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德育论文范文

2023-12-13

比较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 灌输教育法

主要是系统地向中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以单向的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方法运用在中学的德育课程中, 不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方法, 不利于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利用典型的案例以启发教育学生的方法。典型教育法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法和反面典型警示法。正面典型示范法也叫榜样示范法, 以先进的典型来感染和启发学生。反面典型警示法是以错误的典型为反面教材来告诫学生, 让学生引以为戒, 从中受到启发的教育。这种方法尽量少用, 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 日本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

2.1 特别设置了“道德时间”法

这种课程是日本中学德育中一种公开化的方法, 这是日本为强化专门的道德教育所采取的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独特做法, 特设“道德时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 提高道德的实践能力。

2.2 心理咨询法

在日本中学中设有谈话室, 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从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中日中学德育方法异同及对我国启示

3.1 中日中学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 在中学都开设了德育的课程, 教师通过课堂的讲述来传达知识。而且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的开设, 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指导, 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2 中日中学德育方法的不同点

3.2.1 中国德育方法单一, 日本“三位一体”方法。

中国的德育主要是学校的德育教育, 把家庭、社区与学校联合起来进行教育还是很少的, 正处在摸索的过程中。

日本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 还设有一些家庭教育设施, 对家庭教育给予补助, 以社区为单位, 发挥社区的德育功能, 让学生在社区的福利院做义务劳动, 以培养学生的爱心。

3.2.2 中国侧重学生成绩, 日本开设“青少年辅导中心”。

中国的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课, 最终会以考试的形式来评定学生, 只注重结果, 而不注重过程, 这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单纯地学为目的, 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专门设有“青少年辅导中心”, 专门收留那些犯有错误又不构成犯罪的青少年, 该中心与学校、家长有联系, 学生改正错误便可以回学校上学, 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作用。

4 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4.1 加强中学的心理健康咨询

中学的学生处于叛逆的严重期, 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 虽然国家明文规定要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但在目前的中学很少有设立的, 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拥有独特的性格, 所以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室, 以防止学生心理不健康, 出现自杀的现象。

4.2 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作

在学校中, 教师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管理学生的观念, 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学生, 让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隐私, 使教师和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 促进学生个人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结束语

通过与日本中学德育的比较, 可以发现我国中学道德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不断地改善中学道德教育的方法, 不断学习日本的优点, 从而使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摘要:目前中学时期, 正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而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 对价值标准判断能力差, 需要有适当的德育方法进行教育。然而要探索出一个恰当的德育方法, 就需要把我国的德育方法和日本的德育方法进行比较, 找出我国德育方法的成功与弊端, 汲取日本德育管理的成功之处, 从而促进我国中学德育方法的发展。

关键词:中日,中学德育,方法,比较

参考文献

[1] 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比较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法律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不同的地理因素决定了其不同的产生方式,同样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法律文化有其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及价值判断。但作为思想意识的一种他们之间有许多的共同之处。本文注重从中西方的法律文化比较,来获得一些值得借鉴的意义。

关键字:法律文化中西方异同

“不知别国语言者,对自己的语言便也一无所知。”这句话用在法律文化上意味着,只有研究中外法律制度的异同,方能正确地理解本国的法律。而在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的比较中探寻二者之间在产生,价值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更好地促进21纪的法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地理因素决定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中国法律比较封闭,西方法律比较开放。西方法律的源头无疑是希腊,希腊处于半岛之上,古希腊位于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利于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使这里相对从事农业的人更容易摆脱对土地和人身的依附关系。而海上贸易又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因此,在希波战争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冲淡了人们的血缘观念,推动了城邦政治的发展,促进了以契约为基础的自然理性思想的形成。在各种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先进的观念被继承下来,落后的观念被扬弃,法律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比较容易吸收外来的东西。

与西方不同,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地理环境上讲,北边是戈壁与草原,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山,使中国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虽然也经历了朝代更替、战乱中兴,但从秦朝开始,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就没有改变过。这种与外界隔绝、封闭的地理环境就造成了与海洋民族不同的、特有的心理与观念,我们的法律文化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历史延续性,很不容易吸收外来的东西,不像西方社会有较大的开放性。同时农耕生活促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农耕文明具有一种稳定性,人们世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离开土地便无法生存,这种自然经济的自足性,也抑制了人们的流动欲望。使人们安于一辈子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缺乏一种开放式的包容的心理,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封闭状态①。

