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范文

2023-09-20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三大支柱资源,而其中的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信息的保护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信息资源;信息安全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安全是指为建立信息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以实现电子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换工具。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再加上本身存在的技术弱点和人为的疏忽,致使网络易受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侵害。面对侵袭网络安全的种种威胁,必须考虑信息的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分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层面。网络安全包括系统安全,即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运行服务安全,即保证服务的连续性、高效率。信息安全则主要是指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加密、备份、程序等。

1.1 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

1.1.1 硬件安全。即网络硬件和存储媒体的安全。要保护这些硬设施不受损害,能够正常工作。

1.1.2 软件安全。即计算机及其网络中各种软件不被篡改或破坏,不被非法操作或误操作,功能不会失效。不被非法复制。

1.1.3 运行服务安全。即网络中的各个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能正常地通过网络交流信息。通过对网络系统中的各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测,发现不安全因素能及时报警并采取措施改变不安全状态,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1.1.4 数据安全。即网络中存储及流通数据的安全。要保护网络中的数据不被篡改、非法增删、复制、解密、显示、使用等。它是保障网络安全最根本的目的。

2.1 网络信息安全的目标

2.1.1 保密性。保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人,或供其使用的特性。

2.1.2 完整性。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不被破坏、不被插入、不迟延、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攻击的最终目的就是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2.1.3 可用性。可用性是指合法用户访问并能按要求顺序使用信息的特性,即保证合法用户在需要时可以访问到信息。

2.1.4 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授权机构对信息的内容及传播具有控制的能力的特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以及方式。

2.1.5 可审查性。在信息交流过程结束后,通信双方不能抵赖曾经做出的行为,也不能否认曾经接收到对方的信息。

2.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2.1 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根据有关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2 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2.3 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趋势。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2.4 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足,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少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大多数计算机用户都曾被病毒感染过,并且病毒的重复感染率相当高。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3.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3.1 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3.2 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3.3 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3.4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在高技术环境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应大力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3.5 加强国际防范,创造良好的安全外部环境。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吸收和转化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法律规范,加强信息网络安全。

4、结束语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和变化。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自身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等措施来保障。同时要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从而使网络的信息能安全可靠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网络 网络攻击 安全技术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资源整合、应用系统以及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成为了校园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得到了高度共享,校园网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安全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受到了相关技术人员高度重视。

1.病毒防治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代码,能实现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以及可激发性等特征。在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病毒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是最为常见的网络安全隐患。病毒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在对其进防治时,需要首先明确病毒的类型、侵入方式和危害等,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以木马病毒为例,作为一种远程控制的网络入侵手段,在侵入计算机后,会将其变成傀儡机,入侵者可以通过木马,对被入侵的电脑进行任何操作,侵害用户的个人隐私。木马病毒的入侵方式主要是隐藏在操作程序中,通过用户的下载入侵计算机。现阶段的杀毒软件,能够对已经发现的木马病毒进行查杀,不过当出现新的木马病毒后,需要进行病毒库的更新,以检测木马的存在。

不仅如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病毒还可以对用户的密码进行窃取和改变,以达到侵害用户隐私的目的。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在校园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微博、QQ等,频繁的信息交流使得其安全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缺乏严格的密码管理,一旦校园网或者应用中存在病毒,可能会出现密码失窃的情况。因此,做好密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对密码进行设置时,应该尽可能杜绝不设置口令密码的情况,网络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密码管理,严格控制系统权限,减少被入侵的几率。然后,应该尽量避免弱密码的使用,所谓弱密码,是指容易被猜到或者破解的字符,很容易给不法分子的入侵提供便利。相关研究表明,对于一般人而言,五位数以下的密码,最长破解时间在十几分钟,六位数密码的破解最多需要十几小时,而七位数及以上的密码破解则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因此,在密码设置时,应该在方便自己记忆的前提下,使用字母与数字交叉的密码,增加密码安全。

2.系统安全防范

系统安全防范是指通过防火墙等安全防范措施,防治病毒、黑客等的入侵。通常情况下,病毒和黑客都是利用系统漏洞的存在对系统进行入侵和破坏,因此,计算机使用者和校园网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发现并修复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一方面,应该登录专业网站,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系统补丁程序进行下载和安全,对系统进行升级;另一方面,校园网服务器需要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对应的系统漏洞也就可能更多,对此,管理人员应该在向用户提供资源的同时,做好权限管理。例如,在对FTP功能进行设置时,应该避免面向公众设置。作为一个资料共享的平台,FTP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和指导,属于学校内部专用资源,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对外网进行访问,否则很可能引发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因此,应该加强对于文件来源的识别,以及文件自身的记录和扫描,同时对使用权限进行限制,避免未经授权人员对于系统的访问。从目前来看,可以设置虚拟子网,在以太网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的用户安全级别和需求,对虚拟子网进行划分,保证网络安全。虚拟子网的划分可以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通过交换机局域网,对网络进行分段,即从不同的需求和安全级别出发,对网络分段进行隔离,保证应用业务和校园网络的安全,限制非法用户对于网络和应用的访问。

