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5

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体育运动会是人类体育事业、体育活动和体育成就最高形式的集中展现,如奥运会、亚运会、全国体育运动会(全运会),就分别代表了全球、全亚洲、全中国体育运动最高水平的全面汇聚。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系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自然也就成了我国全国性的体育运动会当中最为重要的运动会之一;这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重大体育赛事之一,不仅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最高水准的集中展现,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正是由于体育运动会所具的这种特性,它们长期以来备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体育研究中也往往成为最受重视的研究主题之一。譬如,关于奥运会的国内外研究论著早已汗牛充栋,亚运会和全运会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也非常之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方面的研究成果却还相对有限,目前连一部学术专著都还没有。对于该运动会中的核心内容——历届参赛项目,也尚未有人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尽管已有少量的学者对历届参赛项目的历时变化及其成因进行过初步的探讨,但至今还没有任何学者关注到这些参赛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更罔论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结合起来揭示其时空演变格局及其规律了。目前的这种研究状况,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所具的重要地位和所承载的特殊政治意义是极不相称的;必须尽快加强研究,弥补不足,使研究走向纵深发展。否则,将极不利于国内外社会各界全面了解这个运动会的成就,也不利于该运动会的各方主体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更快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本课题拟运用体育地理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对第1至10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参赛项目这一核心内容,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旨在揭示这些参赛项目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以期深化我们对于该运动会主要成就、重要影响、基本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该运动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体育运动会是国内外学术界最受欢迎的焦点领域,但是,作为我国重大体育赛事之一的民族运动会则缺少应有的关注。

在学术界,体育赛事倍受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关注,产生了数量极为可观且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其中,西方学者Jules Boykoff编写的《权利游戏:奥运会政治历史》、David Goldblatt编写的《奥运会:奥运会的全球历史》以及国内学者孙璐撰写的博士论文《民国全运会研究》等成果就是典型代表。但是,现有的这些学术成果多数集中在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等赛事上,而被列为我国五大重要赛事之一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则缺少应有的关注。

(2)当前学术界已有研究者涉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这一核心内容,但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参赛项目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核心内容,承载着各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可是,它们在学术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基础仍相当薄弱,至今仅出现为数不多的几篇期刊论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冯胜刚的《对我国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编排问题的思考》、冯宏鹏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杨世如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事项目设置与发展论》以及高留红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室内技巧类表演项目评价体系的研究》等论文,这些研究从编排、设置机制、发展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参赛项目进行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本课题开展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在这些学术论文中,多数处于探索性起步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这样的研究状况将制约人们对这些参赛项目内涵及价值的深刻认识。

(3)体育地理学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但是,历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参赛项目还没有涉及。

体育地理学是从体育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交叉形成的综合型新兴学科。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探析体育学中的相关问题成为学界近年来的学术新动向。在这方面,美国学者John Bale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并编写了两部堪称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分别为《体育与地点》和《体育地理学》,其奠定了国外体育地理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国内,田至美、史兵等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体育学者。此后,随着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地理学学科中的空间边际收益理论、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规律等理论在体育实践及其学术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相关学术成果也逐年增多,这使我国体育地理学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程度发展。

2.學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 学术价值

第一、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与地理学密切,但该研究领域当前运用地理学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其展开地定量定性综合分析的研究基础仍然极为薄弱。本课题的开展将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的其它方面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学术参考和借鉴,进而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

第二、丰富民族运动会研究结构内涵。

本课题是国内首个针对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开展体育地理学研究的项目,该课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民族运动会学术领域在这方面研究的缺失,进一步丰富这一赛事研究结构体系。

(2)应用价值

第一、直观呈现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的空间格局及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空间效应,彰显该赛事历史成就。

第二、从体育地理学视角探析和总结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设置合理性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进而促进这一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体育运动会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但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其中研究基础最为薄弱的方面。作为该运动会核心内容的参赛项目,当前已被少量学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分析,然而,至今没有人从体育地理学视角对其展开过分析,这样的研究状况既不利于人们对该运动会的历史成就的了解,也不利于有关该运动会的经验教训总结。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提出了《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项目的体育地理学研究》这一命题,相信本课题的开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胜刚:《对我国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编排问题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2]冯宏鹏:《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3]杨世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事项目设置与发展论》,《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4] 高留红:《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室内技巧类表演项目评价体系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5]田至美:《体育文化的地理学解析》,《人文地理》2002年第10期。

第一作者信息:郑印渝,男,贵州贵阳人,本科,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第二作者信息:肖庆群,男,湖南娄底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献计量学。

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学书法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培养孩子的耐心与自信

不少家长电话咨询的时候总会说到,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学习的时候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书法学习正是需要眼,手,脑的配合与投入,能让孩子能够专注起来同时带动平时的学习状态,成绩定有所提高,学习任何东西也都更加有信心。

