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息影响论文范文

2024-07-15

银行加息影响论文范文第1篇

(1) 今年以来, 欧洲、日本经济均出现回落迹象, 且欧洲风险事件不断, 而美国经济、通胀相对稳定, 美元指数大幅走强。再加上美债收益率走高, 提升美元资产吸引力, 助于美元回流美国。

有说法认为, 加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美元继续外流, 并借助息差的优势吸引外资, 进一步推动美国股市发展。因此, 在欧洲等国出现经济回落现象的同时, 美国经济状况价位稳定, 美联储加息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进入美国, 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达到财息双收的目的。

(2) 加息有助于美国保持货币弹性, 以便面对不同的经济形势, 并且有助于巩固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

一定情况下, 有些国家会比照美国加息所带来的汇率变化, 宣布本国的货币升值, 以此提高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 使汇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由此可见, 美联储加息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别国货币贬值、美元升值的情况, 引起美元回流, 减少通货膨胀, 巩固美元汇率, 保持货币弹性,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元的地位, 有利于巩固美国的经济地位。

(3) 美国产业发展情况良好, 美国就业情况也很好, 具有加息的前提条件。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美国的失业率截至五月底为3.8%, 18年来的最低水平, 且低于美联储决策者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受生产率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 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变长期的中性利率, 美联储加息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2 美联储加息对房地产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张, 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已不仅限于美国国内, 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情况, 影响整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 与世界金融市场联系紧密, 美元加息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势必会给中国经济的运行带来冲击, 这一点在房地产经济市场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 美联储加息导致人民币贬值, 可能会出现短期的投机性行为。这种投机性让人们把目光放在房地产上, 需求量的增多, 于是造成房价虚高, 容易形成“经济泡沫”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威胁。

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在2017年12月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降低到6.61, 专业人士分析,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持续贬值。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 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会选择一些短期的投机性行为, 获取利润, 短期投资项目自然首选房地产。这种投机性资金投资大规模涌向房地产, 出现“抢房热”的现象, 需求量的增加势必会抬高房价, 形成房地产“经纪泡沫”, 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

(2) 导致房地产商资金链断缺。房价的虚高并不能解决房地产商的燃眉之急, 因为建房初期很多房地产商会选择到美国贷款, 然而加息使得房地产商债务加重, 导致资金链断缺。

自美国金融危机后, 实行低利率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由于房地产业杠杆率过高, 美国贷款利息较低, 房地产商多会在加息之前向美国银行贷款来降低融资压力与成本。美联储在加息之后, 利息升高,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房地产商的还债压力。在累累负债的情况下, 多数房地产商会面临资金链中断的局面, 不利于房地产经济产业的发展。

3 应对美联储加息的建议

美联储加息确实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这种影响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对于房地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美联储加息, 规避不利影响, 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房地产企业要对美联储加息有一定的预判能力。在加息前采取一定措施, 提前减少美联储加息对企业的冲击。

美联储加息本身并非偶然, 是有迹可循的。房地产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关注与调研, 对世界金融市场有一定的了解, 更好地预判美联储加息的具体情况。在加息之前采取一定措施, 做好准备应对美联储加息对房地产企业的冲击。

同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进一步实现房地产供给侧改革, 优化房产供给结构, 降低人们购房压力。采取有效手段扩大房屋供给, 在美联储加息之际, 减少对房地产的短期投机行为, 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

(2) 政府要扶持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

目前房地产行业的运行状态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 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依然依赖于国外的贷款, 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结构的优化。另外一方面, 美元加息之前的短期投资行为也对房地产经济存在较大影响。

因此,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 规范房地产行业的运行。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资本流通的监督, 打击短期投机行为。另外还要根据各个地域的实际情况, 出台相应有效的限购政策、强化税收政策, 保证购房信贷体制对公民的公平性与实用性, 进一步完善购房信贷体质。诸如此类的政府干预手段,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国房地产市场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 降低美联储加息对房地产产业的冲击, 稳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2018年6月, 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提升25个基点至1.75%-2%。这是美联储自2015年12月本轮周期开始以来的第7次加息。然而每次加息也将会给我国多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 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对我国经济方面的影响。美联储加息, 势必导致国际资本一窝蜂涌入美元区, 导致我国短期资本流动性趋紧。市面上钱少了, 借贷利率自然上升。贷款利率的上升势必造成企业经营成本提高, 这对于很多债台高起的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甚至有崩盘的风险……。但如果采取被动地跟随美联储加息, 来遏制资本外流。在实体经济萎靡的情况下显然只会加重企业负担。总之, 在美联储加息的情况下, 我国货币选择加息或不加息, 实体经济都将面临崩盘的风险。实体经济如果不稳, 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关键词:论美联储加息,我国房地产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若愚.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J].清华金融评论, 2016 (2) .

银行加息影响论文范文第2篇

一、复苏放缓的

2012年世界经济

2012年是世界经济整体放缓的一年。从截至2012年11月的世界经济形势来看,可以推断2012年世界经济将比2011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3.8%、按市场汇率计算2.8%的增长水平出现一定幅度下滑。[1]这表明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日。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状况,下面将从增长、就业、物价、贸易和债务五个方面一一加以述评。

(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

全球经济复苏至今已达三年,但复苏步伐依然沉重,经济增长速度仍显低迷。2012年的世界经济未能扭转上一年的经济下行趋势,多数机构随之纷纷下调早先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201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数据显示,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3%,比2011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1.3%,比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濟体经济增速为5.3%,比2011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在发达经济体中,增长趋势出现分化。美日经济低速增长,但以欧元区为代表的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增长状况令人担忧。根据IMF预测数据,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2%,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率为2.2%,比2011年提高3.0个百分点。但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重要的欧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甚至呈现衰退迹象,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增长表现。根据IMF预测,201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0.2%,比2011年下降1.6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0.4%,比2011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欧洲经济出现急速萎缩,究其原因,主要源于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包括全球需求增速降低、债务危机导致消费者信心和商业信心下降、金融市场不景气、主要国家财政紧缩政策导致内部需求下降以及部分国家政局不稳等因素。欧洲经济的萎缩不仅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欧洲经济下行风险在全球的扩散也成为影响其他经济体经济复苏的负面因素。

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中,由于受外需急剧下降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一些国家放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从地区来看,中东欧、拉美与加勒比地区以及亚洲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下行表现显著。根据IMF预测数据,2012年中东欧、拉美与加勒比地区以及亚洲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分别为2.0%、3.2%和6.7%,分别比2011年下降3.3、1.3和1.1个百分点。从国别来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12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预计分别增长1.5%、3.7%、4.9%、7.8%和2.6%,较2011年分别下降1.2、0.6、1.9、1.4和0.5个百分点。

(二)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处高位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发达经济体失业居高不下,失业问题仍是2012年摆在西方发达经济体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美国,就业市场改进缓慢,劳动参与率创历史新低。2012年以来,美国失业率始终在8.1—8.3%之间徘徊。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12年8月美国失业率为8.1%,比此次金融危机后的最高点下降2个百分点。但事实上,失业率的下降并非完全源于就业增加,其部分原因是因为较多的人选择离开就业市场。8月美国有36.8万个劳动者放弃寻找工作,劳动参与率仅为63.5%,创下1981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9月美国失业率一举跌破8.0%回落至7.8%,创2009年1月来最低。根据一些分析家的计算,如果剔除2012年以来就业参与率的下降因素,9月美国的失业率将继续维持在8.35%。

