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范文

2023-11-13

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但这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师父如何领进门,领进什么样的门,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不能忽视,反而应该加强。那么,怎样的指导才是有效的

指导?

一、确立正确的指导目标

首先,从指导的目的上来说,就是要使学生能作文、会作文、作好文,那么,指导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恰当、具有引导作用。确立指导目标的基本精神是尊重学生,提升层次,促进发展。比如,如果是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指导目标应侧重于让学生写看到的——从身边开始,写想到的——从近处开始,写想写的——从需要开始,写能写的——短话长说、具体描绘。如果是解决作文升格问题,提升作文的层次,指导目标就应侧重于写出个性、写出道理、写出感悟、写出趣味、写出情感、写出文采等。

二、编制有效的训练题目

精心拟制训练题目是提高作文训练效益的基本保证。题目适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以最快捷地实现训练目标,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那么,什么样的题目才是有效的题目呢?我认为,一个有效的题目至少有以下四个特点:

1.贴近学生的生活,涉及内容是学生熟悉的;

2.符合心智发展水平,能引起学生思考、感悟和联想的;

3.与训练目标要求契合度高,能诱导学生实现能力迁移的;

4.让学生感到有话说、有理讲、有感情可抒发。

简单说来,就是不偏不怪,实用实在。

三、采用恰当的指导手段

作文指导的方式有许多种,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只要是能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方法都是可以使用的。那么,汇集老师们平时所采用的一些指导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类:

1.侧重于专项技能的技巧指导。比如,审题方法、描写方法、叙议结合方法、开头结尾方法、过渡方法、结构方法等。

2.侧重于提高写作速度方法指导。这种指导常常是通过限定时间作文,指导学生快速构思,快速书写,快速成文,目的是应对高考,提高应试能力。

3.侧重于应试能力的模式化指导。这种指导直接指向高考,属于应试指导的范畴。好处是学生作文成型快,但容易让学生陷入僵化的泥潭。

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来说,有先讲后写式、先写后评式、范文引路式、导写结合式等。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根据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介绍三种方法:

1.仿写式作文法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写作也不例外。我认为,要想快速提高写作能力,就要从仿写开始。为了表达我的这个观念,我曾经写了一首小诗:

阅读是根,表达是茎;基于仿写,成于变通;立意为本,方式随形;视野开放,技巧提升;重在训练,水到渠成。

简要解说如下:

“阅读是根,表达是茎”是说,阅读是写作的根,阅读内容丰富了,阅读能力上去了,写作能力也会跟着提升。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是制约写作能力提升的瓶颈。

“基于仿写,成于变通”是说,仿写可练基本功,基本功提升了,就等于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变通是创新,是借鉴了别人之后自如地表达自己。

“立意为本,方式随形”,文章是表情、表意的,是传达思想的,不是只供观赏的徒具形式的花架子。

“视野开放,技巧提升”,視野影响作文的思想水准、素材积累、语言修辞。“重在训练,水到渠成”,俗话说,熟能生巧。反复的系列化的训练能使学习的东西生变熟,熟变精。

2.问题式作文法

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世界上存在三大问题,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人类的活动就是在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循环往复的。那么,作为记录人类活动、表达人类思想的文章同样也是在回答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回答或解决一个大的问题。受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启发,我们认为,把每一个作文命题都当做一道问答题来做,不仅能解决思路不开

阔、偏题跑题等问题,而且能够提升写作的速度,提高作文的质量。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致力于问题式作文法的探索和研究,现在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操作套路。初期训练阶段,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如同一篇文章的写作提纲,训练熟练之后,问题就只存在于作者心中,作者就如同解答老师的问答题一样,只在书面上呈现答案就可以了。这种作文法的关键点是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当然,我们所说的回答问题也不等同于真正解答问答题,而是曲折、委婉、含蓄、艺术地回答问题。方法其实很简单,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试一试。

3.螺旋式作文法

这种方法其实是同题重做,只是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提升。所以,我们称作是螺旋式作文法。学生作文,是一种训练,是一种历练,是一种体验。每训练一次,就应有一次提升。为了增强训练的目标性,强化训练的效果,采用同題重做,或者同题多次做的方式,可就一个点专项训练,也可用一个题目每次分别训练不同的点。这样的训练实际效果远远超过一次性

训练。

编辑 鲁翠红

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初中化学知识点较多,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这类问题,许多问题是由传统教学造成的,但是由于新课改的出现,教师可以采取更全面、更有趣味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如,教师通过创设多媒体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通过合作学习,教师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教育;融合

