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范文

2023-09-21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1篇

1直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技巧

在高中化学中,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反应,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 而且,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也可以说, v (正) =v (逆) , 即为化学平衡。我们可以根据化学平衡的概念去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当v (正) =v (逆) 时, 有时涉及到化学反应物质的浓度变化的计算, 有时候也涉及到化学键的断裂。例如, 在实验室进行CO2的制取时, Ca CO3+2HCI=Cacl2+CO2+H2O, 当化学方程式两端的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浓度不发生改变时, 说明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2根据其他方法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技巧及解题方法

2.1对于有色物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可逆反应体系, 当物质的颜色不发生改变时, 可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例如:HCL (浓) +Mn O2=Mn CL2+cl2+H2O的化学反应中, 我们可以发现, 化学方程式两端都有有色物质的参与, 当生成气体氯气的黄绿热不随时间发生改变时, 我们可以断定的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以此类推的逻辑思维能力。3Cu+8HNO3 (稀) =3Cu (NO3) 2+2NO+4H2O的化学反应中, 学生依然可以根据一氧化氮的颜色不再发生改变来判断该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的反复的练习中, 通过大量的习题, 使学生掌握在可逆反应中, 当物质的颜色不发生改变时, 可以断定该化学反应达到平衡这一结论。

2.2对于恒定容量的容器来说, 当反应体系内的气体总压强保持不变时, 我们可以确定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例如, :4NH3+5O2=4NO2+6H20的化学方程式中, :根据我们初中时期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 容器的体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也未发生任何变化, 说明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没有发生改变, 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此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2.3当化学反应中体内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候, 或者反应体系内的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 我们可以肯定的判断该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这里我们依然以4HH3+5O2=4NO2+6H2O为例, 当参加化学反应的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 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 真正化学反应的反例很多, 学生应该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具体分析。

2.4根据图像解决化学平衡问题, 在图像分析过程中, 教学目标应该使学生明晰图像横坐标、纵坐标代表的意义;曲线的起点、终点、以及拐点所提示的内容;重点的关注曲线的走向。 我们在进行中知道, 对于一个化学可逆反应来说, 催化剂的参与, 环境温度的改变均会使化学反应受到影响, 使化学反应向正向进行, 或者向逆向进行。因此, 学生要根据图像判定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候, 如果图像的纵坐标是速率时, 注意到曲线的陡峭程度越大, 即斜率越大时候, 说明化学反应正在加速进行着, 当达到某一时间点, 斜率变为0是, 我们可以肯定的判断, 该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2.5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判定化学平衡, 当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候, 总会出现吸热或者放热的现象。当化学反应是绝热的体系, 当参加化学反应体系的温度恒定不变时, 我们可以断定化学反应达到平衡。例如, 在化学反应2AL+Fe2O3=AL2O3+Fe的放热化学反应中, 当体系的温度不发生改变时,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3对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的研究

在长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 通过大量的, 与化学平衡原理相关习题的演练, 化学教师凭借多年教学经验, 总结归纳化学平衡的特点, 供高中生参考, 以提高他们对平衡知识的理解程度, 提高做题的效率, 以下本文将详细的阐述, 希望得到高中教师的借鉴, 也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正和点评, 使其更为完整。

3.1逆。即化学平衡反应均属于可逆反应, 反应物与生成物是不可能在化学反应中完全消耗殆尽的。因此高中生在考试中判断化学平衡的选择题时, 如果有出现不是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就可以根据这一特征直接将无效选项排除, 节约了做题时间, 提高了化学学习效率。

3.2等。当化学反应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可以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3.3定。可逆反应中, 当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发生改变时, 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所谓的百分含量, 就是该物质的质量与参加总质量的比例。NH3+H2O=NH3.H2O中, 当三种物质中的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百分含量不发生变化时, 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3.4变。在可逆反应进行过程中, 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 例如容器的体积发生变化、环境的温度发生调整、催化剂的加入等等, 均可以打破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使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不等。因此, 学生在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或者计算时, 一定要审清题意, 再下笔答题。

3.5动。学生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可以总结出:所谓的化学平衡反应, 其实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 正反应和逆反应时刻都在同步进行。2SO2+O2=2SO3的化学反应中, 当二氧化硫的 “溶解”速率与三氧化硫的“结晶”速率相等时, 该可逆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4对化学平衡原理的拓展学习

我们知道, 学习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问题本质的过程。在高中化学原理的学习中, 学习如果初步并且扎实的掌握平衡原理的相关知识, 那么就应该扩展其涉及以及应用的范围。以下本文将进行对平衡原理知识的拓展。

4.1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问题

本文仅仅提供以下一道例题供读者参考。已知0.1mol/L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加水稀释时, c (C3COOH) 、c (CH3COO~) 、c (H+) 都等倍数减小与气体反应中减小压强的实质一样, 因此平衡向右移动, 达新平衡时c (CH3COOH) 、c (CH3CO~) 、c (H+) 均会比原平衡时小很多。

