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的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生命观念、结构域功能观成为了重要的导向。核心素养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社会需要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是生物学科中体现的核心素养不可或缺部分,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凸出并落实的着力点和着眼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教学设计

引言

2016年9月13日,我国正式颁布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本次生物学课程研制的着力点和着眼点。教育部实施颁布《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自新课标颁布,“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引起一线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有许多学者指出“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核心”的论断。生命观念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掌握关于生命观的内容及在“标准”中有关培育学生的生命观的相关要求。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1 ]。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生命观念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学习实践及生活实践中,储备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内化、信息加工、处理等方式形成的一种思想或观念;在问题解决中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解释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结构与功能观

结构与功能观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个基础的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一定存在相应的功能;二是任何生物功能的实现一定依托相应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讲,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功能;功能和结构是统一的、相互对应的;整体功能及结构一定是由局部功能及结构来实现。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生物体的研究来讲结构观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功能观,再次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3  结构观

从不同的角度对结构下定义,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一个系统内部所有要素综合的形态,其包括各个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赖性及相关性。

本文对结构观的揭示体现在以下方面:

(1)物质对于结构的基础性。如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是细胞的基础。

(2)结构一定有清晰的逻辑性、条理性。如对于某一个细胞系统来讲,它有各种元素、各种分子、各种细胞器等清晰的条理性。

(3)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在生物学科中,某一个系统中的各个结构紧密相连,有严格的循序。比如在结构上有序相连的模型也很多,细胞膜与内质网膜就可以形成某个生物膜系统结构的一部分。

(4)系統结构的稳定性。在生物学科知识中,这种相对的稳定性最为常见,如ATP与ADP的转化、细胞分裂等。

1.4  功能观

功能一般指的是一种功效。在生物学科中主要讨论各个系统结构与外部的环境相互制约、作用导致的功效。因此,系统每一个内部结构都有相应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一定能够为这个系统有贡献;没有整体就没有系统结构的完备性,也没有任何局部功能。生物学科中的功能观主要是指两个方面:(1)功能作用或功能贡献需要系统内部的多种结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靠才能完成,如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2)功能的发挥和作用必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进行,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是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等。

1.5  结构功能关系观

结构功能关系观主要揭示了功能对结构的导向性及结构对功能的决定性。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功能对结构的导向性;生物体因环境变化而功能变化,导致生物体的某个系统的结构无法适应,则其结构一定会发生变化。比如桦尺蠖受到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其颜色从黑色变为浅色等。

综上所述,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紧密相连,两者互相作用、互相适应是生物体进化的一般规律。

2  结构与功能观为导向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对象的认知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务必要处理好核心素养目标、结构与功能观目标以及三位目标的之间的辩证关系、互相转换等关系。下面通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揭示结构与功能观的作用。

2.1  教材分析

本节题内容位于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之前的“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内容中介绍了蛋白质是生物体细胞内最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从而为学习蛋白质及其功能做了铺垫。这节课教学中涉及到的氨基酸的种类是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的基础,涉及的蛋白质的基本功能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关为基础的生命观念。氨基酸的主要的结构及特点与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掌握好氨基酸的结构能加深对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理解。

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的内容体现了生活性,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欲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本节课的学习对后续内容酶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其内容在教材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2  学情分析

学习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的学习实践及生活实践中对蛋白质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已经知道在肉类、奶制品中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蛋白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科知识没有储备,所以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氨基酸及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思维习惯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还未掌握完备的、抽象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故可以利用现实案例、教材的结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直观增加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尽可能主动获取知识、储备知识、分类和加工知识进而提高思考能力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

2.3  教学目标

(1)结合化学学科知识,总结出氨基酸的特征,能够写出氨基酸的基本框架(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2)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蛋白质,概括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及其成因(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3)根据蛋白质的功能,总结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生命观念)。

(4)结合实际总结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生命观念)。

(5)关注科学,了解有关蛋白质的最新科研成果,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社会责任)。

