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范文

2023-09-22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范文第1篇

说服自己+说服别人=正确答案

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复习课教学设计

昆明市钟英中学

齐梅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六章第

2、

3、4节的内容。它们与第1节《细胞的增殖》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命历程。这部分内容基础知识点较多,背记的内容较多,相对好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时就已经学习了这些内容。对于这些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记忆。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基础梳理和对考点进行分析,多让学生动脑思考和讨论,做到真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

2、掌握细胞全能性

3、理解细胞衰老、凋亡的意义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掌握癌症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四、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细胞凋亡的概念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4、细胞衰老的特征

5、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难点

1、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2、细胞凋亡的含义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3、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细胞生命历程的图片,展示考纲要求和高考命题情况 1.细胞的分化(Ⅱ)

2.细胞的全能性(Ⅱ)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Ⅱ)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Ⅱ) 通过一道题检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合理调整教学过程 如图所示是与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的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你懂,但你不奉献,说明你自私:你不懂,但你不参与,说明你自卑

1 学得好,奉献智慧;学得不好,抓住机会

说服自己+说服别人=正确答案

(1)图中A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B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

(2)图中e能合成血红蛋白,则b、c、d都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合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说明d具有________性。 (4)图中的a、b、c、d、e这五个细胞相比,哪一个细胞的全能性最大?________。

(5)若b 细胞已经衰老,则细胞内的________积累会导致“老年斑”的出现;若c细胞代表人类个体发育中尾部的细胞,则发育到一定阶段该细胞会发生凋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细胞若是异常分化产生的癌细胞,则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c、d、e细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物质)不同,直接原因是________(物质)不同。

二、突破考点

考点突破一:细胞分化

先核对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清单,一个问题引出细胞分化的实质 思考一:一头猪身上的猪肉和猪肝形态和味道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通过细胞分化的实质引出斯图尔德的实验简单介绍细胞的全能性不做过多扩展,在选修的复习中再做扩展。 细胞的全能性:

1.判断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

(1)(2013·天津卷T3B改编)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 ) (2)(2013·山东卷)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

) (3)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同,基因表达产物不同。( ×) 2.(2014新课标II卷.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B )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3.(2013·海南单科)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白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 B.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C.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所含基因不同 D.同一个体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4.(2015·海南卷.6)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你懂,但你不奉献,说明你自私:你不懂,但你不参与,说明你自卑

2 学得好,奉献智慧;学得不好,抓住机会

说服自己+说服别人=正确答案

C.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D.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 考点突破二:细胞衰老

先核对本部分的知识清单,让学生辨析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通过本道题展示细胞衰老的特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衰老的细胞,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C.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从而影响新陈代谢 D.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加快,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质固缩

考点突破三: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关系

先核对本部分的清单,第一道题展示出凋亡和坏死的关系,第二道题强调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和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都为细胞凋亡。 1.关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B.细胞坏死是细胞凋亡的同义词

C.细胞坏死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D.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不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2015·海南卷.5改编)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B.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C.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考点突破四:细胞的癌变

先核对本部分的知识清单让学生注意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作用的区别,并与细胞衰老的特点进行比较 用一个讨论对癌变的实质进行理解,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讨论: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癌症呢?为什么会得癌症? 通过本题对致癌因子的作用过程不同简单介绍

1.(2012·全国新课标)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癌细胞在适宜条件时刻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各考点的这些题主要由学生来进行讲解,教学生做题勾画关键点,如果叙述错误标出错误原因。让学生动起来。

拓展训练主要运用的是高考题,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完成,如果时间不足留在课下完成。拓展练习

1.(2015·江苏卷.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你懂,但你不奉献,说明你自私:你不懂,但你不参与,说明你自卑

3 学得好,奉献智慧;学得不好,抓住机会

说服自己+说服别人=正确答案

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2.(2015·山东卷.2)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 3.(2013年江苏单科)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下面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D ) A.细胞的高度分化改变了物种的遗传信息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异常的生命活动

C.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可遗传 D.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延缓衰老

4.(2014·山东卷)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5.( 2015·课标II卷.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七、板书设计(略)

你懂,但你不奉献,说明你自私:你不懂,但你不参与,说明你自卑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范文第2篇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1.说教材

1.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教材高中生物必修本第6单元第3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中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因此,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细胞衰亡机制的研究与生物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细胞衰亡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细胞的衰老及凋亡是细胞必须经过的阶段,因此,本节内容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1.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2.1认知目标: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2.2能力目标: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1.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培养学生关爱老人、关注社会问题