4.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例:已知在绝热条件下, 密闭容器中N2+3H2=2NH的反应为放热放应, 当反应达平衡时体系的温度为T1, 将温度升高至T2,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达新平衡时体系的温度为T3, 则T1

5结语

本文以上是对高中化学中平衡原理的部分解析, 希望它能够帮助高中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的掌握平衡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 为高中以后的电解以及电离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有助于学生大学时代【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的学习。高中生作为化学平衡知识, 丰富了高中化学理知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 直接提高高中生高考总成绩, 帮助高中生走进理想的大学, 实人生理想。总而言之, 高中教师及学生必须认识到, 高中化学中平衡移动问题, 平衡的判断及计算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因此这需要得到师生的高度的, 一致的重视, 只有我们一起努力, 共同攻克难关, 才能顺利的完成学业。

摘要:相对于初中化学而言, 高中化学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 难度也随之提高。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平衡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高考的化学卷面考试中它的分值也占着较高的比重。要解决化学平衡的相关问题, 高中生就需要掌握一些判断方法及与其相关的解题技巧, 例如平衡法, 差量法等等。化学等效平衡法是研究化学平衡原理的最主要, 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作者结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分析, 归总一些解答化学平衡原理的技巧, 以帮助高中生深入的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内涵。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1] 何环.高中生化学平衡相关概念学习的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2篇

1 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治疗的化学原理

一氧化碳来自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 煤矿井下一氧化碳则是采煤过程中由于煤层高温、自然发火、火灾、瓦斯爆炸等原因造成煤的不完全燃烧形成, 亦有文献资料报道红薯窖由于生物呼吸代谢而生成一氧化碳致人死亡事件发生。

1.1 一氧化碳中毒的化学原理

一氧化碳引起机体中毒主要化学过程为: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入血, 进入血液中的CO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原卟啉Ⅸ的亚铁复合物通过螯合反应以配位键方式与亚铁离子发生紧密而可逆的结合, 该过程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

特点 (1) :CO与Hb的结合位点与O2和Hb的结合位点相同。

特点 (2) :CO与Hb的亲合力是O2的250倍。

特点 (3) :CO与Hb中一个血红素结合后, 增加了其余3个血红素对的亲合力。

由于特点 (1) , 一旦CO与Hb发生结合, 因位阻效应则阻碍了与Hb与O2的有效结合, 无法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

由于特点 (2) , CO在和O2共同存在的条件下, CO的分压PCO仅需O2分压PO2的1/250即可与之进行拮抗结合, 因此, 在一般情况下, 即使CO为低浓度存在, 仍然会严重阻碍O2与Hb的结合, 造成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浓度严重偏低[1]。

由于特点 (3) , 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抑制O2的解离, 即使Hb.O2到达组织器官, 也难以迅速有效地释放出O2供给组织器官使用。

综上所述, CO中毒既阻碍了Hb与O2的结合形成Hb.O2;也妨碍了Hb.O2在组织器官中对O2的解离。

1.2 一氧化碳中毒治疗的化学原理

针对CO中毒的化学原理, 临床上可采用治疗的措施如下。

(1) 脱离CO中毒环境。

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虽然是紧密结合, 但仍然属于可逆式结合:所以, 仍然遵循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因此, 脱离CO中毒环境, 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PCO, [CO]近于零, 促使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持续移动, 体内CO.Hb逐步解离为CO和Hb, CO可经肺脏排出, 缓解中毒症状。

(2) 给氧。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在O2+Hb⇌ Hb.O2平衡体系中, 增大PO2或提高[O2], 都会使平衡右移, 生成更多的Hb.O2, 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在临床实践中, 可根据中毒程度不同, 采用给予患者给氧治疗:给予氧气吸入或者积极给予常压口罩吸氧;有条件或者必要时给予高压氧治疗。

2 亚硝酸盐中毒以及治疗的化学原理

2.1 亚硝酸盐中毒化学原理

亚硝酸盐作为食盐误用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 其中毒的机理是亚硝酸盐将血红蛋白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

NO2-中的N为+3价, 为中间价态, 所以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 但以氧化性为主。而且它的氧化能力在稀溶液时比NO3-离子还强, 这一点从它们在酸性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值可以看出:HNO2/NO=0.99V故有较强的氧化能力。

当亚硝酸盐被误服后, 经消化道吸收后入血, 致使血红蛋白成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能抑制正常的血红蛋白携带氧和释放氧的功能, 致使组织缺氧,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更为敏感。

2.2 亚硝酸盐中毒治疗的化学原理

(1) 吸氧:亚硝酸盐使正常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失去输氧能力而使组织缺氧, 因此根据O2+Hb⇌Hb.O2采用吸氧, 提高机体内PO2, 有助于提高[Hb.O2], 改善组织供氧。