2.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氨基酸的结构及特点;

②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2 ]。

(2)难点:

①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成因;

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与功能观。

2.5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启发式谈话法。

(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2.6  学习逻辑设计框图

逻辑框图说明见图1。

学习逻辑设计见图2。

2.7  教学过程解析

(1)导入方面。问题驱动:①请你结合实际举出一些生活中富有蛋白质的食物;②通过自主探究尝试发现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以实际生活为载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培养具体形象思维。

(2)讲解新课。首先,介绍核心概念、结合生活中富有的蛋白质的食物,具体讲解蛋白质的作用。

学生主体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蛋白质的作用及重要功能、探讨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多樣性。

设计的意图:(1)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2)介绍蛋白质的功能、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多样性。

学生的主体活动:结合初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探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合作交流、探究特征并记得通式、熟练掌握并会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熟记。学生分组合作概括出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并做练习巩固知识点。

设计的意图: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最后,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讲述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过程。

学生主体活动:掌握并能够写出脱水缩合过程;熟练掌握并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设计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四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以结构与功能观为导向为中心,突出教学素材与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采取“逻辑框图”的形式进行了设计。具体做法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了有“问题驱动”的情境,顺利引出概念的内涵。过程设计把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注重实质、淡化形式作为标准,逻辑清晰、层次明显,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符。

学生还未学习与本节课有关的化学学科的知识,在设计中利用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本节课主要知识产生的过程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理念,实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归纳出蛋白质的功能突出“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结构观。

3  结语

目前,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结构和功能观的建构已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把结构和功能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应从教学设计开始着手,熟练掌握“标准”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功能观、结构观及生命观同核心素养联系起来,让生物学科教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吴成军. 以生命系统的视角提炼生命观念[J].中学生物教学, 2017(19):4-7.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提起AR,大众对其印象仍停留在游戏营销方面。然而实际上,A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现阶段,政府部门已经采取有力的措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教育体系自身的发展需要,都在推动教育+AR垂直市场的发展。文章从四个层面分析AR教学环境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教学环境;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此背景下,教育领域出现了各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手段,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AR技术能够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充分交融在一起,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官体验,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充分发挥AR技术的优势,利用AR教学环境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理念,有效的开展校本教研,反思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与创新,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培养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目的。

1.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师生互动形式主义严重,思维深度不足

多数高中生物教师从主观上已经意识到和学生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并未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师生互动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就是为能够构建出有效的问题情境,难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种情况下,难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思维意识。这与高中生物教师未能够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与知识观念有密切关系,将教学目标狭隘的当作是知识的讲解。

1.2探究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生物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探究点偏离,将动手实验等同于探究式学习,探究程式化且泛化。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探究教学程式化的主要原因与教师过于注重一节课程中探究过程的完整性有关,这种情况下,生物老师的讲解过程在课堂中相对比较匆忙,学生深度思维不足,而且参与度比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的探究学习效果。

1.3合作学习效率不高,未能进行有效的组织

结合高中生物公开课与优质课教学过程与评比结果来看,多数教师都会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组织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正确,认为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是为了充分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思想,进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形式化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未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不利于自身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此同时,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并不容易把握,因而高中生物合作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有效性比较低。

1.4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结果与知识,忽略学习过程与积累

在实验教学与探究活动中,部分教師将实验中的现象直接列举出来,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原理以及操作的具体流程、注意事项等,只是简单进行列举说明。教材中的关键词语和语段,教师会将其一一列举出来,由于缺少分析与推理的过程,因此,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分析不足,难以系统的把生物课程知识构建出知识框架。能够关注的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也难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2.AR教学环境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2.1利用AR技术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景

