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营销论文范文

2024-07-14

反社会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保障了社会保险事业的顺利进行,我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起了数额庞大的社会保险基金,并在实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欺诈现象,这将极大削弱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抗风险能力。从社会保险基金的欺诈现状入手,剖析社会保险基金欺诈现象产生的理论根源,在现实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机制,这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信息不对称

1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欺诈行为的现状

社会保险基金欺诈,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过程中,实施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等的行为。我们可以从社会保险基金欺诈现象所涉及的各方责任主体来理解。

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成立了省级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逐步加强基金监督工作,基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但是,当前挤占挪用社保基金,冒领、骗取社会保险金的问题仍非常突出。

1999年以前发生的23.47亿元违规资金,大多是涉及基金安全和完整的问题;2000年以后发生的47.88亿元违规资金,多数属于管理不规范问题,甚至包括违法犯罪 。凡是涉及社保基金大案的基本上都是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关。2006年8月,上海查出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保基金挪用案件,该案中违规挪用的社保基金连本带息共计37亿元。同年11月27日,浙江金华又爆发数亿社保资金被挪用的大案。据新华社报道,在1986年至1997年间,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至2005年底,还有10亿元没有回收入账。国家审计署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三项社保基金(养老、医疗、失业)的审计结果中,发现违规问题的金额达71亿元。

一边是数以亿计的资金被违规挪用、流失,一边是我国社会保险中所出现的养老保险“空帐”、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庞大等问题,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使命——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对社会保险基金中的欺诈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造成社保基金欺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制不畅、经费短缺、管理不善、打击不力等,在这里就仅从其最根本的理论源头来进行分析。

2 关于社会保险基金欺诈行为的理论分析

社会保险基金欺诈现象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监管不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此现象。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欺诈才有产生的可能性。首先是对于参保企业来说,拥有本企业用工的数量、工资水平、工人被辞退和平均时间长短和比例等完全信息。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会发生不如实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而社会保险经办结构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无法完全准确获取参保企业的内部信息,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保险,致使参保企业有隐瞒用工人数、工资水平等信息的动机。

社会保险的购买者(社会保险的参保人)和社会保险基金的营运委托人(社会保险机构)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管理人员会有动机进行徇私舞弊、欺诈、挪用、侵吞社会保险基金以中饱私囊,或者用虚假的财务状况隐瞒营运中社会保险基金的贬值、损失与风险。

在社会保险基金发放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可能去完全调查清楚每个投保人的真实情况,以及条件变动下个人的现况;个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也可能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隐瞒真实情况、骗领保险金。

3 建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机制

3.1 建立多方共同监督制度

通过对理论的分析,看到欺诈现象的产生除了个人道德上的主观因素之外,信息沟通的不完全是其产生的客观原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制度。

行政部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基金风险,但是要把经管权和监督权分离开来,否则这样的制约将会是失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事务要由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只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行使行政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除了行政监督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专家、企业界代表、财政部门、参保职工代表、工会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理事会。

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内部也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进行严惩;内部工作人员之间也要互相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3.2 利用现代科技协助反欺诈管理

全国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系统存在着相互协调性差、数据不能共享,各地分散管理的缺点,参保人员在流动时信息不能及时传递,让骗保存在了可能性。要运用现代科技去优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与劳动部门、地方税务部门、服务部门等用网络联合起来,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数据的统一和共享。比如说为了杜绝骗取养老保险的行为,可以利用现有的高科技指纹识别设备,建立定期指纹比对制度。将所辖离退休人员的指纹全部采集,每年向退休职工发放指纹采集卡,然后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后继续为其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这项科技在一些市区中已经被采纳了,并被证明反欺诈的效果显著。

3.3 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稽查的力度

针对一些企业隐瞒职工的真实情况,少缴漏缴保险费的,可以发挥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作用,深入到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工资、人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拉网式大检查。社保经办机构也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对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对人为瞒报职工缴费基数的要重新补缴养老保险费,规范参保单位申报基数和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行为。

3.4 加强反欺诈立法

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保基金管理与运营办法,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逐步实现对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有效遏制社保基金被非法挪用的现象。依法进行社会保险执法监察,强制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从根本上防止企业不参保,杜绝用人单位漏报参保人数,少报缴费基数,遏制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法律,积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增强《劳动法》可操作性。并对欺诈社会保险基金的现象进行严惩,实行举报奖励等措施。对有欺诈行为但未造成社会保险基金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可视其情节轻重处以一定的罚款;对拒不缴纳罚款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郭士征.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史潮.社会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反社会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城市为单位的营销活动正走进人们的视线。在考察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城市营销的实例,分析中国城市营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努力使城市营销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关键词:城市营销;定位;品牌;形象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项目;安徽师范大学2012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汪逸云(1992-),女,安徽黄山人,本科,从事市场营销研究。

引言

当前,地区之间的竞争逐渐由单纯的商品竞争转向以城市为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营销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加剧,国外有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营销的理论和发展经验。近年来,中国城市营销也在快速发展,城市间的竞争不再只是营销城市产品,更是通过理性、逻辑的方式及创新的理念拟定长期的城市营销策略。

一般而言,城市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原理,整合城市资源,以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进而满足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各方面需求的社会活动[1]。国外关于城市营销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把城市作为企业经营的北美学派和以系统整合协调为主的欧洲学派[2],国内有以郭国庆、倪鹏飞为代表的学术派和以陈放为代表的实践派[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人角度对中国城市营销进行分析。

