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分析论文范文

2024-09-19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6300)【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采用高压氧(HBO)综合治疗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护理工作。从而得出一些结论来更好的护理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患者。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并将80例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下肢溃疡。观察组采在这基础上采用一些特殊护理。对照组及采用常规办法来护理。就常规护理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差异。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的治愈的时间一般为(25±3.64)d,对照组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的治愈的时间一般为(40±4.22)d。结论:通过高压氧(HBO)综合治疗来治疗糖尿病下肢溃疡并加上针对性的护理工作,可以使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这种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使用。【关键词】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下肢溃疡;护理

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0例即将进行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患者。这些患者均符合WHO公布的糖尿病判断标准。并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40例患者,年龄在4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3.6岁。患者的病龄为1.5~8年之间,平均病龄为2.5±1.2年。对照组也为40例患者,年龄在48~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6.5岁。患者的病龄为1.5~8年之间,平均病龄为2.5±1.2年。在观察组中,有20例患者的溃疡部位为足趾处,有10例患者的溃疡部位在内踝处,有10例患者发生溃疡部位在足背地方。在这之中,溃疡面积最大的为2.4cm×3.0cm,最小的为1.4cm×1.9cm。在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的溃疡部位为足趾处,有15例患者的溃疡部位在内踝处,有10例患者发生溃疡部位在足背地方。在这之中,溃疡面积最大的为2.2cm×3.0cm,最小的为1.2cm×1.8cm。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下肢溃疡。对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就常规护理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1.3 护理:(1)治疗前的护理 :医生在对患者实行该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情况,比如说,患者的血压,血糖,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患者的病史,或者服药情况[3]。 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实行高压氧综合治疗,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恐惧心理,甚至有些患者对于这种技术的不信任等原因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抑郁的心理。对此医生向他们解释高压氧治疗手段的原理,以及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另外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希望他们能够给患者一些家庭的支持,从而帮助患者消除焦虑不安、抑郁的心理。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和恐惧心理状况,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做针对性的介绍,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可防可控性,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4]。 对患者实行健康教育

对患者和家属实行健康教育,使他们可以自己监测血糖,从而避免一些特殊棘手情况。 对患者实行合理的饮食指导 合理搭配膳食,控制糖、蛋白质摄入量,避免加重糖尿病症状。对即将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治疗前禁食刺激性食物,以免造成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而影响治疗。生活习惯指导

患者穿的鞋袜应较宽松、舒适,时常做好足部的卫生;在寒冷季节患者应注意肢端保暖,忌使用热水袋保暖热敷和热水烫脚以防患者被烫伤。 (2) 治疗中的护理 : 针对不同患者严格实行患者的特殊治疗方案,保障设备正常运转,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 加压时,可通过对讲机来询问患者的是否出现不适,或通过观察窗来观察患者的情况,以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告知患者足部不要太靠近舱体,以免导致血管进一步收缩,影响治疗效果。(3)治疗后护理:协助患者出舱,查看患者下肢溃疡的情况以及保证患者到病房后得到及时治疗和照顾。 跟踪护理 患者在出院后必须有效控制血糖并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合理用药,教会患者下肢溃疡的预防和护理常识,防止患者再次出现溃疡而加重病情。1.4 疗效判断 治愈: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面完全愈合。好转: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面干燥、范围缩小。无效: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面没有任何改变。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的所有数据均按照SPSS110的软件进行过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观察组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的治愈的时间一般为(25±3.64)d,对照组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的治愈的时间一般为(40±4.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在不同护理所带来的结果情况比较 [n(%)]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下肢溃疡是比较有效的。高压氧综合治疗为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治疗手段,对改善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以及降低患者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如果加上针对性的护理工作,如在治疗前的护理,治疗中的护理,以及治疗后的护理[5],可以大大提高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愈率,使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因此这种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使用。参考文献[1]王维,芦华. 高压氧舱治疗静脉曲张溃疡的疗效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11(8): 739.[2]钟江,伍国华,王珍. 高压氧治疗下肢皮肤溃疡临床疗效分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6): 913.[3]高家彦,严宗逊.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4).[4]兰海波,范胜岐,王芳. 高压氧治疗和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7): 115-116.[5] 刘锦萍. 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分析3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及治疗经验。认为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应高度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手术以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手术 迟发性颅内血肿 脑膨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67

