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2023-10-30

会计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特点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但当前大学生还较普遍地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等)、表达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理分配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处理复杂的问题、办成具体的事情等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这需要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改善,能够加速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升的正是有着明确任务和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医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已成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致力于增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工作实践中寻找新途径、新模式,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1]除了具备实践活动的服务性、社会性等共通性外,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和内容、特点,下文将结合南京大学医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案例探析医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的几方面特点。

南京大学医学院多年来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到医院、社区、敬老院、福利院、革命老区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暑假,组织学生党员赴苏北宿迁社会实践,并以此为契机开创性地与宿迁市人民医院建立了联系,成立南京大学医学院宿迁市人民医院社会实践基地。2010年8月成立“南京大学医学院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与南京市南湖蓓蕾社区联手,服务社区医疗,为社区群众开展义诊和医学知识宣传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收到相关部门的好评。2011年暑期,医学院共组织成立江苏省农村居民民生状况调查团队、“纽”工作营、博爱小分队、生命接力棒团队、校友口述实录团队、玉树灾区关爱小分队等多个课题共27支社会实践团队,大范围、多层次地指导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012年暑期,南京大学医学院“南川区百户农民医疗状况调查”、“爱在山里行——云南农村地区医疗状况调研与记录小队”、“纽工作营暑期营”三支团队获得暑期社会实践江苏省省级重点团队表彰。在多年的社会实践工作探索中,医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大学生体现出的特点可总结为四方面:

1.發挥学生主体能动

坚持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及老师是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而不是由老师取代学生制定主题;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社会实践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例如,南京大学医学院每年四月举办暑期社会实践选题策划大赛,由所有同学集思广益,以个人或团队提交选题说明或策划案,院系对最终入选的优秀选题进行鼓励培植,在医学院每年校级立项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多达80%是由学生自定选题、自行组队的。

2.凸显医学专业特色

医学院专业特点明显,医学生往往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运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上倾向于开展义诊、送医送药、健康宣教、卫生员培训、医疗状况调查等活动。如2010年8月,医学院开展南大青年志愿者与湖南路街道蓓蕾社区党员工作站携手共建活动,成立了南京大学医学院党员志愿者医疗团队,为社区居民义务服务,并立下了长期服务蓓蕾社区的誓言。蓓蕾志愿团队目前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疾病防治、人文关怀等方面着手,给社区百姓送去温暖,如:秋季养生、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讲座、“我给独居老人当儿女”主题活动等。

3.重视基层群众需求

医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其更好接触社会,认识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师生参与热情较高。虽然医学生也在医院进行实习,但有观点认为医学生按轮训手册和实习规定参加实习训练,更多的是完成科室的教授专家所分配的任务,很少有机会独立接待病人,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与病人沟通,不能真正了解到病人的需要,难以体会到病人的难处。而社会实践则不同,强调要求学生“独立作业”,在过程中能第一时间接触病人,并在尊重病人、理解病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医学诊断,无形中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的态度。[2]

目前广大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而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带来的医疗资源一定程度上正符合基层群众需求,基层群众能够广泛参与从中受益。如2011年多名医学生党员参与进行的“南京大学医学院走进摄山星城”爱心义诊活动。医学生们在南京栖霞区西岗街道及摄山星城居委会协助下,针对社区高血压老人居多的情况,开展血压血糖测量与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从疾病防治、人文关怀等方面着手给社区百姓送去温暖。

4.体现民族时代精神

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国情、民情、使学生懂得中国社会的丰富和复杂,建设者的成就与艰辛,从而增强他们的为医学献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实践主题的选择对提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至关重要,紧贴时代精神的实践选题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如南京大学医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青海玉树灾区关爱小分队”和2012年“四川绵竹震后医疗调查”两支团队,都是由本科二年级医学生自行制定完善选题并组队立项。

以2011年“玉树团队”为例。玉树地区震后一周年时救援与灾后安置工作已完成,灾后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玉树团队”利用暑假前往灾区进行调查访问。医学生们发放汉语和藏语两种问卷给受灾群众了解其心理状况;采访当地政府、福利院和小学的工作人员,向相关机构了解灾后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向福利院捐献衣物、书籍等。通过此次玉树之行,同学们亲眼见证了灾后一年当地民众的生活以及房屋和设施的重建进度,多角度了解玉树发展与重建的现状,分析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不仅增强了身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开拓视野充实了社会经验。

学以致用,回报社会,暑期社会实践对医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实践中与民众交流沟通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业务能力。因此,医学生社会实践既是一个载体,也是一个目的。既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才干,开拓视野,也要在实践中切实地了解社会,扶弱济困,扬汤汤正气,唾粗陋恶习,为社会秩序的重建而奔走,为(下转第328页)(上接第295页)社会底层的民众而呐喊,推人及己,烘炉一粟,以医者仁心悬壶济世,以诚朴雄伟树魂立根! [科]

【参考文献】

[1]谷松岭.医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薛来兴.增强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刘穗燕.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1(3).

