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创新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关于改革创新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3、以开拓创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4、国际化人才队伍现状与队伍建设思路

5、在省委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6、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发展 推动城镇集体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7、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

8、开展农村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应注重实效

9、钢铁行业走出“冰冻期”只有改革这条路

10、弘扬五四精神 做新时代青年

11、坚持开拓创新的百年反贫困之路

12、坚持改革创新 服务发展大局 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13、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要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14、四川网通 不当跟随者

15、长江轴承 创新与世界并驰骋

16、“五大发展理念”助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性升华和理性回归

17、教的创新,课程的动力源

18、创新为本,提升企业系统性竞争力

19、盐城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20、着力构建制造业创新导向型的社会报酬结构

21、青少年英雄榜样教育历史经验与启示

22、关于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23、际华三五一三:“巡洋舰”乘风破浪 载一三驶向百年

24、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切实提高立德树人水平

25、坚持创新引领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6、阿克苏农业品牌发展制约瓶颈及提升对策

27、一支敬业进取的审计队伍

28、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与知识产权

29、2007年中国IT创新企业奖获奖名单

30、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应培根铸魂

31、论语文学科带头人的素养及作用

32、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八性”思考

33、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

34、浅谈企业支部书记工作基本要点

35、基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36、中国应对西方国家高技术封锁的历史经验

37、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38、思政教育应紧抓创新与实践两大支点

39、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40、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努力实现稳固发展新局面

41、成功企业家纵论企业战略取舍

42、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43、十三五时期辽宁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思考

44、申丰公司党总支引领企业跨越发展

45、加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迎接液晶显示器产业跨越发展

46、六位一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7、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48、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与推进策略

49、政法工作要坚持正确方向,注重开拓创新

关于改革创新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3、绩效改革后医疗卫生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4、试论统计对提高医疗卫生体系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

5、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6、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对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意义

7、公立医院改革 不断深入的破冰之路

8、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条件试析

9、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汇聚产业强区新动能

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研究

11、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12、汇聚天下英才 引领辽宁振兴

13、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现状调研分析

14、新时代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创新宏观调控模式研究

15、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6、关注民生 反映民意 汇聚民智

17、十堰公立医院改革调研报告

18、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共利益取向

19、关于淮安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思考

20、2013年浙江改革形势分析

21、供应链运行机制对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2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

23、在深化改革中提升社区医疗服务

24、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25、西部大开发云南发展成就及对策建议

26、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

2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胜出的理性分析

28、医疗卫生信息公开政策的基本研究框架与制定协同动力模型构建

29、“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激励机制的研究进展

30、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

31、2013中国经济:企稳缓升

32、关于改革我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机制的思考

33、以“政通、人通、财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34、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探索

35、论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诉求及建构路径

36、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重庆人才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37、关于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的报告

38、年终一大波“政策红包”来袭

39、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40、十八大以来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动因、成效、困境及推进策略

41、扎赉特旗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

42、医疗卫生援黔32名院士加盟

43、公立医院采购机制的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

44、基于医患信任的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

4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6、卫生综合改革中镇级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现状与机制

47、云南“双创”工作见成效等

48、泉港医院:为石化新城劳动大军保安康

49、攻坚克难 奋力前行 全面实施医药价格改革

关于改革创新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一、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要素

课程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聚集点。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小学德育课程仍面临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如何整合中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的历史性课题。对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以对两种文化主导要素的把握为前提。这种主导要素以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为标志。

1、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

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民族在其历史演进和文化行为中积淀形成的长久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就是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是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把握了该民族文化演进的纲要。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整体和谐、辩证综合。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宇宙、人生运用整体思维,把人放在与天地社会的动态联系中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的统一,化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的探究为中心。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接触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主导思想,就是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所有传统美德都与这种整体精神相联系。传统价值观总是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强调国家统

