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文范文

2024-05-02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利弊 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国际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加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银行业的重要趋势是从获得利差为主到获得非利息收入为主。银行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中间业务上。据统计,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高达40-80%的比率。

1.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不利条件

1.1经营观念不到位。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均以存贷款业务为其主营业务,把中间业务作为一项临时工作来对待。银行的竞争局限在传统业务的竞争,如进行储蓄、存款大战,争夺高质量贷款客户等;许多中间业务开发的初衷仅仅是作为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的手段,变成了免费的“附加服务”;对中产业务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服务、创造效益等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业绩也以存款量、不良资产率、收息率考核为主,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1.2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如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欲成立投资银行业务部,专门开展兼并重组、基金托管、企业上市融资顾问等高技术含量的业务,但因缺乏,致使该项业务进展缓慢。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3市场培育不够,由于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宣传不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银行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制约了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求倾向,抑制了中间业务市场的正常培养。

1.4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建设滞后于中间业务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过程中缺乏十分详细的、可遵循的行为和操作依据。现行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制订于2001年7月,五年来金融改革的深化,促使中间业务方面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产品创新等快速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该规定的范围。2006年底WTO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后,这些方面的创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相关管理方面制度建设的要求将更为迫切。

1.5对中间业务风险监管的力度不够。我国对商业银行中产业务风险管理缺乏详细的法律法规支持,缺乏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对中间业务的竞争规则、收费标准和监管办法的规定也不完善。黑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量化管理发展缓慢,目前还处于仅凭主管领导对行业、企业的粗略認识程度来判断风险大小的阶段,难以全面衡量各类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未预备足够的风险准备来防范风险的发生。

2.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

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不足和外部因素都制约了我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如何改变这些约束条件是促进我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的重中之重。

2.1转变观念和营销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应改变过分注重存贷业务和利差收入增长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调整经营结构的战略高度。同时,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要吸引高端客户就应该将“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改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从分散营销向集中营销转变。产品经理以客户为中心,定期或不定期与客户沟通,全面掌握各行业客户最新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中间业务产品。

2.2注重人才开发,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的潜力。

2.3在设计中间业务产品时,应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设计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品。这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发展战略,切不可为迎合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而忽略中间业务自身内部结构的平衡。同时,应当结合具体的经济环境,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拓展中间业务的范围,翻新中间业务的品种,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将平面的市场开拓成立体的市场,充分利用客户资源,提高银行的经营收入。

2.4加大市场宣传,培育客户需求。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金融业务集中在存款和贷款方面,导致银行在利息以外其他领域寻求收入来源的做法显得较为陌生。加上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百姓心目中形成政策性银行的观念,导致一些客户至今将国有商业银行视作政府的组成机构。因此,要大力发展中间收费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强专业信息的传播,将更多中间业务的信息传播给客户,培育潜在客户,推动中间业务。

2.5完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风险较小,但是它并非一种“零风险”业务,它在提高银行利润率、改进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可能隐含风险,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并且由于其存在隐蔽性、分散性、加速扩散性、可控性差等特点,在杠杆作用下,一旦风险爆发,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东南亚金融危机到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的大和事件,都让我们真实领略到银行危机的严重后果。

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首先,银监局和银行的管理层要提高对中间业务风险的认识;其次,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统一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手册》等,增强对基层银行监管的可操作性和协调力度;再次,健全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和内部审计制度,尽快建立起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中间业务会计核算体系和科学全面、跟踪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会计监督,构建防范中间业务风险的会计监督保障系统。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金融业即将对外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来自内部中小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对国有商业银行冲击最大的是中间业务。国有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起步较晚。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的问题,制约发展的因素,从银行和政府层面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制约因素 微观和宏观层面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一般划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担保、承诺、交易、基金托管、咨询顾问及其他。

中间业务具有不占用或较少占用银行资金、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范围广,产品种类多,创新空间大等特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种类已从单一的代收代付发展到了个人结算、对公结算、理财、外汇,投资银行等业务,基本涵盖了所有中间业务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的业务体系。交易方式也从单一的柜台办理扩大到可以通过自助机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渠道办理。同时中间业务规模不断增长但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依然不高,平均在17%左右。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普遍比国内高出很多。同时,还存在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客户,盲目降低中间业务收入。从中间业务收入绝对规模上看,各银行间的差距也较大,工商银行始终是处于第一位,领先于位于第二位的建设银行。

