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论文范文

2023-09-20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分化越来越显现,面对此种局势有可能造成的社会贫富分化加大、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形势下的我国阶级阶层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下,如何处理我国阶级阶层关系,如何让各个阶层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是一个艰巨而又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对策

一 关于社会阶级阶层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的揭示是本质的,客观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它不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一把钥匙。现在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进行新时期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任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阶级的起源。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二者又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关系和生产矛盾运动的结果。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还揭示了阶级的本质。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阶级地位,进而决定了他们的其他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整个方面。

2.社会分层在我国的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在发展的同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随之而来的社会大分化也愈演愈烈,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分层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关系到我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了解国情和科学判断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因素,更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能够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能够有效调整整个阶层利益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研究我国阶级阶层的变动,目的在于构建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和阶级阶层结构,通过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能够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在兼顾社会效率和公平的同时,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 近现代我国阶级阶层的划分

1.近代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

在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之前是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结构,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才有了初步的发展,此时的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包括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其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上层部分是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而其余的三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新中国成立以后,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翻身解放,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阶级阶层结构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

2.现阶段我国阶级阶层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阶级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大多是干部阶层或者是知识分子阶层,农民阶级的阶级分化较大,虽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阶级的人数在减少,但是农民阶级任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口占多数的阶级。根据中国社科院陆学艺教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的阶层状况分为十大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等。对于这种划分方法本人认为,虽然以职业为基础,反映了社会地位和身份,又体现了社会分工的客观划分,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太过于细致,难以区别阶层之间的差别,同时阶层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职业的分化进而变化的,所以说不可避免的还会出现新的阶层。

3.不可忽视的新兴阶层的兴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造就了多种不同的职业领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新阶层的出现,表明了社会成员在职业职位上的分化加大,也表明我国阶级划分已经由身份社会向职业社会过渡,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当前,我国的新兴阶层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有职业人员等等。而且,许多人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流动的、这种变化还会将随着经济的变革发展继续发展。

三 社会阶层分化中出现的问题

1.现阶段阶层问题的表现与特点

新时期阶层问题依然存在,阶层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如何处理好阶层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对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分析,历来是我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阶级对抗,但是还存在旧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工。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工所造成的职业差别,使人们的谋取自身利益的方式与手段不同,得到的利益多少不同,随之而来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群体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这种分工必将会导致各个阶层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阶层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领导者和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雇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知识分子与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新兴阶层中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业主与其他阶层的矛盾。

2.科学处理阶层分化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我们要认真的深入研究探讨阶级矛盾问题,找出缓和阶级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决策尽可能的反应出各个阶层、不同群体、方方面面的利益,使之最大限度的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减少决策及实施过程中的失误与阻力,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新的时期,必然要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保障,经济发展是减少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其次,还要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构建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拥有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要做到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橄榄型”才是现代社会稳定的基础。最后,政府部门还要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的进一步扩大化和阶级阶层矛盾的进一步升华。

四 对我国各阶级阶层关系的认识

1.各阶级阶层关系现状

当下,原有社会阶层分化,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基本体现,导致这种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改革。改革是一切社会制度变化的先行力量,同样也是阶层分化新兴阶层出现的先行力量。其次,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增进多个行业的细分,会出现多个岗位的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而促进社会人员去适应这种变化,随之出现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和变迁。再次,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带来的结果是人员的大量的流动,社会活力增加,社会分层之间增加流动性,有利于阶层之间的交互融通,促进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

现阶段我国的阶级阶层关系总体上是划分明确,相处融洽,但是也有诸多影响阶层关系和谐的因素,诸如收入差距、流动障碍、职业歧视、宗教信仰等。维护阶层之间的稳定,促进阶层之间的融通,构建阶层之间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是我们长期所要坚持和面对的难题。消除阶层之间的差距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天赋、职业、地位都不一样,导致收入、利益、价值观和追求都不一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缩小阶层之间的差距,协调好阶层之间的关系,促进阶层间和社会的稳定。

