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2024-07-13

高校留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以永川高校学生为例,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其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分析,总结出高校学生消费动机、消费偏好及消费行为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合理而可行的消费建议和措施,积极引导高校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减少高校学生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并根据其消费趋势,找出合适的学习和旅游消费结构模式,旨在为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提供参考。

【关键词】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建议

一、永川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重庆永川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带,是重庆市政府公布的职教名城,拥有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等十余所高校,高校学生覆盖率占全区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本文特别对永川各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本次问卷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97份,回收率为97%。经过分析,呈现出许多的特点:

1.生活费区间分析

生活费是指“以月均消费支出为计量单位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支付的货币总量”,不包括学费、住宿费、往返家乡与学校间的交通费方面。目前大学生月消费在500元及以下的学生的比例为22%;月消费在500~1000元的比例为43%;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5%。可见,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水平呈上升态势,且以相对中等的500~1000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状况。

2.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生活必需品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对永川高校学生的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认识还不够,他们对生活必需品的认识仅仅表现在:只要自己有吃有住就行,而盲目的最求享乐主义。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转移到享乐上,比如说恋爱、旅游、购物等等方面。他们认为精神消费才是最重要的,物质消费是次要的。可见,大学生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呈现出一种认识缺陷的现象。

3.对品牌消费的意识度。21世纪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趋于对潮流、时尚和品牌的向往。在调查中,有56%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喜欢品牌商品,44%热衷于与其他人一起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品牌。与追求时尚消费产生的就是攀比消费,有些大学生虚荣心较强,同处在一个屋檐下的同学都不想自己“矮人一等”。但是由于家庭间经济实力不同,追求时尚和盲目攀比的消费理念使得有些大学生过度的高消费与实际经济现状矛盾深化,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

4.业余时间分配对消费观念的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我们,业余时间是相当多的。不少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消费、购物,以此来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据问卷统计资料来看,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分配是不合理的,表现在:盲目利用业余时间去消费、购物、旅游等方面。他们的盲目消费导致每月他们的生活费都超出基本的开支,这使得许多的家长认为大学生活没有真正的体现其价值意义。可见,大学生业余时间分配对消费观念呈现出趋向于盲目的认识。

三、永川高校学生消费构成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人际交往和购物费用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住宿和餐饮消费比较趋于稳定。大学生的日常休闲娱乐名目繁多,如上网、唱歌、看电影、茶楼休闲等。据统计,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调查中有48.5%的学生选的是娱乐。知识拓展费用、旅游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新增长点。首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向于考证或者考研,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月均支出为300元以上的学生占了54.6%。其次,旅游似乎成了当前大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修养身心的必修课,调查中发现每学期中进行旅游的大学生高达58%。

四、永川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据问卷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消费动机大部分是出自于对生理需求的消费,占总消费的65%,相对生理需求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所占比重大。这说明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出自于对生理需求的满足,既吃、住、行、游、购、娱。但是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消费,我们应该将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从当代大学生的各方面消费动机考虑,提出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

五、合理平衡和规划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建议

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消费教育理念的缺位。因此应该把消费教育理念列入不同级别高校的教学计划,从幼儿教育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本文以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消费与消费行为为例展开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合乎平衡和规划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建议:(1)在各高校发放合理消费指南,寻找一些适合学生的工作,让学生周末参加社会实践、做兼职或在校勤工俭学,体验挣钱之艰辛,从而降低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高校健康消费的活动专题。(3)各校建立理财咨询服务,邀请高校知名教授讲授理财和消费意见。(4)高校举办各项体育运动比赛,既利于学生康体健身,还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学习。(5)组织学生参加政府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考研交流活动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增加其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消费。(6)各景区实行永川景区通票制,开发适合学生消费水平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刺激学生旅游消费需求。(7)各校及景区内可增加适当的休闲娱乐功能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从而减少学生对网络和购物需求。(8)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尽量减少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总之,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是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讨论的一个话题。各高校的学生构成各不相同,其消费观念也有差异,但呈现出的特点却大致相同,即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识到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误区,致力于改变不合理消费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郭鲁芳.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297~300

[3]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

[4]赵祥禄.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4

[5]屠如冀,叶伯平.现代旅游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4)

[6]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项目基金:本文为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分析》成果(项目编号:201118)。

高校留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以下简称社团)是以广大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能力锻炼、学习提高为目的,以活动开展为平台,富有生命力、实践性和创造力,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内涵式发展所依赖的路径是校园文化建设,而社团建设突显了校园文化的再植功能及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连接功能。

