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污染论文范文

2024-07-14

海洋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开始日益严重。海洋作为地球表面水资源的集中地点,其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是海洋污染问题治理的基础条件,提高其监测质量对于海洋治理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物联网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促进各领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以下文章中筆者将就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如何应用物联网做出分析。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应用

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能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开拓脱贫致富的道路,各种工业开始飞速发展着,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大量的索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近些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提出,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不仅能够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状况,从而更好的对海洋环境进行管理。

一、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

就目前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而言,主要有水上监控与水下监控两个部分,同时应用三维结构的传感网络,而该传感网络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不同类型的海上传感器;2.水下自动探测器;3.固定采集设备。在区域、类型不同的区分下,传感器也会按照类型的组成单独的节点,每个区域的传感器会对海洋浑浊度、盐度、重金属含量等相关指标参数进行采集,这些采集到的参数会经过统一的通信协议向汇聚节点进行传输,再由汇聚节点完成各项参数的统计工作,最后通过通信、卫星技术传递给监控中心进行分类、存储,供相关人员使用,数据库与互联网相互连通,当有外界用户想要获取时必须要通过身份验证才能获取到想要了解的监控数据[2]。在整个海洋监测系统中,各个监控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讲,每个节点都包括数据采集、处理、传输、供给模块。

二、无线网络中的ZigBee组网技术

(一)什么是ZigBee组网技术

ZigBee组网技术是一种近距离,复杂度、功耗、速率以及成本均较低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在应用该项技术时,需要确保各种电子设备之间具有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低的特点,这样该项技术才能够完成数据传输以及典型周期性、间歇性、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3]。对于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而言,网络耗能时间短是其使用时间的重要因素,而在整个监控系统具有的3层结构中,其中耗能量最大的单元即为单个阶段内数据采集、传输。而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ZigBee组网技术可在满足其实时性要求的同时,降低其耗能,因此,目前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单个节点约定的通信方式,即ZigBee组网技术。

(二)ZBR的计算方式

在ZigBee中,按照节点资源与功能对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的节点进行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即RN(+、-)、RFD,其中RN代表存储空间,“+”代表充足同时伴有无线路由功能,“-”代表不足且不伴有无线路由功能,应用Cluster-Tree的计算方式对信息传输至能进行计算,RN(+、-)与RFD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无论存储空间足或者不足,均可对数据进行转发,而后者不具备这种转发能力,在进行数据转发时,要以父节点为介导[4]。因此,目前ZBR方式已经打破C-T算法的局限性,开始与路由寻址功能相结合,实现了整个节点内部信息高效传播。就ZigBee而言,地址分发功能是其自身具备的通信功能,在此基础上与海洋环境监控系统中传感网络节点的具体行为相结合,在以下文章中,将来自于监控系统传感网络中的三个参数引入,即1.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整个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划分最大的子节点数,以Cm代表;2.在系统中,容纳路由器最多数量,以Rm代表;3.网络深度,以Lm代表。

这里我们可以先做一个设想,假如在扩展监控系统探测的前提下,节点全部应用“Node”表示,新带入节点加脚标“n”,父节点加脚标“k”,各个节点分配的地址均用“A”表示,深度应用“Depth”表示,当已知节点地址、网络层次深度后,最后得出等式应当为Depth(n-k)=1。

当ZigBee通信结构为树状结构时,需要再次引入三个参数,即1.在整个机构中每层容纳节点个数,以Cm1表示;2.每层中路由数最大,以Rm1表示;3.结构中网络层数,以Lm1表示。

求树状结构中e层节点时,按照上层父节点的地址分配协议进行计算,得出以下几种计算方式。1.假设n节点时该节点父节点接收的第N个节点,且RFD为节点类型,那么在计算其分配地址时,应该得出以下等式:n+Cskip(e)×Rm+Ak=An。2.前提条件相同,但节点类型换为RN(+、-),在计算分配地址时的等式应该为An= Cskip(e)×( n-1)+1+Ak。

三、ZigBee协议软件流程

(一)网络处于初始状态

选择一个能够将整个海洋监测系统归于初始状态的协调器,且需要其具备ZigBee 通信功能。RFD在检查是否有信标在周围节点中存在时,先要扫描周围节点,然后向节点发送信息,确定本节点可作为初始协调器的条件即能够在周期内检测到,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网络,将自身信标广播给周围节点。再然后,通过信道扫描,找出周围节点中适合能量的信道,并根据路由计算方式计算出最有效的信道,以此作为基础,将传输网络建立[5]。

