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范文

2023-12-10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玄幻文学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IP产业链已经形成,并带动着与其相关的产业链条不断丰富和完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很巨大,但是却仍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针对问题要尽快成立行业协会,发掘精品IP,坚持内容为王,打击盗版,加强立法等,希望能对网络玄幻文学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玄幻文学 IP 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网络玄幻文学飞速发展,逐渐步入产业化阶段,带动着与其相关的产业链条不断丰富和完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很巨大,但是却仍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目前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创新发展,研究认为发掘精品IP,坚持内容为王;深度挖掘IP,拓展相关产业链,多元化综合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著名作家叶永烈认为:玄幻小说是最近兴起的,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强调一个‘玄’字,内容走得比魔幻小说更远,从创作层面讲,玄幻小说作者比科幻小说作者创作更自由,不需要受科学依据的束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都有着产业化的趋势,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而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更是其必由之路。

网络文学产业化会极大地激发我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力,重构我国网络文学的现有格局,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技术研发平台和更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同时它也有利于我国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

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是一条以网络玄幻文学作品为基础和核心,不断涌流内容创意,运用再度创新和延展开发的手段,持续衍生出相关的新型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一.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发展的有利条件

据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国内45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的驻站创作者数量已达1400万,其中,签约作者数量达68万人,47%为全职写作。由此可见网络作家规模之庞大。

网络作家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网络文学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新作品诞生,这保证了网络文学的活力长存。随着数字内容版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未来,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将获得更显著的增长。用户消费者的规模扩大,其对网络文学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源动力。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其传播模式及渠道逐渐系统化、成熟化,网络文学网站由此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主要传播平台,同时前者的发展空间也随着后者的壮大而愈发广阔。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和3G、4G网络的普及,以及移动端阅读软件研发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文学用户的阅读习惯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倾向于移动端(移动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MP5等)的碎片化阅读,手机读者数量增长迅速。

由于手机端支付更方便迅捷,用户显然愿意用手机支付费用。而且在手机和平板上进行阅读,相比PC端,更有传统实体图书的感觉,而与此同时各类阅读APP也都在努力提高用户体验,因此在手机上的阅读体验要比PC好得多。

网络文学原本只是某些写手出于兴趣而在网上自行写作发表的作品,更多的是出于抒发情感和理想的目的。不过由于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读者兴趣的多元化,网络文学的传播价值不断上升,资本市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现象中蕴含的巨大利益,于是一大批以发布或转载网络文学作品为运营内容的网站顺势而起,如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等,从此开启了网络文学的市场化时代,这对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上游——创作源头存在问题

网络玄幻文学因其文本特征,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上游位置,是整个产业链的创作源头,对于漫画、动漫、影视、游戏等各种媒介形式而言,它都是“母体”。因此考察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上游的问题就要从网络玄幻文学本身入手。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大世界,可入門槛非常低,接近于零。所有人都有在网络上浏览、发言、上传、下载的权利。

网络文学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网络作家的门槛不可能太高,只要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底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表,或者说句不好听的,会认字,会打字,就可以写网络小说。每年网络上都会出现一些新生代网络作家,他们也许更有干劲、更有想法,能给网络文学带来新的活力,但许多网络作家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学教育和正规的写作培训,这使得网络上的很大一部分网络作家文学修养不高。文学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写作技巧,还有在长时间的现实生活中所积累起的写作素养等,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事实上,直到现在,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庞大的写作者群体中却依然是“写手”占大多数,能被称为“作家”的人寥寥无几,“网络作家”,不过大众是对网络文学创作者的礼貌性称呼。

现如今的网络玄幻文学产业迅速发展,作品数量也呈现爆炸式增长,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新作品出现在网络上。但是作品多,只能体现网络玄幻文学的繁荣发展,却并不能掩盖其总体质量低下的问题。伟人邓小平曾说过,任何时候都要质量第一,不管劲头多大,都要把质量搞好。显然玄幻文学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产业链中游——渠道提供商众多,网络文学网站建设不足

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中游的任务是整合上游主体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资源,利用技术优势创造性地建设新型电子商务平台。

我国当前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的中游的渠道提供商包括网络平台运营者和电信运营者。网络平台运营者就是提供商,如起点中文网等网络文学网站;而电信运营商则主要提供技术支持。电信运营商在网络文学的内容与用户之间搭建桥梁,网络文学作品依托电信运营商实现在移动端的发行。网络文学网站与电信运营商按照流量与增值服务收费分成。

这样的分众渠道过于细致,会导致产业链中游的利益分成矛盾凸显,各大渠道各自为政,独善其身,信息流程障碍重重,不利于产业链的增值。

网络文学网站是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绝大多数著名玄幻小说的崛起都是在正规网络文学网站实现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文学网站产业化起步较晚,产业链结构相对不完善,各网站间产业差异较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重要环节勾连不够紧密,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得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产业链下游——IP改编存在同质化等诸多问题

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的下游就是作品的各类改编,包括实体书、漫画、动漫、影视、游戏、有声阅读等等。这些改编途径有着共同的问题,如下所述。

同质化往往也可以理解为跟风模仿,每当一个作品名利双收,就会有很多模仿之作。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玄幻小说及其衍生品严重缺乏内容创新和主题升华,仿佛一个个呆板的工业流水线产品,这样的作品显然很难获得充分的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玄幻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如《斗破苍穹》、《武动乾坤》、《诛仙·青云志》、《择天记》、《香蜜沉沉烬如霜》等等,其态势可谓如火如荼。每个都号称是“大IP”、“大制作、“大投入”、“当红明星”、“一流团队”,前期宣传铺天盖地,让受众们对其充满期待。然而播出以后,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不尽如人意,口碑普遍较低,有些甚至可以说差劲。

