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题目范文

2024-02-05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化交流也越发频繁,英语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虽然英美两国都是英语国家,但是其语言表述也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性促成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评论英美文学时,相关评论者不得不研究英美文化差异,两者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必然的联系。本文就通过对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研究背景,找到了英美文化差异,并详细探讨了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关键词:英美两国;文化差异;文学评论;影响

作者简介:王永超(1983.6-),男,汉族,辽宁省瓦房店人,硕士,黑龙江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英美文学发展时间较长,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从目前来看,英美文学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英美文学评论是与文学同步出现的,由于英美文学源于英美文化,且受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会更加多元化。从英美文化差异入手,分析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这对于世界文学研究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1、研究背景

1.1英美文化差异研究背景

英美文化是基于现实生活语言,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经过长时间酝酿,形成具有突出区域特色的系列文化。带有明显区域性质的文化,能够反映出英美两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历史。英国是位于西欧的一个鸟岛,面积不大,很少与其他国家交流交往,且以英语为母语,英国人的英语发音十分清晰。导致英美文化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美国历史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长期受到异国文化、风俗、民族、语言的影响,语言的实用性极强,在日常交流中会精炼某些复杂的语言,比较接地气。通常来说,人们更容易掌握英国人的语言表达,而要想轻松理解美式英语,人们必须积累经验,具有相应的基础;第二,英国历史悠久,相较于美国人,英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绅士风度,受他人影响不大,在人际交往中更为谨慎。而美国仅有数百年的发展史,很多美国人思想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不受约束的崇拜自由;第三,英国人种比较单一,对本地文化极为崇尚,不愿接受外来文化。而美国人种相对复杂,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受这些影响因素的制约,英美文学作品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英美文学的评论。

1.2英美文学评论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英美两国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他们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为世界各国人们英美文化的学习奠定了根基。分析英美两国文学发展状况了解到,英国文学兴起较早,并一直都对美国文化造成影响。英美文学通常表现在诗歌、文学评论、散文以及戏剧,从文学特点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文学风格还是总体特征,其差异都是非常大的。从总体发展状况的角度来看,英国文学受多种因素制约,如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等,对本民族的现实状况、传统精神、未来发展、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等表示高度认同,并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而美国文学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并存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人们更容易理解美国文学的表达方式。

通过评论英美文学内涵,可以将英美文学作品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揭露出来。一般而言,英美两国仅对英语文学作品展开评论,评论的种类多,数量大,其中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所谓英美文学评论,实则就是分析和讨论英美两国文学作品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以及创作特点,以供文学爱好者参考。事实上,促进英美文学进一步发展,是英美文学评论的最终目的。通过系统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使人们对作品产生透彻的理解,从而帮助文學爱好者更好的创作文学作品。相较于普通文学作品,英美文学作品有很多不同之处,潜在价值和思想内容,才是英美文学评论的重点研究内容。

2、英美文化差异

2.1英美文化内涵差异

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其文化也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英国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人类早期文明,在英国,处处可见充满绅士风度的英国人,他们与人相处时,十分看重谦逊的品质,这就使得英国的文学评论具有矛盾性。简而言之,英国的文学评论相对思想保守。而美国历史不足400年,美国人更加注重文化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致使美国的文化评论十分大胆。简言之,美国的文学评论相对思想开放。

2.2英美文化历史差异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发展演变过程复杂而漫长。在如此复杂,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英国文学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创作家,有婉约的、有粗犷的、有高雅的、也有十分含蓄的,所写的作品让人们琢磨不透。而美国文学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者具有深厚的普世价值观,所写的作品让人们更容易理解。

2.3英美语言文化差异

虽然英美两国都将英语作为母语,但是在不同背景下,英美两国从语言上形成了不小的差异。英美语言的发展受历史背景、民族结构等方面的制约,使得英语逐渐形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谚语方面,都各有不同。基于此,相关评论者在研究英美文学评论时,必须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充分掌握各种语言环境状态下的内涵。