(二)在网络中加入节点

在初始化步骤完成后,网络仍然不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还需要在此网络中加入其它传感器,在选择加入网络的节点时,需要先对上层节点进行扫描,然后选择父节点发送请求入网信息,如果网络地址能够通过此节点成功返回,则能够作为标识用于传输、接收数据。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并不断提升监测效率,是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中先对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简单论述,然后分析计算方式,最后对ZigBee协议软件流程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沈伟.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6(12):41-42.

[2]付宗魁, 蔡芳萍. 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方案设计与研究[J]. 物联网技术, 2016, 6(4):20-20.

[3]赵艳玲. 物联网技术在海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 舰船科学技术, 2016(1x):175-177.

[4]姚喆怡. 基于物联网定位技术的海洋监测系统研究[D].2015.

[5]陈作聪. 海洋环境实时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J].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15(4):308-312.

作者简介:

王慧娟,女,汉1984年11月30日,硕士物理海洋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级工程师,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2篇

广东省海域辽阔,东起潮州市饶平县大埕湾,西至湛江英罗港和北部湾,南到琼州海峡中心分界线并向东、西、东南方向自然延伸,管辖海域面积6.5万平方公里,加上专属经济区海域总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岸线漫长,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长4114公里;岛屿众多,有大小岛屿1963个,数量居全国第三;沿海滩涂广布,面积1717.33平方公里,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81.22%;港湾优良,有大小海湾510多个,其中适宜建港的海湾有200多个;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已有记录的鱼类资源种类1200多种,是多种国家级和省级海洋保护生物的分布区。

海洋,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岸带已成为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密集区。201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93万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国的23.2%,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与此同时,广东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较好。2015年—2019年,广东近岸海域优良水质(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质)面积比例平均值为84.2%, 2019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7.2%。非优良水质(劣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质)主要分布在河口、港湾和部分沿海城市的近岸海域。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018年机构改革后,原海洋与渔业部门海洋环境保护职能划并生态环境部门,打通了陆地和海洋的分割,实现了陆海统筹一盘棋,海陆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一年多来,广东紧紧把握机构改革机遇,以做好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切入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沟通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蓝色海湾建设。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的沟通协调,配合生态环境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大湾区蓝色海湾建设和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创新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框架下,设立了粤港海洋资源护理、大鹏湾及后海湾(深圳湾)区域环境管理、粤港海洋环境管理等专题小组,加强粤港共同关注事项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了粤港中华白海豚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和有关科普宣教、科学研究等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养护方面的活动。合力开展海漂垃圾污染防治工作,建设海漂垃圾预警系统,建立粤港跨境海漂垃圾事件通报机制,推进跨境海上环境事故处置合作。

分区控制,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沿海经济带将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着力培育引进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产业项目,依托大项目、大园区,点上集聚、串珠成链,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构建世界级沿海产业带。在发展临港工业、上大项目时,坚持采用最高技术标准、实施最严格环保要求、做好最周全防控措施,强化源头控制,守护好沿海美丽自然生态。

陆海统筹,扎实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工作。认真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广东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8年—2020年)》,将近岸海域污染整治纳入《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大力度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增加,截至2019年全省日污水处理能力达3216万吨,建成城镇污水管网73504公里,为削减河流污染负荷、减少污染物入海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一季度,27个入海河流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积极探索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惠州大亚湾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工作。在汕头南澳县、惠州市、深圳市、茂名电白区、湛江市等市、县(区)启动“湾长制”试点工作。近年来,海洋污染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海洋環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发现赤潮次数连续4年下降。

分门别类,加大入海排污口整治力度。组织开展入海污染源排查和入海排污口分类核查,分析入海排污口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分类监督管理对策,为强化重点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对重点入海排污口的动态监管,开展“广东省重点入海排口监管系统”建设。沿海各市持续开展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的清理整顿工作,针对新发现的两类排污口,按照“一个排污口,一套整治方案”的要求,落实整改责任。