在欧洲,经济的衰退严重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失业率居高不下。根据欧洲央行数据,2012年前七个月,欧盟和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分别为10.3%和11.1%。其中,2012年7月欧元区的失业率达到11.3%, 创下1995年欧洲央行开始该数据统计以来月度失业率最高水平。从国别来看,2012年前七个月欧洲有15个国家的平均失业率超过10%。其中,西班牙的失业情况最严重,失业率达到24.4%;其次为希腊,失业率22.6%。此外,葡萄牙、塞浦路斯、意大利的失业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分别达到15.3%,10.4%和10.4%。

与欧美相比,日本的失业率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但相比以往,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青年失业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内阁府数据显示,2012年7月的完全失业率为4.3%,其中15—24岁青年人的完全失业率达到了8.2%,比6月上升0.8个百分点。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7月日本全职劳动者人数较2011年同期下降0.1%;入职率为1.73%,比2011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离职率为1.80%,比2011年上升了0.17个百分点。

(三)全球通货膨胀总体水平低迷

2012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总体上较2011年明显回落,发达经济体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同步走低。2012年前三季度总体维持下降趋势,第四季度由于受部分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影响,通胀水平很可能出现反弹,但不会改变全年通胀率较2011年出现下降的总体态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个季度OECD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分别同比上涨2.8%、2.2%和2.1%,分别较上一季度下降0.2、0.6和0.1个百分点。其中,能源价格由2011年第四季度同比上涨10.7%显著下降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3.1%,下降7.6个百分点;同期食品价格下降2.0—2.2%。OCED国家第三季度除食品与能源价格外的CPI同比上涨1.7%,较2011年第四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2012年10月IMF预测,2012年发达经济体CPI上涨1.9%,比2011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美国CPI上涨2.0%,比2011年回落1.1个百分点;欧盟CPI上涨2.5%,比2011年回落0.6个百分点。

2012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水平总体上高于发达经济体,其中多数国家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亦有部分国家通胀压力加大。IMF数据显示,2012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CPI上涨6.1%,比2011年下降1.1个百分点。就国别来看,OECD数据显示,2012年9月,巴西、中国和南非的CPI同比上涨分别降至5.3%、1.8%和5.6%,分别较2011年12月下降1.2、2.3和0.8个百分点;而同期印度、印尼、俄罗斯的CPI同比上涨分别为9.1%、4.3%和6.6%,分别较2011年12月上升2.7、0.5和0.5个百分点。

(四)贸易增速明显下滑,贸易争端频繁

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一致,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明显下降。2012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预测,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为2.5%,低于此前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与此前预期的3.7%相比,下调了1.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速为1.5%,下调0.5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为3.5%,下调2.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全球贸易量的增长低于全球经济增长步伐,这表明全球贸易面临的下行风险超过增长风险。长期以来,全球贸易一直主要依赖欧洲、美国及日本三大市场。但目前三大经济体经济状况都欠佳,尤其是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对全球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在东亚地区,韩国、印尼、香港等经济体出口下降十分显著。2012年6月,印尼出口额同比下降16.4%,创近三年最大跌幅;香港出口负增长4.8%。7月,韩国出口额同比下降8.8%,为2009年9月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此外,巴西、印度、俄罗斯的出口也都受到一定遏制。由于欧债危机阴霾不散,美国经济低速缓行,全球贸易下降实乃预料之中。

贸易增速的显著下滑与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无相关。根据OECD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2012年5月发布的报告,2011年至2012年5月期间,二十国集团(G20)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达124件,平均每月发生17.7件,同时贸易保护措施更加隐蔽,并趋于长期化。在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中,出口限制、出口补贴、进口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动植物检疫措施(SPS)、延迟通关手续等非关税措施日益增多。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非关税措施占到贸易保护措施的45.1%。为此,WTO在2012年7月发布《2012年世界贸易报告》明确指出,制造业和农产品监管标准等非关税措施,给世界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减少非关税措施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不仅对世界贸易产生抑制作用,也导致大国之间的贸易争端频发。以中国为例,2012年上半年中国共遭遇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贸易救济调查40起,同比增长了38%,涉案金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

(五)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久拖不决

近年来,总体上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逐步收窄。2012年10月IMF数据显示,2011年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6.5%,比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继续下降0.6—5.9%。其中,2011年欧盟与欧元区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分别为4.5%和4.1%,分别比2010年下降2.0和1.2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欧盟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继续下降0.6—3.9%,欧元区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继续下降0.8—3.3%;2011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10.1%,比2010年下降1.1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继续下降1.4—8.7%。但2011年日本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比2010年上升0.4—9.8%,预计2012年日本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轻幅上升0.2—10.0%。

但是,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2012年10月IMF数据显示,2010年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为100.6%,2011年升至104.7%,预计2012年为109.9%,较2011年上升5.2个百分点,再度向二战高峰期的水平靠近。其中,2010年欧盟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为79.3%,2011年升至82.1%,预计2012年为87.2%,较2011年上升5.1个百分点;2010年欧元区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为85.4%,2011年升至88.0%,预计2012年为93.6%,较2011年上升5.6个百分点。与欧债危机显著恶化相比,当前美国和日本则仍充当着主要避风港作用,其融资能力暂时稳定,但其偿债能力亦在沿着不可持续的道路发展。2010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为98.6 %,2011年升至102.9%,预计2012年为107.2%,较2011年上升4.3个百分点;2010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为215.3%,2011年升至229.6%,预计2012年为236.6%,较2011年上升7.0个百分点。缓慢的经济增长、持续的预算赤字以及人口老龄化和金融部门风险犹存所带来的高额负债,极大地侵蚀了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发达经济体由此面临维持短期经济增长以及通过彻底的经济、财政与金融的结构性改革挤出债务泡沫的两难境地。

二、2012年世界经济

运行呈现新特点

回顾2012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可以看出2012年世界经济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欧、美、日央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2012年2月,歐央行实施了第二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与第一轮一起,共计向欧元区银行提供了1.02万亿欧元的1%低息贷款。9月6日,欧洲央行推出了没有规模和时间限制的新欧洲版量化宽松策略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OMT是一种无限冲销购债计划,即欧洲央行可以决定开始、持续或者停止购买债券,对购入债券没有数量限制,但是会将购入的债券全部冲销掉。9月13日,美联储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其主要内容是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并且没有操作时间和总额限制。同时,继续延长扭曲操作至2012年底,这样一来在2012年扭曲操作到期之间,美联储合计将每月增持850亿美元的长期债券。此外,美联储同时宣布,将超低水平的联邦基金利率(0—0.25%)至少延至2015年中期。9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将资产购买规模增加10万亿日元,其中增持日本国债5万亿日元,新增贴现国库券5万亿日元,日本央行累积资产购买规模达到80万亿日元。短期来看,欧、美、日央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措施缓解了金融市场和政府债务危机,并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但释放出的大量的流动性可能会导致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汇市和股市的震荡以及包括能源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非自然上涨,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

