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范文

2024-06-27

河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不断增多以及众多企业经营的现代化, 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已经慢慢开始改变, 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企业对传统会计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减少, 而对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会计人才的结构性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所以, 探索适应当今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是我国会计人才输出的一大出口, 因此, 加强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 河南是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省, 河南的高校每年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 所以, 加强对河南省高学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设是保证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实现人才大省的根本, 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 河南省会计行业人才规划的全面实施对加强河南省会计人员的建设以及实施河南省人才战略, 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促进河南省的会计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河南省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 招收人数逐年增加

会计是一个传统的职业, 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根据各种招聘及人才市场的统计, 会计是出现频率最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 同时也是就业率较高的职业。鉴于此, 很多同学都希望报考类似的职业或院校以增加将来的就业机会。因为会计是一个热门专业, 河南省各类院校根据每年报考的人数不断地增加招收的人数, 这样就导致了每年有大批的会计毕业生涌入社会。目前会计人员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 有的地方甚至供过于求。

(二) 教育队伍空前壮大

就目前而言, 河南省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有会计以及和会计有关的相关专业的课程。据不完全统计, 在河南省所有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会计教育和科研的人员已达数千人, 随着每年学生人数的增加, 相关的教师队伍也会不断地增加。这支相当大规模的会计人才队伍基本满足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客观需求。

三、河南省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 由于各方面的资源不足, 河南省高校在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是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 专业实践为辅的教育方式, 虽然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 但是实际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足, 这就导致每年大量的毕业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使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和相应的费用增加, 与用人单位迫切需要人才及时上岗形成矛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社会是层次化的, 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企业是多样化的, 不同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而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是大批量的, 同时都处于会计的初级阶段, 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二)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河南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上, 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项目有但是较少, 学生主要通过校内模拟和校外实习来接触实践。校园模拟主要侧重于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和处理等基本业务, 而且, 这些账务的处理都是在简单的公司背景下进行的会计处理,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不能真正的了解企业的核算内容, 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 将来毕业之后, 面对不同类型的企业, 面对不同的问题, 学生将无从下手。

(三) 职业道德教育不深入

在会计专业教育中,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基本上属于薄弱环节, 属于选修课程。因为选修的课程一般都是通过考查课的形势进行期末的学习检测, 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根本没有负担所以也就缺少了相关的重视。针对学生缺乏相关的职业道德这种情况, 学校也缺少特殊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导致学生缺乏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途径, 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弱, 等到将来学生进入工作状态之后, 面对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会大大地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和个人犯罪的概率。

(四) 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一方面学科分化越来越精细, 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越来越明显。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 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 还需要有广泛的其他专业学科知识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河南省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 河南省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教育一直专注于与会计专业有关的知识的介绍, 对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介绍相对缺乏, 如金融、证券投资等, 而这些也是从事现代工作所必须地技能。近年来, 这种情况虽然通过拓宽专业设置, 分设专业课和选修课, 实施学分制, 实现双学位等进行了改变, 但有些改革措施还不是很到位, 这将成为河南省高校会计改革的重点。

四、提高河南省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 加强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

高校会计人员培养方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制定, 并且要定期的进行修改和更换。每当社会上出现新的理论、新的政策、新的法律法规时, 作为高校的教师应及时将其纳入平时的教学内容, 避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此外,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财务软件 (用友、金蝶) 、办公软件、数据库等计算机操作技能。目前, 社会上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各类社会考试, 如计算机证书、会计专业证书、银行资格证书、法律方面的证书或者投资学类的证书等。同时,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会计类的专业比赛把平时课堂上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灵活的应用, 起到一个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 并且通过比赛还可以锻炼自己沟通与合作, 解决问题, 应用现代科技, 设计和创新的能力。