由此,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地区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且收入波动大。收入大部分是来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地区金融交易规模比较大,尤其沿海地区贸易活动频繁,对本外币的结算,担保等业务需求较大;居民收入水平高、自身信用好、较快接受先进理念使中间业务能迅速发展。

2.收入大部分来源于传统低风险的业务且服务趋同。中间业务收入基本来源于结算、现金管理、顾问咨询等传统的业务。银行开办这类的业务,能运用已有的资源条件、投入少,风险低。由此也导致了提供的服务趋同,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也使得吸引新客户变得困难,发展受到制约。

3.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中间业务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业务,需要一批经验丰富,知识面广,还要会运用各种科技技术、管理技术等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同时中间业务的各个种类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进行管理,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统一管理。

二、制约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存贷息差进一步缩小,使得国有银行难以再继续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获取较多的利润。同时随着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对国有银行冲击最大的就是中间业务。银行自身也将中间业务置于辅助地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为了抢夺市场,争揽业务,不惜一再降低业务收费甚至免费提供服务,从而偏离了中间业务的本质。

另外,银行自身的特征,比如恶化的贷款质量促使银行寻求其他的业务增长点,会增加中间业务,不同的贷款种类对于中间业务的贡献也不同。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的管理水平等也都会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最后,金融监管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对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放松。其混业经营制度,大大增加了银行的盈利来源。而我国银行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制,对于商业银行所能从事的业务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能为结算、现金管理等传统业务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提高中间业务占比是努力的方向,但不能机械的照搬国外发展经验。我国的政策和金融环境限制了国有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政策和外部环境的配合,不应用国外混业经营的目标来评判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制。要理性看待中间业务占比。

(一)银行方面

1.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和主要的存贷款业务视作等同地位,认识到中间业务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并努力建立居民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充分把握企业及居民对中间业务不同种类的需求。针对特定地区人群的需求事先调查,深入分析各业务的成本、收入、盈利等因素,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解决地区、种类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打造属于各银行自己的品牌。

2.培养符合中间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从研发、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首先使决策层尽快掌握中间业务知识,增强实际操作的经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3.注重风险控制力,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中间业务的风险一旦发生也会对银行造成损失。很多中间业务并没有严格的法规限制,为此银行应该从业务操作过程、评价体系、管理措施等方面建立一套能对中间业务进行全面监督的风险控制体系。并设立一个统筹管理中间业务的机构,明确对中间业务的组织领导,监督业务的开展。

(二)政府方面

1.法律保障。法律能保障中间业务规范发展,使各国有商业银行能公平竞争,要明确商业银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可办理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扩大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和深度。完善业务审批制度,明确新业务的审批标准、程序和方法,提高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积极性。

2.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中间业务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定价机制。各国有银行常常会通过价格战争,来留住老顾客,吸引新客户,使得业务量上升了但收益并不高。有必要制定更加详细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既有利于各家银行培育中间业务市场,增加服务收入,也能避免恶性竞争,利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3.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加强监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都能为中间业务更好的参与其中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玉强.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09,(8):52-57.

[2]薛鸿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路径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7,(11):44-48.

[3]杜逸冬.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J].商场现代化,2008,(540):367-368.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网络银行业务已成为当前银行竞争的焦点,本文从网上银行业务优势出发,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银行;业务创新;经营理念

一、网络银行的优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立在物理网点、人员数量上的传统银行,其信息规模优势正在被网络银行无限延伸的信息扩展效应所侵蚀。网络银行把传统银行的业务“搬到”网上,提供网上支票账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助服务和网上个人信贷等服务,改变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处理模式,能为银行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便捷服务,较传统银行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便利性。网络银行是虚拟化的金融服务机构,银行网络从物理网络转向虚拟数字网络。在网络环境支持下,客户只需在家中或办公室登录到银行的主页,点击自己所需的服务项目即可完成开户、存取款和转账等手续。相比之下,传统银行提供的服务严格受到时空的影响。