二、“人”在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差异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道德,能以敬重之心孝敬父母,能知礼尚义,重仁崇德,因而人能够不同于普通的禽兽而居于万物之首。孔子曾经指出,一般人谈孝,以为只是赡养而已,但狗和马也都能做到,人只有懂得孝敬长辈、尊敬他人,才能和动物相区分,“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指出了:“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乎?”“无侧陷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告子上》)这些特性都是人生而有之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即是人天赋的秉性。在这种观念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和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此要求个人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这就奠定了中国法律文化中注重伦理道德,注重个人自律的基调②。

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并不像中国文化那样重人伦色彩,而更多的是带有一种理性成分。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先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教义,由此开始了西方人类对自身的反思。柏拉图则在他的《理想国》中认为,人是由灵魂与肉体组成,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情欲3个组成部分,最理想的人类由3个等级组成。。虽然囿于历史的局限性,柏拉图对人的认识虽然没能脱离神定论,但他也强调理性、意志、情欲对人的等级的决定因素,尤其对理性对于人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肯定。至古罗马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已经与神相分离,“自然人”的法律概念出现,强调人应对自己的理性行为负责。重视理性、重视个人思维能力,使西方文化重视对个人多样性的分析,重视对人的理性、意志、情欲的警惕与关注,由此形成了西方法律文化中重法律理性、重个人主义的传统,并奠定了注重对人的监督与制约的基调③。

三、思维方式在中西方法律文化异同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归根结蒂,它又表现为不同逻辑特征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西方法律文化带有较强的逻辑分析特征,而中国的法律文化具有强烈的非逻辑特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西方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逻辑分析在法律领域中的作用,这成了西方法律的一种传统,它表现在西方法律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首先,从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进程看,西方法学的各个流派都十分重视逻辑在法律领域中的作用,而其中尤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最为重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把某些特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并主要通过归纳的方法从该法律制度中提取一些基本的观念、概念和特点,进行比较,以确定一些共同的因素,再从这些基本因素演绎出系统的法律理论。再次,逻辑在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司法领域。其中最重要作用主要的体现就是西方学者对“法律推理”问题的重视④。

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不发达,因此导致逻辑在整个法律文化中没有地位。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强调法律的情感因素,强调立法和司法都应当合乎“人情”。我们常常将“情、理、法”三字放在一起,并列使用,似乎是强调它们同等重要。诚然,这三者对于人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法律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角度看,它们的排序应当是“理、法、情”,西方在处理三者关系时正是合乎这一次序。但是,中国人实际上是将“情”排在首位的。这在法律领域就表现为“情大于理,情大于法”,这种“倒置”现象表现在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立法方面,中国人特别强调合人情,顺人心。显然指的是大众的道德心理倾向和心理需求。“情”影响中国法律文化之深还可从中国古代现实的立法中看出一斑。中国古代立法时经常通过改变刑罚的方式来考虑“情”。如,历代的刑法典,包括《宋刑统》都确立了对某些特定犯罪的处罚标准,但是这些处罚又可以根据“情”有所改变。强调立法要合乎情,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在司法领域,中国古人更特别强调情感艺术,强调在千差万别的具体案件中实现人情和大众道德⑤。

四、道德与法律关系在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异同

中国与西方法律文化中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首先,西方自然法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西方实证法学派的思想与中国法家思想有较多的暗合。自然法是以人的自然权利、人文精神、自由平等为内容组成的思想体系。斯多噶学派把“自然”置于他们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然不仅是人与世界的“自然”,而且也指和谐有序的秩序。人的理性是自然的一部分,按照理性的生活,就是自然的生活.自然法因而就是理性法,它构成了现实法和正义的基础。自然法虽然是两方的法理学的术语.但并不能因此认为自然法是西方的专利品.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也存在着丰富的自然法思想。孔子就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孟子认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即“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说,仁义礼智是人类共有之理性.这是人所固有的。此外.老子的道也是一种最纯朴的自然法理论。他所指的“道”就是自然规律.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去生活。同样.西方实证主义主张的法律与道德相分离的思想与我国古代法家所提倡的“一断于法”的思想不谋而合⑥。其次,西方法律文化中在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更多强调的是法律的道德性,如富勒的《论法律的道德性》,而中国法律文化中在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更多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尤其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如“仁政”。总之,在中西整个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总体上以法律为核心,盛行法治主义。而古代中国总体上以道德为核心,盛行德治主义。虽然自然法学派在谈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有别于实证主义法学派,但他们并没有撇开法律去谈道德。而我国古代在整个历史发展中。法律很少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出礼人刑”的思想就反映了只有在道德调整难以维持社会秩序时,才运用法律手段⑦。