(二) 加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会计教育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为实际操作领域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只有通过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进行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才能从容地面对会计工作并对将来的会计工作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帮助会计人员树立诚信的理念。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中, 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 高校应该以教学领域改革为核心, 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 应该逐步缩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差距, 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之间的零距离, 使学生的培养达到毕业就能上岗。其次, 高校还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增加实训班的比例, 重点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 学生综合模拟实践技能的操作和财务会计软件的技能操作。最后,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作为学校的专业培训基地, 聘请具有丰富会计经验的会计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培训导师, 让社会一线的学生得到实践培训。

(三) 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

首先, 高校在进行会计人员培养过程中应该把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同时在会计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会计法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课程, 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 使学生将来真正走上会计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变得更专业、诚实守信。其次, 政府监管部门应当代表国家监督和检查单位及相关人员的会计行为, 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从源头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最后,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国家现在颁布了《会计工作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 为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供了参考依据。不仅如此, 企业要加强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 最大限度地增强会计人员的执法合法意识,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四) 丰富学校课程体系

首先, 高校的学科内容在分为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的基础上还应该增设一些其他的课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各级财务会计的学习和应用。应用性课程强调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对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应用性会计的认识。其他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的会计课程的过程中, 有更多其他的选择。

其次, 高校可以适当地把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会计的内容融入教学中,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会计知识的来源,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 定期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进行修改和更新。修改和更新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充分考虑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进行培养, 从而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上升, 尤其是会计类毕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在飙升。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 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关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 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社会的需求。本文以河南省为例, 首先分析了河南省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然后指出了河南省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如何改进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方针和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会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8 (10) :80-83.

河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范文第2篇

每年开春,不少企业都要为用工头疼,除了普通工人难招外,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困扰更大。记者从今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了解到,今年取得技师证的高技能人才的月薪是8000元起步,某些特殊技能的工人即便高薪聘请还不一定能招得到温州技工学校校长孙爱萍告诉记者,温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少都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温州技工学校开设了2个高级工班级,其就业率几乎100%。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是高水平、高层次、高贡献的先进劳动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体现出先进劳动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

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铁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及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搭建培训平台,完善培训设施。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

河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范文第3篇

联系人: 武光辉

1、招生学校提出申请。 联系电话: 0371—69691791办理程序:

2、填写《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批表》,并加盖学校的公章及学校法人印章(或签名)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在提交《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批表》后1日内,省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审批决定。

1、民办高等教育招生需提交由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招生需提交当年招生计划文件。

1、民办高等教育招生需提交由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招生需提交当年招生计划文件。

河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范文第4篇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省管理会计的发展机遇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 为我国企业与国际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这也让云南省的企业在国外的投资与发展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及途径。与此同时, 云南省的企业也将面临较为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 让云南省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更好地使云南省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快速发展, 从企业而言, 应先认识到自身的缺点, 针对缺点采取有效措施, 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根据云南省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有一部分企业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从而忽视了企业经营的多项能力的提升, 比如决策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绩效评价能力等等, 而这些能力通常情况下都对企业的综合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云南省企业只有通过采取调整经营战略, 提高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才能够更好地国际市场中站位脚跟。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价值

管理会计人才对“一带一路”的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云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只要是开展经济贸易, 就必然会需要管理会计人才, 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应当在会计教学中, 其教学内容应当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制度与相关语言, 这对于推动经济贸易合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第二, 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可以有效提升云南省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会计人才不仅仅是为企业的经济服务, 更重要的是其为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中, 管理会计人才, 尤其是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 可以在同外国企业进行贸易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切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同时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与外国企业之前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提升了对会计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就要对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对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促进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同他国之间的贸易增多, 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在语言、会计制度、民俗习惯、法律税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对于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 管理会计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双方的会计制度、法律税务等信息, 更加重要的是要具有敏锐的市场经济嗅觉, 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及时的信息。在经济投资的过程中, 管理会计人才要对对方国家的投资优惠政策、经济消费水平等有充分的了解, 这样才能够促进双方贸易的开展, 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 “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管理会计人才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所在地区的环境适应能力、多民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沟通的能力。同时在经济活动中, 会计人才要充分发挥其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职能, 提升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决策能力以及执行能力。而要做到这些, 就要求会计人才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提升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 这样对于提高云南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适应性和竞争性有着积极作用。