在高校校园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应用点,而且其各自的应用需求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不同需求者的位置相对比较分散,通过子网的划分,能够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便利。例如,高校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等的子网对于网络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单独划分,提升其安全性能,而对于师生交流平台,安全要求相对较低,可以设定方便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安全模式,从而保障校园网中的数据安全。

3.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网络安全技术,构建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对校园网络进行安全防护,防止病毒和黑客对网络资源和用户信息的侵害,对于校园网络的安全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杨耀辉.校园网络安全与防范[J].科技信息,2011,(5):511,549.

[2]罗国富,王乙明.校园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研究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9):53-56.

[3]张洁.校园网络安全技术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1):108-109.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形式和学习机制,以及阻碍技术创新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文章提出了一个构建技术创新网络的基本框架,为技术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网络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参考。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网络;有效路径

一、引言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就是由企业创新活动引发而产生的网络,即在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享用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无法分享技术创新成果的企业将在竞争中逐步边缘化,构建合理的创新合作体系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出路。现如今,技术追赶的社会化进程加剧,企业之间的联系频繁,创新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路径依赖的社会化过程。技术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进行技术创新的平台。

企业如何有效构建技术创新网络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国内外均已经出现了成功的技术创新网络,随着我国的市场环境越来越规范,企业在参与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方面应当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方法。

本文研究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的有效路径,旨在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来体现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构建方面的行为方式,为企业在自身创新体系的建设上提供一个可靠的流程参考经验。

二、文献回顾

随着非线性创新理论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创新过程的多层次、多环节及多参与主体的交互作用,创新体系的建设单靠人为的构造已不可能。学者们寻找突破创新的缺口开始从创新体系的结构上面着手。

技术创新网络是创新结构体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个议题最早是由Freeman提出来的,他指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这是技术创新网络理论最早的结构框架形式。在我国,盖文启是最早探讨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基于国外的技术创新网络体系理论,把侧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理论框架角色性质明显,具象化到了企业、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及区域金融机构等五个方面。王大洲指出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的发起起点是多种可能的,创新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起点,同时他从创新交互及反馈机制的角度指出了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的六大原则。刘兰剑、司春林总结大量文献,多角度探讨了技术创新网络的定义、结构和功能。党兴华、郑登攀进一步总结和分类,探讨了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分类。最近的研究大都属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与演化课题,刘晓燕、阮平南等在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网络理论从国家创新系统框架脱离之后,侧重点逐渐从国家政策战略层面转移到市场层面,宏观上的创新策略从国家干预角度逐步转到了市场自主合作角度,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网络核心的研究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是,这些创新网络理论的研究或是关注创新网络作为整体发挥作用,或者侧重研究内部演化过程,他们相对的直接钻入到创新网络的非线性理论之中,对创新网络形成的过程基本上不做讨论。

三、路径解析

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由于其层次较多、环节复杂、创新主体多样,创新价值实现的任一过程都可能出现创新,因此技术创新网络的实现是多路径的。本文力图从多路径的技术创新网络实现方式中找到一种概括性的、线性的规划方式,将创新的复杂性包容进去,构建一条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路径。

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拥有最多最广的资源,是其他各创新主体的最终服务对象,主导或者辅助支撑着创新的环节,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由于其他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任一环节的创新过程都可以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表达,本文选择企业作为网络构建路径的起点,规划技术创新网络的复杂性交互。

创新主体之间的交互是基于两个平台的建设。一是技术创新网络外在表现出来的创新主体之间的勾连,如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关系、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外在表现出来的结构平台的建设。二是技术创新网络的内部学习消化模式,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来消化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平台来创造知识,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内在表现出来的学习平台的建设。这两个平台的建设是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建设上利用资源和创造知识的基本途径。

(一)结构平台建设

企业的创新活动过程,既有技术性的创造活动又有非技术性的要素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网络通过结构平台的建设来协调这两个过程,通过网状形式的结构建设达到创新的目标。结构平台的建设实质是企业联接各创新主体,表现是企业网形式。许多学者通过明确的角色安排来表现结构平台的建设。资源要素决定着结构平台的广度,企业通过网络整体的资源欠缺状况来发掘拥有相关资源的创新主体。

