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范文

2024-07-31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1篇

SANMINGUNIVERSITY

《新华都超市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

学号姓名

003张燕瑜

007余星星

027温琼玉

059谢晨露

学院:专业:班级:指导老师:郑庆伟

新华都超市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大型超市在零售业中地位的日渐重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研究消费者满意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代,消费者满意作为超市服务行业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已为超市争夺和占领市场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对象,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找出消费者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新华都超市消费者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要长期获得成功,营销者必须创造消费者的满意度。为此,新华都提供的产品、服务应超过顾客预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忠诚的消费者群和赢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新华都超市消费者满意度提高的途径

一、新华都超市消费者满意度现状分析

为了调研新华都超市消费者满意度现状,对新华都购物的消费者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拦截和当面访问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超市传入我国至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到超市购物。这些消费者包括中年女性、白领阶层、学生群体和退休老人等。尽管他们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的差异,但也有较多的共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超市销售的商品大多是生活日用品和食品,主要满足消费者基本的生活需要。这类消费,消费者主要关注商品是否实用和购买成本的高低。因此,消费者不用像购买奢侈品和豪华商品那样关心外部效用的满足,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是消费者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2.注重购买方便。与百货商店、商业街、购物中心相比,超市消费者对方便性的要求更高。这种要求不仅包括商店离家近,交通方便,也包括超市购物方便选择、购买抉择自由、一次性付款方便等。由于这些消费群体平时生活节奏较高,大多数人希望减少花在生活日用品和食品上的购物时间。

3.重视感性消费。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购物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和心

理需求的满足,即注重感性消费。这种特点表现在基本生活消费方面,强调购物过程的精神和心理感受,需要更舒适和谐的购物氛围、购物环境、更恰当体贴的服务。

4.对超市忠诚度较低。随着超市消费者价值导向增强、购物经验增多,相对于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度,其对超市的忠诚度就变得比较低。一是超市之间差异化小,营销策略趋同,消费者体会不到超市能给自身带来何种独特价值,自然就对超市缺乏忠诚感。二是对于超市消费者来说,其最重视的还是商品价格上的优惠、质量上的保障等。如果哪家超市做得更好,消费者就会选择哪家超市购物

二、消费特征的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新华都顾客的年龄大多在18到40岁中间,以学生以及退休人员居多,月收入在八百元以下的人最多,一般每个月去超市集中在一到三次左右。而关于超市商品种类,商品价格,商品品牌以及质量,超市的购物环境,商品的货架陈列摆放,商品洁净度,购物辅助配套设施,员工服务态度以及售后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每个月去超市一到三次的顾客对于这列因素都是相对满意的,然而随着次数的增加满意度相对的降低,这说明随着顾客关顾超市的次数增加,相对的会发现更多超市的问题,在商品种类中,次数多了之后满意度降低说明,新华都在商品的种类上并不是特别的齐全。在商品的价格中即使次数多了之后还是比较满意,说明新华都在商品价格方面还是占据一定优势。商品质量上次数多了满意度也有些降低,可能有些商品的质量并不能经受长期的考验。而在货品陈列中和商品洁净度中,以及辅助环境售后服务和员工态度这些因素中,关顾次数对于满意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三、新华都超市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策略

消费者的第一体验来自商场的形象、售点氛围、现场刺激、品牌表现等等。新华都的商场策略影响购买行为的事例很多,如商场内布局使消费者通过自动电梯尽头、走廊尽头和付款机前时,视觉多接触商品和商场内的信息;声响、气味、光线、橱窗霓虹灯等使消费者从视觉或其他感官上增加与商场或商品的接触。

(一)解决商品质量的策略

顾客购买的就是超市的商品,所以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有直接的联系,新华都超市提高商品质量的策略有如下几点:

1、产品质量全员意识

2、商品到货时,采购人员和收货人员、库管人员及理货人员需根据各类商品质量及验收标准,对精密贵重商品实行100%查检。

3、商品到货时,应对一般商品进行100%随机抽验

4、在日常销售中,采购人员和理货人员均须按随时对销售货位的商品质量状况进行检查,对于发现包装破损、标示不规范、感官变质以及临近或超过保质期的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须即可撤下货架,返库另存,并由采购人员予以解决。

5、质控工作按照产品特性,将工作流程划分阶段设置质控点,随时调控。

6、产品质量问题定期落实考核并单独列示

(二)解决商品价格及品牌的策略

商品价格是消费者敏感度最强的因素。新华都超市应采取终端促销策略及增加一些品牌供应商,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1、价格折扣

2、联合SP;

3、会员SP;

4、商品展示;

5、零售商SP广告;

6、竞赛与抽奖;