开发智力,促进协调能力

书法练习与枯燥地练字不同,更注重心态和专注力,写每个字都需要大脑与手的配合,这对协调力是种很好的锻炼,对孩子左右脑的开发有着相当大的帮助。通过多次的科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学习书法的孩子在想象,理解,思维创造等方面都要领先一筹。

提高综合能力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创作时不仅看的整体感觉,每个字的结构线条感也要考虑在内,所以考虑的问题就要非常全面,角度,视野,方法都要考虑在内,久而久之就提高了整体的综合能力,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上都能够运用的到。

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学习书法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写的比一般同学好,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威信,使少儿增加自信心。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书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对字帖的观察与分析,对书写过程的思考与领悟,对书法习作的评价与反思,将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运用毛笔进行书写,可视为一种操作过程。在这种操作过程中,神经要进行不断地传导,手的操作感觉被及时传递到大脑,大脑的思维活动不断地发出指令,纠正改善着操作过程。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合乎逻辑的积极思考,因此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书法要注意什么

1、选择你喜欢的字体

为了更好地了解书法的学习方法,我们需要对书法有一个简单的理解。书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写作方法。书法有多种类型,硬笔、毛笔等,每一种书法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你要做的首件事就是选择你喜欢的字体,你可以选择楷书,这是初学者的选择;你可以选择行书,你也可以选择隶书,等等,任何字体都可以,只要你喜欢就行。毕竟,兴趣是学习书法的老师嘛。只有你感兴趣了,你才有动力去学习书法。

2、制定一套计划,严格执行。

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得有个计划。如果你有一个计划,你将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有一个标准的工作流程,也就不会出现打到哪儿就算哪儿的情况。可以说,计划可以帮助你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当然,书法也是如此。在学习书法时,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包括:学习书法的顺序、每天练习书法的时间等,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任何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少这些步骤中的一个,就相当于整个计划的失败。所以,一定要坚持按照计划学习。

3、正确的写作姿势和拿笔方法

无论是硬笔还是毛笔,书法的学习,需要先学习的是握笔以及书写的姿势,其次是坐姿。只有正确的姿势才会写出正确的书法。也就是说,好的姿势是练习书法的基础。书法的姿势包括坐姿、站姿和握笔姿势。

(1)正确的坐姿--笔直的姿势,胸口离桌子约15厘米,头直,肩部平直,手臂张开,双脚坚实。头部笔直,俯视笔尖,以45°角度聚焦笔尖、视线和笔尖,确保书写正确,不损害视力,肩部平直,身体笔直,把胸挺直,使胸口离开桌子,保持精神清新,有利于呼吸和运气。张开两只手臂,左手按压纸,右手笔,两只脚自然平而稳,保持平衡稳定,便于水平书写和垂直书写,写字时也可以松开。

(2)握笔姿势--有各种各样的握笔方法,现在比较常见的写作方法是,用拇指的上一节抵住笔的内侧;食指的上一节从外到另一侧;上一节的中指从外到内钩向后;无名指的手指和肉连接在一起,从笔棍的内侧和右边;对的是,用小指靠近无名指以辅助钢笔的力量;食指的上一节从外面向内保持;无名指的上一节从外到内;中指的上一节从外钩回内侧,无名指的指甲连接到肉上,笔杆从内侧向右保持。这样,大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形成三个方面的力量,握着画笔,支撑着笔杆。五指书写法充分调动了五指的力量,符合生理功能,自然舒服,无困难。

4.自信和耐心

任何书法的练习,都是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会的。在这期间,我们会有很多人因为不够自信、不够耐心而放弃了书法学习。所以,小编认为,学习书法一定要有自信和足够的耐心。

书法一般要学几年

书法一般是要学习三年到五年,但是具体需要学习多久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天资聪颖的话,坚持学三年的书法课程就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仍旧需要不断练习。如果并没有学习书法的天赋,但是后天勤奋练习,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也是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人类为达到和同类沟通的目的,以文字为工具,对自己所处在的客观世界以及头脑中的主观世界给予描述与表达,就是文学。人类在语言之外创造和演奏(唱)出的按特定规律先后或同时出现的一系列音响的总和,就是音乐。无论文学和音乐都可以变换为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种形式。文学以印刷品、书写品形式出现,就是通过视觉表达;把文字视觉符号朗诵或背诵出来给他人听,就使用了语言形式的听觉符号。音乐的演奏(唱)是听觉艺术。但音乐通过书写或印刷,以乐谱形式传播,被有识谱能力的人通过读谱感受音乐,就又转化成了视觉符号的传播。但是读谱赏乐,确切地说是由视觉幻化成听觉实现的。文学作为人类的表达工具既能表意,又能表情,但最基本、最擅长的是表意,通过叙事、表意渗透,引发和激发出感情。在文学中,直接表情的词汇量远远低于表意的词汇量,因此在表情上会大大受限。音乐最擅长的恰是表达感情和情绪。音乐的各种元素,如音高、音色、音符时值、节奏、速度、和声、复调、织体等创造性地选择、变化和不同的搭配使用能把人的情感、情绪变化、起伏、发展的精神世界描绘得准确、细腻,精彩,对听众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在这方面大大优于文学。但不和文学或其他视觉艺术结合的音乐,即纯音乐因它对事物描述的不具体、不确定的性质,而不具备叙述和表意的功能。这方面和文学相比,又是劣势。

