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2023-09-21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向产业第一线输送有理论、会业务、懂应用的人才。《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将案例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中不仅是课程自身特点的要求,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在具体课程教学中适时而又恰到好处地使用该教学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也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及业务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是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要求,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惯例和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吸收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做法,以便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生意经”,学会在进出口业务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贸易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做到同国际接轨。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局势,各高校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不仅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这门课程,而且在其它的一些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从事多年该课程教学以来,案例教学法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一、概述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含义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随后应用于管理学界。它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要追溯到20世纪初,哈佛大学商学院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第一次使用了案例讨论法,之后它作为一个教学模式首次被哈佛大学的一个硕士课程所采用。不久,科波兰德教授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并得到大力推广,由此奠定它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基础。

起先,案例教学法被哈佛学院界定为师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肯尼思·伯恩哈德教授将它定义为:“典型的案例是某个商业问题的记录。这一商业问题实际上是业务经理们曾经面临的,连同他们所必须依仗的周围的各种情况、观点以及各种见解。这些真实的也是特定的案例要求学生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进行公开的辩论,并且最后做出有关应当采取的行动的决策。”案例教学法没有统一的定义,为此,我们认为它是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专业领域内比较典型的商业例子,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在学生中展开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高效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中的专业知识具体而实际,易于理解和掌握,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社会能力。

2.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程氛围。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该教学法中的案例不仅真实,而且生动、引人入胜,鲜活的故事情节让原本抽象、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顿时有了生命和价值,这使原本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有了活力和生气。

3.案例教学法增强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案例教学一般会在案例呈现之后,提出若干问题,学生或分组、或整体、或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各种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步调一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师弥补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创造了机会,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对案例的多视角分析、不同意见的争辩中发现新的见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基本框架

虽然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中外学者根据一定的分析程序,基本上有了这么一套效果较好的框架。即案例分析的步骤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即案例背景及案例介绍问题的提出或发现组织备选方案评价和总结。每一个环节又有其诸多内容和执行方法,如案例背景及案例介绍就包括对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企业文化和产品特色等要素的分析。另外,环节与环节之间也会随课堂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过渡方式,如“案例介绍”与“问题的提出”之间可以是某个学生的疑惑、周围环境的一个细节等进行自然过渡。

从学生角度来说,案例教学法在进行设计时一般经历的这样的框架:即第一、学生知识储备,即学生储备了与案例及其分析有关的信息;第二、分组与分工,即根据案例要求或个人情况,学生分成若干组并且进行具体分工;第三、开展讨论和分析,即根据分工情况进行详细地讨论和分析;第四、小结和反思,即学生个人或小组通过教师的评述进行总结。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实施和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国际贸易实务》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只能为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但学生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或基本专业素养很难得到保证和体现。通过经典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将国际贸易领域内丰富的经验得到传播,丰富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地运用,从而深化专业基础。

2.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领域内问题的分析能力。国际贸易问题所涉及领域一般比较复杂,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因此培养学生宽泛、缜密的思路和综合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另外,每次案例分析都是一次完整的检验专业学习和自我剖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得到拓展。

3.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专业领域,熟悉内部环境。案例教学如同橡皮擦,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实践、决策的机会,没有任何风险。学生在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中的企业案例中模拟经营,有助于熟悉不同的经营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和分析能力。国际贸易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竞争环境激烈,案例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没有风险的决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和不断纠正错误中得到历练,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专业环境。

4.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教学相长,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授课教师也是如此。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施中,通常有比较复杂的背景资料,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丰富其专业理论知识,师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互动也可以点击教师个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思考,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更可以深化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专业知识面。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需要精选;

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首先要精选案例。倘若将所有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事情都作为案例,那么这种宽泛的选择会限定案例在教学中的意义;倘若将国际贸易方面的偶发事件作为案例来分析,那么案例就缺少了普遍性。

(1)案例的问题性;案例首先是一件或多件事件,但在事件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不论这些问题有没有被解决,但是所探讨的解决途径与学生已掌握的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关。

(2)案例的典型性;在案例呈现、分析过程中,除了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外,还能提供学生解决类似事件的启发或借鉴,并且这些启发或借鉴能在学生知识库里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3)案例的真实性;发生在过去的事件被称作故事,因此案例一般都是故事,所不同的是故事可以虚构,从而突显其生动性和新颖性,而作为案例分析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事例,不能是被凭空捏造的。

