链接;第三, 它有清晰的导航系统, 系统的每一个页面都明确标示学习者所在的模块、级别、层次、进度等;第四, 它的评估测试功能可以让学习者时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该系统能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了网络教学平台这一前提, 我们就可以构建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2.2 新教学要求下教学模式的设计

第一阶段, 教师通过教学管理平台布置学习任务。语言知识方面包括掌握词汇用法、掌握语法结构、理解课文内容等。词汇包括构词、搭配、同义词、反义词、形近词、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等。语法结构包括词法、句法和各类句型等。理解课文内容包括根据课文回答问题、课文结构框架等。阅读技能方面包括阅读方法像精读、泛读、速读、浏览, 也有技能方面的像辨别主题、判断推理、细节分析、作者意图、修辞等, 要学会语篇层面的分析、难句分析、词汇分析。写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有词句的选择、段落展开的方式、问题类型的应用等, 像对比类、比较类、驳论类、立论类、解释说明类, 提纲式作文、短首句作文、图表式作文、叙述描写文等。交际技能方面包括双人讨论、小组制作演示陈述等。

第二阶段, 学生利用网络课件学习。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中的课文朗读、词汇、语法、翻译、文化、练习, 参加单元测试, 接受面授辅导, 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就某一单元主题或教师要求的其他主题浏览教辅资源, 或其他由教师提供参考的资源网站的过程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学生与同伴或小组利用管理平台交换意见、探讨问题、分工合作的过程是合作学习。教师提供资源、进行学习监控。

第三阶段, 教师针对性辅导。这一阶段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 师生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检查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 教师和学习者能够直接进行双向交流。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或发现式的学习, 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 寻求答案,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阶段, 教师概述学习重点以便学生课下学习。这一阶段教师在大的多媒体教室演示重要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文章结构框架、难句翻译、写作思路、写作范文。学生讨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对文章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探究学习提交读写作业;学生分协作小组查阅资料、研究探讨、共同准备小组陈述。教师进行策略指导。

第五阶段, 学生小组陈述。这一阶段学生分小组在大的多媒体教室演示课件, 每单元可以推荐一名小组成员为代表进行陈述,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

第六阶段, 总体评估。学生对不同小组的陈述从内容、表现、英语口语、时间控制等几项给予评价并打分, 评选出最佳陈述小组和个人;教师补充评述, 指出长处与不足, 对陈述活动进行总结。最后对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 提出下次学习任务。

3 结语

新教学要求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上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 一方面运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合理继承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部分。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程教学要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新教学要求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性设计。

关键词:新教学要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尹朝.新课程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

[3] 武英杰.新课程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

指导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根据收益呈报模式的发展历程,将收益呈报模式分为传统的收益呈报模式和全面收益呈报模式,文章通过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指出全面收益呈报模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决策有用目标,并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全面收益的最佳选择,根据我国目前收益呈报存在的养老金等内容的不完整和结构上计量属性不一致等问题,提出相应完善思路及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收益呈报模式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会计收益模式愈来愈呈现出局限性,此时对新的收益呈报模式产生了需求,对它的需求让后人不断思考如何更加准确可靠地反映这些会计事项,以确定合理、可行的收益呈报模式。从总体上看,传统会计收益的局限性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会计收益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收益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原则,用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的消耗与现时的收益进行配比,这种配比关系在“时间”方面并不完全合理,最后提供的收益也不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传统会计收益主要报告了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影响,未来事项由于在时间、风险、金额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未将其纳入已报告的收益中,信息使用者是利用“历史信息”面向未来作出决策,影响其决策效果。罗伯斯·斯特林教授于1984年发表的《公司正在报告无用的数字》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进行了批判。

(二)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

早在18世纪初期,美国已经形成了证券市场,此时证券市场尚未成熟,到了20世纪,美国证券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财务报告信息使用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公司的管理人员向证券市场职业投资者转变,证券市场的变化推动了会计目标的变革,进而影响收益呈报模式。另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证券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都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行的收益报告模式已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收益呈报模式。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20世纪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及石油危机导致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出现较大的波动,金融行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明显提高,此时,出现了以套期保值、规避风险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要随着基础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而变动,而且,在取得和计算时会有一种杠杆作用。在取得衍生金融工具时,通常不会或者发生少量的现金流出;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期间,其价值波动幅度较大,这种杠杆作用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金额取决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变化,即使是有利的变化,未来带来经济利益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衍生金融工具违背了传统资产或者负债的确认条件。第二,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不能满足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要求,在取得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期间,通常发生较少的现金流出,如果把“较小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显然不能解释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价值,所提供的信息含量大打折扣,甚至会误导投资者。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前一年的净资产有4亿多,报告上反映的“良好业绩”却隐藏着“倒闭危机”,因此,将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未来风险与收益”纳入财务报告势在必行。FASB及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都主张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现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大量的信息在附注中披露显得冗杂,又提出在表内确认的设想。1990年,理查德·布雷登就提出历史成本报告无法准确揭示企业的金融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四)会计目标的转变

