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战略分析范文

2023-09-22

国际化战略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以A2002-2012年这10年内发表在2008、2010、2012版CSSCI检索的期刊上的关于品牌国际化的文献为研究样本,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发展及其现状进行分析,从论文数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视角对文献进行统计研究,指出了当前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最新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文献统计;研究评述;CSSCI

自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发展速度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却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与之相吻合的影响力。2013年3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企业要立足内需,面向世界,深耕亚太,引进来要放宽领域特别是服务业,走出去要注重形成研发、品牌、营销相结合的综合优势。根据何佳讯(2004)对品牌发展阶段的划分,在经过了“品牌意识启蒙期”、“自创品牌时期”和“品牌竞争期”后,“进入品牌国际化”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必然选择。

对品牌国际化的文献检索发现,国内有关品牌国际化的研究文献较早的是在2000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年。对过去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可以更好地把握前人研究的脉络,为以后的研究找到方向,提炼当前热点的研究领域,揭示知识渊源和传承,刻画学科发展的特征。

韩中和(2008)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范围和视角进行了梳理,将国内品牌国际化的研究分为在战略管理理论框架内对品牌国际化的阶段或方法的探讨、在国际营销理论框架内对品牌国际化问题的探讨、运用战略品牌管理分析框架探讨国际化过程中品牌文化管理和国家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以及老品牌的复兴与保护等问题的探讨等三大类。但是,韩中和(2008)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研究范围的总结和梳理,对研究的方法和对象没有涉及,并且其研究主要是作者对相关文献的主观评述,对研究范围的界定也仅仅以现有理论的框架为依据。本文以文献统计为基础,通过数据化的资料更加清晰地对中国学术界近10年来(2002-2012年)品牌国际化这一主题的研究发展及其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当前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发现未来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

品牌国际化,又称为品牌的全球化经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包装、标识等向不同的地区、国家进行扩张和延伸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从而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带来的低成本运营和规模经济效益。品牌国际化是将同一品牌名(商标名)以标准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方法向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品牌价值扩张和品牌输出的长期动态营销过程,目的是获得国际化带来的利润。品牌国际化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产品的销售、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输出。品牌国际化的输出具有一个时间过程,品牌的国际化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品牌国际化根据其所进入的国家数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品牌国际化的程度也不同。品牌国际化需要在营销过程中因地制宜,以“全球化策略、本地化实施”的战略来适应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品牌国际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形式是品牌随产品或服务向国际市场输出,国际贸易是其实现手段;中级形式是品牌随资本输出,对东道国进行投资,使得品牌根植于当地;高级形式是品牌的直接输出,通过品牌的特许使用而获取品牌收益。品牌国际化的标准是品牌的国际认可度,没有广泛的国际认可,就无法成为国际品牌,广泛的国际认可度不仅是企业国际化实力的体现,也是检验品牌国际化运作成效的指标。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对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文献的来源主要是较为权威并且具有学术性价值的期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国内被广泛认可的高水平期刊的期刊评价方式。由于CSSCI人选期刊每2年更新一次,有些之前是属于CSSCI的期刊,可能在最新一期没有入选CSSCI。因此我们以入选CSSCI的2008版、2010版和2012版三个版本的期刊作为研究样本文献的来源期刊。以“品牌国际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有535条结果,经过对期刊来源的过滤,其中有54篇论文来自本文选定的研究样本期刊,在品牌国际化的所有文献中占10%。通过对这54篇文献在发表年份、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几个指标进行统计并展开分析。

二、品牌国际化研究现状

(一)从数量上分析

通过对品牌国际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发表在研究样本期刊上的论文从2002年才开始出现,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次年,说明中国加入WTO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学者对品牌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积极性,从而出现了品牌国际化问题的高水平文献。总共54篇的文献量说明中国当前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水平滞后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从2002年至2012年的論文数量统计来看,在2008年以前品牌国际化文献以平均每年3-4篇稳步增加,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2008年发表在研究样本期刊上的文献数量总共有8篇,在2008年之后又逐渐减少到平均每年4-5篇,如下图所示。很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对中国的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促使中国学术界更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品牌国际化这一课题上来。早期关于品牌国际化的探讨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课题,学者们只是在品牌资产理论或国际营销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对品牌国际化有所论及。然而,2008年之后品牌国际化的文献数量降到正常数量,说明当前中国对品牌国际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水平不高。

(二)从研究对象上分析

在54篇样本文献中有5篇是个案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361°、联想、海尔、浪莎袜业、格兰仕,分别从不同企业的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和经验进行了剖析和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纯粹的个案研究只有5篇,但是在所有样本文献中有近一半在分析和探讨的过程中借鉴或引用了企业的案例,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的经验主义较为明显。

把个别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2篇,分别是体育产业和制造业。但所有的样本文献中研究的产业涉及比较广泛,包括体育品牌(3篇)、高科技产业、代工企业、烟草行业、家电行业(2篇)、饭店业、汽车产业、制造业等。除了饭店业外,其他行业均可归类为制造业。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中服务业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还较少,这与中国目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服务业的“引进来”多于“走出去”,是导致服务业品牌国际化研究较少的直接因素。

李俊丽(2011)在研究中国李宁、鸿星尔克、匹克等民族体育品牌国际化方面取得部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361°实际情况,从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分销渠道建设,加大品牌传播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361°体育品牌国际化进程。林辉(2005)分析了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既是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的重大成果,也是新经济时代品牌竞争环境的必然过程。对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和联想品牌国际化的挑战进行了论述,对通过并购达到国际化的策略以及高科技企业品牌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朝晖(2006)对烟草行业各企业品牌国际化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万宝路的成功策略,提出了中国烟草行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李东升(2009)以格兰仕的实际案例,对中国家电行业品牌国际化的动力机制和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研究家电行业品牌国际化的经验积累具有一定意义。其他行业的品牌国际化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行业的特征,对未来研究产业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以某一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多于以行业和个案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边境地区,其中包括广州、泉州、新疆、浙江、宁波、晋江等。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外向型经济(除新疆以外),对外贸易是拉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刘洁芳(2009)在分析广州市自主品牌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广州市自主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意义及其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产品、商标、人才、资本等方面提出了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方向。卢志渊(2010)提出泉州体育用品业的几家龙头企业通过广告投入、通路建设、价值链重构、资本运作等阶梯实现了由OEM升级为OBM,也改变了全球体育用品业的竞争格局。但是,与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所以,泉州体育用品业要想由二线OBM继续升级为一线OBM,须实施品牌国际化策略。贺华丽(2012)基于对浙江外向型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浙江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推进浙江外向型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对策:一是加快国际营销人才的培养;二是提高企业的国际营销能力;三是促进品牌国际化进程中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互动发展。田剑英(2009)对宁波市民营企业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战略以及如何实施全球市场的品牌策略等作出了初步的研究,运用详实的数据、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得出了自主品牌国际化是实现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詹碧英(2009)对福建泉州制鞋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制鞋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策略,提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品牌形象升级、国际体育赛事赞助、体育明星代言等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加快泉州体育品牌的国际化。