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策略

(一) 以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提出以及顺利实施, 对欧亚非等国家不同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方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而导致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推动力, 能够更好地预见在未来我国必然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引导者。所以, 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 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方法也需要我国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参与。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 也有着不同国家的行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法律规定, 可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 每个国家的制度、信息系统以及管理活动应该尽可能的进行统一, 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 推动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 首先要通过中国会计规范与准则来逐步开展培养工作, 与此同时, 还要以国际化视野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从而让会计人才更加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断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整体需求。另外,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具备全球观念以及国际化视野, 并且, 还应该具有非常好的创新能力以及国内外环境适应的能力, 从而有效的处理企业管理的会计工作,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 对云南省管理会计培养内容的创新

从我国管理会计制度以及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来看, 还与国际会计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 为了更好地培养云南省管理会计更好地完成“一带一路”的相关工作, 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内容以及相关课程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而更好地适应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在这条件下, 云南省管理会计与其他地区或者是国家的管理会计从理念上存在一些地域方面的差异, 因此, 云南省管理会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要不断丰富以及创新会计教学的整体内容, 让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能够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需求。比如在“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合作的情况下, 国外的管理会计制度以及管理会计方法等在沿线国家使用较为广泛。那么云南省就要在对管理会计培训以及课程设置当中挑选一些国外使用较为广泛的内容, 让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得到更好地培养。

另外, 我国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者, 还是与其他沿线国家的合作者, 所以, 在沿线国家的管理会计工作当中也会出现一些符合中国的特色, 以发展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合作的需求。假如完全根据沿线国家的管理会计关系来解决其中遇到的多种经济工作, 那也会对我国或者是对云南省造成经济损失。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培训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 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国际化的改造以及创新, 充分体现我国管理会计的整体原则, 不要因为国际化发展就偏离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

(三) 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

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法应不断进行创新, 在前面制定的课程体系以及培训内容之后, 应更加全面的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第一, 在对管理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 应积极为管理会计人才建立第二课堂。比如可以让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到学院中进行进修, 从而积极的学习高校中建立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研究院或者是一些“丝路学院”的平台以及经验, 充分利用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通过亲自实践的形式来让云南省的管理会计人才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也可以让管理会计人才可以主动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实际情况当中学习到更多处理会计问题的方法。让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并掌握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让管理会计人才在工作中可以快速参与到工作岗位当中, 最终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也让“一带一路”的多个沿线国家能够正常的进行经济贸易往来。

第二, 在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中应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 还要根据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的实际情况进行培养, 不断坚持以学为主, 以教为导的原则, 在培养的过程当中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 并且还要支持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通过批判性思维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 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还应该充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完善培养制度与手段, 让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充分与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融合, 更好的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的提出, 与其沿线的国家和区域有着重要的发展促进作用, 是对周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策略。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不仅是对云南省企业需要有积极性的努力建设, 也需要云南省相关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努力培养, 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的、懂得国际市场的会计人才, 这种情况下, 才可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工作中的顺利开展和发展。关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提出的要求, 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需要为此契机而不断努力地培养出优秀的、创新的会计人才, 展开全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性、合理化的设置会计课程, 以此推动优秀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推出, 为此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需求, 可以更好地服务其工作当中。

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目前非常重要的施政方针, 并且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会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 云南管理会计提高职能质量来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发展管理会计, 不仅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合理规划资源, 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 还能够让我国企业的管理更加高效, 最终成为竞争能力较强的国际化企业。本文主要是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并根据云南省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宝, 甘孜露, 沈珍.“一带一路”战略与会计人才培养路径创新[J].管理工程师, 2017 (2) .

[2] 方文彬, 王玉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 (2) .

[3] 曹惠玲.“一带一路”建设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财务与会计, 2018 (3) .

[4] 杨宝, 李春华.服务“一带一路”的高端财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 2015 (12) .

