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应对范文

2023-09-18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频发的由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恰恰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分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舆情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一、宁波市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和创新点

(一)宁波市应对网络舆情的创新举措

自2010年10月以来,宁波在全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提出了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创新“搭建一个平台,推进六大工程,建设三支队伍”的建设目标,把社会舆情引导和网络社会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实际成效获得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省推广。

1.完善网上预警机制,增强舆情发现能力。通过提升监测技术和人工监管相结合的舆情信息采集模式,延伸舆情采集的渠道和范围,着力强化舆情的发现能力。一是推进舆情导控系统建设。二是建立舆情信息报送机制。三是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

2.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提高协同攻防能力。一是完善涉网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三是建立舆情应对联动机制。

3.落实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提升常态管理水平。一是开展新闻支站星级评定:出台了《宁波网新闻支站等级评定细则》。二是开展属地网格化管理考核:出台了《全市网络社会网格化管理综合考评办法》。三是开展三支队伍绩效考核:出台了《网上舆论引导队伍构架管理考核办法》。

(二)鄞州区应对网络舆情的特色举措

1.鄞州区全面推进“民生点点通”网络问政平台建设。该平台整合现有区长信箱、81890、企业百事灵等民生类政府网络服务平台资源,设置“阳光E政”、“记者追踪”、“互动直播”、“民生论坛”、“微鄞州”等五大功能版块,达到收集社情民意、引导网络舆情目的。

2.采用“中青华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该检测系统,能对全国5.7万个论坛、博客、微博、新闻站点实施实时监测,重点网站可每15分钟扫描一次,并配以精确的建模分析和人工定量研判,平均每天有5 000份有关鄞州的舆情,重要舆情会在第一时间送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手机里。如一则《举报他人建造违章建筑,反遭打击报复》的帖子立即引起区委书记的重视,将矛盾扼杀在萌芽阶段。

3.成立青少年网络舆监中心,构建健康网络生态。2014年4月,团浙江宁波鄞州区委成立青少年网络舆情监测中心。中心成立24小时自动监测“青少年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对有关青少年的各种网络信息源实施全面、精准、实时的扫描和采集,全面覆盖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多种网络媒体。中心运行至今,辐射覆盖各类团属网站132个,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近千个,聚拢新媒体粉丝87万,转发评论近百万次,并与12355云端网络中心衔接,从单纯的“舆论宣传”向“提供服务”转变,开启了宁波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云端服务”时代。在线受理青少年的咨询、求助,同时进行分类处理,由8支专业后台队伍帮助解决青少年的咨询,求助。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预判不足

这几年由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事件,过程大致可以简化为:事件发生,相关人提出利益诉求—网络迅速传播—集中网络民意,网络舆情形成—地方政府回应调查—地方政府调整政策方案—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如能在舆情发生初期对其影响力进行正确预判,将会有效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二)民众在生活中缺乏利益表达渠道

当前网络舆情呈现上升趋势,正是因为民众在现实生活中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所导致的。过度依赖网络舆情的民意表达,可能会忽视其他媒体的沟通渠道,导致形成恶性循环。如现在的很多网络舆情都是由于现实社会中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引发的,在通过正常合法的渠道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部分民众会通过网络来宣泄情绪,期间可能会集中网络民意,便会形成网络舆情。

(三)缺少专业的政府公关团队

网络舆情往往突发且传播迅速,政府做出反应的准备时间极短。这便需要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时具有丰富的应对经验和灵活的公关手段,提高网络执政力,使民众看到政府的诚恳态度与实际行动。当前很多政府部门普遍缺少经验丰富的公关团队。虽然地方政府部门的公关意识较前几年普遍提升,但在专业的政府公关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众多的问题,如公关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结构不合理等。

三、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网络舆情潜伏期的应对策略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成立,接着,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也建立了网络舆情研究机构,人民网、新华网开始创设了“舆情监测室”、“舆情在线”等专题栏目。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在官网上设立自己的网络舆情监测室,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网络敏感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化解负面舆情。

2.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分析机制。地方政府可以运用网络舆情收集的专业软件,通过搜索关键词来收集相关发帖。对于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需要经过系统的分析才能把握其内在价值,因此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通过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核,并进行归类管理,综合研判,使之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3.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重点提早发现网络舆情中隐藏的危机导火线,并制定危机预警方案、并上报主管部门。比如某一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后,工作人员便将舆情信息转换为相应的数值,将这些数值跟“临界值”相比较,来决定突发事件的危害级别。可以将网络舆情预警分为四级:轻警级(非常态)、中警级(警示)、重警级(危险)、特重警级(极度危险),并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区别。

(二)网络舆情爆发期的应对策略

1.政府部门内部协作的联动机制。当前,地方政府都建立了网络宣传部门,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但仅靠网宣部门是不够的,应建立一种在主要负责部门领导下的各部门合作的网络舆情应对形式。一方面由网宣部门牵头并负责领导,由经信委、通管局、公安网警等部门协作合作。以联席会议等形式共享信息资源、互相研讨交流。另一方面,要以舆情监测中心为枢纽,形成各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