2.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对策

社会阶层变动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社会阶层变动有利于社会成员的流动,增加社会流动的频率和效率,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阶层变动所带来的社会而问题,比如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等。之所以会出现社会阶层的变动,第一个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造成的社会成员的职位地位不同,进而所处的社会阶级有所不同,所以首先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降低失业率、缓解阶层矛盾与冲突的治本之策,做好宏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解决诸多社会矛盾的基础。第二,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社会阶层的主体是人,国民主体的教育水平影响阶层的划分,教育是立国之本,国民素质和国民收入的提高要靠教育的支持,阶层之间正面的流动也要靠教育的支持。第三,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所以推进城市化进程,让广大农民阶级进入到城市的生活圈中,享受城市丰富的公共资源,参与城市的创业就业机会,有利于阶层之间的交融互通,也有利于缓和上层阶层和下层阶层之间的关系。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推进城镇化,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第四,要大力推行社会扶贫和社会保障并举的制度。扶贫开发是对于社会较为底层的阶层的一种帮扶措施,不是每个个体都能帮扶的到的。扶贫只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讲的,这种帮扶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是慢慢的通过帮扶政策让帮扶对象本身拥有脱贫的能力与技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配以社会保障机制,才会让扶贫所遗漏的个体得到保障,才会照顾到社会成员的大多数。这样一来,社会阶层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生存模式,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挥。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的减少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带来的负面印象,增大其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会减少整个社会的矛盾激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和谐阶层关系的维护。

3.维系阶层关系和谐的举措

阶层关系和谐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归宿,维系阶层关系和谐是我们长期坚持不能松懈的历史使命。我觉得首先维系阶层关系和谐要保证社会成员的收入和分配不能进一步扩大,建立保障机制,保障大多数社会成员能有稳定的收入,有合理的社会分配。此外还要不断地创造和创新就业机会,让广大社会成员能够有信心有能力参与到社会的竞争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收入分配不均都是导致社会阶层分裂两极分化的原因,此时政府就要发挥有形的手,适时调控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流动。最后,要构建涵盖整个社会的这么一种和谐文化,以此来从思想和精神层面巩固阶层和谐的关系。我们强调反腐要构建反腐倡廉的廉政文化,阶层关系和谐发展之路也应该是如此,要整个大文化和谐了,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谐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阶级阶层关系才会坚若磐石。

参考文献:

[1]胡秀娥,安姝著.现阶段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变动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刚.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需要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提高参与者主体素质、积极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同时,强调网上与网下政治参与的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大学生,以网络为媒介,通过政治信息网上发布、网上选举、网上利益表达、网上评论、网上讨论、网上民意调查、网上信访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意识和行为”[1]。随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推进,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网络政治参与率低;参与主体素质有待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互动少;网上参与与现实参与脱节等。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意义

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传统的政治参与体现为刚性的时空限制、集权型的政治信息、严格的资格审查、人大代表的代议制、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等特点。网络的便捷性、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则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局限性,其最大差别就是:时空的无约束性;多主体交互性;意见表达的自由性;信息的多元性、资格审查的松懈性等,从而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和捷径。“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大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了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了解和感受了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切实体验了现代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民主参政意识逐步得到增强。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学习政治文化、认识政治现象、交流政治经验,并且获得适应网络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推动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1]

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获取、了解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意见、诉求,讨论现实政治议题;利用网络渠道取得与政治领导人、政府机构的对话机会;利用网络发起现实的政治运动[2]。但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并不乐观。据调查,“上网者中,从未参与过网络政治问题讨论的受试者比例达60.5%,28%的受试者参与过1—2次讨论,5.9%的受试者参与过3—4次,5.6%的受试者参与过5次以上。对于“在线浏览政治问题的频率”这一问题,58%的受试者选择“从不”或“每周少于2小时”,选择“每周5小时以上”的只有15.5%”[3]。可见,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次数少、参与水平低,大多停留在对政治信息的浏览和感性认识基础上。因此,要真正达到政治参与的目的,就要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网络政治参与突破了资格限制和时空限制,为全民参与提供了可能。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文化知识丰富、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视野开阔,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掌舵者。以大学生为主体,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参与政治,可以为网络空间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他们丰富的知识影响一批人,感染一批人,对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有积极效果。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是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和结果符合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的程度和效度。要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必须从信息源头、空间环境、主体素质等多方面抓起。

(一)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网络既是政治参与的工具,也是政治参与的途径,同时还是政治参与的场所。”[4]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社区、主题论坛、微博(微信)、贴吧等载体,参与政治生活。网络政治环境不同于现实政治环境,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存在很多不安全的隐患,比如信息的不确定性、纪律的松散性等。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基础。

