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体育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可以帮助教师创造出一个充满欢乐,充满光明的课堂教学环境。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也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没有丝毫兴趣,而教师却强制学生必须学习该课程,那么学生不仅不会认真学习该课程的知识,而且还会对该课程产生反感甚至是厌恶的感情,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学生对真理的追求欲望。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兴趣与学习效果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所以,体育教师应该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活动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兴趣

记得我国古代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想使学生爱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必须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影响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搞好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所以,在体育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育者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带着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小有体会,在教育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活泼好动是少年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将对提高体育兴趣有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加以诱导。在体育课上学生希望教学内容常常换新,使每节课教有新东西、新收获、新活动。体育教师应在贯彻大纲内容的前提下,尽量在新字上下功夫,如:喊口令即可以教师喊或哨子喊,又可以学生喊,师生协作喊,节奏下或音乐下练习;队列练习,可以排成四列横队,四路纵队,圆形队、弧形队等,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另外,鉴于初中生的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专项意识和喜好,因此,满足学生的专项兴趣将带动其它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展,我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练习压缩,定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专长,教师加以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由于教师满足了其的需求,故在练习中不论基础的还是其它的都兴趣大增,精神振作,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以往我们的体育课是以完成教学大纲为目标,教学形式单一,不灵活,内容枯燥乏味,多以简单的讲解、示范、练习为主,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另外,还有些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严,对学生训斥过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不愿和老师配合,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新课标要求我们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把体育教学变成一种生动活泼,愉快身心的教育活动。遵循这一理念,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兴趣转换的要求。 在确定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手段时,应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从课的任务、目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多变的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在练习环境、组织形式以及器材的配备等方面,要常出新意。在同一个学习内容中,变换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到有新鲜感,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掌握其心理特征,对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有着特殊的魅力。十几岁的学生,对成功获胜有着强烈的渴望,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手法,简单易行,形式活泼,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练习兴趣浓厚,不仅提高了授课质量,缩短了学生学习时间,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个性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手段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是培养学生练习兴趣的关键。

三、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体育课中,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选择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外向也有内向。一般来讲,外向型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爱自我表现,爱动;而内向型学生爱静,不爱运动。如何让内向型学生也爱上体育课,成为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采用考试的手段引导这部分学生,但此手段较为被动,不能从心理上满足内向型学生的需要。实践得知,提高内向型学生体育兴趣,较好的办法是让外向型学生带动内向型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开展集体项目的活动,能帮助内向型学生运动起来,能改变内向型学生的性格,同时更好地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四、将体育教学课堂内外有效结合,增进学生体育的兴趣

虽然体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但是,由于体育课有其特殊的一面,有许多练习需要延续到课外来提高质量。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的作用,那么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兴趣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阻碍体育的自学性和终身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把体育课中的练习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增进体育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各自喜好,组织各种兴趣训练组,提高专项成绩,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像这次同济中学艺术节,帮助学生编排、创编健美操及街舞,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及专长,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运用兴趣效应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身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使他们在积极的体育运动项目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并通过耐力锻炼来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积极地进行体育项目练习,在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之一,体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正确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学生提高体育技能。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并让他们掌握有关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使体育教学高效、顺利地进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才能使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情况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通过锻炼,逐渐地掌握更多的体育运用技能,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在体育锻炼中,学生能够通过克服锻炼过程中的疲劳感获得坚韧的意志,使他们养成勇于面对困难的本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体育教学技能锻炼学生的身体,使他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学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身体素质,为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技能时,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强制性要求学生进行枯燥、反复练习的做法,运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有效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体育运用的技能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把这种枯燥的练习方式用丰富多彩的运用形式所替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二)体育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体育运用的技巧,并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动作技能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对体育运用项目的学习效率。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没有压力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才敢于积极地表现自己,轻松地进行动作和技能的探讨,并对自己没有理解的地方和教师进行探讨,提高教学效率。

(三)体育教学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体差异

大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教学对象既包括性别差异,还包括身体差异、心理差异等因素。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参与,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教学内容的吸引,主动地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探究,使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获得发展。