2.网络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新闻发布会是指当网络舆情发生时,政府借助网络建立新闻发布会,由政府官员、专家、媒体、市民共同参与,解答公众的疑惑。在举行网络新闻发布会之前,地方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并邀请市民和媒体一起参加。发布会时,首先应该由政府部门网络新闻发言人对事件的真实情况做出公布,并应有与媒体互动环节,开诚布公地与公众进行交流,做到不回避、不失语、不妄语。

3.加强政府、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合作。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各自的优势,积极建设“网上统一战线”,加强政府、公众、新旧媒体的协作。不断发展网上“盟友”,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工作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地方政府应该与一些权威的网站和论坛建立良好关系,及时主动地提供真实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还应当联合传统媒体的力量,对网络舆情事件查明的事实真相需要借助传统媒体进行公布,引导网下舆论方向,从而影响网上舆情导向。

(三)网络舆情平息期的主要策略

1.完善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法规。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立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几乎没有,因此也给政府舆情管理工作造成很多不便。完善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法规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尽快出台《网络舆情安全保护法》等单项立法,也可在刑法中增加有关网络舆论犯罪的条款;(2)制定与法规配套的相关制度。如网络内容分级制、网络实名制、市场准入制等;(3)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整合;(4)完善应急性法律体系,有效保证网络舆情方面处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2.多渠道畅通民意的诉求。现有的民意表达和诉求的主要途径还是信访制度,但是现行的信访制度难以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诉求需要。我们应开辟多种渠道的网上诉求。今年2月,“宁波网上信访受理中心”平台正式入驻政府官网首页,统一接受来自市民的各类信访来件。中心将对不同类别的信访来件,采用不同颜色标注等级,重点提高初信初访问题的解决效率,加强后续跟踪督查督办。如江北区网上信访平台已承接超过65%的信访件,从网下到网上,信访办结效率提升了90%以上。

3.探索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长效合作机制。2014年6月2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新媒体已进入微时代。至2014年8月,中国的政务微博的公共账号已经达到了25万,而政务微信公共账号仅有6千。国家网信办副主任彭波表示,下半年将全面推动政务微信公共账号的设立。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2014年10月16日,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最高层级的政务威信“宁波发布”正式上线,“宁波发布”以“权威发布、民生服务”为基本功能定位,致力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深入解读公共政策,有效提供民生咨讯服务。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 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吕广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4] 吴芸.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2.

[5]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1-43.

[责任编辑 李春莲]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第2篇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或简言之为网络舆论和民情。

2009年1月,《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据此,《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如“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长抽天价烟”、“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这些都对司法检察机关办理个案形成了很大的网络监督压力,有的甚至成为促使相关部门下决心研究解决类似问题的契机和推手。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是突发性: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地发表意见,呼唤声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以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二是破坏性: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与检察机关、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

三是紧迫性:检察机关必须对即将或者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

,我国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二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一些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不关注,特别是对涉及本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认为网络舆情与自己无关,错误地认为虚拟的东西不值得关注;二是缺乏处置预案,一旦发生舆情束手无策。有的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引发涉法、涉检信访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对如何处置突发性重大事件没有制定处置预案,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急情形,不知如何下手,难以应对,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

三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牢牢把握政法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自身下手,要在检务公开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公开力度。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凡是与检察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

二是创新公开形式。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多形式接受人民群众来访,邀请人民群众参观,主动公开检察机关工作职责、办案流程等不涉密的事项和程序。

三是丰富公开载体。突出抓好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把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切实加强检察机关、检察干警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交流,进一步畅通检察机关接受监督的渠道,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不断拓宽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增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舆情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

长期以来,在部分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一些突发事件反应迟缓、被动应付、危机公关意识缺位。由此,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包括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

(三)加强正面引导,平息舆论风波。

面对网络舆情,不可束手无策,最要紧的是直接面对网民,把已经了解和可以确定的事实真相、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的态度予以公布,只有让真相站出来,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才能防止流言蜚语,变被动为主动。对重大舆情要适时跟踪,及时公开事件调查、处置情况,不给滥加猜测留有空间。应当允许社会大众对事件的进展和查处结果进行监督,对舆情进行疏导而不是封锁,一味地回避只会让小道消息、社会谣言占据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对舆情及网络事件应当更宽容,允许民众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到司法监督中来,反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四)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五)要在总结经验教训上下功夫。

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接受网络监督、提高执法公信力的能力和水平。网络时代带给检察机关的,是无孔不入的监督,只有严格执法,让群众满意,才不会产生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第3篇

