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3-12-13

现代物流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型农业主体与农业物流对接中存在着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物流系统与农产品属性对接问题、农产品流通环节问题、以及农产品渠道成本控制问题等。需要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创新农业物流发展模式,并通过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实现物流环节的减少。

关键词:现代农业物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研究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向了现代化农业,具有电子商务特征的现代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此种大环境下,农业物流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农业物流已经成为农村农业中不可取代的部分,但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农业物流的运输模式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以保证农产品的时效性以及经济性。

1 新型农业主体与农业物流对接中的问题

1.1 物流系统与农产品属性

由于农业物流的发展较晚,所以目前的物流系统通常是以工业制品的特性进行设计的,而农产品相比较工业制品而言,具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在运输以及供应上都会表现出迥异的特点,农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新鲜,而大多数农产品因其水分含量高,容易变质等特点,对物流运输环境以及仓储环境的要求较高。这就促使了大量的物流企业进行了运输技术方面的创新,以解决农产品在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季节特点,因此,农业物流的设計也应当符合农产品的季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物流的成本。

1.2 农产品流通环节

新型农业主体与农产品物流企业在农产品流通加工环节上的沟通不够明确,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接。为了使新型农业主体的产品价值得到体现,需要农业产品流通加工业务的辅助,以保证物流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主体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实际的农产品流通中,大多数为原产品,新型农业主体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而物流企业的工作重点在农产品的运输、储存以及配送等方面,缺乏与新型农业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联合意愿,这制约了农产品价值链的持续拓展,无法提高农户的收益。

1.3 农产品渠道成本控制

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存在着成本控制问题。在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方式中,需要依靠农产品供应者、物流、超市,最终到消费等环节。在种植户与农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收购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超市,超市与配送单位之间均存在着产品的流通,多个物流环节会增加农产品的停滞时间,并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货损率。

2 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措施

2.1 降低物流成本

首先,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相关信息的搜寻,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并提高市场议价能力,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造成的成本负担。其次,与流通渠道商之间达成物流合作契约,提高渠道链条的性价比,解决农产品渠道问题中,由于长链渠道所导致的成本过高、售价过高等问题。此外,还需要解决农产品渠道中配送成本问题,与配送承运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在控制配送成本的情况下保证配送单位的收益。

2.2 减少农业物流环节

农业物流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物流科学、高效的运作是现代化农业的基本需求,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依靠农业机械化以及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的发展。科学评价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正确认识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和发展我国农机化建设,在技术、基础设施、资金上提供支持,能够促进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在农业物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提高农业物流能力、促进农业增收都有现实意义。

3 小结

对于目前我国新型农业主体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创新的发展模式进行解决。提升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对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促进作用。科学规划农机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水平,有效地促进农业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20世纪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已由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推动现代物流业向更加成熟和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区域经济;关系

现代物流业是20世纪的新兴产业,20世纪初首次被西方国家提出,并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现代物流业正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各界也逐渐深刻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大意义,充分将物流产业与区域优势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行业,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和乘数效应,它的产生和发展将直接和间接地带动区域经济中相关产业的繁荣,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集仓储、运输、信息化、专业化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将直接增加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业属于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还将带动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批发零售业、商业饮食业等行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竞争实力

现代物流业是将传统物流的各个环节,通过高效系统的管理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因其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要求与之相关的交通、仓储、服务、信息等各个行业与之配套,由此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规模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也将进一步推动物流产业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大大改善区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增强区域竞争的硬件基础和软实力。

(三)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区域就业压力

同任何一种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一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也必将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考虑到其涉及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在产生直接劳动力需求的同时,还会产生隐性效应,带动与其关联的信息业、服务业、零售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劳动力需求,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就业岗位,提升区域劳动力就业率。与此同时,因现代物流产业的新兴性,它的大力发展在增加普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必将带动诸如物流管理等专业性人才的需求。

(四)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招商引资实力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目标之一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扩大利润的“第三利润源泉”也必将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现阶段,国内外诸多大型企业在选择投资区域时,都将物流环境列入考察范围。良好的区域物流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区域投资环境锦上添花,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吸引投资企业眼球,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五)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企业效益通常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企业的生产成本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小。在生产性企业中,除去原材料成本之外,物流成本是最大的成本支出项目,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现代物流业的产生则有效解决了该问题,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蓬勃发展。

(六)推动区港联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依托港口城市的天然区位优势,蓬勃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将促使保税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的功能以及港口的物资运输、物资中转功能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并在保税区和港口之间架起连通的桥梁,使两者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产品运输、仓储、加工、出口等行业一体化形成,区域经济产业链更加完善,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港口物流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港口附近制造业产业圈的出现,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

区域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物流的要求就越高,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区域经济增长将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以及经济结构也决定了不同区域间物流业发展的差异。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物流业的水平

物流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社会产品就越丰富,区域消费需求就越大,社会物资的流动性就越强,对物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物流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对区域物流绝对数量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物流业的规模

物流业是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整个中间环节,它的产生和发展依附于生产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规模越大,生产的产品就越多,商贸业就越繁荣,物流产业的空间结构就越大,物流的内涵就越丰富,物流的外延就越广,这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规模,推动物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区域经济结构决定物流业的结构

物流的客体即物流对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产品结构的差异,势必造成物流运输方式、管理模式等物流结构的差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区域,因其物流对象以大宗货物居多,物流方式也以铁路、水运等运输为主;而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区域,物流对象多为高新技术产品及制造业,则可采用多种运输方式,同时对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区域间物流结构的差异。

三、黄岛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青岛西海岸新区地处胶州湾西岸,包括黄岛区整个行政区域,其中,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沿海分布23座港湾,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

(一)发展现状

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海洋优势,新区现代物流业现已全面进入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并基本形成以港口物流为主体,空港物流、专业物流和制造业物流等为配套的物流产业体系。2014年,新区港航物流企业达到2800余家,实现增加值246.46亿元,约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29%,进一步确立了作为新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地位,成为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未来趋势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西海岸新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新区现代物流业也必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时间,在巩固当前物流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各种物流产业园和物流中心的建设,合理规划物流产业带,尽早突破保税物流、专业物流以及大宗商品物流等领域,并加快向物流金融、航运金融、航运贸易等高端物流业领域发展,形成具有西海岸新区特色的物流产业态势,将是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全力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新区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现代物流业的大力发展直接导致区域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劳动力就业岗位有效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区域投资环境大力改善,推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但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使得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各有所异,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依存。

参考文献:

[1]林敬松,黄细洋.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06).

[2]姜悦学.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9).

[3]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02).

(作者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交通运输局)

现代物流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当前这一时期有十分迅速的发展,物流行业不断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环境效益以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统一,全面地落实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将深入探究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管理

一、绿色物流的意义

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的物流行业对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有十分广泛的关注,我国的社会经济在当前这一时期发展速度以及规模十分迅速,但是我国的环境问题在当前阶段却日益加剧,环境问题会严重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是以,绿色物流发展应该把效率、和谐以及可持续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重点内容,以此来更好的让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得以实现,更好的实现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对物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采用,不断的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落实,更好的降低物流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以此来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上来。首先,在生态和谐以及绿色物理可持续发展这一背景之下,应该全面整合所有的资源,不断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以此来更好的对资源浪费率进行降低。其次,还应该对那些节能环保的包装材料进行选择,在管理物流的过程中分类以及整合物流产品。最后,应该对传统的运输方式进行摒弃,不断的对运输距离进行缩短,以此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除此之外,与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理念还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很多的缺陷存在于技术、政策和管理模式方面,因此为了让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快进程,就必须对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手段进行应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措施

(一)对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建设

要想让物流企业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绿色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实施,需要对合理有效地资源进行采用,不断对物流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并且还需要加强建设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只需要国家与企业两方面的努力,还应该对社会资源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资源力量的整合来将一个独有的我们国家的绿色无力发展方向共同打造出来。首先,由于仓储设施被涉及在基础设施里面,所以应该将一个较为完善的绿色仓储基地建立起来。之所以要对绿色仓储基地进行建设,是因为想要更好的减少能源消耗并对材料的利用率进行有效地提升;其次,在全方位的对仓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一定要尽可能的不污染以及破坏到周围的环境,需要尽可能的让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成本以及节约材料的目的得以实现,以此来更好的保证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对具体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落实的过程中,应该让企业把相关的绿色仓储标准以及要求作为主要的依据来对绿色仓储建设进行不断加强。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无力企业在当前在这一时期已经可以很好的对这一标准进行落实了,并且也获得了专业的认证以及评估,这些企业当中就包括了我们熟知的京东、苏宁等等。最后,利用所确定的绿色仓储位置,可以对其进行合理且科学的规划,更好地对绿色的设计理念进行应用。