鉴于上述音乐、文学各自的特性,这两个种类的优势可以互补,这就奠定了音乐、文学在人类自我表达上结合的需要和可能。音乐、文学的结合有三种形式:

1.标题性结合:以一段文学故事、戏剧或史诗为特定表述对象而创作的音乐,往往形成有特定标题的音乐。如此,作为依据的文学作品就必然成了理解音乐的诠释物,为本为抽象的音乐划定了特定的较具体的事件、人物或故事的范围。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等大量的标题音乐。也有为特定音乐撰写的文章或专著,如音乐创作者本人或一位音乐欣赏者为一首特定的乐曲写的解说。包括创作背景、对乐曲引起的想象、联想、引起的情绪等。

这样的文章或专著的标题或副题就因特定的乐曲限定和明确了文章的主题和指向。在人们欣赏该乐曲时,即能获得此类文学作品的帮助。

2.背景性结合:这种结合最典型的形式是配乐朗诵。在表演诗歌或散文朗诵时,放送或现场演奏和该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情绪起伏相符合的音乐,补充纯文学中表情文字的不足,在相应的音乐气氛中使文学、音乐联手,大大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话剧中、影视中也经常使用这种音乐和文学背景式的结合,把观众更好地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如:北京驱动传媒多次组织的“音乐、诗歌朗诵会”以及很多影视及话剧中使用的在音乐背景中的对话情景。

3.声乐性结合:在歌曲或歌剧、音乐剧中使特定的歌词和特定的音符紧密搭配在一起。有时是先有词后根据词谱成曲,有时是先有曲,后填词。这种形式是音乐、文学的零距离结合,只能应用于人声的音乐,即声乐。在文学和音乐零距离结合的声乐中,文学张开了音乐表情的翅膀,使属于文学的歌词中情的含量借助音乐的形式而提升和飞翔;音乐因有了歌词的具体性和确定性,而得到它和具体事物、事件或情境的直接关联而建立了便于听众理解的明确指向。因此双方的优势在声乐形式中汇合在一起。如:《义勇军进行曲》、《嘎达梅林》、《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众多声乐曲目。

本文要论述的就是音乐、文学结合的第三种形式,即在声乐艺术中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的规律,首先要研究的是一首乐曲、一首歌词在未与对方结合前各自固有的意义或利益。

乐曲的意义或利益有三层:

1.由作曲者确定了各音符的音高、时值、节奏、速度、表情等各要素的特定乐曲表达一种类型的情绪。虽然没有歌词时该乐曲的情绪不和具体人物、事件、情境挂钩,但出于人类感知的本能,乐曲的演奏(演唱)者尽管对乐曲的处理有差别,但乐曲的情绪被限定在一个明确的范围。

2.由乐曲的结构、形式、组织性、完整性体现出的听觉美感。

3.在尚无歌词,处于纯音乐的状况下,同一首乐曲的同一次演奏时听众中不同人会因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不同年龄和社会地位以及欣赏该乐曲的时间、地点的差别,对乐曲会产生有差别的联想和感受。因此乐曲对每个欣赏者起到有差别的作用。这种差别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因此也可理解为一种被欣赏和欣赏的自由度。

歌词的意义或利益有三层:

1.歌词中每个字的语言音调(如汉语,就是四声)、单词重音和语气重音、语言节奏和韵律等要素体现出的歌词语言本身的美感。

2.歌词字面含义对人物、事件、情境的限定性。

3.歌词深层意义(在剧中也可称:潜台词)中的感情、情绪、个性的内涵。

在声乐作品中音乐和歌词不同结合的模式和类型对乐曲和歌词的各自利益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意义和利益会得到伸展、增强和发挥,有的意义和利益会受限、受损或被扭曲。对这种规律的清晰认识,会有利于作曲、填词以及演唱的水平、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提高声乐的表现和感染力而不断做出努力。

首先,无论是先有词后谱曲,或先有曲调后填词,或者将一种文字的歌词翻译成另外一种文字并完成配歌,都要顾及字音的语调和该字音本身配合的音符以及邻近音符组成的音调走向的关系。这种字音和旋律走向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1.音调走向和字音一致。

2.音调走向和字音相反,有极大的反差。即戏曲、曲艺中的术语:倒字。

3.音调走向和字音即有不同,但也不是相反,未形成倒字,即为弱势的差别。如:王莘作曲的《歌唱祖国》的第二句“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中“歌声”两字本身的字音皆为一声(也可说平声)。曲调中“歌声”两字每字一个四分音符,皆为大调式中的主音,和两字的一声字音完全相符,而且这两字前面音符为下方纯四度的属音。从属音上行至主音,也更突出了“歌声”两字的嘹亮感觉。所以这两字上曲调和字声形成了利益高度的一致,相益得彰。此外,句中最后一词“响亮”中的“响”字本身的字音为四声中的第三声。此处和“响”配合的两个音符,第一个音符是大调式中的第四级——下属音,第二个音符为下属音上方大三度的大调式中的六级音。两个音符连接起来和“响”字本身的三声字音走向完全符合,上述两例完全属于字音、曲调配合的第一类情况。