7、兑换积分

(三)解决商品货架陈列摆放的策略

商品超市的摆放主要在于充分利用空间,不仅为消费者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更重要的是让顾客在店内多做停留,多买商品。新华都超市应采取终端生动化策略,终端生动化策略是一种以陈列、现场广告等手段在终端争取更多购买的策略。主要策略有如下几点:

1、对于货架陈列,应集中摆放,排面越多,销售机会越多,销量和排面成正比。所以产品排面一定要大于主竞品排面;

1、优陈优售销售潜力最大或正欲推个的产品;

2、包装水平,品牌垂直,上轻下重,前小后大,统一的包装顺序;

3、明码标价是最有力的广告;

4、每次拜访坚持作先进先出,避免产品被长期日洒,及时清洁产品,移走不良品,包装前线(货架)充足度,促进后线空仓;

5、所有排面突出商标;

6、摆在畅销品旁边,不要和异类放在一起;

7、陈列位置应选择客流方向之前,动线交叉点,客流必经之地,如出口、入口、收银台等等。

(四)解决超市购物环境策略

顾客在购物过程中,环境对其心理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购物环境的满意度对顾客的总体满意度有着大影响。而店内情境对购物者的直接影响也很大,尤其对中高端的购物者。其目标就是使购物环境更加有趣、吸引人,以使顾客在商场里逗留的时间更长,与商品的接触更多。

新华都超市提高购物环境的策略有:

1、经过调查,大多数人对超市室内温度表示不满,认为太闷热,所以应对超市室内温度调低,满足顾客的需求;

2、环境的格调:针对超市室内设计的装修、颜色、音乐、气味和灯光等方面的定位和经营特色应做相应的改进,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某种具体情感以便对购买起到信息提示或强化作用。

(五)解决服务态度的策略

服务态度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是企业为是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新华都超市提高服务态度应采取导购策略:销售人员在超市里是一个重要因素,销售人员会对顾客的购物行为产生影响。销售人员可以向顾客提供产品的专业知识,方便顾客选择。销售导购人员由于与顾客品味相近会受到顾客的尊重和信赖,优秀的销售人员更能了解顾客的特征和偏好,更能满足特殊顾客的需要。如果销售导购人员与顾客建立起承诺和信任的长久交流关系,将进入一种相互关系型销售。

(六)解决售后服务的策略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售后服务满意方面,新华都超市应做到以下方面:为顾客提供附加利益。用附加利益可以扩充核心服务或产品,新华都超市可以通过免费

送货、安装来提高购买的核心产品,使顾客决定从同一家卖主那里购买更多的新型产品和服务,巩固顾客持续性的关系。

四、结论和建议

对于超市的经营者来说,他们要提高营业额,增加市场份额,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自己的服务得到顾客的满意。

(一)对家庭需求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推出或促销更多的价格适中的家庭必需品;

(二)加大品牌商品的比重,提高商品的层次;

(三)建议超市能研究并抓住庞大的潜在客户群,将其转变为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2篇

消费者动机理论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消费者行为中的“为什么”问题。例如,消费者为什么需求某种商品或劳务?为什么从多种商品中选购了某种牌号的商品?为什么消费者对商品广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消费者经常惠顾某些零售商店?等等。回答消费者行为的为什么的问题,是最重要、最中心的问题,也是最难理解、最难于调查的。这个问题解决了,消费者动机的根源就找到了。同时,对消费者行为现象的解释和说明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研究,主要围绕3方面问题而展开:第一, 消费者被激发的个人内在能量问题,也就是消费者的个人内在能量、行为的源泉是怎样产生的?第二,消费者反应的目标定向问题,也就是消费者从许多具有不同性质的行为中选择什么?第三,消费者行为系统定向问题,也就是消费者的行为是怎样维持的?

购买动机的类型及对购买行为的作用

情感动机:

动机购买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或营销者的态度,并伴随有消费者的情绪体验,这些不同的情绪体验,在不同的顾客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购买动机,具有稳定性。

理智动机:

消费者经过对各种需要,不同商品满足需要的效果和价格进行认真思考以后产生的动机,具客观性周密性控制性。

惠顾动机: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3篇

一、中国农村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有如下六个特点:

1、消费偏好:以求实消费为主

与城市居民不同,农村居民的收入不高,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1]数据显示,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3:1,而且他们的收入不仅要用于生活消费,还要用于生产投资,因而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高层次的消费,消费仍以追求实用为主,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和耐用性要求比较高,对价格较为敏感,而对产品的品牌、包装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则不是十分的看重,概念性、奢侈性产品在农村基本没有市场。虽然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受到外出打工者带回的新潮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逐渐从实用型向注重时尚和品牌的方向发展,但在短期内,他们以求实消费为主的偏好将不会改变。