3、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3.1英美文化内涵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美两国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进程中,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英国文学的发展时期是十分漫长的,随着时代的演变,英国文化逐渐被固化,这使得英国文化内涵在文化发展层面、政治层面以及历史层面都有明显的现代化特质,不利于多样化发展。而美国文化尊重个人的价值观,利于多样化发展,这为美国文学评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常常会有新的文学评论理念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学评论作品迈入了更高的层次。随后,美国领军者参照西方欧洲大陆文学评论发展经验,建立了新的文学评论体系。在新旧思维交替的过程中,美国文学评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立体化评价。虽然美国文学评价具有先沿性,但是由于很多美国文学评论者缺乏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们在具体评论时仅关注文学作品的浅层思想,很难将文学作品中的宗教问题反映出来。

3.2英美文化历史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首先,英国和美国在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尽相同。相较于美国,英国的发展阶段更为漫长一些。而且在早期历史进程中,美国文学也一直受英国文化影响。后期在美国不断变革的背景之下,美国文学才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此时英国创作者一直固守陈规,不愿创新,使得创作的文学作品过于保守,并且日益固化;其次,从文化历史层面来看,英国文学作品的立意设定和文学体裁,都具有浓厚的宗教特性。例如,在评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时,一些文学创作者通常侧重于人本主义。因为莎士比亚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以人类平等自由和谐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评论者开始否定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的观点理念。这些文学评论者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过于保守的人本主义观点理念不利于推动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观点的出现,让美国就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理念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3.3英美语言文化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英美两国语言文化差异因素的存在,致使英美文学在评论方面也有所不同。语言是英美两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在阅读不同的英美文学作品时不难发现,因为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社会背景不同,使得语言表达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不管是英国创作者还是美国创作者,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地方性语言特点。而英美文学评价的典型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英式英语作为英国最主要的语言,其由于多年的文化沉淀,无论是底蕴还是表现形式,都显得更庄重和严肃一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国文学作品的内涵。有很多英国文学评论者都非常崇拜英式英语悠久的文化地位,所以,这些英国文学评论者通常会采用中性语言,既不表示赞美,也不表示批评,就当下的评论情况而言,很多英国文学评论者的观点过于牵强,缺乏有力的客观分析;第二,众所周知,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美国和英国官方语言都是英语,但和英式英语相比,美式英语有灵活、创新的一面,这就导致文学评论者在评论美国文学作品时,不需要再持以小心翼翼的态度,他们会采用个性化的语言,对美国文学作品进行再加工。由此可见,美国文学评论语言的个性化,也帮助了美国独特文化评论体系的形成。

4、结语

深入探究英美文化差异及其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分析研究背景,英美文化差异研究背景,英美文学评论研究背景,同时找到英美文化差异,英美文化内涵差异,英美文化历史差异,英美语言文化差异。并详细探讨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英美文化内涵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英美文化历史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英美语言文化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这样才能确保英美文学评论定义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2]黄建华.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鉴赏[J].芒種,2012年12期.

[3]盖颖颖.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4]马强才.略论《神曲》“元故事”叙事结构——兼说热奈特的叙事分层及元故事的功能[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肖四新.伦理建构与神性启示——论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内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翁德修.英美文学中的女权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05期.

[7]曹山柯.现代主义语境下对传统的理解和重铸——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回顾[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尹振球.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语感培养及素养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但是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英美文学专业教学迟滞不前。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研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往来的深入,英语交流与对话日益深入频繁,而高校英语教学也一度备受关注。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英语课程体系及学生英语表达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倡导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使得英美文学教学成为学生语感及人文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所以在该背景下加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与调整势在必行。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上进行完善,实践上进行推进才能让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起到教学引导与促进作用。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宏观解读