(二)欧洲一体化在欧债危机中前进

在欧元区,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和银行体系债务相互作用使欧元区债务危机进入了恶性循环,债务危机不断加剧和升级。希腊政治危机引发的退欧风波,直接影响了整个欧元区银行业,欧债危机从欧元区边缘国家蔓延至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核心国家,其中西班牙同时爆发银行业和国债危机。2012年是欧元区重债国的偿债高峰期,欧元区全年到期债务总额约1万亿欧元。尽管欧债危机给欧洲经济蒙上了阴影,但也为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契机。2012年,欧元区在财政、金融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12年1月,除英国和捷克以外的欧盟 25 国通过旨在加强财政纪律的“财政契约”草案。3月,25国正式签署草案,并启动批准程序。“财政契约”的签订,为欧元区加强财政监督与财政政策协调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欧洲金融一体化也得到实质性推进。7月,欧元区各国财长正式签署成立欧洲稳定机制(ESM)的协议,为请求救助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金融援助。9月,欧盟委员会拟定了欧洲银行业联合监管体系的路线图。该提案已正式提交欧洲议会审议,有望在12月中旬的欧盟峰会上获得通过。10月,欧盟峰会就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问题达成一致,欧盟各国领导人同意2013年1月1日前完成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的法律框架,以便这一机制能在2013年逐渐得以操作。银行业联盟的建立,有望打破主权债务风险与银行风险之间的负向反馈机制,从而避免主权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彼此扩散。值得注意的是,LTRO和OMT等干预措施的出台使欧洲央行朝着职能多样化和功能强化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

(三)发达国家“日本化征候”日趋明显

近年来,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断攀升,并且在中短期内难以显著下降;二是传统货币政策用尽,利率降至零或接近零利率时经济仍不见明显起色;三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四是政治上国内不同党派严重对立,在新政策的形成上难以达成共识。这四个方面问题同时并存,即是所谓的 “日本化(Japanization)征候”。欧洲的情况与日本过去20年的状况极为相似;美国除了人口老化一项外,其他三项“指标”与“日本化征候”相去不远,即便是人口年龄相对于欧洲和日本较轻,但随着“婴儿潮”一代大量进入退休年龄段,目前每天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达到1万人,这样的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对美国社会和经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这一现象表明发达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具有一定的内在同一性,“日本化征候”或许将成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生产消费方式相近的社会中系统性问题。这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了一个中长期低速增长通道。

(四)亚洲经济一体化新路线图显露但受到政治掣肘

在亚洲经济一体化方面,除了“东盟+3”、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原有进程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动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地区财金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加强清迈倡议多边化危机应对能力达成共识:清迈倡议多边化资金规模扩大一倍至2400亿美元,且各方出资份额不变;与IMF贷款规划的脱钩比例从20%提高到30%,并延长救助资金使用期限;将现有危机解决机制命名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稳定基金。其二,地区经贸合作迈出新的步伐。2012年5月13日,中日韩三国正式签署《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日,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年内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8月30日,在第15次东盟与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上,三国经贸部长就11月份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达成一致,进一步推动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但是,日韩、中日以及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政治与外交关系由于领土争端迅速降温,并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构成挑战。

(五)贸易不平衡程度减弱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全球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讨论较为关注的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和中国的贸易顺差。2006年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达到了GDP的6.0%,而中国的顺差在2007年达到GDP的10.1%。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突显使人民币汇率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此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例逐年下降。IMF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例为2.8%,预计2012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至2.3%。一般认为,当一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或逆差占GDP比例不超过3%时,该国的汇率就达到了“基本均衡汇率”。与此同时,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也保持改善势头。2012年9月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1336亿美元,占GDP比例为3.5%;第二季度经常项目逆差为1174亿美元,比上一季度下降12.1%,占GDP的比例下降0.5个百分点至3.0%,预计全年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例为3.1%。中美两大贸易失衡国失衡程度的减弱使汇率问题的关注度下降。2012年7月,IMF完成与中国2012年“第四条款磋商”,并对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的努力予以肯定。由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显著下降,人民币由“显著低估”转为“适度低估(moderately undervalued)”。当然,这并不排除个别大国的政治家仍拿人民币汇率说事的可能。

(六)大宗商品价格结束本轮增长

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抑制,相比2011年出现明显下降。从2012上半年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价格总体呈现先扬后抑态势,第一季度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上涨势头,但从第二季度起显著下跌。仅仅在5月的一个月内,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 (WTI)价格从4月末的105美元下跌至5月末的86美元,跌幅达到18.1%。同期,农产品和金属价格普遍走低,其中大豆、玉米、棉花和铜的价格分别下跌8.7%、4%、24%和13%。与历史数据相比,如此短时间内大宗商品出现大幅下降非常少见。进入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形势依然是持续走低。UNCTAD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按现价美元计算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8.3%,按特别提款权(SDR)计算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6%。分类来看,8月除原油价格和所有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8%和1.3%外,农业原料价格同比下降30.2%,金屬与金属矿价格同比下降16.3%。欧洲经济出现衰退、美日经济增速低缓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等成为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未出现全面反弹的重要因素。

(七)全球治理进展不显著但有亮点

相比国际金融危机初期的全球经济政策协调与全球治理变革,2012年全球治理领域未取得明显进展。作为全球治理的首要平台,G20峰会以及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又一次被欧债危机所“绑架”,因而未能给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全球货币金融体系改革进展也十分缓慢。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全球治理仍呈现两大亮点。一是WTO扩员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政府采购和信息技术协定等具体领域取得新进展。2012年3月,WTO政府采购委员会正式采纳修订后的政府采购协议,目前协议所覆盖的政府采购额将在原有基础上扩大800—1000亿美元;8月,俄罗斯正式成为WTO第158个成员国;截至2012年9月,中国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中已提交了三份出价,涵盖范围已扩大到了地方政府。二是金砖国家探讨全球治理的新途径。2012年3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印度峰会上明确提出全球治理改革的诉求,呼吁建立更具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架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提出在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前如期落实2010年治理和份额改革方案的要求。此外,金砖国家共同签署了两项旨在扩大本币结算和贷款业务规模的协议,并考虑共同成立一家开发银行的可能性。

(八)主要国家领导层换届引发政策变化

在2012年的世界经济大事中,选举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均进行大选,中国也进行了领导人换届。在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和面临财政紧缩,社会压力加剧;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下滑,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选举政治对经济政策的影响表现日益突出。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后,面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尽管短期内将继续实施刺激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将逐步转变为通过削减开支并上调针对富人的税率来削减政府赤字。法国总统奥朗德上台后,对内推出了涉及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经济改革计划,包括推进税制改革,通过税收调整实现财政平衡;增加就业岗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振兴工业,扶持中小企业;严格监管金融行业;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对欧政策重点在于促进经济增长,提出对“财政契约”起补充作用的“增长契约”,对德国一贯主张的加强财政纪律提出了挑战。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确定了保持经济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先发展议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打造多元“新经济”。中国的新领导人确立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长远目标,经济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三、未来全球经济