资料与方法

2005年8月~2008年10月收治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3~64岁,平均27岁。术前均行CT检查,颅骨骨折30例;脑疝13例;单纯硬膜下血肿8例,脑内血肿并硬膜下血肿23例,硬膜外血肿4例。血肿位于枕部6例,颞部12例,额部13例,额颞部4例;血肿量20~120ml。本组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结 果

本组35例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其中因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血压升高、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且对侧有颅骨骨折等症状,立即行对侧开颅手术清除迟发性血肿13例;术后1小时~3天复查CT发现迟发性血肿再次开颅清除血肿19例。行去骨瓣减压术24例。35例中恢复良好20例,中度残废12例,死亡3例。

讨 论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指首次CT检查未发现脑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才出现脑内血肿;或清除血肿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1]。发病机制:陆桂增等[2]认为颅脑损伤早期由于血管受损但尚未全层破裂,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血管破裂,形成颅内血肿;或由于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所产生的压迫作用未出现血肿,而早期手术减压、大剂量脱水、过度换气等使颅内压降低,失去压迫止血作用而形成迟发性颅内血肿。裘天仑等[3]则认为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引起脑实质的血管损伤以及减压术可而引发迟发性血肿。本组17例颅内血肿根据骨折线位置对侧开颅均证实迟发性血肿的存在,与国内其他学者[4]意见相同。硬膜外血肿大多由硬膜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故大多数病人术中即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脑疝表现。经CT复查确诊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例多为硬膜下、脑内血肿,由于该类血肿出血相对较缓,手术减压后血肿形成时间相对较长,故术中较难明确诊断。

血肿监测:在临床治疗中,要加强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是意识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复查CT。多次CT扫描能动态观察病情,尽早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了解血肿的演变过程。为了及时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防止漏诊,对颅脑外伤入院后或开颅减压术后24小时内患者应进行常规CT复查,常规行颅内压监测。术中超声可以监测术中血肿清除情况或迟发性颅内血肿,避免因病情的急速发展而贻误抢救时机,也能够准确发现血肿部位,避免盲目探查对脑组织的损伤。

本组病例显示开颅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发生在24小时内,有相当一部分颅内血肿发生在术中,表现为急性脑膨出,需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相鉴别,后者死亡率几乎为100%,前者只要及时处理,预后较后者好[3]。我们体会:颅内血肿清除减压术,除非脑疝患者,术中先不急于立即清除血肿,以免引起迟发性血肿。术中可根据脑膨出、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等情况行超声或术后复查CT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清除迟发性颅内血肿。颅脑损伤术后大剂量脱水、过度换气等可降低颅内压,反而丧失压迫止血作用,部分病人易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需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

2 陆桂增,宋志惠.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救治体会.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4):408.

3 裘天仑.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浙江实用医学杂志,2003,8(5):282.

4 颜福根,孙长中.急性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诊治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3):178-179.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收住入院的低血糖昏迷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6~84岁,其中60岁以上33例,占66%;糖尿病低血糖昏迷38例,占76%;非糖尿病低血糖昏迷12例,占24%。

1.2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行末梢血糖检测,测定值在0.4~2.5mmol/L,均行头颅CT检查,结果阴性者43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明确脑梗死2例。

1.3 治疗及转归

确诊低血糖昏迷后,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 m L,继以5%葡萄糖静脉滴注,待患者神志转清后维持48~72 h,同时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所有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低血糖昏迷病因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32例中,在进食少的情况下,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未减量20例,自我调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12例。非糖尿病昏迷患者12例中,垂体前叶机能减退3例,酒精性低血糖1例,肝源性低血糖2例,胰岛素瘤3例,进食少2例,原因不明1例。