(二)服务的个性化。网络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传统银行的营销目标一般只能细分到某一类客户群,难以进行一对一的客户服务。网络银行从金融服务价值链中获取价值,同时要求对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建立和完善一个将市场信息和管理决策能迅速而准确地在市场人员和管理部门间互相传递的机制,将“客户中心主义”融入银行经营的全过程,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三)低成本运行。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网络银行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代理商制度。这种直接的营销方式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模式中大量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逐渐被计算机网络、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前端代理人及作为网络终端的个人电脑所取代,可以节省巨额的场地租金、室内装修、照明及水电费用;而且电子银行只需雇用少量人员,人工成本也随之迅速下降。

(四)服务的强适应性。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集中反映在实力、资金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而网络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方法的创新,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各种理财咨询技能上,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网络银行的整体实力,将主要体现在前台业务受理和后台数据处理的集成化能力上。

(五)业务空间广阔。传统银行业务的范围较为清晰,网络银行的业务范围正在处于高速扩张之中,因而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可以认为,网络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将会得到拓展,而且将会有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介入网络银行业务中。这些非金融机构的介入,将会不断推出新的网络银行业务。

(六)盈利结构的多元化。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来自获取资金利差的盈利,这种单一结构随着网络银行的出现而发生根本改变。网络银行将为商业银行通过信息服务拓展盈利机会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营业渠道。在网络银行时代,商业银行的信息既是为客户带来利益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商业银行自身赢利的重要资源。

(七)货币存在形式发生本质变化。传统的货币形式以现金和支票为主,而网络银行流通的货币将以电子货币为主。电子货币不仅能够给商业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加速社会资金的周转,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同时,基于网络运行的电子货币还可以给政府税收部门和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金融信息。

(八)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模式的重大改变。传统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是重视单纯的业务技能,而网络银行则重视对员工综合商业服务理念和全面服务素质的训练。网络银行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熟悉银行业务的各种规范和作业流程,又要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

二、我国网络银行存在问题

(一)观念落后。目前,在国内传统产业,许多有影响的大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新经济的价值,并在积极推动企业向新经济模式的转型和过渡。但是,国内银行界对网络经济还没有形成清晰和一致的认识,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网络银行对于改善自身经营方式、拓展业务内容、提高金融竞争力和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重大价值。一些人总是倾向于以网络安全或其他一些技术问题为理由,无视银行客户对网络银行业务的迫切需求,固定原有的业务领域和业务方式。实际上,为相关人士所担忧的这些技术,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足可借鉴。目前,我国的IT应用技术和某些前沿的网络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不大并在不断缩小;与此相反的是,银行业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却正在拉大。

(二)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匮乏且宣传力度不够。从国外网络银行发展实践看,目前他们的网上银行业务几乎包括了所有传统银行业务,并且许多创新业务品种是为传统银行业所没有,或者是传统银行无法运作的。相比之下我国的网上银行,仅提供比较简单的如账户查询、转账、支付、网上证券以及网上商城等品种,或仅是根据银行自身特点,推出单一品种的理财业务,而对其他如信贷、按揭等传统银行业务,特别是由电子商务技术引发的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助服务和网上个人信贷等服务涉及不深。同时,各大银行在网络银行的宣传力度上投入不大,对于网络银行理念的推广、客户的开发,业务的推广信息却少之又少,在网站板块中几乎所有网站的内容主要是诸如本行简介、领导讲话、分支机构介绍等,只有一些利率、外汇牌价、金融投资理财技术之类的简单金融信息。

(三)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在网上同样存在着国内银行所特有的服务质量问题,他们对客户的咨询并不怎么关心,根本没有把客户的利益或需要放在第一位。这在买方市场全面形成,客户中心成为企业普遍奉行的经营理念的当今社会,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三、大力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对策建议

在网络银行发展较快的国家里,银行削减传统分支机构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同时,银行的职能也正在变化。在WTO框架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外资机构的严峻竞争威胁,国内银行抵御境外同行的最大优势在于网点,不管实力多么强大的境外银行,都不可能在中国迅即完成广泛的网点布局,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必须尽快调整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将自身传统的网点优势保持发扬,而且还要居安思危,将我们的营业理念有所创新,从行业政策、运作模式等方面将网络银行业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借助双管齐下,形成我国银行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责任编辑 王若平)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中美私人银行业务比较,揭示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发展 规模 结构

