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范文

2024-07-29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与分析,提出当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经验,就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与看法,希望能够为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引言:基于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得到更加形象、直观的体现,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无疑可以改善他们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收能力,而在长时间面对同一事物时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此,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教学的趣味性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现。

1.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扩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当中,在新课改背景下,这显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站在教师的角度,必须积极转变理念,改进教学方式。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本,通过更多途径接收知识,这无疑是教学资源扩展的表现。

1.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视野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众所周知,当前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开始接触网络,并且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于此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于高效课堂的实现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影响。

1.3 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更多资源与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相较于传统教学,这无疑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自行学习,这对于缩短课堂教学时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言也有正面作用。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应用问题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当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没有及时转变,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学素养的培养没有予以关注。即使在教学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也只是对教材内容的生搬硬套,并没有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其次,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只有如此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而有的教师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在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实效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有的教師对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有所重视,并将其渗透于教学当中。然而这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过于盲目,颠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而导致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脱节,难以起到理想效果。

3.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探析

3.1 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利用

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课件的支撑,初中语文亦是如此。传统教学中的课件内容以教材为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然而这种课件的局限性较强,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我们有必须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件制作中,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改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开展教学,基于此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贴近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以《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苏州园林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让学生在观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并以此为基础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展开写作练习。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学生对教材的认识与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避免作文空洞的问题发生。

3.2 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

不可否认,初中语文教学涵盖的知识点比较繁杂,学生记忆理解难度较大。针对此,教师可以对网络教学资源加以发掘与利用,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学,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以“根据父母的态度中提出自己的感受”为题目进行提问,然后向学生提供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搜集不同意见与看法,从中引导学生对题目有一个大体的解答方向,帮助他们锻炼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例如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虚拟的请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状态下开展学习活动。以《口技》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播放口技表演,让学生对这门艺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种方式本身就使教学的趣味性得到增强,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言有着积极影响,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改善学习效果,锻炼学习能力,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扎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与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而正如上文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围绕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建新,张高华.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2):68-70.

[2]包月林.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113.

[3]白臻.巧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2):138-138.

[4]毛建霞.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256-257.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一、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不让学生掉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个学生的进步给予大力表扬,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以效益为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看效果和效益。没有效果和效益一切是空谈。

二、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上教师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这一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往往又回到了传统的课堂中一味的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经常被挤得只剩2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及时应对教学活动所出现的问题,对于驾御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再就是课堂训练、跟踪检测、教学评价脱节。不能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环环相扣的去连接,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丰富。基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想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此构建和谐课堂、打造高效课堂。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教师创设和学生完整的具体目标。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这一目标最为关键,他决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的是否得体、教学实施是否得当、教学评价是否得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所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有方式、有方法、有策略的去让学生掌握技能学到知识是课堂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学生活动这一模块下,让自主、合作、探究更为具体的让学生去营造,创设具体情境、给出具体任务、完成具体作品。让教学评价真正能起到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既达到教学目标又让学生的成果得以展现。

四、研究策略和方法

对于完善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我想通过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会让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更具活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串好主线,留有悬念、操作示范,实践并举、游戏引路,激发兴趣、任务驱动,体验成功、这四个方面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在“玩”“动”上下功夫制定方法和策略不为是一个好的办法!“玩“中学,学中”玩。将学与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既陶冶了情操又学到了知识并掌握了技能,学生好“动”,“动“是天性。那么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给出具体操作任务,创设操作情境,给予操作平台,让学生去“动”对于体现学科工具性有一定的作用。例如自己做板报、自己做贺卡等等。

五、预期成果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力求引人入胜。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2、积累、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以后的高效课堂务实基础。

3、在已有基础上,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意运用不同课型的实施模式。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习惯,提高信息素养。

六、教学设施

(一)课前准备:

1、清楚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理念,明确课程要求。

2、教材一般是一个单元完成一个作品,所以更加强课前备课,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统筹安排每课时的知识重难点。

3、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的教学密度,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法与学法。

(二)课堂教学

1、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

2、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

3、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四个无效(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讲解、无效的讨论、无效的训练);