该歌曲的第四句“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中的“向”字,字音为第四声,音调应由高急速下行。但“向”字处的曲调两个音符(属音和六级音)却是先低后高的二度上行,和字音完全相反,由此构成了倒字,属于字音、曲调配合的第二类情况。第二类情况的消极面在于:听唱的人容易把该处歌词误解为另一个字,理解词意上容易产生误解。比如因曲调的上行走向把“向”字听成“想”字。同时语音的风格和音调美感也受到损失。

如:该歌曲第三句“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中的“我们”两字。字音上来看“我”字是第三声,应该从低音升至较高。“们”字为二声,应该从平声向上扬起。都是音调上行的性质,但此处曲调音为两个大调式六级音的四分音符。音调并无上行,曲调和字音有了差别和矛盾。平音和上行比较,虽有矛盾,并不尖锐,属弱势矛盾,因而此处的字音、曲调配合属第三类情况。

从歌词字音音调的利益出发,曲调应该在和歌词的配合上尽量形成第一种情况。但如完全按照这种模式,让曲调走向处处符合字音利益,就会漠视和极度限制了曲调本身的个性和表现力。反之,从曲调自身利益来看,最好完全从音乐形象和个性塑造的最大可能性和自由度去创作,尽量少受或不受歌词字音的羁绊和限制。但这样做就可能出现大量的第二种情况,即众多的倒字,破坏了歌词听觉上的易懂性和歌词的语音美。所以,必须承认和正视歌词字音和旋律走向的合作中存在着矛盾,需要我们从艺术表现中恰当处理这些矛盾,寻找歌词和曲调契合的最佳点。

处理这种矛盾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基本方法是在两者合作中以歌曲内容的艺术表现的利益为目标来衡量如何在双方利益中决定让步、进退、取舍的分寸,来实现艺术表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人类声乐作品从古到今的众多范例中,按照歌词和音乐各自独立表现力在合作中所占的分量,我们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歌词表现力为主的作品。曲调的创作尽可能服从字音的走向、语气的重音和语势的强弱,但比单纯朗读歌词时多了旋律的音调美和音乐结构中的句式、段式的美感以及调性、调式中的运行到解决的美感。这种类型作品中多为说唱型的歌曲或喧叙调、咏叙调。它们的字音和旋律走向的关系中第一种情况较多,第三种情况次多,而第二种关系,即倒字的情况很少。在中国歌中像郭颂创作的《新货郎》、于林青作曲的《我赶着大车跑得欢》等都属于此类歌曲。

在此类作品中因旋律服从语言音调过多,一般不可能具有旋律在音乐形象方面独立的表现意义,而只有情绪美和曲调形式美。这一点往往在去掉歌词,单独演唱旋律时能感觉到。

2.歌词和曲调的利益在创作中安排得比较均衡、对等。歌词中字音音调大体得到照顾。在字音和旋律走向的关系中总的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合起来占超过半数的份额。倒字的第二种情况也会占相当的比重。但是如去掉歌词单独哼唱或演奏歌唱旋律时,除了情绪美和音乐形式美,你能感到旋律独立的、较鲜明地音乐形象和对歌词意境的表现意义。如:中国歌曲中美丽其格作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昌群作曲的《可爱的中华》、东蒙民歌《牧歌》等。

3.在此种类型作品中以音乐的表现力为主、语言音调美为辅。旋律基本不受歌词字音的限制,只符合语气、语势的需要。在这种类型作品中字音和旋律走向关系中的第二、三种情况较多,第一种较少。去掉歌词只哼唱或演奏旋律时,可发现歌唱旋律加上器乐部分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立表现意义。这种表现力不限于表现歌词字面的含义,而着重表现了歌词的第三层利益,即深层的感情、情境和个性的内涵,较鲜明地揭示了人物深层的心理状态。如陆在易作曲的《我爱这土地》、青主为苏轼词谱曲的《大江东去》等。

当然也有的声乐作品会属于这三类中任何两种类型之间,处于不典型的状况。创作声乐作品之前,在以上三种类型选项上如何抉择?还是决定于歌词的艺术特性。如果你选择谱曲的诗或歌词具体叙事的性质较强,故事性、情节性强,那么向第一种类型倾向,才能符合歌词表现的需要。如果歌词中抒情和叙事兼有那应该按第二种类型的作品取向。如果歌词主要不是叙事而是比喻、感叹和抒情。歌词意境较深,那么应选择按第三种类型谱曲。