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始于二十世纪初。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英美文学所倡导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语感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课程在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受到较大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多数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教学重视不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等系类问题,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而高校基于自身教学实际提出的教学侧重点调整也一度成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开展的阻碍因素,文学性的关注逐渐减弱,更多的侧重于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英美文学原有的课程教学优势不复存在,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关注与重点回归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英美文学课程主导地位的回归,在注重基础语法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人文修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更是某段历史时期内艺术发展水平的整体映射,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关注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正确看待历史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与表达。此外,文学是国家现实生活的文化体现,反映的是民族心声,记录的是时代强音,而英美文学则为学生了解这些历史民族化的东西提供了思路,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梳理,对艺术美感的把握。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涵盖历史文学的综合性课程不仅仅提升学生素养,塑造精神品质,更在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结构及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理应着眼于英语教学的宏观大局,从细节上做好英语教学的准备工作。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既存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传统化使得教学实效性不高。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素质教育强势推入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成为阻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等系列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多数高校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侧重点集中于作品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简介及作品主旨概括等几大方面,教学内容也往往局限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的表达与讨论及文学风格的评价等,虽然这些内容的讲解与阐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掌握基本的文学史实,但这些内容的阐述更侧重于政治与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不大,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加上文学性色彩的缺失,学生学习及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来自教师层面的知识灌输也一度让学生失去与文学直接接触与交流的内动力,高校学生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多及考试评价的单一化。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传输与潜移默化的文学培养滋润,这就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内化。但是我国多数高校给予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正常教学时数的八分之一,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却因为涵盖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相对繁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真正消化英美文学勘课程知识,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差。此外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还表现为教学评价方法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考试模式的单一化。多数高校对英美文学的考核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作答,以单一的考试形式判断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也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理想。

3.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我国针对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现有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材来看,版本较多但与高校英语教学实际不匹配,并且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衔接差距,也就是说真正适合高校学生的英美文学教材并不多见。因此教材问题成为制约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大障碍。除了课堂用书外,适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拓展及自我练习的英美文学教学参考也相对较少,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使得文学课程的操练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反馈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自我内化的东西较少。

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探讨

1.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英美文学不仅仅内容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量也得到极大的丰富与积累,而要学生掌握全部的英美文学作品或者对现有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全部的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应树立精品意识,借助少而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效,确保教学质量。少而精也是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原则,少,就是基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作家群体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进行教学引导,通过个例的学习解读去把握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动机与文学创作理念,从而把握该时期英美文学的精髓。比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选择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去研究,特别是选取其代表性的作品《哈姆雷特》去分析人物塑造的意义,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分析去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特征。所谓的精就是教学中深入开去,让学生把知识吃透,通过学习实现外在知识的内化,让学生获取文学的永恒滋润。与少而精的教学理念对立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弱化自己的课堂主导角色,只需要对所选的名著提出学生应了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总结,具体的教学放给学生,学生自由进入到英美文学的阅读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学习,通过这种开放启发式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我们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教师只需要就英美诗歌的诗体、意境及音韵等基本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自身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完成诗歌基础知识的内化。做好量的控制,打造教学精品是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重新定位。

2.关注文化内涵,做好德育内容的教学融入。文学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体现形式之一,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学研究的解读涵盖了历史、心理及自然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理应注重其丰富文化内涵的教学发掘,实现民族文化与文学历史讲解的统一,英美文学不仅仅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更在于优秀文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理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现实契合点,恰当地融入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西方文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引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服务人类的伟大奉献精神,学习《伊利亚特》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学习《巴黎圣母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美的概念,从而实现心灵美的塑造。在英美文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让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得到成大程度的发挥。

3.发挥媒介优势,做好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入。伴随经济的多元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多媒体教学媒介的教学运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绘声绘色的英语对白及原汁原味的英语发音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英美文学,融入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大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及《简爱》时可以将故事情节予与教案结合在一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再现与深刻的教学解读中建构起丰富直观的文学认识,做好英美课程知识的消化。