企业仍然在结构平台的建设上起着核心的作用,这是由于:1.企业是创新市场要素的最好综合体,是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最好结合体,其他创新主体或者市场要素形式单一,或者职能形式单一,不具备平台建设的基本素质;2.企业对盈利的关心超过其他创新主体,企业更加关心创新的产出,是追求创新利润最理想化的角色;3.规模效应决定了只有企业有这种能力来建设这个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平台建设表现为挖掘的模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稀缺资源促使企业发掘合作伙伴,通过挖掘来追求技术进步或弥补非技术要素影响,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结合。结构平台的建设代表着创新网络的价值取向问题,通过小单元的连接构成系统的雏形,是在创新利润的驱使下成本合理的结构补偿形式。

(二)学习平台建设

创新过程的本质是学习,创新主体之间内部交流方式属于共享式的学习。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是在合作交流基础上的知识共享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关系到企业知识总量的变化,决定着创新的方向,是一种螺旋上升的重构学习模式。

学习平台能够提供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上所有的显性知识,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来重新构造自身的知识体系,知识总量增长的同时,创新主体自身的知识更加靠近创新的方向。所以,创新主体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技术的改造者。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内,任何创新主体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体系做出贡献,螺旋上升式的知识改造平台使得成员之间的学习机制不仅仅是复制,还有重构。

技术创新网络内的知识学习是从简单到复杂,然后高层次利用,新技术往往是创新合作关系的凝聚点,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引起创新网络内的学习效应。技术在创新网络内的流转也是在不断进化,新技术采用的越多,被开发和改进的就越多。同时,技术创新网络在结构上扩张,新加入的创新主体成为学习和被学习的对象,相互学习的对象增加,知识总量也相应增加,这会影响技术创新的方向。

四、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转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终极目标是把概念化的商品通过技术转化为产品,并攫取商业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构建网络的组织机构是实体形式的,而它们之间的联系构成的存在形式则是虚拟形式的“网络”。包容创新的复杂性,把技术创新简化成线性模式,它的构建过程的脉络就如同蛛网结网过程:商业概念和技术源头构成网络的起点,靠吸收和网络嵌入方式进行联接,企业之间的联系构成网络的线条脉络。具体来讲,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不仅涉及到网络的具体组建流程,还涉及运转方式。

(一)组建流程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组建流程是从源头开始,慢慢进行扩散,最终丰富稳定。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源头是成型的商品概念,通过初始的技术来进行组建。由概念到商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开始组建网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初始的技术准备成熟——概念商品转化为最终产品的时机已经形成,初始的技术成果是组建流程的起点。但是,作为最初始的技术有着不安定的因素存在,技术的成熟需要不断结合来实现,这就要求网络通过吸收成员来满足资源需求,网络的拓展过程随之而来。这种需求涉及市场上多方面的资源,这个过程伴随着网络成员之间的频繁联系与繁复管理,同时,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

在网络化的过程中,各种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支撑尤为重要,例如技术和资金之间的支撑,资金与劳动力的支撑等,互补的资源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只有经历了最终的磨合,创新产品才能规模化生产、投入市场、获取商业利益。

(二)运转过程

相对地,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过程的运转过程主要是偏好选择和创新空间扩散的问题。

网络的选择过程十分复杂,但是从创新环境发展的角度上还是有迹可循的。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环境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分别是创新主体成员的融合和解散,系统在稳定的运转中发展壮大。主体成员融合的原因是创新主体需要的资源能够被提供,随着网络在资源上得到丰富,它的偏好就有了自我意识,选择成员的目的性更加明确,随机性减弱;同时,在偏好选择形成的过程中,之前无意识形成的网络,会随着资源状态的改变,或者保留,或者清除。这种偏好特性保证了系统的螺旋状上升式的发展。

创新空间的拓展支持着技术创新的持续进行,支持着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创新体系的建设。在技术创新网络中,随着网络结合的成员越多,创新空间就越大。但是,随着产品概念结合技术的成熟度提高,技术发展的可塑性就越低。创新空间的改变牵涉到技术创新网络创新体系中合作规则的变化,合作形式多样化是技术创新网络的高级追求。

五、陷阱突破

创新总是希望力图打破现有技术的平衡,随着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演化,经常会陷入陷阱之中,这阻碍了技术创新网络进一步发展。