(四)版权意识缺失,盗版猖獗

版权即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法律上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在网络玄幻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版权保护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十分严峻的问题。

网络文学作品盗版猖獗,是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上的一个大毒瘤,不仅影响了作品的质量,极大地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而且给网络文学市场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经济损失,例如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因盗版造成的损失就高达74.4亿元。

盗版问题是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的心头之患,可谓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倘若不加以治理,它会扼杀整个玄幻文学产业的创造力。

三.对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的一些发展建议

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是我国网络文学产业乃至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下面笔者将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发掘精品IP,坚持内容为王

1.从“渠道为王”到“内容为王”

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的源头始终是网络玄幻文学IP,动漫、影视、游戏等文化创意形态都只是IP的具体载体,而要想让读者真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上的认同,还是要依赖IP的最初形态,即玄幻文学本身的内容。

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是内容创意,产业链以此为源头,不斷延长,衍生出许多新的产品,并利用内容创意将其他所有环节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内容”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根基。

以往许多网络文学网站、出版商等都奉行“渠道为王”,尽管能快速聚集大量受众,吸引大量资源,但其盲目迎合受众需求,导致玄幻文学本身出现许多问题,难以长久。网络玄幻文学内容上存在的抄袭成瘾、跟风创作、同质化严重、不健康内容泛滥等问题的根源,正是“渠道为王”。

唯有依靠内容,提倡“内容为王”,整合产业链各方的优质资源,打通产业链上游,把创造优质内容作为首要任务,充分调动网友创作的积极性,融合网络原创玄幻文学要素,丰富和拓广内容的类型,使优质的内容创意成为图书、影视剧、游戏等各类网络玄幻文学衍生产品开发的核心要素,才能形成网络玄幻文学市场核心竞争力。

2.加强创作队伍建设,提高作者素质

在我国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很低,这导致了网络文学创作者的队伍质量的良莠不齐。而且相当一部分作者是出于利益需求进行文学创作,这就造成了玄幻小说的商业性远远超过了本身应有的文学性,网络玄幻文学成了数量上的巨人,质量上的矮子,精品之作少之又少。

因此,想要提高网络玄幻文学的作品质量,促进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提升广大网络写作者队伍的写作水平。同时要注重作者们的文学文化修养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动机,适当降低玄幻文学的商业性,使文学性获得提高。

此外官方的文学评价组织,如文联、作家协会也应该主动发力,去发掘网络玄幻文学界有影响力、有实力的作家,使其规范化、有序化,加强网络玄幻文学创作队伍建设,推动网络玄幻文学的健康创作与发展。

3.拒绝低俗文学,提升文学内涵,把好网络玄幻文学质量关

近年来,我国网络玄幻文学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同时也受到了很多质疑。究其原因,就是网络玄幻文学的文本低质化问题。一些作者限于本身写作能力,写出的作品语言苍白、内容空洞、情节平淡,显得粗制滥造,更有甚者,某些作者急于求成,为了迎合市场和受众,故意在作品中加入淫秽色情暴力等元素,使得网络玄幻文学的质量可谓泥沙俱下,取得了一时成功,却拉低了玄幻文学的口碑,备受社会大众诟病。

当然,玄幻文学如果都是这样的作品,那也不可能安然发展至今。在其十几年的发展史上,还是产生了许多的精品之作,一直为人称道。比如萧鼎的《诛仙》,开中国当代仙侠小说之先河,化用《山海经》文化,人物性格鲜明,对“情”之一字描写极为深刻。辰东的《遮天》,背景恢弘庞大,想象奇崛瑰丽,配角描写深入人心(这一点极为难得,大部分玄幻小说都是以主角为中心,其他配角大多只能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形象非常单薄),继承并演绎了中国古代的道佛两家文化,更难得的是体现了家国情怀。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文采飞扬,语言富有韵味,配角塑造有血有肉,在后武侠时代给了读者们心目中的江湖世界。此外还有猫腻的《庆余年》、血红的《升龙道》、老猪的《紫川》等等,不胜枚举,都是杰出的玄幻文学作品。

想在如今的市场化条件下继续诞生如上所述的优秀作品,必须要严格把控网络玄幻文学的质量关卡,网络文学网站和官方文学评价组织应制定全面的筛选机制,拒绝那些内容低俗、媚俗、艳俗的玄幻小说,鼓励内容积极向上、富有内涵的玄幻小说,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玄幻文学评选活动,引导健康的玄幻小说发展。当然与此同时也要尊重读者的合理需求。这样既能促进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又能丰富我国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深度挖掘IP,拓展相关产业链,多元化综合开发

上文叙述了网络玄幻文学的一些改编途径,如实体书出版、漫画、动漫、影视剧、游戏和有声阅读等等。这些途径并不是相互脱离的,而是分属产业链上不同的环节,必须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前的产业链对开发者的要求是,以某个网络玄幻文学IP为基础,不断延伸和拓展,将各个环节上的版权都有效开发出来,形成“网络玄幻文学作品—在线阅读收费—传统实体书籍—漫画动漫影视剧——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链,构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估机制。以网络玄幻文学作品为基础,依据玄幻作品在现有读者群中的热度,科学评估网络玄幻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再开发价值。网络文学网站和官方文学评价组织也应该加入进来,共同推动网络玄幻文学的健康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

