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范文

2023-09-23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1篇

板 书 设 计

一、概念: 1.职业:相对稳定、有收入、专门别类的、社会劳动 2.职业人:

3.职业化:做人品质、做事到位

4.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礼仪、职业技能 显性素养:知识---会做 技能---能做

隐性素养:社会角色(价值观)---很重要,所以做

自我概念(自我定位)---是我该做的 特质(人格特质)---生来就是做这种事的 动机(需求)---我要做的

二、课堂讨论题目

1.你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 2.你会如何实现?

3.列出经管(物流管理)行业人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至少种)

三、

1 / 7

教学过程

一、 下发《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表》,请学生进行自我测量。 1.下发表格后,简单介绍霍兰德。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

2.请部分同学说出测试结果,看是否与自己的职业理想相吻合合? 如果大部分吻合,说明它还是相对比较科学的。

二、刚才通过测试,大家对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第一章职业人与职业化的相关内容。

三、职业

(一)概念

1.中国《词源》解释:职指官事;业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职业也指份内应作之事。

德国:天职,即指个人毕生为之奋斗,指向精神需要,自我实现。 2.洪向阳,中国职业指导师 职业=行业+职能

职业是个人参与社会劳动,换取物质保障和财富分配,获得社会地位及认可的一种劳动方式和渠道。

他的《10天谋出好前途—职业规划实操手册》可以看下。

3.总体来说,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

(二)特点

1.经济性,即有一定的收入。书中职业的定义是相对陕隘的,其中提到合理报酬只能相对而言。

2.技术性,即发挥才能与专长。比如:厨师、会计、报关员、珠宝鉴定师

3.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2 / 7

问题:传销算不算一种职业?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4.连续性,即是从事的劳动相对稳定,是非中断性的。 同学们,在这里要注意区分兼职与全职:

兼职是指职工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职务。兼职者除了可以领取本职工作的工资外,还可以按标准领取所兼任工作职务的其他工资,指非主要工作外的工作,如果只做一种工作则叫专职。

在西方国家指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专家、学者、实业家同时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业。兼职制度无论对个人、社会都有益。

比如,同学们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商业街打工,或在网上从事淘宝客服、网页设计等,均是兼职的一种形式。

插入:对班上同学进行兼职调查(举手),兼职的内容和方式是什么? 举个大学生成功案例 兼职的社会背景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不允许兼职的。那时从事兼职被看作 “不务正业”是“种资本主义的自留地”。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国家,从事兼职才是合法的。但是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中国一般不实行兼职的政策 ,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 ,允许职工在完成8小时工作任务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允许教师、科技人员、律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5.群体性。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5000人以上) 如:报关员是从09年被国家划定为新职业。

(三)分类

1.总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

3 / 7

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8个大类分别是: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第七大类军人;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2.新职业:指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职业。从2004年-2009年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公布了12批122个新职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名单:

第一批新职业: 2004年8月发布第一批9个新职业:形象设计师、锁具修理工、呼叫服务员、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汽车模型工、水产养殖质量管理员、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牛肉分级员、首饰设计制作员。

第二批新职业: 2004年12月发布第二批10个新职业:商务策划师、会展策划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景观设计师、模具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家具设计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动画绘制员。

第三批新职业: 2005年3月发布第三批10个新职业:信用管理师、网络编辑员、房地产策划师、职业信息分析师、玩具设计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企业文化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微水电利用工、智能楼宇管理师。

第四批新职业: 2005年10月发布第四批11个新职业: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芳香保健师(SPA)、宠物医师、医疗救护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水产品质量检验员、农业技术指导员、激光头制造工、小风电利用工、紧急救助员。

第五批新职业: 2005年12月发布10个新职业:礼仪主持人、水域环境养护保洁员、室内环境治理员、霓虹灯制作员、印前制作员、集成电路测试员、花艺环境设计师、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网络课件设计师、数字视频合成

4 / 7

师。

第六批新职业:2006年4月发布14个新职业: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体育经纪人、木材防腐师、照明设计师、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咖啡师、调香师、陶瓷工艺师、陶瓷产品设计师、皮具设计师、糖果工艺师、地毯设计师、调查分析师、肥料配方师。

第七批新职业:2006年9月发布12个新职业:房地产经纪人、品牌管理师、报关员、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轮胎翻修工、医学设备管理师、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机场运行指挥员、社会文化指导员、宠物驯导师、酿酒师、鞋类设计师。