首先是促进网络社会环境的规范、保证网络空间的生态性。加强技术研究和法制建设,加强对网民的政治行为的监督,规范网民的政治参与,形成和谐的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其次是要优化网络政治信息环境。传统政治信息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手中,对于要发布和公布的政治信息都会进行事先的审查和筛选,有绝对的中心,政府就是信息的掌控者。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信息的绝对控制,网络政治信息表现为多元化、多中心辐射型。没有固定的中心,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网络发布的政治信息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真实、科学。对于他人发布的不良信息及时举报、澄清删除,对于片面信息要迅速纠正。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素质

主体素质决定了政治参与的程度、水平以及效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最基本素质是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一,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系统的基础知识。其二,掌握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生动活泼、色彩多样。大学生要懂得多媒体技术,能够制作网页、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更具有现代性和网络性,能引起他人注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政治参与得到他人的支持,得到更多共识和赞同。其三,大学生必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能分清信息的真假、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真实度。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其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大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政治态度、高尚的政治信仰、积极的政治行为。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在网络空间,网民身份的复杂化和隐匿性,降低了道德失范的成本。一些不法网民便借机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违背社会道德,做出不法行为。作为大学生,要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引领者和榜样示范者。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合乎道德理性。其次,积极树立道德榜样。不随意攻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不对他人进行恶意的“人肉搜索”。最后,坚决与违背网络伦理道德的政治参与行为做斗争,进行规劝和引导,甚至投诉、举报。

最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所有行为必须遵循《宪法》的相关规定,不得做出违背宪法的行为。明确网络法律法规,了解网络法规的相关内容,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要求,明确网络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最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做到“有法必依”,成为网络法规彻底贯彻的执行者。

(三)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是规避了政府的干预,反而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这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第一,对网民的利益表达或者意见申诉要及时互动。政府需要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及时评价,对大学生网民提出的问题及时地解答,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反馈。只有积极地回应,才能激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对不良的政治信息或者政治行为进行教育引导。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无序状态,政府要及时进行调控,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实时监控,对积极地参与行为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一些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和不良的政治信息进行及时更正。

第三,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政治信息。网络政治参与虽然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信息中心论”模式,但是政治信息的控制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并没有消减。某种程度上,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真假难辨,网民迫切希望政府能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一定要准确、全面、真实,否则政府的“公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建立健全的网络政治参与法规、监控机制。制定相关的网络政治参与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对违背网络政治参与法规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惩,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行为规范。结合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以德治网”和“以法治网”相结合,使网民的“他律”逐渐向“自律”转化。

三、大学生网上政治参与与网下政治参与相结合

首先,大学生网上政治参与为网下政治参与提供参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是因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结果为现实政治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意见和决策的参考。近年来,“两会”期间,国家一些部委负责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通过网络媒体就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讨论,听取网民意见,了解网民的需求,然后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政策。

其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为将来的现实政治参与积累了经验。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浏览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进行多元沟通和交流,可以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敏锐力,全面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为以后参与现实政治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政治体系。

第三,现实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归宿。网上意见表达、民意选举、利益诉求等,终归要在现实中得到解决。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政治意向的表达,更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政治决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网络信息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反映,只有将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志国.浅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产生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

[2]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3]陈炳,贝静红.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调控策略——基于浙江省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4]李斌.网络政治参与的机理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迅速崛起壮大,其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逐渐显现并呈现扩大趋势,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发展趋势来看,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将在稳定中继续扩大,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现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迅速崛起壮大,其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逐渐显现并呈现扩大趋势。作为新兴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特殊政治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和作用,并对该阶层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一、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现状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利益的积聚发展必将上升成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最终会以政治利益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政治领域以不同利益群体的身份进行政治参与。私营企业主阶层曾在较长的时期内受到来自政治方面不同形式挤压,但是随着其本身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必然产生相应的政治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氛围日趋理性,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开始显现,并呈现扩大趋势。以下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四个途径分析其政治参与的现状。

(一)各级人大、政协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私营企业主提供了一个反映本阶层利益与要求的平台。私营企业主个人通过进入各级人大、参加人大会议,表达私营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协是私营企业主进入最多的政治性机构,在各级政协组织中私营企业主是活跃的参政议政群体。与在人大会议上相比,各级政协会议上私营企业主更为直接地表达、反映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越来越多的用同一个声音表达维护本阶层利益的愿望和要求。

