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特点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2

语文学科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发生了重要转变,更加注重语文学科与班级管理的全面融合。尤其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积极影响下,班主任已经将班级管理工作与语文学科教学逐渐融为一体,力求通过正确的课堂德育教育评价,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化和触动现代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成绩的同时,强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了几点学科教学与班主任管理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管理;班级管理;德育教育

引言:班主任管理并非单纯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班级学习风气、班级文化氛围进行管理和优化建设,更需要在班级管理以及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的积极引导下,全面做好小学高段年级学生心理管理以及德育教育。班主任应当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在正确的课堂评价与班级管理引导下,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激励和鼓舞。为此,越来越多的小学一线班主任教师正在研究如何做好语文学科以及班级管理的有效融合。

一、做好班级学习风气优化建设

在班主任管理中,班级学习风气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小学班集体中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会对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成绩以及德育教育产生关键性影响。如果小学班集体缺少正确的班风和学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明显不足。小学高段年级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因此,班主任教师应当围绕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更具深度的班级管理工作,着重做好班风、学风的优化建设工作。

例如,在进行《七律·长征》一课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感悟红军在遇到困难局面、千难万险时所展现的乐观精神、拼搏精神以及强烈的英雄主义。随后班主任教师再将课文与学生的班级学习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认识到:“即便学习是一件比较艰苦的事情、即便学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以及完全拼搏的精神”。这样便可以在班级内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1]。

二、加强班级管理模式创新调整

一直以来,很多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都表现出:管理手段先进性不足、管理理念创新性缺失、管理模式丰富性偏弱等问題,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以及德育教育引导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班主任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调整班级管理模式,提升班级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水平,进而实现对现代小学生的心灵塑造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

例如,在进行《穷人》一课教学时,班主任教师便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度学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各抒己见,在思维交流碰撞的同时,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能效大幅提升。比如,班主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桑娜与渔夫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做出美化人们心灵的事情?”。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与理解,实现对学生美丽心灵以及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班主任无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只需要在每个小组内随机对某个学生进行提问,就能够准确了解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对各个学习小组的针对性监管。

三、注重班级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小学班主任教师必须要彻底改变老旧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积极做好班级管理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要让学生认可和接受新的教育评价方式,这不仅是提高班级管理能效的关键所在,更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比如,班主任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实施“激励奖励机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奖励,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并不采取极端的教育管理方式,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激励,让学生从正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改正,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以及品德得到积极有效的正面教育。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时,班主任教师便可以通过播放破坏大自然环境导致小动物、植物死亡等极具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小学生可以从点滴的行动中主动去保护自然环境,勇于制止其他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2]。

四、结语

小学高段年级班主任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心灵与品德进行培养教育,尤其要做好语文学科与班级管理的融合发展,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给小学高段年级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对小学生思想美、心灵美、文化美、品德美良好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班主任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基本理念,逐步探索出新的德育教育实践路线,让学生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真正学习好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并且养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李丹.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有机结合[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4):165-166.

[2]王丽娟.管理与教学相辅相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J].科普童话,2020(22):175.

语文学科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编者按:广西英才心理教育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研磨,创造了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有自己的课堂理念、课堂文化和教师操作技能。这套系统的教师操作技能,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管理策略、导学案设计策略、教案设计策略,以及课堂上的预习管理策略、展示环节管理策略、教师精讲点拨策略、当堂测评策略等。到目前为止,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广西15所中职、中学、小学进行试验,并取得良好效益。本刊特约合作课堂首席培训师林洁菁分专题讲解合作课堂教师操作技能,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并非学生一旦进入小组,就能自然地适应小组合作式学习,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困难,常常来自学习小组的内部矛盾、小组学习效率低、小组中的个别成员无法融入小组,等等。

●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重要工作,从打造团队开始。

●合作课堂的小组建设,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教的,不仅是书,而且是“人”。

小组是合作课堂的物理基础,高效率的小组建设是合作课堂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一切合作式学习绕不过的一道坎儿。

在合作课堂的教师操作技能体系中,小组建设的策略包括小组组建的策略、小组建设的一般策略和小组建设的高级策略。一般策略主要是解决小组组建后的凝聚力及成员的合作意识、合作情感的问题。当小组完成基本建设进入合作学习阶段后,小组建设的任务便是发展学生的合作技能,包括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和合作学习的技能。这个阶段小组建设的策略,我们称之为合作课堂小组建设的高级策略。

“高级策略”,实际上是一个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效能进行全面提升的策略体系,是全面建设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团队理念

(一)合作课堂不主张随意使用竞争

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们最初都喜欢使用小组和小组间竞争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小组的评分或其他方式的“利益”,的确可以更积极地投入竞赛。但是,从激发学生的持久动力以及小组的长期建设来分析,竞争的方法是弊多利少的。

首先,竞争的动力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学生个体和小组为了竞争,却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本身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是紧张、焦虑的。无论是为胜利而喜悦,还是为失败而沮丧,这类情绪体验,相对于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言,都是过于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的,因此并不是积极的动力之源。