总结

正如,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同语言一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任何时代记录下的民族或民众的法律只不过是一种始终在变化着的文化演化过程的静态表象。离开了民族文化和历史,我们将无法理解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文化。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和观念的集中体现。任何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当然,法律文化的民族性可以进一步本土化为地方性知识,构成人类法律文化丰富多元的依据。所以,在进行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变革时,还必须同时关注观念性法律文化的进步和提升,逐步从人的认知系统进人隋感系统,再到价值系统,使人们从内心产生对制度的认同并自觉地适应新制度规范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珠徐实.从历史源头看中西法律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J].兰州大学学报2003,(7).

[2] 王海涛 ,徐振增.论中西法律文化中的人格差异[J].衡水学院学报20053,(6).

[3] 中国“人”与西方“人”——中西法律文化差异解读中西法律文化异.http://www.cqvip.com

[4] 陈锐.从逻辑学的视角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J].现代法学,2003,(6).

[5]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9.

[6] 孙利,滕晓飞.中西自然法思想的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7] 刘星.法律是什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比较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高雪莲:中外档案利用工作好比是一棵树的两片叶子,两者都是叶子,但却有着各自的纹路。中国的档案工作是纹路特别密、脉络较乱、形状不规则而且伴有虫眼的叶子。而外国的档案工作却像是纹路稀、脉络清晰、形状规则的叶子。中国的档案工作虽然内容详尽,但缺少对整体构架的思考,没有统一明确的划分标准,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而外国档案工作遵循档案工作标准化,使得其档案利用的分歧相对较少,档案利用方面虽没有我国内容详尽,但整体架构清晰、不混乱。这两者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分析比较,能够相互借鉴,达到“以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档案工作的目的,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利用,促进国际档案资源的共享。

次旦旺扎:档案工作不受时间上的限制,就意味着对馆藏档案的可利用性没有限制,档案只有进馆后才能利用,期满才可以开放。与外国相比,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要更加复杂,因为有很多档案即使期满也不一定对外开放,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各个机关,由各个机关说了算。外国档案工作制度和机构一般都是概括型,而中国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细致、条理清晰。

马佳彬: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馆利用费用较少。比如美国档案馆以免费利用为主,适当收取复印和散发资料的少许费用。而我国档案馆往往实行有偿服务,收费项目一加再加,诸如登记费、咨询费、调卷费、查阅费,名目繁多,收费标准也是一涨再涨,动辄十几元、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等,而且对外国人的收费标准更高。

马涛:别忘了人家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呢!

王珊:记得暑假在中科院档案馆实习时,我们被分到保管与利用部,经常看到有人来借阅档案,就会收取复印费、登记咨询费用等,而且有的档案馆对外国人的收费会更贵一些。

刘跃娇:我在北京市档案馆实习时,曾见到一个用户查找一张房地产证(就两张档案),他共缴纳了310元。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查档是免费的,复印一张1元,但是,由档案馆盖章出示证明就需要证明费300元。而且,不同时期的档案、不同类型的档案收费均不同。

陈建:档案高额收费是不应该的,但是适度收费我看是合理的。

张妙茗:我国认为国家机构是档案馆的主要用户,档案馆的大门通常也是为党政机关打开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7版)中,才规定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西方国家则把公民看作是他们的主要用户。

林晓棠:我国的档案利用者主要集中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像婚姻档案、个人身份证明这类的档案经常被利用者使用,所以利用者更多的是百姓或个人。在国外,人们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看重档案中包含的知识、文化信息等各种问题。

杨彬:我国档案利用主要是被动的,以有利用需求的人进馆(室)查询为主,档案展览等主动提供利用的形式较少。国外档案利用则主动和被动兼顾,在为进馆的人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档案展览等主动形式的服务,更有提供上门服务。

