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制度比较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东西方制度比较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与任务,在教育目标、内容、模式和方式、保障、平台和载体等层面均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对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诸多启发。提示我们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不断提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水平:一是构建以培养现代公民为主的复合型教育目标和多视角的教育理念;二是凝练和提升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纳入其中;三是采取个性化、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模式多元整合、创新发展;四是整合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学生工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互联网等载体,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多渠道进行;五是从制度、组织、人员与经费等层面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

西方国家  青少年  价值观教育

一、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做法

1.教育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把培养一个合格的好公民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大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还对青少年成长发展架构了一套细化的具体目标体系[1]。

2.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定位视角多元化,价值取向也多元化。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从人学视角出发去思考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二是在国家视角下,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国民教育和国家现代化发展视角思考,注重国家诉求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模式不断进步;四是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将青少年教育纳入科学视角进行思考,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运行,注重对青少年价值观及其相关问题系统化处理。

3.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价值观的教育,还将青少年遇到的日常问题,比如情感问题、犯罪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和公民素质问题、人格教育、道德品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都纳入其内容建构视域之中,注重对青少年进行人性人格和现代公民教育,使其价值观教育富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亲近性。另一方面突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特色,在此前提下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炼为简明扼要、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的话语系统。另外,针对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接受能力、学习和生活情况,将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细化。比如:6岁以下的孩子要求爱父母、7岁培养爱他人与动物、8岁培养同情心、9岁培养助人、10岁培养爱他人和理解尊重各行业的从业公民、11岁培养爱家乡、12岁开始培养爱国的情感等,这就把抽象的价值观教育细化为一个一个逐渐升级可行的任务。

4.教育模式

在教育模式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教育范式和模式以及教育机制。一是西方国家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其中尤其注重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倡导体验式、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二是注重与各类课程教育整合,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育中,在历史、地理、艺术教育、物理、化学等教育中融入和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三是重视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5.教育途径

在教育机制与途径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机制。一是形成网络教育平台、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教育载体的联动协作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推动机制[1]。二是注重从认知、实践和情感途径上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行进[2],力求多途径对青少年有效实施现代价值观教育。

6.资源配置

在教育的配套工作上,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做得很不错。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青少年管理的体系比较完备,一般都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青少年事务,制定了相关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制度。二是西方国家一般都拨付专门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经费,以便开发教育资源和培训教师的教育能力;同时,引导学术界研究青少年教育问题,鼓励学校、社会、家庭参与到价值观的培育工程中来。三是注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和学者化,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西方国家均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着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在美国,对从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而且还要经过专门的资格考试才能入行;同时,也鼓励众多的学者参与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来。

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存在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3]。

首先,从青少年本身来说,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践行不够,在职业价值观、爱情价值观、交友价值观、学业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功利性、世俗性和多样化,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变异[4]。

其次,从教育视角来分析,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育途径上,目前多强调认知途径,对于实践途径和情感途径采纳不多,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际开展和情感体验不多,很难真正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二是在教育内容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注重共性的教育,强调一个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培育和养成,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提倡不多,对于青少年个人的追求、爱好和兴趣等方面在意不多,导致了这种价值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温馨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三是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基本上定位在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建设服务,从文化、教育和公民素质等视角思考不多,导致了这种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等大打折扣,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四是在教育模式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采取课堂理论教育模式,实践教育模式有待加强,网络教育模式起步不久。这些均说明了我国隐性教育模式开发不多。五是在教育的平台和阵地上,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视不够,三维教育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效应不足。

第三,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要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青少年价值的多样化选择与价值观教育的一元化要求之间矛盾,彰显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困境;二是青少年多样化的特点、需求与单一理论化的教育模式之间矛盾,彰显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方式的困境;三是价值观教育的整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矛盾,彰显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困境。这些困境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时,应该服从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将培育现代公民作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大目标,在此目标下勾勒出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有一种宽视角和多视角的思考方式和胸怀。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高到公民教育视角,从国民教育视角推动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工作,将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理念贯穿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求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模式、教育平台和载体、教育保障等力求以公民教育的要求来运行和构思。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一个显著而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就是人本主义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这启发我国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时,应该坚持以青少年的诉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核心,构建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同时,遵循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生理、学习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科学化运行。