第三种类型歌曲的写作当中还应考虑歌唱旋律和伴奏音乐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独立性以及所占份额的取舍。像陆在易的《我爱这土地》、施光南的歌剧《伤逝》中咏叹调“不幸的人生”都有很重要、有独立表现意义的器乐单独演奏的段落。像法国作曲家福列的艺术歌曲《月光》,它的主要音乐形象始终在钢琴伴奏的音乐中。如去掉声乐声部,只演奏钢琴部分,音乐形象依然独立而鲜明。对待音乐、文学,或说歌词和旋律不同结合模式、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技术上也应根据不同的艺术目标的倾向有所调整。

对待第三种类型作品,从演唱角度来看,更应强调喉头稳定在较低部位,求得稳定的整体共鸣。特别要注意在音符运动、语言动作变化当中保持声区统一、歌唱声线的均衡、连贯、共鸣焦点的稳定统一。以舌体和舌骨上肌群去掉不必要的力量,保持柔软、松弛,在语言清晰可懂的前提下,达到尽量减少口腔共鸣在总共鸣中所占的份额的目的。这样才符合提高旋律线表现力的创作意图。

对待第一种类型的作品除保持基本歌唱原则中的深呼吸支持、以共鸣达到声音圆润、连贯和声区统一外,和第三种类型演唱不同的是:适度增加舌面张力,增加口腔共鸣在总共鸣中的份额,以提高语言叙述的表现力、亲切感。喉头位置可稳定在中位①和最低位②之间的一个合适的位置,以牺牲一点共鸣整体性,让步给语言的亲切、灵活。

音乐和文学在声乐中的结合这个课题对作曲、音乐学、声乐表演三个方面均有意义。笔者根据以上基本观点和研究的思路框架作为砖,希望引出更多的玉,在这一创作、理论、表演的交叉、边缘的声乐理论园地上迎来丰硕的各种学术花果。

①喉头的中位指人们在平静呼吸、没有发声动作,也没有吞咽动作时的位置。

②喉头的最低位指人们在深打哈欠的吸气过程最甚,尚未呼气时的位置。

石惟正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历史悠久, 音乐从古代起就大放异彩, 乐谱是记录音乐的一种印记。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 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记谱法, 但是我们很难去证实乐谱到底产生于何时。据记载,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农氏所发明的“绳谱”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谱法, 神话与传说虽不是确切的历史, 但神话与传说往往是某些历史现实的折射与反应。苗族人们曾经使用过一种古老的“结带”记谱, 与上古时期先人的“结绳记事”类似, 它主要用一条花边做主要的带, 再在花边上结上六种不同的颜色布条表示不同的音。古代演奏的古谱, 以“◇、Ο”及“半”三种字谱来记谱, 在我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中就有记载。在我国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 这应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 它属于手法谱, 是中国最早的节奏谱。

声曲折, 是西汉时期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记谱方法。据史学家推断是当时民歌的歌词集和曲调集。到了南北朝时期, 我国又出现了一种记录古琴谱的“文字谱”, 《碣石调·幽兰》由南北朝时期左丘明所传谱, 因此也叫做“幽兰文字谱”, 用文字对左右手演奏技法进行表述, 同时也对琴曲的徵位、弦位、徵间音位、速度变化进行描述。它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琴谱。接下来就是律吕字谱, 早在西周时期, 已有将十二律的名称铸在钟上。律吕字谱用律吕的名称来记录音调的高低, 节拍用划格子的方法来记录。到了宋代, 又出现了俗字谱, 又称“半字谱”, 属于中国传统乐谱工尺谱体系的一种乐谱, 在朱熹《琴律说》中, 称“俗乐之谱”。南宋诗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运用的就是俗字谱, 俗字谱运用于古代, 而且在近现代的民间音乐中也在使用, 但它和明清时代的工尺谱有所不同。工尺谱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工尺谱的这种记谱方法的产生与来源很难找到明确的记载。吴晓萍博士对中国的工尺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她认为, 工尺谱是一种以文字符号记录音乐的乐谱谱式, 工尺谱具有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相关联的框架性特征, 由于工尺谱使用阶层多、流传时间长、流传地区广、所以宫音、谱字、调名、位置, 标记方法各有差异, 因而具有区域性特征。工尺谱在民间音乐中广为使用, 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乐谱记录方法。

清末、民国时期, 中国社会状况急剧变化, 教育形式也产生了激烈变革, 学堂乐歌等音乐形式在新式的学校教育中得到实践和推广,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创作的主要标志。学堂乐歌的兴起, 使得西方的乐器及演奏法、记谱法和基本音乐理论知识被逐步流传到中国, 普通中小学教材中也开始用简谱作为记录音乐的记谱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目前的绝大多数音乐专业人才具有西方音乐知识背景, 普通民众也具有一定的五线谱或者简谱的记谱法知识。所以当今社会, 简谱和五线谱是最常用的记谱方法。

