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

2023-09-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1994年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在讲到重庆红岩的历史时指出:红岩是党中央在国统区的领导机关, 白公馆、渣滓洞是国民党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监狱, 重庆历史上的“一红一白”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同志们, 在艰难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出淤泥而不染”、“保持六月荷花风骨”的风尚, 形成了红岩精神;而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志士, 就是周恩来在1946年离开重庆前所谈的那样:“多少为了民主事业努力的朋友却在这样长期的谈判中走向监狱, 走向放逐, 走向死亡……民主事业的进程是多么艰难呀!”革命志士用生命铸造了红岩精神。

红岩, 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战斗历程;记录了无数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无私奉献的历史过程。凝结于这些记录中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 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叫做立党为公, 在这里可以找到最有力的答案和最有影响的楷模

红岩精神, 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领导下的革命志士为民族自由, 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概括。

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昂奋达观、坚毅不拔、弃旧图新、勇于奉献精神的延伸、沉淀和升华。红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出污泥而不染, 同流而不合污”, 这是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在恶劣艰险的政治环境中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一个战斗原则和显著特点。红岩精神的最大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在于此。在抗日战争中无论是遵循中共中央“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坚持进步, 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 还是贯彻“隐蔽精干, 长期埋伏, 积蓄力量, 以待时机”的方针, 南方局始终坚持“出污泥而不染, 同流而不合污”的原则, 绝大多数同志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 经受住了严酷斗争的考验, 做出了贡献, 不少共产党员和党外革命志士还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红岩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节的集中体现, 是对人生最大的理性认识。在烈火中永生, 是红岩精神最突出的本质。人只有献身社会, 才能找出那实际上虽短暂但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在旧中国, 许多青年毅然脱离富有的家庭,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 充分体现了他们乐于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许多革命者为了民主、自由, 践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古训, 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在刑场上, 面临生与死的选择, 许多志士以“失败膏黄土, 成功济苍生”的大无畏精神, 战胜死亡、超越自我!

红岩精神从纯粹的政治元素转变为红色旅游文化, 为“唱读讲传”提供了生动、经典的素材, 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红岩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所反映的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理想信念、人的精神追求, 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 既是一面历史镜子, 又是一个人生标杆。无数的人们瞻仰红岩, 不是去游山玩水, 而是去感受历史, 去净化灵魂, 去反省自我, 去校正人生。在此地此时, 红岩精神从纯粹的政治元素转变为红色旅游文化, 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吸引力之一:带有明显政治内涵的红岩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周恩来以巨大的人格魅力、优雅的学识风度、真挚的交友之道、坚定的政治信仰及通权达变的机敏灵活, 几乎折服了所有与之相识的人。例如, 《周恩来与他的朋友们》是以大量历史图片、史料作题材而创作的大型油画, 以周恩来为中心, 将众多的历史人物聚集在同一幅油画上, 体现了共产党人民主、团结的亲和氛围。每一位旅游者看到它, 都会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气势的雄伟、意义的深刻, 都会被那份特殊历史的厚重感、真实感所感动, 被周恩来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吸引力之二:属于党史内容的红岩展品带给参观者深刻的启示。一件件记载历史的实物、照片, 记录着革命先辈理想、境界、追求和奉献的展品, 吸引、震撼了无数的参观者, 使他们感受到红岩精神厚重的内涵与真谛, 留给他们无尽的回味。

一个人的思想需要净化、需要陶冶、需要激励, 而红岩精神则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参观过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旅游者不但会牢记展墙上的“狱中八条意见”, 并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当时关押在白公馆监狱中的共产党员都明白, 活着出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寄托在党的身上, 利用各种机会, 讨论地下斗争时期的经验教训, 交换意见, 并互相叮咛, 谁能活着出去, 一定向党报告。1949年12月25日 (重庆解放后25天) , 罗广斌志士脱险后, 向中共重庆市委交了一份两万余字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的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 报告中第七部分就是“狱中八条意见”, 每一条都是对幸存者的期望、对党组织的诤言、对党的建设的建议。这是以生命为代价书写的忠诚, 这是烈士在弥留之际对党所尽的最后的责任。