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的选用教学方法。

(1)Office系列软件: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为主,学生协作互助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和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会开展大量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的过程。在实际中避免造成基础差的学生“吃太饱”,而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2)Photoshop flash这样的软件:以讲练结合法贯穿着于教学全过程,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并辅以直观形象教学方式(如网络,图形,图像,动画等),利用网络交互性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先给学生一个做好的任务,全面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作讲解,这样教师改变了在课堂中只重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角色,而是充当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5、课后简要地写出“课后分析即教后记”于教案反思处(如教学实践情况,有何创新,有何遗漏待补,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及教学效果等)。

(三)教学评价

发挥课堂评价激励功能,适时、适度、形式多样地激励评价学生。

(1)对于一个单元内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2)对于一节课内需要独力完的作品,要求下课前学生必须提交自己的作品,采用抽查与必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生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一、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不让学生掉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个学生的进步给予大力表扬,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以效益为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看效果和效益。没有效果和效益一切是空谈。

二、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上教师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这一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往往又回到了传统的课堂中一味的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经常被挤得只剩2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及时应对教学活动所出现的问题,对于驾御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再就是课堂训练、跟踪检测、教学评价脱节。不能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环环相扣的去连接,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丰富。基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想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此构建和谐课堂、打造高效课堂。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教师创设和学生完整的具体目标。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这一目标最为关键,他决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的是否得体、教学实施是否得当、教学评价是否得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所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有方式、有方法、有策略的去让学生掌握技能学到知识是课堂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学生活动这一模块下,让自主、合作、探究更为具体的让学生去营造,创设具体情境、给出具体任务、完成具体作品。让教学评价真正能起到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既达到教学目标又让学生的成果得以展现。

四、研究策略和方法

对于完善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我想通过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会让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更具活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串好主线,留有悬念、操作示范,实践并举、游戏引路,激发兴趣、任务驱动,体验成功、这四个方面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在“玩”“动”上下功夫制定方法和策略不为是一个好的办法!“玩“中学,学中”玩。将学与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既陶冶了情操又学到了知识并掌握了技能,学生好“动”,“动“是天性。那么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给出具体操作任务,创设操作情境,给予操作平台,让学生去“动”对于体现学科工具性有一定的作用。例如自己做板报、自己做贺卡等等。

五、预期成果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力求引人入胜。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2、积累、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以后的高效课堂务实基础。

3、在已有基础上,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意运用不同课型的实施模式。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习惯,提高信息素养。

六、教学设施

(一)课前准备:

1、清楚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理念,明确课程要求。

2、教材一般是一个单元完成一个作品,所以更加强课前备课,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统筹安排每课时的知识重难点。

3、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座右铭。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的教学密度,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法与学法。

(二)课堂教学

1、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

2、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

3、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四个无效(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讲解、无效的讨论、无效的训练);

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的选用教学方法。

(1)Office系列软件: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为主,学生协作互助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和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会开展大量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的过程。在实际中避免造成基础差的学生“吃太饱”,而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2)Photoshop flash这样的软件:以讲练结合法贯穿着于教学全过程,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并辅以直观形象教学方式(如网络,图形,图像,动画等),利用网络交互性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先给学生一个做好的任务,全面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作讲解,这样教师改变了在课堂中只重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角色,而是充当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5、课后简要地写出“课后分析即教后记”于教案反思处(如教学实践情况,有何创新,有何遗漏待补,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及教学效果等)。

(三)教学评价

发挥课堂评价激励功能,适时、适度、形式多样地激励评价学生。

(1)对于一个单元内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2)对于一节课内需要独力完的作品,要求下课前学生必须提交自己的作品,采用抽查与必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生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细致了解,以求对学生大致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建立电子档案。

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什么分组呢?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是分组的出发点。可以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上机测试等方式获得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已有学习基础、家中是否有电脑、对本课程的认可程度、学生学习能力自评、学生性格等。

2、重塑正确观念。

电脑刚一开启,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点击IE浏览器,看是否能上网。某学生在位置上喊:“老师,上网!”引来众多附和者。老师在上面讲课,发现有几个学生总是低着头,走过去一看,原来正在联网打纸牌……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遭遇的状况。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某些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着“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课、娱乐课”的错误观念。

二、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新知识的方法:

1、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学习内容和疑难问题前置,实现课前高效学习。高效课堂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课前教师精心编制学案,预习学案,进行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的“前置”,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2、以旧知带新知。

所谓“旧知”指学生过去已掌握的知识或经验总结,“新知”特指学生还未掌握并将要掌握的知识。利用旧知带出新知,符合建构主义思想,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以旧知带新知,可有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与排斥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与新知识碰面并欣然接纳。

3、以游戏引难点。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由游戏开始,让学生在玩中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此时教师再顺水推舟引出新课中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学生也会乐于接受挑战。

三、巧妙运用方法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深入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各种教学方法合理采用、百花齐放。

讲授、演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最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多种学习方式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学习方式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福音。由于学生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因此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笔者的做法是根据前期的电子档案资料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分组,然后组内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组间学生通过竞赛方式完成课堂任务,优胜组可获得一定的平时加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担负起监督的职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合适的任务并填写详细的任务单。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

3、网络教学平台按需创设、自由选择。

通过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教学指导、教学交流、作品发布、作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准确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给学生及时反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等方面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然而评价有其两面性:准确的评价能正确诊断、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反之,不准确的评价将误人子弟,阻碍学生发展。对“准确”二字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评价语言要艺术化。

虽然有些高中生看起来人高马大,但其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有的具有害怕挫折的脆弱心理,意志薄弱,感情用事,在挫折面前承受不了打击,一回失败,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不能正确面对,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容忍学生的那些小错误,多用温和、欣赏的语言来激励学生。

2、评价时间要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一周只有一节,往往各校在时间安排上是错开的。人的记忆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因此评价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评价不一定非要在课堂结束时才进行,在课堂中随时可以进行。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好的创意与灵感,有些甚至是教师无法想象的。教师就要及时把握住这些亮点,把凝聚了这些亮点的作品及时展示给其他学生。其他同学在不服气的心理驱使下争相效仿,从而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全体学生创造力与思维的发展。另外,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在最后才交上作品,那对于这部分作品,何时给予评价反馈才合适呢?结合笔者实践,认为最晚不能迟于下一课时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再晚学生要么忘记得差不多了,要么认为“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提它干嘛”,评价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的过程,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 整个课堂自然就充满活力。“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这句话在教学中也同样适用, 只是学生不再是敌人而是我们亲密的合作对象。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大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堂教学方法,合作对象,教学模式,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9-05-01.

[2] 刘清法.高效课堂-五环高效教学法.河南大学出版出版, 2010-10.

[3] 教育科研博客.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综述.http://sylnnw.blog.163.com/blog/static/5097899420109565431122/, 2010-10-05.

[4] 西岗教育网.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浅析.http://www.xgedu.cn/news/2010517/n177715318.html, 2010-05-17.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 强化德育功能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 其内容极其丰富,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 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 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从而促进课堂高效。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 联系历史, 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执教《鸦片战争》时, 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 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 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 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 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 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高效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性, 乐意接受新事物, 容易吸收新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 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 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 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形成感性认识, 好奇心被激发起来, 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如我在教授《日本无条件投降》一课时, 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幅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某些片段,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 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多媒体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 优美动听的声音, 色彩鲜艳的图片, 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课堂高效。

三、运用信息技术, 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促进课堂高效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 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 学生感到陌生, 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 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声为有声,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 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 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 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 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并配以声音讲解, 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 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四、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 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 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 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快速提高。

五、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 促进课堂高效

历史学科知识是过去的事情, 它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 记忆容量大。理论研究表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 只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 能记忆25%的内容;但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65%的内容。我们的学习所得有94%左右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而来的。也就是说, 通过多种感官用多种信息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 是最好的传达方式。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历史,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它通过剪辑了的电影电视画面、动画画面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播放纪录片《邓小平》片断, 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 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 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能力。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6篇

