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论文范文

2023-09-16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艺术专业作为培养艺术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专业,应当不断完善与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不足,通过采取双螺旋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效提高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双螺旋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岗位需求,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对教学理念及教学形式进行深入改革,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养,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适应多样化职业岗位能力的双螺旋教育模式,提高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一、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专业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专业,虽然部分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艺术修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目前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习惯于单纯的根据教材进行讲解式的教学,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艺术,即使在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学项目,但是教学形式也停留在比较狭义的领域,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久而久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其次,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比较薄弱,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设计主要由教师完成,而高校艺术专业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组成,教学过程中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现代化的信息更新没有充足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低,这种情况直接影响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不能快速的适应多样化的岗位需求,不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最后,目前高校艺术教学当中,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局限于表面理论知识,缺乏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探究,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及实践教学内容,而且目前高校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将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各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导致学生综合素养及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未来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1]。

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双螺旋策略研究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完善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相关职业能力及创新意识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完善,采取双师型教学形式,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师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讲座、培训及教育训练等教学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对知识的管理规划能力,强化教师对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全面提高教师职业规划能力,有效提高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相关专业职业规划的辅导。在强化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学校还应当聘请校外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工学交替及顶岗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校内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教学和校外有行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的“双过程双导师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快速适应多样化的岗位需求,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2]。例如,校内艺术专业教学由专业教师进行,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性,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专业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相关艺术专业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及灵活运用相关艺术专业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与探索艺术专业相关知识,达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而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则主要由校外的行业专家进行相关的职业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可以带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实训,由专业行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的各项专业需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能力后,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校进行艺术专业学校的同时能够通过在实际岗位的实践活动,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能力,在实践中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根据自身不足不断完善学习方法,最后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多样化的岗位需求。

(二)充分挖掘优质资源

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合理教学计划,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和符合学生特性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关职业综合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达到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及相关技能,促使学生能够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目的。在课程安排上,应当制定符合艺术专业未来就业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艺术专业未来岗位需求的课程,对于教学课程的顺序进行优化,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结合教学反馈体系及实际教学课堂效果,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進行及时调整与完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借助国际前沿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现,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及硬件条件等进行改革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创业学法制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在艺术专业课程中进行创业课程置换的方式,达到将艺术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理念教学有机结合的目的,通过双螺旋教育模式,引导艺术专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3]。例如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快速准确的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将实际创新创业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探究,丰富相关专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创业学法制度,将创新创业纳入教学考评制度当中,使学生不单纯的注重相关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创业学法制模式,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相关技能学习,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优化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挖掘优质的教学资源的目的。

(三)制定全面的人才培训计划

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制定出了“3+2+x”或者“1+2n”等多种教学模式的人才培训方案,并将提高学生从业资格相关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制定全面的人才培训计划,根据专业相关教学内容及学生特性组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艺术专业综合素养及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行业需求,将艺术专业知识与行业专业理论相结合,通过在教学课程中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专业公司进行实训,这种双螺旋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到实际设计环节中,对企业经济模式及行业相关运转流程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相关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教学合作教育形式,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优越的成绩[4]。

总结:

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是融合了艺术类、科学类及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型专业教学,注重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艺术专业综合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职业岗位实践活动,通过双螺旋教学模式,达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综合素养,拥有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岗位需求,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亚男.职业院校艺术系学生人才培养双螺旋策略研究[J].才智,2018(05):73.

[2]张英杰.高校教师教育类教师“外引内育”双螺旋藕合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台州市高校的调查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05):41-45.

[3]高群,王小慧.创新双螺旋视角下的高校创客教育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4):89-93.

[4]徐志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5):30-34.