(二)实施绿色运输以及绿色包装

对于绿色运输而言,实际上在很多年以前我们国家金已经将绿色运输计划提出来了,并且当前阶段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都已经对绿色货运计划进行全面地落实了,其中高速公路运输占据绿色运输方面的首要位置。但是在当前在这一时期,物流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对绿色物流发展计划进行合理有效的实施,以此来让绿色物流运输得到更好的实现。例如:可以在对货物进行实际运输的过程中对那些绿色能源加以采用,或者是可以对清洁能源进行应用,以此来使货运车辆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更好的降低。与此同时,也可以对汽车涡轮增压技术以及节能轮胎技术等等加以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货运车辆的能源消耗得到有效的降低。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当前这一时期都对新能源技术以及车辆进行使用了,这同时也受到了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的认可以及青睐。是以,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物流企业需要对绿色运输方式加以应用,同时还需要对那些有较高性价比的运输方式进行选择,不断的对货运车辆的利用率进行提升,以此来更好的让集约化配送得以实现,同时也应该对车辆调度系统以及自动化交通系统等等科学技术进行积极应用。除此之外,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在最近的几年时间力迅速地崛起,导致日渐增加产品包裹数量,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增加被涉及到的胶带以及塑料袋等材料的数量,这就会因此导致大量的包装垃圾的出现,会对大量的包装材料有所浪费。基于此,要想对包装浪费问题进行全面的改善,就一定要对绿色包装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需要把产品的大小作为主要的选取合适包装的依据。

(三)对绿色物流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

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在当前这一时期有了全新的发展,当前阶段的无力企业可以将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融入到物理管理过程当中,要在物流管理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绿色发展。物联网技术以及现代化智能技术在当前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在这一背景之下物流企业需要抓住机遇不断的对自身的管理模式進行创新,通过对互联网平台加以利用来共享物力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来将物理成本有效的节约下来,并不断的对资源的消耗进行降低,更好地对绿色物流管理的创新进行推动。与此同时,还应该将智慧物流管理平台建立起来,不断的对配送方式进行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实现对货运车辆的优化。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智能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充分的利用,需要合理的整理以及分类那些废弃物,尤其是应该在物流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不断对废弃物的利用率进行提升,以此来更好的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物流道路。

结束语

由上文可知,在物流领域中现代物流绿色管理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绿色经济物流管理工作。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可以很好的对顾客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种种出现在物流服务中心的障碍,这种物流管理模式能够将一种绿色环保的形象为企业树立起来,同时现代物理管理与当前这一时期人们的根本利益以及我国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十分相符,所以物流企业要高度重视现代物流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谭哲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125.

[2]刘炳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4(28):100.

现代物流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1.什么是电子商务物流

电子商务物流又称网上物流,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旨在创造性的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物流公司能够被更大范围内的货主客户主动找到,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贸易公司和工厂能够更加快捷的找到性价比最适合的物流公司;网上物流致力把世界范围内最大数量的有物流需求的货主企业和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都吸引到一起,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物流交易市场,帮助物流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网上物流交易市场找到了客户,找到了合作伙伴,找到了海外代理。网上物流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更多的机会。

1.1国内外电子商务中的物流形式

1.1.1自营物流即电子商务网站自己组织物流配送中心为顾客服务。优点是便于控制,容易兑现对顾客的配送中心。从本质上讲,信息业务和物流业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这不符合专业化和横向一体化的趋势。因此电子商务网站经营成本高,有的时候物流成本将远高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而这个成本只能由消费者负担。

1.1.2使用第三方物流即电子商务网站使用第三方物流为顾客配送商品。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商务业务被分成三块:信息业务由自己完成、物流配送中“配”的业务由企业内部完成、“送”的业务由专业物流公司完成。这种模式突出了自己的优势,避去了自己的劣势,使企业的效益大增,经营成本降低。国内外对物流配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车辆运输规划、物流设施定位和车辆运输路径规划(LRP问题)、对物流的管理和使用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2.电子商务将促进现代物流业量的扩大

2.1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有着巨大的需求

经济发展本身可以直接产生物流需求,物流总量是与经济总量成正比的,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与GDP之比大概为1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则可以占到18%左右。电子商务极大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电子商务推动全球经济总量的增加的同时,必然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

2.1.1电子商务活动直接产生的物流需求。

电子商务活动中,除了极少数的数字化产品如书籍、音像等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输之外,绝大部分商品仍然有赖于物流配送,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因此,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物流需求。

2.2我国物流供给能力分析

目前,中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五大运输方式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但总的来看,我国物流供给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物流成本高,反应不够迅速,各体系的网络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比较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和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

从上述我们对现代物流业的供给和需求情况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需求大于供给,这必将刺激更多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物流业将会成为投资的热点,伴随着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和本土物流企业的成长,现代物流业这块蛋糕一定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做大做强。

3.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3.1美国的物流中央化

物流中央化的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市场营销方面,物流管理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为用户服务五个过程;在流通和服务方面,物流管理过程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购买、加工过程,即从原材料购买直至送达顾客的全部物资流通过程。

3.2日本的高效配送中心

物流过程是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废物的再利用及生产资料的补足和再生产)。在日本,物流是非独立领域,由多种因素制约。物流(少库存多批发)与销售(多库存少批发)相互对立,必须利用统筹来获得整体成本最小的效果。物流的前提是企业的销售政策、商业管理、交易条件。销售订货时,交货条件、订货条件、库存量条件对物流的结果影响巨大。流通中的物流问题已转向研究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问题方向。4.电子商务下城市物流配送的优势电子商务下的城市物流配送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本地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需求,严格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

4 与传统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相比,电子商务下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4.1仓储设备要求降低。

传统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首先要拥有大面积的仓库;电子商务下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是将散置在各地的、并可能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虚拟仓库”,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

4.2可以直接配送到消费者

现代物流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一、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发展概况

1.物流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联动初现成效

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南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2005年起,GDP增幅连续五年居江苏省及长三角各城市领先地位。基础制造产业运行平稳,新兴制造产业发展良好。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721.8亿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四。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培育了南通第三方物流需求,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从2007年至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从134.9亿元增至208亿元,年均增长15.53%;全社会物流总额从6459.92亿元增至10565亿元,年均增长17.82%;全市已有一批制造业、流通业等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实施物流业务外包,由此引领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进一步降低。

2.综合交通日益发达、物流枢纽不断完善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港口、公路运输为主体,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功能比较齐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南通港布局日趋合理,“一港十一区”格局已然形成。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跨江大桥等“四桥五渡”的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宁启高速、沿海高速、海启高速等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干线公路网全面构建。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4.7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1071.7公里,全社会公路总里程20866.4公里;4C级南通兴东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全面建成,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启动,沪通铁路、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新长铁路海安至盐城扩能改造等干线铁路及港口铁路支线即将开工建设。铁路营业里程142公里,铁路客运站3个,货运站4个。南通内河航道网络四通八达,共有航道294条,总里程约351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3条,里程约1215公里。天然气管道实现从无到有,“西气东输”南通段全长114公里,建成后天然气年输送能力将达40亿立方米。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

3.物流企业多元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截止2010年,工商部门登记物流企业约1000家,服务模式涵盖运输型、仓储型、综合型、服务技术型企业等多种形态。其中,全国4A级物流企业4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0家。在物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批初具雏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飞鹤物流、杰旺物流等企业初步具备仓储、运输、配送、中转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物流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物流收入前二十名物流企业共实现主营收入55.39亿元,利润5.37亿元,纳税3.2亿元。南通交运集团被评为全省示范物流企业,南通大地物流有限公司名列江苏省物流企业五十强。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南通港口集团加快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率先实现与上海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联网。一批物流企业也相继建成了内部网络信息平台,采用GPS系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

4.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开始起步

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重点物流项目25个,总投资约175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南通交运物流中心开始规划;大地物流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二期正在加快施工;南通汽运集团志浩家纺物流中心二期即将竣工;中外运物流配送中心、崇川区钢材物流交易中心、海安弘润达钢材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始启动。此外,如皋港熔盛物流、如皋保税物流中心、吕四港物流中心、通州江虹物流仓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启动,物流企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以港口物流为切入点,依托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现代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吕四港物流园区初具雏形;依托家纺、生物制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物流中心、海安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和通州汇晟船舶钢结构配送物流中心等多个专业物流中心;以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区、海安现代综合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型及转运配送型特色物流园区逐步建成。

(二)主要存在问题

以现代物流标准衡量,我市物流业尚处于传统物流业态相对成熟、现代物流初具雏型阶段,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导致我市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未能有效转化,加之与周边城市同质化竞争加剧,物流业面临空间扩张受阻的压力。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物流观念滞后。大多数企业和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意义。部分制造、商贸企业仍然热衷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不愿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经营;部分物流企业对先进的物流理念认识不足,满足于提供仓储、运输等单一化的传统服务,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我市物流基础设施虽初具规模,但作为物流系统两个重要因素的节点和线路发展不平衡。现代物流节点建设不到位,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刚刚起步,缺乏现代化的综合型物流园区。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各个物流线路分散独立设置,难以贯通衔接,导致物流供需脱节,现代物流方式难以有效运作。

三是物流企业单体规模偏小。2010年,全市136家重点物流企业中,物流主营收入2亿元以上的有7家(不包括基地),仅占5%,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仅6家。物流企业经营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传统单一,仅局限于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拓展不够,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尚未全面展开。

四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一方面,作为物流服务方的物流企业很少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工商企业综合运用物资采购系统(MRP)、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偏少,市区仅20家左右,全市大约50家。我市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平台,极大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五是现代物流人才缺乏。目前我市现代物流知识、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尚未启动,社会对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等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知之较少,物流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稀缺。