私人银行业务在西方的发展历史悠久,业务涵盖了金融业的大多数领域,它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率,使之成为众多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驱动。目前我国已有多家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但由于配套政策的限制、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人才供给不充足等一系列原因,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从我国和美国分别选取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数据对比揭示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成因,以期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中美私人银行业务比较

在我国,中国银行是最早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2011年获得《欧洲货币》、《亚洲银行家》、《英国金融时报》、《第一财经报道》等境内外主流媒体评选的“中国最佳财富管理奖”和“最佳私人银行奖”。美国花旗银行是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为全球的个人客户和跨国、跨区的企业客户服务。花旗的私人银行业务遍及欧洲、拉美、亚太和中东地区,经营业绩首屈一指。为此,笔者选取这两家有代表性的银行作为研究样本,从其私人银行业务的规模和业务结构两方面进行比较。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规模比较

笔者对中国银行近4年的私人银行业务相关数据进行了搜集整理,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注:①*数据为测算数据,可能与实际数不完全一致。这些数据的推算,一是根据年报中提供的变动百分比推算所得,二是根据客户准入门槛推算所得;②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行2008~2011年年报计算整理。

表1的数据显示,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数和资产数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该银行拥有私人银行客户1.5万户,客户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截至2011年,管理高端客户个人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元,4年时间客户增长超过300%。

虽然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资产数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经过4年的发展,其私人银行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仍不到3%。结合国内几家有代表性的银行私人银行数据粗略一算,国内私人银行客户数目前大概是10万户,这个数据相比于2011年胡润报告公布的中国拥有102万个千万富豪而言,只有差不多10%的比例。《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2》中称,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118.5万人。从这两个数据上看,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能够发展的潜在客户还很多,私人银行必须加快业务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挖掘这些千万富豪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

根据Citi 2010 Annual Report翻译并整理可知,相对于中国银行,花旗银行私人银行的规模在其2010年的年报中得以充分反映:在亚太地区,其私人银行为6000多名个人和家庭服务,为客户管理资产达165亿美元,在该地区拥有300多名银行家及投资专家;同时,通过花旗私人客户和贵宾理财,拥有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财富管理席位。在中东和非洲区域,客户业务量在46亿美元,拥有超过200个私人银行家和投资专业人士,跨越13个办公网络,为客户在世界各地提供了最好的投资机会和卓越的服务及建议,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顾问。在拉丁美洲区域,为客户管理资产达93亿美元以上。从上述年报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花旗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无论在客户数还是管理资产的规模上都远大于中国银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规模上相对发达国家的私人银行而言占比偏小。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结构比较

中国银行自2008年到2010年,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加强专属产品研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初步实现了业务发展转型,形成集团资源优势整合、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私人银行业务平台。其2011年年报中指出,2011年发行了千余款理财产品。为了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推出了“中银张裕百年”红酒选择权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玉石、瓷器和紫砂投资鉴赏等另类投资服务。可见,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过4年的发展在品种上不断丰富起来。

在花旗银行2010年的年报中可以看出其服务范围广和产品品种多样的特点:花旗为高净值个人提供包括投资银行和咨询服务、贷款、债券、股票销售和交易、经纪机构、外汇、结构性产品、现金工具和相关的衍生产品。花旗在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为三分之一的亿万富翁提供精心定制的服务,包括贵宾理财和私人银行,它的私人银行业务为专属客户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在北美,花旗银行为全球客户提供广泛的产品范围和深入的市场知识,对全球银行、全球市场、全球交易服务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拉丁美洲,花旗的私人银行还为私人银行客户和贵宾理财服务提供了财产传承的策划服务,并深受好评。

由上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除了在品种结构上存在差异外,在地区结构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花旗银行的年报中,其私人银行业务按地域情况汇报,分为亚太、中东和非洲区域、拉丁美洲区域和欧洲区域。其涉足区域广泛,基本遍及全球各个洲,拥有众多的客户,管理资产数额庞大,客户对其信赖程度高,尤其是其私人银行专家数量充足,仅在亚太地区就有300多名银行家及投资理财专家。而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目前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开展,私人银行专家也较缺乏。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相对发达国家的私人银行而言,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和地域结构不够合理。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私人银行业务规模较小的原因