将维持中低速增长

展望2013年的世界经济走势,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

其一,美国的国债上限、“财政悬崖”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按照当前美国政府债务上升速度,2013年1月之前就将达到债务上限。这可能引发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的进一步下调,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同时,如果2013年美国坠入“财政悬崖”,将使美国的公共支出减少GDP的4%,这足以使美国经济再次陷入全面衰退,也会给世界经济的下行造成巨大风险。不过,从目前来看,美国仍存在规避“财政悬崖”的可能性。

其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释放流动性的强度、速度和波及面都会对整体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资本在世界各国的加速流动将导致汇率的波动,并引发全球范围内股市价格的震荡。相应地,其他世界将采取类似保护性措施防范这些风险,从而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由此引发的其他国家通胀率的上升和货币政策的因应调整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如果美国能够避开“财政悬崖”,这就意味着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连续五年超过1万亿美元,其结果很可能是美国进一步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例如“QE4”。

其三,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总体上,尽管从2012年欧洲债務危机的发展情况看,各种解决进程稳步推进,债务危机在整体上维持在可控水平,但不排除个别重债国债务危机的恶化,由此产生的政治分歧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政治、社会问题,从而拖累整个欧元区经济。

其四,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是制约贸易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整体上,世界贸易争端和贸易保护主义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贸易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与所谓的“竞争中立”相关的贸易保护,很可能会催生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掣肘全球贸易增长。贸易保护主义也因此将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五,大宗商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从供给方面看,美国页岩气产出增长量以及伊朗核危机的发展趋势将对全球能源市场造成冲击;从需求方面看,由于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需求基本面总体上不会变化太大;从价格方面看,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充裕流动性将可能成为推升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2013年油价维持在80—100美元/桶的可能性较大。

其六,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将取得值得期待的进步。2013年俄罗斯G20峰会或许在推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在应对财政、粮食、能源、气候等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方面形成新的突破;2013年金砖国家首脑会议将完善协调机制,不断推进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并在建立新的金融机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此外,欧洲、亚洲和拉美地区一体化能够取得多大进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能否摆脱干扰得到推进都值得期待。

其七,地区安全危机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叙利亚和伊朗等中东主要国家局势变化以及其他地区部分国家国内政治与社会形势的变化,不仅对全球原油市场带来冲击,也会诱发诸多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八,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后的政策调整以及2013年德国等大国的大选值得关注。面对美国主权债务危机等一些棘手的经济问题,奥巴马第二任期将采取何种化解途径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德国新领导人上台后的政策变化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全球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向。

鉴于目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上所呈现的种种迹象,并基于2012年世界经济整体运行的描述与分析,本文认为,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将成为新的常态,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与2012年相比不会出现太大波动,大体持平或轻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大,即按PPP计算的增长率为3.5%,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为2.8%。

(第一作者系中國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第二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责任编辑:魏银萍)

[1]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数据均来自2012年10月IMF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及其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Altman, Roger (2012), “OPEC’s Coming Demise Is Cause for Celebration”, Financial Times, 24 May.

[2] IMF (2012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Growth Resuming, Dangers Remain, April.

[1] IMF (2012b), World Economic Outlook: Coping with High Debt and Sluggish Growth, October.

[3] UNCTAD (2012),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12: Policies for Inclusive and Balanced Growth, September.

[4] Weisenthal, Joe (2012), “And Now... Here’s the REAL Reas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Fallen So Much This Year”, Business Insider, October 5.

[5] Wind Economic Database (2012).

[6] World Bank (2012), 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e, September 17.

[7] WTO (2012), World Trade Report 2012: Trade and Public Policies: A Closer Look at Non-tariff Measures in the 21st Century.

银行加息影响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 2017年季度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第三方支付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效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但P2P网贷通过诱导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显著。(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P2P网贷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不显著。(3)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大,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冲击力度居中,对城农商银行的冲击力度最小,但P2P网贷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4)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的影响均不显著。P2P网贷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的影响均不显著。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盈利; P2P网贷; 第三方支付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这样定义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有效融合孕育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全方位地改变公众的生活方式。自2013年阿里巴巴货币基金型产品“余额宝”上市以来,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竞相迸发,以变革者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互联网金融从结算功能、资金融通功能、理财功能等方面迅速抢占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稳定的经营环境。可见,商业银行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对其盈利水平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为:第一,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第三方支付不断冲击商业银行资金结算支付的主体地位;第二,以货币型基金产品为主导的新型理财方式的出现加大了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并推动资金成本的上升;第三,P2P融资平台、网络众筹、微贷平台等形式为资金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了直接对接的渠道,取代了商业银行资金融通的中介地位。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两大层面,其中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运营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重要指标,盈利结构是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性。对此,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两大重要维度。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会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两大维度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影响,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业提升盈利能力及优化盈利结构,以此来科学应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冲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崭新概念。国外学者Franklin等[1]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将产生较大影响。David等[2]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深度融合,促使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产品相互渗透,由此生成更多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Lee等[3]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需要考虑社交平台传播功能,利用社交平台可以有效提升信息传播效率。Lee[4]从长尾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与平台经济理论三种发展理论出发,诠释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效应。Deyoung等[5]则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三大业务出发,分别考察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不同业务渠道的负面影响。Norden等[6]研究认为,存贷款利差是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互联网金融对这部分收入将产生冲击。Brissimis等[7]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贷款业务方面的冲击力度最大。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倾向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产生正向影响。Jallath等[8]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支付结算、理财产品、佣金收入等具有推动作用。More等[9]研究发现,在存贷款业务稳定状态下,中间业务将对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产生明显的提升作用。Kao等[10]研究表明,第三方支付因其平台效应及客户集聚效应对银行盈利存在促进作用。

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互联网金融功能及影响渠道层面。李克穆[11]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功能在于利用大数据的便利,对客户信息进行甄别,从而解决小额贷款成本收益的不匹配性,推动了社会融资功能的实现,增加了资金可获得性。何启志等[12]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融通了资金链的上下游端口,高企的网贷利率吸引了社会资金提供者,由此引发金融机构脱媒现象,从而对银行存款产生分流影响。张万力等[13]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理财资金收益功能与客户信息收集功能的优势已逐步显现,这种优势将对银行理财客户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影响。战明华等[14]研究显示,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银行负债结构、证券市场流动性和企业融资结构来弱化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第二,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行为层面。王锦虹[15]以银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作为测度因素,探讨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盈利的关系,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资产项的影响较小,但对其负债项的影响较大。申创等[16]考察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水平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刘笑彤等[17]研究表明,银行通过并购重组能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获得更高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经营绩效。张庆君等[18]研究顯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存在替代效应,促使银行资本配置效率下降。第三,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风险层面。冯乾等[19]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源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行业羊群行为、道德风险等因素,这种风险将引发互联网金融的声誉危机。顾海峰等[20]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收窄银行利差与降低运营成本的双重渠道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两种渠道的效应叠加决定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方向。