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会员中,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的有23143人,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39人,省级人大代表1127人,省级人大常委17人;市级人大代表5636人,市级人大常委1173人;县级人大副主任46人。被推荐为各级政协委员的有48359人,其中,全国政协委员90人,全国政协常委3人;省级政协委员1359人,省级政协常委165人;市级政协委员8519人,市级政协常委1145人,市级政协副主席34人;县级政协委员38391人,县级政协常委6513人,县级政协副主席242人。

(二)工商联等社会团体组织

结成社团组织,将无序分散的个人力量集合起来,按不同利益主体的内在要求,结合为方向一致的组织,以团体的力量施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已成为现代国家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社会团体中,私营企业主加入最多的是工商联。截至2006年,工商联会员总数已超过197.3万,其中企业会员67.5万,县以上组织3119个;乡镇商会、街道商会等基层组织22402个,组建各级行业组织7588个。[1]中国工商联合会是由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各级商会是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正式组织形式。通过工商联,私营企业主阶层以组织的形式实现参与政治,建立与中国共产党及政府部门经常性的联系。全国工商联在1998年、2002年、2003年三次向全国政协提交有关“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提案,对保护私有财产入宪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党员私营企业家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资源的最大配置者,通过参与执政党的活动,与执政党合作,是私营企业家阶层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广大私营企业主阶层高度认同共产党的执政权威以争取执政党对自己企业的支持,有部分私营企业家直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到2007年私营企业主中党员比例依次为:12.9%、16.9%、19.0%、19.9%、26.2%和33.3%。

(四)与政府官员的政治接触

“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2],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政治接触。私营企业主阶层通过与政府官员的接触,实现其利益要求和政治诉求,是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通过制度性的政治参与形式进入体制内,与政府官员保持密切的个人接触;二是私营企业主阶层通过信访,即通过来信或来访的方式与政府官员接触;三是私营企业主通过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与政府官员“交朋友”,以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在私营企业主主要亲友的分布中,关系最密切、来往最频繁的机关干部占绝对优势。”[3]通过政治接触,私营企业家在不同程度上占有、分享中央及地方的部分政治资源,直接把自己的经济需求导入地方乃至中央的政治决策之中,影响地方及相关的政治决策。

二、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整体状况比较健康,私营企业主政治要求基本都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许可范围内。尽管现阶段其政治参与仍带有较强功利性、分散性等特点,并有越轨行为发生,但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看,其政治参与的正面作用还是较为明显的。

(一)有利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健康成长、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是私营经济活的灵魂,在私营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私营企业主阶层通过适当的渠道进入现有政治体系之中,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表达本阶层的政治意愿,使其多层次的政治参与需求得到有效释放,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这个阶层健康成长。一方面政治参与加强了企业主与体制内力量的沟通,使得政治权力层能够了解该阶层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制定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其他阶层一起参政议政,使该阶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增强了社会认同感和政治责任感,弱化了他们在积累财富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在国家法律框架下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建设市场经济的浪潮,从而带动本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作为新阶层代表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和其他社会群体一起参与政治,扩大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拓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渠道,健全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机制,规范部分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行为,以实现该阶层政治参与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把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纳入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范畴,从而发展了我国民主政治,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大多都在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寻求利益表述和政治表达的载体和机制。他们迅速扩大的参与需求对政治体系是一种“超负荷的输入”,容易导致参与危机。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疏导和拓展参与渠道,以有效地组织和疏导新社会阶层成员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如果一味压抑新生阶层的政治参与,这股新生阶层的力量将可能发展成为非常态的政治参与形式,这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波及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改革进程中迅速崛起,拥有巨大的经济资本和社会活动能量,然而一直以来却缺乏与现存体制的制度化链接,长期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不利与社会系统的稳定。私营企业主阶层参与政治正可以起着“安全阀”的作用,使他们有机会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消除该阶层政治参与过度膨胀的不利因素,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三、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一)在稳定发展中呈现扩大趋势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政治参与机制将不断完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制度渠道会越来越畅通并向着制度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这将使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主阶层整体上仍处在积极增强经济实力、努力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阶段,因此在未来几年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将在逐渐扩大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二)向制度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在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实践中,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之所以大量存在,主要是由于转型期的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均存在着明显缺陷,政府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还保留有相当的权力,而依靠某些特殊政策或特权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还为数不少。但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逐渐完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行为将会逐渐减少。同时,随着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逐步成熟,其政治参与将会从个体参与逐步向组织参与过渡。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的表达整个阶层的想法和主张,表现出更强的阶层自觉,更大的发挥其作为一个阶层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和政治体系。