(2) 美蓝 (亚甲蓝) 的应用:是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能还原高铁血红蛋白, 恢复正常输氧功能:亚甲蓝在低浓度时, 6-磷酸-葡萄糖脱氢过程中的氢离子经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传递给亚甲蓝, 使亚甲蓝转变为还原型的白色亚甲蓝;白色亚甲蓝又将氢离子传递给带三价铁的高铁血红蛋白, 使其还原为带二价铁的正常血红蛋白使其恢复携氧功能, 缓解缺氧症状。而白色亚甲蓝又被高铁血红蛋白重新氧化为亚甲蓝, 亚甲蓝可以氧化、还原循环作用。

3 苯胺中毒以及治疗的化学原理

3.1 苯胺中毒的化学原理

苯胺为无色油状液体, 臭味, 经呼吸道、消化道, 亦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经代谢生成苯基羟胺, 对血红蛋白中亚铁离子而言, 苯基羟胺表现为强氧化作用, 致使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随接触苯胺时间的延长, 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快速增加, 导致[Hb.O2]下降, 引起全身组织及其脑组织缺氧而表现出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状[2]。

3.2 苯胺中毒治疗的化学原理

在脱离中毒现场后, 采用小剂量亚甲基兰 (美兰) 给予治疗, 其化学原理为:在葡萄糖脱氢还原过程中, 还原型辅酶Ⅱ的氢传递给美兰, 使其转化为白色美兰, 白色美兰又将氢离子传递给高铁血红蛋白, 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 达到解毒目的, 白色美兰被氧化为美兰, 然后循还重复美兰→还原型辅酶Ⅱ的氢传递给美兰→白色美兰→氢离子传递给高铁血红蛋白→美兰的过程, 这里美兰作为氢传递体的作用使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还原为Fe+2。

摘要:一氧化碳、亚硝酸盐、苯胺进入人体, 引起机体中毒, 主要是它们与血红蛋白发生了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反应, 在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 除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外, 还与化学平衡有关。

关键词:血红蛋白,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亚甲基兰

参考文献

[1] 朱大年.生理学 (第7版) [M].人民卫生出版社.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3篇

怎样应用好化学动力学的原理, 搞好食品保藏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予以充分考虑和探索。

1 化学动力学原理应用于食品保藏学的教学内容可行性

食品保藏是个复杂的生物和化学过程。通过介绍食品变质的主要形式, 然后说明如何运用动力学方法来研究食品的变质作用, 从而通过改善食品保藏条件、抑制食品变质作用来延长其保藏期。

首先, 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所研究的食品在保藏期中使其品质下降的几种主要形式和主要反应;第二, 要介绍保藏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对食品的变质的影响;第三, 要了解食品包装材料的性质对各种气体、细菌、光照的透过能力。介绍食品保藏时, 应说明其颜色变深、变暗, 是所含多种组分经历降解、缩合多种复杂反应的综合表现, 很难分解成清晰的化学反应历程, 这就使得人们还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食品变质的反应速度;继而介绍如何改善环境条件延长保藏期的应用研究中, 并不是都需要找出反应历程, 只要能从积累的实验数据中找到影响其品质下降的主要形式和环境因素, 从而确定一个恰当的近似模型, 进而能从这个模型得到的试验数据中找到采取什么措施就能延长保藏期。另外, 还需说明食品变质经常是几种变质形式同时存在于同一食品中, 应用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推测食品保藏中的质量变化的关键是找出所研究的这种食品其变质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并确定能代表其质量变化的化学指标, 从积累这些化学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性来建立数学模型, 然后配制模拟溶液和运用数学模型作出食品保藏所需的有关预侧。需要说明的是, 此食品保藏预测中有关误差的两个主要来源:一是选择代表食品变质主要形式的化学指标质量变化标志的误差;二是测定中的分析误差。选择适当能代表质量变化的化学指标, 应用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法才能使预测对保藏更有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化学动力学原理和食品保藏工艺结合得非常紧密, 将化学动力学原理应用到食品保藏学中进行教学是应该可行的。

2 化学动力学原理应用于食品保藏学的教学优势

2.1 优化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动力学原理应用于食品保藏学, 是拓宽课程口径, 优化课程体系, 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可节省重复内容的教学课时, 增加专业知识面, 是一种有机的、具有创新性的组合。在保持课程内容基本知识、理论、原理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体现出连贯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化学动力学原理是贯穿在食品保藏方法的基本工艺当中的, 这样教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定性到定量地分析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当前, 各高校都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本质上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 涉及到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教学计划、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优化食品专业课程体系, 搞好相关课程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将化学动力学原理应用到食品保藏学来教学, 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 也是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

3 结语

将化学动力学原理应用到食品保藏学来教学是可行的, 具可操作性, 并且有优势。食品保藏学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这门课程的内容也需及时进行调整,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断改进。通过加强化学动力学原理的应用, 对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起了很大促进。