4.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考试体系改革与完善。英美文学如果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引导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理应注重教学实践的开展与部署。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角色扮演,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松弛有度,建构起英美文学学习的良好氛围。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英美文学实践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其中小组合作模式是组织英美文学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分组可以相互启发,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得到共同提升。此外针对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可以应做好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与优化。摒弃那种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的做法,让学生获取全面客观的评定,实现两个结合与两个侧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最终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日常表现,将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大胆质疑等纳入到英美文学考核的范围内,从而得出真正全面的评价。侧重于自评与互评两种模式,自评就是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与同学的对比中发现自己英美文学认识上的优缺点,从而做好对英美文学知识的全面梳理与内化。他评主要是教师层面的评价,教师应实事求是,综合学生的个性、兴趣、认知层次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与客观。只有考核方式上的丰富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英美文学教学。

结束语: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日益凸显,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关注与解读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在明确既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策略,为新时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03:14-18.

[2]吕国秋.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73-75.

[3]李富乐.对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9,01:12-13.

[4]宋晓晴.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河套学院学报,2013,03:42-45.

[5]刘翠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45+149.

[6]牟佳.对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8:98-99.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重要意义不仅仅限于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对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美国理工科院校文学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课程形式丰富多样、涵盖面广、受众数量多。从借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应该从观念、课程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地方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关键词】地方理工科院校 英美文学课程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 课程体系改革

1 前言

早在1999年2月,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2007年党的17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规格提出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文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我国,文学教育具有悠久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古代中国,文学发挥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在近现代,文学更是被看成是“救国良方”,发挥着启蒙思想的作用。在当代社会,文学教育的意义尤为重大。首先,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最美的语言大都存在于文学文本之中。文学学习本身能够极好地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其次,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锻炼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提升审美情趣和培养艺术修养的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最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美文学作品直观地折射出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学生得以了解异域文化,开阔视野,增强文化宽容精神,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平台。

如何在兼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改变目前文学类课程遭受冷遇的现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英语专业。笔者拟从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文学课程设置入手,探讨适合我国地方理工科院校现状的英美文学课程体系。

2 麻省理工学院文学课程设置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网站(MIT OPEN CPOURSEWARE)的介绍,25年来,超过75%的本科生选修了文学类的课程,这无疑是符合美国大学通识人才培养目标的。为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MIT的文学课程体系提供了从入门级到中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课程:基础类课程基本涵盖所有的文学门类,并且也把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门级课程包括“小说入门”、“传媒研究入门”、“戏剧入门”、“诗歌研究:诗歌重要吗?”、“文学理论入门”等。随着课程的深入,一些专题研究被引入到课程体系中来,使学生掌握的文学基础能够在具体应用中得到发挥与提高。MIT的授课多以小班形式进行,最大程度地为学生们提供机会了解文学,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写作、会话与翻译的能力。

MIT文学课程设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体现在课程种类繁多,涵盖面广。既有综合概论类课程,如“西方文化基础”系列:如“从荷马到但丁”、“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等。同时也有断代史研究,如“中世纪文学:中世纪女性作家”、“二十世纪戏剧”等。此外,还有特定作家的专题研究,如“莎士比亚研究”、主要作家:麦尔维尔与莫里森”、“主要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与‘90年代’”等。基于文类的不同,MIT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喜剧”、“悲剧”、“小说入门”、“现代诗歌”、“英美民间音乐介绍”等。为了适应当下的理论大潮,MIT的开放课程也出现了“文学与伦理价值”、“西方叙事文的形式”、“文学理论入门”、互动与非线性叙事: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MIT虽然是一所理工科院校,但是它为学生们提供了积极丰富的文学类课程,并且在课程安排上煞费苦心,既有概论性的课程,介绍基本的文学形式和流派,也有较为深入的专题式课程,供学生进一步了解某些作家或某个文学时代。所有的课程均具有开放性,供全体学生自由选修。