其次,竞争虽然可以使学生迅速产生对小组的责任和义务感,但是,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失败或者常常失败的小组而言,他们的小组成员更容易对小组或对小组中的某些成员失望、怀疑,甚至会相互不满、猜疑、抱怨,而这对于小组的生命力及其成员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综上所述,许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家不主张随意使用竞争,只在除非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团队中谨慎使用竞争。

(二)合作课堂积极引领并深入渗透“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团队理念

1.在分配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使用“非竞争”的策略。例如在作文课上分享了各组间的作文提纲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份评改练习。“请相邻的小组相互点评作文提纲,要求:①找出你们认可(或认为值得学习)的2处优点,并说明理由;②找到1~3处不解的地方,请被评的小组解答;③为这份提纲作2处必要的修改或补充。”这个学习过程,不求排名,没有竞争,只为促成相互的理解和帮助,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全部的心思和注意力用在对学习任务的关注上,而不是在“获取得分”或“相互比较”中展开角逐,既保证了学习的高效,又巧妙地将课堂学习活动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支持由多个小组组成的大团队——班集体的建设,而且其更大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这件事本身对于自身的吸引力,更多地感受到了投身于学习和探究中时的快乐。学生常常使用这种相互认同、相互欣赏的小组互评方式,久之便会形成在学习中不是相互排斥和竞争,而是相互帮助和合作的意识。

2.在课堂反馈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而非竞争的理念。课堂的反馈,不应仅仅关注所获知识的正确与否。我们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还应通过对合作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强化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例如老师使用这样的引导语:“在今天的背诵检测中,第3小组的同学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老师想请他们和大家分享一下(转向第3组),你们是如何做得这么好的?老师观察到,你们每一位都说得非常流利,同样的时间内,你们做到了比大家更快更好,你们组内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吗?”老师这样的引导语,便可以启发学生对合作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分享与交流。我们认为,有效的合作是讲究方法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合作,除了可以直接把合作的技巧教给学生,还可以像上面例子中的教师一样,巧妙利用课堂反馈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合作的技巧。当然,与此同时,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也可以因之得到强化。

3.在合作课堂中使用“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课堂评价,是充分体现“非竞争”团队理念的重要方式。如著名的“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简称STAD),以小组成员个人的分数相加构成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如此课堂评价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传授人际交往及合作学习的技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有各种方式、各种程度的合作,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合作学习的技能,是他们在合作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合作课堂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我们把若干个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时,他们不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如何与别人相处,以及如何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学习。要使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以及合作学习的相关技能,以保证相处时情绪的愉悦和学习的有效。

(一)在与人交往的诸多技能中,合作课堂特别重视沟通及情绪管理技能的培训

1.有效地表达。虽然沟通的技能包括许多方面,但“有效地表达”是我们培训的重点。表达,既可以是语言的有声表达,也可以是动作、表情等肢体的无声表达。在合作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有效的表达技能:一是用关键词表达情绪、情感和主要观点的技能;二是用短句子简洁表达的技能;三是只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评判他人的表达技能;四是陈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但不评判他人的观点的表达技能;等等。为达成以上技能,我们会特别培训学生学习运用微笑、鼓励、感谢、内部语言和默契关系、消除误会和原谅等表达方式。

(1)微笑。微笑是表示友好的最通用表情,它可以使合作学习的过程更为顺畅、高效。发言者面带微笑,不但能够提升自信,而且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倾听者面带微笑,不仅能让讲述者感觉到友好和信任,还能让自己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境。

(2)鼓励。鼓励既可以是用语言和欢呼直接表达赞赏和支持,也可以是运用点头、微笑、鼓掌等无声的语言起到相同的作用。有些班级用举纸牌这种无声的方式来表达对同伴的鼓励,也很有创意。

(3)感谢。感谢的要领是及时和真诚。表达感谢的方式可以多样:言语、微笑、握手、击掌、纸条、信件、绘画,等等。

(4)内部语言和默契关系。合作课堂鼓励学习小组使用各种独特的内部语言来建立或提升合作的默契。内部语言的使用,是小组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内部语言可能是表示安静或完成任务的信号、表示赞成或反对的方式等。

(5)消除误会和原谅。在团队中,误会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误会的消除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学会坦然面对误会并且学会消除误会的方法,我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能。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来明晰误会产生的原委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对造成误会的双方或多方提出劝解、表示原谅,还可以组织大家探讨避免产生误会的经验和方法等。

2.有效地控制情绪。合作课堂格外重视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比如“停、看、听、想”,作为一种阻断行为训练,便可有效控制我们的愤怒情绪。当被试(A)情绪即将爆发与同伴产生冲突时,指导者发出口令“停”,A马上停下,接下来的连贯动作是把自己的视线从刺激物(冲突的对象)上转移到另外比较远的事物上(如远处的风景等),然后听从指导者的话(“放松”“没什么过不去的”“请离开这里远一点”诸如此类)放松,最后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值得吗”,等等。

(二)在合作学习的技能中,合作课堂尤其重视参与和促进讨论的技能

1.发起话题并邀请大家加入讨论,是一项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技能。训练该项技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用绕圈发言的方式进行讨论。我们是否可以每人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观点呢?首先,我的看法是……”