(三)发展前景

1.长三角物流联动深化、区位优势凸显

南通处于江苏沿海与长三角的叠加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给我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的特征,强大的经济总量催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随着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规划的出台与实施,长三角流域的物流规划进一步衔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南通市将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循环体系,分享物流市场,成为长三角北翼和上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上海主动面向长三角推进同城化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大宗物资的集散能力必将大幅提高,上海区域物流将呈现扩散之势,向临近地区渗透和转移。南通腹地广阔,已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物流业发展潜能将得以进一步挖掘,南通承接上海物流转移的优势明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物流中转基地最佳选择地,必将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副中心。

2.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需求拉动增强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两化融合必将促使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大力培育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催生的新兴产业,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应用电子化手段实现物流商务运作的过程),积极拓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供应链管理、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多式联运等现代服务,以新应用、新服务带动新增长,从而带来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拉动物流业不断发展。

3.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服务功能拓展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衔接顺畅、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格局,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港口建设基本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要求,货物吞吐量达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50万TEU。公路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横九纵”普通干线公路骨干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铁路“二纵二横”干线网的不断完善,铁路营业里程将达362公里,实现南通到上海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目标,初步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的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民航机场通过机场改造扩建后,建设成4D级兼顾4E级的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中型机场,通用航空基地。内河航道“三纵四横”干线网的建设,全市等级航道总里程将达到770公里。随着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逐步实现一体化衔接,物流枢纽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模式定位、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升级、服务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以加快发展和提升质态为主线,以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体现南通区域和产业特色的综合型港口物流、枢纽转运型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都市消费品配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推动现代物流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江中上游的能力,为南通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模式及功能定位

发展模式定位:物流业发展模式因经济增长方式而异。一方面,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连通苏北,具有发展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南通具有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家纺业等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南通物流业发展模式定位为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交通枢纽带动型、商业带动型的综合发展模式,从建设物流业空间载体、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四个方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功能定位:江苏省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江海联运枢纽,联系江苏省南部与中北部地区的物流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分中心;服务长三角及苏北、辐射长江中下游、沟通南北和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完善、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力促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大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一批重点物流项目,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体现南通区位优势及产业特色的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确立我市在长三角、华东乃至全国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将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2.主要物流指标: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33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全市社会物流总量6亿吨,年均增长12 %左右,其中,港口吞吐量2.5亿吨;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6000亿元;

——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4%;

——全市物流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0家,全市国家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20家,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25家。

三、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一)总体布局

立足我市物流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综合考虑物流需求、货运枢纽、产业聚集区等影响因素,按照沿江沿海港口群、沿中心城镇、沿交通枢纽和沿产业集群的布局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规划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初步形成以临港综合型物流园区(基地)为核心,以生产服务型、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为配套,以市场配套型、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为延伸的层次分明的“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物流空间体系框架。

1.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

打造四大集聚发展、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

(1)沿江沿海港口群物流产业带。重点服务临港产业,发挥港区公、铁、水等多种集疏方式优势,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原材料及产成品、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的中转配送、集装箱运输以及散杂货中转和运输。

(2)沿产业集聚区物流产业带。重点发展家纺原料及成品、绣品及轻纺产品、船舶、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仓储、加工、中转及配送;逐步开展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服务,增强生产性物流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的工业原材料及产品展示采购与交易平台。

(3)沿交通货运枢纽物流产业带。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实现综合交通的有机衔接,带动货运枢纽及区域转运物流园区(中心)建设。

(4)沿中心城区、中心城镇物流产业带。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

2.衔接五大物流通道

在四大产业带之间有效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按照“货运无缝衔接”的原则,发展综合性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1)港口物流通道:南通港重点规划建设“综合性港区、公用性港区、工业性港区”等三类港区,其中综合性港区包括狼山、通海、如皋、洋口、吕

四、通州湾等六大港区,是南通港综合运输的核心枢纽,为长江中下游和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公用港区包括南通、江海等两大港区,主要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公共运输服务;工业港区包括天生港、任港、富民、启海等四大港区,主要为后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临港工业发展服务。到2015年,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TEU。依托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建设与港口相衔接的现代物流园区,实现港园联动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加强“三纵四横”内河航道干线网及内河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江海内河联运及水陆联运,初步形成港区内集疏运体系。

(2)铁路物流通道:铁路物流是综合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板块。“十二五”期间,南通铁路将形成以新长铁路、沪通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两纵两横”的干线铁路和宁通城际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泰州至南通至启东沿江城际“一横两纵”对外城际轨道为主骨架,铁路支线及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线为辅助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到2015年,我市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362公里,复线率达到50%以上,电气化率达到100%,路网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通将初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区域性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

(3)公路物流通道:公路通道是物流通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南通高速公路网将形成环城高速、江海启高速和中环高速以及从南通市出发的四个方向的通宁高速、通盐高速、通洋高速和通启高速等的空间布局。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基本建成以一级公路为主的“七横九纵”骨干网,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4)民航物流通道:依托民航通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南通兴东机场将建设成为国内中型机场,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D兼顾E类飞机的起降要求,发展成为服务上海航空枢纽的机场。

(5)管道物流通道:建成扬州至南通市区天然气运输管网,建成“西气东输”第二气源如东LNG运输配套管网。逐步形成以天然气、沿江沿海原油及成品油运输共同构成的管道运输体系。

3.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沿四大物流产业带及五大物流通道,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专业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形成不同功能的物流节点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

(1)依托港口物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基地)。港口物流是南通物流业的主体。发挥南通港区布局合理、配套服务齐全,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完善的优势,以港口物流带动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启东吕四物流园区。

(2)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在积极推进船舶、家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产业板块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协调,导入现代物流,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物流需求,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真正体现物流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质。大力发展紧邻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的海门叠石桥物流园区、中国家纺城物流中心、海安棉花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天汾电动工具物流中心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

(3)依托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将“交通优势”转换为“物流优势”,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积极拓展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重点发展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

(4)依托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配套型物流园区(中心)。专业市场和物流业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两个产业。专业市场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将专业市场与物流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天一路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吕四盈港市场物流交易中心。

(5)依托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中心)。大力发展为所在区域或特定商品的贸易活动创造集中交易和区域运输、城市配送服务的商贸型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门大千物流中心。

“十二五”末,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完成“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一览表

(二)主要任务

1.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大力发展产业物流。推动船舶、电子、石化、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体系。努力发展高端物流。调整物流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业。重点发展航空快递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询和国际货代等业务。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将传统物流只关注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延伸至消费到再生产的流通过程,包括废旧商品的循环流通和废弃物的处置、运输、管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物流设施体系建设。与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及结构特点,加大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强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为重点,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加强物流园区与综合交通体系的有效衔接,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十二五期间,围绕“一核四中心”规划初步形成11个综合货运枢纽,包括“一核”范围的南通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北站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东站物流园区、南通纺织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园区、海安物流园区、如皋港区货运枢纽、洋口港区物流园区、吕四港区物流园区、通州湾港区物流园区。

3.构建多层次企业集群。新设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制造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推进主辅分离,剥离和外包物流业务,分设物流企业,并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一批传统型物流企业。以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等企业为龙头,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走出一批外向型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向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合作。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合作体系。引进一批总部型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港口优势和开放合作平台,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产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招商战略,引进一批跨市、跨省、跨国网络化经营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其在南通建立区域总部或营运中心。(“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发展物流企业见附件1)。

4.全面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互动发展,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立足产业链合作,寻求共同发展。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设置专门的物流业务管理机构,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流程,扩大物流外包需求;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为船舶、石化、纺织、轻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瞄准物流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运输、搬运装、仓储等物流设施,研发生产集装箱牵引车、冷藏车、叉车、吊车等专用车辆和托盘、集装箱、起重机等物流设备,以及包装、条码、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的技术装备,使物流设备生产行业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电子标签、无线测控、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扩大工业集聚区物流信息平台联网范围。

5.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十二五”期间,市区重点推进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顺丰速运南通航空枢纽中心、南通交运物流中心等项目;启东市重点推进吕四港物流中心项目;海门市重点推进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瑞典索亚汽车物流项目;如东县重点推进洋口港开发区管线桥、洋口港太阳岛10万吨液化品码头项目;如皋市重点推进如皋港基地的保税中心、熔盛物流项目、永晖800万吨洗选煤项目、金盛全球建材家居采购中心项目;海安县重点推进苏中综合物流园、江海高速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项目发展计划见附件2)。

6.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信息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全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区域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积极推动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运用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运用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展措施及规划实施

(一)发展措施

1.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管理体制上需要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充分协调和通力合作。建立南通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公安、财政、人事、交通、工商、物价、商务、港口、铁路、国税、地税、统计、通信、邮政、检验检疫、海关等为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工作。

2.完善发展扶持政策

出台并完善扶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融资、税收、规费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在土地政策方面,对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合理安排供地,并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在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土地征用过程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物流园区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利用旧仓库、旧厂房改造为物流项目的,可减免土地出让金;工业园区内为生产服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企业,享受园区内工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在融资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向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优先发放贷款;完善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资金向物流业倾斜;根据物流规划布局,鼓励和促成市域内商业银行设立网点,为物流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融资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代客结算、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等新型业务,为物流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形成有特色的“物流银行”。在税收政策及规费减免政策方面,对市重点物流企业以及列入重点物流项目的新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实行优惠的税收及规费减免政策。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自2011年起,每年从市服务业引导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由市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制订相关办法,引导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发挥其鼓励、引导和放大作用,用于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物流企业培育、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和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规划补贴;对上述项目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优先给予配套补助。