网络的延伸性会带来创新活动链条增加,信息的递增收益使得不同创新主体对技术的理解出现“势能差”,对技术理解能力高的就容易主导整个技术创新网络,对技术理解能力低的就容易脱离技术创新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势能低的企业越来越多,网络会出现停滞不前或者萎缩。

由于技术的相互关联性,与新技术相关的新技术会得到开发,形成技术同盟,这造成了新的技术壁垒,阻碍具有突破性质的技术的引进,技术创新网络的扩张受到影响。

网络自身有着很强的自适应机制,通过网络治理的方式来规划和治理是重要突破口。

六、框架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框架。

本框架是以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为代表,通过构建结构平台和学习平台来达到资源互补和内部学习的目的。整个框架是基于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主体之间的交互、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考虑陷阱突破设计,为企业构建技术创新网络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本文将技术创新网络的复杂性内化,从复杂的系统中找出一条有效路径,通过构建框架的形式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脉络表达出来,能够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的过程性表现出来,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提供一种简明的参考范式,为企业在市场中的创新活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任锦鸾.创新机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

[3]王大洲.论企业创新网络的建构原则[J].科技管理研究,2006(05).

[4]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机制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05).

[5]刘兰剑,司春林.创新网络17年研究文献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04).

[6]党兴华,郑登攀.对《创新网络17年研究文献述评》的进一步述评——技术创新网络的定义、形成与分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03).

[7]刘晓燕,阮平南.基于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动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05).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探讨了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并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提出了社会嵌入性风险的概念。通过对中国转基因育种项目的案例分析,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的特征,并对如何防范这种风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社会环境约束;社会网络;社会嵌入性风险

一、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以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技术等为核心的IT产业主导了世界产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自19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更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当前,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逐渐渗入到世界各国经济体的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身边的每个角落。但是,技术创新并不单单是技术人员的事情。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对社会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高智力活动,同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技术创新活动不仅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制约,由此产生的技术创新风险也将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对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风险,早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周寄中、薛刚(2002)的文献中将技术创新可能面临的风险归为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组织风险、资金风险、信息管理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等八大类,分别归属于战略层、组织层和项目层三个层次。李晓峰、徐玖平(2008)则将技术创新的风险分为企业内部风险(包括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财务风险)和企业外部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类。对于这些分类,从大类上看,都是完整、没有遗漏的。但是,对于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一般只关注到宏观经济、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自然环境、市场需求等变化导致的风险,却很少有人关注到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嵌入性风险。实际上,这是一类非常重要而又长期被忽视的风险因素。

“嵌入(Embeddedness)”的概念是1985年由Granovetter(1985)提出的,他认为过去对经济活动的研究中,只是注重了市场需求和供给因素,关注交易成本,而忽略了市场是由社会的人所构成的,也有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遵循着社会结构构成的秩序,因而应该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嵌入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后来,Ostgaard和Birley(1996)基于英国集群企业的研究,发现商业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交叠现象,从而证实了商业关系、创新行为的社会网络嵌入性。随后,Uzzi(1997)进一步指出,经济行为都是在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环境中发生的,是基于信任而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在网络嵌入视角下,研发创新活动的主体都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网络和关系网络中、以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相互连接并相互影响。本文正是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网络化范式进行重新审视,进而探讨其社会环境约束特征,提出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这个新概念,并通过发生在当前中国市场上的典型案例对这种风险进行初步研究。

二、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与网络化范式

1.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实施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以企业为主体,但不局限于企业,而是由企业与其他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等共同完成的系统性工作。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并提供新的产品,或者从根本上改善产品的质量;

(2)引进新的生产方法、技术或工艺流程;

(3)为产品或服务开拓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新供给源;

(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由于技术创新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的创新性的活动,因而必然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其行为具有市场导向性。市场需求是创新理念的源动力,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研发活动,才能转化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通过市场的检验、获得市场的认可,也才更有可能获得各种融资渠道的资金支持。因此,市场需求既是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约束条件。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为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探索性的工作,其结果总是不确定的,不仅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生产过程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具有天然的风险性。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很难被一家企业同时掌握,而且一家企业也不愿意独自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基于企业单位间的互补和合作就必然会产生。在同一个技术研发链或者相关技术领域的企业,就会很容易地集聚到一起,或者形成多方合作的网状结构,集聚性和网络化也就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重要特征。

2. 技术创新的系统集成与网络化范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特征,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等研发活动也出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新趋势,各种研发工作不再由单一机构独自完成,而是由多个研发能力互补、利益相关的研发机构共同实施和实现。这种技术创新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行为互动,使得技术创新活动也成为多个行为主体的系统集成。