韩雪    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麻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新时期对教育提出来的要求为主要依据,从为师资力量平衡做好基础、选择有责任心的校长、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全面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拥护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麻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麻雀学校;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对“麻雀学校”进行了有效调查,通过研究和分析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来提升“麻雀学校”教学质量。通过政府和相关教育局对“麻雀学校”进行了深刻研究,将逐步改善和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对教师、学校领导、设备等方面进行补充,以此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文本以“麻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为主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如下:

一、 为师资力量平衡做好基础

各所学校包括“麻雀学校”要定期为教师开展有效培训和训练提供机会,根据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开展适合的教学手段,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教学目标,增强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防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为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勇于到农村学校进行教学,需要我国政府和教育局针对教师分配做好基础和保障,不能被利益熏陶而减少青年教师到农村教学的人数。加强和不同优秀教师的交流工作,通过交流和互动促使优秀教师愿意到农村学校进行教学。比如,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喜欢城市,会用不正当手段通过政府将自己安排到城市,这对农村学生发展和成长具有不公平性,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安排工作人员,不断提升“麻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 选择有责任心的校长

针对“麻雀学校”的教学形式,要对其内部校长性质和品质进行明确规定,要精心挑选出能力强、管理技术到位、业务建设良好、具有一定自身才能的人员。且具有团结意识、能够积极进取、勇于工作和踏实肯干的人员作为“麻雀学校”的校长。免去那些敬业精神不足、缺少团结意识、建设能力缺失的校长职务。为“麻雀学校”培养出愿意为学生学习服务、敬业精神良好、积极进取的精英校长。

三、 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

我国教育局和教育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师,为学校提供良好教师结构,使得教学师资力量能够协调统一发展。通过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教师综合能力以及师德等促进教学质量发展,培养各所学校的教师能够积极投身于教育领域,看重学生知识水平,努力为学生奉献,不要为利益而进行教学的意识。使得教师能够根据教师精神和法律法规等认真对待教学,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语言和行为上为学生打好坚实基础。在实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服务,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有效为学生掌握良好知识进行服务,培养学生能够将各学科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教师对教学质量提升的自信心。现在“麻雀学校”中师资力量薄弱,所以,更应该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增强教师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 创新教师教学观念

“麻雀学校”教学理念不够創新,缺少先进教学设备,而且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因此,学校要对教师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有效价值,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和修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知识时,各科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多样性、丰富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不同内容,还可以将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根据教学内容对其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对各科知识的了解程度。以此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麻雀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奠定基础和方向,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铺垫。

五、 全面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拥护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学校教学课堂是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唯一途径和方法,通过对“麻雀学校”的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社会并没有为这些学校制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对“麻雀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且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学生教育与自己无关,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不到位,也没有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造成了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和错误观念,要进行及时改正和创新,社会要努力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基础和条件,为学校提供大量经济投入,为学校建设更多图书馆,为学校添加更多教学设备等,促进学校教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家长要对自身观念进行及时转变,学生的教育不仅与学校教师具有一定关系,也需要家长对其进行教育和监督。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帮助和支持,不断提升“麻雀学校”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和方向。

六、 结束语

“麻雀学校”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能力水平低,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消极影响,学校的设备不足,教学理念不先进,不够创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不到位等等。因此要对“麻雀学校”进行相应该改革和创新,通过为师资力量平衡做好基础、选择有责任心的校长、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全面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拥护等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麻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未来发展和进步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韦永凤.提高“麻雀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办法——以安龙县普坪镇龙新小学为例[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220.

[2]马钰.浅谈麻雀学校麻雀班级的教育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9).

[3]蒙桂萍.农村麻雀学校的体育教学[J].都市家教月刊,2014(4):67.

作者简介:张满东,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白草塬镇教育管理中心。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时代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并在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与知识领域,增强课程质量。因此,本文就围绕着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升小学语文课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教育资源;教学质量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领域当中各学科的教学效益。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也得到了越发广泛的运用。因此,下文就围绕着如何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来提升小学语文课教学质量做出相应的策略探究。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就首先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年纪较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因此更加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景物类的文章时,因为小学生对于文本的敏感度较弱,可能无法单纯通过文字想象来描摹出景物的具体形象,那么在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开展教学活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媒介表现形式来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与情绪。

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学习当中,教师就需要在课前时间就利用网络来收集一些关于富饶的西沙群岛景物的相关图片、视频以及朗读音频等等素材,然后编纂成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来。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把学生带入进《富饶的西沙群岛》所描绘的优美情境之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从而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沉迷于文章当中的意境。

二、 优化识字教学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而言,识字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小学生对于语文认知的基础就是从识字过程开始起始的。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起识字教学的意义,并且合理运用网络教育手段来进行课程教学的优化。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创设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构建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当学生受到吸引,自然对所教授的文字内容记忆度更深。