2.2 年龄、血糖值、持续时间、血肌酐水平

两组患者中,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水平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持续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血清肌酐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低血糖昏迷在临床上是常见的昏迷原因之一,但是发病早期多不被患者和临床医生所重视。低血糖昏迷的发生取决于低血糖的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间,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3]。血糖是脑紧急能源需求的唯一来源,当其超过6~12 h可引起脑细胞不可逆损害,甚至引起死亡[4]。而在低血糖早期,及时补充葡萄糖,脑细胞活动恢复,患者可迅速清醒,预后佳。依据低血糖的病因,可分为:1药源性低血糖,其中包括药物使用方法不当、饮食不当、体力活动突然增加及有些药物可以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2反应性低血糖,包括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晚发性低血糖、胃切除后低血糖及胰岛增生伴低血糖症;3胰岛素瘤;4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包括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5伴瘤低血糖;6肝源性低血糖;7其他:大量饮酒、脓毒血症、严重营养不良、垂体肾上腺功能减退等。据报道,60%~80%的低血糖为药源性低血糖[5]。该组药源性低血糖32例(76%),在降糖药物中,磺脲类所致的低血糖最多,最常见的为优降糖。其次为胰岛素。该组资料显示,老年患者发病率极高,分析原因如下:老年患者普遍文化水平低,不了解低血糖的相关症状及处理办法。有些老年人听信相关的偏方、服用保健品等,而这类药物很可能含有降糖成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生理机能明显减退、肝肾功能异常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进而引起机体清除降糖药物缓慢。另外,老年人存在β受体兴奋性减退合并植物神经的病变,会隐藏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导致出现早期低血糖时症状不明显,因此就诊时往往患者病情比较危重。同时老年人服用降糖药物不合理,往往擅自增加药量。因此在给老年人糖尿病降糖时应注意:需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避免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及所谓的“中成”降糖药;实行系统规范的糖尿病知识宣传[6]。低血糖早期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为出冷汗、心慌、面色发白、饥饿感、四肢颤抖等;若不及时处理,则进一步出现神经精神异常的症状,表现为烦躁、精神恍惚、视觉模糊、反应迟钝、性格的改变,出现幻听、幻视,严重时发生甚抽搐、昏迷。血糖下降速度、低血糖持续时间、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性决定了低血糖的严重程度。同时年龄、有无其他并发症等也决定了其严重程度。低血糖昏迷的治疗:低血糖昏迷损害最严重的是脑细胞,众所周知,低血糖昏迷6 h以上就会导致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从而引起相关的后遗症脑病,所以必须立即抢救,予50%葡萄糖40~60 m L静脉推注,然后继以5%葡萄糖静脉滴注,同时密切监测血糖,是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低血糖状态严重,可以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纠正低血糖后,进一步查明低血糖原因,积极的治疗原发病。无糖尿病病史患者低血糖持续的时间长,低血糖昏迷发作较糖尿病组发展缓慢、发作时间较短,血糖的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相比较高,低血糖患者无预警症状是由于交感肾上腺素反应性的减低,从而导致低血糖的反复发作[7]。

综上所述,低血糖昏迷起病较急,大部分为老年患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导致医护人员误诊及误治。低血糖昏迷不仅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也占了不少比例,对非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应常规检查胰岛素、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应加强低血糖的知识宣传,对昏迷患者应常规进行血糖检测,有利于临床快速诊断,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不可逆损害。同时医务人员应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好的应对临床中的突发状况。

摘要:目的 探讨低血糖昏迷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该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收住院的50例低血糖昏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低血糖患者早期治疗效果良好,原发病以糖尿病多见。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水平低,持续时间短,血清肌酐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应加强低血糖的知识宣传,对昏迷患者应常规进行血糖检测,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不可逆损害。

关键词:低血糖,昏迷,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李爱兵.低血糖昏迷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35例[J].首都医药,2014(8):42-43.

[2] 董莉莉.53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昏迷原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9.

[3] 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8-798.

[4] 张瑞明.低血糖所致急性脑功能障碍30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病杂志,2008,25(5):633.

