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范文

2024-07-29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当两者结合起来,教育的创新研究就会显得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作为求学生涯的基础阶段,对今后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改革以前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下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也逐渐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探讨和分析,希望为广大同仁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一、引 言

小学数学作为整个学习阶段开始的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各个方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创新,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进行革新,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新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大胆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但是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自己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被动地听,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同时这样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讲授也与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在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一些教师在消化吸收这些理念和原则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真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有些并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改革创新的针对性欠缺.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实施也在逐渐加强,学生的学习负担渐渐轻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新教材中学生实践练习的部分还是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训练和强化阶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逐步增加实践的部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是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教师主动让学生去思考,去大胆地从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主动和独立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也在充分思考后得出具有自己创新性的答案,这在促进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或简单的问题时,教师扮演的应该是一个鼓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教育行业也没有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都能发现多媒体教学的影子,其中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多一份敏锐,多一份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其他的失败教训,注意整合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运用这种新型的多媒体,可以替代传统的枯燥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多元素的教学让学生接受起新知识来更加容易便捷,形成一种新的独立与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趣而生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和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应该本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宗旨,为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加减法的交换法时,可能有的学生在教师讲授完加法的交换法后,会问减法的交换法怎么去操作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学生或是马上告诉他问题的答案,而是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去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后再去进一步讲解减法的交换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然后在加减法中发现数学思维本身的规律,从而激發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的摸索中得出答案,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9):180.

[2]李书棉.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5(2):159.

[3]红生.试论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发展途径[J].读与写杂志,2016(11):219.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教师也应该突破原有观念的束缚,对课堂教学进行革新与创新,实现对课堂时间最大化的利用,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本文立足小学数学课堂,对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分别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构建扎实知识系统,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可以说是一门不太讨喜的学科,没完没了的运算,复杂的逻辑,深奥的数学思想,但是也正是这些东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精神以及合作能力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可行性。笔者任小学数学教师多年,对于创新教育多有研究,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就目前来说,仍然有很多教师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课堂沉闷、枯燥,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时有交头接耳、开小差等行为的出现。创新教育的实现有赖于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其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成长。

比如,在学习“圆”这一章节时,因为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并且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圆形物体,像井盖、呼啦圈等等,下面请学生自行发言,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形的,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一个事先剪好的椭圆形纸片问学生:“这是圆形的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是。”教师接着问:“怎么不是啊,这个也没有棱角,而且也能够像轮胎一样转动,怎么就不是圆形了呢?”通过上述环节,学生的注意力从观察圆形到观察圆形和椭圆形之间的区别,并创造性的探究圆本身具有的独特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课堂和课下时间观察、思考和总结,并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不断形成结实的实施基础。每一个学生具有的学习能力,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所掌握的学习方法都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负起责任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引”的作用,首先引导要奇异,假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设置情景的方式,例如使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其次引导要贴近生活,比如,在你教学“分数”的时候,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切西瓜为例子,将两个西瓜切割成不同数量,平均的分给几个人。最后教师的引导要有层次性,在符合当前学生知识接受程度的基础上,从深度、广度等方面进行引导。

三、构建扎实知识系统,培养创新思维

就实际情况来说,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安排系统性并没有那么强,较为松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要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网络,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辅助学生养成建立知识系统的习惯。这需要从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建立错题本,错题本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错题的收录,更重要的是深究出错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和改正,比如,在“分数”的教学中,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忘记进行通分,计算出现差错,分母公倍数错误等,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就能够针对出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加强。第二,养成复习的习惯。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内容后,结合两个图形进行综合复习,总结其相关性,观察运算、公式等方面是否具有联系。同理,在学习“圆形”和“扇形”的内容后让学生自行在笔记本上总结。

四、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开展实践操作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式,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游戏中学习、动手中进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物体,然后使用手中的笔、尺子等工具在画纸上画一个长方形的,最后将画的正方形剪出来,并通过折叠等方式发现正方形的特点。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不单单指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还涉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创新,即创新教育要勇于突破表层性的束缚,扩充创新教育应用的范围和深度,深耕创新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必须进一步的提高,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勇于接触新鲜事物,敢于大胆尝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1]靳玉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OL].学周刊,2019(16):86[2019-08-03].