第八批新职业:2007年1月发布10个新职业:会展设计师、珠宝首饰评估师、创业咨询师、手语翻译员、灾害信息员、孤残儿童护理员、城轨接触网检修工、数控程序员、合成材料测试员、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员。

第九批新职业:2007年4月发布10个新职业:衡器装配调试工、汽车玻璃维修工、工程机械修理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助听器验配师、豆制品工艺师、化妆品配方师、纺织面料设计师、生殖健康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

第十批新职业:2007年11月发布10个新职业是:劳动关系协调员、安全评价师、玻璃分析检验员、乳品评鉴师、品酒师、坚果炒货工艺师、厨政管理师、色彩搭配师、电子音乐制作师、游泳救生员。

第十一批新职业:2008年5月发布了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燃气轮机运行值班员、加氢精制工、干法熄焦工、带温带压堵漏工、设备点检员、燃气具安装维修工8个新职业信息。

第十二批新职业:2009年11月发布8个新职业:皮革护理员、调味品品评师、混凝土泵工、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液化天然气操作工、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废热余压利用系统操作工、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

(四)选择职业的条件与原则:择己所长所爱所利择世所需

(五)职业的发展规律:

5 / 7

四、职业人 1.概念

由于职业的出现,职业人也自然应运而生。职业人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并料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个群体。

2.类型

书中职业化培训师陈馨娴,提到的四类人,在职业大军中不乏人存在,大家可以把这四类演化到学习中,看看你是哪一类人呢? 找两名学生回答。

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愿意做活着的死人的,只是大家还在通往第三或第四类人的路上。这里特别强调学习能力,它应当是伴随你终生的能力,希望你们可以真正领会到这一内涵,现在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经营好自我。

职业人用最通俗的话就是:干什么像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下优秀的职业达人的事例。

3.归纳总结上述案例主人公的优秀职业品质。 4.作为一名学生,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职业人: (1)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迷茫、盲目、忙碌

五、职业化(一个人职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要提高职业素养的过程。) 1.做人追求品质 举例:信 2.做事追求到位

举例:书本中的《差不多先生》

惠普CEO马克赫德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被问到他选择人才的标准时说:“…非常重要的是他有非常的执行能力,就是要将事情做成,而不是做得差不多…”

6 / 7

现实中你有不到位的表现吗?请三名同学举例(可以同学间互相)

六、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个人行为的总和。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我们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的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员工的显性素养,仅为冰山的八分之一;而潜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部分,我们称之为隐性素养。

显性素养:知识---会做 技能---能做

隐性素养:社会角色(价值观)---很重要,所以做

自我概念(自我定位)---是我该做的 特质(人格特质)---生来就是做这种事的 动机(需求)---我要做的

举例:德邦物流董事长崔维星用人标准

七、课堂讨论题目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个问题写出心中所想。 1.你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 2.你会如何实现?

3.列出经管(物流管理)行业人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至少4种)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2篇

【摘要】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既是中职生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对人才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核心能力要素,探索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探索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1.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

从职业核心能力活动指向分析,可以将职业核心的能力分为交流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1.1加强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是社会劳动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和运用现代语言交流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包括:具备口头陈述的能力,具备书面陈述的能力,建立公共关系的能力,提供信息的能力,具备建议的能力,具备谈判能力,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联系和持续保持联系的能力。

1.2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组织和管理能力是一种参与能力。它是劳动者依据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所做出决定,并为承担职责做好准备的能力。它包括理解组织的财政情况的能力、理解业务的过程和组织机构的能力、理解并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行政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事务的能力、教授和培训的能力、监管的能力。

1.3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即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理解问题类型、问题的性质、问题的情境、表征问题、表明问题的特征、反思问题和交流答案、解决问题等因素有关。

1.4 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不仅是中职生走入职场进一步接受教育和获得终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中职生在学校教育阶段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自我学习意味着批判学习能力的发展,即学生拥有反思能力;其次,自我学习意味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养成系统观察、分析和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1.5 社会活动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是指与其他人进行交往、一起工作的能力和显示团体取向的行为和移情能力。这种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同事合作的能力、适应能力、处理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规划、组织和协调活动的能力、为开展活动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

2.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求中职生不仅具备适应现代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而且应具有较为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责任感和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进一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能力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中职生的就业压力与日倶增,职业教育更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中应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能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想方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中职院校使用较多的有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3.2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培养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实验实习设备和场地,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和实践教学氛围。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形成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从而对生产岗位有了更直接的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室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