2、消费决策:倾向于从众趋同

相对于西方消费者而言,中国人的消费决策受群体影响较大,对于生活在熟人社会的农村居民来说尤其是如此。农村居民的攀比心理相当突出,他们中的多数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而是依据他人的消费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他们非常注重个人消费在社会关系成员中的反应。具体而言,他们在消费时普遍存在从众趋同的现象,购买商品前喜欢向亲戚、邻居和熟人打听,并且对他们深信不疑。例如,近些年来,手机消费开始在农村兴起,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由2000年的4.3部上升至2009年的115.2部。农村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趋同性和从众心理比较突出,往往由于一定区域内的先购者买了某种品牌、型号和价格的手机,并产生了良好的评价,追随者也会在同一零售商处购买相同或相似的手机,造成在同一区域内的手机消费趋同。这与城市居民手机消费的时尚化和个性化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城市居民把手机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延伸,通过手机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农村居民在购买手机时表现得相当谨慎,不愿意承担购买新品牌、新型号手机的风险,再者,农村居民社区归属感更强,喜欢通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来保持群体一致性,而不喜欢标新立异[2]。

3、消费观念:节俭与奢侈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提倡量入为出,强调储蓄和积累,这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受低收入水平、未来收支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农村居民平时保持较低的消费水平是一种理性选择。农村居民更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深远,他们的消费观念与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的城市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出节俭的特点,精打细算,舍不得花钱,更不敢超前消费;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则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从吃到用,从穿到行,大肆采购。更有甚者,不惜举债消费,承受欢乐几天换来背债数年的痛苦。事实上,费孝通先生早就发现,在农村,人们从小就受到节俭的教育,生活很节俭,衣服都是几代人穿,剩饭也从来不倒掉,但在婚丧礼仪场合,他们节俭的思想就消失了[3]。如此两极化的消费特点,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平时少花不花,到了重要场合却大花特花,这也决定了他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特有的储蓄行为和消费高峰,形成消费观念节俭与奢侈并存的奇特现象。

4、消费文化:灰色消费长盛不衰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乡土文化气息浓厚,他们的消费生活中仍充斥着许多灰色元素。在这其中,首当其冲的要属迷信消费。在农村,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场合的迷信消费十分普遍,尤其是老年人,把这种行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其他人则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其次为赌博消费长盛不衰。由于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农村居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因为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极为单调,大部分休闲时间用来打牌。有的农村在过年过节和农闲时期,赌博成风,通宵达旦。这些灰色消费不仅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而且给社会风气和消费层次提升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5、消费心理:钱事小,人情、面子事大

“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人的道德的存在根本,维系体面被视为中国人文化生命的基本需要。而对于农村这么一个熟人社会,维持面子更是生活中必须要遵循的逻辑。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子”是农村消费者人情消费和攀比消费的根本原因。

维系中华文明 2000余年的儒家伦理十分重视“礼”,强调“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在重视私人关系的中国社会,“礼尚往来”这一具有文化道德含义的社会交往伦理最终成为私人交换利益的手段,即人情。在乡村社会,农村居民大都接受“人情大于天”的古训,请客送礼被视为维护面子、维持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人情消费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礼金成为人情往来的主要载体。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生儿育女、过生日、建房、分家、升学、参军等,亲朋好友都要送礼。人情消费已经成为村民的生活负担,据周会等(2007)对辽宁省部分地区调研的数据结果显示,约70%的农村居民认为人情礼金过重,平均每年每户消费在2500元左右[4]。人们往往通过礼金的高低来评判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人情消费成为农村居民的一大硬性的现金支出。请客送礼名目繁多、标准不断升级,有些农村居民为此而超前消费,借钱请客、负债送礼,最终因“礼”而贫。

把消费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维护自己在社区中的道德资本以及社会地位、名誉及声望等,并从消费中获取满足感,已为很多农村居民所认同。“打肿脸充胖子”的攀比消费往往是农村居民自觉的消费选择[5]。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农村居民被问及对为什么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惜代价,有52%的人回答“别人都这样自己不能比别人差”。12%的人回答“为显示自己富有”,36%的人回答对这件事情重视。可见,有64%的人表明在此事上的攀比心理[6]。

二、农村营销的基本策略选择

根据以上的农村消费者行为分析,笔者有针对地提出以下五点农村营销战略和策略选择:

1、产品设计重在适用与实惠

农村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有限,喜欢的是经济、实惠、耐用的产品。这时,营销商一方面要针对农村消费者的特点,设计他们认为重要的功能,例如,适合在信号不佳的环境下收看电视节目的具有超强功能的电视机;另一方面,要学会针对农村市场对产品“做减法”,例如,联想电脑针对农村市场减少一些非必要的功能,从而降低产品价格,达到“实惠”的定价目标,采用的就是这种战略思路。

2、以礼品定位俘获农村消费者的心

针对农村消费者重人情、重面子的特点,企业应采用给产品巧妙赋予礼品定位的策略,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史玉柱在全面推出脑白金之前,充分研究了农村消费者的心理,发现农村老大爷、老太太希望儿女把脑白金作为礼品送给他们,这让史玉柱发明了那句著名的“土得掉渣”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一举令脑白金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礼品之一。礼品定位在农村的奇妙功效由此可见一斑。

3、营销传播注重借助口碑的力量

农村信息传播不发达,信息的来源与影响力多来自亲人、邻居和熟人,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于从众趋同,因而在农村开展口碑营销是上策。要通过口碑赢得农村消费者,必须首先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实用、可靠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短期利益地向农村倾销在城市已经过时的产品;在服务上要重视售前引导,加强售后的维修、安装和服务,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村居民觉得可靠、放心才是维系农村客户关系的根本。其次要善于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让他们成为品牌或产品的宣传者和示范者。由于村民对权威的信任和服从,以及爱攀比、好从众的心理,当地的村干部、能人、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对农村消费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应设法把这些意见领袖培养成企业的核心客户,让他们起带头和号召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营销攻势聚焦传统节日与红白喜事

如上文所述,农村居民的消费呈现波动状态,即平时不舍得消费,在重要节日时不惜大量投入消费,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是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时段。企业应把营销资源集中在这些节日前后投放。

例如,脑白金的广告投放就集中在中秋节和春节,采用脉冲式广告排期:即2月至9月初,广告量很小。每年只集中在春节和中秋节两次高潮。广告密度最大的时段是从中秋节倒推10天,从春节倒推20天,加起来一共30天。到了关键销售旺季,沸点也同步达到了。此外,农村居民的红白喜事也是他们消费的重要场合,营销商应注意根据当地的礼俗进行营销。例如,婚庆所需要的烟酒和家电等产品,应着重在当地婚庆较为集中的时段进行促销。

5、文化营销填补农村居民闲暇消费空白

针对农村居民闲暇消费内容贫乏的特点,企业可以采用文化营销的策略推广产品和服务,即在营销中加入文化的元素,给农村居民带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满足他们闲暇消费需要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产品销量。例如,在电冰箱的销售中,当其它商家都沉醉于大登广告,大搞有奖销售之时,海尔却另辟蹊径,发起“送万场电影下乡”的公益活动,又购买多部客货两用车和几十部电影拷贝,每辆车载一名司机与几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宣传员,带上专门印制的农村科技知识宣传册,下乡进村,把特有的“海尔文化”送给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使其冰箱的销售量大增。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行为;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影响因素;购买意愿

引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不仅仅是各种app,包括各种移动支付业务正在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消费者已经开始使用多个移动终端,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部平板,都可以进行支付,这无疑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大学生们一向是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行动的,因为有了便捷的移动支付也变得愿意做出更多的行动,也变得更加的积极,

各类消费者的需求是移动支付业务迅速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大学生,对于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少经营者和供应商都需要讨好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的购买欲更强,更愿意去购买新型的产品。在现当代的移动场景时代,大学生消费者按照现有的既定的路线选择他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app,互联网等各种应用的普及,特别是微信这样的软件和产品出现,吸引了大量用户使用,同时也得到用户的极大认同。不仅仅是微信,现在抖音、快手等app都可以进行商品的购买。

一、移动支付情况研究性过程设计

(一)移动支付与消费者行为

在支付产生的初期,支付仅发生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但随着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国家经济关系的复杂化,支付逐渐运用到了各种不同的领域,如:税收、利息、工资、租金,包括共享单车等也是支付的一种新型的领域。消费支付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货币、商品交换的形式上了,还出现了各种行为,出现了预付行为或延期交易、远距离贸易的信用担保行为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电子购物等例如花呗、借呗等。这些新支付形式的出现,使得支付方式也一天一天变得多样化起来。