[2]謝东玲.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125.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班班通”教学平台, 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过分地依赖课本, 照本宣科, 填鸭式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表面上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 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很多学生学起来也被动, 一味的背记公式、定理、法则等, 学生缺乏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前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乏味, 就以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这一课题为例, 以前, 我们为了讲清角的特征、大小, 有的老师根据书上的定义直接给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感觉非常空洞, 或者做一个小教具, 用钉子做顶点, 将其固定在一个木板上, 然后缠上两根线, 通过移动两根线来表示角的大小、展示角的特点。这种办法老师操作很不方便, 学生也看不明白。

为此, 笔者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大胆地将班班通教学设备用于课堂,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上, 笔者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较差, 学习这方面知识较为困难。于是我们采用先对学生身边接触的实物进行展示, 让学生感受角藏在哪里,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生活的感知材料, 然后通过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角的活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角的类别及特征, 最后利用动画课件演示了各种角的形成、边与角大小有无关系,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思考问题, 同时为弥补信息来源的局限, 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 可以及时利用互联网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既有效地运用了共享资源, 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注重作业中的差异,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公式和法则, 教师一般会通过做课堂作业的方式去考查学生, 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往往不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利用实物投影仪, 可以让学生亲自到投影仪上去操作, 动手动脑学好数学。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不同的算法展现出来, 让其它的学生大胆地判断、对比算法, 使学生发现新的算法以及什么算法比较适合,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研讨活动中, 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将学生的发言要点记录下来, 并且可以绘制成一定的示意图来表现讨论的思路和进展过程, 借助这样的记录手段, 学生可以更好地区别、整理自己和人家的想法, 进行发散思维,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把学生作业当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 投影出来让其他学生来修改。经常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训练, 突破常规思维方式, 组织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 然后做出最佳选择。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解法, 不断地扩展思维空间, 达到创新的要求。只要学生给出的答案合乎情理, 都应该认可赞同, 这样才能使学生创造出新的思路解决问题。

三、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 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 应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 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是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的。教师在课堂里创设一些情景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数学广角-可能性”时, 笔者让学生进行设计转盘、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讨论、探究后得出概率的相关要素,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 掌握概率这一内容的数学知识。这既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又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

总之,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课题。教师在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 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 根据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 创设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 让每个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热门话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创新教育是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 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一直以来,小学数学的教学都是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单纯的数字计算为主,与小学数学提高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在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必须要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进一步发挥小学数学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作用,采取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引 言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对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实用性,教育领域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设想,并逐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重新建立.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效率和作用.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概述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分离,学生和教师都只重视课本和教材上的数学知识,而对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视而不见,数学的感受能力和感知水平较低.同时,学生在课本和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无法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数学科目学习兴趣不高,数学核心素养较低.基于这种情况,在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深度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化元素和生活化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知识,并将生活中的具体数学案例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作为重要的数学素材,将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打造为生活化的课堂,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1]

从数学知识的起源上来说,最初的数学知识便来自人类的实际活动,同时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服务.因此,数学知识从本质上来说与实际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小学数学,它由基础的数学知识构成,能够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社会居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生活化,就是要打破在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基础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偏离的现状,使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建立起与实际生活的具体联系,让学生通过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抽象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后续教育事业的实用性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天然的联系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使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下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具体要求

1.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是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第一步,但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并不是单纯的数学教学生活化,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与数学教学活动进行高层次的整合统一,从而使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数学行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行为改变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材.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要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推动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感知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为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的营造增添活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往往是具体的,能通过人类的思维直接感知到,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创新,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从这一方面来说,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改革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根据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将数学课堂上的公式模板加以改变,从而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以数学思维看待问题.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是生活的主体,那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也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个性,逐步树立起学生作为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打造师生互动更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数学生活化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与新的小学数学改革要求是一致的,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尝试.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数学课堂和数学教材的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打破教材与课堂对数学学习的限制,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拓展到更宽广的领域中去.在小学阶段,学生要逐渐树立起数学基础知识作为人類起源文明之一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了解数学理论、概念、方法与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规律是相一致的,明白数学学科对于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各方面能力的增长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也会逐渐走向智能化,未来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驾驭各种先进设备与工具,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小学数学“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2]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1.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直以来,数学教材都是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一定要从数学教材及其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进行,要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载体,使小学数学科目真正扎根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设计.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而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缺少与社会现实进行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实际的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在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通过将社会事件与现象引入教学课堂,弥补学生在认知形成中社会层面缺失造成的不足,在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和实际教学进展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课堂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例题进行更改或替换,以学生身边发生的或者学生群体中比较普及的事件、人物作为课堂例题.除此之外,一些包含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社会热点事件也可以带到课堂中作为正式课程开始前的引导.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一定要打破课本和试卷对学生的束缚,加大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实践.小学数学数学知识不是简单的数字计算,应该是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计算.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增加生活化的数学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亲自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3]

