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村镇经济范文

2024-07-24

繁荣村镇经济范文第1篇

上世纪30年代, 凯恩斯提出了以有效需求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其特点是把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归因于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刚性, 即把工资—价格刚性看成是解释名义总需求变动造成实际经济变量变动的主要原因。而在产品市场或劳动市场失衡的情况下, 名义的价格和工资并不及时地调整以重新恢复均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缺点在于缺乏微观基础, 忽视供给分析。卢卡斯批判指出,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缺乏对经济主体进行理性预期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微观分析, 也忽视了政策制度的变化会改变个人的反应方式”。为了应对凯恩斯主义的危机,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价格粘性理论、工资粘性理论、信贷配给理论, 深入地分析了微观经济主体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失业和经济波动。

1.1 价格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理论认为价格是缓慢调整的, 并从微观经济主体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价格粘性理论的原因。首先, 价格粘性是由于市场的竞争和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价格由厂商制订并选择是否调整。厂商能否通过降价, 扩大销售量取决于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厂商和消费者的偏好。然而厂商在降价之前很难预测到其他厂商和消费者的反应函数。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 有的厂商在市场上会以“追随者”的身份等待其他厂商先行动。因此, 市场上同质产品或者同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并不同步, 市场总价格表现出粘性。此外, 菜单成本、寡头垄断、成本加成定价等理论都是新凯恩斯主义分析的价格粘性的重要原因。

1.2 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还提出了工资粘性理论以分析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工资粘性的原因有交错的工资调整理论、隐含合同理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效率工资论等。这些理论也符合我们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情况。首先,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 工资一般是由劳资双方谈判签订合同固定下来的, 许多合同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同时, 经济中的合同签订时间是不一致的因此, 调整工资的决策在现实中是交错地进行。其次, 局内人——局外人理论中, 局外人要成为局内人必须按照该厂商的运行方式经过特殊培训, 高昂的培训成本是厂商雇用局外人的一大障碍。因此, 厂商就宁愿继续雇用要求更高工资的局内人而不会雇用愿意接受低工资的局外人。这使得工资具有拒下的、缓慢增长的粘性。再次, 效率工资理论中。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高工资是对工人高效率工作的奖励, 同时高工资将进一步激励高效率、并使劳动成本最小。

1.3 信贷配给理论

在货币市场上,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由于银行对于贷款人群体的还款能力和履行承诺的诚信程度缺乏足够的信息, 银行会实行信贷配给, 将贷款提供给信誉良好的贷款人。在现实经济中, 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惜贷”的现象。

新凯恩主义经济学家在许多地方运用不完全信息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反复论证了在复杂的市场经济中, 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往往存在矛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指出, 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以及市场经济复杂的运行机制, 使得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愈发突出。理性消费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却对价格有进一步下降的预期, 并预期在价格更低时再购买。同样理性投资者则不仅要考率融资成本, 还要考虑预期的收益。当市场不景气, 未来预期不好时, 即使利率很低也并不会投资。因而没有消费者愿意扩大消费, 投资者也不愿意主动增加投资。这每个经济人按理性预期行事的结果很可能得到的是经济衰退更加严重。

2 新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首先,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新古典学派关于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的分析, 考虑到了缺乏信誉的政策对经济的消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高信誉的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产出, 但是可以通过维持价格稳定来保证经济的发展。其次,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关于依靠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政策主张。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通过税收、补贴、发展公共事业及提供公共物品、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纠正市场的外部性、垄断、“公用地悲剧”等市场失灵问题。再者,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依赖于内生的技术进步, 因而人力资本尤其重要。人力资本的发展依靠教育。因此, 政府需要承担提供教育公共品的主要责任, 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补贴等方式鼓励教育发展、科技研发等。

3 新凯恩斯主义政策成功实例——以克林顿政府为例

克林顿担任总统期间, 美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的良好发展态势。许多人将克林顿政府在经济上的作为视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功的实例。克林顿将其经济政策称为“第三条道路”, 既不认同“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也反对政府的过度干预。首先, 在财政政策方面, 克林顿政府削减了美国政府财政赤字, 实行平衡预算。财政赤字的缩减事实上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量, 从而促进了企业投资。此外, 较低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增加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感以及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其次, 在财政政策方面, 克林顿政府采用了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行得益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贯对通货膨胀采取的预防措施。期间, 美联储执行了以遏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此外, 在保持经济增长之余, “第三条道路”的经济主张还将政策目标关注于更具有发展意义的方面, 例如社会公平等, 主张通过累进制税、转移支付、最低工资等方式维护社会公平, 尤其是社会发展中的机会公平。