西方国家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还具有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工作视野和思路启示我国也务必要从全球化视角思考,从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浪潮来架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纳入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轨道,以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公民。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对象适应性。这种与时俱进和不断调适的教育理念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时,务必要解放思想,根据世界、国家、社会发展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式等[5],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纳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教育内容的构建与话语系统的创新,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架构教育内容和话语系统。一是注重吸收西方社会思潮[6]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养分。二是根据青少年的话语习惯和特点,不断变通与调适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话语系统,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民族精神、现代法制等纳入其视阈,不断丰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7]。

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创新,倡导生活化和个性化的体验教育模式,启示我国在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模式[8],整合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模式、理论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大力开展生活化教育和个性化实践教育模式,引导青少年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从这些活动教育模式中体验价值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9],由此推动青少年价值观在认知、实践和价值领域等都取得进展。

西方国家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注重渠道多元化,启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行进也务必要注重教育平台和途径的整合。一是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各个学科的教育相结合,将青少年课程融合渗透到各大学科教育体系中,力求两者互动共赢和驱动创新[10]。二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渠道,力求形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型动力体系[11],以此增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驱动力。

西方国家在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时还特别注重构建配套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启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时,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财政预算上,实施专项经费扶持;教育队伍建设上,多方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和学者加入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参与工作。

总之,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创新发展,构建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模式体系和途径平台体系,以此形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董轶文,姜相志.澳大利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 刘正锋.中外大学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途径比较[J].江苏高教,2013(3).

[3] 陈延斌,周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4] 崔振成.拯救孱弱的灵魂——我国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危机与救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5] 周颖.新时期以人为本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6] 王利华.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及教育,2008(3).

[7] 上官酒瑞.核心价值观:新加坡与中国的比较.学术论坛,2008(9).

[8] 张陟遥,戴玉琴.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问题探析——以新加坡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9).

[9] 李大捷.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的人本性及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1(5).

[10] 孙宏艳.国外少年儿童价值观培育的经验及启示[J].青年探索,2014(2).

[11] 丁俊如,董翔.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现实背景、基本内容与培育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作者:朴联友(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东西方制度比较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的交流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不断加深。外文影视作品以其多元化的内容、发人深省的剧情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受中国观众欢迎,电影字幕的翻译越来越受重视。然而,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性,使得影视字幕翻译经常出现文化缺省现象,造成观众理解困难,从而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本论文以《三块广告牌》为分析对象,分析影片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并在翻译补偿策略下针对其采用的翻译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此进一步将原字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

关键词:字幕翻译;文化缺省;翻译补偿;《三块广告牌》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也越发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电影在中国电影院陆续展出。电影字幕作为观众欣赏电影的重要形式,无疑在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国外优秀电影制造者为了提高交际效率和引起观众共鸣,通常采用文化缺省策略,电影剧情往往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因而使得电影字幕常常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这对译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电影字幕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需忠实地再现原文信息,填补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完善观众的观赏效果,促进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必须受到字幕译者的重视,只有译者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翻译补偿处理,才能使文化成功地传递。

本文主要探讨美国优秀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缺省现象,选取《三块广告牌》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分析影片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和其提供相应的翻译补偿是如何在不影响观众观感的情况下,准确传递文化信息,使观众快速地理解剧情,欣赏西方的文化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这一概念的来源,首先可以追溯到布朗和于勒(Brown & Yule)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书中。在此书中,他们提出:

“这一认识是人们解读话语的基础……在展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是,某个场景在通常情况下所包含的一些……可以被认为是缺省成分。在读者或是观众没有得到特殊说明或告知的情况下,人们假设这些缺省成分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