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中国家、全球企业品牌国际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都归类于全球,共有5篇文献,其中《发展中国家企业品牌国际化路径分析一来自韩国的启示》、《国外品牌在中国的转化研究一基于合理性理论》、《国外品牌在中国的转化研究一基于制度理论》等较有代表性,其论文层次较高,研究的角度新颖。但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品牌国际化论文在中国还较少。

大部分的样本文献都是以单一国家即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占全部样本文献的64.80%。但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范围正在变得更加广泛,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中国家、全球企业品牌国际化为研究对象的5篇文献都是在近3年出现的。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

(三)从研究内容上分析

纵览目前品牌研究,可以发现其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品牌的静态构成,包括品牌名称、品牌设计、品牌的产品指代、品牌的科技含量、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的价值等;二是品牌的动态经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决策、品牌管理、品牌产品营销、品牌的延伸、品牌保护等。[2’

如表2所示,在所有的样本文献中研究内容以品牌战略占大多数,有28篇,超过了一半的论文是研究品牌国际化的战略问题。究其原因,大多数的样本文献都是以现状一问题一对策的模式进行分析的,这些论文有些主要论述了战略层面的问题,可以归类为品牌战略的研究,以现状一问题一对策这种模式进行分析的论文无法辨别出明确的研究内容,这些论文被归类到其他,共有15篇。

相對来说研究较多的是品牌营销、品牌国际化路径和品牌文化内涵这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市场渗透、市场选择、营销网络三项研究内容没有归类到品牌营销中,因为这3篇论文具有明确的研究视角和较强的理论价值。

从研究内容的覆盖面来说,目前品牌国际化中的很多内容还没有学者涉及(或者有学者涉及但是没有发表在CSSCI期刊上),比如品牌定位、品牌保护、品牌名称、品牌设计、品牌价值等在品牌国际化上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品牌国际化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比如品牌比较劣势、原产地形象、品牌转化、品牌国际化能力等新的研究方向。

(四)从研究方法上分析

在所有样本文献中,使用实证分析方法的论文共有8篇,数据来源包括个人访谈记录、跨区域调查、试验法、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从实证研究的数量占全部论文的14.8%来看,对比中国营销类论文的实证研究占研究总数的39%,相较于国际上相关领域高达70%以上的实证研究的现象,差距还比较大。理论探讨的论文占样本文献的大多数(超过80%以上),这其中大部分是理论价值不高的规范型、概念型以及描述型的论文,研究价值比较高的模型类论文总共有8篇,较少运用实证等科学方法对研究进行检验,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不广,价值不高。

三、结论与研究的不足

(一)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对品牌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过多侧重规范型研究,对概念阐述和对现象描述的论文占大多数,缺少学术价值比较高的实证研究;2.研究范围不广,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集中于单一国家而且全部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或者个案和行业、地区的研究,对国际上跨国公司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较少,具有全球视野的论文偏少。研究范围不广的另一个体现是研究内容的广度不够,许多品牌研究的方向还没有涉及。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品牌国际化研究在过去1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数量上积累了一批学术成果,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学者,特别是近几年,品牌国际化已经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另外,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不断提高,中国的学者们立足中国独特的国际营销实践活动,吸收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水平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3年的文献中实证研究和研究范围较广的论文所占的比例正在上升,研究的视角也趋于多样化,原产地形象的研究、自主品牌比较劣势研究、品牌转化的研究等丰富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视角,品牌国际化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未来中国品牌国际化许多还未涉及的研究领域给中国学者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二)研究的不足

本文从数量上对近10年来发表在国内较高水平期刊的关于品牌国际化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品牌国际化研究的现状和方向。由于研究能力所限,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

1.研究范围不够广泛。本文只对发表在国内CSSCI期刊上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虽然能够代表中国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价值并不由发表在何种期刊所决定,许多发表在核心期刊或者普通期刊上的文章并不代表其研究价值不高。另外,本文没有把外文期刊列入统计范围内,对国外品牌国际化研究现状没有梳理。

2.统计分析不够深入。本文在呈现品牌国际化研究概貌的基础上,由于统计样本的数量所限,没有运用相关检验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参考文献:

[1]韩中和.品牌国际化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2).

[2]舒永平.品牌傳播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春方.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国际营销研究述评[J].江苏商论,2008,(5).

[4]王分棉,林汉川.国际品牌: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5).