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目的性、个性化和复杂性的特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消费者具有明确的目的自己想要买,愿意购买哪种产品。这种购买需求的产生可以由内部因素引起,也可由外部因素引起,如消费者被身旁的人影响愿意去购买该物品,消费者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想要购买该物品,或者消费者为了维持现有的社会地位想要去购买该产品。消费者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的单位,虽会受个体本身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这种普遍性中仍带有特殊性。比如年轻人更愿意去追求潮流,愿意购买的个性化的物品,中年人老年人不愿意追求潮流,不愿意购买个性化的产品,购买的物品都是中规中矩的。每个消费者不仅会受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倾向,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同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冬天的时候,消费者会选择购买保暖的物品,而在夏天,消费者则倾向于购买纳凉的产品。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顾客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选择、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广义的顾客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活动过程,包括需求的确定、购买动机的形成、购买方案的抉择和实施、购后评价等环节。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基本上包括需求的认知、信息搜索和评价、购买决策和行动、购买后评价四个过程。

(二)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用户数量和交易规模的快速发展。

其中,国外移动支付发展最迅速地方要数日本、韩国和欧洲。从应用领域和其他消费领域来看,发展最快的是日本。日本不仅推出了各种app,还有各种应用软件以及网页,包括海外人们也在使用的zozo,亚马逊等网页,还有各种二手市场,如煤炉、雅虎日拍等。在韩国,移动支付主要采取运营商、银行等多方合作模式,2003年,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了移动银行业务,这种移动银行业务大规模推动了韩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根据韩国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韩国通过移动电话完成银行业务量平均每天达到28. 7万笔。由此可以看出,韩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是非常迅速的,韩国移动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是由于运营商与银行业敏锐地把握到移动支付这一新的电子交易方式,他们不仅仅抓住了移动支付这一简捷的交易方式,而且还高度重视这种电子交易方式,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发展这种电子交易方式,并且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有效的产业链。在日本和韩国,各种演出赛事也渐渐的不使用纸质票,而是使用电子票,运用移动支付方式进行购买以及进场。欧洲同样走在移动支付发展的前沿。英国的手机厂商、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等在2007年11月联合推出了一种现场支付服务,用户可用手机购买地铁票、报纸、公共汽车票等各类票,消费者的生活由此也变得更加便捷。在其他国家,大学生们在逛商店、在便利店或者是在餐馆等各类地方时,己经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进行付款。因此,不论是我国还是国外,移动支付渐渐的增多,移动支付功能也更加完善。

国内移动支付发展在近两年有较大突破,一方面,支付标准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产业营造了良好的竞争合作环境,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来保障支付标准的运行。另一方面,产业链各方纷纷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更新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先机,移动支付也迅速发展。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1511. 4亿,同比增长了89. 2%n。而据Enfodesk易观智库发布的《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更是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总体交易规模突破了13010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800. 3%。,近几年中国的移动支付环境越来越广阔,各种商店都能够用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同英国一样,现在各个城市的地铁、公交也在陆续开通支付宝扫码付款或创建一个专门的app进行扫码支付。国内开发者也抓住了这一电子支付方式,近年来国内电子支付方式也在迅速发展,并且短期内,这种发展不会停止。

二、移动支付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移动支付产品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调查

根据移动支付产品和购买频次列联表可知,在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消费者中,使用支付宝经常消费的人数占45.2%,偶尔消费的占31.8%,不消费的占23.2%。使用微信经常消费的人数占41.76%,偶尔使用微信消费的人数占30.9%,不使用微信付款的人占20.4%,而使用银行卡经常消费的人数占16.89%,这一数据也表明了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只需要携带一部手机就能出门购物,让消费者感到更便捷。

(二)移动支付环境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调查

将移动支付环境的安全性性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非常安全、安全、一般和不安全。消费环境非常安全的情况下,购买频率最高,其次是安全的情况下,而支付环境一般以及不安全的情况下,基本没有消费者愿意去使用这种移动支付功能进行消费。

三、移动支付服务购买决策导向运营策略

(一)移动支付氛围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的影响

将移动支付氛围划分为四个层次来分析支付环境与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关系。支付环境是指人们对该移动支付软件的喜爱程度。如果非常喜欢这个移动支付软件,则购买频率相对较高。对该移动支付软件一般或者不是很喜欢的情况下,购买频率则比较的低。

(二)商品属性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的影响

将移动支付商品属性划分为三个属性:使用属性,自然属性和产品属性来分析支付环境与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关系。使用属性是指如何使用该移动支付软件,自然属性是指该移动支付软件本身的属性特征,产品属性是指该移动支付软件的内部属性特征。移动支付商品属性与消费者的购买频率成反比。

四、移动支付环境的安全性

移动支付环境目前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非常普及,在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财产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怀疑。这涉及到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以及对用户信息的保护是否到位,否则会面临各种安全风险,消费者也将会不再信任移动支付手段。那么该如何保障移动支付环境的安全性呢?首先开发商可以开发各种关于检测移动支付手段安全性的网站,或者是设置用户专用代码,用户可以时常去该网站检查自己的移动支付环境是否安全。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去保障移动支付环境的安全,例如出台法律等。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保障自己的行为,确认自己的支付是否安全,不要贪图便宜,下载一些不正当的app,点进一些诈骗短信或网站。