当下, 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如火如荼, 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沟通交流, 获得资源信息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渠道。近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上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数现阶段已经达到6.68亿人, 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到48.8%。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攀升逐步占据重要地位, 网民获取信息更为便捷、迅速, 互联网已成为形成舆情的重要平台。切实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维护我国社会大局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互联网信息相比传统的媒体, 传播的速度更快, 范围更广, 舆论的效力也更加难以预估。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好坏掺杂, 良莠不齐, 特别是在官方响应, 信息公开等方面体现尤为明显。网络舆情的爆发绝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失职, 个别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甚至是乱作为引发的。个别官员不能正常履行自身应尽职责义务, 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个别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认识不够, 危机意识不强.应对网络舆情的手段单一;态度上对于群众反映的民意往往简单粗暴;整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做到耐心细致;领导观念守旧, 不能及时澄清谣言, 应对负面舆论的经验和技巧严重匮乏, 不但会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还会造成很多虚假信息和谣言, 澄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监测预警机制反映缓慢, 分析把握舆情导向不及时, 尤其在面对网络舆情突发公共事件过程当中, 缺乏应对事件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政府部门往往举足无措, 个别领导干部为了保住官位, 不惜代价、不计后果, 采取堵、封、删等被动的方式回应公众。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容易解决的事情困难化, 事情越捂越大, 越搞越严重。民众意愿无法得到正常的诉求渠道, 致使部分民众认为: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更有少数人别有用心, 利用网络传播手段引起“蝴蝶效应”, 以此把事态扩大化, 而舆论矛头大多指向政府, 因此政府公信力也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 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政府的职能正在向服务型政府发生转变:地方政府处置网络舆情方面正由传统的漠视、淡化甚至是打压等手段转向主动响应网络舆情, 并与公众形成互动、完善电子政务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活动、政府决策能够积极征求公众意见等等。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策略

(一) 转变观念, 切实提高管理意识

网络舆情源于现实生活, 是社会观点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民众利益诉求的表现方式, 是广大群众在网上表达对某种特定社会现象的共同观点和意见。目前, 网络舆情正成为地方政府执政的依托, 它的主要意义是民众的需求能够被及时了解, 民意的表达更加方便快捷。所以, 政府作为应对网络舆情的主体, 负有主要的管理责任, 应当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切实提高管理意识。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 地方政府应当认真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 了解舆情产生的根源, 以便于地方政府有所抓手, 处理有据。要善于把握主动权, 通过网络充分展示政府的形象, 切实加强政府和群众的密切联系, 引导好网络舆情朝着健康、良性、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二) 积极作为, 切实提高管控水平

当前, 互联网上因为仇官、仇富、人肉搜索等发生的网络事件已屡见不鲜, 往往这些事件的发生最初起因都是很小、很微妙的, 但是个别地方政府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潜在风险的敏感度不够, 不能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手段, 致使许多网络突发事件演变成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此方面, 政府管理者应该树立危机意识、主战意识, 积极作为、争取主动, 切实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切实发挥政务公开的主要作用、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让民众切身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三) 科学规划,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目前, 有很多突发事件演化成焦点、个体事件上升为群体事件, 主要是由于网络舆论的控制不严、应对不及时所造成的, 假设地方政府拥有完备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如何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及时公布政府应对事件进程, 切实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就需要从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着手。总之, 网络舆情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有效应对舆情信息, 正确引导公众视角, 对于构建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网络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运用, 网络舆情事件频频发生。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行政机关, 某种角度上讲是中央政府的个体组成单元, 代理中央政府应对和处理地区性事务。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 建立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实时监测机制, 及时应对网络舆情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对于加快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项斌.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9.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第4篇

一、新媒体定义及其特点

新媒体, 就其字面意义而言, 即新的媒体。媒体本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或媒介, 是民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新媒体, 重点在“新”字, “新”意味着事物出现的时间较其他途径来说比较短, 形式新颖或是特点突出。新媒体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 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如此多新颖而实用的特点使新媒体更受大众的欢迎, 因此其在公共社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二、网络舆情的定义及其特点

通过网络, 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针对政府办公和社会百态进行评价。人们的观点汇集起来便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引导和舆论压力, 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依托于以网络形式呈现的新媒体出现, 针对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人们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甚至实施一定的行为, 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关注。与此同时, 人们也会因网络事件报道的不完整性而被误导, 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 危害社会的和谐。

新时代我国网络舆情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特点。一方面, 事件的发生涉及范围广, 影响范围大, 且常伴有影响持久和深远的特点。另一方面, 民众因自身利益和认知能力对于事件关注的角度、关注的时间及关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舆情整体呈现舆情关注主题不断丰富且日益复杂、传播及时且途径广泛、网民认知能力层次不齐、网民关注形式有待引导、政府应对能力和方式有待更新和提高、个体对网络相关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同时, 网络舆情针对不同的事件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举例而言, 一些网路舆情涉及司法方面, 关注点在于司法案件的审理公平与否, 如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的聂树斌等重大冤假错案。诸如此类针对司法案件的网络舆情所关注的对象是确定无误的, 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 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一旦出现错误便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 不但影响司法机关的形象, 也影响中国共产党和法律的权威。此外,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这既有利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一些国家倚靠自身经济和政治实力将其意识形态渗入中国, 民众往往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 一些网络舆情集中产生于一定的范围, 如高校。高校学生因其自身知识构成和分辨是非能力的不够完善, 其愤世嫉俗的心理、渴望社会对自身看法的承认的迫切要求及希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想法使他们对事件往往多加评论, 又因其对网络规范意识的淡薄, 其往往很快做出对事件的反应、形成对事件的看法进而发表言论, 从而使网络舆情更加复杂, 因为高校学生众多, 且对网络平台利用的熟练而使网络舆情的取证变得更加困难。

三、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网络舆情的复杂现象, 社会各界应该贡献自身的力量, 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做出努力, 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助力。