吸引力之三:红岩精神为“唱读讲传”提供生动、经典的素材。在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并存的今天, “唱读讲传”赋予红岩精神传播以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新的路径, 使红岩精神更具时代性、成长性, 更具旅游吸引力。

大型“唱读讲传”文献展演———《我们共同走过的路》, 以唱红歌、讲故事、颂经典、传箴言的方式, 将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过程重现出来,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重庆一经推出, 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调进北京演出, 受到各界的好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看后, 评价说:“两个小时看了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故事!”

在渣滓洞监狱旧址, 每天进行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 讲述江姐的故事、唱《红梅赞》歌曲, 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现已列入重庆红色旅游市场定点观看的项目;每天在红岩魂广场定时举行的“点火仪式”, 讲解员深情朗诵革命烈士的诗抄, 使聆听者心灵得到净化。

在《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中, 展示了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周恩来在他生日的当天, 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反省:“由于母教的过分仁慈礼让, 使自己也带有几分女性的仁慈, 缺乏一种顽强和野性, 故对于党内错误路线斗争, 往往走调和主义。”为了随时警醒自己, 周恩来慎重地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 共7条。当旅游者看到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的时候, 会立即从平凡中体会到不平凡的东西, 看到一个严于律己的伟人。将革命者人性化, 就能让更多的旅游者走进他们, 从中体会革命者那份平凡、那份伟大。

事实证明:将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 非但不会降低伟人、烈士的形象, 反而更具人性化, 更有说服力;而参观者也才能从人性的视角, 去审视他们、理解他们, 回归历史的本来面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构成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调节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 它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即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三个层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的根本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发展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把价值形态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 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剩余价值和私有制, 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 强调社会财富是集体所有, 要富国强民, 为人民谋福利, 劳动是实现自我的手段, 个人在社会平等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提升和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正义感, 人的价值目标要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所倡导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中所蕴含的自由、平等、和谐等价值判断, 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必须做的。

二、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是习得并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 更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过程。我党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致力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因此, 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觉悟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 新媒体带来了各种价值观念, 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体系, 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突破了时空的隔阂, 构筑了一个全民参与互动交流的全方位立体空间, 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充斥着网络, 其中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大学生是新事物接受能力很强的群体, 但他们还不太成熟, 在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上容易受到误导, 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的话, 接受错误文化意识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这无疑将消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青年强则国强,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引导他们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进而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 大学生自我认同面临挑战

当前, 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交往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自我认同失衡, 有的大学生高估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 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的同学低估自己, 否定自己, 自卑消极。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而引发的傲慢、焦虑、妒嫉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 实践能力不足

大学生接受完学校教育, 要把自身习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服

务社会, 奉献社会, 可以说实践能力是检验大学生是否成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新媒体时代,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部分大学生缺乏实践的意识、动力,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网络世界中, 或懒惰, 或胆怯, 宁愿在虚拟的世界里虚度, 逃避社团组织、志愿活动、技能竞赛等可以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的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 长此以往, 实践能力匮乏。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学校、家庭、自我四个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内因决定外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大学生自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 作为高校教育者, 要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确保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其行动指南显得尤为重要。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 才能实现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首先, 高校教育者要主动承担教育职责。高校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教育者是向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力量, 高校教育者要主动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 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 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帮助大学生提升政治鉴别能力, 培养文化自信, 增强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牢固主流意识形态。其次, 各媒体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各宣传教育主体要借助新媒体这一新的宣传手段和方式, 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 批判、打击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 让更多的人们熟悉并自觉地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使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受到这种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自我认同