一、中国目前城市营销战略分析——以黄山为例

1.正确的城市定位,提炼核心价值。诚如园林是苏州市的名片,青岛啤酒是青岛市的名片,冰天雪地是哈尔滨的名片,城市营销的准确定位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本文以黄山市为例,分析黄山市的旅游定位及其核心价值的彰显。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是世界著名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之一、皖浙赣省际中心城市,黄山市与绩溪县、婺源县共同构成徽州。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徒步视察黄山时曾说“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从此拉开了黄山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序幕。“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黄山市利用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不断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形成了景点观光、旅行社、酒店、饮食、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并延伸出了“打好状元牌,做好徽文章”(2005)、“大打名城牌,做好徽文章”(2010)、“打好胡适牌,做好徽文章”(2011)等一系列口号带动发展。

2.采取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目前,黄山市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包括国际旅行商大会、首届安徽旅游商品展示交易总汇、安徽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对接签约大会、安徽省大学生旅游微电影展播、黄山国际登山大会等组成。节庆期间,黄山市各地也将举办旅游休闲论坛、民俗文化节、温泉文化旅游节、摄影节、红茶节等相关活动。一年一度的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不仅是徽文化与黄山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更是海内外旅游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3.政府政策保障,大力发展旅游。2011年,在安徽省国税局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和要求下,黄山市国税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全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年底,中共黄山市委携手黄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决定,旨在“全面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服务业强势扩张、全面转型,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把黄山打造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旅游观光服务中心、徽文化展示中心、现代会展中心和休闲养生基地、摄影演艺基地、乡村旅游基地、户外运动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初步形成山清水秀、景美路畅、怡人怡情、宜游宜居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基本框架,在全国生活服务业发展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

二、中国城市营销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中国城市营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沿海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营销的重要性并尝试摸索。2001年,昆明市政府提出以“营销昆明”为口号的城市营销战略拉开中国城市营销的大序幕,此后并在中央台连续播放昆明市城市形象短片,引起巨大反响。由此,各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城市营销、鼓励企业发展,打造城市品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会在每年举行“中国城市榜”颁奖典礼,每年以不同的主题作为评比要求,从各个角度推动了城市营销的发展。通过举办多次国际会议,重庆推出各项关于重庆旅游和城市品牌的推广活动;借力世博会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上海更是在城市营销方面走在了国内城市的前列。

2.中国目前城市营销存在的问题。城市营销无疑正在成为促进城市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十分重要的途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讨论和系统解决。(1)缺乏理论指导。城市营销是项复杂的实践,只有掌握理论和学习经验,联系实际,不断思考,决策者才会有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案。目前,一些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营销理论把握不足,而在中国可借鉴的例子、可学习的经验也很少,国外的經验又很难适应中国特色,这些都造成了中国城市营销现状粗糙,问题很多。(2)城市定位不清,营销目标模糊,缺乏科学的营销规划。准确的城市定位会给消费者自然的联想,而模糊不清的定位只会过目即忘。晋江是中国著名的“品牌之都”,被誉为“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美誉,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知名品牌劲霸、七匹狼、九牧王、安踏、匹克、恒安集团等均出自晋江,更没有将这些知名品牌与晋江城市品牌相联系。城市营销的目标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福利水平[4],而当前个别城市营销变成了领导或富人收益最大化的工具,严重偏离营销目标。同时,城市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科学论证,详细规划,但很多地方是城市营销的主导者随心所欲,主观性代替了客观调研分析,使得营销目标更加模糊,极大削弱了城市营销的效果和创富能力。(3)城市营销主体认识不够。营销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与市场活动息息相关,然而人们对城市营销的认识更多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一系列的营销战略及活动。如果单纯将主体定位为地方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动向的把握相背离,进而影响营销效果。因此城市营销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部门,还有本城市的企业、公共机构及广大的市民,只有将城市营销的权责分配到城市中的每个人身上,才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将本城市推广出去。(4)城市营销的整体把握意识不够。城市经营相对于城市营销是一个微观概念,主要目标是扶持本城市的企业、产品、服务使其得以在大范围内有相当的市场。而城市营销显然是一个宏观概念,旨在满足公众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城市形象,以赢得广泛的认知度和美誉度[5]。如果只是定位为城市经营,很可能走入一个误区——注重培养本城市的企业而忽略与城市本身的联系,最会导致消费者只知道产品品牌但却不知道城市品牌。

三、中国城市营销的对策分析

1.强化理论指导,明确城市品牌定位。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定位就是设计公司的产品和形象以在目标市场的心中占据一个独特位置[6]。城市定位是人们识别城市的着眼点,是营销策略实施的基础,要体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不能盲目跟风,要以城市营销理论结合城市气质和城市个性来具体实施,对城市特色资源和整体优势进行提炼,结合自身的各方面动态信息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改善城市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营销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倪鹏飞认为,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投资者、旅游者和居民[7]。因此改善城市环境也可以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旅游环境和居住环境入手。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业投资。同时结合当地特点,发展特色旅游,吸引游客,打造城市名片。在城市规划上,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优化城市工业发展布局,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转换政府职能。政府在城市营销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负担着推动城市品牌营销的重任。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城市营销意识,树立城市整体营销观念。普及城市品牌营销理念,引导城市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城市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营销效率的最优化。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城市营销的积极作用,促进城市品牌的打造,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政府还要提升城市管理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进行政务公开、优化投资环境等具体措施的实施达到高信息传达效率和高质量政府服务的目标。

4.加强市场推广,深化品牌形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城市被卷入到竞争的洪流当中。如何在数量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博得更多的资金、人才?那就是要走出去,先声夺人。因此,以主动姿态走出去宣传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渠道、信息、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媒体广告和城市活动,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吸引和实际的体验经历,城市举办的经济、文化、体育等大新活动一方面是对该城市实力的认可,另一方面这也增加了城市的曝光率,对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营销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已毋庸置疑,城市营销在借鉴其他城市营销之道的同时,更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注意挖掘自己的城市内涵,将城市特色注入到营销过程中,使城市营销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彦平.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09—2010)[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

[2] [美]菲利普·科特勒.國家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5.