叶昊:美国把最珍贵的三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人权法案》放到了国家档案馆的展厅里让广大人民群众去参观。法国档案馆内专门设有学生教育服务处,配合历史课教学大纲,用档案的形式进行法国历史教育;此外,还非常重视举办各类演讲、档案研讨会等向公众展示馆藏档案信息。中国呢,是定期向社会公布馆藏、提供档案编研资料给公众利用之类,总之就是缺乏多样性,缺乏现代元素和新鲜感、趣味性,难以激起公众的兴趣。

马涛:对比美国国家档案馆和中国国家档案馆,两个同级的档案馆,美国的建筑风格类似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中国的国家档案馆则是典型的现代建筑。我认为,档案馆需要有它的特点,或许中国档案馆可以借鉴颐和园类似的古建筑仿制,突出中国档案馆特点,这样更有吸引力。

孙千惠:我国的档案馆往往位于政府部门或深宅大院之中,省级以上档案馆门口更是警戒森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需要利用档案,人们几乎就不会也不敢跨进档案馆的大门,更不能在档案馆内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然而,外国的档案馆有很多选择建筑在民居附近、市中心或者街心花园,等级越高越接近人民大众,许多档案馆允许人们参观游览,开放程度高,甚至可以在此进行一些小型的休闲娱乐活动。

徐梦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就实现了全国数字档案资源的网络集成,可以实现对全国档案的查询检索和利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国家。而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开展,除了个别条件设施比较好的档案馆之外,很多档案信息资源都没有完成数字化处理,网络查询、利用开放档案就更难实现了。

门思荠:国外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档案部门,许多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在网站上实现在线查档、浏览、远程传送等功能,实现档案共享。而我国的档案利用还只停留在档案馆,只能提供复印件。我国档案部门过于强调档案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档案的利用性,宣传少,便利服务少,人们普遍觉得利用手续繁琐,不便于人们查档利用。

朱倞玉叶:国外部分档案专家通过对国外档案工作的考察分析,发现国外档案的利用率虽不如图书情报,但远高于国内,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尤以美国最为突出。美国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印、现代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已经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档案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冯凯晨:国外档案部门对档案限制利用,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实行封闭期制度,二是实行保密制度。相对于外国来说,我国对公民隐私的处理还是挺糟糕的。欧美国家对保护私人秘密问题很重视,有些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凡涉及私人秘密的档案文件,不仅封闭期更长,而且还明确了其类型。而我国公民隐私基本没有,淘宝设置公开1元~150元不等价格买卖,公民隐私简直就是一条发家致富之路,着实令人深思啊!

陈之光:对于档案文件的解密性原则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很早就有了相应的制度,并对此进行了公布。在我国,档案的解密制度普遍为30年,特别是“建国”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对档案的解密问题公布极少甚至是不公布。

姜汭:开放时间上,中国档案馆一般都是周一到周五,而外国档案馆开放时间(以日本档案馆为例)是周一到周六,在加拿大,为便于利用者随时查档,档案馆开设了一个阅览利用室,实行24小时服务。

崔岩:外国档案馆关于档案利用的理解是针对于人,是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吸引人们来档案馆。我国档案馆只是做好了表面工作,收藏档案,忽视了档案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人来用,那些堆在库房的纸,也不能称之为档案,那只是废纸而已。所以,我国现在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吸引人们来到档案馆,而不是守着一堆堆“废纸”谈论中国档案事业的将来。

刘盼盼:国外档案提出了休闲利用的观点,如在美国,设有档案商店,为工作提供礼物,可以在档案馆内听到美妙的音乐以及收看历史影像,把档案馆贴上了“文化娱乐”的标签,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去档案馆看看,这不也正是我们档案事业所追求的吗?这样不仅做到了提供利用,而且宣传了我们的档案工作,从而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付婧媛:一篇文章中提到:休息日,美国人可能对孩子说:“走,咱们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去看恐龙化石;到艺术馆去看抽象派……”也可能说:“走,到档案馆去看国家的宝贝。”什么宝贝?写在羊皮纸上的“三大法案”等档案。美国国家档案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达百万之众。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体会到“休闲”的意味。而在我国,没事儿谁去档案馆啊。公众只有打官司时,迫不得已才利用档案。许多档案局馆从驻地位置到工作安排,留有机关工作的种种痕迹,有些令人望而生畏。档案工作者在本系统内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本应是利用者的人却全然不知有档案利用服务这回事,又怎么奢谈“休闲”呢?其实,就像我国正致力于把国家图书馆打造成全民娱乐休闲文化的一片沃土一样,我们也不应该把档案馆事业搞得过于严肃。让我国的档案事业也快点变得亲民一些吧!