2.训练学生专注地倾听,我们使用的是“同理心的倾听”和“聚焦式高效倾听”的训练法则。“同理心的倾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思考、情绪平和、在未听完之前不急于作出判断等),积极地回应(以适当的语速和语调保持声音的积极、适当重复、即时澄清、表达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等),同时配合适当的身体语言(必要时示意周围安静、使用笔和笔记本、保持眼神交流等)。“聚焦式高效倾听”则要求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能明确表达者的中心意思、能抓住关键词、能概述、能迅速进行比较、能与相关知识点建立链接、能选择听与自己的思考最有关联的内容、能辨别表达者表达内容和方式的鲜明特点。

此外,专注地倾听,不仅要求会听,而且要求会问、会说。

3.积极互动的技能有多种训练方式,这里着重介绍几种。

(1)比较。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经验、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的差异,因此,学会比较并常常利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有利于促进积极的互动,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选的方法快速达成目标,并发现自我的认知风格,培养自信心。比如要求学生将前后发言人的主要观点作比较,将不同的思维方法作比较,相似的现象作比较,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作比较,近期印象和远期印象作比较,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作比较,不同的展示方式(如板书上、演讲者、投影者)的展示思路作比较,等等。

(2)提问。一般说来,合作课堂对学生进行提问技能的训练内容通常有:应该在什么时候提出疑问?针对什么要点提出疑问?对不同的疑问方式如何作出适当的解答?等等。如开放式提问,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如何”等句式询问原因和过程;封闭式提问,可以用“是否、对错、好不好”等句式询问并确认结果;用“请举一个例子”“请概括一下”“请重复刚才那句话”“请将……和……作比较”等,要求举例说明、概要、重复或进行比较,等等。提出疑问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合作课堂的合作学习技能训练中,提问的技术是训练的重点。

(3)中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有适当的中断来保证学习的高效。合作课堂中的中断技术包括在发言过于冗长时予以中断,重要问题听不清楚希望确认时予以中断,有重要思考希望提问时予以中断,组内发生冲突时予以中断,思维遇到困难不能继续进行时予以中断,等等。中断技术的要领,是把握合适的时机、使用恰当的语气、配合恰当的非言语技术,而且要求中断后能快速联接。

4.合作课堂主张在组内讨论时小声,在全班展示时大声,因此低声讨论和大声发言便成了需要专门训练的一项合作学习的技能。通常情况,我们规定组内的音量以组内成员刚好听清楚为宜,全班展示的音量以保证坐在距离展示人最远的座位上的同学能够听清为宜。

(三)合作课堂中人际交往的技能与合作学习的技能是相通的

合作课堂中常用的相处和合作学习的技能还包括赞美和批评、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解释和重复、检查别人是否理解、将不同观点加以整合、保证小组专心工作、利用幽默使小组工作顺畅、提示活动时间、耐心等待,等等。

三、建立组内依存关系

(一)设计并成功运作依存关系是小组建设的高级技能之一

依存关系作为团体的本质,是小组有效运作的保证。我们认为,在小组这种小团体中,每一个组员的努力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且,所有组员的这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努力都将有助于小组以及个人的成功。

小组内依存关系的产生,最初有赖于教师的激发。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各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和程序的精心设计和使用,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依存关系之中,以确保其高效地学习并高效地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当小组成员的自主意识和小组的自主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种依存关系便更多地体现为组员之间感情的深化、配合的默契以及完成任务的自觉、高效等。

(二)几种常见的依存关系

有效的依存关系有目标的依存、资源的依存、角色的依存、认同的依存、序列的依存、想象或模拟的依存、外部力量的依存等。在实践中,最常用的依存关系有以下三种。

1.目标的相互依存。目标的依存常常建立在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之后。建立目标的相互依存的方法是创建共同的愿景。合作课堂鼓励各学习小组在设计制订“五定”契约的时候,便确立小组发展的目标意识,比如在组名和口号中融入全体组员共同认可的愿望等。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彼此更紧密地配合和合作,教师还要想方设法鼓励各学习小组不断设立阶段性的愿景目标。

另外,目标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既要采用差异目标来适应学生个体学习的多样性,为学生个体制订适当的个体学习目标,又要利用不同的反应模式,或通过调整小组总任务的负担方式或时间,来区别设置并调整学生的个体目标。

2.资源的相互依存。我们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把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生字生词和重要的词句”“写作顺序”“写作的方法”“人物的情感”“主题”等多个任务,然后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在经过若干时间(如:10分钟)的学习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各留下一位同学在“家”(即本组内),负责向前来学习的其他小组的“游学”成员教授本组负责的那部分内容,其他的5人则分别前往其他小组去“游学”其他组所负责的学习任务;又经过若干时间后,全部学生归位本组,5位“游学”回来的成员再分别把自己的“游学”内容“教授”给本组成员。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全体学生说:现在,你们中的每一位就是你所选择的这个任务的“专家”,你们都有责任和义务精通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同时有责任帮助你所在的小组成员同样精通这个任务的要领。为了让“专家”们的探究更为深入,各组执有相同任务的“专家”可以在指定的课堂时间内临时组成一个6—8人的“专家组”,进行“专家研讨”,讨论他们所负责的学习模块,待形成共识后再回到各自的“常规组”,和本组的学员轮流介绍自己所负责的这部分内容。