[3] 王秀云.现代城市经营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3.

[4] 诸大建,邱寿丰.城市营销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突破方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6-70.

[5] 汤洁.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营销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6] 陈亚妮.基于居民幸福指数的武汉市城市营销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7] 倪鹏飞,陈佳贵.成都城市国际营销战略:创造田园城市的世界标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31.

[责任编辑 陈凤雪]

反社会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互动;整合

最初的社会化媒体是以论坛为主,集结兴趣爱好或性格特征相当的人到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后是新浪、搜狐等博客的兴起,过渡到微博,到现在的微信、视频网站等。企业纷纷涌入社会化媒体中,以经营人与内容来打造自己的营销王国。

因此,探究企业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制定营销策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以及转化为现实的购买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基础

(一)社会化媒体是什么

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是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将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了多对多“对话”。社会化媒体有两个关键词:UGC(用户创造内容)和C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这两个关键词直接突出了社会化媒体是消费者掌握着主动权。目前来看,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火山视频、斗鱼等用户内容生成平台及短视频平台。在社会化媒体不断膨胀的背后是信息的膨胀,信息的膨胀带来的巨大利润正吸引着各企业纷纷展示他们的营销拳脚。本文主要以微博来介绍华为Mate30系列的营销策略。

(二)营销策略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营销策略是企业根据顾客的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本文是从社会化媒体角度出发分析企业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主要涉及到的营销策略有整合营销、事件营销、娱乐营销、植入营销、新闻营销及互动营销。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

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聞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手段和方式。事件营销是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并为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创造机会,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形成一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

娱乐营销就是借助娱乐的元素或形式将产品与客户的情感建立联系,从而达到销售产品,建立忠诚客户的目的的营销方式。从娱乐营销的原理分析,娱乐营销的本质是一种感性营销,感性营销不是从理性上去说服客户购买,而是通过感性共鸣从而引发客户购买行为。

植入营销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作为演员使用的道具或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新闻营销是运用新闻为企业宣传的一种营销方式。新闻营销在营销活动中有效综合运用新闻报道传播手段,创造最佳传播效能。这种模式非常有利于引导市场消费,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互动营销即互相动起来。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互动体现的是多方,包括消费者之间和消费者与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各方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华为Mate30系列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分析

(一)华为Mate30系列在微博上的营销历程回顾

2019年9月8日华为以话题“华为智慧屏”揭开了9月19日即将在慕尼黑全球会议发布产品的帷幕。紧接着以话题“Rethink possibilities”、“Mate30系列”和“华为微视频”揭开了产品Mate30系列的面纱。

2019年9月9日-18日华为继续以话题“Rethink possibilities”、“Mate30系列”和“华为微视频”加热9月19日慕尼黑发布会的消息。期间借助“篮球世界杯”、“教师节”及“宝马设计”等热门话题来为产品全球发布会助攻。

2019年9月19日17点,华为发文表示北京时间20点新品发布会即将在慕尼黑开启,并抛出话题“你打算在哪个平台观看精彩实况呢?”,链接到各大视频平台、华为商城及华为消费者业务官网,华为高管私人账号,发布抽奖活动——转评发布会微博,从转发量最高的微博中抽取粉丝1名赠送HUAWEI Mate 30Pro 8GB+256GB(颜色随机)一部。2019年9月19日20点发布会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华为以微视频的方式连续发布了关于5G、创新Halo圆环、配色展示、AI职能、职能穿戴等消息,抽奖活动转为助攻。发布会结束后,华为官方微博表示预定将从0点开启,且表示前4000名预订还赠三脚架自拍杆,链接到了自己的官网,这一博文发布又揭开了预定的帷幕。

2019年9月20日华为官方微博抛出全球新品发布结束后对心动黑科技的调查问卷,截止到9月27日14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916人参与。

2019年9月21日到26日这期间一边利用全球新品发布会的余热造势,另一边为在上海举行的年度旗舰新品发布盛典做铺垫。26日当日采取与19日同样的方式,持续发布关于产品新功能等视频为上海举行的年度旗舰新品发布盛典助威,同时揭晓新品价格,18:08开售/预订支付尾款,且华为商城还有以旧换新最高补贴1000元,晒单前10000名赠小天鹅音箱等活动将华为Mate30系列产品推向预售高潮。

这期间的大量信息不仅在华为官方微博生机蓬勃,同时其自有集团微博、各团队微博、及员工微博、新闻媒体微博、知名科技博主、大众粉丝也都在实时跟进,让华为 Mate30系列燃炸整个网络空间。

(二)策略分析

通过对华为官方微博将近20天关于Mate30系列产品预售消息的梳理,发现华为主要采取了以下营销策略:

1.线上和线下营销渠道的整合

华为借助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进行发布会预热,同时其各大实体门店以及第三方销售平台如京东、苏宁也在同步更新最新实况。全球发布会当天,借助线下慕尼黑现场新品发布会,为线上各大社会化媒体平台提供新闻来源。预售阶段又以线上的热度为实体店和线上店铺预售新产品提供促进支持信息。

2.事件营销

华为在预热发布会的期间,借助“教师节”、“篮球世界杯”两个热门事件,将新产品发布会的消息与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这样将关注篮球世界杯的粉丝与关注教师节的群体又紧紧地收罗到自己的粉丝群体之中。

3.新闻营销

在华为官方抛出发布会并举行发布会的同时,各大媒体都非常关注,新闻媒体也结合现场报道和微博发布信息相结合的方式为华为Mate系列产品消息的劲走出了很大一份力,比如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营报等。