关晓曦:我们的思想认识主要停留在保管上。上到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公民群众都知道一个观念——档案很重要,一定要保管好,从没想过我们要如何利用档案。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学习等外界因素的需要,我们一般不会去档案部门或档案馆查阅档案。西方国家则跟我们“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认识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档案保存下来就是要利用的,而不是放在档案柜里“睡大觉”的。

申宇迪:我们可效仿美国,在复印件上遮掩掉不宜公开的部分,或将这部分文件抽出,代之以一页“说明纸”置于前后文件中;若研究者根据“说明纸”向馆方提出调阅申请,可视情况而定。

赵倩:在我看来,中国公民没有可以对档案进行利用的意识,也许是对档案利用的普及还不够。而外国,例如美国,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利用意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档案进行利用。

冯璐: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程度低于很多发达国家,但编研工作是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许多档案馆都设有专门的编研机构,配备有专职编研人员,编研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在美国,档案馆的档案文献汇编较少,而且大多还邀请史学家参与,独立编研的较少,主要是由利用者而不是档案工作者来公布档案的内容。

申宇迪:在国外,档案展览展出的多为档案原件,而我国利用档案复制件进行展览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但针对档案原始记录性这一根本属性和价值来说,原件在展览中给参观者带来的体验效果以及对档案展览重要性的体现是复制件无法比拟的。

满奕:我觉得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是因为各国政治体制不同的问题,经济、科技、人文素质也同样涉及其中。每个国家开始重视档案建设的时间参差不一,档案密级不同,才会对档案利用者有规定。

(摘自《档案界》网站 )

比较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的繁荣。

(1)国外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发展。现代纤维艺术的真正蓬勃兴起,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那时在欧美国家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产生的大量作品,成为传统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受到当时欧洲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东欧的纤维艺术家比西方更早地认识到纤维织物表达现代艺术的可能性,他们大力开拓材料的形态、色彩和各种表现技巧赋予纤维艺术的丰富的艺术语言。他们对纤维材料和技法的挑战性尝试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使纤维作品跨出了传统的染织范畴,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

进入二十世纪,艺术思潮分歧不已,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潮下产生了对艺术新的阐释,提倡应用艺术新精神的设计运动接踵而来。

(2)国内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我国对现代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开始于文革结束。在这一时期,中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织锦业,发展了许多新品种。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

文革时期,由于长期的文化禁锢,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那么的机械和乏味。人们还没有摆脱绘画设计的方法,对材质与形式的感召力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材质与内容、形式与肌理、艺术与技术还不能很好的表现和把握。

80年代,直到国外现代纤维艺术的传入,我国的现代纤维艺术才逐步发展起来。我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到9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认识有所改变,开始对系列配套产品的需要,注重对场景和空间环境的利用,这都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开始转化为装置艺术。

二、文化对现代纤维艺术的价值影响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艺术的根基,任何国家的任何艺术,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影子。

早期的欧洲,文化传播主要以宗教文化为主,艺术品以能体现宗教内容为最美。到了近代,随着文化运动的进行,人们的审美情趣由宗教故事转投到对现实生活的描绘,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内容也转向自然题材。

在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既有着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也有着高雅的文人文化,因此带来了艺术风格的不同,纤维艺术也是如此。由于受到“中庸”、“保守”的文化影响,人们的突破性较弱,以至于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还留有传统壁挂的风格和情调。

西方现代纤维艺术虽然只有50年的历史,但它改变了人们对毛、麻等天然纤维的传统认识和运用,并结合化学纤维、金属等人工材料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将更多不同的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中外文化性的差异

从远古至今,纤维艺术就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和民俗文化积淀,作为流传千古、且生生不息的文化艺术,其自身的文脉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国外文化发展。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揭开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序幕,现代纺织也由此开始。