在与情景的互动中,以帮助学生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意义。也就是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获取到生物知识,并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实际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利用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教学情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二维的图片与视频难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解,未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宏观与微观知识,如果只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用AR技术手段,生物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模拟出数字信息,并将其与真实的情景融合在一起,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变成具象化的生活实例,有助于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与探究。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制作AR课件,导入本章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物质的跨膜运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佩戴HMD眼镜,观察到立体的细胞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物膜与生物膜的生理机能。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入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差异,布置学习任务,以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生物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肉眼不可见的生物现象,包括人体的器官组织、RNA结构等,可以利用AR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

2.2创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探究。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核心开展的,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能力,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AR技术运用到高中生物课堂中,需要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让学生与情景、教师等交互在一起,能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发挥着组织作用与指导作用,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培养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在制作AR课件的过程中,就是可以充分利用AR技术的交互性,设计出交互操作的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AR技术的利用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机械记忆转变成探索、总结与归纳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除此之外,借助于AR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媒体信息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动机。以质壁分离的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AR视频。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明确质壁分离实验的生物学原理与操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开展质壁分离生物学实验,运用AR软件记录实验结果。与此同时,能够扫描教材的相关内容,可以让两者在软件内建立联系,学生只要打开生物教材,就能够巩固所学过的实验内容。这种情况下,实现了教师讲解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提升了生物教学效果。

2.3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學习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学习,需要把学生划分成各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生物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主要是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是一种浅层的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阻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AR技术可以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进行自主交流和自由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可以同步进行听讲、提问与互动,让学生能够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学习生物知识。5G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虚拟数据的传输能力、计算能力与储存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进行AR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互动讨论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第一,因为AR技术模拟出豌豆杂交的虚拟过程,让学生指出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有学生指出,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在杂交实验中能够有效的避免误差的产生,让实验的结果更加精确。也有学生提出,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应用了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数据更加准确,也更加具有说服力。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方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2.4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各种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充分发挥游戏优势与活动设计,能够增强生物知识学习的趣味性,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巩固生物知识。以学习减数分裂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应用AR眼镜观察染色体的分裂过程,然后用图文表示出各阶段染色体的变化情况。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记忆相关的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同的,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卵细胞的两次分裂过程,对比分析精子与卵子产生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够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将活动作为生物课程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渠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就是可以将其作为课后作业的一种形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发挥AR技术优势,让生物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AR技术改变生物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利用AR技术开展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AR技术,为学生创建出一个真实且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陈珍丽.激活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情境创设与生成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21(05):80+86.

[2]杜明民.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1(16):85-86.

[3]王燕.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化方法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12):161-162.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手段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并对整个综合素养和生物核心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生物课堂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物学习前景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建议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观念相对滞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老师仍然采取陈旧的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与新课改的价值目标不相适应。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在一般条件下呈现出教师主观讲,学生被动听的特点,不能保证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使用采取背诵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知识的记忆和学习,而真正面对题目时只能“原文照搬”的写上去,可想而知结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有些初中生物实验课,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的实验都是由老师自行完成。学生成为“旁观者”,有些实验课程就像是一场单方面的表演。

其次,学科教学设施不健全。在现行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在考试分数中所占比例很低。在此阶段,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实验教学相对稀少。同时,部分学校的生物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实验教学的质量达不到应有的要求。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生物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明显受限,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实验的作用。这些都会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对教学质量的改善,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影响。生物是一种科学,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也就是说,生物教学需要借助一些设备和仪器的帮助,来完成对抽象知识的教学。

最后,缺少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生物是一种自然科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实验的联系。初中生物作为生物教育的起步阶段,其教学模式也必然与实验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初涉生物学的初中生,在学习兴趣、学科认知、学科素养等方面探究式实验教学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好的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这门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并产生学生浓厚兴趣。但是,有些学校依然将“通过考试”作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他们没有充分关注生物实验。一些实验课在本质上是“无用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在生物实验中,缺少探索式的教学。由老师们演示了大部分的实验,也只有老师发挥了全部作用,学生只负责观看实验并没有真正动手的机会。同时,一些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从实验现象中真正的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很明显,教师和学生都偏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1]。