简政放权,规范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后进一步规范了海洋工程环评受理、审批工作,实现了环评管理制度的统一。落实“放管服”要求,取消拆除或闲置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审批事项,委托下放海洋工程建设运行后评价结论和改进措施备案、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预案备案、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验收3项行政权力事项。重新理顺海洋工程环评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减少跑送次数、精简办事材料,将环评纳入省政务平台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摸清底数,组织开展基础性研究。2019年共开展海水环境质量、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海水浴场水质、海洋垃圾、海洋放射性、海水水质自动监测、练江和小东江入海口邻近海域和赤潮绿潮应急监测8大类监测任务。组织开展珠江口海域生态系统水质目标管控研究和珠江口海域污染整治对策研究等,分析评价广东省重点河口、海湾污染物超标情况,判别影响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科学提出河口海域水质控制目标及措施,研究制定重点河口海湾整治对策。

“四个强化” 着力开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目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还存在能力相对较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边界不清晰等情况,为切实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从四方面着力强化。

强化制度建设。认真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结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探索制定科学反映河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河口水质标准。适时组织修订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关系。

强化重点工作。做好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提出海洋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要求和任务措施。规范入海排污口监管,加快开展备案,分类加强治理。做好河流入海污染监测和评估,加强河流入海污染物管控。建设系统化、信息化、可视化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入海河流、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监视。落实“湾长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河海联动、陆海统筹、与河长制高效衔接的协同治理体系。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推动沿海各市建立海滩保洁机制。

强化能力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基层队伍海洋生态保护人员配置和业务能力。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部门出海、出航能力和海洋调查基地建设。深入开展重点课题研究,为正确认识海洋污染问题、科学制定污染防控措施提供支撑。