当前,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社团的优势与作用,明确目标,积极探索社团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明确社团工作应服务高校中心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应向规范化、品质化、高效化发展,坚持以“服务社团、凝聚社团、发展社团”的工作理念,构建“思想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载体,发展学生社团、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学生成才。

一、坚持思想引导、认识社团作用是做好社团工作的前提

社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创造美好的大学生活,培养健康的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的特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社团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对理想和情趣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的舞台和载体,通过社团活动强化大学生亲身实践,精诚合作、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社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社团以独特灵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发挥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不仅能营造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良好氛围,而且也能使社团真正成为高校建设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弥补高校素质教育的不足,对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认识社团的作用,更好地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社团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术氛围的形成、构建学生人格体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工作的中心应强调对人的重视,坚持思想育人功能,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社团活动是进行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活动主题都是以国家、学校的重大事件为背景或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或参与到学校的重大事件中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增加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起到了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二、注重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是发挥社团作用的基础

社团成员的满意与否是检验社团工作的重要标准,只有考虑和满足了成员的利益,才能得到社团成员的认可。我们要提高服务水平,谋求成员利益。

社团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培养竞争力。每个社团指导思想不同,举办活动也不同,但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度,提高本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社团为学校作出的贡献不同,影响力度不同,从而竞争力也不同。在社团内部中,不同部门、不同成员间也具有竞争性。上至社团负责人及主要领导,下至社团普通部员,都要积极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社团内部也存在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其竞争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社团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社团具有自发性与兴趣性的特点,多数高校学生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社团。值得关注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很多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匹配。而社团成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课以外知识、拓展知识面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在社团活动中,无论是社团成员,还是活动参加人员,都会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识,这些知识丰富了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社团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社团促进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社团要科学配置资源,集中力量于优势领域,创造和推出一批精品服务项目,扩大社会影响。

(二)开展活动的能力。开展活动能力是社团能力建设的重点,是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社团要加强内外协调,经常开展活动,提高服务能力。

(三)竞争与合作能力。要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社团的不断发展,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合作。

三、规范社团活动,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社团发展的关键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社团活动以其思想性、实践性引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社团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培养成特长,把特长提升为技能,把技能拓展为素质,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途径。社团活动打破了院、系、年级、专业的界限,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能够广泛交流,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求知领域。各社团举办的学术讲座、专业技能比赛、科技创新比赛、文艺体育比赛等各类比赛活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实践平台,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社团要稳步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备的内部组织、考核和激励机制,规范的管理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应做到日常管理规范、活动开展有序、思想教育经常、内部账目清楚、发展方向明确,只有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社团健康有序持续快速的发展。

四、加强文化建设,创建品牌社团,是提升社团品质的亮点

社团文化,是指在大社团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指大学的各种社团组织的建立、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态等。社团组织涉及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研究、实践活动。社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课余性、群众性,它的直接目的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素质,所以深为广大师生喜爱。活动力求高品位、多层次、重参与、求实效。同时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分类引导,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品牌社团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各个社团的健康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品牌,所以品牌社团的建立在社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重视品牌社团的打造及其发展,特别是要重点建设有特色,有影响,高品位,高起点,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社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加大对这些社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这些示范性社团建设的导向作用,以点带面,以滚动发展的方式带动了更多的社团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社团建设“八化”为目标,社团价值理念化、社团目标战略化、社团组织科学化、社团管理规范化、社团活动品牌化、社团队伍人本化、社团实践社会化、社团形象系统化。当前,社团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社团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形式日趋灵活,其影响力逐步增强,我们希望追求社团文化,品味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康人格将成社团发展的主题和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从而更多地承载着大学校园文化表达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牛俊红.浅谈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2]陶国富,吴梦宇,蒋宏.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3]施喜军.社团建设的特征、作用和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高校留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之中,高校教育改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引起了人们不断的重视,本文正是基于此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高校教育留学生留学生教育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教育方面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2003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高校教育改革成为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在高校教育改革之中,留学生教育管理引起了人们充分的重视,逐步成为现代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的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方面,本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促进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进步与发展。

一、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起步相对较晚,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相对落后所造成的。但是,随着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落后,很多高校对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仍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管理的模式与理念进行的。这就造成了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后,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我国高校对于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严重制约了我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1.2管理工作相对松散

留学生与国内的本科生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文化背景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与国内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宗教信仰等问题,造成高校在进行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束缚,这就造成了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十分松散,很多高校对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基本上属于无为而治的状态,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

1.3异国文化冲突导致矛盾产生

众所周知,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异国文化,这是影响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的文化冲突,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到另一陌生的文化环境生活、学习、工作而引起的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由于来华留学生的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留学生之间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加上语言的障碍,给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这对于现代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1.4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不高