[责任编辑:熊一坚]

国际化战略分析范文第2篇

公司具有港口与航道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航道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河湖整治专业承包壹级资质以及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 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 面临新形势———中港疏浚的战略选择

公司拥有国内最大最强的耙吸疏浚船队, 多年来, 在国内和全球十几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承建大型港口和航道疏浚工程, 创建了优秀的业绩。公司所承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多次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国家质量金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等。公司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水运工程建设优秀施工企业、上海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金杯公司等称号。

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 “十三五”期国内疏浚吹填传统业务增长空间有限。而国际方面, 全球范围内的疏浚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国家实施“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战略, 加大对外投资、合作力度, 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建立开放性金融机构, 发展开放型经济政策等, 为国内疏浚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实施国际化经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临新形势, 中港疏浚紧紧抓住发展机遇, 作出了全面推进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2 强化执行力———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作为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部署, 公司在“十三五”期要实现海外业务占比50%的目标。公司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疏浚企业, 近40年的海外施工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实现既定目标, 公司必须只争朝夕, 在加快实施船舶升级换代, 打造国际领先技术的同时, 加快实施管理变革, 实现管理国际化, 这是成为国际一流疏浚公司进而全面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

为此, 公司作出了以全面强化企业执行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致力于打造并持续推进公司“三全一信”执行力管理体系, 即通过对执行力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化管理, 旨在形成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达到管理科学、高效的目的。

3 抓住牛鼻子———全员管理目标责任制

执行力是连接企业战略构想和实践的桥梁, 只有当全体员工充分认同企业的发展战略, 并严格按照科学高效的公司经营、管理体系要求, 发挥出团队精神和合力, 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执行力。

公司首先通过开展“十三五”发展战略大讨论以及组织员工共同参与规划编制的方式, 使全体员工在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上达成共识。组织员工围绕国际化战略发展要求, 为管理变革献计献策, 并共同参与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工作, 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执行力意识, 为全面强化执行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执行力的全员管理必须自上而下, 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力意识最为关键。我们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 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一系列监督机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身体力行, 仅以总经理办公会决策制度的执行为例, 2016年, 共召开总经理办公会13次, 审议议题83项, 其中计划预算类14项、人事任免类15项、设备更新及科技立项类9项、机构设置类3项、考核奖罚类14项、规章制度类23项, 做到项项有议案、有决策、有落实、有反馈。“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的模范执行, 直接带动、促进了全员执行力意识的增强。

在执行力的全过程管理中, 公司着重抓好“三化”, 一是管理流程标准化, 通过流程再造, 共编制、优化了200余项流程和139项规章;二是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化, 通过持续滚动的月度经济分析会, 对指标偏差及时预警并落实改进措施;三是考核机制系统化, 做到全员责任目标科学界定、评估标准统一衡量、奖罚措施刚性落实。

执行力的全方位管理, 旨在实现执行力和管理水平的均衡提升。由于公司施工设备都是大型耙吸挖泥船, 特点是单船作业能力强, 过去常常一艘船就可以承包一项工程, 因此, 长期以来公司都将船舶施工管理能力的提升放在第一位。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工程项目越来越大, 公司项目部管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凸显。用均衡发展理论作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 我们的项目管理的弱项不全在施工技术、施工工期、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管理, 而更多的是在标后预算、成本管控、综合管理、分包管理等方面。为此, 我们首先建立了从项目策划、标后预算、现场交底、项目实施、现场管理、分包管理、结算收款、项目验收、项目考核等一整套涵盖项目管理全过程100余项专项制度和流程。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全面贯彻QHSE体系, 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 使工程项目从施工组织设计到项目资料立卷归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 公司通过项目管理周例会, 成本、工期等专题分析会, 海外工程协调例会等形式, 形成了项目经理间良好的沟通互动和交流学习机制, 培养了一批执行力强的项目管理队伍。从近几年的项目实施情况来看, 基本实现了无亏损项目、无亏损船舶的经营管理目标。

4 信息化管理———科学决策强有力

信息化技术对科学决策和强化执行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为此公司制定了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并注重与制度建设、流程再造工作紧密结合,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管理信息化。首先, 公司根据船舶流动、分散、施工区域遍布全球的特点, 加大信息化网络的基本建设投入, 建成了覆盖国内外施工船舶的卫星宽带网络。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船舶视频监控系统、耙吸疏浚监测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会议系统以及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使公司的执行力管理如虎添翼, 公司的经营、管理从本部到船舶、班组、岗位形成了一个执行整体。如公司利用船舶视频监控系统, 监察安全违章和施工工艺的执行情况, 对即时发现的违规违章行为和事件按照公司有关处罚规定开具处罚单, 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违规违章行为也得到及时纠正。

公司根据管理流程各级输入输出以数据信息为主的特性, 搭建大数据平台, 在国内同行业尚无同类工程管理报表系统软件的情况下, 自助研发了疏浚企业综合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该系统设有船舶端、项目部端、职能部门端、总经理端, 共涵盖经营生产综合、工程施工、项目财务成本、船舶施工效率以及项目部、船舶辅助考核数据信息等输入输出数据信息等, 从而形成了面向流程管理各级输入输出的网络化疏浚信息平台。该系统的形成不但固化了管理流程的各级输入输出要求, 也进一步提升了数据统计分析的效率, 同时, 公司各级管理岗位在权限范围内的数据共享, 可即时跟踪相关流程的实施情况, 进一步提升了执行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也为科学决策及考核工作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结束语

中港疏浚有限公司坚持不懈地推进执行力的“三全一信”管理, 使公司的管理面貌焕然一新, 带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上升, 在国内疏浚行业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 经营业绩逆势而上, 2016年公司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在国家实施“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 公司通过设备更新、技术进步、管理创新, 必将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

摘要: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精细化管理意识, 提高全体员工精细化作业能力, 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而管理能力的提高, 最终要依靠强有力的执行力作前提, 在当前形势下, 中港疏浚确定了以国际化经营管理为引领的企业发展战略, 坚持“三个不动摇”, 即坚持国际化战略不动摇, 坚持专业化道路不动摇, 坚持效益优先原则不动摇。精细化管理扎实有序推进, 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疏浚公司。

国际化战略分析范文第3篇

摘要: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团结多数国家,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资源与战略空间,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影响深远。在世界迈向多极化格局的今天,国际局势更加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面对新情况,怎样妥善处理、实现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中蕴含的宝贵智慧,对中国在新时代开展外交实践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思考;启示

从1946年至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依据世界基本矛盾变化、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立足中国国情,进行了全局性战略谋划,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国际战略思想,包括:“中间地带”思想、“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以及“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这些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资源与战略空间,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影响深远,对中国在新时代开展外交实践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启示。

一、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与实质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即“中间地带”思想—一“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不同阶段的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是对不同时期国际形势变化的积极反应。

