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旅游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文中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哈巴湖生态农业旅游区运行进行分析,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县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市场分析

1 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南海子、绿色度假村、白春兰绿色家园、灵应寺等10多家各色旅游项目落户盐池,累计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可观,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2 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2.2 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2.3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3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开发实证分析

3.1 市场分析

哈巴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王乐井乡境内,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属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之一。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草原省至内蒙古草原省的过渡地带。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分属76科,276属。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荒漠类型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同时保护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沙海兼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2 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垂钓、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生态景观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商贸的概念。

(2)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结合区内独具特色的沙漠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开发建设哈巴湖自然博物馆、哈巴湖度假酒店、沙地运动乐园:马场、治沙天然博物馆、哈巴湖牧耕田园农(牧)家乐等景区。

(3)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多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山庄果园”、“垂钓走廊”、 “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4 结论

哈巴湖生态农业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区内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旅游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引言

美丽中国不仅要有美丽的城市,更要有美丽的农村;不仅要将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还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具生态文明。同时,还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把乡村旅游开发作为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方式渠道,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融合,既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

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应是一个理想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获取更多的资金保障,以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消费者选择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走近乡村生活,寻找乡土情结,置身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在更加美丽的乡村田野中放松身心。乡村旅游有别于传统的红色旅游和名胜旅游,是一种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旅游新形式。将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农业文明、新时代農村文化习俗更好地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近距离地享受自然风光,欣赏田园景色,享受不同区域特殊的乡村人文景色;能够了解当地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当地农副业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此外,还能更好地传播区域民俗文化,实现风土人情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效融合,为乡村旅游开发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农村注重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真正贯彻生态发展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才更有意义和价值。生态文明是一个大概念范畴,不仅要从自然的角度分析,更应从文化的层面分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文宜居环境的构建。不仅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应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建设更加美丽的现代乡村。同时,还要更好地传承农村文化习俗,做好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不仅要体验乡村自然风光,更能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明。通过乡村旅游,每个游客在获得各种物质享受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将宜居作为最重要的前提,必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保护地球,实现全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

(一)乡村旅游开发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乡村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且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将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很多地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选择。各地在推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旅游开发给生态文明带来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意在推动经济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即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开发过程中,可能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不利影响。每一个旅游开发企业都要尽可能地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作为首选,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这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冲突。尤其是当经济利益追求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矛盾时,不少企业选择牺牲生态环境,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拓宽乡村旅游经营范围,过度开发和利用,甚至一些企业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还会将当地居民迁出,这样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制约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此外,不少企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盲目开发和无序竞争,使乡村旅游产业泛滥,乡村旅游产品的趋同化明显,忽视了乡村特色文化的本土化,不能将生态文明融入乡村旅游研究中,让乡村旅游开发失去了最本质的特色,这有悖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基本目标,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公益行为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强调的是环境保护、生态守衡,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更好地统一,尤其是保护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传承生态文明。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侧重的是公益性质,公益性质与企业的盈利行为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由于其公益性质,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这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人们的公益意识,让人们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开发旅游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必然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进程,尤其是一些受到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的生态区域,旅游建设项目受到严格限制,对乡村旅游开发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合理把握尺度,既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又要合理利用资源。如果一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则必然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不仅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源,而且很难获得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保障。
三、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策略

(一)注重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理论研究

1.设立专项课题,实现理论研究突破

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国在旅游建设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同时,还要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究更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研究项目。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新探索,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需要进行不断创新突破。

2.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促进理念更新

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是一个实践过程,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过程,然后转变思想,更新理念,逐步将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做好思想转变工作,推动社会发展理念更新,这是一项综合性思想解放运动,必须从理论研究开始,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尤其是结合当前人们的普遍认识问题,促进更多人转变思想观念。通过理论研究,让全体国人能够重视旅游开发,融入生态理念;让每个企业在盈利的基础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并作为旅游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旅游开发时,相关单位要保护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开发旅游资源,设计旅游产品,构建旅游文化,融入更多的生态文明思想,让生态旅游成为更多游客的选择,并践行这一思想理念,从而真正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3.推动二者融合,注重实践完善

只有以可靠的理论保障实践,才能确保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合,防止陷入相互矛盾的境地。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因乡村旅游开发而破坏生态文明,也不能因过度保护生态文明而阻断乡村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相关旅游单位需要建立嵌入式的系统模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系统控制核心,控制乡村旅游开发的进度和程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强势组合与弱势互补,真正推动二者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注重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制定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制度。注重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的建设理论研究,实现两者更好的协同发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总结,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融合,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双向推进,为二者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導,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进一步推动理论进步。