4.构建科学统计制度

市经信委、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从2011年起,将现代物流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由市统计局单独进行统计和信息发布。优化物流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推动各县(市)建立物流统计二级平台,建立健全物流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发展物流协会组织

积极支持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其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加强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中介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创办从事物流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物流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市场行情分析、区域物流交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的物流服务中介组织。

6.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采取各种形式加速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依托南通大学等院校和有关企业联合办学,开办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7.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对经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联审联检,提供一站式服务。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等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减少各种收费,降低货物运输和装卸成本,提高内外贸货物的中转能力。建立和实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纳入本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基地、中心)和重点企业,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引导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规划实施

1.强化组织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细化、分解《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同时,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积极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2.健全监督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督查和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现代物流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一、物流概述

1、物流、物流管理

物流是指伴随物品由供应地向需求地的转移而发生的运输、装卸、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其与上述活动相关的信息活动的集合系统。

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是指为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2、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也有的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步骤: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识别市场机会;

2、分析顾客价值

3、确定竞争战略,

4、分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评估、选择合作伙伴。

对于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伙伴必须拥有各自的可资利用的核心竞争力;

2、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思想;

3、合作伙伴必须少而精。

3、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传统物流:一般就是指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以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地点差异(运输)与时间差异(仓储)。主要包括运输、包装、仓储、加工配送等。

传统物流内容:运输服务、储存服务、装卸搬运服务、包装服务、流通加工服务、物流信息处理服务、现代物流是指基于满足顾客需求,以及成本与效益的考虑而进行的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及其信息的系统流动过程。(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物流内容:增加便利性的服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降低成本的服务、延伸服务、流通加工服务、物流信息处理服务。

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物流的政策与典型城市发展物流的方法与措施

(一)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政策

1、美国:美国在其到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其远景目标是:适应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高效和灵活的运输系统,促进美国经济的增长及在本地区和国际上的竞争力;改进机动性和可达性,确保运输系统的畅达、综合、高效和灵活等等。近期目标是:改进运输系统结构的完善性,使国家运输基础设施新增通行能力,与其运营效率保持平衡等等。作为物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推动运输物流发展的政府政策,美国运输部提出了美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南之一。美国将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环境的挑战、跨越国界的安全威胁和通信与信息革命等环境要素的变化,面对这些挑战与变化,它指出要为美国提供机会,给他们以灵活的选择。这一规划将完善21世纪的运输系统,该系统将是全世界最安全、易得、经济和有效的系统。可以说,从整体上讲,这个规划是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2、欧洲:欧洲各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采取的是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它有如下特点:

----基础设施——政府兴办,民间经营。如德国的货运中心,为了提高货物运输的经济性和合理性,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要目的。德国的货运中心建设遵循以下原则: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扶持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联邦政府统筹规划。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2)州政府扶持建设。州政府提供建设所需要的土地、公路、铁路、通讯等交通设施,把物流园区场地出租给物流企业,与其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由企业自己选举产生咨询管理委员会。(3)企业自主经营。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

----整体运输安全计划。欧洲最近提出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目的是监控船舶状态。通过测量船舶的运动、船体的变形情况和海水的状况,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避免发生事故,或者是在事故发生之后,确定造成事故的原因。

----统一标准,协调发展。为提高欧洲各国之间频繁的物流活动效率,欧盟组织之间采取了一系列协调政策与措施,大力促进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如:由全欧铁路系统及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在未来20年内,努力建立欧洲统一的铁路体系,实现欧洲铁路信号等铁路运输关键系统的互用”就是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另外,为了优化整个欧盟地区的物流资源,使之实现资源共享,欧洲还建立了欧洲空运集团由七个成员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组成,并拟在荷兰的Eindhoven空军基地建立了空运联合协调中心,该中心将在2002年正式开始运作。协调中心的职责是规划并协调空中运输支持、紧急事件处理、空中加油机、重要人物运输和医疗抢救等任务。

----扩大行业影响力——行业协会的作用。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在本的董事会年会上决定,为了整个行业的利益和长远大计,将积极在欧洲乃至国际上扩大行业影响力。

3、日本:日本物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与日本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日本政府认为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国家经济活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政府在1997年即出台了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措施。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到2001年,在日本国内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际水平的物流运作。具体提出了三项目标:(1)提供亚太地区最方便且有魅力的服务;(2)降低物流成本,使其不妨碍产业的竞争力;(3)减低环境的负荷。为了实现上述三项基本目标,政府还设定了政策实施方面的三个原则,它们是:(1)以相互合作为基础的综合性施政方式;(2)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全方位地施政方式);(3)促进竞争,搞活市场。在这三项原则指导下,在物流的各个领域进一步设立了努力目标,包括政策实施中的一些具体目标值。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临时停留场所的滞留时间等关键性控制值。

在日本政府出台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中,建设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1)满足客户需求的拥有多种选择方式的基础设施(强调基础设施间的合作);(2)消除物流的瓶颈环节;(3)建设和完善国际中心港湾、中心机场。如:建设高规格的干线公路、地区性高规格公路、港湾和机场的铁路;增强主要干线铁路的货物运输力;国际海上集装箱集散地、多功能国际集散地、国内贸易集散地;大都市圈据点机场的建设,等等。

在宏观规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日本政府着手了一系列政策方面的改革,其目的是进一步放宽对物流业的规制,使其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更加富有活力地发展。这些放宽的政策包括:(1)废止物流业的供需调整,即对过去各种限制新增项目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放宽。如:对新建项目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技术标准,即可更加容易地获准;(2)对安全规定进行了调整(如:对国际性的调和、技术标准的提高等方面);(3)灵活实施货物运输事业法。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着手物流系统的技术升级,包括:(1)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进出口和港口手续的无纸化、一条龙服务,物流EDI的推进;(2)物流系统的标准化:集装箱、托盘的JIS国际整合;全程托盘化运输的推进;(3)其他技术开发和商业惯例的改善等。为了确保综合物流政策得以实施、落实,日本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了一套政策推进体制,以确保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物流企业、货主等各方面能够合作实施有关政策。这一体制包括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区域物流的未来结构);并根据实施状况每年进行跟踪调查。

(二)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机构

1、美国:

----联邦层次的物流管理机构。国家未设统一管理物流业的专职政府部门,美国联邦层次的物流管理机构主要有各种管制委员会,其中,州际商务委员会负责铁路、公路和内河运输的合理运用与协调,主要职责是制定除法律之外的规章制度,协调州与州之间的贸易矛盾、商业与进出口事务、消费者权益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事宜,为交通运输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联邦海运委员会负责国内沿海和远洋运输,联邦能源委员会负责州际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运输。美国政府架构上看,美国运输部统辖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联邦航空局、联邦公路管理局、联邦铁路管理局、联邦运送管理局、海运管理局、海岸警备队等政府机构。但各政府部门依旧按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如海运、陆运、空运等进行分块管理。

----联邦法院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业。美国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法制国家,其健全的法律制度为物流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立法机构是总的运输政策颁布者、各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授权者,它们和州际相应机构一起,构成美国全国物流市场的管理机构体系。

----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业管理。民间性的物流行业组织,也是美国的物流管理体制中的主体,但它们存在的主要意义上并不是“管理机构”,而是一种由对物流管理感兴趣的个人组成的非盈利性学术组织,主持物流培训集会,并且提供物流方面的书籍及其他资料,趋向于学术的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实践。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创新和传播物流知识来促进并服务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而举行年会和研讨会则是其传播和创新物流理论的主要途径。

2、德国:德国货运管理的部门是联邦货运交通局(BAG)。联邦货运交通法中规定联邦货运交通局的任务就是监督和控制。为了更好地实行监督功能,联邦货运交通局对所有参加运输的人员不仅在办公室内或是在室外(公路、高速公路、停车场)进行监督,其中也包括发货人、中介人或运输公司。联邦货运交通局规定,如违反规定,要受到主管局的惩罚或联邦货运交通局制裁。

3、日本:

----日本运输省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主管陆运、空运、水运的运输行政,还负责对海上保安厅和气象厅以及地方运输局、港湾建设局、地方航空局、航空交通管制部、运输政策局和地域交通局等机构,其中,日本运输政策局的职能不仅覆盖了运输省所辖范围内主要运输方式的政策设计、计划制订及城市与区域运输的规划与协调,而且还包括了现代物流“供应链”概念所及的仓储与配送等市场准入方面的管理工作。运输省的行政职能范围也几乎统揽了物流业所覆盖的主要行业,物流业大部分业务环节的活动已在其调控之中。

----政府明确制定纲领性文件。政府通过制订发展物流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从总体上引导本国物流业发展。

----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日本政府通过参与和组织行业协会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业进行较为集中的管理。以日本的物流系统协会为例:该协会经通产省和运输省认可、由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三方共同组成的专门从事物流发展研究的全国性行会机构。其基本职责是:日本的物流系统协会的职责:(1)可对政府和有关组织创立的物流系统进行调查。(2)向政府提出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并通过这类建议的形式参与国家对物流的管理。