2.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情境教学模式作为小学阶段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程序,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融入教学课堂的速度,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更加迅速地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构建起学生真实生活与数学世界的联想和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是建立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做到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就一定要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真实情境,尊重客观规律,切忌过分理想化,过分夸大情境,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成为空中楼阁、无根之木.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更感兴趣,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情境作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情境下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教师应通过对某一部分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总结,再结合生活化的情境进行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思考与解答.

3.做好生活化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生活化的素材可以是生活中任何一种信息或元素,但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而言,所选择的生活化素材首先要在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范围内,其次要具有明显的数学知识或数学思想特征.生活中虽然有大量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素材,但是要同时满足这两点的生活化素材并不是唾手可得的,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生活化素材的积累与整理:一方面要对生活化素材进行筛选,将不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剔除;另一方面则要对层次较深的生活化素材进行分解与改变,使之成为能够适应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素材,避免大量的冗杂信息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素材的收集,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素材的筛选与分类.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尝试,在小学数學生活化的过程中,以往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被打破,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实践大幅度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福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2):138-139.

[2]裴海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亚太教育,2016(04):31.

[3]周录利.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才智,2015(27):64.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通过精心设置支架, 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 引起反思, 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 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 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吸引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 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 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以往都是告诉已知条件、问题, 现在是让学生自己选择, 老师给出10元钱, 让学生自己发挥想像, 想买什么, 买什么, 花多少钱, 剩下多少钱, 每个学生自己编题, 解答, 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 各式各样, 解答方法多种多样, 学生更自由了, 学习更快乐了, 数学课看起来更象是一堂活动课, 教学效果肯定不一般!同时, 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 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开放题的教学, 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 在开放题的教学中,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 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 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 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 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 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 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 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 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 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 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 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摘要:新课标的指导下,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 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 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 于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根据中学生好奇心理、求胜欲强、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以及结合数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本文着重从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抓住学生好奇心以及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等方面初步探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 创新教育 兴趣 好奇心 空间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施以创新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现、认识有用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维、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

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一、激发数学兴趣,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作文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發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数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最大最有效的动力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好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能力发挥20%,由此可见浓厚兴趣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成了数学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也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既是发展的需要,又是现实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越是兴趣浓厚,就越想钻研数学,越是钻研,就越有积极思考的动力,同时又需要主动、独立地大量阅读、查找资料,在此过程中,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就是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从中产生数学创新。阅读习惯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更多的创新做好了准备。

二、抓住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一是系统性思维,以思维的综合性和整全性为评价标准;二是批判性(质疑)思维,以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为衡量标准;三是创造性思维,以成果或产品的標新立异为标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是创新教育实现的前提条件。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有好奇心。创新就是标新立异,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因此数学老师要培养、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外,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找一些阅读题目让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这道题的重点、难点和易错处,设置思考题、课外阅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课外数学材料,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进一步顺应和强化知识。

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与数学家庭作业分层

如今的数学课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听完之后练习题的格式。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使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有进行创新的欲望。课堂开始时,教师给出一些实例或具体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让学生像历史上数学家经历的创新过程一样,观察、实验,用直觉或推理提出猜想,再加以证实,然后建立这些发现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得到类似于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设“圈套”,没有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几乎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不加阻挠。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启发,教师在课堂间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活动,真正让学生享受“创新”的自由,但是不排除教师恰当的时候组织引导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和反思,不排除教师的总结性评述。由于中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身体、心理发育不健全,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重视,对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很茫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灵魂深处去触及他,让他们认识到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有了理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积极主动、自觉进取,逐渐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今后甚至终身发展为精神内核及目标,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教育指导思想,讲究教学策略、富有创意,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悟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课堂信息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