(二)坚持乡村旅游开发生态化

1.以生态化统领乡村旅游长远发展

做好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工作,能够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想要真正做好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必须注重旅游生态保护,贯彻执行乡村旅游生态化这一个基本发展理念。乡村旅游开发不仅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保护,增加社会效益,保护当地生态系统,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好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人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生活水平。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还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尤其是从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建设更好的家园。

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生态化,做好乡村旅游生态化的开发工作,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真正统一起来,不能以破坏当地的生态田园系统为代价,而要以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田园风光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旅游更具特色,让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在改造村落建筑时,一定要遵循当地居民的意愿,结合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合理地改造村落。

2.用生态化理念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以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保护好最能体现民俗文化特色的建筑等。乡村旅游开发最核心的是乡村文化,没有原著居民,没有体现乡村风俗文化的建筑,也就没有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开发就成了一个空壳,这样的乡村旅游开发必然没有生命力。同样,如果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生态文明既包括自然生态,更包括人文生态,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应坚持绿色低碳环保和文化保护理念,不能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更不能破坏当地的人文风俗,真正保留当地的人文生态,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生态化。旅游开发只有以生态文明为根本指导思想,才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出现短视行为。只有将生态文明作为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指导旅游开发和运营,才能让旅游开发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不是与生态文明相冲突,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三)生态保护的旅游化

1.努力挖掘生态资源的旅游价值

乡村资源非常丰富,不同的乡村具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不同的自然风光。尤其是在后工业化时代,乡村是民俗传统文化的集中地,不同区域的乡村具有不同的文化民俗,是人文生态保护最好的区域,也是更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区域。当游客习惯了名川大山,看尽了名胜古迹,他们更希望体验那种最原始、最纯朴、最自然的文化乡村旅游。乡村乡土文化是非常好的发展资源,且乡村资源非常丰富,不仅继承了自然的山水,更具有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生产方式,能够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旅游经济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生态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建设。想要保护生态文明,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注入更多的活力,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实现生态保护的旅游化发展,以旅游经济带动生态保护工作,让更多地区看到生态保护旅游化的积极价值,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关支持,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动态化发展。

3.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保护创新

想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融合工作,需要充分发掘当地的生态文明资源,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推动生态保护创新。同时,开发、包装、推销这些更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让更多人感知体验,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人文环境传承,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保护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要深深植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厚文化土壤,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化,保障资源得以更好开发,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国家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注重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开发,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上升到民族发展的高度,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旅游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办公与生活区域,走向自然与人文景观,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旅游人数已经突破60亿次,预计全年将突破百亿人次。随着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加,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已经很难满足国内民众对旅游的需求。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内旅游业,亦是如此。虽然我国旅游业推出了生态农业旅游,但是仍不成系统,多是各地的尝试性发展。由严贤春所著的《生态农业旅游》一书,立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相关理论,探讨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诸多有效途径,对该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生态农业旅游》一书共计7个章节。第一章: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农业、城郊生态农业与旅游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产生及发展、特点及类型、作用及功能、理论体系、系统等。第二章: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主要介绍了生态农业旅游者概述、形成及培养、生态农业旅游的市场开拓和营销。第三章: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主要介绍了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旅游商品的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第四章: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主要介绍了生态农业旅游环境概述、容量的确定和调控、保护、生态农业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等。第五章:生态农业旅游业及运作,生态农业旅游业概述、产业特征、结构体系、运作。第六章: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主要介绍了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程序与内容、模式等。第七章: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主要介绍了生态农业旅游管理概述、生态农业旅游管理的内容、生态农业旅游与农民培训、生态农业旅游与产业化经营、生态农业旅游的效果评价、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从生态农业旅游着手,多方面探讨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如: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市场、生态农业旅游的设计和规划、管理和运作模式等等。生态农业旅游,是20世纪发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旅游方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型,必然引起旅游业和旅游模式的转变。久居喧嚣城市的旅游者,将不再简单的选择自然与人文景观,他们更愿意体验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是以所在资源大环境为背景,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依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旅游方式。在生态农业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仅可以领略当地农村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而且还可以深入到乡村,体验农民生态劳动活动,从而获得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愉悦身心。