4.互动营销

华为在微博账号中发布了关于“在哪个平台观看发布会视频”以及“对哪个黑科技最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发布各大视频信息并附转发有奖的形式,引导大众纷纷参与讨论与转发。这期间引入了大量人流及信息流,达到了华为想要的互动,进而探测消费者需求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华为给我们呈现的冰山一角的营销策略,因为这还只是截止到预售阶段。

通过对华为Mate30系列产品的营销策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化媒体營销是一种基于消费者需求为主线的营销、互动的营销、快速反应的营销、与传统媒体营销相辅相成的营销、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营销。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社会化媒体营销当中去,与消费者互动,让消费者成为自己免费的媒体人。
参考文献:

[1]陈新,社会化营销实践方法探析[J].山西农业经济.2019(4)

[2]黄警,国内生鲜电商社会化营销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6.6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江苏 南京210003

反社会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在调查龙门石窟大体情况、所具有的价值和现行阶段价值营销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好地对龙门石窟的价值进行深度营销开发,为更好地营销龙门石窟的价值提供一些可行性方案,加深世人对龙门石窟的了解,也使人们共同享用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

[关键词]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价值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现在节假日也增多了,于是有很多人选择通过游玩来丰富自己的生活。随着历史文化遗产各种价值被不断的发掘,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感兴趣,迫切地渴望了解历史。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的龙门石窟无疑备受人们的关注。

1 龙门石窟的简介

龙门石窟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位于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是我国少见的保存比较完整的佛教石窟群,可以说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3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及五代、北宋、金直至清末,先后营造达一千多年。造像作品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迄今约1500年的历史,它南北长约1千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龙门石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西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和东山石窟,这四部分各有其特点与特色。西山石窟是整个龙门石窟的主要景点,也是龙门石窟洞窟雕凿最多的地方,还是历朝历代凿建佛像的主要地方,内容十分丰富也非常耐人寻味。西山石窟的洞窟有奉先寺、宾阳三洞、莲花洞、古阳洞、药方洞、万佛洞等,其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香山寺现保留的建筑雕刻主要有石楼、九老堂、乾隆御碑亭和蒋宋别墅等,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白园是纪念性园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东山石窟和香山寺、白园一脉相连,东山石窟内所凿建的洞窟比较少,内容也不丰富,但是区内也有精美绝伦的雕塑,其雕塑特点与西山石窟相仿。

2 龙门石窟的价值

龙门石窟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许多价值,可以说龙门石窟自凿建、发展和完善至今使其集宗教、美术、建筑、书法、服饰、医药、经济和旅游等价值于一身,使对其价值进行营销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龙门石窟的价值。

2.1 文化遗产价值

龙门石窟可以说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雕塑充分体现了每个朝代的政治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水平、服饰欣赏和宗教信仰等,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2 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的雕塑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堪称展现中国石窟雕塑艺术变革的“里程碑”。另外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它所保留的“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拥有巨大的书法艺术价值。

2.3 科学研究价值

龙门石窟遗址是历史的产物,能够给人类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创造能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龙门石窟为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科技史的修正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4 旅游价值

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不言而喻,只要是稍有能力者,皆愿在条件许可的支况下外出旅游,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增长自我的见闻见识。于是,旅游在今日形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产业。

2.5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来源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又表现在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文化遗产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得以提高文化素质,故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增高。

3 龙门石窟现阶段价值营销存在的问题

龙门石窟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这也表明了对龙门石窟进行价值营销的意义重大。目前龙门石窟在价值营销这一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难看出在进行价值营销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管理者对价值营销的认知存在偏差

价值营销是相对于价格营销提出的,价值营销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取胜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营销主要在于营销其自身所蕴涵的深厚文值。龙门石窟现阶段的价值营销中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3.2 营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龙门石窟现阶段价值营销过程中除了相关部门对价值营销的认知存在偏差外,在营销的环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规划,从而导致营销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2.1 营销渠道不健全

目前龙门石窟主要以作为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来开展旅游业和以世界著名历史文化遗产开展文物研究和保护的,它的营销渠道主要局限在国家的旅游景点和历史上文物的研究成就,宣传力度较弱,手段也比较单一。作为洛阳当地居民他们可能对龙门石窟了解得相对较多一些,但更多的也是只知道它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洛阳的骄傲,是洛阳旅游业的一大支柱,对于其价值则了解很少,而其他城市的居民和外国人则知之更少,这也是龙门石窟在营销方面的失败,没有把它的价值真正营销出去。总之,龙门石窟现阶段的营销渠道还不健全。

3.2.2 营销过程管理不善

龙门石窟是世界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它的营销必须非常慎重,否则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也将是全人类的一大损失。龙门石窟在营销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更注重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它的经济收入,从而忽视了对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不顾及游客行为和文化遗产承载力的宣传对保护龙门石窟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给景区带来了管理上的不便。

在当今社会,营销是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做得好还是坏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龙门石窟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异常的重要,这就对龙门石窟的营销提出了一大难题。

4 龙门石窟价值深度营销开发的对策

龙门石窟拥有这么多宝贵的价值,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它的地位,对其价值进行营销和开发具有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对龙门石窟进行价值营销不仅在于让世人了解龙门石窟外在的奇特和雄伟,更在于突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把这种文化和价值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4.1 以文化诉求为主线,打造旅游名牌

龙门石窟蕴涵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文化诉求为主线,开展文化旅游是对其价值营销的一个重要方法。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龙门石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达到对龙门石窟的深度营销,让更多的人更深层次地了解它的内涵,体验它的宏伟。