(4)案例的完整性;案例中的事件发生要有一定的背景介绍,包括真实人物的介绍、关于贸易类最新政治方向的介绍等,其次是事件的处理过程,然后介绍事件的处理情况及其影响等。例如,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商品运输”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呈现这样的案例“我某外贸公司以FOB中国口岸与日本M公司成交矿砂一批,日商即转手以CFR悉尼价售给澳大利亚的G公司,日商来证价格为FOB中国口岸,目的港为悉尼,并提出在提单上表明‘运费已付’。问:日商为何这样做?我们应如何处理才使我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2.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要灵活;

在精选案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灵活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首先是案例呈现方式要灵活;案例呈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新闻短片式报道、动漫式幻灯片播放、由学生介绍、教师介绍、师生共同阅读式等。这些呈现方式需要配合案例的来源、师生具体的习惯、理论知识的要求度等,体现便捷性和学生主动性。如《国际贸易实务》中“商品的包装”,其案例呈现就可以通过短片介绍,以体现真实性和便捷性。其次是学生讨论过程的控制;讨论过程的控制主要关注时间、学生的参与性和讨论进程。为了控制好讨论进程,通常需要为每个讨论小组配置一位组长,并要求分工合作。但是有的案例讨论是需要学生独立或被协助完成的,如《国际贸易实务》中计算题,如果是以小组形式开展,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经历一次,那么这种专业基础知识就能很好被掌握。

3.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般师生都习惯于在讨论之后得出唯一的答案或解决途径,认为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只有无标准答案的案例才有诸多矛盾,才有讨论和分析的空间。

例如,某出口公司甲向新加坡公司乙以CIF新加坡条件出口一批土特产品,乙公司又将该批货物转卖给马来西亚公司丙。货到新加坡后,乙公司发现货物的质量有问题,但乙公司仍将原货转销至马来西亚。其后,乙公司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限内凭马来西亚商检机构签发的检验证书,向甲公司提出退货要求。请问:甲公司应如何处理?为什么?因为“货物质量问题”有很多种情况,每种情况下所应采取的措施也会不同。另外,甲乙公司之间的具体合作关系如何也会影响到问题的处理。

根据传统的教学,类似问题的答案是要有唯一性的,而这里我们要求答案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这些可行性、合理性答案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案例中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与矛盾,就是已经达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因此,这种开放性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思考。这种“调动”和“启发”过程便是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4.重视案例教学的评价工作;

当案例分析和讨论结束时,教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评价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即在小组活动表现基础上,评价每个组员。二是评价主体由教师、其他组员和本组组员构成,由此可以全方位观察到每个人的表现。三是评价每组问题回答情况时,注意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小组合作情况。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较强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其中比较自由,可以被表扬的方面可圈可点,所以评价工作坚持只表扬,不批评。这种帮助学生树立对专业学习信心的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职业素养。可见,评价工作在这种综合性课程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三、启示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的优势,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多年的运用,除了上述几点微观看法外,这里还有几点宏观启示。第一、案例教学法除了配合课程章节讲解需求外,教师要有关心时事、驾驭时事和评价时事的素养。如今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除了能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故而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不仅要搭建这样学习和锻炼的平台,而且还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保障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充分实施。第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法一般都是在专业领域内实际发生的真实事件,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方面的经验或经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外贸公司的工作经历可以熟悉常见业务知识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这对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教师丰富的实践经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增强教师授课的自信心。(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芳.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之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9.2

[2]王雪.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开封大学学报,2006.3

[3]陶莉.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8.10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2篇

摘要:产出导向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本文以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为例,探讨了该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课程结构、行业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更好的建设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做出努力。

关键词:产出导向,课程改革,模式创新

一、引言

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目标或需求为导向,其已在欧美等国家教育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贯穿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之中。它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切实需求,强调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应当以学习产出为出发点。与传统教育比较,产出导向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1)目的明晰性。它清晰地确定了学习结束时学生应该达成的目标和表现。(2)方法多样性。它强调合作式学习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估手段来丰富学习的多样性、扩大学生的学习机会;(3)学生能动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4)评价达成性。它重视学生的自我比较,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自我参照标准。