会计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会计工作方式,会计电算化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会计电算化是对传统会计工作方式的一种改革,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会计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数据的处理方式、对人员的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以及会计报表的内容等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项改革性的工作方式是在时代发展的情况下适时的做出的创新,对于提高会计行业整体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践;影响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对于信息的处理速度更快,并且存储量大。会计电算化在编制报表、分析数据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彻底的改变了以往人工记账的繁琐,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了会计信息的流通,在功能方面异常强大,尤其是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报告的编制更加合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会计信息進行综合整理,能够充分的反应出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并且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为单位制定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一、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一)提高会计核算速度,满足实时性要求。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于会计信息的核算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手工核算速度太慢,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会计电算化满足了会计核算速度的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实时核算出所需的会计数据信息,及时的反映出单位的资金运转状况,在信息处理方面更加灵活和便捷。

(二)保证会计业务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处理全程都利用计算机,不仅速度有所提升,并且在精度方面更有保障。传统的人工计算难免出现失误,并且效率低下,而会计电算化,只要保证信息录入的初始数据正确,那么通过计算机自带的程序就可以随时得出核算数据,具有超强的精度。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还能够有效避免重复操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会计电算化还能够完成传统人工会计所无法完成的事项,在功能上更加强大,是对会计信息功能的拓展。

(三)减轻财会人员工作强度,促进会计职能转变。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对会计信息数据的计算、分类、存储和传输全程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大大的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在基础数据处理效率提升后,会计人员就可以转变自身的工作职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单位的经营管理中,通过对会计信息数据的分析预测,对单位的财务状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为单位制定各种经营决策提供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一)数据处理方式与财务处理方式的改变。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于数据处理能力和财务改变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数据处理方式中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等多个环节,对计算机自动完成的记账、算账、对账、结账、转账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财务报表和会计分析工作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会计电算化对信息处理的及时需要以及集中处理、自动化应用的程度等,都优于传统的手工操作,对于复杂的数据处理、财务分析能力多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对整个财务处理程序有了全面的提高和技术含量的提升。

(二)会计组织机构以及人员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组织体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很大的改变,对于组织机构中形成的专业组、数据收集组、数据处理组、系统维护组等的不同组织形态,就会要求不同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不同组别的人员构成,就需要更高的财务处理能力、信息化技术、财务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懂网络知识又要熟知计算机财务管理,对于会计组织和人员素质都有了很高的具体要求。

(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在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发展之后,就会改变以往的账簿之间相互核对的查错纠错控制的模式,尤其是数据局处理的能力增强,对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应用范围增大,改变以往人工技术的繁琐,减弱了人工参与财务管理的控制行为,减少财务管理山的人为控制因素,减少由于主观原因带来的各种腐败更不良现象。在内部控制程序上,通过计算机专门的程序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程序化,使控制对象由原来的对组织、文档等进行控制扩展到对软件、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控制,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渠道。

(四)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将建立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结合的财务报告制度。传统的会计是按月、年编制的定期报告,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下一年度甚至今后几年的业绩。但在以竞争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不断加速,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日益显著,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仅仅依靠定期报告是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命脉的。因此,建立一套既能够提供定期报告又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五)重新定义会计报表的内容。由于受人工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手工会计报表往往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从收集、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都实现了电算化,从而为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展会计报表信息的内容提供了可能性。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创新。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会计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方式,还是会计信息的外延功能,都有了本质上的飞跃。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最重要的影响是拓展了会计信息的功能,通过会计信息数据分析,能够充分的反应出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在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以及单位自身的经营状况,能够对单位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从而为各项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红伟.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05.

作者简介

李佳怡(1997-),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实践.