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认同缺失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健康性格和人格的养成缺失。健康人格的养成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性格的养成源于家庭和同辈群体的示范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民主”、“诚信”、“友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自我认同, 首先原生家庭要注重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家庭成员更要以身作则,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进而提升其自我认同度, 顺利实现社会化。其次, 朋辈群体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对其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极健康的朋辈群体是提高自我认同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与外物打交道, 把与其自身的关系变成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人的自我认同及自身的和谐才能历史地生成和实现。”[3]也就是说, 人要在与他人交往的活动中展现自我的力量, 进而认识到自身的意义, 产生自我认同感。

(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检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当前, 部分大学生存在因实践意识不够、实践动力不足导致实践能力缺失的现象,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 就是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 增强其爱国情感、奉献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勤劳自强的民族精神, 克服懒惰、胆怯等不良态度和消极情绪, 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的汪洋中去。此外, 还要注重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所带来的示范作用, 可以鼓舞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们先进的价值观念, 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加以践行。

大学生是国家和未来的希望, 其价值观正确与否关系着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尚存在的不足, 重塑他们的价值观体系, 可以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环境中择正道而行, 还可以促使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自我认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帮助他们牢固主流意识形态、实现自我认同、增强实践能力, 是当前高校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华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命题[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15 (3) .

[2] 人民日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222/c1003-29827454.html[2018-9-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宣传思想战线按照这一要求积极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成果。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思想基础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最根本的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既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业务基础,更要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最重要的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将对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家都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和谐氛围。如果个别教师在学生中随意散步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这本身就是校园文化中的不和谐因素。

我们所从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培养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也是我们所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只有我们的学生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他们走出校园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而理想信念的坚定,不仅要靠政治理论课的灌输,也要靠环境的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舆论环境。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坚持以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广大师生,培育广大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努力奋斗,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和鼓舞力量。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要体现这种精神。如果学校的师生都具备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培养出以国家富强为己任,富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基本要求。我们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使学生明确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自觉地行为准则。这同样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建设。只有在教师和学生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共识,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一个在思想文化上和谐的校园。

3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显性和隐性课堂教育之中。课堂教育是教育者对学生传授正确思想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成才观、荣辱观的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育之中,一方面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还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在讲台、论坛、第二课堂或者科学研究的各种场合、渠道和载体中,发挥全体教育者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的整体效应。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之中。社会实践文化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拓展。社会实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文化涵养和能力素质。因此,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学生既能够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又能够通过实践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检验检验自己学识方面与实际运用的差距,及时总结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学生可能经历许多难以想象事情,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难,会发现到世界的广大与人民的伟大。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民族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创业大赛、挑战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城信考场、“三下乡”、奉献爱心、支教活动等实践教育锤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平台,融合着展示才华、沟通交流、互相学习、自主组织等多种功能,它能够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质,充分地施展学生的专长,是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过程;校园文化是学生为主组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过程;校园文化是学生与其他活动者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展示、学习和借鉴为人之道、处事之法,是培养学生自尊自重的过程。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发挥着“隐性课堂”的功能,能够起到让寓教于乐的效果。所以,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可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怀,又能够使校园文化朝着积极健康、朝气蓬勃、创新高雅的方向稳定发展。

(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教育之中。网络技术就像一扇信息的窗户,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正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校园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学生们自由地抒发自身的情愫,表达着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内在感受,也传达了许多学生的真实心声和思想动态。因此,网络成了一个特殊的瞭望口,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也是必须注重加强和开拓的新办法。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天地,抓好网下教育和网上办公的双向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引导舆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功能。在重视通过会议、调查、讲座等方式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借助电子邮箱、BBS和QQ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网络教育,通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充分沟通,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成效。

综上所述,和谐校园文化是对我们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传统和文化、行为准则一致认同基础上的和谐。这既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也是我们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社会责任感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大学生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潮。真正做到“环境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建设一个人尽其才、利益协调,安定团结、紧张有序,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校园文化。