[5] 刘华, 翟华云.商业会计.卓越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国际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导向[J], 2017 (5) .

[6] 陈芫青.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 (8) .

[7] 李杰.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7 (8) .

河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范文第5篇

一、我市企业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企业人才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力度,全市企业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持续提升,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智力保障。目前,全市共有企业3799户,其中在市工商局注册的731户、在县(市)区工商局注册的3068户,共有各类企业人才68126人,其中管理人才4320人,专业技术人才18058人,技能人才45748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优秀的人才队伍,成为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尽管我市企业人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速,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相比,全市现有企业人才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实际问题开始凸显。

此次调查,我局共抽样调查企业786户,其中在市工商局

注册的131户,在县(市)区工商局注册的655户。根据抽样调查企业人才缺口情况推算,全市企业共缺少各类人才6293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812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1831人,缺少技能人才3650人。

按行政区划分,在市工商局注册的企业缺少各类人才382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107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170人,缺少技能人才105人;在各县(市)区工商局注册的企业缺少人才5911人,其中缺少管理类人才705人,缺少技术类人才1661人,缺少技能人才3545人。

按产业类别划分,第一产业共缺少各类人才917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163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366人、缺少技能人才388人;第二产业共缺少各类人才3823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461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1024人、缺少技能人才2338人;第三产业共缺少各类人才1553人,其中缺少管理人才188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441人、缺少技能人才924人。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企业人才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管理人才质量不高。从全市企业看,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大型企业数量较少,且多数企业为家庭经营模式,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特别是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企业经营者是从农民转身而来,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缺乏经济眼光和战略思维,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本领不高,做强做大企业的进取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经 2

营和发展壮大。

(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奇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是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核心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技术比资金更为重要。从调研情况看,与省内可比市相比,我市高层次、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直接导致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竞争能力较低。从我市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构成看,博硕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比例为1:25:46:53;从专业技术职称看,高、中、初级比例为3:10:16,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博士生、高级职称的领军型技术人员奇缺。另外,2013年档案应返回我市的生源地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6337人,目前实际报到返朝毕业生7950人,而且绝大多数人员就业意向倾向于机关事业、国企等岗位较为稳定的单位,真正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就业的非常少。

(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薄弱。高技能人才处于企业生产一线,处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前沿位置。从实际情况看,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相对落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严重萎缩,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十分薄弱,造成企业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与日益加快的企业发展步伐特别是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尤其是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地域壁垒的拆除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高技能人才更倾向于到经济发展好、各项待遇优的外地就业。同时,绝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思 3

维,偏重于眼前经济效益,忽视企业未来的发展,对各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舍不得花本钱,导致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日渐缩小,非常薄弱。

二、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关键时期,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市企业人才特点与问题,不断加快企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努力增强我市各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企业人才事业蓬勃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一)提高思想认识,推动人才事业发展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更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在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结构调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我市而言,朝阳工业的崛起和振兴,人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对朝阳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人才兴、企业兴”、“人才兴、工业兴”、“人才兴,经济兴”、“人才兴、朝阳兴”的思想,坚持人才兴企、人才兴市的发展战略,将加快发展企业人才纳入经济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安排,从企业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战略高度,形成抓企业发展,抓人才进步,抓产业调整,抓人才建设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人才工作,实现企业人才发展由一般性工作向战略性工作转变。

(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借鉴鞍山、辽阳等市的经验做法,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一批有水平、上档次的企业人才队伍。

一是与国内、省内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政府出资,采取委培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管理人员到外地企业任职或到国内高校研修,通过直接参与管理或研修学习,掌握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的目的;同时邀请企业管理精英到我市授课讲学,定期举行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精心编制培训纲目,将先进的管理经验注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一支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二是结合域内重点产业集群,由政府出资,有计划选派人员到高校或科研院所研修学习。加强外联,根据实际需要,鼓励依托11个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工业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经济发展助力。发挥博士后在科研工作站和科研基地工作期间的传帮带作用,使他们在工作及项目实验期间,为我市企业培养大批骨干技术人员。