以上学习活动是合作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人留下,五人离开”的学习方式。这个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对学习任务更为投入,彼此之间的合作更紧密、有序,而这种效果的获得,便是运用了“资源依存”的原理。

设立和运用“资源依存”类学习活动,和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一方面,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个体和团体的动机水平,它通常适用于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动机水平并且建设良好的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机水平——通过外力的推动即资源学习任务的推动,使每个人都对学习任务更为负责任。

3.角色的相互依存。在小组学习中使用角色,既是使学生之间产生依存关系的小组建设策略,同时又是一种有效提升学习责任感的任务分配策略。合作课堂中经常使用的角色有:组长、讨论负责人、积极的倾听者、记录员、板书员、发言人、观察员、评论员、提问者、总结者、鼓励者。有时会用到的角色(根据学科或特别任务的需要)有:朗读者(语文、英语等)、讲故事的老人家(叙事性课堂)、验算员(数学计算课)、技术把关员(体育课)、计时员(速度类练习课堂)等。在使用角色策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直接对使用角色的方法进行指导和示范。在合作学习之初,教师特别需要在分配任务时直接对学生进行角色的指定和说明。如“各组的组长请在组内指定一位讨论负责人,由他(她)负责组织大家对需要讨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另外,你们还需要一位记录员,负责记下每位成员发言的重点以及大家最终形成的共识,必要时还要记录下共识是如何达成、意见是如何统一的;还有,建议各组设一位观察员,观察其他小组的工作进度,同时观察本组的工作效率,包括各位是否专心、是否需要一点提示等等。最后,你们当然还需要一位板书人和一位发言人。对了,以上各个角色组长最好都不要充当,你只当组长就好了。”

(2)确定一些常用或备用的角色,强化学生通过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一起为本班级、本学科的学习设计一些可供使用的角色,如前面所提到的各种。而为了强化角色的使用意识,并且方便学生使用,建议在合作课堂初期,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常用的角色名称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或者把写有各种常用角色名称的彩纸(颜色鲜艳的)制作成小卡片放在小组学习的公共空间或悬挂在教室里的某个地方,当学习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某种活泼的方式激励小组迅速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角色。

(3)在班级及学校文化建设中使用角色。使用角色,实际上是给予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而,可以把角色的使用策略扩展到更宽泛的领域,比如,可以给小组赋予某个角色,甚至给班级赋予某种角色,以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力量驱动小组和班级按照角色的内涵去自主挖掘和发展自身的潜能。比如在班级中,可以为小组准备英语领读小组、文言文疑难专家、数学高手小组、历史学家组、地理探索者小组等;在学校开发校内阅读文化时,可以赋予各班不同的角色,如唐诗班、宋词班、清代戏曲班、红楼梦班、三国演义班、现代诗歌班等。

(4)使用角色的注意事项。不宜把同一角色长时间分配给同一名学生,也不宜把某一角色分给特别擅长此角色所需技能的学生。使用角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潜能,而不是让学生“表现”其所擅长的技能。

一个秉承自主和合作学习理念的教师,既不应狭隘地将自主合作学习理解为单纯地提高学业成绩的工具,也不应为小组的建设花费了不菲的时间而感到惋惜。

合作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业目标,还有社会目标,二者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形成彼此信任、尊重和关爱的人际关系,具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在一个良好的小组氛围中进行合作和自主式的学习,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责编 白聪敏)

语文学科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更多新型教学模式被引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经过不断实践研究,发挥出独特价值。由于农村语文教育的特殊性,为了确保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对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进行有效分析,采用合理策略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更高层次提升。

【关键词】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有效策略

一、引言

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基础,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和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层次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可以充分满足农村语文学科发展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多角度整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综合水平。

二、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现状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中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都会与城镇学校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教学观念和方法相对落后,缺乏对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投入的足够重视。这种教育现状导致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校本研修呈现出过度的形式化,没有发挥出自身真正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在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时,经常会与区县进修组织大型教研活动,授课、听课、评课等环节都有待加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重模仿轻创新,重展示轻实践参与,阻碍了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效果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进一步提升。

(一)缺乏明确主题

即便部分农村小学已经认识到了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其开展、研究力度,专题研修意识得到有效增强,但是每学期该定什么主题,如何定,成为校方和教师的难点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想到什么就以其为主题,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需要以及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真实进展,随意性相对严重[1]。并且常会出现一个研修主题组织一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学年中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次数较多,结构紊乱,主题不明,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削弱了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二)形式过于片面

现阶段常见的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形式有很多,像观课议课、反思总结、同伴互助、专家讲座、课例分析和沙龙论坛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只是择其一,或进行组合,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稳定开展埋下隐患。长此以往,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会引起师生疲于应付的心理,无法对症下药,也会令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形式过于片面化,难以体现其本身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主体力量不足

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中,教师是主体,同时也是最直接的教育受益者。但是根据调查实践,大部分农村教师由于职业素养和意识的影响,往往并不热衷于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因此缺乏足够的自主研修积极性[2]。另外,在农村小学语文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中,代表发言、学术探讨、课例展示等都是同样的几位年轻教师。由此可见,农村小学校本研修面临着严峻的师资主体力量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收效甚微,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实践反思。