摘要:以《化学动力学》与《食品保藏学》两课程的教学改革为研究课题, 探讨了在食品专业中将化学动力学原理应用于食品保藏中来进行教学的可行性与优势, 以满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动力学,食品保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许越.化学反应动力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 陈锦屏.果品蔬菜加工学[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4篇

目前以焊接工艺为主导的现代生产企业中,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焊接工艺设计系统, 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

(1) 产品图样的工艺性审查

(2) 产品焊接工艺方案的制定

(3) 焊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试验

(4) 专用焊接设备采购规范和验收标准的制定。

(5) 特种焊接材料采购规范和验收标准的制定。

(6) 产品焊缝识别卡的编制。

(7) 焊接工艺规程的制定。

(8) 焊接工艺评定试验与焊工考核。

(9) 企业焊接标准和产品焊接技术条件的制定。

(10) 专用焊接设备操作规程的编制。

(11) 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管理制度的编制。

(12) 焊接材料及辅助消耗定额的制定。

(13) 产品焊接质量事故分析及报告的编写。

(14) 焊接工艺专业标准的制定。

(15) 焊接工艺规程执行状况的监督与检查。

(16) 焊接机器人、数控专用焊接设备及数控切割计算机软件程序的编制和存档。

1.1 产品施工图样的焊接工艺性审查

对于独立设计产品的企业, 施工图样的焊接工艺性审查是保证产品可加工性和焊接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不做自行设计的, 可不做产品施工图样的工艺性审查。应由设计单位负责进行工艺性审查。

产品施工图样工艺性审查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制造法规、安全技术监督规程、企业自行自定的焊接企业标准及产品焊接技术文件。

1.2 产品焊接工艺方案的制定

对于大型的新产品。焊接工艺工程师根据已经审批生效的产品施工图样, 制定完整的焊接工艺方案。

焊接工艺设计工作以已经审批生效的产品施工图样为起点, 在确保焊接质量的前提下, 应全面分析产品的工作参数, 对技术要求、产品的结构特点、生产车间常用的工艺方法, 以及现有的设备等。

工艺方案应组织企业技术部门、生产部门讨论;技术负责人审核, 最后由总工程师批准, 并交企业计划部门编制实施计划。

1.3 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试验

焊接试验室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型结构材料的焊接性试验;新型焊接材料的研制或验证性试验;新焊接工艺方法的试验;提高产品焊接质量、寿命和降低成本试验;以及焊接接头可靠性和使用性能的试验等。另外, 产品焊件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 提供可靠地试验数据和分析报告。

1.4 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采购规范的编制

正确采购设备和材料, 是企业质量体系中主要环节之一。因此, 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的采购, 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程序, 并有相应的技术文件为依据。

1.5 产品焊接技术条件的编制

焊接技术文件是设计、工艺、生产和检查部门编制各种文件的标准, 焊接工艺规程和焊缝检验程序标准等文件的依据。

焊接技术条件主要内容有总则、对原材料的要求、焊接材料的要求、焊工的要求、焊接接头的要求、焊前准备的要求、焊前预热的规定、焊接工艺规程的要求、焊后热处理的规定、焊接接头的质量检查、焊接缺陷的返修和补焊、质量检验报告及证书。

1.6 焊接工艺专业标准的编制

焊接工艺专业标准编制的准则是:必须以本企业的条件、设备和工艺装备为基础, 从分考虑产品的结构特点。编制的方法可分为焊接工艺方法, 所焊结构材料种类, 特种焊接工艺和特殊焊接部件等。

1.7 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

焊接工艺规程是焊接设计工作的韩信, 也是主要的质量文件之一, 在生产中, 对于保障产品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年,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 目前已派生出三种基本形式:通用焊接工艺规程;标准焊接工艺规程;专用焊接工艺规程。

焊接工艺规程的作用, 除了指导焊工正确选用焊接材料、焊接参数和操作技术外, 也是制定消耗定额、编制部件综合工艺规程, 以及接头质量检查规程的依据。

1.8 焊接工艺评定的实施

焊接工艺评定的目的, 在于验证所涉及的焊接工艺规程的正确性, 通过检验接头的致密性和理化性能是否符合产品制造技术条件的要求。

(1) 焊接结构制造过程中做出的重大更改, 由焊接工艺工程师提出必要的焊接工艺评定项目。

(2) 编制焊接工艺设计书。

(3) 编制焊接工艺评定试验计划。

(4) 焊接工艺评定试板。

(5) 对接头性能的要求和相关的标准, 取样检验焊接工艺评定试板。

(6) 按各项检验结果, 填写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7)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的审批、下发和存档。

1.9 产品焊缝识别卡的编制

产品焊缝识别卡是一种辅助性的工艺文件, 主要作用是帮助焊工、检察员和车间生产管理人员正确施工、检查和组织生产。

1.1 0 其他焊接工艺文件的编制

其他焊接工艺文件是指导焊工和管理人员正确施工和管理生产, 确保焊接质量的重要工艺设计工作。

2 焊接工艺设计工作程序

焊接工艺设计工作的内容相当广发, 为有序地开展这方面的技术工作, 应当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