4.2 探索目标群体价值需求,拓展龙门石窟价值新观念

龙门石窟在进行价值营销时,首先要明确其目标群体的价值需求,只有在充分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时,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要了解目标群体的价值需求,首先要对目标群体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目标群体对龙门石窟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发现、构建和创新符合目标群体价值取向的新价值。可以说龙门石窟价值营销的定位过程就是一个对其目标群体及其价值追求不断探索的过程。

4.3 形成自主创新的价值网络

龙门石窟的价值营销必须要形成一个自主创新的价值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销其价值。价值网络是通过不断创新优化价值交换活动的过程,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由众多的价值单元组成,每一个价值单元可以理解为一个价值模块。价值网络模块化的出现揭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效率、多样性和创新正是在此基础上趋于融合,并使我们开始进入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模块时代。

4.4 加大宣传,完善营销渠道

对于龙门石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合法的无破坏的措施来弘扬其价值,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享有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龙门石窟价值方面的各种信息。该过程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龙门石窟与大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龙门石窟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4.5 加快推行标准化管理,全面提高营销质量

龙门石窟现存的雕塑和所保留的艺术品等都是不可重塑的宝贵财富,在对其进行营销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行标准化的管理,全面提高其营销质量。如果不加快推行标准化管理,容易导致龙门石窟在发展深度营销开发过程中出现诸如环境状况差、服务水平低、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使文物古迹遭到践踏破坏,严重影响了对优秀历史文物的保护,龙门石窟的所有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任何一点东西的破坏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要加快营销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从注重数量向注重效益和质量转变,全面提高龙门石窟营销开发的质量。

5 结 论

本文根据营销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对龙门石窟概况的简单介绍,使人们加深了对龙门石窟的了解。本文主要从它的价值方面以及现存的价值营销问题入手,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价值的深度营销开发,让人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龙门石窟的价值,并对龙门石窟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但本文的研究方面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因为对龙门石窟的价值深度营销开发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多,所以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龙门石窟研究所.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3]菜靖泉.文化遗产价值论析[M].武汉: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万后芬,汤定娜,杨智.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反社会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保险协同治理可以充分发挥保险治理的功能与价值,通过与政府部门主体的协同合作降低或者消除社会公众风险,使社会无限经济责任向有限经济责任转变,表现出更高的社会保障职能。但當前我国保险协同治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协同动力不足,过分依赖政府政策;保险资源分布不均,协同模式有待丰富;服务创新性匮乏,公共风险治理的广度与深度不足等。本文基于保险产业可以作为公共事业治理主体的理念,以系统理论为出发点,探究保险产业在公共事业领域内的协同治理可行性。通过对我国保险产业协同治理实践的研究,总结出保险协同治理发展的问题及阻碍,并从内部机制改革、升级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我国保险业进行创新协同治理发展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保险行业;协同治理;系统理论;制度设计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9.10.011

一、引言

保险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样还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尤其是在防范社会系统性风险以及保障民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性的、制度性的与系统性的风险不断累积,因此,保险业在保持社会安定、治理经济发展问题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与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传统政府管理的非效率问题不断显现,而传统的科层式纵向管理概念也正在逐渐被协同式横向治理理念所取代。因此,保险业已经不再单单是政府管理社会、分担社会风险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是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通过协同的方式与政府等其他主体共同对社会进行治理,对公共风险进行分担、化解与治理。

二、文献综述

在相关的文献研究中发现,我国对保险业的社会协同管理研究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保险业能否应用到公共风险治理领域,与政府一样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另一方面是如何将保险业高效地融入公共风险治理领域,并且在融入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保险业的风险化解能力,也要保证保险业的营利性特征。在保险业能否应用到公共风险治理方面,魏华林(2008)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认为保险业随着技术的发展,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具有更多的管理属性,因此可以应用到公共风险管理领域。李诗源(2015)则从管理学角度给予否认,认为保险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不能作为公共风险治理的主体,因此不能与政府进行协同治理。郑伟(2016)则从创新角度出发,认为保险可以通过创新的手段创造出更多社会管理职能,以保证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治理需求。而经过制度与产品再创造与升级的保险产业则完全具备新的社会治理职能。同时,实证方面的研究也验证了保险产业在社会公共风险治理中的作用。例如,保险产业在经过社会风险化解与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不断进行创新,除了基本的保障性保险产品以外,还催生出了责任险和风险环境险等。谷明淑(2015)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责任险的供给严重不足,社会需求与供给存在较大缺口,政府应当通过改善当前保险机制以增强责任险的供给。唐金成和阎石(2015)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责任险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在涉及民生方面的责任险供给,例如食品安全。在确立了保险产业可以应用在公共风险治理领域之后,学者们开始探究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将保险产业高效融入社会公众治理,和政府的治理职能形成互补。对此,胡晓毅等(2018)以我国医疗保险为例,提出了若干政策以达到保险的治理目标,包括:第一,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如推进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控制和缩小基本医疗保险群体差异化待遇、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的保障能力;第二,价格谈判机制;第三,科学化的管理。例如,精算化报告制度、智能监控体系及大数据分析等。李珍等(2015)借鉴了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治理体制机制,提出如何改善我国医疗保险治理体系,并更好地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两个层面发挥作用,包括:建立只管不办的政府,实现管办分离,政府只负责执法和实施必要的监管措施,但是不干预其内部运营;创建利益新主体,构建平等透明的协商机制;鼓励大量第三方组织参与到医疗保险领域,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保险在公共风险治理方面的应用是有可能的,但在如何应用以及如何融入方面有所欠缺,大部分的文献是通过具体保险产业案例进行研究,缺乏广泛性与普遍性。因此,本文以整体视角出发,论证保险产业的公共风险治理与政府风险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探究推动我国保险产业在社会公共风险领域协同治理的发展路径。