(一) 国家层面

就国家层面而言, 立法机关应当针对相关问题制定适宜的法律规定, 引导网络平台和民众对法律规定的敬畏及对网络环境的认识。司法检察机关应当积极同民众对话, 畅通交流渠道, 紧跟时代的步伐, 除传统的电话、信访等形式, 还应增加人民大众广泛使用的新型社交平台, 便于司法机关听取人们的意见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规范自身, 更好地扮演服务民众的角色, 避免因公徇私, 影响自身的权威, 失去民众的信任。政府机关应当引导民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表评论, 帮助民众看清“陷阱”, 多多征求社会意见, 尊重社会心声。另一方面, 政府工作人员自身也应提高应对网络舆情泛滥的意识, 收集相关方面的信息, 建立模型, 做好分析, 研究策略, 吸取经验和教训, 形成长效应对机制, 从而在应对今后的类似事件时能够更加从容面对。

(二) 高校层面

就高校方面而言, 教育部门应当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重大影响, 做好相关的规范和指导意见。就校方和院方领导而言, 应当将监测校园网络舆情的工作细化, 任用专业的技术人员, 健全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与此同时,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权利, 为学生创建公共信息交流平台, 教授和讲师方面, 应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 个人层面

就个人方面而言, 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人士, 都应该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匡扶社会正义的同时, 应将情感、理智和行为联系起来, 做到真正引导网络环境健康发展。

四、结语

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民众对于自身言论自由的权利更加迫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满足人们对于言论自由的需要正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体现, 而美好生活的创造不但需要政府的举措, 更需要社会团体和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摘要:网络的日益普及使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依托网络等信息技术,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过程中, 便形成了网络舆情, 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消极方面, 引导其更好的发挥积极方面, 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范银.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措施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20) :83-84.

[2] 梁洁.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及管理机制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16 (3) :176-177.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第5篇

一、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途径调查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及网络用途的问卷调查显示 (发放问卷326份, 回收有效问卷303份) , 76.6%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 52.1%的学生晚上临睡前上网, 66%的学生只要有点空余时间就会上会儿网;92.1%的学生最喜欢QQ、微信、微博、人人等即时通讯类软件;超过80%的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 网络已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可见, 即时通讯工具、论坛、新闻平台等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 互联网平台上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锋, 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

网络舆情是舆情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发展和延伸, 大学生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善于从自己的视角审视校园和社会, 对所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热衷于在各个网络平台, 发表评论和看法, 从而营造出特定的舆论氛围。辅导员必须充分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因势利导, 才能做好应对工作。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舆情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 形成过程的突发性和扩散性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观点、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渠道, 因为大学生群体高度同质性导致某些被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一旦通过网络发布, 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学生群体的回应, 这种舆情的形成没有预兆, 形成与传播时间短、速度快、影响大。

(二) 网络信息的隐匿性与偏差性

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的人, 面对同一社会问题, 由于角度不同或者存在利益群体, 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事实, 观点也极易产生偏差。此外, 网络的隐蔽性和开放性, 容易滋生各种错误思潮。部分网络互动形式还可能泄露学生信息, 形成安全隐患, 如在校园悄然流行的“卖室友”活动。

(三) 参与主体的自主性和多元性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由于大学生网民相似度高, 他们极易对同一个话题产生兴趣并引发大量讨论, 且观点容易获得一致。大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善于尝试新鲜事物, 掌握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沟通渠道, 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发布状态, 传递信息, 在论坛、知乎上留言跟帖, 信息传播多元化、发布方式多样化, 舆情表达与传播具有直接性和自由性, 在网络空间,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形成强大的信息渗透和强势的舆论引导。

三、辅导员应具备的网络素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是最了解学生、最能走进学生的群体, 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组成力量。“互联网+”时代高校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也对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一) 具备与时俱进的媒介理念

面对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网络新资讯, 高校辅导员应转变观念, 主动适应, 熟悉新媒体, 学习新知识, 把握新信息, 转变工作形式, 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将线上和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二) 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技能

辅导员应具备网络应用和基本维护的知识与能力, 应当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能够利用媒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发布具有引导性的观点意见, 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动向。

(三) 要具备辩证理性的媒介观

网络信息错综复杂, 辅导员需要时刻保持理性, 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信息进行判断、甄别和过滤, 同时要用哲学眼光, 辩证地看待网络舆情, 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待网络舆情信息, 不盲目信从, 也不抵触排挤,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梳理辩证理性媒介观,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在网络上发声。

(四) 要具备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

随着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高校辅导员在网络平台上更要注意谨言慎行, 尤其不能成为舆情的焦点。此外, 辅导员还要提高与媒体直接沟通的能力。在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 辅导员要把握方法、分寸, 从容面对, 有的放矢, 创造高校健康有序的网络舆情氛围。

四、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培养途径

(一) 转变理念,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网络的出现, 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的空间, 传统刻板严肃的理论、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不受学生欢迎, 也不具备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走心的工程, 必须紧跟学生需求, 及时回应学生所思所想, 挖掘创造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 如微电影、慕课等。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也应认清形势, 主动应对挑战, 以学生为主体, 树立创建师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维, 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二) 主动出击, 建立辅导员队伍网上工作机制