强化沟通协调。积极与海洋执法队伍、海警局沟通协调,确定有关执法监督事项分工和责任清单,明确海洋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协调自然资源部门,做好海洋生态红线管控、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配合海事、应急部门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海洋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中法文化的差异性,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如何去正确对待这种文化差异性并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首先,通过对文化含义的了解进一步得到中法文化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其次,再通过对饮食、节日和服饰三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得到中法文化差异性的重要原因;最后从这些原因中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取长补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重要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文化差异性;跨文化交流;软实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具有着广泛性、地域性、人文特殊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不同的人类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的,故此我们也可以从中认识到文化的源头所具有的差异性和文化在人类意识形态的认知之中所具有的同一性。文化源头所具有的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各个地域中的社会存在的差异、同一个地域不同群体的社会意识的异同、同一个地域中同一个群体在社会历史上的异同和地域的异同;在人类意识形态中,这些不同文化却具有同一性,例如:中文中的“吃饭”和法语中的“Manger”相比,它们在语言文化的表达中是各具千秋的,但从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根本上来讲都是填饱肚子的生理活动。正是这些由于各色各样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才形成了如今人类社会中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那么,在这些多元文化之中的中华文化与法国文化又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从上面对文化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中法两国在地域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发展路线各异从而导致了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法国在地理位置上被海洋所包围,从古至今,法国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正是这种漂泊不定的海上环境,才造就了法国人民向往自由浪漫、崇尚冒险和洒脱的个性。这些个性深深扎根于法国人民的思想之中,不仅为法国近代殖民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也间接地为法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路线提供了资本积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中国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孕育的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的生活日常都有着农业或多或少的影子。这种小农人家、安居乐业的环境让中华人民拥有了艰苦耐劳、朴质善良、团结一致的精神,这些精神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与每代人的精神财富融合,形成了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伴随着每一位中国人民,使其产生信仰扎根于脑海之中,不仅为中华之崛起提供了红色信仰,还为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法两国在地域上的差异不仅决定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发展路线各异,还影响了饮食、节日和服饰等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法两国在饮食方面上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就精神层面看,饮食文化却由民族生态文化环境所影响。根据相关历史文献显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早在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的时间里,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城饮食文化区、以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三大饮食文化不同风格的区域类型。又经过约四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等11个子属饮食文化区位。这11个子属饮食文化依旧延续着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的三大饮食文化区的饮食文化风格,但在后人的不断创新和对外开放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主食古今一致,副食随时代潮流不断完善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至今仍然持续着,不断地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俱全菜谱。而法国的地域远不及于我国地域辽阔,故此受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区域,从而难以去追求食材制作程序中所体现的味道上的层次,而是去从根本上追求完美的食材得到十分单调却深得法国人民偏爱的菜系:对食材材质苛刻,以浓、鲜、嫩、肥为主,味道上偏向于酸、甜、咸等味道的普遍法國菜。这种菜系也受到法国人民向往自由浪漫、崇尚冒险和洒脱的民族文化影响,搭配不像中国饮食文化那般讲究,比如中国饮食文化中一桌上有着多盘菜,这些菜各自的摆盘上和菜的含义上又代表着许多含义,但法国餐桌上搭配就没这么多要求,随意搭配,只要健康、有营养、管饱就足够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发达解决了法国饮食文化上生态文化环境上的难题,已经有不少法国厨师去尝试着学习各国饮食文化的长处,弥补自身饮食文化的短处,打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国菜,迎合法国人民的同时也在面向世界。例如:灌汤波士顿龙虾、辣爆蜗牛等。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法两国在节日方面上的差异。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产物,它是具有周期反复性、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殊日子。在这些特殊日子中传统节日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长河中长期积累和凝聚的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对比中法两国的节日,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两国在节日时间的规划上、节日的类型上和节日的风俗、庆祝内容上有着十分大的差别:1、中国的节日主要为法定节日和传统节日两部分,它们在时间的规划上,除了法定节日是由阳历划分外,传统节日都以农历划分为标准,有个别还会以气节的名字直接命名去,例如:清明节与冬至。而法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节日都是根据阳历来指定时间划分除了个别的法定节日;2、中国的节日是百姓的节日,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它们由民心生为民而生,通常都带着儒家文化和工农文化的文化色彩,没有西方国家那种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节日。而法国恰恰相反,它的节日内容以宗教信仰文化居多,多起源于法国文化之中的宗教信仰文化,例如:复活节、诸圣节和圣诞节等。其中最重要的圣诞节就是为了纪念耶稣诞生的法国传统节日。但是,法国的节日也有一些非宗教性的节日,它们由文化启蒙所引发的文化艺术狂潮赋予生命,是法国在历史长河上宗教和艺术激烈碰撞的优秀文化产物。例如:夏至音乐节、阿维尼翁戏剧节等;3、在节日的庆祝和风俗方面上,中国多以吃饭为主,任何节日的环节都少不了一群人围在饭桌上享受美食和天伦之乐,正应了古人那句话:“民以食为天。”而法国节日的庆祝和风俗方面则受到扎根于法国人民思想的那种向往自由浪漫、崇尚冒险和洒脱个性的影响,多以聚集社交和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为主,许多法国节日也可以被称为每个人通过节日活动相互了解与认识的社交节日。中法两国的节日各自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所凝聚,它们各自代表着属于自己国家文化历史的文化色彩,各具特色,都属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人类文化财产,不断在人类历史上添砖加瓦。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法两国在服饰方面上的差异。服饰是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上长期发展所积累的文化财富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故此,一个人的服饰不仅展示着自身的外在形象,也对外表现出自身内在的文化修养和自身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程度,也起着弘扬国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中法两国服饰各有千秋,在彼此的民族文化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之间的差异:1、服装特征的差异。与中国相比,受法国人民向往自由浪漫、崇尚冒险和洒脱的个性的影响,法国服饰在色彩上和设计上更具个性,这种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不”:无论性别,无论季节,不论年龄而中国服饰比较保守,注重于场合、时间、人物,色彩上和设计上大同小异,多为普遍上的延伸;2、服装结构上的差异。中式服饰结构多以整体扁平型为主,主要强调服饰的立体空间效果,并且服饰直而松散,而西式服装结构分为立体,强调立体效果,服装更贴切;3、服饰颜色的差异。在中国的服饰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可贵和最充满力量的颜色,它不仅表现在服饰文化之中,在思想上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法国服饰中,紫色象征着高贵的色彩偏好,这意味着注重赋予色彩一定的情感意义。从总体上来讲,这些差异性造就了两国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两者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故此,当今世界和平开放的环境中,两者应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在人类文化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在了解了中法文化差异的同时,身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如今这个开放的世界格局上,要扛起“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交流大旗,我们不仅要了解中法文化差异,也要克服并且尊重这种差异所带来的陌生感,从而做好中法跨文化交流的相关工作,不仅要吸取法国优秀文化,还要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8.