1.监管制度上的限制。一个更为合适、合理的监管环境,对于银行推出更多合法、合规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国有关金融行业经营的法律制度都明确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只有5年左右,现行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政策仍然参照普通商业银行和公司银行业务,还没有来得及建立针对性强的监管政策。这使得银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创新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现有法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不够。私人银行最具特点的就是其私密性,其客户也是注重私密性才选择和信任私人银行。而目前国内相关法律对私人财产缺乏充分保护,私密性较差,这也成为一些富豪因为担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不选择私人银行的原因。如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法》规定要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查询、扣划和冻结。但从国家安全和经济问题调查等角度出发,诸如法院、反贪局、国家安全局等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询、扣划和冻结单位和个人财产。这就对私人银行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私人银行业务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1.产品与服务同质化。国内大多数私人银行为其客户提供的投资产品和银行金融服务,标准化和同质化特征明显,专为高净值客户设计的理财产品与大众理财产品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国内私人银行客户大多数持有的是人民币资产,这些造成了国内私人银行只能更偏重提供人民币产品与之配套,所以在产品品种上与国外私人银行的产品多样性相比仍显不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持续放开,使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我国尚处于金融改革进程当中,和欧洲或者亚洲的其他成熟市场相比,客户目前可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相对有限。

2.人才匮乏成瓶颈。金融史上的每一个创新和发展都非一日之功,对于私人银行业务,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除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受到监管政策的限制外,缺乏资深的高端投资理财服务人才也成为制约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作为私人银行的灵魂,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目前在绝大多数银行都严重缺乏,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扩大规模的建议

1.加快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步伐。改革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体制,适度放开金融管制,为发展我国私人银行提供制度保障。相对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在成本、获利能力和抗风险方面具有优势。在获利能力上,混业经营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全方位地提供给客户,更能吸引客户,从而增强银行的获利能力。在抗风险上,混业经营多元化的业务收入来源使得各业务之间收益互补,降低了风险。

2.健全和完善财产保护的相关法律,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虽然《物权法》的颁布激励了私人银行的发展,但在法律建设上应对征用私人财产的法律程序、财产补偿等方面作出更具体的规定。另外,划定个人隐私的法律边界,对个人隐私的干预范围、保护方式及损害赔偿进行规范。

(二)优化结构的建议

1.推进业务综合化,丰富金融产品。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十分有限。私人银行要成为“金融超市”需要提高综合经营意识,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挖掘与保险、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合作内容和深度上的潜力,拓展金融产品、提升服务层次。

2.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私人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成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目前私人银行发展的最大难题,国内商业银行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都在积极地培养理财师队伍。为了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各商业银行都花费很多精力培养了一批理财师队伍,但是这些客户经理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上较国外的私人银行还有很大差距。改善这种状况可以考虑两个渠道:第一,挑选金融专业知识扎实、有营销技巧、擅长把握客户心理的员工,特别是已具有CFP资格的员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培养他们的市场研究和客户开发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既精通各种金融产品的理财功能,又能担当值得客户信赖的角色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第二,从国外引进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高端私人银行家。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为国内私人银行注入活力、带来经验,弥补人才资源匮乏的缺陷;另一方面,引进的国外高端人才可以作为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培训师,通过他们在业务上的指导和经验上的传递,培养我国自己的私人银行家。再者,引进的国外人才可以传授先进的营销和服务模式,帮助我国私人银行在业务开展和管理水平上树立标准。总之,从多途径、多层次上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是目前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凌.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1

[2]王元龙.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2007(11)

【作者简介】李 凌(1978- ),女,四川内江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编 吴 筱)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金融物流融资的本质是将银行不愿接受的动产变为乐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并以此作为质押担保品或反担保品进行信贷融资。将目前已有的金融物流集成产品运作模式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探究将期货与金融物流相结合创造价值增值,提出卖方和买方受信两种情况下的金融物流运作模式,指出金融物流与期货相结合进行价值创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金融物流 融资企业 银行 期货 第三方物流企业