结合《生态农业旅游》一书所述,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提出,有必要扎根理论,寻求新的实践举措。当前,生态农业旅游模式主要有五种:“三高”生态农业旅游、“花、果、园艺”生态农业旅游、“农耕景观、乡村活动”生态农业旅游、“茶艺”生态农业旅游、“水乡活动”生态农业旅游。纵观以上5种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依托当地科技和农业资源,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书中提到,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立足当地特色。只有立足特色发展,当地生态农业旅游才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其次,应建立一整套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链。生态农业旅游,绝不是简单的个体相加,而是一个系统的完美整合。如就生态农业旅游设计与管理者而言,要从宏观着手,对生态农业旅游进行设计与规划,使“吃、住、行、游、购、娱”贯穿旅游的全过程。最后,增加政府投入支持,加强生态农业旅游宣传。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关旅游地资金不足,客源不足,发展困难。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或者可以进行零息或低息贷款,帮助生态农业旅游度过艰难期。同时,媒体的宣传引导也很重要。我国有着庞大的旅游者群体,合理的分流,不仅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且还可以减小重点景区的人流压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生态农业旅游正逐步走入大众的视野。事实上,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生态农业旅游有助于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生态农业旅游还为旅游者提供了新的旅游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態农业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刚需。鉴于此,严贤春所编著的《生态农业旅游》意义重大,它为我们找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道路,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丽媛,女,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经济管理、职业教育)

书名: 生态农业旅游

作者: 严贤春

ISBN: 9787109126008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年6月

定价: 41.00元

旅游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 围绕环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扶贫,以福州北峰为研究对象阐述福州北峰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对北峰乡村旅游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和社区矛盾问题的解决等,从而促进北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关键词 乡村生态旅游;生态扶贫;北峰

环都市圈发展为环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福州北峰作为福州的“后花园”,一直以来都是福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发展北峰乡村旅游对促进福州北峰产业融合、解决农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具有超强的带动作用。

1 环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模式分析

1.1 环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内涵

环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是旅游创新发展的战略平台,对全国乃至世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指导和示范作用。环都市圈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依托农村空间环境,独特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特色建筑景观和乡村文化,利用城乡差异性来设计、包装和组合产品,这是一种结合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的旅游形式[1]。

1.2 环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及现状分析——以福州北峰为例

福州北峰依托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属于典型的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州北峰生态旅游一直处于多元化状态。通过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著名的皇帝洞风景区、龙晶葡萄特色庄园、宦溪镇革命老区、独具特色的畲族民俗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到福州北峰旅游。同时,北峰生态旅游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北峰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导致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且层次较低,配套的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差,品牌缺乏推广,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规范性不强。由于种种原因,北峰生态旅游缺乏稳定的游客,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2 福州北峰环都市圈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2.1 北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2.1.1 区位优势

福州北峰作为离福州市区最近的乡村旅游地点之一,且素来就有福州“后花园”的美称。此外,北峰毗邻连江、罗源、闽侯和马尾,短暂的车程可以满足游客在周末也能享受到青山绿水带来的美好心情,是福州市民避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2.1.2 生态资源

北峰是丘陵山地地貌,平均海拔500~800 m,森林植被茂盛,其中,壽山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9%,是晋安区的主要林业用地;北峰有各种动植物,包括62种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14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此外,寿山乡的寿山石以其珍贵的田黄石和精湛的雕刻技术闻名于世[2]。

2.1.3 独特的温泉资源

北峰复杂多变的地形和广阔而茂密的植物资源,造就了众多的溪流。同时,宦溪镇桂湖村的天然温泉出水量大,水质极佳,水中含有高品质的硅酸和氟等元素的医用矿泉水。温泉水对人体的关节炎和皮肤病具有极好的药疗和理疗效果[3]。

2.1.4 文化底蕴丰富

北峰山区的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不仅有独特的寿山石文化、温泉文化、宗教文化、畲族民俗文化、鼓岭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朱子文化以及满堂香茶文化[4],还有许多美丽的民间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遗石寿山、朱元璋夜宿芙蓉洞。此外,北峰还拥有18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峰是福州市民远离喧嚣、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2 北峰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

2.2.1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水平较低

北峰的农家乐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农民对于乡村旅游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北峰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层次较低,项目单一且重复,没有明显的特征。传统的农家乐通常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5],在北峰这样子的农家乐比比皆是,但是都不具备能够吸引游客大量消费的能力。农民们没有重视农家乐,重视乡村旅游,没有把精力投入在打造游客满意的农家乐中。从整个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来看,北峰没有进行总体布局和总体规划,很难形成一条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游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缺乏内涵,这是北峰乡村旅游无法做大做强的核心问题所在。