[2]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本文指导老师:吴梦玲。

海洋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拥有广阔的海洋,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但是,目前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却相当的严重,尤其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我国这个海洋大国,目前海洋污染的严重情势如果得不到很大的改善,成为海洋强国可能只是永远的奢望而已。在过去几十年海洋事业的发展中,特别是对海洋生命与非生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许多不合乎科学的因素,这对海洋本身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我国主要存在以下海洋环境问题: 1.近岸的陆源环境污染 2.近岸的养殖废水污染 3.近岸工程破坏环境/生态 4.溢油事件 5.放射性污染 6.倾废

7.温室气体与酸沉降

这些问题有的是受科学发展与进步水平的限制,使我们对自然界的演替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而造成的;而有的则是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自然发展规律于不顾,盲目运作而造成的。海洋环境保护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从狭义上讲,就是人人做好身边的事情,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不降解或者难降解的包装等,使用完的电池等对环境有危害的要妥善放置回收站等,这都是一个国家人民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支持。从广义上讲,环境保护的类型很多,从自然景观到人造景观,从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到居民区工作区等,凡是 涉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都要保护,只是保护的方式方法不同,按照人类生存的原则,分了不同的类型。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海洋环境保护方法:

一、防止海洋污染

全面推行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 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

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

二、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沿海防护林建设 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三、政策建议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税费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发展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政策。

为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推进海洋保护的国家计划。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渤海污染防治工程是国家“十五”期间确定的重点流域、海域污染防治工程,计划的实施为减少陆源污染、遏制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恢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评估显示,截至2005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总投资276.8亿元,实际投资210.8亿元,投资完成率76.2%。城市污水治理、城镇垃圾处理规模完成率分别为69.3%和47.9%,氮、磷、化学需氧量等总量控制指标均完成入海量计划削减任务。与2001年相比,

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27.5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下降25.7个百分点,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目前,各重点流域、海域的“十一五”计划制定工作正在进行中,长江口、珠江口海域亦已开始编制碧海行动计划。各类计划将积极吸取“十五”执行经验,为更好地实现“十一五”期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此外,我国还规定沿海所有港口必须配备油污水回收船等回收装备,港内禁止排放含油污水。

2、分析日本在冲之鸟岛和东海大陆架投巨资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认识

所谓“冲之鸟岛”位于日本东京西南1740公里的海上,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珊瑚礁。它本来由6块岩礁组成,但是由于长年被海浪侵蚀,正在不断没入海中并渐趋消失,现在只有两块岩礁露出水面。二战以后被盟军占领,1968年美国向日本移交了该水域的行政管理权。 2010年5月18日,日本众议院通过了《低潮线保全和基地设施整备法案》。该法案要求在没有船舶靠岸设施的冲之鸟岛,通过设立经济活动基地,向国内外宣传“冲之鸟”是一座岛屿。日本想方设法人为造“岛”,如此重视冲之鸟礁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有着深层的经济和战略考虑。

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只要日本能证明其是一个“岛屿”,就可据此为起点,得到向外延伸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海域,这比日本约38万平方公里的整个陆地面积还要大。如果其大陆架延伸申请得到批准,那么周边200海里一带丰富的天然资源就归日本所有。有消息称,经过勘探,冲之鸟礁附近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同时,其海底大陆架还储藏着丰富的锰、镍、铬、铜等稀有金属矿、海底热水矿床,还存在可替代石油的沼气能源,这对资源匮乏的日本岛国来说,是一笔巨大财富。

另外,冲鸟礁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它扼守东海进出太平洋的主要航道,靠近关岛、塞班岛、菲律宾和台湾,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恰好位于扼住中国海军冲出太平洋的海上要道上,是长在中国海军远洋作战通道咽喉上的一根毒瘤。此外,“冲之鸟”还处于亚太地区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如果日本把这几块礁石打造成人工岛,建立港口甚至起降飞机,那么它就可以成为连接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重要跳板,成为日本遏制中国的一艘永不沉没的小型航母。

日本《每日新闻》2003年11月25日报道,为了向联合国申请延伸本国大陆架范围,日本政府最近会同日本石油矿物联盟、日本钢铁联盟、日本土木工业协会、日本石油开发公司等10个与海洋开发事业相关的团体,组建了“日本大陆架调查公司”,将从2004年起正式开始对日本大陆架的地形、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勘测。日本计划在2009年5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有关日本大陆架的详细勘测资料。日本媒体认为,此举将扩大日本大陆架范围,可能使日本大陆架界线延伸至350海里(1海里约合1.852公里)。日本的这一动作引起了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