二、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建议

1.观念引领行为,理论引领实践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初中生物教育中,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转变观念,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的重视考试的教学观念,坚持创新,重视学生的知识的获取,重视学生的心灵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重视自己的个性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使其能够适应自身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以考试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思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校的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和积极主动性,在转变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展开经验交流、合作与学习方式的探讨。

2.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思想的交融与碰撞,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促使他们的价值观由单一走向多元,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式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生物学材料优化、团队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完善相关的教学评价制度[2];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的理性认知和注重开发学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生物教学中,尤其应该增强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尝试“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

3.拓展教材知识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通过扩大教材的范围,突破教学的局限性,增加生物课程的内容,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而形成学生的生物核心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的扩展生物教科书的内容,既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拓展了,他们的学习资源得到了优化,一些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加专业化。线上、线下辅导班的兴起充分的说明了生物课堂上的教学,很明显地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知识,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对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进行发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4.重视探究式生物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课应重视生物实验,增加实验教学课堂的时间,促进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对学校而言,应增加经费,增加生物标本的生物实验、实验场所及其它相关设备和场地,并改进学校生物实验室的设备,以适应教育与教学的需要。在教师层面,要坚持实验教育观念的创新,让学生充分地参加到实验中去,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担当实验的表演者,教师担任观众,并注意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在一个“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组织”的实验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发现表皮细胞。此时,需要对实验的细节和操作进行规范指导。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把生物学知识和实验相结合,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当然,你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生物学实验,或是从课本上找不到的,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3]。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师生的交流要格外重视,要合理地指导学生在探索实验中进行合理的交往,同时也要提供建议,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发挥初自己的潜能。

三、结语

初中生物是生物科学的初级阶段。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重视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增加实验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參考文献

[1]李化兴.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67.

[2]郑岩.中学生物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J].中外交流 ,2018,(40):132.

[3]李向明.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探[J].2018(05);50-51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效课堂要做好课前预习指导,要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量,要精选好习题,这样高效课堂才能真的有高效性。

关键词:预习指导;拓展;高效性

怎样上课才能符合学生的胃口呢?那就是现在提到的高效课堂。怎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一、要做好课前预习指导

课前预习是上好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的效果要看老师的导学案,因此每节课前老师要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出好每节课的导学案,力求难易适度,为上课打好前站。

二、要发挥小组合作精神

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互相帮助,一对一地解决问题使每节课所学知识达到当堂消化,简单题学生能自行完成,难题经过每组的大组长或学科长的帮助达到本组内消化解决,然后针对每道题的难易程度相对应地抽查各组的1~6号同学在班级内展示,每节课必须让学科长检查记录,并以评分方式公示,激发学生的组内荣誉感。例如,学习眼球结构一节时,书上有一道题“眼球的結构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位”,上课时,我就结合这道题让学生在组内展开分析,没用过照相机的学生有些困难,我就让每组学生一对一地讲解,并在展示的时候,不同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学科长给解决问题最多的组加上5分,如果是组内6号回答好的也相应地多加分。这样,一节很难上的课学生也能兴高采烈地完成了,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量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知识是需要学生课下多搜集、多观察。我常常让学生多看动物世界等有关自然科学的电视节目。课堂上我也尽量地将大量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材料整合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过程,化理性的教学为感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时空的限制。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也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要精选好习题

精选课堂练习题,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当堂达标训练”是学生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针对某个重难点知识内容剖析,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当然,除了选好当堂达标训练外,还一定要认真设计。作业设计要多样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化低效为高效。

高效课堂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运用和摸索阶段,我认为,只要相信学生,妙用学生的优点,实行一对一的学习,高效课堂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高效课堂就真的有高效性了。

参考文献:

李明霞.初中生物学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生物学通报,2006(10).