因此,“缺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约定俗成的一类知识。1997年,国内语言学者王东风(1997:55)从语用学的角度正式提出“文化缺省”概念。他认为:

“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便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王大来(2004)认为缺省有三种类型:情境缺省、语篇缺省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此基础上他还总结了文化缺省补偿原则:要让译文读者能够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译者在翻译文化作品时,其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适度地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或观众,在进行文化信息补偿的过程中也不能使读者失去探索文化的机会。

同时,文化缺省现象是以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为依托呈现的,贝克(Baker 1992)认为文化负载词是一种可抽象亦可具体的概念。当源语词汇表达的概念在目的语文化中完全不存在时,这种概念对于目的语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特色”。奈达(Nida 1993)提出可以分為五种子文化,即:生态文化(ecological culture);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通过归类分析英语电影里面的文化负载词,译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其背后包含的意义,从而提出有效的翻译补偿。

(二)翻译补偿

中外翻译历史上,对于翻译补偿(compensation)的研究比较有限。国外研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和塔伯(Nida & Taber 1969)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开始涉及对翻译补偿问题的探讨。斯坦纳(Steiner 1975)提出翻译是由四个步骤组成的一个阐释过程,这四个步骤分别是信赖、侵入、吸收以及补偿。纽马克(Newmark 1991)对翻译补偿理论的研究非常注重文本类型和功能。他提出了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概念。纽马克的翻译补偿思想实质上是以文本功能为基础,其后再按照文本类型以及其主要功能分别采取不同的翻译补偿手段。哈蒂姆和梅森(B.Hatim & I.Mason 1990)认为翻译补偿指译者在进行翻译转换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直接传译的词句时,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失真与缺失,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他们把翻译概念看作是交际性话语,由此,他们将翻译补偿视为在翻译行为中,通过使用等效替代的手段对某种交际性损失进行弥补的翻译手段。

中国翻译补偿研究则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出现翻译补偿研究。王恩冕是最早涉足翻译补偿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王恩冕(1988:12)对补偿的界定是:“用译入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化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语义损失”。柯平的翻译补偿理论则以现代符号学和语言学为基础。柯平(1988)认为,导致翻译损失的原因主要是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差异。他提出,翻译补偿的目的是按译语规范在特定语境中确保最重要意义的最大等值。同时,柯平对一些翻译补偿手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探索。屠国元(1996)认为,由于各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存在着差异,因此,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不同,这些文化差异给起着交流媒介作用的翻译构成了障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个性时必须兼顾目的语语言规范和源语文化信息的传达。

三、案例分析

电影《三块广告牌》因影片中因时代背景的特殊性,美国小镇文化程度的局限性衍生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以习语、俗语等形式呈现,构成文化缺省现象,为本文的研究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节将结合电影剧情、英语字幕的翻译特点和三个翻译策略方法分析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并对其作出翻译补偿,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

(一)《三块广告牌》故事简介

电影《三块广告牌》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密苏里州的一个虚构的小镇,描写了一位受害者母亲因女儿被强奸焚烧致死后仍未寻得真凶,立起了三块广告牌,隔空喊话质问警局局长,事情逐渐失控,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此影片戏剧张力十足,剧情连贯,一环扣一环地推动着三位主线人物之间的冲突。导演巧妙地运用大量黑色幽默和一些隐喻来暗示主线人物内心的转变,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涉及大量美国独有的文化背景,例如暴力问题、宗教问题、地域问题、政治正确问题、同性恋问题、女性权益问题、种族和少数族裔问题等。因此在翻译《三块广告牌》电影字幕时,要注意语义背后的文化背景,及其构成的文化缺省现象,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补偿手段进行翻译,做到译文和原文风格一致的情况下,让读者能迅速读懂其中剧情。

(二)英文字幕翻译特点和方法

電影字幕翻译由于以上三个语言特点的存在,相比于其他的文字翻译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由于字幕只能呈现在屏幕底部狭小的空间里,使得字幕翻译势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是时间限制,二是空间限制。因此在原文信息内容复杂的情况下,译文仍需要控制在一定字数范围内以确保最佳的观赏效果。在文化缺省现象下,电影字幕有以下三个常见的方法对其进行翻译补偿:

1. 注释法

注释法是文学作品翻译中非常常用的手法,主要以尾注或脚注的形式出现。然而在电影字幕中,为了不覆盖主要画面,影响观众欣赏影片,注释通常位于屏幕上方、屏幕下方以及字幕上方等位置。它主要用于解释某些专业术语、背景知识,以及字幕分析等,来帮助补偿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使观众欣赏西方独有的文化魅力。

2.释义法

释义是一种直接向目标语观众解释原词语句在上下文中意味的一种手段。英文电影中有大量对白,其往往引用西方典故、习语、俚语以及俗语等文化负载词。这类负载词承载着西方国家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思维方式等。由于有些负载词其中牵涉的故事情节较为复杂,采用直译法很难重现原文文化信息,并且直译加注释会过于繁杂,一两句话将很难解释清楚具体意思。因此,释义法虽然可能造成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不尽相符,但却能够有效地向译语观众解释原词语在上下文的意味,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3.增译法

增译法是为了补足译文中语义空缺的部分和已与观众不了解的信息而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增词的一种翻译手段。这意味着译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译出在原语观众觉得理所当然,然而译语观众不明所以的文化信息。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语系的不同,各自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增译可以应用于英语电影字幕中语义、语法以及语义衔接等范围上的增补,以此快速有效地传递原字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使观众迅速理解剧情。

(三)文化缺省视角下翻译补偿案例分析

1. 注释法(物质文化负载词)

例(1):

原文:

Mildred:I thought these here billboards might concentrate their minds some.

Mildred:I don’t know what the police are doing, to be honest with you.

Mildred:I do know my daughter’s burnt body is lying six feet under the ground while they are eating Krispy Kremes?

译文:

米尔德丽德:我想这些广告牌可能会让他们集中精神破案。

米尔德丽德:跟你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警察们到底在干什么。

米尔德丽德:我只知道,我女儿已火化的遗体躺在地下六英尺的地方而他们却在吃卡卡圈坊的甜点?

注释:Krispy Kremes:卡卡圈坊,是美国一间甜甜圈大型连锁店,也是美国第二大甜甜圈食品店。

剧情:女主米尔德丽德正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她站在她立起的三块广告牌面前控诉警察的无能,希望以此唤起警察和小镇人民的对此案件的重视,帮女儿讨回一个公道,故而出现以上独白。

分析:以上独白中,米尔德丽德认为警察办案不力,没有投入全部精力寻找真凶,而是每日在警察局殴打有色人种,亦或是无所事事吃着甜甜圈。此处出现的Krispy Kremes,中文名为卡卡圈坊,是美国有名的甜品店,是一个物质文化负载词。对于译语观众而言,卡卡圈坊是个空白概念,看到这个单词时,观众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提及。但对于原语观众而言,他们对此是十分熟悉的,不用多加解释,就能迅速理解其代表的意义。因此译者对“卡卡圈坊”进行翻译的补偿,才能更好地使剧情连贯,从而成功传递“卡卡圈坊”所代表的文化信息。

2. 释义法(社会文化负载词)

例(2):

原文:

Dixon:Do you know what they do to fagots down in Cuba, Welby?

Welby:Wow, that’s left-field...

Welby:No, what they do to fagots down in Cuba, Dixon?

Dixon:They kill them! Which, it might surprise you to learn, I am against.

Welby:I’m not sure if they do kill fagots down in Cuba, Dixon

Welby:I know Cuba’s human rights record is pretty deplorable when it comes to homosexuality, but killing them?

Welby:Are you sure you ain’t thinking of Wyoming

译文:

狄克森:韦尔比,你知道古巴人他们怎么对付基佬吗?

韦尔比:天啊,这个问题可犯规了。

韦尔比:狄克森,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对付基佬?