三、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有效策略

为了充分将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落实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的策略必不可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结合创新教育观念,不断加强农村小学校长和相关研修教师小组的正确培训。一方面有效突出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树立一线教师充足的研修意识,尽可能营造浓郁的校本研修氛围。

第二,树立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的长远发展眼光,进一步推动其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顺利应用。全面拓展教师的常态工作思路,对教研任务展开基本的创新。同时,教师素质提升和教学管理双管齐下,做好农村小学的引导工作,为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提供发展平台。

第三,教师在进行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时,要聚焦课堂,重视教学技巧,以便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

第四,明确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内容和主体对象,可以利用城区校本研修模式作为示范,逐渐带动农村学校的进一步提升,争取在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方面做到城乡均衡发展。

四、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模式

(一)做好教学反思与改进工作

要想切实发挥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在农村小学语文中的实用价值,教师务必要做好自身反思和改进工作[3],在教學中逐渐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合理利用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策略,不仅可以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中,出现一个生字“篮”,与常见的“蓝”是同音字。基于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理念,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最佳教学方式,在不同教学思维的碰撞中,可以得出摇篮的“篮”和蓝天的“蓝”虽然发音一样,但是部首和字义都不相同,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强化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全部职能

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主体是教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指导职能,一方面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促使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逐渐步入正轨。另外,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将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实际应用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活跃教师思想,不断完善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模式。

(三)校本研修背景下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反映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语文中应用进度和效果的直接途径,与教师的职能发挥以及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能够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4]。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助评价、学校评价等方式,教师能够发现自身不足,学到他人优点,从而收集分析真实有效的教学反馈,在提高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水平的同时,切实打造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利用合理策略实现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在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落实,具有实践必要性,让学生可以集思广益,拓宽知识视野和语文思路,切实推动农村小学语文的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祥媚.小学语文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7(22):33-34.

[2]张笑予,程莉荣.同伴互助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6):245-246,251.

[3]王蕾.研修一体,智慧共生——例谈课题研究式校本研修的探索与实践[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12):57-60.

[4]阳志荣.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2):6.

语文学科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学校作业管理是学校为了提高作业设计和实施质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综合。高质量作业管理是高质量学习的前提,必须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在课堂上,灵活定义作业,构建“以练导学”的生本课堂;在设计上,指向核心素养,基于“问题解决”培养综合能力;在布置与反馈上,重视“作业育人”的品质培育;在评价监测上,健全闭环,形成网格联动。精准发力,让作业管理成为减负提质的“最后一公里”。

关  鍵  词 双减 作业管理 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周振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业管理.[J].教学与管理,2022(05):25-27.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作业决定着校内教育的水准,也极大地牵动着每个家庭对教育的关注。可以说,作业不仅联接着教师与学生,也沟通着学校与家庭[1]。于是,作业势必要挑起“双减”的大梁,成为“减负提质”的突破口。

那么学校如何抓住“作业管理”这一关键环节,在系统设计、专业引领、协同推进中推动育人方式的转变,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质量呢?

一、以作业管理的政策性为前提健全闭环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三个问题:一是明确了作业的功能定位和价值所在,即“什么是作业”“作业有什么用”;二是提出了作业的数量、类型、质量标准,清楚了“什么是高质量的作业”“作业有哪些形式”;三是界定了作业的责任边界,即“谁来干”“干什么”[2]。但是要把《通知》贯彻落实下去,打通“最后一公里”,还需要“过三关”,打好组合拳,形成管理闭环。

1.制度关:细化规则,划好红线

首先,学校作业管理内容涉及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批改、分析、讲评、辅导等,相应的管理形式包括规章制度、教研活动、过程监控、阶段检查、绩效管理、家校沟通等等[3]。除了要素全面、突出重点外,制度的建立必须聚焦师德师风,根据上位文件,结合学校实际问题画出工作红线,如: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购买教辅资料……其次,要以细化的条例指导工作开展,用精细化管理促进教师从制度遵守走向教育文化自觉,守住工作底线。

2.思想关:家校协同,避免内卷

学校要引导教师认识到作业对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积极作用,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达成课程目标出发,精心设计作业,努力实现作业的分层、开放、实践、综合、个性、趣味。家长层面要通过家长会主题聚焦、家长读书会、告家长书、家访等方式,引导家长学会在校外教育“内卷化”漩涡中保持定力、不错位。学校要畅通与家长、教师、学生的交流对话渠道,构建健康的育人生态,让学生作业凝聚关爱和智慧,成为学生愉快的学习之旅。

3.过程关:责任区分,网格联动

作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各个环节的人员联动,理清责任边界,打造作业管理闭环。在课堂层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倡导以“大概念”“核心问题”为驱动,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学习,尽量实现教—学—做—评的一体化,避免课堂作业下课做,回家做。在教研组层面,加强专题研究,从研题、说题、命题、析题,从作业设计、批改、评价等着手,设计有序高效的作业。建立学科年级校本作业库,实现年级统一、精选、规范、均衡。在班级层面,推行“日公示、周反馈、月表彰”制度,从“限时、计时、及时”三个方面形成班级作业总量监测制。在学生层面,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整理自己的“阶段学情反馈单”和晚托书面作业“两个70%”的自我监测,提高他们的自律和自理能力。在家长层面,引导他们开展亲子运动、家庭实验、家务劳作等实践性、体验性活动,有效规避“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