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做一个现代“网民”, 尽可能了解并熟练运用各类媒介, 掌握网络沟通艺术, 紧跟学生思想动态, 并能利用“网言网语”与青年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在日常工作中, 主动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 因势利导, 快速发布权威信息, 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 建立全方位的舆情交流平台,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同时畅通学生诉求渠道, 从源头上消除关于学校舆情的危险因素。

(三) 加强学习, 制定辅导员队伍媒介素养提升计划

目前高校辅导员招聘时基本没有设专业限制, 大都没有传播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辅导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 拥有活跃、紧跟时代的创新思维, 拥有处理突发舆情的实战经验,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 能有效借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作为学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 要为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给予政策支持, 条件保障, 促使辅导员提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 抱团成长,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打破师生成长分离状态, 形成师生彼此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形势, 是当前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思路。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要积极探索制订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按照教育部43号令辅导员九大职责划分, 结合辅导员研究专长和工作分工, 搭建辅导员和学生网上交流平台, 如成立师生共同从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室, 建立集辅导与互助于一体的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尝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辅导员利用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把握舆情动态、引领舆情方向、处理舆情危机, 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运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对辅导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辅导员只有转变观念, 积极应对, 有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挖掘网络优势, 及时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引领网络文化, 不断增强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才能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摘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对接信息化要求, 强化互联网思维, 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和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辅导员应具备正确的媒介道德素养、敏锐的媒介意识素养、扎实的媒介知识素养和灵活的媒介运用素养。因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转变理念,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主动出击, 建立辅导员队伍网上工作机制;加强学习, 制定辅导员队伍媒介素养提升计划;抱团成长,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辅导员

参考文献

[1] 杨国辉.加强思政教育的网络引导[N].光明日报, 2016-1-13.

[2] 李景升, 黄华龙.高校网络舆情六位一体应急处置机制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 2013 (3) :90-93.

[3] 李蕴哲.高校网络舆情与辅导员媒介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17) :43-44+62.

[4] 潘清泉, 韦慧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和促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3) :76-78.

[5] 陈永华, 李新安.增强高校辅导员网络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及策略[J].高校辅导员, 2013 (6) :57-60.

[6] 宋雪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舆论引导功能的有效挖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7) :95-97.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第6篇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作为行使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机关,对网络舆情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及时与网民进行网络交互,把网络打造成沟通的平台、理解的平台、宣传的平台、监督的平台。笔者认为,在网络审计信息公开上须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重”而不要“藐”。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面对网路舆情不能不理不睬,也不能只言片语,敷衍了事。审计干部在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便捷性,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了解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与要求的同时,一定要正视网络的严峻挑战,把网络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来对待,各级审计机关都要明确1-2名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人。应对网络舆情责任人,每天要坚持“上网看看”,搜索网上信息,了解相关舆情,包括正面的、反面的,对重大反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并根据舆情的不同情况,研究确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二要“导”而不要“堵”。审计对网民曝出的审计信息,不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对正面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呼应;对网络出现的负面信息和过激言论,要立足于疏导、化解的原则,不能不理不睬或者简单否认,更不能采取删贴、删除ID、封网、堵截、对抗等简单粗暴的措施,这些都会给网友以误导;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舆情、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及时发布消息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同网民坦诚沟通,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要“急”而不要“缓”。传播迅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特点,面对涉及审计工作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审计部门不能久拖不决、消极对待,而要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抢占舆论先机。对于确有其事的,一方面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公布有关情况,表明态度,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初始状态,并随着事件的进展及时发布最新消息,释疑解惑,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造谣生事甚至恶意诽谤的,则要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予以澄清。另一方面,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反映真实情况,争取支持。(彭夫恒)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为领导干部而言,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党委政府的形象。本人以为,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应把握三个关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领导干部应当了解互联网,这是正确应对的基础。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领导干部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

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

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论的落脚点。具体要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既是政府的职能之所在,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坚持包容并蓄的原则,对于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一时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进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释,解释要尽量做到详细,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纳,而且要讲清楚在什么条件下、经过多长时间会采纳,同时,还要讲清楚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研究熟悉网络,重视网络舆情处理,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只要科学应对,善于运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必须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让互联网成为执政党学习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把互联网作为向实践学习和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借助互联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良好氛围。网络反映的问题,有些不完全准确,有些偏颇过激,这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判断力,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把网络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寻找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目前,敏感度高和容忍度低,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民生事件的共同特征。而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主管官员对事态的判断,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才是决定舆情应对得当与否的关键。若将私利和仕途置于政府公信力之上,致力于黑箱操作,一味地“捂盖子”,甚至干涉舆论监督,就会使问题的处理偏离正常的轨道,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点,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上就有充分的显露。换言之,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唯有公开透明、依法行事、接受监督、秉持正义,才是应对舆情的正道,才是促进官民理性互动、实现双赢的良策。