(三)典型城市运作方式案例 案例1:不来梅市货运中心。

除德国政府设立海关负责进出口货物验关外,政府在货运中心不再设其他管理机构,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政府亦不再从中心成员那里征收除法定税费以外的任何税费。货运中心自身的经营管理机构采取股份制形式,市政府出资25%,中心50户经营企业出资75%,由经营的企业选举产生咨询管理委员会,推举经理负责中心的管理活动,实际上采取了一种企业“自治”的方式。企业按实有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向中心交380欧元管理费,此外中心不再收取任何费用。中心的职能主要是为成员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维修等服务,代表50家企业与政府打交道,与其他货运中心联系,不具有行政职能。提供良好的公共设施和优良的服务,是中心全面活动的宗旨。因此,中心一般都兴建有综合服务中心、维修保养厂、加油站、清洗站、餐厅等,有的还开办有驾驶员培训中心等实体,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这些实体都作为独立的企业实行经营服务。良好的设施、优质的服务,使中心不仅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不来梅市货运中心的投入产生比为1∶6,投资2.03亿欧元,而实现的效益为12.15亿欧元。 案例2:得克萨斯联合(Alliance Texas)开发区的发展实例。

得克萨斯联合开发区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沃斯大都会(Dallas-Fort Worth Metropolis)的西北部。开发区的发展得益于联邦政府和得克萨斯州针对达—沃斯制订的特色财政政策。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由个人收入所得税(48%)、社会保险税(34%)、企业收入所得税(10%)、专项商品税(4%)和其它(4%)几方面构成。可以看出,个人收入所得税是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在达—沃斯,政府却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取而代之的是由郡、市和区三级政府开征3%的库存占用税(Inventory Tax)。为了更大程度上促进达—沃斯物流业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达—沃斯政府建立开发区,以优惠政策来吸引全球开发商。得克萨斯联合开发区就是一个典型的由政府推动而建立的集保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开发园区。其中保税区更是该开发区的一大亮点。设立保税区是经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贸易法案,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美国的对外贸易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税区内企业可以享受多项优惠政策,如税收的减免或延期缴付,对得克萨斯联合开发区来讲,比较典型的是其保税区内的货物可免缴库存占用税,此外还可享受多项涉及货物进出口流通费用的节约优惠等。保税区内可完成货物的流通加工、海关通关业务等多项便利的物流业务环节。除了上述优惠政策外,政府还通过直接注资物流项目来促进开发区的发展。早在1990年开发区成立之初,政府以新机场项目为切入点,投资建设新机场物流项目。而政府并未从日后机场项目的经营中直接回收投资,而是采用放水养鱼策略,从土地增值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体现对物流项目的投资价值。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世界各大知名物流企业在此云集,FedEx、UPS的配送车辆频繁穿梭于各条高速公路上。经过14年的发展,开发区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目前土地开发面积已达1.5万英亩,园区内常驻企业达125家,其中财富500强和全球500强企业达50多家,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多达2万个。总投资仅45075美元(政府投资约占1/3)的得克萨斯联合开发区,到2002年末对得州北部经济的累计贡献已达212亿美元。2003年至2009年间带动了超过314亿美元的经济产值。

三、国内发展物流的相关政策与地区性城市发展物流的方法与措施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1、物流大国,但非强国。2009年日本GDP为5.07万亿美元,而中国GDP为4.91万亿美元,日本仅仅超越中国0.1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全国社会物流总额89.9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6.5%,占GDP比重的6.6%。其中,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33亿吨,铁路货运总周转量25118亿吨公里;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完成货运量191.7亿吨,货物周转量32868.2亿吨公里;全国水路货运完成货运量28.6亿吨,水路货物周转量40987亿吨公里;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42.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28亿标准箱。从上述各项物流指标看,不少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但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看,中国还不是物流强国。一是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8年为18.3%,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国内物流效率不高,使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比发达国家低几倍甚至十几倍;三是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很大差距。

2、短期物流需求有所下降但中长期需求仍将旺盛。2008年下半年以来,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但是,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物流需求仍将十分旺盛。这是因为: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旺盛的物流需求,未来十几年的国内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高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流规模持续增长的经济条件非常坚实。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推进,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早期工业化所需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将逐步朝满足工业化中后期不断增加的“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和全球生产体系的物流需求转变,物品流动基于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推进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物流外包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物流、城市圈物流和城乡物流提出巨大需求。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7.9%,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8年的45.68%,推动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成为集聚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主要节点。此外,进出口产品量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对国际物流提出强烈的需求。

3、物流业全面开放格局形成,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激烈。早在20世纪80年代,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如美国联邦快递于1984年、德国敦豪公司于1986年、荷兰天地物流于1988年、美国联合包裹于1988年、丹麦马士基于1999年相继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从2006年起,外资企业可以在中国自行设立分销网络,独立经营物流业务。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和开放的格局,促使跨国物流公司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2007年,外商在中国物流领域的投资项目达6996个,占外商同期中国投资项目个数的18.5%。迄今,国外著名物流企业大都进入了国内物流市场,不仅在快递、航运物流、汽车物流等高端市场领域占据了主导,而且向传统物流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中国物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4、物流业地域性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物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渐次得到发展。这种物流发展的地域性特点与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物流需求不平衡密切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物流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物流运作水平则相对落后。东部地区物流率先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逐步出现一批物流功能集聚区。即使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物流又有所差别。城市是物流的重要聚集区和节点,农村地区物流则相当落后。物流服务需求的主体多集中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大型流通企业和制造企业等。物流需求旺盛的行业集中于家电、日用化工、烟草、医药、汽车、连锁零售等行业。调查表明,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近90%为工业品物流,农产品物流比重小且十分滞后,使得农产品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农副土特产品运销不畅,是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之一。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且效率不高。

5、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一是物流规划和布局存在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尽管政府推动物流发展力度加大,但没有形成合力。一些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有序成熟。“数量扩张的高速增长”特征明显,市场无序竞争严重,物流企业“多、小、散、弱”问题突出,超载超限屡禁不止。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规范的运作、明晰的战略、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必要的学习能力。在企业竞争战略方面多采用低价竞争,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不足。三是制造企业的物流组织和业务流程不合理,信息技术不能有效地被引入生产和经营中去,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受到抑制。四是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不高。物流技术进步动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物流技术标准化尚未进入实质阶段。由于技术参差不齐,使得在物流运作中服务不规范,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五是物流可持续问题突出。公路、航空、铁路等运输方式的资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及排放与日益紧张的资源能源土地约束和严峻的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冲突,因超载、超速造成的严重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6、物流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是单一物流环节发展的滞后,物流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例如,从铁路运输网络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密度等指标来看,中国铁路网络整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国土面积计算,中国路网密度为81.2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计算的路网密度为0.6公里/万人。不但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远远落后于印度等国家。从机场数量看,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民用机场数量少、密度低。目前中国每万平方公里只有0.23个民用机场。美国为5.98个。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机场密度也大于中国,如巴西为1.06个,印度为0.72个,巴基斯坦为0.43个。全国公共通用仓库中,1980年以前建造的占45%,20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占30%,2000年以来新建的仅占25%。从仓库结构看,小型平房仓库约占70%,楼房仓库约占20%,高站台库与立体库约占5%左右。相当一部分20世纪50、60年代建设的仓库“带病作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二是物流要素供给不足。专业化技能型、管理型物流人才、先进的软硬件物流技术、物流组织、物流信息等还比较缺乏,这直接影响到物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物流业结构的升级慢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难以满足更高水平的物流需求。三是综合物流能力形成的严重滞后。多数物流企业功能单

一、集成化程度低、社会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弱。加之流通体制改革及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渐进性,使跨部门跨地区物流能力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效形成。“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把正确的物品送到正确地点的正确客户手中”的物流目标,难以有效实现。四是应急物流极为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实现应急物资的保障,因应急物资保障延误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

(二)《物流业振兴规划》政策解读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物流业专项规划,也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有关物流业的专题文件。

1、本次物流振兴规划出台的背景与原因

背景:我国物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物流企业专业化的供应服务能力不强;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衔接配套能力差;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等。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运作模式粗放,运行效率较低。2008年下半年以来,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物流企业经营出现严重困难。无论长远发展,还是解决当前问题,都迫切需要制定一个专项规划。

两个原因:一是前九个规划主要是制造业,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发展及物流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的支撑,才能成为完整的体系。二是物流业本身的机会而言,国家的宏观布局也有很多自身的发展机会。如大量投资会增加物流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因此,物流业既是服务业,也是基础产业。

2、物流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物流园区的建设规划,城市需要重新规划变成商业区、住宅区、物流区等。二是公路运输问题,绝大多数公路运输企业平均车辆是小于2辆,大部分车是在个人手中。三是多式联营的平台,公路、水路铁路及航空分在几个部门管理,大部制对公路水路有促进,包括邮政,但铁路在外。

3、值得重视的行业发展趋势:一是专业化越来越细,如食品安全提出后,加强了对冷链的重视,要求全程监管。二是科学发展观对物流业的支持,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节能、环保、低碳等还没有引导企业去解决。

4、《规划》的主线与核心内容该如何把握?