在新课改中的不断推进,逐渐走进教师的视野,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但是,融合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市面上流行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实施融合教育时,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水平作相应的调整,由于教师看到的融合教育案例,所以,在实施融合教育之前,教师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它需要对他人以及自己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开展课堂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一种自然科学学科,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进行实践探索的有效途径。初中化学教师应从重理论、重实践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实验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独立提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操作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实验结果,在学习中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举例来说,在教授《制取氧气》时,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发生催化与分解反应的原理,以及催化与分解反应的概念。课程开始后,笔者首先介绍实验内容,让学生熟悉实验方法。接着,笔者又设计了实验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学生操作实验的时间内巡游实验室,观察学生的实验方法,给学生一些指导,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实验内容。

二、建立合作探究小组,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合作教学是新课改中倡导的一种创新教学策略,它的目标是改变学生个体间相互竞争、相互分离的关系,不断促进学生积极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对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认识和具体认识,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希望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相互指导,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通过交流、分享观点和见解,实现合作探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及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比较强烈,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笔者采用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笔者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笔者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五个,分好小组后,由笔者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本课程由笔者布置的探究任务,通过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任务下发后,笔者会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完成探究任务。

三、改革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观念是指导和引导行为,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确保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主动转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从“师道尊贵”“以师为本”出发,教师要转变教学姿态,肯定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思考、学习空间、探索机会。

比如,在教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程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模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笔者在课堂上会设置学生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面对学生的提问,笔者将耐心回答,另外,笔者也将通过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提炼教材内容设问,启发学生学习思维

思考是学习化学的灵魂,启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是化学教学的目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因此,设置和提问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忽略、替代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灌输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本中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从中提炼出重点,困难与关键知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握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要創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认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酸碱中和反应》时,讲如何将融合教育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运用,对于教师而言,融合教学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的学习,融合教育虽然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但在课程学习中却存在一定的“未知”感,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的达成与实现是广大教师不懈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必然性要求。所以说,每个初中化学教师都应该顺应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明确全新的任务、目标,让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勇.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J].知识经济,2016(14):170.

[2]郑爱玲.浅谈构建初中化学课堂的高效性[J].亚太教育,2016(08):150.

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于此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包括教学理念上的问题、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单一保守、教师素质水平偏低等。存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无疑都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新课改的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但是改进工作需要对症下药,要对存在的问题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对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新课改进行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问题

G633.6

引言:新课改实施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但是许多改进工作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接下来的课改中加以完善。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新课改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教育主张,在此之前大多数教师秉承的都是传统的教育理念,由于长时间的思想影响较深,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还是相对较难的,这也是当前教学理念仍然相对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中角色定位的颠倒,在很多教师看来,教学中教师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在教学中时被动的受教者。这一理念与新课改的要求是完全相反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教学,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

(一)教学手段的适用不合理

新课改后,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但是对于不同内容的教学应当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例如過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在新课改后应用多媒体教学被重点推广应用,这也导致了有的初中数学过分应用这一教学手段,而忽视了传统的板书教学[1]。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优势,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方式手段,单纯的依靠多媒体进行课程内容的展示对于深入理解数学课程还是不够的,尤其是数学是一门讲究实际动手去练的课程,有时,多媒体的展示会使得节奏被固定,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经常会出现脱节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制作幻灯片课件,而是应当集中精力对重要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

(二)教学中设置的提问不合理

教學中针对学生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所起作用也是十分大的,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所提问题大部分存在着随意性,有的问题虽然是经过老师设计安排的,但是往往也与教学中的重点缺乏联系。教学中的提问应当具有启发性的作用,所提出的问题也应当遵守这一原则,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和目标之一。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中,对启发式教学,很多教师都没有深刻把握,所设计的课堂提问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上述作用。在下一阶段的新课改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新课改要求的理解,根据新课改提出的目标,完善在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的提出,从而实现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上的单一保守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新课改的重要阵地,在近年来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也做出了一些探索,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内容上来看,还是存在着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保守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或者游戏,但是这些内容有时是与教学毫不相关的,因此不能算作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没有被触及,只能说明教学内容还是单一的。教学内容上的丰富还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让数学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意义,这才是有生命的数学教学。在这一教学内容的探索中,可以应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这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适用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选择这一原则。