基于OBE教育理念,本课程的目标是:理解基本贸易理论,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加学生对 WTO涉农规则的熟悉度,理解林产品贸易在碳排放中的作用,培养精通英语且能理解国际农林产品贸易相关规则的专业人员。

二、课程改革主要思路

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三方面。(1)传统教学模式守旧。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由老师向学生单向灌输式传递知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浓。教学目标无法支撑未来行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设计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与阶梯型发展。(2)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传统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比 50%,主要以平时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期末成绩占比50%,主要以线下考试成绩为依据。(3)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很强的课程,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动,并基于农林产品的特点,国际贸易变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因此,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旨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运用英文进行专业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了解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经营和研究,以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对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模式创新

基于OBE 教育理念,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课程结构、行业平台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推陈出新,较好地建设创新了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

明确培养目标

产出导向教育强调课程目标与内外需求的对应关系。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需正确处理宏观需求和微观需求,且需考虑长远需求和当前需求。因此,基于农林经济管理的学科发展需求,和社会对农林产品贸易类人员的要求,本课程设置以“贸易理论+英语”的方式进行,极力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适应产出导向教育的要求,需要实现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整合,扩大学生学习机会。本课程除了保证授课教师的讲解外,还极力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参与课堂,给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资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实发生的行业贸易问题,将学生的视野于与社会的进步接轨,与全球的发展接轨。

重组课程体系

产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基础,OBE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羁绊,实现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农林产品贸易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借助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的模式,以案例、问题、慕课为导向,在教学的全过程融入产出导向培养理念。课程在讲述过程中嵌入批判性思维、希望学生通过思考、沟通、协作等方式,达成课程目标。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会了质疑、提问、检验证据、团队协作等思维方式,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构建实践平台

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将学习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室和教材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首先,充分利用案例课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调研、沟通、思考的方式,将课程学習从课堂延续到课外,通过分析小组感兴趣的案例,了解和分析真实的农林产品贸易现状。其次,通过网上授课的方式,将教学从教室向网上教育平台拓展,通过将日常课程录制的过程,帮助学生能更好的预习或回顾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本课程仅设置了参考书目,突破了教材对学生知识的束缚,通过多参考书目知识点的融合以及与现实国际贸易环境的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

健全评价机制

产出导向教育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学生个人学习的进步和学习目标的达成,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本课程具体改革的方式为,将课程考核更改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评价占比 50%,主要包括网上课件学习 10% +课堂参与 10%+小组展示 20%+课后作业 10%。 其中课前网上课件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课前学习准备报告;课堂参与可以促进学生分析案例问题并总结案例启示;小组展示主要是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每小组经讨论后上台汇报成果;课后作业则主要是掌握学生对每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占比 50%,主要为线下期末考试成绩。期末通过过程性成绩结合线下考试成绩,最终形成总评成绩。

四、讨论

因此,产出导向教育强调学生预期学习成果的确定、达成途径以及达成度的评价,与内容驱动、重视投入和教师传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出导向教育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农林产品国际贸易全英课程改革以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双平台等举措,解决了专业课程与英语简单叠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代脱节、产出导向“基因”未能植入到课程讲授全过程的问题。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成效较为显著。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良好,教师该课的教学排名稳定在经济管理学院的前20%,体现出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认可。

参考文献: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柏晶,谢幼如,李伟,等.“互联网+”时代基于 OBE 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64-70.

刘桂梅.学习成果导向下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7):47-50

李光梅.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2007,(1): 51-54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3篇

摘  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证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国贸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外贸业务能力。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适应外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广东科技学院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团队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分析,以“一个核心、二条主线、三个结合” 设计了教学整体方案,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共享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一、《國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一)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外经贸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商务外语等专业的专业课或选修课。

它是以国际贸易中的货物买卖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有形货物国际交换的全过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它还囊括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商法与国际惯例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本原理与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对象,国际贸易术语及其相关的国际公约与惯例,包括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国际货物运输、国家海洋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贸易支付和结算业务,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协商、签订和履约,传统和当代国际贸易方式等。通过《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使应用型本科涉外经贸专业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和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人才