三是依托朝阳技师学院、职教中心和大型骨干企业,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立至少1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其中省级以上基地4个。加强基地精品专业打造,对精品专业或学科带头人由政府出资,每年选送到外地进修学习,争取在两年内全部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师水平。建立7个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 5

地,其中省级以上基地2个。在装备制造、原材料、生物医学、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是要以全市普惠制就业培训基地为依托,及时征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推广校企合作、入企直培等特色培训方式,必要时可开展一企一式,一企一课的新招员工入企上岗培训和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实现培训成果与实际需求有效对接。还要大力提倡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以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办法,实行一对

一、一对多等以老带新培训的培训方式,使老技师的专业技能、特长绝活得以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五是鼓励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针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新兴产业,面向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以技能提升为主要形式的储备培训,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六是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由政府统一使用制度,强制各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切实进行在岗职工培训的在职工教育经费中予以拨付并适当予以奖励,激励企业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

(三)围绕产业升级要求,多种渠道引进人才

借鉴鞍山、辽阳等地经验做法,围绕域内产业集群发展和工业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6

的原则,制定吸引各类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以项目为依托,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的方式,以市政府名义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赴北京、上海等地,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通过聘用、兼职、跨地区柔性吸引我市奇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他们建立起稳固灵活的使用与被使用、服务与被服务的契约式协作关系。

二是依托企业和工业园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基地,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和专家服务基地。对批准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的单位,由政府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0万元,对民营企业创办博士后科研基地的,政府提供科研经费5万元,来朝从事博士后项目研究的博士,工作期间给予每月1000元政府津贴。推动企业研发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三是对在域内11个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端科技人才,市政府给予30万元住房补贴,有关部门给予100万元研发启动资金;对在域内11个产业集群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紧缺高技能人才,市政府给予10万元住房补贴。

四是拓展人才评价服务领域,特殊行业人才评定职称时,对提交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针对有重大影响、对地方经济做出较大贡献及专业技术人员相对集中的大中型企业,实行职称评审工作“直通车”。

五是依托辽宁省功勋高技能人才、辽宁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通过政府、企业共建方式,在市内重点企业、骨干企业 7

建立5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站,2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市财政对每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主要用于大师奖励津贴等支出。

六是采取政府、企业、个人出资等方式,鼓励企业一线人员参加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对通过鉴定并取得高级工以上资格的,给予一次性职业培训(鉴定)补贴,所需资金在同级财政部门列支。

七是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优先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留住人才

一是对在域内11个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端科技人才,除给予住房补贴和研发启动资金外,其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由财政返还,其随迁家属工作安置及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二是在政府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的推荐选拔,市级优秀专家、“113人才工程”人选、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人才和科技贡献奖评选过程中,要向企业人才倾斜,扩大企业人才参选比例。同时提高企业人才政治待遇,可按比例选拔部分企业人才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设立“朝阳市创新创业人才贡献奖”, 对于做出重大贡献和获得国家、省、市重大科研成果奖励的创新创业人才,由政府财政奖励20万元。对入选国家级、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百人”、“千人”层次人选可优先推荐参加享受国务院 8

特殊津贴或其他国家级奖励的评选,优先推荐参加各类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和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

三是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在事业单位编制、职务、岗位上实行特殊政策,到事业单位工作可直接确定和聘任相应的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被事业单位临时聘用的,可实行年薪或协议工资。

四是引进的高科技人才携带技术、项目、专利在本市投产或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的,由受益单位结合相关政策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给予奖励。引进人才的配偶子女可随调随迁,其配偶具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的,采取个人联系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可按原工作单位对口安排工作,子女入中小学可在城区一次性选择优质学校,不受学区限制。

五是健全企业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开展百企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对评选的企业首席技师,由所在地政府一次性奖励20000元,每两年评选一次;对评选的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给予每人每月500元津贴,连续发放两年,并择优推荐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每人每月1000元,连续发放三年)。