二、以学习发生的灵活性为起点定义作业

对作业重新定义,是一所学校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育人方式的系统工程。要让学校作业与教育综合改革同频共振,就要从更高的站位、更全的视角诠释作业的内涵。

1.重新定义作业,构建“以练导学”的生本课堂

《辞海》上说,“作业是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站在“活动”的定位上,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持续有效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是联系学与教的“桥梁”,是学生学的具体形式,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载体与依据。因此,我们要把指向课堂核心目标的重难点作业包裹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学习活动,使之成为架构整个课堂的支撑和工具,从而将“讲台上的学习”转化为“课桌上的学习”,化教为学,还学于生。所谓“核心活动”,就是课堂行进过程中具有导学功效的活动任务。它可以是一份核心问题驱动下的“研究项目”,可以是一份“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也可以是一个“主线问题引领下的探究活动”,甚至是一次讲故事训练、观点争辩等。

为了实现课堂作业的随堂化,我们结合教材的特点,特别强调把课后思考题和课堂练习作业演化为主问题、大概念、学习任务来推进教学,实现教—学—练同步推进。

2.关注不同需求,构建“同中求异”的校本作业

教师要用“勤”和“研”换学生的“轻”和题目的“精”,实现量上精选,质上甄选,式上趣选。

首先,聚焦“难度控制”,提升教学评一致性。教研组在日常教研备课中把作业设计同时纳入备课设计,引导教师统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研究。鼓励教师尽量将知识嵌入到生活情境和学科探索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聚焦“效果控制”,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学科教研组要探索最符合本学科特点、最能体现本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作业。还要本着因材施“练”的原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让作业的反馈成为展示学生个别成果的途径,使不同孩子获得成就感。

再次,聚焦“评价控向”,优化作业结构比例。作业不可避免地受到考试的影响,因此牵住考试这个“牛鼻子”是作业管理的方向性问题。当然从实践操作层面看,老师们更重视研题。教研组可多开展研题、说题、命题、析题等研讨比赛,抓住命题导向,合理配置题型,控制作业难度,设计梯式爬坡,甄选一题多用,扩大作业效益。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以一个单元、一个学段、一个学期为时间单位,系统化地选编、改编、创编,形成校本特色作业。

三、以人本主义的生本性为基点回归初心

教育要回归到“人”,作业也要回归到“人”。作业事关人性,在作业问题上我们要做到眼中有作业,心中有学生,更要从“学生本位”出发去做“良心活”。

1.作业布置:认真体验,时间管理

作业要找到“限量”与“提质”的平衡点,关键在于做好“时间管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能力、水平的角度,对作业的难易程度、用时长短、覆盖知识点、熟练程度等方面认真体验感受,以便及时调整,给出适合学生使用的作业。当然还要“限时”,由班主任将各科作业整合起来一并发布,这样才能清楚作业总量,同时可以根据部分学科的特殊需要实现“错时”。只有抓住时间管理这个“牛鼻子”,作业才有“减负”的可能。

2.作业批改:多向保温,发挥激励

作业要达成目标,教师“全批”“及时批”是前提,而“面批”和“及时改”则更凸显指导的有效性和个体化。同时要进行有温度的作业评价,采取引赏式、积分式、表述式等手段,突出正面评价,发挥激励功能。比如:表情包式的作业反馈,教师私人订制的手绘加分卡,每周表彰学科小明星,做一面学生作业展示墙,给学生组建“错题库”,进而建设有精准价值和实效性的生本资源等……让作业能带有师生的温度,演绎教育的故事。

3.作业讲评:聚焦改进,培养自主

作业讲评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学生反馈的信息来针对性解决问题,聚焦教与学的改进。

如,以“错误排行榜”聚焦学生错得最多、最典型的问题,逐个分类展示讲评。也可以由学生“点餐”,对最有疑义的题目来个重点突破,避免讲评平均使力。

如,以“阶段学情反馈单”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主改进,自我管理。以“作业对对碰”鼓励学生找伙伴去讲题,溯源“怎么想的”,在分享对比中受启迪,明白“应该怎么想”,避免教师唱独角戏。

如,以“作业讲评微视频”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协作分工录制典型问题和疑难问题的答疑解惑微视频,既可以建设校本资源,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跨越时空界限反复收看,弄懂贯通。

布置作业时,更要加强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指导,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富有成就感的“高光时刻”和充满快乐的难忘体验,只有这样作业才能在“育心”的过程中“育分”又“育人”。

四、以核心素養的综合性为标杆激趣提能

我们习惯于说“做作业”,但现实中学生都是“写作业”。把作业回归到“做”的本质,那样式就多了。探究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调查的、演讲的、劳动的……作业就是要从学科逻辑走向生活逻辑,从“书”本走向“生”本。