综上,已有文献主要局限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及风险承担的影响层面。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2013—2017年125家商业银行季度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给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成果将为中国银行业提升盈利能力及优化盈利结构,科学应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冲击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互聯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主流业态模式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与P2P网贷平台。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两大运营平台,在表内与表外业务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产生影响。盈利水平是商业银行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及保障。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两大层面。其中,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指银行通过表内外业务所获得的整体收益规模,决定着银行债务代偿能力。因此,提高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生存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是指银行非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是反映银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窄已成为常态,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将有助于稳定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因此,改进银行盈利结构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上述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两大平台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影响的双重层面上。其中,第三方支付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效率方式与融合支付结算与网络拓展方式分别对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产生影响;P2P网贷通过诱导金融脱媒、融合债权众筹、集合理财等方式分别对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产生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给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传导路径,如图1所示。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分析

(1)第三方支付在表内业务层面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主要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方式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集聚众多用户的小额活期存款,转换成大额定期存款,使银行活期存款规模降低。同时,第三方支付将活期存款转换为定期存款后再以大额定期存款方式存放于商业银行,这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由此引发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下降,从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2)第三方支付在表外业务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主要通过建立支付结算与网络拓展的深度融合方式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商业银行为第三方支付打通支付结算通道,促使第三方支付享有更大的支付结算平台,由此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第三方支付发挥其网络拓展优势,为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由此引发商业银行非利息收益占比的提高,从而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产生正向影响。

(三)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分析

(1)P2P网贷在表内业务层面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P2P网贷主要通过诱导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P2P网贷直接融通了资金供需求双方,促使资金游离于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体系之外,由此引发金融脱媒。在金融脱媒情况下,P2P网贷资金提供方的预期收益率远大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高企的资金收益率将引发银行存款资金分流,在存贷比约束下,银行贷款规模下降,引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下降,从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2)P2P网贷在表外业务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P2P网贷主要通过建立债权众筹与集合理财的深度融合方式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P2P网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债权众筹,资金收益率优势是P2P网贷的重要生存基础之一。为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率,P2P网贷除了进行资金放贷之外,还将通过资金理财方式获得较高收益,以此来实现P2P网贷运作的可持续目标。因此,P2P网贷与商业银行存在深度合作倾向,P2P网贷通过债权众筹方式为商业银行募集理财资金,由此增大商业银行理财资金规模,从而不仅实现P2P网贷的资金收益率目标,还促使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得以提高,从而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产生正向影响。

(四)研究假设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向影响,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2: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负向影响,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3: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盈利存在异质性影响。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选取

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主要从2013年开始大规模发展,同时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考虑到某些样本银行个别年份数据的缺失问题,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模型的插值功能进行补全。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艾瑞咨询以及各样本银行季度报告。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选取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资产收益率(ROA)。对于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指标,主要选择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指标重要性程度,本文选取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NLLR)来衡量银行盈利结构。

(2)解释变量。将互联网金融划分为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两种类型,将第三方支付规模与P2P网贷规模作为自变量来反映互联网金融规模,同时为统一变量的量纲问题,本文选取第三方支付规模对数(lnTPP)、P2P网络借贷规模对数(lnP2P)两个自变量来测度互联网金融规模。

(3)控制变量。通过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借用已有文献的变量选择,本文最终选择两个层面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微观指标层面,选取银行的存贷比(LDR)、成本收入比(CIR)、不良贷款率(NPL)、资本充足率(CAR)、银行资产规模对数(lnSIZE)等作为控制变量;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层面,选取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GDP增长率(GGDP)作为控制变量。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06%,最大值为2.21%,最小值只有0.05%,说明不同样本银行之间的差异较大。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为21.51%,表明对所有样本银行来说平均非利息收入占到银行收入的21.51%。存贷比均值为64.39%,最小值为30.59%,最大值达到了95.43%,不同样本银行之间的差异较大。成本收入比均值为30.75%,说明平均来说样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30.75%。不良贷款率最大值为5.59%,最小值為0.21%,说明不同样本银行间差异较大。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72%,最大值为19.39%,最小值为7%,说明不同样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差异较大。资产规模均值为8.33,最大值为12.39,最小值为3.38,考虑到是取对数之后的值,说明中国商业银行平均规模较大,同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差异也较大。宏观经济増长率均值为6.97%,说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平稳发展状态。

(三)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的面板模型如下:

其中,i代表样本商业银行,t代表时期,NIIRi,t表示第i家银行在t时期的非利息收入占比,α为常数项,βi为各变量对应的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将采用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以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资产收益率与反映银行盈利结构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三方支付规模与P2P网贷规模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存贷比、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GDP增速等控制变量,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一)全样本面板回归分析

为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结果表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全样本面板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个模型R2值分别为0.7736与0.6526,说明模型拟合优度均很好,F值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方程显著性强,各变量对应系数绝大部分显著。依据上述全样本面板回归结果,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层面,由模型(1)可知,lnTPP的系数为负,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盈利能力存在冲击效应。在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影响层面,由模型(2)可知,lnTPP的系数为正,且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正向影响,即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大会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上述结果表明: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方面,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存在显著的冲击效应,足以说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效应显现。在对银行盈利结构影响方面,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显著的助推作用,足以说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效应显现。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效应主要体现在银行存款与理财资金分流层面,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远大于商业银行存款及理财产品收益率,从而分流了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规模,进而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冲击效应。此外,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效应主要体现在支付结算与网络拓展层面,商业银行为第三方支付打通支付结算通道,而第三方支付通过网络渠道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中间业务,由此引发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可见,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决定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特征。由此验证了假设1。

(2)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层面,由模型(1)可知,lnP2P的系数为负,但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P2P网贷对银行资产收益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P2P网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效应不显著。在对银行盈利结构影响层面,由模型(2)可知,lnP2P的系数为正,但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P2P网贷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正向影响不显著,P2P网贷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助推作用不显著。由此验证了假设2。其主要原因在于:P2P网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主要表现为吸收存款与理财资金的竞争性及贷款风险运营的合作性。考虑到P2P网贷的资金投放规模远小于银行信贷投放规模,P2P网贷业务规模尚未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规模形成有效分流,难以引发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有效冲击或助推,P2P网贷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效应尚未显现。

(3)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力度比较。对比模型(1)与模型(2)中lnTPP与lnP2P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发现,lnTPP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均远大于lnP2P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影响力度均远大于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影响力度。其主要原因在于:P2P网贷与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群定位存在较大差异,P2P网贷主要面向小额贷款客户群,商业银行贷款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客户群,因此P2P网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稀释力度是极其有限的,这就决定着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力度很小。但是,第三方支付的网络支付结算功能更贴近客户市场,由此引发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深度合作。第三方支付通过网络渠道拓展及增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使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

(4)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层面,由模型(1)可知,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成本收入比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存在冲击效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均存在助推作用。但是,存贷比、不良贷款率、资产规模、GDP增速等对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均不显著。在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影响层面,由模型(2)可知,成本收入比与资本充足率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成本收入比与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成本收入比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助推作用,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冲击效应。

(二)分样本面板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本文对全部样本银行进行分类处理,划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三大类型,通过对三类银行分样本回归分析,揭示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的分样本面板回归结果见表3。

上述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盈利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由此验证了假设3。这种异质性影响主要归纳如下:

(1)第三方支付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异质性影响。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层面,三类银行对应的lnTPP系数均为负,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股份制银行对应的lnTPP系数绝对值最大,国有大型银行居中,城农商银行最小。这说明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大,对国有大型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居中,对城农商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小。在对不同类型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层面,国有大型银行对应的lnTPP系数为正,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然而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对应的lnTPP系数均为正,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助推作用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在理财业务领域的客户定位与股份制银行最为相似,在竞争效应作用下,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效应最大。