然后,教师需要合理引入一些网络资源内容当中的识字素材,例如识字动画,笔画构成视频等等。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漫形式来激发出学生的识字兴趣,利用动画来帮助学生分析文字结构,并进行笔画笔顺,握笔运笔的示范。通过视频动画,教师无法进行有效口头描述的内容都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便于学生进行记忆以及模仿。

三、 开拓知识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材当中的内容毕竟是有所限度的,因此需要不断地引入一些课堂之外能够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知识内容。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依靠教师口头讲解与板书书写的局限性,大大拓展了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拉伸了教学过程中的纵深度。以往一些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进行讲解的内容可以完全交由多媒体来进行展示,且展示过程更为快速、准确、直观以及清晰。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当中,当下的教学内容范围被大范围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也由此得到了大幅度的延展。

例如教师在教授关于季节的文章时,就以季节为主题来搜集资料。比如描写季节的诗歌,唱响季节的歌曲,一些反应季节不同特征的纪录片、旅游宣传片、电影、图片等等,这种形式能够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来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厚的季节印象,并拓展文章中没有表述到的部分,从而在文字之外不断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开拓学生认知世界的眼界。

四、 促进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个人素养培育更加受到重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问题的思考与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与同其他同学进行协作学习的能力。而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优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独立探究教师所布置的学习问题,并从中得到更加细分化以及个性化的解决策略,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们在网络上收集各种自然界的声音,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展示。学生们就会纷纷将自己收集到的素材与其他同学进行共享,从而拓展课堂学习的空间。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将网络教育资源引入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課堂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增强语文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廷权.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2):148-149.

[2]卫浩.语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陆桂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中心学校。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的意志和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意义 教育措施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因此,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感情,锻炼学生意志,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思想品德教学,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1]。同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品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

1.深入研究教材,大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很多小学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的积极作用,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和研究思想品德教材,大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2]。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小学生“认识自我”,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和“处理自身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建立完整、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体系,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提高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主体,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执教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努力扩充知识储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努力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3.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小学生处于发展初期,心智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培养目标,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思想品德教学效果[3]。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以理论性为主,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教,会使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例如学习“小鸟与榕树的对话”时,小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播放环境污染、滥杀动物的短片,带领学生去动物园观看动物,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努力构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例如对于性格内向、言语很少的学生,小学教师应该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其大胆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引导其健康成长。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学生,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其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卫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6,04:32.

[2]徐小红.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9:279.

[3]滕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6:88.

[4]王琳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52.

[5]陈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教师,2015,30:12.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类型教育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落实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必须明确其原则,即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能力培养的贯通性、职业素养的一致性、培养模式的整体性。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方面面临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专业体系衔接不畅、课程体系匹配度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等关键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构建中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衔接力度等方面着手推动解决。

[关键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质量评价

[作者简介]李坤宏(1975-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211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9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作室平台培养高职机械类卓越技能人才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93417)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与发展趋势,我国在深刻把握职业教育育人本质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和新内涵。为加快建立独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该方案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改革举措。其中,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新时代条件下,我国提高职业技能人才规格和层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一环。与传统意义上的中高职贯通培养不同,以类型定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更加注重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和特色,也更加关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逻辑和规律。

本文深入分析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应遵循的原则、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的出路,以期为提高我国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质量提供些许借鉴和启发。

一、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原则

1.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首先表现为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根据人才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从事劳动实践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析,人才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具体又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种。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拥有较好综合素质的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拥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以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人才类型。从类型教育的视角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要务是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立足于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来组织育人工作,实施教育活动。

在坚守类型教育定位的前提下推动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需要整合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教育阶段和教育系统,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整体性、衔接性的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是高职必需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确保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一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与衔接性,要求中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有趋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都要以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要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把握好各自的教育阶段性特征。在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教育上,中职教育具有预备性,因而要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教育具有进阶性,因而应强化高等性。

2.坚持能力培养的贯通性。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讲,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从教育属性来讲,普通教育是知识型教育,职业教育是实用型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属性决定了其要以能力为本位,在人才培养上坚持类型教育特色。能力本位教育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教学。现代职业教育倡导职业者能力发展的普适性和可迁移性,突出类型教育特色,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把职业能力简单视为某种就业能力或职业技能的形成与拓展,而是需要将职业能力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下理解,更加全面地界定职业能力。从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现代职业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已超出了工业时代技术技能型勞动者拥有“一技之长”的范畴,逐渐发展为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