一、社会太平。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局面,但很快又获得了统一,这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成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材料。这种思维方式及其传统道德对维护国家统一,幸民族团结,调解人际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重视整体和谐,而且强调辩证综合。例如:儒家追求“仁爱”,崇尚道德,但并不否定刑罚;主张“德政”,但不否定法治,从而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这里边蕴含着辩证综合的思想。儒家还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人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正己修身的人生修养也具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这种修养方法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传统道德也具有两重性,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建立在小家生产基础和封建宗法制度之上的传统道德,必然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一面。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有世界眼光,实现中西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我们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现在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采取闭关自守、全盘否定,或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分析、鉴别、学习、借鉴、吸收、利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整合。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学者注重归纳和实证,沿着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逻辑,从道德现象、具体事例、个案分析入手,总结归纳各自的教育理论,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中国学者则注重演绎,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逻辑,从概念出发,说明或指导实践。这两种思维方式恰好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其次,在教育方法上,西方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师生平等对话;而我们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讲授和教育导向。这方面同样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再次,在教育内容上,特别是西方文化中那些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互利互惠观念、公关信息观念、商品市场观念、文明消费观念等,更需要借鉴和吸收,使其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发燕尾服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综合性与实践性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特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才各受教育者双主体互动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德性的教育过程。德育课程是实现这种教育过程的最重要的活动载体。要培养学生完整的德性,必须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初步构建出德育的目标内容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系,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

1、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

整体构建德育目标体系的做法是: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生;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内在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目标要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将总目标转化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具有年级梯度的具体目标,并体现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

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就依据总目标,从广义上认识德育,确定德育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项要素构成。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使他们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及“五爱”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进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刚强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品质。心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的心理素质。德育内容五项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统一体。其中思想教育是灵魂,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要分别研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以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者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如果在理论上仅仅把德育视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就是以五项要素为纬,以各项要素质的不同层次为经,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从而解决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内容的倒挂、脱节、简单的重复、脱离实际的问题。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整体性,不仅指五要素横向结构的整体性,还包括五要素在年级与学段纵向衔接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性。经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五要素促进着学生德性的整体化发展。

2、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体系

德育课程不仅是德育目标内容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是德育实践活动体系,这是由道德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的发展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实践体现着道德的本质,反映着德育的基本规律。

首先,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目标是对德育结果的预期规定,因而其制定的依据和标准是品德的整体形成状态。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知、情、意)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践言了,才标志德育目标实现了。

关于改革创新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变换模式、启发引导、提出猜想、解决问题, 从而掌握新的知识, 激起求知创新的欲望。如果形式单调, 就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只有在情景中主动地了解、研究、猜测、推理才有助于素质的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知主体的主动建构。当认知主体意识到是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 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 知识总是情境化的, 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 只有将认知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 才能促进认知主体的主动发展。

精心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引起反思, 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 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在创造性的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如:教学“探索规律”日历中的方程时, 可让学生先用3×3的方阵框出九个数字, 由学生说出其中某位上的一个数字, 教师来填出其余的8个数字。由于教师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各位上的数字, 学生会感到惊讶, 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对此问题的好奇。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 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改变被动状态,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时教师应改变情景, 提出新的问题如:这9个数的和最小可以是多少?最大可以是多少?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2 鼓励交流探索,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活动,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 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写出n (n+1) (n+2) (n+3) +1的结果。从探索这个式子的结果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 (可能具有的规律) 、提出猜想。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 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是否参与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提出各自的看法, 通过交流发现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仅能将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 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 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为后续学习和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认识到解决问题只靠一个人的能力有时是不够的, 只有团结协作靠集体的力量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 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3 加强开放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开放题的教学, 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在教学中,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如:调查本校学生课外活动情况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 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 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做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能对学校提出建议吗?这一开放题,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 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尊重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的个体差异, 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显著差异。因此,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 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在评价上要承认个体差异,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了解并尊重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创新思维, 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环境, 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见解, 展示个性特征, 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将一角为45度的直角梯形分成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四个图形, 这时, 部分同学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可降低难度“将图形分成3个或6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此图形要分割成三角形是不能分出4个的, 通过交流分析, 必须分成直角梯形, 从而形成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良好氛围。

5 结语

教学方式因人而异, 探索一条适合全体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成为课改中的主要课题。我体会到数学课堂应创设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 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摘要: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宗旨。本文首先论述了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交流探索的重要性, 然后阐述了开放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充满创新活力, 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索交流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创造欲望,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 韩春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 (1) :95~96.

[2] 陈丽.追求有灵气的数学课堂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 2008.