对于盗版行为,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打击,毫不留情,保护网络玄幻文学网站和网络玄幻作家们的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利益。

有些网络文学网站上的玄幻小说,本身就是自其他正规文学网站盗版而来,尽管这样为读者们提供了免费阅读的途径,但是这些网站的建设往往很不完善,经常有恶劣广告弹出,甚至有病毒入侵。对于这些网站,有关部门要严加处理,能整改的促其整改,不能整改的便加以取缔。

而与此同时,正规网络文学网站更要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技术水准,为网络玄幻文学版权维护筑起坚固厚实的“防火墙”,保护文学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还有搜索引擎,这是很多网友与网络世界联系的“中转站”,要通过搜索引擎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盗版猖獗的现实面前,搜索引擎应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建立过滤筛选机制,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支撑。

更重要的是,读者们也应该增强自身的版权意识,不要贪图一时之利,自觉支持正规网络文学网站,为其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呼吁完善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我国在网络文学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比较匮乏,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当前与网络文学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比于飞速变化的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是比较滞后的。

对于网络版权,我国整体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并不是很完善,因此才使得盗版猖獗。完善版权法和相关法律,保护原创网络文学版权,既可以有效保护网络文学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利益不受损失,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学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结语:文学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展现自身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的最佳途径。网络玄幻文学尽管发展时间短,也存在诸多问题,却是中国自古代一脉相承的文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只重要力量,是中国文化对外的一张名片。

网络玄幻文学IP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因其自由、平等、平民的独特个性成为了众多文学创作者、读者的宠儿,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网络文学的兴起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趋势,潜藏在其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若能释放出来,必将使我国的文学、出版业获得飞跃性的提升。唯有顺应潮流,支持和引导网络玄幻文学可持续发展,推动其产业化,才能进一步提升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紧随时代的步伐,坚持创新,网络玄幻文学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炫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秦天.从产业链角度看我国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模式——以阅文集团为例[J].视听,2018(12):240-241.

[3]贺子岳,梅瑶.泛娱乐背景下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研究[J].出版广角,2018(04):40-43.

[4]尚光一.网络文学IP产业链的演化与扩张[J].福建江夏学院學报,2018,8(01):77-82.

[5]杨柳.网络文学IP产业链的开发——以网络小说《择天记》为例[J].视听,2018(02):15-16.

[6]欧阳友权,邓祯.网络文学产业链的竞合与优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31-35.

[7]刘锦宏,赵雨婷.泛娱乐生态中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生产和运营模式解析——以阅文集团旗下猫腻作品《择天记》为例[J].出版科学,2017,25(01):28-33.

[8]张琴.“IP热”创造网络文学全产业链模式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7):1-3.

[9]胡誉耀.我国网络文学产业链的内容资源整合论析[J].出版科学,2014,22(04):81-84.

[10]张丹,邵维加.网络玄幻小说文本特征及其文化产业价值[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1):72-75.

[11]董凯波.网络小说的盈利模式与构想[J].新闻界,2008(03):103-104+44.

[12]张玉洁.从仙侠、玄幻小说审视网络文学[J].大众文艺,2014(17):24-26.

[13]何慧龙.我国网络文学网站产业链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5.

[14]吴玲玲.网络文学的产业链分析及其发展趋向[D].浙江工业大学,2012.

[15]叶大翠.网络玄幻长篇小说的生产、传播与消费[D].贵州师范大学,2015.

[16]李静.原创网络文学出版经营策略探析——以“起点中文网”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2:23.

[17]孟隋.玄幻IP改编如何破解困局?[N].文学报,2018-09-13(007).

[18]苏晓芳.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报告[A].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7)[C].: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17:12.

[19]苏晓芳.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报告(2017)[A].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8)[C].: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18:14.

[20]张学全 陈犁书:《玄幻小说走红 叶永烈有话要说》,载《经济参考报》,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

(作者介绍:沈友华,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沈蕾娜,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钱志强,宁波工程学院1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网络文学产业)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名著;影视作品;恶搞;原创剧本

一、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现状

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改编名著的现象,古今中外有很多文学名著不断被搬上银幕,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学作品视觉叙事的不足又能适时引发思考而逐步被人们所认可。这几年名著改编在好莱坞也很盛行,仅2012年就有十余部由名著改编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其中不乏《乱世佳人》《广岛之恋》《肖申克的救赎》等这样的经典作品,在好莱坞,起码一半以上的电影与文学有渊源[1]。因此,在好莱坞无论流行什么题材和元素,名著改编的地位都不会缺席。

中国的电影向来也跟文学有着渊源,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由名著改编成的电影有很多,其中不乏鲁迅、老舍、茅盾、巴金等作家的小说被改编成的电影。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很多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菊豆》改编自刘桓的小说。这几部影片在国际上也曾为中国电影赢得过一定的声誉。比较典型的是在1988年,这一年被称作“王朔电影年”,因王朔的4部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夏钢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导演的《轮回》及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2]。进入新世纪,网络文学也进入了影视作品改编的行列,在2000年,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由小说改编为电影,自此网络小说与电影的“联姻”拉开了序幕。2013年的《致青春》也是改编自于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因此,近几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越来越普遍。