在这种新的系统集成创新模式下,各企业和其他研发机构一起共建实验室或者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联盟与合作,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网状研发创新关系,即创新网络。在一个创新网络中,各研发机构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将不擅长的工作交由网络中的其他合作机构去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研发产出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通过网络式的合作关系,企业专注于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与合作伙伴共同形成组合优势,产生资源协同效应,更易于实现技术突破。通过合作创造的价值使得研发网络的各方都能受益,而这种协同价值是任何一方单独行动无法实现的。

在网络化范式下,技术创新活动将更多地采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技术创新所涉及的各种资源、信息和行为主体都集成到一起,形成网络化的研发系统。技术创新网络中不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而且组织机构间的联络关系也错综复杂。但是,通过网络间的协调配合,他们能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相互协作、相互影响,使得整个研发网络呈现出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 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与社会嵌入性风险

1. 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约束与社会嵌入性。技术创新是围绕科学技术创新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由于科学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研发活动的创新成果有可能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潜在的灾难(例如原子能与核工业技术、转基因与生物克隆技术),可能带来人类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使得社会网络结构和关系发生剧变。因此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研发活动提出一定的制约,使之始终处于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这个视角看,技术创新活动是镶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与社会环境实现互动,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生活服务等各种环境,而且总是处于这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之中,这就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嵌入性。

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约束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结构体系、社会文化观念、社会政策制度、社会信息传播、社会信任关系等多个方面。社会结构体系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社会结构中的各个节点的认知观念及其相对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态度倾向和约束影响力。社会文化观念是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各种观念、风尚、需求、习惯、伦理、心理倾向等,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研发活动的态度倾向。社会政策制度指社会构成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制度体系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导向的总和,对技术创新活动起着直接的约束作用。社会信息传播包括信息的产生源、传播渠道、媒体舆论导向、信息传播的技术与传播速度等因素,因为其对社会文化观念起着引导作用,因而会间接对技术创新活动造成约束。社会信任关系指社会成员的信誉信用、相互间对承诺的信任程度等,其中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其政策抉择和监管执行的公信力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非常重要。

2. 技术创新的社会嵌入性风险。通常我们谈到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更多的是探讨如何优化社会环境以支持研发活动、促进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总是被社会环境所接受,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也并不总是正面的。如果技术创新活动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对技术创新机构来说就会出现风险。这种风险不是由技术本身带来的,也不是由资本短缺、市场竞争等经济因素直接导致的,而是由社会网络关系带来的,是研发活动在嵌入社会网络关系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此称为社会嵌入性风险。这种社会嵌入性风险,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化解,也不是简单地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能够直接影响和解决的。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转基因育种的技术创新项目。转基因育种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结构、功能清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以获得新性状、培育新品种的过程。2011年,全球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达到1.60亿公顷,占全球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0.7%;美国在全球转基因作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的43.0%。近20年来,中国在转基因作物育种领域也紧跟世界步伐,有了较大发展,列入研究清单的项目主要包括转基因抗虫棉、抗病毒水稻、抗青枯病马铃薯,以及分别具有抗赤霉病、白粉病及黄矮病小麦等。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在此基础上发布了4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管理办法》。2006年,中国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8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将在15年内投入资金240亿元人民币,用于优势基因的挖掘、转基因品种选育和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2009年,中国第一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华恢1号”和“Bt汕优63”获得安全证书,开始准备进入后续的品种审定、申请加工证书和经营证书、进行商业化种植。

但是,正如本文前述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就一直存有疑虑,这种疑虑在转基因水稻临近商业化的时候,在诸多社会知名人士的参与下和媒体的推动下演化成了一场社会争论风暴,争论的论题远远超出了生物技术的范围,涉及到法律、伦理、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参与方也包括了媒体、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普通民众面对海量的信息,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争论拨动了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敏感神经,国家权威部门发放的“安全证书”本身的含义已经完全被忽略,而且无论是农业部官方辟谣,还是61名院士联名上书,都未能平息社会各界的争论。随后《人民日报》、央视和新华社等媒体开始明确表态:新华社发文称转基因食品是“大趋势”,央视发表评论称转基因尚未发现任何有科学根据的安全问题。但是,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社会公众的质疑,转基因水稻作物的后续品种审定、加工证书和经营证书的申请一直没有获得主管部门的审批。2014年8月17日,两个转基因水稻作物的安全证书到期,安全证书的续期申请也没有按时获得通过。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目前来看还是遥遥无期。