一、引言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打出“物流金融服务一体化,银行企业合作嫁接者”的强势口号,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国际贸易质押授信业务战略合作协议,依靠第三方物流的强力支持,建设银行将客户资源向上下游延伸,为国际业务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中远物流通过开发金融物流业务,将拓宽行业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客户资源,进一步增强在物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1]。经调查,国内开展金融物流业务的银行有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26家银行,而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深发、广发、招商和中信都将金融物流业务作为战略性选择纳入银行长期发展的业务。不难发现,各大物流企业、银行都在竭力争取这块“金融物流”肥肉,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增值。

(一)金融物流

金融物流,又称“物流金融”,“融资物流”,“融通仓”,“供应链金融”,“全程监管以及担保物管理”等[2]。虽然称谓有所不同,但是核心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它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即包括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主要指: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不仅为客户提供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服务,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以及企业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3]。

(二)金融物流服务系统

第三方物流企业(3PL)作为供应链环节中连结上下游企业的桥梁,是金融物流服务的提供者。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或自身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平台,协助中小型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了融資企业较为详细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为金融机构大大节省了信贷的监管成本,减小了银行信用评估的难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和融资企业的“想贷不敢贷”、“想借借不到”的尴尬。金融物流服务系统如下图所示[4]:

二、金融物流集成产品融资模式

所谓金融物流集成产品,从广义上讲,是以融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融资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从狭义上说,金融物流集成产品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的银行综合服务[5]。其主体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企业、产业链主导企业等。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以获取超额利润,中小企业急需解决融资困难的局面,三方利益主体均希望可以有多种金融物流集成产品出现以帮助解决各方需要。目前金融物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融资模式:

(一)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就是在货物运输或仓储过程中,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包括基于权力质押和基于动产质押两种融资模式。

1.基于权利质押的融资一仓单质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仓单可以作为权利凭证进行质押,以仓单质押的,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交给质权人,质押合同自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6]。融资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协议质押对象、质押期间、仓储费用、质押比率等。融资企业把存货仓单交给银行,并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检查货物情况,物流企业有义务向银行汇报货物情况。融资企业还款,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企业凭仓单提货。

2.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融资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7]。动产质押融资可以分为静态质押和滚动质押,静态质押融资是融资企业将商品质押给银行,并存放于物流公司监管下的仓库,物流公司代银行占有和监管质物,并向银行出具质押专用仓单或质物清单,银行据此向借款人提供融资;滚动质押是在静态质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便捷的物流融资方式,其基本结构与静态质押类似,区别在于滚动质押事先确定质押商品的最低要求值,在质押期间超过最低要求值的部分可自由存入或提取,同时允许质押物按照约定方式置换、流动、补新出旧。

(二)应收账款融资

融资企业与还款企业进行货物交易,融资企业收到货物购买方的应收帐款单据,货物购买方成为还款企业,融资企业将应收帐款单据质押给商业银行,还款企业向银行出具应收帐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银行贷款给融资企业,还款企业将应付账款金额支付到融资企业在银行指定的账号,应收帐款质押合同注销。如下图(3)所示:

(三)信用证结算方式中金融物流的运作模式

国际结算在金融物流业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体化的完整产品组合,满足其货物和现金管理的各项需求。这里简单介绍有关信用证结算方式在金融物流中的应用[8]。

信用证是一种由银行依照客户的要求和指示开立的有条件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基本当事人如下:①开证申请人(applicant)。一般为进口商或中间商,申请开证并交纳押金,有验单、验货的权利;②开证行(issuingbank)。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向出口商开出信用证,一般为进口商所在地的银行;③受益人(beneficiary),即出口商;④通知行(adversingbank);⑤第三方物流企业(3PL)

进口商在与出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后,根据合同条款,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银行授信的物流公司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进口商交保证金或由物流企业提供担保。开证行应该是金融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银行。开证后,开证行将信用证传递给出口方银行,出口方银行收到信用证后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并通知出口商。出口商接受信用证后,应立即发货,取得装运单据交议付行/保兑行议付货款。出口方银行议付后,寄单索汇。开证行接受单据,通知进口商付款赎单。进口商如同意接受单据,应将货款及应付手续费付给开证行,此时,开证行和进口商之间由于开立信用证而形成的契约关系就此终止。这种金融物流模式,融资企业(进口商)的货物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对货物的监管权,通过与进口方签订合约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大的中间力量为支撑,大大减小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为融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所广泛乐意接受[9]。