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J.艾卢尔在《宣传:人类态度的形成》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在重要敏感事件中,“沉默”未必是“金”。2003年SARS时期,政府向公众对SARS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有效的平定了谣言、避免了恐慌;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透明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在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6月5日当天,地方政府官网就发布了13条消息,从事件发生、伤亡情况到救援情况,政府官员赶赴现场均有消息发布,另外,当地政府在3天内举办了5场新闻发布会,即使公布事件处理情况,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有力依据。

2.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政府形象的形成具有如下基本模型:

图2[3]

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

“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在成都“6.5”公交车案中,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很好的体现了“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公众至上”的理念就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理念。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在事件初期,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却缺乏担当的勇气,没有直面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而是简单粗暴的将警力推到了最前线,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没有将“公众”的权利放在心上。

3.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4]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所知、何时知道及知道何种细节有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具有守望、告知、影响、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前三种功能,正是政府形象传播所需要的。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政府无法逃避,必须妥善处理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发布消息的主要机构,而且还是联系政府与受众的纽带,大众媒介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李普曼认为大众不是对外界实实在在的事件作出反映,而是对被他称作“虚幻外界”的“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作出反应。[5]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为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介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政策制定者重视的事物即政策议程。从这三者关系中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媒介将公众与政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目光势必会集中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地方政府有责任为新闻界提供官方对事件处理调查情况的详细资料,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不适当封锁重要的信息,必然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流言止于公开”如2003年SARS爆发时,政府对于疫情的信息公开,流言最终消失在官方的声音之下;如H1N1流行的2009年,官方对于H1N1的流行情况及时的发布消息,避免了引起社会恐慌,有效地增加了公众对于预防甲流的知识,并且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因此,当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增大时,需要“把关人”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划其他重大事件,迁移公众的视线;或者组织报道正面的新闻内容,扩大正面形象。地方政府积极地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有侧重点的公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可以瞒报危机的严重程度,地方政府需要将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公布于众,在这里,就可以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的追究上。这样,可以显示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态度,公众对于其信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4.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中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凝聚力,而集体思想是群体凝聚力的一种直接产物,凝聚力可在小型群体中发挥功能。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在尚未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时,在一个网络群体中,网民会互相提供资料,试图解决问题,其流程往往遵照下图的程序

图3[6]

在整个流程图中,“资讯基础”影响着对于问题“情势的评估”和“肯定/否定结果的辨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全方位的将“资讯”提供给公众。除了尽其所能影响大众媒体之外,还要在网络论坛上,形成自己的凝聚力。

地方政府可以完善其政府官方网站。政府官方网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

地方政府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解决机制下,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可以随时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秉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办好办精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解决的范围内,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形成舆论影响,成为意见领袖。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舆情监测室一位分析师说得好,“事后应对永远是第二位的,事件的发生才是第一位的”。只有依法行政、信息透明成为一种自觉,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才是从根本上提高“应对能力”。

温岭国税局成立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和应对办公室,配备政治觉悟高、精通网络技术、擅长协调沟通、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精兵强将。坚持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构建网络舆情搜集监测体系,制定了突发舆情的应急预案。定期从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渠道, 主动搜集与温岭国税相关或者属于国税机关关注范围的网络舆情。凭借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与事实的关联度、可信度、可查性分析,评估网络舆情的重要程度和价值。按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指标,科学分类应对处置网络舆情。比如对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网络舆情,立即组织展开调查,适时向网民通报调查进展,并争取知情网民的配合。调查结束后,对于反映属实的,及时依法处理,并通报处理结果;对于反映不属实的,用证据消除网民的顾虑,并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对于部分属实的,分别说明。该办法实行一年,该局已成功处置了四起网络涉税舆情,有效地维护了国税整体形象。、

关于有效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08-15

信息来源:市区国税局

点击数:52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舆情对国税事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河南驿城国税人员杀人案”、“陕西国税员工辱骂纳税人事件”、“馒头税”等舆情事件,都给国税工作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有的税收政策,因各种原因被社会媒体炒作,造成国家税收政策被曲解、误解,影响了国税机关形象和公信力,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俗话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如何面对互联网这个舆论放大器,营造良好的税收舆论环境,是国税机关当前必须应对的新课题。

一、充分认识涉税舆情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涉税舆情主要来源于报刊媒体、电视、电台媒体及网络、帖吧、微博、QQ群等网络媒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传播的快捷性。现在的信息传播都是通过光纤和无线网络,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信息发布,使得一个事情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快速传播出去。二是事件的突发性。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一些涉税舆情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一些人对一些涉税事情动不动就向网上发帖或通知相关新闻媒体以引起社会关注,使得舆情形成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让人始料不及。三是利益的关联性。大多数涉税舆情都是与公民的利益相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遭到忽视损害时,就借助媒体来表达反映。四是整体的联动性。一些事件发生后,迅速发酵,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网民也迅速跟帖,发表评论,使得各方言论铺天盖地,形成一种舆情风暴。五是观点的多样性。由于人们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千差万别、众说纷纭。六是影响的破坏性。一些人心存恶意,制造虚假信息炒作,让民众真假难辨,不明真相,这些涉税舆情往往让民众对税务机关执法的公信力产生质疑,思想情绪化,引发民众与税务部门、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冲突,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影响征纳关系。七是处置的紧迫性。舆情如火情、汛情,税务部门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研判,在第一时间进行出面处理。消极怠慢只会导致事态扩大。