二、名著改编盛行的原因

(一)影视产业化、商业化的需要

随着影视产业化的发展,影视商业化也越来越严重,很多人投资影视业,把拍电影、电视剧当成了一个赚钱的渠道,在这种影视商业化的浪潮之下,很多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成了影视业实现盈利的一种途径。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娱乐需求,也顺应了当下的市场运作规律,同时对于普及文学作品、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实现影视作品文学性与商业性共存、艺术性与大众性并举的必要要求,但商业化背景下文学名著的改编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的一些对经典名著进行恶搞和颠覆的现象。新版电视剧《武松》就因出现“武松爱上潘金莲”这样的桥段,引发过人们的热议,当武松和潘金莲变成了青梅竹马,武大郎变成了“高富帅”,王婆变得风情万种,我们不得不要对这样不可思议的颠覆进行反思。

(二)视觉化、读图时代的观众和市场的需求

视觉化是指运用语言、音响、音乐等三要素,努力激活受众的形象思维,使受众头脑里能呈现出视觉化的图像,并能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参与到信息的接收,以达到传播效果提升的目的[3]。影视作品正好符合了当下人们视觉化的信息需求。读图时代就是指在科学技术逐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字的阅读容易使人疲倦,不能很好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需要借助于图像的不断刺激,吸引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因图像浅显易懂,加上配乐、解说,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观众的接受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在读图时代下,观众只需要被动地接受视觉传达出来的画面内容,不用再有那种面对文字的主动思考和大胆丰富的想象,这也正好满足了当下很多观众快餐式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这也正是影视作品能拥有市场和观众的重要原因,也是改编现象能够盛行的现实基础。

(三)影视业编剧的原创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内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能适应产业需求的影视编剧创作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已成为影响影视业发展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影视编剧的原创能力不足是各种改编和翻拍盛行的根源,现在中国电影缺的不是大导演和大明星,缺的也不是大制作团队和雄厚的资金,缺的是好编剧,好剧本。当下能当导演的人很多,能当一个好编剧的人很少。现在的编剧能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及人们的真实需求的不多,搞翻拍搞古装搞穿越搞戏说的人不少。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影视作品中自主原创的故事越来越少。电影的源头应该是编剧的原创作品,然而,目前改编和翻拍盛行,正是影视编剧创作人员缺乏原创作品的一个印证。中国电影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摆脱发展中的困境,国家就必须大力扶持编剧,鼓励原创,并在物质上给编剧以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广大影视编剧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剧本原创能力。

三、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迎合商业化需求,影片粗制滥造

近年来中国电影生产在影片数量上不断增加,其中不乏由名著改编的作品,但这些影片的质量却并不高,甚至还出现了很多被吐槽的大烂片,《满城尽戴黄金甲》就是一个广受诟病的典型,它的故事内容虽取材于《雷雨》,但却一点都没有做到与《雷雨》的形神兼备。再比如说2010年的由胡玫执导的《孔子》和由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它们原本都是很好的历史题材,却都没有达到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收获。因为历史题材的剧本更需要编剧花大量的时间去打磨,编剧要认真地去发掘文献,制作团队也要精心地去考量,而不应是仅仅靠玩技巧。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仅靠花哨的制作与精巧的叙事是不够的,它必须依托的是一个完善的剧本和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和文化背景作为支撑。

(二)对待改编的态度轻浮,存在恶搞、颠覆

对待改编的态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忠实于原著的精神,能复现原著的主旨;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形式上维护原著的完整性,不能打破原著的基本构思。因此,改编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做到形神兼备,也就是说要不仅形似也要神似。然而,现实中很多影视作品对于改编的态度却过于轻浮,甚至大搞颠覆、重构、恶搞等,这是现代消费语境下影视改编娱乐化的表现,影视作品日渐成为人们的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这其中包括影视剧中对历史题材的“戏说”、对传统文学的解构以及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等。“戏说”历史的现象可能会满足商业语境下观众的想象,但这种把历史娱乐化、消费化的方法并不讨巧。再一个就是对红色经典的恶搞,《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中潘冬子被塑造成了一个整天做明星梦并渴望赚大钱的拜金主义者,这种恶搞革命英雄和混淆历史黑白的做法消解了“红色经典”的崇高性和严肃性,成了一些人在娱乐化中宣泄情绪博得关注的手段。

四、名著改编的未来之路

(一)国家应立法保护原著,尊重原著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原著、尊重原著,不能让一些个人或团体为了商业目的等随意篡改原著,对于那些大肆篡改原著的行为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惩罚。改编应该忠实于原著,尊重原著应该成为编剧界最基本的行业规范,如果改编后的经典名著再也不是它的原汁原味,那就不能称其为改编,只能说是新作。经典名著的改编是否成功看的是改编者是否能完整地再现原著的气质与精神,是否能准确地表现原作的意图和主旨,是否能真实地再现原著叙事的风貌和品格[4]。因此,为了保护经典名著不被肆意篡改,不仅要靠国家制定相关的名著保护法,更要靠制作者、编剧的自觉,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应切实的给予他们监督,只有这样那些肆意篡改原著、恶意颠覆原著的现象才能得到一定的制止。

(二)鼓励原创,加大对编剧的培养

名著改编盛行的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下的剧本原创力不足,近年来,有很多关于中国影视行业“剧本荒”的报道,这正是中国编剧界原创力匮乏和疲软的表现,也是近二十年来影视行业轻视编剧酿下的苦果,影视作品中的精品应该来自于编剧的原创,原创才有力量,原创才有能量,原创才具胆量,有了原创我们才敢与美国的大片较量,唯有原创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份量。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编剧人才的培养,提高编剧的地位,大力地鼓励原创,对优秀的原创作品应有法律上的保护和资金上的扶持。