三、保险协同治理依据及内在逻辑

(一)保险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保险及政府两个主体都属于整个社会系统内的两个独立子系统,保险与政府的协同治理实质是指社会大众这个大系统内的两个子系统整合过程。卢曼(1977)在其著作《Differentiation of Society》中曾经表明,随着社会化的分工不断加深,一个系统内的子系统将出现功能分化现象。如果想要让子系统进行整合,需要从整个社会大层面转移到子系统层面探索相应机制。这表明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加深,社会将不能确保各子系统能以相同的形式进行作用。而如果想要对不同子系统进行整合,需要将子系统作为其他子系统的内在环境,即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整合,将社会整合机制由原来“垂直式”的高架构机制转变为“扁平化”的低平架构机制。对于保险协同治理而言,首要应当解决保险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消除传统政府“强一元主体”的治理理念,提升保险企业社会治理地位,开展保险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平等治理模式。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如何协调政府及保险企业之间的利益问题方面,林越坚(2017)从博弈论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通过列举“左右行博弈”“最小努力博弈”和“狩猎博弈”进行了阐释。其中,“左右行协调博弈”表明在有习惯或者约束的情况下,通过社会规范建立“反事实”的期望规范将有助于建立协同机制;“最小努力博弈”表明两个子系统会根据成本进行合作的努力水平,但是该努力水平的下限是由某个子系统的最低支付矩阵所决定,即效益越低的子系统建立协同机制的意愿越低;“狩猎博弈”表明虽然相互协同的子系统可以获得更多收益,但是二者之间存在较大风险,而风险主要承担方极易产生非协同合作行动,导致子系统协同失败。因此,在保险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协同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二者的利益分配问题,重点解决保险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行动冲突、收益冲突以及风险冲突。在子系统实现整合路径方面,卢曼提出了结构化整合方式,即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降低周边环境复杂性以实现子系统的协同发展。而在具体的实现手段和方法方面,卢曼还提出了由中心威权化向去中心化的转变,具体措施包括:命令、激励、商谈、耦合及共享,具体实现工具包括: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刺激、契约、公共化发展及外部去中心化等。

(二)保险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

保险治理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社会公众服务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通过转移风险及风险补偿等措施,使得社会资源最优化分配,以解决社会发展失衡问题。而保险协同治理则是保险社会治理的进一步优化,是保险治理发展相对更高阶段,可以充分发挥保险治理的功能与价值,通过与政府部门主体的协同合作降低或者消除社会公众风险,使社会无限经济责任向有限经济责任转变,表现出更高的社会保障职能。此外,保险协同治理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应当表现出动态过程,当内外部环境及信息发生改变时,可以通过与其他主体互动形式以利益分配的方式进行调节,以应对周边环境的变化。综合而言,保险协同治理的特征应当包括两点:第一,保险协同治理是保险社会治理职能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是现有的保险制度体系改革与升级的具体表现;第二,保险协同治理通过机制、体制的改变可以进行自发调节,当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会以螺旋上升式的结构进行自我修复、改良、平衡及适应。

社会稳定发展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共同推进,保险虽然可以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推动器”,但是面对互联网信息不断普及和社会高速发展态势双重压力下,单独治理方式已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保险与社会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合作共同治理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保险产业发展的必然趨势,其内在逻辑在于:第一,保险在国家经济、文化及政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稳定作用,对推动体制改革、化解民生风险并提供民生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与保险产业实现协同治理过程,并且可以有效实现公共服务决策、运行以及监督等环节的分离,最大化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保险的社会保障能力突出,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居民对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仅养老一项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就已经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再加上转制成本资金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因此,仅依靠政府显然不切实际,需要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职能,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减轻政府负担。第三,保险对公共风险防范更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有关社会公共风险治理的产品及服务制定方面,保险企业会从风险评估、费率厘定、事故救援及理赔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对公共风险防范不仅有数据支持,还有大量的应急事故处理能力,对于潜在的不确定风险防范能力更强,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需品。第四,保险协同治理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有助于平稳经济,减少经济周期性震荡。由于保险的本质仍是金融,因此保险产业也是社会中重要的投资渠道。

四、我国保险业协同治理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变迁,社会公共风险也随之改变,其风险特征也在不断变动。德国学者贝克认为现代社会风险的起因是人为导致,并且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中,这种人为因素导致的公共风险极易造成社会制度的不安定与不稳定,进而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灾害。同时,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下,社会信息和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性更强,社会参与主体的互动性也更强,因此社会风险会随着要素的流动而流动,逐渐从私人风险转向公共风险。对此,现代化的社会风险将呈现以下趋势,即人为化风险、制度化风险以及公众化风险。在社会风险不断变迁与复杂化的背景下,显然仅依靠传统政府进行社会风险管理极不现实,需要多元主体以协同政府管理的形式对公共风险进行规避与治理。而保险产业作为市场化风险治理手段,相比于其他治理主体或者治理手段更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是协同政府实现社会风险共同治理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寻保险产业协同治理社会公共风险问题,各省市纷纷以政策、法规以及协议等模式对保险产品、服务以及资金提供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探究更好的保险协同治理模式。

(一)我国保险业公共事业领域协同治理实践

当前,我国保险产业的治理能力已经得到中央政府认可,国家对保险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例如2014年8月出台了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了保险业长期发展目标、任务与要求。2015年又对《保险法》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为保险业的健康、合规发展提供了指引。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的社会公共风险治理能力,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方面做出诸多重要指示,相关政策文件基本实现农业、交通、医疗、养老等领域全覆盖,为解决社会性问题提供了更多选择与保障。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利好下,我国保险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共有160家保险机构,其中国有保险控股公司10家、寿险公司71家、财险公司60家、再保险公司8家及资产管理公司11家。在众多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保险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及资金使用创新等手段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风险治理活动当中,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社会公共风险,还为公共风险防范手段创新提供了丰富经验,典型的保险协同治理实践如表1所示。