2.2.2 北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问题突出

北峰的基础设施问题也是制约北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如休闲农家农舍和休闲采摘园等的区域位置交通不发达,道路条件差,地图上不容易查找。此外,缺乏正规的乡村旅游区域停车场,卫生间、住宿条件简陋,房屋设施老旧、卫生情况差以及餐饮条件没有达到标准。总体来说,卫生条件比城市差很多,各个方面进步的空间还非常大。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会降低游客旅游体验的好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峰的乡村旅游业品牌的建立,限制了北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2.3 宣传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宣传无疑是在旅游营销策略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北峰乡村旅游项目规模较小,主要针对小型家庭企业。这种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在自我销售方面不强,经营策略、手段、管理、服务质量差、品牌意识薄弱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没有打造出北峰的品牌和特色,宣传没有吸精的亮点,再加之宣传不足,从而导致门庭冷落。在调查中发现,经营管理人员基本为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多采用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很不完善。不时会出现损害游客权益的事情,这限制了北峰乡村旅游的发展。

2.2.4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北峰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福州市农业部、旅游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在针对乡村旅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的管理上没有统一协调规划。如果在正常经营中出现问题,通常找不到负责任的管理机构和明确的管理办法。从行业管理的角度看,大多数管理协会形同虚设,导致使许多业务管理不善,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执行。

2.3 环都市乡村圈生态旅游——北峰生态旅游发展的机会

2.3.1 政策契机

2018年,福建省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在福建推出一批美丽乡村,培育一批农村生态旅游品牌,积极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打造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链。

2.3.2 资金支持

福州市的晋安区政府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正式签署旅游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集团计划投资100亿元在晋安区开展一系列旅游项目,计划重点打造鼓岭高端的度假小镇、温泉颐养、寿山石文化等主题的特色小镇。

2.3.3 市场机遇

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旅游意识也逐步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原始的自然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游客通过短暂的乡村旅游放松身心,释放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北峰乡村旅游必将受到大批旅游者的青睐。

2.4 環都市圈生态旅游——北峰生态旅游的发展威胁

福州周边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福州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各地的旅游资源。永泰青云山风景区、永泰云顶风景区、海坛风景区都是福州的热门旅游景点,福州北峰相比之下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北峰生态旅游扶贫的发展对策

3.1 发展北峰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要想发展北峰的乡村旅游就必须创新,创造拥有北峰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多样化的旅游形式。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也是近年来一大旅游特色,打造集寿山石观赏结合红色人文旅游特色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将青山绿水和畲族文化结合,建设有畲族特色的文化民宿的同时注重保留生态原始风貌。桂湖温泉和活芙蓉石的发展互相结合,形成以娱乐和观赏为主的旅游娱乐圈。多元化旅游产品和组织提升了北峰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3.2 加强设施建设,完善经营管理体制

旅游部应加大对北峰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农村的新面貌,让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需要保持乡村的原真性,不可盲目追求城市化的建设,忽略了乡村旅游的“乡村”二字。此外,建立完善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有利于旅游部门更好地管理农家乐,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共同努力,为北峰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每一位游客的投诉、维护北峰旅游的信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的制度,完善的体制是北峰乡村旅游对自我的约束也是对游客的保证。

3.3 加强传北峰乡村旅游的市场宣传营销

加大宣传力度对北峰乡村旅游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打造北峰乡村旅游的独特品牌。1)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的宣传口号和标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2)网络媒体上还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3)充分整合北峰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定期举办以寿山石文化、畲族民俗文化和皇帝洞状元文化旅游节为主题的大型旅游节,全面提升北峰生态旅游业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周翔.杭州农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7,37(7):161-162.

[2] 陆相林.福州市北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3.

[3] 王梅松.试论福州北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J].林业勘察设计,2002(1):37-40.

[4] 林琳仙.发展北峰山区生态旅游业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J].科技致富向导,2015(3):376-380.

[5] 张洪峰.农家乐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2011(16):63-64.

(责任编辑:刘昀)

旅游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本研究以夏津县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与生态养老产业可行性为对象,旨在深入开发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将风沙区水土保持与发展生态养老项目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成国家级旅游养老风景区。通过对项目建设基础,项目建设内容以及项目投资估算与项目经济效益的深入分析,探讨夏津县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及生态养老产业园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以及提高夏津知名度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养老产业