会计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的不断革新,会计的核算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企业应将以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为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转变,增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加快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适应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职能;转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82

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单纯的核算型会计已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会计职能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充,管理型职能更能够强化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转变的重要性问题。因此,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1对当前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在经济社会背景下,会计服务需要为高层决策提供更多积极建议。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遇到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越来越多,仅仅依靠经验或者感觉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们从数据入手,综合考量和分析,才能做出理性的论断。从会计工作的本身属性上来看,其基本作用包括考核、监督、预测等,其中,对信息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尤为突出。它是保证决策层能够快速、准确做出判断的根本所在。因此,在经济社会背景下,会计服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层决策提供更多积极建议。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会计职能转变需迎合外部环境变化。我国经济总体进入了下行趋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压力,追求成本降低、追求企业经济收益最大化、追求整体发展平衡可持续是各家企业的目标,由此,关乎企业“健康状况”的资金管理、筹划等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会计工作必须要切实从企业实际出发,讨求成本优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积极有效的变化,及时分析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做出优质高效的财务分析报告。

(3)会计工作需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强化职能定位会计工作自身已经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电算化的普遍运用和会计分析的各类软件的出现,使得会计工作开始了新的职能定位。在传统的会计业务开展过程中,大量繁杂的具体事务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人员的精力,使得其无法参与到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而如今,电算化和软件化以后,会计人员更多的可以有时间参与了企业的内部运营和外部管控上来,一方面,会计部门不仅仅成为了企业决策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会计部门也更多的承担了企业变革、组织创新等一系列新的职能。随着部门职能的不断细化和优化,会计工作未来的职能重心的确立,将会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更为直接的影响作用。

(4)会计软件缺少针对性。企业类型、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使用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应该具备专用性、特殊性和灵活性,能够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企业的不同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管理会计软件很难做到较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功能还不够广泛全面。很多会计管理工作都无法用现有的管理型会计软件辅助完成,而必须完全凭借会计的经验和判断人为地独立完成,降低了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限制了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2影响会计职能转变的因素分析

21会计管理职能得不到重视

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企业的会计职能要求越来越高,会计的职能不能仅限于账目的核算,会计职能的多元化,特别是向管理型转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的职能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的层面上,没有认识到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管理会计意识缺乏。相应的管理会计组织和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在很多企业尚未建立和配备,会计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参与企业决策,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企业管理中得不到相应体现。

2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从业人员是一类专业技能很好的工作人员,但是在當今经济活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仅仅懂得会计知识,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知识范围显得略有单薄,出现了不能满足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要求,也是制约着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管理的职能工作。因而,在企业中既要懂得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又要能够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企业广泛的青睐,但是在实际中,会计人员广泛存在仅仅只掌握了财务会计技能,而缺乏企业管理相关知识,因而不能将经济知识拿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不能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专业参考。

23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正确的了解到企业资金运转以及经济运营的状况,从而有效的开展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则存在信息质量偏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的规则不规范,会计信息内容披露的不充分到位,隐瞒部分经济信息,会计报告体系也存在不完善等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会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实现,同时,虚假的会计信息也会直接误导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

3强化会计职能转变的对策研究

31会计工作的控制职能要充分利用和发展

会计工作所说的控制,不是对业务部门的直接参与和影响,而是说通过对各项业务数据、各类经营指标、各方面运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掌握第一手的数据情况,客观分析存在的隐性和显性问题,督促企业责任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和改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中会计的管理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企业管理者必须提高管理会计意识,肯定会计从业人员在企业决策、评估、考评中的作用,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32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

企业会计人员是会计职能的执行者,培养和造就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队伍,是保证企业管理会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企业会计人员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加强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培养会计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管理的能力,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运用,通过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方式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会计人员要勇于创新,开创思路,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培养前瞻性,加快“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政府管理方面,应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注重会计领军人才的引进,塑造“管理型”会计人才,而且要长期、持久保持企业在人才储备上的可持续发展。

3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有效开展内部管理活动,是管理会计得以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因此应大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增强会计信息可信度。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状况,应该通过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力度等手段,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监控系统,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为企业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提供坚实的基础。

34提高会计软件使用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相符性

适应企业个人性化管理和发展需求,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兼容不同管理模式和不同管理方法,应用广泛,实用性和专用性强,是研究和开发多功能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努力方向。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符合企业内在需要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也成了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它是与加速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这一思路相符合的。提高会计软件的适用性,普及适合不同企业发展的功能更为广泛的会计软件的使用,促进企业会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4结论