(二)我国保险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协同动力不足,过分依赖政府政策。当前,我国保险业在社会风险治理方面仍处于劣势地位,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同作用缺乏制度化规范,无法最大限度发挥保险产业的风险治理能力。同时,政府在使用保险进行公共风险治理时,缺乏长效机制,只有问题发生时,才将保险引入该领域进行治理和规范,并没有发挥出保险的风险预防能力。而从保险企业行动来看,保险企业参与社会性和公共性风险防范的积极性不高,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大多来自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市场与社会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由上到下的命令式行动,缺乏由下到上的反馈行动,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治理要求。此外,保险企业将业务重点更多地集中在交通及产业转移等大型项目,而对社会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仍需改善。

第二,保险资源分布不均,协同模式有待丰富。由于保险产业的本质仍是金融,因此保险企业会将业务重点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产业发展则相对缓慢。这就导致全国各省市的保险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协同机制有所差异。同时,保险资源分布不均还将直接导致保险协同治理的效果不同,显然经济发达地区的保险协同治理效果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区域性的治理差异转变成全国性的治理差异,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虽然保险资源分布不均,但是保险资源丰富地区并没有发挥其资源优势,在保险协同治理方面缺乏创新,协同治理普遍采用协商模式,而该模式的劣势在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性,其治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保险企业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即当前保险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规范性的机制与制度,其合理性、公正性与合法性有待解决。

第三,保险协同治理产品、服务创新性匮乏,公共风险治理的广度与深度不足。社会协同治理指保险企业与政府机构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对全方位的社会潜在风险进行预防与治理。因此,对于保险企业而言,要想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协同治理,首先要丰富社会性保险产品与服务。但是,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有关社会性协同治理方面的产品与服务种类较少,保险企业对于该类型的保险产品创新积极性不足,大部分产品都是根据政府治理需要而量身定做,因此保险协同治理产品与服务的社会覆盖性不足。而在公共风险治理广度方面主要集中在收益较高的社会性保障与民生工程建设,存在应用范围窄小问题。在公共风险治理深度方面,普遍集中在城市居民及县一级等表层,而更进一步的乡、镇及村等行政区域的连接性不足,难以服务更多人群。

五、保险产业创新协同治理策略路径选择

随着近年来保险产业在公共风险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保险产业的社会属性不仅仅局限在风险防范与后续的经济资源再分配领域,其社会公共领域治理属性正逐步显现,保险产业的社会协同治理能力正受到社会广泛肯定。然而,从协同治理的内涵来看,协同治理应当是政府出于对社会主体的保护、以社会自身的运作机制规律为核心,通过行政措施、法律法规及社会自我调节等手段形成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群体的协同关系。因此,当前我国保险产业发展机制、体制以及水平仍无法切实达到与政府进行协同治理的要求,需要从自身发展现状及规律出发,进行更深刻的改革、升级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治理新角色,共建协同治理社会。具体保险产业创新协同治理策略选择路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一)保险产业的价值理念创新

首先,保險产业应当聚焦个人保险,代替政府等行政部门角色,解决传统政府监管无法涉及的私人领域,以达到协同治理目标。同时,社会经济变化速度加快,社会各领域中的市场化转型需求不断增加,例如在养老、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与产业转型不断加快,保险产业也应当抓住社会转型机遇,将发展重点集中在转型加速领域,以满足市场的高需求。第二,转变当前保险产业经营理念,通过打造核心竞争力方式赢得市场。2017年底中国保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对全球保费收入贡献接近一半,充分表明我国保险产业发展迅猛。但是,从具体的险种构成来看,我国保险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策,保险产品主要依赖财险中的车险及农业险等政策性保险产品,而利于社会发展和治理的保障性产品不足。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技术化的细分,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保险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通过技术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理念创造出立足市场及服务市场的产品,切实提升保险产业的社会保障能力和治理能力。第三,坚持共济利他原则,回归保险本源。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推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都在朝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保险产业也不例外。但是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一种保障,应当强调其互助共济、利他主义等理念和价值取向,不能让个人经济利益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领域。因此,在保险产业追求协同治理的进路过程中,亟须促进保险产业回归制度初衷,从价值观念方面回归本源。

(二)优化保险制度设计,保证保险协同治理的公平与效率

首先,建立保险产业协同治理基金,解决保险资金缺失问题。保险产业在当前社会中仍属于边缘性产业,其最大的发展阻碍与问题在于资金的严重缺失,无论是涉及个人保险的资金还是社会公众保障的资金。因此,建议通过设立保险基金制度模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个人保险方面,解决贫困人口的保险需求。在社会保障方面,消除政府经济负担,实现全民化、全社会化的保险发展模式。第二,统筹各级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跨区域保险补偿机制。由于保险业的发展成熟度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资源较为匮乏,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保险资源较为丰富。对此,建议以市级政府为单位,建立跨区域性的保险补偿机制,使保险资源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自由流动,实现最大化的社会公平发展。第三,鼓励多元主体共同推进保险协同治理发展,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公共事业领域涉及广泛,相应地保险治理也将涉及广泛领域。为了更好地发挥保险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协同治理能力,建议通过协同社会各主体的方式,积聚社会资源共同建设现代化保险产业。例如构建一个可以容纳多元化主体的保险治理平台,将社会各主体利益纳入联合决策当中,共同商讨保险费率制定、保险产品与服务开发等。此外,需要继续通过政策引导方式将保险资源引入基层及偏远地区,维护社会弱势群体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三)创新保险协同治理载体,实现保险产品、服务及资金使用的创新