原则上焊接工艺设计可以划分为:基础工艺设计标准准备;焊接生产工艺设计准备;工艺试验和技术改造;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产品焊缝的质量检查;产品焊缝退休工艺文件准备阶段等。

2.1 基础焊接工艺设计标准准备

主要包括:产品或部件的焊接技术条件;各种焊接工艺方法、结构材料、焊接材料、焊后热处理、焊缝等专业标准。

必须熟知国家法令、法规、技术标准和制造规程, 本企业已经使用的工艺方法, 焊接材料, 焊缝无损检测技术等。企业基础标准应每隔3-4年组织修订一次, 以保持企业标准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2 焊接生产工艺设计准备阶段

设计准备阶段主要进行两项工作:一是产品施工图样的工艺性审查;二是焊接工艺方案的确定。

产品施工图样的工艺性审查, 只限于新产品和老产品结构重大改进。

焊接工艺方案是对产品焊接构件制造工艺一种总体设计。焊接工艺方案编制人员, 除了熟悉生产工艺流程, 加工方法以外, 还应清楚本行业的发展水平。

2.3 焊接工艺试验和技改措施实施阶段

焊接试验研究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必须建立相当的试验室, 他的主要作用是严重设计的焊接工艺, 但为适当新产品开发的需要, 也要求进行一些开拓性的试验研究所。

试验研究完成后, 由负责人编写试验研究总结报告, 由总工程师审批后作为编制基础焊接工艺标准和焊接工艺规程的原始依据。

焊接工艺方案中提出的改造项目, 大多为提高生产效率, 扩大生产能力, 确保质量等。

2.4 生产工艺文件准备阶段

用于指导、管理和检查生产的主要工艺文件, 有焊接工艺规程、产品焊缝识别卡及综合制造工艺规程。其他工艺文件都以焊接工艺规程为依据。

为了提高工艺规程编制的成功率, 应全面了解机舱工艺标准、相关的焊接工艺、焊接材料试验研究报告, 同时加强焊接工艺设计书的评审。

2.5 焊接生产过程质量监控阶段

焊接技术条件中规定, 在焊接产品焊缝时, 必须按相应的规程施工。如焊接过程实际的焊接参数和工况数据记录不详细、不完整, 就很难分析出缺陷形成的真正原因, 造成误判。

为获得焊接过程真实的原始数据, 应设计一份“产品焊缝施焊过程记录卡”。对于对重要焊接结构生产中, 采取这种监控方法。

上述方法由于人的因素, 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为了解决此问题, 可以应用计算机质量管理软件和相应自动检测, 记录焊接参数的自动化装备, 可以直接打印出质量记录文件。

2.6 产品焊缝质量检查阶段

产品焊缝的质量检查, 通常分外观检查、无损检测和产品焊接试板的破坏性试验。检验项目按焊接结构种类、工作特性和重要性而定。对于某些结构材料的焊接接头, 焊接无损检测的检查程序是确保焊缝质量的关键环节。焊缝的检验程序与焊接工艺密切相关, 在焊接工艺规程中必须规定无损检测方法和检验程序。

对于要求接头强度与母材等强度的焊接结构, 通常规定焊接试板, 以检验接头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及其他性能。实际上, 这也是对焊接工艺规程的进一步验证。

除了结构材料、焊接材料错用或误用外, 主要是焊接工艺问题。如试验证明焊接工艺考虑不周, 则应修改焊接工艺规程。

摘要:焊接工艺贯穿于焊接结构生产的全过程, 焊接工艺的合理性、先进性、正确性, 决定了产品的焊接质量和焊接生产的经济性。焊接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始终在不留余力地完善焊接工艺, 开发新型焊接工艺方法和装备, 扩大焊接技术的应用范围。现在, 焊接工艺设计工作越来越被企业的管理者所重视。

关键词:焊接工艺,合理性,先进性,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焊接手册:1, 2, 3卷[M].3版.板件: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陈裕川焊接工艺评定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 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B/T 4708-2000刚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教改示范课校级优秀课《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不仅是化学工程及其相近专业,也是食品、制药、生物、环境、轻化、高分子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连结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化工原理又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和工程应用的结合非常密切。在培养学生工程学的观点,提高学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但是,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复杂难以理解,笔者认为这是由《化工原理》课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此,作为《化工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如何把握课程特点与相关专业特色的统一,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总结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 明确教与学的关系与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理论知识,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理念是教学改革的严重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念不再适合教学和社会的要求。现在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主体确立的,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

2 多种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2-3]: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教学内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丰富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开发与运用,将教授的知识以各种音频信息、文本、图像、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 有利于提供感性知识,启发思维能力,有助于化难为易加深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比较复杂、抽象知识的理解,为掌握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形成科学概念和思想,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事物的能力。