我们正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实务注重培养人才的全球化视野和全球意识及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贸易自身的定义就是跨境、跨地区的货物、服务和技术的交易,其服务对象的语言、社会文化往往与国内有很大差别。

交易的基础是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广阔的全球化视野; 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国贸专业的国际业务知识和能力;熟悉国际公约与惯例;具备一定水平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较强的国际活动能力; 熟练使用和处理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并能承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三)突出国际商事行为所需的国际公约与惯例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立足于国际商事行为所需要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全面、系统、科学地加以运用,涉及内容有:国际商务法律环境、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和国际商事争端解决,还包括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国外民商法基本理论、判例法司法实践。这些国际公约、惯例与我国商事法律和对外贸易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2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鹿特丹规则、《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URDG758)及中国海商法等,这些内容贯穿国际贸易实务的国际贸易业务主线。

二、广东科技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定位

(一)积极应用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标准化的成果

标准化本身就代表一国的科技水平,而且,我们中国的出口贸易不能总集中于农副产品或大宗货物。

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需要培养标准化的知识和能力。几年来,我们国家制订了国家标准GB/T28158-200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和资质管理》、GB/T 30539-2014《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外语能力标识规范》,以及商务部行业标准SB/T 11089-2014《职业院校商业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与评价规范》,力图为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培训做好标准化建设。我们课程组认真研读了相关文件,并按照这些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在方向上有了保证。

(二)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外贸”发展迅速,传统的贸易方式正逐步向跨境电子商务转移。一方面,我们应感谢eBay和亚马逊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开拓;另一方面,也要感谢王树彤女士创建的敦煌网和马云先生的阿里巴巴的国际贸易市场和全球速卖通。受到它们的影响,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也在不断追求转型升级。因为,全球速卖通和敦煌网给大学生提供了在校直接面对国外客户机会,英语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现代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需要的是直接可以面对外商熟练进行交流的人才。

(三)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已经全面展开,并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香港继续巩固和增强其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航空枢纽的地位。澳门计划成为世界休闲旅游中心和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之间商务合作的服务平台。广州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城市和国际商务中心的带动作用; 深圳将扮演国家经济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及国际都市的领导角色。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广东科技学院则地处东莞市,而东莞始终在国家对外贸易格局中占据显著地位。

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对外公布的2017和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前三名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东莞。东莞市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港条件,其獨特的地域优势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相关内容让学生熟悉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锻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本地区的实际问题,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外贸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

三、《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举措

(一)总体指导思想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难度较大。建设内容很多,包括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围绕培养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设定如下:

以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自编教材和网络资源建设为依托,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并以此带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提升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为地方其他本科院校同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贸人才培养。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 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型向应用能力培养转变。

(2)教学模式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3)传统贸易模式教学向“互联网+外贸”的新业态教学转变。

2. 教学内容改革

“一个核心、二条主线、三个结合”

即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进口和出口贸易业务程序为主线;在遵循国际贸易条约与惯例,结合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教学,结合跨境电子商务情景教学,结合实践性业务操作教学,反映外贸公司和外向型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

3.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双语教学法

采用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案例、全英文电商平台模拟渐进式教学,渗透式学习,融入专业英语,巩固专业知识。

(2)案例教学

课前准备大量丰富的案例题,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查阅老师指定的文献并集中阅读典型案例。

小组或个人提出解决方案并上台展示,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最终能弄清关键问题所在及其成因,从而逐步形成专业素养。

(3)情景模拟教学法

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充足的专项实践课和实践学时,授课在专用实验室和模拟仿真的环境内完成。

利用各种教学软件,我们在教学中实现了设立模拟公司,模拟谈判,网商注册,模拟签约,模拟交易的全程业务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4. 教学研究成果丰硕

(1)2016年8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广东科技学院规划教材《国际贸易实务》,经过三年的使用,为课堂教学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发表《关于建立“速卖通”外贸实训平台的研究》、《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影响》等多篇教学改革论文,从课程建设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3)立项国家级、省级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

5. 获取云空间支持

现已在世界大学城上传电子课件24个,各章练习16套,练习答案12套,模拟试题8套,课程微视频36个,电子单证样式37个,国际商法10个,案例19个,国家标准 12个。 考试大纲 、微视频36个,班级42个,注册用户2000多人,其中新疆、湖南、江西等省均有学生访问,点击量上万次。