在以往以平面为主的基础上,纤维艺术又出现了崭新的形式。编织艺术从平面形态转为立体,走向结构,走向空间,追求材料的质感、独特的工艺、肌理的表现……这就有了雕塑的意义。但与传统的雕塑不同,它还有编织物的软性和伸缩力,于是人们称它为“软雕塑”,“软雕塑”的产生成为现代编织艺术的显著特征。

(2)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国内文化发展。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纤维染织工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传入是在1981年,美国女艺术家RUTH.KAO教授随行带领15位美国学习纤维艺术的学生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留学。当时美国留学生的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在纤维材料的选择上、作品表现形式上、还是设计构思上,对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奇特的。它开启了我国艺术家、设计师的思路,使大家真正认识到,艺术作品可以运用任何材料进行创作。

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保加利亚的纤维艺术家马林·乌尔班诺夫(万曼)功不可没。在他的指导下,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很快走进了洛桑双年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86年,在洛桑双年展上展示了中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候。中国作品进入洛桑壁挂双年展,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纤维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美感,更有亲和、温馨、舒适等综合享受,加之从造型到色彩、从平面到立体、从题材到文化内涵都有非常广阔的表现空间。

(作者简介:韩霜(198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纤维艺术设计研究。)

比较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曹植7步能写诗,莫扎特五岁作曲,6岁主演音乐会,德国数学家高斯3岁掌握心算,5岁便能解复杂方程式……再来看看我们的学生,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各种网络媒体、通讯设备发达,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即使坚持下来大多数学生也是迫于家长、老师的压力,不是个人自觉自愿完成,甚至好多学生厌学,不想上学,家长、老师也怨声不断.近期,本人有幸去英国学习考察,通过这一考察学习,我发现英国的孩子把上学、学习当成是件最快乐的事.为此,笔者反思,中英差距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老师、家长、还是社会?通过比较中英在物理教育方面的差异,或许能从中悟出些什么?

1 教学理念不同

1.1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中国人对这种教育理念早已耳熟能详.校园里到处横幅标语,甚至连草坪上竖立的标牌上都有这样的美言,为了学生.我不否认有理想主义的校长,有理想主义的教师,但更多的是打出为了学生的名号,来获得社会、家长的默和许获得有关部门的嘉奖.不信你看,在中国,学校物理实验室不少,从外观看整整齐齐,凳子整齐划一地放在位置下面,可到实验室里面看看,桌上灰尘满面,实验仪器很多,再仔细看看,不少都是“缺胳膊少腿”,如:弹簧测力计挂上一个钩码后指针几乎不动,电学仪器无接线柱,杠杆劣质塑料制作,挂上一个钩码可能断或变形,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东倒西歪……这些都无人去管.实验课基本在教室上理论课,初中还可以,老师还将器材拿到教室去做做,而高中,基本以讲、背、练代替实验,实验室老师形同虚设,整天嗑瓜子,上网聊天.相反,英国是这样的场面,实验室、教室合二为一,学生没有课间,跑班上课,几乎很少看到哪个实验教室是空的,实验室器材应有尽有,几乎没有“残疾”的.实验仪器也是开放的,不像中国,生怕学生乱摸仪器,将与本节课不相关的仪器都放在专门的仪器室内,实验室也无专门实验老师,所有老师都代课,甚至上好多学科的课.