2.2 培养学生工程性的意识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课,是从事相关工程生产工作的理论支柱和基本指导。《化工原理》的学习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前提下,还要掌握必要的工程知识和实践。一般认为工程概念包括:理论正确性、技术可行性、操作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正确性是前提,技术可行性和操作安全性是关键,经济性是整个概念的核心。

3 知识的衔接与拓展

3.1 基础知识的衔接

教师在教授《化工原理》课程时,要立足于所教授知识内容的来源基础,即采用已学过的知识作为现在所学内容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具体应用。指导学生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环节。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

3.2 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提出相关专业中某些内容(该内容是其他科目的常见问题或知识点),教师利用正在学习的知识来解释说明这些内容体现的原理。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微生物摇床培养过程中,摇床转速的大小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了流体动力学中流体流速对物质传质和传热的影响,即转速越快,传质与传热的效率越高,但是达到一定程度,流体的剪切力对微生物又会产生一定损伤,所以微生物在摇床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转速的控制。

4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具备本专业扎实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的体系只有不断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必须熟悉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前沿;必须了解与《化工原理》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追踪新兴学科知识的进步,及在本专业方面的应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多元化,实现学科交叉,知识互补,活跃学术思想,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更大程度的提高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总之,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的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的同时还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实践的观念、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及教书育人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振芳,陆维玮,任晓红,等.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经验和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1):46-47.

[2] 李明艳,班书昊. 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22(17):237-238.

[3] 陈蔚萍,陈丹云,毛立群.《化工原理》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广东化工,2009, 36(5):209-211.

[4] 叶志明. 谈当好一名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1:1-5.

朱学军(1970-),男,汉族,吉林柳河人,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化工原理、酶工程和酶制剂生产。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6篇

1.将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落实在德育常规的主题班会课目标内容上,创建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协同育人共生型主题班会课程新模式。

2.针对表演式班会公开课普遍现象,积极营造班级自生态德育环境氛围,强化主题班会课的实施从表面热闹走向深层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生成。

3.依据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规律,根据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与学生品德生成心路历程的互动原理,构建品德内生型主题班会新样态。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德育取向

立德树人是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德育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教育使命。主题班会课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理当以立德立品、树德树人为目标取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营造德育生态,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创新发展的新走向、新模式、新样态。立德以树人,立德方树人。德育生态发展对主题班会课具有内涵和形式发展的指引性与导向性的作用。

主题班会课是依据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生品德培育及素质发展的目标要求,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与促进学生和班级健康成长的班主任工作任务,以及针对班级的实际需要而以班级会议、课程或活动的形式进行的班集体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可以姓“会”——作为班级会议,可以姓“课”——作为教育课程,而本“姓”——其本质特征是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最常用的班级教育形式。

目前的中小学主题班会公开课,内容以德育为主,形式上关注表层内容热闹多于深层内涵价值。因此,主题班会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使命载体,其创新发展取向理当朝着由思想道德素质向全面发展素养培育,从热衷表层、热闹形式到注重深层、内涵品质——品德人格素质,如品德构成的知情意行等心理元素的方向进行设计和引领。品德素养培育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目标的核心,品德形成的“内化—内生—外化”规律和“经历知情意行心路”原理,是主题班会课生态发展的理论依据。

生态不仅仅是低碳环保的概念,更是文明、美好和发展的理念,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和发展取向:内容上,生态内涵有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等意义;形式上,生态有显生态、隐生态、微生态等形态;类型上,生态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种类;特质上,生态有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和自生态本质内涵。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和自生态特质构成了四维生态系统结构模式。

从主题班会课的性质、内涵、功能、意义上说,引导品德形成的内生外化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内生态发展;促进品德素养由道德规范到品德知情意行要素生成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共生态发展;促进品德发展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续生态发展;促进形式从表面热闹到品德深层素质构建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自生态发展。同样,德育过程的施与授、学科课堂的教与学、师生影响的互与动、家校共育的协与同,班主任工作的四维生态发展在学校班主任工作尤其是班会课实施、创建和培育中,是一个相辅相成、互动促进,进而形成相得益彰的生态循环发展系统,有力地激励和促进了学生主题班会课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二、从表面热闹到深层引领:走出主题班会课非生态陷阱

根据我们对中小学主题班会公开课的观察来看,过去的“教师版班会课”、班主任老师唱独角戏等现象明显减少,现在多了师生沟通、教学互动、活动体验环节和内容。然而,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碎片化、孤立化、静止化等“非生态”观念,重复化、简单化、经验化等“伪生态”做法,形式化、表面化、热闹化等“假生态”现象。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生沟通缺少、家校共育缺乏、德心融合缺失等现象依然突出。主题班会课的表、浅、俗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表层化的表演式主题班会课,关注情景氛围的热闹,而缺少深层的价值引导,产生非生态内化障碍;流程化的展示式主题班会课,注重过程的教育预设,而缺少随机的情景生成,导致非生态成长障碍;形式化的娱乐式主题班会课,注重内容的丰富多彩,而缺少品德的内在生成与促进。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之为重表演设计轻情景生成的非生态班会课陷阱,陷于表面文章走过场,或陷于形式至上花架子等等的主题班会课,自然很难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不能形成生态式发展状态。