舆情的影响会产生“涟漪效应”、“蝴蝶效应”。即:某些事件引起的社会被动,如果不及时制止、引导和调节,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因而对涉税舆情,如果处置不当,会出现简单问题复杂化,小的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影响征纳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如果处置得当,则将由坏事变好事,让公众认可税务机关依法办事能力,增强税务机关的公信力。

二、当前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种不良倾向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负面事件”,几乎背后都有网络影子。面对“网上被骂,网下加压”的境况,无论是国税机关还是国税干部,都承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压力双重考验。

(一)网络“恐惧症”。 对互联网存在畏惧、畏难、甚至过敏心理,是当前国税干部群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有哪些顾虑”的调查选项中,21%的人担心“说错话表错态”,42%不能接受“网民谩骂和嘲讽”,12.6%担心“被当面举报和质疑而难堪”。有的国税干部,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地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件”。还有的干部,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凡是辖区内的突发事件或违法犯罪事件,都关着门解决,严禁走漏消息,期望这样“上可以瞒领导,下可以骗百姓”。其实,在成千上万的网民“网络围观”与“人肉搜索”的情况下,没有人或部门能只手遮天、掩盖真相,堵、封、瞒、蒙的手段只会让整个国税系统为个别问题付出了整体公信力的代价。

(二)网络“麻木症”。与以上网络恐惧过敏相对的是,一些国税干部则对网络完全“脱敏”,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一个是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而且无处不在的网络实际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生态,即使是过去认为的一些“冷门”科室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舆论中心,缺少应对意识与经验让它们往往“被动挨打,步步被骂”。反观很多基层国税干部,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和风细雨”式的舆论监督往往让他们形成“媒体可控”的依赖心理与集体无意识,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必然会在新媒体舆论场的“暴风骤雨”中败下阵来。此外,“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刚愎心态,也使一些国税干部自认为为官清正,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民声,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还有的干部,抱着“网络让问题扩大化”的错误观念,认为网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网,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使问题扩大化、复杂化,从而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敬而远之,一躲了之。

(三)网络“本领缺陷症”。尽管这些年来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很多国税基层干部大多处在“菜鸟”水平,不少干部对网络还一知半解,多属浅层单向触网状态,81%的人只是上网“看看新闻”,不会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达42.7%,对微博等社交网站完全不了解的达81.3%,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落后于网络时代。弥补这种“本领缺陷”,迫切需要干部与“网”俱进从“你说我听”,走向“你问我答”,再走向“你说我说”,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过程。”

三、诱发涉税舆情的根源分析

从目前来看,涉税舆情主要有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诱发涉税舆情的核心是征纳关系,尤其征管一线的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是诱发涉税舆情的高发地带。一是税收征收。税务人员在工作中,对纳税人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或程序错误,用语不文雅不严谨。搞税收摊派,提前预缴等易引发征纳矛盾。尤其是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提高,如果税务机关在调整定额程序不严格,起征点把握不准,最容易引发纳税人群体上访及形成对抗。二是行政强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未按规申报缴纳税款采取的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在扣押、查封纳税人的商品货物及其他财产时,纳税人情绪容易激发,诱发语言和肢体冲突,或出现其他严重后果。三是纳税服务。税务人员对纳税人办税事时,服务不周到,语言不文明,态度傲慢,办事推诿,故意刁难等。四是政策执行。对国家出台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没有严格执行到位,有的变相操作,有的自行制订相关政策,造成地区之间的政策执行不平衡,损害纳税人的权益。五是行风建设。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收人情税、关系税,以权谋私,以税谋私,索、拿、卡、要、报,乱收费、乱罚款,打击报复,公款消费,公车私用,搞铺张讲排场等行风问题。

内部方面:主要是干部待遇,人事调整安排重大事项的决策,干部纪律处分,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诱发舆情。

四、加强涉税舆情管理工作的建议

舆情不是“敌情”,更多的是反映了一些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全面、反映个别干部损害国税形象,或者夹杂着个人思想倾向的言论而引发网民的集中评论。这正说明需要我们理性看待,正确面对,认真处置,切不能高高在上,高高挂起。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涉税舆情责任追究。要在坚持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认识。把涉税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涉税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舆情事故的,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要建立涉税舆情的监控预警机制,制订涉税舆情处置预案。要建立有关资料证据的搜集制度,对与纳税人发生的矛盾冲突,应注重对当时事发的全过程的录音、录像等视频资料,有关证人证言,物证等证据的搜集,当涉税舆情出现时,在第一时间公布真实情况,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占据主动。

(二)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引领舆论主流能力。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围绕网络热点问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当事人当面交流等方式,抓住事初、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舆情走向,及时披露信息,解疑释惑,维护网络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形成健康的网络氛围;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将对网上舆情信息的处理意见和处理理由反馈给群众,化解矛盾,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对外报送信息应由办公室等部门专人把关,严格审核;坚持“全面真实、注重实效、及时便民和利于监督”的原则,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涉税信息月报、部门网站等载体及时、准确公开纳税人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创建“阳光税务”品牌;利用“纳税人之家”和“纳税人学校”平台认真倾听纳税人心声,帮助纳税人及时化解难题,进一步夯实和谐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遵从度。