3 我国地方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划分,英美文学课属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英美文学类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需要,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潮和弥漫社会的功利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纷纷开设了许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方向,有些院校还在外国语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外贸英语等复合型专业。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们更加青睐实用性课程而忽视文学类课程。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工业大学为例,自2003年开设经貿英语与语言文学方向以来,每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语言文学方向的课程。笔者对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及长春工程学院等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目前这些外语院系中,一般在第五学期开始设置文学类课程,开设的课程比较单一,一般包括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有的院校将这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个别院校在选修课中开设了“短篇小说欣赏”、“诗歌赏析”等课程,但普遍课时比较少。例如,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文学类课程仅面向英语专业的学生,包括英美文学史(I、II)、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短篇小说欣赏等4门课程,课时仅有180学时,占总学时的6%。同样,在大连理工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英国文学(I、II)、英美短篇小说、美国文学(I、II)等科目,其学时总量为152学时,仅为其总学时的5%。

另一方面,教师及研究人员将教学及研究重点转向语言应用、翻译研究、语言与文化等方面,导致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根据鲁吉所撰写的《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中所收录的16200余条外语语言学(主要是英语)和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中,有关文学及文学教学的文章仅有329篇,占2%。而在国内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2000-2001年间发表的文学及文学教学类论文也仅占3.8%。(鲁吉,2003:10)

4 比较研究后的反思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对我国地方理工科院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剖析:

首先,对地方理工科院校中的英语专业而言,中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局势都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深入洞悉西方文化、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专业本质上是人文学科,英语专业教育不仅是技能培养,更重要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英才。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学生们真正喜欢文学类课程的不多,不少学生对英美文学教育认识肤浅,不了解此类课程的意义与作用;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英美文学功底相当薄弱,学起来比较吃力;另外,考级、考研、就业的压力也使学生不得不远离阳春白雪的文学,重语言技能、轻文学素养。在教师方面,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外语院系文学类课程师资匮乏,教师常年处于课时多、压力大的状态之下,英美文学教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因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应努力尝试在培养计划中增加文学类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拓展学生人文素质。

其次,对地方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世界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时代呼唤着引领文化潮流的高等教育,由以科技教育为主向人文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英美文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劝善,宣扬同情、人文、关怀”,(张维又,2003:145)能够陶冶情操,塑造品行,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能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理工科院校之中,英美文学教育仍未走出外语院系。要改变这一局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变观念,整合现有的公共课程体系,像推进“两课”一样,以行政手段促进文学类课程在培养计划中提高分量,增设文学类公共基础课。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理工科院院校也应给与外语等人文学科充分的重视,加强对英美文学师资的培养。

第三,鼓励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开设跨学科公共选修课,扩大知识的受众范围。

第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大图书馆的文学类藏书量,促进人文环境的形成。

5 结语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从原始结合状态到分离再到现在的有机结合状态,充分证明了加强人文教育符合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平臺,英美文学课程如何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改革,使之更好地完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J].

[2] web.mit.edu/lit.

[3] 鲁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4] 刘意青,张维又,刘象愚等.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J].外语教育与研究,2003,(2).

[5] 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坚持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的有效结合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中西方文化修养、鉴赏语言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实现通用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尤其是信息时代下,英美文学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开设,为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赢得了更多来自时间、空间以及灵活度上的广阔环境。着手研究大环境下,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的有效结合,使得我们能够对当下的教学现状有所反思,自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针对性的提出了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美文学 信息时代 结合

作为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英美文学,其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然而,一直以来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入改革和不断发展,大学学生英语基础能力明显提高,再加上文学史人文学科不可或缺的分支之一,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关键,两者在很大程度上为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的有效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怎样实现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的有效结合?