3.3 强化实践活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同时具有“一技之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中职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百折不挠的毅力;激发中职生的创业热情及兴趣;培养中职生胆略、自信与必胜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或辩论赛等形式的校园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程度,全面提升中职生的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东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五年制高职护生职业胜任力水平,为开展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胡波等人于2011年编制的量表测量护生的职业胜任力,对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实习前期、正在实习中晚期、工作后一年的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876份,三组护生职业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分析结果显示,实习前护生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实习中晚期护生和工作一年后的护士,但实习中晚期、工作后一年护士在职业胜任力总分、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分维度的得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习前在校护生职业胜任力水平偏低,亟须加强相关课程改革,以提升护生的职业胜任力水平。

[关    键   词]  五年制高职;职业胜任力;调查

护理职业胜任力是护理工作中护士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并取得优异成效的一种特征,具体表现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护理评估能力及实际操作技能等[1-2]。良好的职业胜任力可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与临床实习阶段的无缝衔接,缩短学生与临床的距离,减轻进入临床的不确定感,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是护生顺利完成实习的必备条件。为全面了解五年制高职护生护理职业胜任力水平,进一步开展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利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我校2013级毕业生(刚毕业一年,261人)、2014级护生(实习中晚期238人)、2015级护生(在校生,实习前一年,374人),共876名进行调查。

(二)调查工具

护生的职业胜任力采用护士核心胜任力量表进行测量,这个量表是由胡波等人精心编制的,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良好的个人特质、临床护理能力、支持和人际沟通、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性建设及发展能力,共包括42个条目,该量表采用了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越高即表明护生的职业胜任力水平越高。护士核心胜任力量表为测量我国护士的职业胜任力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工具,本研究将此量表引入护生职业胜任力水平的测量,同时也为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五年制护理教学改革提供测量依据。

(三)调查方法

用问卷星软件设计调查问卷,由各班主任将问卷星平台链接转发至班级群里,并负责督促问卷的填写与提交,学生通过点击链接网址采取无记名作答,收回有效问卷876份。

(四)统计学方法

由问卷星软件、Spss Statistic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本研究产生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年级护生职业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利用SNK法分别得出两组年级间护生职业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各年级护生职业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及组间比较

对不同年级护生职业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级之间的职业胜任力、个人特质、临床护理能力、支持和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各维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见表1。

(二)不同年级护生职业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SNK检验结果显示:2013级(工作第一年)和2014级(实习期)两组护生在职业胜任力总分、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建议与发展能力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级护生(在校生,实习前一年)职业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2013级(工作第一年)和2014级(实习期)护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三、讨论

(一)五年制高职护生实习前职业胜任力水平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护生职业胜任力水平不同,SNK结果显示2015级护生(在校生,实习前一年)的职业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2013级(工作第一年)和2014级(实习期)护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临床实习、工作历练均可影响护生的职业胜任力水平。多篇研究显示:年龄偏大、工作年限较长、职称和学历水平高、专业兴趣浓及职业道德修养高的护士,其职业胜任力水平也就越高,究其原因,具有上述特点的临床护士因临床工作经验丰富,在面对复杂的临床情境下,能够冷静且独立解决患者的复杂问题,从而赢得患者的认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因此其职业胜任力水平较高。提示我们在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护理学习过程中给护生带来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激发护生学习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兴趣,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提升其职业胜任力。

(二)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护理综合实训是一门护理实践综合性的课程,是以职业要求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及其他职业综合能力,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护理评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这与护理职业胜任力本位教育的理念高度一致。这门课程的综合训练模式对教师和护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训练,护生的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可以为护生进入临床做好充分的准备。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国内各护理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护理专业课程,面临教学内容模块杂乱、系统性差、可操控性不强、研究对象局限、评价指标和方式不统一等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生的护士职业胜任力水平。因此,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可利用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的模块重构、系统梳理,融合信息化手段等方式有效改善其教学效果,最终提高护生的职业胜任力水平。

四、小结

护理工作任务重、风险大,对护生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未经实习的五年制高职在校护生职业胜任力水平偏低,并不利于临床工作。为有效减轻临床带教老师的负担,降低实习护生护理差错发生率,更好地衔接临床工作任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可针对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模块杂乱、训练方法枯燥、训练手段单一等问题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提高在校护生的职业胜任力水平。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方法,只调查了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3个年级的学生,样本缺乏代表性,下一步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和地域。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改医管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1-18.