目前,在东海东部的大陆架上,存在着大片中日、中韩、日韩大陆架主张重叠区。1974年,在未经我国同意的情况下,日韩为了勘探油气资源,签订了《日韩东海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所划定的共同开发区包括了我国主张的大陆架的一部分。如果日本能够将目前的大陆架外侧界线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开始,向外延伸至350海里处,日本就有望解决困扰它发展几百年的资源问题,大幅提高综合国力。 这片大陆架在战略上和军事上对日本也有重要意义。这片大陆架海域是中国向东进入太平洋、美国向西进入东亚以及俄罗斯南下的必经通道,日本认为,控制了这条国际通道,就能影响几个大国,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陆地领土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如果超过其领海基线二百海里以外的,可以主张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简称“外大陆架”)。对外大陆架提出权利要求的沿海国,须根据《公约》所规定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标准编制关于划定其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信息资料(简称“外大陆架划界案”),提交给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简称“委员会”)。委员会对沿海国所划定的外大陆架外部界限是否具有充分的科学技术和法律依据进行审议,然后以“建议”的方式对沿海国划界案做出认可或否定的决定。 2008年11月,日本向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外大陆架划界案。日本划界案共包括7个外大陆架区块,总面积超过74.7万平方公里。其中,日本以冲之鸟礁为基点主张了面积约25.5万平方公里的外大陆架(即九州-帕劳洋脊南部,KPR区块)。日本以冲之鸟为基点提出了外大陆架划界案,其前提必须是冲之鸟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基础。意味着日本以总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两个礁石主张了总面积共约为7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其中包括面积超过43万平方公里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及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 根据《公约》第121条第3款规定,“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维持其自身经济活动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冲之鸟礁是位于西太平洋的九州-帕劳洋脊(日本称为“九州-帕劳海岭”)上的2块孤零零的礁石,高潮时露出海面的总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为了这两块岩石不至于被海水冲刷侵蚀而消失,多年来,日本不惜花费巨资对这2块礁石进行保护性的加固建设。很显然,冲之鸟礁不具有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基础,更不可能拥有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因此,在日本提交划界案之后,中国和韩国多次向委员会提交外交照会,明确请求委员会不应审议和认可日本划界案中以冲之鸟礁为基点所划定的外大陆架最外部界限。否则,就相当于默认了冲之鸟礁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

地理科学(师范类)

40号

海洋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5篇

学号:201305071106

院系: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班

一、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

据1998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年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局部海域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因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生物资源下降,近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严重。总之,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上未见好转,主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重金属。

渤海污染继续加重。海域内90%的监测站位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铅。其中辽东湾局部海域无机氮已超过三类标准。另外,渤海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和渔业资源衰退。据调查,10年来渤海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经济鱼类低龄化、个体小型化、生长周期缩短。

黄海污染总体较轻。海域内的45%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其中胶州湾和大连湾无机氮分别超三类和二类标准。

东海污染严重。海域78%的监测站位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和汞。

南海水质较好,局部污染严重。海域内28%的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珠江口海域污染突出。 1 、 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90 年代以来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 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 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2004 年的数据显示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 ,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 1/ 3 ,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 ,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 、 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

20 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 2/ 3 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3 、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对象,并且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对海洋生物质量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底栖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4 、 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从1999到2004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在我国近岸、近海和远海海域中,海洋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汞、铜、镉、铅、砷、滴滴涕、多氯联、有机质等。其中,大连湾、锦州湾和珠江口海域沉积物五年来污染持续加重。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砷、滴涕及粪大肠菌群等有毒物质含量数年居高不下 。

(二)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很不乐观,不仅是由于多种污染和不合理开发等原因造成的,而且还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有关。

1、海洋污染源的形成 ① 陆源污染

海洋污染物总量的 85 %以上来自于陆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学需氧物质、氨氮、油类物质和磷酸盐四类 ,合计占总量的 95 %以上,还有硫化物、锌、铅、铬、挥发酚、氰化物、铜、镉、汞等。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禽畜粪便等。因此,陆地污染源可分为四类: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陆上养殖污染源。 ② 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