教学内容突出的问题还体现在保守上,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解题训练,[2]要在数学教学中更多的进行探索性的教学,使探索和实现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和目标,按照新课改的这一要求,初中数学应当在内容上增加更多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引入开放题的应用,以开放题为切入点来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更加开放的视角和创新能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素质偏低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当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教学中对教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素质偏低,很多新课改的要求就无法得以实现,教学评价效果也难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素质偏低的突出表现就是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认识不清,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要求也无法实现,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紧张,教学还是停留在过去的传统中。还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在对新课改的理解上产生了偏差,对新课改的精神没有得到正确的把握,也没有学习过相关的理论,就对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全盘否定,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数学课堂变成一盘散沙,教学效果甚至大不如前。

针对当前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对教师的培训一直都是流于形式,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也是应付了事,这对于其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适用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都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新课改在下一阶段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要真正让初中数学教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正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成功(教育),2012,22:74.

[2] 邵月梅.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79.

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很大不同。相应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文章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学设计案例,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作者简介]何荣杰(1964- ),男,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教育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内蒙古赤峰024000)

目前,为了配合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进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课程教学的尝试——即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化,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重要职责。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制作大赛、示范课、公开课,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是表面现象。在信息技术背景和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质量究竟提高多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究竟提高多少?经过调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还只是停留在辅助教学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受到整个教育界的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研究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下大力气,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教育技术观,提高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比较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我国在推进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进程中,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全盘照搬,更不能机械地模仿。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该相互借鉴,合理化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设计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教学时说教式教学和分学科定时教学,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集体化的、无个性的、个别学习的行为,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按年龄和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与分离技能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采用交互式教学和真实的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学生的学习使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行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进行异源分组,并以行为为基础进行综合性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新型教学设计模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教学理念,那就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目前在我国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这些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代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主张实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借鉴了“四大支柱教育”和“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这就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思想,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觉认识和控制能力,其核心思想是指学生本人就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学习中心论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重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重视教师对学习者学习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帮助;强调对学习者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未来人才——即“四大支柱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独立与自主学习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特色理论的,独立与自主学习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背景独立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但同时建构主义更加强调,知识是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从信息技术理论来看,交互作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开放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可以认为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开放学习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结合构成了完整的开放学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应该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仅仅强调学习的某一侧面,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通过主动搜集、分析资料、提出问题、鉴定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协作者、引导者。建构主义“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开放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理应成为构建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上图)主要由以下四个阶段构成。

1.学习目标分析,基于“学”的目标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个体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以及学习者的背景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新课改则更注重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心理特点的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分析,知道学习者目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通过学习内容分析,知道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能达到的目标。用目标减去学习者的目前水平就是学习需求。

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是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内容必须通过学习者与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形成明确、清晰的知识结构。

2.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环境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使学习者产生学习需要,同时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进行课改则是将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考虑,进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观。

3.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归结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设计接近真实生活、社会实际,易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问题或任务,以期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活动方式主要包括:(1)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围绕“概念框架”进行自主学习。(2)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是让学习者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活动,进一步完善对主题意义的认识。(3)教师指导的活动设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通过三种活动设计,可以从不同层面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4.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包括学习者个人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下列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能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实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很容易从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笔者依据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模式,针对初中三年级学生,设计了以“尊重知识产权”为题的课堂教学案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基本知识,能够做到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具体的教学案例内容和教学设计如下:

1.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一是以“尊重知识产权”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知识产权的由来和基本内涵。认识知识产权所蕴涵的伦理道德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二是通过对教师给定材料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侵犯知识产权的表现。三是通过留言板的设置、小组讨论以及现实生活的情景设置,使学生掌握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的一般措施和方法,并树立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一是教师提供网址,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阅和收集材料并进行自主学习,使其掌握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知识。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对侵犯知识产权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的危害。三是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留言板中交流,教师可以利用QQ或信箱与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交流,探究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的一般措施和方法。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是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整理,增强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二是通过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危害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文明使用网络。三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

2.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课时。教学重点是了解网络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知识,并能够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教学难点是对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一般措施和方法的讨论。教学课时为两课时。

3.教学准备。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和上传资料,把学生分成小组,按组进行资料查询与信息加工整理工作,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网址并准备一些案例。

4.教学过程。通过上网查询,使学生明确知识产权的内涵是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标记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著作权(也称版权)和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大屏幕投影案例,继而进行分析:

