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范文

2023-12-12

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体育课中要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要把德育教育贯穿整个课堂之中,即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中分别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因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体育课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开始部分的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例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吹哨集合,有些同学整队集合不迅速,表现的懒懒散散,漫不经心;有些同学说笑打闹;有的同学不穿运动鞋。以上各种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教育纠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入手,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考勤制度,渗透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作好思想准备。

二、准备部分的德育教育

准备部分一般以列队形、基本体操、走和跑等素质练习为主。这部分的德育教育应以严格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主,使学生思想身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动作准确、协调一致。例如,学生在练习基本体操,走和跑时,可以用榜样教育法,讲述解放军训练的情况,并让学生回想电视上见过的三军仪仗队、国旗班的军容军纪,使学生懂得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集体主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且用表扬激励法实事求是地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树立正气,为课的正常进行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的德育教育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中心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过到的德育目的都要在这一部分体现。所以,教师要根据基本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足、篮、排等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跳跃、攀爬、技巧、体操器械动作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用他们的实际表现做正面典型,来鼓励其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些学生存有胆怯、怕苦、害羞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仔细地去辅导帮助他们;用英雄人物和体坛名将的事迹鼓舞他们,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活动。进而,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这时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教育或批评,使学生明白是与非,改正错误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部分的德育教育

课后小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对做出成绩的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纠正,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送还器材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互相帮助使学生形成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思想。

德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始终,除结合教材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德育教育外,还应把握住解决突发事件的机会及时地发扬先进思想行为,遏制了不良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冗长的说教,发挥体育课生动、具体的长处,采取多种形式,形象、活泼地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初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改革创新,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仅要求传授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音乐教学,德育在初中教学也受到了关注,而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德育

在当今时代下,初中教学中德育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初中音乐学科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新课程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使得德育在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教学中得到深入渗透,充分挖掘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元素,不仅能够提高初中音乐教育质量,还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本文以初中音乐“戏剧进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在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目前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对德育渗透教学不够重视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初中教育必须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变,主要原因是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音乐戏剧课堂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对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的传授,并没有重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的体验环节的认知程度较低,学生学习音乐戏剧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使得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戏剧教学活动,无法有效的在初中音乐戏剧课堂中渗透德育,降低德育教学质量。

2.学生音乐素养基础不足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音乐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一味的重视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并没有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识记能力和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知能力,导致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够强,不利于在音乐戏剧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实际音乐戏剧课堂教学中,音乐戏剧理论教学非常重要,学生认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些都是在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促进德育教学在音乐戏剧课堂中的渗透,促进德育发展。

二、初中音乐戏剧课堂德育渗透策略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戏剧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的德育元素,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音乐戏剧课堂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高效的渗透到戏剧课堂教学中,下文将对在初中音乐戏剧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1.精确找出戏剧音乐知识与德育教学结合的切入点

在戏剧音乐教学中,想要更好的渗透德育教学,教师必须在教材的选择时认真研读和分析戏剧音乐教材知识点,并且将音乐教材内容中能够进行德育的教学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找出德育与音乐戏剧课堂教学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够为德育在初中音乐戏剧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提供重要保障。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搜索音乐戏剧的相关知识素材,在课堂中利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德育情境创设,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学方法得到了改革创新。在传统的音乐戏剧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音乐戏剧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不够高,不利于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学习戏剧的需求,进而对了解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在进行戏剧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断改革创新戏剧课堂教学方法,利用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戏剧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才能够在戏剧音乐教学中融入和渗透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需求,将音乐教材中的戏剧歌曲进行改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将改编的歌曲编制成自己喜欢的戏剧,提升学生戏剧能力的同时促进德育的渗透。

3.利用理论+实践的方式教学

音乐戏剧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音乐戏剧内容都是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淳朴生活,能够很好的反应某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且富含了一定的生活哲理,因此,在音乐戏剧课堂教学中,戏剧课堂教学内容与德育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戏剧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戏剧的魅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音乐戏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吸引力。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进行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在教学中更好的融入德育教学,提高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热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初中音乐戏剧课堂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音乐戏剧知识,还需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要重视德育教学在音乐戏剧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只有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振兴.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J].《未来英才》,2016:283-283.

[2]李宏宇.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教学[J].考试周刊,2019:176.