1 英美文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美文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语言环境和文化差异。首先,语言环境。现阶段,在不少大学英语课堂上都会看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身影,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为语言的交流与练习提供真实情景和语境,同时还可以预见性的对交流的内容和场景进行设定。然而,由于受到练习时间、空间以及材料有限的影响,使得交流语言的灵活度、自由度尚未全面展示出来。语言的艺术是文学,尤其是立体的语言,不但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师生亲临其境感受的机会,而且在全方面展现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塑造了一定的社会形象,使得英语学习学以致用,和社会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为学习英语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其次,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紧密相连,其是文化领域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反映文化的同时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几乎不存在哪一种语言能够在摒弃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得到彻底、完整而又精准的理解。文化制约因素能够引起各种差异,譬如语言形式的各个层次,时间、空间、交际者手势和神态等各种非语言交际习惯等等。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对词汇和句法的训练十分看重,而对不同文化环境对词汇的影响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原因在于课时设置有限。但是,汉语和英语的文化环境是存在很大不同的,从见面问候到思维习惯相差甚远。文学不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表现民族个性的重要形式,坚持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化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学生思想领域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2 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如今,不管是多媒体技术还是网络在现代教学中普及程度都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这同时也是现代教育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在信息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手段上还是资源上、内容上都颇显独特和新颖,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图文双翼,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广大教育者创新现有教学观念和思想,坚持外语教学为理论指导,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英美文学,对促进学生中西方文化修养、鉴赏语言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实现通用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都大有裨益,然而一直以来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少国内英语教材里,英美文学的内容十分有限,过分偏重于学习和训练词汇、基本句法以及写作技能,更不用说其他教学软件了。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怎样实现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的有效结合俨然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 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文学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文学学习氛围得从大学基础教学抓起,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阅读英美文化的内容有所提示和指导,让学生在体现英美文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譬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读《英美现代小说赏析》《英美文化选读》《英美喜剧赏析》等,坚持一周一书,督促学生赏析的同时也做定期检查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后的感受和认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更是要加以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作用,创新教学手段,适时安排学生赏析经典电影,对电影中的人物、环境以及所涉及到的英美文化予以分析和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譬如教师开展作业的发布与批改、开展专题讨论等可以巧用网络BBS论坛,借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语言,分享阅读感受和经验,体会交流和学习的快乐。借助于英美文学去了解英美文化,乃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

3.2 建立大学英语网络课程

伴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开设也有了一定的保障。譬如在网络支持的前提下,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来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这不仅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灵活自主地去学习英美文学,同时也实现了大学英语单纯考级教学目的的转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尤为可贵。

3.3 创新测评手段

伴随着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开设预计英美文学内容的逐步融入,测评方式也急需调整和创新。测评方式的调整和创新要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宗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举个例子,在考试中加入关于英美文学读后感的写作,抑或是将英美文学阅读和平时成绩相挂钩。

4 结语

总之,“坚持外语教学为理论指导,坚持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注重对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的培养。”这是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在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坚持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的有效结合不仅是顺应改革潮流的需要,这也是积极响应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核心表现,值得广泛推崇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丹,杨力明,严宁.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2).

[2] 李伟,李春宁.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的价值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9).

[3] 贺君婷,李海英.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语言学习策略影响的探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

[4] 谭清.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堂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英美文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了解英美文学,欣赏大师的佳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不仅为他们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条捷径,而且寓教于乐,丰富大学生活,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大学生人文素养 可行性