女大学生卢瑾,从小喜爱文学,13岁开始武侠创作,现已创作了二十多部长短篇武侠小说,共一百五十余万字。自己连载在网上的武侠小说《星月宝鉴》莫名其妙地被别人印刷成了书,直到亲眼看到了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上下两册《星月宝鉴》时,卢瑾才接受了这个事实:自己的网络小说被盗印成书,著作权受侵害了。据卢瑾的朋友介绍,卢瑾创作这些小说花了不少心血,有时为了给主人公取个好名字都要征求好多人的意见。

通过此案例,组织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的危害。每组派代表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再通过教师点评,掌握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的一般措施和方法。教育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协作研究时,要尊重著作权、创意权,要把引用的文献资料正确地罗列出来,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尊重知识产权、热心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道德高尚的表现,那些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等侵权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表现,应该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舆论上的批评。只有靠道德的力量和个人的自觉、自愿才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课下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信息伦理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讲座、论坛、读书竞赛、讲演等。

5.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强化他们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增强他们的信息伦理道德责任感。只有使学生把评价标准内化为本人的内在标准,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按照标准进行监控和约束,才能达到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之功效。

通过论述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与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较为适合指导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本文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进一步研究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验证。同时,应将信息技术理论与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相融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对达到新课改的总体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唐伟.远程多媒体学习软件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1(1).

[3]付浩,季建光.中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0).

[4]周莉亚.中学信息伦理教育的教学实践尝试[J].科技资讯,2007(1).

[5]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6]蔡连玉.我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教师自我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一) 教师自我教育的含义

教师自我教育, 即在教师职业生涯整个过程中以及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依据社会与自身发展需要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要求, 在自我认识与探索的基础上, 公正客观的进行自我认识的评价, 然后依据评价结果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瓶颈, 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设计, 从而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工作相关的能力与品质, 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过程。它是一个长远而动态的个体社会化历程, 这一过程不会在师范生从教育院校毕业, 开始教师职业生涯时终止。教师在与日常教育环境交互过程中需要长期不断的调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不断的扩大专业知识面, 提升专业技能, 以满足自己多层次的需求, 从而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外部环境。

(二) 教师自我教育的特点

1. 教育性。

教育活动包含的范围非常广, 只要是以提升人们知识与技能为目的, 影响人们道德品质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教师自我教育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 使之符合社会优秀公民的标准, 而且要符合优秀教师的标准, 即成为具有优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员。

2. 情景性。

具体情景中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认识自我发展的触发点, 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当是一个在具体情景中不断自我感受, 自我体验, 然后经由事件而触发感想, 自我认定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些情景还具有前后承续的特点, 将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下去, 推动教师的持续向前发展。

3. 自觉性。

教师的自我教育源于个体内心对自我发展的需要, 其内在机制是教师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教师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审查, 勇于自我探索、自我批判, 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改进等方面。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来进行自我调节。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自我教育的不足

新课改指出, 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传递者, 而是主动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只是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 而是促进者、帮助者、追求者和探索者。这不仅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也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在机制, 教师自我教育被推到了前沿。然而, 教师作为主体, 其自我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

三、促进教师自我教育的对策

(一)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到老学到老

要促进教师自我教育, 必须让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不断的学习中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 与时代接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使得人类生产新知、传播新知的能力愈来愈强, 信息传播与更新越来越快, 不断学习和增强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于是, 人们在对学习的认识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终身学习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整个世界正成为一个大学堂, 而“学为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群体则应首当其冲, 积极投身于这支学习大军中。这既是时代的召唤, 也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激变的社会, 以几何级数激增的知识, 层出不穷的教育教学理论创新与方式变革, 都要求教师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研究中不断发展自己;教师也只有保持与当今时代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同步发展,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保持自身竞争力。

(二) 更新教育观念与方式, 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要促进教师自我教育, 必须让其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应当跳出过去所学知识的局限, 跳出自我, 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上, 应该认识到, 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授知识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传统的讲授模式, 教师应通过自我教育, 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 动态地教授新知。当然, 这一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些教师可能无法很快适应, 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步骤的自我教育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控, 学会减压。另外, 教师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优势、性格, 通过自我教育和加强教育实践实验, 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养成反思习惯

要促进教师自我教育, 必须让其加强自我教育意识, 建立批判性系统性的反思习惯。以孔子为首的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家证明, “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是成为一个好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条件”。因此,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思作为教师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能帮助教师准确感知自己在教育思想、方法、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追本溯源, 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 为更好的提升自己提供基础。所以,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养成反思习惯, 时常反省自身教育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合乎教育理论与原则, 反思自己的教育意识与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及技能的形成。

四、总结

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提升全民学习动力, 而教师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必须以身作则, 不断提升自我。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我们重视教师教育, 而教师的自我教育作为教师认识自己和提高完善自身的重要方式, 理应受到重视。然而, 目前社会上教师的自我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对此, 教师应发挥主体作用,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更新教学方式,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建立自我反思习惯。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实现自身发展, 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这些要求都体现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被定位成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因此,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教师的自我教育与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 否则, 将难以适应新的课改理念, 对学生和教学都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自我教育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竹玲, 郑友训.三次位移:教师自我发展的解析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 2017 (15) :58-60.