“中间地带”思想是1946年8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国内国际背景:二战结束后不久,毛泽东就已意识到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是其全球扩张的重要一步。美国欲称霸世界,渐渐与苏联走向对峙,并在全球掀起一股“反苏反共”浪潮。美国强大的实力使得“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必爆发”的悲观论调开始流行。此时,中国共产党要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就必然要思考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要矛盾,是否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大战与革命的关系,核武器是否会被再次使用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思想。毛泽东认为:“美苏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这里面隐含着四层意思:第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新的特征,即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矛盾,这种主要矛盾的演变有可能通过剧烈的斗争形式来解决。第二,除美苏以外,国际上还存在着许多新型政治力量,即辽阔的“中间地带”。这些新型政治力量包括欧亚非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第三,美国与欧亚非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虽然不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矛盾,但它同样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第四,美国想要操控和压迫处于“中间地带”的国家与人民,一定会遭致他们的反对。欧亚非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美国的斗争,很可能成为阻止美国发动对苏战争的关键力量。很显然,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使毛泽东意识到,欧亚非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极有可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力量;世界人民求和平求发展的愿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对美国渗透和控制的斗争,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殖反霸的民族解放斗争,使毛泽东坚信,受到美国侵略和压迫的所有国家和人民只要结成牢固的統一战线,就能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毛泽东在“中间地带”思想中科学分析了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趋向,粉碎了美苏必战的论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信心。“中间地带”思想成为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洞察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提供了基本理论内核。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美苏对抗逐渐演变成两大阵营的有组织对抗,冷战格局进一步发展。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使其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改变;1955年5月,苏联发起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以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样,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东西方形成了有组织的对抗局面,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以及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都说明了这一点。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毛泽东重新阐发“中间地带”思想。1962年1月,毛泽东会见日本安井郁时强调,除了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其它都算“中间地带”。相较于1946年的“中间地带”思想,毛泽东把“社会主义阵营”而非苏联作为与美国相对立的“一极”,这是冷战发展和两个阵营对立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并同美国展开激烈的核竞赛,整个世界笼罩着核战争的阴云。中国坚决抵制苏联的操纵与控制,两国关系恶化。同时,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国的安全受到美国与苏联的双重威胁,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对此,1963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把上述“中间地带”国家划分为“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算一个,欧洲算一个。1964年,他又强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是对“中间地带”思想的调整与发展:第一,斗争矛头既指美,又指苏,而原先是支持苏联,反对美国。第二,“两个中间地带”国家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是中国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在阐发“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时,毛泽东依据各国在国际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把美、苏划为“第一位”,欧、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划为“第二位”,弥补了之前“中间地带”思想对“中间地带”国家范围界定不清晰的缺陷,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确立了努力方向。同时,“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将第一个“中间地带”划分出来,为后来“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军事实力膨胀迅速,国际局势呈现美守苏攻的战略态势。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描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对“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做了进一步升华:第一,“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将斗争矛头指向美苏两国,尤其指向苏联,凸显出反霸思想。第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将“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划分为第二和第三世界,尤其注重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凸显出来的重要作用,使中国有更明确的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在实行统一战线策略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第四,“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将中国归入第三世界,定位明确,有利于提高我国在第三世界的威望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

通过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演变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实质在于通过利用矛盾,争取和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积极谋求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对抗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注意的是,从“中间地带”思想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毛泽东始终把美苏作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与其他国家相区别。之所以将美苏单列,这和它们处于世界第一的强国地位以及先后推行霸权政策密切相关。为了抵抗美苏霸权,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中国努力寻找两国之外的生存空间,希望通过团结部分发达国家和所有发展中国家,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公平化,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毛泽东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选择

在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國际战略主要围绕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展开,中国同美苏的战略互动是重点,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战友关系是基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联苏抗美的“一边倒”的国际战略。这是依据“中间地带”思想,做出的灵活选择。“一边倒”的国际战略表明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一是对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我们应同它们站在一边”;二是对亚非拉等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与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它们的团结”;三是“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制止可能发生的战争,但是决不可以对他们怀抱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就是说,对于“一边倒”我们绝不能做形而上学的理解,因为我们仅仅是在政治上同帝国主义国家分隔开,而在其他方面我们还要争取与它们合作。之所以“一边倒”,是因为毛泽东认为保持中立,不可能解决国内面临的棘手问题,倒向美国,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有利条件,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也会变得异常艰难。中国选择倒向苏联,是由苏联多次援助中国革命的历史以及二战后国家安全和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实践证明,实施“一边倒”的国际战略,由此获得的苏联援助和支持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了国家实力,捍卫了人民政权。

第二阶段,创建“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20世纪60年代,面对苏联不尊重中国主权的态度,毛泽东毅然放弃联苏抗美的“一边倒”国际战略,逐步把苏联作为修正主义,把它确定为中国的对立面,并提出建立世界范围内反帝国主义和反修正主义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在美苏两国的夹缝中生存异常艰难,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但是在美苏之间隔着辽阔的地带,要想与美苏同时斗争,就必须争取和团结处于辽阔地带的国家即“两个中间地带”国家,尤其是亚、非、拉第一个“中间地带”国家。在“两个中间地带”思想的影响下,新中国迎来了第二轮建交高潮,先后与2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同时,中日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外交工作局面的打开,才使中国顶住了美苏的压力,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三阶段,联美抗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国际战略。1974年,毛泽东为抵抗苏联扩张以及缓和中美关系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改变了人们以意识形态决定亲疏远近的思考模式,并懂得在理性的层面上审视国际局势和国家关系。在“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将“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构想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的主调。“一条线”的构想是1973年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提出的,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对抗苏联,构建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一大片”的构想是1974年1月毛泽东会见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的,“一大片”是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通过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野心。“一条线”和“一大片”国际战略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苏联的对外扩张,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伴随着国际环境的渐渐改善,中国迎来了新一轮建交高潮,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相较于毛泽东时代的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局势更加瞬息万变、错综复杂,恐怖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成为当下国际政治的突出现象,面对新情况,怎样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实现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课题。将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迸发出的智慧火花融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实践以及全球治理理念中,对于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