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企业管理者和会计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为使企业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在保证做好核算的同时,还应加强向管理方向发展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许金叶,陈丹仪管理会计生长点的转变:会计转型的知识驱动力[J].财务与会计,2014

[2]杨金鑫新经济时代会计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抉择[J].现代商业,2013

会计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电大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选题不当。有些毕业论文的选题过大,超出本科生的能力范围,有些选题又过窄,无法开展研究,有些选题与专业相关性较小;第二,文章结构逻辑性较差,论文的立意和分析过程不能围绕主题,层次不清晰;第三,参考文献在时间上过于滞后,没有参考价值,参考文献中教材太多;第四,东拼西凑现象普遍,缺乏新意,个别学生抄袭现象严重;第五,部分指导教师初评成绩的评语过于简单,没有针对性,体现不了文章的实质内容;第六,论文中文字和处理能力欠佳,格式还不够规范。

毕业论文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认识不到位,投入精力不足。电大的本科学生基本上都有工作,有的还有家庭,部分学生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精力不足,他们大都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而缺乏写作能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论文可能是他们经历中的第一次,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差,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因素。还有的学生不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应付了事,照搬上届学生或抄袭网上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甚至2、3天就可以完成一篇论文。那些要申请学位的学生比较努力,因为论文的成绩要达到良以上才有资格取得学位,而部分不申请学位的学生则从思想上轻视毕业论文,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愿动脑筋思考,认为论文只要通过即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2.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其质量。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不足,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压力大,造成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于是就会出现一些仓促选题、平时督促不力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指导能力不同,有些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力,从选题到交稿,只与学生交流一两次,几个月时间基本上是在“放羊”,指导毕业论文是走走过场,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的教师碍于情面,给人情分,即使论文质量较差,也予以通过,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误解,认为不管怎样,论文最终总能通过,这种在毕业论文的考核上存在的迁就态度也助长了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风气。

3.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尽管学校有一套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在实施细则方面也比较完善,但监控的力度还不够,造成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漫不经心,教师指导留于形式,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如制度规定一名教师所指导本科学生不能超过十名,但仍有个别教师在不同的分校冒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管理不严造成的。

4.选题不知从何下手。正确选题是成功的第一步,往往也决定着论文的成败。邻近毕业,学生往往感觉没有可写的问题,或者说没有观点,学生找不到可以研讨的专业问题,觉得无题可选,自己想到的问题别人都已研究过了,不知道选什么题材好,这与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有很大关系。

5.收集资料不足。资料就是数据资源,收集材料、积累材料、整理材料都是写作论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不够,以前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过,有的学生认为学过的教科书就是仅有的资料,资料的真实与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写作质量,学生不能广泛地获取有关资料直接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选派指导老师采取学生自主选择和统一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学生毕业论文成功与否,与论文指导老师关系重大。实践证明,好的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亮点”,逐步开拓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论文。根据电大学生的特点,在指导老师的选派上,我校采取了学生自主选择和统一安排相结合的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构建一种和谐的氛围,这也是开放教育学生自主性的直接体现。每一位指导老师首先必须具有指导资格,其次,他们要关注本专业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给予学生充分地指导,为防止指导的学生过多,每位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十名,对于不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及时取消其指导资格,以保证论文工作顺利进行。只有整体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2.选题应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认真指导好学生选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电大本科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有工作,并且大部分学生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近,这一点可以说是电大学生的优势,这是普通高校学生所不及的。选题时,在符合专业要求的范围内,指导老师应鼓励学生选择与工作有关的题目,并与案例相结合,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选题,文章言之有物,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3.充分利用网上毕业论文交流平台和电大网上图书馆。网上毕业论文交流平台是电大的特色,它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在不见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大大提高了论文指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上海电大的网上图书馆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不会查找文献的难题,其中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保证了学生毕业论文资料查询的需要,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保障。在论文中增加的“文献综述报告”是培养学生联网全面查阅与消化整理有关资料能力的有效手段,论文结束后学生查阅与利用文献资料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4.论文写作过程应加强指导质量的可控性。不良的论文大多来自选题不当和指导不力,选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要把好质量关,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但部分老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基本上只能是保证论文在格式、词汇语句上的准确,而在论文的结构、论述方法和论文的内容上指导不够,更有甚者对论文的格式过于苛求而忽视了论文的内容。当然,这并不等于对论文格式降低要求,但指导老师对论文的选

题和内容的把握更具重要性,应体现实质和形式并重的指导思想,而决不能“形式重于实质”。这就需要强化对论文指导流程和写作过程的监控,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论文指导的质量有一套监控体系。

总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深信,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加深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理解,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会有大幅度提高。

[1]谭剑林.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与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3期.