[5] 程立.低血糖昏迷35例分析[J].内科极危重症杂志,2002,8(3):140.

[6] 匡昆仑.系统规范的糖尿病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的影响[M].中国医学工程,2012(1):142-143.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分娩数为22165例, 包括剖宫产6092例, 阴道分娩16073例, 56例子宫切除术, 占总分娩数的0.25%, 其中急症子宫切除41例, 占73.21%, 选择性子宫切除15例, 占26.79%。

1.1 一般资料

41例急症子宫切除者的年龄为22~43岁, 平均年龄32.5岁, 初产妇7例, 经产妇34例, 平均孕周36.7周, 阴道分娩后行子宫切除术4例 (晚期产后出血2例, 羊水栓塞1例, 子宫内翻1例) , 阴道分娩子宫切除占阴道分娩总数的0.024%, 剖宫产术后切除子宫37例, 占剖宫产总数的0.61%。

1.2 手术时间

36例子宫切除术后立即切除子宫, 5例确诊出血原因后切除子宫, 其中2例阴道分娩并发羊水栓塞及子宫内翻于分娩后2小时内行子宫切除, 2例阴道分娩并发晚期产后出血, 由外院转送我院距分娩时间分别为2天及7天行子宫切除;1例剖宫产后3周产妇出血行子宫切除。

1.3 手术方式

36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 5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步骤按常规步骤进行。

1.4 术前出血情况

术前失血性休克1 0例, 平均失血量1200m L。

2 结果

2.1 子宫切除术指征

41例均因子宫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 其中胎盘因素25例 (45.37%) , 子宫破裂3例, 羊水栓塞3例, DIC6例, 晚期产后出血3例。子宫内翻1例。 (见表1)

2.2 失血量

5例确诊出血原因后切除子宫者, 术中出血量少于600m L2例, 600m L~1000m L1例, 1000m L以上2例;36例剖宫产术中因子宫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者, 术中出血量少于600m L6例, 600m L~1000m L14例, 以上16例。因术中出血致失血性休克18例, 占43.9%。平均出血量1019.51m L, 输血例数36例, 输血量900m L~4000m L。

2.3 手术并发症

子宫切除术中并发羊水栓塞2例, 因及时使用皮质激素、氨茶碱、加压给氧治愈。

2.4 术后并发症

主要为原发疾病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 导致的肾功能衰竭、DIC。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 盆腔血肿1例, 伤口感染2例, 并发羊水栓塞1例。

2.5 母儿预后

1例因羊水栓塞子宫切除后仍抢救无效死亡, 余40例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97.56%。围生儿总数43例 (2例双胎) , 其中轻度窒息10例, 表1 4 1例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重度窒息8例, 存活新生儿35例, 占81.37%, 围生儿死亡8例 (包括双胎) , 围生儿死亡率为18.61%。

3 结语

文献报道[1]急症产科子宫切除占总分娩数的0.027%~0.3%, 本组占0.25%, 与文献一致。而剖宫产后行子宫切除占剖宫产总数的比例国内报道为0.45%~0.61%[2], 本文为0.61%。国外报道剖宫产后子宫切除术的比例为阴道分娩后子宫切除比例的2 3倍, 与本文基本一致。

(1) 胎盘因素是造成难以控制的产科出血的首要因素, 其中前置胎盘伴或不伴有胎盘植入, 胎盘早剥是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本组资料显示, 胎盘因素导致的子宫切除占45.37%, 于国外近期报道相同[3]。由于人工流产和剖宫产的增加, 造成子宫内膜受损, 使胎盘植入发生率大大提高, 有报道认为, 有剖宫产史者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是无剖宫产史的35倍。而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的病因基本相同, 故70%胎盘植入合并有前置胎盘, 从而导致产后出血, 子宫穿孔使子宫切除的机会增加。另外, 接生技术不规范及滥用缩宫素造成子宫内翻, 子宫破裂是产科子宫切除的另一重要原因。