(三)资源组织与建设

1. 原创资源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项目指导

书;(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教案;(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件;(4)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讲授视频;(5)国际贸易实务习题库;(6)国际贸易实务试题库。

2. 基本资源

(1)国际商法: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国内法。

(2)国际单证样式:商业单证、货运单证、金融单证。

3. 拓展资源

(1)国际贸易国家标准:国际贸易技术标准、国际贸易营运标准、国际贸易职业标准。

(2)国际贸易案例:国际商务谈判案例、国际合同履行案例、争端处理案例、跨境电商案例。

四、《国际贸易实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成效

我校把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当作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积极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经过课程组几年的努力,我们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知识建构学习型教学团队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学习型导向、知识共享、动态管理等发展策略来进行,团队成员4人到著名学府作访问学者,参加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培训班、人社部高级国际商务师培训班、工信部跨境电子商务师培训班等,增强了教学团队的活力、主动性和可持续性,保证了团队的良性发展。教学团队成员不断学习,提升了整个教学团队的素质、知识储备和教研水平,并且使教学团队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二)课程教学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并具备“互联网+外贸“的新业态特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意识先行,结合外贸行业变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特点,推动“互联网+外贸”新业态知识传播,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企业业务人才。涵盖了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全面助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和外贸行业转型升级。

(三)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国际贸易实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云空间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与教学,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的主体,同时也为社会广大自学者提供可供自学的网络共享课程。

五、结束语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课程建设与改革自然成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云空间自2013年建设以来,已有六年多的时间,首先成为学校级优质建设课程,然后经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认可,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要做很多工作,例如完全满足课程建设的要求,大面积的课程资源共享等。 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的改进、探索和尝试,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共建共享機制,真正实现教学课堂与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延伸大学课堂、实现全面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奇,钟莉.以激发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2):34-35.

[2]王众.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创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熊永红.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16-18+41.

[4]袁强.技术标准化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

[5]李旋.基于翻转课堂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7(22):148-150.

[6]刘莉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基于独立学院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3):23-26.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方式。但是当前我国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并没有迎合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跨境电子商务依然没有结合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之上。在跨境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创新。本文主要先说明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然后说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中跨境电商课程开设物流教学的重要性,说明在这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创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

关键词:跨境电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创新

跨境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和外贸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些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在推动外贸发展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很好地提升市场竞争潜力,更好地扩大出口规模,能够创新传统贸易形式,进而实现传统贸易的转型,打造属于中国的市场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获得更好的收益。在这过程中对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物流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就需要创新专业课程,更好的培养优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现状

1.教学课程内容较为传统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都是以传统的国际贸易所设计的,并没有迎合时代的更新来进行深入考虑,也没有考虑到新出现的业务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上,学校都设计外贸谈判、经济合作、金融等多个方面,但是这些课程对于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并不能够帮助找到较好的工作,甚至在学生正式上岗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培训才能够有所效果。

2.课程设计不合理

虽然高职院校在这过程中考虑到课程的设计,尽量不和类似专业的课程设计一样,但是依然能够在课程内容上看到一些相同内容。高职院校会利用本科课程来对其进行删减,降低课程难度,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实现课程设计。但是没有考虑到这种设计是否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帮助并不大。

3.过于强调课证融合

在就业和学习共同考虑的今天,高职院校会将课程中安排一些培训内容,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就像对多种专业培训一样,虽然看上去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够让学生得到很好的专业基础,使得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无法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无法保证就业理想。

4.缺少跨境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

跨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实践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如果高职院校在这过程中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就无法保证学生未来就业率。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形势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在讲解跨境电子商务过程中,只是简单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没有安排更加具体的实践教学。学生在这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可能就无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学生的专业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操作来说通常使用模拟操作软件来进行,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真实演示实际情境,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致学生缺少对专业课程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国家贸易专业课程中开设物流教学的重要性

1.物流教学是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于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来说,物流教学依然属于新型领域,通过对相关地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并没有开设物流教学。而物流作为跨境电商背景下,跨境电商商品利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收益。如果在跨境电商交易过程中,能够减少物流成本,更好地获得相应的利潤。特别对于跨境电商来说,运行路途较远,物流也就成为影响成本的重要环节。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国家贸易专业课程必须要开设物流教学,让学生在这过程中能够学习物流方面知识,更好地了解市场变化。