1.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环保作为全球性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对他们的关注,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发展.而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物理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首先从初中才开设物理课,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好多地方物理作为选修科目,也是学生视为较难学的科目,好多学生都不选修了,甚至连中考分值相对其他学科也降低了不少.其次,即使选修了,学校每周安排的课时也较少,课后还不许在物理科上多花时间,只能在所谓的主科上花时间.最后,课堂授课几乎是“满堂灌”,根本谈不上什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参加社会实践等.再来看看英国,由于物理属于科学课之一,从小学起,学生开始学物理.物理理论内容及其简单,但实践内容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譬如讲飞机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去航空科技博物馆参观,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飞机结构、飞机各零部件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查阅各种资料,了解飞机的工作原理,最后让学生自制飞机模型,进行飞机模型比赛,写关于飞机方面的一些见解.这比起中国的物理课,学生不再感到物理难学,也不再认为物理就是做几个题目那么枯燥无味.物理课变得很活跃,学生也很感兴趣,每次学生刚上完这节课就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1.3 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同样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说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当然外界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学校教育是当前家长、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学校教育非常系统,非常全面,时间长,对学生的影响深刻,所以对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那么我们是如何利用这块土壤的呢?走进我们的物理教育.学生教材统一,作业统一,没有层次,考试试题全省或全区统一,即使有的学校想搞分层教学,也受到家长、同学的反对,认为这是对学生人格的歧视.在我身边,曾经就出现过这样的一幕:学校为了试点,将不同学生进行分层考试,普通班用较简单物理试题,而较好班级用稍微难点的试题,考下来的成绩按百分制算,结果普通班成绩有时比较好班级还高,家长、学生看到成绩都很开心,学生也有成功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可到最后中考,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普通班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平时物理成绩比某某好,怎么中考成绩就不行了,于是乎找学校、老师闹.相反,英国,每位家长很理性,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他知道孩子分在适合的班级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在物理教育中,有的学生只选择劳技物理,上职业类学校,发展自己的技术特长,而有的学生则选择学术物理,搞学术研究.考试时,通常,学生认为自己该门课程学习成绩一般,学生会选择简单一些试题,考得最好成绩是C,相反,那些选择较难一些试题,最好成绩是A*,最差成绩是D.

2 课程结构不同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组成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突出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门类越来越多,缺乏整合.我们国家的课改,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进行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似乎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遵循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可事实上有点“换汤不换药”的味道.就拿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吧,在初中阶段,可以说将普通物理包含的现象全部覆盖,到了高中,再对每一部分内容加以延伸、加深,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及应用能力.导致很多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为了追求中考的得分率,让学生背物理,可以说书上的每句话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不是去理解.进了高中,成绩逐渐下降,结果没办法学下去,最后到高二选科时就放弃选修物理科目.而英国是怎样的呢?物理课程可以说包含了天文、生物、化学、地理等好多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对每个知识点也都很感兴趣,课堂可以说真的是快乐课堂.学生选修物理科目很多.在英国特别注重数学学科,英国的学前教育更重视儿童的数学教育.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故物理学科的动力学内容、电磁场等好多涉及到复杂计算的内容都编制在数学教材中.

3 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总称,是指教[HJ1.4mm]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可以说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得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中英两国在物理教学方法方面的差异主要有:(1)教学辅助手段达到的目的不尽相同.在物理课上,好多老师也用多媒体教学,少板书,主要是教师的粉笔字实在拿不出手;其次是粉笔灰尘太大,影响学生与老师的身体健康;还有怕麻烦,不想做实验,用视频代替实验;再就是,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情况,实际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案例,用太空课堂模拟.在英国,为了便于学生获取最新信息、查找资料、制作各种软件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信息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在英国的托儿所里就得以广泛应用.托儿所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台电脑,孩子们可以使用电脑玩许多游戏.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使孩子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明显.故电脑在物理课堂上这一应用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种.而且每张实验桌上都配有一台电脑,随时都可以上网.中国别说电脑了,连普通实验仪器都生怕学生搞坏.其次,电脑主要是用来解决某些实验中较难测量的一些物理量,为这些物理量的测量制作一些软件.如: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重物离地面较近时下落的时间等.再次,英国物理课包含有劳技课程,电脑主要用来设计一些图纸,再根据图纸制作各种有趣的东西.如制作各种各样的灯具;(2)教师教态及学生课堂表现不同.中国人面子第一,尤其在学生面前,更是拉不下面子.课堂上老师大多数是板着面孔,唯恐笑一笑,学生会“爬到自己头上”,控制不了课堂.学生也毕恭毕敬地坐在课堂听课.英国却相反,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想怎么上就怎么上,不拘于形式.如物理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某个实验,可做鬼脸,可站在讲台上完成实验……学生可站可坐,可在室内,可在室外.如:讲“波”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演示质点振动情况及波的传播情况,老师刚讲完这部分内容,学生先用手形说明波的形状,然后学生就自发地站起来,站成一排,通过有的站起,有的蹲下,演示质点的振动及波的传播情况;再如讲“天体运动”时,为了了解几种星体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学生立即跑到室外,有的用粉笔在地面上划出它们的大概位置关系,还有的将每个同学比作一颗星体,通过不同同学所站位置不同,了解星体的位置与太阳的位置关系;(3)课堂上教师设问的方式不同.设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开始上课时,为了“抓紧时间”,教师经常是直接导入多.而英国则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沸腾时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老师课前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吹有气的气球口扎紧,先放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情况,然后在气球里灌水再放在火焰上方观察情况.结果第一次气球爆了,第二次却没有,老师开始设问“why”?再就是课堂最后阶段,老师设问方式也不同.我们好一点的课堂,老师还设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而英国是这样的,针对本节内容,老师会问它有何利弊?如:讲“能量”这一节时,老师问,风能与太阳能在实际运用时对我们有利的有哪些?不利的有哪些?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物理教学较“封闭”,像钻井,洞很小,钻得深、死;英国的物理教学较“开放”,像铺沙子,面很宽,一层一层铺.另外,中国的物理教学较偏面,而英国的物理教学较全面.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中国的物理教育,中国的物理教育循规蹈矩,效率较高.但我们要想多出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必须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中西方的差距,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比较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市场竞争随着国外企业更多的进驻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使我国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企业的现代化的发展,同时我国也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使得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析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为了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