[2] 宋文红, 任祺.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2013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07) :93-96+51.

[3] 王琴琴.论教师自我教育[J].黑龙江史志, 2010 (23) :169-170.

[4] 徐继红, 董玉琦.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4) :77-80.

[5] 袁春平.新课改视野中教师自我教育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7 (02) :61-62.

[6] 钟秉林.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发展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8) :4-6.

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所谓新课改, 其实指的就是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出发点, 并且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使得学生在从被动学习基础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改变当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从而更大程度的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对当前高校进行研究发现, 现阶段我国高等数学课堂中还存在部分问题, 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主要如下:

其一是数学体系的不完全导致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对于数学这门课程而言, 其不单单只局限在数学之内的应用, 对于高校而言, 很多专业课程都需要有数学的积淀才可以理解其本质原理, 但是当前高校数学教师一般都不了解那些专业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 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学的片面性和目的不明确的问题,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抓不住自身需要以及学习重点。

其二是数学教材本身的枯燥性、抽象性导致新课改的难度加大, 对于当前高等学校数学而言, 都主要针对了数学教材进行讲解, 但是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数学教材进行研究发现, 当前的教材太过于抽象, 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内容, 这样便无法反应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从而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兴趣的丧失, 从而导致一系列学习问题, 如:其他相关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学科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导致的问题。

其三是当前的教学方式上还是存在问题, 对于新课改而言, 主要激发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数学教育进行研究发现,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依旧是将学生放置在被动学习的地位, 通过灌输相关基础知识, 从而应付考试, 这样长期以来, 势必会使得学生独立学习能力降低, 并且会使得学生不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丧失学习兴趣。

2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对策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 本文从教学材料和教师自我教学方式教学广度深度两个方面提供了相关的建议, 建议如下:

其一对于教学材料方面, 对于相关数学的教学材料, 应当以实际出发进行编写, 也就是在教学材料的编写过程中应当更多的反映出当前较为先进的教学观念, 并且在教学材料中应当涉及其他领域对于数学的应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开阔自己的事业, 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数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 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使用数学建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其二是对于教师自我教学方式和教学广度、深度方面, 对于这一点需要相关数学教师做到两个部分, 首先是对于教学方式上, 应当摒弃只是定义, 概念等等一系列抽象性知识强塞给学生的做法, 并且需要多使用实物或者PPT、数学实验课的方式, 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 这样才能够将抽象性的知识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完全吸收, 才能够为学生继续进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对于数学教学的广度、深度而言, 其实很多专业都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 故而对于高等数学教师而言, 需要能够做到将自身数学知识与实际专业课程相挂钩,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 从而使得学生从数学学习的开始就穿插专业课程基础的学习, 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数学学习的不够扎实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3 结语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枯燥的, 很多数学公式, 定义如果不能完完全全的理解, 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 影响学习的兴趣,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造成学生之后专业课程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故而对于数学教学而言, 在新课改实行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进行改革, 对于当前而言, 高校数学教育还主要依靠被动学习为主, 故而我们需要从这一点出发进行, 保证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本文从教学材料和教师自我教学方式教学广度深度两个方面提供了相关的建议, 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 新课改已然成了应试教育中必然要持续进行的道路, 并且随着当前新课改的继续深入, 无论从课改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必然是需要不断优化的, 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完全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在进行研究中发现, 当前我国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管理还存在部分问题, 故而本文主要从新课改下高校数学的课堂管理入手, 剖析现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现状, 希望能够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 并且本文也希望可以从高校数学出发为新课改的持续推行也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 刘余猛, 张华娟.数学解题中“简化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12 (1) .

[2] 阮波江.有效利用课堂例题、习题教学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 (5) .

[3] 王美兰.提供认知策略, 探究指导支架——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 2016 (36) .

上一篇:结构造型建筑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柔性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