二、从素质教育出发,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积极性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探究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获得较高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师要让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观,使他们重视体育锻炼的意义,并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征,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创新练习,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树立终身的体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要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需要把体育锻炼当成终身的运动来坚持,使他们通过积极的锻炼,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探究大学体育理论知识,让他们正确看待体育学科,并付出积极的努力进行体育锻炼,在科学的学习和探究方法指导下,使大学体育实现高效教学。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稗益。

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断获得成长和发展。

(二)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运动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在让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时,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使他们时刻保证自己身体不受损伤的情况下加大训练强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指导后,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来为他们制定相应的练习量,改变传统教学中统一布置练习任务的做法。这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身体素质决定的,一些学生对于强度较大的体育锻炼很轻松就能完成,而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完成这些运动量就可能会造成肌肉拉伤的情况。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安全,并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使体育教学安全有序地进行。

总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有效的锻炼和引导,实现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学目的。教师要深入探究大学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体育运动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项目的锻炼,并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使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责编 金 东)

体育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是:新课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依据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基于原因的分析提出对策: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交流机制;构建合作平台。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学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长期脱节的现象,不但不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阻碍了体育教育质量的综合提高。因此,研究和探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有效性衔接的问题尤为重要。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

体育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但关切到我国整个学校教育质量,更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1]。体育教育质量与体育师资质量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求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

1.1 新课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

1)要求教师运动技能更加全面。在新课改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总的来说,从技能教学上比过去的要求更加全面了[2]。

2)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高。新课标还提出了“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基于此,教师的责任就更加多元了,过去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采用什么方法教,而新课改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怎么教,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引导学生“会学”。所以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学习指导能力。

3)要求教师掌握新的评价方法。过去仅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改是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来进行评价,其难点就是如何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以及实施评价过程[3]。

1.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依据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未能充分突出“教育性”。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明确其首要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其“教育性”。如《课程方案》中列举了142门课程,其中,与体育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课程仅有48门,仅占总课程的33.8%,而60%以上的课程与体育教育关系不大。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脱离中小学实际。

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要看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二要看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实际。就目前我国诸多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看,存在脱离中小学实际的情况。如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而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1)学校平台课程,包括政治、外语、人文与社会教育课程,约占25%;(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约占40%;(3)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育系列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约占3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仅占40%,远远达不到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体育教育专业生源专业技能基础差。

从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来看,存在文化成绩高、专业技能不突出的趋势。不少省份体育术科考试没能突出体育专业的特点,考试项目偏向身体素质,没有采用专业技能来衡量。而且,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又不重视加强个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导致掌握的运动技能不全面和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全面,就不能适应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多样化的要求;专业水平不高,就难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示范中做出标准的动作。而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从而对某项运动技术从认识到感知的,假如教师的示范不标准、不到位,甚至错误的话,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该项运动技能[4]。

4)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学”不重“教”。

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都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还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实习时间很短,根本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到“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平常多是作为被评价者,表现或展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技能,也是“教”的能力之一尤其是新课改对评价提出更高要求,更加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

1.3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交流较为缺乏,既缺乏共谋发展之思路,更缺乏联合提高教育质量之大计。在具体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都有所显现。如就研究而言,诸多研究的立足点仅限于某一学段,如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仅讨论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也仅讨论小学体育教育,初中、高中体育教育的研究也是如此,很少关注到相邻或整个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问题[5]。因此,研究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局限,甚至出现片面性。如关于高等体育教育课程方案或教学模式的研究,大都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兄弟院校的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等,很少有充分考虑人才的输出目标及培养的准确定位问题,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取舍上,自然也就难以依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而设置和规划。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更多的研究将视角确定在教师的培训等继续教育上,而很少从源头上即高等教育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

2 有效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衔接的主要策略

1)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和坚持这一方向,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坚定信心,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强调体育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师范性,加强术科与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力度,大力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能力。一定程度上,课程结构发生变化,意味着培养目标更加明晰化,也会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因此,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就成了当务之急[6]。