2.物流教学是学生对于技能的学习需求

在跨境电商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能够明确物流走向和实际情况。企业也会在发展过程中,将运营和物流分开,共同协助合作,而且在这过程中企业也会要求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加需要掌握物流服务、选择等多个方面,利用物流能够给用户更加优质的体验。

三、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

1.缺少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知识人才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来做相应的出口贸易。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知识掌握较为缺少,没有办法适应当前外贸企业的业务拓展。当前出现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缺少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外贸企业的转型,高职院校在这过程中必须要提供相应的专业人才。人才的知识掌握水平成为当前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2.对国际贸易人才岗位能力提高

对于当前存在的国际贸易人才招聘情况来看,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企业更加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多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外贸业务能力,还需要能够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操作技术,使得外贸业务的岗位出现一定的变化。当前很多企业对于人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较低,开始对跨境电子商务知识掌握要求较高,对于相关专业技能的应用有着更高的要求。

四、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改革模式

1.课程体系改革要符合人才需求

为了能迎合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就需要有所创新,通过多方研究表明,应该更加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方向来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在设计专业课程时,应该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根据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所以,在了解外贸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后,能够明确电子商务岗位核心技能,了解电商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设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时,要确定对人才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能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仅需要了解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内容,还需要具有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了解贸易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建立相应的电子商务网站。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分析,并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跨境电子商务销售等多个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可以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在这过程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于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等多个方面。所以,在创新课程过程中,不仅需要存在原有的国际贸易专业,更加需要增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课程。在增加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在原有课程中添加一些和跨境电子商务有关系的内容,丰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专业内容。

3.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都是从事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而言,并没有过多详细的了解。对于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同时也缺少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基于信息技术下,跨境电子商务的技术更新也非常快,这就需要提升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建设更加专业的教师团队,这才是提升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水平的重要方法。高职院校在这过程中,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用这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相应的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交流,传授教师专业知识,将当前发展所涉及到的新技术、新理论传授给教师,高职院校在这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激励教师进行学习,还可以鼓励教师能够建立自己的网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组建相应的运营团队,然后投入到跨境电商的实战中。

4.国际贸易专业拓展训练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跨境电商的背景下,就需要创新课程模式,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为学生构建更加多方面的拓展训练,从多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以后就业岗位的深入了解,加强学生对于岗位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应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大赛,让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来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知识,形成比赛推动学习的情况,提升学生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5.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在國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要迎合时代需求发展,根据外贸发展情况和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摒弃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积极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走出学校,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外贸商品,让学生能够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实习员,通过在一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相应的外贸业务,掌握在这过程中需要的流程和相关知识。学生就能够在学校期间完成企业所提供的相应工作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外贸商品相关信息,并且根据交流、阐述等等工作,还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就能够直接参加相应的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也能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人才,满足中小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跨境电子商务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积极实施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这过程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重新构建新型国际贸易课程结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国际贸易学生开展相应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媛.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6):52-53+65.

[2]姚素梅.跨境电商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纳税,2019,13(14):268-269.

[3]陈惠.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贸专业的个案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81-83.

[4]吴波.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经贸实践,2018(22):283+285.

[5]景卓.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电子商务,2018(06):70-71.

[6]李霜,阳恩丰.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创新指导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7,1(05):25-27.

[7]王群飞.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改革创新[J].物流技术,2017,36(05):179-181.

[8]王雨.高职国贸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6(42):189-191.

[9]胡豪.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中国商论,2016(16):189-190.