在转基因育种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属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转基因作物育种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出于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考虑,社会各界不能顺利接受这项新技术,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是新技术产品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由社会网络关系的反作用带来的。这种制约作用带来的风险,与技术风险、资金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不同,是技术创新活动在嵌入社会网络关系过程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险,是一种社会嵌入性风险。

四、 技术创新社会嵌入性风险的防范

面对研发活动的社会嵌入性风险,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防范体系。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研发活动具有“社会属性”,要充分意识到研发活动的社会嵌入性风险,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要有充分的认识,进而防范于未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科研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逐渐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新闻发言机构、开始关注项目的社会影响并积极应对,实际上是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认识。对于社会嵌入性风险的这种事先的防范,可以包括事先进行安全性检验、做好媒体沟通和普通社会公众教育,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尤其是主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认识到这种监督检查机制不是在制造麻烦,而是为未来更好的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该负起相应的责任,主动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与研发创新部门共同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在媒体宣传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让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宣传教育,培养人们对新技术产品及其安全性的科学认识。在这方面,媒体自身也应该树立公平公正的态度,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用科学严谨的眼光审视事态的发展,客观公正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毕竟,社会公众不可能成为技术专家,对于一些科学概念的一知半解是正常的;但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很大,如果也以一知半解的状态去引导社会公众认知,或者在陈述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主观偏见,其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科学学研究,2002,20(2):221-224.

2. 李晓峰,徐玖平.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8,(3):72-76.

3.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4. Ostgaard A, Birley S.New Venture Growth and Personal Network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37-50.

5.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 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 35-6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企业研发网络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演进及其相互促动机制的研究”(项目号:71132006)。

作者简介:杨忠直(1956-),男,汉族,陕西省富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和产业经济;乔军华(1977-),男,汉族,湖北省荆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

收稿日期:2015-03-10。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了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本文主要对4G通信技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研究出4G通信技术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4G通信技术;网络安全;问题;对策

与之前的2G、3G通信技术相比,4G通信技术的质量和信息传输速度明显的提高,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并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信息接收的效率。然而,4G技术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不能忽视,这些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各种信息的安全。因此,通信技术人员要重视起网络安全问题,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保障人们的信息安全,最终有效促进4G通信技术的发展。

一、4G通信技术的概念

4G通信技术以之前的2G、3G通信技术为基础,在其中添加了一些新型技术,使得无线通信的信号更加稳定,还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而且兼容性也更平滑,通信质量也更高。而且4G通信中使用的技术也先进于2G、3G通信,使得信息通信速度变快,这是2G、3G网络无法与之相比的。

二、4G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问题

(一)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

尽管4G通信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其中的網络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用户信息的安全。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些不法分子,假冒运营商,对通信用户进行电信诈骗,或者制作一些有病毒的链接或短信,通信用户一旦打开这些链接或短信,不法分子就会通过网络服务直接窃取用户的话费或是银行卡信息。而且还有一些计算机专业技术比较高的黑客,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就能盗取用户的账号和信息,并能够通过身份验证,直接进入到网络中,这些都对通信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胁。另外,4G宽带网络的连接客户端数量有限,这也容易让不法分子能够监听用户的客户端,还能修改用户信息,使得网络连接的安全性降低。

(二)移动终端中的安全问题

人们之间实现通信交流的关键要素就是移动终端,随着4G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移动终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移动终端只能接打电话,而现在的移动终端不仅能够接打电话、收发短信,还能实现视频通话,移动终端的功能扩展使得其中的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随着4G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因此移动终端的用户量越来越多,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用户对移动终端的存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这就需要相关企业对移动终端云存储空间进行不断的升级,但是升级云存储也会有一定的风险问题,例如使终端不能有效抵抗病毒的入侵,因此越来越多的电信诈骗问题接踵而来。

(三)认证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4G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让各种不法分子发现其技术的漏洞,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这时认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认证系统并没有受到广大用户的重点关注,导致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四处宣扬,影响用户的网络健康。追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用户数量呈增长趋势,数量越发庞大,这对实名认证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让实名认证的工作更加复杂。此外,认证时间较长,用户在等待过程中会失去耐心。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实名认证技术也需要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难度也随之加大。第三,无线网络类型比较多,没有统一固定的网络模式,使得认证工作难以继续进行。