3)实行“顶岗实习”,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在第3学年或第4学年的某一个学期集中或分散实习1~2个月,用于提高教学能力。这样的实习安排时间短,效果不好。学生在校期间,应尽量安排去中小学校参加“顶岗实习”,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综合的教育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体现了高等教育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合作与互助式发展。

4)建立交流机制,促进相互学习。

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体育教育质量,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高等与基础教育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如开展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教学技能比赛、课题合作申报与研究活动、专题研讨活动等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的交流能够发现对方的问题,更能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各级教育管理与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建立交流机制,促进互相学习将是全面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5)构建合作平台,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从理论层面来看,在决定如何合作方面,起关键作用的是需要专家学者长期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全面了解教学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研究,其理论难以回到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搭建合作平台,起决定作用的是主办方的全局意识和协调能力。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体育教育活动接连不断。如很多省市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每年会举办教学技能比赛,这种比赛一方面能够检阅学生学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但这种比赛无论评委还是观摩团,很少邀请到基础教育体育教师参与其中,因此,评比的标准与基础教育就很难完全吻合,发展的方向也难以贴近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实际。而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却是为中小学教育输送体育师资,这显然需要加强联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现象长期存在,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提高质量”重要工作方针的不断落实,加强高等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紧迫[7]。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结合更能凸显其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自全. 浅谈体育教学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 当代体育科技,2012(11):50-52.

[2] 毛振明,王小美. 体育课改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 莫豪庆. 基于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探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10(1):69-71.

[4] 宋尽贤. 以启动教育质量检测为契机,把体育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J]. 中国学校体育,2010(6):2-3.

[5] 陈国成. 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1142.

[6] 陈轶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分析[J]. 内江科技,2008(7):161-162.

[7]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体育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有效的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类体育素质教育都是为保证课程质量服务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保体育素质教育以科学的方式进行,从而为大学教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当代的大学体育依托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科学进行教学工作,能很好地考虑整个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从而保证大学体育的教学更有效。

一、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当今社会,对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各类素质教育手段显然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大学体育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配各种资源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素质教育模式的建立既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又能得到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所以,作为影响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模式需要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二)素质教育工作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没有达到要求

在体育素质教育中,速度和准确性不能满足要求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素质教育工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是否科学,在执行课程教学中是否正确。保证了这两点,大学体育的课程建设就是有效的。但要提高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要优化素质教育和管理技术,确保数据准确,并使整个管理系统良好运行。

(三)素质教育方案的审查问题

目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方案的制定是教学部门的硬性要求。但由于目前还缺少一个普适性的素质教育方案审查流程,有效的审查在当今条件下很难满足,因此在后期交由教师执行时,素质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把控。因此,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审核流程来提高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质量。这种审核应当涵盖从体育活动的选取到课堂讲授的各个阶段,全方位提高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质量。解决好这个问题,才可达成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双赢。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方向

(一)组织体育竞赛激发大学生体育热情

体育运动是活跃教学气氛的重要举措之一。互联网时代,这类竞赛的组织已不限于一所学校。互联网的方便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比赛的组织也变得更加方便。通过比赛培养这部分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爱上体育,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而且在竞赛的督促下,大学生会主动地寻找一些有效的运动策略,如此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体育锻炼水平,而且加强了体育知识的运用能力。利用网络作为媒介,可很好地解决组织比赛难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组织比赛的宣传成本,值得大力推广。

(二)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我们需要及时高效地进行素质教育计划的制定,应当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符合要求的课程,如发现课程体系的特性与实际状况不匹配,要以实际情况为准。除此之外,还可将一些新型的课程设计理念引进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且这一过程要在保证课程体系完备的前提下进行。为了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并提高工作效率,可将课程的设计分配给多个教学小组同时进行,通过规划将体育素质教育过程分为几个相互独立的项目,可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团队中,方便进行统一管理。