(三)名著改编不能代替名著阅读

相比于文学名著,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更逼真,场景更宏大,形象更直观,表达更直接,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被改编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他们更愿意去影院看一部由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而不愿意亲自去翻阅原著感受文字带来的更多的想象,再加上很多人因心里浮躁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文学名著的魅力,用观看影视作品代替名著阅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显然是一种偷懒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观看影视作品并不能代替了文学名著的阅读。

由文学名著改编翻拍成影视剧的现象由来已久,名著改编翻拍等现象长盛不衰也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扩大名著本身的影响力,也能起到普及文学名著的作用,但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原著,并对任意篡改、恶搞名著等行为做出相应惩罚和制止,还有就是要加大对编剧的培养,鼓励更多原创作品创作等。总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存在能实现一定的价值就不去关注它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就去否认它的意义,我们都应该抱着客观、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名著改编。

参考文献:

周南焱.国产片何以改不好文学名著[N].北京日报,2013-04-18.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康怡.中国名著影视改编现象之批评[J].电影文学,2007(9).

[责任编辑:艾涓]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响应国家新一轮课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要求、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审美能力等内容,是开展高中语文名著阅读审美教育的现实背景和教学目的。本文首先对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审美种类和开展意义进行分类阐述,并对现阶段阻碍名著阅读审美教育开展的因素进行详细的介绍,最后提出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教学中的开展思路并进行探究与发展。希望为我国高中语文教师开展名著阅读审美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设思路与想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文学名著阅读;时代背景

部分語文教师习惯性将普通语文文章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运用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名著语文知识框架、基础知识学习、考点重点的讲解等内容,而忽视了文学名著教学当中被视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以致许多高中学生对名著阅读审美中的社会审美、艺术审美、自然审美等内容缺乏认知与了解,就更别说形成对美的感知和美的创作。

一、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一)地位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新课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强调审美教育对高中生智力的发展、情感的表达、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传承至今的文学名著大多都是经过历史与时间的考验与推敲打磨,文学名著内涵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辞藻华丽或是朴实的语言表达等内容,充分展现了文学名著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对文学名著的语言结构、情节介绍、角色性格、审美价值等内容,通过自身富含情感的语言表达与引导,带领学生走进文学名著、感受文学名著、学习文学名著,最终形成对美的感知和美的创造。

(二)审美种类

对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主要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自然审美三方面来进行文学名著“美”的探索与发现。

社会审美主要体现在:作者以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作为写作的出发点,挖掘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性的光辉与人性的美好。社会审美能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形成情绪的互动与思想的碰撞。因此,人们对社会审美所表现出的丑陋人性和思想会自发地进行抵触。高中语文开展文学名著社会审美教育时,要求学生能够对文学名著中所包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美的感悟、美的学习、美的创造。

艺术审美:主要是作者将创作时代的现实事物与自身的主观想法进行艺术加工,最终赋予文学名著的艺术审美价值。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官场黑暗的厌恶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将作者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惆怅心情借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文字得以表达。通过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度挖掘,帮助学生能够借助文字感受创作者当时的思想情绪和人生境界。

自然审美:鼓励学生能够主动从文学名著中的文字发现、感悟、领会大自然的“美好”。文学名著作者对大自然中所体会的美的文字概述,是最能表达作者直观感受和内心想法的载体。通过对文学名著作品中大自然美的不同介绍与描绘,帮助学生形成对大自然美的审美意识和大自然的向往追求。

(三)开展意义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审美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学生审美意识和阅读理解水平的双重提升。

首先,高中生审美意识的提升: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名著都是经过专家、语文泰斗、教育学者的精心挑选与严密的布设,所挑选的文学名著都是具备极强的文学内涵、艺术价值、教育意义等现实价值。对高中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语言措辞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再加上文学名著涉及历史名人、文化古迹、政治历史、自然景观、语言技巧等多元化内容结构,这对开展高中生文学名著审美教育和正确三观的树立有着极强的辅助作用。

其次,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能力:文学名著都是经过作者多年来积累的文学功底和人生阅历的感悟所得以创作的,因此高中阶段学生对文学名著当中的部分内容存在疑惑也在所难免。开展文学名著审美教育旨在通过教师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通过审美教育手段实现对作者语言结构、情感思想、情节故事、价值观等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

二、阻碍名著阅读审美教育开展的因素

(一)教师问题

教师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名著教学的方法与思路不足和应试教育干扰两大方面。首先,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认识的缺失。在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时无法将名著教学的特点与课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导致出现名著阅读教学与普通语文课文教学存在相似度较高的问题。但是由于文学名著本身在文字篇幅、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等内容上高于高中语文课本文章,所以如果采用传统课本文章预习+课上讲解+重点语段赏析的流水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将文学名著社会审美、艺术审美、自然审美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缺乏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的探索与积累;其次,应试教育的干扰让原本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与道德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美好事物的感悟等内容的审美教育,融入了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让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唯一工具或者标准,偏离了文学名著审美教育和名著阅读的教学初衷和目的。

(二) 学生问题

高中生名著阅读时间由于受到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作业和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升学压力,而被迫削减了原有的时间。这些导致许多高中生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专业课程学习与笔试能力提升上,对文学名著的阅读有心而无力。再加上信息化时代以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快餐式、碎片式的信息成了主要的交流方式。而富含丰富的情感色彩、审美价值、人物形象的文学名著需要大量的文字来进行承载,文学名著较长的篇幅很难吸引高中生产生阅读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