1 课堂纪律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根本保证

进行信息技术课的讲授, 最先强调的是课堂纪律和学生的配合。众所周知, 无规矩不成方圆, 相比其他科目的课堂来说,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纪律是更加需要强调和更为需要注意的。这是因为, 在信息技术课堂, 学生更容易躁动和私自开小差, 甚至会在老师不监管的情况下, 私自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活动, 这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和课堂风气都是有阻碍的。因此, 严明的纪律以及有力的执行是保证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首要途径, 具体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 强调纪律, 并且通过明文规定的方式向学生宣读, 贴示, 并说明此做法的目的, 与同学们交流。其次, 是针对个别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有限的限制, 比如将其座位纳入便于监管的地方, 或者直接减少其操作的机会, 以达到警示目的, 最后是适当引导学生们的关注课外知识的特点, 在上课内容提前完成的时候, 可以适当允许同学们自由活动, 将其关注课外知识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2 分层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光靠老师的讲授是不够的, 往往需要学生的互动以及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老师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个人情况, 了解学生的已知水平, 不能仅仅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 学生之间的受教育差异, 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分层, 让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就需要通过分层学习来尽可能得使每一个同学参与到课堂之中, 如果有少部分同学是比较超前的, 那么可以使这些同学充当小教师, 使他们巩固加深原有知识的同时, 也能使其参与到课堂中, 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如果是同学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的, 则可以采取搭配编组的方式, 由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 上课时由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也可以由他们组员在课下或者课堂自由时间里自行学习, 并及时向老师汇报成员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 组与组之间也可以利用局域网的便利, 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这样, 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益, 而且让孩子们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分层教育的内容, 不仅仅是分组讲授, 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备课时、课堂练习时都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地步。分层教育只是一个手段, 并不代表可以任由水平较差的学生一直差下去, 分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得各层次的同学水平基本趋于一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通过层次的流动, 激励层次较差的同学力争上游。同时,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对层次较差的同学重点培养和辅导, 使他们不掉队, 不感到有压力。

3 化整为零的任务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是很明显的, 即教授理论和原理的时候, 可以在教室里进行, 通过板书与笔记, 促使学生先有个抽象的印象;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 控制学生机的屏幕, 使其只能接收老师的讲义和课件。在实践上机的时候, 则避免重复理论课程中讲过的知识, 多练少说。在实践操作部分, 更多的需要通过技巧来提高学生的效率。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完成“任务”的方法来驱动同学们进行知识的探索, 而这些任务是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准备的。在教学过程中, 以若干具体任务为中心, 通过完成任务, 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学习excel这一软件时, 就可以设置若干的小任务达到完成一个函数计算的目的, 这一类的方法, 也是参考了很多软件的教学课程, 许多软件本身自带的教学课程就通过设置任务来使得使用者逐步掌握, 而使用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感到的是在“玩”而不是在“学”, 玩比学, 在精神上会更放松, 但是在实际效果上, 往往都是有掌握具体技巧的功能。这就可以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具体的任务设置就根据讲授的具体课程来编排, 而且, 设置任务的同时, 还可以设计奖励措施, 完成任务最多的学生也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 这也使得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4 教师的自我认识

通过上述可知,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不仅仅是一个教授知识的人, 是一个“任务”的颁布者, 而且是一个评定考核者, 这需要有教师的威信。教师提高自身的威信使得同学在课堂上不敢随意的逾钜, 而上述提到的在课前提到的纪律, 既要规范学生, 同时老师也必须严格执行, 不能有例外的宽恕或者老师自己本身也小小一次违反纪律, 并且及时做到自律, 以律己来律人的形象是在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最好办法, 同时, 简单的威严是不能够使得学生有效学习信息技术的, 因此课后的联系也是很必要。网络的发达, 为老师与学生在课后的联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如使用电子邮件或QQ进行解答, 或者老师有自己的博客进行日常教学的更新与提出批评, 广泛地增加学生课后的联系, 以网络通讯形式提醒学生犯过的毛病, 也能够使得学生易于接受。

5 结语

要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关键就是增加学生的接受能力, 这与每一节良好的纪律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以及良好的学风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在自我成长中所形成的风格都是不同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摸索, 除了教师自身努力外, 学生的互动、参与式课堂氛围的形成, 都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突破口, 同时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是破除学生与老师之间隔阂的有效手段。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着力要求提升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并在信息探究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效果是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能力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所需要的动手上机操作能力, 是本学科的最大特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计算机

参考文献

[1] 何剑.柳州市高一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 黎兴安.长阳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上一篇:网络教育创新条件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