我国曾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分别掀起了围海造田和发展养虾业两次大规模围海建设热潮 ,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缩减了约一半。其后果是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重要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而且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下降。对沿海滩涂的破坏面积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岸工程破坏自然滩涂,我国沿岸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有160个。许多海湾已建有大、中型港口,小型海湾普遍为天然渔港。但是,在大城市毗邻的海湾,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浅滩消失,海岸自然程度降低。再加上海水养殖业的盲目发展,养殖自身污染也较为普遍,海湾潮间带和水域中天然生长的鱼、虾、蟹、贝普遍衰退。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可分为四类:海水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深海开发。

③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洋污染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正常作业污染,即海洋油田的勘探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二是突发性污染,即海域油井意外泄漏。 ④ 倾倒废物污染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加大了对海洋倾倒区的使用力度,其中倾倒的废物主要是疏浚物、渣土等。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倾倒区的个数由2001年的61个增加到了2004年的80个,签发的倾倒许可证数由2001年的541份增加到2004年的602份,倾倒的废物量从2001年的8965.2万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4661万立方米。国家海洋局对部分海洋倾倒区的全面监测结果显示:与倾倒区选划时的环境质量状况比较,个别海洋倾倒区的环境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部分倾倒区及周边底栖环境的总生物量略有减少,底质环境状况局部倾倒区恶化,但尚有底栖生物存在,其优势类群主要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部分倾倒区的水深略有减少。 ⑤ 船舶排放污染

船舶对海洋的污染主要指船舶在航行、停泊、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相关资料统计表明,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的污染物来自于船舶。特别是海洋中石油类污染物,其中陆上工业排放和城市排放占37%,而船舶操作性排放则占33%。船舶排放物已经成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扰乱海洋生态平衡系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船舶海洋污染主要包括民用船舶污染和军用船舶污染。民用船舶污染主要是操作性污染,即船舶有意识地将船舶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入海,军用船舶除了能产生民用船舶的污染之外,其核动力船舶还能产生放射性辐射污染。 ⑥ 海上事故污染

海上事故污染是指运载有毒有害物质的船舶在航行中因过失或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所形成的污染。由于不可抗力致使船舶触礁、碰撞、搁浅、爆炸等事故,使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对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这类事故 多发生于近岸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特别大,主要有溢油污染、化学危险品污染、液化气船重大事故污染等。

2、海洋污染的深层次原因 ① 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 ② 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

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极其薄弱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资料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约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③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岸养殖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船舶对海 洋环境的污染、来自海洋石油勘探的污染、海洋开发活动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污染、港口建设对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方面。 ④ 现代海洋科技的应用

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现代海战武器(如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此外,目前一些国家建立了海底核基地,其海底核实验活动直接或间接对我国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 ⑤ 海洋监察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

国家海洋局每年承担常规海洋环境监测,以及两次污染基线调查、陆源污染及重点排污调查、几个海湾的海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调查,以对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 楚,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另外,在监测的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方面体现出执行力不足的问题。

二、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实施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

第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提高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在一些关键地区尤为如此。

第三,加强各级政府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协调,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局面。生态系统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有效协调,取决于各类社会团体(企业、社区、NGO等)的广泛参与。

第四,推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增强对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投入。近十多年中央政府的工程项目投入和财政补贴在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加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提高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开展5年一次的国家生态系统状况评估,推动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监测、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第六,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因此,要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认识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七,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我国多年来的海洋产业结构一直是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今后应提高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中,使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二是优化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沿海地区所产生的“三废”绝大部分通过直接入海,河水和地表径流、酸雨等形式流入近海,影响着近岸海域的环境,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和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海洋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6篇

东部南部海域一带局势紧张,动荡频繁。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关键词:周边形势 海洋国土 划分 争议 主权

一、中国海洋国土概况与观念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二、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形势

(一)、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如果关注中国的军情,关注中国的国土安全,关注中国的关于海洋权益的报道,我们可以知道,在南海和我国的周边海域,有些国家已经非法在开发和开采利用那里的资源了,而由于我们国家的政治及军事等一系列原因,或是综合考虑,一直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动作。尤其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小国,更是猖獗异常。透过日本、南海周边国家对我国所属海域大肆开发、旅游的表面景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核心还是为了攫取各种各样的利益。