[2]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3]李艳丽,李利军.渐进式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会计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采用网络爬虫技术,以“前程无忧”网站的招聘大数据为基础,分析人才市场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结构。文章结合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现状,提出以职业能力结构框架为基础完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加强职业能力训练为目标改进教学方式、以课程思政方式塑造职业价值观四个举措改革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建议,以期实现高校本科会计人才能力供给与人工智能时代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大数据

会计是一门与当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环境密切联系的应用型学科,在环境变迁的推动下,市场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不断发生着改变。随着“大、智、移、云”等前沿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推广应用,会计的传统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国内大学的本科会计教育长期以来推行以学科供给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这种会计教育忽视了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的定义过程中缺乏与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的交流,向学生传授的是脱离商业实践的、情景化的会计规则[1]。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供需错配[2],导致“就业难”和“人才荒”的双重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高校准确定位“人工智能”时代市场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制定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方案。

本文运用Python技术,获取国内主流招聘网站会计岗位招聘信息大数据,统计分析市场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现状,提出我国改革会计本科教育的建议。

一、研究設计与调查样本

(一)研究设计

本文借助Python语言,使用Selenium自动化技术设计爬虫程序抓取“前程无忧”网站会计岗位招聘信息的网络文本。具体抓取条件为岗位名称包含“会计”“财务”,地点选择全国,学历要求为本科;考虑到数据的充足性,工作经验选择3年以内;行业领域、公司性质、公司规模不限。本研究共获取2021年3月13304条有效招聘信息。

(二)调查样本

从表1和表2的样本分布可知,本次抓取的数据覆盖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型的用人单位类型,覆盖了所有规模等级的企业,所反映的职业能力需求情况能较客观地反映目前国内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特征分析

会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为基本前提。因此,准确定位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市场需求是确定会计教育改革方向的依据。通过对招聘文本分析和词频分类汇总后发现,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可以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个层次。

(一)职业知识需求的统计分析

1. 财务会计知识需求

财务会计知识仍然是市场对会计职业知识的最大需求,有91.19%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财务会计知识。如图1所示,会计核算的需求比重为70%,报表编制的比重超过50%;税务、资金管理、会计政策理解与运用、档案整理等比重在30%—50%之间,审计知识、会计制度设计与业务流优化的需求比重在15%—25%。财务RPA虽然可以取代会计人员操作会计业务,但是不能代替会计人员理解会计准则、优化会计流程、设计会计制度等高智能的会计工作。所以,作为职业会计师,本科毕业生仍然需要具备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16%的岗位提出了会计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业务流程优化的能力,即能够从整体上组织和管理财务会计业务,大部分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并不具备这项能力。可见,市场对本科会计人才的财务会计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对会计业务和流程的整体理解,具备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优化甚至创新的能力。

2. 管理会计知识需求分析

市场需求向管理会计转型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已经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具备管理会计知识,相比以往的招聘需求有较大的增长。其中,财务分析和运营分析的需求比重最多,分别为41%和38%;成本控制、预算管理、业务赋能、决策支持的比重在10%—20%之间。这说明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以及从财务和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才能,站在财务的角度解读业务发展,为业务流程和效益的提升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3. IT技术知识需求的统计分析

会计岗位对IT技术知识的需求以办公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如图3所示,46%的岗位需要本科会计员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处理业务;39.05%的岗位需要会计人员能够熟练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业务,如金蝶、用友、SAP等财务软件。因此,本科会计人才应当具备常见办公软件和常见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

7%的岗位需要本科会计人员参与财务智能化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推广应用将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维护和优化财务机器人的功能将成为会计工作一项日常而必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与财务机器人一起工作将成为未来会计人员的常态,本科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相关IT知识,才能在未来持续胜任会计工作。

(二)职业技能需求分析

会计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专业,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职业技能以完成工作。词频分析结果显示,雇主十分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93%的会计岗位在招聘要求中提出了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各类职业技能。进一步统计职业技能的具体需求比重,如图4所示。