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是执行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但是,在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经验,也没有留学生管理的专业知识,这也是制约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步与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促进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2.1不断的更新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

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予以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因此,高校在进行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的过程之中应该充分的注重教育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与理念,推进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

2.2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工作

要想实现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条不紊,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制定与细化,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的各个方面都进行科学的规定与明确的指明,实现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细节都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细致,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3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我们应该予以尊重,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我们应该了解特定文化背景对人的思维倾向和行为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民族特点,总结出有规律的经验,摸准脉搏,找出症结,有的放矢地解决各类文化冲突现象,是我们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只有在充分尊重和重视留学生文化与宗教的基础之上才能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工作工作的不断进步。

三、结束语

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完善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促进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注重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不断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怡. 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95-97.

[2]张扬舟. 加强我国高校外籍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2009,19:545-546.

高校留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司法介入

自“田永案”开高校行政诉讼先河以来。高校学生状告母校的事饲纷至沓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陈 依

高校留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就当前学生学风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深刻分析,提出了加强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教学改革;和谐校园;长效机制;学生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高速发展,这要求高等院校要培养出德智体等综合发展的合格人才。但是学风建设作为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影响到学校的自身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高等院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远大工程。

一、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学风是指师生个人和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师生的学习风气,它包括态度、习惯、风格、精神、方法等(本文中的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现代意识或现代意义上的良好的学风,是指能够调动学生个人成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在极大程度上使每个人的才智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有利于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学风建设对于高校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大众化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的教育质量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高校的生命线和竞争核心。而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因此,抓好学风建设,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需要,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是学校声誉、信誉的载体和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一所学校能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2.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纷纷进入大学校园。同时教师数量也迅速增加,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扩招后教育资源的稀释效应,这势必给高校学风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加强管理,很可能会导致学风滑坡。因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各高校都把抓学风建设作为管理的热点和重点,这是高校为适应新形势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学风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近几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很多高校已经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学风建设如何抓、怎么抓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实施措施。学风建设涉及的面很广,需要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并且,在许多高校,教学改革并未得到深入开展,教材内容陈旧,版本不一。有的教师很缺乏敬业精神,对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没有深入钻研;不去主动地挖掘自身的创造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不注重因材施教,不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没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各部门协调不够,为学风建设工作服务不到位。随着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后勤与前勤,教务、财务、学生、饮食服务等各工作部门之间关系存在不理顺,不和谐之处,认为学风建设只是某一单位、某一部门的事,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存在“事不关己”的错误想法,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利于学风建设,进而影响到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信息时代,网络等各种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迷恋网络、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致使重修成为部分同学的家常便饭,留降级学生数量有增无减。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学风建设不是某部门召集某些人通过几次会就能解决的事情,是所有和学生有关的工作的有机结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学校上下多方面一起行动才能做好。

1.创建和谐校园,为学风建设服务。教风带动学风,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教风与学风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结果,只有老师做到用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并教育学生,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指引学生勤奋地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推选师德明星、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学风建设年”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还要大力宣扬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工作作风,要求每一位老师把教书和育人有效结合,把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有效结合。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理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服务环境。学风建设是学校持续抓的中心工作,学校各个部门应该以人为本,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如:食堂要做好可口饭菜,良好服务面对学生;宿舍要提供优质舒适的住宿环境,机关等部门要提供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软环境建设。作到服务促学风,环境育学风,人人关心学风。

2.依法治校,建立长效机制,为良好学风建设持续发展提供“永动力”。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并不是某个部门召集某些人通过几次会就能解决的问题。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学严明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教职工层面建立完善包括“一把手”抓学风的领导班子问责制;工作量激励奖惩制;教学事故责任制;考风教风指标制;师德师能考评制;教学质量评估制;软环境服务投诉制;各类教职工岗位责任等制度。要作到人人抓学风,人人管学风,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3.重视学生工作,明确学生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学生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准确定位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上。学风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在当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生工作只有主动转变思想观念,转换工作方式,紧密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主题,才能取得实际效果。要通过细致认真的管理和细心服务,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爱护、关心和信任,使学风建设的每项工作,都能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并认真配合配合;还要采取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通过严抓学生日常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学风建设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新时期,人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在竞争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面,还要吸收反映最新技术成果的前沿知识。使学生在思想深处认识到勤奋学习是获得知识并能使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总之,高等院校的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整体风貌,透过学风这个窗口能了解到学生的精神风貌,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看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质量。学风建设是高等院校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周期长、需要综合整治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谭福强.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2002,(2):52.