基于存货、应收账款以及信用证的金融物流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空间极大,就像魔方积木,不同的模块稍加变动再组合就可无限的去延展,无限的去创新。在金融衍生品如此繁荣的今天,笔者将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想结合进行价值创造,利用期货交割的规范化为金融物流融资节省运作成本从而得到三方主体的认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新型金融物流实施模式—期货交割时的价值创造

国内的金融机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尝试推出了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以攫取这块“金融物流”处女地,如华夏银行推出的物流金融产品组合包括:核定货值质押融资、非核定货值质押融资、货权质押融资、未来提货权仓储监管融资、未来提货权保税仓融资[10]。后两种就是期货交易与金融物流相结合的雏形,以下探讨期货交割下的金融物流实施模式。

(一)期货

期货,英文名“Futures”,指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期货合约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标的物。这使得期货交割的金融物流融资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大大降低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

(二)期货交易下的金融物流运作模式

1.卖方客户受信的物流金融业务。该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银行根据标准仓单,把贷款额度直接授信给交割库的卖方客户。假设期货交割方式是集中交割,即所有到期合约在交割月份最后交易日过后一次性集中交割的交割方式,其业务流程为:

卖方按照交易所规定组织入库,仓库和质检机构检验,交易所进行现场检查。检验合格后,交割库向卖方开具标准仓单。卖方客户向银行提交有关资料,质押标准仓单以申请授信额度。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第三方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经银行有关审批部门核定授信额度,与卖方客户和物流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在交割日,买方交齐货款,银行将标准仓单交至交易所,交易所收买方货款付给银行,收标准仓单过户给买方,同时卖方客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完成交割。

2.买方客户受信的物流金融业务。该模式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以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在最后交割日,银行把全额货款差额额度直接授信给交割库的买方客户。与卖方客户受信不同的是,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发生在交割日。银行为买方客户垫付货款差额,并取得标准仓单。其业务流程为:

买方客户向银行提交有关资料,申请授信额度,同时物流公司以第三方担保人的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经银行有关审批部门核定授信额度,與买方客户和物流公司签订相关协议。银行为买方客户垫付货款差额交付交易所,并取得标准仓单完成交割。买方客户一次或多次归还银行垫付款,银行签发与每次归还金额等额的仓单分提单,交割库凭银行签发的仓单分提单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买方发货。

除了银行直接授信给卖方客户或买方客户以外,银行也可以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信用状况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交割,这种统一授信模式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在交割过程中,得到授权的物流企业代理银行向卖方客户或买方客户授信。

(三)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服务相结合的优势

期货合约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标的物[11]。期货交割中使用的仓单为标准仓单,标准仓单经交易所注册后生效。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和运作程序的规范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增加客户价值,并且有利于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共同发展。

1.期货交割库是经交易所审定注册的,为期货合约履行实物交割的指定交割地点。为保证和提高交割仓库的服务质量,交易所应建立交割仓库自查、交易所抽查和年审制度。因此,交割仓库无论是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偿付能力都更有保证,加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委托监管,大大降低了抵押物的监管风险。

2.开具标准仓单前,交割库需将货物样本送至交易所指定的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由指定交割仓库申请注册标准仓单,降低了质押产品的质量风险。

3.抵押物为期货,期货市场发现价格波动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稳定了质押产品的价格,降低由于价格波动幅度过大而给银行带来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4.在整个仓单形成环节和交割环节中,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参与和期货交割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共同约束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三方的行为,降低违约风险,也为期货交割中引入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法规支持。

四、结束语

将期货交割与金融物流相结合进行价值创造迎合了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方的利益要求,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和运作程序的规范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增加客户价值。严格的期货交割流程降低了节约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核质押仓单的成本,降低了因仓单欠规范而产生的风险。另外,有关期货严格的法律政策为金融物流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约束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三方的行为,降低违约风险。笔者期待这种模式在未来可以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为三方主体创造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江涛,闫嘉有,杨志刚,金融物流—架设物流产业振兴的新桥梁[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20期(9-14);

[2]付旭东,金融物流业务的沿革与发展[J],探讨与研究,2010,11(95-97);

[3]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4-15);

[4]马晓霞,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与风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6;

[5]杨艳玲,基于金融物流集成产品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2007;