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就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展德育工作的实施的各种方法,可以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方法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顽皮,班主任需要及时纠正这些学生的日常习惯,所以教师用德育的思想来教育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学生自己的行为习惯与品德的培养需要从小来培养,老师需要按照日常的行为规范一点一滴的抓,班主任需要负责的工作很多,班主任要照顾学生的日常学习与在校的生活,与其他老师相比,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多,因此需要肩负学生日常的德育教育工作,同时要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做到不仅教会这些孩子书本上的知识,还能教会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学生在德育思想的熏陶中,就能变得有思想,知道正确的做法,通过德育教育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的知识。班主任也能更好的管理班级,让这些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因此,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班主任要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多,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受到班主任管理风格的影响,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班主任想要将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提高,就需要给小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要在平时上课与学生或者在办公室与周围的同事打交道的过程中,做到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师德,即使在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调皮捣蛋的情况,老师也不能过分的指责,要按照德育教育的方法,给他们讲道理,纠正其不良行为,以免对学生的心理与思想产生不利地影响,学生要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1]。

(二)注重班级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

德育教育是伴随学生的成长始终的,班主任应学会换位思考,高度重视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习惯。由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快慢,他们之间难免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关注一些学生或者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精神关怀,对于一些反应慢、基础差的学生要多开导,用德育思想来教育学生,因为这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往往更需要德育的熏陶,班主任要做好学生行为与精神的引导和关照。对于学生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老师在耐心倾听之后给学生提出解决之道,班主任要发挥德育思想的优势,用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或者错误做到自我认知。学生在德育思想的关爱下不断成长,只有这样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能落到实处[2]。

(三)班主任要加强日常的沟通与交流

小学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的机會有很多,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优势所在,因为班主任可以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对症下药,比如有些学生比较顽皮,和其他同学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小矛盾或者打架斗殴事件,如果班主任没有按照德育教学的理念,对班级事务进行比较详细地沟通,就会造成学生在没有足够的沟通的情况下处理不当,造成突发事件处理不当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正确的处理方式需要在与学生做好沟通交流之后再做决定。与学生的沟通是要讲究方法与艺术的,小学生的语言与认知能力还在发育阶段,作为班主任需要有足够多的耐心,经常与学生谈心,用德育思想来解决各种班级管理的问题。

(四)合理利用实践活动进行德育宣传

德育教育不能只是依靠老师口头上的宣传与教导,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班级的实践活动之中去,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让学生体会德育教育的深刻内涵。教师要提前筹划教育活动的主题,要适当地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一些德育主体班会、黑板报与课程小游戏等[3]。总之,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能让学生在这些有意思的活动中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德育教育。班主任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家受到父母的教育,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上,可以找机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校外郊游、植树等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就能体会德育精神对他们的精神指引,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与思想品质。

三、结论

文章指出,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有班主任要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班主任管理班级时要注重班级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班主任要加强日常的沟通与交流;最后还要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思想的宣传。

参考文献:

[1]马晓雯.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J].新课程(上),2018(1).

[2]李亚玲.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8(5).

[3]朱冬梅.德育先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浅谈[J].中华少年,2018(7).

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不仅给小学生带来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带来纷繁复杂的道德危机。为探究网络与德育教育融合中的小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路径,本文从实践出发,对网络自媒体时代小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进行解析,并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体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教育;网络道德]

1网络自媒体时代小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小学高年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环境下社交模式发生变化,诱发主体交往关系变异,包括交往主体的自我异化、角色异化、与社会间的异化等,比如浪费时间、惰性思维放大、现实中人际关系疏离等。二是互联网的虚拟性、网络较低的自控性等,诱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上网时的网络安全伦理问题,比如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等。三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小学生更便捷的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但良莠不齐的互联网平台也容易诱发社会道德隐患。

2小学高年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解析

2.1网络道德问题的主体根源

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成长的阶段因素使其在自我约束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在面对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时,学生道德意识淡漠,当长时间接触各类信息后,其道德容忍底线无形中提高,网络道德行为选择失衡,比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窥探别人隐私信息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进而产生有违道德的不正当行为。此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外界的一些观点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容易受到大众观点的暗示,进而产生从众心理,缺乏自己的主见。

2.2网络道德问题的管理根源

一是基于互联网的失范行为与制度约束的时间错位,造成了一个全新的、复杂的交往环境,学生在这个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面对网络失范行为而诱发的道德缺失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制度约束,从而使其网络道德问题愈发严重。二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空间错位,导致在管理网络问题时,政府的介入存在較大的困难。三是管理机制时间与空间错位交织,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对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言,要么缺乏时间上的效力,要么缺乏空间上的力度。