三、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教学中的开展思路探索

(一)学生兴趣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高中语文教材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审美能力、语言措辞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应对繁杂的学科压力以及升学压力,所以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试知识点”上。但是语文知识学习不仅是用于应付考试,更多的是未来在社会中能够用于与人交流。所以,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文学名著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激发对审美教育以及文学名著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四《雷雨》这一名著阅讀时,可通过在教学课件中布设:响在天边那沉闷的雷声、淋湿往事那凄清的骤雨、化成一场久远的哭泣的导入语,通过作者悲哀情感来作为文章学习的引子、教学氛围和情感基调。并基于悲哀的情感基调来开展文学名著审美教育,以及引导学生对作品阅读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师文学名著审美教育和良好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加深学生对《雷雨》这篇文章的情感理解。

(二)多样化审美教学方法指导是创新

采用传统文章教学运用到名著阅读审美教学当中,是让原本对名著阅读缺乏兴趣的学生产生对名著阅读的厌恶感和逃避情绪。因此需要语文教师能够以学生作为审美教学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名著阅读的实际情况,优化和改进名著阅读审美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思路。首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名著作者通过文字想要传达的艺术价值、思想情感、个人抱负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美的展示。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这篇四大名著之一的作品时,由于受限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学生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阅读兴趣较差等多种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上播放《三国演义》的真人图画或动画电视剧,通过将某一章节的故事以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视频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通过激昂的音乐、角色语言、人物动作和表情,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名著所蕴含的艺术美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学习欲望。借此教师再将该章节的选段进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内容的针对性学习与个性化解读,并结合审美素养这一中心主题来提出有关问题。并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对名著审美素养问题的思考、交流、探讨与评价,从而在逐步的学习与探索中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其次,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受到语文知识储备以及阅读能力等综合素养的限制,所以学生自主对富含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的名著阅读时,很难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个人情感、思想内涵、个人抱负和追求等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与领悟。因此需要教师能够开展启发型的名著审美教育模式,指导学生进行由浅至深的名著美感的学习与领悟。例如在学习必修四柳永《雨霖铃》这首词时,可将审美教育与词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词句的语言措辞和情感内涵的品味与分析,通过对美的感悟来加深对这首词蕴含情感的体会与共鸣。

(三) 朗读来提高审美体验

首先,语文教师先为学生示范朗读名著内容。通过在朗读过程中精准把握名著段落词句的读音、朗读的节奏、朗读语速等内容,通过富含情感的朗读来让学生感受到名著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名著艺术审美、社会审美、自然审美的深度挖掘,通过阅读文字来与作者形成情感与心灵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指导学生模仿与学习朗读的方法。想要提高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以及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在开展名著阅读审美教育时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科学正确语速、节奏、读音。可以以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全班朗读、分组朗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名著片段阅读。例如,在指导学生关于《过秦论》这篇文章朗读时,需要根据文章的段落与结构来调整语速和朗读的声调。语文教师在指导前半部分朗读时,可通过以较快的语速和轻快的语调来彰显秦朝的辉煌时期。在后半段则采用缓慢的语速和深沉的语调来表达该时期秦国面临瓦解的时代背景,最后将作者的观点进行慢读与重读,引发朗读者与倾听者对《过秦论》这篇文章的感悟与思考。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名著阅读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性,需要在开展文学名著审美教育中积极采取:学生兴趣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多样化审美教学方法指导是创新、通过朗读来提高审美体验等方法思路。

参考文献

[1]彭小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9).

[2]杨娟.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6).

[3]欧晓燕.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6).

[4]葛晓丹.让学生真正闻到名著的“馨香”——谈如何将高中语文名著阅读落到实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2).

[5]黎艺青. 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C].2018.

[6]莫松涛.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研究[A].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C].2018.

[7]刘向瑞.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探讨[J].课外语文,2020(31).

[8]陈贤斌.谈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9).

作者简介:李红梅,女,1983年生,江苏启东人,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从当前汉语言文学研究现状分析来看,经常会忽略文学体与文学作品中的话语分析,没能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有效挖掘出来。为此,对文学体及文学作品中汉语言文学作用的分析,对其属性进行有效拓展,从而让文学阅读者感受到文学体及文学作品的汉语言艺术,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并且对汉语言文学展开深入的挖掘与探究。

关键词:文学体;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汉语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是在鉴赏过程中经常缺乏正确的方式与方法。为此,有必要分析在整个汉语言文学研究中,文学体与文学作品分析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相关研究的质量与成效。

一、文学题有本质功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体论不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唯一途径,还有另一种研究方式是文学功能论。文学本体论中重视文学体的相关研究文学体本身具备本质功能。在对汉语言文学展开分析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体裁类型文学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了解文学体在不同研究中的成效与价值,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对文学作品体裁的研究就是文学体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本质功能。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了解不同文学的作用与价值,对文学体裁研究更加深入的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本质,从当前的文学体裁分析来看,不同的体裁表达方式可以读者掌握文学作品本质功能。

二、文学体文化功能

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可以了解文学中蕴含的文化传承功能。应用多元化的文学题材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学体能够传递出不同的语言文化,其中蕴含了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以经典的古诗词为例,在题材上能够了解我国独特的相关题材,并且跨越时代掌握更多的古代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对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之间的区别,对汉语言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探究文学体的过程中,能够对中国古典文学及现代文学进行对比分析,在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对比中外文学作品,从而深入了解文学体系的汉语言发展途径。

三、文学体具备审美功能

汉语言文学体具备审美功能,文学不单具有功能作用更是一门艺术。对艺术进行研究鉴赏也是提升文学素养及审美的有效方法,文学体裁篇幅各异,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能够体现出各种体裁格式的不同审美表达。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的表达,在对文学体进行审美时,会对人们的心智产生影响,在进行观察体验及分析、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相似之处,把握其中存在的密切关联,从而更好的感受其中的美。引导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审美功能,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从我国《诗经》中的表达方式分析来看,这种文学体裁能够在视觉上,为我们带来美感。通过诵读品味其中不同的韵味,从而提升审美水平,为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对文学进行研究需要充分运用审美功能,提升审美体验。