(三)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转型提供充分支撑

国家、社会更应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拨出专项资金帮助高校进行体育素质教育转型。为此,高校本身也应该加强重视,在这方面做更多投入。归根结底,对课程体系的投资将转化为巨大收益。长期来看,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有鉴于此,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得到广泛调动。所以,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具体来说,应先招收素质教育改革专业人员,再设立专业工作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后学校应按照原计划顺利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确保人才培养方法的技术水平能顺利提高,给学生带来更好锻炼体验。此外,国家应不定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系统进行检查,并对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行检查,从而使学校更有动力开展相关工作。

三、结语

由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和锻炼习惯的培养,同时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存在障碍。这些问题一方面打击了部分大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这部分高校学生着手,让这部分大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对策,希望能给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啟示。

体育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法治时代,是激烈竞争和充分合作时代。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教师的素质显得十分重要,应通过继续教育增强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素质

21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新时代的特征,体育教师应通过继续教育增强以下素质。

一、增强民主意识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师道尊严”是一个不能触犯的禁区,它倡导的是一种“惟师”教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现在我们虽提倡“尊师爱生”“因材施教”,但还是把“尊师”摆在首位,将教育对象看成是可以任意揉搓的材料。

我们提倡民主意识,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反动。首先,平等是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被教育者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其次,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创设宽松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在体育课中心情舒畅,没有压抑,无拘无束,快活地进行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体育课成为一种快乐体育。再次,我们所说的公正,是说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做到“有教无类”,别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二、增强法律意识

有些学校让体育教师充当维护纪律的“执法者”,凡是违纪的学生都由体育教师来处理。听说过一件事:一名学生在校违反了纪律,被叫到体育组,一名年轻体育教师问他:“这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体育组。”教师说:“不对,是宪兵队。”还踢了学生一脚。类似这样体罚、打骂等违法现象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求每个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必须熟知并遵守与教育、教师、中小学生有关的法律,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遵纪守法,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长大后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竞争并不排斥合作,而且要求合作,体育教师在竞争中必须合作,因为培养新一代不可能是某一个学科、某一位教师的责任,只靠一位教师也绝对培养不出合格的新一代。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只有进行充分合作,才能做到扬长避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

四、增强自我意识

体育教师应正确地认识现实中的“我”、回忆中的“我”、理想中的“我”和反射中的“我”。通过这样不断地总结、回忆和反思以及经常进行教学后的反馈,教师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人生航线,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充实自我,给自己提出新目标,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选择最佳的教育途径,运用精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增强利用网络技术的素质

随着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有些条件好的中小学已经给体育组配备了电脑,但大部分是在打游戏。青年体育教师在利用网络技术时,至少要具备两种能力,即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能力和预防与控制网络技术的负面效应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了解网络知识,掌握技能,以适应今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网络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问题,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例如如何处理无穷无尽的信息和网上文化垃圾。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能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技术,并掌握教育干预方法和手段。

六、增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一度只是一个理想要求,教育科研的任务大都落在高校及体育科研专门机构人员的身上。然而,由于搞科学研究的人员不参与基础教育,很少到基层(中小学)了解实际情况,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研究出来的理论脱离实际,成为空洞无用的理论;要么这些理论不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应用于实践。对农村中小学来说,尤为如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努力学习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体育科学研究。为适应各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针对本地区体育教育的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体育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体育教师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同时,增强与新时代相符的素质,从而形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完备的素质结构以胜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占明.浅论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育科学研究,2000(3)

[2]罗小朱.人才成长——素质教育.高教文摘,1998(2)

体育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行,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发生改革和创新,新型的规则教育应运而生。体育教育中的規则教育模式打开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新大门。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以及价值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其中的 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多加指正。

关键词:体育教育;规则教育;价值

规则遍布于体育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同时,体育运动的展开和正常运行也离不开合理的规则。人类活动可以顺利推进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活动中规则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是如此,运用规则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公平获取自身的理想目标。同时运用规则教育也可以帮助学塑造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人文性是最重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教育工作者的法宝,尤其面对学生,他们还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意识,对教育规则似乎懂得,但是,往往凭自我的欲望付诸行动,要他们真正懂得规则,懂得责任,还需要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体育教师责无旁贷。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规则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其实,体育教学为规则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是广大学生普遍喜欢的一门学科,这就有了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良好基础。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结合规则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体育活动就是一种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被列为社会适应的一个独立学习领域,学生规则教育的培养是这一领域的一项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规则教育是指体育活动中特定的行为准则,也是和体育行为直接相关的各种规范。常见规则是指在体育活动中的比赛规则、以及体育活动中的游戏规则,以及体育课堂中的各种行为规范。