3小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路径

3.1学校层面建议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多学科融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教师队伍,坚持“大德育”理念,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作用,紧密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学校网络德育制度,编制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手册》,坚持正面教育,借助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规范学生的日常上网行为。班主任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建立班级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开展丰富的班级网络道德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借助网络的优势创设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的文化熏陶力,增强班级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班主任应及时整理学校网站上关于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班级主题研讨会的方式,开展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常见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案例讲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整合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德育、班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资源,拓展班级活动的范围。班级管理实践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借助学校网络、学校公众教育平台等途径,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网络德育教育活动,并实现网络报名,在学生的主题活动中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建立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机制,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班主任,而是在全员育人的机制下,加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让教师关注学生的网络道德养成。尤其是小学计算机信息类课程,更应该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利用互联网知识,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并结合网络道德案例,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明确网络道德的重要性。

3.2学生层面建议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要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并自觉运用网络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教师可在学生身边树立模范典型,挖掘先进事例,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生自身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参与体验教育,并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身还应该提升对网络的认识与理解水平,自觉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在日常班级活动中,认识网络给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还需要端正自己的上网态度和网络行为。小学生应通过各科课程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网道德情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在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学习中丰富自己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构建自己的大格局观,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升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学生自己还应积极增强网络道德意志,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问题,然后一步一步的坚定自己的意志,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

4结语

班级管理工作实践结果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氛围中,其上网行为得到极大改善,对网络的认识显著提升,而且能够有效的发挥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且较少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网络道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说明通过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班级管理活动,在校园内、家庭甚至社会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并积极配合在校网络道德教育,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毅.浅谈如何加强职业学校网络道德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18.

[2]张定辉.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界,2016.

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德育渗透自始至终都是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学生道德品格的重要依托,在整个现代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本文也将以德育渗透为宏观视角,立足于高中阶段的课堂设计,从高中数学入手,分析德育渗透在高中数学中的意义,并列举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和启示,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渗透;重要意义;方法探究

引言:

随着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建设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灌输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引导,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而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教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德育教育和数学课堂的有效结合,以此来推动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向发展与完善。

一、分析德育渗透在数学课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素质化教育贯彻落实以及高考改革的推动下,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同时也需要具备特定的文化内涵,拥有相当程度的实践经验,积累特定的实践内容,以此来推动知识的有效运用,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新形势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注重依靠社会实际,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能力。而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理念去分析客观世界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其次,德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学历上,而是更加强调应聘者的综合能力,注重对应聘者思维和素养的考查。德育教育能够让数学课堂凸显出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上的熏陶,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发展能够顺应社会的趋势和主流。目前,大多数高中学校都在对现有的数学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教师也在尝试性拓展教学方法和渠道,利用德育教育的相关元素为学生创造更加和谐且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所以他们也逐渐步入思维发展的成熟期,有更加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和探索欲望,对待事物的发展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会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这也就说明,学生的情绪波动也相对较大,他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或许会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德育和数学课堂的结合,可以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内容,并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把算式和量变的规律,展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联系和探究,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而且,德育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在真正探究数学知识和概念之前,学生往往会习惯于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认识基本的规律,所以他们也会认为数学知识是抽象且枯燥的,并且知识也不容易被消化。但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具有明显的美感和艺术性,许多名胜古迹的构造,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所以,在数学课堂实践的时候,为学生介绍一些延展性的知识和内容,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程度。而且,高中数学知识中所涉及到的几何对称图形,或者是函数的空间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挖掘其中的魅力。最后,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从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出,编撰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对数学发展史有所反应,教师对这一发展脉络进行疏通和讲解,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数学的文化,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思想。

二、分析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方法

首先,教师应当从课本出发,挖掘更加多样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当下的数学教材编写中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内容所占的比重并不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多多花费时间,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和资源,并贯穿到课堂实践中去。教材上所列举的习题或者是例题,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探究章引言和章头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传授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结合教学章节末尾的小资料,或者是“想一想”,“你知道吗”这些延伸内容,让学生了解德育教育的有关知识。例如,在学习与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二面角的概念,并列举出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所成的夹角,为学生展示出相应的图片,作出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成果,明确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效和壮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事业,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向往,调动起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其次,教师应当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和德育知识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都需要依靠特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特定的基础和技巧。概念和定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总结,也都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所以也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例如,在学习与定积分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从分割开始,直到取最终的极限值,让学生懂得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懂得适度原则,把握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分析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变化的过程。这样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的主要矛盾。