(三)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不留舆论负面炒作素材。针对当前涉税舆情频发所反映的政策执行、纳税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要通过发放联系卡,公开服务投诉电话、监察举报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一经核实的违法违纪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即时公开,做到惩前毖后。同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优化服务,从细节入手,注意执法的一言一行,进一步夯实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不给媒体和网络留下炒作的素材。对“杂音”亦应接纳、分析和疏导,做到尊重民意,不被民意束缚甚至挟持。

(四)要着力加强舆论监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应制定《加强涉税舆情管理的方案》、《信访工作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对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进行明确。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由办公室等部门专人负责,在百度和“贴吧”等网页定时收集涉及“纳税”和近期涉税关注热点词条,全面掌握纳税人关心的税收事项,在第一时间发声,把握舆论“麦克风”,加强与政法维稳、组织、宣传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在网上的传播空间,快速解决问题、迅速化解矛盾。舆情事件发生后,要果断决策,迅速统一思想,“快讲事实,慎讲结论,换位思考,透明公正”,抢先发出声音,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第一时间占领信息高地,避免让谣言扩散,正确引导舆论。 省国税局全面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

一是正确认识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从维护国家机关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服务税收工作大局的角度出发,提高对涉税网络舆情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做好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刻认识互联网条件下,涉税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对涉税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管理。

二是高度重视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涉税网络舆情管理方案,建立起符合工作实际、操作性强的涉税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及应对处置的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收集、掌握和研究新形势下的涉税舆情动态,正确引导,妥善应对,不断提高网络问政能力,特别加强对涉税网络舆情的专人、专项监控管理,从而有效化解涉税舆论危机,为税收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三是认真做好涉税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按照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科学规划、严密组织、细致疏导、掌控全局的原则,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及时进行分类整理,有针对性地做好涉税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重点关注关系改革、发展、民生的涉税网络舆情,重点监测和搜集本地区范围内与税收工作有关的各类舆情信息,重点监测税收征管、纳税服务、队伍建设等工作中的苗头性问题以及涉税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根据涉税网络舆情的活跃程度、影响和覆盖范围,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研判舆论热点、媒体焦点及其发展走向,科学界定涉税舆情的重要和受关注程度。同时,各级涉税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结合政治经济形势及社会关注程度,联合做好舆情会商工作,认真分析研判涉税网络舆情对税收工作的潜在影响和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工作改进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积极妥善应对与处置涉税网络舆情危机。认真遵循“第一时间、公开透明、第三方、坦诚、情感、口径一致、留有余地”的原则,应对与处置涉税网络舆情危机。同时,采取以下有效应对与处置方法及技巧:迅速启动涉税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全面展开调查,慎报事件原因;加强外部合作,形成涉税网络舆情的有效控管;将社会问题去政治化;发挥主场优势,警惕主场劣势;巧用抢夺旗帜和切割战术;发展网上“统一战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

五是有效保障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由省国税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办公室的局领导为副组长的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指导小组,局内各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下设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加强对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领导。组建税收网络宣传队伍,省国税局机关配备1-2名专职网络舆情联络员,组建25人左右的网络舆情宣传员队伍,成员由局内各单位人员组成。省国税局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担任特邀评论员,组建意见领袖团队,针对涉税网络舆情发表网评文章,发布实时信息。进一步明确了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职责,规范涉税网络舆情管理流程。

六是切实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的宣传引导。加强税收网络宣传,充分发挥各级国税机关网站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与重点网站开展合作,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努力扩大话语权和辐射面,形成涉税舆论的主流观点。通过网上调查、投诉举报、内外部论坛等方式,收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税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把握涉税舆论热点和焦点。进一步规范当地涉税信息的发布,凡涉及全省范围的信息发布,尤其是税收政策等信息,一律以省国税局发布的口径为准。

金黔在线讯 近日,笔者从遵义市国税局了解到,针对各级国税机关在应对舆情时存在的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够强、方法不够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遵义市国税局建立“四项机制”提高涉税舆情应对能力。

一是建立涉税舆情动态监测机制。明确专人24小时负责涉税舆情监测,扩大舆情监测的覆盖面,研究新形势下的涉税网络舆情动态,借助网络媒体的功能和作用,重点关注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涉及国税工作及其人员的涉税网络舆情,以及其他可能与国税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建立税收网络宣传员队伍,更好地与广大纳税人之间沟通,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坦诚的互动关系,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引导涉税舆论,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税收发展环境。

二是建立涉税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形成与有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及时有效处理涉税舆情事件,进一步提高涉税舆情反应和处置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搜集、分析各类媒体及网络平台对税收工作的报道及评论,及时掌握税收舆情动态信息,努力提高引导涉税舆论和防范、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

三是建立涉税舆情新闻发布机制。针对社会各界对国税政务公开的需求,以重要税收政策、税收收入、政策调整、税务案件、税收管理重大决定为主要内容,及时公布客观、准确的权威信息,避免信息传播失真、失控,化解涉税误解,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纳税环境。

上一篇:党员不信教思想汇报范文下一篇:干部交流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