四、小结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兴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是对传统政治参与结构的重大突破,代表了新的利益主体进入体制内的政治过程,是多元化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遇到的新问题。把新兴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吸纳到政治体系中来,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之一,增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各阶层的凝聚力,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过分夸大其政治作用甚至将其视为中国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只有依照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保证他们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1993-2006中国私营企业大型调查》[M].中国工商联,2007:253

[2]王晓燕.《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8

[3]戴建中.《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J].北京:社会学研究,2001:66-74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很自然地达到一种自我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参与

16号文件(全称: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当前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现状分析

1.1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现状

我校专科护理学生由于起点不同分成两个层次即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和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由于起点不同学生整体素质也存在着差异。五年制专科生虽然起点比较低,但由于在校四年,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扎实,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而规范意识和审美情趣相对较差;三年制专科生虽然起点较高,但由于在校学习时间仅有两年,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牢固,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较弱,团队协作能力较差,而诚实守信、规范意识相對较强,具有一定得审美情趣,两个层次之间在整体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2造成上述现状有以下几个原因

1.2.1管理模式滞后

由于我校是由中专院校升格为高职高专,在管理模式上还处于摸索阶段,至今还无法完全消除中专痕迹。学生构成虽然存在着学历层次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但在管理方法上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两个层次学生一直在沿用一种管理模式,结果是高中起点学生被管的太死,初中起点学生管理效果不明显。而处在同一层次的学生,由于对整个群体的束缚,部分能力素质较高的学生得不到发挥。

1.2.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不合理,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一致,没有针对性,教育形式呆板、单一,缺乏时代特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兴趣多元化的需要。

1.2.3职业素质教育不全面

由于每年扩大招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而作为医学院校,理论和实践长期脱节,无法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未来目标不清晰, 而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2 如何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

充分认清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到主动“参与”,所谓参与就是通过疏通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主动认知能力,从现实形态的接纳转化到意识形态的融入,从而达到内、外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与”式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对体验式教育意义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参与”式教育是指在一种特定环境下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思想、情感到心理上逐步对教育的意义形成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进行一种自我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所带护理专业学生的组成和特点,改变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参与中自己体会教育的意义,在参与中提高素质和能力,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可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实施。

2.1小空间培养

对于整个社会来讲,社会是大空间,学校是小空间;对于学校来讲,学校是大空间,班级是小空间。如何在小空间里对学生们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其更好的到大空间锻炼,这是我们每一名辅导员老师都在探索的课题。就所管理的班级来说,采取以下方式:

2.1.1班级日常管理创新

以班级为载体的小空间培养是对学生参与的一个浅层次的锻炼,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意识,班级管理就不能完全依附于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为此,制定和实施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办法》即:建立班级值班小组,小组成员由班干部和普通同学组成,每日值班小组成员需要负责当日班级日常各项检查工作,解决和汇报班级发生的各种问题。对于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也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办法》的实施主要涉及班级日常事务的检查和监督,目的是让学生们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参与到管理中去,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多数同学都能配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班级整体工作得到了改善。

2.1.2参与式团课

我校每周四下午都安排了团课时间,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贯彻和实施上级的各项政策法规,同时也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长期以来,许多班级呈现一种现状,团支书被动的在台上说,同学们被动的在台下听;说者长篇大论,听者不知所云,久而久之,这种活动完全成为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为了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我转变策略,采用抽签的方式使每一名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把团支书“一个人”的工作变成所有人的工作。这样同学们不但积极性提高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由此,以学生干部为代表学生骨干,就能从班级的日常性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早、更快的走向大的空间发展、锻炼自己,为班级的其他同学起到带头人的作用,并指引好发展的方向。

在小空间的培养过程中,可能面向的只是一些日常的、琐碎性的事物,但通过小空间的培养,从中也不难发现,高中起点的学生,对事物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较快,并且能够很好的抓住这个契机展示自己,而初中起点的学生大都把它看成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

2.2大空间锻炼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就我们所带学生的特点来看,采用活动激励机制更具有时效性,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活动氛围和创新思维锻炼环境条件下,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到其中。