关于会计活动的目标,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受托责任观,另一种是决策有用观。要实现会计目标,必然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强调的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真实地反映各种交易或者事项;相关性强调的是企业提供的信息要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不否定历史信息的预测价值)。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发生的会计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能会产生冲突。按照传统的实现原则来确认收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价格波动较大的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却被排斥在报表之外,如果金额较大或是影响较大,达到了重要性水平,那么最后所提供的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收益信息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目前确定的会计要素来看,并未将人力资源、内部经营形成的品牌、管理者的才能等这些有重要价值的要素在表内确认,使得传统业绩报告难以反映企业的盈利价值,因此,从传统的会计收益向全面收益转变势在必行。

总之,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自身会计活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收益模式对实现决策有用会计目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少。会计目标的转变对收益呈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收益已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收益。

二、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收益就是纯收入的意思,用公式表示就是总收入减去尚未被侵蚀的资本,这种解释和资本保全的思想相一致。

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认为收益包括两个方面:真实收益和精神收益,真实收益就是指增加的财富,精神收益就是心理上的满足程度。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的全面收益更加接近于真实收益。

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克斯认为收益是在期末和期初保持财富等同的前提下,能够获得的最大消费额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经济学上的收益既考虑了过去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也考虑了资产现时价值变动的结果,会计上全面收益的理念和经济学上的真实收益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越多的收益项目采用现值计量(这也是收益呈报未来的发展方向),全面收益就越趋近于经济收益,市场和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企业的股票价值。

(二)会计学基础

理论界关于会计收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期营业观”,另一种是“损益满计观”。本期营业观主张只有当期正常的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才能反映在收益表中,非正常的活动未反映在收益表中,能够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种观点和受托责任观相一致;损益满计观与本期营业观相比,除了包括本期正常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还强调非正常活动产生的损益也要纳入收益表中,美国SFAS No.130《报告全面收益》要求不仅要提供业主交易的收益,也要提供业主交易之外的任何资源的变化,提供更加真实的收益信息,有助于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三)财务学基础

会计学和财务学密切相关,会计学计量的收益数据为财务学分析企业财富是否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财务学中的“干净盈余理论”也为全面收益提供了理论支撑。1995年,费尔萨和奥尔森在《经营和理财活动的计价和干净盈余会计》中提出了“干净盈余理论”,该理论为通过利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数据来评价企业价值提供了数学模型。费尔萨和奥尔森认为在理想的状态下,“股利流”是影响企业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企业所有者全面收益的变动只能由收益或者净红利引起。根据干净盈余理论,企业应当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价值,充分发挥收益表对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的作用,降低投资者通过其他途径评价企业价值所花费的代价。干净盈余理论直接影响公允价值及现值的计量属性。总之,干净盈余理论认为全面收益比传统收益更能为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全面收益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目前,关于会计计量属性,有的国家强调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作为辅助计量属性,有的国家强调报表项目尽可能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多数国家采取折中的方法,即采用混合计量属性。各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概念都很相似。

IASB认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的交易中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是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强调公允价值在熟悉情况的、非关联的各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是债务清偿的交易金额;我国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或者负债是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根据上述公允价值的阐述,笔者认为:公允价值是企业持续经营的状况下,熟悉情况的、非关联的打算交易的双方达成的交易价格(主要是估计价格)。强调公允价值最终通过估计价格来反映,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不是现实的交易价格,是以意愿交易双方的合同为基础。

全面收益的内容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的收益,它的会计目标就是决策有用,强调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理论上来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会计目标,但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在每一个时点都获得资产或者负债的可靠的公允价值信息,因此全面收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混合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能满足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求,对物价变动较大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不能真正反映资产的价值。葛家澍先生认为:“未来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计量方式,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根据决策有用的目标理论,需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全面收益计量属性的最佳选择),但是面临现实会计环境,又不得彻底舍弃历史成本,所以,全面收益的计量属性应当定位于混合计量属性上。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其他全面收益中的应用