[2]吴瑛.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0):435-439.

编辑 马燕萍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各类教育机构在幼龄教育到高等教育上实现了文化、文艺、科学和体育等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标准。特别在体育教育领域,实现了以增强体育意识为主,体育运动和体育器材为辅的体育教育体系,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同时在学生的思想、智力、社交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教育意义。本文现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推进作用做客观分析,以供交流。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核心能力 发展 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推广与普及,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应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式需要,大力推广高校体育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和一定的必要性。要推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教学资源上入手,如增设体育教学的岗位、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等等。同时,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好,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只有大力发展体育教学和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学生们对发展核心能力的要求;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体育教学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事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

1、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的理念是指在体育科目中实施教学目的的方式方法,包括促进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启发和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技术。从另一角度来讲,体育教学理念也是体育教育者对体育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体,但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应将“育人”与“育体”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高校体育教育而言,教育的实施不单单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和健身强体的教育,往往还包括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教育,这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话题。一个好的体育教学理念,不仅能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顺利实施,将教育者的教学思路与学生们很好的表达和展现,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更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自然领会体育教学的重点,从而在学生的信心能力、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2、体育教学资源。

要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各类教程教材和体育教学设施。不同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高校体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选择性地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并从中挖掘出对教学有意义有价值的资源为己所用,甚至能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师资力量。是指拥有良好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教学人员、工作人员和保障人员。他们是保证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思想传播的重要前提。

(2)体育教学环境。是指能保证和提供体育教育者、教学教材和教学设施正常工作的环境,如学校操场、田径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

(3)体育教程教材。是指供体育教育者实施教学任务和表达教学目的的书本、信息化资料和辅助教学的所有教学资源。

(4)教学设施。是指为体育教育者和学生提供实践体育运动、进行体育学习的体育器材,如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或健身器材等。

上述教学资源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也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有了完备的体育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树立。

3、体育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扩展体育教学的范围,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应秉承“科教兴国、全面发展”的宗旨,从整个教育体制上结合当前体育教学现状,针对当代学生的时代感、文化与体育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建设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体系的完善,科学合理地对现有体育教学制度进行丰富和改良;同时还应根据需要构建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广纳来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指学生除了学习必要学科之外所附加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当代学生接触新生事物较早,知识面较广阔,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新型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各类学校对于当代学生在管理上也投入了较大精力。因此,面对这一情况,高校体育教学在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应注重以下几点:

1、交流能力。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不断的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当今不少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闭或不善于交流等问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其在一系列的与人交往活动中将永远处于被动位置,于生活、工作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和互动性配合,不仅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在运动中与人增进互信、坦诚交往,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

2、自学能力。

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仍以师传生受或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主,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颇多。由于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式的教育环境中,其所接受知识的能力必然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而一旦离开老师的传授便无法快速领会知识的缺陷很容易显现,从而自然而然地导致学生自学能力的下降。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大胆地改良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高度自由的学习空间,甚至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领悟能力进行专门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适应、学会探索,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3、创新能力。

创新是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趋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如此,同上述所言,如果一名学生没有自学能力,也就必然难以具备创新能力。高等体育及教育者应本着启发式教学的心态,让学生在现有学习环境下主动寻求新的学习方法,通过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找到快速达到锻炼目的的技巧、办法,不能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率,增强高等体育教育的可行性,也从最终教学目的上实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4、自省能力。

古语一日三省,意在提醒人们时刻反省自己。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理念,适当增加学生的体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除了获得充足的身体锻炼,还能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进行某项体育运动时的方法不正确,并得到迅速纠正。

5、协作能力。

人在社会的发展往往依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因此,增强与他人的配合、通过他人的帮助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使学生在通过体育运动中,加强同学之间的配合、团结和集体意识,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会和理解团队协作的优势,不仅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之间的配合默契感,而不是依靠个人力量蛮干,也从本质上达到了教学目的。现实中往往不少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协作能力,不少高校在实施教学工作中也往往偏离的协作能力和协作意识的培养,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的问题。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较之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仍有不少差距,尤其在培养学生拓展能力上显得停滞不前,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与日常文化教育不同,具有其自身的延伸性与特殊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将发生深刻变革,并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更加重视。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5篇