四、文学作品文学话语的实践功能

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提升汉语言文学研究效率,从当前对文学作品分析情况来看,更多关注在对文学话语的研究。以文学话语实践功能为载体,能够更好的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相似历史,可以了解更多在汉语言文学体中值得骄傲的部分。需要理解文学话语的实现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汉语言文学呈现出来,由简单变为更加符合人际交往特点的方式,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语言分析时,要根据相应的生产力背景为基础,探索文学作品从最初的文学-文字模式到文学-语言模式到最后文学-话语模式的变化过程,从而有助于深入掌握汉语言文学功能所产生的演变过程,从而掌握其中核心内容。

五、文学作品文学话语的价值功能

可以借助文学话语中蕴含的价值功能进行探究,,从而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文学作品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出不同的观点及理念。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因此,需要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会通过对文学话不同的使用,传递出不同的价值理念,通过语言的核心表达让更多人掌握相应的表达。在阐明价值的过程中,能够让文学进一步提升,让文学研究人员能够对其价值有深刻的领悟,从而影响深远。

六、文学作品文学话语的定义功能

文学作品的话语定义功能要应用到文学作品探究中,应用定义分析的方法深入展开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精髓部分,在对文学作品定义的过程中,能够将其中存在的差异与不同之处解释清晰。基于汉语言文学视角来看,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对其话语进行分析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必要的定义与分类,,可以具体分为社会文学、历史文学等多个不同的模块,在对作品中的话语进行深入探究时,能够将文学作品研究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化与系统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分析与总结。在采用定义分析的方式进行深化定义功能时,会应用到各异的作品中,展现其背后的语言功底,分析过程并非空泛而毫无作用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展现出汉语言文学作品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价值,更加显现出其蕴含的内涵。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汉语言文学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节奏,从而探究更多的优秀内容。要重视文学本体论,从其本质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出发,探索其中的文学观点。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关注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以及主要情感,深入探究文学作品中的話语,把握文学作品文学话语的实践功能、价值功能及定义功能,从而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通过思考获得更多的感受与领悟。在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投放于传统与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将过去与现在有机整合,提升对文学体及文学作品分析在汉语语言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勇.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与意境研究[J].现代交际,2020(15):53-54.

[2]邓丽娟.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探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7):142-143.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的艺术展示,对美好事物的追寻。纵观日本文学,不难发现其作品中的生活美感多借由悲伤主题展现,这也是日本人批判事物的基本观念。虽然,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主要为“物哀”、死亡美学等消极情绪,但其中也不乏中国文化影响下的“长安”意象,所以本文就“物哀”、“长安”意象、死亡美学展开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美观观念的研究,希望能借此展现美学观念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帮助人们了解日本文学作品。

关键词:日本文学作品;美学观念

作者简介:王红国(1980.10-),男,汉,河南省通许县人,盐城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学与文化。

早期,日本文学受到一些中国文学影响,但后来也慢慢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文学形式主要有散文物语、小说、随笔日记纪传体自传等。其实,日本文学历经多个时期,在不同时期也有各自著名的文学家及作品,比如:平安时期的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明治时期的岛崎藤村的《破戒》,现代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事实表明,文学作品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影响后世,一大原因在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这也就促使本文研究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

一、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物哀”

“物哀”可谓是日本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美学观念,但在理解这一观念时,少数人会将其狭义化,认为其倾向于“哀”。可实际上,“物哀”表达的是一种物随心动的感觉,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情感,是人与人、人与物间的共鸣,而且不是为了“哀”而“哀”,而是因为“哀”,所以“哀”。另外,还可以用触景生情加以解释。“物哀”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比较淋漓尽致,比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曾将其称为创造日本美学传统的重要作品之一,而其美学观念主要表现为“物哀”。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了1044次“哀”,出现了13次“物哀”,而且其不仅继承和提升了《万叶集》的“物哀”的美学价值,又增添了几许朦胧与奢华,还能于清雅而哀怨间,注重描述华丽而哀伤的爱情,并深刻洞察、尖锐批评社会,实现“物”这一客体与“哀”这一主观情感的高度融合和统一。再比如,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学生与妙龄舞女的爱情故事,但它能于平淡中流露和展现双方的爱慕之情,能于无言中表露感伤与天真无邪之美,能于哀而不伤中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促使读者受到较强的感染。一般来说,日本文学作品常于细节中展现哀思,在心理等描写中传达悲哀。就《伊豆的舞女》为例,作者通过描写荣吉频频挥动便帽,以及船儿远去后,舞女挥舞手中白色的东西的场景,来达到生动、形象地说明主角已经分手,并传达哀思的目的。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长安”意象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长安”意象是与唐朝都城长安紧密相关所有意象的统称,具有多维性。一方面,“长安”意象不仅指长安这一具体的宏观事物,还代表长安特有的繁华景象或者其他特征。另一方面,日本文學中的“长安”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也被寄予独特的情感。一般说来,“长安”意象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以下几点美学价值。第一,生活美。比如:取自《唐大和尚东征传》的《天平之甍》在描述唐代鉴真法师渡日传法事迹之余,也重点描绘了日本留唐僧的生活,而长安就成为其中展现生活美的一大重要意象。第二,渴望美。文学作品比较执着于追求美好事物,而为展现得到美好事情前的渴望,部分作家会借助“长安”这一意象实现。例如:《天平之甍》中的“只要不翻船,总到得了唐土。那时,就可以见见久闻大名的长安城和洛旧城……”。第三,朦胧美。朦胧美主要是通过景物或其他描写,来为读者描绘一个个场景,呈现一幅幅画卷,以使其感受和体验到某种情感。比如《长安之春》中作者通过“恼人的香气”和“世界变成新叶绿叶”来展现九街十二衢的树荫的景象,让读者通过想象,获得这朦胧的美感。