1.3说教学的重、难点

1.3.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1.3.2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比较容易混淆,因为我把教学难点定为: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细胞坏死的区别

1.4课时安排:1课时 1.5教具:多媒体课件 2.教材处理

2.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内容,对本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本节的内容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2.2教学策略

由于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的衰老和寿命有关,学生易感兴趣。可以通过调查人体衰老的特征,讨论如何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可围绕这一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为讲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作铺垫。比如通过比较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外形区别,引入到细胞衰老的特征。通过对老年人“老年斑、皱纹和白头发”的分析,共同归纳出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至今有多种学说,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处理为选学内容,因此在讲到这一部分时点到即可,可适当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有兴趣的也可以在课后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最后从生物的寿命引入,探讨细胞的死亡。强调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由特定基因控制的主动性死亡。并对他们的区别加以强调。

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关注社会问题的情感教育,应鼓励学生课下完成教材中的“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的活动。

2.3教学方法 2.3.1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2.3.1.1直观演示法:

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直观演示,比如在讲到细胞衰老的特征时,可用图片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3.1.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比如在第一部分讲到个体衰老时,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说说老人身上与我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培养学生的总结组织能力等。

2.3.1.3集体讨论法

针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在比较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总结,而不是单一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观点。

2.3.2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比较,归纳对比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成员间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从而创设一个自主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认真思索,充分体现主体作用。

3.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并对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思考及小组内部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小组对“问题探讨”的讨论结果 (3)由“问题探讨”引入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4)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

(5)运用讲授法讲解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从而加深两者间区别的理解

(6)练习巩固,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进行书本中的关于社会老龄化相关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4.教学设计 4.1课前准备 4.2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6例, 男7例, 女9例。年龄19~63岁。肿瘤位于左肾者6例, 位于右肾者10例。患侧腰痛4例, 腹部包块1例, 肉眼血尿1例, 无症状者10例。1例合并对侧肾错构瘤, 1例合并对侧肾先天性发育不良, 伴高血压3例, 糖尿病2例。3例患侧肾区叩痛, 1例腹部肿块。TNM分期:T1aN0M05例、T1bN0M05例、T2N0M06例。Fuhrman核分级, 1级2例, 2级11例, 3级3例。

5例尿常规RBC3+。均行B超、CT检查, 其中3例行MRI检查, 3例行PET-CT检查, 6例行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为实质性回声, 内部回声不均匀, 11例呈低回声, 3例呈等回声, 2例呈高回声, 界限均清楚;其中5例行超声造影, 3例呈快进快退, 2例呈同进同退。3例静脉尿路造影双肾显影良好, 患侧肾脏外形增大, 肾盏、肾盂受压变形, 1例对侧肾脏无显影, 2例未见明显异常。CT表现:平扫肿瘤为低密度或等密度, 4例肿瘤密度不均匀, 12例肿瘤密度均匀;2例较大肿块出现不同程度的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后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强化, 4例肿瘤明显强化, 5例不均匀强化, 7例均匀强化;除1例肿块与肾分界不清外, 其余均边界清楚。3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怀疑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另外1例明确肿瘤位于肾中极 (入院诊断为肾上腺占位) , 考虑为肾癌。PET-CT的表现:本研究3例行PET-CT检查, 均表现为肾实质占位性病变, 未发现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

2 例行肾部分切除术;9例行传统的根治性肾切除, 1例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肾切除;2例探查术中冰冻报告分别为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 即行根治性肾切除, 另2例探查术中冰冻考虑为良性, 先行肾部分切除, 术后病理为肾嫌色细胞癌, 且包膜不完整, 再次行根治性肾切除, 其中双肾肿瘤的病例, 一侧肿瘤为0.6cm, 考虑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对侧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13例辅以IFN-α治疗, 其中3例加用IL-2, 均未行化疗和放疗。

2 结果

16例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 静脉无瘤栓。肿物最大径3~14.4cm, 平均6.3cm。肉眼外观肿瘤表面呈棕黄色, 切面呈灰黄色, 有假包膜, 肿瘤较大者2例有出血坏死灶。光镜下经典型表现为胞质丰富淡染几乎呈透明状12例, 合并嗜酸性变表现为细胞较小、胞质较少呈嗜酸性细颗粒状4例;其中1例以嗜酸性细胞为主, 16例均无合并肉瘤样变。7例行Hale胶染色均阳性。