(2)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目的是止血, 挽救产妇生命。生产后出现不可控制的大出血时, 子宫切除的抉择需当机立断, 稍有迟疑就会失去抢救时机。前置胎盘产前、产后均有极大的出血危险, 且常并发胎盘植入, 出血更为凶猛, 因而无论决定急诊还是择期手术, 均应视为高危剖宫产。应做好抢救准备。当胎盘剥离面出血凶猛时, 局部缝扎及压迫止血难以奏效, 出血量达1000m L以上, 应快速缝合子宫, 经积极抢救后, 如病情继续加重, 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羊水栓塞并发DIC时, 手术虽有加重休克的可能, 但切除子宫后可减少胎盘剥离面及大血窦出血并可阻断羊水内容物进入血以及子宫病变致凝血机制的障碍, 因而子宫切除有可能使抢救获得成功。因产后出血多为年轻妇女, 且出血来势凶猛, 产妇多数已处于休克状态, 手术需迅速完成。子宫次全切除较符合生理需要, 且因急诊手术, 阴道准备不够充分, 子宫全切易造成术后感染, 因而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式以子宫次全切除术为宜。但对羊水栓塞、DIC、子宫破裂累及宫颈, 以行子宫切除术为宜。由于妊娠期盆腔充血, 手术者应熟练操作, 注意止血, 对有多次剖宫产的孕妇, 子宫与膀胱常致密粘连, 故术中对粘连处理仔细分离, 以免损伤膀胱, 全子宫切除术中应避免损伤周围脏器。本组36例行全子宫切除术, 5例行全子宫切除术。5例行子宫横切口一侧角部向下撕裂较深行子宫次全切除术。难以切净其炎症, 坏死组织而行子宫全切术。3例系因胎盘植入部位过低, 子宫次全切除后子宫下段保留部分仍出血不止行子宫全切除术。1例因子宫破裂, 撕裂及下垂宫颈而行全子宫切除术。

(3) 本组围生儿死亡原因为孕妇分娩前胎盘因素及分娩出后严重缺氧所致, 围生儿死亡率仅为18.61%, 可能在于我们对急症大出血的患者采取更积极的损伤治疗及强有力的综合止血, 扩容等措施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41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指征为子宫大出血, 术中胎盘因素占首位 (25例, 45.37%) , 治愈率97.56%, 围生儿死亡率18.6%。结论:子宫切除是产科大出血, 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产科,子宫切除,子宫出血

参考文献

[1] RadekaG, MilasinovicL, VejnovicT, etal, Cesarean hysterectomy in modem abstetrical practice from1968to1993, Msd Pregl, 1997, 50.

[2] 王得芬.产科子宫切除118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1, 26 (4) :221.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12例, 脑出血95例, 脑梗死417例;男267例, 女245例。其中继发癫痫40例, 患者年龄30~80岁, 平均 (70.0±15.3) 岁,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9例, 所有患者均为住院确诊的首次发病者, 经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其中脑梗死23例, 脑出血17例。癫痫的诊断标准按1989年国际癫痫联盟分类进行。

1.2 脑卒中早期癫痫发作的诊断标准

(1) 2周内有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生并经影像学证实; (2) 既往无癫痫发作病史; (3) 临床发作表现为卒中后2周内有2次或以上的癫痫发作; (4) 脑电图检测阳性或阴性; (5) 排除其他原因的癫痫。