三、解决4G通信技术中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为了有效提高4G通信技术的安全性,首先必须有安全性较高的网络技术,确保用户的使用安全和信息安全,以此避免一些不法分子的侵入。其次可以更新密码体制,传统的密码设置比较简单,而且很容易被破解,因此,使用先进的密码技术,让密码变得更加复杂,同时还加上短信验证、指纹验证等方式,让一些网络黑客无从下手,最终确保用户的通信安全和上网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对用户宣传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警惕性,只有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的保证网络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保证用户的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提高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信息安全、通信安全,所以就要提高移动终端的安全性,同时对移动终端的系统进行改良。首先,就要对4G通信中的操作系统进行改良,采用科学性较高的访问机制来实现远程操控,严格管理用户的移动终端,为各个用户的移动终端建立起安全防护机制,确保信息通信的安全性。其次,改良移动终端的云存储功能,让其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阻挡病毒的入侵。最后,对移动终端的的系统进行改良,做好安全数据的接入,让移动终端中的数据经过严格的监管之后才能流入用户的终端中,减少不良信息的发布。

(三)提高认证系统的安全性

提高认证系统的安全性也是有效解决4G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方式,尽管目前大部分的用户所使用的4G通信网络已经通过了认证系统,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手机应用市场上仍然有不少的万能钥匙软件能够破解网络密码,这就说明了单一的密码认证系统并不能完全的确保网络的安全,而且我国认证体系过于简单,这时就需要高端的密码技术和手段来更新认证系统,对于不同的网络通信技术,要做到有针对性的更新和改良,建立起科学的认证机制,让认证系统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四、总结

总之而言,4G通信技术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信息的共享,但是其中也存在这一些网络安全问题。相关通信技术人员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想出解决对策来提高人们的通信安全。例如通过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建立起安全的通信技术,提高移动终端的安全性,对网络认证系统进行改良,以此来提高4G通信技术的安全性,让用户可以无压力的进行信息交流,让4G通信技术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旭.基于4G通信技术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6):182.

[2]曾轶.4G通信技术的无线网络安全问题[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02):207-208.

作者简介:伍倩雯(1994-),女,江西九江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通信技术与工程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范文第6篇

摘要:网络安全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慧校园的不断革新升级,高校的网络安全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新的智慧校园建设依托于大数据,因此,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是智慧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校园;网络安全

云计算是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的一项新兴事物,但从其实际的应用方式来看,云计算不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应用概念,这个概念是一项基于互联网服务的概念,以互联网为载体,为庞大的网络信息提供快速的计算与数据的存储服务,让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快捷的计算与数据资源,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目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智慧校园建设,就是利用云计算服务构建的互联网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所谓智慧校园,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利用云计算,在校园内及校际构建起资源共享体系,实现高效的数据分析和精确的资源匹配,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学、研水平,促进高校教、学、研的一体化有机融合。早期的智慧校园,普遍都是各类常用系统的组合,例如学生使用的选课系统、门禁系统,教师使用的教务系统、考试系统,以及校内资源共享的图书馆系统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分散的系统集合在校园网当中,形成智慧校园。随着“互联网+校园”模式的出现,体验感更加丰富的智慧校园建设要求将原本独立的各类系统合而为一,实现多方资源的快捷共享,也就是大数据服务,这是当前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质内涵。

1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网络构架

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分析,最后通过LAMP系统向外界提供信息服务。LAMP系统是可运行的动态网站或者服务器的自由软件组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的环境。当前智慧校园的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就需要将原先独立的各个信息系统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再由这个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分配,完善原有功能,如图1所示。

图1(a)是早期比较传统的智慧校园信息系统构架,可以看出,虽然构架是整体的,但构架中的所有信息管理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有不同的数据库。这样一来,如果需要操作不同的管理系统,就需要提前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建立起信息,比如教师需要操作学生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就需要重复地采集和存储学生的信息,每次数据更新时,也需要重复更新多个系统,这样不仅操作耗时,还容易出现疏漏。

图1(b)就是当前革新后的智慧校园系统构架,校园网内所有的信息管理系统都使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这样,在操作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时,就不需要重复地采集和收集数据,当数据发生变动时,也只需要进行一次增减。

2 云计算环境下智慧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慧校园所依托的大数据,其实质是云计算服务的功能延伸,它具有数量大、速度快、多样性等特点。一般来说,大数据的普遍内容为图片、音頻及视频等非结构化的数据,而在高校的数据库中,还有师生信息、科研成果、图书馆资源等大量的文字信息。智慧校园网络安全的关键,就是大数据库的安全。虽然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高校的网络已经趋于完善,网络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技术保障,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还是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2.1 数据量庞大,增长迅速

与一般的企业相比,高校需要的数据多而广,每年新生入学的学籍信息、各种不同专业的教学信息、各类学术研究成果,甚至是高校后勤餐饮的菜品信息,都储存于智慧校园的数据库之中,加之校园网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得数据库中的信息不但数量巨大,且增长迅速。如何从这些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信息中快速找到有效的信息,又能够确保其他信息的安全,是高校网络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2.2 数据结构趋于多元