1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间的竞争从产品经营竞争到资本经营竞争,逐渐发展到智力资本经营的竞争。展望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出现,其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1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现代企业经济战略的实质,就是在特殊环境下,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策略,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2从事后管理向超前管理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已逐渐从事后管理转向事前。对客户业务和市场有必要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整个公司走向和对整个行业的走势进行前瞻性预测,以实现人力资源的超前式管理。

1.3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责任及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将得到普遍承认。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已从过去的行政事务管理上升到考虑如何开发企业人员的潜在能力,不断提高效率上来,它更多的以经营者的眼光,注重企业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投入。

2 现阶段我国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企业在利用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误区,人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管理效率。

2.1我国目前对人力资源的界定不够明确。我国目前的劳力资源状况的人力资源的表述应该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我国现在对人力资源的界定不够明确,还需要研究。

2.2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劳动人事管理。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挥的大多是劳动人事管理职能。人力資源管理与劳动人事管理工作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人事管理的区别在于:①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战略性、目标性和指导性,而劳动人事管理基本还停留在一种业务管理的范畴。②人力资源管理更着眼于未来,它更具长远性和增值可能。③人力资源管理比劳动人事管理更显系统性,它更具前瞻性和全局性。

2.3把人力资源管理仅看作是对员工的管理,忽略了对企业高层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计划时,多数考虑的仍是一般职工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劳动定额制定和福利待遇等问题。这一状况与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极不协调,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形成系统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3 如何改善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误区

企业要想在智力资本竞争时代取得优势,达到良好的智力资本运营效果,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管理与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尽快建立和培养一支合格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及企业的日益重视,产生了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需求,他们必须是专业人士,具有很高的素质。具体要求是:①要精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②必须精通经营知识。③积极参与管理变革过程。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有专业化的工作态度。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有更多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巧。

3.2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在吸引优秀人才时,高工资等物质回报固然是可行的,但是建立起一支长期稳定的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团队才是企业强大的根本。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点,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3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是职能的分工组合,而且包括战略层面的全局把握以及操作层面的科学管理。①要清楚企业经营宗旨以及远景规划。②根据企业的长中短期目标来确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③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轴心,构建内部统一的结构体系。

3.4坚持管理创新。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和企业的经营战略,文化价值等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独特的个性,而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不能完全模范西方的模式。因此不断创新是保持人力资源管理先进性的根本。

4 结论

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说明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帮助。人们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推动企业有效运转的催化剂,以促进企业日益增多的新老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管理变革的路还很长,正需要全面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手段,尽快地走上发展的坦途。

参考文献:

[1]王素军,王建瑞.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J].地质技术经济管,1995,17 (3):45-46

[2]雷蒙德·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著,刘昕译[M]. 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16-28

[3]吴国英.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误区.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6

[4]王啬.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及其启示 . 市场与人口分,1999(07)

作者简介:

路鹏,天津市人,就读于长江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上一篇:法律电影赏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宁波博物馆有关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