关于改革创新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大会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使命、新蓝图、新部署和新要求,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总要求和八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机关党建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坚决落实,不断提高机关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为全面落实十九大精神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准确把握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新部署

十九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对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概括起来,最起码要准确把握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和巨大飞跃。这是十九大的最大亮点和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机关党员干部,是工委和机关党委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使之成为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科学的政治判断。机关党建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必须深刻认识这一历史性变化,准确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想作为、能作为、敢作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三是准确把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十九大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新时代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机关党建要坚定不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效保证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本部门本单位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筑思想自觉、夯实组织基础、强化纪律支撑,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是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总目标上,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指导方针上,强调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建主线上,强调要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总体布局上,强调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新时代机关党建要坚决贯彻这个总要求,积极调整工作定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工作机制和工作队伍,使之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机关党建的全过程、工作的各方面。

五是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十九大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带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以制度建设贯穿五个建设。机关党建要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看齐”上想办法、下功夫,确保党员干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政治任务,也是纪律要求,还是职责所在,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抓好落实。

六是准确把握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标准。十九大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突出政治标准。机关党建承担“建设队伍”核心任务,首先要把好政治关,确保党员干部政治过硬;又要抓好思想教育、党性锻炼,确保党员干部思想坚定;还要精准培训,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八大本领”,建设高素质的治国理政专业化干部队伍。

七是准确把握党组和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作用。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组“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的职责;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调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要担负起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机关党建要积极适应,主动调研,谋划提出新形势下更好发挥工委和党组两个作用的思路,拿出建强基层党支部、发挥党支部重要作用的具体举措。

八是准确把握党的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要求。十九大首次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指出重点是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强调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机关党建要绷紧纪律建设这根弦,针对机关工作和党员干部实际,运用好“四种形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重视讲政治、重视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和优势。党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不是单纯的业务机关,机关党建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政治素养、政治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一要通过中心组学习、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剖析、体会交流,组織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从而真正搞明白讲政治的重大意义,不讲政治的严重危害。二要突出强调当前最大的讲政治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自内心地认同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完全有赖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习近平同志当之无愧地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领袖,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杜绝“七个有之”,做到“四个看齐”。三要反复强调讲政治不光要说得好,更要做得好,在重大时刻、日常工作和具体行动中,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基本做人准则,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讲政治,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加強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根本指导,以解决现实问题和重大矛盾为底线思维,以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重大举措,以人民为中心为发展理念,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系统阐述了“八个明确”的核心内涵,完整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一个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有三条:一要全面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精心学习,潜心研讨,分机析理,吃透精神实质,把握精髓要义。二要专题学,认真对照“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一章一章学习领会,一条一条思考理解,一步一步入脑入心。三要分类学,紧扣部门单位职能定位、职责任务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善于把总书记新思想的“普通话”转化为部门单位的“地方话”,确保党员干部听得懂、记得住、能对照、可执行,切实发挥武装头脑,提高本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

抓好基层党支部这个基础,筑牢基层组织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战斗堡垒

基层党支部最熟悉党员情况,具有管到人头的最大优势。按照十九大部署,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一要突出党支部政治功能,要明确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实现路径,积极探索党支部参与党员日常考核、职务晋升、违纪查处的操作办法,使党支部发挥作用有手段、到人头、能落地。二要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既要配强书记、委员,明确他们的职责,又要抓好经常性教育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党的意识、书记意识和委员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党建知识、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三要创新“三会一课”。“三会”重在聚焦十九大精神,紧扣支部现实问题,答疑释惑,交流思想,解决问题;党课重在围绕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由谁讲、讲什么、怎么评价,确保讲得活、讲得实、讲得好,从而把党支部真正打造成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坚强战斗堡垒。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队伍