品德的形成要经历“内生外化”的心路发展历程,品德发展要经由他律到自律的品格发展经历。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两大特点规律,在其中实际起作用和真正有意义的是德育要求的外塑规范与學生道德需要的内化生成之间的品德形成心路发展生态系统,以及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品格、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生态发展系统。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及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之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综合影响因素之间,德育观念、模式与方式方法之间存在许多逆向性、障碍性而非生长性、促进性的现象。这也是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长期以来低效、零效、负效现象的症结所在。因此,确立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中小学生态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尤其是主题班会课的模式,把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及主题班会课中的“非生态”“伪生态”“假生态”生态现象转化为“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自生态”,是改变当前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低效、零效、负效现象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生态发展的必经之路。

主题班会课作为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班主任不可或缺的职责与任务。然而,由于以德育为主事主调,与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相比较,德育更多体现出品德(德行)的形成由内生到外化效果的滞后性、反复性,品德(德性)发展由他律到自律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德育工作的低效、微效、渐效、后效性和复杂性特点和规律。

——“经师人师”的情怀,苦口婆心把道理重复一百遍,依然成不了真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还是教不出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真人。

——“因为爱,所以爱”,90%的班主任说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说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许多班主任发出“爱,所不能”的无助、无力、无奈的叹息。

——“想说爱你不容易”,自媒体时代的师爱似乎难得到学生的共鸣,不少班主任老师因此出现“透支的爱”的疲惫。

——“付出多回报少”的班主任工作与生存状态的困惑与困扰感,中小学教师普遍不情愿当班主任。

在某种程度上,付出与回报的失衡和师爱的困惑,导致班主任的倦怠感和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想法。与此同时,作为德育和班主任常规工作的主题班会课也出现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形式化、模式化、表演化班会课层出不穷,假班会、虚班会、伪班会、无效班会、低效班会、放羊班会,比比皆是。一些学校班会课形同虚设或被挪作他用,甚至不少名校的班主任不知道如何上主题班会课的公开课。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要创新发展,不断走向生态化,形成生态式主题班会课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品格素质和整体素质发展的生态价值与功能。

三、从德育生态到品德生态:构筑主题班会课新样态

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构想和活动过程,是从班级德育到品德生成的生态发展历程。主题班会课的性质,是将班级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合于一体的班级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课的内容,是把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集于一体的专题教育课程;主题班会课的目标,是让价值引领、情景体验、认知感悟熔于一炉的人生成长指引。这是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所决定的。从德育工作生态到品德形成生态的转化过程有三大构筑点。

1.主题班会课目标的生态性取向:目标共生着眼点

作为一种专题性班级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课是公共性班集体生活的方式,是成长性学生主体发展的载体,是互动性师生合作沟通的平台。班主任是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的指导者,学生是参与、合作和素质生成的主体,师生是互动成长的心理共同体。

作为一种主题性班级教育课程,主题班会课是落实中小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形式,是学生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性内容,主要的目标指向就是中小学生品格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

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发展不仅是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亟待探索的课题,更是中小学德育和班级教育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针对当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非生态现象,积极推进主题班会课创新与发展的生态化取向:从目的的说理式教化走向体验式内生;从内容的零散式拼凑走向融合式共生;从过程的预设式程序流程走向生成式心路历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式发展有三大关注点:

(1)创新发展目的,聚焦立德树人。重点关注学生素质生成性发展。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目的说理式教化的非生态现象,主题班会课以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内生态(如德性内生)、共生态(如群性共生)、续生态(如个性续生)发展为主题目标,突出中小学生德性、群性、个性的自主、自动、自觉养成性发展目标。以中小学生“内生—外化”的品行形成和“他律—自律”的德性养成班会课系列主题目标为例,小学阶段包括不添麻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行(行为习惯)养成系列;初中阶段包括自主—自觉—自为的品德(道德品質)养成系列;高中阶段的情商(EQ)—德商(MQ)—毅商(AQ)的品格(品德人格)养成系列。