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的一方净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无论是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对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和传播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还要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和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还应当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发挥个人的专长,服务社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并非易事。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往往将科学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学教学中,开展并重视人文主义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英美文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英语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文学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和缩影,是作者或站在历史、社会的高度,或由自身的遭遇出发,浓缩出来的一种文字抒发。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还是当代的荒诞文学和流行小说,或多或少都会反映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现人文关怀,影射人生百态,使人产生共鸣,警戒世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了解、欣赏英美文学大师的佳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不仅为其外语学习提供了捷径,而且寓教于乐,丰富大学生活。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课程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文化的定义,Raymond Williams曾将其描述为英语中最复杂的词汇之一,他对“文化”的界定就是:“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作品或行为。”按照这种定义,文学和文学作品就是文化。英美文学中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不仅仅传达了作家的写作意图,还反映了英美国家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蕴涵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其中不乏有许多先进的、健康的价值观,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许多广为传颂的英美作品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比如,惠特曼的《草叶集》,不仅记录了他本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诗歌在形式上亦有大胆创新,自“五四”时期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郭沫若的《女神》。在我国备受关注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对生活和爱情的执着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和敢于直面社会不公、争取自己合理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大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把英美作品中反映出的一些价值观与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进行比较,扩大学生视野。当然,有些英美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腐败、不健康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性解放和精神空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指导学生,避免使其受到影响和腐蚀。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与西方友人日常交际,促进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冲击的影响,真正成为适应多元文化的人才。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交流。然而,仅仅依靠语言,有时候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英美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包含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礼仪和思维方式,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实例。学生在阅读时,不知不觉就可以学习到西方的风俗和交际习惯,学会如何与西方人士相处,如何理解英美人士的幽默,甚至如何与他们做生意。这一培养实际上是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当前,就业压力大,学校往往鼓励学生去考各式各样的英语证书,以英语通关率来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乐此不疲,力求拿到证书以便找工作时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许多教师和学生对英美文学这样耗时费事的课程颇感头疼,甚至认为学了也没有用处,不学也罢,从而导致学生背单词、做选择题时能考出让人骄傲的成绩,但面对需要自己分析和理解的题目时却抓耳挠腮,真正需要与外国人交流时更是成了“哑巴”英语。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反映着诸多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是人类普遍的问题,值得学习和思考。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表现,而许多作家作品又往往高于其所处时代,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人类的行为。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阅读的享受,而且引人深思。从19世纪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2003年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文学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预测和想象未来生态灾难和人类毁灭的反乌托邦作品。在写《弗兰肯斯坦》这部预警式小说的时候,玛丽?雪莱还很年轻,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创作出这部优秀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个科学家,他梦想能够“造”出一个人类,从此使人类免于疾病和死亡。在这种疯狂的科学热忱和功名欲望的推动下,他利用死人的肢体和闪电创造了一个怪物。没想到怪物却恩将仇报,以杀死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好友、妻子和其他无辜者的方式,胁迫科学家满足它的要求。想想今天,人类在不断尝试克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异化自身,不正是在一步步接近玛丽?雪莱的预言吗?经典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相反,时间却可以证明其伟大和不朽。这些作品都是值得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的,它们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也许就潜伏在我们身边,需要引起关注。

最后,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历代大师的呕心之作。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带来阅读的快感,而且是学习纯正英语的捷径。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表现了反对战争的鲜明主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访惶和惘然若失的情绪,文字通俗,多采用简单句和口语化的表达,雅俗共赏,阅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在英美小说或戏剧中,有着丰富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包括如何打招呼、道别,如何称呼对方,如何用反语,写信格式等。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创作的词汇和习语涌入到英语字典中,如果对英美文学作品稍加熟悉,就很容易理解和使用这些词汇、短语。比如,《第22条军规》的标题:Catch-22的意思是令人左右为难的规定。如果没有学过英美文学,可能很难理解这一词语,要想记住它的意思,也只能靠死记硬背罢了。但是,若对英美文学作品略加了解,便知道这部小说是美国著名黑色幽默派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而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是一个圈套(catch):认为自己有精神病的军人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停飞。但是,能够提出自己有精神病不能飞行的军人又说明了你思路清醒,不许停飞。这样,每个飞行员就掉入了一个怪圈当中。

当然,目前英美文学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往往走教条主义路线,重点放在了个别小说、个别段落的词义句意理解,没有从整体把握其写作意图或从历史、社会背景去讨论小说的意义。根据读者批评理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至于作者的生平简介、小说作品中的生词学习和时代背景等内容,应调动学生课前预习,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而不是依靠教师占用课上的宝贵时间介绍这些知识。人们对待文学作品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就应当是开放式的、互动的,最好采用针对某个作品或者某个时代的作品进行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文学作品及现实世界进行思索,又可以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借鉴或警示的例子,提高其文学修养和气质,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将其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Shelley Mary. Frankenstein[M]. Bantam Books, Inc,1981.

[3]John Storey.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pp,2-3.

[4]高毅.草叶集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18,(2).