此外, 国有大型银行对资金结算通道的主导权促使第三方支付与国有大型银行在支付结算业务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在合作效应作用下,促使国有大型银行中间业务量大幅增加,导致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2)P2P网贷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异质性影响。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层面,三类银行对应的lnP2P系数均为负,且均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P2P网贷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异质性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由P2P网贷的放贷资金规模过小决定的。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层面,国有大型银行对应的lnP2P系数为负,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然而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对应的lnP2P系数均为正,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P2P网贷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盈利结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但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助推作用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业务主要呈现低收益及低风险特征,促使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业务的预期收益率相对较低。但是,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理财业务倾向于中收益及中风险特征,促使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理财业务的预期收益率相对较高。P2P网贷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使国有大型银行理财资金出现大幅分流,引发国有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降低,由此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形成显著的冲击效应。此外,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理财业务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因此P2P网贷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不显著。

(三)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代替资产收益率(ROA)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对上述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4。从稳健性检验结果来看,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与本文前面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文实证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及可靠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季度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探讨,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盈利能力方面,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盈利能力存在显著的冲击效应,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竞争效应显现。在盈利结构方面,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存在显著的助推作用,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合作效应显现。(2)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在盈利能力方面,P2P网贷对银行资产收益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P2P网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效应不显著。在盈利结构方面,P2P网贷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正向影响不显著,P2P网贷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助推作用不显著。P2P网贷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效应尚未显现。(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影响力度均远大于P2P网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影响力度。(4)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成本收入比对银行盈利能力存在冲击效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对银行盈利能力均存在助推作用,但存贷比与GDP增速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5)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盈利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层面,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大,对国有大型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居中,对城农商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小。但P2P网贷对不同类型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这主要是由P2P网贷的放贷资金规模过小决定的。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层面,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均不显著。P2P网贷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但对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均不显著。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给出如下政策建议:(1)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分流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应适度授予存款人议价权,尤其是提升存款人对于大额定额存款的议价空间,以此来提高存款人的存款收益,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稳定存款业务规模的目标,进而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分流带来的不利冲击。(2)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分流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应强化金融创新机制,创设面向不同风险等级投资者的中高收益率理财产品,以此来吸引社会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从而稳定银行理财业务的市场规模,进而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分流带来的不利冲击。(3)针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合作,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平台更贴近客户市场,商业银行需要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打通资金结算通道,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发挥其网络渠道优势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规模,以此来发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助推作用。(4)针对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银行盈利的异质性影响,国有大型银行应提升贷款定价权,提升其应对存款价格上涨的能力,以此来防范互联网金融对其存款资金的分流行为。此外,考虑到股份制银行与城农商银行不享有存贷款市场规模优势,两类银行应注重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表内外业务层面的深度合作,以此来提升两类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Franklin A, James M, Philip S. E-finance: An introduction [J].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2, 1(36): 5-27.

[2] David C, Amy Y. A guide to the internet revolution in banking [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0, 2(17): 47-53.

[3] Lee J E R, Rao S, Nass C, et al. When do online shoppers appreciate security enhancement efforts? Effects of financial risk and security level on evaluations of customer authenti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12, 70(5): 364-376.

[4] Lee G H. Rule-based and case-based reasoning approach for internal audit of bank [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8, 21(2): 140-147.

[5] Deyoung R, Rice T. Erratum: Noninterest incom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U. S. commercial banks [J]. Financial Review, 2010, 39(1): 101-127.

[6] Norden L, Silva B C, Wagner W.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bank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redit markets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4, 43(1): 130-145.

[7] Brissimis S N, Delis M D. Identification of a loan supply function: A cross-country test for the existence of a bank lending channel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 2009, 19(2): 321-335.

[8] Jallath E, Negrin J.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s in Mexico [J]. Journal of Mathematics, 2001, 112(4): 80-102.

[9] More D, Basu P. Challenge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 detailed study and a hierarchical mode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an Indian firm [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19(4): 624-647.

[10] Kao C, Hwang S N. Efficiency measurement for network systems: IT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0, 48(3): 437-446.

[11] 李克穆.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 [J]. 管理世界, 2016(2): 1-2.

[12] 何启志, 彭明生.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网贷利率特征研究 [J]. 金融研究, 2016(10): 95-110.

[13] 張万力, 章恒全, 曹艳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为研究 [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2): 100-105.

[14] 战明华, 张成瑞, 沈娟.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 [J]. 经济研究, 2018(4): 63-76.

[15] 王锦虹.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1): 7-12.

[16] 申创, 刘笑天. 互联网金融、市场势力与商业银行绩效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7(5): 16-29.

[17] 刘笑彤, 杨德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重组选择差异的效率研究——基于商业银行异质性的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 [J]. 国际金融研究, 2017(10): 65-75.

[18] 张庆君, 刘靖. 互联网金融提升了商业银行资本配置效率吗?——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J]. 金融论坛, 2017(7): 27-38.

[19] 冯乾, 王海军. 互联网金融不当行为风险及其规制政策研究——以市场诚信、公平竞争与消费者保护为核心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2): 24-31+51.

[20] 顾海峰, 杨立翔.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证据 [J]. 世界经济, 2018(10): 75-100.

责任编辑、校对: 高原

银行加息影响论文范文第4篇

“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它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经济新形态,使得互联网与社会的各行各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推动各个行业和领域完成优化升级,当然作为现代经济体中的商业银行也必然受之影响。风险管理作为银行业关注的焦点也必然会随着这种融合发生改变,这使得我们必须掌握和熟知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有效的预防、管理和控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高速的发展起来。伴随着互联网金融高速的发展,我国政府在2015年所召开的两会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要制定详细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将有效的推动移动网络、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先进的互联网科技与其它行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这些行业资源整合以及优化升级,充分的提升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力与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全面而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本工具和基础设施的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实现“互联网+”与现代银行业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商业银行改革的过程,商业银行通过全面高效的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去实现从运营到客户管理等多个层面颠覆性的创新、转型和升级。

一、互联网+的涵义

从概念上讲“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中心,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是整个“互联网+”计划的起始点。对于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二零一二年十一月易观国际CEO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互联网+”是指通过促使传统行业与新型科技成果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有机结合,同时通过优化传统行业的生产环节、业务模块、商业模式等方式来实现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从根本上将“互联网+”是充分的将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产业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更加高效的行业模式,通过产业升级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最后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增加。

二、互联网+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银行也必然成为当前银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商业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实现其传统业务的转型,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作为商业银行生存以及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风险管理也正在经历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因此正确而准确的认识、评估“互联网+”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各种应对的必要前提条件。

(一) 能够为现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现代商业银行能够获得更多的风险管理的相关数据,与此同时这些数据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细化具体、更加全面细致、更加准确精细,同时也使得客户甄别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数据一般为机构性的数据,这些数据虽然具有规范及易储存的有点但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形式化、菜单化、被动的、静态的、可挖掘性差的缺点。而“互联网+”银行借助于互联网、信息及大数据技术使得风险管理数据趋于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从而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模式数据的缺陷,最大程度的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从这些数据库中获取更多的潜在价值。