13例获随访, 随访6个月~7年, 平均36个月, 随访期间定期检查:B超、胸片、尿常规、肾功能等, 复查均无肿瘤复发、转移, 除1例术后2年死于心脏病, 12例均健在。

3 讨论

3.1 诊断

3.1.1 临床表现

CRCC的临床表现和其它类型的肾癌相似, 由于肿瘤生长速度慢, 肿瘤能形成假包膜, 所以典型血尿、腰痛、腹部肿块“肾癌三联征”临床出现率不高;有部分患者出现副瘤综合征, 表现为高血压、贫血、体重减轻等;转移性症状如骨痛、咳嗽等少见。本组1例有典型“肾癌三联征”, 无症状者10例, 副瘤综合征4例, 均无转移症状。

3.1.2 影像学特点

超声特点CRCC的常规超声特征和其它类型的肾癌相似, 缺乏特殊特征。超声造影在肾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能发现肾嫌色细胞癌的假包膜, 并大部分表现为“快进快出”征象。本组5例均探及假包膜, 3例表现为“快进快出”, 2例表现为“同进同出”。CRCC CT增强后肿瘤呈轻到中度均匀强化;增强后肿瘤边界清楚, 说明有假包膜形成;本组11例呈现“快进快出”的征象, 边界清楚12例。PET显像特别利于探测一些少见部位、比较隐匿的转移灶。本组3例均未发现转移灶。

3.1.3 病理特点

CRCC HE染色的特点是由淡染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组成, 胞膜明显, 细胞界限清楚;光镜下根据胞浆的特点分两型, I型细胞呈细网状, 气球样, 胞浆空淡, 细胞染色强。II型细胞呈细颗粒状, 胞浆较I型细胞少, 胞浆弱嗜酸细胞, 可见核周空晕, 细胞染色弱。本组I型12例, II型4例。Hale胶染色表现为弥漫性阳性;本组7例行Hale胶染色均为阳性。

3.2 治疗

根治性肾切除是肾癌治疗的金标准, 但近年来认为小肾癌, 肿瘤直径4cm, 保留肾单位手术的疗效与根治性肾切除相似。研究认为肿瘤最大径<4cm且位于肾周边的肾癌患者可以采用微创治疗如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1]。

3.3 预后

CRCC是恶性肾上皮细胞癌, 肿瘤可以发生坏死、肉瘤样变和像其他类型的肾癌一样发生转移。事实上CRCC预后良好, 其预后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核分级、肿瘤是否合并肉瘤样变和肿瘤是否有坏死等相关。

本研究16例CRCC, 随访6个月~7年, 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于肾癌的患者。Tobias等[2]报道19例肉瘤样变的CRCC, 其中10例出现转移, 提示肉瘤样变的CRCC转移发生率较高, 并发现CRCC出现转移者其预后与肾透明细胞癌没什么差别, 且免疫治疗无效。

总之, CRCC是肾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大部分CRCC处于早期和低级别, 恶性度相对低, 预后较好。根治性肾切除是CRCC治疗首选方法, 但保留肾单位的手术适合大部分CRCC患者。

摘要: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至2009年16例肾嫌色细胞癌的病历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 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TNM分期:T1aN0M05例、T1bN0M05例、T2N0M06例;13例获随访, 随访6~84个月, 平均46个月, 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于肾癌的患者。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肾细胞癌, 预后较好。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 保留肾单位手术适用于大多数病例。

关键词:肾嫌色细胞癌,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Ankem MK, Nakada SY.Needle-ablative nephron-sparing surgery[J].BJU Int, 2005, 2:46~51.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入院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132例;分成两组, 观察组68例采用去白细胞输血, 其中男32例, 女36例, 年龄18~21岁, 对平均年龄 (19.5±1.5)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1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照组64例选用常规输血, 其中男34例, 女30例, 年龄19~23岁, 对平均年龄 (21±2.0)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5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观察比较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

1.2 方法

1.2.1 去细胞标准

对于132例患者中的68例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 将红细胞浓缩悬液通过白细胞过滤器, 将白细胞去除达99%。白细胞的参与量为<5.1×10 U, 并且红细胞的回收率大大了90%~96%[5,6]。