五、结论

本研究主要从商品属性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的关系,移动支付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对消费者的影响,移动支付产品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做出分析,发现支付环境越安全,产品越吸引人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越大,消费者更愿意使用这种移动支付产品。除本文所研究的角度外,现实使用决策过程中可能会有其他影响因素存在,如消费者的家庭因素心理因素、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支付行为,本文的角度有所局限。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扩大研究对象范围来获得更加有代表性的样本,增加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获得更加有效的研究结论。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延长观测时间,如将观察时间延长至一年,分析不同时间上用户在不同时期,如使用前后对移动支付的感知差异,季节差别等方面的购买欲望,从而更全面有效的了解用户的接受意愿和行为。当今用户认为移动支付的最大优势在于支付步骤简单,方便快捷。所以,支付商应当降低操作难度,提供更便捷的使用流程,在宣传推广中尽量突出移动支付的操作的简捷性,以提高用户的消费使用意愿。国家应当出台政策,鼓励数字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降低支付成本。移动支付方式作为第三方支付方式,应加强与各个行业领域的合作,同时开发各种新的领域,将移动支付应用于更多的支付场景中,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便捷,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此外,未来研究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比如从供应商的角度、从政府的角度去分析和进行研究,为实验提供更加全面的分析。

參考文献:

[1]Heijden H.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Mobile Payment Systems[C] 15th 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 2012.

[2]Stamatis Kamouskos. Fraunhofer Fokus. Mobile Payment: Through Existing Procedures and Standardization Initiatives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Tutorial Fourth Quarter, 2016.

[3]占佳敏. 支付方式演进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基于跨渠道的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研究[J].科研管理.2016, 32(10): 79-88

[5]林家宝等.手机银行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研究[J].信息系统学报.2017(10): 97-107

[6]刘伟. 移动支付消费者感知风险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廖卫红,徐选华. 移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6,08:113-118.

[8]李向涛. 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意愿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9]李婧. 消费者移动支付感知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湖北大学,2017.

[10]杨锴. 移动互联网视角下的顾客购买决策及价值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7.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5篇

90后消费者是谁?

90后消费者, 14-23岁,学生居多。他们讨厌墨守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的生活多了一种方式“网络生活”,他们在网络上写日志(博客)、聊天交友、玩游戏、购物„„生活中可以做的事情网络上都能做,在他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网络。他们有着同样的标签—个性、叛逆,他们主张打破一切,宣扬自我主义,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表达自己就好,向往动感、娱乐的生活,他们是娱乐至上的一代。 90后消费者群体需求与喜好

90后伴随着高科技成长,对于高科技消费的热情度最高,90后是自主消费的一代,是科技消费族,他们出生于网络时代,天生亲近网络,对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非常熟悉,依赖性强,热衷于上网购物,网络是最精明和最专业的消费平台。90后注重消费的过程和内心感受,新生代消费者多注重产品和品牌中蕴含的可以营造他们感官体验的思维认同,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如显示身份或阶层的象征,时尚与先锋,够酷够炫够好玩,潮流等。 90后消费都乐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购买独特风格和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而且持续不断的需要新锐的事物来装扮自己以凸显与众不同,表现出前卫、个性、新潮的消费行为,注重品牌,但不盲目追求品牌。90后喜欢搜集新鲜的信息,喜欢沟通和互动,网上购物成为他们SHOPPING最常去的地方。

比起80后,90后的青年男女往往更有张扬的消费主张和消费特点,他们可支配的收入明显增加,消费注重品牌,商品更换频率高,女生喜欢毛绒玩具、小饰品,习惯整套购买化妆品,男生喜欢DIY体育延伸商品。他们出手阔绰,喜欢尝试新事物,崇尚新奇消费,个性明显,具有超前消费的意识,不喜欢厂家直接的销售方式。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度较高,注重品牌但不盲目追求名牌,重视品牌与自身个性的契合,也不排斥国产品牌,只要样子够潮有自己的味道就乐于购买。企赢营销认为,个性化营销有利于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培养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

90后消费习惯分析

90购物行为特征,其实质包括五个阶段:“认识需求、信息收集、评估方案、购买决策、购后行为”,虽然消费者也可能会越过或颠倒其中某些阶段,但这五个步骤是个完整的流程。很多营销专家对70、80年代的购物者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时至今日, 90后购物者