综上所述, 中国的记谱法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记谱法我们可以研究当时的一些音乐发展概况, 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除了上文列举的这些记谱法之外, 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不同的记谱法, 例如西藏喇嘛教的“央移谱”、朝鲜族文字谱和上下位记谱法、锣鼓经谱、维吾尔族三线谱、湖南折子谱、明朝鼓谱, 盲人扣子谱等共30多种记谱手段, 诸多的记谱法对我国乐谱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帮助作用。

记谱法的逐渐变更, 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期音乐的一个发展状况, 又重新让我们认识了音乐的历史。进入到唐宋以后, 乐谱发展的愈加完善。唐宋以来的乐谱文献主要是用工尺谱、古琴减字谱、俗字谱、律吕字谱、宫商字谱等记写, 因此, 我国传统音乐文献绝大部分也都是用这些记谱法记录下来的。当然这些乐谱只是几千年来来我国传统乐谱中很少的一部分。据传说, 最早的乐谱是敦煌乐谱, 但是到目前为止, 鲜有人去进行系统地研究。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还有很多图书馆, 民间也有大量收藏, 古代的乐谱到底有多少, 我们很难讲的清楚。所以要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 更需要新的一代人对中国的乐谱产生浓厚的兴趣, 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希望这方面的专业学者潜心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使优秀的文化永远保存下来, 才能使我国的音乐勃勃生机, 不断前进。

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 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音乐的印迹, 当然, 乐谱是记录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载体。乐谱的出现, 使得流动的音乐得以被记录, 被保存, 因此, 乐谱的发展, 演变过程, 实际上也是人类音乐不断发展、演变和进步的过程,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记谱法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概括出乐谱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从而对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记谱法,音乐,传承

参考文献

[1] 陈根方, 《中国工尺谱的数字实现研究》博士论文, 上海大学.

[2] 杨咏, 《中国传统乐谱略论—兼论“曲线谱”的备忘录功能》,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3] 李敬民, 《乐谱: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读王耀华先生所著《中国传统乐谱学有感》, 中国音乐.

[4] 臧艺兵, 《记谱法的变更对中国音乐传承传播的影响》, 探索与思考.

[5] 徐瑜萍, 《20世纪中国表演艺术记录方式的初步研究—以音乐、舞蹈、戏曲为中心》, 哲学与人文科学.

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全民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大众性的社会体育也得到了澎湃的发展。在这个大氛围中学校体育如何在社会体育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接轨,找到一个切合点,是广大体育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为一线教师开展体育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价值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体育也发展较快,大众化的运动场馆和运动设施陆续建了起来,群众性的体育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不断增多。原有的内部体育公共设施逐步对公众开放,使体育锻炼的群众有更多的地方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校体育教学把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充分体现和实施了国家全民健身的策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学校体育在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符合大众化发展的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穿了进去,一些项目作为校本化的课程在全校大力推广和研究,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口,学生无疑是这个接口最好的缔造者和后续的实施者。可是目前到底有没有这种衔接,如果有这种衔接那又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到底有没有有意识的去衔接,学生到底有没有自觉或者不自觉去制造这个接口,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对某些社会关系到底起了那些做用,还能起到那些作用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一、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

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已经存在,并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这种交流还处于无意识、无组织、无正确引导的状态,不是学校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施,而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着,和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指导没有任何的关系。再者,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虽然已经包含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不管是学习掌握也罢,还是介绍了解也罢,学校体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涉及到的面已经很宽了,但也有很多在社会上存在的群众体育项目我们并没有涉及到,而且这些项目在民间很普及,像轮滑、空竹、民间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作为学校体育我们不可能去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这些东西,但如果我们给学校体育属于一种新的使命——去有意识地指导社会社区类群众体育活动的话,让学生去了解或者有限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很有必要了。