1.跨界整合,指向“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

儿童是完整的人,生活是不分学科的,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在问题驱动下、在真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的。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成为必然趋势。所以作业设计也必然要基于问题,超越学科,走向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围绕《跨界学习:小学传统节日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创生》课题研究,我们试图以“跨界学习”的理念,以“项目化学习”为形式,以某一个传统节日主题课程中的大任务为驱动,让孩子们在一个节日的一个项目研究中获得科学知识、文学素养、艺术表现、沟通比较等多维能力的提升,习得“一节化万物”的认知方式。

再比如,基于学科融通和学科大单元教学的概念,我们提倡设计项目化长作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中,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实践、拓展的过程,使各学科关键能力成为一张相互关联的网,指向综合素养提升。如学习完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理想和信念》后,结合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我们设计为期一个月的“寻找我身边的优秀党员”系列活动。通过项目设计、文本阅读、场馆学习、影视欣赏、人物寻访、提纲设计、访谈记录、故事整理、多样化表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建立起知识能力间的相互关联,并在不同条件下灵活判断和决策,最终达成高质量的学习。

2.尊重自主,重视“作业育人”的品质培育

魏书生当校长时提出全校学生写“定量作业”,即作业科目和数量确定(一页纸),内容不限。学生管这样的作业叫“自留地”,每个人所分“土地”面积相等,种什么作物,怎么耕作,就各显神通了。陈钱林校长在学校实施“自主作业”,包括作业签免(对学力较强或能力明显不足的学生,经家长签字后可以减免相关作业)和学科自主作业。不少学校在作业设计上呈现“作业自助菜单”,学生可以“点菜”完成。这些范例都启迪我们要高度重视作业的育人价值。作业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是培养学生自律、自立品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育人阵地。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自主性、专注力、投入度,以及不同类别作业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和方法,都是非常关键的品质和能力。

“双减”之下,把时间还给孩子,就是基于对学生的信任,改变作业“培养”学生被动学习和被动人格的现状,为学生创造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自主评价的机会,从而减少心理负担,让作业的布置和完成成为自我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要实现作业这个“关键日常”的高质量,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教师的教研、科研、培训、评价,家长的认同联动等都需要形成闭环。同时学校作业管理还要围绕政策要求、时代需求、前沿成果、技术应用等不断深化完善。作业鲜活些,教育才有温度,学生的生命才更舒展,管理目的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马珍珍,杨振峰. 系统设计 专业引领 协同推进——上海市加强学校作业管理工作举措概要[J].人民教育, 2021(Z1): 37-39.

[2] 张新宇,邵骁. 优化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应用效果[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Z1): 130-135.

[3] 王月芬,张新宇,孙宗良,等.学校作业管理现状分析[J].现代教学,2016(1Z1):11-14.

[责任编辑:白文军]

语文学科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 学科性质 课程建设

一、前言

语文学科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就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其地位和被重视程度也是一直不可撼动的。尤其是在中高考的大考中,都是第一个进行考试的,可见其重要性之大。在这些前提下,国家教育部门给其定位也是日益的重要。在习近平主席上台之后更是将国家文学发展列入重要工程建设之中。语文虽然不是强制性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但是它始终处于一个基础教育的地位。在学科框架中,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给语文学科加强管理和发展是一项重要且非常紧迫的工作。语文学科性质中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要学习和不断求新求实的学科。第二,就是指选择那些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有计划地悬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课程的顺序安排控制,在这些都完成之后还要对内容进行升华,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古代文学的悠久历史和精髓还要从此出发对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在高中教育当中,在上下发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育上面是大学文学教育和社会就业等文化知识的拓展,下面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基础语文文字及语言语句等古诗词的学习。在横向方面,它不但关系到其他理科工科学科的是否顺利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家庭与社会上的矛盾的产生和激发,所以无论什么地方都离不开语文学科性质的关联,如果没有好的语文课程建设,人们的文学语言等水平都会发生退化,将给各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退化的表现。

二、语文学科性质及建设意义

语文学科作为现代文学建设的核心和支柱,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多选择多重课程结构而不是进行封闭式的单一课程教育体制,可以将语文学科穿插到其他学科当中去,激发学生的多重兴趣。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更好地使文学表达内容和方式服务于整个知识的穿插,社会的沟通和交流。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必须使人们对文字进行学习和理解,相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引起不同的表达意义,特别是古诗词的文学著作,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长期的文学积累和文字理解能力。在这些基础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学生自己独立的组织语言进行校内或者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语文学科性质在社会发展史上都有着很多伟大的事例证明它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每个文人或者政客都是文学大师,他们用自己强大的表达能力组织华丽的语言征服了很多人。在一定的意义上,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活动课程是极为相似的,其建设目的就是更加灵活和扎实的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学生可以独立的利用这些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文学作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是继续不断的改造,是从儿童目前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学科所代表的经验。”语文学科建设中教材结构的组织也是只管重要的,应该多考虑到语文学科最对学生有用处的材料,知识、能力、方法的协调性必须都处理好,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保持一致水平,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接纳和理解;应该在课程形式上和其他重要的课程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时间上,通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收语文,激发学生的潜质,对社会发展人文发展都是重要的支持。