同时,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坚持能力培养的贯通性也是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能力培养的贯通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要注重能力培养的进阶性。优秀职业者个体的职业能力形成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既要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也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据从初级劳动者到技术高手、技能大师的培养逻辑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以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纵向贯通。二是要注重能力培养的全面性。优秀职业者个体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社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计划能力等方法能力。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横向贯通。

3.坚持职业素养的一致性。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定位,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以及其他各类教育的特殊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跨界特征。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来看,其横跨了教育与产业两大领域,属于教育与产业交叉融合式的教育。二是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其结合了“工”与“学”两个方面,职业院校开展育人工作既要赋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有能力迅速、良好地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素质要求。

跨界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又一重要表征,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为职业素养培育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所谓职业素养,是指职业者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广义的职业素养,泛指职业者在生产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总和,任何职业行为都可以视为职业素养的外化。狭义的职业素养,特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为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而设计制定的人才评价要件,主要包含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行为习惯三项核心要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教育,即既应关注职业能力教育,还应关注受教育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踏实认真等职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守时、专注、纪律等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强化类型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应坚持职业素养培育的一致性,即中职教育要做好职业素养的基础教育,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具体内容和培养途径,打牢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长基础;高职教育则应衔接好中职教育关于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和途径,并进一步提高要求。通过长期的贯通性培养与熏陶,使每个学生都将职业素养内化为“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不断升华。

4.坚持培养模式的整体性。职业教育是以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宏观上,技术知识分布于学校与行业企业这两个部门;微观上,技术知识又分别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所掌握。而基于技术知识的内在属性,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知识类型又有所不同,学校教师往往更熟知技术理论知识,企业技术人员则更熟悉技术实践知识。尽管我国职业院校一直在大力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但仅仅能适度提升教师群体的技能水平,促进教师群体在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时能够与工作实践要求紧密贴合,却很难使教师像企业技术人员那样掌握丰富的技术实践知识;与教师相比,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理论知识相对较为薄弱,但这一群体的实践知识和经验知识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独特性。

技术知识跨领域、跨人群分布的特点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既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强化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不论是在中职教育阶段,还是在高职教育阶段,都应采取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来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坚持培养模式的整体性,始终把校企“双元”育人作为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在中高职两个教育阶段建立相对统一的育人环境,保持技术知识教育过程,尤其是实践技术知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同时,坚持培养模式的整体性要将原本相互独立的中高職校企“双元”育人过程融合为一个育人整体,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体规划和统筹实施,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进一步提高技术知识教育的效率和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

二、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问题

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阻碍中高职教学体系贯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有机统一是中高职教学体系贯通的前提,也是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得以实现的前提。从现阶段我国已开展的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实践来看,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的问题较为严重,阻碍了我国中高职教学体系的有效贯通。

关于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未达成完全共识,不过大体而言,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则是没有太大争议。虽然从字面含义上和价值指向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层次性和连贯性,但由于中高职教育缺乏国家统一的行政统筹指导,造成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时不同程度地出现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差异化解读,出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错位。另外,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规划设计人才培养规格的过程中各自开展独立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导致对同一专业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有着不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割裂。

中高职除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割裂的问题外,教学标准还存在割裂现象。早在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已经提出要“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部分地方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也联合开展了专业教学标准衔接的探索工作,但由于在国家政策方针层面缺乏权威统一的细则指导,加之中高职教育在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和教育面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以及中高职院校内部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中高职教学标准割裂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在具体的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实践中,中高职教学标准割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两张皮”,即中高职院校依然各自按照旧有的教学标准执行,未能根据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规律进行一体化规划和设计教学标准。

2.中高职专业体系衔接不畅,阻碍中高职贯通培养机制构建。中高职专业衔接是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建设的“中枢”,也是影响中高职贯通培养机制建设的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层面各行其是、缺乏交集。而实施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要求中高职专业体系相衔接,这种办学实践与办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造成中高职专业体系衔接不畅,阻碍中高职贯通培养机制构建。