夏津县地处山东西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带,因此,水利风景区风沙地区在该地所占比重较大,是山东省整体风沙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夏津县水利风景区风沙的季节性较强,且由于地貌多样,岗丘密布,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沙丘地形,为打造夏津县地貌景观提供天然的地理资源禀赋条件。其中,会盟台等4处人造岗丘景观俯瞰风景周边,森林密布,景观怡人,因此,该地区多样性的沙丘地貌带来了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该地区通过多种手段增加植被,达到防风固沙的生态效应,为发展该区旅游业和生态养老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夏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为进一步开发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专门成立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管理处。在北方落叶古树王国的基础上,拉开了建设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森林公园“自驾天堂”序幕。

夏津县将沙丘治理与生态养老结合,实现生态保护和养老产业相互促进的共生效应。2008年4月,夏津县发布《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明确了其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战略目标,为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战略依据。对古树木实行挂牌登记保护,对规划用地,采用返租倒包形式,对新规划项目实行政府扶助政策,建立常设的正科级管理机构,联合多部门、多项目,重点突出,集中投入,创新发展思维,不断增加生态旅游和养老产业的的活力和投入。

1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建设

1.1 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建设条件

夏津水利风景区地貌复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水利风景区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55科117属210种,其中,木本植物30科59属88种,草本植物25科58属122种,林木覆盖率达61.8%。该地区主要包括椹、梨、枣、柿子、杏树等树种,共有3万余株。部分沙丘上分布着少见的混交林,形成大树参天、遮天蔽日的古道森林景观。夏津交通便利,位于京广、京沪两大动脉之间,青银高速、308国道、105国道、315省道、254省道交织贯穿全境,东距济南120公里,北距首都400公里。生态旅游充满活力,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潜力。景区内水、电、通信设施覆盖率达100%。建有多处供游人咨询、休息的服务中心,此外,还建有集文化休闲、运动健身、儿童娱乐、滨水步行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区,景区旅游路线路况良好。水利风景区生态气息浓郁,自然意韵独特,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水体没有污染,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1.2 生态建设原则

第一,生态优先。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是基于古树林、水利风景区沙丘等自然资源建立的,旅游开发以保护资源为基本前提,将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工作。第二,突出特色。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保持水利风景区沙丘和古树林等特色,增设参与性游憩娱乐项目,形成水利风景区特色旅游产品,增强持续吸引力。第三,政府主导。夏津水利风景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资较大,涉及较多社区利益,必须采用政府主导开发、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办法。协调好社区居民与政府、投资人、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生态旅游得到良性的持续发展。

1.3 实施原则和措施

根据水利风景区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的专题园区,以古椹树林为主的颐寿园,以古梨树为主的香雪园和森林游乐区、槐林狩猎场等,用一条旅游风景公路将其串联在一起,形成内容丰富的游览线路。首先,植物景观建设。植物景观建设强调整体空间布局,保证水利风景区内部与外部景观的连续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造景效果体现古树林特色,烘托景点主题和当地历史文化。按景观需要,有节制地进行残次林改造及人工造林,以保护、恢复林木资源,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相结合的完整的区系植物群落。其次,道路绿化。旅游风景公路两侧建2m绿化带,向外200m根据专题园特点种植经济林,颐寿园周边栽植椹树,杏坞园周边栽植杏树,天果霜叶园周边栽植柿子,冬枣园栽植冬枣,点将台周边田地内栽植葡萄。

1.4 生态旅游发展成效

1.4.1 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风景区

1.4.1.1 颐寿园 颐寿园景区现有面积1000多亩,景区内树种以古椹树为主,椹树是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的特色森林资源之一,全园上百年的古椹树有3000多株,为专产桑葚的椹树。夏津水利风景区古桑树群被世界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

1.4.1.2 金柿园 柿子树是夏津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的特色植物之一,全園共有古柿树300余株,“古柿王”树龄达600年之久,为华北平原之最。秋季,柿子丹红,霜叶满园景色优美。

1.4.1.3 杏坞园 杏坞园占地1200多亩,是以古杏树,古椹树,古山楂树形成的混交林,古杏树占多数,约为1000余株,是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较大的景区之一。园内还包含杏坞书院、三孔牌坊及论语碑,古树与古迹完美结合,着重渲染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

1.4.1.4 温泉度假村 项目占地面积300亩。位于森林公园中心位置。南靠六马河,北临森林公园开发管理处。为和森林公园环境相协调,建设了温泉、会展、游乐、湿地公园等项目,结合南北方建筑风格,可使游客在游览北国林园风景的同时,体会到江南水乡意境。

1.4.1.5 会盟广场 会盟广场原为夏津县武装部打靶场,经过重新规划与布置,建成了集会演出广场和大型停车场。靶挡土丘南侧用扶方藤绿化,作为集会背景;北侧和西侧改建为滑草场和滑雪场。广场周围森林茂密,环境优美。