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学校体育发挥它更大的社会作用、要学校体育在某些方面来指导社会群众体育、指导大众化的一般的体育锻炼。作为指导者来说对于某一个他所指导的项目就要有一个基本熟练的掌握,不但要求在方法和形式上有一定特点,更要在内容上既结合实际又有创新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努力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这对学校体育来说也是一个丰富的补充和提高。现在的学校体育课程里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在群众体育锻炼中已经很普及,我们所做的就是把有指导能力的同学通过培训加以精细化,再通过某种方式制定一些相应的策略和指导方法,就可以对某些人群(根据指导对象的水平而定)加以指导,而有些特殊的项目就要首先我们自己学习,然后再去指导别人。这种指导活动可以在公园、社区、学校以及其他的运动场所来完成。当然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这种指导只能是在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去实施。另外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或者其他的形式去完成,这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学校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社会体育可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在我们成人当中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会记得以往邻里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农村或者城市里的那些老社区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许多新型的社区不断涌现了出来。以往的居住区大多都是以一个单位或者农村集体居住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本来就认识。这样的话相互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就会很多,而现在的新型社区,这种情况基本上就不存在了。所以随之而来社区关系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邻里之间变得陌生,甚至见面招呼都不打一个,更不要说除了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外去主动参与一些活动了。因此,调节邻里关系,构建和营造和谐社区成为社会体育运动一大功能。这一概念的范畴,关乎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关乎社区这个社会小细胞的健康和稳定,而学校的体育教育功能也正在向这一方向趋同。据调查,现已有47%的家庭和邻里之间有过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历,几乎大多数学生和家庭参与过社区里的体育活动,并且主动或者被动地和陌生人一起交流过体育方面的各种知识,只是这种情况也和第一种情况一样是无意识的,没有经过谁主动的组织或者指导,不是为了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而是简单的交流完成某项活动而已。从分析个案看出,一般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邻里关系都选择了很好,而选择了和邻里关系很好的同学高达91%的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反之,选择了和邻里关系不好或者一般的人却有高达71%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和邻里一起从事过体育活动的经历。这就不难看出体育活动已经给邻里和社区关系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对部分家庭来说,这一方面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空洞。所以我们学校就应该有目的的来组织一些活动,去影响和干预这种关系,这些活动当中体育活动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邻里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发展,而且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社区搞一些体育活动的话,那么势必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善这个家庭所在社区的关系。时间久了,这个社区肯定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当然具体到如何去组织,和第一种情况一样,涉及到学校工作特殊性,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是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实施,这就需要更多的同仁来探讨了。现在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我想,这一活动如果能够实施的话,也正好是这一国策的有力体现。

三、社会体育的调节价值从影响家庭关系开始

现代家庭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影响家庭关系因素很多,我只能从学校体育的这个角度谈一点简单的看法。调查表明,96%的同学同意体育对改善家庭关系有作用或者有一定的作用,4%的同学选择了否定项,这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息。很多学生和家人一起参与过体育活动,许多学生也认为学校应该有必要或者视情况提醒家长要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这就说明了一点,学生肯定了体育活动对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来改善家庭或者邻里的关系。我们看到高达84%的同学表示家里至少有一人以上喜欢体育,所以我们应该肯定,体育活动改善家庭关系的条件是成熟的,只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干预和引导,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家庭关系肯定是可行的。所以作为学校来说,应该有目的的给学生树立这种思想,指导学生主动的去做这样的一些事情。另外,学校也可以从指导家庭教育这个角度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和灵活有用的方法,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实施下去。这不但是对家庭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改善家庭关系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另外,从个案的分析来看,7%的单亲家庭很少进行家庭性的体育活动,也很少参与和邻里之间的体育交流,关系不太和睦的家庭和邻里关系也不很理想。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不正常,单亲家庭孩子性格的问题一目了然,这是一个非常另人担忧的问题。至于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上非常关注的话题,学校和社会采取的方法很多。从我们体育教育的角度采取一些帮助措施的话,我认为就是要针对性的做一些体育工作。首先要培养好这些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让他们多参与团体性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充分感觉到团体的存在和他对团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法主动培养他们家长的体育爱好,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多参与一些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学校计划组织内的,也可以是学校任务性的布置在外完成的。总之,就是通过主动的引导和干预,尽量使这样的家庭多参与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引导他们的性格健康向上的发展。

除了对这种单亲家庭影响外,我认为这种调节对那些有问题或比较沉闷的家庭更能发挥效果。体育活动应该是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家人一起运动时,由于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彼此有了共同爱好和目的,通过运动产生的另外一些不可预测的微妙变化,可能就会使有些家庭的矛盾得到缓和并解决,也使一些过的过于沉闷的家庭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果真能达到这种效果,或者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化,那么和前面所说的一样,如果我们学校有目的让学生树立这种思想,有目的的去引导这样的家庭向这个方向发展话,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这种调节肯定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校体育来促进和指导一定范围为的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而通过这种发展来影响和调节一些社会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反之,这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补充了学校体育的内容,使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更加完善了起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关系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力的结合了起来,最终为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得到了很大益处,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一点。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 曲宗湖、杨连平,《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北京体育出版社,2003年5月

[3] 季浏,《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4] 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清代高邮王氏父子在训诂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对王氏及其前人训诂学思想与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高邮 王氏 训诂学 综述

所谓“高邮王氏”,是指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在经学和语言学上取得杰出成就的著名学者王念孙和他的儿子王引之。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进士,官永定河道。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王念孙在训诂学方面的著作以《广雅疏证》为代表,另一部著作《读书杂志》虽以校勘考证为主,其中也涉及训诂。王引之代表作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一、因声求义,不限形体

创造性地、科学地运用音韵学理论与方法训释古籍,从而发现许多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取得了别人难以取得的学术成就,这便是王氏父子经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最为辉煌的一页。

(一)利用“因声求义”探寻同源词

王氏父子根据“音近义通”这一现象,指明了因声求义、以声训源的训诂途径。对王氏父子同源词的研究很多,胡继明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和方法》(2003)、《<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成就和不足》(2003)、《从<广雅疏证>看汉语同源词的语音关系类型和音转规律》(2003)、《<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类型》(2003)、《<广雅疏证>中的同源词研究》(2004)。胡继明(2004)对同源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专门讨论了王氏“声训”和同源词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王念孙对同源词研究的贡献。