沟通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会计岗位最普遍的职业技能需求,比重分别是54.85%、51.60%。现代会计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以及会计人员与外部单位之间进行频繁、密切的沟通。所以会计本科人才想要胜任会计工作,必须具备比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领导能力是会计岗位重要的职业技能。随着会计团队在企业中职能的扩展,会计业务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能够统计、管理会计业务的高级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会计本科毕业生不应只满足于熟练操作会计业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层次,培养较强的领导能力,成为会计业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学习能力是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第三大需求,涉及岗位比例为24%。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会计技术的革新,会计准则的发展,会计人员总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因此,持续的学习能力是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持续胜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职业价值观需求分析

会计是一项具有很高社会期望的岗位,正确而坚定的职业价值观是会计人员完成工作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保证,是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会计人员无法抗拒“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应有的职业价值观时,会计工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56.97%的岗位明确提出了会计人员应具备正确的会计职业价值观。价值观需求集中在富有责任感(37.58%)、做事细致(27.59%)、恪守会计职业道德(16.46%)、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10.46%)、思维严谨(10.28%)。因此,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价值观教育也是应用型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一)以职业能力框架为基础完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职业能力中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方面培养目标的设定。大部分本科生是需要进入社会就业的,因此,应用型本科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职业能力框架为基础进行培养目标改革[3]。以国内某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例:“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会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说明了本科生应具备会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提及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以职业能力框架为基础,完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 提高本科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层次

目前本科阶段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还是以培养学生理解会计原理和操作会计实务的能力为主,毕业生往往只会进行记账、报账、编制报表等传统的会计业务操作[4]。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型高校财务会计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提高本科生规划会计业务流程的能力。

2. 增加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管理会计课程的比重

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人才必将是未来市场需求的主流,应用型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更加重视本科生管理会计方向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开发管理会计方向的新课程、提高管理会计方向课程的学分比重、增加管理会计方向课程的学习形式等。

3. 增设会计前沿技术选修课模块

会计的基本原理具有稳定性,但是会计的前沿技术、会计的准则和会计涉及的经济业务总是在实务中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动态的选修课模块来适应这些会计实务的前沿发展情况。比如,高校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财务共享、区块链等技术类选修课;设置国内外会计准则研究、业财融合等选修模块来完善本科会计人才的知识框架。

(三)改进教学方式以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增加情景式教学,用图解的形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环境理解会计业务的流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富有实务经验的会计工作者更多地“走进学校”,举办讲座或者担任学生实训环节的指导教师,近距离地帮助学生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的要求。学校可以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学校”,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实现高校和市场的对接。

(四)以课程思政方式塑造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会计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会计职业价值观基本原则的认识、对职业道德威胁和冲突的分析判断力,形成职业价值观胜任力[5]。鉴于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校首先应将会计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必修课程,还应以课程思政等方式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确保毕业生在执业之时已经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价值观胜任力。

参考文献:

[1] 杨政,殷俊明,宋雅琴. 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 会计研究,2012(01):25-35.

[2] 周守亮,唐大鹏. 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 会计研究,2019(12):92-94.

[3] 张婧,邢维全.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差距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7(03):50-53.

[4] 熊焰韧,苏文兵. 新常态下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会计人才?——基于江苏企业负责人的调查[J]. 会计研究,2016(12):64-71.

[5] 孙卓,周弈珺.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養探索——基于会计人才供需双方的调查分析[J]. 商业会计,2021(01):117-120.

(荐稿人:吴凤菊,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会计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综述了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评述,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200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2001)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李东生、阳秋林(2005)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如阳秋林(2000),钟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2007),胡素华(2008)等,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李东生、阳秋林(2006)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比如:陈今池(1998)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2001)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素华(2008)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2005)、胡承德(2009)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2009)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2000,200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姚正海、孙自愿(2003)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预警性原则。章金霞(2009)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 四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与核算内容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胡素华(2008)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李素枝、谭翀、刘胜花(200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可借鉴传统会计要素形式进行分类,但又有所区别,提出了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四大要素。张亚梅(2001)则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五个要素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和社会资产净额。陈东升、阳秋林(2008)初步讨论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等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姚正海、孙自愿(2003)认为社会成本效益法下会计制度的设计可以确定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王爱国(2009)从传统会计恒等式出发,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六大要素: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入、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在核算内容方面,众多学者(吴俊,1994;刘长翠,1997;田昆儒,1998;张亚梅,2001;罗金明,2006;等)多首先是从企业利益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所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所应当反映、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政府履行的义务。此外,宋献中(1997)、刘秀琴(2003)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组成项目。前者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则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岳彦芳、袁晋芳(2005)则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