(二) 促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使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撑,这也为“互联网+”银行构建以内部评级体系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模型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运算方式的改变以及量化技术不断更新也使得这种全新的风险管理模型的精确性和准确度得到大幅的提升。

(三) 促进银行内部IT 框架的升级。借助于“互联网+”的各种现代科技商业银行可以重检和规整其内部的IT整体框架。商业银行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对各种数据的重新规划对各个系统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实现了客户、合同、财务、风险等多个环节的数据的专业性、共享性、交互性、及统一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 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实现再造和飞跃。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商业银行能够有效而准确对相关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及时的改变原有的復杂臃肿的流程环境,从而建立科学、高效、便捷的风险管理流程线路以及各个环节的标准,从而实现“互联网+”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实现再造和飞跃。

三、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 银行的浪潮风起云涌,互联网企业借助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开始涌入市场涉猎传统银行业务,同时传统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我提升和转型,在包括了风险管理等在内的各个管理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一) 建立强大的数据平台为客户信用评估提供支撑。拓宽思维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全面而准确客户信息平台以及客户征信数据库,优化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以及客户风险等级评估体系,多维度数据化手段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实现商业银行客户风险管理的新变革。

(二) 构建产品体系,强化产品风险管理。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务必结合自身优势,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开发并推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建立自己的产品库,做好产品分析的同时对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建立产品的准入、推广、宣传及实施的体制。

(三) 建立全面的各类信息处理体系,实施分析判断行业趋势,对行业未来进行预判,逐步建设和完善商业银行自己的风险评估体系,从而通过建立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以及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商业银行行业风险管理的提升。

(四) 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主动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收集和建立全面而完善的客户数据库,运用各种量化手段,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全新变革。

(五) 构建区域风险管理体系,结合各个地区的特点,建立富有区域特点的鉴别因子,建立区域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商业银行区域风险管理的全新变革。(作者单位为西南财经大学)

银行加息影响论文范文第5篇

【文章摘要】

当前,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开始,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不断增强。尤其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应对金融危机拯救全球经济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至今一直保持升值趋势。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商业银行;影响

人民币不断升值会引起我国货币政策的改变。由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对商业银行最大的影响是使得商业银行缩小自身信贷业务;但是人民币升值下我国高涨的经济发展却也使得商业银行为了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做出各种发展决策、业务创新、扩展自身业务范围等等有利的影响。

1 人民币升值下良好的经济表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1.1.1 提高了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不断升值,银行的资本金规模随之而扩大,因此银行的承受风险的能力由此也得到提高,因此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得到了提高。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使得人民币对外币的购买力加强,相同面值人民币可以兑换成更多数量的外币以购买更多价值的外汇商品。

1.1.2 有利于银行利润增加。一国经济发展越好,那么他国与该国进行的国际交易同样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频繁,这样所涉及的人民币与外币、外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就会增多,所以这样就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外汇市场交易,由此银行获得了另外的利润获得点。自2005年7月汇率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就获得了更多的业务创新的机会,能够从更宽更广阔的市场去拓宽自身业务范围。因此,从这些方面得到的利润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总体利润。

1.1.3提高银行经营收入。人民币升值的巨大预期,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形势向好,所以大量的外资就会被吸引至我国市场。不管吸引来的外资进入到哪个领域,最终都会回流入银行,这样就间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收入,并且优化了银行的盈利模式。

1.2 消极影响

1.2.1 银行的汇率风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商业银行所进行的外汇业务就会越多越频繁,那么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就会越大,如今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波动频率加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上增加了。

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的变动给该国的商业银行的外汇交易者可能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银行业务也越来越国际化,国际化业务越多,因此商业银行面对的汇率风险就越来越大。然而,在以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我国的外汇汇率是由央行所决定,因此汇率基本上不存在波动较大;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的空间增大,表现为波动频繁及波动幅度大,而在我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波动幅度有限制,所以仅仅表现为波动频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人民币汇率不断波动而引起的,而由此引起的汇率风险需要从时刻关注汇率的变化方向去得到防范。

在现阶段我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较之于之前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汇率风险:

一是折算风险,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会计风险。折算风险是一种会计账面损益,是外汇业务发生日与决算日的汇率不一致导致的。银行在进行会计处理和决算时,由于两者进行时间上有一定的时间差,那么汇率波动频繁就很有可能导致汇率的不一致,这样就会产生账面上的损益差异。人民币升值,那么人民币汇率变化频率大,所以商业银行很容易出现这样的账面上的外汇收益或损失。这种风险主要是账面上的,在银行存在国外子银行或者国外分行时才会产生。而本论文中的中国银行则是存在很多国外分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所以其必须重视折算风险。

二是交易风险,交易风险的产生是由于结算时与签订合同时汇率不一致导致的。人民币升值不断,导致汇率变化更加频繁,这就会使得不同时间上汇率不一致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自然面临着的交易风险会随着增大。

三是经济风险,通俗地说是经营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其资产负债规模有关。人民币升值,那么商业银行拥有的外汇资产会随之而贬值,这就增加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人民币升值,通俗而言,最常见的影响就是使得我国进口增加,而减少了出口,而且往往表现为进口增加的幅度大于了出口减少的幅度。这就使得我国外汇收入减少的数量远远大于对外支付外汇增加的数量。这样导致的结果自然是商业银行存放的外汇大大减少,最终导致了商业银行外汇负债规模的减少等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济风险。加之,我国商业银行如今对新生的汇率风险还没有很深入的认识,而且其配套的避险金融工具较少,所以人民币升值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必然增加。

1.2.2 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实现不同客户要求及时兑现的现金要求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最近,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外汇的需求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贷款持续增长,因此外汇的贷款需求大大增加,外汇的供给赶不上需求,供不应求就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大大增加了,最终就大大限制了银行的贷款业务。

1.2.3 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汇衍生品风险。如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银行业务越来越国际化。面对国际化业务,则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参与国际化外汇业务。参与的客户越多,客户对保值增值的外汇产品的需求也越多,这就直接促进了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的发展。虽然外汇衍生品是一种保值和规避风险的良好工具,但是虚拟性和杠杆性是外汇衍生品所特有的特征,这就使得外汇衍生品具有高度的投机性。外汇衍生品的这种独特的双重性给商业银行增加了控制难度。商业银行很难把握住两种特点之间的平衡。如果平衡的天平倾斜,那么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汇衍生品风险就不可预料了。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越来越频繁,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这就又给商业银行增加了对外汇衍生产品定价的困难。如果商业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观察不到位,对汇率的预测不够准确,万一对外汇衍生产品的定价过高,那么商业银行会有流失客户的风险;如果对外汇衍生产品的定价过低,那么商业银行会有亏损的风险。因此,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衍生产品风险变得越来越大,也变得更加的不确定,最终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