【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数学课程是培养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有效地改革高等数学教学,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合理选择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块、改革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及完善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等方面着手,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数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JG023)

近几年来,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热点,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取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承载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高等数学教育更是与核心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有效地改革高等数学教学,将使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事半功倍.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生涯中的基本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適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是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最早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向欧盟提交的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在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我国定义的八个模块的核心能力体系为:交流表达、数字运算、创新创造、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

由于目前社会职业岗位变动日益加快,知识技术周期日渐缩短,终身学习的需求明显增强,对职业人才来说,与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以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是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至关重要因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对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高职数学课程是培养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

核心能力不同于专业技能,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何使我们的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走向社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是素质教育的课程载体和有效实现路径,它的培养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普适性,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掌握好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帮助劳动者适应就业需要,同时又可不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高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通识基础课,对学生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质、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基本载体,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载体,具备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众多人力资源工作者表示,在相同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录用学数学抑或是数学成绩较好的毕业生.他们普遍认为,这类学生思维能力强,工作有头绪.高职数学本身蕴含着数学核心能力:量化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统计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高职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要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更新数学教育观,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核渗透到课程中.

二、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核心能力素养与数学素养同根同源

核心能力素养与数学素养同根同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核心能力素养要把一般的竞争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需要进行抽象分析、利用类比、归纳演绎等数学理性思维,显然这是数学素养在培养核心能力中发挥的作用,没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合理改革高职数学教学,在提升数学素养的同时,势必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急需改善

当下的高数教学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有些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基础课和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一缩再缩,课时一减再减,甚至面临取消.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高职数学改革的重要性,有些也在逐步进行或付之于实施,但仍是以“知识本位”为中心的传统数学教育观念较多,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数学的基础性决定了它不能脱离专业需要,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应忽视有关学生前途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的质量已急剧下降,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学数学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拿文凭,更没有意识到与自己的就业等息息相关.从我们数学教师的角度,如何发挥我们数学课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将来铺垫,值得研究.我们要通过数学课的学习,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建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浪费时间以及学生学习的厌烦情绪,从而很好地培养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改革高等数学教学,强化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数学教学理念,树立核心能力培养观念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教会学生理解概念,简单的公式应用,简单的解题,很少提升到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专业课的衔接.改革中的高职数学将以培养理性科学态度、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以与专业培养相联系,着重培养核心能力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为主线、核心能力相关及专业和现实生活典型材料为背景构架课程内容体系;以实际案例的问题情境为引领,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合理再现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将建模思想融入课程单元;以数学概念及其基本方法、基本运算为基础,将复杂的数学运算融入数学实验;简化纯粹的计算,重视应用,重视核心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选择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块,提高实用性

高等数学应用价值包括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数学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综合应用,具有直接性;二是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应用,具有抽象性、隐秘性.高职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其本身的应用价值,体现数学特色.基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这一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研究需要选择高等数学的哪些内容进行教学.结合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水平,何种教学模式、何种评价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事倍功半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此,重视对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重构和优化,重构和优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内容上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内容安排上,为了实现专业学习核心能力有关内容和数学教学内容上高度衔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要充分地体现高职特点以及个性化,引入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及专业的教学案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在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的同時,还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各个重点专业的教材,如《工科高等数学》《经管类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数学》及《数学实验》等.

(三)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服务核心能力培养

在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中,研究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更适合我们的高职学生.在教学中更新数学教育观,认识到数学课程应有的能力培养功能,付诸行动,服务于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1.基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它是数学课程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大部分时候、大部分教师用的是此类方法,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有形的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等讲解透彻,注重向学生剖析教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基于培养提升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选择部分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索,集体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来加强数学应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去修正、批判学生的学习方法,但可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机会让他们去面对现实,实现自我.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并从中获得成功快乐的内心体验.

3.基于培养与人合作、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结束后,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归纳、讨论、总结知识要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阐述、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能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提炼知识要点、重新整合的创新创造能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另外,对于培养应用能力的数学建模,我们也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建立模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建模的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创新创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

4.基于结合专业、培养应用能力的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特定的专业或现实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如工科数学中讲微积分时“阶梯式电价”,讲常微分方程时“谋杀案是何时发生的”,讲拉普拉斯变换时“用拉氏变换求电路中的电流”等,讲经济数学的分段函数时“工薪人员纳税问题”,讲概率时“福利彩票概率计算”等.这些案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真正地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充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数学变得好玩,变得好用.由此无形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及应用能力.