1.2.2 输血后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①过敏: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②发热:与输血前相温度上升1度以上并且伴有其他恶寒、寒战等反应;③其他有一些全身症状和与输液有关的一些症状。满足上面任一项即可判断非溶不练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白细胞能够通过消化、吞噬等产生免疫反应, 实现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 抵抗细菌、微生物的危害, 是血液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成分。但是, 在血液制品中含有白细胞却像是含着一样污染物, 同种异体输液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对人体产生危害, 所以现代输血中, 研究一般将其去掉输血, 以和常规输血相比较, 也是为了保证用血液制品的安全[7]。从而达到避免和减少输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人类m小板抗体、白细胞抗原HLA等多种免疫性抗体, 因而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的输血不良反应。目前, 去白细胞输血是比较有效的输血方式,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通过去除红细胞悬液成分中的白细胞[8], 达到避免和减少因大量输血而致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且在降低病毒传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输入白细胞能够引起很多不良反应, 并且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它能够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引起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引起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以及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该研究中,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理论及观点得以充分证明。输入大量含有白细胞的同种异体红细胞混悬液能够导致传统输血患者体内形成多种免疫性的抗体, 从而引发较多的输血不良反应。另外, 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除了与同种异体而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外, 还与血液在存储的过程中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补体、脂质、以及组胺等活性物质有关, 因研究中观察组仍有少量的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 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9]。故, 临床上所需要大量输液的患者, 建议应用保存在7 d以内的红细胞悬液, 给予去白细胞操作, 能更好较少因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需大量输血的患者, 其本身的疾病有很大的复杂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均处于最低或没有的状态。对各种屏障系统的免疫功能均显著降低, 该研究数据显示, 去白细胞输血后能有效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调整与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10];减少和避免发生输血的不良反应, 降低了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同时降低发生院内感染。

综上, 大剂量输血治疗时应用去白细胞输血能明显降低输血后的并发症, 提高临床疗效, 提升患者的愈后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去白细胞输血及常规输血患者在大剂量输血应用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0年1月—2012年5月入院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132例;分成两组, 观察组68例采用去白细胞输血, 对照组64例选用常规输血。观察比较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相比, 去白细胞输血的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常规输血的不良反应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能有效的降低大剂量输血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能使患者的脏器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常规输血,去白细胞输血,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 董海伟.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8 (5) :9-11.

[2] 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6) :23-25.

[3] 刘景汉, 欧阳锡林, 李蕊.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27 (6) :53-55.

[4] 林琼林.去白细胞全血和成分血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 2006, 41 (6) :40-41.

[5] 刘敏霞, 韩颖, 刘安.透析式洗涤冰冻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 2009, 20 (1) :24-26.

[6] 王同显, 万旭, 孙波.去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4) :81-83.

[7] 朱建妹, 孙露, 程天凤.浅谈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6) :94-95.

[8] 王海宝, 刘景汉.林子林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3, 11 (6) :20-21.

[9] 陈皞, 鲁思文, 詹晓燕.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58-59.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范文第5篇

1.1 一般资料

DM患者30例均为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 全部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通过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排除高血压、冠心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急性感染等。其中: (1) 无卒中糖尿病组30例, 男性l5例, 女性l5例, 年龄50~85岁, 平均 (66.65±12.05) 岁。 (2) 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组30例, 男性15例, 女性l5例, 年龄55~85岁, 平均 (69±11.36) 岁。伴缺血性脑卒中组包括:脑梗死 (CI) 1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l5例。诊断标准根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 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 (3) 正常对照组共30例, 男性15例, 女性l5例, 年龄45~80岁, 平均 (67.53±10.91) 岁, 均为我院健康体检合格者。

1.2 检测方法

60例DM患者均在发病24h内, 用EDTA-K2真空采血管抽取肘静脉血1.5~2mL, 充分颠倒混匀, 在室温下2h内用日本Sysmes KS-21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 并自动打印出结果。试剂用仪器配套试剂, 质控物采用仪器配套全血质控物, 所用试剂及质控物均在有效期内。试剂空白及质控结果均符合要求。

1.3 统计方法

所测得数据采用Excel进行处理, 结果以 (x-±s) 表示, 3组之间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2组糖尿病患者的PDW、MPV、PCT、NEU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0.01) ;而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患者的PLT较正常对照组低, WBC较正常对照组高 (均为P<0.01) ;无卒中糖尿病患者PLT、WB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2组糖尿病之间的比较