三、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新时代启示

毛泽东逝世以后,国际局势出现新的变化,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定位。在总结战后国际社会的发展轨迹,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国际局势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凸显出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较强的时代性和生命力。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应准确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制定和实践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一)坚持中国外交的正义道德标准,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是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推行冷战思维,意识形态空前对立的情况之下,为维护正义而进行的有力争辩。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提出了国家间相处应遵守的伦理法则,为中国外交构建起了正义的道德标准。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强调了对主权、正义、自由、安全的尊重,突出了对民族独立、平等、自决和解放的价值导向。显然,毛泽东是在正确看待国家利益与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关注并构建国际外交正义标准的。基于国际关系本身是对主权国家间利益矛盾关系的事实判断,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体现出的基本理念,就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这一思想站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对过去霸权理论的批判回应。毛泽东认为,打着“保卫自由”旗号的美国,实际上是“屠杀别国人民的自由”,“任意侵占别国领土的自由,任意蹂躏别国主权的自由。”“过去,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東条英机都是这样。现在,美帝国主义更是这样”。在这里,毛泽东为国际社会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的途径,就是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个基本的政治逻辑对于当今世界也依旧适用。毛泽东在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始终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原因在于,一方面,毛泽东一直以来坚持的正义原则支配着他对国际政治伦理的认知;另一方面,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命运的深刻关联性,决定了毛泽东不会推行霸权主张。“中国永远不称霸”是中国对未来发展道路的界定,已成为历届中国政府外交价值观的主导思想之一。

当前,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对原有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一些国家表示担忧,将中国的发展视作对自身的威胁,并试图通过离间策略和遏制战略破坏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近些年,美国为了防范和遏制中国,借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萨德问题、贸易逆差问题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它的真正用意是想迫使中国按美国要求进行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形下,要破解新形势下的外交困局,中国理应继续坚持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中蕴含的正义道德标准,发出正义呼声,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搞集团政治,不搞单边主义,坚持国家间的分歧以和谈方式解决,以此来破除国际社会的猜疑,凝聚起最广泛的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稳步前进。

(二)把握国际政治矛盾运动规律,维护国家安全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包含的基本政治立场是:质疑霸权主义国家的政治野心,警惕国际战争和地缘政治风险,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中国国家安全,毛泽东始终抱有忧患和警觉意识,他善于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局势中敏锐洞察国际政治力量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把握国际政治矛盾运动规律,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据此制定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国际安全战略。当代世界多极化格局与两极格局相比较而言,变化的是从“两极对立”向“一超多强”转变,不变的是美国的霸权依然存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矛盾与冲突仍然是国际风云诡谲多变的主题。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应对部分国家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我们应积极借鉴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精髓,把握国际政治矛盾运动规律,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实际行动破除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周期论。

首先,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崛起的力量,是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稳定的关键力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根本立场一致,因此,中国应当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冷战结束后,在“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下,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绕开联合国,联合其盟友肆意入侵他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翻一国合法政权,如曾经发动的入侵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阿富汗、伊拉克、利比里亚等侵略战争,严重破坏了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给这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其中一些国家至今仍是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同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美国在2010年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利用安全问题挑拨、离间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企图通过经济渗透、政治干预和军事部署实现其对亚太的主导,达到围堵中国,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奥巴马卸任后,特朗普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行动,2018年,特朗普以美对华贸易逆差为由,不顾美国企业和民众的切身利益,挑起贸易战。美对华加征税收的商品主要涉及高铁装备、航空产品、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对推进“中国制造2025”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品,目的是阻止中国的现代化,遏制中华民族的复兴。面对美国的强权行径,支持中国正确主张的,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从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到南海仲裁案再到中美贸易战,历史清晰地表明,谁才是我们应该依靠的朋友。因此,中国外交工作应继续以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密联系,并与它们一道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以对话磋商的方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尊重和支持其重大关切与合理主张;以优势互补的国际贸易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包容契合的国际发展战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能够预见,随着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势必会进一步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的影响,进而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其次,维护国家安全,争取与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虽然美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并建立了密切广泛的合作关系,但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心甘情愿受美国的操纵和控制,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地发展,渴望扩大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原因在于:第一,近年来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政策给西方国家带来了棘手的恐怖主义和难民问题,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第二,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制定不公正的国际金融规则,打压其它强势货币,以“资本游戏”剥削包括这些国家在内的各国人民;第三,美国对其西方盟友的“等级划分”和“窃听行为”引起对方的强烈不满,总统特朗普同西方国家在贸易、北约、穆斯林、难民等问题上的分歧也会进一步加剧双方矛盾。相反,中国的快速发展促使绝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执行向东看的对外战略。在此基础上,中国同它们多年来密切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友谊不断加深。自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来,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其总理默克尔坚定地表示德国反对贸易战,德国愿同中国一道携手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今后,中国应继续深化同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务实合作,携手解决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中国与日本在历史问题、领土争议及地缘战略方面有较深的矛盾,近些年,日本政治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情绪较为严重,日本政府利用朝核危机、导弹危机增强其军事力量和导弹防御系统的实战部署,联合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对抗,支持并游说其它国家支持南海仲裁结果,目的在于制造中国威胁论,为其修改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做铺垫。对此,中国需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同时,也应着眼于中日两国关系大局,继续推进中日两国的世代友好事业,防止日本右翼势力借题发挥,破坏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大局。

(三)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逐步调整对外战略。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这支新兴力量的迅速崛起影响了传统大国利益,它们想尽办法向中国发难,同时全球经济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复苏缓慢,这些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应当仔细体会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中包含的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首先,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步发展。从毛泽东时代到如今的新时代,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始终未变,中国能否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不仅影响两国的和平与发展,也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确实,中美之间存在诸多难以绕开的矛盾,虽然两国建交后,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美国依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警惕与防范,如规划三大岛链包围中国,多年来在中国近海抵近侦察,支持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侵犯中国主权,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实施对华贸易战等。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将会逐步升级。面对中美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未来两国能否有效管控分歧是对双方关系的严峻考验。对此,不论有多少荆棘坎坷,我们应始终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灵活的对外政策,以寻求同美国的和平共处,并在共处中推动两国关系稳步向前。2018年中国在回应中美经贸摩擦时展现出的坦荡、坚定和理性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是中国共产党灵活掌握和应用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结果。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国自始至终站在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思考问题,从维护全球经济稳定与繁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除美国之外,中国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样要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不怕威胁、不惧压力、敢于亮剑,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打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其次,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虽然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矛盾并存,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在反全球化声音和力量不断增强的时期,中国应承担起更多的大国责任,坚定不移地引领全球化進程,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不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自身改革实践和成就深刻阐释着中国支持全球化的信心,也将为提振全球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