围绕“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这样一条主线,《规划》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要点: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支持物流企业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行业基础工作和改善物流政策环境。第一,扩大物流市场需求。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制定《规划》的起点。从需求入手,推动产业发展,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原动力”。第二,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规划》实施的重点对象。《规划》在第三部分“主要任务”的第三条“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以及第四条“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讲到的10个重点领域,都是立足于物流企业和设施体系建设。第五部分“政策措施”中的大部分,以及其他各部分都涉及到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第三,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设施设备是物流运作的载体,也是《规划》的重要“抓手”。《规划》在第三部分“主要任务”中要求“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其中专设一条“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规划》在第四部分所列的九大“重点工程”中也有4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分别是: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和应急物流工程。第四,加强行业基础工作。在第三部分中把“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和“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列为“主要任务”。在第四部分中,把“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和“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在第五部分中,把“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列为“政策措施”,体现了《规划》对基础工作及行业协会的重视。第五,改善物流政策环境。《规划》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出发,以推动物流业发展为目标,通篇体现了较强的政策导向作用。特别是第五部分单列“政策措施”,提出了“加强组织和协调”、“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制订落实专项规划”、“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和“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政策要点。

5、《规划》的积极作用?

《规划》的发布,极大地提高了物流业的社会地位,产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规划》具有奠基性作用。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政策和实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规划》预留了政策接口和操作空间。《规划》提出,要制定和落实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商贸物流和物流标准等七个专项规划,而且各地也会制定和修订各自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实际上,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目前最需要以下8个方面的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有利融资政策;便捷交通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结构调整政策;需求引导政策;产业安全政策等。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能够按照物流业“网络化经营、一体化运作”的新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克服现有政策障碍,出台符合物流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

6、物流企业如何在《规划》中寻找市场契机? 一是与《规划》的区域布局对接。《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确定了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二是与《规划》的重点领域对接。《规划》提出“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实际上确定了10个重点领域:石油、煤炭和重要矿产品物流;粮食、棉花物流;农产品、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城市统一配送;医药物流;化学危险品物流;汽车综合物流服务;回收物流和绿色物流;邮政物流;应急物流等。三是与《规划》的九大工程对接。《规划》提出了物流业发展的九大重点工程: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应急物流工程。四是与地方和部门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对接。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按照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物流企业要予以极大关注。

(三)关于《湖北省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提出: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大力营造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臵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全面建立,实现湖北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

着眼于《方案》目标,湖北省全力改善2009年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到2011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网络,构建中部物流区域、南北物流通道、长江物流通道的支撑平台,形成与东、西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3年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5%,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2%;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年均降低0.2个百分点;建成1-2家国家级物流示范基地(园区),发展5-10个国家4A级物流企业和15-20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

《方案》提出了8项主要任务和7项重点工程。8项主要任务是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有效衔接、积极教育物流市场主体、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快保税物流的发展、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完美物流标准化体系、推广现代物流新技术应用。7项重点工程是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和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为保证主要任务的完成和重点工程的建设,《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物流业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引导力度。二是加大物流业政策法规落实力度。三是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四是完善物流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五是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六是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七是加强应急物流研究,建立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四)地方城市的做法

1、香港:香港物流发展局的使命。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及地区首选物流中心的地位,营造有利的环境,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促进和推动香港成为连结内地与世界市场的物流枢纽。致力为公营及私营机构提供议事机制,以便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推广和加强香港物流业的发展。

2、香港物流发展局的组织结构。香港物流发展局由39名委员组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物流业界。第一届物流发展局主席由特区政府经济局局长担任,目前主席为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它由五个工作部门组成。

2、大陆部分省市的物流管理:

----机构设臵:(1)非常设机构,由政府牵头成立“物流发展领导小组”。(2)职能机构或办事机构。成都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交委物流管理处;深圳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物流发展处;浙江:明确物流发展由省交通厅具体负责,在省交通厅设立“交通大物流建设领导小组”,由省交通厅分管副厅长任组长,在省运管局设物流处列编5人,为物流发展具体办事机构;天津:在市交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事机构设在市交委物流处,列编5人。

----基本职能:(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物流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2)指导和协调本省(市)物流发展工作;(3)组织制定物流发展规划;(4)组织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5)组织制定物流市场规则、服务质量标准;(6)扶持物流企业发展;(7)定期研究物流发展等重大问题。

四、襄樊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襄樊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1、社会物流总额快速增长,物流市场需求旺盛。2007年,襄樊市社会物流总额达2169.96亿元,同比增长21.3%,物流需求系数为2.76(2006年为2.65),高于全省0.45个点。在物流需求构成中,工业品物流需求总量位居第一,占物流总额的46.1%,市外物品物流需求总量列第二,占物流总额的46%。2008年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6277万吨,铁路货运量达到321.6万吨,实现运输物流产值35—40亿元。

2、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持续降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2007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1.05亿元,同比增长17.36%。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7.9%,比同期低0.1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占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的6.45%。

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2007年,随着物流需求规模的高速增长,襄樊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0.59亿元,同比增长18.0%,占同期全市GDP的8.98%,物流业增加值对全市GDP贡献率为9.77%。

4、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全市已注册的物流企业15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21亿元。专业货运信息业户411家。全市货运经营车辆达到21255辆,126874载重吨。一个以邓城大道为中轴,长15公里,宽2公里,覆盖30平方公里范围内,依托汽车产业和综合市场群的汽车产业和综合物流园区已初步形成。依托东风汽车襄樊基地,以东风物流工贸、风神物流、襄管物流为代表的汽车专业配套物流企业,和以国邦物流、天虹物流为龙头的综合物流企业初具规模。其中襄樊物流工贸已建成全国最大的30万平米多功能一体化的整车仓储,建成2万平方米(立体货位仓储面积7000平方米)零部件仓储设施,年发送商品车10万台;国邦物流园一期已征地230亩,建成2.5万平米的仓储及附属设施,国内知名的华宇、盛辉、中铁、中邮等已入驻园区,2008年完成货物运输量445万吨,二期工程已完成200亩征地。目前,仅聚集在国邦物流、天虹物流、东风物流三大物流中心就有各类武汉、上海、广州等专线物流200余条,运输网络节点覆盖市辖襄阳、枣阳、宜城、河口、南漳、保康、谷城,辐射荆门、十堰、随州、西安、安康、南阳等几十个周边省市,日成交金额达110多万元。

(二)襄樊市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

2、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从规模来看,襄樊现有物流园区普遍规模较小,最大的占地面积也不过300多亩,与发达地区动辄上千亩的规模无法相比。城区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集聚物流资源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大型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缺少各种类型的专业化的或综合性的配送中心和物流功能区进行货物的集散、分拨、流通加工和配送。由于现有物流园区规模过小,功能单一,无法形成资源集聚效应,不利于物流产业链的形成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从布局来看,仓储、停车等物流设施过度集中在邓城大道一带,造成物流集散与城市交通的矛盾。现有物流设施尚难适应工业布局调整要求,在空间布局上没有形成支持和促进工业化腾飞发展所需的物流布局,缺乏以综合性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主要产业或产品的物流通道为干线,以各种物流配送中心为据点,以合理的物流功能为因子组成的城市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布局,缺乏在城市物流带动和辐射下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布局。从服务功能来看,由于分割的体制,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商贸及其工业企业等部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各自都无法集聚综合运输、供应链整合、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以及辅助服务等五大“功能资源”。现有的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仓储设施老化,加工水平低下。大多数仓储企业的仓库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没有现代化的立体仓库,远远落后于国内标准化水平。

3、物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物流总体服务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企业规模小。2008年全市货运经营业户的年平均运量不到3500吨,平均车辆规模为1.17辆,平均从业人员1.51人。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网络不健全,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物流产业活动仍以传统的货物运输、仓储业为主体。除东风物流工贸、风神等极少数专业的物流企业外,大多数物流经营规模和实力都较小,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采购与供应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还没有开展。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理念、服务设计、服务规范、服务内容、服务营销、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与现代物流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物流环境在吸引外来投资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一些大型制造企业来我市考察投资环境时,都把综合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条件。物流服务水平低下,将直接制约和影响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突破性发展。

4、物流市场发育不够,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目前全市一些工商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企业内部物流进行整合和重组,习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物流服务完成。这就导致了一些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困难。企业内自办物流有其方便之处,但从全社会角度看这是不经济的,物流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物流成本偏高。国际上通常把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美国2004年已降到8.6%,日本降到9.2%,浙江2007年为16%,深圳为15%。2007年,襄樊市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7.9%,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

5、物流管理服务体制分割,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目前,襄樊物流管理体制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缺乏统一的协调服务机构。从部门分工来看,物流发展涉及发改委、商务、交通、铁路、航空、经委、信息产业、海关、工商、税务、物价以及公安交警等管理部门,全社会的物流过程被分割开来,呈分段管理状态。从区域发展来看,襄樊市具有物流发展需要的各区都具备物流分割的利益冲突,呈现分区域管理状况。从行业管理来看,工业、商业物流企业因发展历史与发展类型不同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物流发展资源处于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衡的状态。这种状态极容易造成相关部门或单位不是从综合的、系统的角度建立新的物流系统,而是各自参与物流某个环节的业务,造成物流需求和资源整合受局部垄断的制约,最终影响物流的发展。部门、区域、行业对物流管理的权力与责任出现交叉和重复,导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多头管理,多数物流建设项目是属于供应能力的扩张,而不是整合和提升原有供应能力,低水平的重复较多,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同时,襄樊市缺乏系统配套的物流发展政策,未能从宏观上构建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发达城市和地区为扶持现代物流发展,在物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无一不是在资金投入、用地政策、税收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与他们相比,我市还有很大差距。