狄克森:杀了他们。但我是反对这么做的,没想到吧。

韦尔比:狄克森,我不清楚他们是不是真的杀害基佬。

韦尔比:我只知道在古巴同性恋者的确很没人权,但是因此杀了他们?

韦尔比:你确定你说的不是怀俄明州?

剧情:警员狄克森和广告公司老板韦尔比正在打桌球。因为韦尔比将广告牌租给女主米尔德丽德,因此在狄克森眼里韦尔比是在公然和警察作对,他故意挑衅韦尔比,与其谈论同性恋话题(极可能因为韦尔比是一名同性恋者)。由此产生了以上的对话。

分析:上述的对话生动地体现了韦尔比和狄克森之间紧张的关系。狄克森因为韦尔比出租广告牌的事情而怀恨在心,他自身对少数族裔和同性恋带有歧视,他讲话字里行间的嚣张跋扈,引得很多人不满。首先,文中的“fagot”一词作为同性恋的一种称谓,并不仅仅是代表同性恋的意思,而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蔑称,在这里fagot是一个社会文化负载词。与下文中韦尔比正经回答狄克森所使用的“homosexuality”形成对比,在这里如果仅仅将“fagot”译成“同性恋”并不能体现原文传递的文化信息和对比手法。因此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剧情需要,在这里可以采用释义法,将中文当中的“基佬”一词来表达对狄克森的歧视和对韦尔比戏谑地挑衅,这样的翻译手法既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又能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

其次,文中的“left-field”是体育术語,指的是美国棒球中的“左外野”,从而引申出站在局外的位置,具有非传统的、独特和奇怪的思想等意思,在这里同样是一个社会文化负载词。根据上下文,“left-field”在文中可能表示狄克森提出的问题不是常规、主流的谈话内容,甚至可能对韦尔比来说有点冒犯的意味。因此结合实际的语境和“left-field”原本带有的体育用语色彩,在这里译者选择了释义法作为翻译补偿,将“left-field”译为“犯规”。尽管在此目的语并不能保留源语言的语言特色,但却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达“left-field”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相比注释法能够更快捷迅速地让译语观众了解剧情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

3. 增译法(社会文化负载词)

例3:

原文:

Dixon:Hey! What the hell is this?

Mexican:Que?

Dixon: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 What?

Mexican:What?

Dixon:How come what? What?

Mexican:What?

Dixon:Listen, you fucking beaner, I better start getting straight answers outta you.

译文:

狄克森:喂!这是什么鬼?

墨西哥人:啥?

狄克森:威洛比警长怎么回事?什么怎么回事?

墨西哥人:什么?

狄克森:什么怎么回事?

墨西哥人:啥?

狄克森:听好了,你这个墨西哥杂种,最好快点给我讲清楚是怎么回事。

剧情:警员狄克森发现女主米尔德丽德挂出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进而向刷广告牌的墨西哥人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从而出现了以上对话。

分析:以上对话中,墨西哥人回答不出所以然,进而狄克森说了“beaner”。首先,“bearner”这个词本身表示的是墨西哥人或者墨西哥口音。但在此情景下,根据狄克森的所说的“beaner”是带有贬义的,羞辱人的。根据对白,原语观众能立即反应出狄克森想表达的意思,但假如汉语只是译成“墨西哥人”,可能观众会无法理解这个词背后的意思。因此在译文中,译者采用增译法补足了对白中的意思,使观众直观地了解狄克森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结语

英文电影制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推进故事情节,埋下剧情伏笔,采用文化缺省策略。而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缺省信息对于原语观众是可以直接传递的,而对于译语观众则会造成理解上的缺失甚至误解。电影字幕作为欣赏英文电影的重要形式,其任务就是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填补对话之中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缺省现象,使观众理解剧情。本文以此为研究方向,以电影《三块广告牌》为案例,讨论了在不同文化缺省现象下,使用不同的翻译手段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使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电影作品。本文着重分析注释、释义和增译三种翻译手段是如何在电影《三块广告牌》中补偿缺失的文化信息。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想要完善文化信息必须了解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和引申义,应依据上下文判断该词在此情境之中的含义并选择相应的翻译手段进行文化信息补偿。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基于原文信息,也要判断译语观众的接受能力。作为译语观众的译者,有时必须进行权衡,例如选择放弃部分原文意思,旨在转播对等的文化信息。综上所述,译者需要灵活地运用翻译补偿,填补文化缺省现象,从而使西方独有的文化更有效地传播。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2]Brown, G. & Yule.G.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Hatim, Basil & 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0.