(二)利用“因声求义”破解和分析假借

王氏父子考察声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说明词语的假借现象,指明了“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的训话方法。赵振铎(1988)评价王氏父子声训成就时总结到:“古音学的成果利用到训诂上首先是破假借。古书多假借,解释假借一定要有古音学作根据,破假借主要解决所谓“本有其字’的那一类假借。”

陈亚平(2005)认为王氏“因声求义”解决了古音通假的一系列问题:1.明确了“六书的假借”即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的区别。2.提出“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3.指出假借的条件是假借字和本字要声同声近。

二、王氏训诂方法的多样性

“声训”是王氏训诂的一大特色,但并不是唯一方法。

殷孟伦(1985)指出,王氏训诂解释词义不仅从文字、声音、训诂三者的古今关系相互推求,而且通以词言之情,运用比例而知的方法。

徐兴海在他的专著《<广雅疏证>研究》中对王氏的训诂方法做了很详细的研究。他归纳出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声训,还有引申、对文散文、相对成文、反训、双声叠韵、合言、重言、单言、合声等。

三、明确的虚词观念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在前人虚词研究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王引之提出了“虚字不可以实义解释”的主张,并列举了大量实例以佐证其说,对训沽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如英、李德先(1984),徐莉莉(1985),吴礼权(1995),袁海林(1998),张金霞(2001)都对王引之虚词有详细的研究论述:

(一)对王引之虚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很多,袁海林(1998)归纳的比较详细,他指出这些方法有:以古音为线索发现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结合句法结构归纳概括虚词用法和意义,依据语言环境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运用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寻绎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宏观把握虚词,进行综合化系统化分析。

(二)对王引之虚词分类的语法思想的研究。吴礼权(1995)认为,《经传释词》体例上并未对虚词作词性上的系统分类,比如介词、连词、助词等系统,还是以单个的虚词为线索,分析编次,逐字辨释为主,仍然没有完全脱掉传统训诂学著作的陈套。

四、王氏父子训诂学思想与方法的不足之处

任何认识都有一个“前修未密,后世转精”的过程,高邮王氏父子在训诂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也有所论述。

(一)“一声通转”和“假借”的滥用受到的批评最多。由于过分强调“因声求义”训诂的积极作用,忽视其负面影响。只要是读音稍有联系的字词,从字面上难以理解的,似乎都能用“转”来解释,过犹不及。

洪诚先生在他的《训诂学》中就提到清人训诂的缺点,认为“破字是合理的训诂方法,但是滥用通转,附会穿凿。”

(二)王氏父子训诂有时太过信古,谨守家法而不顾事实。有时会出现主观臆断的毛病,缺乏理据证明,训释出现的错误也不少,显得草率。有时考据虽然精密,但逻辑上却不够严密。

(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王氏父子还不明确古今文法的不同,因而有以后世文法作为标准来改变古语语法的现象。章太炎在《检论五·正名杂义》里面批评王引之说:“高邮王氏欲以晚唐以来属文之法,强傅古人。”洪诚在《训诂学》中指出:“有较强的语法观是王氏的优点,但是他不明确古今文法有所不同,每每以后世的文法做标准改变古语的词义或语法。”许嘉璐(1984)也认为“以今律古,失于破碎”。

(四)王氏父子训诂学的局限性也受到不少批评。洪诚先生认为:“王氏父子训诂学为经学的附庸。他们尽力做注释,但没有写成系统的理论著作。虽然懂得语义有古今之变,具有历史的观点,但由于厚古薄今,轻视唐以后的新词俗语,不去做系统研究。”

五、结语

纵观王氏父子训诂学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建议今后的研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注意结合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发掘王氏训诂思想和方法中新的价值和意义,为训诂学增添新的理论,让这门古老的学科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二)注意研究的多角度性。大多数论文没有创新性,仅就几个老问题进行反复论述,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殷孟伦.子云乡人类稿[M].济南:齐鲁书社,1985.

[4]许嘉璐.未辍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洪诚.洪诚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6]徐兴海.《广雅疏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盛林.《广雅疏证》中的语义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

[8]周祖谟.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A].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

[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9]王小莘.王氏父子“因声求义”评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

科版),1988,(4).

[10]张治樵.王念孙训诂评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2,(2).

[11]姚淦铭.王国维于高邮王氏之学的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5,

(3).

[12]蒋绍愚.读《广雅书证》札记[A].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

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华学诚,柏亚东,王智群,赵奇栋,郑东珍.就王念孙的同源

词研究与梅祖麟教授商榷[J].古汉语研究,2003,(1).

[14]单殿元.高邮王氏研究《尚书》的成就与方法[J].扬州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朱闰 姜美菊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062)

上一篇:音乐的节奏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舒巴坦钠妇产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