[2]吕东燕等.高校学风建设研究与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4):28-33.

[3]甘晖.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J].思想教育研究,2004,(1):33-37.

高校留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班级作为高校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班级管理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班级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高校管理体系最关键的构成部分,班级管理优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教学质量產生直接影响。班委作为大学生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对于营造良好地班级氛围,促进同学们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级凝聚力下降

班级凝聚力体现着班级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凝聚力不够或是出现下滑,那么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便无法增强。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打破了班级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淡化了传统固定班级的概念,班级同学情感弱化。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普遍追求个性化,独立意识较强,与朋辈沟通少,再加上新媒体的副作用,导致其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体精神,班级认同感、归属感无法提高,使得班级凝聚力不够甚至下降。

2、班级缺乏有效沟通

目前,新媒体的广泛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班委可直接利用班QQ群、微信群这些平台来发布消息,组织班会的次数大大减少,导致辅导员与班级同学以及班内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班级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地域、生活环境及习惯存在差异,价值理念也不一样,这样使得班内同学沟通起来存在很多阻碍。另外,在高校班级中普遍存在小团体现象,例如以宿舍、老乡、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团体,他们往往一起上课、吃饭、外出活动等,与班内其他同学沟通较少,集体意识欠缺,导致班级活动开展困难。

3、班委队伍建设困境

班委是高校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班级进行自我管理的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委综合素质高,势必给班级同学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增强班级自我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在班委队伍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班委角色存在冲突。班委一方面扮演着为班级同学服务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担任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执行者的角色,这两种角色对其要求明显存在分歧,使他们很难应付,也不知如何解决。第二,班委成员不团结。班委成员在性格、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合作完成工作时难免会出现摩擦,从而不能很好的协调配合。第三,班委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目前存在着“注重任用,忽略培养”,致使班委工作效率低,自身成长缓慢。

4、班级学风不正

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面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无法适应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管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觉能力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性松懈,有的学生经常上课迟到、早退,有时还旷课,平时作业随意抄袭,部分学生即使去上课,也不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交头接耳、玩手机或浏览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书籍等。

二、影响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生活在网络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受到各种文化影响非常明显。当前大学生个性特征显著,普遍具有自我独立、自我张扬的意识,追求个性与自由,不愿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了父母的管控,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弱,就开始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丧失进取心,整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脱离集体,不利于班级管理。

2、家庭因素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其他事情一概不用问,几乎包揽了孩子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一切事务。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除了学习,其他方面的事务很少涉及。有些学生甚至被娇生惯养的不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不知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不知如何过集体生活等,导致与其他同学相处时经常出现矛盾。

3、辅导员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相应的学生管理队伍缺乏,许多辅导员身兼数职,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当下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站在成人的角度审视学生,有的学生不愿意接触辅导员,即使存在问题也不情愿向辅导员敞开心扉的交流,致使辅导员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三、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路径分析

1、建立民主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一个共同体,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不应忽视每一位学生的存在,而有效的、执行力强的班级管理制度既要有约束力,同时还能反映学生意愿,因此班委要尽最大程度唤起同学们的主体意识,激发起所有学生加入到班级管理制度行列中,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班级实情,同时还可以符合学生意愿并能够发自内心接受的规章制度,从而为班级实现民主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必须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监督考核和信息反馈小组,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并把班级情况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班委队伍培养

班委直接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发挥着连接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还是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左膀右臂,是进行管理的核心力量。班委的综合素质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发展状况,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和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完善班委选拔制度。选拔时坚持民主选举,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同时辅导员要做好适当的引导。第二,健全班委的管理制度。明确班委成员责任和义务,制定分工明细,健全学生干部考核和激励制度,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引导班委立足岗位创新工作,打破班委终身制,建立淘汰机制,对不发挥作用,考核不合格的班委及时调整。第三,加强培训。对班委应该首先从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等方面入手,其次加强培养其政治素养、团队建设、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另外还需全方位、系统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专业课教师工作在教学岗位第一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出勤和学习等情况,而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异常表现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因素之外,往往还隐藏着思想、生活、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专业课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应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表现异常的学生沟通交流,了解问题的深层原因,而且要及时与辅导员交流,共同商讨解决措施。专业课教师、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能够把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和谐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全面进步和成长。

四、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拘泥于传统认知,要把握住新时期大学生的鲜明个性与特点,寻找新时代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路径,使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富于个性化、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冯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02).

[2]李爱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现代交际,2019(15).

上一篇:免抹灰施工工艺论文范文下一篇:学习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