六是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 9

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三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一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七是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予一个的社会保险补贴。劳动合同到期时由用人单位凭缴费证明,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同级财政部门认定后予以发放补贴。补贴标准为企业招用当年实际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数额总和的50%。

八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财政部门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

(五)加大领导力度,营造干事创业优良环境

一是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企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实行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共同研究企业人才发展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当地人社部门,具体负责承担领导小组有关工作具体组织、联络和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目标考核,按 10

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实行量化考核,并与单位目标考核挂钩。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两级政府要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建立企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项目资助等工作,支持企业人才发展。

河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范文第6篇

新体系,提高了人才配置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深化改革,不断探索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新模式

**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人才服务中心坚持改革,坚持创新,不断推进人才中心体制改革和人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创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人才机构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和新的管理运作模式已初步建立。**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市人才交流中心成立至1998年前,实行一块牌子(人才交流中心)、两种功能(市场功能、人才公共服务功能)、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统一运作;第二阶段,1998年**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成立至2003年,实行两块牌子(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市场)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分别运作;第三阶段是2004年以来,根据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推进人才市场体制改革,采取了放权、脱钩、搞活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实行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两种功能,分别运作,分别核算,统一管理。人才服务中心从事人事人才公共性服务,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收费上缴财政。人才市场从事经营性社会化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经费独立核算,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为公共人事服务和人才市场的运作带来了明显的效应,人事公共服务不断拓展,满足了社会对人事公共服务的需求,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调节供求关系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项目不断扩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特别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独立核算的人才市场体制的改革创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与时俱进,努力构筑多元化服务体系

**市人才服务中心是**最大的人才社会化服务机构之一。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现代新**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模式,初步构筑起多元化人才服务平台。

一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市人才中心从成立之初为少量辞职流动人员服务扩大到了目前的为各地、各层次、各类人才全方位服务,并逐步实现了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融会贯通。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信息、职业培训、猎头服务、就业指导等业务内容快速发展,心理咨询、人才选拔、人才派遣、人才资源开发、HR设计、业绩诚信等新项目不断纳入。三是服务方式不断改进。近年来,根据人才资源供求特点,结合人才中心实际,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互补充,综合型市场与个性化市场相互配合,专业化服务与精细化服务相互衔接,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四是打破地域界限,延伸扩展服务平台。本着市场主导、开放自主、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与西南地区各省会城市人才服务中心共同组建了由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拉萨、云南农垦人才中心六市七方组成的“西南人才联盟”,使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互为窗口、互设平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加强了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完善了人才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促进了西南地区人才工作的共同发展,构筑了区域性人才服务大平台。五是大力发展无形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的建设。“**人才网”自2004年重建后,形式、内容、速度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年参加网上人才交流会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次,网站年访问量已近400万人次,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专业人才网站之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网上交流平台。六是积极完善中心内部的信息网络服务功能,自主研发了《**人才市场营销系统》、《**人才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人事人才考试远程报名系统》等软件,初步实现了人才中心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

三、内强素质,提高人才中心职工的整体服务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工队伍,是保证人才服务中心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市人才服务中心

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形势对人才中介的要求,适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对职工的要求。一是公开招录补充高学历、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改善职工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加强培训。建立了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等为主,以学历培训和出省培训

等为辅的职工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水平,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更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程序,坚持每天对全体职工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并不定期的向来办事的群众发放无记名服务质量调查表,广泛听取群众对中心服务的意见,进一步把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四是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中心将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印制成书发给每个职工,并对人才市场所有制形式、经营模式、分配方式进行了有效调整,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五是培育组织文化,构建团队精神。**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了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活力,非常重视组织文化的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和“**人才、助你成才”的组织文化理念,“相互关爱、快乐工作”的团队精神,破除“身份”限制,所有职工一律平等对待,并采用“四不唯”的用人制度(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根据职工个人特长量才使用,用绩效和业绩来衡量职工的价值,在中心形成了多元的人才观,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中心发展的内在活力。

上一篇:和朋友吵架后怎么办范文下一篇:湖南特色节日一览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