(四)借鉴毛泽东国际战略中的治理智慧,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蕴含着对国际旧秩序的批判。毛泽东对国际旧秩序的批判来自于他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个历史观和世界观既是基于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命运的发展逻辑,也是基于其他落后国家被殖民、被剥削的历史经历,还是基于对国际旧秩序操控者的质疑。这种历史经验和质疑,聚合成了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时代呐喊。毛泽东以崭新的逻辑分析和话语特质,揭示了“三个世界”国家具有的三股不同的力量以及不同的价值观,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袖和人民更加明确自身的国际定位,并从自身利益表达中提出政治价值诉求——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是对国际旧秩序的革命性反思和政治批判。

过去,在以西方国家为轴心的世界观中,落后国家对强势权力的依附是正常的状态。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以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反国际依附的新治理模式。这一新思路不再以西方为中心,而是以三股不同力量作为政治博弈单位,以追求国际正义与民主为目的,积极构建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一新思路与西方社会的价值逻辑有很大不同,它最能代表发展中国家关于全球治理的理念阐述和价值表达。同时,这一新思路也为当代中国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理论样板,以还击西方社会抛出的所谓“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崛起、合作共赢、承担国际责任以及永不称霸等观念的有力验证,也是对毛泽东国际治理智慧的历史继承与深化。通过团结与合作,建立国与国之间的互利互信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创新性金融机构的成立和运作,使得一大批“早收项目”顺利实施。之后,中国还将继续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更多的项目落地,使沿线各国人民感受到携手发展带来的红利与实惠,以此来粉碎美国借地区矛盾挑起事端,以及分化中国和各国友好关系的图谋。并且,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些国家也愿意与中国一道,共谋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陆昱

国际化战略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营销战略;知识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营销战略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把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进而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一是贸易迅猛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它带动了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推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二是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革命将世界带入了信息化时代,它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为快捷、广泛。四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以及国外分支机构的迅猛增长,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所谓国际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对于国际化进程较为长期的总体打算及其实施的原则意见。国际营销战略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关于国际营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要采取的策略和原则,如有关国际化的进程、市场扩展与定位、国际竞争等战略。它对于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拟定短期或年度国际营销策略的根据之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内容增多、竞争主体变化、竞争形式改变。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非关税壁垒增多、鼓励出口措施加强、贸易区域集团化加强。因此,企业应充分掌握国内外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调节企业的可控因素,从而制定出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企业的可控因素是指营销组合,即价格、产品、促销、分销;企业的不可控因素是指不可控的国外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竞争因素、技术水平、分销因素、地理因素等。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不仅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要监视与预测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营销计划,使之适应环境要求,使自己的营销工作富有成效。

二、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第二,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它包括传统社会、起飞前夕、起飞阶段、趋向成熟和高度消费时期。因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入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入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入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入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第三,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解决争端的方式有协商、调节、诉讼和仲裁4种。

第四,技术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增长所引起的,更主要的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所引起的。

三、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机遇。首先,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这给我国企业以现实的吸引力。随着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不断改善,经济联系更紧密,这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条约,加强了同其他国家政府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为企业国际营销提供了法律保护。比如,我国制定和执行了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同时还进行了外汇制度改革。使我国企业在外汇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便于国际交易的进行,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第二,挑战。明确界定产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前提;科技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将给我国企业以巨大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缺乏准备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即使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差别,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产品价格策略,从而导致国际营销的失败。

第三,任务。(1)调研国际市场。只有掌握了国际市场的脉搏,才能找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切入点。企业的国际调研需要大量详细且涉及范围面广的信息,如目标市场的文化、经济、教育水平、目标消费人群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能力等。(2)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做出相应的国际营销战略规划,找出与原计划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规章,组织监督部门。给予相应的权力。以保证预定的国际营销目标顺利进行。(3)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了解当地的消费观念,从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消费群体的特征等影响因素分析。从而细分市场。找到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并分析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及培养空间。(4)分析目标市场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分析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分析企业在当地销售产品的可能性。着力疏通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及新闻媒体的关系。防止企业因为外力因素而终止现行的企业计划。(5)分析竞争对手、供应商及分销渠道。熟悉当地的环境,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动力,培养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6)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当地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企业、信任企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的目标市场,进入其他国家市场铺平道路。总之。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细致的前期工作、整体全面的计划,还有对国际市场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国际化战略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 用好战略机遇期是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自身是影响和引导我国战略机遇期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通过自主努力,能够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新机遇,实现国际体系和秩序的合作性变革,推动世界向新发展范式转变。战略机遇期的国际环境是一个变量,中国在主动创造良好环境方面大有可为。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创造战略机遇期的良好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 战略机遇期;  国际环境;  新发展范式;  国际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個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个重要判断与定位,对于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提供的机会,以发展为中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机遇期首先是基于自身发展目标的自我定位。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阶段,我国都根据不同发展目标,对机遇期有不同定位。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未来30年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机遇期。

在此期间内,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目标对机遇期的定位做进一步分解。比如,“十四五”时期,2026—2035年与2036—2050年期间,各有不同的目标任务,也会有不同的战略机遇期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期,是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开局期。因此,要按照“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要求,用好“十四五”时期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所确定的目标。

中国自身是影响和引导我国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战略机遇期的综合环境中,国际环境对于实现战略机遇期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百年大变局是影响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构成最重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把最好的发展时期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在一起考虑,意义重大。这意味着我们要把握大变局的走向,利用好大变局带来的机会,发展好自己,实现所设定的战略目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变,涉及世界关系格局、秩序、体系之变,力量(权势)对比结构、发展范式、科技、气候之变等。大变局带来大挑战,因为变局会带来震荡、风险、冲突和不确定性。同时,变局也带来机会,因为变是“创造性破坏”,通过推陈出新,为新机制和新动能提供机会。事实上,中国自身是大变局的重要变量,一是自己的变化,二是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大国,如何变对世界的变化影响极大,如何做对大局走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外部环境,必须把中国置于其中,并且把中国作为影响变化和引导变化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与掌控变局的大趋势,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