当前,我国中高职专业目录衔接不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方向,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尽管同一地域内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都为区域内行业产业输送人才,但两者的服务面向和办学定位却有明显差别。我国大多数地方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劳动者为主,而地方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任何部门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型劳动者,由此就使得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同质性较高。反观高职教育,为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地方高职院校通常是针对区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专业。由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上的差异,导致二者专业目录衔接不畅。除此以外,中高职在专业建设上缺乏有效衔接。在传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具有各自的专业建设方法和模式,各方基于自身对地方行业、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规划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实践路径。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中高职在专业建设上缺乏充分的沟通,相互关照不足,存在较大区别,很难通过一些专业建设局部工作的优化和调整来实现两者在专业建设上的无缝衔接。

3.中高职课程体系匹配度低,制约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成效。课程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核心单元,推动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需要加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然而,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课程体系匹配度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教学要求,具体表现在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原本属于不同的教育序列,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服务面向也截然不同,但在教育实践中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同时涵盖部分社会性生源。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主要考量的是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基础和身心特点,高职教育课程理论内容相对较深。中职学校录取的学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在知识的系统性上不及高中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以后所学的课程又偏向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中职学校毕业生虽然与高中毕业生具有同等学力,但两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有着明显差异。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容易出现知识学习的断档、不连贯等现象,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在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上,要面对知识和能力结构完全不同的两类生源。然而,现有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与高中阶段的课程教学体系相衔接,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很难适应高职阶段的课程结构。

4.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影响中高职贯通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归属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管辖,尚未建立联合管理机制,也未形成“一张网”的质量评价体系,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影响了中高职贯通培养质量提升。我国中职教育总体上仍属于基础教育,不论是在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育上,还是在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上,都表现出简单、易用、预备的特征,中职学校毕业生通常只能获取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从事相对简单的技术类工作。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时,将评价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上,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评价方式也以书面考试和现场技术实操为主。在该质量评价导向下,大部分中职学校毕业生仅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略有优长,而在综合职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则储备不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缺失的情况为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带来较大压力。不仅如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后,高职院校纷纷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引发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变革。然而,与高职院校相比,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进度还较为缓慢,这也表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人才评价、教学体系、教育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脱节。

三、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路径

1.完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顶层设计,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指导和依据。实施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必须在抓牢类型教育定位的基础上,解决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

首先,整体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落实到实践层面,需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团队建立顶层设计工作的协同机制,联合组建人才贯通培养指导委员會,负责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人才贯通培养指导委员会应立足于各级生源的身心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以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分解受教育者初始素质与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之间的差距,依据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逐级、分段制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体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再细化每一学年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此构建起递进式、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其次,整体规划中高职院校教学标准。建立相对统一的教学标准,是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基石。人才贯通培养指导委员会应组织校内的骨干教师、课程专家,邀请业内大师名匠、行业专家等共同组建教学标准规划小组,明确教学标准规划的主体,为整体规划中高职院校教学标准提供组织保障。在教学标准设计开始前,教学标准规划小组应组织校内外力量,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阅读文献、信息收集等多种方式方法,对专业关联的行业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形成专业调研报告,为科学规划教学标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专业对应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技能需求,综合分析和衡量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各自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以此确定人才贯通培养的整体指导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最后应综合行业调研与岗位分析的结果,来确定专业增设、退出及优化调整的标准,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此形成涵盖专业、课程、人才评价各个环节的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教学标准体系。

2.强化中高职专业体系对接,构建中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以专业为主线,强化中高职专业体系对接,是实现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关键。面对我国中高职专业布局与目录衔接不畅、专业建设内涵与方式区别明显的现状,需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共同构建专业建设协同机制,统筹中高职专业建设工作。

首先,优化中高职专业布局,促进中高职专业目录衔接。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解决中高职专业一体化设置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当然还需不断修订改进。鉴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机制和模式,中高职贯通培养主要依存于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的个别院校之间,因而促进中高职专业目录衔接应当从优化中高职专业布局与合理选择贯通培养专业两个维度来采取措施。一方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应加强专业建设联动。中职学校要增强专业布局的针对性,坚守类型教育底色,强化专业建设特色,减少重复性和同质化专业,在专业布局上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方向,与高职院校专业形成层次上的对接,提升专业建设规格。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应适度关照中职学校,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进阶需要增设相关专业,以促进中高职专业衔接。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基于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很难在所有专业上实施人才贯通培养,这就需要两者在充分调研和协商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可以实施人才贯通培养的专业。对此,在各专业门类中,建议选择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相关岗位对技术技能要求较高、需要长时间学习和训练才能胜任岗位用人需求的专业,作为实施人才贯通培养的试点专业,如护理、临床医学等专业。通过科学选定贯通培养的试点专业,保证试点工作的有效推进。