FASB认为全面收益就是一个主体与业主以外的主体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美国将已实现的损益和未实现的损益分为损益项目和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已实现的项目就是损益表项目,未实现的项目作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目前我国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都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未实现利得,传统的净收益反映的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实现的收益,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将全面收益呈报模式作为目标,不断扩大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将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剔除掉会计准则中不允许确认的)纳入收益表中,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准确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三)我国收益呈报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CASNo.30(2006)财务报表的列报中要求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至少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体现了全面收益的思想,但是距离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全面收益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内容上讲,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确定的全面收益不完整

美国最早提出全面收益的概念,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没有赋予全面收益完整的概念,只是将收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这类收益采用的是实现原则;另外一类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这类未实现收益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目前我国的收益报告中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之和就是综合收益总额,这一点和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相同的。SFAS No.30《报告全面收益》(1997)准则中规定将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累计退休金给付义务超过退休金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在全面收益中列报,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养老金会计这一部分却仍是空白,这也影响了全面收益列报的完整性。

2.从结构上讲,全面收益报告计量属性前后不一致

在全面收益表中,综合收益总额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综合收益得到的,净利润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其他综合收益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最后列报的综合收益总额的相关性及可靠性大大降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发达,公允价值信息难以及时取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公允价值的技术问题也会影响其在全面收益报告中的应用。

(四)完善全面收益报告的建议

1.在内容上,明确并完善具体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CAS30号——财务报表的列报蕴含了综合收益的信息,目前尚未制定全面收益准则,全面收益报告还存在较大的操纵空间,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全面收益准则,明确全面收益的概念,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全面收益呈报的完善也对此产生了需求。

2.从结构上来讲,综合收益总额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

目前,我国的综合收益总额等于传统的净利润加上其他综合收益,前后计量属性存在冲突,全面收益呈报是基于会计决策相关性目标提出的,所以笔者认为,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将调整的传统的净收益加上其他综合收益,作为综合收益总额列报。具体的调整方法是:将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重置成本计量,货币性资产(负债)一般情况下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如果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环境,货币性资产(负债)应当调整为实际购买力金额。在传统收益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观点和前面所讲述的将全面收益定位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并不矛盾,而且工作量有所降低,增加了可行度。

3.不断完善市场环境,防止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目前虽然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出台了不同的具体准则实施细则,制定了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具有可操作性,也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了挑战。难点就在于公允价值是在没有真实交易的前提下对交易价格的估计,通常采用的估价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无论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强调运用来自活跃市场的信息,所以不断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可以减少公允价值估值的偏差。

4.收益的呈报必须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修改收益的列报及披露内容时,会产生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成本,比如收益信息的产生、披露、监管部门制定规范等,所以,我们可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革新,也可以避免对会计实务界造成巨大的冲击。

四、结论

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总体上倾向于受托责任观,收益表的呈报是在原来基本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基本收益是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其他综合收益是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那么最后的综合收益既不是“历史收益”,也不是“公允收益”。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肯定会得到提高,可以在基本收益报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的项目主要包括销售存货的成本、长期资产的摊销,以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确定各期的成本与费用。此外,可以将利润表重新分类,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先提供已经实现的收益,(将原来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剔除),然后再反映未实现的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最后提供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这种收益呈报模式总体上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收益信息。因此,要想形成完善的收益呈报模式,首先要完善全面收益理论,然后明确全面收益的范围并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周萍.FASB和IASB财务业绩报告项目研究回顾[J].会计研究,2007(9).

[2] 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 葛家澍,叶丰滢.论财务报表的改进——着眼于正确处理双重计量模式的矛盾[J].审计研究,2009(5).

[4] 刘玉廷.关于中国企业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问题[J].会计研究,2009(9).

[5] 高国琴.公允价值计量、企业收益表与报表使用者——基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视角[J].财会通讯(综合),2011(9).

[6] 孔令辉.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会计研究,2010(3).

[7] 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8] 赵琳.全面收益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2(7).

[9] 路晓燕.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4).

[10] 杨吉生,何明.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5).

指导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医院药学属于一门应用性学科,对医疗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组成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要一部分,对维护人们的健康、防治疾病以及完善医院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人们对于卫生保健的认识度也逐渐的提升,对医疗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药学不断的简单的保障供应,变化为质量检验,甚至向普通常用制剂的配置方向发展,变化出多功能、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服务型事业。卫生事业改革得到了深化,也对医院的药学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其在医院的地位被重新定位,逐渐的得到重视,本文主要是对医院药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及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医院药学;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医院药学主要是对医院的药品技术、药品供应、临床用药以及药事管理的一门学科,其是组成医疗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主要目的是确保人民用药有效、安全同时进行药学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具体职责是供应药物和参与指导临床药物,对患者健康进行关系,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医院药学还要发挥监督、维护以及执行药品管理的作用,因而其不仅是一个发挥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同时更是一个提升医疗质量的专业技术部门。但是因一些陈旧的观念对其产生影响,医院药学工作的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阻碍其发展速度,降低了整体水平,功能残缺[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患者对医院药学的需求越来越高,医院意识到这一情况,也在不断的转变服务职能,药师逐渐的参与到临床中,与患者直接接触,这也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现今一些医院仍然存在重医轻药的观念,使得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现代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