参与式教育在活动中的体现:

2.2.1活动的步骤

一项活动的开展,首先,是想法的产生及初步计划的制定;其次,是在一定范围的同学中对所制定活动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调查,作为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理论支撑;再者,是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修改和完善计划;然后,是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包括:活动的宣传、参赛人员的组织报名、赛场布置、比赛进程和比赛结果的督导、突发问题的处理,及为了比赛顺利进行参赛和工作人员的周密布置等等一系列工作,无论是宏观控制,还是微观处理,都要考虑全面;最后,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总结。

2.2.2活动的开展对创新教育效果的体现

想法的产生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不管是调查过程,还是制定、完善整场活动计划的过程,都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书写的能力。

一项活动的顺利完成,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了快乐,在参与中学生个人组织能力、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意识得到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也牢固了学生的自信,也让他们在品尝胜利喜悦的同时,学会寻找自身的不足,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辅导员老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根据学生在活动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肯定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活动的形成、发展、完成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成长、完善、成熟的过程。

学习和探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在充分理解体验式教育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我校护理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整体素质达到一个全面的提高,从而成长为新世纪的合格护理人才。

注释

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113~116转119.

贺岩玲.浅析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中国集体经济,2008.6:175~176.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5篇

1.1 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不高、自主性参与程度较低

随着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政治形式在中国农村的施行, 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政治热情和参与意识已有所提高, 但调查中发现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依然较低, 她们的政治影响远远还没达到与她们所占人口比例相应的程度。由于历史上妇女长期被排斥在村落的决策权力之外, 因此她们对自身的政治权益普遍缺乏认识, 更缺乏主动参与民主选举的竞争意识和热情, 在政治参与中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一定的盲从性。了解选举程序是正确行使投票权的前提条件, 但调查显示, 对村委会选举程序“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农村妇女占了65%。在被问及是否参加过村级妇联组织的活动时, 有29.7%的妇女回答“偶尔参加”或者“没有参加过”, 而回答“经常参加”的不到60%。由此可见, 大多数农村妇女民主政治参与从意识到行为都缺乏自主性。而参加选举的人中, 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参与只是一种被动参与, 而非自主参与。

1.2 权利意识淡薄, 主人翁责任不强

当前, 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她们过分强调自己的家庭功能, 而忽视自己的社会功能, 漠视自己的权利。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 选举态度“非常认真”的仅为13.8%, 选票由自己填写的被调查妇女仅为42.6%。可以看出, 很多农村妇女害怕参政, 怀疑和低估自己的参政能力, 在村委会选举中处于被动地位, 从众心理强, 政治权利意识淡薄。

2 提高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对策

2.1 构建平等的性别文化, 并贯彻到实处

必须加大男女平等性别文化的宣传力度, 为妇女参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规和政策, 构建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 使妇女的各项权利切实得到保障。在农村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如发传单、搞讲座、上门宣传等;其二可以尝试建立“模范丈夫”机制。具体方法为:村委会可以每半年举行一次“模范丈夫”评比活动, 对主动做家务和分担家务的丈夫适当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而对表现很差的丈夫, 应将其作为重点教育和说服对象, 直至他们态度转变。

2.2 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选举成功与否, 只有不断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制定农村妇女教育规划, 采取季节性和经常性、单项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方法, 组织农村妇女学习文化技术和政策法规。各级财政要拨出专门预算用于农村妇女教育, 给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学习, 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农村妇女发放学费补贴。在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加大“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教育救助项目力度, 保证贫困女生受教育权利。

(2) 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经常性举办乡村妇联主任培训班, 并在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中大力实施“女性素质工程”, 帮助农村妇女增强“四自”、“四有”意识。

(3) 要组织妇女广泛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提高妇女社会影响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 要想成为村民的代言人, 首先就要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在群众中树立起较高威望。农村妇联组织要鼓励广大妇女要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踊跃参与农村妇女“学科技、学经营、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以自身努力和奉献来赢得社会认可, 从而为有效参选参政奠定良好基础。

2.3 完善村民自治和相关法律, 为妇女参政提供公共政策和法律支持

完善村民自治, 使之真正体现民意, 贯彻民意, 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维护自己权利的机构, 从而调动村民参政的积极性, 调动农村妇女参政的积极性。在村民自治法中, 最好能明确对待在村委会成员中妇女所占的比例和名额, 通过扩大比例和名额来增强农村妇女参政的机会。