(2)创新发展内容,整体构建。着重关注班会课的生态育人过程。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内容的零散式拼凑的非生态现象,创新发展的着眼点是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培育的目的功能;立足点是中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的角色使命;出发点是主题班会课的具体任务和当前班级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这些思考,结合当前中小学班会活动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主题班会课的创新发展,首先要重视班会课核心价值导向要求,主题的确定以及其“一带一路”的目标、思路、内容、形式、流程的主题班会课五元素构建取向。完整的主题班会课结构包括:班会主题——体现教育理念与活动目的的标题;设计思路——主题班会设计构想及指导理念;班会目的——班会预期要达到的结果;班会内容——班会达成目标的内容结构;班会形式——班会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班会流程——班会活动过程的整体安排:开头、进行、结尾、延伸,主持人串词及班主任小结等;班会小结——班主任评价、拓展延伸、效果预测评估。其次,主题内容的整体规范性要求,尤其是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来确定班会课的主题内容。主题内容的生活真实性要求,要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真实情况、贴近学生切实需要。最后,主题要凸显生态发展性的要求——中小学生品德的生态发展、德育的生态发展、学生素质的生态发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道德的生成性,创建学校教育教学的立德树人情景——德育的助长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品德的生成性,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德育的生态、成长的生态。

(3)创新发展形式,重视科学构建,着力创建自主生成式班会课生态环境。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过程中预设式程序流程的非生态现象,主题班会课形式要体现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规律,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氛围,创建具有时代精神和适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的主题班会课形式,尤其是站在学生立场,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课形式,尽可能把教师版的班会课转化为学生版的班会课,使班会课成为学生品德自主生成和生命自觉生长的舞台。

2.主题班会课过程的生成性引导:过程内生着力点

发挥主题班会课程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是生态式主题班会课实践创新的着力点。以“走心—导心”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系列为例,过程目标是探索品德形成经历指导与自导融合的心灵生态成长心路历程;设计原则是展现心路历程、拓展心里潜能;实施要点是“让内心沸腾成为心灵的动力”(毕淑敏);活动方式有“叙事—共情”主题班会课,探索叙事共情、感悟明理的品德形成共情明理成长心路;“活动—体验”主题班会课,经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在明理中成长”的体悟式生态成长心路,等等。

3.主题班会课心路的形成性促进:结果自生聚焦点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唤醒成长自觉、激扬生命成长。体悟成长是生命自觉、自主成长的体现,也是生态式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目的取向。体悟成长取向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的核心理论,是生命自觉和成长自主理论。从品德形成的意义上说,是品德内化的“感触—感动—感悟理论”;从品德发展的意义上说,是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为理论”;从生态德育的意义上说,是学校德育的“预构—导构—自构理论”。体悟成长取向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的主要原理,是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转化为主题班会课模式,主要流程是,以“感触—感动—感悟”为内化心路的叙事式主题班会课;以“参与—体验—醒悟”为自省心路的活动式主题班会课;以“交流—启迪—构建”为自构心路的对话式主题班会课。体悟成长是主题班会课设计,也是实施的灵魂和指南。

道德教育、群体教育、班集体教育、共同体教育、家校协同教育、成长教育和“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系列内容,可以构建共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创新样态。

品德教育、学期教育,新班级的“入境教育”、学期初的“收心”与习行教育、学期中习惯自主教育、学期末励志教育、寒暑假安全与自觉教育等,有利于构建内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

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自主教育系列等内容,可以构建续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中小学不少主题班会课主题内容,经常是碎片化或零散断裂的。“我强!我能!我行!”的豪言壮语和“读”领风骚的盲目自信,没有转化为“敢说—能说—会说”“读说—叙说—演说”及“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出口成章”的学生“说”带一路(说—听—读—写)的说话能力和夯实根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素养。说话能力是思維力、学习力、沟通力、领导力的基础,是现代人不可或缺、适应社会、影响他人、成就自我的素养。

人文教育、生涯教育、融合教育、成长教育系列,可以构建自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如小学生阅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2年级是“幻想童话”期,3—4年级是“历史故事”阅读期,5—6年级是“知识伦理”阅读期。连贯性、阶梯式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指导,有助于他们形成阅读兴趣和悦读习惯。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不稳定性:情绪的两极性和行为的反叛性。一般表现为逆反、冲动、自我、封闭的特点,行为上具有社会性、独立性、闭锁性、敏感性的特点;心理行为上容易出现情绪困扰——情感丰富而不稳定,不满自我形象 ;学习困扰——升学压力和学习分化 ;人际困扰——社会交往的盲目,盲目反传统、反父母、反师长,盲目相信朋友;性困扰——性冲动与异性交往。因此,需要用积极心态营造、积极情绪管理、正向人际沟通、心理教练技术等系统主题班会课帮助他们进行自助性成长指引。高中生心理行为发展特点表现为,高一成人感强烈的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明显发展;情感活跃而丰富但有自控与内隐性发展;人际交往行为两极性,对成人闭锁和朋辈化更明显。高二是学习分化期:茫然期,易松懈、易自我怀疑、自卑和焦虑;友爱期,同伴交往友谊感的固深化发展,易恋爱。高三是树立理想追求,思考人生价值和制订生涯规划的关键期。因此,系列化、序列化、层次化、阶梯式相关主题班会课指导,对他们的心理与品德及整体素质的养成将具有自我成长性的自生态发展的深远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基础会计试题范文下一篇:竞聘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