作者简介:龙晓辉(1982.0- ),女,衡阳人,硕士,讲师,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5篇

摘要:在对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内容及主要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专业群建设的本质与意义,要求专业群的组建必须注重专业间的相关性,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时一定要突出共享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需求,要为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加强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与管理等五方面经验。

关键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专业

一、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其实现向农业强省转变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全省供销系统所属农副产品经营企业对流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据统计,2015年,全省供销系统所属农副产品经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90万,其中新增就业岗位16万多人。

作为湖南省供销总社主管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相关领导、教师深入各地市、县进行农产品流通领域(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比较详实地了解到现阶段湖南农产品流通领域(产业)急需农产品销售人员、生鲜连锁店经营人员、网络营销人员、冷链物流管理人员、国际商务人员、农产品安全检测人员等流通类高素质人才。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3年,学院为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以更好地为湖南农产品流通领域(产业)培养以上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示范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核心,联合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专业,组建了农产品流通专业群。

二、农产品流通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成和建设

1.根据农产品流通领域(产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在对农产品流通领域(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专业群对群内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定位: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于培养农产品经营企业销售经理助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生鲜连锁店店长或大型超市生鲜主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农产品网络营销人员;国际贸易专业定位于培养从事大宗农产品进出品业务的国际商务人员;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人员。

2.依据专业群各专业目标岗位要求,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专业群对群内各专业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构建了专业群职业能力结构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知识和技能点进行细化、重新整合与序化,构建了如下图1所示的“1+1+X+1”专业群课程体系。即:群内各专业均需开设“1个人文素养模块”和“1个专业群基础模块”课程,实现“底层共享”;第一学年结束后,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再从“X个专业群核心课程模块”中任选一个学习,实现“中层分立”;进入大三,群内各专业学生再从“1个跨岗位拓展课程模块”中选择3门左右课程学习,实现“高层互选”。

3.制订专业课程的課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遴选与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完善,是实现课程体系建设整体性突破、促进高职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流通专业群先后与企业共同制订了涵盖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与拓展课程模块的专业课程标准共37个。

在制订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时,一方面引入专业群内与各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的相对应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从而实现“双证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在通过调研深入掌握各目标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的基础上,对各目标岗位工作领域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剖析、选取、归纳和序化,整合归纳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了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4.以“教、学、做、评”合一为指导,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酷宝消毒长效抗菌喷剂市场调研与推广策划”等企业真实产品(项目、案例)为载体,设计与推行项目制模块教学组织形式,每一门专业技能课对接、依托一个稳定企业,集中阶段式教学,并以技能抽查标准为基础,以企业考核为主,实行以操作能力为核心的结果考核。

(2)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评”四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3)采用“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与实践“基于MOOC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5.打造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首先,根据各专业每门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行业需求,按照集方案设计、教学准备、网络教学、作业管理、实训实践、考试评价和互动交流“七位一体”的框架,制定了《农产品市场营销》、《营销策划》等37门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的全套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次,围绕专业群内各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相对应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建设了助理营销师、茶艺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包括考试大纲、练习题、历年真题、模拟题在内的培训资源。

最后,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将所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共享,满足我院及其他院校师生、员工、社会学习者等的教学与学习需求,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6.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1)所有课程均建立了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通过网络对学生公开的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每门课程开课的第一节课向学生公布该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标准。

(2)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了灵活的考核形式。对于理论知识较强的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以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对于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以阶段性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对于技能为主的大部分实训课程,采用以学生作品为载体的“终结性评价”。

(3)将企业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主体。一方面,所有专业课程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审核都有企业相关专家参与;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以实操为主的技能性课程,专业群实行了“双指导老师制”,学生课程成绩由学院和企业两位指导老师共同评定。

三、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1.专业群建设的本质与意义要求专业群的组建必须注重专业间的相关性

从近年来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来看,专业群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形成品牌,从而提高办学效益。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办学基础薄弱,教育教学资源有限,从一定意义上讲,专业群建设是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促进专业之间优势互补,从而有效解决该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办学配置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在组建专业群时,一定要注重专业群内各专业间的相关性,切忌随便拼凑。专业群应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或者技术领域相同,或者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共同组成。专业群内各专业应该拥有师资、实习实训条件等共享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与整合,提高办学效益。

2.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时一定要突出共享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而专业群共享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则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体现专业群的本质和实现专业群建设意义的关键所在。

为此,要求在进行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时,应综合考虑专业群内各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在对各专业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归纳专业群内各专业目标岗位对能力的共性要求,并通过对这些要求进行细化、整合、序化和重构,形成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来说,专业群共享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在专业课程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应在1/3左右,以充分实现群内各专业在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3.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需求