在高校,不同的教辅部门、不同的学科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的类型都各不相同,因此,在数据的格式、形式以及存储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在智慧校园的大数据库中,如何能够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准确地分析、判断,是高校网络安全另一个技术层面需要进行突破的难点。

2.3 数据分析速度与响应亟待加强

目前,随着网络硬件设备的快速发展,终端传输与接收数据的速度都有所加快,因此,想要使数据库的分析处理速度与硬件设备相匹配,就需要提高数据库的运算能力。以某高校为例,假定该学校师生及教职员工共计20334人,每人至少有1台终端接入校园网,利用模型,对原有智慧校园与革新后的智慧校园数据库的服务能力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智慧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对终端需求的响应单位为ms;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处理时发生错误的概率单位为%;数据库的规模单位为TB。从数据可以看出,若对智慧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提升,革新后的智慧校园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2.4 分析方法尚且落后

目前的网络安全分析方法在受到庞大数据流量的短时间爆发时,很容易发生分析判断失常,造成数据丢失或网络瘫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高校的选课系统在学生进行选课的高峰时段,经常出现系统瘫痪。并且,现行的网络分析方法只能够与现有的数据库中的安全数据进行比较,面对变化万千且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很难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

3 智慧校园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3.1 完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要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建立起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至关重要。高校涉及众多的学生信息、教学资源及科研成果,因此,校方对于校园网络的安全必须要加以重视。学校需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负责校园网的管理,此外,还要加强网络硬件设备及软件设施的完善,配备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加大对学生及教职员工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意识,从内向外竖起校园网络安全的“城墙”。

3.2 加大校园网络安全控制

高校人数众多,校园网的用户数量十分庞大,要有效地管理好这些用户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才能够加强网络安全。校园网使用实名制、网络管理责任制等,都是较为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制度的管理,若出现网络安全事故,就能够及时且准确地找到问题根源,也有助于网络安全的恢复。此外,发生网络安全事故后,要对责任人给予一定的处罚,提高师生网络安全的意识。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控制。

3.3 设定安全基准态势

目前的校园网络安全监测,基本都只局限于现有数据的比对,对于复杂的网络,无法有效地抵御其造成的威胁。要提升校园网的安全性,可以将网络日志、用户行为等形成的一系列的数据作为安全基准态势,如果出现该安全态势外的情况,就可以立即判断出异常,便于处理。

3.4 增添智能处理方案库

智能处理方案,就是利用智慧校園的大数据库,通过对算法的挖掘和学习,生成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措施,将这些措施进行汇集,就可以形成方案库。在出现未知的网络态势时,安全基准态势首先与智慧校园的大数据库进行比对,再结合算法进一步开展分析判断,若存在异常,则即刻切断网络连接,从智能处理方案库中找到解决的方法。由于网络环境千变万化,因此智能处理方案库需要及时更新。

3.5 创建网络安全事故处理预案

网络世界是复杂的,充满着无数的未知,因此,尽管我们不断地加强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也不能够完全避免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网络威胁无法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有效地进行预防。智慧校园的大数据库不仅能够存储和分析数据,同样也可以对网络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建立起事故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措施,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恢复计划。利用好大数据库,当学校发生网络安全事故时,就能够及时地进行处理和恢复,降低网络安全事故对师生造成的影响。此外,大数据库还可以将安全事故的情况进行存储记录,若日后发生同样的安全事故,就能够及时地进行预防和处置。

3.6 应用好信息过滤和防火墙技术

过滤器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拦截一些非法网站和不良信息,使这些有害信息无法进入校园,对校园网络环境造成污染。防火墙是保护计算机网络的一种安全技术方案,能够在校园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形成一道安全屏障,这道屏障具有双重的作用,既可以保护校园网络不被外界的非法信息侵入,也可以防止校园网络内部的数据出现泄漏。有了过滤器和防火墙,就能够有效地保障智慧校园网络的安全,给校内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管理人员要定期对防火墙的访问日志进行定期检查,若发生了外部网络的攻击与不良的信息记录,就要对防火墙的配置进行处理,提升防火墙的稳定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在智慧校园的建设当中意义重大,只有确保了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才能够将智慧校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网络服务,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陈剑,张志华,伍乙生,等.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21,37(7):79-81,89.

[2] 聂景.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分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11):81-83.

[3] 陈海红.大数据技术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9(9):184-185.

【通联编辑:梁书】

上一篇:物流成本控制范文下一篇:听课教研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