2 人民币升值下稳健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我国央行给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比较大,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保持着充足的资本充足率。但是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信贷业务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商业银行也会缩减自身的信贷业务范围。因此随着人民币升值,我国由紧缩的货币政策变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那么在稳健货币政策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2.1 影响流动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必须满足客户要求,即要求必须满足所有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贷款要求的这些必须立即兑现的现金要求。相对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说,稳健货币政策下,央行会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工具来适当紧缩各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和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货币。这种手段也是为了抑制商业银行放贷规模。所以在这种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如果不抑制自身的放贷规模,继续消耗资本,那么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必然会趋紧。

2.2 影响盈利能力

资产与加权风险的百分比就是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越大。人民币升值,则人民币汇率波动越来越频繁,而且汇率波动幅度越来越大,所以这就降低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人民币汇率稳定性降低,频繁地波动会使得商业银行的加权风险增大,由资本充足率公式所知,这样就使得资本充足率公式中的分母增大,因而会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为了使资本充足率保持正常水平,商业银行就只有缩减自身原来的信贷资产,因而就导致了银行信贷紧缩。所以人民币升值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使其资本充足率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这样就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导致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就只能缩小其业务经营范围,最终将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2.3 增大贷款风险

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高低来说,银根的适当偏紧较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贷款利率稍高,这就会加大贷款企业等的还款困难,从而导致银行短期内不良贷款将有可能上升。同时,人民币升值使部分行业和企业(尤其是很多以出口为主的大型制造等企业)的盈利大幅下降,进而使得银行借贷给它们的资金风险加大。同样,人民币升值也使得很多以出口为主的小规模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利润大幅度下降,利润率过低,必然会使得这些出口型小企业经营走向恶化甚至倒闭关门,一旦某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就会对整个集团的资金链造成危机,最终导致更多的企业走向破产,从而商业银行的贷款都成为了损失贷款,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大增加。

2.4 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一国货币升值或者一国的货币走强,那么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有国际投机者趁此机会利用不同国家的汇率的不同而进行套利活动。因而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进行套利活动,因此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我国还是一个刚进入市场经济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我国金融市场功能尚不健全完善,再加上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尚存在各种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弥补的缺陷,那么大量流入的国际游资,将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商业银行是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单位,它是以经营货币为对象的特殊企业,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它的影响是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深远。它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商业银行的各个方面,而且还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更多不可控制也更为复杂的风险,从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总之,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各种与汇率有关的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各种风险。在现行条件下,商业银行要规避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自身要进行一系列的业务、产品、服务等创新。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本质即是应对汇率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使得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玮.人民币升值原因及影响浅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4):50-52

【作者简介】

赵杰(1962-),女,辽宁岫岩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主任,教授,金融学研究生。

银行加息影响论文范文第6篇

近几年来是我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高速期, 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崛起展现出了异于常规的增长势头。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出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年末, 在网上注册支付账户的人达到3.04亿, 使用率也有所提升, 达到了46.9%。与此同时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规模突破20万亿元, 达到23.2万亿元。如今, 据艾瑞研究院调研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化市场相关数据可以看出, 在互联网金融化市场中, 第三方支付的份额占据了绝大部分, 占比达到76.3%。

二、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业发展出现新的冲击

阿里巴巴能够成功推出余额宝, 微信推出的零钱通都是依靠的是其创新的技术和充足的客户基础, 渐渐地渗透到金融领域, 甚至一点点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使用互联网支付的人群以80后、90、00后为主力军, 这两个年代的人群积蓄还不够充足, 还希望能都通过一些投资渠道获得更高的收益, 所以多数人将互联网金融视为商业存款的替代品, 由此可见,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挤占效应非常地明显。

(一)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冲击

首先, 网络借贷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差额的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虽然网络借贷兴起的时间不长, 但发展迅猛, 很大程度上受到草根阶层的青睐, 在未来网络借贷主体中, 小微企业和个人模式的借贷会与银行形成斗争。其次, 类似支付宝, 财付通、零钱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直接影响着银行业利润。

(二)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冲击

实现在线支付需要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 来完成货币价值的结算。在线支付模式更深层次的加快了金融脱媒的步伐, 这冲击了商业银行是主要支付中介的地位, 甚至有些推翻了商业银行在支付中介业务的存在。如今, 购买火车票、机票、彩票、支付水电费用等都可以通过支付宝来完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量逐年增加, 仅在2013上半年实现6.21万元的总支付数额, 在2015年达到20多万元支的总付。预计2016年底将达到30万元。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融资格局的冲击

目前, 阿里小贷, 拍拍贷和参与所有的互联网融资平台领域的其他互联网公司, 他们业务规模增长迅速。这种过程方便, 简单的融资方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一手揽储, 一手放贷”的融资业务经营模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带给商业银行业发展出现的新机遇

(一) 基于制度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银行业借助互联网发展, 建立起有效的银行业务管理和风险监控管理制度。首先, 从对金融的监管机器监管体系来看, 金融法律制度为传统银行业开展网络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新的互联网冲击下, 金融监管部门加速采取措施提高系统的水平, 并及时地根据当前网络金融技术进步的程度修改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安全、高效的电子商务和电子银行业务。其次, 从金融机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网络金融衍生的虚拟犯罪对金融制度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银行业通过完整的金融IT服务流程系统, 加强对网络财务管理的水平, 并为客户获得第一时间的优质化金融服务提供了保障。最后, 在金融市场基础性的制度上来看, 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 使传统的银行业可以得到更宽松的利率政策, 这是对广大客户的有利一面, 以良性竞争使网络金融业扩张整体规模和提升服务水平。

(二) 基于运营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营销机遇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 银行有许多的优质的客户资源。金融行业获得大部分收益来源于优质的客户群, 这些客户群体对于资产安全与稳健收益非常重视, 所以银行运用客户优势结合互联网发展的便捷服务, 以此扩大银行营销业务发展。第二, 银行业有一个统一的、良好的品牌形象, 这种无形资产可以提供较高的信用价值。银行业需要通过加强网络推广, 互联网用户升级到包括域名, 网络资产和银行网络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 基于技术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计算机技术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缩小了金融行业中领先者与落后者的差距, 落后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来快速提升自身实力, 传统银行也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在网络金融的经济时代, 人们的生活、消费的日益的网络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加快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

(四) 基于业务优势的银行机遇

在实现信息流、物度融合和在线控制后, 互联网金融的货款效率和安全性得到大的提升。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来改善, 但是因为居住分散、收入不多等原因, 多数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仍存在欠缺。随着手机在农村进一步的推广和普遍使用,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手机支付来解决农村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数据处理对于金融服务至关重要, 可以说是金融服务的核心环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数据发掘和剖析, 可以尽早发现潜在客户, 针对客户的需求, 创造出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 并主动地提供信息和服务给客户。

摘要:互联网金融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 掌握了用户金融服务的需求和偏好, 提供的金融服务。而传统的银行业务流程缺乏互联网金融灵活性、缺乏互联网金融快速支付、缺乏资金利用方便、缺乏交易成本低等优势, 这对当下银行业盈利方式, 支付中介、融资格局产生巨大冲击影响。如果能够把握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机遇, 银行来完全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 避免自身劣势基础上, 通过战略转型实现持续发展。银行依然具有制度优势、运营优势、技术优势、业务优势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剖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

参考文献

[1] 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 2013 (4) .

[3] 张郁松, 张圣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中国外资, 2013 (6) .

上一篇:当代文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民事诉讼法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