(四)完善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改革,我校目前考核方式分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学期期末考核三大类进行.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平时作业、上课发言、提出问题、上课出勤率等;阶段考核主要是考核单元的概念理解和数学应用能力,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学期期末考核是考核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和创新能力,在题库的试卷中随机抽取,实行闭卷考.学期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平时考核占25%,阶段考核占25%,学期期末考核占50%.由于数学实验的重要性得到证实并不断推广,为此正在酝酿实行上机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争取考核方式的不断完善.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从数学教学的角度,需要创造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渗透教育空间,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以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关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他们整个职业发展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梁军,等.新形势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2).

[2]田雷礼.高职数学核心能力要素构成初探.高等理科教育,2011(3).

[3]张胜兵.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4]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9).

职业核心能力范文第6篇

摘 要:公共基础课程是各个阶段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课程,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是提高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高职学生竞争力的关键。文章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岗位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对现代社会人才质量和数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院校则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能够有效弥补我国对这部分岗位工作人员的需求,也由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为主,减少公共基础课所占的课时比例,很多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甚至取消公共基础课程,这样的做法虽然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却忽视了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功能,这种教育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不是素质教育所希望的,加快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作用

1.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基础较弱的情况,而高职院校自身的课程特点是以专业课程技能教学为主,对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比较松懈,从而培养的学生只会进行技术工作,而不是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而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主要依靠公共基础课程形成。例如,语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辅助专业技能的提高;政治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历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认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并能以史为鉴,不断反省自己;等等。这些能力和素质将会在持续不断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深入学生的思想当中去,成为学生从事工作岗位、实现专业发展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

2.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取得更高层次教育的必要环节

高职院校在学历水平上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弱,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同他们一样,可以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对于选择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公共基础课程是他们参加升学考试的关键,而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公共基础课程是其将来可能选择继续升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不能放弃公共基础课程,不应该弱化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反而应该更大力度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其成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

3.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独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互动,它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而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基础知识水平有限,单纯地进行专业课程只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锻炼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对职业技能的认识,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职业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改进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高职业能力,为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经过师范院校的学习,其在讲授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或者把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淆,没有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这种教学观念的存在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是其教学内容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思想的发展步伐。同时,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数少,而教学任务较重,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教材当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本门学科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通过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是教学内容改革不彻底造成的重要问题,急需解决。

3.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

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只对本专业的课程有兴趣,而对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兴趣,主要表现是不重视基础课程,在课堂上意识松懈,不认真完成基础课程作业等。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让学生丧失了对基础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单一的教学手段、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改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现代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4.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现代素质教育强调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条件,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也正在努力实践这一点,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评价开始转变考核方式,重视除试卷之外的其他考核内容,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创新型表现等。然而,现阶段很多政策实施起来依然比较困难,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评价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更公平的考核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能力等还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这也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并直接为其服务的教育系统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该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标的特殊教育定位,而不能简单地将其与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联系在一起,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传授某一种教学知识转变为传授某种核心能力为主,将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辅助力量,从而真正发挥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另外,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质量人才,打造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更新教学内容,把握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丰富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课业生活方面,而应该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基础性教学课程,因此,更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显得极其重要。首先,更新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传授更具有实践作用的知识内容,例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写各种应用文的能力等,使这些各行各业发展中普遍需要的基本能力素质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从公共基础课程中收益;其次,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以基础能力培养为主,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是与专业课程一样重要的基础课程;最后,高职院校应该改进公共基础课程结构,提高课时数量,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3.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方式

高水平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促使公共基础课程发挥其作用的关键。传统的公共基础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新時代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方式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引导者,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辅助设备,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校也应该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资料,对损坏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及时维修,让学生能够及时享受到多媒体带来的学习乐趣;最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程虽然没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但必要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各种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从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实行多维度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

多维度的考核方式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为了发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实行多维度的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多维度的考核方式首先要从“知识考核”到“能力考核”,注重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和考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从而发现学生的长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将日常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加入考核所考虑的范围中去,在试卷上提倡案例式、项目完成式的教学考核,在考核中挖掘学生更多的能力;最后,可采用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真实的信息反馈才能为将来教学计划的确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当下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向平.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瓶颈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梁 杰.终身学习视域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

上一篇:数字文化规划范文下一篇:重阳节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