1目前医院药学的发展现状

1.1医院不够重视药学的发展长时间以来,我国医院没有足够重视药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窗口配发的方式,这种方式属于被动的供给,对医院药学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现代的药学提出规定,药师应积极的参加到药物治疗方案制定中,对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这些都要求药师具有扎实的药理学知识,药物治疗相关知识以及广泛的医学知识。但是一些医院药学存在明显的弊端,只重视药品的采购环节,重视实验室的各项操作以及制剂的生产管理,却忽视了药物治疗,药师能力以及药师的继续教育。

1.2药学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些药学人员没有受过计算机操作、生物药剂学以及药动学等现代知识的系统训练,即便具有几年实际工作经验和药学专业知识,但是知识已经老化,无法满足现代药学发展的需求,一些医院也对老员工的素质要求偏低,在加上存在重医轻药的思想,使得很多医院没有为药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这就将医院药剂人员出现职称结构偏低、学历结构不足,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知识面偏窄以及药物治疗学方面知识不足,这些现象引起现工作药师只能重复简单的操作,很少与患者沟通,甚至与医师沟通的都很有限,自己不积极主动的参与药学保健服务,无法适应现代药学知识多元化发展的方法。

1.3药学部门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不完善现在大部分医院药剂科的具体工作是对药物进行调剂和制剂,因而仅仅设置了中西药房、制剂室以及普通药检室。大多数医院的储药容器、药品库房、安全设施以及温湿度控制等设备相对简单,无法满足各种药品的储存需求[2]。临床药学实验室和药检室只是一个摆设,不能实施正常的工作。

1.4医院药学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求长时间以来我国医院药学管理一直运用的是供应事物型管理。最近几年,一些方面即便做出了调整和改革,但是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供应保证型模式,大部分医院的药师还是进行简单的处方调配、制剂及发放药品等工作,依然是封闭的、传统的以及被动的服务模式,无法及时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药品咨询服务,不具有竞争意识和服务理念。

2医院药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2.1未来医院药学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管理药学管理必然会向网络化、计算机化发展。医院不但要调剂管理常规的药物,同时,更需要改造药房管理的软硬件设施,运用电脑网络化技术对药房的所有环节进行管理。

2.2未来医院药学将全面开展临床药学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这是临床提供药学服务的必然趋势[3]。建立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与医师共同查房,帮助医生更加合理的选择药物实施治疗、向临床医生讲解药动学临床意义及药品参数,帮其调整或设计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积极参与中毒、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以及疑难杂症的会诊,为人民群众提供药品咨询服务,对特殊病例建议药物使用病例等等。

2.3未来医院药房将呈现多元化、现代化服务在以后的发展中,医院的药房必然会走出医院,建立OTC药房、社区药房,更全面的为患者提供药学保健服务。为了减少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避免药物浪费现象,国家制定了多项管理制度,通过两条线对药品收支进行管理,实行OTC与处方药的分类管理,药品流通实现多元化渠道,药品实行招标采购方式。

2.4未来医院药学将重视科研和创新医院药学中科技兴药是无法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药局事业发展的主要组成[4]。医院在对药学进行研究时主要应用的是基础研究及开发研究,在一个医院的各个组成科室中,医院制剂具有相对特殊的地位,由于所生产的药品需要与患者密切接触,这使得现代制剂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

2.5医院药学的未来-药学服务国内外药学界多认为将来医院药学发展的目标是患者健康。在临床药学基础上,药学服务逐渐发展起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药学时间,这也是医院药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药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向人们提供负责任的、直接的、与药品相关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提升药物的有效、安全、经济性,最终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5]。医院药学必然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对健康需求的提升而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医院药学才能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推动药学事业不断发展,将本学科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姚骥如,卞鹰,王一涛等.新医改模式下我国医院药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0,24(03):847-848

[2]沈健,陈友亮.为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0,20(26):643-644

[3]严红.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28(11):471-472

[4]何淑芳.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必要性[J].中国社区醫师(医学专业).2010,36(11):64-65

[5]蒋亚萍.加强医院药学管理创新医院药学服务[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25(02):542-543

上一篇:企业自身建设项目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价格型货币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