[6]徐挺,金融物流集成式产品创新设计——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D],复旦大学,2004;

[7]杨浩雄,鲍寅丰,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选择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1(88-93)

[8]孙春燕,金融物流应用于国际结算的模式探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12(24-25);

[9]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0]段伟常,张仲义,物流金融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以南储公司为例[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9,2(84-87);

[11]卢照坤,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J],第四届中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论文集,2007,10(387-393)

资助项目: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营运与管理评价及业务流程优化研究(20100081),刘娟娟。

作者简介:董文雪(1992-),女,山东临沂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强化商业银行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理财业务;理财产品

随着银行业间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业务量,我国商业银行将重心转向中间业务,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核心。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个人收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个人手中有了闲置资金,个人的投资意愿和理财观念随之也逐步增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适应了人们的需求需要,也破解了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的现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凭借其范围广、收益高、风险低等特点,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怎么才能更好发挥个人理财业务的最大化发展,还需要银行业专家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不断研究,以确保银行和个人实现双赢。

一、我国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1.起步较晚,和国外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发展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目前主要以发行以信贷、股票、商品类等普通类为理财产品主,利率、汇率及相对复杂的产品不多。

2.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以稳健型为主,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市场更趋于保守。

3.商业银行的挂钩标的集中度高,产品雷同,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现象还比较多。代客理财业务将由灰色地带被银监会明文规定“放行”。

4.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广大居民对个人理财业务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致使发展缓慢。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

1.理财产品。目前个人理财产品功能相对单一,复合性产品相对较少。而且理财产品间的界限分明,相互间缺乏联系,产品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整体竞争力不够强,还不能形成合力。

2.经营机制。由于过来时期,我国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都是严格分开经营的。这样的经营模式虽有利于规避金融风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空间,给银行带来较高的不确定性。

3.市场监管。我国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银行控制成本、收益和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在运营中难以界定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较大。此外,我国在个人理财市场的监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资金门槛、业务限制等方面的监管标准还不统一,各类金融机构在理财业务竞争条件上不平等,从而引起了金融秩序的混乱。

4.专业人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业务性比较强,它对业务、政策、涉及面、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对理财师的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要求比较高。

5.金融风险。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获取债券市场、资本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这种套利差的风险就会自然产生,银行无法兑现理财产品高收益率的现象就可能发生,就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6.市场营销观念。缺乏主动出击创造市场的意识。尽管银行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个人储蓄,但银行业务利润主要是来源于企业,银行做惯了对公的“批发式”业务,认为“零售式”的个人业务费时费力、利润低。

7.金融体制、法规。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对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空间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也给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道路设置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制度障碍。一直以来我国针对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定都比较滞后,从而致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开始便陷入无序混乱。

三、我国保障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及措施

1.在开展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为了确保个人理财产品的可行性,开发产品的商业银行要认真分析客户需求,并对目前的个人理财业务产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新的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定位,以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理财产品。

2.加强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结合银行理财人员的素质情况,组织学习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知识,通过专业的知识培训,促使客户经理变成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全面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个人理财的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职业道德规范,以规范个人理财师的职业道德、执业行为。

3.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并重的前提下突出中间业务的新模式,加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科学有序地规范业务操作,确保个人理财业务运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4.要依据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目标与资源优势,合理定位目标客户。端正客户关系管理与营销理念,促进商业银行与客户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化。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情况下,目标客户的合理定位,对于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环境培育。当前由于政策、法律的限制,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只能分业经营,还不能涉及证券、保险业务。同国外相比,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相对比较窄小,有待拓宽。

6.创新理财产品营销渠道。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与外资银行相抗争,我国商业银行须加大对理财服务营销渠道的创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个人理财服务电子渠道,加快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的改进及开发,使其与传统银行柜台业务紧密结合,最大化的延伸银行的服务空间,将银行的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客户,使客户不受时空的限制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地服务。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的财富积累不断提升,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我国银行的主要业务,为银行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机遇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力争产品设计多元化,完善风险管理,增加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钱枫.刍议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策略[J].武汉金融,2011(5).

[2]商太山.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6).

[3]王臣.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其战略[J].武汉金融,2009(6).

[4]江红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J].经济师,2011(5).

上一篇:师生心理障碍沟通论文范文下一篇:电信企业发展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