三、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死亡美学

日本文学比较热衷于展现对死亡的独特意识和崇拜,而且日本的无常观念,使其认为事物易逝,尤其是美好的事物。具体来说,日本樱花开则盛、期较短,随风飘落却不失美感。日本武士受到众人尊敬,因为他们敢于用死来维护名誉,回报恩情,展现精神思想。因此,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死亡美学这一美学观念相对普遍,而其中以村上春树为代表。村上春树常用“井”这一意象来表现死亡美学,例如:《挪威的森林》中井不仅代表着死亡,还代表着丧失和遗忘,更传达出孤独绝望的感觉。又比如:《奇鸟形状录》中的井是跨越生和死的场所。与此同时,村上春树还喜欢用“森林”来表达死亡美学。日本山多,森林比较茂密,不仅代表着欣欣向荣,还蕴含着死亡、消失等意义,所以村上春树会让直子等人在森林中自杀。而他们是静静地等待和接受死亡的,因此森林中的死亡是解脱、也是新生。另外,除了具体的意象外,村上春树还会用“彼岸的世界”这一抽象场所突显死亡。比如:《1973年的弹子球》通过在那个弥漫着死鸡气味的冰冷仓库中,有一种绝对的死亡气息,而“我”直面以“象的墓园”,“深林深处”等面貌呈现出来的“彼岸的世界”,来表达“我”将死,并被重新投入无的熔炉中。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研究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念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这是深入了解日本文学作品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美学观念的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日本文学作品传播,提高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井琪.浅析日本文学作品中美学观念[J].农家参谋,2017(14):150-150.

[2]董佳佳,任洪玲.日本文学中“长安”意象的美学意蕴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64-69.

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影视 手段 应用 文学欣赏 课程教学

一、影视教学手段应用于文学作品教学的优势

1.影视形象直观反映出文学作品内容

文学作品是高度抽象化的和概念性的艺术品,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形象、事件、背景都需要阅读者自身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在接受的过程中,阅读者利用自己已经存在的概念和形象知识体系,将文学作品中需要被接受的部分转化为自我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个体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在每个学生的思维中,所产生的形象具有千差万别。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真正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很难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将文学作品所有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形象展示出来。影视作品恰好能够弥补文学课程教材过于抽象化的缺点。在所有的形象表达方式中,视像化是最直观的。人物、情节、背景都能够在视觉展示中被直观地得到体现。

2.影视表现手段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过程是复杂的,首先是感官的刺激,引发学生神经的兴奋,刺激大脑皮层,最后引发记忆。感官刺激越强烈,所引发的刺激越强烈。相比于纯粹的文字,影视作品是行、事、图、文的有机结合,极具有动态感地以立体地方式展现出来。多样化的展现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结合课堂讲解与文字的原典阅读,真正实现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有助于学科知识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形成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二、影视教学在文学课程讲授中的作用

1.引发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精神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学欣赏课程兴趣普遍不高,这种现象也是几乎全国各大高校文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难题,归根到底,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总是觉得教师的口头讲授“枯燥、干巴”,毫无兴趣感。文学作品的理解,是由语境的,对语境的理解则又是建立在情境之上。例如鲁迅的《呐喊》,没有历史情境的直观感受,单凭教师口头讲述中国旧社会的苦难,很难让成长于消费和娱乐媒介生态中的年青一代获得深厚的切身体验。但是采用影视教学手段,用一些带有历史记录场景的电影例如《甲午风云》来展示给学生看,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暴行、中国农民生活的艰难和残酷、地主官僚资本和权贵的压榨、农民的落后和迷信……置身于这一系列现实环境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切体会旧中国的黑暗和落后,也能够从情境出发,深刻体会鲁迅“铁屋子”的隐喻和内心强烈的呐喊。以此为出发点,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自然而然会对相关的知识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2.加强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的效率

文学欣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透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情,进而能够做到引导学生和作者之间达到感情的共鸣。通过影视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视像中的形象,再和原文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加强了师生和课堂的互动,解决了文学欣赏课中学生一直诟病的“枯燥”的问题。而且,透过两者之间的对比,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找到影像和原文之间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课堂讲授的效率,也进一步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营造出了“互动式课堂”。笔者在《红楼梦》的课程讲述中,多次以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剧作与原著让学生做对比,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学生能够主动找到原著与影视中结构、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展开积极讨论。

三、文学欣赏课程中对影视资源应用的问题及其规避

作为文学欣赏课程,其课程的主体还是在文学欣赏。影视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加强文学欣赏主体内容的理解和完善。因此影视手段的使用,必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由于影视相比于文字更具有冲击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过量的影视的使用,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专注力,更深一层,影视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相比于文字更容易在学生的记忆中形成沉淀,甚至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副作用。“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与建筑艺术表现得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势必会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利用影视资源,不可以太过于花哨,也不可太过于长时段。总之,保持在始终以文学欣赏作为主要对象的可控范围之内。

上一篇:企业发展中的企业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文学翻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