中国通过推动合作,有可能实现国际体系和秩序的合作性变革

对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世界力量格局对比的变化。世界力量对比格局主要有两层:一层是群体力量对比,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群体与发展中国家群体对比;另一层是国家力量格局,主要是大国力量对比。力量对比的变化会导致对国际关系与秩序具有导向作用的权势变化,或者称之为权势转移。从力量对比和权势转移的历史发展看,近代,世界的力量重心向西方(发达国家群体)转移;如今,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力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按GDP计算,特别是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已经超过发达国家。这个变化的重要意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或者说是增量部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群体。从国家力量对比的角度观察,美国综合实力持续下降,大趋势是中国的综合力量将持续提升,还有像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综合实力也会大幅度上升。从大国力量比较看,未来老牌欧洲大国有的会被挤出世界前几位,这无疑是自西方工业化以来最重要的力量和权势格局的转变,必定会推动现行国际关系与秩序的调整与改革。后起者必定会推动新体系与规则构建,以更好地体现其利益诉求,能为其提供发展与可发挥作用的空间与平台。

尽管国际社会对维护现有体系基本框架的稳定有着基本共识,但变革是发展的客观趋势。从历史发展看,力量对比大的变化和权势的转移往往会发生大的动荡、战争。新时代的变革需要合作、共赢、包容,而非互斗、单赢、排斥。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避免发生大的冲突、如何增进共识与开展合作。特别是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和守成大国的美国,要能超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维,寻求共识,避免发生大的对抗。历史上,力量对比变化所引起的权势转移主要是由一个大国转到另一个大国,且往往是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的。新时代,大国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全胜、获得霸权,且重构秩序,变得几乎不可能。变革是在维护现行体系与秩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进程是渐进的。同时,现行霸权式微,权势的转移也趋于分散化和多样化。一方面,尽管中美呈现战略竞争态势,但中美竞争并非可以主导一切,国际社会仍有多方面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中美之间有着相互交织的利益关系,除了竞争,还需要合作。美国遏制不住中国的发展,中国也无意取代美国。现实世界不再是二分结构,其他国家与中美都有着多样性联系,关系相互交织,多重利益叠加。因此,中国通过自主努力和推动合作,是有可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一道,实现国际体系和秩序的合作性变革与稳定运转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能够推动世界向新发展范式转变的进程

在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发展范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西方创造了工业化模式,推动了世界大发展,让更多国家步入工业化行列。但是,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导致了各种问题,如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使得这种传统发展范式难以为继。世界需要新发展范式,需要以新发展观为引导,推动创新发展。尽管发展范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但面对危机,推动转变的力度必须加大,转变速度必须加快。据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已经达到甚至突破了重要的临界点,这种涉及人类生存的危机无疑是传统发展范式弊端长期累积的结果。然而,发展范式转变是一场严峻挑战,传统工业化范式延续数百年,如今几乎所有的进步、财富的积累、生活的方式乃至价值观取向等,都是以其为基础、受其导向的。转变会冲击现行的结构、利益、方式,变革会导致利益构成的变化和重新分配。因此,转变会带来冲击,从而受到传统利益集团的阻挠,而且许多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也会因缺乏转变能力而落伍。

毫无疑问,向新发展范式转变是个创新过程。创新提供新机会,推动新产业发展和新消费方式发展,从而逐步增添新发展范式内容和加固新发展范式基础。面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决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向新发展范式转变步伐。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当承担起推动发展范式转变的国际责任,积极推动世界向新发展范式转变。比如,通过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进程中带动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发展。

打造开放环境,凝聚治理共识,对于推动新科技革命进程中的合作至关重要

新科技革命是构成战略机遇期环境的重要因素。以智能化技术为牵引的新科技革命已进入应用期。与以往的科技革命不同,智能化的广泛应用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会比以往的自动化技术更需要和更可能打造超国家的地区与全球网络,把更多的国家吸纳进网络圈,推动全球化的新发展,催生新的经济、新的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方式、内涵发生重大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是新科技革命会凝聚新的发展动能,让世界获得新发展机会。二是新科技革命也会缓解与解决传统发展范式所积累的一些问题。因此,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是巨大的,需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实现我国新时代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尽管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但疫情期间智能化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经济社会的智能化、数字化有了全新提升,形成了新发展动能。一旦疫情解除,世界经济应能得到更快、更好发展。

同时,新科技革命也会带来严峻挑战。由于竞争和其他原因,“技术冲突”会凸显。比如,由于担心失去竞争优势,美国推行“技术民族主义”的政策,对像中国这样具有技术竞争力的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导致研发与利用的脱钩。再则,智能技术的开发利用更会向少数国家与公司集团集中,可能会形成新的垄断。一些国家、地区和人群可能被边缘化,导致财富分配差距拉大。还有,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替代人的工作,造成“去就业”或者“无就业”的趋势,等等。因此,打造开放合作环境、凝聚治理共识、制定国际规则,对于推动新科技革命进程中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需要为新发展机遇做好谋划,为推动世界创新发展合作不懈努力

事实上,战略机遇期的国际环境是一个变量,好的环境需要努力创建。中国作为一个新型大国,在主动创建良好环境方面大有可为。总的来说,创建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首先是要办好自己的事情,集中力量发展好自己,同时,需要在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推动国际体系变革、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在重要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尽管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许多新挑战前所未有,但中国在许多方面拥有主动,综合实力提升和影响力增强是最为重要的主动性。因此,中国有自信也有能力变不利为有利,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机会,完成预定目标。

从发展角度看,中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同时,中国对世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上升上,更体现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并以新理念推动发展范式转变上。尽管中国自身经济向新发展范式转变的难度很大,但只要下定决心,跳出传统经济范式的转型定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就可实现创新型发展。