1.4.1.6 大云寺 在景区公路北侧建设长方形大云寺广场,在主轴线设四柱三间木质牌楼——“大智”牌楼、放生池、步云桥等景点。寺院内采用侧柏、龙柏、大叶女贞、银杏、国槐、玉兰、金银木、枣树等树种绿化美化。

1.4.1.7 香雪园 香雪梨园最早建于隋末唐初,目前园内面积1000多亩,梨树数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梨树多达2000余株。园内建有夏津义和团运动雕像及贵妃醉酒雕像、梨树王等景观。

1.4.2 夏津县水利风景区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

夏津县水利风景区布局可概括为一河一湖一园,一河即六五河,六五河是南水北调鲁北干线输送长江水的主要河道,纵贯整个风景区,一湖是龙湖,一园指森林公园。

1.4.2.1 龙湖公园 湖面面积520亩,是风景区的核心所在,围湖景观面积10万平方米,建有文化休闲、运动健身、儿童娱乐、滨水步行等功能区。

1.4.2.2 会盟公园 会盟公园位于城区西部,南临龙湖公园,西靠西环路。面积480亩,公园总体设计理念以“和谐、共升”为主题,形成“两轴、五园”的结构形式,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功能布局上体现休憩游乐与古代古典建筑景观展示的和谐;构图上体现虚实变化、运动与静止的和谐。

1.4.2.3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在六五河的基础上拓宽建设的,包括100米宽的水面,两侧各50米的风景林带,面积78公顷,湿地公园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的、生态的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基底”,所表现的一切都是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精致的设计细节,给人舒适、悠闲和安全的体验。

2 建设水利风景区生态养老项目

水利风景区生态享老疗养文化中心项目位于夏津县苏留庄镇后屯村,该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水利风景区生态享老疗养文化中心项目分为现代休闲农业农家生活体验区、享老疗养文化区、水陆素质拓展区、森林浴区四大板块。

现代休闲农业农家生活体验区。后屯村在2016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该村以“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宗旨打造美丽乡村,配套建设特色林果采摘区,根据不同季节,种植杂粮、蔬菜等农作物;建有草莓、桃、杏、板栗、软枣、核桃、梨、苹果、樱桃、山楂、石榴、葡萄等干鲜果园,供休闲管理和采摘;建设特色养殖区,养殖莱芜黑鸡、莱芜黑猪、梅花鹿、鸭、鹅、兔、多种淡水鱼等多种畜、禽、水产品。

享老疗养文化区。规划面积200亩,建设占地122.8亩,公益用地18.9亩,商业用地102.55亩,市政建设用地1.35亩。主要建设:颐养天年接待中心6000平方米,颐养天年服务中心2500平方米,颐养千年养生享老用房29256.37平方米,供水站一处,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食品配送中心一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旅游产品、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1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积71156.37平方米。预计安置享老床位1984个,设立中医保健康复中心——设床位20个,进行中医推拿针灸理疗康复,老人疾病护理与康复;配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护理技能培训中心——为家庭、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提供老年疾病的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专业培训及日常技术指导。老年大学——配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文化、艺术、体育服务设施;老年用品超市服务设施;老人兴趣开发等项目。供老年人休闲享老养生或者度假,也可以体验乡村农家生活。

水陆素质拓展区。利用区内天然的水域,建设垂钓台、观鱼亭,水库中放养鲤鱼、鲫鱼、锦鲤、锦鲫、草鱼、花鲢、白鲢、鮰鱼、鳜鱼、鲈鱼、翘嘴红鲌等鱼类,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观赏垂钓娱乐的好地方。另外,在浅水区建设浴场,可以进行游泳、划船等水上素质拓展项目和陆上素质拓展项目。

森林浴区。本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树种丰富,动、植物种类近百种,是优良的天然氧吧,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气息和氛围。

2.1项目功能定位

第一,生态养生功能,兼顾保健、医疗、养生、休闲、娱乐,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医学健康照顾,专业护理人员提供的健康照护;定期的健康检查,健康档案库的建立;专业医院派驻的专业医师,提供紧急和便利服务;中医推拿针灸理疗康复;老人疾病护理与康复;定期健康讲座,学习自我保健;安全优质的居家环境;专为居民设计的生活空间,居家安全行无碍;配置安全呼叫系统,提供及时救援服务;监控中心提供门禁管理与保安安全系统,确保居住安全;宽阔优雅的养生环境;依托本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居民提供优雅的养生环境;户外多元休闲区;休闲步道与观景区:依据不同体能规划低、中、高氧步道,提供观景运动最佳场所;采摘区:依季节性栽种不同水果,提供采摘和观赏乐趣;野趣种植区:提供居民接近大自然动手种植和体验简易的田野生活;运动和活动场地:设儿童游戏场地,供居民与亲子活动使用;专业营养配餐,专业营养师提供养生有机饮食,确保用餐健康,避免营养缺乏和慢性病的发生;根据居民的健康指标,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