五、襄樊物流业发展的方法与措施 (一)襄樊市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良好的地域条件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襄樊区位优势明显,是华中、西北、西南“Y”型交通网络的中心,“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是目前襄樊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穿境而过的汉江属四级航道,全年可通航500吨级驳船,襄樊机场和老河口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航班。襄渝、焦柳、汉丹三条铁路在襄樊交汇,襄樊北铁路编组站是全国15个规模最大的路网性编组站之一。襄

十、襄荆、孝襄、樊魏四条高速公路已全部建成通车,与全国各主要大城市实现朝发夕至。另外崔家营航电枢纽、武康高速铁路、刘集机场改扩建、城市内外环和一批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重点工程将陆续建成和开工建设,交通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将得到全面改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提升,为我市现代物流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襄樊市是除省会武汉外,全省两个最重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地位突出。近年来,襄樊市的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8年,襄樊市国民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00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3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96亿美元。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襄樊市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巨大的市场。

3、跨越发展的地方工业。通过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兴市”战略,襄樊市已形成以汽车工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纺织、电力、食品工业为主要支柱,医药、建材、化工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工业企业达到4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3家,过10亿元企业达到19家,过亿元企业1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82.43亿元,实现利税78.15亿元,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十一五”期间,襄樊市将通过培育百亿产业,打造百亿企业,建设百亿园区,促进汽车产业产销过千亿,襄樊国家级高新产业开发区打造成千亿级的一流开发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现代物流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4、基本完善配套的综合市场体系。2008年,襄樊市专业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已达到406个,市场交易额261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过50亿元的大型市场2个,过10亿元的市场3个。城乡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完善,全市商业网点已发展到4.65万个,一批全国知名、规模较大的市场如光彩大市场、天润国际汽车城、中原建材市场、生资大市场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带来旺盛的物流需求。

(二)襄樊市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 通过培育和发展襄樊现代物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把襄樊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陆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基本原则:按照“统一规划,政策扶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全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托襄樊“一区四园”的工业发展格局和城市交通网络骨架,建设襄樊现代物流产业。

(三)襄樊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方法

1、构建三大物流平台:构建物流政策发展平台,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物流基础设施交易平台。

2、形成三大功能效应:形成全国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的效应,形成物流集聚、规模化经营的效应,形成中部物流总部的效应。

3、建设一个中心:襄樊交通物流信息中心

功能定位与服务范围:襄樊交通物流信息中心是襄樊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运营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指挥中枢,它依托东风襄樊基地汽车工业园、荣华机电工业园、光彩大市场、春园路商品车交易市场、长虹路食品批发市场、高新区企业和樊城中心城区商业贸易企业,辐射二汽东风物流基地、国邦物流园、天虹物流园,辐射鄂西北乃至秦巴经济走廊,为襄樊市道路运输辐射全国提供信息承载与交流平台。

4、建成十一大货运中心枢纽站

米庄货运站、DFAC商品车储运基地、DFAC零配件储运中心、东风合运物流中心、国帮物流园、天虹物流园、寺湾货运枢纽站、樊西(马棚)货运枢纽站、尹集货运枢纽站、东津货运站、余家湖货运站总规划面积197万平方米。规划设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300万吨/年。目前,米庄货运站、DFAC商品车储运基地、国帮物流园、天虹物流园4大项目已投入使用;襄樊交通物流信息中心、DFAC零配件储运中心、东风合运物流中心拟“十一五”期建成使用;寺湾货运枢纽站、樊西(马棚)货运枢纽站、尹集货运枢纽站、东津货运站、余家湖货运站拟“十二五”期建成使用。

(四)襄樊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途径

1、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要加强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重点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如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物流节点(物流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仓库)和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培育有国际竞争力及区域辐射能力的物流企业,推动专业化的行业物流发展,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物流标准体系,着力形成布局合理、技术适宜、绿色安全、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支持工商企业强化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改变传统运输、货代、仓储、加工、整理、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鼓励工业企业产品进行集装箱化包装运输,改进包装方式,提高竞争力,促进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机整合。积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尤其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要创造条件在工业企业集聚区域建立向企业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引导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联盟,促进部分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对原辅材料、特别是大宗原辅材料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实力,有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重点扶持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批发配送等企业,发挥业务优势,围绕市场的需求,扩大物流服务范围。支持物流企业“向外拓展,向内延伸”,加强对外合作,与外地物流企业开展运输、代理、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业务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重点物流企业、物流项目认定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作用。对于领头的物流企业要给予关心、扶持和培育。

物流业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次产业是物流业的服务对象。各次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物流需求就会快速增长。当前,在综合要素成本总体上升驱动下,制造业面临着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注重物流服务的配套和物流功能的整合。通过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一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二是挖掘第三利润源,降低制造业成本,应对高成本时代来临的挑战;三是抓住制造业结构升级释放出的物流需求,使物流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扩大物流开放。推进与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来襄樊市创建物流中心、采购中心,将大型物流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推动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武汉等地的物流合作,统筹区域内物流通道建设,共享物流信息资源;运管机构对资质条件核准互认,实施监管联动;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保障区域通行便利化和物流安全性。

4、注重物流要素发展与资源整合。要重视物流基础设施、装备技术、人力资源、知识、信息等要素不足的情况,增加有效供给,不断促进物流要素升级。同时,要从国家、区域、企业等层面高度关注对宏微观物流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和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有机合理的结构体系,通过整体优化,协调发展,提高物流要素组织化程度,发挥整体效能,获取整体效益。应根据物流业发展的规律,大力抓好物流功能、企业内物流、企业间物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整合。

5、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运输、仓储、物资、商贸、货代企业向物流业转型。物流业自身发展也面临着新一轮结构升级的要求,特别是各类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能源资源环境压力等,对物流业自身发展提出很大挑战,迫切需要用信息化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体系,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大力发展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特种货物流、供应链物流,高度重视物流安全等,走可持续物流发展之路。

6、推动物流技术应用。应用国际通行的信息标准和规范,逐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撑物流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加大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并在前期对信息平台运行予以扶持。分阶段实施物流园区(中心)、工商企业、银行、税务、保险、海关、商检、交通等网络衔接,推进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化。整合现有网络设施和资源,加强各类物流信息的沟通衔接。推广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设施以及条形码、信息交换、智能标签等技术,进一步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源配臵,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7、重视物流人才培养、认证工作,借鉴或引进国外成熟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加快培养现代物流人才。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短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如骋请专家、大型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锦讲学,转变传统物流观念。中期,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培训和进修,掌握当前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物流管理方法、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长期,要利用襄樊的教育资源,培养自己的物流专业人才,建议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等物流管理人才,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培养物流应用人才、操作人才,逐步把襄樊建成鄂西北物流人才的培养基地。

8、推进区域和城乡物流协调发展。加快襄樊国家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加强襄樊洪沟特色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加快襄樊鄂西北冷链物流项目建设,积极支持襄樊鼓商集团等企业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开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城乡物流发展方面,农村物流是襄樊物流体系中极其薄弱的环节,没有农村物流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襄樊整体物流的现代化。因此既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更应注重农村物流建设,逐步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促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格局。

9、加强重点工程建设。依托汉江港口、铁路动脉和高速路网,襄樊机场等航空枢纽,推进多式联运中转建设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和转运建设。推进襄樊鄂西北物流中心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

10、完善和优化交通线路。一是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形成以襄樊为中心,以市区中小城市互通的1小时经济圈。形成通达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的1日经济圈。二是与铁路部门配合,加快汉丹、襄渝、焦柳铁路扩能、提速改造工程,争取北煤南运重载铁路干线和高速客运铁路经过襄樊。三是以增线加密为目标,加快航空港建设,推动航空业发展。四是争取资金,加快汉江流域的改造,提升水运通行能力。最终全面提升襄樊的物流发展水平。

六、促进襄樊物流园区发展的思路

(一)内涵

1、物流园区的内涵。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等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2、物流园区的功能。按照对物流园区所下的定义,现代物流园区主要具有两大功能,即物流组织管理功能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

----物流园区发挥功能的基础。物流园区在功能上首先是物流的核心内涵所含盖的物流服务组织与物流运作管理的功能,即物流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存储、运输、装卸、简单流通加工等功能,但与传统的货物运输组织中心所不同的是组成园区的各个要素要具有高科技、高效率特征。物流园区的物流功能构成要素:物流节点的功能分析,主要有区域运输组织中心、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种类型。区域运输组织中心。如集装箱运输枢纽、零担货物运输场站、货运配载场站等。物流中心:包括单一功能的企业物流中心和综合功能的提供物流组织服务的社会化物流中心等。配送中心:其在功能和分类上与物流中心较为相似。

----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功能。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与管理的功能一般包括:货物运输、分拣包装、储存保管、集疏中转、市场信息、货物配载、业务受理等,而且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不同节点将这些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和集成而体现的,从而在园区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高效物流服务系统。物流园区是物流组织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外在形态上不同园区有相似之处,但是,物流的组织功能因园区的地理位臵、服务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及企业的物流组织内容和形式、区位交通运输地位及条件等存在较大不同或差异,因此,物流园区的功能不应有统一的界定。