其次,统筹规划中高职专业建设内涵,促进中高职专业建设模式衔接。专业教育口径与要求不统一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专业建设衔接不畅的主要原因。统筹规划中高职专业建设内涵,关键是要统一中高职专业教育口径与要求,在中高职同类及同一专业的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做到大体一致,既不应出现中职学校专业教育中重点教授的内容到了高职院校中却没有延伸与进阶的情况,也不应出现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着重教授的内容在中职学校中却没有进行预备性教育的情况。此外,中高职专业衔接还应注重专业建设模式的统一性,如针对校企共建的中职学校专业实施贯通培养时,与之对口的高职院校专业也应吸纳企业主体的参与;原本由高职产业学院来进行建设的专业,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建设也应纳入产业学院的运作与教学过程。统一中高职专业教育口径与要求需要通过统一专业建设模式来落实,而统一中高职专业建设模式是统一专业教育口径与要求的外化。

3.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健全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贯通培养衔接的核心。实施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要依照对口专业设置课程,遵循“专业对口、课程对应、内容区分、由浅入深”的原则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类型定位。

目前,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与课程教学体系不匹配,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生源结构不同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源结构与生源来源不同是导致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与课程教学体系不匹配的重要因素。为实现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统筹中高职招生工作,从源头上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创造条件。一方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要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下达的招生计划,在地方依据招生录取情况构建招生宣传共同体,共同制定《招生简章》,协同利用新媒体、主流媒体等进行统一招生宣传。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协同招生合作机制,统一制定招生计划、招考形式,从地方初中毕业生群体中择优录取,保障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生源质量。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招生激励机制,由两者共同列支专项资金,对中高职衔接招生工作进行表彰奖励,拓展生源来源。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错位,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方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打造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关键在于建设层次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所谓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就是在科学定位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化培养为指向,构建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内容建设上,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应联合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切实围绕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匹配适当的教学内容。在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过程中,要积极规避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注重不同层次课程内容的延伸和衔接,促进中高职之间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生态体系。

4.增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衔接力度,形成“一张网”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成效、输出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证。实施人才贯通培養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本质,适度增加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深化改革考核评估标准、内容以及形式,以满足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需要。

首先,明确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宗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和规格、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本身就存在诸多差异,建设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以上差异,针对各自的职业能力培养标准,设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工作机制和实施方案。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贯穿整个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阶段,相关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制度的建设应保持一贯制和延续性,避免出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不明确、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其次,积极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中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相对单一封闭,而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较为多元开放,也更为科学和全面。中职学校应参照高职院校通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自身的评价体系,促进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有效衔接。同时,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应加强合作,共同对评价模式进行整体规划、一体化设计,结合职业教育办学的规律和特点,基于类型教育导向,构建“学业作品评价+学习表现评价+顶岗实习评价”的三维综合评价模式,以兼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纳入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和企业评价等内容,实现客观、全面、公正、科学地评价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最后,建立和完善技能评价与学习成果转化互认机制,科学设置中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等级,加快建设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融通。除此以外,实施人才贯通培养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还要努力探索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纳入行业组织评价,通过专业组织机构的評价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兴洲,耿悦.中高职衔接“课程链”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7(6):12-18.

[2]张鹏,甄国红,姚丽亚.多元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93-96.

[3]闫广芬.关于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49-52.

[4]宋春林.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23):22-25.

[5]匡瑛,李琪,井文,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27-34.

[6]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1.

[7]孙晓伟.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范式变迁、演进逻辑与效能提升[J].职业教育研究,2021(7):5-11.

[8]廖益,李德富,杨运鑫.“3+2”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7(1):65-70.

[9]李必新,李仲阳,唐林伟.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27-32.

[10]张秀霞.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的现状、策略与保障[J].教育与职业,2016(24):95-98.

[1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78.

[12]万德年.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2-95+107.