第二,文化功效,塑造多元养生文化,丰富退休生活价值,让居民参与社团活动,打造文化交际平台,贡献智慧所长,活动自我肯定。专业养生休闲规划,提供多元节庆,研习举办养生活动;协助居民成立社团,享受多彩的休闲活动;新居民适应辅导,建立互动的人际关系;经验传承与智慧交流,提供个人技艺发展机会;成立中心内部支援服务队,发挥爱心帮助人群。提供老年大学专业学习,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学习;提供多元的课程学习;设立图书馆,提供再学习空间;提供传统民俗艺术及技能的专业化学习。

2.2项目优势分析

2.2.1 区位优势独特 项目位于苏留庄镇后屯村,离北京400公里,离省会济南120公里;距离德州市50公里;距离夏津县城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通讯网络覆盖辖区各个角落,能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服务,该选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2.2.2 生态优势 项目区内水秀、林密,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近百种植物、动物,桑参、红叶等自然景观交互搭配,相映成辉,景区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本区域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据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测算,本区域负氧离子浓度可达1~2万个/立方厘米,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夏季温度比济南低7℃左右,是夏季避暑宝地。本区域有优质的地下温泉水源,且该区域的温泉水经检测为天然的弱碱性偏硅酸矿泉水,富含锶等有益身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且含量均衡,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延年益寿。

3 投资估算分析

该项目投资构成如下:

第一,土地出让价格6140万元,主要为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和商业设施用地两部分,面积共122.8亩,土地出让价格暂按50万元/亩计算。

第二,非建设用地使用费3500万元,此费用的额度和支付方式需要与当地政府另行协商。

第三,新建道路投资500万元,新建道路约为2.5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单价约200元。

第四,建设费用25616万元,包括建设颐养天年接待中心6000平方米,颐养天年服务中心2500平方米,颐养千年养生享老用房29256.37平方米,供水站一处,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食品配送中心一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旅游产品、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156.37平方米,建设成本3600元/平方米(成本组成为建筑成本1500元/平方米;园区内道路、地下管网、园林绿化、照明监控等200元/平方米,政府各种规费及有偿服务收费如城市建设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园区内供电供水供暖、排污设施费、规划建设、房产管理有偿服务收费及地质勘探、设计监理等费用,月600元/平方米,财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约300元/平方米,装修费500元/平方米,设施设备购置费500元/平方米)。

4 项目经济评价

4.1 收益估算

本项目收益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每年合计可实现收入14058.24万元:

第一部分为养老中心,养老中心共400个床位,收费标准7000元/月/床位,按80%入住率,每年可实现收入2688万元。

第二部分为高端别墅公寓,共1440个床位,收费标准8000元/月/床位,按80%入住率,每年可实现收入11059.2万元。

第三部分为休闲木屋,共144个床位,收费标准150元/天/床位,按40%入住率,每年可实现收入311.04万元。

4.2 运营成本估算

第一部分,客户生活费,根据总床位约1984个,每人每天50元标准的生活费,按照综合入住率80%计算,每年生活费成本2896.64万元。

第二部分,区域内所有设备维护费,此项费用每年约计300万元。

第三部分,折旧费,本项目投资成本35576万元,如按照每年8%的综合折旧率,每年折旧费约2500万元。

第四部分,工作人员经费,主要为工资及各项福利费,工作人员定员150人,每年经费约800万元。

第五部分,税收及附加费,每年约2500万。

第六部分,管理费、财务成本,每年约500万元。

4.3 效益分析

通过收益、成本数据分析,项目第一年为建设年,每年运营成本为9496.64万元,无营业收入,不能实现营业利润;第二年部分项目投入运营,可以实现营业利润214万元。从第三年开始,全部项目投入使用,每年可实现利润总额4561.6万元。通过以上介绍的本项目投资、收益运营分析情况可以看出,本项目财务指标良好,具有良好的收益前景,从财务角度评价是可行的。

5 评价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和全局出发,加快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对于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显现,“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因此,加快养老设施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项目符合国家养老总体规划政策。

养老设施的建设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同时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解决老龄化问题,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和谐,改善老年人生存环境。解决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发展与政局稳定,而民生问题的不断改善也会成就整个社会的和谐。同时可以解决部分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水利风景区生态养生文化老年中心的建设是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需要。

通过对园区的绿化、美化,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鸟语花香的生态景观。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的交通、服务业、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等具有較强的带动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了夏津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昝玉梅.夏津县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探讨[J].山东水利,2013,(05).