----园区的经济开发功能。主要是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开发功能和新建设施的开发功能。①新建设施的开发功能;②既有设施及资源的整合功能。完善的物流服务所支持的经济开发功能

3、物流园区的作用。物流园区的作用是与其功能密不可分的,从功能角度分析,物流园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对区域物流系统和城市物流功能区的完善,以及对物流企业和物流效率的影响等3个方面。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②对物流系统及功能的完善作用;③对提高社会物流效率和物流企业效益的作用

(二)目标:

加快建设襄樊粮油仓储及农副产品现代物流中心,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系统、检测系统和配送中心,促进农超对接,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工业物流,重点抓好高新区物流园和汽车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完善口岸、商检功能,积极申报设立航空口岸和保税物流园区,强化出口扶持措施,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积极探索发展服务外包、工程咨询、信息服务、市场中介、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三)原则

建设物流园区的六条原则:

1、坚持科学选址的原则。物流园区根据其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分为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前者以现代化、多功能、社会化、大规模为主要特征,后者则以专业化、现代化为主要特征,如港口集装箱、保税、空港、钢铁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汽车生产基地等专业物流园区。以交通枢纽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也有以市场群落、产业基地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还有以城市配送为主要依托的物流园区或中心。按服务对象分为: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综合物流园区的选址,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区,一般在城市道路网的外环线附近;(2)位于内外交通枢纽中心地带,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有利于多式联运的开展,特别是铁路和公路;(3)位于土地开发资源较好的地区,用地充足,成本较低;(4)位于城市物流的节点附近,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大物流量产生,如工业园区,大型卖场等,有可利用和整合的物流资源;(5)有利于整个地区物流网络的优化和信息资源利用。最理想的物流园区,应该是铁路网络、公路网络、航空、水空网络的联节点和交汇地。

2、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必须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在全国运输大通道的格局下,按照区域经济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依据物流需求量和不同特点,由政府统一规划,尤其要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思路进行规划,防止各自为阵、盲目布点、恶性竞争、贪大求洋的情况,避免走弯路、误时间、费钱财。

3、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既要由政府牵头统一规划和指导协调,又要坚持市场经济运作的原则。应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完善配套,搞好服务”的原则,在园区的功能开发建设,企业的进驻和资源整合等方面,都要靠园区优良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物流功能、健康的生活环境、优惠的各项政策和周到有效的企业服务来吸引物流企业的进驻和投资者共同参与,真正使园区成为物流企业大展宏图的舞台和成长壮大的摇篮。

4、坚持高起点现代化的原则。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必须要瞄准世界物流发展的先进水平,以现代化物流技术为指导,坚持高起点和现代化。物流园区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为重点,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成为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或转化的孵化基地,带动物流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从而带动整个物流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

5、坚持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各种物流资源大量闲臵和浪费,“大而全、小而全”的影响很深。在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中,要树立全新的观念和运行新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政府引导的方法,探索一条物流资源社会化和物流资源优化整合的路子,实现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健康过渡和最佳衔接。原有的运输场、站以及大型停车场、集贸市场等,往往都具有交通便捷、传统物流资源较多的优点,对新建物流园区,应把对过去的运输场站和仓储中心作为首先的选址对象,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是最佳方案,当然,这要视当地情况而定。

6、坚持人才优先的原则。物流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当前物流发展的一大瓶颈,规划建设现代化的综合物流园区,必须要有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尤其要有创新型、操作型和复合型的人才,要通过人才引进、组织培训、加强交流、校区联手等措施,树立人才优先的原则。

(四)任务

1、襄樊汽车产业物流园区 建设选址与交通条件:选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铁路编组站以东,新樊路以西,汉十高速以南,可以方便地通往新樊路、汉十高速公路。

功能定位与服务范围:主要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发区)、为园区内工业企业,提供商品车、拖挂车、轻卡车、汽车零配件等货物的运输组织、仓储、场储、汽车深加工等物流服务;依托陆路口岸,为进出口货物提供海关检验、检疫、报关等业务;同时整合周边货运站的货运资源,承担沿G

316、富康大道往飞机场和沿新樊公路往北方向及公水、公空、公铁联运的货物集疏运服务。

建设规模与实施安排: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规划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年。重点建设轻卡发送中心和汽车零配件储存、配送中心。

2、邓城综合物流园区(国帮物流、天虹物流、光彩市场、生资市场、长虹食品城、华中水果市场等)

建设选址与交通条件:位于铁路编组站以西南,邓城大道(春园东路)两侧,汉江北路与东风大道之间,可以方便地通往汉十和襄荆高速公路。

功能定位与服务范围:主要提供信息承载与交流平台;辐射高新区企业和樊城中心城区商业贸易企业,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樊城片区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同时提供城市商业配送服务。 建设规模与实施安排: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规划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500万吨/年。重点建设国帮物流中心、天虹物流中心及樊西(马棚)货运集装箱枢纽站。

3、东津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物流园区

建设选址与交通条件:位于汉江以东,东津农产品食品加工工业园区。随着G316东迁,可以直接上G316;同时依托省道襄钟路、尹集至双沟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功能定位与服务范围:主要为东津加工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农副产品及相关物资的仓储、货物集散和零担运输等服务,并承担襄樊东南方向的公路货物集散。

建设规模与实施安排: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规划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年。

4、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区

建设选址与交通条件:项目选址位于庞公至余家湖港区,襄阳火车站至王树岗火车站之间,国道207附近。余家湖港区是襄樊港最大的煤炭中转港口,水路交通便利;此外,焦柳铁路、G207和襄荆高速穿余家湖港区西区,陆路交通也十分便利。

功能定位与服务范围:主要为襄城余家湖能源化工工业园区提供化工生产原材料、产成品等货物的集疏运服务;依托港口、铁路枢纽,提供公水、公铁联运服务;同时承担部分城区往南方向货物运输服务。 建设规模与实施安排:项目按照二级货运站标准建设,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规划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年。

(五)关于物流园区建设的案例分析 (1)国外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

1、物流园区的产生。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新兴物流集疏方式,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德国乃至于整个欧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各个企业在生产及销售环节尽力降低成本及费用支出,尤其是在定购原材料到向客户分发最终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节约成本的强烈要求带来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巨大机遇。随着物流产业的兴起,原来相互分割、缺乏合作的仓储、运输等传统企业逐渐走向联合,专业性的物流配送经营实体及园区—货物配送转运中心应运而生。伴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外企业逐渐意识到配送转运中心分散建设、各自为战带来的资源浪费,政府也发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总体规划功能。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日本、德国等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物流园区在日本称为物流团地(DistributionPark),在德国被称为货运村(FreightVillage),虽然名称不同,各国的定义表述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的建设目的、服务功能是基本相同的。

2、物流园区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物流园区的功能和服务特性决定了物流园区大都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较好、用地充足的地方。为吸引物流、配送转运中心等物流企业在园区集聚,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时还需考虑物流市场需求、土地价格、交通设施、劳动力成本、环境等经济、社会条件因素。以德国为例,在设臵物流园区时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一是至少可以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两种方式;二是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物流园区布局与运输网络相适应;三是经济合理性,包括较低的地价、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等,为园区企业获得必要利益创造条件;四是符合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要求。物流园区的占地规模较大,一般以仓储、运输、加工(工业加工和流通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一般称之为物流团地),自1965年至今已建成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平均占地74公顷;荷兰的14个物流园区,平均占地44.8公顷;比利时的Cargovil物流园区占地75公顷。德国的一些物流园区的占地规模较大,如不莱梅的物流园区占地在100公顷以上。

3.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物流园区的发展历史要比物流发展历史短许多,在西方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物流园区也属于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仍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建设的经营经验较少且并不成熟。

(2)国外物流园区的经验

1、日本的经验: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物流园区建设历史稍长,在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基本做法是:

----重视规划。政府重视通过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和配套的市政规划,在城市的市郊边缘带、内环线外或城市之间的主要干道附近,规划有利于未来具体配套设施建设的地块作为物流园区。

----优惠的土地使用和政府投资政策。将规划的园区内土地分地块以生地价格出售给不同类型的物流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若资金不足,政府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良好的市政设施配套及投资环境。政府对规划的物流园区,积极加快交通、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吸引物流企业进驻园区,并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园区的地价和房产升值,使投资者得到回报。

2、德国的经验:德国政府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上与日本存在一定区别,也是近几年国内较为推崇的园区发展经验。基本做法有4个方面的内容。 ----联邦政府统筹规划。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运输枢纽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布局、物流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性,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园区的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

----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物流园区对地区经济有明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为引导各州按统一的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德国交通主管部门还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园区给予资助或提供贷款担保。德国政府扶持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对园区公共服务职能的定位,认为园区建设并非为了单纯的追求盈利。在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州及地方市政府扮演了主要投资人的角色。例如位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州府Erfurt市郊的图林根物流园区,其建设投资比例为:市政府占42.5%,州经济开发部占35.5%,联邦铁路„DB‟占14.7%,行业协会占7.3%。

上一篇:双语教学生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字化民间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