1.3 方法

通过病例回顾及随访, 对512例脑卒中患者中继发癫痫的40例患者的性别、癫痫发作时间、卒中类型、癫痫与卒中部位的关系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512例脑卒中患者中有40例患者继发癫痫发作, 发生率7.81%, 其中男性发生率为7.87% (21/267) , 女性发生率为7.76% (19/245) , 男、女患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2) 癫痫发作的起始时间:脑卒中后出现癫痫发作的时间为1d~3年, 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内为早期发作, 2周后为晚期发作。脑出血中早7例 (70.00%) , 晚发3例 (30.00%) ;脑梗死中早发22例 (73.33%) , 晚发8例 (26.67%) ;合计早发29例, 占癫痫发作的72.50%。晚发11例, 占27.50%, 脑卒中后癫痫早发居多,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卒中类型与卒中后癫痫的关系:本组资料中417例为脑梗死, 其中30例出现癫痫发作, 发生率为7.19%;95例为脑出血患者, 其中10例出现癫痫发作, 发生率为10.53%。资料显示患者卒中类型与卒中后癫痫无明显相关性 (P>0.05) 。 (4) 癫痫发作与脑卒中部位的关系:40例癫痫患者中, 脑卒中部位分别为额叶11例、颞叶10例、顶叶5例、顶枕1例、颞顶叶1例、基底节区12例。脑卒中病灶位于皮质28例 (70.00%) , 明显高于病灶位于皮质下的16例 (3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是导致中老年人癫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卒中的癫痫发生率国内报道为5%~l5%[1]。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机理: (1) 卒中后出现脑水肿均可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致癫痫发作; (2) 卒中后脑局部病理生理的变化, 尤其是病灶中心区的脑组织坏死, 病灶区胶质细胞的增生, 是癫痫放电的根源, 特别是星状胶质细胞对癫痫的发作尤为重要; (3) 脑卒中后体内有关激素发生改变引起异常放电, 以及酸碱平衡破坏和血电解质障碍均可诱发癫痫性放电; (4) 晚发性癫痫主要是由于中风囊的机械刺激, 以及逐步发生的神经细胞变性, 病灶周围胶质细胞的增生, 胶质瘢痕形成癫痫灶所致[2]。 (5) 急性脑卒中可使全脑细胞功能紊乱, 脑内正常生化环境的连续性破坏、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引起癫痈发作[3]。脑卒中病变位于皮质者, 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均较高 (70.00%) , 可能与病变直接刺激皮质引起异常放电有关。脑卒中后是否发生癫痫要看是否累及大脑皮质, 而和男女性别无关, 与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无关[4]。卒中合并癫痫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早期发作者, 发作次数少的可短期应用抗癫痫药, 预后好。迟发者, 发作次数频繁的正规应用抗癫痫药, 部分病例可得到控制, 少数预后差, 合并持续状态病死率高。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512例脑卒中患者中40例继发癫痫发生率、起始时间、癫痫与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的相关性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7.81%, 男女两性无明显差异, 脑卒中后癫痫早发居多, 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 皮质区较皮质下的发生率高。结论 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与性别及卒中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解学礼.癫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2] Berger AR, Lipton KB, Lantos G, et a1.Early seizures following intracerebml hemorrhage: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Neurology, 1988, 38:1363.

[3] 范元, 梁健, 梁丽寅.急性脑血管病早期癫痛发作的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0:4~5.

临床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1452例活检标本均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切片4~6µm, 苏木素-伊红染色。诊断方法用《妇产科病理学》所规定的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452例病人, 年龄 (59.8±3) 岁, 年龄范围43~96岁, 绝经期6个月~40年, 出现子宫出血症状2d~2年。一部分病人为门诊活检子宫内膜、宫颈组织标本, 一部分病人为住院手术的子宫、卵巢标本, 但临床症状都以绝经后子宫出血为主要症状。

2.2 病理检查结果 (表1) 。

3 讨论

绝经是每一位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 我国城市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 农村妇女为47.5岁[2]。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 雌激素分泌低下无孕激素分泌, 内膜萎缩。一般有2种形态, 即单纯性萎缩和囊性萎缩, 一般无子宫出血, 一旦发生流血, 应有足够重视。现对我院1452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其病理结果探讨原因。

3.1 子宫肿瘤导致子宫出血

本组病例中子宫肿瘤342例, 占23.55%, 为子宫出血最常见原因, 尤其是恶性肿瘤248例 (17.08%) 。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 组织较脆, 且肿瘤组织间粘性较差, 组织细胞容易脱落伴发生出血、坏死等继发改变,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本组检出交界性病变39例 (2.69%) 其引起子宫出血的原因似恶性肿瘤。本组检出子宫良性肿瘤55例 (3.79%) , 其肿瘤压迫子宫, 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 内膜及肌层内静脉丛扩张充血引起出血;也可由粘膜下肿物表面溃疡引起出血[3]。肿瘤引起的子宫出血常为不规则流血, 量一般不大。恶性肿瘤会有持续性或间歇性出血, 特别是绝经10年以上的不规则出血应高度警惕为恶性肿瘤引起。