摘要:充满活力,团结和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国家和民族走上振兴的精神源泉,也是鼓舞全校师生团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动力,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和灵魂。要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1 中职生价值观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使各种利益格局发生了演变, 人与人之间交流与互动频繁, 全球经济一体化、互联网、影视、书刊思想意识鱼龙混杂,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交融、共存, 人们的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复杂, 日益多样化。中职生在各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社会环境中, 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存在差异。中职生在心、智、体、德等方面正处于成长关键期,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缺乏社会经验, 价值选择处两难境地, 理想信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是非不清、行为语言不文明、集体观念、人际关系冷漠、公德意识不强、不学无术、进取心欠缺等, 少数学生崇拜西方价值观, 把金钱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拜金、享乐主义泛滥。学校由封闭转向开放, 成为“小社会”缩影, 必然受其影响。这些现象如不加强正确教育引导, 势必造成学生心理失落, 道德失范, 影响社会稳定等后果。

2 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行为的心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发展变迁, 人际交往更替频繁, 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产生变化。人们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发生演变。传统优良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严重挑战。

1)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 (包括人、物、事) 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看法, 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价值取向、追求、原则、标准, 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倾向性。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 分辨是非, 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 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心理倾向体系。

2) 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意识集中反映。蕴含着丰富内容和诸多要素, 并以它为主导统领。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 是历史积累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个整体主导系统, 具有相对稳定性。

3)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对社会事务和事业目标认同, 追求的共同境界, 是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依据和遵循的行为准则。

3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1) 本质: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和阐释。

2) 内涵: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核心。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是社会主义的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内核, 反映了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是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体现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 全方位多元化, 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现实和深远的重要意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决策。与国情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为凝聚全党全民族价值共识提供了基本遵循的重要论断。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态势,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新特点, 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思想基础, 促进人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

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奔小康”实现“四化”目标服务, 揭示了本质、永恒、根本、最重要和集中的精神要素, 符合时代和广大人民现实需求。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 潜入思想和心灵深处, 为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正能量长期稳定承传效用, 具有广泛教育作用。

2) 我国改革开放, 由封闭到开放, 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期, 结合国情和社会发展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和态度,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价值血脉之上相承接, 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民族承传性。

3) 反映了社会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蕴含着高尚精神, 激励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 具有凝聚号召力, 弘扬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指向, 具有崇高深远的战略意义。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改革和发展创新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 紧紧围绕“三个倡导”基本内容, 加大示范引领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相统一,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荣辱观, 道德行为规范, 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世界, 激励为中国民族崛起振兴而不懈奋斗。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抓住世界、人生、价值观,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着力铸牢精神支柱;坚持课堂理论与实际结合, 分层次和对象指导, 找准思想共鸣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改进创新教学艺术, 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参与平台, 构建师生相互交流沟通渠道, 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 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方位, 多元化,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 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落实贯穿于教育各环节, 创新德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合力, 形成长效机制, 人人有责, 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

2) 积极开拓创新实践活动课程, 用先进、文明、科学的思想观念引领熏陶学生, 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爱心社会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手拉手帮扶等。开展益德益智的科技发明创造和各类知识竞赛、组织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活动小组, 吸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重视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熏陶, 发挥学校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正能量宣传作用, 完善丰富多彩校园特色文化设施。

3) 大力开展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诚信建设,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养, 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及时宣传学校、社会出现的先进典型, 模范人物事迹, 养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行为风尚教育培养。

4) 大力弘扬助人为乐奉献精神, 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 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 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 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 也要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所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追逐中国梦的奋斗中,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确引领思想意识、凝聚共识、攻坚克难。中职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可塑性很强,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世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多元化共同努力, 教育工作者应拓宽渠道, 丰富载体,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自觉践行。进行“做人教育”始终是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把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引向深入, 实现“中国梦”,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能人才,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生价值观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认识, 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意义, 辨析了对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有效实践活动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 既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 又把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集合在一起:

第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 也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 也决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加强。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又是我党现阶段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集中代表全体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美好前景和向往, 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因此, 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围绕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进行。

第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是党的思想情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 不仅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 而且使中华民族不断焕发旺盛创造力。

第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党的道德建设、纪律教育的有效抓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准确、系统、通俗的表述, 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 做出道德选择, 提供了价值标准。

大学校园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想理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的建设:

第一, 加强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它是大学经过长期实践而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 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主体文化, 是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 统摄并规范着大学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质、特色及表现形式。它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 也是一所大学给予学生人格影响的本质所在, 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终身受用的文化遗传基因, 对学校的发展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第二, 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制度文化包括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各种管理制度及行为规范等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准则。大学制度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主要使命和功能是承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想与大学精神, 建设人的精神家园, 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因此, 大学制度文化不仅是一种“硬”约束, 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的“软”规范。

第三, 加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 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办学硬件和校园的环境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大办学资源的建设力度, 整合办学资源, 不断优化教学条件, 实现办学条件的优质化。同时, 要加强校园建设规划, 致力于文化品位高雅, 文化底蕴深厚, 洋溢人文精神, 彰显人文关怀的校园建设, 达到使用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大学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

第四, 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培育。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在文化行为主体的动态反映, 它的表层表现为大学行为主体的各种办学实践与文化活动, 在本质上体现为大学人在各种办学活动中的群体行为、情操与道德风范, 如校风、教风、学风、政风等等。

参考文献

[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荆楚网—湖北日报 (武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范文第6篇

1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高校坚持用马克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青年学生, 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我国高等教育,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是进一步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2 抗震救灾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巨大魅力, 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

2.1 抗震救灾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 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为整个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伟大的阶段性胜利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在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中, 全国各族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让世人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各方渡难关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这些都无不体现出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无不体现出在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2 抗震救灾实践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强大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与共同理想。正是有了这一共同理想和强大精神支柱, 在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面前,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能冲锋在前、舍生忘死, 广大党员干部能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灾区人民能临危不惧、团结自救, 全国同胞能万众一心、倾力相助, 在我国历史上展开了一场气吞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整个抗震救灾过程无不体现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 无不体现出对党领导下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可和坚定信心。

2.3 抗震救灾实践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地震发生后, 人民子弟兵和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 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 全国人民上下同心捐款捐物, 为数万骤然逝去的普通人志哀。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升, 这是整个民族在精神上的一次升华。抗震救灾所孕育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饶,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2.4 抗震救灾实践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抗震救灾过程中,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最大限度地抢救了灾区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 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同时, 中国政府在灾难考验下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 积极寻求国际救援人员合作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时代风范,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称赞。

2.5 抗震救灾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及其凝炼出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以热爱祖国、团结互助为荣, 以危害祖国、损人利己为耻;“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以服务人民、崇尚科学为荣, 以背离人民、愚昧无知为耻;而广大军民省吃俭用、捐款捐物, 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努力自救则体现了以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为荣, 以骄奢淫逸、好逸恶劳为耻;广大抗震救灾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将各类救灾物资和善款及时、合法地储存、运输和发放, 体现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荣, 以见利忘义、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 结合抗震救灾实践, 开展抗震救灾精神教育,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高校结合抗震救灾实践, 开展抗震救灾精神教育, 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利契机和有效途径。

3.1 宣传英模先进事迹, 将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鲜活的教材。充分利用好这个教材, 发挥英雄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宝贵的抗震救灾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广大高校学生深切感受到党的伟大、国家的伟大和人民的伟大, 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力量, 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3.2 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 在灾区重建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对口支援省市的统一安排以及灾区重建的具体困难, 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 积极参与灾区重建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将专业技能发挥与实际锻炼相结合, 真正为灾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同时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其基本内容, 认识其深刻内涵, 内化为价值观念, 外化为自觉追求。

3.3 加快教学改革, 推动抗震救灾精神进教材、进课堂

抗震救灾精神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现实性的生动案例。要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精神, 不断与时俱进, 丰富教学内容, 把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渗透到教材、渗透到课堂、渗透到学生头脑中去, 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讲解, 引导大学生对抗震救灾精神深刻认识的同时, 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了解和积极认同, 并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摘要:抗震救灾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结合抗震救灾实践, 开展抗震救灾精神教育,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能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上一篇:妇产科年度总结范文下一篇:煤矿基层防汛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