[5]齐乃臣.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现实社会的写照[J].科技信息,2007,(27).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作为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的重要内容,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质量也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根据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而分析了文学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能促进够提高英美文学教材编写质量。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材编写;弊病;改进建议

一、前言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对英语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语言修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英文文学的鉴赏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质也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受到网络科技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正在被侵蚀,影响力也被削弱,编写中存在着很多弊病,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弊病,进而尽可能的降低编写质量对学习的影响。

二、国内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弊病分析

1.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与时代有所脱节,在结构安排上固化,并且指导理论陈旧。一方面,导向型英美文学教材种类繁多,有文史类、作品选读类的,还有中英文结合、断代的等等,还有小说、诗歌、戏剧等等,种类众多,但是,整体上来讲,结构老套,结构模式化严重,并且重复性也较大,在结构安排上大致都是按照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作者的写作特点—作品选读—难句解释。在另一方面,内容安排上也与时代脱节,在教学内容上单一、刻板,枯燥无味,突破性不大,不易于老师的发挥,并且过于强调传统经典,对现代文学鲜有提及。此外,在网络的发展冲击下,学生对现有教材的阅读也产生了较大的距离感。

2.词汇难度大,不易接受。很多国内编者编写的英美文学教材倾向于使用大量的词汇,用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式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解释分析,凸显了教材的深度和高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的效果。

3.教材的导向性过强,不利于发散思维。在现行的英美文学教材中内容评价方法相对单一,并且所使用的语气等也不容置疑,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没有区分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容易造成语言的误区,价值的误导。例如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在发表以后虽风靡全球,但却被认为是通俗文学,在美国的教材中也很少提及。因此,在文学教材的编辑上不应该以某种标准来定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4.教师所用教材刻板,功利性导向强。在很多英美文学的教材中,大部分文学著作不是原著,而是经过修饰的著作,所以,在內容上缺乏完整性,容易对学生和老师产生误导,在升学等功利性的指导下,使得教材的编辑也迎合这一现象,导致教材编写缺乏方向性。

此外,教的编排风格、模式都比较单一、单调,一是封面设计单调,缺乏个性,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二是在目录和附录的内容编排上显得墨守成规不利于学生的阅读。总之,现在英美文学教材的弊端众多,在编写教材时应当提高重视。

三、国内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改进措施

1.丰富教材编写的内容,改变原有的结构模式。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英国两国的文学教材经验,按照适合我国特点的方法来进行编辑,在教材中将文学史和文论相互结合,进而用文学理论来引导教学和学习,丰富教材的内容,避免追求宏达的结构编排,进而培养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原来单一的编排结构,使得教材的结构丰富化,例如可以将相同类型的文学著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此外,在教材的编排上,还可以打破国界,尽可能按照英美的思路来对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进行品论欣赏。

2.增加与时代特征相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既兼顾传统的经典,也强调时代的元素。一是,在对英美文学教材编写时,推陈出新,介绍更多的展现英美文学发展趋势的作品,给教材注入新的元素,例如可以选取今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部分作品,进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趋势的把握能力,同时还应当注重经典的文学著作的学习,如可节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名著,了解英美文化的底蕴。二是,增加非文学作品的欣赏,例如对电影、杂志的节选,例如可以选取电影《阿甘正传》的评介,也可以选取《自然》、《金融时报》等杂志、报纸的关于科学、时事的著作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3.减少引导性的灌输,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感情隔阂,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避免陷入导向性的思维,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提高教材编人员的素质。由于我国英美文学教材种类众多,其质量也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提高教材编写人员的素质,严格规范职称评价体系,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坚决予以约束,提高编写人员的质量;另一方面,形成多层次的教材质量检验,进而保证其质量,减少重复、滥竽充数的教材。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已经取得不错的进步,但还需要加强对教材编写的创新,进而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便于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推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叶红卫,刘金龙.英语翻译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4,(08):74-76.

[2]顾弘,杜志卿.新世纪高校本科英美文学教材建设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2004,44(02):129-132.

[3]于江海.英美文学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因与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09,27(06):70-72.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