3.2 生理活动或药物影响

本组检出子宫内膜增生或增生过长或有分泌反应病例293例 (20.18%) 是绝经后子宫出血常见原因之一。绝经后卵巢无孕激素分泌, 还有少量雌激素分泌, 积累刺激后子宫内膜可以呈增生反应、不规则增生或增生过长, 偶尔出现排卵, 内膜呈分泌反应[4]。这种情况属于生理范围, 可在绝经后的头数年中发生。此类出血常表现为3~5d的少量出血, 有时间隔1个月仍有1次出血。出血量似月经量或比月经量少。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后, 亦可发生上述改变引起子宫出血。可为多次周期性出血。

3.3 炎症影响

本组病例中检出老年性子宫内膜炎227例 (15.63%) 、慢性宫颈炎139例 (9.57%) 、宫颈炎性息肉165例 (11.36%) , 也是绝经后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绝经后内膜变薄, 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内膜腺体萎缩, 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形成炎症, 病变严重时局部有溃疡形成, 引起子宫出血[5]。为偶发少量出血。

3.4 本组检出子宫内膜息肉32例 (2.20%) 、子宫腺肌病17例 (1.17%) , 其造成子宫宫腔结构改变, 容易发生感染、溃疡, 引起子宫出血。为偶发少量出血。

3.5 卵巢肿瘤导致子宫出血

本组检出卵巢良性肿瘤12例 (0.83%) , 卵巢恶性肿瘤11例 (0.76%) 。某些功能性卵巢肿瘤 (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 , 另一些非功能性卵巢肿瘤 (如浆液性囊腺瘤或癌、粘液性囊腺瘤或癌、纤维瘤、转移性肿瘤) 的间质都可以分泌雌激素, 使内膜呈活跃的增生反应或增生过长。如果肿瘤有黄素化则可以分泌孕激素, 使内膜呈分泌反应[4]。引起子宫出血。良性肿瘤多为偶发少量出血, 恶性肿瘤时可有持续性少量出血。

3.6 其他因素

本组检出子宫内膜萎缩病例214例 (14.74%) , 为短时间少量出血。其发生子宫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血管病变:老年人常见有动脉硬化、高血压, 其子宫动脉硬化, 内膜出血, 可发生子宫内膜卒中, 内膜间质中有弥漫的渗血, 引起子宫出血; (2) 子宫脱垂或子宫后倾阻碍血循环, 静脉窦淤血破裂引起出血; (3) 囊性变的内膜腺体破裂引起出血[4]。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的病因和机理, 以便提高临床诊治率。方法 通过对我院1452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活检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出各种病因所占的比例。结果 检出子宫肿瘤342例, 为最常见的原因, 占总资料人数的23.55%, 其次为子宫内膜增生反应或增生过长或有分泌反应293例 (20.18%) , 老年性子宫内膜炎227例 (15.63%) , 子宫内膜萎缩241例 (14.74%) , 宫颈炎性息肉165例 (11.36%) , 慢性宫颈炎139例 (9.57%) , 子宫内膜息肉32例 (2.26%) , 卵巢肿瘤23例 (1.58%) , 子宫腺肌病17例 (1.17%) 。结论 阐述了各种原因引起子宫出血的机理, 肿瘤所占比例最高 (子宫肿瘤和卵巢肿瘤共365例) 占25.10%。其中恶性肿瘤259例 (17.84%) , 不典型增生39例 (2.69%) , 提示临床发现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应有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绝经,子宫出血,肿瘤

参考文献

[1] 陈忠年, 杜心谷, 刘伯宁.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68~252.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82.

[3] 陈忠年, 杜心谷, 刘伯宁.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144~145.

[4] 陈忠年, 杜心谷, 刘伯宁.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125.

上一篇:责任保险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网络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