除了克林顿政府以外, 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施罗德在政策制定和政府运作中都充分使用了以新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第三条道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这些欧美国家的经济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和成功,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有效地解释经济萧条, 其政策能够有效地防范经济衰退的有力证据。

4 新凯恩斯主义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凯恩斯主义是否能解释经济萧条, 有无可行且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一命题, 实际经济或许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最有力的甚至是唯一的证据。因而,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其政策主张能否解释、并帮助各国度过此轮经济危机, 是新凯恩斯主义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同时也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重大机遇。

4.1 当下经济危机及其评析

自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不仅美国金融机构受到重创, 而且由此损伤了全球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全球经济的运行都受到了影响。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纷纷实施灵活的经济政策, 以求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运转, 改善宏观经济形势。

一方面。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方面考虑, 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 美联储17次调高利率, 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而据美国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的估算, 大约有近90%的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 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2006年第2季度以后, 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 房价持续下跌, 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再融资, 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率剧增。借款人违约意味着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上发生了断裂, 风险沿着利益链条开始蔓延。首先, 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不可能把手中的抵押贷款完全证券化。由于借款人不能偿付, 使得次级贷款出现呆账、坏账, 放贷公司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由于次级债券价值降低、人们预期降低等原因, 对冲基金等机构也相应蒙受了巨大损失, 使美国金融危机顺着此链条蔓延开去。

另一方面在经济繁荣时期, 美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2004年到2006年持续提高利率。贷款人的贷款利率大幅提高以后, 增加了贷款人的还款付息的负担。同时, 贷款利率上升使得人们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成本增加, 房产需求下降, 将导致房地产价格下降。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上看, 紧缩银根之后, 商业银行控制贷款发放, 进一步降低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流入和需求。在房地产贷款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共同作用下, 给房地产市场买方带来了巨大的还贷负担。

4.2 新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力

上述经济政策是否有效,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 单从此轮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我们能够看到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金融危机的爆发。

首先, 看起来似乎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变动使得经济中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不稳定因素, 由此造成了经济波动。这种观点看似符合人们以往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批评, 认为货币政策的无效性。但是, 仔细分析之后发现, 这种波动的货币政策与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可信的、稳定的货币政策不符。新凯恩斯主义所支持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货币政策在不同时间的一贯性上的。同时, 以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为基础的“第三条道路”政策制定者也认为货币政策应该谨慎、温和。此轮经济危机之前的货币政策却违反了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和时间一贯的主张。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 新凯恩斯主义并没有丧失对经济萧条的解释力。

其次, 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 政府“救市”更为重要的是“救信心”。政府的货币政策难以弥补金融市场大幅萎缩的份额。然而, 如果政府能通过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货币政策的时间一致性, 特别是通过全球各经济体的联合, 获取全球投资者的信任, 重振投资者信心, 金融危机则能够得到控制。正如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析, 单个经济个体并不能协调市场中所有人的行为, 因而出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与市场整体福利的冲突。此外,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通过税收、补贴、发展公共事业及提供公共物品、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纠正市场失灵。同时, 也需要政府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改善医疗、教育水平等方面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内生发展的技术能力和人口素质, 使得经济能够在萧条之后迅速发展。

可见, 新凯恩斯主义不仅能解释经济危机的原因, 还能够从政策上为摆脱经济萧条提供有效可行的措施。此次金融危机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力图减少经济萧条带来的影响, 使经济尽快恢复增长。这些政策最终的结果将成为检验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的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摘要:本文试图分析新凯恩斯主义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创新, 及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等其他学派主张的吸收。以克林顿政府的“第三条道路”政策主张为例, 分析新凯恩斯主义对于防范经济衰退的解释力。从目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金融危机的角度分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萧条的解释。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经济萧条

参考文献

[1] 胡希宁, 《新凯恩斯主义、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经济》, 《财经科学》, 1998年第4期。

[2] 王健, 尹德洪, 《新开恩主义新拓展与“第三条道路”经济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3] 刘家贵, 《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3期。

[4] 杜厚文, 初春莉,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5] 欧阳红兵, 叶蓓, 《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手段》, 《改革与理论》, 1998年第2期;

[6] 王初根, 丁鹏, 《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7期;

上一篇:反四风承诺书范文下一篇:防溺水告知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