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组的WBC、NEUT明显高于无卒中糖尿病组 (P<0.01) , 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是目前的多发病之一,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 其中以血管变病最为主要, 主要包括大血管变病, 微血管变病和脑血管变病。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易患因素较为复杂, 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以及血粘度增高等均为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其中高血糖可能是糖尿病并发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已经使糖尿病成为人类致死的第三大原因, 面对糖尿病给病人带来的高血糖症, 我们只有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降低血糖, 通过血糖监测, 来控制好血糖, 使得血液粘稠度下降血管细胞的平滑肌的通透性下降, 而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流动性增大, 才能降低发生糖尿病微、大血管并发症的几率。

血小板主要来源于骨髓中的巨核细胞, 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可使巨核细胞功能紊乱而产生大体积血小板。由于血液黏度增加, 血液流速减慢, 血小板滞留时间延长, 引起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增强, 以及膜流动性降低导致内皮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 以至于纤维蛋白沉着于微血管, 致使微血栓形成、血管阻塞、微血管病变发生。而血小板这种功能异常会加剧糖尿病患者诱发微血管病变。此外, 血小板活化时表达的P-选择素可以与白细胞上的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l (PSGL-1) 结合, 促进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及在血栓部位募集更多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这样就促进了附壁血栓形成和内膜炎症的发展, 使脑缺血性损害加重。本研究发现, 无卒中和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患者的MPV、PDW、PC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0.01) ;而无卒中糖尿病患者PL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伴缺血性脑卒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LT却显著降低 (P<0.01) 。提示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时血小板的量发生了改变, 而血小板的质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糖尿病尤其是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时, 血小板活性增加, 尤其是大血小板的代谢和功能更加活跃, 循环中的血小板消耗增多或消耗多于生成, 致使PLT的数量明显减少。同时, 由于大血小板消耗的增加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多倍体分布向多倍体大的方向偏移, 而且代偿性增生血小板的能力也增强, 这种消耗与刺激长期存在, 因此, 血小板更新加快, 同时释放更多的大体积血小板, 使得MPV、PCT增高, 血小板体积的异质程度随之增加, 故PDW也增高。据报道:“MPV与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 MPV较大的血小板功能更活跃, 致密颗粒含量多, 酶活力高, 更易聚集, 对内皮下胶原的粘附力更强”。所以血小板粘附聚集的程度和速度随MPV的增加而增加。早在1995年O Malley对58例脑梗死患者MPV、PLT进行动态观察, 认为MPV增大可能发生在梗死之前, 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此, 本组显示的无卒中糖尿病患者PLT数量虽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MPV和PDW较正常对照组增大 (P<0.05) , 所以应警惕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白细胞是血栓中的一个成分, 又是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 在血管病变及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时, 血液黏度增高, 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这样白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Mac-1 (CDllb/CD18) 就可以促进白细胞之间及白细胞与受损血管壁之间的粘附聚集。粘附于内皮上的白细胞易被激活, 释放氧自由基、白三烯等有害物质, 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WBC计数和NEUT分类作为炎症反应中最常见、最易检测的炎症指标, 它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变化已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心脑血管疾病时, 白细胞计数的增高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因此,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作为判断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及预后的良好指标。本组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 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组的WBC和NEUT显著高于无卒中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1) , 而无卒中糖尿病组NEUT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可能因糖尿病尤其是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时, 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强烈兴奋, 使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皮质醇增多, 皮质醇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 同时, 动员骨髓贮存池或边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人血循环, 从而引起WBC和/或NEUT反应性增多。本研究表明, WBC尤其是NEUT参与了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4 结语

综上所述, 血小板和白细胞6项参数的异常改变与EH患者的病情进展、脑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 随着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在国内的迅速普及, 检查DM患者的上述6项血细胞参数, 显得更加简便易行, 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且结果准确, 客观性强, 报告及时, 可作为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参考指标, 而且对于临床动态监测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估计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参数的改变, 探讨其在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日本CELLTACEMEK-7222K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0例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患者及3例无卒中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 (PLT)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血小板压积 (PCT) 、白细胞总数 (WBC) 、中性粒细胞比率 (NEUT) 6项参数进行检测, 2组间进行比较并分别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 2组糖尿病患者的MPV、PDW、PCT、NEU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0.01) ;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患者的PLT较正常对照组低 (P<0.01) , WBC较正常对照组高 (P<0.01) ;无卒中糖尿病患者PLT、WB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伴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组WBC、NEUT均显著高于无卒中糖尿病组 (P<0.01) , 其余血小板4项参数在2组糖尿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小板和白细胞6项参数的检测对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糖尿病,脑缺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设备租赁范文下一篇:沟通协调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