二、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体育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有自身的特殊优势。进行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对自身身体素质和能力进行锻炼。体育教育这种素质不仅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同时,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体育教育这种特殊的属性,可以为规则教育提高较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则教育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规则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提高对“知易行难”的认识度。实际上,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也是复杂难测的,这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可能。教师是体育活动的标杆,规则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性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特点。虽然经过教材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中某些项目已经被改革,但是实际上,项目的精髓仍然被保留。特别是体育项目中的规则教育,作为体育运动的根本和灵魂,贯穿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规则是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模式被社会和公众所了解,学生通过这种规则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老师在学生接受规则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生活方式和社会精神的认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规则教育的建议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元素。现在的社会是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传统的主流观念难以维持原有的优势了,这种情况下,只有靠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且这种规则必须有具体措施作保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规则教育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渗透,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一)多讲规则的作用

要让学生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教师可以时常反问学生,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学生设想违规的后果,促使其正视规则。

(二)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为学生规定一些规则并让学生执行,如体育器材用后要归回原处,体育课有特殊情况要请假,守时上课(课前5分钟借器材、课前整队、课后还器材)等。

(三)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规则素质,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整队太慢,不得要领等。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做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

(四)培养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易于自律。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商量制定课堂规则,以便共同遵守。

四、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实行的有效措施

(一)在体育活动中感悟规则

体育教育是将规则教育和体育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通过体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遵守教学规则良好习惯。体育教育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适宜学生发展的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对体育教学互动进行合理的安排

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体育教育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这种规则和教育模式更好被学生掌握,更好地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三)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老师是体育教育的发起者,在整个体育教育中有着模范和带头人的作用,随著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实施也离不开老师的作用。在进行体育教育中,需要老师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同时学生要想对体育教育活动有大致的了解,也需要老师的带头师范,通过教师的师范,对体育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感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四)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加深规则教学的理解

集体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呈现形式,且这种形式具有形式多样、自由组合的特点。学生在参与到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不停地变化自身角色,在变换角色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状况。可能有些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角色,但是有些学生对这样的角色很抵触。就现在的集体活动来说,大数的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学生角色的转换会体会到不同角色的乐趣,同样的,不同的角色也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以便对规则有直观性的认识。

(五)教师评价

在每次教学活动完成之后,为了保证教学的公平性,以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尽量少批评多激励,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自信心,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身上的不足和缺点,以便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

五、体育教学中对安排规则教育的要求

(一)合理安排规则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每一节体育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形成统一的知识传授体系。若单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一个规则教育环节,则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时,切忌生搬硬套,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渗透规则教育的内容,确保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有实效性

学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学模式是把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自然地统一起来,再要求学生付诸实践。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会规则教育的意义,从中领悟规则教育的思想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让体育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

教师是规则教育的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学习中教师遵守规则的意识,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妨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体育课堂的学习效率。在体育教育的规则教育中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施教于人。

(四)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方法

激发兴趣――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铺路石

典型事例――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强心针

有效评价――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润滑剂

六、结语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对教育对象进行规则教育,体育教师责无旁贷。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规则教育十分适用,同时规则教育也为体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则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较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于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探索和推广力度。但是,一个没有人性化的教师,有再多的教育规则也不会用;有人性化的教师,即使没有教育规则也能生成规则。古语说“德高为师”,而我现在说“智高为师”。

参考文献:

[1]宋助钦.试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以及其价值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4(10):152-152.

[2]张继.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研究[J].青年时代,2015(18):230-230.

[3]马志云.探讨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38-238.

[4]宋助钦.试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以及其价值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4(10):152-152.

[5]覃刚.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裴阳清.探究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和价值[J].商情,2017(11).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师范学院)

上一篇:课程改革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美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