( 五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 会计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难度就在于其计量的问题。潘清平(199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计量单位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计量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责任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机会成本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等。宋献中(1997)、许家林(1997)指出社会责任会计除应用货币计量以外,还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影子价格法等。刘长翠(1997)、文建平(1999)则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主要有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两种,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的计量,是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主要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对自然资源的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提出了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进行计量,对生态环境的计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社会收益的计量则采用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评价法。

( 六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形式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采用非货币性信息叙述报告、货币性信息定量报告,非会计基础型和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方式,如郭黎、霍建伟(2000)认为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而对货币性信息则有以下几种报告形式: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编制社会收益表,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李正(2006)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指出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应从年度报告内的分散披露形式过度到年度报告内的独立性报告阶段,可以采用描述性披露结合简单报表形式或者单独采用两种形式中的一种。他并不赞成采用复杂的社会利润表、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等高级报表形式。谢良安(2007)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当强制要求其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用货币形式披露,而对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对自愿披露的部分,可以非会计基础型与会计基础型并举,披露工具应当灵活多样: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宜采用按行业、规模、地域等特征先试点执行。时薛原(2008)则认为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报告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业可以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会责任项目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则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宋献中(2009)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三种形式:年度报告披露形式、年度报告外的独立披露形式及大众媒体披露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应当编制对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对外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黎精明(2004),裘莉娅、徐植(2006)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如下建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尽可能单列,并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举;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并在必要时附加辅助报表和说明;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阳秋林、曾娇益(2005)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我国企业中编制独立的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同规范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相比,实证研究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肖淑芳、胡伟(2005),陈玉清、马丽丽(2005),刘长翠、孔晓婷(2006),沈洪涛(2007),李正(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甚少,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的阶段,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应不灵敏,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不关注。

(二)社会责任会计绩效研究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二者之间正相关、负相关甚或是不相关的研究结果均存在,如王怀明、宋涛(2007)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则是负相关关系。任力、赵洁(2009)则发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汪冬梅等(2008)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邵君利(2009)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刘冬荣等(2009)、王秀丽(2009)等的研究则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洪涛(2007)、马连福与赵颖(2007)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以及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再融资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并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评述

从规范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类似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及目标、假设与原则、要素与核算内容、计量与报告等方面均存在值得探讨之处。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不确定;由于“责任”的“多样性”,使得对企业履行责任的计量需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计量方法,同时,不同的计量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也不能像传统财务会计那样单纯地采取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从当前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存在着报告名称、格式缺乏统一标准,报告内容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经过检验已经证实不容乐观,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主要分歧在于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及与企业业绩、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方面,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众多学者在研究此类相关问题时,所采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各有不同,由此方法论上的不同进而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上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本文认为,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之所以尚未建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逐渐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流,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内容及范围得到了明确,并为测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了科学方法,而上述几方面问题也正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当前的争议之所在。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可以有两种选择:从宏观角度,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不妨也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借助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诸多争议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可以在宏观上对社会责任会计做出一定的规范;从微观角度,则可以选取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求较高的某些行业,如采矿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行业等,将其社会责任与行业特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俊:《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八点思考》,《会计研究》1994年第6期。

[2]刘长翠:《试论社会责任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1997年第7期。

[3]宋献中:《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思》,《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

[4]田昆儒:《社会责任会计渊源极构造初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6]钟子亮:《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思》,《财会通讯》2001年第1期。

[7]黎精明:《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国际现状及启示》,《上海会计》2005年第1期。

[8]岳彦芳、袁晋芳:《循环经济下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揭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9]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10]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2]裘莉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年第10期。

[13]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14]谢良安:《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回顾、综述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7年第7期。

[15]王怀明、宋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6]沈洪涛:《公司特征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7]汪冬梅等:《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8]陈东升、阳秋林:《刍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1期。

[19]任力、赵洁:《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9期。

[20]胡承德:《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编辑 聂慧丽)

上一篇:环境工程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课外艺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