[13]潘海生,林晓雯.建立作为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4):5-11+17.

[14]宋改敏,刘颖.对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标准化设计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6):86-91.

[15]夏益中.“递阶分层定向式”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与实践——以宝安职教集团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4):35-39.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教师,首先是有德之人。有成就的教师都是师德高尚之人,做教师,就要不断提高理想追求,道德情操修养,才能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树人。本文论述了国家对师德的要求,分析了师德现状,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些方法,争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关键词:师德要求;师德修养;师德建设;好教师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支持职教发展成为共识,职业教育从规模到质量都得到空前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教师素质同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程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直接影响教育工作,影响学生。国家历来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努力,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首先从法律制度上规定了教师的资格、责任与义务。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了教师的六项义务。《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职责与地位 。《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众素质的使命。《教师法》对教师资格和任用,培养培训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以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育质量。在《教师资格条例》中教师资格条件,要求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能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义务,并对教育教学能力提出要求。在《中学教师职务任职条例》中,任职条件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良好师德,遵纪守法,品行堪为学生表率,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育和学术水平。教育部在1997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概括为八个方面,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些规范不仅是对教师思想境界的要求,也是教师行为的规范。师德规范2008年又进行了修订,共6条 。还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师八不准》,1、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言行。2、不准旷教,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3、不准擅改教学计划或不完成教学计划,4、不准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5、不准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非教学规定的其它商品。6、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或收受财物。7、不准以不文明语言行为对待学生家长, 8、不准在教学场所抽烟和使用移动通讯工具。还有《延边州教师十不准》。在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同时,还有一大批宣传、研究专著公开发行,如《新编教育法教程》、《教师法制教育读本》、《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等供教师专门学习。

在研究职业学校师德现状时,许多教师和研究者一方面对近年师德建设成就作了充分肯定,涌现了一大批感人的扎根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的先进教师,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教师张丽丽,延边州的朴航英,琿春的马宪华等典型。也发现了许多违反师德,甚至违法犯罪的反面典型事件,如180记耳光,当众脱裤子,蹲着听课,火钩烫学生,逼学生活吞苍蝇,直至连续多起的校长、教师强奸,猥亵学生,学术腐败等一系列事件触目惊心。违反师德问题还有许多表现,如:乱办班,乱收费,为金钱课外补课重利轻义;对待学生言行野蛮粗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及心理惩罚和语言暴力;讥讽、歧视、侮辱差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敬业精神不强,误人子弟;不安心本职工作;言行不一,不以身作则;以权谋私;赌博;酗酒等道德行为堕落;贪污、行贿受贿;职业理想淡薄,敬业精神不足;合作意识不够,价值追求偏颇;育人观念不强,师德表率作用缺失,上课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重视学生思想教育,不严格要求学生;治学态度不佳,知识更新缓慢;缺乏责任心 事业心,工作无热情,上课无激情,对学生无感情;不研究教学,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竞争与忧虑意识,对教学改革漠不关心;业务素质低下又不钻研业务。缺乏文明 ,仪表不整。

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复杂,既有师资队伍庞大,状况复杂,其中有教师选拔不严格,混进了少数败类;也有自身素质不高又不加强师德修养,没达到教师师德要求;也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其它行业腐败现象必然对教育界有不良影响;社会不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淡化与削弱;教育评价不健全,如在晋级或年终考核中,以科研、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忽视师德,使部分教师漠视德育。也有教师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产生职业倦怠,而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遇事大发脾气。

教书是个良心活。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在于师德与师能的高下。许多研究者从多方面探讨加强师德的路子,认识到要加强师德,才能塑造好教师形象;认识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认识到爱与责任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责任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重人格塑造。校级领导思想意识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思想作风过硬才能带出一支师德过硬的队伍。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还须自身硬.这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作为教师, 我们也要牢记在心.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德智体的发展,教师是关键;从教师角度看,学生被培养成什么样人,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其中道德因素影响很大.习总书记非常关心教育与教师,提出做好教师的要求,并提出四条具体标准, 这是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教师肩负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任,加强师德建设,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形成精良的教师队伍,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我们要为之努力并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颖.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况及启示教学与管理; 2009

[2] 王大磊.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导师:黄书光) 2011

上一篇:艺术史论文范文下一篇:验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