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是专业群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与前提条件。而现阶段,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推进教学资源共享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在现实中,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有一定的资金资助,而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更新与使用却缺乏具体的要求与激励,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需求,從而使各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化教学资源重建设、轻共享与使用的情况,进而使专业群教学资源的建设流于形式。

因此,在进行专业群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需求,进行制度创新,着重于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使用进行激励。

4.要为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实施单位虽然是二级学院及专业群内各专业,主要人员是各专业的专任老师,但要想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能够顺利实施,却需要学院领导以及学院教务处、实训部、财务处、人事处等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参与、配合。为此,需要成立由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和财务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二级学院成立由分院长为组长、分院副院长和专业群各相关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为副组长,骨干专职和兼职教师为组员的项目建设执行小组,并详细规定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的基本职责。

5.加强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与管理

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学院应有专项预算。同时,学院应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安排、固定资产购置(建设)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6-89.

[2] 左武荣.借鉴KAS培训法构建高职国贸专业群课程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5,(3):129-131.

[3] 车广侠,李飞燕,李晓红.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2):109-110.

[4] 鲁娟娟,王俊,等.高职院校“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职教通讯,2016,(9):1-4.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第6篇

摘 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质量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务类课程 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在不断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外贸经济领域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加强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加强实务类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而教学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实务类的课程比较关注现阶段人们所真正接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通过开展实务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清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求就是希望相应的从业人员能主动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阶段的各个外贸领域,促进国家经济的良好发展。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改革的问题分析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接触相关知识的时候,基本都是先从课本上开始接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要求来安排的,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尽管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即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更能符合社会的需求。现阶段使用的实务类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并且教材中的经典理论所占的比例过大,对近几年出现的新理论没有及时更新和完善,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成长必然受限。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的课程安排都是按照具体的教学大纲进行设定的,课时的多少,每个星期的课程量,都是教务处按照之前的规定进行安排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类课程较少,专业的主干课程方向设置比较偏,在选修课程方面比较窄,实际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现阶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3 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比较缺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外贸出口方面的工作。学生在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时候,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授课,阅读基本的理论性教材,进而获取基本的专业知识。尽管大学里,教师是课堂的配角,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进行实务类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工作阅历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就现阶段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水平,对教师的实践经历并没有予以重视。长此以往,很多教师也会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实践技能的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必须由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进行讲授,能够更加深入实际,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但是有些长期工作在外经贸领域第一线的人员,拥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历,由于学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限制,想进入高校任教也是很难的。因而就目前来看,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是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进行改革的关键举措。实务类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应用,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3.1 优化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首先,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资源中,实务类课程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整理部分资料,供学生一起学习。构建一个有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深入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把实务类课程中不同内容进行协调,并能够有效明确其逻辑关系和区别,从而形成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课程体系。接着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要对课程内容体系重新界定,突出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2 遵循其专业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并重应用作为前提。教学内容也要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着眼于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很多时候需要看个人的能力,但是必须要结合国家的发展状况,在外贸领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学改革也要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对实务类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不论处在教育的哪个阶段,教师都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具体状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在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着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一方面,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实践锻炼”机制,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挂职锻炼机会,深入到外贸企业进行学习,亲身实践实际业务的具体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具体地向学生阐述行业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与外贸公司的合作,积极聘请一些长期在外经贸领域工作的一线资深高管到学校开展讲座,给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行业常识,并将最新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动态讲授给学生听,加深学生对行业的理解,从而有效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实务类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教学的良好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3.4 严抓教学的实验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学。首先,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掌握好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后续开展的实验环节才能更加投入。实验环节主要是结合现阶段国家外贸经济中反映出来的一些现状,让学生加入其中,并对其发表自己的观点。根据教师的安排,可以参与某个项目,并从中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实验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很是关键。

3.5 采用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加强实务类课程的教学。通过引进一些实用的学习软件,应用于国际贸易业务教学中,从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不断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采取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教学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现阶段国家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体制,从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5).

[2] 潘平远,赵青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科学定位及实施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3] 谈晓辉,张建智,关小舟,陈卓,曹小林,刘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研究与探索——以中南大学能源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

[4] 周丽,刘青,谢晓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5] 曾伟,郑汉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J].双语学习,2007(7).

上一篇:全护理老人的护理流程范文下一篇:绘画作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