重要的是,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外部发展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因此,中国需要在创新发展上推动国际共识和协同行动。在许多方面,中国需要且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各国参与协调与合作,推动国际组织的调整与变革,以形成推动变革合力。当前,世界发展环境遇到冲击和挑战,美国拜登政府需要纠正前政府的政策,回到开放与合作轨道上来,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与争端,而不是搞单边制裁,进行长臂管辖。同时,后疫情世界的发展也会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从而走出目前困境。从未来发展角度看,在新科技革命的拉动、疫情解除后被抑制能量的释放、新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能驱动等因素的作用下,世界发展有可能出现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中国需要为利用好这个新发展机会做好谋划,加大投入力度,为推动世界开放合作、國际组织变革和推动世界创新发展合作作出不懈努力。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新型国家间关系,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安全环境是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主张。新型大国关系的要旨是“相互尊重,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合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协商与合作、结伴不结盟,都是不同于西方霸权长期奉行的结盟与对抗的方式。中国这样做,首先是基于中华文明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是基于新型大国的责任。中国的倡议和行动,对于推动世界走向新的国际关系与秩序起着重要引领作用。

中国推动现行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的调整与改革,并不是要当头,不是另起炉灶。国际多边体系是推动世界市场开放,基于共同规则开展国际经贸、投资等的基本保证。中国与欧洲和其他国家一起,维护国际秩序和体系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困难的情况下,创建应急争端解决机制。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所有参与方提供开放合作的大平台。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着眼于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秩序的建设,与西方大国崛起奉行“丛林法则”相比,不仅是一种战略转变,更是一种文明转变,即人类走向合作共处、合作共利、合作共赢的新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基于全球视野,具体进步体现在区域、领域、双边与多边关系等各个层次,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倡导和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是有助于创造战略机遇期的良好国际环境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 / 梁齐勇

国际化战略分析范文第6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更加密切,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跨国贸易的纵深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而且大大促进了出口贸易的运行。如何在复杂的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借助电子商务的广泛优势推动我国贸易又好又快地发展,打破贸易壁垒,突破贸易瓶颈,将是文章重点分析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贸易壁垒;国际营销;市场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模式,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并一直督促着国际贸易企业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在当前条件下,国际贸易中还存在着诸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创新国际贸易的策略,国际贸易才能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1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11始终秉持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由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上的差异,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但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始终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争取在出色完成分工任务的同时,谋求在国际分工中应得的利益。正是这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得以持续发展。世界经济体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群体,在经济体中,各国都想谋得本国既得利益。作为世界中的一员,我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在世界经济体中寻得自身发展的机会,为获得本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相互合作,尽职尽责,公平竞争,“各司其职,各谋其利”,力争为促进本国发展捕捉每一个的机遇。

12贯彻全球经济一体化,创设更多贸易机会

电子商务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打开大门,不仅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而且寻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平台。同时,随着“引进来,走出去”政策的提出和落实,我国许多的企业走上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道路。宏观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以及企业积极寻求国外市场的强烈动机,助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此外,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各地区经济得以优势互补,而且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更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3相关政策调整推动出口贸易额逐年倍增

经济学中曾体现出市场调控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市场调控,即以市场为基础的自我调控方式,包括一些价格和需求上的内部协调;另一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即由国家政府部门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或调整政策,以求促进经济有序发展。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也都随之发生着变化,国内与之相关的贸易政策也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调整。例如,税收政策的调整,反垄断法的出台,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国际贸易产业发展规律的经济政策,并以法律的形式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等等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保障了国际贸易的有序发展。

2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际贸易企业创造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使其拥有了更广泛的贸易平台,同时提升了贸易信息流通的及时性;第二,电子商务的线上交流沟通方式,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传统贸易方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使得商务洽谈变得更加便捷,为贸易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三,电子商务的线上支付方式,例如“网银支付”、“支付宝划账”等,都能使得买卖双方在互不见面的条件下完成相关的交易,且交易过程受到第三方风险担保,使得买卖双方的资金安全有了更有力的保障,不仅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交易环节,也降低了交易风险。

3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31创新贸易营销方式

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相关营销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方面,这也是其与传统贸易方式不同的地方,具体地说,首先是营销理念的创新。在国际贸易营销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整合营销、定制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营销等先进的营销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其次是营销方式的创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营销必须得充分地发挥网络在营销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要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平台、手机等渠道对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和推广。此外,还应该在营销的过程中加强与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互动,通过多元化互动的方式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一言以蔽之,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完美的购物体验,是国际贸易营销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如此,国际贸易营销才能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和支持。

32优化国际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对物流运输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相比以往传统的物流运输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及其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当前的运输方式和物流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仓储、交通和物流等各个基础环节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运输方式更能适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在当前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互联网一体化管理体系仍然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主要管理形式,该种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运输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库存成本。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仍需对运输方式进行反复创新,不断提高物流运输的速度和效率,以最大限度保证贸易商品能够及时、无损地运送到客户手里,实现物流高效化。

33实施多面市场战略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上一年度,我国出口贸易仍多以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为主要市场。但由于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及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各国在出口时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相互摩擦,所以频繁出现贸易纠纷和争端,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失。因此,适用多元化战略,不仅可以分散市场风险,避免企业过多地依赖某一国家的市场,还能避免因贸易环境的变化而增加出口风险。具体来讲,企业可以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商务的无空间、地域、时间的限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并对其给予较多关注,如增加东南亚市场的出口力度,积极开发非洲、拉美或是南美洲等国家的市场,挖掘中东、俄罗斯和东欧等市场。在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的同时,使企业出口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继而减少因市场过度集中而可能产生的风险。

4结论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距离不再是困扰国际贸易的主要问题,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倾向变得更加明显,国际贸易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按此发展态势可以推断,当今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卷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故而国际贸易也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夏露积极应对外贸电子商务的挑战[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3).

[2]王树彤外贸电子商务可为出口型企业杀出一条血路[J].T时代周刊,2011(13).

[3]牟健卫康帕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崔权醴外贸电子商务的第三次浪潮[N].国际经贸消息,2000-12-21.

上一篇:法律权威范文下一篇:境外投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