[4]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0.

[5]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6]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7]陳青.电影字幕翻译特点及策略分析[J].电影文学,2008.456(3):123-124.

[8]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J].中国翻译,1988(01):9-15.

[9]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8-40.

[10]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现代传播,1997,(5):81-84.

[11]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1996(02):10-13.

[12]王东风.1997.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06):55-61.

[13]王大来.2004.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J].外语研究(06):68-77.

[14]王恩冕.翻译补偿法初探[J].中国翻译,1988(02):11-15.

[15]杨森.华语电影的英文字幕翻译──以电影《风声》为例[J].滨州学院学报,2011,(2):113-116.

[16]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50-53.

作者简介

谢佩芸(1996年2月2日),女,汉,广西百色,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6

东西方制度比较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3、论中国大学管理传统与制度创新

4、柔性管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5、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论纲

6、儒家文化管理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7、试论《商君书》中的“刑赏”激励管理

8、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探究

9、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10、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研

11、对管理理论发展规律的初步认识

1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管理学教学的研究

13、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4、浅析《孟子》管理思想

15、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关系之思考

16、人本管理思想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7、学习学派视角下哈慈经营失败案例分析

18、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

19、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在幼儿园的应用

20、中西方管理思想相似性比较探究

21、转型期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22、《道德经》的管理思想

23、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初探

24、关于中西方管理差异分析的文献综述

25、毛泽东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6、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27、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人性假设刍议

28、书院制: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的新兴管理模式

29、中西式管理的差异交融及路径选择

30、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改革的理性思考

31、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研究

32、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33、柔性管理理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

34、《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35、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演变的系统视角

36、企业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与辨析研究

37、中西方经济思想中的科学性探析

38、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因素的思考

39、幼儿园仁爱管理及其行动策略

40、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理性主义传统反思性

41、柔性管理在本科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42、后现代思潮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43、本科管理会计学双语教学初探

44、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易传》管理思想之比较

45、试论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与西方(欧洲)遗产管理模式

46、高职院校“书院制”宿舍社区化管理创新实践研究

47、西方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48、通识课教学:常识与通识

49、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东西方制度比较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从一张民间票贴看晚清北京的货币、金融与信用

3、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亟待拨乱反正

4、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文化

5、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6、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7、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

8、从法治层面保障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

9、稳健货币政策下金融资金供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1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比较与思考

11、基于数字货币的金融监管研究

12、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怎么改

13、数字货币将带来金融业巨变

14、试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15、货币型基金对金融业的影响

16、数字货币开辟金融发展新途径

17、基于VAR模型的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内部传导的研究

18、重塑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

19、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效应分析

20、渤海银行天津分行开展“货币金融知识宣传月”系列活动

21、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工具创新

22、信用货币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合作

23、数字货币的金融影响和监管方法

24、主权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创新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25、优化央行货币金融政策内审机制研究

26、论加密数字货币对未来金融的巨大影响

27、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

28、如果能有一种货币,让金融系统真正步入数字时代

29、应用型大学《货币金融学》课程改革研究

30、数字货币对金融会计的影响

31、对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思考

32、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33、浅谈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东亚金融货币合作

34、现行金融体制下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关系研究

35、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

36、关于金融货币政策的若干思考

37、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路径选择

38、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投资启示

39、数字货币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0、从OCA理论看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前景

41、专家认为中国货币将改变金融世界

42、浅析互联网时代货币无纸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43、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

44、冠以“货币”名称的货币及其相互关系

45、2008: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的悬念

46、亚洲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

47、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困境与人民币国际化

48、货币型基金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49、“货币金融学”教学探讨

东西方制度比较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中国自然经济何时开始解体?