表现出了不同于前几代购物者的独特性。90后消费者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化的价值观念,有自己的见解和取舍,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崇尚个性彰显,敢于标榜自我,乐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和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而且持续不断地需要新锐的事物装扮自己以凸显与众不同,表现出前卫、个性、新潮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人情消费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牛娜,女,汉,1984年8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

影响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经济层面和非经济层面的,本文将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四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试着阐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 人情圈

农民的人情消费其实就是在一个网络中进行,我们把这个网络叫做人情圈或者人情交往圈。根据其血缘关系的远近,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戚的其他人[1]。由于传统社会家族观念严重、家庭成员数量较大以及个体交往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农民家庭的社会资本的获得途径比较单一,这样传统农民的人情圈虽然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主要局限于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中[2]。

当前,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导致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的减少,一般意义的亲戚圈(核心和外围亲属统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同时随着农村与城市隔离状态的逐渐打破,农民们的业缘、地缘关系得以迅速发展,且人情往来网络的重心逐渐由同质性较强的血缘、亲缘圈向异质性较强的业缘、地缘圈转移,亲属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松散,就基本上形成了人情圈中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属的其他人“三分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也导致了农民人情观念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人情关系的异化。在人情消费选择中经济利益的权重日益增加,而以前的由至亲到外围亲属再到朋友、邻居等依次递衍的秩序受到冲击。在此过程中,外围亲属在人情圈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希望在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以外建立人情关系,以寻求社会资本的支持。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民人情圈中,核心亲属的比重将有一定的下降,外围亲属的比重将继续大幅下降,而本不属于亲属的业缘关系群体将日益成为农民今后人情消费的重点。

二、 传统消费心理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果,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受到传统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1)攀比心理。不少农民把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作为衡量红白喜事隆重与否、人缘好坏、感情厚薄的标准,认为这是维系感情的纽带、关系亲疏远近的象征,不顾自己家庭经济实际,逢事必参与,参与必送礼;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你投之以桃,我则报之以李,而且层层加码,你送我50元,我还你100元,你办10桌,我办20桌,你来我往,人情债的份额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即使经济拮据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此互相攀比、彼此摆阔,无疑在无形中助长了农村大操大办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2)从众心理。据不少的农民反映,自己虽然对愈演愈烈的人情债很反感,但为了争“面子”,留“后路”,只有违心地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随大流,患得患失保平安”。人家都在“这样做”,而你却不“这样做”,就显示出你的不对和格格不入,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只好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东借西凑办红白喜事,违心地大操大办。一些原本不收礼的甚至规劝过别人不要收礼的村民也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于是在长期的互动中,更多人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补偿心理。不少农民认为如果自己遇事不大摆酒席,就收不回以前的人情投资。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操办婚丧喜事、生日满月作为大发横财的机遇,作为收回人情“投资”的好机会,从而获取“投资回报”,以求得经济上的收支平衡,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农民有意把小事当大事办、没事找事地巧立名目来收礼。因此,很多农民将人情消费支出称为“无息贷款”。

(4)虚荣心理。很多农民对人情消费虽有反感,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去;或者曾经受过邀请者的人情,不去心存负疚,有一种欠债感;即使没受邀请,看见别人去了,也跟着去,深怕得罪了人。总之,硬着头皮,强装欢颜甚至变卖生产资料、举债也要送人情,不能让人瞧“扁”,只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被动消费”局面,由此可见,人情已经变成了由金钱编制的“债务链”。即使钱是自己的,但钱花的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5)敛财心理。这主要是一些村级党政干部变相敛财的一种手段,他们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权力,如在计划生育、划分宅基地、邻里纠纷、孩子参军等方面。一些有求于他们的人无不趋之若骛。这是变相腐败的一种形式,在农民群众中产生很坏的影响。

(6)投机心理。现在农村送礼风甚浓,甚至到了无事不送礼的地步。送了礼就话好说,事好办,关系好处理,不送就是关系差、有意见,收送人情礼金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有些农民送礼只是为了留条“后路”,方便以后办事。常常“笑脸接请柬,背后吐怨言”,心中不悦,但为了不得罪人,今后好办事,只得硬着头皮、强装欢颜也要送人情。

可见,送礼者心态各异,真正表示贺意有之,但为数甚少,而大多数人碍于情面,或礼尚往来,至于送多送少,送礼者心中自有一把尺,有的是有求于人,有的是还人情债,有的是随波逐流,拿钱买人情,拿钱买面子,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遇上这些事,更是雪上加霜,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泛滥。