第一,以保险协同治理为目标的保险产品创新,是保险载体创新的核心,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当前,我国保险产业对政策支持依赖较为明显,因此创新驱动力明显不足,保险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对此,为鼓励保险产品创新,需要保险企业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例如制度保障及人力资源保障等。在保险产品创新的实现路径方面,建议先从保险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依照市场需求导向,丰富保险市场产品。同时,针对社会突出的保障性问题进行产品创新,并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扶持保险产品创新。此外,保险产品的创新还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例如鼓励科技创新,为保险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等。第二,重视保险服务的“三位一体”建设,以服务为本、以需求为本及以专业为本,为保险消费群体提供更加贴心和便捷的保险服务。在保险服务创新方面,需要从保险各环节入手,通过微观的服务创新,进而带动整个宏观的保险服务创新。例如,在保险风控环节,保险企业可以通过下派服务人员到地方机构进行走访、巡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治理,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及时遏制。在保险理赔环节,多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手段,消除冗长的理赔手续,简化理赔环节,对于基本的理赔可以通过微信等移动通信软件渠道进行线上理赔,降低双方的时间成本等。第三,由于保险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因此在对保险金使用方面的创新需要以谨慎为核心原则。具体在实践方面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首先,对保险金使用体制进行创新,实行集中式、一体化式的监管方式,对使用方式、比例及领域都应当进行严格限制。其次,努力拓展保险金的使用范围,除了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外,还可以适当向市政建设等领域拓展。最后,加强保险金使用的灵活性,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可以将保险资金应用在中小企业的保单贷款及抵押贷款方面,解决社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2]李文钊,蔡长昆.政治制度结构、社会资本与公共治理制度选择[J].管理世界,2012,(8).

[3]欧黎明,朱秦.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4]李琼,刘庆,吴兴刚.互联网对我国保险营销渠道影响分析[J].保险研究,2015,(3).

[5]明燕飞,卿艳艳.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下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构建[J].求索,2010,(6).

[6]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7]张志勋.系统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研究[J].法学论坛,2015,(1).

[8]李珍,赵青.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治理体制机制的经验与启示[J].德国研究,2015,(6).

[9]王玉玫.论我国保险公司治理中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2).

[10]杨爱军.欧美网络保险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保险研究,2013,(11).

[11]叶纯敏.“三马”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启示[J].金融科技时代,2014,(1).

[12]罗艳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24).

[1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4]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M].201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5]高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014,(2).

反社会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教学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轨,而在创办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这一弊端更加凸显出来。市场营销专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如何提升应用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应用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概述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构成

关于综合能力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综合不同的观点,结合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笔者认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具备健康的身体、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完成相关营销任务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指标: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职业素养、基本的营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自学的能力等。

(二)加强应用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意义

1.综合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社会资源投入的重要领域,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社会生产效率,高质量的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必须关注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2.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提高就业率,进而提升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由于市场营销是应用性特别强的专业,所以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有效的提升毕业生的质量。同时,高质量的毕业生又可以带来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打破传统观念中人们对营销专业的偏见。

3.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营销人才最终要为企业所用,而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财富。高质量的综合能力培养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符合标准的人才,降低企业后续的培训成本,而且由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强,能够更有效的发挥智力因素,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4.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利于社会的进步。由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大学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分析

(一)应用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现状

结合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及西安其他兄弟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应用型大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践教学环节比重的加大上,越来越多的应用型大学开始培养双师型人才并增加专业实训设施,一些高校开始实施校企合作并引进企业人才,這些措施的实施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应用型大学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面临的环境分析

应用型大学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前面临的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对于高校来讲既是机遇也是威胁,必然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次,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也构成了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境。再者,网络和手机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最后,家庭结构的变化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应用型大学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综合能力的界定不清晰,片面的认为综合能力就是实际动手能力,忽略了对学生体质、职业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使得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在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设备落后的难题。目前很多大学营销专业的教师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营销实战经验,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教学设备的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多数学生仅限于纸上谈兵,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自己的能力。

3.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学生的实习工作并未对综合能力的提升带来帮助。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型大学营销专业非常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实习变成了短期打工,未能真正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鉴于目前高校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功利性,很多高校的管理层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很多应用型大学对专业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中并未出现与综合能力相关的指标,这使得教师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热情受到很大打击。

5.学生对综合能力的理解和接受度不够,制约了综合能力培养的效果。很多营销专业的学生认为推销就是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忽略了人格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都使得综合能力培养的推广面临较大挑战。

三、应用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

(一)从政府层面上来讲,要从整体上提升应用型大学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科学界定综合能力包含的主要内容,加大对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扶持。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应鼓励企业应积极参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一方面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提炼出科学的综合能力指标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定点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营销专业人才。

(三)从高校层面来看,学校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主体,应有针对性的解决在综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充分重视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问题,建立或引进科学可行的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结合学生实际对指标体系进行深度剖析,有针对性的对单一指标代表的能力进行提升,尤其是被忽略的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部分,最终达到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2.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必要的情况下引入行业人才,从师资方面为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

3.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提升营销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目前电子产品充斥校园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电子产品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可鼓励学生通过兴趣小组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4.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严把质量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尝试建立订单班,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注意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鼓励营销专业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及周末等空闲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交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6.加强对营销专业学生的教育,纠正学生在专业理解中存在的误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为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

四、结语

应用型大学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深入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出在综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作者单位为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上一篇:宪法监督体制试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民法典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