3、“满街都是小便池”与“五气建筑”

4、存在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吗

5、中国“农商社会”说和“富民社会”说的理论阐释(笔谈)

6、评《国家与市场: 明清食盐贸易研究》

7、皇权专制政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兴衰(上)

8、宋代区域史研究的现状及其特点

9、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

10、华南学派史学理论溯源

11、以历史眼光读中国经济

12、洞察新高考新题型、新动向

13、探析“经济人”观念产生的根源和启示

14、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15、中国商帮文化特征综述

16、中外经济战思想概论及其当代意义

17、《中国大通史》体例结构的创新

18、探索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轨迹与逻辑演进

19、从思维“导”图到思维“构”图的进化

20、“全球史”范式与烟茶贸易

21、金本位的一生:从诞生到消亡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22、当代饮食著作精品评介(十一)

23、从2020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看学科教学新变

24、民国时期唯物史观史学的非主流趋向:以中山大学陈啸江为中心的探讨

25、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26、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7、一个人的民国图书出版编年史

28、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9、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0、钱穆与《中国经济史》

31、历史学本科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32、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60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4、依托历史研究的“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专题复习方法举要

35、重建通史知识结构开展双“模”历史复习

36、试论“共产制”及其学术渊源

37、关于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的思考

38、浅谈高中经济史教学中教法上的变与常

39、制度与经济:清代的财政政策与社会经济

40、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

41、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法初探

42、海洋思维:认识中国历史的新视角

43、北宋青苗法的实效及其影响

44、世界史学科的由来与发展概论

45、社会史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挑战

46、自贡岩口簿档案发凡:起源、内容及价值

47、对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48、浅析近代民族企业的品牌意识

49、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生本课堂

东西方制度比较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中西方音乐审美的联系与碰撞

3、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音乐美学因素分析

4、王光祈音乐美学的文化符号探究

5、中西方文化对其音乐发展的影响

6、小提琴艺术与音乐美学的联系研究

7、文化自信视野下陕西传统音乐“声音景观”的美学探究

8、从中国“大屋顶”和西方穹顶的艺术美 看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9、中西方美学观对舞台灯光的影响

10、“和谐”美学思想与中西方绘画特点的形成

11、合唱声音观念的演变与演唱的选择

12、思学践行 厚德善成

13、民族声乐表演教学的美学要求

14、民族音乐视角下中国钢琴作品探究

15、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

16、论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17、美学视域下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与先秦建筑艺术比较研究

18、音乐美学视觉下的当代音乐教育

19、自然教育观中西比较及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中西音乐美学基本思想在音乐文化精神关照下的比较分析

21、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22、新世纪以来音乐美学研究述评

23、浅论“和”在中西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异同

24、从文化视角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25、从中国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看中西音乐的审美观

26、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对话

27、“和律论”音乐美学与中国民族音乐再探

28、论《雨打芭蕉》“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29、“中国乐派的当代美学精神”释义

30、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之差异

31、浅析中西方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

32、试析蔡元培的音乐教育思想

33、从音乐美学角度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编写

34、论钢琴独奏曲《春舞》的审美表达

35、中西方传统音乐审美观之比较

36、孔子和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37、在《乐记》中探讨中西方音乐美学

38、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浅析

39、在情感与智慧中书写爱的篇章

40、从音乐美学视角分析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

41、音乐表演美学理论研究的进程与启示

42、浅论音乐教育与哲学观的辩证关系

43、论音乐演奏的审美控制

44、形式主义视域下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心声观

45、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理念拓展的意义

46、王建民古筝作品的审美特征研究

47、钢琴教育中美学观的培养路径研究

48、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

49、文明倡议时代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研究

上一篇:电气工程导论结课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套管针药物外渗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