经过十八大以来的严肃整治,党的作风有了显著变化,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四风”问题是沉疴顽疾,必须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才能根治。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1月2日中央政治局即审议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鲜明表达了狠抓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机关党组织要跟紧步伐,聚焦发力,坚持不懈。一要建章立制定规矩。根据十九大精神和《实施细则》要求,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特别是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提高针对性;要明确作风要求,划出行为底线,使之数量化、具体化、标准化,增强操作性;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讨论,查表现,摆危害,找原因,明责任,开展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清除错误思想,克服侥幸心理,扭转惯性思维,真正掌握领会要求,自觉严格执行制度。二要聚焦主题抓教育。十九大作出明年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部署,机关党建要围绕主题教育提前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本部门本单位主题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落实中央部署做好充分准备;在主题教育中,要特别重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让戒尺常摆案旁,利剑高悬头顶,警钟长鸣耳边;要结合实际,推进职能转变,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部门,既要防止门难进、脸难看死灰复燃,更要防止少数党员干部脸好看、事难办、庸政懒政怠政滋长蔓延,还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治国理政的“八大本领”。三要奖惩结合强担当。要将作风表现纳入组织生活,认真对照,深刻剖析,改正提高;要将作风表现纳入党员评议,作为判断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要将作风表现纳入宣传报道,大力表彰那些作风正派、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纪律建设为保障,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各级党组织落实纪律建设要求,一要教育党员干部知纪明纪。既要召开“三会一课”、开展谈心谈话,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党章和党纪党规;又要加强反面典型剖析,及时传达中央“打老虎、拍苍蝇”的典型案例,同时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切实提高警示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监督党员干部遵纪守纪。要明确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和基层党支部监督责任,细化责任清单,完善监督程序;要扎紧制度笼子,管住关键权力,防止跑冒滴漏;要重点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督促他们认真遵守党的“六大纪律”,发挥示范表率带动作用。三要严肃执纪问责。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加大“三转”力度,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决不能有差不多、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断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新力量。

关于改革创新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改革浪潮,给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也给政府治理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探讨智慧城市视角下政府治理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就有必要追问:是什么阻碍了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步伐、使之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顺应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实现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战略目标?
智慧城市与政府治理创新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何为智慧城市?目前国内外研究者还没有较为一致的意见。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智慧地球”理念的延伸。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理念,那时恰逢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引起世界经济动荡之际,这一创新理念立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强调“智慧城市”是实现“智慧地球”的战略需求,此后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就业和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

直观而言,智慧城市是一种以新一代信息基础支撑的新城市发展生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它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使构成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等要素与人之间实现互联、协同和智能,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城市系统中的各类需求作出智慧的响应。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新模式,它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基础、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以理念创新为核心,是一个物物相连、数字化、绿色生态、人本幸福的城市。

给政府治理创新带来机遇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将成为政府治理要素中日益重要的战略资源,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提供强大动力,逐渐成为信息时代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潜在机遇。

首先,智慧城市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社会沟通能力。政府与民众的传统沟通渠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渠道,民众呼声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智慧城市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社交平台等,为政府和公民提供了一个双向互动沟通的渠道,推动政府治理向社会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转变,显著提升政府的社会沟通能力。

其次,智慧城市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受“长官意志”的影响,传统政府决策中存在很多非理性决策。智慧城市建设能有效整合并激活分布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多源异构数据,形成庞大的数据湖,让政府形成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机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决策为主导转向以大数据驱动决策,推动着政府决策能力的提升。

第三,智慧城市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智慧城市建设能让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过去的供给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加多样、更加准确且高效,降低了政府碎片化的管理,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

第四,智慧城市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危机预防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频发,对信息时代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打造视频化、智能化的城市安全体系,能让政府及时有效地了解社会舆论导向,提升政府的危机预防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可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第五,智慧城市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智慧城市推动着政府治理从单一向各个社会主体合作的多元化的治理体系转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为公民参与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激发社会各个主体共同参与政府治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社会多元主体协作的紧密程度和有序程度,产生协同效应。
面临多种困境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外许多地区都在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推动政府治理的改革与创新。但必须认识到,在智慧城市加速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面临着多种困境。

管理困境——政府治理结构与智慧城市资源形态不适应。智慧城市使城市的资源配置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虚拟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源格局由分散走向紧密,资源消费由线性走向循环,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运行基础,进而对政府治理的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作为城市资源的主要配置者,理应根据智慧城市带来的城市资源形态变化对自身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整合城市系统内外部的碎片化资源。但不少地方政府依然延续着传统城市下层级化、分散化的治理结构,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跨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意识薄弱、能力不足,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局面难以形成,阻滞了城市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机制困境——政府治理过程与智慧城市运行机制相脱节。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能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城市建设好、治理好,让每个居民成为城市的主人,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是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从这一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设是围绕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展开的,是将高效的智慧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有效融合,创造一个开放、紧密、和谐的城市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保证政府治理过程的开放与透明,且在多方参与的环境中进行。但现实是,政府的治理机制仍不适应形势要求,治理过程落后于智慧城市发展实践,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突出表现在治理过程社会参与度低、习惯于封闭式的内部决策等方面。