另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或者是让学生用数列求和的方法,来解决分期付款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经验入手,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然后再重复运用到活动中去,反作用于实践。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运用正确的论证方法,提高逻辑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求得问题的答案,或者是整理出明确的思路。而这一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洗礼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懂得明辨是非,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坚持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基本原则,引发学生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纠正学生潜意识里的偏激和从众思想,塑造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与环境[1]

同时,教师也应当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树立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想。大多数学生之所以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往往起源于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起源于他们对问题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解决之后的快乐和成就感,就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的精神魅力。同理可得,如果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过于急躁,或者是对一些新颖的题型感到恐惧,那么必然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引导和辅助,同时也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加强心态和品质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认真审题,充分把握好出题人的意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2]

最后,教师应当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感,数学语言本身是以符号为主的,所以也具有明显的简洁性,概念,性质,计算公式和定理都能够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知识,也可以带给学生抽象的美感,图像的对称和函数的周期運动,都可以优化学生的视觉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把握好时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主题,深入剖析,用趣味性的语言描述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同时,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学生行为的发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书写的规整和规范,并且要保持充分的耐心和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被尊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渗透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应有之策,也是凸显课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教材的深入分析,知识规律的研究,数学内容的利用,意志的训练,美学的欣赏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尊重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基本特点,而且也结合了素质化教育的要求,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吴君彩.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 吉林教育, 2019, No.903(06):44-45.

[2]王璐. 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价值原则及其途径研究[J]. 文渊(小学版), 2019, 000(008):424.

音乐教育中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生本教育理念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德育教育渗透是否有效的重要评价。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发现,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脱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存在很多制约学生德育发展的弊端,一些教师对德育教育有偏向的认知,以为德育工作应集中在思想品德课程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更谈不上以生为本。文章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神渗透如何以生为本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以生为本的教育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多为教学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当中,就是倡导让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在提升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和个人修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以生为本的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中,需要将学生的综合素养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但是在当前历史教育中,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历史教材中应有的德育育人功能。德育教育强化的是学生的德育修养,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当中,那将脱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基于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探究

(一)强化渗透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学习改变思想状态,进而将内化的知识外化与行为当中[1]。教师要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式。例如在讲解到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汪精卫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投降日本等事件中,借助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借助影视作品去丰富和补充课本资料,以培养和增强学生民族自信、自尊以及自豪感为目标,学生明白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应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另外为了落实生本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完之后,又针对性的选择重点人物,让学生对这些人物编写一个小传,去提高学生学科的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以及求异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历史学系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去撰写重要历史人物小传,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同时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历史学系的积极性和创新都有很大帮助。

(二)明确德育渗透的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教师应真确认识德育渗透的目标,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创建多元化方式强化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性[2]。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完成历史课程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在德育渗透目标的指导下,保证德育内容的时效性。

比如在讲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知识时,学生处在衣食无忧的当下,很可能无法理解当时粮食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使学生同化。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给学生娓娓道来,最后询问学生,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的三十年代,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6亿。这么多人怎么生存?该如何拯救因此而引发的粮食危机?’通过这个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结合当前衣食无忧的现状明白粮食危机已经解除,然后在询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当时会怎么做?袁隆平使如何做的?他是怎样成功的?’通过连续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目的。

(三)德育教育应接轨学生生活实际

德育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使提高德育渗透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现象产生思想上的共鸣[3]。当前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将生活中的實例导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将得到的思想内容转化成自身的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影片,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渠道搜集史料信息,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记住这些耻辱,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为中国更加繁荣去努力拼搏的意志。那些历史资料是都生活的记录和写照,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就能潜移默化的完成渗透的过程。

又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将毛泽东的故事贯穿其中,利用毛泽东这位学生都熟知的历史伟人,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培养学生形成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教师可以利用口头讲授的方式、记录片的方式或者影视资料的方式等,让学生去了解毛泽东的一生,去发现毛泽东的人生观是如何建立的,当他遇到困难挫折时是如何做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又是如何做的等等。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以后又该怎么样做等等。

总结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中各个学科都必须遵守的教育原则。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是要正确认识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内涵,立足于当前德育教育的现状,强化教育的质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其更具针对性,进而保证渗透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磊.德育教育以生为本的体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1):84.

[2]刘宝龙.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9(03):80-81.

[3]张荣.生本教育模式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策探讨[J].名师在线,2018(29):11-12.

上一篇:教育情境教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三生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