2.4 充分发挥妇联在农村妇女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妇联是一个把党和妇女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组织, 在广大妇女的地位中, 尤其是农村心目中的心目地位中妇联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妇联组织, 为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做好基层服务。比如说我们可以教导妇女摈弃把家庭看成全部的观念, 家庭并不是第一位, 应该组织她们多多参与政治活动, 增强她们的参政议政的意识, 开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学习班来为妇女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 加强妇女群体的健康的人格, 增强她们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推动家庭中家务劳动的合理解决, 比如可以为她们的后代做好学习和生活中的保障, 来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对政府的各项旨在保护妇女参政的措施的实施予以监督等。

2.5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经济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广大农民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那么她绝对不会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在现阶段, 广大农民群众最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经济收入的问题了, 所以只有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了, 她们才会有兴趣去参加国家的政治问题和政治生活。所以在政府和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的基层建设的时候, 仍然会不断努力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生活水平, 这才是提高广大妇女同志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热情的最基本的。

摘要: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当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中国, 占农村人口半数的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发展无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 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和主要表现之一, 是广大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是值得关注的农村问题之一, 农村妇女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且受教育程度不一, 因而研究其参政状况有着一定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结合理论和实际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并对如何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国农村,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 谭兢娥, 等.英汉妇女与法律词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1995:145.

[2] 鲁慎.城乡差别与城乡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21) :27.

[3] 刘筱红.塘沽模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对“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的观察与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 2005 (5) .

[4] 仝雪, 屈锡华.我国基层农村妇女干部现状分析—以河南省南阳市郭滩镇、毕店镇农村妇女干部状况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11) .

[5] 李绪勤, 王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妇女参与—从对茅坪镇的调查看农村妇女参政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1) .

[6] 刘中一.对一次民主选举的考察─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妇女参政的难点及制约因素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 2001 (S1) .

[7]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 2001 (5) .

政治参与论文范文第6篇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 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松散性群体。[1]

同辈群体与正式群体平行存在, 作为同辈群体的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学生进入大学后受正式群体的影响日趋下降, 与此同时, 同辈群体的作用愈发凸显。由于同辈群体的构成和运行方式不尽相同, 同辈群体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区别。

(一) 主动构成的同辈群体

指由学生自主选择而形成的同辈群体, 概括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社团根据一定规章制度由社团成员组织开展活动, 其成员之间通常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彼此之间易产生共鸣, 如书画社团、跆拳道社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等, 是高校同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舞台。

“高校学生会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 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帮手”。[2]学生会一般在学校及学院分别设立, 各自成一单位, 彼此相互联系, 共同进行校园的学生自我管理工作, 校学生会向院学生会传达学校对于某项工作的目标与计划, 院学生会依照要求开展具体工作。学生会让大学生在自己竞选的部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提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校园老乡会是高校内一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 依靠浓厚的同乡情谊维系的由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3]校园老乡会通常在新学期始末来举行群体活动, 在收放假期时相约返校回家, 在日常交往中相互帮助, 让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获得同乡的关怀, 使大学生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 老乡会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宣传有益信息, 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