(作者单位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二中)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新课程评价观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性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角度从终结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样、更开放、更恰当。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评价理念,反思传统的教学评价,努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在评价教学实效时,不仅有老师的评价,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在实际评价中,根据评价的内容要有所侧重。知识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完成,情感、价值方面的评价则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完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安排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调查当地环境破坏实例,并和父母一起分析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当地两大河流“潴泷河、孝义河”水质以及我县空气质量现状如何?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方法来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网络、环保、环卫部门查找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并拟定保护生态环境计划。在实践活动中,由家长对孩子的调查态度、调查方法和能力等进行简要的评价,回到课堂还要自评、互评,谈收获。实施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不仅让学生在家长的提醒和指导下了解到我们身边的环境,了解环境保护的问题,更让学生从一个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成为环保的自觉行动者。

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的主体由原来单一的教师,扩展为学生、家长、教师等多个评价者。使传统的被评价者——学生也成为评价中的一员,在平等、民主的自评互评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長。

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我尝试构建了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着眼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

在形成性评价中,关注学生的求知、探究、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等方面。形成性评价占20%,以成长记录袋为基础,封面上有班级、姓名等信息,由学生个人收集的测试卷、错题积累本、创新型笔记、小论文、实践报告、收集的生物图片、照片、获奖证书等放入档案袋。每学期分两次进行展评,并由个人自评、小组评定、教师复评,兼顾作业完成情况(10%)、上课情况(10%)确定每个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成绩。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主要对学生在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是一种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以纸笔的方法考查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占生物学业成绩的60%。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纸笔式测评与非纸笔式测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传统的评价内容只注重学生对概念与事实的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评价内容应从学生对概念与事实的理解,扩展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方法与能力的评价。例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我评价学生实验内容的标准为:(1)评价实验材料的采集:是否积极地去寻找并采集鼠妇?是否认真地观察了鼠妇的生活环境?(2)探究过程:①提出问题:是否针对其生活环境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②作出假设:是否依据捕捉到鼠妇的环境特点,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因素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能否利用提供的器具和自己准备的器具,制定出可以验证自己假设的实验方案?制定的计划是否考虑到了对照的原则?④实施计划:是否认真地观察发鼠妇在实验装置中的行为?是否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鼠妇进行了认真的记录?⑤得出结论:能否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当实验结论与假设不同时,能否认真地分析原因?⑥表达与交流:是否积极地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探究过程?当本组与其他组结果和结论不一致时,是否认真分析了原因?或如进一步探究,你们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能制定出探究方案吗?⑦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通过丰富的评价内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外,注意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还必须关注评价结果的人性化,进行发展性评价,关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总之,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评价体系;如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深化素质教育和推行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题。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高中生物课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及学科素质教育。(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3)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大胆巧妙的提出,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及最后圆满解决,主要依靠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思考来实现,教师的作用仅限于指导和诱导即“主导”。问题教学法运用得越广泛彻底,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体现得越充分明显。同时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会促使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研究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教学艺术和科研能力。

问题教学法运用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1)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便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求及线索,另一方面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生处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2)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辅助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引导?首先,从已知与未知的知识联系中引出问题;其次,在重点与难点处制造问题;再次,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寻找问题。在这一程序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创新,还应帮助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经过全班同学的评价、筛选,形成一堂课的系列思考题。(3)问题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由教师代劳包办这一切,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把其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以“助产士”的角色,提供一些线索,启发学生探讨问题并以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不应立即给以评判,而要以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畅所欲言和相互辩驳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结论。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强化问题意识。强化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问题产生于“好奇心”和“怀疑精神”,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并鼓励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流行的观点与解释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从而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实施问题教学法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积极、和谐、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拘束感,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调一致,在保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精心准备供探索的材料;二是组织问题,一方面巧妙地设置基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确定最适合于教学探索的问题,并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合,形成台阶式的系列问题;三是启发学生思考,解答疑问;四是总结归纳,分析评价。

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建筑工程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科技项目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