三、 家庭经济

人情消费与家庭经济密切相关,人情消费作为支出的一种,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制约,相反,人情消费中现金或实物的支出必然导致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收入不同的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是具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越高,人情规模越大[4]。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来的,又称制轮作用,是指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通俗的说,就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实际上棘轮效应也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农民平均收入的增加是近年来人情消费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收入是在不断增长的,各种消费也随之增长。农村中较先富裕的“大户”,由于收入上升得快而且多,其赠送和收到的礼金都以较大速度增长,而示范效应逐渐推动其成为新的随礼习惯、这使得人情消费具有单向增长效应,即本身存在着只升不降的趋势,人情消费的水平不断上升。

四、 家庭类型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城乡隔离政策的松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气势浩大的民工潮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即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其中,70?以上的民工选择了妻子留守的“半流动式”,在入城时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在很多迁出地都普遍出现了家庭结构的“386199”现象,这组数字意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其家庭结构多为由老人和孩子构成的隔代型家庭、由妇女和孩子构成的半边型家庭、成年子女全部外出由老人构成的空巢型家庭[5]。

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消费的是不一样的。把不同的家庭类型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对其人情消费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实现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祥忠[4]就曾将农村家庭分为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农村家庭的人情消费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留守家庭、半流动家庭和流动家庭在人情消费动机和后果等方面是具有差异的,而在消费方式方面差异并不明显。具体结果如下表示:

五、 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笔者通过以上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为了更进一步阐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如图所示:

首先,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中,人情圈和传统消费心理归属于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归属于客观因素。

其次,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都有直接影响,然后再通过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间接的对家庭人情消费造成影响。

(1)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留守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相对较小,人情往来相对比较固定,每次送礼的标准相对也比较固定(更多的时候是遵循当地传统),一年送礼的次数是也比较有限的,结果导致留守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相对比较固定,总额也较其他类型家庭小一些。半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扩大趋势,他们一边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同时要积极拓展新关系,这意味他们的人情开支肯定有所增加。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部分家庭希望能够搬迁到城镇或城市,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疏远,人情消费自然而然的有所减少。还有部分家庭希望继续留守在农村,但是他们平时在城镇或城市工作,人情圈扩大了,人情开支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2)不同类型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以显著地、大幅度地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有学者研究证明,家庭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因素,并且它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位居农村劳动力素质之前。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显著降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7]。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很大,和无人外出相比,一人外出打工年收入可以增加827元,而两个人均出去打工则年收入能增加5077元[8]。由此不难理解,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

再次,人情圈、家庭经济和传统消费心理与家庭人情消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人情圈的大小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从总体而言,人情圈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对于某一农村家庭来说,其人情圈越大,相应的其家庭的人情消费开支就越大;反之亦然。

另外,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规模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其人情圈的大小。例如若农民怀着留后路的心理(以后说不定就有请人家帮忙的地方)或本着拓展自身社会关系的意图而给本无需随礼的人家送人情,一旦开启了这种“欠情――还情”的人情消费链条,就意味着其人情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扩大了;同理,一旦农民因某些非正常原因如感情破裂、自身的利益关系受损或感觉人情往来已不堪负重时,就会有选择的终止人情往来,这样一来,其家庭的人情消费的规模就会减小、水平就会降低,而其人情圈也就相应地缩小了。

(2)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即家庭纯收入越高,家庭经济就越富裕,相应的人情支出就越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

但这并不是说人情消费对家庭经济就没有作用和影响了。现如今,从家庭负担的角度出发,绝大部分农民认为人情消费增加了其家庭负担,但从整体来看它对家庭经济的作用时,并不是全部的人都认为它有阻碍作用。这也说明人情消费毕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功能。

(3)由前文分析可知,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是影响农民人情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定历史时期下,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和人情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一些相应的特征:消费动机上倾向于从众性,攀比动机强烈和敛财动机明显等。同时,由于农村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的限制,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多数农民还存在留后路的投机心理,致使人情消费在农村泛滥异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人情圈对传统消费心理具有反馈作用,而传统消费心理对家庭经济和家庭经济对家庭类型都有间接的影响作用。

(1)其实我们可以说人情圈是传统消费心理得以表现的载体。人情圈代表着农民个人或其家庭的社会交际网络,只有置身其中,他们才会去攀比、从众,才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消费心理。

(2)家庭经济很容易受到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不难理解。一方面,农民若基于攀比、虚荣或从众的心理动机进行人情消费,不免会给其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民若出于敛财、留后路的心理而进行人情消费,则很可能会取得短期内家庭收入的增加,即家庭经济的暂时性富裕,或在长期内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3)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家庭经济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可细细想来,家庭类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庭经济的影响。假想一户农民家庭的经济足够富裕,那他(她)就不用背井离乡,忍受与家人分离之苦出去打工挣钱了,这样也就无所谓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之说了。

上一篇:信访事项听证会方案范文下一篇:刑法学总则期末复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