(二) 被动构成的同辈群体

在中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模式下, 大学生入校园就已从属于某些群体, 如班级、宿舍, 这些群体并非完全由学生主动选择, 而是高考志愿填报之后自由分配下形成。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班级承载着每一位成员个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是同辈群体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班级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参加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活动, 如日常教学、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会等, 并作为主体在其扮演着重要角色。班级中的思政教育相比于其它同辈群体具有规范性、系统性, 对高校思政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宿舍成员之间的交往在大学生之间最为频繁, 他们通常来自同一个班级, 本身的活动安排大致相同, 彼此的性格、学习状态都受到对方的影响。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宿舍逐渐成为大学生展开日常活动最主要的区域, 是他们张扬个性、自由行动、活跃思维的最佳场所。宿舍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影响, 共同促进,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宿舍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成员, 对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同辈群体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 同辈群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模式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实施教育手段中师生间实现教学交流的重要渠道, 课堂是同辈群体参与思政教育最为直接的途径。“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4]当下, 时代发展对思政教育的教学条件、教育客体以及教育目标等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 激活课堂教学活力也成为当下教育面临的难题。理论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但难以帮助学生真正运用这些知识来实践, 显然, 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实践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 同时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1) 指导主题活动实践课:主题实践课由负责教师根据某主题, 指导群体成员自行组织开展活动。班级作为极为重要的一同辈群体, 在思政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合作分工, 承担相应活动任务, 群体可先设计好活动实践课的计划书, 再仔细认真地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字材料、视频及符合活动主题的文艺形式, 才艺展示、视频的播放和学生的交流体会环节穿插推进, 对于活动效果佳和心得感受深刻的群体适当给予奖励, 通过此形式增强其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2) 开展志愿服务实践课:践行以“互助奉献友爱进步”开展志愿服务实践, 在正式实践之前参加基本的志愿活动培训, 在活动过程中同辈群体互相交流为活动更好的进行出谋划策, 使志愿活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福利院做义工、去义务献血等, 发挥高校志愿同辈群体的专长, 选择适合自身群体的志愿实践活动, 联系自身的专业背景, 积累实践经验, 譬如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义务法律知识解答;思政专业群体进行志愿支教活动等, 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3) 组织红色旅游实践课:通过红色旅游实践课对同辈群体开展关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们置身于优秀思想的氛围之中, 让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升文化认同感。在活动前可鼓励熟悉红色旅游地的学生自告奋勇当导游解说, 在活动中擅长摄影的学生拍摄记录做好活动的成果反馈, 在旅途中形成的同辈群体分享自己参观红色革命景区之后的感悟撰写心得, 群体还可自主组织讨论会或征文比赛,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意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先烈的生命所换来。

(二) 群体活动

(1) 建设高校社团:在高校中各种类型的社团突军异起, 但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社团, 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而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的基本素质。高校社团通常是往届学长学姐同辈群体组织起来的, 是由大学生共同爱好兴趣来选择参与, 很典型的同辈群体, 如高校百团招新时各社团通过自我展示特色活动吸引同辈群体。社团中的成员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年级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为社团建设出谋划策, 在自我管理和教育中拓人际关系, 丰政治素养。

(2) 构建同辈群体“亚文化”:高校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年龄、性格、经历相似具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和价值追求, 他们在同辈群体中吐露自己的心声, 共同分享思想感受, 讨论面临的困惑, 相互之间接受来自同辈群体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群体内的氛围对成员的影响很大, 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 消极落后的不良环境则会让已经形成的正确观念受到冲击。对于构建同辈群体的“亚文化”, 得好好发挥群体中领导者的带动作用, 使群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 引导核心人物领导体:同辈群体通常拥有影响力较强的权威人物, 他们能带领群体高效运作, 对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权威人物之所以能成为群体内的核心, 通常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又或许是在某领域取得了较佳成绩, 他们一般是群体内的领导者并引导成员的思想, 动员核心人物参与教育工作, 树榜样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并加以充分利用使其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开展, 发挥权威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4) 营造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作为当代重要的沟通工具和资讯平台, 逐渐成为大学生社交的重要手段, 高校网络同辈群体就应运而生。智能设备普及使微信、QQ、微博等网络交流软件成为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尤其到了大学学业不再像中学那么紧张, 高校校园里学生人手一机, 以网络为交流平台加深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通常表现为QQ群、微信群和朋友圈等;还有每到备考期班群里以电子档的形式学习资料文件的整理, 学生之间在群里互相交流, 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当然还包括在网络上结交的素不相识的网友, 因为其交往的隐秘性更加容易让成员在群体交流中敞开心扉。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同辈群体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研究了同辈群体在当今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参与模式, 对传统教育方式及新时代网络媒体中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进行了归纳, 从而肯定了同辈群体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意义。总体来说, 高校思政教育中同辈群体的参与模式已初具规模, 但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巨大研究空间, 创新同辈群体特别是网络同辈群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参与模式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摘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同辈群体作为在高校广泛存在的非正式群体,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影响, 如何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成为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同辈群体的内涵、构成分析入手, 具体阐述了同辈群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功能, 深入挖掘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参与模式, 以此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创新其教育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同辈群体,参与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3.

[2] 全绍华, 王欣, 刘丹丹.高校学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沧桑, 2009 (03) :50.

[3] 陈丽敏.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校园老乡会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101-103.

上一篇:线上教育扶贫总结范文下一篇: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