三、语文学科建设方法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明显、极其直接的现实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北京市等各大城市已经在21世纪之初就对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并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将语文学科已经列入教育核心课程之首。语文学科作为每个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必须得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1998年,天津、山西等省份已经进行了新语文课本等教育改革,并在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利用高中一些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改革试验,在不同的语文学时下进行考核,结果发现在每周语文课程不足4学时的学生很难完成相关的知识学习和巩固。作为开阔性很广的课程,语文课程可以包活学校里和学校外的各项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在非文字类表达的课程之中,应当多穿插语言对其进行替代简化的作用。這些都说明了那些非文字类或文学类课程都可以叫做一种广义的文学课程。虽然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日就可见效的,也没有目的,无计划的施展,但是学生在这种长久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慢慢积累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不论在以后或是工科、体育、文艺等各个方向上发展都需要语文课程的基础作为支持,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就应当利用语文课程的显性语文课程与隐性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相互渗透在一起,在无目的计划的课程时间中进行对学生更多的锻炼。

四、结语

我们应利用有限的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将语文学科性质作为研究基础,深入发掘其内在的含义和博大精深的运用精髓,不断加强性质的挖掘和利用,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更多的体现语文的使用性和价值。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必须是认真和灵巧的,因为汉语文化有着肥沃的古代语言根基,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体验,就会有效地利用它。在课程落实和具体实施方面,应多加入民主色彩和对文学发展有贡献的人的怀念之情,这些也是对民主情感和时代情怀的一种热爱心态。语文态度既生发于“态度”概念本身,又植根于汉语文化肥沃的土壤;既是态度教育的课程落实和实施方式,也是民族情感与时代情怀滋养下精神生命的一种敞开状态。对语文的态度必须是价值观念的认识,人们只有对语文的态度认真和深入认识才会体会到语文课程中那蕴含千古人文精神和伦理关怀的情愫。我们基于这些性质和理论,要多加开展语文学科的改革和建设,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外国文学和现代社会产生的一些特殊文化的影响下可以处在不败的位置,对国人都是一种美化文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珀维斯.江山野主编译.人文学科的基本概念.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275.

[2]吴黛舒,宋广文.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演变.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3]洪镇涛.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轨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3).

[4]穆济波.语文本身是不是目的.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8.

[5]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

[6]吴洪成.试析我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特点.课程·教材·教法,1997(3).

[7]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材(上册):52,90,61,103.

[8]徐小洲,张敏.杜威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责编 张翼翔)

语文学科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策略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学生应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作为头一个,对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一定的领导和指向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解决现实旧问题,实现自身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弘扬社会主流道德品质。社会主流道德品质包括团结、有爱、互助、互信等等,而这些主流道德品质都能通过德育的方式进行渗透,例如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和探究,这个过程中,德育的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互助友爱的品质。

2.强化渗透民族精神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多的目的还是在于强化渗透民族精神情感,使我国民族文化能够借助语文文化德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更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情感对现代小学生的道德影响。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升级,因为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常识,重在培养其解释明言达意,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德育,以德育内容推动语文素养和语文精神教育,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体现学科融合教学作用的必要策略。当下,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共促教育发展是当代教育转型的主要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实际是就是将两者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合二为一,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学科融合挖掘更多更好的教育因子,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2.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其实含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因子,只要教师能深挖教材内容,广泛收集教辅资料,就能够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作用,而德育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也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所以从这点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切实可行的。

其次,“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方面都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并不会影响两者正常的教学过程,只是会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共同发展。所以从这点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操作策略

1.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上述中提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作为头一个,对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一定的领导和指向作用,所以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首先是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多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入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就应当把“植树造林,保护自然”当成是一项德育教学内容,并结合相关的德育知识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热爱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的方法。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德育元素,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然后转化成德育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挖掘德育元素,这样做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美轮美奂的建筑特点,并探究圆明园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并阐述英法列强毁灭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基于这些研究,让学生从感性角度讨论一下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圆明园的毁灭,从而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3.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因为小学生天性爱玩,所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非常适合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配合分组合作教学法,从教学内容入手鼓励学生和他人合作制作简易的生活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活动的乐趣,而且还能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朋友的温暖。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泊船瓜洲》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硬纸板、橡皮筋等工具制作简易的木船模型,首先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把他们分成三组,然后选出一名小组长,带领其他两名组员进行制作。过程中,教师可稍作指导但绝不可代手,尽量让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三组队员比赛看哪組的木船做的又漂亮又实用。在竞争与合作中,学生既能变得快乐,还能与其它小伙伴增进情谊。

4.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课堂教育只有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无论对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对德育来说,实践知识从而转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之余经常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时,由于教材上画的梅花的样子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梅花园参观,看一看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美丽多姿的梅花,并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梅花所代表的含义有哪些,把传统文化知识和德育知识共同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从而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坚韧不拔、坚贞不屈、顽强不屈等一系列的“梅花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也存在实施的可行性,当下,教师只有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同时将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逐步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更多更好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钮建妹.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初探[J].教育科研论坛,2012(12):69-70.

[2]熊国彬.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J].语文咨询:教育科研,2009(9):50-50.

[3]黄学龙.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3):134-134.

上一篇:病案信息技术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品牌客户关系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