(三)、中国海洋形势现状

由于我国大量海岸线基点未最后确定,导致领海基线尚未确定, 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海和领海的面积,因之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不好确定。我国的海洋国

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沙群岛问题

南海划界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涉及国家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争端之一。南沙争端目前已形成了“六国七方”的复杂格局,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南沙海域共有230余个岛屿,从各国实际控制的50个岛、礁、滩中,我国仅占8个。周边国家已将我主张的8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势力范围。且非法钻井几千口、石油开采量达 4000万吨以上。从区域上来看,越南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上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

近期以来,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插手,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倾向日益凸显。根据中国海洋行政执法公报显示,近年来美海军电子情报侦察船频繁出现在我东海和南海海域。同时日本在南沙海域安全问题上与美国遥相呼应,积极配合。南沙海上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资源争夺战越来越复杂,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或划界争端持续未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争议海域的主权和资源问题。仅以南海为例,南海诸岛是东亚与大洋洲的“海上通道”和“空中走廊”,除渔业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据有关专家推测,在南海中国传统海疆线内的油气总储量约为420亿吨。

近年来,尽管南海周边邻国虽一再表示“不采取使问题复杂化”的行动,但从未停止对中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南沙海洋权益的侵犯。比如,一些邻国在南沙群岛扩建各种军用、民用设施,吸引俄、英、日、澳、法、美等国合作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并瞄准了其人文资源,以优惠政策鼓励南沙群岛的开发、旅游或移民等。日本更是牢牢盯着东海资源,并加速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技术。总体而言,中国的海岛及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上安全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中日钓鱼岛问题

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由此涉及到东海大片海域和大陆架的归属和划分。钓鱼岛及其周围的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它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边缘。其西面是中国大陆架, 东面是冲绳海槽。我国东海大陆架到此为止, 而且其海床上沉积物与我国长江黄河下游沉积物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因此无论从历史上,还是自然上都与海槽东侧的日本琉球毫无关系。但是日本当局无视历史, 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一次次挑起事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四、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策略及原则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如何解决海洋争端,有效地维护海洋权益,开拓国家发展的利益空间和安全空间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遵重国际相关原则,和平解决争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我国一直坚持通过平等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的管辖权界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的定义是“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大到大陆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这充分说明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制度的主导原则。我国历来主张大陆架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这一原则不仅是国际法中划分大陆架的主导原则,也是我国捍卫海洋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尊重历史的原则

目前我国被其他国家侵占的岛礁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历史上早就属于中国,只是由于发现了丰富的资源或战略位置日益突出,而使周边国家顿生觊觎之心。例如,南沙群岛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被我国先民发现,唐贞元五年(789年)就有了“千里长沙”西沙群岛和“万里石塘”南沙群岛的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南海诸岛就归海南岛管辖,明朝以后归亚洲管辖,清朝又划归广东省琼州府管辖。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

搁置争议并不是对邻国侵占我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认可,也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在双方认识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主动回避,以求国家关系的大局不受局部争端影响的一种暂时性的措施。随着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我国能够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邻国间的海洋权益争端,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鉴于我国海洋形式现状,我国应当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一)、建立高效协调机构,着眼于长远规划

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管理或是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太薄弱。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使我国外交、海洋机构、海军、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平时作好预案,一旦有事便能快速反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止周边国家侵害我海洋权益,保护我海洋资源,针对有关国家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战略高度作好我国海洋产业、海军发展的规划。

(二)、建设实质性力量,加强全面性调查开发

对于中国而言,要做到完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必须拥有一支决定性的海军力量。没有海上力量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无法搞开发、旅游、管理和执法,就谈不上有效维护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当我们的海上力量能够走进“蓝水”,在“第一岛链”外执行任务时,台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中国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此外,依据2003年7月1日生效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谁对某岛进行管理开发,谁就享有其主权。我们可以进行多方面调查开发:一是我国国内各有关单位在协调机构的协调下,对上述岛屿进行资源调查,这既是一种显示主权的行动,也为将来进行资源开发打好基础;二是以承包的形式鼓励国内团体或个人对我国有关海域进行开发;三是联合国外大石油公司开发东海、南海油气资源,既解决了我国目前面临的资金、技术困难,又可大大减小开发的风险;四是联合周边国家进行渔业、油气资源的开发,按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实现主权归我、资源共享。

(三)、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掌握主动权

上一篇:产科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应用林业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