[2]李宁,卢希坤,王禹.夏津县九龙口湿地水利风景区建设效益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7).

[3]丁惠英.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07,(08).

[4]郑连第.水、生态美和水利风景区[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

[5]李金玲,石永成,浅谈龙坑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

[6]李小玮,曹敬霞.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5).

[7]刘蓉.聊城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7,(11).

[8]李孟顺.加强组织领导 实现科学发展 推动全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6).

[9]赵继新,王俊力,赵巍.聚龙潭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

作者简介:牟月芳,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

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7  9:34:08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91017.0933.001.html

旅游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农业生态旅游与开发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发展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并提供游客围绕农产品采摘、加工等广泛参与和体验的新型旅游。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发展中国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深化与拓宽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更大的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异旅游需求而且有利于振兴农村经济。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当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内部整合机制。农业生态旅游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建立内部整合机制。对于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体营销宣传等公益活动,大多数农户认为不能得到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投资共建,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重复,阻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分散型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区,一堵堵围墙、一道道篱笆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障碍。对于集中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建筑物密度大、无特色,与周围的乡土环境不协调,与城市环境反差不大,游客缺乏乡土环境体验的真实感受。

(三)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管是分散型农业生态旅游区,还是集中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力度不能深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机构有时也会因级别低、管理权有限而无法解决。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态环境营造,往往一开发便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始终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现象,加上缺乏规范化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整体接待水平低下。

(五)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关农业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很健全,比如对于发展“农家乐”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条款粗、规定不到位且不易操作。

二、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

(一)旅游管理目标。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实现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管理理念

1、生态管理理念:农业生态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应在于“生态”二字,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要把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看作是具有生态性的个体,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2、全面质量理念:农业生态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旅游管理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有全面质量的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去。

3、服务至上理念:农业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尽管是以农业生态体验为主,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服务,因此其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培育“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进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三、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难点与重点

(一)旅游管理难点

1、管理对象复杂。既包括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又包括游客和当地农民,特别对农业生态旅游区中由农民转化过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2、管理范围广。有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涉及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休闲娱乐、餐饮与住宿等各个方面。

(二)旅游管理重点。农业生态旅游的最大卖点应在“生态”上,因此,其旅游管理应在“生态”上做文章,管理范围应先重点放在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园区内,注重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公共安全、旅游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

四、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村(镇),管理工作强度大,应将一般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从而有利于整顿开发秩序、规范开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宜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区进行直接管理,并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当然所设立的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还要接受上一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局)的领导。

农业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游、农业、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环保、工商、税务、交通、建设、物价、财政、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对农业生态旅游区来说,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就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旅游活动等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协调好旅游与其他产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机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主要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应建立健全办公室、规划统计科、饭店餐饮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等职能科室。

(二)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向科学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生态旅游管委会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要把对各项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旅游环境监控,包括对旅游环境状况监测、旅游环境容量控制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保证农业生态旅游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环境治理工作,尽快改变目前传统农业生态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状况,对农业生态旅游区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三是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大力提倡使用农家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

(三)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1、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农业生态旅游区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一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清理不适应的旅游法规,废止或修改过时或与事实不符的法规。二是针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合作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三是协调与其他法律部门包括涉及游客权益较多的民法、商法的内容。

2、制定符合农业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等;二是特殊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旅游产品政策和旅游技术政策等;三是保障内容,即上述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保障体系,如实施保障体系、旅游体制保障体系等。

(四)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走社会化服务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从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快发展步伐,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扶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宣传上,需要政府扶持,以形成规模特色,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开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要求农民经营向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走社会化的服务道路,使分散经营的众多农户,逐步纳入区域化、专业化经营的轨道,形成产业化格局,获得较好的群体效益。具体做法: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要求,由农业生态旅游管委会统一领导,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这样的组织,负责协调关系、市场营销等服务,基本形成事事有人抓、户户有人管的分级服务网络。

(五)成立农村旅游经济自律组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应是以农业生态旅游区内的经营业主、旅游接待农户为主要会员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代表和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在政府与会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作用。

上一篇:工商管理高大上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美术年会论文题目范文