技术困境——政府治理水平与智慧城市建设步调不一致。智慧城市并不是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的简单替代,它给政府治理带来的不但是治理理念的更新,也是信息技术与系统的升级换代。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布局信息化改造、建设,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然而,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中,各地政府在推动基建的同时并没有兼顾应用的发展,实际上真正能反映出智慧的技术手段落后,政府治理中的智慧平台应用不多,局限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少数行业,并且业务功能单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和发展中的信息鸿沟仍非常大。

人才困境——政府治理中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必要支撑。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国有500多个城市推出了相应的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速度相比,政府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不够重视,各地方政府普遍缺乏既懂政府工作流程又掌握智慧城市专业知识的人才,难以实现智慧城市与政府治理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现阶段,政府内部普遍缺乏大数据技术人员、智慧平台及各类应用的运营管理人员,人才不足已成为各地政府进行治理改革与创新的瓶颈,影响了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国外经验借鉴

建设智慧城市,是世界各国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但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高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相对平缓,没有形成大规模、大范围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政府治理的改革与创新也在有序推进。

新加坡政府推行的政府电子化治理 新加坡是全球最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家,在2006年就启动了“智慧国2015”计划。该计划并非单纯地强调信息技术本身,更多地是关心民众的问题,体现以公民为中心的宗旨,通过建设覆盖全国的数据收集、连接和分析的基础设施、操作系统,更好地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围绕这个愿景,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全新的“电子政府发展理念”及“电子政府2015”,推动政府治理转型,着力于构建一个无缝流畅、以民众为中心的整体型政府,以及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目前政府98%的公共服务已经同时通过在线方式提供,其中大部分是民众需要办理的事务,让民众享受一站式服务。并且,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了使政策更具备前瞻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测民众需求,以实现更为科学的决策,为民众提供更好服务。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非常重视对数据共享过程中个人隐私的保护,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其作为构成智慧國战略的一项基础,加强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保护。

英国政府推进“整体型”政府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并在跨国组织及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席卷全球,推动了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但也导致了愈加严重的政府管理碎片化问题。为了消除政府管理碎片化状态,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提出了“协同政府”的概念,构建一体化的网上政府治理模式,持续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战略,实现政务的公开、规范、高效、透明;同时增设跨部门的组织体系,以政府流程再造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旨在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消除政策相互抵触的状况,加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作,更好地联合使用稀缺资源,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最终打造以解决国民问题、为国民提供整合性服务为核心的政府。2017年,英国政府发布《数字英国战略》,其核心就是强调继续贯彻“数字政府即平台”理念,建立一种“全政府”的转型方式,推动跨政府部门业务转型,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欧洲各国非常重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及政府治理,联合全民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政府治理模式。
路径探讨

首先,推动政府治理结构性转型,破除管理困境。

智慧城市使城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政府以“封闭性”和“内向型”为特点,各自为政、碎片化和低协同化程度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加速带来的治理要求。要转变治理理念,借鉴西方国家整体政府的做法,构建一体化、无缝隙、高度协同的公共服务新模式,实现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

现代政府治理新趋势之一就是整体政府跨界协同治理,而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有效助推了我国政府治理的结构性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尤其是开始实施的大部制改革,进一步畅通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渠道,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不过,常态跨部门协调机制的运行尚不健全,跨部门协同意识不足。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整体政府的系统化治理模式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要树立整体政府观,增强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职能有机统一的政府体制,实现资源、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明确部门责任,确保责权一致,协调好跨部门协同纵向、横向结构间的关系,解决多头决策、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等问题,形成目标一致、各部门联动、反应灵活且高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这才是能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及社会发展所需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

其次,推动政府和公众联动机制,破除机制困境。

在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了协同治理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协同公治,公众参与。虽然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加速,但政府单一的治理主体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种独占的、封闭的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积极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偏低。

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复杂巨系统,重新定义了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公民、企业与城市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过去单向的“供给-消费”“管理-被管理”等转变为多维、新型的协作关系,推动着政府治理从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协同治理的开放式模式,为公民参与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在未来政府治理的改革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实现“多元主体”这一问题上,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但也必须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参与政府治理的积极性,应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吸引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实现全社会治理资源之间的“大联动”,充分实现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促进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提升政府治理的整体合力,探索构建政府治理大联动格局和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效力。

再有就是,建设主动型公务人员队伍,破除人才困境。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文献综述名称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语言学及其应用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