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微博范文

2024-07-08

人气微博范文第1篇

在今天的中国读者中, 渡边淳一和村上春树应该可以称得上是极有人气的两位日本作家, 如果说他们的小说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日本传统的“尚死情结”的继承, 那么另一方面畅销书作家赤川次郎和著名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则在作品中表达了“走出死亡阴影, 珍爱生命”这一生死观的重大转变。

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说过“悲与美是相通的;死是最高的艺术, 是美的一种体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这样的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 这样的观念也推动此后的文学创作。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基调是孤独和无奈的, 这个基调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死亡编织而成的, “死”到处存在着, 并被象征着。小说中的死亡大多是自杀, 如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 都是在最青春美好的年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此多的死亡作家淡淡写来, 他笔下的死亡显得静谧安详又充满着无奈和宿命性。这也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他们看来, 森林、大海等都是有生命的, 人与自然并没有绝对的距离, 从生到死只不过是自然的轮回, 如作品中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 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还在作品中构建了生和死以外的第三个要素, 如在回忆中出现死者的幻影或是死者出现在梦中, 生死两个世界中又多了一个虚拟的光影般的世界。村上春树小说流露出的生死观是:人必然要死的, “死”所产生的悲哀也是宿命式的无法消除的。既然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不如退回来把玩死亡——死也罢, 悲哀也罢, 带着他们进入下一部分的人生就是。

如果说村上春树作品中极力展现的是日本人传统的凄美的生死观, 那么另一大家渡边淳一在作品中则再次张扬了日本人传统的壮美的生死观。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唐月梅所说, 《光与影》和《遥远的落日》两部作品表达的是死亡是绝对的、无限大的“无”这样一种生死观和美学观。这“无”, 不是西方式的虚无主义, 而是东方式的虚无, 所谓“无中万般有”, 蕴藏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渡边淳一很多作品都涉及死亡主题, 他也多次表示认可死是无可避免的, 是件可怕的事情, 是令人悲伤的, 但同时认为, 爱能对抗死亡, 《失乐园》中男女主人公的殉情, 是为了让他们的爱永远停留在巅峰而不至于滑落。如果让主人公结婚, 他们的爱会慢慢地变得松弛、平凡, 两人之间还会吵架, 互相讨厌。在爱的顶点死去, 对两人来说是最好的方式。由此可见, 渡边对死的理解, 他认为死亡不是终结, 而是更深层的延续, 基于这种生死观, 他把死亡描绘成“爱”或“生”的升华。渡边在作品中就构建了死亡与情爱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同的是以往的文学作品中, 大多描写迫于压力、脱离现世寄希望于来世的殉情死, 而渡边展现的是弃生而求永恒的生死观。这样有“特色”的生死观恐怕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独有吧, 当然正确与否另当别论。

所幸, 日本当代人气小说中还有一部分作家展现了积极向上的创作意图, 扭转了以往文学作品中传统的日本人“尚死”的生死观, 实践了“呼唤亲情, 远离死亡, 珍爱生命”这种具有温暖救赎意义的突破, 为当代日本人气小说增添了一抹亮色。

赤川次郎是日本当今最为走红的推理小说作家。在他的微型小说《纪念照》中, 以女高中生弓子巧遇请求拍纪念照的一家人为开局, 步步设悬, 当发现他们要集体自杀时主人公借着再拍一张完美纪念照把他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她自己也改变了人生观、感受幸福。作者以小见大关注当今日本社会日趋严重的自杀问题, 一改以往文学作品中日本人的死亡美意识, 通过感人的故事, 呼唤每个人都以一颗爱心伸出援手帮助困境中的人们克服困难, 直面现实, 走出自杀阴霾, 重铸幸福人生;同时, “与人玫瑰, 手有余香”, 给与他人帮助, 自己也将在心灵上得到净化, 更加懂得珍爱生命, 最终收获幸福这一主题也是深刻明朗, 引起读者共鸣, 充分体现了当代日本人的生死观正由过去的“凄美”向“明媚”转变。

而作为一位感觉敏锐纤细、善于捕捉时代气息的女作家, 吉本芭娜娜的早期作品多以家人、死亡和孤独相关, 但与以往作家不同作品中没有自杀求全求美的哀伤, 而是蕴含着一抹亲情的亮色。主人公在经受孤独和死亡的洗礼后, 在精神上都能获得救赎, 走出阴霾, 重获新生, 找寻到生的希望和乐趣, 由脆弱变坚强能够独立直面现实。《厨房》中美影寄居雄一家, 在模拟的家庭中感受亲情, 作家对厨具、餐具的大篇幅描写不是偶然的, 而是设定一个每个家庭都有的“厨房”这样特定的温馨场景, 并将每一件都是家庭中母亲无数次使用、抚摸过的厨具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 让那些受伤的心灵真切感受到一次仿若来自母亲的抚慰。真实的感情需要激发, 通过特定的物体描写, 物体中的记忆、情绪才能被召唤出现, 读者和主人公一起摆脱了自杀的念头、直面人生。其后续篇《满月》描写美影和雄一两人借助“亲情”, 彼此扶持摆脱死亡与孤独的阴影, 重获新生。吉本芭娜娜从来不回避人生的阴暗面, 她在小说中浓墨重彩强调的都是生命中那些毫无疑问的价值, 她的作品呼唤以温馨的亲情抚慰受伤的心灵, 作家以达观的人生态度扶助人们提升生命质量, 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和人生中的不幸。《阿根廷婆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对往事的追忆与对如今自己真实存在于这里的莫名感动萦绕着我, 这片光芒将淤积在我体内的寂寥之情彻底冲刷干净。”强调生之意义的作品, 很少能达到这样诚恳、可信的程度。正如吉本芭娜娜所说:“我所有的小说都有这样的意味:让人进入另一个世界, 希望能让人的脑袋浸泡在温泉里那样的感觉。其实简单说, 就是想肯定‘生存’, 肯定‘活下去’这样的内容。”她以日本人独特的、纤细的感受性, 通过作品在读者心灵的深处轻柔地做着一种按摩, 如春雨润物般地悄悄促进日本人向着“珍爱生命”的生死观转变。

综上所述, 可见当代日本人气小说正是如实地反映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同时也正促进着日本人的生死观由“尚死”向“惜生”转变。

摘要:从当代日本人气小说中, 可以看出既有对日本传统的“尚死情结”的继承, 同时也有“呼唤亲情, 远离死亡, 珍爱生命”这种具有温暖救赎意义的突破。本文拟从几位当代在中国较受欢迎的日本作家作品中考察日本人生死观的转变, 以探究当代日本人气小说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转变

参考文献

[1] 雷世文.相约挪威的森林[M].华夏出版社, 2005, 1.

[2] 柳鸣九.人性的观照[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

[3] 刘家鑫, 王涌.日本当代小说选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1.

上一篇:时光诗歌范文下一篇:诗歌彩虹范文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